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冬至时节民间传统习俗

时间:2023-12-04 08:11:2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有关冬至时节民间传统习俗(整理5篇)由网友“波波”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冬至时节民间传统习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有关冬至时节民间传统习俗

篇1:冬至时节民间传统习俗

冬至传统习俗

1、北方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对于北方人来说,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在冬至这天吃的饺子,大多数人会选择羊肉馅的。理由是羊肉性温热,冬至吃可起到温阳作用,帮助机体驱寒,还有温养脏腑的作用。

2、南方吃汤圆

南方人冬至吃汤圆,在我国江南尤为盛行。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寓意团团圆圆。古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3、闽南吃姜母鸭

冬至也是闽南人十分重视的一个节日,不仅要祭天祭祖,而且家家户户都要进补,要食用姜母鸭、四物鸭等温性食物。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姜有温补功效,而鸭子滋阴补气,所以闽南民间至今有冬至进补的习俗。

4、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5、吃红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6、祭祖

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

冬至是什么意思

古时人们对冬至的理解是: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已经用土圭观察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现代天文科学测定,与夏至日相反,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冬至三候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初候蛆叫结;二候集角解;三候水泉动。”据说蛆绷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然生长,但阴气仍然非常强盛,土中的蛆叫仍旧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各异,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长,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消而解角;由于阳气初长,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能够流动并且温热。冬至期间,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少,但由于此时地面在炎热的夏季积聚的热量还没完全消散,故此时气温还不算最低。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比获得的太阳辐射要多,因此气温短时间内会持续下降。我国大部分地区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所以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确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篇2:有关冬至时节民间传统习俗

目录

冬至传统习俗

冬至是什么意思

冬至吃饺子的寓意

冬至传统习俗

1、北方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对于北方人来说,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在冬至这天吃的饺子,大多数人会选择羊肉馅的。理由是羊肉性温热,冬至吃可起到温阳作用,帮助机体驱寒,还有温养脏腑的作用。

2、南方吃汤圆

南方人冬至吃汤圆,在我国江南尤为盛行。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寓意团团圆圆。古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3、闽南吃姜母鸭

冬至也是闽南人十分重视的一个节日,不仅要祭天祭祖,而且家家户户都要进补,要食用姜母鸭、四物鸭等温性食物。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姜有温补功效,而鸭子滋阴补气,所以闽南民间至今有冬至进补的习俗。

4、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5、吃红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6、祭祖

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

<<<返回目录

冬至是什么意思

古时人们对冬至的理解是: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已经用土圭观察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现代天文科学测定,与夏至日相反,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冬至三候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初候蛆叫结;二候集角解;三候水泉动。”据说蛆绷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然生长,但阴气仍然非常强盛,土中的蛆叫仍旧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各异,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长,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消而解角;由于阳气初长,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能够流动并且温热。冬至期间,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少,但由于此时地面在炎热的夏季积聚的热量还没完全消散,故此时气温还不算最低。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比获得的太阳辐射要多,因此气温短时间内会持续下降。我国大部分地区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所以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确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返回目录

冬至吃饺子的寓意

在京津一带,人们有立冬吃水饺的习俗,有民俗专家认为,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是“交子之时”,所以这时吃饺子有“顺从天意”的意思。而且,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

虽然济南也是北方城市,不过,“立冬饺”在这一地区似乎并不受重视。在老济南的习俗里,立冬并没有吃饺子的习惯,不过“冬至饺子夏至面”却一直流传着。济南立冬过后,天气不是很冷,真正的“严冬”得等到冬至,在经济条件欠发达的时候,冬至的寒冷会让不少人冻伤耳朵,而饺子形状很像耳朵,于是有了“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习俗。

尽管各地的习俗有所差别,但是“补冬”的意义是基本一样的,都是为了温暖身体、驱走严寒,增强抵抗力,少生疾病。

<<<返回目录

篇3:冬至时节传统习俗

冬至的传统习俗

祭祀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贺冬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祈福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吃饺子

