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红楼散文(集锦11篇)由网友“rainy”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夜读红楼散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夜读红楼散文
夜读红楼散文
初中时就听说《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是一部不得不读的好书,结果因为买不起没读成。只有幸读了初三语文里那一段和下面寥寥数语的注解。
第一次真正读通行本的《红楼梦》是在参加工作之后,节衣缩食买过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三卷本《红楼梦》。我读书的态度还是蛮认真的,但初读《红楼梦》读不到两回就烦躁起来。最后采取猪八戒吞人生果的办法,不知其味地泛泛翻一遍。因为阅读的过程慌着找宝黛爱情的故事情节,书里的诗词全部省略,甚至将开头的楔子也省略了。因此准确地说,我初读《红楼梦》仅止于囫囵吞枣地“翻过”,没感觉到特别有味道。甚至还远不如我读过的《水浒传》和《西游记》精彩。
暑假期间,我曾从家里翻出两本没头没尾的厚书,读得很入迷,后来才知道是《水浒传》。再后来,堂哥买了一套《西游记》回来,他整天捧着看,我也跟在后面读过一本。读的收获就是吴承恩写得不好。我觉得孙悟空老是忘记使用自己的诸多本事,一些做法不得要领,不应该屡屡被妖怪抓住。许多时候都差点丢了师傅的性命。我问过堂哥悟空为什么不频繁地使用“定身法”?只要一定住对方,还有什么妖怪是整不死的?看来孙悟空虽然有本事,但是记性不好。堂哥给我的解释是,你看看哪个妖怪不用宝贝能战胜孙悟空的?我一时没想到,心里却颇不服气,觉得《西游记》不少情节要是我写,悟空一定战无不胜。
我买的那套《红楼梦》后来送给了我的一个同学。此后到之前,就再没看过《红楼梦》。去年陪女儿逛东莞永正书城,偶尔看见了刘心武的《<《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随手翻翻,竟被强烈吸引,就买下了。同时还买了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以及另外一本专写研究《红楼梦》那些人的书。
一个多月里,用女儿的话说,我成了“红楼梦控”。夜夜看书到凌晨。有时候还不过瘾,就上网根据书里的线索,用百度去找关于《红楼梦》的研究资料,去追看刘心武先生的讲座,去追看红学家们的论文。白天又根据书里的线索,去买了庚辰本的`《红楼梦》回来细读。通过一大堆关于《红楼梦》的研究资料对照,重读《红楼梦》,发自内心地觉得《红楼梦》确实是一部空前绝后的奇书,一部耐寻味耐咀嚼的好书。也终于明白了一些,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专家学者,不惜皓首穷经大半生,甚至一生痴迷“研红”而矢志不渝的原因。
解读《红楼梦》,实在像是啃一根香气四溢的大骨头的骨髓。原来“其中味”如此地丰盛,能令我大快朵颐。我有个歪想,当我看见狗恋骨头总是很不屑和厌恶,也许就因为我不知道它的滋味吧?可惜那种美好的感觉没持续多久,因为工作繁忙,一度丢下了。
今年有闲,又取下书架上的存书,再度进入“状态”。这回居然还是能读出新意和深意,又去书店买回了《刘心武续红楼梦》和周汝昌的新作《红楼新境》。在网络上开始连读带脂砚斋批语的甲戌本《红楼梦》,附带看了不少红迷朋友和网友的热评。
有一种说法引起了我的注意,不少红迷朋友指责刘心武的研究成果系“抄袭和剽窃”,是语词的穿凿和故意炒作。甚至有人断言刘心武研究《红楼梦》就是为了沽取名利。刘心武在央视开讲座解密《红楼梦》让他名声大噪,各种论著也卖得很火。比如四卷本的《刘心武解密红楼梦》;比如《<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比如《刘心武续红楼梦》等都卖的热火朝天,给他带来了许多收益和美名。
我沿着刘心武是不是“抄袭剽窃”前人的研究成果,是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阅读了大量的研红资料,甚至像刘心武研习《红楼梦》文本、探佚《红楼梦》的人物原型一样,一遍遍地读他的书,看他的讲座。
我最初的想法是写在微博上的,就两句话:刘心武研究《红楼梦》,有三分之二的成果是嫁接在前人的肩膀上,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和方法,将对《红楼梦》的阅读和研究做了最大幅度的推广和普及,使“红学”的受众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广度和高度。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假如说,我国红学会的专家们将对《红楼梦》的研究,推广到了一个十万人的圈子里,那么刘心武的作为是将这个圈子扩大到了百万人。
