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赏析

时间:2023-10-16 07:54:5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辛弃疾《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赏析(集锦8篇)由网友“leaf5756”投稿提供,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辛弃疾《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辛弃疾《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赏析

篇1:辛弃疾《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赏析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辛弃疾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题显示出作者送别的人为廓之,有资料说他是辛弃疾的学生范廓之,廓之要去参加秋试,辛弃疾写下此词表达对他的良好祝愿。

秋试,即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考试时间在秋季农历八月;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中者称举人。在乡试的次年春天,乡试的得中者在京城的礼部贡院参加会试,因而会试又称春闱;传说河津桃花浪起,江海之鱼集聚龙门下,跃过龙门者化为龙,于是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闱。

用白话解译这首词的意思是:

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明年的今天,你将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上阕,“白苎新袍入嫩凉”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虚实相生。

此词用典也很突出,“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

虽是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

篇2:《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辛弃疾翻译赏析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辛弃疾翻译赏析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前言】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是宋代词人辛弃疾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所作的一首送别词。此词主要写作者对范开参加科举应试的热情鼓励和美好祝愿。全词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用典广泛且合理,在运用意象和创设意境上充分体现了豪放词的特点。

【注释】

⑴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等。双调五十五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上阕第三四句、下阕第一二句一般要求对仗。

⑵廓之:当即编次《稼轩词甲集》之范开,辛弃疾的门人。其生平事迹不详。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考试时间在农历秋季八月,即乡试,也叫秋闱;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中者称举人。在乡试的次年春天,乡试的得中者在京城的礼部贡院参加会试。

⑶白苎新袍:白苎是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王直方诗话》:“梅圣俞在礼部贡院考校时和欧公《春雪诗》云:‘有梦皆蝴蝶,逢袍只苎麻。’”宋代举子均著苎麻袍。嫩凉:微凉,初凉。

⑷“春蚕”句:典出欧阳修诗:“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原意指行军时禁止士兵喧哗让他们含着竹片,这里指考场一片寂静只听见笔与纸摩擦的沙沙响声。

⑸“禹门”句:典出《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桃花浪起,江海鱼集龙门下,跃而上之,跃过者化龙,否则点额暴腮。”禹门,即龙门,相传龙门为大禹所凿。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闱(即会试)。《古今小说·赵伯升茶肆遇仁宗》:“来年三月桃花浪,夺取罗袍转故乡。”清李渔《慎鸾交·悲控》:“亏你做中流砥柱桃花浪,不似那跳龙门的个个颠狂。”

⑹“月殿”句:比喻登科做官。宋制,各州折郡漕试解试均于八月举行,正桂子飘香时。《避暑录话》:“世以登科为折桂。”

⑺鹏北海:典出《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一作“北溟”,即北海,泛指北方的大海。

⑻凤朝阳:典出《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兮,于彼高冈;梧桐生兮,于彼朝阳。”朝阳,指山的东面。

⑼书剑:书和剑。唐温庭筠《过陈琳墓》诗:“莫过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⑽青云去:一作“青云上”。《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贾(须贾)不意君能自致於青云之上。”后以“青云直上”比喻人仕途顺遂,升迁很快,亦即官运亨通,迅速升到高位。

⑾举子:科举考试的应试人。

【翻译】

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参加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

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首句“白苎新袍入嫩凉”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次句“春蚕食虽响回廊”就是在首句所点明的环境基础上写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奋笔疾书而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的情景。这样写,突出了“秋试”之“秋”的季节特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上阕点明时令和环境。“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

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此词用典也很突出,“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如桃花浪,典出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鲍氏安国、安行、安世兄弟,三科连中,故程文昌伯禹赠之诗,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而“月殿先收桂子香”暗喻“蟾宫折桂”,“折桂”一词源于《晋书·郤诜传》“累近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后即将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折桂”。借喻高中状元。词人借用这两个典故,含蓄地表达对范廓之参加“秋试”的美好祝愿,祝愿他金榜题名。

这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

篇3: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阅读答案以及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阅读答案以及赏析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是辛弃疾写的送别诗,表达自己对于参加秋试的良好祝愿。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参考答案:

(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首句“白苎新袍入嫩凉”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次句“春蚕食虽响回廊”就是在首句所点明的环境基础上写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奋笔疾书而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的情景。这样写,突出了“秋试”之“秋”的季节特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上阕点明时令和环境。“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

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篇4:辛弃疾的古诗《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全文赏析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这是一首送别词。首句“白苎新袍入嫩凉”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次句“春蚕食虽响回廊”就是在首句所点明的环境基础上写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奋笔疾书而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的'情景。这样写,突出了“秋试”之“秋”的季节特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上阕点明时令和环境。“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

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此词用典也很突出,“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如桃花浪,典出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鲍氏安国、安行、安世兄弟,三科连中,故程文昌伯禹赠之诗,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而“月殿先收桂子香”暗喻“蟾宫折桂”,“折桂”一词源于《晋书·郤诜传》“累近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后即将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折桂”。借喻高中状元。词人借用这两个典故,含蓄地表达对范廓之参加“秋试”的美好祝愿,祝愿他金榜题名。

这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

篇5: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辛弃疾

在秋试,即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考试时间在秋季农历八月;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中者称举人。在乡试的次年春天,乡试的得中者在京城的礼部贡院参加会试,因而会试又称春闱;传说河津桃花浪起,江海之鱼集聚龙门下,跃过龙门者化为龙,于是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闱。

鉴赏:

廓之在这初秋微凉的时候,身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参加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鲤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明年的今天,你将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这首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

上阕,“白苎新袍入嫩凉”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点明当时自然环境是天气微凉,廓之衣着白苎新袍;下来虚写,想象廓之考试情境:“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

虚实结合。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佩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虚实相生。

