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推荐16篇)由网友“左手牵晨”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欢迎参阅。
篇1: 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给与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了父母的爱。
目标:
1.认识1个正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3.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联系。
重难点:
认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
第一节
时间:
过程:
一、谈话导入,借题激取。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或者产生了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也可以师生轮读,互相评价,通过激发兴趣,展开竞赛等形式鼓励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引到品读“童年的故事”。
自读,思考: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我”又怎样表现的,父亲是怎样评价的“我”又有什么反应?
2.自主品读“后来的认识”。
默读作者“后来的认识”的部分,提出自己不懂得或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讨论。
四、再读课文,总结收获。
细体会细腻的描写方法的学习。
五、小结:
你喜欢课文中那几句话,说一说。
六、作业:
背诵课文,选语句抄写。
第二节
时间:
过程:
一、拓展延伸,学习表达方法。
拓展阅读:
阅读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谈感受,体会表达方法,拓展交流文后第2题。
拓展练笔:
借鉴文章的表达方法,把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通过一个片段写下来。
二、积累内化
1.自选词句,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摘抄文中的相关词语,连词成段,写一个关于小孩子神态或心理活动的片段。
三.迁移练习
1.认读生字
将生字“竭”、“渴”、“喝”等联系起来识记。
2.指导书写9个生字。
本课需要重点指导的生字有:
xx:共9笔;
勉:共9笔。
四.作业:自选
板书:
“美极了”与“糟透了”。
一、作者8岁时写了第一首诗。
二、“我’的作品开始得到父亲有限的肯定。
篇2: 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学过的一些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感悟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是源于对作者的爱。
4、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读文识字,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充分阅读,自学生字新词,并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
2、课件出示作者,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3、师推荐作品,并提示怎样为文章拟定合适的题目。
二、探究情境,自主学习
1、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自由朗读课文。
2、出示课文中的生词,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3、开火车读课文。
4、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5、学生针对课前的预习和课堂的朗读,提出自己的不解和疑问。
三、品味情境,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2、引导学生找出与课文题目关系密切的段落。
3、课件出示描写母亲的段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的内容,指导朗读,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4、引导学生结合后面课文的内容客观地评一评巴迪的诗写的怎么样?母亲看不出来吗?为什么还要这样说?
5、课件出示描写巴迪心里活动的片段,体会巴迪的感受。指导朗读,启发学生的想象,并学习作者用简练的语言留个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的写作方法。
6、父亲读了巴迪的诗,有什么反应?课件出示段落。体会巴迪的心情,“糟糕透了”“扔”出的评价是什么,巴迪的心情怎样?
7、母亲辩解时父亲又是什么态度?练习反问句改陈述句,明白反问句恰当使用的好处。
8、巴迪再也受不了了,他又是怎样做的呢?此时此刻他理解父亲的做法吗?
9、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课文的内容体会:巴迪的爸爸真的不在意,不近人情吗?
四、领悟情境,升华情感
1、面对同样的一首诗,为什么父亲和母亲有截然不同的评价呢?
2、长大后的巴迪明白的道理是什么?课件出示片段,指导朗读。
3、教师总结:在我们的身边包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可爱并不是一种那么好理解的感受,爱不一定都披着美丽的外衣。
4、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感受到了这两种不同的爱,也许它来自父母,也许来自老师,也许来自爷爷奶奶,谁来说一说。
五、升华情境,拓展延伸
1、同学们,正如巴迪所说,在生活中,我们既需要爱的鼓励,也需要爱的警告,既需要“美极了”,也需要“糟透了”。课后,让我们拿起笔感谢那些给予我们不同爱的人,好吗?
2、师:最后,我送给同学们一首短诗:阳光是幸福的起点,风雨是成长的伙伴。快乐的享受阳光,勇敢地接受风雨。学会理解,懂得感恩。让我们在温柔的呵护中成长,让我们在严厉的批评中茁壮。
板书设计
“美极了”和“糟透了”
赞扬鼓励批评警告爱
篇3: 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两种不同角度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体会两种评价都是爱。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方法
讲解、研讨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读出不同的语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字的标出来,读不好的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课文,正音,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感受两种不同的评价
1、对巴迪的这首诗,妈妈的评价是什么,谁能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板书诗、美极了)妈妈是说的吗?她为什么会嚷?谁能兴奋的嚷嚷这句话。
2、听了妈妈的表扬,“我”是什么样的表现?画出相应的语句,说说你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
(3、4、5、6自然段)
预设:兴奋的心情,急切的心情,想把自己骄傲的东西与爸爸一起分享,想得到爸爸的表扬……(板书:高兴)
能体会兴奋心情的词语:充分、等啊等、好不容易、重新抄写……
3、于是,对于写诗巴迪的内心充满了――他感觉写诗并不难,原来他也可以成为诗人。
4、是啊,我们可爱的巴迪,内心充满了期待,他多么期待着当作家的爸爸也能这么评价呀!可爸爸是怎么评价的呢,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5、听了这样的评价,巴迪的表现是什么样的,画出相关的语句。(10、13自然段)
6、这时巴迪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读出他的心情吗?(板书:痛苦)
7、同样的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美极了,而爸爸的评价是糟透了。我想,咱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妈妈、爸爸、老师等一些人的评价,说说你更喜欢美极了还是糟透了,为什么?
四、升华感情,表达不同的爱。
1、那么这首诗究竟是美极了还是糟透了呢?谁能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板书:事实)
2、既然是糟透了,那么母亲为什么要说是美极了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读出生气的语气)(板书:鼓励)父亲怎么说的呢?
3、咱们看一看这两个自然段,他们的结构有一个相同点,谁能看出来?(两边是说的话,说话人在中间。)
4、谁能按照这个结构写两段话。拿出联系本。
5、面对母亲的责难,父亲却仍坚持己见,我们齐读一下父亲的话。
6、那父亲不知道孩子需要鼓励吗,他为什么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呢?是不是爸爸有意这么说的呢。我注意到了父亲在读巴迪写的诗时有一个细节,谁能给读一下。(9自然段)
7、为什么只有十行诗,作为作家的爸爸却读了很长时间?请大家拿出练习本试着填填。
诗只有短短十行,但爸爸似乎读了好几个小时。他思索着――
预设:我该怎么说呢,如果说美极了,孩子是不是会骄傲呀。
我不能欺骗他,事实就是事实,不能欺骗孩子呀!
……
8、是啊,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美极了也好,糟透了也罢,这些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板书:爱)于是,巴迪感到庆幸――齐读16自然段“我感到庆幸――到课文结束。”
9、这样一首小诗,却饱含着父母那深深的情,浓浓的爱。这爱也如一首催人奋进的诗,让作者在人生的道路上顺利前行。(出示幻灯)
我感到庆幸――
我从孩提时代起,就既有爱说“美极了”的母亲,又有爱说“糟透了”的父亲。
他们都是出于对我的爱。
是他们教会了我
如何对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
首先
我得不惧怕批评,不管这些否定意见
来自何方,也不管这样宣判
多么令人心碎,我决不能因为别人的否定
而丧失勇往直前的勇气;
而另一方面,
我又得在一片赞扬声中
克服内心深处的自我陶醉!
“美极了!”……
“糟透了!”……
这些似乎完全对立
又相辅相成的话语,一直伴随着我
在人生的道路上跋涉。
它们就像
两股方向相反的风――
我得竭尽全力
在这两股风中
驾稳
我的帆。
10、如果老师去掉其中一部分,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能够背着填上。(去掉一小部分。)
11、老师如果再去掉其中一大部分,咱们再试一试呀!有信心挑战自己吗?(去掉一大部分。)
12、真棒!谁能用关联词语把美极了、糟透了、和爱连接起来呢!
