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学片段与评析

时间:2023-10-24 07:41:3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统计》教学片段与评析(精选16篇)由网友“li02111”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统计》教学片段与评析,欢迎参阅。

《统计》教学片段与评析

篇1:《统计》教学片段与评析

《统计》教学片段与评析

主持人简介:

林至元 中学高级教师,厦门教育学院初教室副主任。福建省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导师、省课程改革学科组专家。

苏惠珍 现任厦门实验小学副校长。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省、市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理事,省小学数学中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新世纪”实验教材特邀研究员。―参加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主持人:

厦门市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已历时三年了。三年来,我们以课改新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口,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就如何进行有效学习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兼在一次报告中指出:“在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东西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然后是能力,最后是知识。”我市小学数学科在课改实践中,既关注知识、技能,更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了有益的探索。请看下面教学案例分析。

《统计》教学片段与评析

厦门教育学院 叶金标

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一册第93―94页《统计》课堂教学节录。

师:下面是四年级摘松果比赛的统计表。(电脑展示比较统计表)

班级

一班

二班

三班

四班

数量

30个

39个

35个

生:小朋友认真观察,看谁能根据这个表格提出数学问题?

生1:哪个班级摘的松果最多?

生2:一班比二班少摘多少个松果?……

画外音:小朋友,这次摘松果比赛,我们四班得第二名,你能猜出我们摘多少个吗?

全班沉默。教师引导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再汇报。

生1:二班摘39个是第一名,三班摘35个是第三名,四班是第二名,应该是38个。

生2:还可以是37个、36个。

生3:我觉得,四班如果摘35个,也是第二名。

生4:反对!四班摘35个就和三班一样多,怎么会是第二名呢?

师:四班摘35个松果,是不是第二名呢?小组讨论后再发表意见。

学生小组讨论民主、热烈,各抒己见。

生:如果四班摘35个松果,就和三班并列第二名。……

【评析】教学《统计》时,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了“摘松果比赛”的问题情景,并把它设计成一个统计表的形式,一些条件用画外音来表达,整个教学环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数学问题生活化。变单纯、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2.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根据表格的内容来提数学问题,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富有挑战性的。特别是“四班摘的松果是多少个”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思维上的冲突。38、37、36个都是第二名,学生一下子就接受了,但35个是不是第二名,学生在这里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分歧,有了争执。教师把握机会,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讨论是必要的,也是适时和有价值的。这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但是,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不够。课后,进行了调整,在另一个班级教学时,老师提出了:小朋友,看了这些数据,你想对四年级的`同学说些什么吗?话音一落,小朋友立刻议论纷纷,有的说:二班的同学,你们得了第一名,千万别骄傲!有的说:那些没得第一名的班级别灰心,加油了!又有的说:四年级的同学摘了这么多的松果,如果用来育松苗,那会长出很多的松树,那该多漂亮呀!还有的说:摘了这么多的松果,那就有好多松子可以炒着吃!就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赞成,也有的反对,各抒己见,表现出对价值观的不同认识。这样教学不仅仅关注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给予极大的关注。

篇2:《统计》教学片段与评析

教版实验教材第一册第93-94页《统计》课堂教学节录。

师:下面是四年级摘松果比赛的统计表。(电脑展示比较统计表)

班级 一班 二班 三班 四班

数量 30个 39个 35个

生:小朋友认真观察,看谁能根据这个表格提出数学问题?

生1:哪个班级摘的松果最多?

生2:一班比二班少摘多少个松果?……

画外音:小朋友,这次摘松果比赛,我们四班得第二名,你能猜出我们摘多少个吗?

全班沉默。教师引导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再汇报。

生1:二班摘39个是第一名,三班摘35个是第三名,四班是第二名,应该是38个。

生2:还可以是37个、36个。

生3:我觉得,四班如果摘35个,也是第二名。

生4:反对!四班摘35个就和三班一样多,怎么会是第二名呢?

