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年味的散文

时间:2023-12-21 07:26:4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描写年味的散文(整理11篇)由网友“jmzzy0724”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描写年味的散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描写年味的散文

篇1:描写年味的散文

关于描写年味的散文

我们都在和时间赛跑,无论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多精彩,都要回家。

——题记

相信大家到不惑的年龄都会对过年有抵触情绪或者根本不喜欢,但对于漂泊的游子来说却是不一样的心情。进入腊月,一种期盼油然而生,屈指数来,一天、两天、年越来越近,那一颗心早就飞回了千里之外的老家,那种望眼欲穿、辗转反侧无眠想家的滋味是没出过远门的人体会不到的。沾了大集团的光,我们不用在熙熙攘攘的火车站、汽车站里去挤去拼,也不用骑着摩托风餐露宿的往家赶;而是每一年的腊月二十六,公司包十几个大客车鱼贯驰骋在高速路上,那时,年味顿时浓郁起来,幸福把心里添得满满的!

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年”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无疑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曾记得一到小年,那种殷切的期盼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直纠缠着奶奶问:“奶奶,还有几天过年呀,?”这时候,奶奶就会用弯起的手指头在我鼻子尖轻轻地刮一下,笑着说:“馋猫,盼过年了,多大点出息呀!”是呀,因为过新年,精打细算的娘亲就会把猪圈里喂养了一年的大肥猪在年前杀掉,在卖掉大部分的同时一定会留下几块肉在年后走亲戚用,也会留下一小块肉和猪下水给我们打牙祭。娘亲会把早就准备好的黄豆芽、豆角干、海带等,再倒上煮肉的汤,当然还会有几小块零碎的肉放在一起煮得透烂,俗称“烂菜”。至今,那份醇香无疑是天下最美的'盛宴。记得娘亲把煮好的猪下水放到我睡觉的屋里,每天我看着那些美味总是垂涎三尺,常常半夜馋的起来偷吃,也不敢多吃,只敢吃一点点,几天过去,过年家里来了亲戚才会发觉那些美味都已大半进了我的胃里,一番痛骂是怎么也少不了的。

新年的时候,不管家里再怎么困难,娘亲总是会扯几尺涤卡(一种布料),给我们弟兄四个做身新衣服,让我们开开心心的过年。对于新衣服不新衣服的,那时的我都是不很在乎,我在乎的是可以和小伙伴们肆无忌惮的跑着,疯着,捉迷藏,因为年三十到初二,父母亲是绝不会骂人的,据说是为了讨一年的吉利。那时候可不像现在家家有电视有电脑的。夜幕降临,年三十我们有熬夜守岁的习俗,大街上人声鼎沸,人来人往,打灯笼,放鞭炮的,相互祝福新年好的声音不绝于耳。那种感觉那种快乐早已被高科技的产物所代替,现在的孩子是绝对感受不到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细细想来,那困苦的年代父亲和娘亲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每当新年贴对联的时候,我的眼前总是浮现一幅唯美的画面,一个儒雅的中年人挥笔泼墨,在一张张红纸上笔走龙蛇,而一个小屁孩儿屁颠屁颠的挨家挨户的去送对联。那时候经济困难,村里的乡亲父老都是买几张红纸央求懂些毛笔字的人来写几幅春联,讨些吉利的话语,作为有着资深学历的父亲当仁不让的担当起这个角色。每年的二十九,父亲就早早的收拾好桌子,研墨涮笔大显身手,而八九岁光景的我自然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写完了,晾干了笔迹,父亲就会告诉我,这是你大叔家的,那是你二伯家的,于是我就屁颠屁颠的给送去,当然回来的时候断少不了裤兜了多了些花花绿绿的东西。这个世界最残忍的就是岁月,那个年代的欢乐和年味已成追忆,天人永隔的思念已经让我度过了快二十个春秋,每年的春节我就会想起我的父亲,您是否还是那个儒雅的书生,是否还在挥毫泼墨笔走龙蛇呢?

“百善孝为先”,这句话对我来说或许是一句空谈。漂泊的日子里我常常望着千里之外,想着,念着,不知道娘亲她老人家是否安好。“有母在,不远游”,可我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浪迹天际,曾经娘亲一连打了七天的点滴我一无所知,后知的心痛不言而喻;就是对于妻子、孩子也是愧疚得很,聚少离多的日子给予不了应有的呵护和责任。年味是什么?我想是游子回到家看到父母那灿烂如向日葵一样的笑脸!年味是什么?我想是一家人幸福团圆的笑声。

一不小心,麻糖弄甜了年味;一不小心,时光弄醒了记忆。春天摇晃着绿色的酣梦,那梦中是否已是繁花似锦?一年又一年,哪年的春节记忆最深?一不小心,人生已经过了半;一不小心,多少往日的美好变成了追忆;一不小心,又一次迎来春天的笑容,明媚的阳光冉冉,那一片姹紫嫣红开在了心海!

大年三十,娘总是张罗了一大桌子菜,幸福知足地看着我们弟兄几个胡吹海侃,看着几个儿媳忙里忙外,孩子的笑声,弟兄几个的猜拳划酒的吆喝声,儿媳妇们窃窃私语声唱响了最美的歌谣。相信那一刻是母亲最幸福的时候!

有人说,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物质上的满足,年味已经很淡了,人们总是窝在家里玩电脑、看电视、玩手机,大街上没有了往日人头攒动的红火场面。我认为不然,我喜欢弟兄几个相聚在母亲家那种惬意的聊天,喜欢一大家子坐在一块吃着、聊着、谈谈今年的打算,总结去年的成果。母亲的家就是凝聚的绳,把我们紧紧的地连在一切!

有一首红了多年的歌是这样唱的:“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对于这首歌,我有自己的认为和理解。在农村没有退休金,当老人年老体弱干不动活,挣不到钱时,儿女们必须尽到应尽的责任,就算父母不想连累儿女我们也要赡养父母,给予父母最大的照顾和孝。常回家看看,帮父母干干活,拾掇拾掇家,切莫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晚矣!

年味是什么?是父母亲那知足幸福的笑容,是满街的大红灯笼高高的挂起,是喜庆的对联贴起来,是母慈子孝的温馨,是久别的夫妻相聚的哽咽,是亲朋好友相见时的欣喜,是未过门媳妇初见公公婆婆的羞涩,是见面就问新年好的祝福,是游子回归故里的欣慰……

无论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有多精彩,我们都在和时间赛跑,在路上,回家!

