《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八年级上册)(共7篇)由网友“栗栗Moon”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八年级上册),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期末复习之课内文言文3
姓名 班级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古来共谈 五色交辉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沉鳞竞跃 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又能与其奇者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课文内容理解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 ,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又被称为 。
2、全文分三部分。“ ”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具体描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3、请你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三、课文内容理解
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 ,字 ,号 ,此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2、请你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的妙处。
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28、观潮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 方其远处海门
仅如银线 乘骑弄旗标枪
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人物略不
随波而逝 披发文身
江干上下 珠翠罗绮溢目
虽席地不容间也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2、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三、课文内容理解
1、《观潮》作者 ,写的是 地方的`潮水。
2、全文共四段,请分别概括各段的内容。
3、最后一段写人多马众有什么作用?
29、湖心亭看雪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 余一小舟
雾凇沆砀 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 与余舟一芥
湖中焉得 余强饮三大白
是金陵人 客此
及下船 舟子喃喃
相公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湖心亭看雪》选自《 》,作者是 ,字宗子,又字石公,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作品有《 》、《 》。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展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这是一种怎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4、舟子说作者“痴”,你是怎样理解这个“痴”字?
5、苏轼说自己是“闲人”,张岱借舟子之口说自己“痴”,这两人一“闲”一“痴”,有什么相同的情怀?
徐秀形
篇2: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怀民亦未寝 水中藻荇交横
2.再读:自读3——5遍,读熟。注意下列句子的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盖竹柏影也
3.三读:大体疏通文意(借助课下注释)
(1).我会了:(写出自己会的词语解释,或者在文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2).我不会:(提出自己不会解释的词语或句子,或者在文中用三角号标出来。)
4.思考下列问题,了解内容。
(1).《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写到“山川之美”,美在哪里?请找出相应的语句。或者写到下面,或者用横线标在句子下面,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2).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找出《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的句子。(用曲线在文中标出来)
(4).《记承天寺夜游》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根据表达方式把文章分成几个层次。(在文中做好批注)
(5).《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篇3: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1.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____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是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所写,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为“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加粗字:
答谢中书书( ) 五色交辉( ) 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
沉鳞( )竞跃 欲界之仙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解衣欲睡( ) 月色入户( ) 念无与为乐者( ) 相与步于中庭( ) 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3.翻译下列句子:
(1).实是欲界之仙都。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下列问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书”的意思是__ 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下列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念: 遂: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
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5. 找初文中的比喻句、反问句。
篇4: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
(4)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多媒体显示,词语提纲:
学生根据词语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两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短文两篇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指导学生朗读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教师提示:
①读准字音:
相与(yǔ) 藻(zǎo) 荇(xìnɡ)
②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选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4)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形成板书,理清全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四、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提问: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像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五、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显示: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四位同学品评分析,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七、比较阅读,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意境
1.学生齐背两篇短文。
2.提问:这两篇短文意味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篇?并说明理由。
学生小组交流,然后选择较好的发言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所展示的自然美和作者的人情美。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1.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3.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东坡志林》____________》,作者__苏轼_____________,字______苏轼______,号___东坡居士______________。北宋___文学 ___家,____书画____家。和父亲__苏洵 ___、弟弟______苏辙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三苏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信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给谢中书的信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答:对偶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对偶
7.本文分__3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篇5: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答谢中书书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一年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赏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这一句为第一层,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仰视与俯视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山、水相映成趣,创造出一个清新雅静的美好境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五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此句用平远、高远的视角写极目远眺所见。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作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更加绚丽动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时,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歇,消散。)[此句描写了晨昏变化之美。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入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跃出水面,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晨景热烈欢悦,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以上二至五句为第二层,作者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是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欲界,人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山川景物的妙处了。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此句感慨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川景物的妙处,以此收束全文,表达作者能够从山川风物中发现无尽乐趣的自豪之感,期望与谢灵运相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最后两句为第三层,以感慨收束,表达了作者能够发现山川景物之美的自豪之感,期望与谢灵运相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突然月光从门缝照了进来,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来到庭院中。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这天夜里,脱衣准备睡觉,看到月光洒进房间(十分优美),就愉快地起床,外出散步。欣然,高兴的样子。)[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第一层(1——3句):叙事,点出夜游的时间和起因。首先交代了赏月的时间、原因。这段表明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竟无人与之共享其乐,于是便去承天寺找张怀民。念,考虑,想到。)[“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章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这才有了下文的“寻张怀民”,下笔轻淡,实则意味深长,体现一种心情。]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有睡下,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寝,睡。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月光下的漫步,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中的月光清澈透明,水中交错着藻荇的倩影,其实不过是竹影和柏影罢了。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荇,均为水生植物。)[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当两人“步于中庭”的时候,目光为满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种错觉:“积水空明”,空明的能够看清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子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看见了竹、柏,同时也看见了碧空的皓月,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了。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哪一夜没用月?什么地方没有竹柏?但像我们这样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呵!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寥寥数语,表达了作者复杂难言的感情。全文写人都在突出一个“闲”字。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于是,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喜悦、漫步的悠闲,各种微妙复杂的感情都融入了似真似幻的月色之中了。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他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旷达向上的胸襟。][以上为第二层,写“我”寻朋友张怀民夜游的事。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喜悦、漫步的悠闲——各种微妙复杂的感情都融入了似真似幻的月色之中了。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某种思想感情。作者的处境和遭遇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景色也会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发生。如本文的月色就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感知,也就有了不同于别人的思想感情。
篇6: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篇7: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并背诵。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教学难点:“闲人”蕴含的丰富内涵。
【学法点睛】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1.一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遂()寝()荇()
(2)文学常识积累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北宋的(),字()是()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代表作品有()、()、()()。
2。二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词语。
(1)念()相与()中庭()空明()但()闲人()
(2)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寡助之至
(3)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4)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
月色入户古义:今义:
念无与为乐者古义:今义:
【温馨提示】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学法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四字诀”:留:人名地名保留不译;
加:单音节加字组成词;
删:赘余的文言词汇删去;
换:找近义词
【温馨提示】
老师帮你学知识
3.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4.三读课文,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师帮你学知识
“记”即游记;记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明了。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善于写文章。21岁即高中进士,38岁任密州太守,40岁任徐州太守,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也就是在这一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两年后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闲散不管事的官职),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没有薪俸。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本文就是作者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张怀民,名梦得,。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曾筑亭於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苏轼之弟苏辙亦有黄州快哉亭记,谓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因迁谪而郁郁寡欢,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苏轼在写《记承天寺夜游》时和张怀民当时都被贬黄州,可以算是志同道合之人。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八年级上册)(共7篇)】相关文章: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22-12-24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评估试题及答案2022-05-16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2023-02-14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达标试题及答案2023-12-22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知识提纲2022-05-06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复习提纲2023-07-27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六单元作文2023-07-23
短文两篇教案2022-05-30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2022-11-18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