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语言的演变(共9篇)由网友“huhujinger”投稿提供,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6 语言的演变,供大家参考。
篇1:6 语言的演变
(-01-02 10:51:27) | |
我们学过不少古代的文章,知道从古到今语音、语汇、语法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像“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古代读xiá,不读xié,像“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妻子”,古代是指妻子和孩子,不是现在的“妻子”的意思,等等。学习本文,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学过的语言现象印证本文所讲的道理。节选自《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积累下列词语: 窥探 窥测 意译 引擎 一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古代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的了,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的演变获得一定的认识。为了具体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最好拿一段古代作品来看看。下面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篇的头上一段: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日失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把这一段用现代话来说一遍,就会发现有很大的差别。不能光看字形。光看字形,现代不用的字只有四个:日失、曰、孰、吾。可是联系字的意义和用法来看,真正古今一致的,除人名、地名外,也只有12个字:八、我、能、城、国、不、客、从、来、坐、谈、问。大多数的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大致说来,有三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意义没有改变,但是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成分。有的构词的能力还比较强,如:形、貌、衣、镜、北、何、自、信、日、外;有的只在极少数词语里出现,如:丽(美丽、壮丽)、朝(朝霞、朝气、朝发夕至)、窥(窥探、窥测)、妻(夫妻、妻子)、甚(欺人太甚)。 第二种情形是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很大限制。例如:作为连词的“而”“与”,只见于一定的文体;表示从属关系的“之”只用于“百分之几”“原因之一”等等;起指代作用的“者”只用于“作者”“读者”等等;“美”现在不大用于人,尤其不用于男人(“美男子”口语不说,也不能拆开);“有余”现在能懂,但不大用,“八尺有余”现在说“八尺多”。 第三种情形是这里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用。例如:修(长)、服(穿、戴)、谓(对……说)、其(他的;“其余”“其中”“其一”里的“其”是“那”的意思)、公(尊称)、及(比得上)、君(尊称)、也(助词;现代的“啊”只部分地与“也”相当)、旦(“旦日”,“明日”,这里作“次日”讲)、之(他)、若(比得上)。还有一个“尺”字,似乎应该属于古今通用的一类,可是这里说邹忌身长八尺有余,显然比现在的尺小,严格说,“尺”的意义也已经改变了(汉朝的一尺大约合现在七寸半,这里的尺大概跟汉朝的差不多)。 在语法方面,也有不少差别。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就是古代特有的句法,底下“吾与徐公孰美?”才跟现代句法相同。“君美甚”现在说“您漂亮得很”,当中必须用个“得”字。“忌不自信”也是古代的句法,现代的说法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不能把“自己”搁在动词前边,搁在前边就是“亲自”的意思(如“自己动手”),不是动作对象的意思(“自救”“自治”“自杀”等,是古代句法结构遗留在现代语里的合成词)。“客从外来”现在说“有一位客人从外边来”,“客人”前边得加个“一位”,头里还要来个“有”字,否则就得改变词序,说成“从外边来了一位客人”。“与坐谈”也是古代语法,现在不能光说“和”,不说出和谁,也不能愣说“坐谈”,得说成“坐下来说话”。“不若君之美”的“之”字,按照现代语法也是多余的。 这短短的一段古代的文字,大多数的字都是现在还用的,可是仔细一分析,跟现代汉语的差别就有这么大。 二 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古代席地而坐,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坐具产生了,“椅子”“凳子”等字眼也就产生了。椅子有靠背,最初就用“倚”字,后来才写做“椅”。凳子最初借用“橙”字,后来才写做“凳”。桌子也是后来才有的,古代只有“几”“案”,都是很矮的,适应席地而坐的习惯,后来坐高了,几案也不得不加高,于是有了新的名称,最初就叫“卓子”(“卓”是高而直立的意思),后来才把“卓”写做“桌”。 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虽然汉语对于外来语以意译为主,音译词(包括部分译音的)比重较小,但是数目也还是可观的。比较早的有葡萄、苜蓿、茉莉、苹果、菠菜等等,近代的像咖啡、可可、柠檬、雪茄、巧克力、冰淇淋、白兰地、啤酒、卡片、沙发、扑克、哔叽、尼龙、法兰绒、道林纸、芭蕾舞等等,都是极常见的。由现代科学和技术带来的外来语就更多了,像化学元素的名称就有一大半是译音的新造字,此外像摩托车、马达、引擎、水泵、卡车、吉普车、拖拉机、雷达、爱克斯光、淋巴、阿米巴、休克、奎宁、吗啡、尼古丁、凡士林、来苏水、滴滴涕、逻辑、米(米突)、克(克兰姆)、吨、瓦(瓦特)、卡(卡路里)等等,都已经进入一般语汇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的意义也起了变化。比如有了桌子之后,“几”就只用于“茶几”,连炕上摆的跟古代的“几”十分相似的东西也叫做“炕桌儿”,不叫做“几”了。又如“床”,古代本是坐卧两用的,所以最早的坐具,类似现在的马扎的东西,叫做“胡床”,后来演变成了椅子,床就只指专供睡觉用的家具了。