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故事精选(精选7篇)由网友“瞌睡哥”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邓小平的故事精选,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邓小平故事5个
1931年的一个夏日,一位头戴草帽、脚穿草鞋的年轻人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大步朝前走着。他就是刚刚被任命为中共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真正使瑞金成为牢不可破的铁壁铜墙。”邓小平说。
当时的瑞金已经完成了土改工作,可是分到土地的农民究竟生活得怎么样呢?邓小平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一天中午,邓小平到了村子里。当他走进农民黄木生家时,看到他们一家人正在吃着野菜红薯拌饭。
“老黄,秋粮刚刚收下来,你们怎么吃野菜红薯呢?”邓小平疑惑地问。黄木生好不容易才开了口。邓小平这才知道,黄木生家里虽然分得了三亩地,但都是山田,土质差,又缺水,根本不能种水稻,只能种红薯。然而,即使种红薯,也收不了多少。
邓小平一听就明白了,这里面肯定有人在捣鬼。于是,第二天,邓小平就挨家挨户地调查,惩办了暗中捣乱的地主土豪。随后,他又发动大家重新丈量土地,并按照好坏均分、远近搭配的原则合理分地。这样一来,贫苦农民都乐了。
有一段时间,前线用粮紧张,为了让前方的战士们吃饱,邓小平规定干部们每人节省8到15斤粮食,支援前线。邓小平带头执行规定,经常煮稀饭充饥,等到收红薯时,便常用红薯来填肚子。“心里装着老百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一原则伴随着邓小平的一生。
篇2:邓小平故事5个
邓小平家中挂着一幅《双猫图》。图中的一只猫浑身雪白,绒毛轻柔;另一只猫乌黑透亮。《双猫图》的上方,是几行遒劲有力的题词:“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幅图是人称“江南猫王”的老画家陈莲涛特意为邓小平画的。
“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是邓小平的一句名言,反映了邓小平安邦治国的一个重要观点。“猫论”言简意赅,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形式必须反映内容,手段必须服从目的,这个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贯穿于邓小平的治国谋略和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各个方面。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邓小平强调各个国家都应当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既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邓小平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故事 短腿裤和长命毛巾
30年代初,邓小平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当地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一些生活用品奇缺。邓小平一再倡导干部们要艰苦朴素,并处处以身作则。
一次开完县委会议后,邓小平回到宿舍翻看文件。正在扫地的工作人员小吴抬头忽然发现邓小平的裤子都几乎缩到小腿肚子上了。“邓书记,您都可以不用挽裤腿??河了!”小吴笑着说。“这可是我最时髦的裤子!虽短些,可还是挺好的嘛!”邓小平认真的样子逗得小吴咯咯直乐。事实上,作为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并非真的连新裤子也穿不起。只是在当时艰苦的情况下,邓小平不想自己搞特殊化。那条灰白色的裤子是他唯一一条没有补丁的裤子,只有在参加重要活动时才舍得穿。但是时间久了,裤脚磨破了,他就让妻子把破的地方卷进去缝好。时间久了,裤子自然变得越来越短。
小吴扫完地,又走过来问道:“邓书记,我发现您那条花格毛巾都用了整整两年了,还没有破,而我的那条毛巾用了不到半年,现在已经不能用了,您一定有什么使用毛巾的窍门吧。”“有!你以后看我怎么洗脸就知道了!”邓小平笑着回答。以后几天,小吴惊奇地发现邓小平在洗脸时不是拧毛巾,而是用手挤毛巾。“毛巾是线织成的,拧来拧去很容易拧断。用手挤,水顺着线纹流下去,不是比拧更好吗?”小吴这才明白,邓小平这么做原来是为了节约,她感到一阵惭愧。于是,她不仅自己使用了这个窍门,还把窍门告诉给了其他人。
邓小平故事 “要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
1980年2月12日,是我国农历大年三十。邓小平带着女儿邓楠和外孙萌萌、外孙女眠眠一起来到岳飞的墓地岳王庙。
马上要过年了,小萌萌不明白外公为什么要他们到这个地方来。原来,岳飞是邓小平从小就熟知的抗金名将,他十分佩服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邓小平带萌萌到这里来,就是为了让他感受一下岳飞的浩然正气,教育他要从小热爱祖国,长大以后报效祖国。在岳王庙的正殿,邓小平满怀深情地给萌萌讲起了岳飞的故事。
邓小平牵着小萌萌的手,默默地围着岳飞墓转了一圈,然后,他们来到了幕道边上的铁栅旁。铁栅内,是谋害岳飞的秦桧夫妇等四个*臣的跪像。邓小平用手指着几个*臣说:“英雄总是被后人怀念,坏人却总是被后人所唾弃。”
接着,他给小萌萌念起了门柱上的一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邓爷爷语重心长地对小辈们说:“这对联写得好,我们要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才是啊!”
