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的教案

时间:2022-05-06 21:54:43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剪梅的教案((共12篇))由网友“爱吃蛋卷不吃冰”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一剪梅的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剪梅的教案

篇1:《一剪梅》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诗意、学会朗诵,《一剪梅》体裁、题材、词牌特点;

2、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及时代对她词风的影响,掌握“易安体”基本特色;

3、掌握、理解诗词意境及其分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

4、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重点:

1、理解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尝试写作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难点:

1、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2、从不同角度理解词作,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新意。

方法课时:

1、经典阐释法;

2、教学内容共计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 作者介绍 → 词体介绍 → 字词释音、释义 →朗读,之后老师范读,再之后学生集体读、整体感受感知→听邓丽君《一剪梅》歌乐,引入情景→疏通、鉴赏 →板书小结,陈清线索→特殊句式、语言特色、手法分析→鉴赏短评 → 课堂小结 → 音乐感知收束→布置作业。(结合考点,强调分析重点)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与整体感知融于一体则可):

(语文课代表上课前到我办公室拿东西)……

同学们:北宋词人周邦彦在其词中无意间写了一句:“一剪梅花万样娇”,于是“一剪梅”这个颇具人间风情的词牌名因此而诞生。后世众多的文人墨客面对这“同一剪梅花”各自吟诵出了风情万种的不同词作,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而其中最为脍炙人口、感人肺腑者,莫过于李清照笔下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究竟正为少妇的易安心中有一抹怎样的惆怅下了眉头却又上了心头,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学习李清照的词作《一剪梅》。

2、作者介绍:

学其诗,就得知其人!(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作者的基本情况)李清照,大家并不陌生,(生于1084-卒于1155年以后,具体年月史料缺乏,难以确考),她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由于当时豪放词派大家辛弃疾字幼安,也是济南人,人们共称他们为“济南二安”。她贤惠多才,十八岁嫁于金石家赵明诚为妻,夫妇感情深厚。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北宋灭亡后,赵明诚因病去世,她颠沛流离于江南,在孤寂中度过晚年。由于身世及时代变化的缘由,她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风格顿变。她兼擅小令和慢词,往往能别出心裁,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她的词集名称是《漱玉词》。她还写有《金石录后序》和《论词》等散文。

3、整体感知:李清照是:历北宋晚期而经南宋初期的女词人,她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同时也是所有文人中最有性情的词人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古代的学者都极力推崇用诗歌来言志抒情、吟咏性情,所以用性情来写诗的诗人,一般都是好的诗人、受人同情尊敬的诗人。举个大家都不陌生的例子,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即就是像这样的亡国之君、酒色孱弱之身,他的词作也被后人大力赞赏,吟咏不绝!那么,对于咱们的李清照呢,就更是如此了。所以学习易安词,就必须明白,易安其人她是一个性情中人。

那么对于作者的介绍,咱们到此为止。下面我们来看教材,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4、《一剪梅》是词牌名,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它的另一个名字是《腊梅香》。其词体特点是,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一般以书写爱恨离愁为主要内容。本词就是以表达相思之情为题材的一首“婉约中调”。

5、我们再看词中的一些字词,注意一下它们的读音和意义:

红藕:荷花的别称。

香残:这里指荷花的香味已经快要消散了。

玉簟:(dian)光洁似玉的竹席,席子的美称,簟的本义是竹席。

罗裳:(chang)丝织的下衣、摆裙。

兰舟:木兰树做的船,船的美称。

锦书:前秦人窦滔的妻子苏惠思念丈夫,就用锦织成回文诗赠给他。后来便称夫妻间的书信为“锦书”或“锦字书”。这是作者用的一个典故。

雁字回时:是指大雁排成人字或者一字的形状飞行,称作雁字。雁字回时就是说大雁排成一行往回飞。

6、听朗读:好!在理解了基本字词的基础上我们来听一段朗读录音,从整体上感受一下本诗的内容。老师范读、提点学生自主读、大家一起读,适时点拨!再听邓丽君音乐进入情境,顺理成章进行诗意的讲解……

7、正文讲解:

同学们,宋词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象征之一,人们在评价词这种文体的时候,以有意境为最高的标准。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本词的意境。

这首词是作者在丈夫出行在外,寂寞难耐之际写下的性情之作。我们看“红藕香残玉簟秋”——

作者说:荷花已经凋谢,它的香味也点点离散,那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秋凉。这首句便清秀不凡,作者着一“秋字”而境界全出,为什么这样说呢?诗人刘禹锡有一句诗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显然秋天是四季中最为悲凉的岁月,这里用一个秋字,不仅点明了节气时间,而且指出了就是这样一个萧瑟之秋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写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如此,首句便先声夺人,写凄凉而不见一“凄凉”字,含蓄委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同时也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即就是“凄凉哀愁”。

作者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瑟的景象,就免不了要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一般,当人们经受愁苦的折磨的时候,总是要想办法排遣一下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垂泪啼哭,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于是她就自然而然的——

