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翻译赏析

时间:2023-10-14 08:19:4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翻译赏析(共5篇)由网友“jiackjiang”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翻译赏析

篇1: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翻译赏析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翻译赏析

文言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板。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注释】

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

②涂潦(láo):泥水

③吾侪(chái):我们

④锸(chā):锹

【翻译】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

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篇2:“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阅读答案

试题内容: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泥水),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程氏)慨然太息——太息:长叹

B.轼诣武卫营——诣:到……去

C.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属:归属

D.城不沉者三版——版:筑墙用的夹板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活用作使动词的一项是()

A.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B.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D.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3.“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译文如果用上关联词语,最好的一项是()

A.既然……就……

B.只要……就……

C.只有……才……

D.即使……也……

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轼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对他成为文学家影响极大。

B.苏轼少有大志,决心为民除弊兴利,所以为官一任能造福一方。

C.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动员富民出资修筑被洪水冲坏的城墙,受到朝廷嘉奖。

D.在洪水汇于城下的危急时刻,苏轼亲率家人冒雨增筑城墙,保住了徐州城。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C

2、C

3、B

4、A

5、(1)你能做范滂那样的忠臣,我难道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良母吗?

(2)黄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了,即使是朝廷直接指挥的正规军也要暂且替我尽力护城。(意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苏轼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主要考查你对文言文阅读,关联词语,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翻译句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篇3:“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阅读答案

【古文阅读】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③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④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板。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

【注】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②涂潦(lao):泥水。③吾侪(chai):我们。④锸(chā):锹。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辄能语其要()⑵轼诣武卫营()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母程氏亲授以书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B、泛于梁山泊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C、率其徒持畚锸以出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D、朝廷从之悉以咨之(《出师表》)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⑴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⑵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苏轼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询对他成为文学家影响最大。

B、洪水汇于城下的危急时刻,苏轼亲率士兵冒雨增筑城墙,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很小就树立起为民除弊兴利的大志,所以后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D、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动员富民出资修筑被洪水冲坏的城墙,受到朝廷嘉奖。

12.根据节选文字,结合已经学过的苏轼的诗文,你认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8.(1)语:说出;(2)诣:到……去;各1分

9.D2分

10.(1)(若、许各1分)苏轼如果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母亲是否答应我呢?

(2)(虽且各1分)河水将要危害到城墙,事情非常危急了,即使是禁军(也)暂且替我竭尽全力(保护城市)。

11.B2分

12.苏轼不仅是一个文学大家,也是一个心忧天下的清官廉吏。(2分意思对即可)

篇4: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的阅读答案和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的阅读答案和译文

试题内容: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泥水),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程氏)慨然太息——太息:长叹

B.轼诣武卫营——诣:到……去

C.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属:归属

D.城不沉者三版——版:筑墙用的夹板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活用作使动词的一项是()

A.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B.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D.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3.“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译文如果用上关联词语,最好的一项是()

A.既然……就……

B.只要……就……

C.只有……才……

D.即使……也……

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轼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对他成为文学家影响极大。

B.苏轼少有大志,决心为民除弊兴利,所以为官一任能造福一方。

C.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动员富民出资修筑被洪水冲坏的城墙,受到朝廷嘉奖。

D.在洪水汇于城下的危急时刻,苏轼亲率家人冒雨增筑城墙,保住了徐州城。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C

2、C

3、B

4、A

5、(1)你能做范滂那样的`忠臣,我难道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良母吗?

(2)黄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了,即使是朝廷直接指挥的正规军也要暂且替我尽力护城。(意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篇5:“杨文仲,字时发,眉州彭山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杨文仲,字时发,眉州彭山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杨文仲,字时发,眉州彭山人。七岁而孤。既冠,以《春秋》贡。淳祐九年,以公试第一升内舍。时而路颇壅,因季冬雷震,首帅同舍叩阍①极言时事,有曰:“天本不怒,人激之使怒。人本无言,雷激之使言。”一时争传诵之。宝祐元年,登进士第。丁母忧,释服,属从叔父栋守婺州罢归,寓余杭,文仲往问伊、洛之学。

转运使印应飞辟入幕。明嫠妇冤狱,应飞悉从文仲议,且荐之。召为户部架阁,迁国子博士。丐外,添差通判台州。故事,守贰②尚华侈,正月望,取灯民间,吏以白,文仲曰:“为吾然一灯足矣。”劭农东郊,守因欲泛湖,文仲即先驰归。添差通判扬州。牙契③旧额岁为钱四万缗,累政增至十六万,开告讦以求羡。文仲曰:“希赏以扰民,吾不为也。”卒增十八界一而已。时有沙田,使者欲举行之,文仲力争,以为:“吾不可妄兴,盖与民之惠有限,不扰之惠无穷。江北风寒之地,民力竭矣,为利向何,安忍重扰吾民乎!”事遂不行。

盛夏,建宗阳宫,坏徙民居,畿甸骚然。文仲疏谏:“移闾阎之聚,为香火之庭,不得为善计矣。陛下绍祖宗之位,岂以黄、老之居为轻重哉。”翌日面奏,益恳至。又以救太学教谕彭成大迕似道,出知衡州。运饷有法而民不扰,以所当得米八千石立“思济仓”。

瀛国公即位,时大元兵度江,畿甸震动,朝士多弃去者,侍从班惟文仲一人,诏旌在列不去者二阶。时文仲疾益甚,三上章乞致仕,改知泉州。

注:①阍:宫门。②守贰:长佐官。③牙契:买卖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冠,以《春秋》贡贡:被举荐。

B.属从叔父栋守婺州罢归属:恰好。

C.开告讦以求羡羡:羡慕。

D.陛下绍祖宗之位绍:继承。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因季冬雷震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吏以白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①盖与民之惠有限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①不得为善计矣②何以汝为见

