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15篇)由网友“偷心大盗”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
--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掌握通讯的写法。
2、学习本课选材和标题的特点。
3、训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问题探讨、教师点拨,学习本课选材和标题的特点,掌握新闻的写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邓小平第二次南巡讲话的基本精神及重要意义。
2、理解作者贯穿全文的对邓小平同志的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选材和标题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研读课文,总体把握,梳理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入课文
二、背景介绍
1992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头,由于受姓“资”姓“社”问题的束缚,每出台一个新举措都显得步履维艰。先行尝试进行经济运作的深圳在这方面遇到的阻力就更大了。不少人对开放的前途深表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再次亲临深圳再巡视察,并以他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的放矢地发表了一系列讲话,理清了人们思想上姓“资”还是姓“社”的模糊的观念,指明了改革开放的方向,坚定了改革的信心。
三、知识梳理
新闻是书面或口头传播的最近发生或发现的引发公众兴趣的事件。
新闻的分类:广义的新闻是指新闻机构采用一定的传播方式向社会公众发布的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新闻体裁的总称。狭义的新闻是指消息。
1.通讯: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2.通讯的特点:
①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通讯则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或事件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的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通讯一般采用第三人称,但在“见闻”和“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
②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经过。消息侧重于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更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情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③评论性: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做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以事实说话,述评消息外,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依据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的评价。因此,通讯是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议论的。
3.通讯的类别
人物通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
事件通讯:以具有典型意义为报道对象的通讯。它的时效性较强,要围绕中心事件选材,虽不着力刻画人物,但往往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一群人或一个集体。它较为详尽地展示事件的完整过程,揭示出事件的本质,进而反映社会风尚,弘扬时代精神。
四、课文研讨
(一)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总体把握。
学生分小组探讨下列问题后,派代表回答:
1、文章的标题有何特点?
点拨:给一篇通讯起一个好的标题是非常重要的。这篇通讯的.标题就非常好。
这是摘自唐代诗人李贺诗中的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无限春光的热烈欢呼之情,借用过来,很贴切。因为小平同志的到来,使深圳再一次涌起改革开放的高潮,形象生动,有寓意。题目一语双关:①表达了诗人对无限春光的热烈欢呼之情②表现了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给深圳乃至全国带来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春风,春光无限,大大促进了深圳及中国改革开发的新发展;表达了人们对小平同志到来的喜悦之情。
一篇涉及重大题材的通讯以这句古诗作为题目,是不落俗套而意味深长的,它暗示了读者:这是一篇富有激情和诗情画意的通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春天是中国古代诗人吟咏不衰的经典意象,春天也象征着成长、生长与激情。这篇通讯仅仅“春”一个字就传达出了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精神奥秘所在。本篇富有激情和诗意的语言产生的影响之一便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春天的故事》
2、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
导语: 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第一部分:写小平同志来到深圳观看市容,并介绍有关新闻背景。
第二部分:写第二天小平同志在国贸大厦的活动及讲话。
第三部分:写第三天小平同志游览民俗村和锦绣中华。
第四部分:写第四天小平同志同省、市负责人的重要谈话。
第五部分:写第五天小平同志离开蛇口港,途中与省、市负责人亲切交谈。
小结:点明小平同志二次深圳之行的伟大意义。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本课选材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重点研读,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以什么为顺序、以什么为线索记叙邓小平同志的深圳之行?
教师提示: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学生回答,明确: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邓小平同志的行踪为线索,五部分依次写了邓小平同志 1月19日至23日在深圳考察时的情景及重要谈话。
谈话主要内容有:①肯定了深圳的成绩。②肯定了党的基本路线。③要坚持两手抓。④中国要保持稳定等。⑤多干实事,少说空话。
2、在第四部分邓小平着重谈了哪些问题?
教师提示:筛选信息,整合要点,应抓住文章的关键性词句,比如文章的主旨句、段落的中心句、过渡句、引用的名言警句等等。对这些重点词句进行整理合并。
明确:①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②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③不搞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允许看。
3、邓小平同志的深圳之行,可写的内容很多,作者在这篇通讯报道中是如何选择与安排材料的?
教师提示:这里涉及文章的选材和立意之间的关系,即不论写什么样的文章都要围绕中心选材,材料的选择表达中心服务。在通讯中立意与材料之间同样有着紧密的关系。
明确:选材上:从政治思想角度选材,着重邓小平同志的言论。因为这关系到当时中国的命运。作者只选取和报道他与深圳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的场景和谈话来写,写场景是为了表现改革开放的成就,表现人们对他的爱戴;写谈话是为了表现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气魄,以及他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所描画的宏伟蓝图。
安排上:①按时间顺序,分小节,眉目清楚。②头尾呼应。
4、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从课文中举例说明,并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不同作用。
教师提示: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细读课文语段找出相对应的表达方式。
点拨:记叙的表达方式主要用于介绍邓小平同志的行程;说明主要表现在用数据介绍深圳的发展速度与成就。描写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于描绘邓小平同志的神情面貌,描绘出了邓小平同志可亲可敬的光辉形象,其中暗含了作者的崇敬之情;二是用于描绘深圳的自然环境与建设面貌,烘托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议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邓小平深圳之行的重要意义的看法。抒情主要是开头和结尾部分,表达作者对于邓小平同志深圳之行的无限期待和崇敬之情。
由此可以看出,记叙和说明主要用于记录邓小平视察深圳这一事件本身,强调了事件的真实性,不容许虚构,这体现了新闻客观性的一面;同时,描写、议论、抒情主要用来烘托气氛,表达作者对邓小平同志及其深圳之行无限崇敬之情和高度评价,其中暗含了作者的某种立场和态度,这又体现了通讯具有倾向性的一面。
5、这篇通讯用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形式,报道了小平同志在深圳考察时的许多重要谈话,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说说这些谈话体现了小平同志哪些性格?
点拨:领袖风范,高瞻远瞩,深思熟虑,勇敢果断,平易近人。
6、《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是这样开始的:“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唱的就是邓小平在深圳考察的故事。请找出小平同志这次深圳谈话的核心观点和相关的重要信息,再次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联系歌词畅谈小平同志这次谈话的重要意义。
提示:小平同志的谈话紧紧围绕着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中心而展开,谈话涉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方向、道路等问题,讲得深刻,精辟。如温暖的“东风”吹散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迷雾,坚定了人们深化改革的信心,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二、布置作业:找出文中描写突出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形象的语句和表现小平同志性格的语句。
篇2:东方风来满眼春(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东方风来满眼春(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成立
陈锡添
教学目标:
1.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新闻的特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2. 整体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结构,理解作者贯穿全文的对邓小平同志的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意义;分析文章结构,体会新闻特点。
教具:多媒体。
一.导入(《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天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中国,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啊......
点明:老人即邓小平同志
二.生字词语
荡漾( yàng) 踱步(duó) 颁布(bān )
远眺(tiào) 俯瞰 (kàn) 鳞次栉比(zhì)
侃侃而谈(kǎn) 亲昵 (nì) 面颊 (jiá)
深圳(zhèn) 证券(quàn) 东莞 (guǎn)
萦绕(yíng)
三.背景简介
1992年,是中国确立经济改革和实施现代化计划为永久主题的年份.邓小平视察深圳等地,给中国改革计划以巨大推动,并最终确立了中国毫不动摇的'改革路线.
四.讨论与思考
1.本文以什么顺序、什么线索记叙小平同志的深圳考察?
确定:时间顺序,行踪线索
2.找出文中描写突出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形象的语句和表现小平同志性格的语句。
赏析:思维敏捷,严密,敢想敢做,有高瞻远瞩的政治气魄和雄视天下的政治谋略,不愧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五.重点与难点
1. 小平同志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手都要硬“的阐述.
2. 本文是如何安排材料的?
写场景表现改革开放的成就,表现人们对他的爱戴,写谈话是为了表现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气魄,以及他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描绘的宏伟蓝图.
3. 本文重点记叙了什么内容?
记叙了1992年小平同志到深圳视察时所作的指示和谈话内容
4. 这篇通讯报道的标题有哪些特点?
简洁,含蓄,耐人寻味.
六.课堂练习
1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有哪些方法?
2通过学习本文你体会到通讯报道有何特点?此类文章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七.布置作业
1体会小平同志的伟大形象.