连“坐”字的意义,古代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连“坐”字的意义,古代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前面把“坐”算在古今意义一致的字里边,这里又说古今也不完全一样,是因为:“坐”作为身体动作的一种状态,区别于“立”“卧”等等,古今一致;但“坐”的方式或姿势则古今不同。字义方面这种情形是常见的,例如“书”,古今样式不同,但作为供人阅读的文字记载是古今一致的。: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即匍匐);要是按现代的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再举两个名称不变而实质已变的例子。“钟”本是古代的乐器,后来一早一晚用钟和鼓报时,到了西洋的时钟传入中国,因为它是按时敲打的,尽管形状不同,也管它叫钟,慢慢地时钟不再敲打了,可是钟的名称不变,这就跟古代的乐器全不相干了。“肥皂”的名称出于皂角树,从前把它的荚果捣烂搓成丸子,用来洗脸洗澡洗衣服,现在用的肥皂是用油脂和碱制成的,跟皂角树无关。肥皂在北方又叫“胰子”,胰子原来也是一种化妆用品,是用猪的胰脏制成的,现在也是名同实异了。 也有一些字眼的意义变化或者事物的名称改变,跟人们的生活不一定有多大关系。比如“江”原来专指长江,“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都由专名变成通名了。又如“菜”,原来只指蔬菜,后来连肉类也包括进去,到菜市场去买菜或者在饭店里叫菜,都是荤素全在内。这都是词义扩大的例子。跟“菜”相反,“肉”原来指禽兽的肉,现在在大多数地区如果不加限制词就专指猪肉,这是词义缩小的例子(“肉”最初不用于人体,后来也用了,在这方面是词〖〗义扩大了)。“谷”原来是谷类的总名,现在北方的“谷子”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子”专指稻子,这也是词义缩小的例子。 词义也可以转移。比如“涕”,原来指眼泪,《庄子》里说:“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可是到汉朝已经指鼻涕了,王褒〔王褒〕字子渊,蜀资中(在现在四川省资阳县北)人。西汉辞赋家。《僮约》里说:“目泪下,鼻涕长一尺”。又如“信”,古代只指送信的人,现在的信古代叫“书”,《世说新语》:“俄而谢玄淮上信至,[谢安]看书竟,默默无言”,“信”和“书”的分别是很清楚的。后来“信”由音信的意思转指书信,而信使的意思必得和“使”字连用,单用就没有这个意思了。 词义也会弱化。比如“很”,原来就是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可是现在已经一点也不狠了,例如“今天很冷”不一定比“今天冷”更冷些,除非“很”字说得特别重。又如“普遍”,本来是无例外的意思,可是现在常听见说“很普遍”,也就是说例外不多,并不是毫无例外。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事物怎样改变了名称,那么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像前边分析《战国策》那一段文字的时候已经讲过的,很多古代的单音词现代都多音化了。这里再举几个人体方面的例子:“耳”成了“耳朵”,“眉”成了“眉毛”,“鼻”成了“鼻子”,“发”成了“头发”。有的是一个单音词换了另外一个单音词,例如“首”变成“头”(原来同义),“口”变成“嘴”(原来指鸟类的嘴),“面”变成“脸”(原来指颊),“足”变成“脚”(原来指小腿)。有些方言里管头叫“脑袋”“脑壳”,管嘴叫“嘴巴”,管脸叫“面孔”,管脚叫“脚板”“脚丫子”,这又是多音化了。 动词的例子:古代说“食”,现代说“吃”;古代说“服”或“衣”,现代说“穿”;古代说“居”,现代说“住”;古代说“行”,现代说“走”。形容词的例子:古代的“善”,现代叫“好”;古代的“恶”,现代叫“坏”;古代的“甘”,现代叫“甜”;古代的“辛”,现代叫“辣”。 字眼的变换有时候是由于忌讳:或者因为恐惧、厌恶,或者因为觉得说出来难听。管老虎叫“大虫”,管蛇叫“长虫”,管老鼠叫“老虫”或“耗子”,是前者的例子。后者的例子如“大便”“小便”“解手”“出恭”(明朝考场里防止考生随便进出,凡是上厕所的都要领块小牌子,牌子上写着“出恭入敬”)。 三 语法方面,有些古代特有的语序,像“吾谁欺?”“不我知”“夜以继日”,现代不用了。有些现代常用的格式,像“把书看完”这种“把”字式,“看得仔细”这种“得”字式,是古代没有的。可是总起来看,如果把虚词除外,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词汇的变化那么大。 语音,因为汉字不是标音为主,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的变化。现代的人可以用现代字音来读古代的书,这就掩盖了语音变化的真相。其实古今的差别是很大的,从几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来。第一,旧诗都是押韵的,可是有许多诗现在念起来不押韵了。例如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róng)。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shēng)。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chéng)。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qíng)〔离离原上草……萋萋满别情〕这首诗的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这还是唐朝的诗,比这更早一千多年的《诗经》里的用韵跟现代的差别就更大了。其次,旧诗里边的“近体诗”非常讲究诗句内部的平仄,可是许多诗句按现代音来读是“平仄不调”的。例如李白的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青山横北郭……〕这首诗的题目是《送友人》。下面还有四句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郭”“白”“一”“别”四个字原来都是入声,归入仄声,可是现在“郭”“一”是阴平,“白”“别”是阳平,于是这四句诗就成为“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了。又其次,汉字的造字法里用得最多的是形声法,常常是甲字从乙字得声,可是有许多这样的字按现代的读音来看是不可理解的。