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相传医圣张仲景他告老还乡回到南阳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乡亲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吃饺子这种习俗。

吃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汤圆

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南方地区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江南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赠鞋帽

冬至时节,民间有赠送鞋子的习俗。在《中华古今》中有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随着时间的推移,赠鞋给舅姑的习俗逐渐演化为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古时手工刺绣,送给女子的,鞋子刺绣多为花鸟,帽子多做成凤形;送给男子的,鞋子刺绣多是猛兽,帽子也多做虎行。

藏冬冰

冰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保鲜,又可入药。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后,修窖藏冰。人们用铁钎自河中凿冰,宽一尺多,长二尺多,称为一方。在冬至这天将冰藏窖中,封闭严实,同时藏入各种鲜果,春后取出,在市上销售,颜色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

南方沿海居民,也习惯在冬至后修缮冰窖,储藏冰块,以便第二年打鱼期间为鱼保鲜。

关于冬至节的传说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于是后人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篇4:冬至的民间传统习俗

1:享祀先祖

早在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记载,说民间要向玄冥和祖祢供荐黍羊之物。冬至祭祖的记载,至宋代多起来。《东京梦华录》讲京师最重冬至节,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武林旧事》说以馄饨享先。明清时代冬至祭祖盛行。嘉靖《江阴县志》记载:“节朝悬祖考遗像于中堂,设拜奠,其仪并依元旦。”在宗族制度兴盛的南方地区,祭祖往往在祠堂进行,嘉靖江西《南康县志》:“冬至祀先于祠,醮墓如清明。”福建省流行冬至祭祀始祖的风俗,如万历《建阳县志》说:“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礼。”福建祀祖用专门制作的粉米圆子。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于家,祭于墓,聚族而居的南方。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样,在家庙祭祀祖先。

2: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便进入数九寒天。中国民间将冬至叫做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开始,每9天分为一个“九”,共分9个“九”,数到81天时便“九尽桃花开”。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经已到来。

3:吃饺子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过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在冬至这一天中国南北方会有不同的习俗,北方大部分地区会吃饺子、南方会吃汤圆,还有谚语:冬至到,吃水饺,以及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4:吃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另有一种说法: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5:喝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6:吃汤圆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还有一种解释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7: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赤豆和糯米为1:2.5的比例,将赤小豆放入沸水锅内(赤小豆与水的比约为1:5)。煮至八成熟时捞出。另将糯米淘净后,用煮过赤小豆的汤浸泡一夜。次日把糯米和赤小豆搅拌均匀后,上笼屉蒸大约40分钟,即可食用。

老一辈的长沙人都知道,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糯米饭。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于产妇滋补产后造成的身体虚弱,有利于增加乳汁,哺乳婴儿。这道食谱糯米喷香,腊肉油而不腻,赤豆和花生都焖入味了,特别好吃。若是想吃得更为健康,可减少腊肉的比例,增加多一点豆类杂粮亦可。

8:冬酿酒

冬酿酒原来叫冬阳酒,因为冬至过后阳气上升而得名,农历认为,冬至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因为这一天过后,阳气上升,万物开始慢慢复苏。一直到近年,商家从《吴歙》“冬酿名高十月白,请看柴帚挂当檐。一时佐酒论风味,不爱团脐只爱尖”发掘出“冬酿”两字,才称之为冬酿酒。

9:冬至做节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10:冬至赠鞋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市场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返回目录

冬至吃汤圆的由来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

<<<返回目录

冬至祭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冬至祭祖,这是一个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习俗。

冬至又名“冬节”、“至节”、“长日”或“长至节”,冬至这个节日缘于上古的“腊祭”,究其实是缘于古人的原始信仰。猜测古人因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就把它们归于上天神灵的操控,认为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星斗河汉、日蚀月亏、大旱洪荒、海啸地震等自然现象,全都是上天神灵所为。因此,古人特别重视以祭祀活动来娱神祭天,祈求上苍与神灵的保佑。从宗教的角度看,冬至祭祀其实就是古人娱神祭天的一个盛大的宗教节日。

