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浅的书缘散文(精选12篇)由网友“Papyrus”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浅浅的书缘散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浅浅的书缘散文
浅浅的书缘散文
年少时的上学曾被我当作父母逼迫下的苦差,一本连环画的诱惑力远胜于面对父亲对我不理想成绩愤怒的惧怕,我一本一本收藏起图书,躲进那间落满尘灰的阁楼里。下午的阳光穿透玻璃瓦折进屋子,也照出光影里轻浮漫游的尘烟,靠在松软的稻草垫上,沉迷在父亲口中的“闲书”里,我又惊又喜。
废弃的抽屉匣里摆满了我穷尽所有换来的图书,那是我所有的家当。每一次数点它们,我每一次都心生幻想:什么时候溜进伯父的家,把他床头案几上的书弄一些过来。
伯父深居简出。朴素的小平屋周围环绕着葱茏翠竹,走过时我总忍不住停下,隔着窗玻璃向内观望。香烟袅袅里,有时候伯父靠在窗边的床头看书,有时候坐在床边的书桌前沉思。床头边、案几上散摊着一本一本翻折着的书,靠墙一排书柜,层层都塞满了书。
当我趴在窗户边观望时伯父应该有所察觉的,只是他视而不见的寡淡,让我望而生畏,我索然而回。
梅雨季节过后,伯父会搬一些书到屋外,摊开在簚箩里,鸡毛掸子拂拭时弹拍起一些清淡的烟尘,散在阳光里。有过一次,趁着伯父走开的空档,我匆匆抓了两本就跑,一本《唐宋词一百首》,一本《红楼梦诗词评注》,心里小小的失落,那样的书并不满足我那个年纪对于图书故事的欢喜,却又不想送回。
守着一屋的书,伯父在我眼里是那么富足。很长时间里,我一直以为那缕散落了的烟尘就是所谓的书香,关于读书,在我最早的意念里就是这样的光景。
伯父去世后,竹林里的小平屋,一把锈锁空锁着一屋的书,走过了,怀想良多。
刚刚工作上班那几年,闲着的时候,跑得最多的是书铺。离厂几里外的小镇,不大,窄窄的街面上,夹隔在几个商铺之间,有间小小的书铺。因为店面小,白天,书店主人会把一部分书搬到店外擱搭起来的木板上,晚了再收进店里。路人走过,不借也可以随手随阅。书店主人常常自己埋头在书堆里沉醉其中,借书、还书时要唤上好几声才会回神,讪讪一笑。
简陋的书铺,平和的店主,给了我莫大的吸引力和亲切感。从厂区到小镇,往返在那条腾满尘土的泥石路上,有一种隐秘的孤独和欢喜。那个时候的我,爱的是书里活生生的人物,极致的艳美,繁华的梦境,离生活很远很远……
清代名士张心斋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赏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疏懒如我,阅读全凭自己喜好,读之书也寥寥无几,自是抵达不了那个境界,不过那如隙中窥月充满好奇的年少之心,还是记忆犹新。
现在想来也不奇怪,年轻的心境谁会没有过呢!或许也正是因着这样的心境,与书结了浅浅的缘。
年岁渐长,如今家中也有了小小的书架,上面也堆满了书,只要想看,坐下来随手拈来。不过,闲暇时,我偶尔会去一去图书室,除了明确目的地选一两本自己心仪的书,还有的就是感受一下书室的氛围。流转在手中的书,不知经过了多少人的手泽,满屋纸墨书香,书橱前,角落里埋头深读的身影,书页翻动时轻微的摩挲声,一种自乐其中的安静,这样的`专注,是我眼里最温和的美。
古人说:“书者,心画也;笔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我把它理解为,书是有温度的,有灵性的,任何一本书,无不是写作者对自身所处的时空和人物的思考。作家奈保尔说过:“好的或者有价值的写作不只是一种技巧,它有赖于作家身上某种道德完整。”我想,这样的价值,同样也适用在读书上。
每一本书,每一个阅读的人独有自己的领悟,汹涌于心的感慨,会心一笑的释怀,无论什么样的心绪,那都是与书交流之后滋生的渗透与接力。
伴着岁月读书,读着、读着,读出了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生命里的春夏秋冬,付诸于自己的笔端,演绎出了不同的风景线——有的人把自己读成一首清雅的诗,让你赏心悦目;有的人把自己读成一本深度的哲理书,你也唯有深读才懂相惜……
杨绛先生把读书比作串门,隐身的串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是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这样的串门我喜欢。
时间和空间,组成了生命的长度与宽度,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我的足迹不能抵达的过去或现场,通过阅读,都可以成为自己的时空,有涯之生,因书美好而悠长。
篇2:书缘散文
书缘散文
第一次认识凸凹先生是在的春天,那是位于良乡长虹小区北门外的城南农贸市场还没有拆。
城南农贸市场长约一公里左右,东西走向。市场南北两侧鳞次栉比地建有百余间房屋和一些带绿色瓦楞板的简易摊位,市场内各类货物极为齐全。每逢周末车水马龙人流不息。小贩们嘹亮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而我经营的小书店,位于市场中间的黄金地带。
那时刚刚经历过一场大难的我,心灵与肉体受到极深的伤害,心情颇为不好,沮丧到了极点。自己的残疾离岗妻子的失业,无疑又是雪上加霜,彷徨、苦闷、失望,狼一般吞噬着我那曾经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的心。我感到命运的无情和人生的大变顾、大跌宕。
这个小书店,便成了我们一家三口经济生活的唯一支柱。一日店内生意清淡,市场上偶尔传来几声小贩不紧不慢的叫卖声。百无聊赖的我胡乱翻着一本书,脑子里却一片空白。
这时,一位身材中等稍稍有些发胖,丰满白净的国字型脸上配带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颇有学者风范的中年男人走进店内。
我漫不经心地站起身来应付着:“您看什么书。”
学者点点头:“随便看看。”目光扫过新书架,却停在旧书架上。缓缓地,学者从旧书架上取下一本书:”这本书怎么卖?”