邓小平故事 血战羊儿岭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侵华日军于1939年9月开始对我华北八路军根据地推行一种所谓的“囚笼政策”,即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并辅以封锁沟和封锁墙,妄图以此分割、包围、困死八路军。
面对严峻形势,八路军总部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司令与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正考虑如何发起一场大战役,以挫败日军的“囚笼政策”,这就是着名的“百团大战”(即八路军投入近百个团与日军作战)。
1940年8月,129师调集了7个团参战。8月22日夜,他们以迅猛之势,向铁路各据点的日军发起进攻,使日军遭受重创。8月31日,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调重兵对129师所在的晋中地区进行猛攻。
9月2日,邓小平和刘伯承派警卫营长向129师师部附近的羊儿岭高地的指挥员下达了要死守阵地的命令。不料,此时羊儿岭高地已被日军占领。阵地指挥员接到命令后,立刻召集各部队向羊儿岭发起猛烈反攻。八路军虽然武器比不上日军,但八路军战士同仇敌忾,英勇作战,前后共发起13次冲锋,一次次与日军展开肉搏战。面对八路军奋不顾身的气势,日军用飞机进行低空扫射,还对八路军施放毒气,但仍然无法阻挡八路军的猛烈攻击。
经过惨烈的血战,羊儿岭高地被夺回。日军又马上组织反扑,但一次次被打退。
这次阻击战从9月2日早晨6时打响,整整持续了15个小时。战斗挫败了日军合围129师指挥机关的企图,掩护了129师指挥机关及各部队的转移,使129师由被动转为主动。
篇3:邓小平爷爷的故事
这个星期五放学后,妈妈带我到电影院去看电影。
我们来到电影院,先找了一个位置坐了下来,准备看电影。电影开始了,大家都兴奋极了。妈妈对我说:“这部电影可好看了,不仅讲了邓小平爷爷的一生,还讲了它怎样让人民致富。”电影开是讲邓小平爷爷陷害撤职以后又恢复原职,人们十分欢迎他。中间是讲邓小平爷爷在治理国家的时候碰到了许多困难,但都顽强地克服了过来。比如说:“文化大革命”时,“四人帮”将许多文化分子都赶下乡去劳动,这样,中国就没有知识分子了,但毛泽东同志还没有认识到事情的错误性,直到他去世后,人民才粉碎了作恶多端的“四人帮”!直到邓小平上台时,它才把在全国各地被赶下乡的知识分子全部召集回来,开了一个关于科学地回忆,改正了党和国务院的许多毛病!再比如说:有一次,英国首相来到中国与邓小平谈话,邓小平坚决地说:“香港,一定要回到我们的手中!!”邓小平还说:“有一件事我做的不对,上海,发展的太晚了!!”另外,它还为民请命,使国家日渐昌盛起来。俗话说得好:“翻身要靠毛主席,致富感谢邓小平!”这句话充分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邓小平爷爷为祖国成为发展中国家出了不少力。是他,让深圳一跃成为特区,是他,让我们不再落后。要是没有这位伟大的领导人,中国也不会发展的这么快。在邓小平爷爷的晚年时,它还乘专车,浏览了我们的祖国各地,它还说:“我一定要活到19,观看香港回归的场面,它经香港的土地!!”
谢谢你,亲爱的邓小平爷爷!
