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材分析

时间:2023-10-29 08:37:2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材分析(共6篇)由网友“铿锵失言”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材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材分析

篇1: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材分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一、教材分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练、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长春版语文教科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首古诗。本组课文由三首唐诗组成,皆为七言绝句,千古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书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平时对古诗的积累,绝大多是学生已经能把古诗背诵下来,并且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预习大概理解古诗的意思。但是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却很难体会,因为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使学生最难的。基于以上两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并默写后两句。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重点字词,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所以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所以本节课力求采取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

四、微型课题实施分析

习作教学是我们年组共同研究的小课题。习作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共鸣。本首古诗看上去好似离学生生活久远,其实诗中蕴含的那种思亲之情,正好与我们班学生的现实情况相符。他们大多家长要出外务工,长期不在家,所以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学生和诗人一样感同身受。因此可以安排学生课后练笔,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走进文本,走进现实生活。

五、教学过程预设

(一)、看图激情,揭题解题

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学生通过对课文学习来提高认识,受到感染,就必须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产生共鸣。通过看图说说离别的情景,让学生体会离开家乡、思恋亲人的感受,通过“忆”字理解课题,为学习诗文营了一种良好的情感氛围。

(二)、字正腔圆,初读感知

学生在自己已读基础上,听老师范读全诗,并检查标的停顿的地方是否划对。读后课件出示诗中停顿的地方。根据符号让学生再次尝试读诗并敢于与老师挑战,读的好与否。

(三)、发挥想象,读出温度

文字是有温度的,让学生通过读下面的几句话体会文字的温度,并在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探究诗中的重点字词,从“独”、“异乡”、“异客”中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从“每逢”、“倍”体会诗人的思乡思亲。通过想像王维和兄弟互相牵挂对方,从读中更深层地体会作者思乡的伤感。

①、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变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③、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④、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⑤、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四)、原汁原味,吟诵古诗

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师生通过配乐诵读,充分感受是人的真实情感和诗歌的艺术力量。

(五)、唤起思念,真情表白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诗的教学,不要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要引入学生生活,唤起学生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祝福,让学生用几句话或一首小诗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表达出来。这样深入文本,和作者产生了共鸣,易于动笔,学生由感而发,乐于表达。

六、教学建议

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体会文字的温度。同时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诗中描绘的情景,把学生带到作者的身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深刻理解诗的含义。


篇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在 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就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伤心。

《【作品简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是作者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开头直接以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王维的诗,有字句不苟、浑然天成、音调谐美的.特点,这已在他的这篇少作中略露端倪了。宋人朱熹说:“古人诗中有句,今人诗更无句,只是一直说去。这般诗一日做百首也得”(《朱子语类辑略》卷八)。他鄙薄宋诗的意见固然偏颇,但所赞赏“古人诗中有句”还是有道理的。所谓诗中有句,是合观全诗自为一体,而其中的佳句又独具意义,可以单独流传。王维这首小诗就属诗中有句,它的前两句在人们的传诵中,成了人们思亲情感的普遍概括。所以,每当人们在节日思亲时,便很自然吟诵这两句诗了。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 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墅,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篇3: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及文本解析

3、小学生作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翻译及赏析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秀导学案

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导学案

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意思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名师导学案

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后感

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重阳节

篇4: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⑵,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⑶,遍插茱萸少一人⑷。

作品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⑷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作品译文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创作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篇5: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翻译及赏析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原文诗意

3、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课稿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翻译及赏析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文本解析

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阅读答案及原文赏析

7、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赏析

8、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

9、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10、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篇6: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这是王维17岁时的诗作。写他漂泊异乡的游子处境,抒发逢

佳节倍思亲的深情。言辞通俗,情感逼真;千秋百载,传诵至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导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多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作文550字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

九月九日艺山东兄弟说课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案例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600字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材分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材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材分析(共6篇)】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上《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2023-10-3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2024-01-03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后反思2022-05-06

理解诗意的解读2023-11-10

三年级语文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2023-08-14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400字2023-01-1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朗读分析2024-04-30

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2023-06-25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两课时教案2023-07-28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文202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