预设无论……都……
篇4: 美极了与糟透了优秀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给与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了父母的爱。
目标:
1.认识1个正字,会写9 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3.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联系。
重难点:认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
第一节
时间
过程:
一谈话导入,借题激取。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或者产生了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也可以师生轮读,互相评价,通过激发兴趣,展开竞赛等形式鼓励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引到品读“童年的故事”。
自读,思考: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我”又怎样表现的,父亲是怎样评价的“我”又有什么反应?
2.自主品读“后来的认识”。
默读作者“后来的认识”的部分,提出自己不懂得或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讨论。
四、再读课文,总结收获。
细体会细腻的描写方法的学习。
五、小结:你喜欢课文中那几句话,说一说。
六、作业:背诵课文,选语句抄写。
第二节
时间
过程
一.拓展延伸,学习表达方法。
拓展阅读:阅读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谈感受,体会表达方法,拓展交流文后第2题。
拓展练笔:借鉴文章的表达方法,把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通过一个片段写下来。
二.积累内化
1.自选词句,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摘抄文中的相关词语,连词成段,写一个关于小孩子神态或心理活动的片段。
2.背诵指定的段落。
三.迁移练习
1.认读生字
将生字“竭”、“渴”、“喝”等联系起来识记。
2指导书写9个生字。
本课需要重点指导的生字有:
xx:共9笔; 勉:共9笔
四.作业:自选
板书: “美极了”与“糟透了”
一.作者8岁时写了第一首诗
二.“我’的作品开始得到父亲有限的肯定
“美极了”与“糟透了”
篇5: 美极了与糟透了优秀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给予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了父母的爱。
设计理念
按照新课程标准中对高段教学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确立以读为本,要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要传达的道理,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有声有色的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本色.
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联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3、认识1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相关阅读材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借题激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同学们今天除了我还有别的老师也在关注你的表现,你们有信心展现你最优秀的一面吗?从你们充满笑容的.脸上老师看出了你们的自信,把你的笑容展示给同学们,老师感觉你们的笑容美极了!我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你们的笑容是什么词语?
(2)“美极了”我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美极了”这个词呢?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那么对待同一件事会不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既用美极了也用到糟透了呢?
(3)今年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做了同一件事情,却同时受到了表扬和批评,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文章齐读课题――《“美极了”与“糟透了”》。(板书课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篇课文题目新颖别致,“美极了”与“遭透了”对比鲜明,能够极大地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更多的猜想。
二、查预习,感知课文
1、课前你们已对课文有了预习,发现没有题目当中有个标点符号――引号?为什么课文题目中有引号?
2、交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进行体会。
3、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带着理解学生再读课题。
其实学习一篇文章对题目的理解非常重要,如同我们写文章和审题,把题目理解准确,对下文内容的学习可以说成功了一半。
三、研读课文
1、那在小巴德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他得到了这样两种评价呢?巴德当时的反应又怎么样呢?
2、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借助词典等弄明白,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师生轮读、互相评价。
4、读本课生字、读生字,找难写的字、形近字、近义词、反义词,如“兴奋、誉写、皱眉、腼腆”。
5、回答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通过学生自由读文,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为下面课文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2、交流。
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顺序――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了解文章由作者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这两部分内容构成的。
3、母亲和父亲读过作者的第一首诗后,有什么具代本的表现呢?自由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语句。反复读读。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母亲赞美的态度?抓住了母亲的哪些方面的描写?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母亲对巴德的评价呢?从哪些语句中看出父亲批评的态度?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父亲的评价呢?(板书:赞美、批评)
4、听了母亲的评价,如果你是此时的巴迪,你会怎么想?听了父亲这样的评价,巴德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呢?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5、分角色朗读课文。
速读课文对比母亲与父亲的评价描写,通过抓住重点词,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进一步体会父母的爱。
五、交流品读,内化感情
过渡:此时的巴德理解父亲的评价吗?确实,“美极了”巴德得意极了,“糟透了”使巴德失望痛苦,完全不同的两种评价,带给巴德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强烈的文差就定择形式了鲜明的对比,七八刚的巴德怎么受得了呢?在美极了,糟透了定择的评价当中,巴德一天天长大了,他对父母的评价有新的认识吗?
1、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接下来默读课文15――17自然段,先自学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通过自学讨论读懂了哪些句子?先把你读懂的句子读出来,然后再谈谈你对这个句子地理解。
2、母亲给我的是什么力量?(鼓励、赞赏……)还有一种力量,父亲给我是什么力量?(警告,批评……)(板书:鼓励、警告)只有有了这两种力量,巴德才会健康地成长,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那样,如果只有警告,巴德会是一种什么成长?结果?自卑、气馁……,只有母亲的`鼓励,或者只有父亲的警告巴德都的会使健康地成长,对吗?
面对给巴德这两种力量的人,巴德会是怎样的感情呢?感激。让我们一同来感受一下幸运的巴德对父母的感激,我们一块来读读这段话:第16自然段:“我感到庆幸――自我陶醉”。
这种爱你能体会吗?感受一下,带着你理解读读最后一自然段。
精彩极了是受,糟糕透了也是爱,理解吗?类似的事在你身上有过吗?想想把包写下来。谁能说一说?学生交流。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感悟,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理解文章重点,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想,边悟的良好读书习惯。
六、总结升华
看来同学们完全理解了作者的心,美极了是爱,糟透了也是爱,因为有这种爱,才会有两种不同的评价,父母长辈们给了我们不同形式的爱,同样我们也应该回报他们,那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回报他们呢?根据学生回答及时评价。
教师适时小结。
老师学了这一课也有自己的感受,送给同学们一首小诗我们一起共勉:阳光是幸福的起点,风雨是成长的伙伴,快乐地享受阳光,勇敢地接受风雨,学会理解,懂得思,让我们在严厉的批评中茁壮,让我们在温柔的呼唤中成长!(板书:爱)
情动而辞发,在感动之余写下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读写学生理解,懂得父母之爱带给我们的感动,引导学生理解,懂得父母之爱,从而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完成和学生的心灵对话。
板书设计:
“美极了”和“糟透了”
↓ ↓
赞美 批评
↓ ↓
鼓励 警告
↓ ↓
→ 爱 ←
篇6: 美极了与糟透了优秀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美极了”与“糟透了”》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第1首诗给予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了父母的爱。
设计理念
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设计主要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品味文章的内涵,感受并认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形成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指定段落。
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父母的爱,学会感恩。
3.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认识并感受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4.认识“竭”字,会写“篇、某、牢”等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认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质疑激趣,引入新课
1.父母的爱是伟大而神圣的,有了父母的爱,我们才能更加勇敢、自信,才能健康地成长。“爱”字并不难写,但大家能理解爱的含义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美极了”与“糟透了”》。(板书课题)
2.读课题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3.师生梳理问题,从而引入新课。
[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引发学生对课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注意读通句子,读懂问题;画出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借助工具书弄明白。
2.同桌交流读书收获。
3.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指名说一说。
4蔽恼率前词裁此承蛐吹模(时间顺序)按这样的顺序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三部分)
师生交流。
5.教师小结。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初步理解词语,通过自读、互读,把课文读通读懂,把握文章的脉络。]
三、自读课文,品味情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一个人童年的经历往往对他将来的成功产生重要的影响,让我们再来细读一下巴德童年的这段经历。
1.自由读文。
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2.小组读,同桌互读。
3.全班交流,老师引导抓住这样几个问题:
(1)当“我”写了第1首诗后,妈妈、爸爸是怎样评价的?
(2)“我”有什么反应?