例如“江”从“工”得声,“潘”从“番”得声,“泣”从“立”得声,“提”从“是”得声,“通”从“甬”得声,“路”从“各”得声,“庞”从“龙”得声,“移”从“多”得声,“谅”从“京”得声,“悔”从“每”得声,等等。从上面这些事例看来,汉字的读音,无论是声母、韵母、声调,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了。 练 习 一 通读全文,概括文章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二 仔细阅读第二部分,完成下边的结构提纲,了解古今语汇的发展变化。 1.语汇的消长 (1) (2) (3) 2.古今词义的变化 (1) (2) (3) (4) 3.事物名称的改变 (1) (2) 三 以“古今汉语”为主题,个人或分组办一份小报,然后在班上交流。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汉语语音、语汇、语法诸方面古今演变实例;现代汉语中保存的古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可以用故事或笑话来表现);社会上出现的新词语;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
篇2:《语言的演变》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语言一面是稳定的,另一面又在演变的道理,语言的演变教案。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区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般异同点,注意语体风格,纠正书面用语中“半文不白”的现象。
3、学习本文在说明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简练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举例说明的方法和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写法。
2、难点: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文与作者简介:
本文为《语文常谈》一书的第六章,原名《古今言殊》,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课文是其中的第六篇。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的小标题为“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从文言到白话”。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换成了序数词一、二、三。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语言也在变,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言的演变教案》。
写一封信的“信”,古人用哪一个字表达?
“书”例: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信”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信”在古代的意思很多:
(1)相信“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2)使者“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3)确实“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一节告诉我们:语言具有稳定性,它的变化短时期不能察觉。但是语言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的。
语言又具有继承性,现代汉语就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成的。它们之间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收”、“放”、“大”、“小”“追”、“长”、“短”、“弱”等的词义,古今大体是一致的。但就语言文字的整体来说,由于时代相隔久远,旧事物、旧概念不断地衰亡或改变,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地产生发展,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便出现了很多差异。
阅读2--7节,划出《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段文言里与现代汉语“意义有所不同”,“用法有些两样”的字。如: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孰与徐公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篇3:《语言的演变》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儿童了解文字的起源,知道现代文字是由古代的文字发展而来的。
2、初步感知古代文字到现代文字的演变过程,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3、激发儿童儿童的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感,为此感到自豪。
二、活动准备:
1、与“水”“火“”山”“田”“手”相匹配的图片、象形字、及汉字。
2、与儿童人数相同的象形字、汉字。
三、活动过程:
一、认字游戏:
1、小朋友,今天潘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字宝宝,让我们一起来认一下。
2、教师出示字卡,儿童认读。
二、感知现代汉字的演变过程:
1、出示“水”字的象形字
a)潘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刚才我们读的那几个字宝宝,你们看我还带来了谁?
b)你认识它吗?
c)潘老师来告诉你们这个呀是古代人用的字,你看了这个字想到了什么?感觉它象什么?
d)你们想的真好,这个是古代的水字,(出示图画水)你们看象不象啊?
e)哦,真的很象,原来古代的人把河水的样子画了下来,用这个符号表示水字,人们一看就看懂了,因为它很象一幅图画。
2、儿童动手操作,感知象形字
a)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很多很多古代字宝宝,藏在信封1里,请你们打开来看一看,他们象什么?