师:四班摘35个松果,是不是第二名呢?小组讨论后再发表意见。

学生小组讨论民主、热烈,各抒己见。

生:如果四班摘35个松果,就和三班并列第二名。……

【评析】教学《统计》时,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了"摘松果比赛"的问题情景,并把它设计成一个统计表的形式,一些条件用画外音来表达,整个教学环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数学问题生活化。变单纯、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根据表格的`内容来提数学问题,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富有挑战性的。特别是"四班摘的松果是多少个"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思维上的冲突。38、37、36个都是第二名,学生一下子就接受了,但35个是不是第二名,学生在这里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分歧,有了争执。教师把握机会,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讨论是必要的,也是适时和有价值的。这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但是,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不够。课后,进行了调整,在另一个班级教学时,老师提出了:小朋友,看了这些数据,你想对四年级的同学说些什么吗?话音一落,小朋友立刻议论纷纷,有的说:二班的同学,你们得了第一名,千万别骄傲!有的说:那些没得第一名的班级别灰心,加油了!又有的说:四年级的同学摘了这么多的松果,如果用来育松苗,那会长出很多的松树,那该多漂亮呀!还有的说:摘了这么多的松果,那就有好多松子可以炒着吃!就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赞成,也有的反对,各抒己见,表现出对价值观的不同认识。这样教学不仅仅关注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给予极大的关注。

评析:林至元 中学高级教师,厦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院初教室副主任。福建省小学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研究会副理事长、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导师、省课程改革学科组专家。

苏惠珍 现任厦门实验小学副校长。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省、市小学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研究会理事,省小学数学中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新世纪"实验教材特邀研究员。2000-20参加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篇3:《统计》教学片段及反思

《统计》教学片段及反思

[教学片段]

片段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师:在你们的每张桌子上,老师都已经帮你们准备了一些图形。请同桌两位小朋友一起对这些图片进行整理,把统计图表填写完整。

师:请看,这是**和**共同完成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师:你从这统计图中可以看出什么?

生1:我看出三角形最多。

生2:我看出圆形最少。

生3:我看出三角形比正方形多2个。

生4:我看出圆形比三角形少5个。

师:小朋友都观察得很仔细,说得很好,我们可以通过统计图或统计表发现许多数学问题。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当小老师,提出问题让大家回答?

生1:请问三角形比圆形多几个?

生2:三角形比圆形多5个。7—2=5(个)。

生3:请问三角形和正方形一共有几个?

生4:共有12个。7+5=12(个)。

师:请小朋友回忆一下,刚才你是怎样完成统计这项工作。

生1:我先把这些图形按形状进行整理,然后把它贴在统计图中,最后再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才填入统计表。

生2:我是先数,数完后把同一种图形贴在一起,最后再填表。

生3:我除了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还能根据图提问题。

(教师根学生的回答,适时进行板书:整理→图→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片段二:深化练习,加深感知

1、谈话揭示统计的重要性

师:统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我们通过调查、统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我们想知道的事情。小朋友,你能告诉老师,你最想统计什么?

生1:我最想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

生2:我最想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去哪里玩。生3:我最想统计:大家最喜欢上什么课。

生4:我最想统计:大家喜欢参加什么活动。

(学生在回答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建议学生可调查这三个内容:最喜欢上什么课,最喜欢吃什么水果,最喜欢参加什么体育活动。)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老师已为你们准备了三张调查表,请你从中选出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项目进行调查,调查十人,调查后把它填入统计图和统计表中,并看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2、学生自由调查

学生的性质非常高,迫不及待的离开自己位置去调查,整个课堂顿时沸腾起来

3、反馈

(展示部分学生的作业)

师:黄老师看到刚才同学门都调查得很认真。哪为小朋友愿意把你调查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要求学生在展示作品时,要向同学介绍:我调查的是什么。通过调查,我发现了什么。)

根据一位学生的调查结果同桌进行提问题、

解决问题的活动。

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中年级的统计数学,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与认识规律,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贴近孩子生活的素材,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例如:我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你最想调查的是什么。然后为孩子提供三种调查的项目,让孩子自由选择,选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项目进行调查、统计。鼓励孩子离开座位,可向同学调查也可向老师调查。如此一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自主的参与与学习,亲身经历调查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懂得如何把所学的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懂得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活动中。

2、关注学习,培养能力

古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能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使学生经常处于问题环境之中,能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但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更能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根据所调查的结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本节课中让学生讨论:“你从统计图中发现什么问题?”“你想调查什么?”“怎样进行统计?”等。先让同桌互相提问、交流,再让全班进行讨论,鼓励孩子多说、多问,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可见,在教学中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为孩子提供贴近他们生活的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篇4:《可能性》教学片段与评析

我们小朋友肯定更聪明,你们也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提一个要求吗?小组先商量,再根据你们提的要求来装球。

小组活动,展示并说明理由。(1、你们提了一个什么要求,怎么装的。2、你们怎么装的,任意摸一个怎么样?根据你们装的球还可以怎么说?3、他们这么装可能提了一个什么要求?)