(3)父亲和母亲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4)你怎样理解妈妈“美极了”的评价和爸爸“糟透了”的评价的良苦用心。
(老师相机板书:“我的诗”“妈妈”“美极了”“爸爸”“糟透了”)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读妈妈评价的语句时,注意是“嚷起来”,读好语句中的“!”和“?”,表达出由衷的赞叹。
(2)读爸爸评价的语句时,要想:短短的十行诗,爸爸却读了那么长时间,这时他会在想什么?体会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后,再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体会爸爸的批评是用心良苦的。
(3)读写“我”听了妈妈、爸爸的评价语后的.不同反应的语句,对比体会,读出由兴奋、期待到失望、伤心的情感变化。
5.自主品读“后来的认识”这部分。
(1)默读这一部分。
(2)提出自己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
(3)小组内梳理问题。(一般性的问题小组内解决,共性的问题全班交流。)
(4)把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老师小结并板书:“慈祥”“严厉”。)
6.师生重点理解:(课件显示)
(1)感到庆幸――我从孩提时代起,就既有爱说“美极了”的母亲,又有爱说“糟透了”的父亲,他们都是出于对我的爱。
①“我”庆幸什么?
②破折号起到了什么作用?(解释说明)
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破折号按上面的句式仿写一段话。
(2)“美极了!”……“糟透了!”……这些似乎完全对立又相辅相成的话语,一直伴随着“我”在
生的道路上跋涉。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得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强风中驾稳我的帆。”
①读一读加点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②在这段话中哪两个词语能看出“我”深入理解了父母的评价?用其中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③理解文中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说明)
④带着你的感受朗读这段话。
7.结合课件,引导学生给课文中的人物配音,感受他们的不同语言和心理。
[引导学生进一步读懂课文,活跃思维,培养语感,使每一名学生都能从自己的阅读实践中,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谈出个性化的理解,在交流中相互启发、补充,完善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浏览课文,总结收获
意志坚强而又谦虚谨慎的巴德最终获得了人生和事业的成功,在他的生活中经历了许多艰难和困苦。
1.谈谈读完课文后,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从思想、感受,从词、句的积累和表达方法等方面总结收获。)
2.在生活中,你都遇到过人们对你的什么样的评价,你是怎么看待这些评价的?
在我们健康成长的道路上,经常会遇到各方面的不同评价,大家要正确理解,这是朋友、亲人给予我们的不同关怀和关爱,只有这些指明方向的航标,才能减少我们在生活中的失误,使自己向着理想的目标前进。(师板书:爱)
[让学生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本色。]
第2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同学们,你们愿意把坚强、谦虚的巴德留在我们的生活中吗?
二、有感情读文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回归整体,进一步落实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原则。]
三、引导背诵
1.课件出示:我感到庆幸――我从孩提时代起,就既有,又有()。他们都是()。是他们教会了我()。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3.结合自己的读文感受进行背诵。
四、认写生字
1庇酶髦质屎涎生实际的方法认识生字。
2敝氐阒傅际樾吹淖帧
骚:共12笔。勉:共9笔。
五、读写结合
结合课文内容,学习文中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任选其一)
1.借鉴文章的表达方法,把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通过一个片段写下来。
2.摘抄文中相关的词语,连词成段,写一个关于小孩子神态或者心理活动的片段。
[课内学习延伸拓展,读写结合,从读学写,引导学生在小练笔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六、拓展阅读
指导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第18课《小鹰报考》,读后说说文章主要内容及明白的道理。
阳光是幸福的起点,风雨是成长的伙伴。享受阳光,接受风雨的考验,懂得感恩――让我们在温暖的呼唤中、在严厉的批评中茁壮成长。
板书设计:
10“美极了”与“糟透了”
我的诗母(美极了)―→慈祥
父(糟透了)―→严厉爱
篇7:《美极了与糟透了》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美极了”与“糟透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正式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美极了”与“糟透了”》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美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透了”;作者在“美极了”的鼓励中,在“糟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学生已经有五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父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是这样进行设计的:
首先,创设情境,师生共同进入学习情境。一上课教师用“同学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童年生活将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里,有的甚至对自己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童年曾经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给他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呢?”这一悬念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师生共同进入学习情境,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其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朗读的方式去朗读课文,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朗读方式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乐于去读。
第三,仔细品读,在读中体会情感。在学习“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品词析句、分角色朗读、联系生活经验,将无声的语言转化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形象,是文章的情趣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使朗读变成一种享受。在学习“长大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通过读议结合,畅所欲言,教师辅以适当的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爱的情感。
第四,总结提高,升华认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不同的爱。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经验及情感体验沟通起来,既做到学语文,又学做人。
最后,积累词语,欣赏佳句。要求学生把喜欢的语句、段落背下来,课后找一找描写“父爱”或“母爱”的文章读一读。课文内容得以延伸,再次激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 学 纪 实 与 点 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联系,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教具准备:多媒体软件。
教学教程:
一、 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童年生活将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里,有的甚至对自己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童年曾经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给他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呢?我们共同学习课文《“美极了”与“糟透了”》。
【评析:设计悬念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师生共同进入学习情境,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生答:“美极了”和“糟透了”这对截然相反的评价针对什么说的,分别是由谁说的?作者有什么感受?这两句话给他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
【评析:语文教学就是培养一种习惯,形成语文综合素养。课前主动预习是习惯;学会审题,也是一种习惯。在教师的点拨、启发、激励之下,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理解文题,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另一方面,直奔中心,消解阅读难点,为下面精讲精读,作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选择方法朗读课文,当读到你喜欢的段落时你就站起来读。
【评析: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不能以教师的思维而取代学生思维,所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自我感悟、自我理解、自我发现、自我交流。教师充分地转变了角色,教师成为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建设者、点拨者。教师很好发挥了导学的功能,学有针对,学有实效,学有收获。同时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即使对同一篇文章体会一样,朗读的方式也有差异,充分做到尊重学生的个
三、仔细品读,读中体会情感
(一)、学习“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并勾划出感受最深句,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适时点拨,进行“学法指导”。
a.读了第一自然段,我体会到母亲很兴奋。
师:你体会得多好,能不能把你的经验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是怎么体会到母亲的兴奋?
(从“眼睛发亮、兴奋地嚷、赞扬、拥抱”体会到的)
师:原来你是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的。你能不能学着母亲的语气,兴奋地嚷着--
(生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要知道,当时“我”才几岁?--是啊!七八岁就能写诗,多了不起啊,作为一个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七八岁就能写诗,该是何等地兴奋、激动呢?
小结:这一段短短几句话,通过母亲的神态、语言、动作,把母亲看到“我”写了第一首诗的那种兴奋、欣喜和自豪表现得淋漓尽致。全班同学齐读一遍,读出母亲的那种兴奋、自豪。
b.“我”的心情是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师:“腼腆”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答。)
师: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你对课文的理解会更透彻。生活中,大家肯定有过被人赞扬的时候,所以,这种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的感受相信对每个同学都不会陌生。
c.“迫不及待”--我想早点让父亲看到我写的诗。
师:我巴不得立刻与父亲分享这份喜悦。因此,朗读这段话的速度应该稍快一点。(生朗读这段话)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满怀信心地期待父亲的到来。
3、分角色朗读父母亲的对话。
师:同学们掌声是对你们朗读的最好评价。
找出父母亲对话过程中,“我”的神态变化的语句。
根据同学的回答打出相应课件。
①我把头埋得低低的, 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
②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③我再也受不了了,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
这几句话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里感受。体会“我”神态的变化,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这种变化。
通过反复朗读,大部分同学此时已能够体会到“美极了”是母亲赞赏“我”八岁能写诗,是为了鼓励“我”;“糟透了”是父亲对诗本身的批语,是为了警告“我”别太骄傲了。
【评析:以生为本,自由表达。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不是看教师讲授给学生多少,而要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自己真正悟到了多少,体验了多少。即使孩子理解得不够准确、深刻、丰富,但其意义却完全不一样。这里突出了孩子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通过朗读,加深感情的表达,深刻体会人物心感情变化,同时,还加强了朗读指导,重视朗读的过程。学生在品词析句、分角色朗读、联系生活经验中,将无声的语言转化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形象,是文章的情趣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使朗读变成一种享受。一遍又一遍体会亲切、动情。】
(二)学习“长大的认识”这部分内容
师:默读“长大的认识”这一部分。读完后,有疑难的提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能解决的小组里自行解决,小组里解决不了的,小组长做好记录,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来探讨。
估计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①长大后,作者为什么体会到自己当初是多么幸运?