这首词用典也很突出,“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

虽是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

1。“春蚕食叶” ”“春蚕”句的意思是: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他们奋笔疾书,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值得一提的是首句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写,突出了“秋试”之“秋”的季节特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

2。“桃花浪”,典出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 鲍氏安国 、安行 、安世兄弟,三科连中,故程文昌 伯禹 赠之诗,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古今小说赵伯升茶肆遇仁宗》:“来年三月桃花浪,夺取罗袍转故乡。”清李渔《慎鸾交悲控》:“亏你做中流砥柱桃花浪,不似那跳龙门的个个颠狂。”

3。折桂”: “月殿先收桂子香”暗喻“蟾宫折桂”,“折桂”一词源于《晋书 诜传》“累近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后即将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折桂”。借喻高中状元。词人借用这两个典故,含蓄地表达对范廓之参加“秋试”的美好祝愿。祝愿他金榜题名。

诗人评价:

诗人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篇6:《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辛弃疾

朝代:南宋

作者: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词句注释

⑴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等。双调五十五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上阕第三四句、下阕第一二句一般要求对仗。

⑵廓之:当即编次《稼轩词甲集》之范开,辛弃疾的门人。其生平事迹不详。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考试时间在农历秋季八月,即乡试,也叫秋闱;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中者称举人。在乡试的次年春天,乡试的得中者在京城的.礼部贡院参加会试。

⑶白苎(zhù)新袍:白苎是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王直方诗话》:“梅圣俞在礼部贡院考校时和欧公《春雪诗》云:‘有梦皆蝴蝶,逢袍只苎麻。’”按:宋代举子均著苎麻袍。嫩凉:微凉,初凉。

⑷“春蚕”句:典出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诗:“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原意指行军时禁止士兵喧哗让他们含着竹片,这里指考场一片寂静只听见笔与纸摩擦的沙沙响声。

⑸“禹门”句:禹门,即龙门,相传龙门为大禹所凿。《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桃花浪起,江海鱼集龙门下,跃而上之,跃过者化龙,否则点额暴腮。”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闱(即会试)。《古今小说·赵伯升茶肆遇仁宗》:“来年三月桃花浪,夺取罗袍转故乡。”清李渔《慎鸾交·悲控》:“亏你做中流砥柱桃花浪,不似那跳龙门的个个颠狂。”

⑹“月殿”句:比喻登科做官。宋制,各州折郡漕试解试均于八月举行,正桂子飘香时节。《避暑录话》:“世以登科为折桂。”

⑺鹏北海:典出《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一作“北溟”,即北海,泛指北方的大海。

⑻凤朝(cháo)阳:典出《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朝阳,指山的东面。

⑼书剑:书和剑。唐温庭筠《过陈琳墓》诗:“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⑽青云去:一作“青云上”。《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於青云之上。”后以“青云直上”比喻人仕途顺遂,升迁很快,亦即官运亨通,迅速升到高位。

⑾举子忙:《南部新书》乙:“长安举子自六月已后落第者不出京,谓之过夏……七月后投献新课,并于诸州府拔解。人为语曰:‘槐花黄,举子忙。’”举子:科举考试的应试人。

诗文赏析

诗人的友人廓之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去参加科举考试。诗人仿佛看到了他参加考试的情景: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诗人又想象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准备好了。诗人写友人穿白苎新袍也是有寓意的,在宋代苎麻袍寓意着举子能够一举高中, 因此宋代举子均著苎麻袍。诗歌《春雪诗》中写到:“有梦皆蝴蝶,逢袍只苎麻。”

篇7:《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辛弃疾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题显示出作者送别的人为廓之,有资料说他是辛弃疾的学生范廓之,廓之要去参加秋试,辛弃疾写下此词表达对他的良好祝愿。

秋试,即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考试时间在秋季农历八月;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中者称举人。在乡试的次年春天,乡试的得中者在京城的礼部贡院参加会试,因而会试又称春闱;传说河津桃花浪起,江海之鱼集聚龙门下,跃过龙门者化为龙,于是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闱。

用白话解译这首词的意思是:

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明年的今天,你将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上阕,“白苎新袍入嫩凉”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虚实相生。

此词用典也很突出,“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

虽是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

篇8: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原文翻译及赏析

[宋代]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译文

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参加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首句“白苎新袍入嫩凉”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次句“春蚕食虽响回廊”就是在首句所点明的环境基础上写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奋笔疾书而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的情景。这样写,突出了“秋试”之“秋”的季节特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上阕点明时令和环境。“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

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此词用典也很突出,“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如桃花浪,典出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鲍氏安国、安行、安世兄弟,三科连中,故程文昌伯禹赠之诗,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而“月殿先收桂子香”暗喻“蟾宫折桂”,“折桂”一词源于《晋书·郄诜传》“累近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后即将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折桂”。借喻高中状元。词人借用这两个典故,含蓄地表达对范廓之参加“秋试”的美好祝愿,祝愿他金榜题名。

这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

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阅读答案以及赏析

小学辛弃疾的诗词有哪些

辛弃疾的诗词

常考诗歌题鉴赏练习(附答案):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的诗词摘抄

辛弃疾爱国诗词

辛弃疾的

辛弃疾的代表作

诗歌鉴赏题练习题设计

有关鹧鸪天阅读及答案

辛弃疾《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辛弃疾《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赏析(集锦8篇)】相关文章:

辛弃疾诗词2022-05-06

大诗词家辛弃疾随笔2022-05-19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及答案2022-05-06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之表达技巧2022-11-27

《古代诗歌》导学案2022-12-17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高三必修教案设计)2024-04-01

贺新郎的随笔2022-05-07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2022-10-27

辛弃疾的词鹧鸪天2024-01-09

辛弃疾 菩萨蛮2023-03-3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