(评析:先让学生亲自摸一摸,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摸出 的结果,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接下来根据要求往口袋里放球,老师先让学生根据小兔的要求装球,再让学生自己提要求装球,实践操作体验各自的想法。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 识。)

片段2:下飞行棋(抛六面体)和制作骰子(制作六面体)。

1、抛六面体

师:小兔夸我们小朋友太棒了,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邀请小朋友参加它们的第三个活动下飞行棋。(出示课件)你们玩过飞行棋吗?抛到几飞机起飞?(6)

学生试着抛抛看。说说抛到了几。

我们小朋友都抛过了,现在轮到小兔抛了,你们来猜一猜,小兔可能会抛到几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

2、制作六面体

(1)、每抛一次,一定是6。

师:小兔玩了好常时间只有几次起飞,它觉得很无聊。我们小朋友能否为它设计一个骰子,使小兔每抛一次一定能起飞。

篇5:《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

一、关于“分类与统计”

一般说来,分类是为了使事物具有秩序,分类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总体。进行统计则是要根据数量上的结果做出决策,指导行动。总之,不能为分类而分类,为统计而统计。

教材中这几个案例我觉得目的不明确:

1、统计“换了几颗牙”作为主题引入,很有新意。但是统计出来做什么用呢?换得早好?快好?目的性不够明确;

2、让学生统计穿的鞋子的尺码,学生了解也没有用处。这只有班级为每人订购一双鞋子时才需要。卖鞋的老板可能也需要;

3、有些情景设计的目标不妥当。例如设计学校借书的种类,结果是喜欢“漫画”的多,喜欢“文学”的最少,于是建议图书馆多卖一些“漫画书”。这就不大妥当。不喜欢文学书,恐怕需要多作介绍宣传,而不一定是少买。

二、关于分类的判断

一堆东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即分类的判断可以很多。但是,要循序渐进,先是一个判断,然后是两个判断,逐步培养。

一堆几何图形,可以按颜色分,形状分、大小分,一步步来,不要一下子就用3个判断分类。对一年级学生问:“你还可以怎样分?”问题太宽泛了.

分类不是单独的知识点,把分类当知识点展开,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分类作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蕴含在数学情景决策之中。随着知识内容的加深,分类的难度会增加。

分类的种类可以很多,而许多分类是没有价值的。例如,在一堆几何图形中,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红三角形”,一类是“非红三角形”,我们需要这样的分类?再如,一批东西中吃的穿的都有,其中有一只冰淇淋。然后,我分类,一类是冷的,一类是不冷的,这样分类有意思吗?虽然分得并不错。

分类不是分得越多越好,分类贵在分得“好”,即有价值,能够帮助决策。有需要才分类,不是分得越多越好。看见对象就要分类,无目的地分一通,只会把事情搞乱。无目的地追求各种分类,是误导。

三、关于收集数据

现在强调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材要求学生做许多调查,收集数据。但是出现的问题也不少。例如:统计班级同学的睡眠时间,学生自己并不知道每天的准确睡眠时间。

四、关于“可能性”认识

现在的中低年级教材,不断地重复“必然、可能、不可能”的判断,往往是原地踏步。

学习“分数”之后,对古典概率可以进行简单的认识和计算。此时概率才能定量分析,体现数学的价值。

一般可能性的认识,不教也会。华东师范法学数学系李俊调查:20世纪的中国小学课程里没有概率,但是和其他有概率内容的国家相比,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大体相同。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授《统计与概率》这一部分的知识时,一定要吃透教材,有选择的使用教材,分析好学生的现状,从而更好的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篇6:《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

“统计与概率”可以说是数学新课程中最让小学教师感到“头疼”的内容了。这个具有独特思维方式的领域既难教又难学,尤其是让许多成人都感到抽象难解的“概率”,也首次成为小学数学的一部分,它能否真的变成我们所期待的“儿童数学”?

这里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有没有必要让儿童学习它?二、儿童有没有能力学习,或者说,统计与概率能否变成“儿童数学”的'形态?三、教师有没有能力驾驭这样的“儿童数学”,假如前述两点成立的话?如何让教师具备这样的能力?