我瞥了一眼:‘旧书没法卖。’
学者把目光投向我:‘这书没有什么人看,两块钱卖给我吧!’
“怎么会没人看”我心说,没人看我还看呢!“不卖!”
学者一笑走出门去。我并没在意,便坐下继续看手中的书。
不大一会儿,学者手中拎着一袋刚买的食品,又出现在我的小店门口。‘朋友,四块钱卖给我怎么样?’
我一笑,斩钉截铁地说:“不少钱的问题。”
学者一愣,略易迟疑,不舍的离开了。
我目送学者的背影,不得其解,这个人真怪。
这时有顾客进门,我不便在想,忙着去照应顾客。
大约十分钟左右,学者又一次出现在小店门口。
这时的学者,骑着一辆中学生长骑的自行车,左脚支撑着地面,手里拿着三本书。
学者抬眼望着书店门上方的`字匾,大声地说道:“文友书屋,品读书香,以书会友。哥们儿,交个朋友吧!”声音粗犷而豪放,一扫刚才斯斯文文的学者风范。
我被学者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急忙出门相迎。
“朋友,我用我写的书同你换总算可以吧!”
“你写的?”我一脸的猜疑。
“我写的。”学者加重口气。
我接过学者递过来的一本书,书的名字是《无言的爱情》。
我惊讶道:‘你就是凸凹?’
“怎么你知道我?”学者也一脸惊奇。
“看过你写的《两个人的风景》,几年前你和张振乾的。”
自从那次换书后,我们便成为了朋友。
从《无言的爱情》中,我知道凸凹先生原名史长义,房山石板房人。世代生活于贫困的大山中,自幼受了许多的苦难,也是这苦难使凸凹先生少年的心中,产生了一种与命运抗争的信念。‘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这信念使凸凹先生,卧薪尝胆、发奋苦读,终于走出大山,走进县城。
从《无言的爱情》中,知道凸凹先生同夫人如何艰苦创业,勤俭持家,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文学殿堂“石板宅”,并在石板宅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创作势头之盛不能不令人钦佩。
青年时代的我也曾爱好文学,由于缺少良师益友和自己意志薄弱,抵制不了尘世间的诸多诱惑,终一无建树。说来也奇怪,我居住的地方与凸凹先生早年居住的西北关村只一路之隔,不过数百米,此前我们却无缘相识,十年后,我们却又成为朋友,您说这良乡城是大还是小?