2搜集有关的新闻资料,了解本文特点。
作者邮箱: wchenlijuan@yahoo.com.cn
篇3: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
※ 教学目的:
1.学习邓小平二次南巡讲话的基本精神及重要意义。
2.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
3.学习本课选材和标题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 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2、难点: 学习本课选材和标题的特点。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字词
踱duó步 领一代风骚(愿意为一代诗坛之首,这里指一代领袖人物) 炯炯jiǒng(形容明亮) 神采奕奕(yìyì精神饱满的样子) 舟车(旅途)劳顿 颁bān布 李灏hào 侃侃kǎn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荟萃huìcuì(汇集英俊的人物或精美的东西) 喇嘛寺lǎmasì 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 亲昵 nì 萦yíng绕(围绕)
二、课文研讨: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总体把握。回答:
1、文章的标题有何特点?
--形象生动,有寓意。歌颂邓小平二次南巡讲话大大促进了深圳及中国改革开发的新发展
2、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
--导语: 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第一部分: 写小平同志来到深圳观看市容,并介绍有关新闻背景。
第二部分: 写第二天小平同志在国贸大厦的活动及讲话。
第三部分:写第三天小平同志游览民俗村和锦绣中华。
第四部分:写第四天小平同志同省、市负责人作重要谈话。
第五部分:写第五天小平同志离开蛇口港,离途中与省、市负责人亲切交谈。
小结:点明小平同志二次深圳之行的伟大意义。
三、重点研读,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色?
--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富有激情。
2、在第一部分中邓小平着重谈了哪些问题?
--①信心更足。
②特区姓“社”不姓“资”。
③两个文明建设都要上。
3、第一部分中的新闻背景是什么内容?其记叙形式是什么?
--有两处,补充说明小平同志与特区的关系,包括创办特区和第一次南巡。记叙形式是插叙。
4、在第二部分中邓小平着重谈了哪些问题?
--①肯定了深圳的成绩。②肯定了党的基本路线。③要坚持两手抓。④中国要保持稳定等。⑤多干实事,少说空话。
5、在第三部分中邓小平着重谈了哪些问题?
--①共同富裕的问题。②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③保持生产力快速发展,精神文明也可以搞上去。④经济建设经尽可能搞快点,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
6、在第三部分中为什么要详细描写邓小平的游览活动?
--一是证实了深圳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二是表现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人民心连心的高尚情怀。
7、在第四部分中邓小平着重谈了哪些问题?
--①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②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③不搞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允许看。
8、在第五部分中邓小平着重谈了哪些问题?
--①大胆地干,每年要总结经验。②不要怕犯错误,发现问题及时改正。③要搞快一点。
9、小结中点明小平同志二次深圳之行有什么意义?
--“‘东方风来满眼春。’小平同志来到深圳,使深圳再一次涌起改革开放的热潮。小平同志在这里发表的许多重要谈话,对深圳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0、这篇通讯用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形式,报道了小平同志在深圳考察时的许多重要谈话,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说说这些谈话体现了小平同志哪些性格?(练习三)
--领袖风范,高瞻远瞩,深思熟虑,勇敢果断,平易近人。
11、邓小平同志的深圳之行,可写的内容很多,作者在通讯报道中是怎样选择与安排材料的?(练习二)
--从政治思想角度选材,着重邓小平同志的言论。因为这关系到当时中国的命运。
安排上:①按时间顺序,分小节,眉目清楚。②头尾呼应。
12、《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是这样开始的:“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唱的就是邓小平在深圳考察的故事。请找出小平同志这次深圳谈话的核心观点和相关的重要信息,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联系歌词畅谈小平同志这次谈话的重要意义。(练习一)
附:《春天的故事》歌词
曲:王佑贵 词:叶旭全 蒋开信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天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中国,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啊......
四、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篇通讯生动地记叙了1992年春天小平同志二次来到深圳考察的主要活动和他在这里发表的许多重要谈话。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使深圳及全国再一次涌起改革开放的热潮,对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五、活动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上网查询1992年春天小平同志南巡的有关资料。
篇4:《钱》教案(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钱》教案(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思路
1.走进文本
(1)从“钱”的角度,梳理本文的“经济学脉络”
(2)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理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走出文本
(1)与文本对话:由文本引发值得关注的问题
(2)与作者对话:探究作者的观点
(3)与自己对话:反观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 走进文本:训练检索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2. 走出文本:批判性地接受作者的观点的能力
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1.“钱”是什么?
2.“钱”有什么作用?
3.“钱”的外在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5. 在阅读本文时,你所遇到的问题。
二、动画激趣
播放flash作品《钱、钱、钱》
通过上面的这首儿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着几十年间,“钱”这个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让我们随着经济学家王则轲的笔触,来了解“钱”几千年来的变化。
三、走进文本
走进经济学家笔下的“钱”
1. 整体感知
目标设定:根据“钱”的外在形态变化,梳理“经济学脉络”
能力训练:检索信息、归纳概括
问题设置:用原文的句子回答以下问题:
(1)“钱”是什么? (“是一种信用符号”)
(2)“钱”的外在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最早的“钱”是兽皮,是贝壳,甚至是笨重的铁块,到了现在,世界各国无一例外都使用一种特殊印刷的薄纸--纸币。”
(4)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方便)
(5)“方便”了什么? (贸易)
(6)贸易的变化是怎样使“钱”的外在形态发生变化的?
以物易物--以特殊符号易物--以纸币易物--以金银易物--以电子货币以物
自给自足--小范围的交换--地区贸易--全国贸易--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世界贸易(地球村)
这就是经济学家要向我们展示的“经济学脉络”了。
板书:
外在形态变化:
兽皮、贝壳--纸币--铜金银--纸币--电子货币
经济学脉络:
自给自足--小范围的交换--地区贸易--全国贸易--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世界贸易(地球村)
小结:
《钱》的行文相当巧妙。
作者要向读者展示“经济学脉络”这个较为专业的问题,而“钱”是“经济学脉络”最核心的元素,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通过“钱”的发展变化来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变化。
2. 问题探究
目标设定:解读重点难点
能力训练:检索信息,归纳概括
问题设置:检索文章信息,概括归纳,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钱”变为“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
(2)P9第十七自然段提到:“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固然曾经推动并且继续推动历史的发展”,请问“钱”是如何推动历史的发展的?
(3)“钱”的负面影响?
▲为什么说“钱”变为“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
思路点拨:
重点理解“轻”和“重”的内在含义
概括归纳:
轻:是钱变成纸币后,实际重量轻了
重:是钱变成纸币后,它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大了
它承载的内容多了、重了
▲“钱”推动历史发展?
思路点拨:
检索信息:
(1)自然段7:人们对“钱”的追求,促进了全球的交往。
(2)自然段9: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不仅繁殖了各行各业的商人,而
还呼唤着以“钱”为商业经营对象的商人--“钱商”。
概括归纳:
促进全球的交往,繁殖了各行各业的商人,催生了银行的产生,带来利益,推动历史的发展。
▲“钱”的负面作用?
思路点拨:
检索信息:
(1)自然段14:人们以“钱”炒“钱”,……终于升腾为 “泡沫”。
(2)自然段15:经济泡沫一旦破灭,迄今十年不振。
(3)自然段15:钱啊钱,认为它贵,它就贵;一旦泡沫破灭,认为它不贵,它就不贵,本来不贵。
概括归纳:
负面作用:
制造泡沫经济,严重打击经济,使社会倒退。
三、 走出文本
目标设定:批判性地探讨和接受作者的观点,反观自己的价值系统
能力训练:探究问题的能力
问题一:钱与个人
文本:“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异,值得我们注意。”
作者:1.带来了怎样的变异?
2.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
如何理解“必要的制度来规范”,请举例说明。除了“制度规范”外你还有其他的看法吗?也请举例说明。
问题二: 钱与社会发展
文本:“经济发展怎样才有后劲?”
作者:作者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问题:我们国家也在面临同样的问题,它就存在在你的生活里,你是否感受到了呢?举例说明
四、表达与交流
请你根据今天讨论,用一句含蓄而简练的话,表达出你对“钱”的态度和看法。
小结:
生活在珠三角的经济中心广州,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经济”“钱”“发展”等等的相关话题,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当同学们遇到有关“钱”的困惑时,今天同学们所写的话,可以成为大家找到出口的明灯。
同时在走进经济这个模块中,我们还会就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众多的讨论,今天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梁龙
篇5:《钱》教案(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钱》教案(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钱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作者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广阔的视野;
2、了解钱的“经济学脉络”,使我们的头脑保持清醒;
3、学习梳理归纳信息。
(提示:同学们要先根据课文的内容要求,在明确本文的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再进行“二先”活动。)
[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受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议论性散文。
2、本文关注了“钱”的什么方面的问题?
