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时间:2023-10-11 08:21:4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二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推荐6篇)由网友“vlong”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二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篇1:二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 者

李白

表 达

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

朝 代

唐朝

目录

1作者

2原文

3赏析

1作者编辑

李 白

2原文编辑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1]

3赏析编辑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前两句旨在点题,引出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

“烟花三月”明媚艳丽的色彩既是实景,也借景抒情地表现出盛唐时代人们积极奋发的精神面貌。“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从诗人的眼光和角度写孟浩然乘船在江中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前以目相送,船越行越远,船上的白帆逐渐消逝在蓝天尽头遥远的水天相接处,

最后只能看见长江仿佛是流向天边;这两句诗意蕴深远,李白在楼前伫立之久足见友谊之深长和心情之惆怅了。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含蓄美是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的重要方面,尤其在中国古诗人的眼中只有含蓄的诗,才能加深诗意,拓宽诗境,扩大诗的张力和容量。

李白的这首诗,堪称高度含蓄的典范之作,它既没细数情多深、意多长,也没陈述自己伫立江边以目相送的时间多久,但收到的艺术效果却使人深感其中之一往情深 、诗味浓郁。由这首小诗中,我们或许可以总结一个规律,就是抒情短诗末尾宜用含蓄笔法,只有末句精巧含蓄,才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境,耐人咀嚼。

参考资料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篇2:二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实录及反思

情景说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师吟诵一副《红楼梦》的对联,并写下来:

“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有人说,友情是真挚而宝贵的。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

二、小组交流,搜集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他俩是什么关系?

3、本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1、自由读诗歌,理解诗意

解决疑难:请理解的学生上台当老师,在内填上正确的意思。

之广陵(去广陵)

故人(老朋友)

西辞(在西边告别)

烟花(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即花开如雾)

孤帆远影(孤独的一只船帆,远去的影子)

天际流(在天边流)

4、串讲诗意,师归纳: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李白

老朋友在西边告辞了我,离开了黄鹤楼,

在花开如烟雾的三月,去了扬州。

一片孤帆远去,影子消失在天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之水在天边滔滔流淌。

5、体会情感:

师过渡:老友就要去他方,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用你们的语言描绘一番。

生1:依依不舍

生2:恋恋不舍

生3:难舍难分

生4:情深意长

生5:依依惜别

师:这情景体现在哪两句诗中,读出来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过渡:大家说得好,说得对,正是这两句写出诗人伫立江岸,望断春水,不舍君(友)去,心中默念什么?

学生发挥想象或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表达。

生1: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引用平时积累诗句)

生2: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引用平时积累诗句)

生3:放心吧,我会想念你。

生4:江水啊,你平安地送友远去吧!

生5:朋友啊,早日归来,我们再相聚。

生6:这一别,何时能想见。

生7:唱歌曲:“朋友啊朋友……”

☆[反思一]:“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远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当学生提到“孤帆”一词时,我马上设疑:“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6、诗人在诗中点明了分别的时间与地点是三月、黄鹤楼。目的是广陵。在哪两句中体现?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反思二]: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

7、朗读诗歌:

师引导:在这样美好的春光里,在这优美的黄鹤楼,故人归去,依依惜别,这情比江水长,比江水深,比江水远,该怎样读,才能让两位诗人满意?

学生齐读、个别读、小组读。

☆[课堂反思三]:古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注重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爱的教育”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四、引入资料,拓展延伸

读《黄鹤楼》: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反思四]: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大,加之学生对人物以及古诗的背景了解又浅,学生就很难与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让诗歌中的景象在学生心中丰盈起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我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尽力拉近文中人物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既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又使诗歌中的所表现的情景、所抒发的情感在学生心中变得“充实”“厚实”起来,对调动激发学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通过诵读经典古诗,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知识拓展]

篇3:二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实录及反思

作 者

李白

表 达

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

朝 代

唐朝

目录

1作者

2原文

3赏析

1作者

李 白

2原文编辑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1]