b)具体说说“山”“火”。
c)小朋友们都说了很多,到底会是什么呢?这个谜底就藏在你们的信封2里,信封里藏着几幅图画,请你们把图画拿出来看一看,比一比,看看这些字象图画里的哪一张,给他找到朋友。
d)小朋友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小结象形字的特点
a)现在你认识这些古代的字宝宝了吗?
b)请个别儿童到讲台前操作
c)这个是水、田,现在我们怎么一下子就认出来了?因为古代的人把它记录下来的每一个字就象一幅图画,使人们一看就知道。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
4、儿童动手操作,感知汉字
a)很多年以后,人们为了使用方便,就把古代的字慢慢改的简单了,变成了现在的字,我们的第三个信封里就藏着现代的字,请你们打开来看一看它是由哪个古代的字变过来的,给它找到朋友,排排队。
b)儿童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c)请个别儿童到讲台前操作。
d)感知从图画到字的演变过程
我们来看看,古代字和现代的字有什么很像的地方?
儿童发言,教师总结并出示示意图
三、游戏《找朋友》
小朋友,你们看我们的教室里还有很多的字宝宝,他们找不到朋友了,我们小朋友来帮帮他们好不好?请你先拿一个字宝宝,当老师音乐声一起就请你去找和你是同一个字的现代字宝宝或古代字宝宝。
游戏做2―3遍。(在游戏过程中可以让儿童以交换字宝宝来完成不同的找对)
篇4:《语言的演变》
【教学目的】
1、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课文――古今汉语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差异。
2、理论联系实践,积极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的语言现象,促进文言文的学习。
3、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
2、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的变化。
3、古今汉语在语音方面的变化。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阅读法等。
媒体设计
教师可将语言演变各种具体情况的实例、素材提前准备在powerpoint幻灯片中,以便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时数两课时
篇5:《语言的演变》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学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哪些困难?特殊读音多,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情况复杂,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等等。这是为什么呢?语言从古至今经历了哪些变化呢?我们来听听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是如何破解这些问题的。
(解说:从学生的亲身体会入手,更容易使学生关注这些问题。再者,吕叔湘先生的这篇文章也是用学生学过的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开篇的。)
二、解题
吕叔湘,19生,江苏丹阳人,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
本文选自《语文常谈》,原题为《古今言殊》。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查阅工具书,消除阅读障碍,熟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与形式。
(解说:这一步骤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鉴于课文是一篇学术论文,且篇幅较长,学习时,学生在头脑中先搭一个架子,是很有必要的,架子搭好了才能往里面填充具体的东西。)
2、具体研习。
(1)全文由三部分组成,能不能给每部分加个小标题?(学生回答,师生讨论,共同确认。)
明确:
①语言是变化的。
②语汇的变化。
③语音、语法的变化。
(2)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依然是议论文的范畴,对议论文而言,论证思路是很重要的。请大家结合课文题目、三个小标题和具体内容,分析这篇课文的论证思路。(学生思考作答,师生探讨,得出结论。)
明确:本文题目是《语言的演变》,作者先用一个大家很熟悉也相对浅显的素材证实了语言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变化的。这是一个前提,即我们先得确定“语言是演变的”,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探讨“语言是如何演变的”,作者正是依照这个思路来谋篇布局的。
(解说:理清思路是当务之急,况且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很规范、很符合人们思维习惯的。老师要引导得法并适量给予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经过以上这两问两答,思路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3、着重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列出结构提纲。
①默读课文,找出每一段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
(解说:第二部分的写作思路基本上是先指出语言变化的情况,然后列举大量的实例。因此,找出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对于列出第二部分的结构提纲是很有帮助的。)
②依据这些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相互讨论,完善课后练习第二题的答案。
(解说:这一课时并没有直接告知课后练习答案,有三个原因:一是借这个机会让学生再次熟悉课文,二是养成学生严谨的作风,不断完善思维,三是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③学生发表意见。
④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
(2)质疑答疑。
吕叔湘先生对语言演变的每一种情况都列举了大量实例,学生对不理解的例子提出质疑,可以由已理解的学生解答,也可以由教师解答。
(解说:吕叔湘先生举了很多例子,其含义学生未必都能准确理解。这个例子为什么能验证这种语言演变,有的学生会想不通,师生在课堂上相互探讨,是必要的,是一种互动,也是一种民主。)
四、课堂小结
学生合上课本,教师结合板书中第二部分的结构提纲,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回忆、大胆发言,逐个为语言演变的每一种情况举出实例。
(解说:学习一篇学术论文只搭架子、列提纲是不够的,特别是这篇学术论文对中学生的学习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对作为例子的语言现象也要予以一定的关注。)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近年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很多词语,有的是与新事物相伴而生,如“随身听”;有的是从国外引进的,如“作秀”,想必同学们都有体会。可是,语音的变化好像很难察觉,语音到底有没有变化呢?