②单凭母亲的这种爱,为什么会把人引入歧途?
③为什么说“美极了”也好,“糟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1、自由读书,小组讨论。
2、交流汇报,互相启发。
小结:母亲的鼓励使我一如既往地写作,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父亲经常用“糟透了”来评价我的作品,是他这种警告的力量,使我保持清醒的认识,让我得以不断地提高。
3、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进一步深化阅读感受。
【评析:读议结合,畅所欲言,教师辅以适当地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爱的情感。】
四、总结提高,升华认识
师:作者长大后,越发体会到自己是多么幸运,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既有母亲慈祥、赞赏的爱;又有父亲严厉、深沉的爱。我们班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中你都感受到哪些不同的爱,谈一谈,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
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不同的爱。
(慈祥的爱 鼓励的爱 宽容的爱 深沉的爱 期待的爱 严厉的爱 “恨铁不成钢”的爱……)
2、交流分享。
师:大家谈很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一个人的生活中,既需要有人用鼓励的话语来为你增强信心,也需要有人用警告的言辞来鞭策你进步,你才能不断进取。
【评析: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经验及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做到既学语文,又学做人。】
五、积累词语,欣赏佳句
1、这篇课文写得很美,你一定很喜欢文中的一些语句、段落,喜欢它,就多读几遍,把它背下来。
2、课后找一找描写“父爱”或“母爱”的文章,读一读。
【评析:课文内容的延伸,再次激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板 书 设 计:
“美极了”与“糟透了”
鼓励 赞扬 严格 批评
爱
评 析
综述这一案例,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本课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老师不但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而且注重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怎样表达出来的。引导学生去关注文章的写法,体现了语文学科所强调的工具性。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课文对父母的言行描写中体会到:母亲的赞扬是一种宽容的爱,父亲的批评是一种严格的爱。又从巴德的成长过程的反思中(感悟到,儿女体会父母的爱需要时间,需要经历。巴德不是一开始就明白父亲的意图,从当初的委屈地“痛哭”,到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经过了很长时间。总之,这些感悟是在朗读课文,品味词句中得出的,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精神教育的特点,整堂课很有“语文味”。
二、本课教学以读为本,为学生真实创设了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
全课采用不用形式的读,而且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目的。如,开课整体感知时的浏览,突破难点部分的细读,升华情感处的分角色读等等,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了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有声有色的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题,既有语文知识的生成,读写技能的掌握,又有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升华,较好地实现了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
有个性才会有创新。课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少含义较深,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因此,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从老师提供的两种学习方法中,选择一种自读自悟,一是找出文中自己感触较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二是发现难以理解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可以先试着自己回答,或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向老师求助。让学生在读、悟、写、问、议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热情的鼓励和严厉的警告都源于爱,只不过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学习感受爱,理解爱,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美极了与糟透了》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篇8:美极了与糟透了教案设计
美极了与糟透了教案设计
课题:美极了与糟透了 教学目标:1体会两种不同角度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两种评价都是爱。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方法:讲解、研讨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读出不同的语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字的标出来,读不好的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课文,正音,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感受两种不同的评价 1对巴迪的这首诗,妈妈的评价是什么,谁能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板书诗、美极了)妈妈是说的吗?她为什么会嚷?谁能兴奋的嚷嚷这句话。 2听了妈妈的表扬,“我”是什么样的表现?画出相应的语句,说说你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 (3、4、5、6自然段) 预设:兴奋的心情,急切的心情,想把自己骄傲的东西与爸爸一起分享,想得到爸爸的表扬……(板书:高兴) 能体会兴奋心情的词语:充分、等啊等、好不容易、重新抄写…… 3于是,对于写诗巴迪的内心充满了――他感觉写诗并不难,原来他也可以成为诗人。 4是啊,我们可爱的巴迪,内心充满了期待,他多么期待着当作家的爸爸也能这么评价呀!可爸爸是怎么评价的呢,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5听了这样的评价,巴迪的表现是什么样的,画出相关的语句。(10、13自然段) 6这时巴迪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读出他的心情吗?(板书:痛苦) 7同样的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美极了,而爸爸的评价是糟透了。我想,咱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妈妈、爸爸、老师等一些人的评价,说说你更喜欢美极了还是糟透了,为什么? 四升华感情,表达不同的.爱。 1那么这首诗究竟是美极了还是糟透了呢?谁能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板书:事实) 2既然是糟透了,那么母亲为什么要说是美极了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读出生气的语气)(板书:鼓励)父亲怎么说的呢? 3咱们看一看这两个自然段,他们的结构有一个相同点,谁能看出来?(两边是说的话,说话人在中间。) 4谁能按照这个结构写两段话。拿出联系本。 5面对母亲的责难,父亲却仍坚持己见,我们齐读一下父亲的话。 6那父亲不知道孩子需要鼓励吗,他为什么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呢?是不是爸爸有意这么说的呢。我注意到了父亲在读巴迪写的诗时有一个细节,谁能给读一下。(9自然段) 7为什么只有十行诗,作为作家的爸爸却读了很长时间?请大家拿出练习本试着填填。 诗只有短短十行,但爸爸似乎读了好几个小时。他思索着―― 预设:我该怎么说呢,如果说美极了,孩子是不是会骄傲呀。 我不能欺骗他,事实就是事实,不能欺骗孩子呀! …… 8是啊,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美极了也好,糟透了也罢,这些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板书:爱)于是,巴迪感到庆幸――齐读16自然段“我感到庆幸――到课文结束。” 9这样一首小诗,却饱含着父母那深深的情,浓浓的爱。这爱也如一首催人奋进的诗,让作者在人生的道路上顺利前行。(出示幻灯) 我感到庆幸―― 我从孩提时代起, 就既有爱说“美极了”的母亲, 又有爱说“糟透了”的父亲。 他们都是出于 对我的爱。 是他们教会了我 如何对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 首先 我得不惧怕批评, 不管这些否定意见 来自何方, 也不管这样宣判 多么令人心碎, 我决不能因为别人的否定 而丧失勇往直前的勇气; 而另一方面, 我又得在一片赞扬声中 克服内心深处的自我陶醉! “美极了!”…… “糟透了!”…… 这些似乎完全对立 又相辅相成的话语, 一直伴随着我 在人生的道路上跋涉。 它们就像 两股方向相反的风―― 我得竭尽全力 在这两股风中 驾稳 我的帆。 10如果老师去掉其中一部分,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能够背着填上。(去掉一小部分。) 11老师如果再去掉其中一大部分,咱们再试一试呀!有信心挑战自己吗?(去掉一大部分。) 12真棒!谁能用关联词语把美极了、糟透了、和爱连接起来呢! 预设无论……都……篇9:妙极了与糟透了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巴迪的父母亲的不同评价对孩子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研读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4.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懂得在生活中应如何对待批评与赞扬。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 体会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
难点:体会在生活中如何面对批评与赞扬。
教学准备
教师:幻灯片(文字、图片)。
教学课时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一个人的童年往往对他将来的人生道路起很大的作用。一个人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童年所受的教育起着很大作用。一个小朋友童年就听到了这样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妙极了”和“糟透了”(出示课题,齐读),这会给他带来哪些影响呢?