“轻轻解下罗裳,独自登上兰舟……”然而,曾经是和心上人双双泛舟,今天却独自拨桨击水,于是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并不能排遣郁闷。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紧接着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我们想,作者在雁字飞回之际,不见锦书,只好系舟归来,“无言独上西楼”,然而“月光如此皎洁美好,却只能独倚栏杆”,眼前有景赏不得,她所能做的就只有独自发愁。那么究竟是怎样一个“愁”字呢?作者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里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又是一处绝笔。我们想,作者为什么在写“闲愁”之前,凭空来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呢?这其实就是周杰伦《菊花台》中唱的“花落人断肠”、刘禹锡诗中的“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李煜词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写是为了承上启下,用自然界没有情感体验的落花流水来衬托、暗示作者心中的“闲愁”,因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感,油然自作者心头升起。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心头又开始烦乱。这“是离愁”,他——剪不断,理还乱,它,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确实是一句完美的收尾,其流连哀思,一唱三叹,令人回味不已。

※写景抒情线索分析:(板书部分)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先是站在室内,看到了窗外的红藕香残,视线触及凉席,顿生愁情;于是为了排遣愁情,她又去泛舟游玩,笔锋一转,转而写起了室外所见所感;然而流水落花总无情,作者终于还是没能摆脱一个“愁”字,其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形象跃然而出。

8、作者情感分析:

很明显,作者主要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哀愁之情,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第二种情感?我们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如此肯定地说“只有一种相思”,必然有“两处闲愁”,可见易安和丈夫赵明诚之间是心心相印的,她很肯定丈夫也在因为见不到自己而发愁,这是不是一种面对男女之情的“自信”呢?显然是。那么换句话说,假设如果是“一种相思,一处闲愁”的话,那么就是单相思了,由此可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妙味所在。

另外,词中还透露出处了合情合理的一个事实,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这个事实就是“他们两人是相当恩爱的”,试想,如果他们两个天天呆在一起吵架,那么分开之后肯定不会“明月千里寄相思”的,说不定赵明诚出去就到秦楼楚馆里搞外遇了,李清照也会偷偷乐道:杀千刀的,终于走了。正是由于爱得深沉,才会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悱恻。

9、手法分析:

(板书)同学们,短短六十个汉字,却写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不用一些特殊的手法是不会有如此效果的。我们看作者在词中都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首先是首句的含蓄,再其次是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的倒装,第三是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映衬,第四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上眉头却下心头”的对偶。最后,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说席子时不说席子,而说玉簟;说小船时不说小船,而是说兰舟。这是把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陌生化,来营造诗词所具有的特殊意境。

作业布置:

同学们,学习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是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的,那老师这里就介绍给大家两种基本的方法:抓关键词法(可以是关键动、形容词等如“独”字等);和意象分析法;解释过程略。那么老师留给大家两个作业,一是分析此词中的关键形容词谈谈你对词中作者情感的体会;二是找出词中的基本意象,分析他们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或者它们都有什么象征意义!各写文章不少于200字!

小结:

同学们,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们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再者,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句话说得好“一剪梅花万首诗,一段材料多角度”,诗词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品,对于本词的内涵,我更希望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不同的新意,这才是“学诗之道”。

下面我给大家放一段音乐,在音乐声中让我们结束本课的学习。

板书:

室内秋簟、室外残荷——→登舟排遣,见:雁字飞回、期盼锦书,只有月满西楼——→看落花流水——→愁上心头。(愁中有自信)

作者情感:哀愁、自信、真诚。

手法:含蓄、倒装、映衬、对偶、陌生化。(把例子加上,简要阐释)

篇2:《一剪梅》教案

【教材分析】

《一剪梅》是李清照早期词作,词中写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其感情落寞哀伤而又有一种淡淡的甜甜的喜悦。这首词教学,读懂大意和背诵难度并不大,难在如何读出词的情感之美。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设置情境,在情境中体味。

【教学目标】词中情感之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阅读李清照《如梦令》《声声慢》等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回顾学生阅读情况:抽学生背诵《如梦令》;学生集体背诵《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设疑问:两首词思想感情截然不同,是真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二、前期的李清照

1.生活中的李清照 书香门第 家庭富裕 婚姻幸福美满 父母呵护

2.理想中的李清照 充满希望 充满激情 能充分享受生活

从如下几首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来: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作品中的李清照贵夫人形象慵懒哀伤而不绝望有一种甜蜜的感觉。如《如梦令》中人物形象。

三、后期的李清照

1.生活中的李清照 经济困顿 颠沛流离 家庭生活也很不幸

2.理想中的李清照 看不到希望 缺少生活的勇气

3.作品中的李清照艰难苦恨的老妇人形象这一点可以从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看出来:

如“寻寻觅觅”好像总在寻找却总是找不到,可是还是要寻找,成天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间,“冷冷清清”在寻找中失望而倍感凄凉,后面“梧桐更兼细雨”部分,完全呈现出心境悲凉难耐寂寞。读过这些,眼前自然会出现满脸沧桑、皮肤泥黑的老妇人形象。

四、结合上面讲述,板书

前期:生活优裕 贵妇人形象 哀愁而甜美

后期:处境艰难 老妇人形象 哀伤而绝望

五、有了上述这些认识,我们再来学习《一剪梅》

1.学生齐声诵读这首词并告诉学生体会词中感情。

2.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鼓励学生奇思怪想。

3.师生共同梳理文章意思:文中围绕着人物活动,写了几个不同的情景,可以这样来归纳:①玉簟秋寒②独上兰舟③月满西楼④庭院清影

4.读诗歌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同学们能不能选取某个情景,来丰富来充实,在丰富充实中来品味思想感情。

5.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品味(课堂时间要让学生活动开来。)