篇2:描写年味的散文

爆竹声中接财纳福

这一刻送一年迎一年

普天同庆

户外家家户户的红灯笼随风摆动

桌子上是热热腾腾饺子

看着是春节晚会

听的是祝福

岁月在春风中苏醒

新的憧憬、新的梦想

悄然开启

丢下所有的思、无谓的虑

解开束缚在身上自律的法绳

开怀畅饮这一日何妨

一夜连双睡五更做二年

冬去春来

永恒的时空转动的岁月

又一次折返

篇3:描写年味的现代散文

描写年味的现代散文

空气中浮动着树枝燃烧的好闻的味道时,年,就近了。

生产队杀了猪,母亲买回一些,就开始着手料理过年的事情。

平时只烧杂草和树叶,只有年节临近,大锅里炖起猪肉,才会烧一些硬柴火。香味溢出来,连小狗也像我一样馋嘴巴,早早守在灶边。但肉是不给吃的,要留到正月里待客。母亲为了安慰我们,会将一些煮的半生不熟的鸡蛋,剥壳放在肉锅里,经过肉汤一煮,味道好极了。我们叫它“混蛋”。餐桌上每人分得一个,那滋味,香到今天。

哥哥一帮淘气的男孩子,人手一只猪尿泡。里面灌上水,系紧,当球踢着玩。

母亲则还要忙着炸炸饼,炸炸糕,蒸馒头还有粘豆包。母亲手很巧,会给我们蒸一些小兔子发糕,黑豆做眼睛,还有红嘴唇,活灵活现,常惹得小伙伴们来讨要,每年母亲都会送出一些。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好吃的都要集中那几天,平时馋得很却也吃不到。

年三十吃过中午饭,早早的换上过年的新衣裳,一年一次的唯一上下全新的机会,常常盼的眼睛发蓝,早早巴望着天黑。拿着哥哥给做好的小灯笼,集中到村子中间的土路上,开始聚会。大人,孩子,得空全去逛逛。那时虽然贫穷,但家家都会买些鞭炮。

我在人群里游走,防备着坏孩子扔过来的小鞭。哥哥的朋友四儿,冷不防塞我灯笼里一个,顷刻灯笼炸裂,我又惊又怕,吓得大哭。哥哥连哄带劝,又为我做了一个。其实很简单,只是用细绳把罐头瓶捆扎起来,拴上个木棍。瓶里,粘上母亲早早备好的瘦瘦的红蜡烛,灯笼就成了。虽然样式简单,却让我开心了好多年。

初一早上,天不亮就起床,收拾停当,准备拜年。到了亲戚家里,表哥表弟会疯抢,而我和小弟弟则经过父母教育,总是规规矩矩站在一边。问过好,亲戚们总会偷偷多留一会儿我们,兜里给装满了糖块,花生和瓜子。回到家,放在各自的小布袋里,可以吃很长时间。小弟弟吃完后,总会从我这里再得到一些,妈妈就会夸我懂事。

那时不像现在,没什么可吃的蔬菜,品种很单调。母亲抠出冬储的大白菜的菜心,用刀划出花样,泡在水里,花瓣一般。拌上白糖,倒点醋,很可口的下酒菜。

北方特色大各扎,放在案板上,用事先调好的肉馅卷起来,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放在油锅里,炸熟,就是很好吃的美味。

后来村里买了一台黑白电视,这稀罕物更加招人。三十晚上,半庄人聚到村会议室里,看春节联欢晚会。说话声,孩子的吵闹声,抽老旱烟的吧唧嘴声,往往盖过了电视里的声音,大家却乐此不疲。

正月里,踩高跷,闹秧歌,还会有乐亭大鼓,三弦一响,倾家而出,欢乐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现在,物质条件提高了,年味却少了许多。也许古人说的对,”布衣桑饭,可乐终身。”因为知足,所以才发自心底的快乐吧。

现代社会,身心每天都在交战,对年的渴望也就越来越浅。歌德说,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细想,很有道理。心宽一些,便"倚天看云涌,卧石听泉鸣”,每天都是小时候过年的心情了。只希望我们的年味越来越浓,幸福也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容易降临。

【饺子】

饺子,又名“骄子”、“娇耳”。关于它的传说,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它是北方人最喜欢的一种普通面食。

曾有南方的朋友不解,觉得把肉剁的碎碎的,青菜也切的`碎碎的,包在面里,下锅煮煮,有什么好吃的,我想,这大约就是南北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盘母亲或妻子亲手包好、煮熟,端上来的热气腾腾的饺子,是多少北方离家游子对于家,对于亲情的渴念。

每家包的饺子,风味各有不同。最常见的是白菜和韭菜馅的,也并不是南方朋友想象的单一的肉馅饺子。我吃过的,就有很多种:韭黄的,西葫,冬瓜,青椒,茄子,西红柿,香菜,芹菜,萝卜,油菜,香菇……可以纯素,里面也可以拌进大虾,肉,鸡蛋,鲜贝,皮虾肉,银鱼,海参,虾皮,细粉……可以蒸,可以煮,也可以煎。还有很多纯野菜馅的,不但口感不错,还有药用价值。比如荠菜,苦菜,曲曲菜。我比较中意的,是一种长在海边的野菜,样子有点像路边常见的小花“死不了”的叶子,采下来,至少要经过12小时清水的浸泡,去掉海水浸蚀的咸涩,然后用开水焯过,切碎,加进熟肉,上锅蒸十来分钟。入口,清新爽滑,味美,却不油腻,很是鲜美。

尤其在寒冷的冬天,窗外白雪飘飘,屋内炉火正旺。一盘刚刚出锅冒着腾腾热气的饺子端上来,配着一小碟碧绿的“腊八蒜”,一碟白醋。一口咬下去,汁水喷出来。皮薄,馅大,水灵,热气由丹田升起,头上微微发汗。男人们还喜欢喝上二两小酒,这叫“饺子就酒,越喝越有”。也可以再配上几盘清新爽口的小菜,女人即使不喝酒,也会像男人一样微醺微醉,仿佛进入了一种神仙境界。

其实来北方,如若朋友肯亲手为你包一顿饺子,即使不喜欢,也要感恩朋友的情谊。因为包饺子并不比炒一桌子的菜更省事。首先,菜,要一根根择好,洗净,有些还要焯水,放在案板上细细切碎。然后和面,最好用温水。面不能和的太硬,太硬吃起来口感不好;也不能太软,太软包起来下锅容易煮破,那就变成了片汤。

和好面,还要放置一段时间,这叫“醒面”,这样的面做饺子皮劲道,耐煮。将醒好的面放到面板上,反复揉捏,搓成细细的长条,揪成一个个小小的剂子,用擀面棍擀成圆圆的薄片,将调和好的各种馅料包进去。等水烧开,下锅去煮,饺子在水里辗转腾挪,几番起落,还要不时用铲子沿锅边轻轻拨弄,以防沾锅,再反复加进一些凉水,防止溢出,很需要耗费一段时间,一盘饺子总算成型。这时您再吃起来,有没有一种荡气回肠,很温暖的感觉呢。

年除夕的晚上,家家是断不会缺饺子的。做母亲的,往往会在饺子里包些“花样”,以前多是硬币,后来觉得硬币即使洗了,也还是脏一些,我们家多用一些炒熟的花生代替。如果被你吃到,这代表新的一年里你会好运多多,福气多多。代表着一种美好的祝愿。

记得我十几岁时的那年除夕,饺子端上来,哥哥姐姐他们每人都吃到了好几个包有花生的饺子,唯有我一个也没有吃到,于是叹口气,对母亲说,哎,就我没福气。母亲望着我笑笑,没说什么,转身进了厨房。

我口渴,进厨房找水喝。刚走到门口,看见母亲正在煮熟的饺子盘里不时用手摸捏。原来,包进花生的饺子外观虽然看不出来,但用手触摸,捏到硬硬的,就是包有花生的饺子了。母亲将包着花生的饺子放到盘子边,仔细的瞅了又瞅。我悄悄回到屋里,母亲对我说:“再吃几个吧。”我说吃饱了,母亲执意让我吃。并将饺子拨到我碗里,我一咬,果然吃到了花生。赶忙对母亲说:“你看,福气来喽。”母亲笑了,接着劝我,再吃啊,没准还有呢。我又赶紧吃下一个,真的还有。母亲说:“看吧,福气一来就成双呢。哈哈!”