二、研习课文
1、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2、师生问答,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1)语音的变化似乎是不易察觉的,但吕叔湘先生提示我们,在三种情况下可以发现语音的变化,是哪三种情况?
明确:
①古诗不押韵了。
②古诗“平仄不调”。
③形声字的读音跟它的声旁并不相同。
(解说:结合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把押韵、平仄、形声字的有关知识复习一下,以便下面的内容顺利进行。)
(2)语音是由哪三个部分组成的?
明确:声母、韵母、声调。
(3)吕叔湘先生提示我们的三种情况,分别体现了语音哪一部分的变化?
明确:用普通话读古诗,有些已经不押韵了,说明从古至今韵母有了变化;有些“平仄不调”说明从古至今声调有了变化;有些形声字的读音和声旁不相同说明从古至今声母有了变化。
(解说: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清楚,教师在和同学们一起归纳时,可以结合具体例子讲解。)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学习,大家可以发现,吕叔湘先生提示我们的三种情况,不是没有目的的。语音是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的,只要证明这三部分都是变化的,也就证明了语音是变化的。而吕叔湘先生提示我们的三种情况恰好证明了声母、韵母、声调的变化,有的放矢,在看似不经意间说明了问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方案二(适用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同“方案一”)
二、解题(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同“方案一”)
2、具体研习。(同“方案一”)
3、课堂训练。
选择一段浅易文言文,让学生尝试使用吕叔湘先生在第一部分中的三种分类方法,亲自分析、体会语言的演变。
(解说:这一练习的难度稍大,耗时也会较多,教师也要作细致、认真的准备工作,以免归类有误。)
4、着重研习课文第二部分。(同“方案一”)
四、课堂小结(同“方案一”)
五、布置作业
这些年,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我们的语言中又出现了哪些新词语,可以尝试写一篇小论文。
第二课时
(同“方案一”)
篇6:7、语言的演变
7、语言的演变
七、语 言 的 演 变
吕叔湘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语言一面是稳定的,另一面又在演变的道理。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区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般异同点,注意语体风格,纠正书面用语中“半文不白”的现象。
3、学习本文在说明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简练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举例说明的方法和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写法。
2、难点: 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课文与作者简介:
本文为《语文常谈》一书的第六章,原名《古今言殊》,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课文是其中的第六篇。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的小标题为“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从文言到白话”。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换成了序数词一、二、三。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语言也在变。
写一封信的“信”,古人用哪一个字表达?
“书”例: 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信”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信”在古代的意思很多:
(1)相信“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2)使者“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3)确实“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一节告诉我们: 语言具有稳定性,它的变化短时期不能察觉。但是语言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的。
语言又具有继承性,现代汉语就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成的。它们之间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 “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收”、“放”、“大”、“小”“追”、“长”、“短”、“弱”等的词义,古今大体是一致的。但就语言文字的整体来说,由于时代相隔久远,旧事物、旧概念不断地衰亡或改变,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地产生发展,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便出现了很多差异。
阅读2--7节,划出《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段文言里与现代汉语“意义有所不同”,“用法有些两样”的'字。如: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 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孰与徐公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根据划出的词看,哪些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不能单用?
意义相同,不能单用的有:
古: 形 貌 衣 镜 妻 自 信 外
↓ ↓ ↓ ↓ ↓ ↓ ↓ ↓ ↓
今: 体形 容貌 衣服 镜子 妻子 自己 相信 外面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中许多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成了复音词里的一个词素,有的只是成语的一个成分。如“形影不离”、“糖衣炮弹”、“破镜重圆”、“自以为是”、“信以为真”等,这是古今汉语的一大差别。
2、以“之”字为例子,结合课文说明“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之”在古代汉语里使用极其频繁,其它用法暂且不说,单就表示从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用法,就有附在名词后边的。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有时附在形容词后边的,如“高爽之地”。可是“之”表示从属关系时,今天就不能说“李明之学问很好”,“美丽之校园,令人陶醉”等,因为这种说法半文半白,不规范,要把这两句话中的“之”改为“的”,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 在某些特殊固定短语里,“之”仍旧保留着。如“之上、之下、之中、之内、之外、之前、之后、三分之一、原因之一、条件之一、一技之长、光荣之家、少年之家”)
3、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在使用。
如“修”:
篇7:语言的演变教案
语言的演变教案
一、教学目的:1、理解语言一面是稳定的,另一面又在演变的道理。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区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般异同点,注意语体风格,纠正书面用语中“半文不白”的现象。
3、学习本文在说明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简练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举例说明的方法和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写法。
2、难点: 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 一 课 时
课文与作者简介:
本文为《语文常谈》一书的第六章,原名《古今言殊》,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课文是其中的第六篇。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的小标题为“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从文言到白话”。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换成了序数词一、二、三。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语言也在变。
写一封信的“信”,古人用哪一个字表达?