六、师生共同想象品味

①玉簟秋寒

词人闲来心绪不宁,于是想到解闷的办法,看书、喝酒或者绣花等等,但总是进不了状态,不知道为什么,她心里清楚为什么可是没有办法说出来,也没有办法从中解脱出来。于是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到荷花塘中走(可以联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等句子加深学生的理解)。

②独上兰舟

深秋荷花塘,荷叶渐渐凋零,会不会引发美人迟暮的感觉呢?也有可能坐在船上,想到自己心上人与自己同游荷花塘的快乐与温馨,可现在呢?自己孤独一人!一个“独”字值得品味啊:以前她和丈夫月夜泛舟,借酒啸歌的情景,那种甜美,那种依赖,那种轻松的感觉会从她内心缓缓流过;眼前寒风过去,偶尔听到几声水鸟的扑棱声,夜晚显得如此沉寂的清冷。至此,一种对夫君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而且会越来越浓,心也随之越来越冷,于是,她安慰自己:还是默默走开,回家休息吧。

③月满西楼

回家后,她躺在锦罗帐里,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她还是难以入梦,眼前总是浮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干脆起来吧!”,她站到窗前,如水而又清凉的月色洒在院里,也照在她的身上,她的心也随着圆月远去:他在哪?过得怎样?什么时候回家呢?种种牵挂都涌上了心头,“为什么不写信告诉我一声呢,好狠心的人啊!”埋怨,责备,再是狠狠地痛骂,但这样生气又何用呢?要是有他的一封信多好啊?可是“过尽千雁皆不是,斜晖脉脉风悠悠”。失望之中,她想“这个狠心的人!不想我,我干嘛想着他呢。”

通过这种联想与想象,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这种情境之中,那种落寞中思念等待,思念等待中失望与怨恨都表现出来。从这里看,李清照很像不成熟的生气的少女!

④庭院清影

尽管夜已经很深了,她还是难耐心头的寂寞,走下高楼,来到庭院打发无聊时光,“花自飘零水自流”,这种细微的声音都能够听出来,夜晚多么的静。试想,一个人在如此深的夜晚不睡觉却出来散步,女子当中也只有很浪漫的李清照有这种闲情逸致。也许,在如此安宁的夜晚,她更能听到自己心灵的声音,好像也只有在这种宁静中听到夫君的声音。所以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总结:经过想象联想,同学们对《一剪梅》内容有了深刻认识。在此基础上,点出文章的情感之美:思念,惆怅,担心,孤独,怨恨和关切都有,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并不会让人感到冰冷和绝望,相反只会让人觉得情真意切,甜美无限,这就是这首词的动人之处。

七、拓展阅读

运用刚才的阅读方法和联想与想象,理解李清照另一首词: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窗,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唐代司空图认为含蓄的主要特征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及,若不堪忧。”此词写相思之苦离别之情,从哪里能够看出来?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实际上有一个指导思想:通过一篇的教学而认识一类的作品,课堂教学中,将李清照前后时期联系起来便于把握她作品的思想感情;另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将学生引入情境中,从情境中发掘诗词内在的情感之美。

附板书设计

李清照词探析

南渡为界,前后两个不同时期

前期生活优越贵妇人形象哀愁而甜美

后期处境艰难老妇人形象哀痛而绝望

《一剪梅》前期作品

情景①玉簟秋寒②独上兰舟③月满西楼④庭院清影

情感思念惆怅担心孤独怨恨关切

阅读方法

联想与想象再现情景细心品味

篇3:《一剪梅》参考教案

《一剪梅》参考教案

一、概述

1、这首词是高中语文二年级《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鉴赏》中的一篇课文 ,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也是宋代婉约词中难得的佳作。

2、学习内容为李清照的词《一剪梅》。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词作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移情入景,借景抒情。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情感。

3、学习这首词需要一课时 。学习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初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感受情境、学生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情感内容,进而形成鉴赏评价机制。

二、选题计划

三、课件资源应用计划表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1) 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2)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总结出诗人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3) 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让学生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词,并熟练背诵,准确无误地默写全词。2)锤炼词语,品味“轻”、“ 独”“才”、“却”等字词。 3)深刻体味作者所表现的“闲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形成行为价值观。2) 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感受甜蜜的相思之苦 。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初中已经对李清照有所了解,学习过她的《如梦令》,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导课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既温故又知新。

2、学生对于诗歌仅仅是读一读,在独立鉴赏评价方面的能力不足,如何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才是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

3、在“闲愁”和“相思之苦”这个情感的理解上,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可能有困难。

4、好多学生可能通过学习能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但不一定能准确写出全词,因为文中有几个生僻词,如“簟”,还有“裳(chang)”的读音等。 六、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学习诗歌贵在想象,学习诗歌要善于插上想象的翅膀。作为诗歌教学,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感受诗歌意境美的

平台。诗词的语言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跳跃性,这也正是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最佳文本。这堂课我充分运用开放性原则的教学原则,采用联想、比较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已经学过的李清照词《如梦令》的回顾,和这首词做比较阅读,以旧促新,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七、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设备-----主要是情境导课时展示一组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的画面,同时用多媒体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画面意境优美,音乐婉转动人,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很快进入情境,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学结束时,也可以师生同唱这首词,将课堂结束在师生情感共鸣的最高峰,余音绕梁,意味隽永。 八、教学过程 一、诗画导入 :

※展示一组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显示课题)

六、品评鉴赏

1、整体感知:概括词的上下两片所写的内容。

2、本词写的是哪一季节的景物,其中有没有明确点明时令的词句?