我没有戳破母亲的小把戏,多年后,当我做了母亲,才明白一颗做母亲的真正的心,于是除夕夜的饺子,儿子也会吃到很多的“福气”。

记得母亲在去世的前两年,来我家小住,那时她已行动不便,很长时间都卧病在床,胃口极差,有时一天也吃不了半个馒头。我很焦急,总是不厌其烦的劝母亲多吃些,变换了花样做给她,她仍然吃不下。我很焦急,也很难受。那日,母亲见我为难,有点羞涩的对我说,想吃野菜馅的饺子。我赶忙答应,骑了十几里地,去乡下的田野里采来春天刚刚冒出的荠菜,一根根择好,洗净,用开水焯了,拌好馅料。蒸熟,那天,母亲一顿吃了将近两个。我很开心,母亲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哎,真对不起我老闺女啊,麻烦你跑那么远的路,多累啊。”我偷偷的哭了,也许这就是母亲,给予孩子再多,总觉得不够,而孩子只给她们一点点,就觉得难以承受。

除夕吃完饺子,锅里煮饺子的汤不能倒掉,要留一两只饺子在里面,这代表连年,还会有饺子吃。等到第二天早晨,再去处理。如果面和多了,剩下,不怕,这代表来年有被盖;剩下馅,也不怕,代表来年有钱花。总之都是深深的,满满的,美好的祝福。

在我们老家,年轻人订婚,就叫“吃饺子”。

结婚的当天晚上,也必然会有家人亲手为新人包的煮饺,里面还要放上一些面条。吃的时候也有讲究,首先男方要把饺子喂进女方嘴里,然后女方再把饺子喂进男方嘴里,而且不能咬破,一口一个,再吃些面条,这代表相亲相爱,团团圆圆,长长久久。

如果有孩子考上了大学,临行前,亲属们也会轮流宴请孩子,除了满桌子的好菜,必然会有一盘唱主角的饺子端上桌。这叫“发脚”,代表将来孩子会学业有成,前途顺利,步步登高。

小小的饺子,凝聚着家人对亲人的许多美好祝愿。现在的饺子花样颇多,颜色也有很多改观。如果喜欢,可以用榨汁机将胡萝卜,菠菜榨成汁,与水一起,和在面里,用来做饺子皮,煮熟,饺子就会呈现出好看的红色或者绿色,很养眼。

饺子也可以包出很多花型,元宝形的,翡翠花边的……小巧玲珑,煞是可爱。

虽然现在超市饺子花样繁多,口感也不错。但吃上一口家人亲手包的饺子,会缓解许多离家游子淡淡的乡愁,因为那里面包裹着许多亲人对你的无限期盼、祝福和牵挂。包裹着浓浓的化不开的情。这样,你还会不会觉得,饺子只是个很简单的食品,它会不会对您产生一种诱惑呢?那就别客气,来一盘吧!

篇4:描写年味的散文:年根儿

忙忙叨叨又是一年过来,又到年根儿了。

与往年年根儿不同的是,这又是一轮我的本命年的年根儿,还是一个将要与”公职“说拜拜的年根儿。

像一列老式绿皮列车“哼哧哼哧”喘着粗气,长叹一声驶进站台。拎着一路走来积攒下来的重重行囊,望着依然迈着老迈的步履向远处驶去的那列车,怅然若失又如释负重。

有的人是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徒步到年根儿的。

有的人是坐着缆车,悬空着滑向年根儿的。

有的人是飞来飞去,天外来客一般回到年根儿的。

很多人却是鬼使神差,不明觉厉踉踉跄跄一头撞向年根儿的。

太多的人,不紧不慢,悠悠哉哉,迈着四方步溜达进年根儿的。

孩儿们对年根儿最大的盼望是快“放鸭子”了,幼儿园和学校越来越像孩子们的“牢笼”,老师们嘴上抹蜜说怎么也得让孩子们有个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其实,孩子们没少遭罪,也没少被骗。

年轻人盼着年根儿快点到来,是因为他们觉着职场太过悬疑,潜规则像雾像雨又像风,或者又觉着百无聊赖,他们大部头的书籍是从用手指在手机上划过,也算读过的。

小职员们对年根儿丝毫提不起精神,不就是年尾吗?摇摇尾巴就过去了,一年复一年,没什么好提神儿的兴致。

官员们对年根儿也索然无味,阳光收入之外,不能再有意外的的横财,连顿工作小酒都被纪律“戒”了。“不忘初心”才是他们年根儿上的神圣信条。

草根们对年根儿更加不识好歹,生在福中不知福,对他们来说,每天都可以说是他们的年根儿。

再说,老人们的年根儿,只会带给他们一年深似一年的麻木或是恐惧感。幸亏从前挂在墙上的年历渐渐消失了,不然每天的日子一张一张的用手往下撕,那是件非常残忍和痛心的举动。像是每天从并不茂密的头顶上,往下一根一根的拽头发。

历历在目,至今,能想得起来的每一年的年根儿,大致如此:

工厂“学徒”时代,还没熬到“出徒”,好像也经历了两个年根儿,每到年根儿放假,逃也似的的回到家里,褪去被蒸发车间的油腻和重毒熏得漆黑的工装,换上咔叽布或灯芯绒外套,人模狗样的在大西路上散漫的四处闲逛,咬牙切齿的不想再回到厂子里。

文工团的年根儿一般都很快活,会常常在外跑码头,尽管跑的都是小城的犄角旮旯,还是觉着无比新鲜,神仙一般乐哉游哉。

电台那段年根儿的日子,大院里都很闹忙,不知哪位神仙大神,一辆一辆大卡车开进院子,不是满满一车苹果,就是成筐成筐的鲜带鱼,会有人在院子里大声嚷嚷:“各部门派人来领年货哦”。。。。。。。那才叫“共产主义”的好时光。

到了省城里的“省歌”,年根儿谁要是闲着,谁会被人笑话,没事儿也装着大声嚷嚷着忙啊忙的。大多数人那是真忙,忙着跑各种各样的场子,年根上,外面的场子行情和价格会飞速上涨,公私兼顾着,大大小小的演员们都会挣个钵满盆满的,合不拢嘴的乐呵。

《非周》那段的年根儿“苦并快乐着”,大牌明星除了关在央视忙“春晚”的,剩下来的,都出来“捞金”了,无论你怎么玩“整蛊”游戏,他们都不会翻脸,谁也不会跟“银子”过不去。编导组,主持人,制片人们,制作班子们,累的跟狗似的大口大口哈欠着,谁也毫无怨言,这可是获得成就感的最佳时机,名利双收,又何乐不为呢?