“书”例: 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信”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信”在古代的意思很多:
(1)相信“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2)使者“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3)确实“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一节告诉我们: 语言具有稳定性,它的变化短时期不能察觉。但是语言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的。
语言又具有继承性,现代汉语就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成的。它们之间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 “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收”、“放”、“大”、“小”“追”、“长”、“短”、“弱”等的词义,古今大体是一致的。但就语言文字的整体来说,由于时代相隔久远,旧事物、旧概念不断地衰亡或改变,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地产生发展,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便出现了很多差异。
阅读2--7节,划出《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段文言里与现代汉语“意义有所不同”,“用法有些两样”的字。如: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 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孰与徐公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根据划出的词看,哪些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不能单用?
意义相同,不能单用的有:
古: 形 貌 衣 镜 妻 自 信 外
↓ ↓ ↓ ↓ ↓ ↓ ↓ ↓ &nbs
[4]
篇8:语言的演变的教学设计
语言的演变的教学设计
(设计A)
教法展示
1.宣布训练重点①理清全文的层次,重点了解古今语汇的演变;②用本文阐述的道理解释古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
2.整体感知布置学生速读全文,概括文章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即完成练习一。
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时,教师可作如下小结:课文第一部分以《邹忌讽齐正纳谏》为例,从总体上展示语言演变的概貌,说明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的。第二部分以语汇变化为重点,阐述语汇变化的种种不同,说明语汇变化最快、最显著的特点。第三部分用举例的形式简要说明了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3.点击“重点”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尽量用“原文”回答练习二。教师在讲析“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时,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分类、比较、举例、引用等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增强感性认识。
4.心领神会在梳理课文内容特别是研究课文第二部分的基础上,经过讨论,要让学生自我感悟,达成以下共识:①古今语汇变化较大,阅读古文既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非今。②社会上出现的已经约定俗成的新的语汇和新的表达方法,要认真掌握和使用。③语言的演变具有阶段性、规律性,因而有些词义、有些说法、有些句式要区别对待。④学习语言是一辈子的事,要下真功夫才能学好。
5.迁移训练围绕练习三,先由教师提供一些实例给学生分析;再分小组编辑手抄报,手抄报的内容要求从不同角度展示语言在演变这一现象。
示例(注意加横线的词语):
①语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i,今读shuai)。(贺知章《回乡偶书》)
②语汇——小大之狱(诉讼案件;今多指监狱、官司或罪案),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语法——不吾知(即“不知吾”,宾语前置;今很少有这种用法)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屈原《离骚》)
④现代汉语中保存古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a.疑惑是载着黄昏,沿途散下它阴暗的影子,遂(于是;今很少单用)又自近至远地消失了。(何其芳《黄昏》)b.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名词直接作状语,一天一天的意思;现代汉语里名词不直接作状语)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鲁迅《灯下漫笔》)
⑤社会上出现的新词语——作秀(意思是炫耀,做作,故弄玄虚,含着诙谐调侃的味道,带有轻微讽刺的倾向)、酷(形容一切有个性、有特点、与众不同的事和物)。
教案点评
《语言的演咬》尽管属于节选,但它的篇幅较长,涉及的知识点也多,适宜长文短教。即根据本单元的教学总要求确定该文的训练重点,力争在两课时内攻其“重点”,不及其余。
(设计B)
教法展示
1.用导语激发学习兴趣导语:常听说,高考卷中出现的似曾相识的作文,被评卷教师说成是由考生“克隆”出来的;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也往往被人们戏称为是如何如何“克隆”的。由此可见,“克隆”这个新词已不单指无性繁殖了,它的使用范围在扩大,它的涵义在发生变化。对于这种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如是说:“世界上万事万物却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2.由《邹忌讽齐王纳谏》引文切入要求学生齐读或背诵引文之后,阅读分析文字,并作标记、思考、归纳,总体上了解语言演变的概貌。
3.引导学生完成统习二所设计的结构提纲可以逐段朗读,逐空填写,适当补充和解释古汉语中的类似的语言现象。
4.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大致了解语法和语音的变化情况。
5.比较阅读用一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语言的演变》和《语言与文学》作一比较,列出发言提纲,谈谈两文的异同。通过比较阅读,希望一石三鸟:加深对两文的理解,培养鉴赏能力,训练口头表达。如果课业负担不重,可以让学生课外将“发言提纲”整理成文。