明确:秋,初秋的景物;“残”,可解为残留意;“秋”,非为秋天,而为凉意。“花自飘零”,为秋景;“轻解罗裳”,乃为着秋装。

篇4:《一剪梅》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原则:

开放性原则

教学方法:

联想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教程:

一、诗画导入

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显示课题)

二、研习新课

1、范读比较:(屏幕显示)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启发理解)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

(提示)粗读可发现:

景物时令——前写夏景,后写秋景;

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后为少妇时期;

感情基调——前愉快开朗,后细腻深婉。

师:(提示)女词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赵明诚

2、清理思路、赏析意境

上片:词人舟中所想→下片:回到现实

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上片:写女词人独居生活——舟中所想

红藕香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

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

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

月满西楼:生发想象——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

下片:写女词人由想象回到现实

花飘水流:移情于物、借物抒情——韶光易逝青春难再啊!

一种、两处:直抒胸臆——合写夫妻双方此刻望月思人的心情。

无计可消除:——情之深、重!}揭示主旨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名句)平字见奇,化无形为有形(由外到内,运动之速)。

3、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好在关联词“才……却”:前轻后重,无法排遣

比较“才……又”(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刚……又”(刚考完数学,又要考语文):前后并举同等

提示:写作一得——说话作文要力求炼字炼意

小结——①本词重写相思,次写愁情。

②抒写闺情而非闺怨。

4、诵读指导: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韵脚(秋、舟、楼、流、愁、头)帮助记忆。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自由朗读:(2分钟)

个别朗读:1~2名学生演读(大屏幕显示相关画面、音乐)

学生齐背:

5、影象欣赏:播映依据课文改编的优美影象,达到形象直观,寓教于乐。

6、随堂练笔:(5分钟)合理想象,补充空缺形象,再造意境

(课堂重头)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

(教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选定点评习作2篇)

当堂点评:(3分钟)(习作投影显示,作者朗诵)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教师背诵:(下水作品)改写的散文诗(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

轻轻解下丝绸帔,独自登上木兰船。

天边飞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儿啊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却只能独自愁闷各天一方。

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

皱着的眉头方才展开,心里头却又想念起来。

三、扩展鉴赏:《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鉴赏提示——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以一个“愁”字收束全篇,却用反问形式,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个人不幸遭遇的动人词篇。《声声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小结:《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三首词从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作者笔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现,由此可见,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四、探讨婉约词风格:

(提示)刚才复习和学习的三首词在风格上有一个共性,即都是婉约词。试说说婉约词的风格特点(让学生大胆发言,凡是能挨边的说法都予以肯定,然后由教师小结)

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

题材较为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

五、创新思维练习:发散联想

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没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文学作品呢?若有,试举例。

——有。①豪放词:《渔家傲·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以梦幻形式表现作者冲破现实寻求光明和自由的愿望。采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风格豪放,意境阔大。)

②诗歌:《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歌颂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愿逃往江东苟且偷生的英雄气节,讽刺南宋朝廷在金人南侵后窝居江南的妥协逃跑政策。)

③散文:《金石录后序》

(——南渡后所作。介绍《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婚后三十四年间的患得患失,是一篇优美动人的散文。)

六、音乐欣赏:

多媒体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画面意境优美,音乐婉转动人,第二段师生同唱,将课堂结束在师生情感共鸣的最高峰,余音绕梁,意味隽永。

篇5:《一剪梅》 教案

《一剪梅》人教版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2、 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3、 背诵李清照的主要诗作

二、教学设想

1、 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一个作家的诗词,总结出诗人的艺术风格

2、 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让学生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

3、 要让学生快速背诵,尤其要在课堂上完成背诵要求,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 导入:

播放音乐MTV安雯唱的《月满西楼》,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本词的情感。淡淡的忧伤

二、 背诵这首词

三、 赏析这首词

1、 让学生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情

2、 引导学生分析词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先借意象:秋季,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云中锦书,飘零的花,自流的水,

最后直接抒情:无计可消除

四、 扩展阅读

1.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李清照的`诗词

如梦令两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补充阅读: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 总结词风

真挚细腻,深婉动人,语言清新典雅,浅易自然。多写个人遭遇,心灵深处的“愁”,而这些愁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的。

3. 总结李清照词中写愁的名句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只恐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又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总结写“愁”用的手法:

用形象的事物来比愁,可触、可视、可感,从而能引起共鸣(前两句)

用意象来渲染愁绪,多个意象共同构成抒发愁思的意境(第三句)

让学生举出此类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五、 欣赏歌曲《声声慢》

六、 让学生背诵李清照的诗词

七、 总结本课

提示学生李清照的诗词中有没有豪放风格的

《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八、 布置作业

学唱《一剪梅》和《声声慢》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认识到教学上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弥补这些不足

诗词的美和意绪靠发掘和用心体会,深度鉴赏才能达到教学上普遍存在的浮光掠影之弊,在这堂课中也可见一斑,这是造成学生对古典诗词缺乏兴趣和热爱的原因之一怎样做到既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不至沦于浅薄,这是我今后应该思考的问题