说到刘心武的“抄袭剽窃”,估计主要是针对他的许多研究成果。其实早在若干年以前,就有红学前辈提出来了。比如刘心武探佚的“脂砚斋即史湘云”的结论,这个结论其实早在1947年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就考证出来了。至于《红楼梦》的情节结构是9乘以12单元,曹雪芹原笔愿意的《红楼梦》应该为108回,原书稿其实应该早已经写完,原书稿后应该有一个108人的“情榜”,书里人物的原型谁应该是谁等等等等。基本上都是若干年前红学家们,尤其是红学专家周汝昌先生,在著作里早说过了的。刘心武先生研究《红楼梦》的著作里,首次提出的,新颖的观点和结论真的不多。这个只要有心查看下红学研究论著就知道了。所以,有人说刘先生的论著多属“抄袭和剽窃”并非空穴来风。
我不同意这种说法的“严重性”,理由之一是你只要细读刘心武先生的文本就会发现,他在借用这些前人的研究成果之时,都是一再声明过的,甚至反复强调属于某某先生的发现。其次,你也确实能在刘先生的论著中,看到只属于刘先生的思考,理论和首次提出的观点和看法。他也从不排斥对他的批评,一再申明希望百家争鸣。我以为仅从此来看,武断地下一个“抄袭剽窃”的结论是不妥的。
中国红学会成立三十多年了,新中国开始研究红学的专家学者数以万计,都留下了连篇累牍的学术专著。但是,能被普通大众所知甚少,所读更少。基本上是限于“圈内”人士的解读把玩。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出现了。在刘心武先生于央视开办解密《红楼梦》的讲座之后,央视的子时成了“黄金时间”,收视率大增,许多红学专著被重新从故纸堆里翻出来,《红楼梦》一书在各书店的销量也大增,社会上掀起了研习《红楼梦》的热潮。
我成了“红学迷”,就始于读了几本刘心武先生的红学论著,这是毫无疑问的。一部文学经典,一部传世奇书,终于唤来了大范围的民众的欣赏,我觉得刘心武先生是功不可没的。是否“抄袭和剽窃”已经不重要了,从“推陈”到“出新”都已经初步完成了,个中滋味,留待我们阅读者慢慢品鉴就好。
篇2: 夜读红楼心情随笔
夜读红楼心情随笔
这几夜天气燥热,心情也随之烦闷,难以安眠。随手抄起枕边的《红楼梦》,素来喜爱红楼中的诗词,于是挑选了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黛玉
《唐多令》
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流。
很多人都以为像我这样的女子,必定是偏爱宝钗的,可不巧,黛玉的诗词风流袅娜,恰巧是我的最爱。黛玉的《唐多令》发散着娇弱的凄美。“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玲珑剔透的文字流露出孤独与哀愁情感。“漂泊亦如人命薄”一句话道出了身世的凄凉。黛玉的诗词中特有的柔婉的女性化气质足以倾倒众生。
黛玉是一位细腻、敏感、真性情的女子,有一颗透明的.玻璃心。爱、恨都无从掩饰,真心真意的掏出,不要功名、不计利禄,不在乎后半生的荣华富贵,一心一意的追寻着自己的爱情。聪慧机敏、伶牙俐齿让人爱到心醉,偶尔对心爱的男子使点小性子,那也分明是将爱与被爱的幸福挂在脸上。
很多人说黛玉是不幸的,幼年丧母,继而又丧父,寄居在外婆家中,看着舅舅舅妈的脸色度日。可纵观整本红楼,曹雪芹对黛玉潜藏着特有的偏爱,黛玉的容貌如云中月儿一般娇美朦胧,黛玉的诗词虽然略带忧愁,无不是清雅别致,折桂红楼,黛玉也是红楼中唯一得到爱情的女子。她的爱情与宝玉朝夕相伴度过青春年华,她的爱情骄纵与任性在一次次的小别扭中得到了宝玉的贴心呵护,她的爱情在她为情香销之后,依然深深地刻画在宝玉心中,宝玉用对现实的反抗,癫狂的实现了他对她曾经的承诺……
宝钗
《临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的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黛玉咏的柳絮带着身世飘零的哀叹,宝钗的《临江仙》则对未来充满了幸福的憧憬。“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的均匀。”勾勒出白玉堂前柳絮纷飞的美景。“任他随聚随分”,展现出豁达自持的人生态度。“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表达了阳光、乐观、向上积极的人生美景。
宝钗在黛玉死、宝玉癫的结局里,似乎是个幸运的女子。偏偏心细如发的曹雪芹,从未给她安插过一丝感情。也许你想说,黛玉和宝玉是那个时代的新生儿,所以他们勇敢的追求了爱情,而宝钗是传统的时代产物,她的心思,她的情感注定是要永远的沉默在内心深处。可沉默在内心深处的女子,就没有感情的悲喜吗?!通篇红楼没有给出我们答案。
一出场我们便认识了一个上京选秀的女子,那时的她背负着家族昌盛的期望。接下来我们又读懂了王夫人、薛姨妈、凤姐的安排,一步一步她成为了宝玉名义上的二奶奶。通读整篇这个“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女子都不曾表露过自己的感情。假设,仅仅是假设,如果在她沉默的内心深处深深地爱着宝玉,那每日每夜看着心爱的男子与其他同龄的女子眼角眉梢流露的情谊,该是怎样的一种妒忌、心痛……假设,仅仅是假设,如果她压根对宝玉没有情感,那嫁给一个她不爱同时也不爱她的男子,命运又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悲哀?