篇4:关于邓小平的小故事
198月22日,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今广安市协兴镇) 牌坊村。原名邓先圣。5岁进私塾发蒙,学名邓希贤,后转入新式小学。 199月,16岁的邓小平在重庆乘“盎特莱蓬”号邮轮赴法国勤工俭 学。 1929年夏。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前往广西领导起义。接下来看看他的故事吧。
邓小平的小故事
“我是实事求是派。”这是邓小平同志对自己的评价。坚持真理,刚正不阿,敢于直言,既是邓小平极其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他独特的领导风格。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以后,邓小平对国家经济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经常提出自己的意见。1961年春,邓小平根据关于中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指示,深入北京顺义农村视察。针对当时“平调风”、“共产风”给农村经济带来混乱,公共食堂弊端百出、难以为继的情况,他果断指出:吃食堂是社会主义,不吃食堂也是社会主义,要根据群众的意见,决定食堂的去留。
1962年,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各地农村自发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生产形式:有的地方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有的地方实行包产到户。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党内有不同意见,群众也盼望着中央给予明确的答复。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为尽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大量的调查研究。1962年7月,邓小平在两次不同的会议上,针对发展农业生产关系的问题,指出: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目的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能在生产形式上简单划一。群众愿意采用哪种形式,就采用哪种形式……为形象地表达这一观点,邓小平引用了“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四川话,以此来表达他对包产到户的肯定。正因为邓小平的态度如此鲜明,“猫论”如此生动形象,这两次讲话后,“猫论”不胫而走。后来“猫论”受到批判,但历史实践证明,源自实事求是的“猫论”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
邓小平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正是因为相信和坚持实事求是,他工作求实务实,为人诚实朴实,注重实干,不搞虚的。同时他还大力倡导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地结合起来,重新恢复和确立了我们党正确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时,已经73岁,但其思想活跃和解放的程度,连许多年轻人都自叹弗如。邓小平曾风趣地说:“国外有些人过去把我看作是改革派,把别人看作是保守派。”“我是改革派,不错;如果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保守派,我又是保守派。所以,比较正确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实事求是,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既坚持强国之路,又坚持立国之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能不断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新成就。
【启示】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生命、我们事业的根基。坚持实事求是绝非易事,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需要牢记宗旨使命,克服私心杂念、敢于坚持真理。在这些方面,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我们应当学习他的品格、汲取他的智慧,争做实事求是派。真正做到“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的人多了,我们的事业就能永葆生机活力、永远兴旺发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能早日实现。
篇5:邓小平的故事精选
邓小平与淡以兴舅甥俩只顾拉家常,竟忘记了一旁的夏伯根。近50岁的夏伯根身材高挑,衣衫整洁,脑后束着发结,人很精神。她是嘉陵江上一位船工的女儿,勤劳善良、聪明能干,深得乡邻的爱戴。她虽然不懂政治,但是却一心认准了共产党好。女儿邓先芙参加了地下党的活动,有一次把华蓥山游击队的共产党员领回了家,夏伯根二话没说,就把共产党员在家里藏了起来。重庆解放后,夏伯根听说邓小平回来了,十分高兴。她拿起一把锁把大门一锁,拎上一个小包裹,和邓小平的幺舅淡以兴一起来到了重庆。
这时淡以兴急忙拉过夏伯根介绍说:“贤娃子,这就是你的后妈夏伯根,是她给你老子披麻戴孝送终的。你老子死后,你们这个家全靠她支撑起来,孤儿寡母不容易啊。她种田、织布、做饭样样会,为人爽快侠义,乡亲们没有不夸的,都说你们邓家有福气。”
“舅舅,你别说了。”夏伯根转过来对邓小平又说:“听说你回来啰,想来看看你,没有别的意思。”邓小平听到舅舅的话,看着眼前这位比自己只大几岁的农村妇女,眼里噙着泪水说:“不,留下来,我们一起生活,夏妈妈!今后我们给你养老!”一番话,听得夏伯根泪流满面。后来她一直和邓家人生活在一起。十几年后的大革命”里,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劳动,夏伯根也没有离开。当时邓小平对卓琳说:“我们三个人一个都不能少,少了一个哪个都活不成。”夏伯根与邓家同甘共苦,一直到百年仙逝。
邓小平回过头来看一眼淡以兴,说:“舅舅,1939年邓垦到延安后曾经跟我说,是你变卖家产资助他去延安的,后来,国民党还因此通缉你,搞得你一家妻离子散,吃了很多苦头。你到重庆来看我,我晓得也该给你在重庆谋个差事。但是,共产党的差事不白给啊……”
淡以兴苦笑了一下。夏伯根着急地赶紧拉了拉他的衣角。淡以兴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在一旁玩耍的胖胖(邓朴方)见大人们都不说话了,突然插了一句:“贤娃子?爸爸叫贤娃子?我怎么不知道啊?”淡以兴也故意逗他,说:“你不知道的事情还多着呢。放暑假的时候,舅公来接你回广安老家去耍!”“说话算话?”“说话算话。希贤,过两天我们就回广安了。舅舅虽然没的啥子本事,但是养活自己还没得问题!”
“哪个是邓大人的舅舅?请到前面来割肉”
1976年初,一场“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在全国兴起,邓小平被第三次打到。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广安协兴乡偏僻小山村的淡以兴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一下子病倒了。70多岁的老人在床上躺了七八天,只有老伴照顾着他。
4月16日这一天,广安的天气很好,风和日丽,老伴要他下床到外面去晒太阳,活动活动身子骨。老实巴交、心地淳厚的淡以心慢慢走出院子。在一条小路上,碰见好朋友金福生老人。金福生望望淡以兴的气色,说:“老淡,我好久没有看见你出来走动了,不要怄气,邓大人吉人自有天相,打不倒的!走,去龙溪场散散心!”
淡以兴叹了口气,看看天空,说:“我四肢无力,脚都拖不动,啷个去?”金福生说:“你是好久没沾油荤了。这样,我去龙溪街上给你找斤肉票,割点肉回去补补。”
两位老人到了龙溪街上屠宰场,案桌前买肉的人已排了一长串。金福生叫淡以兴把队排着,自己去街上找肉票。
淡以兴刚排上队不久,队列里有认识老淡的,说:“那不是邓大人的舅舅吗?”