近几年,凸凹先生又转向长篇小说创作,并出版了《慢慢呻吟》《永无宁日》《玉碎》
《玄武》等数部作品。
每有新书出版,凸凹先生都送予我先睹为快。
凸凹先生为人极热情且豪爽,豪爽中带有几分侠气,颇具中国古代侠士之风采。自那次换书后,凸凹先生有时间总要到我的小店里来,或星期天;或晚饭后,拿椅子坐下来谈闲天或谈一些文学方面的事。凸凹先生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气,丝毫也不摆区委干部和作家的派头,与他谈天就好像与一个相识多年的朋友,犹如多年前在工厂里与自己的哥们儿一起,随便极了。
由于我的性格有些木讷,不善于经营,书店生意惨淡,凸凹先生知道后便为我出谋划策,建立读者联系网,办特色书店。在我的请求下凸凹先生亲自为我题写店名“文友书店”,房山第一家“房山作家作品专卖店”因此诞生。通过凸凹先生,我结识了房山诸多作家,结交了许许多多的读者朋友……
感谢凸凹,在我人生最失意的时候,凸凹先生走进我的生活,在我阴霾的天空抹上一缕彩虹。凸凹先生从没有对我讲一些大道理,说一些鼓舞斗志的豪言壮语,但从他身上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和力量,潜移默化地感染了我,使我从自卑的情结中走出。正如凸凹先生在《书性与人性》中写道:“你可以不帮助他以物质,但你不可以不支持他以精神。”
由于我不嗜烟酒,与凸凹先生相识的这十年中,凸凹先生从没有吸过我一支烟,喝过一口酒,甚至一杯茶水。凸凹先生与我始终保持着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境界。对于凸凹先生给予我的关爱,我无以报答,谨作小文略表感谢。
感谢凸凹,与凸凹先生相识,可以说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
篇3:浅浅书墨优美散文
浅浅书墨优美散文
喜欢淡淡的文字,不浓重,不悲伤。像一缕清浅的风,温润的茶,让我们感觉清怡。
最近收到消息,我的同学辞职旅行去了。不是很了解内幕,只是单单的以为,想要出去走走,看看这个世界的色彩。就当是这样好了。毕业后,各自散落天涯,各自安好。各自有了新的生活圈子,各自再也没有交集,那些共同的话题,那些熬夜等剧的夜晚,那些懒床的时光。这一切,都随着时光的洪流,潜藏在岁月的深底。也许,办公室的格子间让我们有了一些束缚,久了,就会感觉到窒息。日复一日,是不是在大的梦想都会被磨掉,再有个性的.人也会变得中规中矩。这样的感觉,就像是一个顽劣的孩子,偷穿了大人的衣服一样,有些滑稽。因为做了不适合自己的事情,所以感到有些沮丧。因为模仿,终究是山寨。现在还有谁能大声的说,我就是我。我们就是这样一直生活着,有些微微的不甘心,却因为好多事情显得无奈。没有对错,有的只是自己的选择。我们不能怨恨谁,不能埋怨谁,只有等时间过去,慢慢在嘴角上扬的时候得到释怀。关于错过,我们错过了什么?青春时期应该有的放肆,大学时期应该有的恋爱,还有一场欠自己的毕业旅行。我们常常想要旅行,有人说,旅行就是一个累人的活,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路上,还有比着剪刀手照相。其实不然,从什么时候起,我已经不喜欢拍照了?走到一个漂亮的公园,我更想自由的呼吸,拥抱一片蓝天,闭上眼,感觉风从耳边吹过的温柔。安静下来,忘记高高的大厦,冷硬的水泥地,紧凑的生活节奏。
这样想来,我又有多久没有去呼吸自由了呢?还记不记得刚刚走出校园时,那份自信和欢喜。还记不记得自己勾画的美好未来。还记不记得纯粹的晃眼的友情和爱情。
篇4:书缘优秀散文
书缘优秀散文
勤奋一盏灯,刻苦一支笔,灯亮笔筑求知路。路漫漫,三十年书中行,近半百之年,书路越走越不知疲倦。书似伴侣似情人,如痴如狂陶醉其中,一个“缘”字份量很重。
一个山里娃,吃上了“皇粮”,有了工作,在父母尊长的眼里,也算有出息了,因为我毕竟是恢复中考以来第二批中考的幸运儿。拿到通知的那一天,记忆中也是满“村”风雨啊!实实在在为父母争了一次荣光!
走进师范学校后,我与书真正有了不解之缘。我越发的不满足于现状了。踩平了阅览室图书馆的门槛,便迷上了文学迷上了诗。从小就应该有的诗人梦,姗姗来迟于十八岁。
上初中时,我这山里娃,没有读过一本文学书,除了在课本里读点经典之文外,对文学还是很陌生的,什么文学的启蒙及熏陶就更遥远了。
上师范的1982年,我有幸读了有生以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不是中国古典的.四大名著,而是当代著名作家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这部小说。它对我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是深远的。当时的中国,正是文学的复苏期,相继创办了许多纯文学刊物,而且读者众多,销路很好。随便拿起一本杂志,里面一定有现代诗歌。逐渐地见诗就读,一来二去就读了北岛、舒婷和顾城等诗人的许多诗歌。
1984年,我校组织了“十一”征文,我第一次拿起笔写了一首题为《家乡的秋夜》的诗歌,抒发了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此诗出乎意料,一炮打响,我荣获征文诗歌组一等奖。领奖的那刻,我内心充满了幻想,有了新的目标:十年后,在省级诗刊公开发表诗歌;二十年后,由正规出版社出版一本有书号的诗集。
后来仅在1986年的4月,我就写了二十八首诗歌,在同窗好友的支持下,油印了一本《晨曦》诗集,作为纪念礼物赠给我的同学。虽然自己也留了几本,可在毕业后分别邮到全国各地的杂志社了。自然是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我也没有了这个油印本。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星转斗移,说过去就过去了,我与书的情缘仍然未了。一天到晚,工作之余,总是书不离手,手不离书。几年后,虽有诗歌在省级刊物发表了,可是曾有的诗人梦还没完全实现。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诗坛处于低谷的低谷,早已没有人去钻故纸堆了。我的周围好像只有我在读着没完没了的书,写着一生也写不完的诗,把孩子和家务全推给了妻子父母。我不抽烟不喝酒,只是恋书恋得上了瘾。一顿饭不吃可行,一分钟没有书读可不行。书价高得吓人,一天天买不起了,而工资却在一次次的空调,工资在一年年的欠着,更有甚者,曾拖欠工资长达半年之久。
尽管如此,我们全家省吃俭用,维持着温饱的生活,可我读书,自我感觉活得很滋润。每天不读书,总觉得内心空荡荡的,像吸烟者犯了烟瘾,像喝酒人少了一次酩酊。别人都想办法挣钱去了,可我还固守着清贫买书读书。单位政府行为订的报刊在逐年增多,我自费订的书刊在逐年减少;单位订的书刊没人看,我所能看到的书刊在抢走我的时间。别人玩得很潇洒,我还在累我那近视的眼睛。妻子支持我,父母直摇头,同事不理解,邻里认为我活得很累。我知道半途而废的永远不是我。我曾经的诺言:二十年出一本正规出版社出的诗集还没实现呢!
