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测试卷含答案

时间:2023-05-09 07:50:30 试题试卷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测试卷含答案(精选11篇)由网友“端生”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测试卷含答案,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测试卷含答案

篇1: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测试卷含答案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测试卷含答案

第二十九课 湖心亭看雪

【基础练习】

1.填空。

(1) 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 。是日 ,余拿一小船,拥 衣炉火, 往湖心亭看雪。

(2).天与 与 与 ,上下一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湖心亭一 、与余舟一 、舟中人两三 而已。

(3).见余,大喜曰:“ !”拉余同饮。余 饮三大 而别。

(4).舟子 曰:“ ,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是日更定

(1)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

更有痴似相公者) ( )

上下一白 ( )

(2)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

自我表白 ( )

【综合练习】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阅读课文,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阅读课文,然后问答问题。

(1).课文中量词的运用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好处。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课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3.作者于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哪两句相似?为什么?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酒逢知己干杯少

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④君向潇湘我向秦

【拓展练习】

一.阅读

人有负盐负薪者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争者出,顾州纪纲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卫伏而就罪。

[注]①藉(jiè):垫、衬。 ②惠:即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③顾州纪纲: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跟“以杖击之”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徐喷以烟

D.不以千里称也

2.解释加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3.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来?

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

二.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因他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才改名陶行知。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表,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看着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当晚,他在亨达表店买到了修表工具,和几个学生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告成功,他和学生们高兴得不亦乐乎。陶行知修表一事生动地表明了他对实践的重视。

请你以“实践”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受。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第二十九课 湖心亭看雪

【基础练习】

1. 略 2.(1).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还 还

(2).白色 酒杯 说明

【综合练习】

1.(1).我撑一只小船,拥披着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往湖心亭赏雪去。

(2).天与云与山与水连成一片,上下全是白色。

(3).见了我,大喜过望,说:“湖里怎么还有这位先生?”拉着我一起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后与他们作别。

(4).划船的伙计喃喃地说:“别说相公发痴了,还有跟相公一样痴的人哩!”

2. (1).极精妙地选词,各得其所。同时,这些小到了极点的“芥…‘粒”之属,镶在上下一白的天地中,更衬得雪景广阔无垠。

(2).全用白描手法,不加渲染。

3.②③句 能与自己同有在冷寂中赏雪的情致,必是性情中人,必是“痴”得可爱,作者在寂寞中得此意外之人,带来意外之喜,确有“知音”之感。短短的相逢,也只是强饮三杯酒而已,过后各走西东,自是不必“曾相识”的。

【拓展练习】

人有负盐负薪者

1.C 2.(李惠)让相争的两个人看(从羊皮上打下的)盐粒,背柴的人就主动接受惩罚。

3.李惠是一个仔细、认真、聪明、机智的人。语句: “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似杖击之”。

4.提示:①做人要诚实,不能见利忘义。②遇事要善于动脑筋。

篇2: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的阅读

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释

1.拥毳衣炉火( )________

2.雾凇沆砀( )________

二、填空:《湖心亭看雪》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宗子,又字石公,号________,________时人。作品有《 》、《 》。

三、用原文回答问题

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____,____!”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翻译句子: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3.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4.请有原文处填上舟子所说的话,并说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

一、1.cuì,鸟兽的细毛。2.hàng dàng,白气弥漫的样子。

二、陶庵梦忆 初一;张岱;陶庵;明末清初;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三、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四、(一)1.(1)焉:哪里;更:还 (2)强:痛快;白:指酒杯 2.(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3.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

总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地地道道的美文,我们在迷恋那景物人情描写的同时,它文字背后的东西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咀嚼的。

篇3: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在设计《湖心亭看雪》这篇的教学中,我想通过递进式的朗读,来不断加深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来深化对主旨的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体悟。“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同是,为了避免一味朗读带来的枯燥乏味,我设计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且将朗读穿插在的讨论理解之间。对的`理解,结合学生自身的体会,避免过度拔高,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新课改过程中,有一种趋势,那就是淡化教师的角色,认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舞台等等。我认为这样的观念是偏颇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一定是主角,但一定要占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语言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起关键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了几个问题的设计。一是提出“作者为什么偏要在清早到湖心亭去看雪?”二是“作者是真的痴,还是别人觉得他痴?”这两个问题,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在课堂的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讲出了很多颇具见解的想法,让老师也感到新鲜。