当过“老总”,一面从大老总那里领过一只红包后,又去忙着为下属们包好“红包”,把他们一个个传唤到自己的办公室,说上几句没头没脑鼓励的话,递过去一个大红包,能捕捉到每一位瞬间不同的微表情变化,像大年三十晚上,家长在给自己孩子发红包那样自信而具有使命感。

兜了一大圈儿,兜回到最早出发的地方,年根儿上,年年一台,换汤不换药的“新年音乐会”会把前一年彻底翻篇过去。年年,场场压轴的那支《拉德斯基进行曲》没有不行,这支曲子不响起,这年等于白过了。人们纷纷随着指挥和乐曲的节奏欢乐的击掌,这个掌看上去是为台上的乐手们击的,其实多半是为自己击的,借着音乐的感召力,再为自己的昨天送别,又为自己的来年鼓劲儿。

老约翰•斯特劳斯压根儿也没想到,他留在世界乐坛上的“不朽”,实际上也成了年年中外新年音乐会上的喋喋“不休”。。。。。。

年根儿上,人们都在微信上约来约去,想凑在一起喝顿大酒庆贺庆贺。总想着把自己放倒,放空。

年轻人则会直接用语音串联起来,去一个地方玩一把“跨年”。哪里是“跨”,简直就是“蹦”过去的。

老人们也玩跨年,小城一位玩了一辈子摄影,名叫杨宪华的七旬老人,年年要把一大拨子朋友聚集起来玩“跨年”。今年据说又玩出新花样,“跨”到金山湖一号“游轮”上。这位向来不喜热闹的老人,每年“年根儿”的最末一天,却比任何人还好热闹。

老杨早早发来微信邀请函,想到一定要报答这位默默跟踪拍摄过我在小城书店的“签名售书”,在小城影剧院的“美声父子”音乐会,没有任何道理缺席他的跨年年会。

就当老杨的这场“跨年”大聚会,像老“约翰•斯特劳斯”那支《拉德斯基进行曲》吧,甩开臂膀,迈开双脚,沿着金山湖畔,北固湾道,挺起老腰板,昂起白发苍苍的”老张头”,向着新年,齐——步——走!

作者:张波

公众号:张波纯文学杂志

篇5:描写年味的优秀散文

描写年味的优秀散文

说真的,拿到这题目实在是犹豫,现在过年已经没有什么年味了,倒有了丝丝的悲凉。不知道这情绪因何而起,但又确确存在的。俗话说大人怕过年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吧,尽管这样心底还是暗暗地希望过年的,至少一家有了团聚的理由,悲哀的原因大概是没有了小时候的那种氛围吧。

我记得小时候过年前两个月就开始有过年的苗头了,泡糯米磨粑粑,煮糯米饭晒干做米糖,筛选长相好的山芋窖藏起来准备过年时候熬糖丝,山芋煮熟冷却后切片、切丝再晒干,这些都是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的。看着村里主内的妇女们一步一步地做这些的时候,过年热切的念头已经在心里煮的滚烫了。过年的美好真的不在于过年那几天,而在于那种期盼。

我最喜欢熬糖丝的时候,像我们那一辈,七八岁就能帮着忙了,忙的最多的就是锅灶底下填火,大人在锅灶上头忙,我们小孩就在锅灶下忙,抱柴填火,这些似乎是枯燥的事情。那时候我的奶奶还在,所以我们还不是主力,只能是奶奶的小兵,但是我们一定不会抛开主帅私自去玩的,原因就是奶奶在灶底有许多的秘密,一会一个烤山芋香喷喷的,一会一把烤花生香喷喷的,一会噼里啪啦炸出来的玉米花香喷喷的。如果外面正在下大雪,那真是歌里唱的.“屋外面下大雪屋里忙过年,哎哎,这是故乡温暖的冬天。”还不止这些,我们那时候很少吃到糖的,甜味就是意象中最美的味道。熬糖丝的时候锅边会起一层薄薄的皮,为了不影响糖丝的质量,这层皮都要不停的揭掉,每分到一块,那就是最高的赏赐了,一般都是表现好的孩子,所以我们都很听话地围在锅边。那时候姐妹多,我家就有四个。至今都还记得有一年过年,大人们在厨房忙着,我们四个小孩在多怪姐姐的打扮下,围着不同颜色的围巾绕着八仙桌不停地转圈,手里拿着鸡毛掸还有毛巾什么的,嘴里跟着哥哥念念有词,也不知道怎么了,就触动了爸爸,我们每人得了一顿打,到今天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得了打,但是那一刻欢乐的场景牢固地占据在过年的记忆里,到了今天,我们姐妹几个碰到一起还笑当时的情形。后来知道快过年的时候大人们都不允许孩子们说破话,就是不吉利的话,大概我们那天的阵势有点像道士跑堂的情形吧,但是一顿打都不能湮灭我们心中对过年的热切。糖丝熬好冷却以后,更是偷偷地用手指头沾一点点然后和别人家的比较,你舔舔我的手指头,我舔舔你的手指头,跟谁好就给谁舔。那时候经常一堆小孩在比家里好吃的东西,满足而又神秘。现在的孩子孤独多了,所以现在的孩子对过年没有了什么期盼,因为少了很多的乐趣。

蒸米面和磨汤圆面一般是同步进行的,蒸米面是功夫活,大一点也是要搭手的。石磨都是一个生产队公用的,轮到你家,就是半夜也要起来磨,不能耽误下一家使用。我记得一年的深夜,一家人谁也不闲着,一边磨粉——水磨,就是一点米一点水,都是用眼商酌着多少水多少米,不能太稠不能太稀,磨一圈加一点,所以要不停的手悬空这样紧张的劳作着,时间长了胳膊和腰都要吃不消,看似简单实则最累。磨磨是死力气,没有什么技巧,轮到哥哥和姐姐磨磨的时候,总是争争吵吵,一个说你不用力一个说你没用力,一路吵着一路磨下去,也分外的热闹亲切,不打瞌睡。我和妹妹也有事情干的,就是把蒸好的面皮从四方的铁锅里揭下来,再晾到事先拴好的绳子上,这也是流水线,一刻不能停的,不然铁锅换不过来。当然也有美妙的事情,就是把揭碎了的粉皮沾白糖吃,也可以沾酱油醋吃,广东小吃里的肠粉就是这样子。等面皮冷却了,还要及时取下来卷成卷,切成丝,放在簸箕里晾开,等到第二天太阳好再晒干。忙过年忙过年,过年的氛围只有在忙里才会热闹起来。现在唯一还有点过年的气氛,大概就是在赶回家的滚滚的车轮中了,又苦又累,跟当初的忙碌一样,苦并快乐着。那时候大人见面一般都问:你家什么什么可做好了?汤圆面轻松多了,米磨好了,用一块白纱布整齐的蒙上几层,然后上面放上草木灰,第二天揭去就可以了,用盆装好,当时要吃汤圆的时候掰一点就好了。这些都是过年时候必备的食物,现在有时候吃到米面加汤圆感觉都像是过年的那会儿,只是现在都是机器加工的,没有了那样的味儿。

到了二十八二十九那两天,全村庄都笼罩在油烟里,油炸各种小吃都在这两天进行,太早怕我们这群孩子偷嘴吃完了,到时候来了客人没有得招待。那时候都用的是自家的菜籽油,那种香就特别的浓烈些。不知道为什么?我闻到那样的香味就很难受,所以借故都是远远地躲开,记得一个午后,黄黄的太阳暖暖地照着大地,远远地从田野里看整个村庄都笼罩在一层薄薄的烟雾里,那种感觉突然就让我很感动,这就是人间烟火啊,热烈而喜庆,心里莫名地高兴起来。这个时候对吃的已经不太感兴趣了,好吃的吃多了也就“年饱”了。那最迷惑人的就是赶集办年货。