3.下面的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杨文仲体恤百姓的一组是(3分)

①时言路颇壅,因季冬雷震,首帅同舍叩阍极言时事

②文仲曰:“为吾然一灯足矣”。

③文仲曰:“希赏以扰民,吾不为也”

④时有沙田,使者欲举行之,文仲力争

⑤盛夏,建宗阳宫,坏徙民居,畿甸骚然

⑥又以救太学教谕彭成大迕贾似道,出知衡州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文仲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成年后,因为公试第一而升为内舍,当时皇帝闭目塞听,正好碰上冬季打雷,他就借机和同舍生极力向朝廷论说时事,为时人所称道。

B.在台州通判任上的时候,当地官员正月十五有向百姓征收灯笼的旧例,杨文仲得知后,非常反感,就坚决主张废除了这一做法。

C.任扬州通判时,杨文仲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据理力争,阻止了使臣开发沙田的行为,维护了百姓的利益。

D.在元兵渡过长江后,朝野震动,侍从班中只剩下杨文仲一个人,他也因此受到朝廷表彰;因病情加重,多次上书请求退休,未被获准而改任泉州知州。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嫠妇冤狱,应飞悉从文仲议,且荐之。(3分)

(2)劭农东郊,守因欲泛湖,文仲即先驰归。(4分)

(3)翌日面奏,益恳至。(3分)

参考答案

1.C(羡:盈余)

2.B(都是介词“把”。A项前者是“因为”,后者是“经、由”;C项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D项前者是动词“算作”,后者是语气助词。)

3.D

4.B(“就坚决主张废除了这一做法”在文中没有依据。)

5.(10分)

(1)明断寡妇的冤案,印应飞全都听从杨文仲的建议,并且推荐他。(每句1分)

(2)在东郊劝勉农事,郡守趁此想到湖上乘船游玩,杨文仲就先驱马回来。(“劭”、“因”、“泛”及整句大意各1分。)

(3)第二天当面上奏,更加诚恳得当(或“周到”)。(“翌日”、“面”、“恳”各1分。)

参考译文

杨文仲字时发,眉州彭山人。七岁丧父成为孤儿。杨文仲年满二十岁,因熟知《春秋》受贡举。

淳祜七年,杨文仲因太学考试第一名进入太学。九年,又因公试第一名升入内舍。当时进谏途径相当闭塞,因为季冬十二月打雷,第一个带领同舍生向朝廷申诉极力论说时事,有这样的话:“上天原本不生气,是人刺激使天发怒。人原本没有意见,打雷使得他们发话。一时争相传诵。宝祜五年,进士及第。遭母丧,服丧期满,正逢从叔父杨栋由婺州知州任上罢职回家,寄居余杭,杨文仲前去访求伊、洛之学。

(杨文仲)被转运使印应飞辟举收入幕中。明断寡妇的冤案,印应飞全部听众杨文仲的'建议,并且推荐他。(杨文仲被)召入担任户部架阁。后又升迁国子博士。请求补外,差遣为台州通判。旧例,长佐崇尚奢华,正月十五,从民间收集灯笼,官吏把这事禀告文仲,杨文仲说:“替我点一盏灯就足够了。”在东郊劝勉农事,知州想要到湖上泛舟游玩,杨文仲当即先驱马回来。差遣为扬州通判。买卖契约过去的定额每年是四万缗钱,几任官员增加到十六万,放开告密揭发来求取结余。杨文仲说:“以骚扰百姓来企求奖赏,我是不会干的。”终于仅增加十八界抽一而已。当时有沙田,使臣想要开发,杨文仲反对,认为:“事业不能够胡乱兴办,因为给予百姓的好处有限,不骚扰百姓的恩惠总是没有穷尽的。江北风沙寒冷的地方,民力枯竭,能谋取多少利益,怎能忍心严酷地搅扰百姓!”此事于是没有施行。

盛夏,建造宗阳宫,拆迁百姓房屋,京城地区骚动不安。杨文仲上疏劝谏:“迁移民间的聚居地,作为焚烧香火的庭院,不能算是好的计划。陛下承继祖宗的皇位,难道认为黄、老的住处很重要吗。”第二天当面上奏,更加诚恳周到。又因解救太学教谕彭咸大触犯了贾似道,出朝为衡州知州。运送军饷有办法而百姓没有受害,以所应当得到的米八千石建思济仓。当时大元朝的军队渡过长江,京城地区受到震动,朝廷官员有很多逃走,侍从班只剩了杨文仲一个人,

朝廷下诏表彰在朝不离去的人加官二级。杨文仲病得更加厉害。三次上疏请求退休,改为泉州知州。

江城子宋苏轼全文、赏析

菩萨蛮西湖苏轼

春宵 苏轼-春宵一刻值千金

苏轼 水调歌头 全诗

题西林壁古诗的原文

江城子翻译

“唐重,字圣任,眉州彭山人”阅读答案

花影苏轼

题西林壁古诗情景鉴赏

苏轼传文言文翻译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翻译赏析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翻译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翻译赏析(共5篇)】相关文章:

洞仙歌·冰肌玉骨原文及赏析2023-03-07

《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2023-02-04

水调歌头中秋宋朝苏轼2023-07-12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号东坡居士作者介绍2023-01-10

有关《浣溪沙.端午》的解析2023-02-15

洞仙歌冰肌玉骨-洞仙歌 苏轼2022-05-07

古诗鉴赏:饮湖上初晴后雨2023-11-12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原文及赏析2022-10-23

题西林壁的古诗怎么读2023-11-11

祭常山回小猎,祭常山回小猎苏轼,祭常山回小猎的意思,祭常山回小猎赏析202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