课堂上充分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学生的心胸是一弘泉水,只要找到源头,领悟的泉水就会汩汩长流语文不是讲得太难,而是讲得太简单,那是对孩子智力的低估和创造力的抹杀,也是对神圣语文的亵渎应该呼唤深度语文课堂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广泛阅读和学习文学底蕴、文化品位和自我对美的感受和发掘能力,是能否做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重要条件自身对文学的热爱和敏感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自己,紧要任务是读书,并作为生活的习惯

篇6:《一剪梅》教案

内容:《咏怀八十二首》《越中览古》《一剪梅》

【学习目标】1.了解阮籍、李白、李清照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2.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学习重难点】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体会三位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本节课个人学习任务】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任务】运用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第一课时

一、熟悉作者,知人论世

1.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阮籍3岁丧父,家境清苦,勤学成才。他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阮籍年轻时很有政治抱负,但是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当时司马氏集团与曹氏集团长期以来有着十分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为了全身避祸,他不得不在政治漩涡中小心翼翼,并常常用醉酒的方法来保全自己。他与嵇康、刘伶等六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畅饮、放歌,世称竹林七贤。他是“正始文学”(“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的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他的诗歌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咏怀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途。

3.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后期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二、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第二课时

(一)鉴赏《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这种情感的?

2、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呢?(结合本单元诗歌鉴赏方法分析)

(二)鉴赏《越中览古》

【知识链接】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李白《越中览古》《苏台览古》

(2)怀古咏史,托古讽今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杜甫《蜀相》

1.诗中的二、三句描绘了两幅怎样的场景?它们暗示着什么寓意?

2.诗歌的最后一句写眼前所见,与二、三两句所写景物有何不同?诗人借此抒发了什么情感?

3.比较《苏台览古》(p19页)《越中览古》在主旨、写法上的异同

【知识链接】古诗中的意象——鹧鸪:离愁,伤感,引发思念,声音凄清,引发惆怅,多雌雄对鸣,一唱一和。

一、离别。借以常喻惜惜别情。唐朝张籍《湘江曲》:“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萍茫茫鹧鸪飞”。借鹧鸪之意象抒怅惘之离愁。

二、悲情。因其声凄切,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三、爱情。意象如同“燕子”“鸳鸯”。因喜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唐代刘禹锡有《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借鹧鸪之和鸣,衬“欢不见”之落寞。诸如温庭筠《菩萨蛮》词中鹧鸪皆有此意象,“双双金鹧鸪”.

四、相思。情爱所致,离别之苦,悲情油然而生。李益《鹧鸪词》:“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和,郎从何处归?”闺中女子,思念远方情郎之愁绪.相思之苦,含蓄而致韵。

(三)鉴赏《一剪梅》

(1)“红藕香残玉簟秋”除了表明秋天已至,还有什么深刻意蕴?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中有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名句赏析(试从炼字、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角度分析鉴赏)

①花自飘零水自流

②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②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阅读《一剪梅》和《声声慢》两词,两篇中都写“愁”绪,所谓“一般愁字别样情”。细品两词,体会两者之愁有何区别?(结合本单元诗歌鉴赏方法分析)

篇7:《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教案范例

《一剪梅》教案范例(一)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探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由李清照词作《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当我们偶然回望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家,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三、吟咏词韵: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四、整体感知: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试在词中找出“词眼”。

明确:这首词的词眼是“愁”,是李清照写给丈夫赵明诚的,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主要采用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两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写愁绪?

明确:寓情于景 直抒胸臆

3、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并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愁绪的。

明确:红藕 玉簟 雁 月 花 水

五、缘景明情:

1、“红藕香残玉簟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明确:“红藕香残”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

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分析“雁”与“月”两个意象。

明确:“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雁”意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意象:常寄寓思念故乡,怀念亲朋的美好愿望。

词人身处西楼,因惦念丈夫行踪,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感慨雁字空回,锦书难托。感叹明月自满,人未团圆。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相思之情都萦绕于词人心头。(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

篇8:《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教学目标:

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诗意、学会朗诵,《一剪梅》体裁、题材、词牌特点;

2、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及时代对她词风的影响,掌握“易安体”基本特色;

3、掌握、理解诗词意境及其分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

4、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大家听一首歌(《月满西楼》),请注意倾听里面的歌词。

2、这首歌大家熟悉吗?歌名是什么?里面的歌词来自宋代一位著名女词人的词《一剪梅》。

二、作者简介

同学们对于李清照了解有多少呢?让学生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

明确: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初中时候我们学过她的《如梦令》,大家还记得吗?(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当年她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三、吟诵诗文,品味音韵

吟诵是我们学习古诗文的第一步,到底李清照在这首词当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呢?下面就让我们先一起来齐读。

1、师生齐读词文。 正字音:簟、裳

2、这首词当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相思之愁。

3、应该用怎样的一种语气语调来朗读呢?缓慢、悠长。我们来试读。

4、教师范读,希望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读。

5、同学们已经慢慢进入情感了,下面请大家声情并茂地自由读一遍。体味词中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6、指名朗读:

四、细读品味,重点赏析

经过多次地朗读, 我们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一位清丽端庄、多愁善感女词人的形象。

1、背景介绍:

李清照的相思之愁从何而来?她在思谁?