可是没有如果,由于作者的吝啬,我们没有读懂她内心深处的情感,只看到诗文中那个乐观、阳光、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女子。
一部《红楼梦》终是一部悲剧,两个女子,一静一动,一悲一喜,无论她们是追求亦或是等待,终没能等来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篇3:夜读散文
秋雨潇潇的黄昏,又遇上停电,顿时觉得安静下来,仿佛整个城市进入沉默。燃起一直红烛,悠然地看会儿书。不觉上次挑灯夜读已有二十多年,真有些恍如隔世的意思。
那时刚读中学,农村的夏天停电是常事。我住在祖父祖母堂屋的西间,老人习惯早睡,我却时常习作到很晚。作业倒也不多,大部分时间是看闲书。四大名著看过,论语、聊斋、金瓶梅也看,当时没少留恋金庸、古龙的武侠世界,琼瑶、汪国真、席慕容的大作也拜读过。文学杂志、周刊挺多,故事会、笑林也有,唯独作文锦集类的缺乏。
正如某位老师所说,“正经不足,邪力有余”。自己也觉得正常功课没有达到家人的期望,阅读爱好却是养成了,只当自娱,因为写作的能力并不突出。有阵时间,同学间曾流传一种袖珍型掌上小说,册子尚不及手掌大,其文字价值也不敢恭维。大概图的就是时尚,或握在手里的感觉。记忆深刻的是一本《小狐仙》的册子,被老师发现后当不良读物没收了,直到中学毕业才退还,后来不知道撂哪了。但那种阅读的兴趣,在同学见流传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夜阑人静的时候,最适合阅读。烛光下夜读的氛围也好。温和的灯光洒在字上,眼睛和思想都是充实的。没有外界打扰,感觉心思能钻到书本里,就像里面真能找到颜如玉似的。读散文或者诗歌心情会随着文字跳跃,想象着人家描写出的意境,忍不住就想抄写一遍,仔细体会那美妙字句在自己笔尖的淋漓感。读小说相当于在听故事,要一起合成,若是断断续续看或是书不全,故事不完整,就太没劲了。因为我喜欢看完后躺下身仔细连贯,快的时候一晚上可以看一本二十万字左右的书。
时间过去很多年了,那段秉烛夜读的日子确在印象里非常清晰。单是那从容悠然的小情调,已然在我脑海根深蒂固。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已经停了,电还没来。举目望去,城市的上空一片灰蒙蒙的。眼前高矮胖瘦的黑影,仿佛身处寂静的森林。远处微黄的街灯,像是为守护寂静专设的亮光,又像是提醒我仍身处于都市。夜色的后面仍旧是藏着喧闹和繁华,而我此时享受的静逸,不过是占了停电的光,充其量算是捡来的小趣。
篇4:夜读散文
苏轼曾在诗中写道:人间有味是清欢。读书,也是一种清欢。而这种清欢,在这静好的冬夜,赋予平淡的时光以充实,赋予平庸的日子以光彩。
三国时的董遇对如何利用时间来读书有一番精辟的见解,他的学生问其读书“苦无时日”,董遇回答“当以三余”,并解释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小雪节气已过,随着逐渐黯淡的天色,近楼远屋的灯一盏盏亮起来,接下来的时光恰好是岁之余和日之余,坐在静夜里,将心灵之舟泊在书海一隅,灯前静读也好,拥被而读也罢,总是愿意被书香包围,读书时渐入佳境,心绪在行行文字的浸润下变得柔软,变得恬静。
翻开了书,便进入了一个丰实的世界,从淳美的文字中获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阅读时的自我,不能如萍浮于水面,而要以树的姿势,沉潜、安静地体味,方能品出其中的滋味。根扎得深,才能有枝的繁茂和叶的青葱。因此,将以往由量的摄取转为质的感悟,书也给我无言的回报,拥有会意时的欣喜,拥有表达时的快慰。
冬夜静,新茶淡,随着书里的`叙述思接千载,神骛八极。夜读,或有细雨扣窗来访,或有清风明月做伴,或有薄霜白雪覆屋。此时远离喧嚣,内心的沉静如同苍穹之月,很自然地就进入了诗人戴望舒所描述的“你问我的欢乐何在――窗头明月枕边书”的意境。书原本就是一种成于耐心的结晶。在书的世界里,有棉布般的贴心贴肺,也有雪霜般的清冽凌厉,或是溪流般曲折有致,正如有人所说,鲁迅的文字如青铜器,张爱玲的文字如珠玉盆景,川端康成的文字如青花素瓷,亨利・米勒的文字如香槟开瓶。我喜欢这些比喻,贴切又美好。常常像董桥所说的,与书抵死缠绵,读着,读着,夜已阑珊。
闲暇之时,足不出户,在网上寻书,轻轻点击后便购下所需。在庸常的日子里,给生活做减法,谢绝觥筹交错的饭局,减却商场超市的流连,避免网上毫无意义的闲看,不是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要学会舍弃,只心甘情愿栖居在书的世界里。与爱书的朋友在一起,也总是互相询问最近阅读上的收获,知己相交,也因书的存在溢着墨香。