3赏析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前两句旨在点题,引出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

“烟花三月”明媚艳丽的色彩既是实景,也借景抒情地表现出盛唐时代人们积极奋发的精神面貌。“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从诗人的眼光和角度写孟浩然乘船在江中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前以目相送,船越行越远,船上的白帆逐渐消逝在蓝天尽头遥远的水天相接处,

最后只能看见长江仿佛是流向天边;这两句诗意蕴深远,李白在楼前伫立之久足见友谊之深长和心情之惆怅了。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含蓄美是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的重要方面,尤其在中国古诗人的眼中只有含蓄的诗,才能加深诗意,拓宽诗境,扩大诗的张力和容量。

李白的这首诗,堪称高度含蓄的典范之作,它既没细数情多深、意多长,也没陈述自己伫立江边以目相送的时间多久,但收到的艺术效果却使人深感其中之一往情深 、诗味浓郁。由这首小诗中,我们或许可以总结一个规律,就是抒情短诗末尾宜用含蓄笔法,只有末句精巧含蓄,才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境,耐人咀嚼。

参考资料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篇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语文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语文教案

一、话别情,解诗题

1.导入送别:今天我们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⑴上课前,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字?答案就在诗题里。

【师】这是篆书“送”字,原来是指两个人打着伞送新娘出嫁,渐渐演变成送别的意思。字的左半边,读“chu”,是走走停停的意思。

⑵这一路走,一路停啊,你想起了哪一次送别?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⑶把这个“送”字放进诗题中,把你的感受也放进诗题中,齐读诗题。

2.诗的题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⑴诗题中的“之”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谢谢你的提醒。

⑵诗的题目中有两个表示地点的词,分别是——黄鹤楼和广陵。

黄鹤楼在哪?

广陵就是哪里?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你把题与诗联系起来了,从诗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好!

3.仔细看看这个“陵”字,这就是我们——铜陵的“陵”字。

⑴那我们可要写好这个字,写这个“陵”需要注意什么?

【生】“陵”字左小右大,右中间的撇点要小一点,最后写“折文”。

⑵伸出手,咱们一起写。

⑶打开作业单,把“陵”字写三遍。

⑷习字展示:谁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你们觉得他写得怎么样?

还有谁想展示?谁来评一评?你平时是怎么练字的?

【师】说得好!只要我们坚持一看二写三比较,每位同学都能写出一笔好字。

二、读古诗,初体会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打开课本,放出声音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学生自由练读】

2.朗读指导:

⑴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读准字音。

⑵谁能有板有眼地读一读,读出节奏。【师】听出节奏了吗?

⑶谁能把诗的节奏读得再夸张些? 【师】画节奏线。节奏出来了,诗的味道就有了。

⑷就像这样读,一起来试一试。

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后三个字我来读。诗的题目一起读。

调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3.诗的韵味有了,情感也出来了。说说看,你感觉到了什么?

【预设】难过 伤心 孤独……

【师】这是你的感觉。

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三、想画面,悟诗情

1.如果说文字是诗的外衣,那么情感就是诗的灵魂。【板书:情】读这首诗,有人读出了哀伤,有人读出了向往,有人读出了失落,有人读出了思念。这些复杂的情感都藏在诗里,可是诗中有 “情”字吗?那作者把他的“情”藏在哪儿了呢?

2.出示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读——

⑴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①李白在哪儿送别孟浩然?在书上圈出“黄鹤楼”。

②为什么说“西辞”呢?谁能在把“黄鹤楼”和“扬州”放在地图上?

【师】你说说,“西辞”是怎么回事呢?

【生】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西辞”就是指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了黄鹤楼。

【师】同学们,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黄鹤楼,那就是在辞别黄鹤楼下的`谁呀?

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名楼美景依然在,故人已到分别时。

指名读——

③李白称孟浩然为故人,“故人”就是老朋友。他们究竟是怎样的老朋友呢?