<<<返回目录

冬至祭祖是哪里的风俗

浙江绍兴的人们在冬至时为祖先做出了牺牲。那些拥有祖堂和庙宇的人必须聚集部落,在祖堂中朝拜他们的祖先,这被称为“冬至”。合肥,巢湖,安徽等地在冬至前后都有“做冬至”的传统。

在浙江绍兴和新昌等县,冬至时拜访了大多数祖先的坟墓,为坟墓添加泥土,除草和地基修复,以在这一天破土动工。否则,可能无法预测。内蒙古也称冬至为“鬼节”,并在坟墓中载有香纸。在江西,长宁,湖南等地,他们冬至时也去坟墓,仪式与清明相同。在山东临沂,人们认为冬至是给死者穿冷衣服并加固房屋的日子。每个家庭都剪纸衣服,在坟墓前焚烧它们,增加土壤来种植坟墓。

在广东沿海地区,例如饶平海山地区,当地渔民必须在清朝捕鱼前赶紧拜祖先,这意味着要神灵和祖先保护渔民安全出海。在广东惠安,除了在冬至时拜祖先外,还有一些与清明节类似的习俗。

<<<返回目录

篇5:冬至时节传统习俗活动

冬至传统习俗活动

祭祀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贺冬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祈福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吃饺子

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相传医圣张仲景他告老还乡回到南阳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乡亲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吃饺子这种习俗。

吃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汤圆

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南方地区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江南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赠鞋帽

冬至时节,民间有赠送鞋子的习俗。在《中华古今》中有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随着时间的推移,赠鞋给舅姑的习俗逐渐演化为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古时手工刺绣,送给女子的,鞋子刺绣多为花鸟,帽子多做成凤形;送给男子的,鞋子刺绣多是猛兽,帽子也多做虎行。

藏冬冰

冰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保鲜,又可入药。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后,修窖藏冰。人们用铁钎自河中凿冰,宽一尺多,长二尺多,称为一方。在冬至这天将冰藏窖中,封闭严实,同时藏入各种鲜果,春后取出,在市上销售,颜色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

南方沿海居民,也习惯在冬至后修缮冰窖,储藏冰块,以便第二年打鱼期间为鱼保鲜。

九九消寒歌

“九九消寒歌”,这个我们小时候都曾背诵过,因此会显得分为的亲切,“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杨柳;七九河开,_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也就是到了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此后历经九九八十一日,天气逐渐复苏,就会变得越来越暖。

说起这个“九九消寒图”,其实也是文人士大夫的一种雅趣。民间的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书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共有九个字,每个字又恰好九画,因此从冬至日算起,每天钩一画,九九八十一天之后,恰好能够将这九个字涂满。当然,这个操作确实有点简单,不过是民间的做法罢了。而在文人士大夫那里,则另有雅图。文人们会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花开九朵。一枝则对应一九,一朵则对应一天。如此,每日据天气状况用相对应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则将这一情况描绘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感慨,古代的文人们真会玩,玩的都这么文雅、有水平!

冬至节传说:

传说之一: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传说之二: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传说之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大暑时节的传统习俗

冬至时节传统民间习俗

冬至节气的传统习俗活动有哪些

关于小寒时节传统民间习俗

冬至的传统习俗作文

芒种吃什么民间传统食物

二十四节气小寒的含义介绍

春分的传统忌讳讲究

苏州处暑民间习俗介绍

小雪节气是具体哪一天

有关冬至时节民间传统习俗
《有关冬至时节民间传统习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有关冬至时节民间传统习俗(整理5篇)】相关文章:

广东的中秋节习俗作文2022-05-18

立冬的民间习俗活动2023-01-21

冬至是在几月几日2022-05-07

二十四节气春分是什么意思及含义2022-05-07

24节气立夏气候特点简介2022-12-06

冬至节气的习俗文化借鉴2023-01-27

清明节的由来作文2023-09-13

冬至民间的传统饮食和别称2022-10-15

广东中秋节的习俗作文2022-07-21

冬至的传统文化和习俗2023-06-1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