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精选14篇)由网友“cristina2jn”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反思
教学这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首先,学生有过学“文包诗”这类课文的经验,发现此类课文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诗歌的意思、情感等很多方面都能在课文中找到,所以在理解时很多学生通过反复读文去学习诗歌。
其次,学生在《古诗70首》上已经积累过这首诗,了解过它的意思,因此对课文要表达的大致情感,学生也是略有所知。因此,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诗歌,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篇2: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在第一课时中,我先以题入手,提问学生:“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学生很快说出了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我国传统的节日。同时让学生交流了重阳节等佳节的习俗。然后,我说:“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佳节’,抓住“佳节”二字,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过渡:“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却在重阳佳节这天,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紧抓“倍”这个字的理解为“加倍、更加”,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打下基础。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字词的教学仍不容忽视,所以在第一课时必须先把字词的教学解决掉。首先,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根据自学要求进行自由朗读,初步学习字词,为读文扫清障碍。其次,主要是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生字的读音、认清生字的字形、理解生字的字意,并且教给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生词。最后,变换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这样很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学会生字,理解生词,读通课文。
篇3: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反思
上课时,我以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入,读好了古诗,我布置学生读课文,找到相应的内容来理解诗句。课文结构清晰,语言简练,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很快找到了相应的语段来理解诗句。那如何让学生体会诗人王维对亲人的思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同学们离开过自己的家和父母分别过吗?你想自己的爸爸妈妈吗?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不少小朋友表示曾经到亲戚家住过,少则两三天,多则半个多月,所以小朋友说的时候都表达出了自己很想家,这时候,我提问学生:“王维离家多久了?”“两年!”小朋友几乎是喊着回答,“会多么想家啊!谁能读出诗人的感受?”有了情感的铺垫,学生朗读起来颇具深情,效果较好。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体会到了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种角色的互动,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课上也留下了一个遗憾,在解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没有讲清楚,应该是诗人联想到远在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在思念自己的画面。这里,还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语言训练:兄弟们思念王维么,会怎么说?这样将会更清楚的了解诗的意思。这也让我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表达一定要清楚,语文要说得明明白白,否则,学生就听不明白,一头雾水,久而久之甚至会失去听课的乐趣。
篇4:<<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课前谈话:同学们,还记得我姓什么吗?你好!×××(好,唐老师) 唐老师课前已经了解到了,班里有好几位孩子的爸爸妈妈不在家,不在建于湖,在外工作的,哪几位的?你愿意谈谈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感受吗?生1说: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我感觉很孤独。生2说:看到别人家热热闹闹,我心里更难过,有时有种想哭的感觉。老师非常能 理解你们的感受,我有个弟弟远在西安读书,很少回家,每次遇到美好的节日,看人家家家户户团圆,欢聚在一起,就更加想念我的弟弟,思念亲人的滋味还真不好受。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每逢佳节倍思亲,指板书: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23)师:谁来读读题目,你来生:每逢佳节倍思亲师:一下子就把题目读准了,请坐,还有谁愿意读?生:…… 师:声音很响亮,尤其是他强调了“倍”,还有谁来试一试?生:…… 师:不同的人,因为感受不同,会有不同的读法,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思念亲人的心情。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生:悲伤,难过与忧愁为伴,孤独……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读课题(齐读)师:这课题是千古佳句,还记得它出自哪首诗吗?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演示:诗师:作者是唐朝大诗人――王维 师;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这里是山东地名,“山”其实是指华山,板书画“ ”山东,山东指的是华山的东西,而王维的家乡就在华山的东面,谁来读读这首诗?