xxxx年,在妻子的大力支持下,我的诗集梦终于实现了。尽管这样,每天有书读,每天能读到好书,仍然是我的愿望。因为读书支撑了我的精神大厦,我与书之间有种难以割舍的缘。
篇5:书缘情未了散文
书缘情未了散文
上周五,中午10时许,长坤兄微信我,“谢利亚不在了。听说电业局文艺汇演时,他唱京戏时突然倒地。可能是心血管的问题。”当得知消息时,不敢相信,因为就在几天前,还跟东风兄提及谢老师,去年底还让他写过字。后来,又有人向我证实了这个不幸的消息。回想起与谢老师的交往,真是历历在目,如在眼前。
认识利亚老师是在9月19日,还源于东风兄的引荐。
当第一次得知谢老师书法极好时,那次去我求了幅他的字。我让谢老师为我题的字是鲁迅集《离骚》联句:“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字写得宽博飘逸,端庄秀美,我好生喜欢。记得东风兄说过:“谢老师最擅长隶书,其次为行书。起初临曹全碑、乙瑛碑,后经专家指点,临礼器碑、石门颂。”看到他的字那一刻,果名不虚传。当天下午,我和东风兄还有幸聆听了谢老师唱的京剧《三家店》秦琼的一段唱腔:
“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尊一声过往宾朋听从头,一不是响马并贼寇,二不是歹人(那)把城偷,杨林与我来争(呐)斗,因此上发配到登州,舍不得太爷的恩情厚,舍不得衙役们众班头,实难舍街坊四邻与我的好朋友,舍不得老娘(呐)白了头,娘生儿,连心肉,儿行千里母担忧,儿想娘身难叩首,娘想儿来泪双流,眼见得红日坠落在西山后,叫一声解差把店投。”
想不到谢老师对京剧竟如此痴迷,真是“道行很深”。回来后,我把与谢老师第一次相遇的经历写了一篇文章《秋雨霏霏》,并被江山采用。
自那以后,我知道了谢老师名利亚号乐天,斋号怡乐轩。和他的交往逐渐多了起来,有时与东风兄一道前去拜访,有时自己一个人前往。每次去少不了聊聊书法,喝喝茶。有时向他请教书法,有时也顺便求字,为别人也为自己。可以说以字结缘。4月份,我所在的单位准备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为了美化机关环境,我向群成局长建议,在机关每个办公室悬挂些书法作品,以营造机关文化氛围,提高机关品位。群成局长同意了。我推荐了谢老师,群成局长说:“谢利亚我们熟啊,你给他联系吧,让他过来看着写。”于是,我便给谢老师打电话,他一口答应了。接下来,我挑选了一些格言名句供谢老师参考。当时我在局办公室,特意为办公室选了两个内容,一个是诸葛亮的《诫子书》六尺横幅,一个是林则徐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斗方。一个月后,谢老师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被挂到了每个办公室,机关上下非常满意,直夸谢老师的字写得好。看着效果不错,我又建议谢老师在机关院内的墙上书写两条标语,分别是:“文明创建,始于细节”、“安全第一,文明驾驶”。别说,谢老师的美术字也写得漂亮。可以说,在我单位的文明创建中,谢老师的书法作品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记忆中,我先后为两个同事求过谢老师的字,为同事河涛求的是诸葛亮的《诫子书》,为同事红林求的是《沁园春·雪》,外加一个斗方。由于书法写的好,价位适中,他俩对此也比较满意。后来,长坤兄也相中了谢老师的字,托我向谢老师求了幅《念奴娇·赤壁怀古》,挂在他家客厅里。渐渐地,大家不仅喜欢谢老师的书法,也欣赏谢老师的为人,都说他没架子,待人和气,尽管有时不修边幅。记得有一次,同事家佳对我说:“每次见老谢都感觉不像个书法家,整天头发乱蓬蓬的。”我回答道:“恰好相反,这样才有艺术家的‘范’。”说真的,这里面没有一点调侃的意思,我也知道谢老师平日里比较忙,在家忙,在外面忙,搞创作,送孩子,他每天像一个发条很紧的闹钟,马不停蹄。那次城关中学搞墙体美化,好几次下班路过那儿,都见谢老师在那里涂涂画画。他能写,也能画,几十米的长墙上都是他的杰作,隶书、楷书、行书,还有梅花、荷花等国画,看后让人赏心悦目,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可以说,谢老师的书法作品遍布全县的每个角落,无论是机关、学校、商店,甚至于一些居民家中,足见大家对他的认可和赏识。每次去县图书馆,在大厅迎面墙上都会第一眼看到谢老师的题字:“修武图书馆”五个大字,端庄大气。我上次去还特意了个留影。