年货就是除了家里准备的材料外还需要添置点装饰的,比如年画啊、桃符啊、门对啊、香烛、衣帽鞋袜之类的,如果要是有幸被父母带了去,那快乐将是无法比拟的,因为没有见过的那么热闹,到处都是挂红披绿,人山人海,不远的三里街头要被挤挤搡搡一个上午走不到头。被挑去的孩子主要的任务是帮看着父母肩头的两头稻萝,因为挑担走路只看到前面看不到后头,人多怕东西被人拿跑了,我们一般牵着后面稻萝的绳子,不至于自己被挤丢,即便是这样任务繁重,那也是愿意的啊,那书本上所有的热闹繁华也比不过这里的了。等到大一点,父母也会给点零钱,我们去办自己的年货——烟花啊大彩啊,这些是哥哥喜欢的,我们不喜欢,我们喜欢头花啊发卡啊风车啊明星画啊等等小装饰品。这些还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有机会去看,眼睛接应不暇,一直从街的这头走到那头,再从那头走到这头,即使手里没有一分钱买东西,那感觉也是满足的。看过瘾了就美美地往回走,七八岁的孩子走上十里路一点不觉得累,回来还要兴奋地又聚到一起攀比去了。我没有觉得那时候物质贫乏,我倒更觉得丰富的,那种场景闭上眼睛都在眼前晃呀晃,而现在找不到那样的东西了。

收集糖纸也是过年里最美好的年味之一,因为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收到很多的糖纸,平时都不怎么见的。那时候的糖纸都是五花八门的,图案有花草有动物有人物,颜色更是大红大紫鲜艳夺目。村庄里到处都有飘动的眼神,专瞅着那些冷僻的地方,生怕遗漏了去,再把收集的糖纸聚集在一起,整整齐齐地压好,然后自然又是聚到一起去比较了,咿咿呀呀的争来吵去,最后又拿着自己的宝贝回家去,发誓明天找到更多更好的。

这年越到后来越觉得兴趣缺缺了,再到后来又有些厌恶起来了,大多聚到一起都会牢骚一句:这个年真没有意思,至于为什么没有意思又说不出来,但是到了年尾又开始热切地盼望着……

篇6:那些年,那些味散文

那些年,那些味散文

以前,老家的年味是从腊月十八、十九扫尘开始的。家乡有句俗语:要得发,扫十八,要得有,扫十九。腊月十八、十九这两天,家家户户都扫尘,把房屋的每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除旧迎新,寓意来年发财,全家生活红红火火,事事顺顺当当。

每年扫尘,都是父亲的事。早晨早早的起来,父亲就忙活起来了。找来竹竿,把扫帚绑在竹竿上,用旧衣服把头裹起来,父亲就开始扫尘了。我们家的六间泥土房,蜘蛛网、老鼠洞特别的多,父亲一间一间认真的扫着,不放过一个角落,房顶的每一个柴芭间都打扫的干干净净,每间房墙角的老鼠洞也被父亲一一用泥土堵上了。忙了半天的父亲,脸上、身上都是灰尘。那时我和小伙伴,欢乐着走东家,奔西家,看哪家扫尘扫的干净,争相攀比着,结果都认为自己家最好。

腊月二十三,是“送灶”的日子。家家户户晚上都忙着包饼,有菜饼,有糖饼。每家的土锅灶上都贴上用红纸写的:“灶老爷上西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中间再贴上灶老爷的画像。那时的我,学父亲和母亲的样子,面朝灶老爷跪地磕头,口中默默地念着从母亲那学来的祈祷:灶老爷,您到西天多说好话,让我们全家吃饱肚子有钱用,每年“送灶”我们都包饼给您吃!那时的我总感觉,过年了有好吃的,都是灶老爷给的。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都忙着合伙做豆腐,两家或者三家一伙,做好了每家分十来斤,要不就是买猪肉、包馍头、榨肉圆。那时哪家过年能买五斤以上的肉,就是比较富有的了。最热闹的就要数大年三十那一天,家家户户都有油味、肉香了。中午的那顿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父亲烧锅,母亲总会把大菜、肉、肉圆、海带、粉丝等按区域放在一口锅里蒸煮,烧好了再把同样的菜一盘一盘地盛起来,那香味现在想想,还有流口水的'感觉。年龄大点的哥哥还会偷偷摸摸地买来一瓶酒,小心地倒在酒杯中喝几口。从不喝酒的父亲,也会在哥哥的劝说下抿一两口酒。每年年三十喝很少酒的父亲,在我的记忆中,下午总是睡上一觉,母亲说是醉酒了,现在想想,父亲是装醉的,就是想一年忙到头,好好的休息一下,也认为日子不错了,过年了有酒喝了,还喝醉了。下午,哥哥们就忙着贴春联,我就吵着要压岁钱,父亲、母亲、奶奶总会不分大小地分别给我们兄弟姐妹五分或者一毛的压岁钱。我和小伙伴就会拿压岁钱买糖吃,买小掼炮玩。那些年我家大伯帮人家杀猪,把猪尿包拿回来,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就把猪尿包用锅堂里的灰把尿包磨薄,然后吹起来当气球玩。没有自己气球玩的小伙伴都羡慕得要死。年三十晚饭后,母亲和姐姐就忙着炒花生和向日葵子,炒好后,连同年糕每人分一点。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我六岁,还不会嗑向日葵子,父亲和母亲就用自己的嘴巴嗑给我吃,他们嘴里的向日葵子一满了,我就屁颠屁颠的跑去,他们就嘴对嘴地把向日葵肉吐到我的嘴里,那时的向日葵肉,好香。

年初一,大人们就忙着看小纸牌了,我和我的小伙伴各人口戴里都装着好吃的东西,跟在玩麒麟或者唱民间小调人的后面,快快乐乐地能跑几庄人家。

现在,在城里工作多年,每年忙上忙下的,吃的、穿的、用的,基本上都有了,但年味却渐行渐远了。孩子对年的感觉也基本没有了。所以我和爱人决定,今年要创造点年味给孩子们。

腊月十九那天,正好是休息日。上午,我也早早地起床,爱人把两个孩子喊来“帮忙”,我们分别戴上爱人买来的口罩、手套、防尘眼镜,穿上工作服,拿起鸡毛毯,井然一副上战场的样子。开始扫尘。我和两个孩子在一楼一边仔细地查找,地毯式地排查,一边讲过年和他们爷爷扫尘的事,眼睛都查看酸溜溜的,竟然没找到一处有灰尘、蜘蛛网。开始排查二楼。我仔细查找房顶、屋角,六岁的小儿眼好,突然大叫:“爸爸,这儿有垃圾!”我惊喜地一看,地板上有几片破碎的纸片。我知道这是爱人的“作品”,她这是让孩子高兴呢。两个孩子兴高采烈地把地板扫干净了。在二楼又找了很长时间,再没发现什么情况。刚进入到三楼,女儿就发现了“新大陆”,不知是哪只可爱的小蜘蛛,在北墙角拉了几根丝,上面竟然还有只被俘的死蚊子。女儿立刻大叫:“蜘蛛网!”我一看,我的乖乖,今天扫尘真的没白忙。女儿立即用鸡毛毯一下就把蜘蛛网给清除了。小儿高兴得手舞足蹈,奔下楼告诉他妈妈说蜘蛛网让姐姐清除干净了!我在心中默默地祈祷,可爱的小蜘蛛啊,是你让我们家今年的扫尘有了成就感和幸福感。希望你常年在我们家做客。