好书不厌多遍读,未购新书时,从书柜中任抽一本,温习曾经熟悉的文字,唐诗宋词一直是我的最爱,这些在千百年写下的诗,与我们隔了漫漫的岁月,在凉如水的冬夜,面对发黄的纸页,一遍遍地企图接近那些隐于诗句之中的思绪,去理解那些独坐,那些野望,那些离别,那些对生命的真切感悟。
“不招摇,也不刻意,含而不露,贵在知心”,读得平心静气,读到怡然自得,在荏苒光阴里,执书于手,与书偕老。
篇5:夜读散文
猛然发现,我的业余学习,竟多是灯下的读书经历。
真正细读的第一本书是《高山下的花环》。现在看来它当然不能算是杰作,但在三十年前文学的春天里,它的传诵程度超过了任何一本畅销书。那时读初三,因了老师的推荐,我逐字逐句阅读,大段大段摘抄。放秋假时,我白天干活,夜晚读它。山村还没电,只能就着昏黄的煤油灯光走进书中的故事里,甚至忘记了时间,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亲人提醒才知道,鼻孔被烟熏成了黑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梁三喜和他的母亲以及妻子,也是从那时起,我心目中人民的形象,除了父老乡亲,就是他们了。所谓的人民就是深植大地的最普通却最正义的底层民众,无权无势却心装国家,没有文化却深明大义。我知道我的父老乡亲就是这样和接近这样的人。
我是在二十多岁以后开始喜欢唐诗宋词的。我认为学习它们的精要是在背诵之后反复揣摩文字背后的意境和质地。边塞诗和豪放词中那些精品,绝不输于任何一部长篇小说。片纸写山河,只言记兴衰,长期的濡染,自然会打下思想的根基打上心灵的底色。也是利用假期在一处建筑工地打工,晚上看上几眼,不能影响工友休息,熄灯后走在工棚后庄稼地间的那条小径上,脑子里一遍又一遍地想象那诗词场景和作者肝胆,竟然有面对知己和恰逢故友般的畅快。我想,同样面对开阔的大江,读过诗和没读过诗的人,感受一定是不一样的。常读常诵,它们就进入了你的生命,在最深的意义上构成了你的自我。
十八年前的冬天,在海淀,我借住在北京体育大学红十三楼。东北一个十二岁的小学生、洛阳一个七十岁的老先生分别给我寄来了《史记》和金庸、古龙的作品。古今的侠客精神一脉相承,它们都给我极强的人格教育。早晨五点半出门,晚上九点多归来,奔波辛苦之中,耿耿长夜,读书的入迷冲淡了京华冬夜的彻骨寒冷。心沉静时听窗外哗哗流着的清河水,听偶尔路过的醉酒青年的歇斯底里,感知校门外小树林里夜鸟的鸣声,猜测它们可能的轻鸢剪掠,恍然不知是真是梦。读到激越处,竟想趁着雪夜驱车赶赴香山,叩开紧闭的山寺大门,和那些高僧论一论千古霸业英雄传奇,若是他们不感兴趣,说一说散淡岁月和逍遥人生也无不可。这些作品使“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观念深印我心,也培养了我的家国意识和天下情怀。
西部的长旅中,读了近现代作家的作品。秋冬之交,乌鞘岭下的小村,变电站旁的小屋,停住了我驿动的心。读了林语堂和梁实秋,才知道鲁迅的百般珍贵;熟悉了钱钟书和朱光潜,更明白了王国维和陈寅恪的别开天地。百年左右的大师们夜夜光顾,我通过文字感知他们的气脉。我惊异于他们广采博取的文化眼光,叹服他们各立高峰的惊人成就。精彩的文字总以奇妙的思想为载体,真的成了引导人的精神长途的明灯了。其间也读了余光中、琦君、张晓风的作品,他们文字里的人文情怀和生命情调以及挥之不去的去国乡愁,和我的潜意识十分一致。
这些年,见缝插针地读了一些适合自己胃口的散文。张承志的刚烈风骨,余秋雨的文化气度,史铁生对生命的开掘,张炜那深长的倾诉,都深深感染着我。阅读境界引领思想高度,心底广阔带来笔底气象,把他们的精髓落入自己的文字和思考,渐觉人生风华无限和精神充实。
非常庆幸自己总能拥有一方相对安静的阅读天地。无论置身何方,我都怀念那一段段纯净而浪漫的读书时光。
篇6:夜读小记散文
夜读小记散文
遇到一本好书,容易;但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遇到一本正适合自己当阶段读的书,却是需要机缘巧合的。
它像一位长者,与你对坐清谈。用不紧不慢的语调,和直抵人心的文字,将你的困惑和疑虑一一剖析开来。
似会化骨绵柔掌般地,将那个葫芦一样闷声不吭的你,融化成一汪碧色湖水,清澈、透亮;让你整个人轻盈得如同山间一抹微云,在薄纱似的月色中,氤氲不散。
已是深夜,四周寂静非常。
使用年久的冰箱发出浅浅轰鸣,这个频率听在耳中,竟有着素日不曾发觉的宁神效果。初春的风吹过窗前的.花圃,玉兰的枝条与冬青树发出轻微的“沙沙”的响声。
这响声真奇妙,像一群胖嘟嘟、圆滚滚的蚕宝宝在啃食桑叶;又像是十岁那年的夏夜,妈妈在我耳边摇动着蒲扇,蒲扇是棕榈树叶子做成的,它扇动着,带着草木特有的若有似无的清香,在我耳边刮起一阵清凉的风。