钱的“经济学脉络”。
“经济学脉络”的含意:
“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各方面问题的学科的总称。脉络,比喻条理和头绪。探讨钱的“经济学脉络”是指从经济学的层面探讨钱的发展情况。
3、“钱”的外在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品味探究
1、课文第二自然段提到,“从钱的角度,探讨一下其中的经济学脉络”请梳理出本文的“经济学脉络”。(练习二。做这题首先要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提出探讨钱的“经济学脉络”问题)──
分析问题(“第二部分:从上一个千年之交展开,说明纸币的功能,并指出纸币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第三部分:世界最近一千年来人们对钱的追求及其结果)──
解决问题 (第四部分:对“钱”带来的问题和“钱灾”要特别注意。)
2、课文为什么说“‘钱’变成‘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
表面上轻了,是指物理重量轻了;实际上重了,是指纸币具有一定的含金量。
3、全文的议论中心在哪里?请在书上找出。
第二自然段
4、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探讨了钱的“经济学脉络”,指出了“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对“钱”带来的问题和“钱灾”要特别注意,我们的头脑要保持清醒。
[课堂训练]
阅读下面文段,并回答有关问题:
没有秋虫的地方(叶圣陶)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地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有,邻居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拟声词)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沿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信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那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间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作,歇,仿佛经过乐师们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徽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喜欢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到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意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的,唯有这一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多愁善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口白汤,一场痛苦胜于哀乐两忘。但这里并不是愉快欢乐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需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总比淡漠远胜罢了。
所以虫声是足系恋念的东西。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数的人,他们当然也酷嗜味道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1、 阅读第二段,回答以下问题。
(1)本段前两句描写秋虫集居的鄙野乡间,请概括这鄙野乡间的特点(8个字以内):
(2)本段从哪几方面描写“秋虫的合奏”?(10个字以内)。
(3)本段描绘秋虫的作用是
2、对第四段的分析,正确的几项是 ( )
A、品尝了酸甜苦辣,人生才丰富多彩。
B、人们宁愿吃苦,也不愿过着淡漠无味生活。
C、淡漠无味的生活,沉寂郁闷的社会,令人愤懑。
D、既有甜美又有酸苦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
E、人们追求有味的生活、充实的人生。
3、说说第六段中赞美“那美妙的秋之音乐”时运用的表现手法。
4、第七段中“井底”和“铅色”的“象征的意味”是指
[答案]1、(1)轻柔,温暖,静谧,安闲(2)声响、音量、节奏、神韵(3)展现充满生机、贮满诗意的秋之乐趣,抒发作者对过去富有生气的文坛的怀念与向往之情2、B、C、E3、对比衬托4、五四运动之后,反动军阀实行军事独裁和文化专制,扼杀新文化运动的蓬勃生机。
篇6:师说(粤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师说(粤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师说》第二课时教案
深圳市南头中学刘加军
【知识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对学生断句、重读、语气等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能力,提高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探究,使学生建构起尊师重教的思想,养成尊师好学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解题:《师说》,联系以前学习过的《马说》和《捕蛇者说》等文章来看,说应该怎么解释?
请同学来说一说。
《师说》就是说师,说,一种文体,比较论更加自由,可叙可评可抒情。
二、文本探究:
(一)激疑:这篇文章韩愈说写给谁的?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写给李蟠的:作师说以贻之。
李蟠何许人也?
韩愈的学生,17岁的小伙子。
韩愈呢?请同学结合注释和资金了解介绍一下:教师强调: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问题来了,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一代文学宗师的韩愈为何给一个17岁的毛头小伙子写这么一篇流芳千古的文章?那么多学生为什么专门写给他呢?文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原因?请同学找一找。
在哪里?最后一段。
请同学概括一下。
三条原因:一、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二、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三、能行古道
结合文章来看,你认为根本原因是什么?同学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引导: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
根本原因:能行古道 不拘于时
请同学诵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大家听诵读的效果如何,找同学提建议,再换人读。指导断句、重读、语气,读出感情。
韩愈应该是怎样的感情呢?
请同学说,不急于下结论,存疑,留待以后解决。
(二)、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这里的“古道”指的是什么?
古人的从师学习之道。
对此,文章有没有解说?如果有,在哪里??
引导学生看第一段。
这里是如何阐释古人的从师之道的呢?
请同学考虑给第一段分层次。
分为两层:1、古道的核心:学者必有师
2、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作者阐释“古道”仅仅是讲道理吗?有没有举例呢?在哪里?请找出来。
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概括地说,属于面上的例子)
还有没有?
倒数第二段: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 (具体说,属于点上的例子)
两个例子点面结合,说服力增强,同时呼应了第一段的说理。使文章对古道的阐释由抽象到具体,渐渐地清晰化、明朗化。
你能不能给大家举一个象孔子那样实践古人之道的例子?把他们的做法和文中对从事之道的阐释比照一下,看看有哪些相同点。
程门立雪的杨时,向李达、艾思奇请教哲学问题的毛泽东等
杨时:学者必有师
好学精神和尊师重道,成为著名的理学家,很有影响的政治家
毛泽东: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小结:这是古人伟人的从事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
(三)、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
找人翻译此句: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请同学认真阅读第二段,找出其中一个以不同面目反复出现的词语来概括回答。
耻学于师 于其身则耻师焉 不耻相师 耻师:以从师为耻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请给本段划分一下层次。
三个层次应该可以顺利分出。
在每个层次的分析中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特点?
都用了对比。
怎样对比的呢?
古圣人DD今众人;
对子DDD对己;
百工DDD士大夫;
这种对比的直接结果是什么?在段中标化出来读出来。
1、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 小学而大遗
3、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 这三组对比中,你对哪一组对比的感受最深?请谈一谈你的感受。
示例:家长给孩子找家教,而自己不学习;
学习好的更有动力成绩更好;学习差的更厌学成绩更差;
富裕家庭的孩子大多不如贫家子弟学习更刻苦;
对于这种以从师为耻的社会风气,韩愈持什么态度?
非常痛心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请同学找出相关语句(段首尾中)诵读,指导点拨读法。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要读出那种痛心疾首的感觉来。
三、思绪拓展:
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
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还是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
齐读最后一段。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
唐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
四、总结:
记得居里夫人曾经说过:“我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这里固然有谦虚的成分,但也到出了一个事实:这个巨人就是韩愈所说的“师”.