下文就通过个案研究带给我们关乎上述问题的诸多思考。或许,真正的答案还隐藏在更加深入、普遍和专业的科学研究之中,还孕伏在更成熟的思辨和讨论之中,但这并不削减一项真实调查的价值。当我们直面现状从而激起对这些永恒问题的思考时,这些思考也就有了当下的意义。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反思与建议

在小学数学中,新增加的“统计与概率”内容已经成为许多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学应该如何设计、展开,教师又具备多少统计与概率的知识,相关教材、培训等如何完善,都值得深入研究。我们以四年级一项有一定代表性的教学内容为例作了课堂观察和研究分析,对以上问题提出建议。

教学内容如下:

例1:足球比赛前,裁判员通常用掷一枚硬币的方法来决定开球的一方,这样做公平吗?

例2:口袋里有四个号球,上面分别标有1,2,3,4。甲、乙两人各摸一次。甲先摸,摸出一个号球,记下号数,放回口袋中,乙再摸。谁摸出的数大谁胜。游戏公平吗?

课堂活动:小明、小丽被同学们推选为组长,得票数相同,谁担任组长呢?班长决定做4个纸团,其中只有一个写有“正”字。由小明从中任取一个纸团,抽出“正”字的纸团就担任正组长。这个办法公平吗?

分析该设计的意图可能是:因为已经学习了用分数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例1的目的是通过计算双方获得开球权的可能性都是1/2,从而知道游戏公平的意思是“获胜的可能性是一样的”。例2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游戏的公平性。“课堂活动”是让学生体会游戏的不公平性。

该内容由某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一所小学的两位教师分别执教。其中,李老师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原始学历大专;张老师从事小学数学教育4年,原始学历本科。两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该校都属于中等偏上。我们对教学过程做了笔录和录音,课后对老师和学生作了访谈,为了解这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我们又在大三学生中作了调查与测试。现将结果呈现如下。

篇7:《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

听了陈传荣老师的“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的统计与概率意识”的精彩讲座和经过几天的网络研究学习,让我对新课程中“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的内容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

“统计与概率”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四大学习领域之一。《课标》也首次将“统计观念”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统计与概率”和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太密切相关了,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里,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常常需要在不确定情境中,根据大量的数据,做出合理的决策,这是新时代公民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

一、如何理解统计观念:

以前我就认为:统计不就是计算平均数,画统计图吗?这些事情计算器、计算机就能做得很好,还有必要从小就开始学习吗?确实,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计算平均数,画统计图等内容不应再占据学生过多的时间,事实上它们也远非统计学习的核心。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是发展自己的“统计观念”。一提到“观念”,就绝非等同于计算、画图等简单技能,而是一种需要在亲身经历的过程培养出来的感觉,于是也有些人将“统计观念”标为“数据感”或“信息观念”。无论用什么词汇,它反映的都是由一组数据所引发的想法,所推测到的可能结果,自觉地想到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有关的问题等等。

二、统计的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统计”的解释有两条:(1)指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收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2)总结地计算。不难看出,第一种解释把“统计”描述成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一系列的活动,有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对数据进行计算,以及最后通过数据进行分析等等。这种解释为我们进行简单统计的教学提供了依据,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把统计知识的教学拆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而要注重统计的过程性知识,即谈到统计必然会涉及到一个统计的全过程:发现并提出问题——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收集和整理数据——运用合适的统计图、统计量来展示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对自己的结果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等。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统计,为什么要统计等知识。因此,可以这样说,统计是一个过程。

第二种解释让我们看到“统计”也是一种方法,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信息社会中,数据无疑是重要的信息之一,如何面对数据,从数据中获取信息,这就需要用到统计的方法。例如,我们在学《我们的姓》时,我要学生统计一下全班有几种姓,各有几人时,学生在班级内进行了一次小统计,先写出人名,然后进行统计。

《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统计”的描述是这样的“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人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这句话也突出了统计的过程中它的价值。

三、统计观念的体现:

1、认识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

培养学生“统计观念”的首要方面是,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举个例子来说,当你无事出去溜弯时,就会看见许多车人你身边走过,问你这条街哪种车经过的多时,你不能因刚才看到的就下结论,而要进行长时间的观察,收集一定的数据同时进行整理分析,这样才能判断出哪种车经过的多。

2、能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

学生不但要具备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而且还要亲身经历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并能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

还以“经过哪种车”为例,学生不仅意识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收集数据,而且还要讨论需要收集哪些数据,采取什么样的办法进行收集,还要把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使之清晰,这样才能进行合理的判断。

四、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总目标指出: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本学段学生关注事物的新奇性和趣味性,所以对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应侧重于初步的感受和体会,避免处理成单纯计算而不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活动。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第一学段的学生很难理解统计的全过程,为此,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统计活动,比如:“我们班要举行特长培训,应设几个组,每个组有几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孩子们就会想做一个调查,就产生了统计的必要,然后再思考具体的统计方法,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接触越来越多需要统计才能解决的问题,不会出现只重教知识而忽略体验的情况了。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时,教师应通过问题促进学生分析和解释数据。具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判断统计图表能否表达原始问题。如通过统计图能否判断出有几个特长班,参加哪个特长班的人多,参加哪个特长班的人少。

第二、判断统计图表是否还能显示出其他的信息。主要引导学生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①描述性问题,如“参加美术班的有多少人?”②比较性问题,如“参加美术班的人数比参加书法班的人数少几人?”