这么一说,买肉的人都调转头看淡以兴。正在卖肉的屠工老张看见队列里的骚动,又听说是邓小平的舅舅要买肉,便停下了手里的刀问:“哪个是邓大人的舅舅?请到前面来割肉!”
淡以兴老人双手颤抖,心里紧张,没敢上前。队伍中几位年轻人把淡以兴推到案桌前。老张望望淡以兴,对排队的人们大声说:“邓大人为咱们老百姓,被奸臣陷害,他的舅舅割点肉不算开后门吧?”
群众激动地回答:“不算不算,给邓大人舅舅割吧!”
老张给老淡砍了两斤膘肥肉好的“宝肋”,可是淡老身上只有一元钱。
淡老坚持只要一斤,硬要老张割去一斤,老张说:“你什么时候带钱来补我就行了。”
老张递肉给淡以兴时,说:“淡大爷,我们早就想给邓大人去封信,叫他一定要坚持地活下去,我们怕他收不到。你是他舅舅,那帮奸臣再狠也狠不到拆邓大人的私人信件,你告诉他,我们心里装着他的!”
淡以兴捧着肉,颤抖着双手走出人群,转到房角,再也忍不住心酸,泪水决堤般地流了出来……
“ 嘎嘎(肥肉)都没的几砣”
1986年2月,邓小平回成都过年,很想见见他的舅舅淡以兴。2月10日,广安县委便把淡以兴送到成都。
邓小平见到舅舅,马上与他握手:“舅舅,还记不记得小时候,我们两个爬到其他人都不敢爬的神道碑乌龟背上去,那些小鬼都喊我们两个是‘捣鬼蛋’”?
淡以兴说:“咋个记不得?”
邓小平说:“好、好!舅舅记得就好。”
舅甥相见以后,免不了回忆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的往事,免不了谈及几十年的沧桑岁月。邓小平说:人们说,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我们都老了,儿时的美好时光仅成记忆了。
淡以兴的老伴特别向邓小平讲到:1966年和1976年,邓小平两次蒙难时,淡以兴虽然受株连,在广安受尽了苦,但他每次被残酷批斗时都要把身板伸直,挺起胸膛,扬起头说:我们的小平打不倒!
中午吃饭时,淡以兴见餐桌上没有几样菜,就撇着嘴说:“你当那么大的官儿,就吃这样的菜呀,嘎嘎(肥肉)都没的几砣,只有一点点嘎嘎,你我都爱吃的广安膀扣肉连影子都看不到。”
邓小平听后就说:“那就添菜,再弄点嘎嘎来吃,至于膀扣肉,成都没得人做。再说,我们都是八十多岁的人了,多吃膀扣肉对身体也不好。”
舅舅看见餐桌上摆的红颜色的酒,他说:“未必连广安的奎阁酒那种白颜色的酒都没得吗?”
邓小平给他解释,桌上摆的是红葡萄酒,比奎阁酒贵得多,老年人应该多喝点这种酒。而舅舅喝习惯了的广安奎阁酒一类白颜色的酒,则应该少喝一点。但小平考虑舅甥难得见一面,为了不扫舅舅的兴,还是叫人拿了一小杯白酒来给幺舅喝。舅舅喝了一杯说不过瘾,还要喝,连喝了三杯,喊服务员再倒酒来。小平说不能再喝了,川剧里演的武松在景阳冈也是三碗不过冈。小平这一招还挺管用,因为对舅舅来说,川剧里的台词是“一句顶一万句”,他也不再要白酒喝了。
1989年11月14日,淡以兴因病重治疗无效去世了。广安县委考虑淡以兴和小平同志的特殊关系,便将淡以兴病逝的消息和住院治疗的病因、治疗过程通过地委、省委,报告了邓小平办公室。后来广安县委收到“邓办”转达的小平同志的三句原话:
“知道了。”“规格够高了。”“不再送什么了。”
这三句话都用了“了”,说明时年85岁的邓小平虽因岁月的风尘染白了他的双鬓,真可谓:“少小离家”的他已经“鬓毛衰”,但又是真正的“乡音未改”,乡情依旧浓,因为地道的广安乡音,说话时是离不开用“了”的。
这三句话又可以解读为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处理亲舅舅的丧事,“规格”已经“够高的了”,连花圈、唁电之类也“不再送了”。
篇6:邓小平的故事精选
1947年秋,我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党中央、毛主席命令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中原,以大别山为依托,在蒋介石统治的心脏地区作战。