学到这里,相信很多同学思想的火花还在飞溅,意犹未尽,那就请同学们课下把自己的想法也写成一篇文章来和大家交流。
篇7:《棋王》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棋王》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应有三个层面:知识教学点、能力训练点及德育渗透点。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欣赏这篇微型佳作。因此,我将教学目标具体确定为:知识教学点--了解微型小说的特点,掌握微型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能力训练点--学习本文正面刻画人物的方法,欣赏本文“留白”的艺术特色;德育渗透点--学习主人公信守诺言、嫉恶如仇、正气凛然的可贵精神。这样的教学目标,目的明确,使学生在初中掌握小说常识的基础上,进-步了解微型小说的独到之处,提高欣赏微型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是依据本文的文体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来确立的。这篇微型佳作,在许多方面都值得好好研究、学习,而其中利用艺术上的“留白”手法,营造想象的空间,尤其引人品赏,耐人寻味,而这也正充分体现微型小说的特点,应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学时间、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的设计:
时间:一课时
鉴赏微型小说,应该将微型小说与其它小说类型区分开,了解其独特之处,而“留白”的艺术手法正好符合微型小说以有限表达无限、文约意丰的特点。而想象与联想正是高一学生所缺乏但又需训练的重要方面。我采取提问、讨论及表演的方式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学生也通过讨论及表演的方式进行想象与联想能力的训练。
三、关于课件制作的说明: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一方面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另一方面增强故事情节的形象性,加深对人物思想性格和文章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导入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这篇课文是一篇微型小说,而小说的有关常识学生在初中已初步了解,所以, 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提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接着引出微型小说的一般特点,让学生一开始对微型小说的特点有了整体把握。
(二)新课学习:
1、听配乐朗读录音,并结合多媒体画面,让学生了解并概括了 事情情节的主要内容。阅读小说最重要的任务是把握人物形象,而认识人物形象的第一步是了解情节,所以我让学生从了解故事情节入手。
2、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并勾画出正面刻画主人公郑寿直的词句。文学即入学,是写人的性格之学,要把人放在作品的中心位置。微型小说因篇幅短小,不能多侧面地刻画人物,只能用几个富有典型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的某一侧面,让学生从相关词句的描写中初步了解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请同学们通过思考并讨论几个问题,来鉴赏“留白”艺术手法。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认为:小说之妙在于留下空白,即“无字、无句、无局、无思者也”,以便让读者借助于“吾文”去发挥想象、,联想,从而领会到空白处的言外之意。而微型小说因篇幅短小,仅靠几个富有典型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正面描写表现人物的某一侧面,是不能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的,它必须借助,“留白”的艺术手法来进一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性格更鲜明,文章立意更深刻。
4、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讨论,小结“留白”艺术手法的'作用:补充故事情节、使人物形象丰满、深化文章主题。让学生从对具体课文分析中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指导今后的写作。
(三)学生表演:
请学生通过形象、生动地表演,进一步掌握“留白”的艺术手法。
(四)布置作业:
选一篇最短的科幻小说,让学生充分运用想象、联想去续写后 面的故事,让学生再次体验“留自”艺术手法之妙。
五、 教学效果设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微型小说的特点应该有一个明确了解,且能初步赏析“留白”的艺术手法。在综合训练中,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
附:
索引目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2期
《小说技巧》
《中国小说学通论》
《高中语文读本助读》高一上册。
《棋王》教案
[参赛教师] 粟丹
[参赛学校] 武汉市第三职教中心,
[授课班级] 二十三中高一(9)班
[授课地点] 二十三中电教室
[授课时间] 月21日上午第3节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1)了解微型小说的一般特点。
(2)掌握微型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
2、能力训练点:
学习本文正面刻画人物的方法,欣赏本文“留白”的艺术特色。
3、德育渗透点:
学习主人公信守诺言、嫉恶如仇、正气凛然的可贵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欣赏本文“留白”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 ,
讨论式、表演式。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
1、听录音、看画面,了解并概括故事情节的主要内容。
2、找出正面描写主人公的重点词句,初步把握人物性格及形象。
3、学习并欣赏微型小说“留白”的艺术手法及侧面烘托、反衬的表现手法,进一步把握人物性格及形象。
4、小结“留白”的作用。
(三)、学生表演:
学生通过形象、生动地表演,进一步掌握“留白的艺术手法。
(四)、布置作业:
续写故事,让学生再次体验“留白”艺术手法
篇8:《项链》教案(粤教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
《项链》教案(粤教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对玛蒂尔德形象的理解,认识那个虚荣浮华的资本主义社会。
2、 通过赏析小说主题思想、结构艺术、人物形象描写技巧,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3、 通过赏读,使自己进一步认知人生。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学习借鉴小说主人公遭打击而不沉沦,遇逆境而敢于奋起的坚强、负责、勇敢的精神。
2、通过对小说的鉴赏,让学生领会本文别出心裁的结构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小说情节、人物性格的剖析,让学生深切体会虚荣心给小说主人公带来的巨大打击,记取小说提供的超时空的现实警戒意义。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设想:较长课文的讲读,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为基础,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多读多思,深入领会作品要义。课前准备:一、边读边点评人物形象,写在课文旁白处;并对其中一点写一段评论文字,要求叙析评三结合。另:预习时鼓励学生质疑。
教学重点:
1、鉴赏人物形象,探究作品内涵。
2、赏析结构艺术。
教学难点:
1、本文巧妙的构思和结局的空白艺术。
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
教学方法:质疑、启发、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鉴赏人物形象,探究作品内涵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莫泊桑的《项链》,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跌落了下来。这是它又一次失败的记录。但是,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了。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虫子,感叹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著、顽强;失败了,不屈服;跌倒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挠啊!我遭到了一点点挫折,我能气馁、退缩、自暴自弃吗?难道我还不如这只虫子?!”第二个人注视着这只虫子,禁不住叹气说:“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不肯好好看一看。唉--可悲的虫子!”然后这个人想:“反省我自己吧,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失利,我该学得聪明一点,不能再闷着头蛮干一气了--我是个有头脑的人,可不是虫子。”
大家想一想,这两个人观察同一只虫子,但见解却截然相反,为什么呢?生答。
对,他们思考的角度不同。为什么思考的角度会不同呢?这其实与个人的经历和性格特点有关。你看,第一个人,他的经历特点是遭到了一点点挫折,就气馁、退缩;第二个人并不是遭到一点挫折就退缩,而是做事一再失利,却仍然闷着头蛮干一气。所以他们观察同一只虫子,获得的启示却迥然不同。
奖赏文学作品,道理其实也一样。由于读者的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知识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对作品的认识也是千差万别的,当然其中也有共性的东西,但更多的是差异性。所以有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项链》,其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历来争议很大。大家在分析这一人物形象时,大可以放开胆子,说出自己心中真实的感受。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是以交流看法为主的。不过有一点要注意:不管你怎么说,都要让大家觉得言之有理。
二、简介作者作品
1、 我们大家都知道,哪三个人号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王”呢?
生答:契诃夫(俄)、莫泊桑(法)、欧亨利(美)
师说:他们虽然号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王”,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只写短篇小说。比如,契诃夫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以及十来个剧本。欧亨利除了300多个短篇外,也还有唯一一部长篇小说《白菜与皇帝》。
2、 那么莫泊桑创作情况如何呢?请大家具体看第58页,补充:6部长篇小说中,有名的有《一生》《漂亮朋友》等。还有要注意的是他的成名作为《羊脂球》,他与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什么关系呢?(师生关系)
三、整体感知
问:标题“项链”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在“项链”的牵动下,都写到了哪些情节?
明确:线索;板书:
序幕--玛蒂尔德的“痛苦”与梦想
开端--借项链(参加舞会)
发展--丢项链(舞会结束) 赔项链 还债务(十年艰辛)
高潮、结局--识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1、品析情节,体会情节的作用
1) 小说以“项链”为标题,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小说原题是“首饰”。)
“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
2) 品读小说的重要情节
“失项链”是命运变化的转折点。作者对此有一段感叹,请找出。作者说: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段话很明显是针对“失项链”这件事而发出的感叹。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失项链”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结合文中的有关片断来谈)
明确:性格决定命运,情节的发展是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的。
孤立地看“失项链”是一件偶然的事,但联系全文(尤其是前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如果她不去借,那么也就不会丢,但她的性格促使她要去借,即便这次不丢项链,也会有其它甚至是更惨的事等着她;另一方面,在晚会上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种慌乱陶醉中丢失东西也是很合乎情理的。
3) 其实,这篇小说中只有“失项链”这一个“偶然”吗?小说的结尾作者才说出这挂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尾“有些也出人意料”,它合理吗?前面作者有没有暗示?为什么不在玛蒂尔德去赔项链的时候设置一个情节,让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不用经受十年的磨难?
明确:一方面欣赏结尾的艺术,体会前面三处铺垫的效果;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情节的发展对于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如果在前面就让她知道项链是假的,也就不能充分表现虚荣的代价,也无法表现作者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讽刺。情节的发展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丢项链 识项链
2、当然造成玛蒂尔德悲剧并非仅仅是个人的原因,还有其社会原因:
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是她们唯一的资格。女性只有凭着美貌与风姿才可得到社会的认可,女性的意识与价值只有在男人目光以观照下才得到承认。妇女毫无社会地位可言,她们只是作为男性的玩物而存在于当时的社会之中,遗憾的是玛蒂尔德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玩物式的生活。所以,以貌取人,金钱万能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及上流社会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毒害了路瓦栽夫人,是造成她悲剧的客观原因,是制约玛蒂尔德们人生理想的一幅精神枷锁。
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合在一起就是文章的主题。
3、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是一种什么态度?(用三个词语概括)
讽刺(主要是讽刺) 同情 赞赏
作者在讽刺她的同时,又倾注了同情与赞赏。
4、玛蒂尔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观点应该是多种多样,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面兼有的。如:
“诚实守信”观。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她和丈夫的道德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使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因祸得福,无意中成了受惠者。
“勤劳坚强”观。马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杂货店,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艰难的钱。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纯洁高尚”观。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只是“沉迷在欢乐里”“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这表明,玛蒂尔德来参加晚会只是为了展示美貌,让自己唯一的“价值”得到承认。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玛蒂尔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卖灵魂和肉体,可她没有这样做,她不愧是一朵高洁的荷花。
“热爱生活”观。玛蒂尔德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于现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得更好些,这反映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用行动一步步努力地改善着自己的生活。她心里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二、结合社会背景,全方位深层次地探究作品内涵。
(1)以预习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入。
第53页倒数第二段,有人质疑:这个社会的女人怎么啦,对上流社会的舞会竟然会迷恋到疯狂的地步,相比之下,他们的丈夫好像挺可怜的。(是不是作者故意丑化女人形象?)