二、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 说说课文讲了谁的一件什么事。(学生围绕课题自由汇报相互补充。)
三、自主发现,提出问题
你们已经初读了课文,感知了大意,知道了这篇文章写了两部分,你认为哪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呢?这一部分中你有哪些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请提出来。
学生质疑,教师梳理并板书。
四、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1. 出示要求,自主交流: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请同学们把“我”的童年故事认认真真地读一遍。
(2)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对于我的第一首诗,母亲和父亲各是怎样评价的?你赞成他们的评价吗?为什么?(学生按要求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 交流汇报:
(1)对于我的第一首诗,母亲是怎样评价的?你赞成吗?为什么?
①自由汇报。
②指导朗读重点句。
③追问:我写的第一首诗真的是好到了极点了吗?难道是母亲不会欣赏吗?原因是什么?
④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⑤你认为“妙极了”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2)对于我写的第一首诗,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你赞成吗?为什么?
①指名自由汇报。
②指导朗读重点语句。
③追问:你有过和“我”相似的经历吗?
④我们来假想:如果当时父亲也和母亲一样对我的诗大加赞赏说“妙极了”,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⑤你认为“糟透了”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3. 过渡:现在,我已经成了美国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回顾我的成长道路,我感触很深,就在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请默读第二部分,看谁最先找得到?
①指名汇报。
②课件出示。
③教师范读。
④学生自由读。
⑤现在“为什么说仅有母亲的赞扬与肯定是不全面的”这个问题大家明白了吗?(指名答)
追问:如果仅有父亲的批评与否定全面吗?
⑥今天,我想把它作为见面礼送给大家,大家愿意接受吗?那就请大家试着背诵下来。
⑦根据课件提示学生试着背诵。
4.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出示幻灯片)
(1)在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自信,但过分自信,容易(),所以需要()。
(2)在()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所以需要()。
五、升华认识,延伸阅读
1. 升华对“爱”的认识。
教师范读《爱》:
小小的童年,我幸运不随意, 小小的童年,我快乐无忧虑,
严厉的父亲,慈祥的母亲, 严厉的父亲,慈祥的母亲,
不同的方式表达相同的爱意, 留给我永生难忘的记忆,
父爱如山,母爱似水。 父爱如山,母爱似水。
2.推荐课外读物《爱的教育》。
总结: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妙极了”和“糟透了”这似乎完全对立又相辅相成的话语,一直伴随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跋涉。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得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强风中驾稳我的船帆。
附:板书设计
“妙极了”与“糟透了”
赞扬批评相辅相成,稳驾前行
[妙极了与糟透了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篇10:小学五年级语文《“美极了”与“糟透了”》教材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两种不同角度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体会两种评价都是爱。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方法
讲解、研讨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读出不同的语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字的标出来,读不好的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课文,正音,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感受两种不同的评价
1.对巴迪的这首诗,妈妈的评价是什么,谁能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板书诗、美极了)妈妈是说的吗?她为什么会嚷?谁能兴奋的嚷嚷这句话。
2.听了妈妈的表扬,“我”是什么样的表现?画出相应的语句,说说你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
(3、4、5、6自然段)
预设:兴奋的心情,急切的心情,想把自己骄傲的东西与爸爸一起分享,想得到爸爸的表扬……(板书:高兴)
能体会兴奋心情的词语:充分、等啊等、好不容易、重新抄写……
3.于是,对于写诗巴迪的内心充满了——他感觉写诗并不难,原来他也可以成为诗人。
4.是啊,我们可爱的巴迪,内心充满了期待,他多么期待着当作家的爸爸也能这么评价呀!可爸爸是怎么评价的呢,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5.听了这样的评价,巴迪的表现是什么样的,画出相关的语句。(10、13自然段)
6.这时巴迪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读出他的心情吗?(板书:痛苦)
7.同样的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美极了,而爸爸的评价是糟透了。我想,咱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妈妈、爸爸、老师等一些人的评价,说说你更喜欢美极了还是糟透了,为什么?
四升华感情,表达不同的爱。
1.那么这首诗究竟是美极了还是糟透了呢?谁能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板书:事实)
2.既然是糟透了,那么母亲为什么要说是美极了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读出生气的语气)(板书:鼓励)父亲怎么说的呢?
3.咱们看一看这两个自然段,他们的结构有一个相同点,谁能看出来?(两边是说的话,说话人在中间。)
4.谁能按照这个结构写两段话。拿出联系本。
5.面对母亲的责难,父亲却仍坚持己见,我们齐读一下父亲的话。
6.那父亲不知道孩子需要鼓励吗,他为什么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呢?是不是爸爸有意这么说的呢。我注意到了父亲在读巴迪写的诗时有一个细节,谁能给读一下。(9自然段)
7.为什么只有十行诗,作为作家的爸爸却读了很长时间?请大家拿出练习本试着填填。
诗只有短短十行,但爸爸似乎读了好几个小时。他思索着——
预设:我该怎么说呢,如果说美极了,孩子是不是会骄傲呀。
我不能欺骗他,事实就是事实,不能欺骗孩子呀!
……
8.是啊,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美极了也好,糟透了也罢,这些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板书:爱)于是,巴迪感到庆幸——齐读16自然段“我感到庆幸——到课文结束。”
9.这样一首小诗,却饱含着父母那深深的情,浓浓的爱。这爱也如一首催人奋进的诗,让作者在人生的道路上顺利前行。(出示幻灯)
我感到庆幸——
我从孩提时代起,
就既有爱说“美极了”的母亲,
又有爱说“糟透了”的父亲。
他们都是出于
对我的爱。
是他们教会了我
如何对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
首先
我得不惧怕批评,
不管这些否定意见
来自何方,
也不管这样宣判
多么令人心碎,
我决不能因为别人的否定
而丧失勇往直前的勇气;
而另一方面,
我又得在一片赞扬声中
克服内心深处的自我陶醉!
“美极了!”……
“糟透了!”……
这些似乎完全对立
又相辅相成的话语,
一直伴随着我
在人生的道路上跋涉。
它们就像
两股方向相反的风——
我得竭尽全力
在这两股风中
驾稳
我的帆。
10.如果老师去掉其中一部分,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能够背着填上。(去掉一小部分。)
11.老师如果再去掉其中一大部分,咱们再试一试呀!有信心挑战自己吗?(去掉一大部分。)
12.真棒!谁能用关联词语把美极了、糟透了、和爱连接起来呢!
预设无论……都……
篇11:小学五年级语文《“美极了”与“糟透了”》教材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指定段落。
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父母的爱,学会感恩。
3、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认识并感受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4、认识“竭”字,会写“篇、某、牢”等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认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除了我还有别的老师也在关注你的表现,你们有信心展现你秀的一面吗?从你们充满笑容的脸上老师看出了你们的自信,把你的笑容展示给同学们,老师感觉你们的笑容美极了!我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你们的笑容是什么词语?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美极了”的文章,你们想不想学?
父母的爱是伟大而神圣的,有了父母的爱,我们才能更加勇敢、自信,才能健康地成长。“爱”字并不难写,但大家能理解爱的含义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美极了”与“糟透了”》。(板书课题)
2、读课题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3、师生梳理问题,从而引入新课。 [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引发学生对课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一读: 劝慰 直截了当 呜咽 勉强 跋涉 牢骚 餐桌 出版 兴高采烈 好莱坞 勇往直前 竭尽全力 相辅相成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小结。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初步理解词语,通过自读、互读,把课文读通读懂,把握文章的脉络。]
三、自读课文,品味情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一个人童年的经历往往对他将来的成功产生重要的影响,让我们再来细读一下巴德童年的这段经历。
自由读文。 思考
1、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
2、”我”写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样评价的?用”_____”划出。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用” ﹏﹏”划出。 带着以上问题自由读文。
全班交流,老师引导抓住这样几个问题;
1、当“我”写了第1首诗后,妈妈、爸爸是怎样评价的?