第三、根据统计图表作出合理推断,引导学生交流读图表的心得。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统计学习应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基本思想,认识统计的作用,既能有意识地正确地运用统计来解决一些问题,又能理智地分析他人的统计数据,以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篇8:《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每一册课本都有统计或概率方面的内容,所以这也是六年级最后期末考试的必考内容。所以在复习的时候,虽然没有必要把每册的课本再重新拿出来复习一遍,但是对于统计的几个类型,通过练习题再巩固一下即可。统计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总体掌握的不错。主要是三种统计图的的区别与联系,有时会考个判断题或选择题。其次就是一般会考一个大题,主要的统计图的绘制,还有根据题目信息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但是,在复习的时候,重点是强调一些区别和联系,以及一些常出错的地方,以及经常忘记的小细节,比如条形统计图主要是可以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据的差异;折线统计图主要是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趋势,也可以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扇形统计图主要是看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就是部分占整体的百分比,不能看出数量的具体多少,只能通过计算得出。

而一些小细节也要特别注意,比如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时候,每个直条的宽度要注意一样,还有在每个直条上面要标上具体的数量。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时候,折点处也要标上数字,还有不要和原点相连。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时候,要标上具体表示上面和对应的百分数。

总之,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再及时的进行讲解和纠正。

篇9:《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

结合历年的考题和在教学中的经验,学生在考试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以下4种:

(一)很容易就完成(难度不大)

此类题目出现在填空题里,如求简单事件概率,求平均数、众数,一般所有考生都能完成

(二)一看就会,一做就错

这类题目主要是对概率与统计中的一些概念和定义不熟练,模糊和混淆,如求中位数,没有注意要重排数据;条形统计图中没有注意条形长与宽的单位大小等等,突出体现基本功不扎实。

(三)易掌握难做

这类题目体现在对数据的整理,教师只需讲一遍,学生就能掌握,但做起来很费力。主要是在画统计图上,从小学学生就会做了,但要完整、美观地画出来,很多同学还是捉襟见肘,体现基本运算不熟练的实际问题,也是现在学生的一个弱点。

(四)难掌握难做

此类题目体现的是长效记忆和瞬时记忆的问题。概率与统计中,有些题目并不是单纯的概率与统计题,里面还涉及到其他数学问题,需要综合考虑,老师讲解过后马上就进行练习,学生能完成,一段时间过后,学生就模棱两可,无从下手,要达到长效记忆,只有多做多练,分析问题要结合实际,才能突破这类题目。

结合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结合历年试题不难发现,考题经历着从最基本的双基考查迈向高层次的解决问题的层面,统计与概率的灵活应用在试题有所体现,所以绝不能再把统计与概率当简单题对待,做好本领域的复习尤为重要,我觉得在复习中应当抓基础、重巩固、寻技巧,争取让学生克服这些经常性可能存在的问题。

篇10:《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

今天县教研室来我校进行教学视导,我上了一节初三《统计与概率》试卷讲评课,虽然这堂课内容不是很难,但是一堂课下来,本人觉得我的课堂教学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重点题目在黑板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巩固练习没能很好地处理。课堂小结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没能对知识、方法作进一步的归纳和提炼,没能站到数学思想的高度认识所学内容。

通过教研室刘老师的点评,本在今后的试卷讲评课中将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课堂上让学生们解决重点出错的问题上。

2.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对知识、方法作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提升,站到数学思想的高度认识所学内容。

3.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解题中的有效方法,寻找适合学生的最佳学习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通过试卷讲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考试习惯。

篇11:《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

教材选择了两个事例,一是某旅游景点“十一”长假期间的游客情况,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出同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二是某城市——的人口数量统计结果,要求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数据的基础上,对该城市的人口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预测5年后该城市的人口数量。

本节课,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出现什么困难,学生的学习状态不错,教学效果也不错。在完成书上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又增加了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把三种统计图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到三种统计图的特征,从而会有选择地应用。