教案点评
《语言与文学》和《语言的演变》,共同的话题是“语言学”,且都是从语言的.三个要素——语音、语(词)汇和语法——切入的。有所不同的是,前者侧重论证“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后者着重阐述“语言的演变”。基于此,教学时既要注意两者的共性,又要突出它们的不同,通过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设计C)
教法展示
1.一读课文,弄清“大小分类”,完成练习二。朗读时要求全面仔细,逐字逐句。
小结:课文第一部分从总体上举例说明古今语言是不断变化的,并分“三种情形”进行说明。第二、三部分把语言的演变分为三大类:语汇、语法和语音。大类之中分小类,如将语汇的消长分为旧词消失、新词出现、外来词渗透等,将古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缩小、扩大、转移、弱化等,将事物名称的改变分为词语替换和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等。:
2.二读课文,了解三种举例类型。重点朗读课文一、三部分,以默读为主。
小结:课文中出现了三种举例类型:一是假设举例,如第一部分假设孔子与颜回、子路谈话,朱熹闯进去完全听不懂说什么。二是典型举例,如为说明古今汉语差别大而举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例。三是列举举例,如用形声法说明汉字无论声母、韵母、声调都已有很大变化时,就列举了“江、潘、泣、提、通、路、庞、移、谅、悔”等例字。
3.三读课文,领悟比较和引用说明方法的妙处。为节省时间,可单以第二部分为例进行朗读,渐渐领悟。
小结:没有古与今的比较,就无法说明语言在不断变化;不引用文献资料,就只好空对空地发一番议论而已。课文很好地运用了这两种方法,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4.课外完成练习三,方法参见设计A。
教案点评
围绕语言的演变这个中心,课文综合运用了分类、举例、比较、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教学时仔细分析这些说明方法的实际运用,就可以理清全文的层次,了解古今语言的演变规律。
篇9: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语言一面是稳定的,另一面又在演变的道理。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区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般异同点,注意语体风格,纠正书面用语中“半文不白”的现象。
3.学习本文在说明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简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
本文举例说明的方法和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写法。
【教学难点】
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小组活动、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语变现象
冯巩有段相声说:过去叫出租车,现在叫“的”;过去叫汗衫,现在叫“T”;过去叫情人,现在叫“蜜”之类,亦庄亦谐,意蕴顿增,传神有趣而耐人寻味。今昔叫法大异其趣的,还可列出一长串:过去叫点子,现在叫创意;过去叫减价,现在叫甩卖;过去叫跑龙套,现在叫友情客串;过去叫关系密切,现在叫零距离接触;过去叫瘦弱,现在叫骨感;过去叫
半老徐娘,现在叫资深美人;过去叫很痛快,现在叫爽歪歪??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同一事物因世异时移,表述时则变了说法。其实只要留意,“过去式”嬗变为“现在式”的现象,生活中并不少见,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用通俗的语言,简明扼要、层次清晰地展示了古今语言的这一特征。
二、整体思路
教师出示题目,小组讨论、合作抢答。
1.在速读的基础上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首句“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即课文的中心句。文章开篇第一句话体现了课文的基本观点,统摄全文。
2.全文由三部分组成,能不能给每部分加个小标题? 明确:①语言是变化的 ②语汇的变化 ③语音、语法的变化 第一部分总说语言演变的概貌,第二、三部分从语汇、语法、语音三个局部进行具体说明,全文结构表现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概貌到具体,条理特别清晰。
3.“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为什么课文先从语汇说起?
明确:这是因为,比较起来,语汇的变化比语音、语法更快。
三、同声翻译 第一部分:情境活动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眣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孰与徐公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第一组任务:逐句朗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文字。 第二组任务:解释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有所不同的字。 第三组任务:按三种形式归类 1.意义相同,不能单用的有:
古: 形 貌 衣 镜 妻 自 信 外 ↓ ↓ ↓ ↓ ↓ ↓ ↓ ↓ ↓ 今:体形 容貌 衣服 镜子 妻子 自己 相信 外面 2.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的: “有余”、“之”、“者”、“美”、“而”、“与”
3.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在使用。
修(长)、服(穿、戴)、谓(对??说)、其、公(尊称)、及(比得上)、君(尊称)、也(助词)、旦、之(他)、若(比得上)、尺
四、课堂小结
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个方面。由于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而且形式最多、最复杂。但是不管变化的形式怎么复杂,却总是沿着语言的“简”和“明”两方面发展的。
五、作业
列出第二部分提纲。
第二课时
一、质疑激趣──古今异变
古诗《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一句中的“斜”字,有的读物注音(xié),有的读物注音(xiá)。《回乡偶书》中的“衰”也是如此,有的人读“cuī”,有的人则读“shuāi”。 北朝民歌《敕勒歌》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一句中的“野”字原读yǎ,现改读yě。那么,正确的读音到底是哪个?还是两个读音都正确?