生读师:我想再请位同学读一读,把题目和诗人一起读进去生读师:我听出来了,不仅读的正确流利,而且读出诗的`节奏来了你真面目了不起,还没有学习古诗,就能读这么好,你叫什么名字?老师要把你的名字记在书上,永远记住你 师:孩子们,诗是伟大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心灵的独白。要想把诗读得更好,我们就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与诗人心灵想通,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到129页,自由大声地再读读课文,将自己的感受最深的地方,圈圈、画画、写写。学生自由地大声读。师:现面谁来说说看,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在哪?生1:王维158岁那年就已离开家人来到京城长安。生2:王维来到长安不觉两年了。 师:是啊,同学们感受可真多,不知不觉两年过去了,此时,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重阳节又是个怎样的节日呢?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生说:(一大早……游玩)点击课件师:你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重阳节的快乐的呢?生:热闹、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点击课件师:知道“扶老携幼“吗?生:…… 师:是啊,扶着老人,带着孩子,这就叫――“扶老携幼”,你们家有过这样一家人团团圆圆,扶老携幼去逛街吗?(有)师走到一生问:那我现在采访你,你们全家扶老携幼去逛街去干吗呀?生1:我们全家人扶老携幼去超市购物。生2:我们一家人扶老携幼去旅游。师:心情怎么样:生:十分高兴,像吃蜜一样开心,甜滋滋的。师:像这样十分高兴,格外兴奋就是“兴高采烈”谁来读好这个词:一生读,读出就兴。师:家家户户欢聚在一起,多么幸福快乐啊!谁来读读这两句话,读出节日的欢乐的气氛来?生读师:我们一起读,如果你的表情出能表达出高兴就更好了。齐读师:还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到节日的快乐呢?生读:“每逢重阳节……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师:你看(点击课件),兄弟们来啦,你的头上插着茱萸,我的头上…他的头上…人人都插上了茱萸,这就叫――“遍插茱萸”。生读:遍插茱萸。师:大家头插茱萸相聚在一起,可能在――猜猜。生1:弟们一起喝酒。生2:一起吟诗。师:是啊,登高游玩,饮酒作诗,这日子多么让人高兴啊!我们一起来读读句子,读出这种高兴的劲儿来。生齐读师:在这样的佳节里,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然而这快乐属于王维吗?生摇头 师:是的,兄弟们在山东,而他身处异乡――京城长安,他此刻更加思念亲人,读读课文,再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你感受到王维在思念亲人(用“WW”画出)。生圈画师:我们来交流一下。生:我从“王维看着……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看出来他在思念亲人。师:点击课件。“更加”变成红色。 诗句中哪个字让你读出了更加的意思?生: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倍”字。师:对!“倍”就是更加,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王维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齐读师:还有谁想说的?(还有哪些句子出看出来王维在思念亲人)生“如今……” 师:点击课件。 师:“天各一方”是什么意思?指板书,王维的家乡在华山的东面,而王维现在长安,在华山的西面,隔着那么高的山,王维要回家容易吗?生摇头 师:两地间仅仅隔着一座山吗?(不是)两地间千里迢迢,不知隔着多少山山水水呢?像这样的两个地方相隔十分遥远,这是――“天各一方”,课件突出这个词。师:大家发出了没有,这句中有个省略号,这里的省略号多么像王维的一声长长的叹息啊!唉……来加上这个词读一读。(生加上“唉”读)指了名学生读。师:你读出了无奈心情。 你读出了思念。 你表达得很好。师:点击课件:(此时此刻……)师:此时此刻,你们就是王维的兄弟,王维的亲人,你们在这重阳节登高西望长安,想对远在他乡的王维说些什么呢?师:如果你是王维的哥哥…… 生1说:我想说:亲爱的弟弟,你过得好吗?生2说:亲爱的弟弟,你在今天有没有想我呢?你要保重身体啊!师:如果你是王维的妈妈…… 生1说:孩子,你身体好吗?生2说:孩子,在外要吃好穿暖啊!要记得写信回家啊! 师:思念之情如此之深、如此之浓,王维想到家,想到兄弟,他思绪万千。点击(思绪万千),他情深意切,即情路遥遥、水迢迢,无法相聚,他只能把这一层深情凝聚笔端,化作这首千古的诗。点课件,音乐师范读师:诗是讲究韵味的,诗也是有节奏的。(点击课件)现在再来读一读师: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院子里,淋浴轻柔的风,你情不自禁吟诵着―― 生读师: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 师:多么深切的思念,多么美好的情感,千言万语凝聚成一句话。师指课题生:每逢佳节倍思亲。师:王维情真意切,古今往来,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有不少诗人也把这人间真情化作一首首动情的诗呢!点课件生读师:孩子们,就让我们把这人间真情珍藏心间吧!下课!篇5:《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
篇6:《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 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 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 客 王维
登高 插茱萸 遥知 少一人