师评:记不得是哪一位外国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虚荣,你的名字叫女人。(这个人真可恶)这篇小说也体现了女人的虚荣特点,但是男人就不虚荣了吗?你看:路瓦栽接到请柬回家的时候是“得意洋洋”的,因为这请柬“一向很少发给职员”,他觉得这是很大的荣耀,而且这请柬是他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弄到手的。还有,他们的妻子疯狂地跳舞,竟然跳到凌晨时分,作为丈夫,却是一副心甘情愿的样子,我想,他们可能还为妻子能大出风头而暗自得意呢。可见,女主人公的`虚荣心态在当时社会挺有代表性的。下面我们就来结合社会背景来探究一下作品的内涵。
(2)简介背景
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资产阶级的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小资产阶级羡慕上流社会,想极力跻身于资产阶级的行列,他们为此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项链》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3)讨论问题:a、 对玛蒂尔德追求奢华生活,梦想挤入上流社会,到底该怎么看?是不是正当的?(正反方 辩论)b、这个上流社会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本质?何以见得?C、她与简爱在性格内涵和对待命运的态度上有可比之处吗?d、重点讨论:丢项链这件事对玛蒂尔德是成全还是败坏?你认为作者对玛蒂尔德持什么态度?是批判,还是赞扬,还是二者兼有之或者二者都没有?
提示:爱慕虚荣,不安于现状,不过也可以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她渴望过好日子,有追求,这不是什么过错,只是这追求不算高远。(生若只说了前一种观点,师也不必勉强,等下自己评论时说。)我们再来看看玛蒂尔德所梦想的上流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玛蒂尔德的好友佛来思节夫人,她就生活在玛蒂尔德梦想的上流社会中,那串项链是佛来思节夫人首饰匣子里最出色的宝贝,玛蒂尔德戴上它在部长的舞会上出足了风头,可它竟然是假的,这不得不让我们怀疑佛来思节夫人首饰匣子里到底有几件是真货,原来,那个所谓的上流社会豪华的外表下藏着一个虚假的本质!
简爱相貌平平,她也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但她所追求的是个性的独立和自由,是自立于社会的获得平等、尊重的权利,惟独没有对物质利益的占有,并且立志一切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而实现。简爱显然比玛蒂尔德的人生追求高远多了。(尽管如此,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成为被社交界承认并追慕的角色也并不为过。)
d、参考答案
成全:十年艰辛挖掘出了玛蒂尔德性格的纯真本色(内在精神美)
败坏:这是一个命运的玩笑。这是一个小人物无法主宰自身命运的悲剧。
(4)讨论练习二并指出本文的主旨(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意图)。
小说的主旨在于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小说的主旨在于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同时谴责了资本主义社会不良的价值观。作者对主人公虽持批判态度,其中也略带同情。
反方主旨:人世间谁没有一点虚荣心。况且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一种个别现象,而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我认为作者意在表达人自身对于生活中戏剧性变化的无能为力。(第56页有一句话:“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小说的主旨: 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追求人格尊严是要付出代价的。(小人物面对金钱很无奈,而对人格却有不懈的追求。)作品
(5)师发表倾向性看法(练习二),并作解释:
玛蒂尔德,起先确实很虚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她渴望过好日子,也不是什么过错。该诅咒的是这个社会,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是金钱至上,享乐主义风行。而且她的性格中也有比较质朴的一面。平日里她除了发发牢骚、有些怨气,也并没有什么非分的举动,更没有自甘堕落地利用姿色去做肮脏勾当的想法。项链丢失后,她从没有过不良的念头,如赖着不还,买个假的还上,逃之夭夭或靠堕落还债。她开始从云端走向地面,开始了她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生活。在漫长的还债岁月里,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勤勉节俭,同时她也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所以我们看到,十年后,玛蒂尔德再次见到女友时,完全没有了当初的自悲自怨、自惭形秽和低声下气,有的是自在和从容。
所以我认为本文的主旨是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同时谴责了资本主义社会不良的价值观。肯定了玛蒂尔德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格和奋斗精神。
三、试着写一句话读后感
1、师板书 “一个虚荣却不乏纯真的女人和一个虚荣虚假的社会”。
师说:现在,我希望你们也学一学语文老师,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读后感,这一句话可以是你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理解,可以是你对玛蒂尔德的认识,也可以是对课文写作风格的提炼,也可以是你由这篇课文所引发的人生感悟。总之,只要是你自己真实的想法,都可以。
四、交流作文
五、布置作业: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赏析人物描写技巧和结构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赏析小说的结构艺术和人物描写手法。上节课我们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时,大家是否注意了作者描写人物时突出运用了哪种方法?
预设答案:心理描写最为突出,主要以内心旁白的形式出现。如:文章开头1000多字的大段心理描写,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起了关键性作用。
二、赏析结构艺术
1、 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所见识过的几种典型的结构调度法,然后老师归纳、总结板书:悬念、过渡(是情节之间互相衔接的艺术手段,过渡巧妙自然,会使结构天衣无缝)、线索(是把文章内部统摄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纽带,一般体现作者的思路。线索可以是人、事、物,也可以是景)照应、铺垫、波澜(记叙性文章,最忌平铺直叙,作者为吸引读者常制造感情的高低起伏,使情节张弛有致,这就是波澜)
2、 请学生辨析本文所采用的结构方法,并体会其妙处。
线索:项链,以借-失-赔为线索,构成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也可以引发读者思考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否真正在“项链”身上。
波澜:玛蒂尔德经历曲折。起先,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已经使她陷入了绝望的逆境。但是,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使她似乎步入了顺利的境遇,舞会上她大出风头,眼看就要踏上成功的道路。不料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玛蒂尔德再次坠入了厄运,以致为项链断送了自己的青春。板书:逆境--顺境--逆境
局部)玛蒂尔德参加舞会之前的准备也是一波三折:玛蒂尔德本羡慕上流社会的生活,但看到请柬却流泪,此一波;后来有了体面的衣裳,反而更不安、忧愁,此又一波;借项链时,左右为难,此又一小波,最后心满意足为一大波,情节也完整了。
铺垫(伏笔):结尾集中表现了作者构思的精巧,因为这个结局令所有的读者咋舌,但细细分析,又发现此结局在情理之中,十分可信,因为作者在行文中已作了三处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一处是借项链,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二处是当她去还项链,女友竟未打开盒子查看,可见并非什么贵重首饰。三处是珠宝店老板说:“我们只卖出过一个盒子。”这也说明项链和盒子并非原配。
小结:这一切说明作者构思时是煞费苦心的,特别注意行文的照应。由此可以引发我们对叙事文体写作的思考,平常的材料经过构思加工,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题目--“项链”的再度审视
“项链”是文章的物线索,同时又富有深刻的内涵:爱慕虚荣,追求享乐是套在玛蒂尔德脖子上的一挂“项链”。其实,又何尝不是栓在我们人类精神上的一根“项链”或者说是一根绳索!