创造出来的年味总有点牵强附会,不实在。忘不了儿时的过年母亲忙碌的身影,父亲“喝醉”的样子,母亲买的新衣服,每天萦绕在耳边的耍麒麟的锣鼓声,还有那油味,那肉香,那嗑向日葵子的清响,年三十晚一家人在一起守岁乐融融的闲聊……

日子过的越来越好,可年味,却渐行渐远了。我儿时的年味哦,深刻在我的梦乡。

篇7:年味散文

过了腊月二十三,年味渐渐浓了。外出的人们纷纷回家,从四面八方,从异国他乡。回家的心情是温馨的,带着满怀的希望,带着家人的嘱托。

回家了,回家过年了。家是温暖的港湾,家让疲累的心灵靠岸。回家过年,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的心愿。

年来了,我们迎来了又一个季节。冬装将会脱去,春色即将满园。白昼长了,黑夜缩短。安静的城市热闹起来了。

现在是,想想我们六零后和七零后小时候过年和现在相比,真是差之千里。

小时候过年,心里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的期待。穿新衣,扎上粉粉的、红红的蝴蝶结,吃上平时吃不到的美味。在大年初一这天,忙着去串门,忙着喊“叔叔阿姨过年好”,大人们紧着给衣兜里装上糖果和瓜子。如今过年,喜欢的衣服裤子随时更换,商场没有卖的,就去点击淘宝。过年吃的美味,在平时也可以吃到。拜年的'方式也变了,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互联网里彼此传输祝福,交流情感了。

小时候过年,大街小巷的人们三一帮俩一伙的,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清一色拿步量着去串门,如果骑上一辆二八式自行车,那就算是奢侈的了。不过那时候的天气可比现在冷多了。如今过年,雪水淅淅沥沥地从房檐上嘀嗒下来。大街小巷里的私家车、出租车川流不息。就在大年三十这天晚上,每个车都不拉空,能打上车老不易了。

小时候过年,盯着钟表等着看春晚。一个一个节目的看,一个都不会落下。如今过年,看一会电视,看一会电脑和手机。实在不想看春晚,就在电脑里搜索电视剧。文艺节目丰富了,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小时候过年,小朋友们在一起跳皮筋,踢毽子,玩口袋,跳方格,打陀螺。大人们整天有干不完的活。如今过年,小朋友们玩电脑里的游戏,大人们忙着同学聚会、亲友聚会,有空的时候打几圈麻将,打几把扑克。

小时候过年,有秧歌舞,有灯会,在自己家的窗户上贴花纸。哪里有热闹,就往哪里钻。如今过年,夜晚的彩灯闪烁着迷人的光彩。从饭店里出来,就去KTV亮一亮歌喉。唱累了,就去吃烤串。想想现在的生活,就好像天天在过年。吃的、穿的和用的,应有尽有,想要多少有多少。

都说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其实完全是富足的生活冲淡了旧有的方式,走入了小康的时代。

过年了,岁月的年轮驶入新的旅程……

篇8:家乡年味散文

家乡年味散文

春节、除夕、年夜饭、大年初一,诸如此类的词语听起来就让人心动。天空中已经隐隐约约地飘荡着年的气息,人们见面打招呼时都会不经意地问一句“过年回家不?”于是心里就铺开了一条回家过年的路,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与家人团聚,了却一段乡愁。不管坐车是何等艰难,地理位置是多么遥远,家都是融入游子血液的灵魂里。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过年总是与大雪如期而至。一场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飘洒,第二天一早开门,那白茫茫的雪光直刺眼晴。昔日的田野、山坡、道路、房屋全都淹没在这茫茫的大雪中了,到处是银装素裹,一个洁白的世界。伴随着孩子们在雪地里嬉闹的笑声,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鞭炮声……

村庄里开始弥漫着各种油炸小吃、点心的香味。男人们忙碌着置办年货;女人们则忙着打扫房屋的卫生、拆洗被褥;而孩子们手里也开始有了各色各样平时里难得见到的零食。于是,集市上就开始热闹起来。这个时候孩子们是最快乐的,早就象出笼的小鸟,唧唧喳喳地吵着家长要这要那,而家长们也总是在这个时候尽量地满足孩子们的要求,有些家长实在无法满足孩子的一些过分的要求,这些孩子便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哭闹耍泼,直弄得家长受到路人的纷纷指责,而后又不得不再去满足孩子要求,当然这就要与孩子先前的要求大打折扣了。

大年三十到了,年三十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日子,往往也是大人们最为忙碌的日子。吃完早饭,家里的大人忙着操办年夜饭的同时,还得烧好几大锅热水,督促孩子们洗澡、换新衣服。据说,这是沿袭下来的风俗,为的是洗去旧年的晦气。下午,家家户户都开始贴春联,等到红红的对联贴起,红红的灯笼挂起,过年的气氛已到了极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暖融融的'节日氛围里。

吃年夜饭之前,首先要祭祖,这是乡下人过年中的大事,家人团聚,老祖宗是不能忘记的。母亲把做好的祭品摆到桌上,摆上茶杯、酒杯,敬完茶之后,再敬酒;父亲则在一边烧纸钱。纸钱是用草纸做的,而做纸钱是很有考究的,制作纸钱的过程叫做“造钱”,“造钱”的手艺是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草纸是纯手工制造的,先把一大捆草纸裁成小32开或16开大小,小的叫短钱、大的叫长钱,每一叠都贴上红纸做封面,之后再用一种专门用来造纸钱的半圆型凿子,在贴好红纸封面的草纸上凿上规格各一的圆圈,圆圈的数量也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一般的小钱是三行五十四个半圆,长钱是三行七十八个半圆;为什么有着如此的要求,那就无从考证了,我想也许是与古人使用的铜板,银圆之类的钱币有关吧!

父亲在烧纸钱的时候是虔诚至极的,把纸钱分成几堆,每一堆烧给一代祖宗,还留一部分给那些孤魂野鬼,免得他们来抢祖宗的钱。点火以后,爷爷、奶奶便招呼我们向老祖宗们磕头,每每看到我们在磕头时嘻嘻哈哈,都会遭到父亲严厉的斥责,而奶奶就会不停地向老祖宗们赔不是,乞求原谅我们的年少无知,保佑我们平平安安。随着纸钱的灰飞烟灭,隆重的祭祖仪式宣告结束。撤去祭品,换上丰盛的酒菜,年夜饭就开始了,但在这关键时刻,父母往往还得交代我们年初一这一天必须注意的事项,不能说脏话、不能骂人、不准打架,否则没收压岁钱。我们内心一万个不乐意,但表面上都表示接受。尽管如此,这时候还是我们一年当中最开心的时候,我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大口吃平时难得见到的鸡鸭鱼肉,而不必担心遭到父母的责骂,一向严厉的父亲也难得在饭后给我们发压岁钱的时候讲一些他在外面遇到的奇闻趣事,拿到压岁钱之后,我们可以打着手电筒去找村里的伙伴们玩通宵,也可以早早地上床睡觉,静静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年初一这天,家家户户都早早地起来,烧香秉烛开门迎接新年。而我们早起的目的并非是迎接新年,而是为了能够尽快地穿上新衣服、尽情地放鞭炮玩耍。燃放鞭炮时我们的心里都有一种英雄的感觉,虽然奶奶一再告诉我们:“傻人放炮,精人听响。”但我们还是抵挡不住放鞭炮的欲望,并且还乐此不疲。