2、“我”有什么反应?
3、父亲和母亲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4、你怎样理解妈妈“美极了”的评价和爸爸“糟透了”的评价的良苦用心。(老师相机板书:“我的诗”“妈妈”“美极了”“爸爸”“糟透了”)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读妈妈评价的语句时,注意是“嚷起来”,读好语句中的“!”和“?”,表达出由衷的赞叹。
2、读爸爸评价的语句时,要想:短短的十行诗,爸爸却读了那么长时间,这时他会在想什么?体会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后,再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体会爸爸的批评是用心良苦的。
3、读写“我”听了妈妈、爸爸的评价语后的不同反应的语句,对比体会,读出由兴奋、期待到失望、伤心的情感变化。
自主品读“后来的认识”这部分。
1、默读这一部分。
2、提出自己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
3、小组内梳理问题。(一般性的问题小组内解决,共性的问题全班交流。)
4、把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老师小结并板书:“慈祥”“严厉”。)
5、默读 课文1-14自然段。 思考:我当时是如何看待父亲和母亲的评价的?其实我更看重谁的评价?
师生重点理解
1、感到庆幸——我从孩提时代起,就既有爱说“美极了”的母亲,又有爱说“糟透了”的父亲,他们都是出于对我的爱。
“我”庆幸什么?
破折号起到了什么作用?(解释说明)
2、“美极了!”„„“糟透了!”„„这些似乎完全对立又相辅相成的话语,一直伴随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跋涉。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得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强风中驾稳我的帆。”
在这段话中哪两个词语能看出“我”深入理解了父母的评价?
理解文中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说明) ③带着你的感受朗读这段话。
四、浏览课文,总结收获
意志坚强而又谦虚谨慎的巴德最终获得了人生和事业的成功,在他的生活中经历了许多艰难和困苦。
“美”也好,“糟”也罢,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 ,那就是爱。这样说你赞成吗?“我”儿时真的是“多么幸运”吗?为什么? 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
说一说。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要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师板书:爱)
这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一次重温我们小时候与爸爸妈妈一起的点点滴滴,去体会父母的爱。
[让学生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本色。]
板书设计:
“美极了”与“糟透了”
母(美极了)—→慈祥 爱
父(糟透了)—→严厉
篇12:教学设计与反思
通过一段时间来紧张而又忙碌的国培学习,我深深地感觉到作为一位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紧跟教学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才能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为此,我对自己几年来的生物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
一、目前我的教学现状:
(一)学情分析:
【总体情况】: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学习基础较差,比较听话。动手创新能力不足,两极分化严重。具体表现: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兴趣不足。
2、实验探究中,学生玩心很高,科学探究精神不够。
3、合作学习中,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较差,个别学生根本不参与。
4、学生上复习课不会总结知识。
(二)教师现状:
【不足】:所教班级较多,任务重,无充分精力备课。教学存在问题:
1、由于课时紧,教学中对于学生放手不够,教学中说的太多。
2、对于学生探究实验指导不够充分,导致实验效果不够好。
3、由于学生太多,对于学生关注度不够,无法全面了解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由于复习方法不当,学生对于复习课兴趣不高,复习效果不理想。
5、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评价不够,缺少及时评价和鼓励性评价。
二、教学改目标:
1、加强个人教学基本功,提升个人的教学素质。
2、加强实验探究教学的研究,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3、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加强复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复习效率。
三、教学改进措施:根据本人的不足应加强三个方面:
(一)个人基本功方面。
1、加强理论学习。多研读与教学有关的书籍,迅速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取他人之长,去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能与时俱进。
2、规范教态语言,加强板书能力。课堂上尽量避免一些无意识的动作和口语。板书要认真规范,不能随心所欲。用一名优秀的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
3、多反思,及时总结。在教学后要及时总结反思教学中的问题及可取之处,并及时记录下来。
篇13:教学设计与反思
要求:
1. 针对一堂课堂教学内容完成(2学时教案)。
2. 必须是原创,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
3. 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要求相符合。
4. 建议:在完整学习视频课程后,将所学内容在教学中实践,并在教学设计与反思版块中体现你的实践效果。
注意事项:
1. 将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表格从网页上复制到word中,在word中进行填写,注意要删除内容说明(蓝色部分)。再上传到网上,为了方便辅导老师批阅大家的作业,请大家将内容全部粘到页面上,不要以单一附件形式上传。
篇14: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进行曲》,感受乐曲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结构,并记住主题一,能用歌声、语言和肢体动作表现乐曲。
2、能用竖笛吹奏《进行曲》的旋律,按节奏准确地敲击大鼓、小鼓、三角铁,与他人合作演奏《进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铺垫
1、导入
夏天的感觉真好!烈日当空火辣辣,辣得我们心中乐开了花。我们在池塘里嬉戏,我们在草地上奔跑。夏令营已经准备好,等待着我们出发!让我们把火辣辣的情怀溶入到歌声中,歌唱我们快乐的夏令营!
2、演唱歌曲《夏令营》
二、学做巡逻兵
1、导入
师:今天我们夏令营的第一个活动是学做巡逻兵。你们听,远处走来一对巡逻兵,想想他们是怎么巡逻的?
2、初听《巡逻兵》,回答问题
3、用动作模仿巡逻兵
师:你能不能用一个动作把他们巡逻的样子表现出来?请你演一演教官,其他同学学一学。教官同学要检查其他同学是否模仿得对,是否神气!
4、唱音乐主题一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是这个乐曲的主题一。这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我们一起用鼓的声音“咚”来模唱。
5、分析音乐主题一
师:人们讲话是一句接一句的,音乐也是如此。主题一由几个乐句组成?我们再用吹号的声音“达”来唱一唱,边唱边想问题。
生:……
6、完整听赏乐曲(听乐曲结构)
师:主题一在这乐曲中出现了很多次,是几次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请小教官们上场,全体同学列队。听到地一遍主题的时候跟着一号教官走一走,第二遍时跟着二号教官,第三遍跟三号、第四遍跟四好……准备,开始!主题一一共出现了几次?
生:……
7、再次听全曲,用动作参与(听乐曲结构+主题一乐句)
师:真聪明!下面我们巡逻的难度要加大了,我们听到主题一的时候不但要踏步,而且还要每听一个乐句就向右转一次,检查四周是否有敌情。巡视、表演都要到位,才像真正的巡逻兵。
8、小结
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2、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一、复习回顾
1、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最大的书》这一课,知道了我们平时读的书,书上有字、有画、有丰富的知识,读书能更好的建设祖国。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这些词语会读了吗?指名读(4名)——齐读
师:点击“刨根问底”,谁来说说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
师:是呀,川川就是这样不停地向叔叔提出问题,我们去看看他俩都谈了些什么?
二、学生分角色读课文1-4小节的对话,了解岩石书
1、师:打开19课,我们一起来读1-4小节,谁来读川川?谁来读地质勘探队员?
再请一位小朋友来读叙述部分。其它小朋友有一个任务,边听边想,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师:读得真不错。从刚才的对话中,你们知道了什么?(岩石就是一本书。这本最大的“书”就是岩石。)
师随机板:岩石“书”。
2、认识岩石书,朗读指导。
师:小朋友,想不想看看这本“岩石书”呀?点击课件,这就是岩石书,多么神奇啊!谁来读读这句话。
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男女声比赛读——评价
三、感知“书”的内容。
1、生分角色读课文5-8小节。
师:当川川明白岩石就是一本书后,好奇心可来了,他又向叔叔提了什么问题?下面就请两位小朋友来读读5—8小节,谁来读叔叔的话?谁来读川川话?小朋友读叙述部分。
2、师生共同研读“书”的内容。
师:你们读得真投入!读了这本书,你们知道了什么?