一波一澜,假假真真 “大家”戏剧;三起三落,悲悲喜喜“小资”人生
三、练习:
(1)小说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局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玛蒂尔德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课文,写一个《项链后传》,不少于200字。
(2)结合玛蒂尔德的经历,谈谈女人的成功观,或以“追求”为话题写篇作文。
摆摆
篇9:等待戈多(粤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等待戈多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荒诞派戏剧的艺术风格及本剧在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地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西方现代文学流派的客观的评价观,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
3、 心理目标:调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 理解戈多的含义
2、 理解本剧的主题
教学难点
1、 理解戈多的含义
2、 理解本剧的主题
教学策略 因为民族的文化积淀不同,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要联系法国文学发展史进行引导。
教学用具 PPT 课 时 1
教 学 过 程
一、课前探究
《等待戈多》被公认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法国近百年来的第一剧作。
该剧没有情节,没有矛盾冲突,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有杂乱无章的胡言乱语与毫无个性的几个人物,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中学生阅读这一作品会有相当的难度。需要一定的阅读耐心,当然也需要相应的背景介绍与阅读指导。
首先,教师应该设法引发学生对于本剧的兴趣。《等待戈多》产生的缘由极富传奇性与启发性,该剧公演后产生的种种发应都会影响学生对阅读该剧的兴趣。
其次,《等待戈多》没有什么情节,它的全部意蕴便蕴涵在琐碎拼接的画面之中,它的艺术魅力在于受众对戏剧的观赏、阅读过程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感受人物荒诞、无聊言行背后的情感与倾向。
二、新课导入
1953年,有一出十分怪诞的戏剧在巴黎的巴比伦剧场上演,欣赏者和反对者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那场面虽然比不上一百多年前雨果的剧作《艾尔纳尼》引起的争论那样激烈,却也在观众和评论家中间引起的争论那样激烈,却也在观众和评论家中间引起轰动。
这剧就是用法语写作的爱尔兰人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备注
出乎一般人预料的是,《等待戈多》竟然赢得了挑剔而又猎奇的巴黎观众,连演了300多场。以至于人们在街头、地铁、咖啡馆、办公室,到处都在谈论这出戏,甚 至当人们打招呼时问:“你在干吗?”有人竟然回答:“在等待戈多”。
三、文本体验 师生互动
①分角色表演课文:
课文节选部分只有两个人物,爱斯特拉冈,弗拉吉米尔。(一般的设计可能是先介绍作家与作品,荒诞派戏剧艺术特征,我想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先获取感性的材料,抽象出理性的规律。)
②学生质疑
由学生提出问题,全体讨论。
1、 戈多指什么?
作者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西文评价家有的认为代表上帝,有的认为代表永生、理想和幸福。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才会引起人们的共鸣
2、 两个流浪汉在做什么,有什么用意?
他们是人类的象征,软弱而无力,无法改变生活,充满了空虚绝望。
3、 本剧的主题是什么?
一般的西方评论认为,《等待戈多》的主题是“等待”。贝克特在剧中所揭示的世界是荒诞的、残酷的、不可思议的。而在这个荒诞的、残酷的、不可思议的世界中,人的处境是尴尬的,人的寻求和期待是无望的。戈多应是人们正在等待的某种希望,但这种希望老是不来,或者说,老是答应要到明天才来……于是希望也渐渐变成了无望。
③深入理解探究(借助资料和网络)
1、贝克特: (1906~ )爱尔兰小说家、戏剧家。长期居住在法国,兼用英、法两种文字写作。生于都柏林一中产阶级家庭。曾学意大利文、法文,当过教师。1938年长篇小说《莫非》出版。同年定居法国,二战时参加了法国抵抗运动。1942年又一长篇小说《瓦特》出版,之后又有长篇小说三部曲《马洛伊》、《马洛纳之死》、《无名的人》。剧作有成名作《等待戈多》(1952)以及《结局》(1957)、《啊,美好的日子》(1963)、《喜剧与小戏数种》(1972)等。在它的作品中找不到具体的社会主题,最突出的题材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无望的寻求和期待所进行的思考和描绘。他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所以有人称他的小说是“反小说”,戏剧是“反戏剧”或荒诞派戏剧“。他被公认是法国荒诞派戏剧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等待戈多》被视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评语是:“他的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
2、 荒诞派戏剧:
(1)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故事,不讲结构。
(2)剧中没有具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3)舞台形象支离破碎。
(4)语言非理性,非逻辑,混乱、矛盾,不合语法,枯燥重复。
3、 讨论为什么本剧法国人看得如痴如醉,在中国上演时观众走了一大半。(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探讨荒诞派产生的原因,生存的土壤)
四、迁移运用
1、 阅读全剧
2、 阅读荒诞派戏剧的有关文章。
3、由学生朗读两首诗结束本课的学习。
《等待戈多》 伊沙
实验剧团的
小剧场
正在上演
《等待戈多》
左等右等
戈多不来
知道他不在
没人真在等
有人开始犯困
可就在这时
在《等待戈多》的尾声
有人冲上了台
出乎了“出乎意料”
在令人振奋
此来者不善
乃剧场看门老头儿的傻公子
拦都拦不住
窜至舞台中央
喊着叔叔
哭着要糖
“戈多来了!”
全体起立热烈鼓掌
等待戈多
一出戏 1953年
在巴黎上演
掌声把巴黎掀翻
掌声一直拍下去 拍到地球的
另一面
巴黎人的掌心 变红
地球人的掌心 出汗
一棵枯树下的两个流浪汉
寂寞给枯树注入了水分
两个流浪汉 围绕着
一个中心
促成这出戏的上演
两个流浪汉 分别拥有
世上最漫长寂寞时光的一半
两个流浪汉
在长长的道路和时光里走
在长长的寂寞和等待里走
两个流浪汉 他们在树下 一动不动
他们进入蓝色星球上的某个黄昏
某个黄昏 身旁这棵枯树
突然生出了叶片
某个黄昏
流浪汉变成了聋子和哑巴
变成了快乐的宇宙人
一个男孩儿来报信 说:
”戈多今晚不来了。“
两个流浪汉 等待一个
叫戈多的人
一棵枯树下的两个流浪汉
寂寞给枯枝注入了水分
注入冥冥之中的处境和命运
戈多就在这颗蓝色星球上
就在茫茫宇宙里 像一粒灰尘
宇宙里的人都在等待
等待叫戈多的那个人……
五、课堂小结 每个人都在等待什么,现在大家说说你的等待。 你所等待的一件事,一个人,一段美好的生活,一张录取通知书等,我们和作者的、等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我们的等待是希望的代名词,而作者是一个无望的等待,绝望的等待。
六、课后作业
①第二教材 ②课后习题
[等待戈多(粤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文言文断句》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必修五)
《文言文断句》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必修五)
周亚飞
学习目标 1、断句练习
2、总结断句技巧和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高考断句练习
难点:总结断句技巧和规律
前测内容
课前检测:
1.请全体同学上写;
(1班没有位置的在下面写)
2、点评:写得最好的同学,包括板演的认真度)
3、教师稍作总结
(预设如右
遵循先课内再课外,结合以前联系过的文言文高考试题中的部分段落作为断句练习的试题,从而总结断句的规律,也让学生在相对有些熟悉又不完全熟悉的基础上掌握这个试题的做题方法
活动方案:
1, 先给同学十分钟的时间把断句练习二中的前三个文段断开;
2, 在断句的时候,一定要坚信自己能做好这件事情,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
3, 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 一、 课前检测
《项脊轩志》第三段断句检测
导入:
师秀才
古时,有位秀才出了一张招生告示,报酬方面则写成s
“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开学以后,秀才只收有钱人家的学费,穷人则分文不收。原来,穷人来读书,秀才就这样读s
“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 当有钱人家到来,则改成s “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
二、断句练习:
五个句子如下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昔郑之间有躁人焉射不中则碎其鹄弈不胜则啮其子人曰是非鹄与子之罪也盍 亦反而思乎弗喻卒病躁而死
3、虞寄少聪慧年数岁有客造其父者遇寄于门嘲
之曰郎子姓虞必当无智寄答曰文字不辨岂得非愚客大惭
4、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也对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5、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三、达标检测
1、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值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姿鼠不问
活动方案
1、每小组一个同学上黑板,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
2、教师巡视,看各组情况
3、上黑板的同学左右互改,其他人小组内互改
4、点评,总结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 解,凭语感将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4, 每个小题选取2名同学上黑板展示,注意书写和断句的规律;
下面的同学及时观察黑板上的与自己的断句的不同之处,提出疑问;
在对比参照的基础上,选取相对断句不错的学生讲解他是怎样断的,有哪些注意事项;
5, 继续第4、5段地断句,时间为10分钟。
6, 选取4名同学展示4,5题断句;
7, 质疑与对比基础上,讲评;
三、断句规律总结
规律总结: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周亚飞
篇11:趣味语文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必修四)
趣味语文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必修四)
课堂流程
导入: 3分钟
课前爬黑板: 10分钟
趣味语文: 27 分钟
拓展、检测: 5分钟
教学目标 1.趣味语文,相互融合;
2. 给自己定位,明目标,制定详细的规划;
教学重难点1. 相同类型题目训练;
方法、措施
导入:
1以分班为话题直接导入,对坐姿要求作全面的说明:
课前爬黑板:
1请全体同学们上黑板,以新起点新征程为话题写一段话。
2写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想法规划等用红色粉笔写,或者重点词突出出来,再用另外一种颜色粉笔写。不得用黄色粉笔写。
3. 写完后简要点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经过慎重的考虑与选择,大家走到了一起,在坐的,有熟识的面孔,也有似曾相识的面孔,但是大家都带着一种共同的理想与目标走到了一起,走到了现在的高一( )班,这是一种缘分。从今天开始,我和同学们一起在语文的知识的海洋中徜徉,探讨,沉淀与收获!