小组讨论,教师给出结论。
导入: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
样。从古到今,不仅语音产生变化,语法、语汇都在不断演变着。
二、点击重点——语汇演变 活动一:语汇归类游戏
出示文中列举的典型词语(四套相同卡片): 骐、氚、巧克力、床、江、信、很、行、出恭 活动目的:熟悉课文,深入语境,学会速读和跳读。
活动要求: 参照课文,四个小组迅速将这些词语按要求(课后练习四)归类。完成又快又好的小组负责展示。其他小组或补充、或纠错。
活动二:分工合作列提纲
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迅速找出每一段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依据这些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相互讨论,列出提纲,并举出典型例子。
完成最快的小组展示: (1)语汇的消长
旧词消失:有些字眼儿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劝学》(节选)里有“舆”、“蛟”、“跬”、“骐”、“骥”等词,这些词今天也不用了。
新词出现:有些字眼儿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属于“气”部首新出现的字: 氘、氚、氖、氢、氧、氩、氮??
外来词渗透: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巧克力、白兰地、沙发、扑克??
(2)古今词义的变化
词义缩小:“几”、“床”等; 词义扩大:“江”、“河”等; 词义转移:“涕”、“信”等; 词义弱化:“很”、“普遍”等。 (3)事物名称的改变
词语替换:古代说“食”,现代说“吃”;古代说“服”或“衣”,现代说“穿”;古代说“居”,现代说“住”;古代说“行”,现代说“走”。 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大便”、“小便”、“解手”、“出恭”。 活动三:质疑探究
将第二部分中不懂的语汇归结起来,组间互问,教师评判。
三、淡化难点——语法语音
练习一:语法的变化
翻译下列句子: (1)吾谁欺?(2)不我知。 译文:(1)我欺骗了谁? (2)不了解我。 结论:从这两例中可以看出古今语序的变化。
语法的变化小,只表现在语序;语音的变化大,表现在声母、韵母、
声调。练习二:语音的流变
读《春望》,标出它的韵脚(押韵的韵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押韵的韵母: 深shēn、心xīn、金jīn、簪zān ,这四个字的韵母,照今天的读法,只有金、心同韵,都在侵部。这说明语音的确在变化。
四、体悟妙法——说明方法 (一)一读课文,弄清分类说明。
课文第一部分从总体上举例说明古今语言是不断变化的,并分“三种情形”进行说明。第二、三部分把语言的演变分为三大类:语汇、语法和语音。大类之中分小类,如将语汇的消长分为旧词消失、新词出现、外来词渗透等,将古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缩小、扩大、转移、弱化等,将事物名称的改变分为词语替换和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等。尽管文章内容较多,涉及面广,给人的印象都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二)二读课文,了解举例类型。
课文中出现了三种举例类型:一是假设举例,如第一部分假设孔子与颜回、子路谈话,朱熹闯进去完全听不懂说什么。二是典型举例,如为说
明古今汉语差别大而举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例。三是列举举例,如用形声法说明汉字无论声母、韵母、声调都已有很大变化时,就列举了“江、潘、泣、提、通、路、庞、移、谅、悔”等例字。这样说明给人的印象深刻,而且通俗易懂,所说的道理也容易被人接受。
(三)三读课文,领悟比较和引用说明方法的妙处。
讲“江、河”的词义变化时,先指出“江”原来专指长江,“河”原来专指黄河;然后说明它们“后来都由专名变成通名了”。讲语法变化时,也是先写出文言文,然后再写现代汉语的说法。由于运用了对比方法,就更鲜明、更具体地说明了古今汉语的变化。没有古与今的比较,就无法说明语言在不断变化;不引用文献资料,就只好空对空地发一番议论而已。课文很好地运用了这两种方法,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五、课文小结 语言,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要用上,但它的本质是什么,有怎样的发展变化规律,却知道得很少。它是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事物,很难讲明白。今天学的这篇文章以汉语为例,简明扼要地讲清楚了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懂得了这些,有助于我们今后更好的继承和正确使用祖国语言。六、作业 以“古今汉语”为主题,个人或分组办一份小报,然后在班上交流。
★ 日月水火教学反思
★ 书的演变作文

【6 语言的演变(共9篇)】相关文章:
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优秀教学设计2023-06-28
人教版我爱你中国汉字教学设计2022-09-29
《我爱你,汉字》精彩教案2023-03-06
象形字教学反思2022-11-21
《我发现的变化》大班教案2024-05-14
汉字教学设计2022-11-05
《人类与技术环境》阅读答案2022-12-22
我爱你汉字教案2023-08-12
《物种起源》的语文教案2024-01-01
《物种起源》语文教案2023-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