篇12:《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求可能性。活动二,体验可能性大小的实验活动。活动一,学生对可能性的求法没有感到什么困难,但是在质数合数的区分上,还是有同学掌握得不够好。活动二,有些同学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带来小正方体,所以只好应用了一部分同学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是5——9的结果出现的频率比和是2、3、11、12的结果的频率要大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探讨出现所有结果的可能性成为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生们想出了各式各样的方法:有用列表法来表示结果的,有用算式来表示结果的,有用列举法来表示结果的……所有的方法都得到一种结论:和是2、12的可能性是1/36,和是3、11的可能性是1/18,和是4、10的可能性是1/12,和是5、9的可能性是1/9,和是6、8的可能性是5/36,和是7的可能性是1/6。心中的疑惑解开了,孩子们的眉头舒展了,我笑了。

通过《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知识的复习,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学到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得到加强,实践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相信对于他们来说,收获是巨大的。对于老师来说,每一届学生都会留下不同的学习体验,老师也感到受益匪浅。

篇13:《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我的每周一课于今天中午12:30开始。今天,孩子们比平时还要乖,12点10分出来排队时,我把食指放在嘴边,轻轻地对他们说:“其他班这会儿在上课哦!”于是,他们很快安静下来,嘴唇抿得紧紧的,排着整齐的队伍,按顺序进入了会议室。来到会议室,把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依次坐下,座位安排好后,他们很兴奋,忍不住要说说话。我说:“聪明的孩子总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儿。”(这句话,他们几乎每个人都会说了。)“这会儿我们该干什么呢?丁老师建议你们呀,静息,安安静静地等待听课老师的到来,让我们三(2)班同学给其他班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好吗?”“好!”声音响亮而有自信,真棒!一会儿,教导主任陈老师来了,再过一会儿许多数学老师来了,又过一会儿,蒋校也来了,之前知道蒋校是教数学的,因此我还挺希望他能来帮我听听课,给我指导指导的。因为我知道自己的课有很多问题,但纯粹自己进行反思,有些问题反思就不深刻,而如果有高人指点,看问题就会更全面也更深入。

先进行自我反思。对“统计与概率”这部分内容,我自己理解也并不透彻。上课之前,我就有一个问题,实验的时候,如果出现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数据该和学生如何解释,如何处理这种不理想的数据呢?由于在试上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因此在第二次备课时,我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问题,心想这种可能性很小,应该不会那么巧出现吧。但往往最怕出现的情况,它偏偏就会出现。这不,第二小组在装有三红三黄小球的口袋中摸球20次,摸到14次红球,6次黄球,看到这组数据,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了,只好请学生先暂时忽略这组数据,而为什么忽略,后来也没有和学生说明。这怪我考虑不周,已经想到这个问题,但由于存在侥幸心理,选择性忽略了这个问题。这次的经验也告诉我,想到一个问题,不能拖着不解决或者回避,而应该马上着手解决,查阅资料或者请教他人。

猜球这个环节,是我最纠结的一个环节,原本以为学生能很容易理解的道理,却出现了我没有预料到的问题。1号袋放两红四绿的小球,2号袋放四红两绿的小球,3号袋放四红两黄的小球。从中任选一个袋,猜一猜是几号袋,用摸球的方法进行推理猜测。第一次摸出绿球,有学生居然说能判断肯定是1号袋了,还有学生说是2号袋,但就是没人说要排除3号袋,我多么希望孩子们能自己说排除3号袋。我追问:你能确定是1号袋吗?(不能)你能确定是2号袋吗?(不能)那你能确定的是什么?(1号袋或者2号袋)也就是你能排除几号袋,最后还是我进行了提示。第二次我摸到了红球,现在你能确定是几号袋吗?(不能)第三次摸完后你能确定吗?居然大多数人认为可以了。这下我急了,我们之前摸20次,题目中也有一题是摸50次,只有摸得次数很多时,发现摸到红球的次数比较多,才能说明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比较大,而现在只摸了三次,能确定吗?这下,学生好像听到我的语气是怀疑性的,所以迎合我说不能,但到底为什么不能,也许他们没有真正理解。