二.课前检测:
同学们大家在一个新的环境中,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征程,相信同学们此刻或许有很多的感慨与话语,请同学们上黑板以新起点新征程为话题写一段话,看看哪些同学写得好。、
三.趣味语文:
(一) 成语不离“舌”
形容信口胡说(妄口八舌 ) 形容说话轻薄(闲嘴淡舌 )
形容能说会道(唇枪舌剑 ) 形容惊诧无言(张口结舌 )
形容不善辞令(笨嘴拙舌 ) 形容随声附和(鹦鹉学舌 )
(二)、 数字俗语:
表示实实在在,不可更改时用( 一是一,二是二)
表示做事不考虑周到,干了再说时用( 一不做,二不休)
表示一样东西两人平分时用( 二一添作五)
表示某人干事麻利时用( 三下五除二)
仙仙仙仙仙仙仙仙
万
国
州州州州州州州州州
掉
川川川川
(一龙二虎望三山,五湖四海会八仙,万国九州掉四川.)
八、 下列对联各咏的`是谁?
1、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三苏")
2、豪气压群雄,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仙才媲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 李白)
3、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 项羽)
4、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范仲淹)
九、 你知道下面的惯用语是什么吗?
1、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 主心骨)
2、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智多星 )
3、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东道主 )
4、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阶下囚 )
5、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喻为( 铁公鸡)
6、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 糊涂虫)
7、把世故圆滑的人喻为( 老油条)
8、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门外汉 )
9、把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喻为( 三脚猫)
十、 数字猜成语:
12345609( 七零八落) 1256789(丢三落四 )
1+2+3( 接二连三) 333 555(三五成群 )
3.5(不三不四 ) 5 10(一五一十 )
9寸+1寸=1尺( 得寸进尺)
表示差不多时用( 八九不离十)
表归根到底时用( 九九归一)
表示把握大时用( 十有八九)
表示很不容易时用( 九牛二虎之力)
表示信心十足时用( 十拿九稳)
表示距离远时用( 十万八千里)
(三)、 下面人名各取自什么成语?
杜鹏程(鹏程万里 ) 陈残云(风卷残云 ) 王任重(任重道远 )刘海粟(沧海一粟 ) 丁慧中(秀外慧中 ) 甘如饴(甘之如饴 )焦若愚( 大智若愚)
(四)、 成语填空:
(心)服(口)服 (以)德(报)德 (以)讹(传)讹
(以)牙(还)牙 (倚)老(卖)老 (将)计(就)计
神(乎)(其)神 精(益)(求)精 痛(定)(思)痛
欺(人)(自)欺 将(门)(有)将 日(复)(一)日
微(乎)(其)微
(五)、 宝塔诗如何读?
龙
虎虎
望
山山山
湖湖湖湖湖
海海海海
会
乾隆年间,高考(殿试)试题: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乃探花郎
相传乾隆帝出的联作殿试考题,一个考生对的下联,乾隆一听此对说:本来准备封你为状元的,既然你自称探花郎,那就封你为探花吧!
四.拓展、检测:
对对联: 上联:独眼岂可登金榜,
下联:(半月依旧照乾坤。)
趣味语文:
1.老师先强调要求,说明游戏的规则,请同学们做好准备;
2.抢答、竞争,答对给小组加分,请课代表在前面计分;
3 老师在学生遇到难答的时候提示;
检测
1.出相同类型的对联让学生对,看是否对上,检测效果。
周亚飞
篇12:汉乐府(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汉乐府两首(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汉乐府诗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体会汉乐府诗的抒情方式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抒情特点和方法
2. 诗歌中的想象
三、教学难点
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民间的爱往往最质朴。爱就是热烈的爱,恨就是刻骨的恨,不掺杂什么功利色彩。她们直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爱。《上邪》中女主人公千般发誓表明自己对待爱情的坚决,《饮马长城窟行》展示出女主人公的缠绵多情。
1. 关于汉乐府(提前引发材料给同学,教师作适当点拨)
1) 提问:乐府、乐府诗、乐府民歌有什么不同?
乐府: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汉武帝时规模盛大。一为文人的歌词配乐,一是搜集民间歌谣。
乐府诗:乐府机关编制、搜集、保存起来的歌诗。后成为一种专门的歌体,特点是可以入乐。
乐府民歌:社会下层群众的歌谣,后经过配乐。反映下层人民生活。
2) 汉乐府的主要艺术成就有哪些?
浓厚的生活气息
奠定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3) 汉乐府的名篇著作有哪些?
《上邪》表现爱情的坚贞
《上山采蘼芜》、《白头吟》、《孔雀东南飞》表现弃妇的痛苦
《十五从军征》表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陌上桑》表现女子的美丽和机智
2. 同学自读,积累字词
1) 读音:
上邪ye2 雨雪yu4 饮yin4马 夙su4夕
自媚mei4 遗wei4 烹peng1调
2) 通假字
上邪,“邪”通“耶”,感叹词,相当于“啊”
展转,“展”通“辗”
3) 词类活用
夏雨雪 “雨”名词作动词,降下,落下
夙夕 “夙夕”名词作状语,早晚
4) 语段积累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3. 请同学们迅速找出两首诗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比兴:青青河边草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顶真: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夕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对比: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借代:遗我双鲤鱼 双鲤鱼指代书信
比喻:烹鲤鱼 烹鲤鱼比喻打开装书信的`木盒
4. 语篇分析
1)《 上 邪》
上邪①!我欲与君相知②,长命无绝衰③。山无陵④,江水为竭,冬雷震震⑤,夏雨雪⑥,天地合⑦,乃敢与君绝⑧!
【注释】①上邪:犹言“天啊”。上,指天。邪,音义同“耶”。 ②相知:相爱。 ③命:古与“令”字通,使。这两句是说,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 ④陵:大土山。 ⑤震震:雷声。 ⑥雨雪:降雪。雨,音yù ,动词。 ⑦天地合:天与地合而为一。 ⑧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语。除非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品评】
本篇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歌,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在艺术上很见匠心。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这比平铺更有情味。
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山无陵,江水为竭”--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颠倒了;“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这些设想一件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以至于把“与君绝”的可能从根本上排除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深情奇想,确实是“短章之神品”。
à 提问:使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à 讨论:《上邪》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同《氓》、《孔雀东南飞》中的有何异同?