篇7:《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篇8: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上课时,我以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入,读好了古诗,我布置学生读课文,找到相应的内容来理解诗句。课文结构清晰,语言简练,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很快找到了相应的语段来理解诗句。那如何让学生体会诗人王维对亲人的思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同学们离开过自己的家和父母分别过吗?你想自己的爸爸妈妈吗?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不少小朋友表示曾经到亲戚家住过,少则两三天,多则半个多月,所以小朋友说的时候都表达出了自己很想家,这时候,我提问学生:“王维离家多久了?”“两年!”小朋友几乎是喊着回答,“会多么想家啊!谁能读出诗人的感受?”有了情感的铺垫,学生朗读起来颇具深情,效果较好。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体会到了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种角色的互动,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课上也留下了一个遗憾,在解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没有讲清楚,应该是诗人联想到远在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在思念自己的画面。这里,还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语言训练:兄弟们思念王维么,会怎么说?这样将会更清楚的了解诗的意思。这也让我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表达一定要清楚,语文要说得明明白白,否则,学生就听不明白,一头雾水,久而久之甚至会失去听课的乐趣。
篇9:《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文包诗”,文辞优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
然而在教学时并不能如一般的阅读教学,停留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教师自身要明白“文包诗”的特点,捉摸编者编写此类题材的意图。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也许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理解古诗字里行间的意思,以及写作背景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只有在小学3—5年级才会出现了“文包诗”,“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
学生分析:
由于开展经典诵读,
三年级学生基本已经会背这首诗了,但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和明白这是一首思乡诗的'层次上,
并不能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融入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孩子在初读“文”时能大致感受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感受只是浮在表面的初步感知。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由文及诗,由诗入文感悟文中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这种课文形式。
2、能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在重阳节感到的举目无亲的孤寂。
3、能有味道地背诵出古诗,并能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在二年级时曾学过一首思乡诗,还记得吗?一齐背一背。
李白的《静夜思》
师:是啊,
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家乡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叫人时时刻刻思念着地方,尤其是在万家团圆的节日,于是两千多年前,同样唐朝的一位大诗人王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师:你们知道吗?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下面听老师读一读这个故事。(师配乐范读)
二、学习生字词
A、师:之前大家已经作了预习了,这些词你能读好吗?
出示词语:思念
兄弟
异乡
重阳
回忆
情景
佳节
登高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天各一方
一年一度
独在异乡为异客
篇10:每逢佳节倍思亲二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二)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处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1.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下面我得来考考大家,谁来读这些词语? 2. 出示词语 A组:佳节 天各一方 倍思亲 思念 兄弟 B组:一年一度 扶老携幼 头插茱萸 登高游玩 兴高采烈 指名读 3. 说重阳 你知道重阳节吗? 你能用上B组里的词语来向大家介绍一下重阳节吗? (师:是呀,多热闹呀!) 二.精读课文 一)逢佳节 课文哪个小节讲到了人们过重阳节的热闹场面的?(板:逢佳节) 1. 指名回答并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2. 自己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3. 相机指点: 一年一度:一年一次 热闹――有老人,有小孩(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心情非常高兴!――你还知道哪些表示非常高兴的词语?说一说。 4. 请兴高采烈地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师述: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还想通超额完成朗读把我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再指名读――齐读。 5.过渡:别人都在欢度佳节,而此时此刻,王维身处何方? 二)离家久 1.指名回答,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指名读,谈谈体会,教师相机指点: 15岁,还是一个孩子,就孤身一人离开家乡了。 两年,是多少天?是七百多天,七百多个日日夜夜没能见到亲人,你能体会到他当时的心情吗?(板:离家久)谁再带着这种情感来读一读。 3.板演:作者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而作者此时却只身一人求学在华山以西的异乡――长安,这一别竟然已度过了两年的时光,真可谓是“独在异乡为异客”――出示诗句。 4.谁来读一读这句诗?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些字最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心情?