这风声,和书中凝着玉一样柔光的文字,像一碗经过文火慢炖、冒着微微香气的白粥。舀一勺,慢慢放入口中,舌齿之间黏润光滑;再经由喉头滑落腹中,先是觉得妥帖,继而竟牵扯出丝丝缕缕的情愫,让人眼眶发热、感动非常。
我扭头望了一眼大大的窗户。
窗外浓墨泼洒,客厅的水晶灯晶莹剔亮,映照在窗户上,玻璃上也有了一个光华闪动的影子。在夜风的温柔中,竟似那水中明月,隐隐生出了绰约风姿。
但我不敢再看。只因那浓重的黑,引发了我许多关于鬼怪的联想。
那些长夜无聊时,泡在鬼话论坛中看的故事,此刻统统变得鲜活起来,直引得我心胆具颤。如投石入湖、弓声惊鸟,丝丝凉意从心底冒出,仿佛夏日牛饮一瓢深井水,连头发丝都带了些许湿气。
我回转身来,右腿蜷缩于沙发上,左脚着地,脚心贴服在光滑微凉的地板上,整个人往前倾下,胳膊全然放在身前沙发上,压出深深的褶窝。
一缕头发散落下来,我伸出左手将它掖在耳后。然后压住书页,右手在空白处写下了这样一篇小短文。
我一笔一划地写着。及肩散发在书页投下淡淡的影子,而我手指的细链珍珠戒指,如山间朗月,正发着莹莹幽光。
篇7:钟爱夜读心情散文
钟爱夜读心情散文
夜深人静时,灯光显得格外温暖,有书相伴,夜斑斓更富情调。竹窗影月,闭户读书忘睡眠,那是阅读的境界。把夜晚完整的交给书籍,双眼留恋于书页上的行行文字,任思绪自在的飞扬,夜读让我习惯了夜的安静,对夜的书香有了依赖。
上学时,便养成了灯下读书的习惯,白天苦于功课,唯独夜是属于自己的.。借着灯光,畅游在阅读的世界里,读琼瑶,席娟的爱情,金庸,梁羽生的武侠,读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如痴如醉。陆放翁曾写过:“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这是一个古时的老者,对童年在灯下读书的深切忆念。灯下夜读,让我的求学时光充满了乐趣,也为以后的人生路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灯下夜读,虽有枯燥,但不寂寞,桔黄色的灯下,文字开始生动起来,仿佛和书本里的文字对话,在交流思想,和书面对面的聊天。工作后,夜依然飘盈着书香,阅读更为广泛,从美食到美妆,从休闲到专业,从网络书库到书柜精美的书卷,夜读是亲切温馨的,富有情趣的,丰富着我的生活,让我从中收获很多。
灯下夜读,我最爱读一些经典之作,夜里的思维会更加开阔和清楚,可以让我沉于文字中,打开思绪和构思,让我有了更多的领悟和见解。翻开了尘封已久的《红楼梦》,书中人物再度鲜活,在灯下一一放大变得清晰,在夜的月光下,更加饱满起来。记得多年前初读的时候,关注的是书中凄美爱情的情节,总觉得黛玉的命运太悲哀了,有情人难成眷属。而今灯下再读,读到的却是作者深挚的爱意,悲悯的同情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构造力,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饱蘸着血与泪,为我们描绘了一段段动人的世间情缘。
灯下书卷长,夜似短,夜读似品茶,越品滋味越浓。那些发黄的书,那些大师们的思想,在灯光中更加明亮。夜读让我在书里品味人生,孕育着追求和梦想。灯下有书香,让生活充满了温馨和美好,装点着那长长的夜,点亮了我的人生旅途。
篇8:夜读的优秀散文
关于夜读的优秀散文
每天忙碌之余,还是忘不了想读书.
除了周末可以对这种饕餮的奢念予以满足外,更多的读书活动都是在每个工作日的夜晚进行的.晚饭后,早早地赶回陋室,先打开电热毯将被窝暖着,然后迅速地洗漱完毕,再打开电视调到点歌台或者打开收音机拨到音乐台.总之一切都已就绪,靠在床头上,摊开书,去同大师对话、去和着文字寻访、去寻找另外一个极乐世界……
通常来说,我所看的每本书基本上都是筛选过的产物.一般以散文为主诗歌为辅,其次还有小说,传记,但好像很少看杂文及其它.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喜好,对于读书这一点,或许像我这样感性的人大致上都是比较喜欢读一些散文、读一点诗歌的.读散文可以感悟生活、读诗歌可以陶冶情操.但不论是什么书,不论是什么体裁,我想开卷总是有益的.
夜晚是一天中比较适合读书的一个时段.首先,从环境来说,万籁俱寂、悄无声息、一杯清茶、一本好书,就足以用来体验“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安闲自得!其次,从自身来说,下班后、难得清闲、难得修身养性、一段音乐、一些思索,就足以用来享受“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境界了.