篇4: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 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 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学生诵读课文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三、学生分组探究:

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②、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2)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2)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3)..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

篇5:湖心亭看雪初中语文说课稿的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这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二)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 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 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2. 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四)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二、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三、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检查预习

在这一环节中,先检查学生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读描绘西湖名诗句。在“字词障碍一扫清”这一环节里,检查了学生字词的预习情况。最后“齐心合力疏文意”,完成了检查任务。

(二)课文赏析

首先请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读课前预习提示之后,大家把这一课的目标定为“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这一部分有三个环节组成“叙事初探张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赏奇景品雅趣”。

在“叙事初探张岱情”中,我先让同学们归纳了一下本文的记叙要素,从整体来感知课文,然后我提了两个问题,1. 作者晚年写《陶庵梦忆》,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 本文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却为什么用近一半的篇幅写人?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在张岱的心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为什么要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后的“更定”时分独自一人去赏雪,他的那种落寞与孤寂无不与此有关。第二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本文的.题目虽为“看雪”,但是实际上作者不单纯是在写景,更是为了抒发一种情。

接着我们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西湖冬景雪亦奇。在这里我说了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那么张岱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奇景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后明确,共有三句:1.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然后我们对这三句话进行赏析。针对第一句话,我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为什么?学生们很快便达成了统一意见,就是“绝”,然后我进一步提示学生:是什么“绝”了呢?学生回答:是人和鸟的声音。于是我便趁势带领学生回忆了谢道韫在《咏雪》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以及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且指出它们都是从视觉来写雪,而张岱却从听觉上着眼,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声的森然寒意。这对于很少下雪的杭州、对于很少见到大雪的张岱而言,难道不是一番奇景吗?对于第二个句子,我带领学生分析了“雾凇沆砀”的景致,这句把大雪盖地的静穆与水气,湖面上雪花水气茫宕一片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另外作者连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进行了总体描绘。第三句我带领学生分析了本句量词使用的特点,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分析完之后,我总结说:我们大家会发现在这样一个时刻,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缓缓行进,船桨划过水面,发出哗哗的响声,一切都是那么静谧,极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隐隐露出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好像淡妆的西子在向我们悄然走来,这对于看惯了西湖平日里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张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吗?恍惚中,作者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刚才坐得那一叶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觉得天地是那样的广大,而人又是那样的渺小。面对着这样的奇景,怎能不让张岱思绪万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下面就让我们“共赏奇景品雅趣”。

在“共赏奇景品雅趣”中,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表现作者情趣的词有哪些,经讨论明确,分别是“独”、“喜”和“痴”。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经讨论,我们认为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

篇6: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

2、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3、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讲授法、比较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投影(一)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学生默读理解。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投影(二)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理解;

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历史,走近刘邦和项羽。

二、介绍和课文有关的内容

1、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2、《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12篇本纪,30篇世家,70篇列传,10篇表,8篇书。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是大事纪,书记礼、乐、音律等。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书中对国家统治者敢于批判、讽刺,同情农民起义,歌颂了我国人民的革命传统、群众的优良品质和殊异才能。作者有极高的写作技巧,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重要特征,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该书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篇7: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分析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分析

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湖心亭看雪》

作者及工作单位

泰和四中   陈晓亮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这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二)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学情分析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的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归纳本文的景物特点和闲情雅趣。

难点:正确看待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及消极避世的情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从关于西湖的诗句背诵中导入本节。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光潋滟晴方好”

导语: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展示相关的幻灯,引导明确作者及隐居的处世态度。                           (用时5分钟)

背诵诗句,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相关的资料明确相关的常识。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习惯,设置悬念,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布置自读课文,划出其中生词。展示相关的幻灯,组织明确重点词的读音。

崇祯 ( zhēn)   更(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毡(zhān)  更(gèng)有此人,组织朗读(个读与齐读),点拨朗读的停顿

自读课文,划出生词,结合课下注释明确词语的读音,个读、齐读课文。                          (用时5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习惯,激发阅读探究的兴趣。

三、  重点引导探究文中的写景句。

组织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结合课下注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点拨其发言,引导归纳雪景的特点:静谧,奇丽;                               点拨其白描(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的手法,明确其与一般描写的不同之处:                              不加渲染,只照实来写。               类比:《秋思》马致远 。