(1)如若生回答:我知道了这书中有雨痕、波痕,还有矿物。引出“字”
师概括:其实这些就是书中的“字”(师板书字:雨痕、波痕、“矿物)。
师:小朋友,你们见过雨痕、波痕吗?那你们想象一下,这雨痕、波痕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师:你们太会想象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它们的庐山真面目呢?
师:(师点击课件)这三幅图你能认出哪个是雨痕,哪个是波痕,哪个是矿物吗?
师:我们看看答案吧,真棒,全找对了!看,它们多有意思啊!谁能用书上的文字来介绍一下它们呢?(两位学生介绍)
师:真能干,介绍得非常流利。
下面谁来读读书中叔叔的话呢?老师来当川川,读川川认真地问:“这上面有字吗?”生:“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
师:哦,你这个叔叔当得有板有眼的。(再请一组学生朗读,一生读川川的话,一生读叔叔的话,师评价:你看,“认真”一词读得真有味道,这真是一位充满求知欲望的小男孩!)
引:这本厚厚的书上除了有字,还有什么?
(2)生:书上有树叶、贝壳、小鱼。
师:这些树叶、贝壳、小鱼,就是书中的“画”。(师板:树叶、贝壳、小鱼)。
师:你们看,(出示课件)这岩石书上的画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树叶、小鱼、贝壳有什么不一样呢?(这里的小鱼没有鳞片。这里的小鱼是死的,看不清楚。这里的小鱼是不动的,好像凹进去了。平时看到的树叶是绿色的。平时的贝壳可不是这样的。……)
师:孩子们,这里的树叶、小鱼、贝壳,本来也有美的颜色,也是活的,可由于特殊的地壳运动,他们被包了起来,死后没有腐烂,埋在地底下,经过漫长的时间之后,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很多年以后,这些动植物就成什么呢?(指名回答:“化石”。)
师:你怎么知道的?对该生进行表扬
师:(出示句子),谁来读读这些化石呢?
生:读“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师:是呀,当叔叔从岩石上发现化石心情是怎样的?很激动,好,请你也带着这份激动读读发现的化石……
(3)拓展
师:孩子们,其实像这样的图画,岩石书里还有许多,想不想看?
师:(师点击课件,出示各种化石),你们认识这些有意思的东西吗?
师:对!这么有意思的东西,能不能也像刚才那样介绍呢?(出示句式:你看,这儿有,有(),那儿还有()哩!),小朋友先试着说一说
师:现在你就是地质勘探队员,我来作川川,向你请教,谁来和我合作。师生对话表演。
师:这上面有图画吗?
生:有,你看,这儿有乌龟,有蝴蝶,那儿还有可爱的对虾哩!
师:大大方方的,挺不错。……
师:谁如果能一边介绍一边加上动作就更好了!生边介绍边指着画面(3位)——同桌介绍师:小朋友介绍的真投入。
(4)师:川川此时真的被岩石书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可不明白这些神奇的字、画,又能说明什么呢?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此时你的脑海里似乎出现了怎样的一幅幅画面?(师配乐朗读第10节)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描述各种画面……
师:是呀,陆地变成大海,大海又变成高山,那是神奇的地壳运动,这不是一下子的事情,它要经过漫长的岁月,请大家读读课文第10小节,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地壳运动要经过漫长的岁月。
生:“很久很久”,“很多很多万年”,“慢慢”。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让我们感受时间的漫长呢?(2位)
师:把这些词放回课文中,一定会读得更好,谁来读读第10小节?请两位学生读。(师评价: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地壳变化的漫漫过程!)
师小结:是呀,只要研究这本厚厚的岩石书上的字、画,我们还真能探究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呢!
四、了解“书”的作用
师:爱提问题的川川还真不罢休呢,他又向叔叔提了什么问题?(指名读川川和叔叔的话)
师: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生:读懂这本岩石书,我们可以找到地下的宝藏。
师:还告诉我们地下藏着哪些宝藏呢?(石油、铜矿、铁矿、天然气)
师:那你知道川川长大想干什么呢?(做地质勘探员)
师:对!这真是一位有理想的小男孩。
五、整体回味课文,引向更广的“书”。
师:让我们再次来读读这篇课文,看,这篇课文的对话特别多,我请一位小朋友读川川的话,其他小朋友读叔叔的话,合作读。
师:现在你能明白刨根问底的意思了吗?(生说)
师:是呀,川川不停地提问题,不断的解决心中的疑问,这就是“刨根问底”!川川刨根问底的精神,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读懂了这本最大的书上有字、有画,读懂这本最大的书能找到地下的宝藏。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其实在我们大自然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书”呢?你们看,(点击课件),这美丽的星空就是一本书,读懂它我们可以找到北斗七星的位置;我们居住的舟山群岛也是一本书,读懂它就知道它的发展历史;这朵娇艳的蓝玫瑰是书,读懂它就知道它的地下有铜矿;小燕子是书,低飞时就是在告诉我们要下雨了;这可爱的胖猪是书,它爱睡懒觉是因为它的大脑里有一种特殊的麻醉作用的物质,让它常处于昏睡状态。其实我赵老师也是一本书,我脸上悄悄出现的皱纹告诉你们我已不再年轻,我的穿着打扮告诉你们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孩子们,茫茫宇宙,万物生灵,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带上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一颗善于探究的心,我相信你们肯定能发现更多的秘密。
六、做课堂作业。
1、说一说
师: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还能怎么说?(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2、做一做
教后反思:
四月底由我执教了二年级语文组的展示课《最大的“书”》,经历了备课、试教、课后反馈,我觉得这次的教学活动让我感触较深,特别是老师们中肯的评价和好的教学建议让我收获很大。
1、以“刨根问底”展开有序教学。
在这一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2、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抓住“刨根问底”展开教学,全文始终围绕“川川是怎样刨根问底的?”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第一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了解岩石就是一本书;第二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知道岩石书上有字有画,岩石书能说明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第三大块川川继续刨根问底,了解“书”的作用,在回味整课对话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刨根问底”的意思。每一大块的内容都是以对话展开,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采用分角色对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一生与全班学生对读来感受这一课对话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2、让课堂教学始终充满语文味。这是一篇带有科普味道的课文,怎样让这样的课文充满语文味?在这堂课里我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其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是其方法之一,而让学生探究岩石“书”的内容时,我采用了想象和拓展说话,比如让学生想象雨痕、波痕的样子,通过一番想象,学生区分“雨痕、波痕、矿物”就水到渠成,然后运用书上的语言介绍这些“字”,让教学始终围绕语言文字展开教学,又如让学生欣赏岩石“书”上还有哪些画,在孩子们的好奇的猜测中,进而让学生围绕这些图片进行拓展说话“你看,这儿有(),有(),还有()哩!然后我还跟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对话练习进行到底!整堂课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3、唯材“适”用,让课堂更加充实。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适合课文内容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有对岩石“书”中还有哪些画进行拓展,有对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书进行拓展,特别是对大自然中的书进行拓展,我选择了“美丽的星空、我们居住的舟山群岛、燕子低飞、小猪爱睡懒觉、老师”等图片,从不同层次进行拓展,在欣赏中学生充满了惊讶,轻轻地低呼着“这也是书呀?”在我的徐徐地叙述中,孩子们的视野更开阔,他们明白了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书,都需要孩子们细细去读,从而激发他们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这堂课里,我们班的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我看到了学生在不断地进步,这是我比较欣慰的地方。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比如说在教学“岩石书能说明什么”这一块内容时,我觉得自己在处理时缺乏机智,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整个地壳运动的过程,但是学生没有说出我预期的答案,还一个劲儿在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老师们给我提出建议:让学生阅读文本后借助简笔画演示地壳运动的整个过程,这样能突破教学难点。我觉得这点子非常好,唉,怪就怪自己对学生这头把握不够多,缺乏相应的针对措施,我想这就是我对文本的研读还不够,课堂的机智还不够,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
篇15: 《分类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7页。
教材分析: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版课标将“分类”放在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突出了分类与统计的密切联系。“分类与整理”这一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统计方面的内容。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本节课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实施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收集的数据。
3、在分类的过程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
感受“一类”和“一个”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分礼物。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谁能帮老师算一算一共有几件?