灯光下,一边看着喜欢的书,一边听着轻轻的音乐,一心二用在这一刻显得褒义十足.左手放一个笔记本,每当遇到精彩的片断时,我都认真地摘抄下来以便学习;右手放一本新华字典,每当遇到生僻的字眼时,我都谦逊地查阅下来以便熟记.每每当阅读的文字与自己的思考碰撞出一些火花的时候,这便是思想,这便是灵感.于是,趁热打铁般地拿起笔,就着心中的澎湃激情写点读书笔记便也是夜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然而,真正的读书是不拘泥外在的.形式的.有没有音乐的陪伴,有没有茶香的缥缈,这都不大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书籍、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喜欢什么样的氛围.最关键的还是与文字的沟通与作者的交流.当你进入状态后,真正地跟着书中的人物情节同喜怒共哀乐,真正地与作者的思想作探讨,真正地泛起你内心深处的波澜的时候,周围的一切都已经不再重要了.而,这种感觉唯有夜晚能给予我.所以我喜欢夜读,喜欢这种被优美的文字、被浓浓的夜色包裹的感觉.
夜晚读书会给人一种无比的踏实感.没有闲人打搅、没有琐事缠身、一切都可以随心所欲、一切都可以淡然处之.所以大凡是在夜晚读过的书,印象就会颇为深刻些,这样一来,在往后的岁月中凡是提及与此有关的事物,大脑里也会立刻闪现出当时书本上的情形,或旁征博引,或增添谈资,总之所掌握的都是大有裨益的东西.
夜读,不仅可以用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消除你整天的疲劳、给你带来全新的美好心情.除此之外你还可以伴着醇醇的书香沉沉地睡去,想一想、是多美妙的一件好事……
喜欢夜读,喜欢用“黑夜给我的黑色眼睛,去寻找光明.”
篇9:冬夜读词散文
冬夜读词散文
子夜时分,一切都已睡熟了吧!
村前清浅且冷的小河水,窗外那朵冷艳的寒梅,青石板下抑或路旁衰草丛里不知名的很多的小虫子,还有墙缝里的蚂蚁,我想它们一定都在做着蚀骨销魂的春梦。
呵呵!熄灭这很不好的想象与好奇吧!我用最虔诚的方式点燃微弱的油灯,也用最虔诚的姿势捧起厚厚的词卷。当然也不会再去想那清浅如小河水的少女的肌肤。因为这是黑夜的事。我只好把这一时间或机会残留给黑夜,也希望黑夜能把这一时间或机会遗留给我。
独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山光残照里,无人会得凭阑意。
铺开陈旧泛黄的词卷,字也泛黄,词也泛黄,微弱的灯光也掺和着泛黄,一如既往且急切的思念也跟着泛黄。为何思念会如此急切,仿佛想挣脱某种无形的禁锢欲从胸腔蹦出来,然后大声宣告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神圣与纯洁。这纵然是值得骄傲的,但我还是急了,我急强饮无味,我急衣带渐宽,我急北雁南飞,我急秋叶凋零。自从你离开以后,如盈盈一水的相思就开始在血液里翻涌,日日夜夜不停地在记忆深处奔流。
其实,一开始我就急了。
打着赤脚,反正你不在;甚至脱了光衣物,反正你不在。我尽力的迈着一轻再轻的步子,赤着身子走进词中。你虽然不在,但我还是极其的害怕。我怕我已瘦的不能再瘦的双脚踩歪了词里端庄严肃的方块字,我怕我的脚气和我身上散发的男人味把它们熏倒,我甚至还怕我轻微的举动惊醒了正在熟睡的一切小生命,但我更怕我会在词中遇到一两位貌美如花的女子。
这是一件非常不雅的事情。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我的人生总是无奈的,我的爱情也依旧无奈。它仿佛一缕青烟从大地深处飘来,虽然有水的养育,和风的吹拂,但它还是犹如轻烟一样又飘进大地深处。困倚危楼,飞鸿过尽,天涯旧恨。刺骨的风揉碎了一声又一声的叹息,也吞噬了一次又一次的期待。在雪落的那一刻,全世界莹白,爱情踽踽独行进入小屋。在多少个灯火辉煌的角落,我依旧泪流满面。
她走来/断断续续的走来/洁净的脚/沾满清凉的露水,......
沾满露水和草泥的双脚?
我依稀记得,我曾多少个夏夜行走在凄恻的诗行中。夏夜总是让人窒息的,夏夜里的诗行也总是让人窒息。这种窒息就如同你拥抱着一位温玉的少女,她如水的肌肤也同样让你感到窒息。这种窒息是不是最销魂的享受呢?
或许是,又或许不是。
我站在古老的诗行中,猜想着你的步伐,搜索着你的影子,寻找着你走过的字句,沿着江南,沿着烟雨,沿着油纸伞的缱绻,沿着夕阳半窗的西楼,沿着长亭的柳堤,沿着你多次经过的桥边。我就这样从不间断地走着,水依旧,风依旧,爱情呵!是谁在你的'辉煌里步履蹒跚!是谁在你凝重的背影里满怀深情!又是谁在你凄恻的沧桑里走出了一路丁香般的惆怅!