放完鞭炮,妈妈早已摆上了满满一桌自制的各式点心,那个时候我们可以放开肚皮使劲吃,吃腻了还可以装进口袋,而后才开始吃早饭。

吃完早饭就该拜年了。这是大年初一的重头戏。

拜年时一般都以血缘关系较近的长辈、亲戚为主,长者主要是按年纪。一般儿子娶了媳妇,女儿出了嫁。有儿子媳妇出去给别人拜年的人,可以在家里享受别人来拜的待遇。

这一天,老人脸上都带着笑容,大人们也都放下活计,互相拜年说着诸如恭喜发财之类的话,平时寂静的山村从这一天起就开始笼罩着欢乐和祥的气氛,这种氛围一直延续到元宵……

一年又一年,时光似箭,爷爷、奶奶早以离我们而去,他们也被排入了祖宗之列,我们兄弟姐妹五个都长大成人了,有了各自事业,有着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儿女,父母也在退休之后回到了乡下老家居住。五弟从学校一毕业就分在广州工作之后,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热闹的场景就少了。而后来我却也为了自己所谓的追求放弃在老家舒适的工作来到广东,四处奔波。从中山到广州,从广州到拂山。一家人的团聚就只有在过年的时候了。每每接近年关,父母就会问过年回不回家。可怜天下父母心呀,眼前浮现的是父母那扶门翘盼的眼神,那满头的邹纹和苍苍的白发,心就一阵阵地痛。所以,每到年关,不论任务多重、工作多忙,我总是加班加点尽量提前完成工作任务,做好回家过年的准备,碰上万一请不到假,我就辞职,不论工作多好,薪酬多高,家是铁定要回的。

尽管如今的年味逐渐变淡,在家过年也很难享受到小时候过年时的欢乐,但却可以享受到一家人团聚的温馨。过年回家,这也是我的一种孝顺父母的方式。

篇9:年味现代散文

年味现代散文

久居闹市,总感觉年味越来越淡。蓦然发现,城里到处挂着红灯笼。咿呀!又要过年了,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竞舞比对的鞭炮烟花,将会为新的一年叩开希望。 年味是一卷泛黄的刺绣、朴素的针脚,蜿蜒着儿时的快乐与童真。儿时的年味让人怀念,虽然那时候物质生活简单,但那个纯真岁月,却让我们一生都铭记、回忆和眷恋。 一进腊月门,浓浓的喜气与忙碌热闹非凡,红红的灯笼、春联和福字,陆续走进千家万户,装饰着来年新的希望。我和何贤辉、唐正平等同学发小,会乘交通车在鹿井下车,再步行跨过省界到十公里外的湖南汝城集龙买鞭炮,那时候集龙的鞭炮包装精致,炸响声更脆亮、更喜庆。 家人们开始忙碌各自的分工,爷爷和父亲把从山上砍下来的圆木,用斧头劈成一段一段的柴火,整齐地摆放在墙边,我也会帮着干;妹妹的活计主要是搞卫生;外婆把糯米煮熟后捞出沥干,然后叫上妈妈和隔壁的朱阿姨,把熟糯米抬到古亭老表家里的石舂上抖糍粑。我最喜欢吃外婆做的糍粑了,放一点红糖和芝麻,又粘又香甜的,那是一种说不出的美味。 除夕夜,屋子里热气腾腾的.。母亲包好饺子,外婆烧着柴火,欢乐的饺子煮在锅里翻滚。捞出饺子,全家人笑着、吃着、闹着,就像一场盛大的聚会,此时有种暖暖的惬意在心间漾开,这是年味的快乐与幸福。 虽然再也看不到爷爷、外婆忙碌的热闹劲了,却依然感受到母亲的温暖。过年再忙,母亲都会准备好一桌子菜,大家一起吃着,笑着,除夕年饭就在快乐中度过。感恩几十年来,母亲始终如一地让我在浓浓的亲情里享受到她的爱意。 从年三十开始,放烟花,除夕,迎客,拜年,一直忙碌着,一拨客人走了,下一拨又接上。在忙碌中不知不觉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零星的鞭炮声依然不时入耳。年华又添一岁,时光依旧如水,新年新希望,希望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收获更多。 年味是一岁中最浓重的一笔,腊八、辞灶、除夕、守岁。年复一年的年味,在岁月更迭中拥有了更多的智慧与精彩,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祥和而温馨的幸福。

篇10:年味唯美散文

年味唯美散文

腊月刚至,城里城外的世界恍然间聚集了浓浓的年的味道。所有的色彩中唯有用鲜艳的中国红和素雅的瑞雪白才能表达新年的气息。

今冬,多年以来未曾有过的寒冷,而后,天空飘落了几场雪,纷纷扬扬的飘落在所见的每一个角落。数九寒冬里,将一切的匆忙都懈怠茫茫雪海之中,这样的氛围刚刚适合我的心情。让我不再迷失在匆忙的路途中,感受着年味带来慵懒与从容。

大雪刚过,着实有些冷得令人心颤。在不景气的生活氛围里终于结束了一年的匆忙。数年来,忙碌的人们在泡沫渲染的庸忙中劳顿到岁末的最后一天,而后又在匆忙间过了一个个平淡的春节,很少有人真正深味新年的气息。

于是,年淡了原有的浓烈,如白开水一般无滋无味地过了一年又一年的佳期。 于是,我常常会在新年里回味着过去贫乏却温馨的年味。那些年贫与富未必是幸福的标准,快乐却是每个人寻找的方向。不必是丰盛的美味佳肴,不必是典雅华贵的高档家居,也不必是豪车拥挤的柏油马路,单说来来往往的行人相互问安便可以咀嚼出人情冷暖的甘甜。

那些年,乡村里每到岁末,村里便会响起锣鼓激荡的声音,划过辽阔的天空飘向四方。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感受新年带来快乐,一年来的辛劳在震耳欲聋的声响中烟消云散,曾经有过的心结此时都在热闹的氛围里融化。年味成为快乐熔炉,将所有的不快乐消散,留下来浓浓的暖情乡情。

那些年,总是觉得新年里,人精神了许多,心也越发年轻了许多。在慵懒的慢时光里活着要的就是那股精气神,不会为来年的背井离乡而伤愁。简衣素食未必不是幸福,快乐才是幸福的源泉。一身简约的新衣,一朵五彩的头花,一桌半荤半素的`佳肴,一屋狂放的欢笑,都是幸福的表白。

亲情,在年味里如一壶珍藏的酒,甘甜,醇香。愈是年代久远,愈是散发浓郁的芳香。记得父亲在世的时候,隔了好几代的表亲,都会来到家里拜年,而且会居住几日才走,他们谈论的什么我不懂,但是我感觉到很亲切的,不带一点点虚假的敷衍。也许,年味是他们情感延续的节点,在岁月里沉香。

爱情,是年味里不可或缺的靓丽的风景,也是年轻人快乐的天堂。那些年年轻人的质朴在年味里得到了张扬,如冬日的花尽情的开放,女孩子的拘谨,男孩子的阳光,此时最为绚烂。走过每家每户的门前都会那么的耀眼,再忙的妇女也会偷偷的看上几眼。有的妇女不好意思傻傻的直接开门观看,也会透过贴着窗花的玻璃偷偷的瞄上几下,想着曾经的自己,暗地里傻笑。成为女人们新年中聊天的话题,而后一阵阵放肆的笑声在空中流淌。