生:4件红色的,2件蓝色的,4+2=6(件)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3件大的,3件小的,3+3=6(件)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都是想解决“一共有几件礼物”的问题,为什么同学们的方法却不一样呢?
生:分成大的和小的,或者分成红的和蓝的。观察角度不同。
师:不管是分成大的和小的,还是分成红的和蓝的,都是把这些礼物进行分类。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生活中的分类。
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分类现象呢?
生:
师:垃圾分类有利于环保,超市分类方便我们买东西,看我们学校的图书室,漂亮吗?这些书也是分类摆放的,这样更方便我们查找和阅读。看来分类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分类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探究新知
师:今天老师也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助老师吗?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
师:几个同学去游乐场玩 ,看他们手里拿着什么?
生:气球。
师:我想知道每种气球有多少个,应该怎么做呢?
生:应该先分类。
师:老师该怎么分类?谁给我出个主意。
生:按颜色分可以分成三类
按形状分也可以分成三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一分,初步感受由于分类标准不同,所分得的结果也不相同,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2、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尝试记录分类结果。
师:老师给每个同学都准备了一些和气球一样的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先按照不同的形状分一分,看看每种气球有几个,记住是按形状分哦,分完还要把你分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摆一摆,也可以写一写、画一画。)
(1)展示先分再数的方法。(分成几堆,再分别数出每种有几个)
师:你分了几类?每类有几个?
(2)展示统计图的方法。
师:刚才的同学分成一堆一堆的,你为什么要排成一列呢?
生:这样看得清楚。
师:你能看出哪一种最多哪一种最少吗?
生:
师: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从下往上一个一个对齐来摆,这样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哪一种最多, 哪一种最少。同学们说用图来记录真是不是个好方法?
(3)展示表格记录数据的方法。
师:这个同学的记录方法你能看明白吗?
师:为了更加清楚整齐,我把这个同学记录的数据画上线,我们先横着看 ,上面一行记录的都是形状,下面一行记录的是个数。我们再竖着看,每一列都表示这个形状的气球有几个,这样记录真清楚。同学们看,老师画上这些线之后,它像不像一个表格?用表格来记录的方法也不错。
3、小结。
师:同学们,你看你们多棒呀,不仅把这些气球进行分类,而且还对它们进行了整理和记录。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分类与整理。
补充板书课题:分类与整理
师:不管我们用哪一种记录方法,最后得到的结果都是圆形气球有5个,心形气球有4个,糖葫芦形的气球有3个。
【设计意图:通过用不同的方法记录分类的结果,让学生体验用表格的形式记录分类整理的数据更清楚、更简洁。】
4、初步感受“一类”和“一个”的区别。
师:老师突然发现,有一个气球忘放进去了,同学们快帮老师看看,这个球应该放在哪儿呢?
生:
师:图的问题解决了,表应该怎么改变啊?
生:
师:还有一个呢,应该放哪儿啊?(出示兔子形状的气球)
生:
师:都是增加一个气球,为什么第一次就和原来的放在一起,第二次却另起一行呢?
生:
(引导学生感受增加一个和增加一类的不同)
5、按颜色给气球分类
师:刚才我们按形状给气球进行了分类,同学们想想,还可以怎样分呢?
生:按颜色分。
师:同学们用你手中的气球卡片,按颜色的不同,再来分一分。谁愿意到黑板上来试一试?
(学生到黑板上展示操作)
师:如果你觉得他做的很好,就给他鼓鼓掌。
三、巩固练习
1、找一找,把每组中不同的物品圈起来。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找得又快又准。
2、你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
(1)按水果的种类分,有梨、桃子、苹果。
(2)按卡片的形状分,有三角形、正方形、圆形。
师:按不同的分类结果 ,在课本29页涂一涂。(强调从下往上涂)
四、布置作业
师:把自己文具盒里的文具分一分,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每种文具有多少个。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 你有什么收获呢?你学会了什么?
生: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本领――分类,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用到它,希望同学们用自己学的本领让生活更美好更整洁,让学习更有效更进步。
篇16: 《分类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2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初步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简单的分类计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3.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初步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分类和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
难点: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含义、方法及目的。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吸铁石、气球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课件出示文具店图片)
同学们,你们去过文具店吗?这有两家文具店,一家是小熊文具店,一家是小鹿文具店,你愿意去哪家买东西?你是怎么想的?(指生汇报:小鹿文具店,因为小鹿文具店更整齐。)
小鹿文具店是怎么把物品摆放的这样整齐的?(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像小鹿文具店这样,把同类的物品放在一起,就叫做分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分类与整理。(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生活中的分类现象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分类的现象吗?(指生汇报:垃圾分类、超市分类。)
2.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
(1)(课件出示气球图片)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你能把这些气球分分类吗?可以怎么分?(指生汇报。板书:形状、颜色。)(2)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尝试记录分类结果
老师给同桌同学都准备了跟气球一样的图片,下面就请同桌两名同学为一组,把气球按照形状分一分,看看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想一想怎样让别人清楚地看出你的分类结果。哪组完成的最好,老师会把你们组摆的拍下来,展示给大家。(教师巡视,将学生作品进行拍照。)
①展示先分再数的方法。
投影展示学生作品(一堆一堆)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师:你分了几类?每类有几个?
②展示象形统计图的方法。
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刚才的同学分成一堆一堆的,你为什么要排成一列呢?(学生汇报)
你的方法可真好。现在张老师也把这些气球按照一列一列地摆分分类。(教师操作,学生说。)
谁还记得,刚才我们是怎样摆的?(一列一列地摆,从下往上摆。)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可以在下面画一条线,第一列都是圆形气球,在下面画个圆形气球。第二列都是葫芦形气球,在下面画个葫芦形,第三列画个心形。像这样的用象形图像表示分类结果的图,就叫做象形统计图。
从这个象形统计图中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指生汇报:圆形气球有5个,心形气球偶4个,葫芦形气球有3个。)
③展示表格记录数据的方法
这个同学记录方式你能看明白吗?
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桃心形状的.气球有几个?他用一个数据来表示这一列的数量。(和图对应)
(3)动手操作,再次体会分类的方法
刚才我们是将气球按照形状分类,现在你能把这些气球像老师这样按照颜色分分类吗?摆好后,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指生汇报)
出示:红色的气球有多少个?黄色的气球有多少个?蓝色的气球有多少个?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多?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少?
【设计意图:在分类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理解分类的实际意义。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有利于学生认识和体会分类的含义及目的,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为学生完整地体验统计的过程做足准备。】
三、巩固发散
1.完成练习七的第3题
2.完成练习七的第2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分类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
四、评价反馈
今天你有什么新收获?
【设计意图:在充分练习的基础上再次引领学生回顾分类计数的全过程,为下一课时的教学打好基础。】
五、板书设计
分类与整理
形状
象形统计图
颜色
列
从下往上
★ 面对的小学作文
【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推荐16篇)】相关文章:
我落选了小学作文2022-09-02
十年后的家乡环境初中生作文2022-07-21
五年后的生活作文2022-07-29
十年后的家乡环境范文2023-07-10
十年后的家乡环境的作文2023-09-11
刘爷爷800字作文2023-01-10
安东尼语录2022-09-22
人活着真的好累的说说2023-10-08
十年后的家乡作文共2023-04-01
小矮人村里的大鼻子初一作文2022-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