(独、异)请你用你的'朗读来告诉我们你的见解。 5.师小结:王维就这样孤单一人身处热闹的长安街头,看着街边如潮的人流,人们扶老携幼,他不能( ),人们兴高采列,他不能( ),人们登高游玩,他没有( ),因此,思念亲人的心情也愈发强烈,不由得吟出了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出示。 6.指名读一读,齐读。再将两句诗句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读得更动情! 7.站在长安的街头,王维不禁思绪万千,他想到了什么? 三)忆团圆 1.默读自学第三小节,完成填空: 站在长安的街头,王维不禁思绪万千,他想起了 ,想起了, 想起了 …… 2/交流,(板:忆团圆)对啊,想到了许多许多,这就叫思绪万千。 出示句子: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3/还有同学想读读这段话吗? 4/从你们的神态中老师也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一起来团聚一回。(生齐读) 5/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时心情怎么样?大家欢聚一堂,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可以先和你的同桌商量商量,再指名说。 6/强化填空: 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四)少一人 1. 过渡:然而,如今我们却――(引读)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也一定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2. 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读出了什么?(忧伤,难受……)指名读一读这句话。 3. 王维的兄弟们果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此时此刻,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4. 师: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意啊!此时些刻的王维多想和兄弟们在一起,一起头插茱萸,一起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一起欢聚在一起……可是现在,他不能( )不能( ),不能( )――说话练习。 5. 兄弟们在思念王维,王维也在思念着他的兄弟们,他不禁写道――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学生齐读。(板:“少一人”) 6. 少了谁?从前兄弟欢聚,如今独少一人,谁再来读? 三.诵古诗 1、诗人王维漂泊他乡,两年没见到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他只能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出示古诗,师配乐诵读。 2、让我们也都来做一回大诗人,来体味一下王维的那一股浓郁的思乡之情。齐读,再指名读。 四.写书信 出示要求: 写完这首诗,王维觉得思乡之情更切,于是再次提笔,决定写一封家书。一来,抒一抒自己的思乡之情;二来,解一解家中父母、兄弟对自己的牵挂。可是,提笔千言却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说起,你能帮一能王维,代他写一封家书吗?可以从下面的三封书信中任选一封来完成! 小提示:可以用上课文里的句子来介绍一下王维的见闻、生活。篇11:《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
(指名两到三位,开火车领读)
B、写字指导
注意点:本课的生字难不难呀(不难)
生字是不难,但有几个看似容易的词语却特别容易写错,一个是“佳”字,注意右边是两个“土”字,不能一竖到底。
还有两个点要注意。“幼”字的一点不能丢,“念”字的一点不能添。
(老师范写、学生写一遍、描红一遍)
三、检查读课文
你们的字词真是读的又快又准啊,课文也能读的这么好吗?
文章一共几节?(四节)请四个人读,即时纠正。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这首诗是谁写的啊?(唐朝的王维),王维为什么在诗中说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呢?
(请两位同学读读第一小节)
(2)如果变成这样,你会读吗?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不觉已经()。
(3)读完以后,你想说些什么?
预设:王维很孤独,离开时只有15岁,王维很思念家乡,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
(4)你能读出王维的思乡之情吗?(指名3人)
是啊,王维离开家乡时只有15岁,比你们大不了多少,独自一人来到了哪里?
京城长安(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异乡”
是长安人吗?(不是)——异客(外地人)
王维年仅十五岁,独自漂流异乡,感觉很孤独。能读好这一句吗?
独在异乡为异客(指名读,读出思乡之情。)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佳节”是什么意思?
(美好的节日)
(2)在我们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佳节?
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正月初一的春节
注意:要把话说完整
(3)对,这些节日都叫佳节,在本文中,佳节指什么节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就像其他传统佳节一样,是一个万家团聚的好日子,在这一天,王维看到了什么?
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4)这一天,人们心情怎么样?
很高兴
(5)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a、“兴高采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你能换个词吗?
预设(学生能说出“兴致勃勃”、“欣喜若狂”、“高兴”)
b、“扶老携幼”什么意思?
过节时,你们全家会出去玩吗?会有哪些人一起去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怎么走的呢?
搀扶着老人,带着孩子。
(可以做做动作)
c、全家出动,登高游玩,多开心啊?你觉得这一天,人们除了登高游玩还会做些什么呢?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此时应该能说出重阳节的一些风俗。
师:是啊,多么开心的节日啊!可是“独在异乡”的作为“异客”的王维看到这样的情景会高兴吗?