刘伯承是晋冀鲁豫野战军首长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体质较差,眼睛高度近视,行路有些困难。进入大别山后,山陡,林密,路险,很多地方马都不能骑。邓小平见刘伯承走路很吃力,叫警卫班绑了一副担架让他坐。刘伯承坚决不坐担架,连同志们搀扶他也不让,邓小平只好叫警卫员小彭砍了一根竹子让他拄着。由于竹子砍得比人还高,邓小平对小彭风趣地说:“你把竹子砍短些,你看他拄这么长的棍子像个要饭的?”刘伯承听了诙谐地说:“要饭的棍就是要长些,这样才不会受狗欺。我要拿着这根打狗棍,把中国头号帝国主义走狗蒋介石打倒?”说得大家捧腹大笑。
庙小乾坤大 山高日月长
有一次,刘邓大军在金家寨和湖北边境行军,部队走到一座高山上看见一座庙宇,邓小平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还是一座名山哩?”这时,庙里走出一个老和尚,穿得很破,看到这么多军人,有些恐惧。他看到刘伯承年岁大,就朝他合掌问安,刘伯承很高兴,走上去还礼,和他握手。老和尚十分恭敬地说:“欢迎长官和贵军到寺庙休息喝茶?”刘伯承说:“请长老引路?”说罢,他和邓小平随老和尚就进了庙里。这是一座关帝庙,只有一个和尚,一切陈设都比较破旧。老和尚特意冲了一壶茶,又拿出一小碟玉米饼,请刘伯承、邓小平吃。邓小平询问了老和尚的身世,又向他讲了一些共产党的政策和当前形势。老和尚连连称赞,并拿出笔墨纸砚,请邓小平题字。邓小平挥笔写了“庙小乾坤大,山高日月长”十个大字,下面落款是“红军战士”。老和尚又请刘伯承题字,刘伯承看看关羽塑像,挥笔写了“忠为其本,义字当先”,下款是“拜谒关羽大将军神像敬题一个老红军战士”。老和尚对邓小平和刘伯承的书法赞叹不已,说:“过去认为红军都是大老粗,没文化,二位的文才和墨宝要是在科举时代,一定会金榜题名,我要好好装裱珍藏。”说罢从屋里提出一只小木箱,从箱底翻出一张国民党报纸,指出一段给邓小平、刘伯承看。他说:“这是我上月从信阳化缘时带回来的,这上面讲共产党杀人放火,共产共妻,刘邓十万大军被国军击溃,余部逃进大别山,全是胡扯。我虽不懂天下大事,但见过的世面多了。国民党的部队每来一次,我都要有些破费,可是,前日贵军在敝寺做午饭,连烧柴都是自己在山上拣的,临走时还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水缸也挑满了。一位长官看我咳嗽,还叫医生给我看病。自古以来,哪有这样好的部队﹖”邓小平说:“感谢长老对我军的夸奖。”临走时,老和尚送了好一阵。邓小平从警卫员挎包里掏出两块银元给老和尚,老和尚推辞再三。邓小平说:“一件蓝衫之助,略表心意,长老一定要收下?”和老和尚告别后,警卫员埋怨说:“政委,我刚给你领来的两个月伙食津贴,你都给了这个鬼神宣传员了?”邓小平安慰他说:“你看那和尚是个穷和尚,他是被逼出家的。”警卫员说:“就是给,只能给茶钱,哪能给他那么多﹖你身子这么弱,一分钱补贴都没有了怎么办﹖”刘伯承拍着警卫员肩膀说:“不怕的,大别山人民还能少了咱们吃的,你要知道,叫宣传鬼神的人宣传我们人民解放军的好处,那意义就更大了?”
一篮鸡蛋
一连几天阴雨,邓小平和其他首长都住在斑竹园七里冲红军家属吴大娘家里,每到开饭时,吴大娘看到邓小平和大家吃的都是一些稀饭和青菜,心里很过意不去。一天晚上,吴大娘听说部队要走了,便把准备留给女儿做月子吃的一篮鸡蛋煮熟,叫警卫员拿去给首长吃。当警卫员把鸡蛋拿来时,邓小平说:“这怎么行﹖一个鸡蛋能换一两盐,这些鸡蛋换盐,够她们吃好长时间呢?”说罢,叫警卫员送一块银元给吴大娘。
吴大娘见警卫员送来一块银元,很生气地说:“我要用钱,鸡蛋不早卖了﹖”她坚决不收,警卫员没办法,只得如实向邓小平回报。邓小平说:“那就把鸡蛋再送给吴大娘。”警卫员只得把鸡蛋退了回去。吴大娘这回真生气了,她对警卫员说:“跟你们首长说,我儿子也是红军,你们住在这里,就是住在自己家里,难道吃几个鸡蛋还要钱﹖你把鸡蛋拿回去,哪个首长说不要,叫他自己送给我,我跟他说说理?”警卫员只得把鸡蛋拿了回来,邓小平提着那篮鸡蛋来到吴大娘房里,对吴大娘说:“大娘,你关心我们,我们领情了。革命军人吃老百姓的东西要给钱,这是纪律。听说你儿子也是红军,他吃老百姓的东西也一样要付钱的呀?”吴大娘说:“你们的政策我懂,这和别人家的东西不一样。你们住在红军家属的家里,吃自家东西,不算违反纪律?”说着,把鸡蛋接过来提到邓小平的房里,倒在床上,转身走了。
这时刘伯承进来了,听邓小平说了吴大娘送鸡蛋不收钱的事,也很为难,他想了想说:“还是老办法,我们临走时,把钱留下?”邓小平说:“好?”刘伯承说:“好了,今晚我们行军有夜餐吃了?”