粗粗算来,我求谢老师的字有五次之多,虽然有时前去掂点水果,有时空手,可他从未有过厌烦情绪,每每是和和气气的。去年,同事红林整修家里的大门楼,希望能得到谢老师题的匾额。我知道后,自告奋勇,跟红林说,谢老师,我熟,这事我帮你。那天去,谢老师正在抄《道德经》,我说明来意后,他遂停下来,起身寻纸。好像当时写的是“惠风和畅”。第一遍写的“风”有点小,他不满意,我劝他也不听,撕掉了重写了一遍,真是个追求完美的人。那次,谢老师也没要钱,还搭上了宣纸和墨汁。现在想来,有点惭愧了。求老师办事,还让老师搭东西,起码该有润笔费。唉,怪我年轻不懂事。没过多久,大概是四月初,同事学武慕名央我求谢老师的作品。起因是他女儿为了回赠比利时的朋友,由于是送给外国友人,便想寻个拿出手的作品。想来想去,便想起了谢老师的书法来。那天,我和学武一道登门拜访谢老师。谢老师非常高兴,一连写了几幅作品,一个横幅“家和万事兴”,还有几个大大的.“福”字。最后,又送我俩每人一个斗方,给学武写的是“天道酬勤”,送我的是“逆增上缘”。那天下午,我也将当天上午的经历写了篇文章《求字》,分别发表在江山和《今日修武》,以示纪念。
最难忘的是谢老师最后一次抱病为我写字。那是去年12月中旬,由于《河南思客》邀我前往郑州参加年会,也是《河南思客》成立一周年纪念。去前,我思之再三,想请谢老师为思客题个名,我把想法告诉了东风兄,东风兄很支持,“没问题,你不好意思说,我跟他说。”没过两天,东风兄打来电话说,字谢老师写好了,让我过去拿。最后,无意说了句,谢老师是抱病写的。听后,令我很是感动,早知道谢老师有病在身,就不麻烦他了。12月18日上午,我掂了点水果去小梁庄谢老师家,他见我掂着东西,责怪了几句。说罢,领我到他家北屋里,只见书案上放着还散发着墨香的作品,“河南思客”四个大字。他又从身后取了一幅字,我拟的联句:“思想高地,客居家园”。看了作品,我欣喜万分,不知该如何感谢。临走时,谢老师还将前不久前专门录制的《国网修武县供电公司退休职工——谢利亚》视频微信给我。由于,谢老师还要去医院输液,匆匆聊了几句,我就告辞了,没成想,那次竟是永诀。
2月4日晚上,与东风兄小坐。喝酒间,他说起明天去拜访利亚老师的事,问我去不去?我问,都是谁去?由于另外几个人不太熟,他和利亚老师的聚会,我没有参加。不知何故,吃饭回来后,我将谢老师传给我的那个视频发到了微信朋友圈,并加了句:利亚老师的书法人生。现在想来,如果那天的聚会我能参加的话,还有缘再见上利亚老师一面,唉,也许,是我没有福气了。
这两天,包括东风兄在内的诸多书友文友都沉浸在无比悲伤之中,都在为失去一个良师益友而深感惋惜和痛心,我也是如此。在此,想借用东风兄为利亚老师拟的挽联,表达一下我的追思缅怀之情:“心怡京戏,戏为乐,乐享平生;神痴书艺,艺比天,天妒英才。”
“悲莫悲兮生别离”,惟愿利亚老师一路走好。
.2.19
篇6: 书缘一生短篇散文
书缘一生短篇散文
素文一笺,
却述着一种欣喜的情感;
良书一本,
又道出一种
幸福的人生。
似有一个懵懂的曾经,
恋上了的,
翻阅书文时的快乐;
爱上了的,
收藏经典时的喜悦。
回味着温馨的时刻,
回忆着的,
昔年孩提的周末午后;
静静读一纸书文,
独享成长的甜蜜过往。
享受着的,
今朝工作闲暇的光景;
淡淡翻来收藏的'篇章,
却读懂奋斗的励志心境。
念想着的,
久候奔波的不惑之年;
也能够谧夜读诗文一首,
只身散尽凡世骄奢之气。
亦想着的,
那已然步履蹒跚的老朽年轮。
亦可闲来重读久藏经典之书,
追思着满足的幸福回忆,
然又读出了书中教会的俗世人生。
此缘一生,
只求有一纸素笺,
却珍贵在亦师亦友;
翻阅良书的情感,
读着不平凡的人生心境。
篇7:红楼书缘散文
红楼书缘散文
上高中二年级时,我家搬过一次家。新房是三大间房,没有客厅和饭厅,不过,吃饭可以在三间房共通的过道里进行。其中,南北相邻的两间房,中间隔墙上有一个大方孔,那是为通透而设计的;其实有碍观瞻。在房屋装修时,有人家将方孔做成金鱼缸。我家搬进去时,将方孔装上横木板,做成一个简易书柜。我记得,这个书柜里曾经摆放过一套《红楼梦》。
这套《红楼梦》是人民文学版,红色书面压膜装,花多少钱、怎么买的都忘记了。后来,因为上卷书的书脊粘胶干硬断裂,我就不喜欢了。正好有一个同学来家玩,好像很艳羡我有《红楼梦》,于是我慨然相赠。再后来,我家又搬了一次,对那套房子里的事记得不多,在有限的记忆中,《红楼梦》的来与去仍记得。