(不会)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怎么样?——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你知道“倍”是什么意思吗?
(更加)你能读出更加思念吗?(指名3-5人读,读出思念)
六、学习课文第三节
(1)王维在重阳节这天对家乡的亲人怀着深切的思念,他想了些什么呢?(文章第三节)
出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指名读)
(2)王维知道,现在兄弟们一定也在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可惜的是,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唉——只少了一个人,是谁?(王维)
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名读3—5)
(3)师: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王维呢。你觉得家乡的兄弟在登高聚会时想对王维说些什么?
(生自由说)
预设:王维,我好想念你呀,你在长安还好吗?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4)王维知道家乡的兄弟正在思念着自己,于是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也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5)王维陷入了不可抑制的思乡之情中,一定想了很多很多,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齐读。
指名配乐朗读(3—5)人(有感情的朗读)
能背上吗?
(有感情的背诵)
师总结: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在外地,每逢节日总会特别思念家乡时,便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这句话便成为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
七、拓展延伸
思乡之情充溢着游子的内心,王维除了写这首诗千古绝唱外,还写这样一首思乡诗
出示: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师翻译大致意思,
你觉得王维除了想知道家乡的梅花有没有开以外,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想知道家乡的兄弟好不好,身体是不是很健康…
八、作业:
1、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2、搜集几首思乡诗,小组交流背背。
篇12:小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唐代有位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已经两年了。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材解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文包诗是苏教版一大编写特色,课文题目源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诗,这是全诗的中心句,也是脍炙人口、常被人引用的一句,以这句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
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的背景和缘由。唐代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件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此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明白如话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情意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用词自然而凝练,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景表达了出来,同时透露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一个“倍”字,真切地道出了诗人思乡情浓。因此,也成为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王维15岁时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点明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处境。
第二自然段写“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又到了”,本来在“异乡”为“异客”思乡之情就难免,更何况“佳节”来临,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去登高游玩”,而王维形单影只,于是思念亲人的浓烈感情油然而生,然而,长安与家乡路途遥远,难以见到亲人的。
第三自然段写王维回忆、想象“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今天他们还会思念着我吗?在这段,王维通过“我”对“兄弟们”的思念,来遥想“兄弟们”对“我”的思念,在一种想象的感情交流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第四自然段在前面一个故事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原诗,让人进一步体会原诗的凝练和意境。
教学理念:
1、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2、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教师的合理有效地引导推动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与探究。
3、课堂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深入对话的场所,师生应该在其间共同展开学习,互相进行思维碰撞,最终让师生都有所习得,进而让语文素养不断得到积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
教学思路:
整体思路:从题目入手引出诗句,由读猜诗句的意思产生疑问,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通过让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和文本的解释进行对照,进一步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积累,让诗文在自然结合中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贯穿主线“思亲”:了解为何而“思亲”——体会为何而“倍思亲”——品悟“思亲”之情——感受“思亲”之心。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
2、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边写边讲解,齐读。
3、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高兴),为什么?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开心的。
4、但是,唐代有位诗人在某一个佳节来临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5、个别读题目。
6、这句诗你在哪儿见过吗?
板块二:初解古诗,激发学生走入文本欲望
1、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一读诗:
(1)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2) 指名读
(3) 齐读
3、二读诗:
(1) 请你再次自己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你读不懂的又是什么?