要坚决把老百姓的耕牛找回来
一天晚上,邓小平和李达参谋长与漆店区委书记江川同志在一起研究土地改革问题,警卫员来报告说:“有一位姓漆的老人来告状,说他的耕牛被解放军牵走了”。邓小平亲自接见了漆老头,详细询问了他丢失耕牛情况,并说:“要真是解放军牵了你的牛,一定会还给你的。”他心想这一定是误会,就叫江川和区武装工作队好好查查。第二天中午,江川回来向邓小平同志报告说,前天夜晚,二纵十三团在黑河村和抢劫老百姓财物的土匪打了一仗,耕牛是民团抢去又被十三团同志抢回来的,因当时不知耕牛是谁家的,所以仍在十三团养着,他们准备开个群众会,要群众来认领被土匪抢劫的财物。邓小平听了十分高兴地说:“十三团考虑的很好,要他们在群众会上好好地宣传一下人民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欢迎人民群众监督人民军队。”当天晚上,那位丢失耕牛姓漆的老人提了一篮糍巴和一袋红芋来到邓小平住处,一定要见昨天接见他的那位首长。当他见到邓小平同志时连声说:“我是来请罪的,你们军队这么关心老百姓,我却冤枉说你们军队牵了我的牛,我全家都埋怨我不该冤枉人民军队,非要我来请罪不可。”邓小平说:“一点误会,没关系,你丢了耕牛向我们报告,说明你老人家相信我们。”漆老头一定要邓小平收下糍巴和红芋。邓小平说:“我们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不准随便收老百姓东西的,望你老人家理解我们。”漆老头说:“你要是不收,就是看不起我们穷人,你们不是说军民一家吗﹖”邓小平看一时难以说服他,又见他满脸惭愧之情,便说:“我们收下你的东西,但必须付钱。”他叫警卫员拿一块银元给漆老头。漆老头说:“长官,你吓死我了,这点东西最多也只几十文,你给我这些钱我怎么也不能收。”邓小平说:“军民一家,算我们互赠礼物,你的东西我们收下,这一块银元,算我们赠送你的礼物。”漆老头大概也感到难以推辞,收了一块银元,千恩万谢地走了。
不能这样土改
1947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各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大别山地区也不例外,纷纷开展土地改革。这时野战军已分成内外两个指挥所,刘伯承率一部分部队转入外线作战,邓小平率三个纵队,坚持在大别山斗争。当时前线指挥所设在金寨漆店区的下楼房村。听贫农团反映,不断有农民将白天分给自己田地上插的牌子,晚上又偷偷地拔掉了,不敢接收。邓小平在漆店区召开贫农团代表会议上,询问为什么农民不敢要分得的田地。一个叫廖祥武的代表说:“红军时期这里搞土地改革,我们收了几季庄稼?指1930年春到1932年10月?,但红军主力转移后,我们这里成了游击区,地主恶霸组织还乡团,农民分得的土地统统被地主夺回去了,老百姓家里的一点粮食也全被他们反攻倒算回去。这次人民解放军来是否能站稳脚群众有怀疑,所以分的田地老百姓不但不敢要,有的还把白天插的牌子晚上拔掉又送还给地主了。”邓小平又了解了其他一些地区土改情况,大体都是如此。他和李先念副司令员和前方指挥所的领导同志研究后,认为不能这样搞土改,因为这里敌情特别严重,如果强制进行土改,不但不能发动群众,还要脱离群众。大家意见统一后,邓小平立即给刘伯承发电报通报了情况,并向中央写了报告,详细介绍了大别山土改的情况,建议土地改革应分区域进行,在解放区很巩固的地方可以搞土改,不巩固特别是游击区或新解放区不宜搞土改。据一些老同志回忆,党中央、毛主席十分重视邓小平的意见,很快复电,同意邓小平关于分区域进行土地改革的意见,并将这个意见通知了其他解放区参照执行。邓小平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指示后,立即召开中原局地区负责人会议,停止了土地改革运动,事实证明邓小平的意见是实事求是的。