现在想来,学生出现这个问题原因全在于我没有在之前的环节中强调摸许多次才能判断可能性。而原本我是想多摸几次的,但由于发现学生对这个知识点不清楚,我急于把结论告诉他们,于是那个原本设计好的计划没有实施,因此这个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试上时,猜球这个环节还没有结束,下课铃就响了,因此我想今天上课时能把两题连线题做好就不错了,还有一题思考题就留着给学生课后思考。但没想到,今天猜球环节结束时还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因为今天学生小组活动时特别迅速高效,所以相比较试上时节省了很多时间。这样就逼着我课上就要解决那道有难度的思考题。所谓有难度就是学生不理解把圆划分成几个“扇形”。在这道题上我思考的不多,没有给学生“铺路”,因此导致许多学生无从下笔。最后找了一位理解能力较强的孩子在黑板上进行了作品展示,才得以把这道题简单结束。这里的处理非常粗糙,课后问了蒋校,他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

结合蒋校的点评再次反思。

1、巡视发挥作用,不慌不忙处理偶然性第二小组摸球时,我巡视过他们一组的情况,虽然觉得数据“奇怪”,但没有给予指导,继续让他们进行实验。蒋校提出教师巡视就是为了发现特殊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努力寻找有利于这堂课教学的'数据资料。在发现第二组数据异样时,可以引导他们多进行一次实验,挑选比较合理的数据汇报。集体交流摸球情况时,发现这组比较特殊的情况时,我居然想也没想脱口而出(当然是比较温柔的)“第二小组有没有偷看?”其实这种偶然性绝对是存在的,但当时由于没有充分预设,我明显感到自己有点慌了,于是请学生暂时忽略这组数据。蒋校说遇到这种情况也不要慌,为什么要忽略,应该要解释,不然学生不清楚,忽略的原因就是因为这是偶然现象。设计这个活动时,我要求摸20次球,现在想来如果摸40次,数据之间的差异也许会小一些。

2、巧用错误资源猜球环节,看到我第一个摸出绿球时,有学生说是1号袋,而且非常肯定,我很着急,我希望他们说的是“一定不是3号袋。”因此我着急地把他们引到我的思路上来。蒋校说,其实这个环节设计很好,但如果是学生说,那效果比教师说要好。这里学生出现了错误,有学生举手在反对,那就让学生说,让他们去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火花,把这个问题越辩越明。反思这个环节,会出现这个问题,其实主要是因为我对学生还不是非常信任,我担心他们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发现错误后,我急于纠正,却忽视了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他们会犯错,但也会纠错,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反思、修正自己的想法,而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只有学生自己经历了犯错——反思——纠错的过程,他们的课堂学习,数学能力的发展才是完整的。

3、由表象到抽象,给学生制造“阶梯”蒋校建议练习题的第二题连线题可以不用,换一个超市里的转盘图片,根据图片请学生说明转到哪个区域的可能性大或者小,这样给学生一个表象,学生在设计最后一题思考题时,就不会无从下笔了。由表象到抽象,给学生制造阶梯,思维才能层层深入。否则直接让学生设计转盘,对他们来说显得很难,因为他们还不理解“扇形”是什么意思。只有几位理解能力较强的孩子才能画出扇形。如果给学生提供圆形纸片,把圆形纸片当做转盘,在纸片上用水彩笔画出代表奖品的各个区域,再进行展示,那效果就更好了。听了蒋校的建议,我有一种再上一次这堂课的冲动,如果我能把握适时地进、大胆地退,给学生辩论展现的机会,再加入这些设计,我想这堂课一定很精彩!

最后要夸一夸我们三(2)班的孩子,举手非常踊跃,思维也很活跃,只是我还需要修炼,认真思考如何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11月2日)

篇14:《统计》教学案例与反思

《统计》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片段]

片段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师:在你们的每张桌子上,老师都已经帮你们准备了一些图形。请同桌两位小朋友一起对这些图片进行整理,把统计图表填写完整。

师:请看,这是**和**共同完成的统计图和统计表。(出示他们的作品)。

师:你从这统计图中可以看出什么?

生1:我看出三角形最多。

生2:我看出圆形最少。

生3:我看出三角形比正方形多2个。

生4:我看出圆形比三角形少5个。

师:小朋友都观察得很仔细,说得很好,我们可以通过统计图或统计表发现许多数学问题。(让同桌小朋友根据这统计图、表,共同合作开展“你问我答”的游戏。)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当小老师,提出问题让大家回答?

生1:请问三角形比圆形多几个?

生2:三角形比圆形多5个。7-2=5(个)。

生3:请问三角形和正方形一共有几个?