随着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重复播放,我又动心想购买一套《红楼梦》书籍。那年代,书籍的印行不像现在这么先进,好像还是人工排版,而且也极少多家出版社同时发行同类的书籍,不像后来。终于,我在华中理工大学(后来的华中科技大学)新华书店,购得一套人民文学版的《红楼梦》,九元八角,当时是很昂贵的,因为我的月薪只几十元而已。这套书也是红色封面压膜装,书中有彩色插图,旦宅的手笔。
我很喜欢这套书,看过多遍,其中在第一卷本上,我学古人,做了许多眉批。买这套书时,是又一次的搬家之后。新房较小,其中一间房的墙壁上“抠了一个壁橱”,我们又如法炮制,横上木板,改作书橱。这时,我买的书已经很多了,小小壁橱搁不下,书桌、床头、竹制书架到处都是。只不过,这套《红楼梦》总是很稳妥地放在壁橱里,保存一直都很好。
书读多了,觉得书籍的印行与装帧,都应该跟书籍的内容相搭配。比如说,古人的书,就应该是竖版繁体字,封面素净脱俗,以达到“并茂”的效果。因为存了这个心,我就开始留意,盼望能买到一套竖版繁体字的《红楼梦》。所谓苍天不负有心人,我后来终于买得一套繁体竖版的《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世称“三评本”,也就是有三个研究《红楼梦》的专家,他们的.批注连同原文一块印行。
这套书一共四大本,几十元钱,灰蓝的封面,白描的插图,原文字体大,批注文字略小,是上线的书,不是压膜胶粘的,书看过之后,书脊便会凹进去,成弧形,却绝不会断裂。该书的装帧我是很满意的,只可惜,“三评本”中原文与人民文学版的《红楼梦》多有出入,而且批注仅是“一家之言”,不具科学性,也是一个遗憾,若要作研究引用《红楼梦》原文,它便不可取。这套书是在武汉一个叫街道口新华书店里购买的,买书的情景已然淡忘了。
电视台百家讲坛上,著名作家刘心武,将他多年“揭秘红楼梦”的成果,通俗讲解,来龙去脉,甚是吸引人。那时候我便想,若是刘心武能重写八十回后的故事就好。果然,刘心武拿出了他的《红楼梦》。先是单行本八十回后真故事,后又是全套“刘心武红楼梦”发行。
单行本“八十回后真故事”我第一时间购买,通读了一遍。因为事先听过刘心武的讲座,所以这本真故事给我的收获不大。全套的刘心武红楼梦也就冷淡了,不买了。这本“八十回后真故事”,我是在武汉光谷书城购买的,书的纸质一般,封面还行,因是补遗之举,因此也不大看好它,现在连出版社都想不起来。
从我买第一套《红楼梦》的不足二十岁,到买“八十回后真故事”的四十五岁,前后二十多年。《红楼梦》是一部不朽的小说,任何赞誉它都当得起。当初买书的华中理工大学,已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大学内的新华书店是一栋五十年代的建筑,红瓦红墙,有一些故旧之感。
书店在二楼,宽阔的楼梯上去后分左右两区,书店在右边,左边是理发店。店内营业面积不是很大,却是老国营书店的规制,有书卷气。文学书籍就摆在正对大门的那面墙上,外国文学在左,中国文学在右。后来这里用作“教工活动中心”,书店迁出去了。街道口新华书店仍在原址,只不过一楼出租,二楼以上才是书店营业区,已经没有书卷气,满目只有商品。
从前的书店像书房,有书卷气息、有油墨香,现在不同了,在书店里,只有作为商品的书本,看了使人怕生。武汉光谷书城“升级”之后,一半面积卖家电,暂存的一半勉强过得去,不知能残喘多久。
篇8:书缘
读书,让我着迷,让我陶醉。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
在我那书香满屋的小天地里,儿时的小人书已经放在一旁了,代替它的是一本本少年小说:《一千零一夜》、《非常女生》、《三国演义》、《窗边的小豆豆》、《小时候就想的事》……在别人的眼中,我是“成熟”的,大概是因为我看书多了,说话像个小大人罢了。
从小我就迷恋看书。妈妈说我一岁半就喜欢上了书,那时在家带我的保姆小珍姐每天晚上都讲故事和读诗给我听……上幼儿园时妈妈给我订了好多幼儿书啊!每天放学我都坐在椅子上翻看,看得不吃饭,眼睛都不眨一下……现在,上小学了,认识的字也渐渐增多了。一年级被评为“识字大王”,二年级有了“小作家”的称号,三年级我的作文就成为同学们的范文了。语文老师说我是她的骄傲,同学们的榜样!这难道不是书带给我的礼物吗?