(2) 指名交流。
(3) 解决:“佳节”是——重阳节(九月九日)。 “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着它可以祛邪避灾。它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不懂处:你很会读书,很爱思考。大家都很会读书,那让我们一起带上这些问题走进课文,看看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在故事中你一定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了解。)
4、过渡:在全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感叹,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可能会对诗有更多新的感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读读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吧。
板块三:诗文对照,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世界
学生自由读文。
1、了解为何而“思亲”
(1) 出示第一小节。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2) 通过他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板书:王维)在这两年里,他会怎样?谁也来读读这一小节。
(3) 是呀,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去长安求学(板书:长安)独自一人在外,难免会有孤独的感觉,这就叫——“独在异乡为异客”。
(4) 离家两年里,他一定会常常思念亲人。齐读第一小节。
2、体会为何而“倍思亲”
(1) 那是什么让王维“倍”思亲?请你再读读课文。
(2) 学生交流,出示第二小节,
(3)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到了怎样的热闹景象?指名读,“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什么是“扶老携幼”?读词。
王维还会看到——(想象佳节的热闹)。再读句。
这热闹景象、欢乐气氛触动王维的思乡情怀。齐读这句话。
(4) 引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现在你知道“倍思亲”的“倍”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吗?(更加思念,比以往更思念了)。读句。
(5) 别人的一家团聚,别人的欢乐气氛更增添了王维对家人的思念。谁来读读第二小节,读出重阳节的热闹,读出王维的“倍”思亲的心情。
(6) 齐读。
3、品悟 “思亲”之情。
(1) 此时此刻,王维一定想起了许多许多。他会想什么呢?请你再读课文。走进王维心中好吗?
(2) 交流:你感受到王维思念亲人的情感变化了吗?
引导:
他想起了什么?(出示第三节)想到兄弟欢聚时他心情是——高兴。谁来读一读。
想起两年前的那个重阳节,王维思绪万千:我们曾经——我们曾经——我们曾经——
再想想如今引读——体会天各一方。
此时此刻,——(引)
心中真是——(学生说)。读好 “如今……我呢。”
(3)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王维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吧!齐读第三小节。
4、感受“思亲”之心。
(1) 描述:重阳佳节,王维看着家家户户热闹欢庆的景象,想起了在家乡和兄弟相聚时的欢乐情景,想到不能和兄弟们一起登高,思乡之情愈发浓了,一时思绪万千,他就把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出示古诗)。
(2) 谁愿意来带着大家感受王维的此时的心情。指名读。评:听了他的朗读,你看到了——你感受到了——。
(3) 齐读。
板块四:拓展延伸,感受古诗文无穷魅力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个人呢?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思乡情。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月圆之夜就曾写下了《静夜思》,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也曾写下了《泊船瓜洲》,这些都是诗中的思乡名作。
2、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真情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篇13:每逢佳节倍思亲
有的时候,总感觉人越长大越孤单,越发为生活的琐碎小事而奔波、忙碌。自从跨越了18岁这道青春线后,总觉得自己是个男人,该做些男人应该做的事,于是便学着胆大,学着遐想,学着探索,学着放肆…… 奔波了这么多年以后,发现自己还在前进的道路上狂奔,梦想似乎就在眼前,但却还未实现。而今,又是一年端午日,还是一个人身处异乡,突然发现,自己也有好些年没有与家人一起过端午节了,这样一想,心里真是寒颤。团聚,便成了我此刻最开心的事儿,这也许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想法吧!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呐! 期待,期待,期待,下一年能够回家乡好好过个端午节,更希望那些有家有爱的忙碌者,也能与家人开心团聚,共享人间温暖!
篇14:每逢佳节倍思亲
大鹏展翅,孤雁南飞。
天上月圆,地上月半。
晚霞,孤雁,弯月,使我傍晚惆怅彷徨,早露不经意间滋润我的脸庞,顿时愁肠倍增。
中秋即至,父亲远在千里之外。我叹吟道:“天涯人儿仍在忙,可怜双鬓微霜;一条脊骨擎天柱,中秋顾盼人归乡。”佳节倍思亲,我思念起与我不和的父亲,往日争吵,历历在目。
天色渐暗,月牙透露出迷惘的光芒,朦胧而神秘,似乎在散发发着中秋月饼的香味。促织闻得不自禁,个个歌唱显身手。
夜深,月光如纱,秋风徐徐,令人神往。
★ 苏教版上册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每逢佳节倍思亲》(第四单元) 教案教学设计
★ 上课教案
★ 但愿人长久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精选14篇)】相关文章: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优秀教案2023-12-15
《春酒》 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2024-01-01
三年级语文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2023-08-14
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课教案2022-05-07
梅花魂教案2024-04-20
雪儿第二课时优秀教案2023-02-15
但愿人长久优秀的教案设计2023-05-18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2023-08-21
高三语文复习课教案2022-05-06
冀教五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四个人和一个箱子》2023-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