明确:写于她新婚不久,属于是少妇时代。新婚不久的李清照,丈夫赵明诚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女性,她自然不免抒写她思念丈夫的愁情。

2、她的词和人一样,也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让我们一起体味这位千年美丽女子的愁情。本词一定有打动你的地方。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谈谈你欣赏的词句。

明确: “红藕香残,通过景物的描写,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这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写法,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第一句描绘了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明确: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所以在诗中,大雁往往承担着传递音讯的作用,表示盼望、惦今外出在外之人的音讯,传达思人之情。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五、带情入词,深情朗读

下面就请大家带着对这首词的理解,再一次深情地朗读。

六、披文入情,以情写文

大家有感情的朗读声仍然余音绕梁,久久还在耳边回响吧?请大家把你的理解、你的情感融进你的笔端,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 。(可适当添加词语)

示例:改写的散文诗(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

轻轻解下丝绸帔(pèi,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独自登上木兰船。

天边飞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儿啊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却只能独自愁闷各天一方。

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

皱着的眉头方才展开,心里头却又想念起来。

六、总结:

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我们再来齐背。师生齐背《一剪梅》)

小结:《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三首词从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作者笔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现, 由此可见,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篇9:李清照《一剪梅》教案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

李清照的《一剪梅》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教学目标:

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诗意、学会朗诵,《一剪梅》体裁、题材、词牌特点;

2、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及时代对她词风的影响,掌握“易安体”基本特色;

3、掌握、理解诗词意境及其分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

4、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重点:

1、理解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尝试写作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难点:

1、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2、从不同角度理解词作,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新意。

方法课时:

1、经典阐释法;

2、教学内容共计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 作者介绍 → 词体介绍 → 字词释音、释义 →朗读,之后老师范读,再之后学生集体读、整体感受感知→听邓丽君《一剪梅》歌乐,引入情景→疏通、鉴赏 →板书小结,陈清线索→特殊句式、语言特色、手法分析→鉴赏短评 → 课堂小结 → 音乐感知收束→布置作业。(结合考点,强调分析重点)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与整体感知融于一体则可):

(语文课代表上课前到我办公室拿东西)……

同学们:北宋词人周邦彦在其词中无意间写了一句:“一剪梅花万样娇”,于是“一剪梅”这个颇具人间风情的词牌名因此而诞生。后世众多的文人墨客面对这“同一剪梅花”各自吟诵出了风情万种的不同词作,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而其中最为脍炙人口、感人肺腑者,莫过于李清照笔下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究竟正为少妇的易安心中有一抹怎样的惆怅下了眉头却又上了心头,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学习李清照的词作《一剪梅》。

2、作者介绍:

学其诗,就得知其人!(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作者的基本情况)李清照,大家并不陌生,(生于1084-卒于1155年以后,具体年月史料缺乏,难以确考),她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由于当时豪放词派大家辛弃疾字幼安,也是济南人,人们共称他们为“济南二安”。她贤惠多才,十八岁嫁于金石家赵明诚为妻,夫妇感情深厚。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北宋灭亡后,赵明诚因病去世,她颠沛流离于江南,在孤寂中度过晚年。由于身世及时代变化的缘由,她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风格顿变。她兼擅小令和慢词,往往能别出心裁,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她的词集名称是《漱玉词》。她还写有《金石录后序》和《论词》等散文。

3、整体感知:李清照是:历北宋晚期而经南宋初期的女词人,她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同时也是所有文人中最有性情的词人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古代的学者都极力推崇用诗歌来言志抒情、吟咏性情,所以用性情来写诗的诗人,一般都是好的诗人、受人同情尊敬的诗人。举个大家都不陌生的例子,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即就是像这样的亡国之君、酒色孱弱之身,他的词作也被后人大力赞赏,吟咏不绝!那么,对于咱们的李清照呢,就更是如此了。所以学习易安词,就必须明白,易安其人她是一个性情中人。

那么对于作者的介绍,咱们到此为止。下面我们来看教材,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4、《一剪梅》是词牌名,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它的另一个名字是《腊梅香》。其词体特点是,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一般以书写爱恨离愁为主要内容。本词就是以表达相思之情为题材的一首“婉约中调”。

5、我们再看词中的一些字词,注意一下它们的读音和意义:

红藕:荷花的别称。

香残:这里指荷花的香味已经快要消散了。

玉簟:(dian)光洁似玉的竹席,席子的美称,簟的本义是竹席。

罗裳:(chang)丝织的下衣、摆裙。

兰舟:木兰树做的船,船的美称。

锦书:前秦人窦滔的妻子苏惠思念丈夫,就用锦织成回文诗赠给他。后来便称夫妻间的书信为“锦书”或“锦字书”。这是作者用的一个典故。

雁字回时:是指大雁排成人字或者一字的形状飞行,称作雁字。雁字回时就是说大雁排成一行往回飞。

6、听朗读:好!在理解了基本字词的基础上我们来听一段朗读录音,从整体上感受一下本诗的内容。老师范读、提点学生自主读、大家一起读,适时点拨!再听邓丽君音乐进入情境,顺理成章进行诗意的讲解……

7、正文讲解:

同学们,宋词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象征之一,人们在评价词这种文体的时候,以有意境为最高的标准。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本词的意境。

这首词是作者在丈夫出行在外,寂寞难耐之际写下的性情之作。我们看“红藕香残玉簟秋”——

作者说:荷花已经凋谢,它的香味也点点离散,那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秋凉。这首句便清秀不凡,作者着一“秋字”而境界全出,为什么这样说呢?诗人刘禹锡有一句诗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显然秋天是四季中最为悲凉的岁月,这里用一个秋字,不仅点明了节气时间,而且指出了就是这样一个萧瑟之秋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写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如此,首句便先声夺人,写凄凉而不见一“凄凉”字,含蓄委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同时也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即就是“凄凉哀愁”。