有了书,我知道了芸芸众生里的思想感情:“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壮志难酬的感慨;“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满怀幽怨的情怀。“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绿的时候。”朱自清也感怀人生匆匆。
转眼间,我和书做friend八年了!
我觉得读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我读一篇文章,就像杨梅树贪婪地吸取雨露,一点点,一点点,把好词好句都收集起来,文章读完,好词好句也收集了,真是一举两得啊!每当我看见一个个词句落在我的好词本里,那种满足感是不可言语的。也许像在沙滩上看见贝壳,一个个拾起来;也许像在大草原里看见鲜花,一朵朵摘在手中。
我觉得读书最大的收获是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受益良多!大班的时候,爸爸妈妈经常吵架。有一回妈妈和我散步时说她讨厌爸爸,而我回她一句:“讨厌也要喜欢,不喜欢也要习惯,我们是一家人,应该和睦相处开开心心,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嘛!”妈妈惊讶了,感动了,于是妈妈迁就爸爸了。一年级时我还送了一首诗给妈妈,是《窗》:
窗,你外面是多姿多彩的世界;
窗,你外面是一片海洋;
窗,你外面是欢乐的人群。
打开窗吧,你可以看见这一切的景象。
妈妈非常喜欢这首诗,爸爸也亲笔写了“佩服”两个字给我,乐得我心里像灌了蜜似的。随着这首诗爸爸妈妈的感情就好起来了。
生活是精彩的,读书是快乐的。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要读好书,将来孝顺父母、贡献社会!
篇9:书缘
书香缕缕,沁人心脾。乘心灵的扁舟,荡漾在书海中,倾听历史,与诗意对话,何等快乐。
曾经的我并不喜欢读书,相比较,活泼好动的我更喜欢在大自然中玩耍、体验。那时,书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很模糊的名词。为了培养我对书籍的兴趣,睡觉前,爸爸总是给我讲一些童话书上的故事,我渐渐沉醉其中。坚强的丑小鸭,可爱的小红帽,美丽的小美人鱼……他们一个一个走进了我的内心世界。书为一个渴望拥抱美好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窗,从此,我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给心灵一点时间,徜徉在书中,遥望繁星春水,欣赏荷塘月色,感受平凡的世界。
我被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豁达感染;被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的精神感动;为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动容。这些诗句深深影响了我,向我传达着积极向上的力量。
我随郝思嘉一起回望那个战火连天的年代;跟绿山墙的安妮一起享受生活,自由想象;我和简爱结伴,自尊自强地生活,努力追求幸福;与保尔一同为信仰奋斗。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一位高尚的人交谈。这些书教给了我坚强,诠释了什么是努力,它们就像阳光,温暖了我的心,照亮我的整个世界。
我喜欢冰心的散文,像雪一样纯洁,像蒲公英一样轻灵,像彩虹一样美好,充满了纯真与哲理。《小橘灯》和《繁星春水》像皎洁的月光,带给你恬静与安宁。在书中,我遨游着,享受着,快乐着……
书不仅给我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还给我的学习带来很大帮助。让我窃喜的是,在一次重要的英语考试中,英语阅读很长、生词很多,但我正好在一本书上看到过那篇文章的中文内容。所以,别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做出来的题我很轻松就答出来了。这让我更加体会到多读书的好处。
我与书的缘分就像这书香,缠缠绵绵,氤氲不散。这美丽的缘分将伴我快乐成长。
篇10:书缘
从开始读第一本书起,我注定和书结下不解之缘。也许是受了我的影响。学问不大的爸爸妈妈也乐于和书打交道。
尽管家里书并不多,但只要家里有人买回来几本书,几本杂志甚至一份报纸,我们都会像接饥饿的狼一样争先恐后。妈妈倚仗着自己是家庭主妇,劳苦功高,来个“苦肉计”夺走了“食物”。正沾沾自喜时,爸爸又会冷不防地来个“螳螂捕蝉”,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我这个躲在“螳螂”背后的“黄雀”,坐收渔人之利。