篇7:邓小平的故事精选
筹建漳南大渠
1942年,第129师司令部驻地赤岸村一带连年旱灾,春天播不上种,眼看秋天也收成无望,就连村里群众日常生活饮水也成了难题。
邓小平和刘伯承在油灯下连续熬了几个通宵,制定了修建一条“漳南大渠”、把清漳河水引上山来的方案。随后,邓小平会同地方政府,亲自主持召开各种会议,研究施工方案,紧缩其他开支,又让根据地政府贷款60万元冀钞,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开山修渠。
为解决技术问题,邓小平派人从河南请来二三十个手艺好的石匠帮助修渠,还派人从敌占区买来一台水利测量仪器,让政治部的两名干部专门负责搞测量。为解决修渠民工的吃饭问题,邓小平又想方设法给每人每天发3斤小米,全部经费由师政治部付给。邓小平还亲自到工地与民工一起抬石头、垒石堰,经常亲临现场指挥,与施工人员共同商议解决各方面的难题。师首长的实干精神,带动了修渠民工的积极性,经过14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在1944年4月胜利建成通水。
这条渠流经8个村庄,全长27华里,使沿渠3500多亩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田,为涉县老百姓和驻军抗灾度荒、改善生活、支援前线发挥了巨大作用。至今,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水流南山头,吃饭不发愁;没有八路军,这水怎能流?”汩汩流淌的漳南渠水,流不尽涉县人民对八路军第129师的感激之情。老百姓称之为“救命渠”“幸福渠”。
开展军民大生产
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日子。日军不断地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实行“经济封锁”,加上这一年太行山又遭受了罕见的旱灾和蝗灾,粮菜歉收,抗战军民一天吃不上半斤粮食,只得用糠皮、树皮、槐树叶等充饥,有人甚至挖了白土掺进饭里填肚子。生活处于极端困苦之中。
面对困难,邓小平一边号召部队带头节约度荒,吃饭定量,并带头坚持每顿只吃一份小米野菜饭,省下粮食送给驻地赤岸村贫穷多病的群众;一边还带头开荒种地,发展生产,实行自救,度过灾荒。一天清晨过后,在村边的沿河石滩上,出现了七八个衣着整齐的军人,他们扛着铁锹和锄头,担着箩筐,有说有笑,走在最前面的就是邓小平和刘伯承。这是他俩带领师部工作人员前来乱石滩上带头包片开荒垦地。正在石滩上劳动的群众,没想到师首长在百忙中还来带头垦荒。
在师首长的带动下,大家把乱石滩垫成了5亩可以水浇的良田。如今,这片良田成了村里的果园,每当村民们摘下那丰收的果实时,禁不住要回忆起邓小平、刘伯承当年在这里开荒的情景。
早在1940年6月,第129师师部驻扎在常乐村。一有空闲,邓政委、刘师长就和师直属队的战士们在房前屋后、路边树下、滩头河畔开荒耕地。不久,就开垦出大大小小30多块地。大家一块儿在地里栽上白菜、蔓菁等。邓政委亲手给紧密参差的小白菜间苗,担起水桶给菜苗浇水。地里长出野草,他又像老农一样躬腰把锄,松土除草。在邓政委和战士们的精心侍弄下,蔬菜青翠繁茂,长势喜人。特别是白菜,个个肥大瓷实,令人咂舌。群众围在地边,称赞邓政委是种菜的好把式。
收获的季节到了,师部突然决定迁往赤岸村,大家请示白菜怎么办?邓政委爽快地说:“留给常乐村的群众。”
邓政委他们种的白菜足足收获了一万多斤。冬天,常乐村家家户户吃着邓政委留给的菜,心里暖洋洋的。至今还有这样一首歌谣在村里流传:“自古兵匪是一家,不是抢来就是抓,如今八路军到咱村,一不抢、二不抓,一针一线也不拿,还把白菜送咱家,刘邓部队人人夸!”