作者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瑟的景象,就免不了要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一般,当人们经受愁苦的折磨的时候,总是要想办法排遣一下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垂泪啼哭,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于是她就自然而然的——

“轻轻解下罗裳,独自登上兰舟……”然而,曾经是和心上人双双泛舟,今天却独自拨桨击水,于是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并不能排遣郁闷。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紧接着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我们想,作者在雁字飞回之际,不见锦书,只好系舟归来,“无言独上西楼”,然而“月光如此皎洁美好,却只能独倚栏杆”,眼前有景赏不得,她所能做的就只有独自发愁。那么究竟是怎样一个“愁”字呢?作者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里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又是一处绝笔。我们想,作者为什么在写“闲愁”之前,凭空来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呢?这其实就是周杰伦《菊花台》中唱的“花落人断肠”、刘禹锡诗中的“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李煜词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写是为了承上启下,用自然界没有情感体验的落花流水来衬托、暗示作者心中的“闲愁”,因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感,油然自作者心头升起。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心头又开始烦乱。这“是离愁”,他——剪不断,理还乱,它,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确实是一句完美的收尾,其流连哀思,一唱三叹,令人回味不已。

※写景抒情线索分析:(板书部分)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先是站在室内,看到了窗外的红藕香残,视线触及凉席,顿生愁情;于是为了排遣愁情,她又去泛舟游玩,笔锋一转,转而写起了室外所见所感;然而流水落花总无情,作者终于还是没能摆脱一个“愁”字,其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形象跃然而出。

8、作者情感分析:

很明显,作者主要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哀愁之情,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第二种情感?我们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如此肯定地说“只有一种相思”,必然有“两处闲愁”,可见易安和丈夫赵明诚之间是心心相印的,她很肯定丈夫也在因为见不到自己而发愁,这是不是一种面对男女之情的“自信”呢?显然是。那么换句话说,假设如果是“一种相思,一处闲愁”的话,那么就是单相思了,由此可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妙味所在。

另外,词中还透露出处了合情合理的一个事实,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这个事实就是“他们两人是相当恩爱的”,试想,如果他们两个天天呆在一起吵架,那么分开之后肯定不会“明月千里寄相思”的,说不定赵明诚出去就到秦楼楚馆里搞外遇了,李清照也会偷偷乐道:杀千刀的,终于走了。正是由于爱得深沉,才会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悱恻。

9、手法分析:

(板书)同学们,短短六十个汉字,却写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不用一些特殊的手法是不会有如此效果的。我们看作者在词中都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首先是首句的含蓄,再其次是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的倒装,第三是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映衬,第四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上眉头却下心头”的对偶。最后,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说席子时不说席子,而说玉簟;说小船时不说小船,而是说兰舟。这是把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陌生化,来营造诗词所具有的特殊意境。

作业布置:

同学们,学习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是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的,那老师这里就介绍给大家两种基本的方法:抓关键词法(可以是关键动、形容词等如“独”字等);和意象分析法;解释过程略。那么老师留给大家两个作业,一是分析此词中的关键形容词谈谈你对词中作者情感的体会;二是找出词中的基本意象,分析他们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或者它们都有什么象征意义!各写文章不少于200字!

小结:

同学们,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们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再者,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句话说得好“一剪梅花万首诗,一段材料多角度”,诗词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品,对于本词的内涵,我更希望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不同的新意,这才是“学诗之道”。

下面我给大家放一段音乐,在音乐声中让我们结束本课的学习。

板书:

室内秋簟、室外残荷——→登舟排遣,见:雁字飞回、期盼锦书,只有月满西楼——→看落花流水——→愁上心头。(愁中有自信)

作者情感:哀愁、自信、真诚。

手法:含蓄、倒装、映衬、对偶、陌生化。(把例子加上,简要阐释)

篇10:一剪梅教案李清照

一剪梅教案李清照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探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由李清照词作《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当我们偶然回望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家,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三、吟咏词韵: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四、整体感知: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试在词中找出“词眼”。

明确:这首词的词眼是“愁”,是李清照写给丈夫赵明诚的,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主要采用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两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写愁绪?

明确:寓情于景  直抒胸臆

3、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并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愁绪的。

明确:红藕   玉簟   雁      月     花     水

五、缘景明情:

1、“红藕香残玉簟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明确:“红藕香残”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

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分析“雁”与“月”两个意象。

明确:“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雁”意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意象:常寄寓思念故乡,怀念亲朋的美好愿望。

词人身处西楼,因惦念丈夫行踪,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感慨雁字空回,锦书难托。感叹明月自满,人未团圆。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相思之情都萦绕于词人心头。(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

3、“花自飘零水自流”本是秋天常见的'景物,词人为什么对此格外敏感?分析“花”与“水”两个意象。

明确: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王实甫《西厢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花”:人生、青春、年华

“流水”:时光

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触动了韶光易逝,青春难再之感。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比较鉴赏: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李白《长相思》

明确: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词人在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夫妻恩爱,互相关怀、信任,两心如一,心心相印。

5、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明确:这相思,这离愁无法消除,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对“愁”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把无形的“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一“上”一“下”,加上“才……却……”的句式,令人感到愁思转移之快与难于排解。

小结: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知人论世,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反复诵读,炼字炼句,品味语言美;

把握意象,想象画面,鉴赏意境美;

六、布置作业: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风住尘香花已尽”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词人怎样的心境?