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归纳雪景的特点;                 点拨其白描的手法,明确其与一般描写的不同之处。             (用时  10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体会雪的情趣。体会白描的手法的好处。

四、导入话题。

张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可谓是个“痴人”。                              主人公的.“痴”表现在哪里?             布置学生合作阅读课文,找出其“知己之乐、醉情自然”的表现,结合课下注释明确文中重点词语及语句的含义。(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客此、长堤一痕)

明确话题,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注释说说含义。                 归纳文中重点词语。            (用时  10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激发探究的积极性,培养阅读探究的能力。

五、引导学生探究。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其中蕴含的情感。                           点评学生的自由发言,引导明确其痴情的背后隐藏的感情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引导学生批判的看待这种隐居的情怀--    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

学生探究其中的感情,说说自己的理解,明确其值得吸取的地方。(用时3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与批判看待问题的能力。体会作者于赏雪中对于自然的热爱之情及遗世独立的情怀。

六 、课堂小结。

本文中写景的特色。                         布置课下作业:                           1、背诵和默写课文。

2、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片段。

3、搜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

明确本节课下的作业。

复习巩固。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一)语段点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②上下一白:________。

③拥毳衣:________。                     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⑤及下船:________。                     ⑥客此: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一”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上下一白     b.余拿一小舟     c.一童子烧酒      d.湖心亭一点

3.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训练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花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给加粗字注音。

夕岚(    ) 夕舂(    ) 苏堤(    ) 罗纨(    )

2.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歌吹为风(    )      ②始极其浓媚(    )

③艳冶极矣(    )      ④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    )

3.能够作为全文总纲的句子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最后一句话。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

1、成功的地方在于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

2、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 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

篇8:《湖心亭看雪》浅析

《湖心亭看雪》浅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篇9:湖心亭看雪

西子好披白锦衣,山水寂寞混色莹。

千里无影人鸟绝,却见湖心一点亭。

挐舟毳衣独观雪,雾凇沆砀孤百天。

不知此生何处去?欣得知音升酒烟。

湖北鄂州华容区华容中学初二:张一鸣

篇10: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l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l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l       学习白描写作手法

l       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l       雪后奇景的赏析

l       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l       课文在叙事、写景中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现在就让我们去尽情的感受吧!(多媒体显示雪景及西湖雪景)

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此处选学生谈感受)让我们一起步入明末张岱的世界,去品味《湖心亭看雪》。(多媒体出示文章题目)

二、多媒体展示本文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了解情况。(多媒体展示、学生口述)

四、齐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确: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五、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明确: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写景所用手法为白描,你能否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并加以分析。

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学生再朗读体味)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并分析。(独、痴)

六、难道真的无人拥有如此情趣吗?看来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还有谁有这样的闲情雅致。(湖心亭对座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

作者在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此正所谓“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见作者用笔之巧。(强饮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且连饮三大杯,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惆怅。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约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怅惘!

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七、巩固与拓展

1、请同学们观赏简笔画,闭上眼睛,再次感受雪之奇丽。

2、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3、运用白描手法,描画一个人。

[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名家点评]

祁彪佳: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为西湖传神写照,政在阿堵矣。《西湖梦寻序》

张  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陶庵梦忆自序》

篇11: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教学内容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手法打好基础。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

词句进行品味,弄清写景、抒情、叙事、写人之间的关系。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阅读,深化理解。课前准备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者及其作品,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可查阅图书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库》《明小品三百篇》《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明清性灵,J、品》等。预习课文,疏通文义,了解课文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学没计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检查预习

同学交流资料,汇集所提问题。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介绍作者,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整体感知: a.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反复诵读,力求成诵。 b.解析下列词语,疏通文义。

是日  更定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酒炉正沸焉得强饮客居痴(解释略)

■品味句子,研究问题。注意文章写法。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问题二: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信息窗》教学设计及反思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分析

九年级上册古诗文翻译及常考默写填空练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卷子第三单元作文

八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测试卷含答案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测试卷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测试卷含答案(精选11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评估试题及答案2022-05-16

青春作文:他与我2022-11-03

《看雪》的优秀教案2022-09-29

初中文学常识练习题及答案2022-08-15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苏教版2022-09-19

会考试卷2023-04-01

《看雪》教学设计2023-02-02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达标试题及答案2023-12-22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2023-01-15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2022-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