在太行山上,邓小平不仅自己带头开荒种地,还动员干部家属们也来一起种地。一天凌晨,邓小平夫人卓琳和孩子们住的院子的房东张大娘,听见厕所里有响动声,她穿衣起床一看,见卓琳正在淘大粪准备往地里送。张大娘劝卓琳天亮后再干,可是卓琳只是笑笑不吱声,生怕说话吵醒了别人。随后,卓琳担起大粪,朝田地走去。原来,邓小平和刘伯承带领司令部的一些干部家属,在村西边的楸树林旁开出一片荒地,打上畦埂,挑水浇灌,种成了碧绿如茵的菜园。这天,干部家属们都约好清晨往地里送肥。
菜园里长满了品种多样的蔬菜:辣椒、小葱、菠菜、韭菜、茄子、丝瓜和黄瓜等。邓小平最喜爱的是辣椒,他还让后勤部门的同志从外地引来了西红柿(当地群众称“洋柿子”),并亲自动手栽种、剪枝打杈,试种成功后又帮助村里的群众在地里种出了一片片红绿相映的“洋柿子”园。
坚持以身作则
在太行山上,邓小平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每天坚持按定量供应吃饭,坚决不答应警卫战士为他增加营养的请求。平日,邓小平坚持与司令部、区党委的干部同吃一锅饭。红高粱或黑豆面加野菜树叶和在一起蒸成的菜窝窝,又黑又硬,大家诙谐地称为“砖头”。一次,邓小平生病了,炊事员另给他煮了一碗面条汤,被婉言谢绝了。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八路军的干部,要像普通战士一样,不能搞特殊化。
有一回,司务长给邓小平小孩的奶妈发奶孩米,秤高了一些,司务长就把秤绳向后挪移了一点,没想到这一细微的动作正巧被邓小平看在眼里。邓小平走过去仔细看了一下秤星,是15斤半,就毫不客气地说:“这是公家的小米,不要因为她是我孩子的奶妈,就可以多一点。八路军要求官兵一致,谁也不能搞特殊化!”又把小米掬回半斤,在场的干部群众无不为之敬佩。司令部驻地山上有很多榆树,1941年春天,由于粮食不够吃,赤岸村的老百姓都捋榆钱子吃。
当时,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就住在山下村民家里,正怀着孩子,警卫员怕卓琳营养不足,就从山上捋了榆钱子给她补充伙食。邓政委知道后,严肃地说:“赶快还给老乡,咱们困难,老百姓比咱更困难。越是困难,越要想着老百姓,不然的话,咱还叫啥子弟兵呢?”
据邓小平身边工作人员杨殿魁回忆:在太行山上,邓小平始终穿着和普通战士一样的服装。有一年,供应处的同志给师首长们每人定做了一套细灰棉军装。邓小平坚决退回,说:“这不是对我们的爱护,是要我们脱离群众。”
重视科学技术
1944年11月,邓小平在黎城县南委泉村举行的太行区首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上说:“科学的力量是很大的。以改良种子一项来说,金皇后玉米明年可以普及,加上谷子、麦子好种的传播,预期两三年后,太行山每年可多打100万石以上的粮食,今后主要是深耕细作,更需要使经验和科学结合起来。”
在赤岸村生活期间,邓小平经常虚心向当地农民请教农业种植及一些土经验,倡导部队拿起枪杆能打仗,拿起锄头种好地。他亲自挑选了30多个优良品种,加以推广,如五叶北瓜、60天玉米、早稻等,还亲手将金皇后玉米和西红柿种植在涉县的农田里。
1940年以前,涉县妇女纺花都是用手捻,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不高。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县政府决定推广使用纺花车,还举办了木工培训班,专门学制纺花车。车子有了,邓小平又协调从延安请来女同志当老师,先教各村的妇救会主任学,妇救会主任再教各村妇女学。这一技术的推广,给驻地人民带来了大收益。妇女纺花由原来日捻1两,提高到日纺3两,快者可纺到半斤,能挣1斤小米,可维持3口之家的生计。
邓小平在太行山的经济建设中,把科学技术的应用摆在自己的工作日程上,使科学为根据地的工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今,回眸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太行山,就得到了早期的实践和证明。
邓小平在太行山有两个突出的历史贡献:一是根据地建设,二是军队建设。根据地建设除建立完善了党委行政领导体系,更关键的是搞活了根据地的经济。以金融建设为例,当时货币发行混乱,他就大胆提出让根据地自办银行发行货币,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提出货币流通的原则是“只要能把群众的事办成就行”。在军队建设上,他特别注意收编、改编抗日武装力量,扩大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数量和质量。从赤岸村到整个晋冀鲁豫根据地,从第129师到刘邓大军,从红军改编时的不足万人,到抗战胜利时的30万雄师劲旅,邓小平不单是从军事上执行了党中央的抗日游击战争方针,更是从思想上政治上及组织上积极培养了八路军的许多优秀指战员和地方党组织干部。
如今伟人已去,但他为民族解放、改革开放立下的丰功伟绩,中国人民永世不忘。
★ 邓小平传读后感
★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 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邓小平的故事精选(精选7篇)】相关文章:
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2022-12-30
我的法兰西岁月学生观后感2023-07-31
小学二年级语文《少年邓小平》精选教案2023-12-13
邓小平传记读后感2022-06-16
八年级下教案第8课2022-08-17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学反思2023-01-18
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2022-12-25
登黄山观后感600字2022-08-17
关于感恩父母的励志故事2023-06-17
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2023-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