同:都是对爱情坚贞不渝
异:《上邪》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期待与承诺
《氓》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社会的控诉和对自身的伤感
《孔雀东南飞》表现出刘兰芝以死徇情的清醒和刚烈
à 体会:《上邪》的诗风
刚健、质朴、自然
à 艺术特点:
ü 想象:神奇
ü 直抒胸臆:热烈大胆
2)《 饮马长城窟行》
à 提问: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同学分析本文的结构。
ü 青草起兴,引出对丈夫的思念
ü 渲染突出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ü 远方客人带来丈夫的书信使我欣喜
à 分析写作脉络,帮助背诵
青草-->思远道(不可)-->梦见-->我旁-->他乡--> 各异县-->不相见
枯桑 海水DD>各自媚 相为言
客 来DD>双鲤鱼DD>烹鲤鱼DD>尺素书DD>读素书DD>言
à 提问:女主人公为什么“长跪读素书”?(非常恭敬,庄重和激动)
à 本诗的艺术特点
ü 抒情诗中夹杂叙述
ü 写感情的变化:相思->孤独->欣喜
ü 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比兴、对比、顶真
篇13:华罗庚(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华罗庚(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 学习以时间为顺序介绍自己或他人经历的写法。
2、 注意本文选材的角度; 了解华罗庚其人其事,学习华罗庚奋力拼搏、自学成才的毅力和献身科学事业、为人民服务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要求中的1、2点)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简介作者、华罗庚;初读课文,理清文理。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顾迈南新华社资深女作家,采访对象多为科技界名人和科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作品有《华罗庚传》、《两弹元勋邓稼先》、《丁肇中)--故国情深》等。
2、介绍华罗庚: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二)整体感知。1、学生速度,梳理思路。
1910年11月12日 出生于江苏金坛
1925年 金坛中学毕业后就读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没毕业就失学
1930年 发表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
1932年 进入清华在数学系当助理员。
1936年夏 留学英国
1937年夏 回国担任西南联大教授
1941年 完成《堆垒素数论》
1945年下半年 到苏联旅行
1946年4月 苏联科学院出版《堆垒素数论》
1946年秋 访美
1950年2月 从美国回到新中国
1950年3月16日 到清华任教授
1953年 《堆垒素数论》中文版出版
1957年 《数论导引》出版
回国后 培养青年学者陈景润、万哲先等人
1958年 将优选法送到工厂、农村
1963年 出版《典型群》
1979年 访英
◎ 附课后练习三的表格:
2、提问: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为华罗庚写传的?【文章基本上是按时间的顺序进行写传。】
(三)熟读全文,看看华罗庚在对待数学的态度上经历了几次认识上的变化。
【这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即“为了生存--为了兴趣--为了祖国”。第一部分,“华罗庚很有数学才能”,但他研究数学是因为“干别的工作要到处乱跑,或者要设备条件”,而数学“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道具简单”,此时完全是为了谋生存的需要。到清华后,由于解决了生存的问题,他由自己的兴趣决定了数学的研究方向。在第二部分,华罗庚留学英国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数论。得出了“华氏定理”。以后,他对数学的'态度更多的与自己的爱国思想相融合,研究的方向开始向科普型和实用型转变,并积极扶持提拔年轻人。】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研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华罗庚的精神,提高认识;拓展联系、练习;了解以时间为序的传记的一些写法。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讨论思考:
1、找出第一部分中能表现华罗庚特点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如:“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左手还在不停的写……”,其中的“一抹”、“一甩”、“伸着”几个动词,具体形象的刻画了华罗庚对数学的痴迷的学习状态。--连处理鼻涕这样的小事也顾不上。】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部分中华罗庚的主要经历。
【①进入清华。②留学剑桥。③任教昆明。④旅行苏联。⑤旅居美国。】
3、在第三部分中,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回到祖国,他说:“为了国家民族……建立我们的工作基础。”他是怎样用行动实践这一观点的?
【①勤于科研,著述丰富。②培养和发现人才。③重视数学的应用。】
4、读完全文,华罗庚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你学习?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一谈。
(三)完成课后练习。
1、华罗庚在古稀之年时说:“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谈谈你对“空”“松”“实”的理解。
【“空”即空洞,无所事事;“松”即“松懈”,不思进取。“实”可有两层理解:①指实干,扎扎实实地做事。②科学要解决实际的问题,要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2、找出文中引用的华罗庚的诗句说说它们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所起的作用。
(四)了解以时间为序的传记的一些写法。
【作为以时间为序的人物传记,切忌罗列年份、数字,使人产生枯燥之感。写作时要选取有价值的典型性的材料,以时间为主线贯穿全文,不应产生断层。同时还要注意文章的故事性和情节性,选取能反映作者创作意图及思想的事例,以此来把作者的感情传达给读者,造成激动人心的效果。】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篇14:《善良》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善良》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的观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
2.拓深对善良的思考,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
3.培养议论文的文体意识,学习理性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逐步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观点,抓住其中的逻辑思路。
教学设想:
学生对议论文的接触并不多,认识比较模糊,实际上还不太会读议论文,更别说写了,而本文又有很多地方不是一下能读懂的,所以,我想通过分步阅读的方式,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地理解文中的观点;再以补充论据,提出新见解的方式,深化认识。而这同时也是一次对议论文思维过程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张图片:面对这种情境,你怎样做?为什么?
一种说法:“女人被称善良表示不够漂亮,没有特色;男人被称善良表示没男子气;主管被称善良表示管理不果决,部属被称善良表示冲劲不够。总之,善良不是个好的`形容词。”
究竟,善良是什么?我们还要不要善良?
二、整体阅读:
文中,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
三、阅读前四个自然段,注意以下问题:
1.现实中,一般人是怎样看待“善良”的?作者对这些看法持什么态度?
一是“早就过了时”--被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取代:为利益可以放弃善良;有否实力、才干比善良与否重要。
作者并不认同这一看法(由“似乎”一词可以看出)
一是被看作“愚蠢”--两个寓言故事作为证明。
作者对此提出一连串的疑问,从中提炼出作者的看法--毒蛇和恶狼是有限的;不能以对待有限的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一切;若一概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非毒蛇和恶狼的人,我们也就成了毒蛇和恶狼。
2.小结:这部分针对现实中一般人对“善良”的错误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连串的质疑表明自己的态度,引人思考,继而转入下文对“善良”的论述,这种写法叫先破后立。
四、速读后半部分,解答以下问题:
(1)善良有什么价值?
有善良才有幸福,有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2)善良还有哪些让人向往的内涵?
“善良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一种快乐,一种乐观。”
(3)文章主要运用什么方法进行论证?
对比论证:
第五段--力量对比:善良稚弱-凶恶强大。
第八段--结果对比:善良被弘扬-凶恶被压缩
第十一段--心态对比: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
通过对比,使论证更深刻、更吸引,更有说服力。
五、合作探讨,加深理解,注意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她(善良)属于人,她属于……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因为,善良是人的本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说“她属于人”;因为“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天下太平”,所以说“她属于……”
善良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是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所以它是具有力量的,是光明的,因而能够在每败于凶恶一次的同时,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获得另一种意义的胜利。
(2)为什么说“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快乐,一种乐观”?作者有否作进一步的阐述?
第十、十一进行了阐述:
善良是与成熟、超拔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它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
善良者能坦然、安心地面对现实,并永远不丧失信心,所以说它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乐观。
(3)怎么理解“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不再天真无邪,却又未能参透人生与世界,并且滥用权力的人会成为最不善良的人。
六、拓展深化
(一)作者的主张十分鲜明犀利,让人获益良多,然而文中的论据似乎少了些,能否作些补充?
提示:什么可以作为论据;证明可以正向,也可以反向。
合作交流:就下面或文中其他观点补充出论据
1.人们还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向往善良。……
2.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明。
3.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4.滥恶本身就不是正义了。
……
(二)提出新观点
本文写作于1995年,是针对当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出现的价值观变化和思想波动而写的,现在,十年过去了,我们以今天的眼光看“善良”,又会提出一些什么见解呢?
篇15:《登高》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在掌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语的丰富内涵。
2.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1课时
一、学生齐背已学杜甫诗篇导入新课: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自学提纲
(一)朗读。
读出节奏、情感,读懂诗意。
(二)具体赏析
赏析诗歌,我们要学会抓住“此人、此时、此地、此景,此情”,请同学们根据这五点赏析这首诗:
1、查资料了解“此人、此时、此地”
2、这首诗前四句是写景,写了那些景物?这些景有怎样的特点?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3、后四句是抒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参考要点:
(1)作者及作品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漂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后人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经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夔州一带以猿多著称,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峡更以风大闻名。
(2)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无边无际的纷纷落叶,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
特点: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
(3)抒发了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悲秋”之情。
三、探究
1、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勾勒出一幅怎样的图景?如果你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滚滚长江,你的心情如何? (广阔深远的图景;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答案允许多样性)
2、诗歌的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悲秋”的愁绪“悲”从何而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悲”来自: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
四、全诗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一是对仗工整,音调铿锵。胡应麟曾说这首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作品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渚)。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却一气呵成,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五、反思练习
1、背诵全诗
2、下面诗句划分是否正确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一二句错,应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找出这首诗的韵脚。(韵脚有“哀、回、来、台、杯”;)
六、作业
1、课后继续背诵并默写全诗
2、找一些杜甫的名句进行积累
★ 认识自我活动二:了解你自己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15篇)】相关文章:
辨析并修改病句练习题 导学案(粤教版高一必修二)2023-01-22
《远行希腊》(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3-05-07
《离骚》教学反思参考2023-07-26
《渔父》导学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2022-11-20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家庭女教师 教案教学设计2024-01-09
语文备课组教学计划2024-05-06
《汉家寨》读后感2024-01-27
拣麦穗(河大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2023-01-26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设计2023-09-28
高二语文《雷雨》的教案设计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