无奈残荷惹骤雨,隔帘浅低酌。横笛斜窗。
雪未落,寒雨却落了。
落的是江南的雨。江南冬夜的雨。温婉且冷,如同一位既冰且冷的少女把香唇附在你的耳畔轻轻吹气一样,让你颤抖,心跳,害怕。寒雨的娇喘,使我又想起很多的往事来,杏花春雨的缠绵,小桥流水的不舍,以及词中一条条蜿蜒的河道,似你柔软修长的腰肢。这些都让我不得不想。自从你的脚步凋谢之后,只有这些疼痛的想象或是回忆,才能给我一丝慰藉。
相思无寄处,空留梅馆。
一樽冬夜盛满了一尊相思。在樽中阅读你的背影,用模糊堆砌情感的重量,用双脚来丈量与你的距离,用酒来接近你温婉如玉的身体。
你还记得那座石板桥吗?你还记得那采莲舟吗?你还记得那秋水湖畔按吗?你还记得渔舟中的采莲舞吗?我想你不会忘记的,永远都不会忘记。因为这是你最美的年华与青春。杨柳岸呢?你肯定不记得了,因为你本来就不知道,又何谈记得。
合上词卷,却合不上牵挂;合上黑夜,却合不上思念。
你说你走了,因为缺月。
有了缺月,会有月圆的,我相信,所以我痴等。
篇10:高二散文-红楼残梦
高二散文-红楼残梦
手抚玉石念绛珠,惜怜童子苦伴钟,红楼半片残梦碎,夜半失魂是潇湘。-题记
门前车马院,宾客满院堂,红灯高挂,喜气盈房。欢声,笑语,庆声,贺词,给的是堂前的新人,人人脸上带的是笑,不论是真心,亦或是虚意。贾母笑坐堂前,受新人跪拜。满怀欣慰。席间不时传来阵阵恭贺,调笑。整个贾府都洋溢在欢乐中。然,这一切,给的都是堂前的新人,留给黛玉,却只有充斥着笼中丝雀叽喳的空荡厢房。
情啊,爱啊,总也挡不过现实的冲击,任海誓山盟,也不过像满院的桂花,过了,也只剩光秃的枝桠。
兴许是宝钗的大度美丽,更讨贾母欢心。又或许是命运使然。谁知道呢,世间的是是非非,又有谁能说的透,道的明。
夜,凉了,黛玉却未觉,碎步走着,如瀑的黑发轻飞扬,显出惊世容颜;白纱轻殇随风紧贴,勾勒出曼妙身体。月光下,如不食人家烟火的仙子,那般,绝美,傲然。抬头,望月,是两人的光景,相遇,相识,相知,相爱。
风起,泪落。轻轻揩去,却又落下,再揩,再落……想笑,扯起的嘴角,却成哭泣,罢了,罢了,终究该是这样,又执着什么,到底又想抓住什么,明明知道该是那般,那已有的答案。
院子的小径,那般孤寂,一如黛玉。起风了,卷起满地残叶。走着的,是落寞的身影,随手捏过飘着的竹叶,轻嗅,还是如以前那般清香,只是,却不在是两个人了。恨吗?怨吗?可以吗。撒落,凝视星穹,哪里又是归宿。
夜,伤人,今夜,尤甚。大红花轿抬的本该是她啊,红嫁衣应在她身啊,红头盖应遮的是她的绝世红颜啊。那些庆声贺词应是说给她听的啊,呵,这一些本都该是她的,是她的……
哼着那曾经的小曲,缓缓起舞。曼妙的身姿,于月光下,那般独美,带起满地的残叶,那般洒脱。
星落也不忍睹般,纷纷藏在那黑压压的'云层之后,悄悄留下眼泪,穿过云层,落在这片土地上。
跌落,娇躯重重砸在坚硬的土地上,雨豁然停了,风也静止了,一切都静了,唯有偏偏被雨水打落的竹叶,缓缓落下,一片一片落在黛玉脚上,手上,身上,脸上,一片一片,落下。
一点一点,雨水落下,滴在黛玉脸上,越来越多。
眼神渐迷,似又回到前世。是你吗,童子,你又来为绛珠浇水了吗,,每日,都这般,细细浇灌,为我拂去杂物,轻抚我的身躯,这样,真好,真好,真希望,永远这般,如果,可以,真的希望没有下这凡间,只希望你这般,就好,够了,真的够了,不奢望更多,真的不奢望了。
缓缓合上双眼,手,无力散落,香消,玉殒……
—后记
睁开双眼,却觉眼角湿润,手抚过枕间,早已湿透。拿起手机查看,已是深夜2点多,却已无心睡眠,起身,燃了跟眼烟,在窗前,凝视黑夜。原来是南柯一梦,却清晰的感受带黛玉心中的那般无奈,凄苦,于无助。弹掉手中的烟蒂,看着它在黑夜中划过一道道弧线,落地。
转身拿起床头的《红楼梦》,将它藏在书桌的最底层抽屉,锁上。一遍就够了,再也不想再看第二遍了。打开电脑,写下了这篇后楼残梦,祭奠,那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仙子——黛玉。
篇11:红楼书缘散文
红楼书缘散文
上高中二年级时,我家搬过一次家。新房是三大间房,没有客厅和饭厅,不过,吃饭可以在三间房共通的过道里进行。其中,南北相邻的两间房,中间隔墙上有一个大方孔,那是为通透而设计的;其实有碍观瞻。在房屋装修时,有人家将方孔做成金鱼缸。我家搬进去时,将方孔装上横木板,做成一个简易书柜。我记得,这个书柜里曾经摆放过一套《红楼梦》。