【生】

【师】这才是李白心中的“故人”,是好友,是手足,是先生,更是知音知意知心人。

情到深处不忍别,离愁更苦。 一起读——

⑵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这难舍难分的送别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三月?在书上圈出“烟花”。

【师】“烟花”是什么意思?

【师】你心目中的“烟花三月”是怎样的?

【师】繁花似锦,草木葱茏,像烟,像雾,这“烟花三月”给你一种怎样的印象?

②想去看“烟花三月”吗?

【师】黄鹤楼下,长江两岸,春天勃然怒放。樱花开遍了山林,一簇簇,一丛丛,如

烟似雾,云蒸霞蔚。油菜花秀满了田野,杜鹃花染红了山坡。江边,桃红柳绿;

江上,雾霭迷蒙。这是花团锦簇的三月,这是诗情画意的春天。

③烟花三月美如画,你能美美地读吗?

【生】……【师】真美呀!

【生】……【师】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烟花三月。

黄鹤楼下花似海。老朋友,扬州更美! 女生读——

扬州城里柳如烟。孟夫子,一路顺风! 男生读——

两位诗人一路走一路说,走进满目青翠的春天里,走进一望无边的花海中。

这是诗意的送,这是浪漫的别。 一起读——

3.听到涛声了,看到小船了,孟浩然真的要走了。故人一别,千山万水相隔,没有手机电话,就是写封信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收到。此时的李白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望着,望着。出示第二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起读——

⑴李白站在江边,看到了什么?在书上圈一圈。

【生】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

【生】

⑵我发现:大诗人也有出错的地方。你想想,大唐盛世,长江两岸应该是游人如织,千帆竞渡才对,怎么可能就一艘孤帆呢?【板书:孤帆】

【师】千帆过尽都不见,一心只为孟浩然。原来,这个“孤”字,并不全是眼前景,更是一份依依不舍的情啊。

指名读——

⑶孤帆远影碧空尽。【板书:尽】“尽”是什么意思?什么消失了?这些景物带着谁一起消失了?

篇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析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解】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 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8、下:沿江顺流而下。

9、尽:消失。

10、唯见:只能见到。

11、天际:天边。

【韵译】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翻译】

春光灿烂,知心朋友扬帆启程,诗人站在楼上,凝望孤帆渐渐远去,直到它完全隐没在青天绿水之中。最后只见滚滚江水流向天边,诗人的感情也随着江流而起伏。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在十年后,李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评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烟花在扬州的另一种解释为柳絮。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吗?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篇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你让不认识的朋友了解我。你在你朋友的家里为我准备了一席座位。你缩短了我与陌生人的距离,你把你的朋友变成了我的兄弟。

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你要去扬州远游,我心里多么的不舍,局促不安;你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我忘了曾几何时,和你在那里一同饮酒和诗,把酒问青天,好不快哉!

无论生和死,无论今生或是来世,无论你带领我到哪里,都是你,仍是你,我的无穷生命中最独特的朋友和兄弟。人们一旦认识了你,世上就没有陌生的人,也没有了紧闭的门户。你永远用欢乐的锁扣,把我的心和陌生的人联系在一起,让我不再孤单。

当你乘着那叶扁舟沿着长江东去,帆影越来越远,渐渐地消失在碧空的尽头,我只看见长长的一线江水,向着邈远的天际奔流。呵,请允许我的祈求,使我在芸芸众生之中,永不失去和你单独接触的福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及反思(西师版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语文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及反思

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

小学古诗节选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古诗的分类

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胡杨赞》教案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总结

二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二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推荐6篇)】相关文章:

一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022-07-29

小学古诗大全2022-04-30

小学六年级语文复习之古诗词资料2022-10-17

小学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2023-01-22

人教版小学毕业语文古诗复习资料2023-03-20

小升初必考古诗句2023-11-08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2023-05-22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要点2022-04-30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2023-10-2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