不过,最终我们还好似会一起享受书带给我们的快乐,毕竟“有福同享”!在读书时,爸妈偶有不懂之处,我便义不容辞,开始谈及我学到的“皮毛”了。即便偶尔我的解释会让爸爸妈妈听得稀里糊涂。
看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我们家总免不了一场“唇枪舌战”,各抒己见,虽然到最后不能分出胜负,甚至会由于意见不合相互赌气,但还是觉得收获不小,受益匪浅。是的,交换一个苹果,我们得到的仍然只是一个苹果,但交换一种思想,我们便学到了新的思想,获得新的知识。
有了书的相伴,独自在家,我就不会感到寂寞,书中一般的惊心动魄甚至一句肺腑之言都能令我身临其境,一起体验故事人物的欢乐与艰辛……爸妈也同样如此,捧一本书,捧一份心情。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确,读书可以陶冶我们的心灵,充实我们的知识,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通向光明的彼岸。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回首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书亦是我们通向成功的推进器。
因为书,我感激爸爸妈妈为我创造了如此好的学习条件,营造了如此温馨的学习氛围。我和爸爸妈妈同样深爱着这个家――这个到处洋溢着书香的家!
篇11:书缘
对现在的我来说,读书是件快乐的事,许多书很吸引人,那就是作者写的故事曲折有趣,我们看了会迫不及待地想往下看。之前我不喜欢读书,但现在非常喜欢。想知道我与书的故事吗?那就听我来说一说。
本学期老师让读《一千零一夜》这本书,我开始读的时候,感觉这本书没意思,就马马虎虎地看,把读书当作是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来完成。有一天,我想既然老师让我们读《一千零一夜》,肯定是有道理的.。于是,我认认真真读了一篇,发现这本书不仅有趣,而且能教会我很多知识。我下定决心,以后读书我一定要认认真真的读。从那以后,我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现在,我喜欢上了读书,并从书中得到了无穷的乐趣,书陪伴我成长,在书中,我会为冻死在街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而哭泣;会为淘气包马小跳哈哈大笑;会为斑羚飞渡中头羊的领导才能而折服;会为书中的各种小试验而亲自动手实践……
书不但让我获得知识,享受快乐,更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在书的海洋中,我愿意做一条小鱼,尽情欢唱,自由游弋。
篇12:书缘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著名作家高尔基的名言。在我小时候,妈妈就教我认字,当我感到不耐烦时她却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教我。等我会认字了,她就教我写字,一写错就要罚,所以我总是受到惩罚。
六岁那年,爸爸说要带我去图书馆借书,那个叫图书馆的地方深深地吸引了当时幼小的我。到了那个“神秘“的地方,我才发现什么是书海,图书馆里的书多得像山。爸爸领着我来到一个书架前,他对我说要读完这个图书馆里的书,并且要记下读后感,我欢快地答应了。当我刚读书时,还有许多不会读的字,我便依靠会读的字,词来延续下面的故事,久而久之我渐渐发现自己编的故事还蛮有趣的。
转眼过去了两年,我已经读了好多书了,妈妈也经常买书回来给我读。一天,妈妈买了本《故事大王》。我喜欢得爱不释手,还没顾上读就向邻居小伙伴炫耀去了。可是到了后来我却高兴不起来了,那本爱捉迷藏的《故事大王》又和我玩起了躲猫猫,急得我焦头烂额,妈妈会不会生气呢?我只好回到家向妈妈承认错误,谁知妈妈并没有生气,反而亮出了《故事大王》,妈妈还说我是个小马虎。
读书使人快乐,也能留下多姿多彩的美好回忆。
★ 书缘抒情散文
★ 书缘作文700字
★ 书缘作文350字
★ 《书缘》演讲稿
★ 书缘六年级作文
★ 夜读红楼散文
★ 北屯的街散文
【浅浅的书缘散文(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关于爱书的的演讲稿2022-09-18
搬书的大学散文随笔2023-02-15
一生一段缘抒情散文2023-07-30
读书遇上品书作文2022-10-23
携书步入自己的精神家园2022-11-13
停不住的幸福止不住缘散文随笔2023-01-12
有关缘初二作文2023-03-07
书的作文450字2023-10-25
晶莹泪光话阿月的散文2023-09-10
有关缘作文六年级202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