这套《红楼梦》是人民文学版,红色书面压膜装,花多少钱、怎么买的都忘记了。后来,因为上卷书的书脊粘胶干硬断裂,我就不喜欢了。正好有一个同学来家玩,好像很艳羡我有《红楼梦》,于是我慨然相赠。再后来,我家又搬了一次,对那套房子里的事记得不多,在有限的记忆中,《红楼梦》的来与去仍记得。
随着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重复播放,我又动心想购买一套《红楼梦》书籍。那年代,书籍的印行不像现在这么先进,好像还是人工排版,而且也极少多家出版社同时发行同类的书籍,不像后来。终于,我在华中理工大学(后来的华中科技大学)新华书店,购得一套人民文学版的《红楼梦》,九元八角,当时是很昂贵的,因为我的月薪只几十元而已。这套书也是红色封面压膜装,书中有彩色插图,旦宅的手笔。
我很喜欢这套书,看过多遍,其中在第一卷本上,我学古人,做了许多眉批。买这套书时,是又一次的搬家之后。新房较小,其中一间房的墙壁上“抠了一个壁橱”,我们又如法炮制,横上木板,改作书橱。这时,我买的书已经很多了,小小壁橱搁不下,书桌、床头、竹制书架到处都是。只不过,这套《红楼梦》总是很稳妥地放在壁橱里,保存一直都很好。
书读多了,觉得书籍的印行与装帧,都应该跟书籍的内容相搭配。比如说,古人的书,就应该是竖版繁体字,封面素净脱俗,以达到“并茂”的效果。因为存了这个心,我就开始留意,盼望能买到一套竖版繁体字的《红楼梦》。所谓苍天不负有心人,我后来终于买得一套繁体竖版的《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世称“三评本”,也就是有三个研究《红楼梦》的专家,他们的.批注连同原文一块印行。
这套书一共四大本,几十元钱,灰蓝的封面,白描的插图,原文字体大,批注文字略小,是上线的书,不是压膜胶粘的,书看过之后,书脊便会凹进去,成弧形,却绝不会断裂。该书的装帧我是很满意的,只可惜,“三评本”中原文与人民文学版的《红楼梦》多有出入,而且批注仅是“一家之言”,不具科学性,也是一个遗憾,若要作研究引用《红楼梦》原文,它便不可取。这套书是在武汉一个叫街道口新华书店里购买的,买书的情景已然淡忘了。
电视台百家讲坛上,著名作家刘心武,将他多年“揭秘红楼梦”的成果,通俗讲解,来龙去脉,甚是吸引人。那时候我便想,若是刘心武能重写八十回后的故事就好。果然,刘心武拿出了他的《红楼梦》。先是单行本八十回后真故事,后又是全套“刘心武红楼梦”发行。
单行本“八十回后真故事”我第一时间购买,通读了一遍。因为事先听过刘心武的讲座,所以这本真故事给我的收获不大。全套的刘心武红楼梦也就冷淡了,不买了。这本“八十回后真故事”,我是在武汉光谷书城购买的,书的纸质一般,封面还行,因是补遗之举,因此也不大看好它,现在连出版社都想不起来。
从我买第一套《红楼梦》的不足二十岁,到买“八十回后真故事”的四十五岁,前后二十多年。《红楼梦》是一部不朽的小说,任何赞誉它都当得起。当初买书的华中理工大学,已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大学内的新华书店是一栋五十年代的建筑,红瓦红墙,有一些故旧之感。
书店在二楼,宽阔的楼梯上去后分左右两区,书店在右边,左边是理发店。店内营业面积不是很大,却是老国营书店的规制,有书卷气。文学书籍就摆在正对大门的那面墙上,外国文学在左,中国文学在右。后来这里用作“教工活动中心”,书店迁出去了。街道口新华书店仍在原址,只不过一楼出租,二楼以上才是书店营业区,已经没有书卷气,满目只有商品。
从前的书店像书房,有书卷气息、有油墨香,现在不同了,在书店里,只有作为商品的书本,看了使人怕生。武汉光谷书城“升级”之后,一半面积卖家电,暂存的一半勉强过得去,不知能残喘多久。
★ 浅浅的书缘散文
★ 抒情散文:漫谈
【夜读红楼散文(集锦11篇)】相关文章:
我爱读书的优秀作文600字2022-09-13
汪曾祺岳阳楼记原文2022-11-11
墨香女子, 花间梦事散文2023-05-14
冰心《忆读书》教案设计参考2023-03-19
我与书的故事散文欣赏2023-08-22
我爱读书的小学作文600字2023-05-16
品读自己的作文2023-03-03
读书伴我成长学生演讲稿2024-02-21
山东高考作文真题2023-05-02
一路前行,书伴我成长作文700字202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