2、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的表达技巧。

篇11:一剪梅李清照 教案

一剪梅李清照 教案

【教学目标】

1、 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2、 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3、 背诵李清照的主要诗作

【教学设想】

1、 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一个作家的诗词,总结出诗人的艺术风格

2、 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让学生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

3、 要让学生快速背诵,尤其要在课堂上完成背诵要求,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播放音乐MTV安雯唱的《月满西楼》,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本词的情感。淡淡的忧伤

二、 背诵这首词

三、 赏析这首词

1、 让学生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情

2、 引导学生分析词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先借意象:秋季,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云中锦书,飘零的花,自流的水,

最后直接抒情:无计可消除

四、 扩展阅读

1、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李清照的'诗词

如梦令两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补充阅读: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 总结词风

真挚细腻,深婉动人,语言清新典雅,浅易自然。多写个人遭遇,心灵深处的“愁”,而这些愁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的。

3、 总结李清照词中写愁的名句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只恐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又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总结写“愁”用的手法:

用形象的事物来比愁,可触、可视、可感,从而能引起共鸣(前两句)

用意象来渲染愁绪,多个意象共同构成抒发愁思的意境(第三句)

让学生举出此类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五、 欣赏歌曲《声声慢》

六、 让学生背诵李清照的诗词

七、 总结本课

提示学生李清照的诗词中有没有豪放风格的

例如:《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八、 布置作业

学唱《一剪梅》和《声声慢》

篇12:一剪梅+李清照教案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

教学目的:

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前十分钟左右,讲了一下作文情况。

一、导入:

1、请大家听一首歌(《月满西楼》),请注意倾听里面的歌词。

2、这首歌大家熟悉吗?歌名是什么?里面的歌词来自宋代一位著名女词人的词《一剪梅》。

二、作者简介

同学们对于李清照了解有多少呢?让学生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

明确: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初中时候我们学过她的《如梦令》,大家还记得吗?(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当年她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三、吟诵诗文,品味音韵

吟诵是我们学习古诗文的第一步,到底李清照在这首词当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呢?下面就让我们先一起来齐读。

1、师生齐读词文。 正字音:簟、裳

2、这首词当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相思之愁。

3、应该用怎样的一种语气语调来朗读呢?缓慢、悠长。我们来试读。

4、教师范读,希望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读。

5、同学们已经慢慢进入情感了,下面请大家声情并茂地自由读一遍。体味词中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6、指名朗读:

四、细读品味,重点赏析

经过多次地朗读, 我们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一位清丽端庄、多愁善感女词人的形象。

1、背景介绍:

李清照的相思之愁从何而来?她在思谁?

明确:写于她新婚不久,属于是少妇时代。新婚不久的李清照,丈夫赵明诚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女性,她自然不免抒写她思念丈夫的愁情。

2、她的词和人一样,也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让我们一起体味这位千年美丽女子的愁情。本词一定有打动你的地方。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谈谈你欣赏的词句。

明确: “红藕香残,通过景物的描写,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这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写法,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第一句描绘了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明确: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所以在诗中,大雁往往承担着传递音讯的作用,表示盼望、惦今外出在外之人的音讯,传达思人之情。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五、带情入词,深情朗读

下面就请大家带着对这首词的理解,再一次深情地朗读。

六、披文入情,以情写文

大家有感情的朗读声仍然余音绕梁,久久还在耳边回响吧?请大家把你的理解、你的情感融进你的笔端,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 。(可适当添加词语)

示例:改写的散文诗(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

轻轻解下丝绸帔(pèi,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独自登上木兰船。

天边飞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儿啊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却只能独自愁闷各天一方。

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

皱着的眉头方才展开,心里头却又想念起来。

六、总结:

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我们再来齐背。师生齐背《一剪梅》)

七、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声声慢》,体会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异同。

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个 人不幸遭遇的动人词篇。《声声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以一个“愁”字收束全篇,却用反问形式,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小结:《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三首词从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作者笔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现, 由此可见,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探讨婉约词风格:

(提示)刚才复习和学习的三首词在风格上有一个共性,即都是婉约词。试说说婉约词的风格特点 (让学生大胆发言,凡是能挨边的说法都予以肯定,然后由教师小结)

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

题材较为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

音乐欣赏:

多媒体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画面意境优美,音乐婉转动人,第二段师生同唱,将课堂结束在师生情感共鸣的最高峰,余音绕梁,意味隽永。

【赏析】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标准教案格式范文

一剪梅李清照 教案

课文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高中化学分子的性质教案设计

《景阳冈》优秀教案

高二语文《一剪梅》教学导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一剪梅的教案
《一剪梅的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一剪梅的教案(共12篇)】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故都的球教案优秀2023-11-02

《祝福》说课稿之三(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3-09-30

《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2024-05-21

《渔家傲》优秀教案设计2022-08-21

《一剪梅》导学案及课后巩固练习2022-11-10

景阳冈优秀教案设计2022-08-16

《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案2023-08-06

我爱语文-- 语文课件 语文试卷 语文教案 语文素材2022-12-23

《景阳冈》教案设计2022-08-28

《一剪梅》课后习题202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