生4:共有12个。7+5=12(个)。

师:请小朋友回忆一下,刚才你是怎样完成统计这项工作。

生1:我先把这些图形按形状进行整理,然后把它贴在统计图中,最后再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才填入统计表。

生2:我是先数,数完后把同一种图形贴在一起,最后再填表。

生3:我除了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还能根据图提问题。

(教师根学生的回答,适时进行板书:整理→图→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片段二:深化练习,加深感知

1.谈话揭示统计的重要性

师:统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我们通过调查、统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我们想知道的事情。小朋友,你能告诉老师,你最想统计什么?

生1:我最想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

生2:我最想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去哪里玩。生3:我最想统计:大家最喜欢上什么课。

生4:我最想统计:大家喜欢参加什么活动。

……

(学生在回答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建议学生可调查这三个内容:最喜欢上什么课,最喜欢吃什么水果,最喜欢参加什么体育活动。)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老师已为你们准备了三张调查表,请你从中选出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项目进行调查,调查十人,调查后把它填入统计图和统计表中,并看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2.学生自由调查

学生的性质非常高,迫不及待的离开自己位置去调查,整个课堂顿时沸腾起来

3.反馈

(展示部分学生的作业)

师:黄老师看到刚才同学门都调查得很认真。哪为小朋友愿意把你调查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要求学生在展示作品时,要向同学介绍:我调查的是什么。通过调查,我发现了什么。)

根据一位学生的调查结果同桌进行提问题、

解决问题的活动。

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中年级的统计数学,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与认识规律,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贴近孩子生活的素材,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例如:我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你最想调查的是什么。然后为孩子提供三种调查的项目,让孩子自由选择,选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项目进行调查、统计。鼓励孩子离开座位,可向同学调查也可向老师调查。如此一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自主的参与与学习,亲身经历调查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懂得如何把所学的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懂得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活动中。

2.关注学习,培养能力

古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能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使学生经常处于问题环境之中,能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但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更能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根据所调查的结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本节课中让学生讨论:“你从统计图中发现什么问题?”“你想调查什么?”“怎样进行统计?”等。先让同桌互相提问、交流,再让全班进行讨论,鼓励孩子多说、多问,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可见,在教学中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为孩子提供贴近他们生活的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篇15: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

统计与可能性部分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我在教学这部分教材的时候,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让学生亲历摸棋子、掷硬币、摆扑克、摸卡片等,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体验观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研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用分数表示可能性,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我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感悟事情可能性发生的特点,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一)、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活动中,我首先考虑到本班的每个人,要让每个学生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采取了分组活动的方法,选出了五名得力的学生组织摸棋子,并对统计的数据进行整理,汇报。这样全班的学生都动起来了,教师统计全班的结果就方便多了。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他是参与者,不是旁观者,促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合作过程中来.

(二)、发挥小组优势,让学生在交流中感悟。

把提出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进行解决,不仅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创造能力。如掷硬币的游戏,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我在课下让学生每人掷100次,并记录。然后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统计,让学生体会到,投掷的次数越多,那么正反两面出现的可能性就更趋于一致,从而体会掷币游戏的公平性。这样真正把学习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充分发挥小组的优势,让结论在小组的交流中感悟出来,学生就会不难理解了。

篇16: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

教后反思:本节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已学习过《可能性》,理解了可能、不可能和一定,并知道了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基础上,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主要是让学生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并能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课堂教学中,我着力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发展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是在动手实践、动脑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发现游戏的公平性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会得到发展。整个学习活动进行顺利,师生互动较好,学生能清楚表达想法及设计公平的游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本节课有好几个摸球游戏,课堂上学生对于游戏的热情较高,部分学生游戏结束还意犹未尽,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秩序。

批改课后作业时发现学生虽然已会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但如何自己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还是掌握得不好,有一些学生对于规则的描述不清晰、不完整。

今后教学设想:在课堂上设计多一个“让学生写出公平游戏规则“的环节,使学生对于规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利于他们今后对规则的规范化描述,提高书面用语表达能力。

《可能性》的教学片段及反思

美极了与糟透了优秀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小学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作息时间表》的教案设计

小班《节约用水》教案

平行线的评课稿

《统计》教学片段与评析
《《统计》教学片段与评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统计》教学片段与评析(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四年级人教版观察物体教学设计2022-11-09

五年级《找次品》听课反思2023-04-09

新人教版观察物体二教学设计2024-03-14

《观察物体二》教学设计2022-11-05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2024-02-22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模板2023-04-11

小学数学课程《观察物体》教学设计2023-05-09

生物说课稿2022-07-21

大班包装袋上的秘密教案2023-07-25

五年级作文课件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