年味,其实是心情自我的释放,那是不受外在世事羁绊的个性张扬。人性的本能是追寻快乐,在平淡的生活中为自己营造一种幸福的天堂,与贫富差距无关,与生活经历无关,是人们在追寻梦想时暂歇的停足逍遥。当你忘却了生活的熏扰,你便会感知年味的温馨烂漫,我们需要在年味中寻找自己灵魂深处里的那些童真,快乐而幸福的活着。

篇11:寻找年味散文

寻找年味散文

下午,静着心,翻阅一本书,忽然间,一缕食物的香味飘来,那味道好熟悉,分明是幼时,油炸肉圆子的味。扔了书,闭上眼,闻着那香味,馋了,真馋了,不知谁家巧妇,还会做肉圆子。又是一个年底,又到了炸肉圆子的时节了,心柔软着,感觉年味也在身边弥漫着。时光啊,请许我一叶记忆的小舟,牵着这香味的衣角,去寻找儿时的年味吧。

儿时,记忆中的年味,要从农历腊月,十七,十八掸尘拉开序幕。俗语说,七掸金,八掸银。老家的年俗,这两天要把家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来迎接新一年的福气,好运。掸尘那天,父亲穿上旧衣,戴着草帽,找来一根竹竿,绑上鸡毛掸子,开始掸里屋顶和屋角的灰尘。接着收拾,堂屋里农具,装农作物的麻袋,八仙桌前的香案上的杂物,前场后院枯枝烂叶,样样清理个遍。那时,感觉父亲的手,是一双神奇的手,经他手摸过的家具,农具,一会就变得干净整齐,姐姐,哥哥和我只负责把垃圾扔掉,擦擦家具,扫扫地。全家人忙来忙去,一个下午,屋里屋外就变得敞亮干净了。那年味,就在掸尘,忙碌的身影里漾开来了。

掸尘过后,某天父亲就会从街市上 拎回七、八斤肉回来。我们一见,那个高兴啊,父亲要剁肉,包肉圆子了,晚上就有肉圆子吃了。吃罢午饭,父亲就会在八仙桌上,摆开架式,一溜肉,盆,菜板,两把菜刀,那气势如摆乌龙阵一般。吆喝着母亲给他系好围裙,把家里的收音机打开,调到唱戏剧的台。父亲就开始切肉,剁肉了,父亲剁肉时,用两把菜刀,左右开弓,咚咚……地剁着,小小的我觉得父亲好神武,崇拜到不行。收音机里传出咿咿呀呀的唱戏声,父亲剁肉的咚咚声交织着,感觉那年味已在眼前了。肉剁好,还要加盐,生姜末,葱末,煮好的糯米,和在一起搅拌,做有糯米的肉圆子。接下来就是母亲和姐姐们用手搓肉圆子了。等到肉圆子都做好了,已夕阳西下。开始生火,在大锅里倒入菜籽油,开始炸肉圆子了。那时,母亲坐在灶下烧火,父亲站在锅前,总是先炸一锅让全家人尝尝。小小的厨房飘散着肉圆子的香味,年味也在农家小院里悄然弥漫着,那是幸福的味道。

年越来越近了,到了去集市买红纸,写对联的`时候了。解放前,父亲念了两年的私塾,解放后又念到小学毕业,在那个年代,父亲已算是知识分子了,所以家里的对联都是父亲写的。记忆里,父亲总带着我去赶集,置办年货。一到集市,就感觉过年的气氛,那卖年画,卖红纸的摊位比比皆是,花花绿绿摆了一地,任人挑选。父亲总是先挑,写对联的红纸,要颜色鲜亮的那种红纸,总是看了几个摊位,才决定买,还要计算好买几张。接着挑一些年画,买毛笔,一瓶墨汁,当然也会买日用品,每次都是满载而归。父亲总喜欢在大年夜前一晚写对联,晚饭过后,父亲就会拿着红纸,放到八仙桌上,先酌量着,怎么裁,因一张红纸很大,裁好了够两扇门贴。麻烦的是堂屋主门对联的红纸,不但要裁成长长两条,还要叠方格字印,这样写的字就不会斜。父亲运筹帷幄,几下就把家里所有门红纸裁好。开始写对联了,父亲总是翻阅一些书,然后自己想想,结合一下,自己编一副主门对联,每一年对联都不一样。父亲写毛笔字的姿势煞是好看,字写出来,那叫一个龙飞凤舞,后来大了,才知道父亲的书法,为草书,而且是狂草级别的,那字经常受到别人的称赞。他每写一个字,我要帮忙把对联纸往前平拉,避免墨汁流动,防字迹模糊。幼小的我,一边牵着纸,一边看着父亲写对联,心里膜拜啊!是的,过年的年味,还有父亲写对联的墨香味。

第二天,大年三十了,母亲很早就把鸡炖在锅里,早上一起来,就闻到一股鸡汤的香味,啊,过年真好。父亲,总是跑来跑去,领着我们几个小孩,把家里的卫生,再清理一遍。之后,还洗脸,净手,带上我和哥哥,去偏僻的路口,给祖先烧纸钱,行跪拜礼。回来就该烧菜,准备年夜饭了。等菜烧得差不多,远处,近处,鞭炮已开始响起来了,是的,有的人家,已开始吃年夜饭了。这时父亲就会带着我,把家里的对联贴上去,新的年画也贴好,一下,屋里屋外,红红火火的别提多喜庆了。年夜饭当然吃得一团喜庆,最开心的,还是父母给压岁钱。年三十晚上一般睡不着觉,心里那个激动啊,因新衣服就摆在床头,我一会摸摸新衣服,一会摸摸口袋里的压岁钱,盼望着早点天亮。

正月初一,一大早,那鞭炮声就此起彼伏,咚……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持续不停,到处飘散着鞭炮的硫磺味,觉得那味道真好闻,浓浓的年味,在此刻已被炫染到极致了。迫不及待地爬起来,穿好新衣服,装好压岁钱,开心地,跑到父母面前。父母见了总是夸赞我,新衣服穿得漂亮,心里那个美啊。顾不得吃早饭,早溜出去,和小伙伴们一起挨家挨户拜年,讨糖果吃去了。

儿时的年味啊,在我心里尤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年年翻阅,年年温馨。感谢父母,让我度过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新年,让浓浓的年味永存心间……

描写年味作文精选

记忆年味有奖征文活动

野出来的年味散文

高中关于春雨的优质作文

美文散文摘抄

雪的散文美文摘抄

《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

过年的散文诗

初中作文步骤指导

描写春节过年的优美段落

描写年味的散文
《描写年味的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描写年味的散文(整理11篇)】相关文章:

包含辞旧迎新的句子2023-09-28

800字散文美文摘抄2023-01-02

下雪的美文摘抄2024-04-01

迟子建自传现代文阅读答案2023-01-21

描写元旦的好段落2023-11-09

初中作文指导步骤方法2023-08-17

北京的春节 教学设计2022-12-02

一份浓的化不开的亲情作文2023-06-24

学针线活叙事作文2022-04-30

《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亲情》作文参考2022-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