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推荐8篇)由网友“yangyan_test”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对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对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对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以促进教师主体性发展为目标,以促进知识与经验共享、以深度的教育教学反思和交流为载体,重组教师个体经验,分享彼此对于教育教学的认知和理解,以此达到共同发展.
作 者:马世新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哈尔滨,150020 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8(4) 分类号:G451.2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区域学习共同体 校际交流合作体 城乡支援协作体 社团互助体篇2:构建跨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论文
构建跨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论文
跨界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教师跨界学习的新载体,其创新机制和知识共享模式,为教师突破专业束缚、打破固有思维、拓宽知识结构、提升内在素养和创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教师跨界学习的组织架构
跨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但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跨年龄、跨学段,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过不同年龄、不同学段教师的思维碰撞,使教师的“缄默知识”得到外化,经验得到共享,获得成长。第二,跨时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在线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和运用已成为国内外教师教育交流的主流趋势,典型的有教师博客群、微信群、教学反思论坛和教师研修网等平台等。互联网使教师跨越时空的学习和交流更加便捷和高效。
第三,跨学科,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展跨越学科差异的交流研讨活动,增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教师突破自身专业界限、丰盈知识储备提供服务。第四,跨领域,学校和社会其他领域的跨界。学校可以邀请社会各界精英与学校教师进行跨界的学习探讨,促进教师的跨专业学习,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我校积极探索跨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架构,组建了跨越学科边界的“无边界思维坊”、跨越时空边界的“酷课·创学中心组”、跨越领域边界的“科学创智home”“青年教师创意沙龙”,以及跨越学段、跨越年龄边界的“1+3+N工作室”等五大跨界教师学习共同体。这些形式多样的跨界教师学习共同体,对于促进教师团队创新意识的树立,加快实现知识共享,推动教师适应性专长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1.“无边界思维坊”:为跨界融合提供平台
“无边界思维坊”成立于,由二十多位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涵盖了所有学科。它是一个研究跨界教学的创新团队,是一个集聚了多个学科教师的学习共同体,打破了学科的横向壁垒,破除了年级学段的纵向屏障,开展了丰富的无边界教研活动。“无边界思维坊”的成员每周会有一次聚会,大家带着自己的问题和思考一起探讨、交流,通过交叉融通、整合教材、优势互补、协作开发,开创了多门“无边界课程”,带给学生多角度、多视角的全新课程体验。“无边界思维坊”不仅组织坊内教师进行学习和交流,还聘请社会各界精英人士、教授学者来校授课,以此拓宽教师的视野,增长知识。
2.“酷课·创学中心组”:让学习变得无处不在
“酷课·创学中心组”由我校信息技术较好的骨干教师组成,他们跨越时空的边界,开启了对微视频互动教学平台的实践研究,带动了教师在混合式交互环境下进行线上线下学习。
“酷课·创学中心组”借助微博、微信、数字化平台,为教师学习提供更完善的教学服务和管理服务,使教师的教与学不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我们采用了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既整体设计、多点切入,又聚焦个案、跟踪调试。教师在共同体中互相学习、互相碰撞,在思维的火花中找寻灵感,在突破时空的实践中逐渐成长。
3.“科学创智home”:让优质资源垂直贯通
“科学创智home”以理科教师及科技辅导教师为主,其他教师为辅,主要负责开发科学类校本课程,整合初中阶段理科实验,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类竞赛等。自成立以来,该团队已合作完成了《卢湾中学理科小实验》《算法程序设计》《航模制作》《趣味实验DIY》《航模操纵体验》等科学类校本教材的编写,进一步凸显了学校的科学教育办学特色。我校还为教师牵线搭桥,提供校外资源,推动“科学创智home”活动的有序开展。我们与上海市科协、科学社和区青少年活动 中心等专业团队合作,与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的教授、专家结对,帮助学校教师提升科技辅导水平。
4.“1+3+N工作室”:为经验插上创新的翅膀
为了改变成熟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年轻教师缺乏经验的情况,我校成立了“1+3+N工作室”知识共享团队,构建了由一名专家、三名骨干教师、N名青年教师组成的“经验+创新”的学习共同体。我们重点遴选三名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以及一批有创新意识的青年教师,组织他们在资深专家的引领下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研究。老中青相结合,实现了年龄结构互补、经验互补、知识互补、思维互补,促进了教学上的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走出困惑期,度过磨合期。同时,青年教师的参与也为团队注入了创新活力。
5.“青年教师创意沙龙”:以创意活动点缀精彩校园
“青年教师创意沙龙”是我校一个特色群体组织,是学校最有活力、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沙龙由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组成,通过富有创意的活动,相互学习,彼此交流。他们跨越校内外围墙的界限,捕捉当今最流行的生活时尚元素,结合发达的网络信息,以创意点缀精彩校园,彰显青年教师的生机活力,展现青年教师的风采。“青年教师创意沙龙”的主题为“幸福”,灵魂是“创意”,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心目中不再仅仅是工作的场所,而是分享幸福生活的场所,具有如家庭一样温暖和谐的氛围,是一个有利于教师事业发展的生态乐园。
教师跨界学习的基本范式
1.主题派对式跨界学习
主题派对式跨界学习就像一场知识的狂欢,在确定跨界学习的主题后,教师们在高强度的学术学习和Party式交流中,拓宽学习视野,激发灵感与热情,在合作、交流、共探、共享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跨学科素养。当然,在跨界学习前,选择一个能抓住大家兴趣点的主题非常重要。如前不久,我们以“线条”为主题组织跨界学习,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很兴奋,感觉有话可说。音乐教师和数学教师从《多姿的线条》一课说起,带大家走进音乐可视化的世界,帮助其他学科的教师打开新的视角寻找灵感。艺术、体育教师向大家介绍了人体线条和建筑线条之美;语文教师介绍了“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曲线美;化学教师认为熔解曲线中的“线形”可以表示规律、趋势;物理教师用实验演示了声波、光线和磁感线;历史教师介绍了奇妙的气温与历史发展的关系;还有教师提到了社会心理学中“恩格尔系数”等,这些都是看不到、摸不到的“线条”,其实都有规律可循。原来看似简单的“线条”有这么多的学问,整场研讨火花四射,脑洞大开。
2.问题研究式跨界学习
问题的提出来自教学实践,源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单一学科能解决的,需要借助各学科教师的力量来共同解决。学习前,组织者会事先收集整理大家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将问题下发给各位教师分头学习准备。在跨界学习时,相关学科教师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大家的困惑,激发创新的灵感。如语文教师在教授虞世南的名篇《蝉》时,有学生提出质疑,蝉真的是餐风饮露吗?为什么古人会把蝉作为高洁的意象?这些问题不仅引发了语文教师的兴趣,还引发了各学科教师的探讨热情。科学教师从蝉的生活习性等方面谈到了自己对“垂矮饮清露”的理解,历史教师介绍了“玉蝉”在古人心中的地位,美术教师介绍了蝉的国画添香,物理教师用科学的态度批判了“居高身自远”,可谓妙语连珠,高潮迭起。基于问题的跨界研究,强调把学习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师合作,使其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旨在使学习者建构起深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有效提高问题解决技能和合作能力。
3.体验探索式跨界学习
体验探索式跨界学习的特质是活动化、多样化、高创意性,一般分为体验、交流、分享、整合、运用等环节,是理论学习与行动学习相结合的跨界学习方式。体验探索式跨界学习让参与者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每个参与者参与体验探索式跨界学习时都会带来相关的经验,有些经验可直接应用,有些可能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整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令人享受的过程,它能提供给参与者一个深入且意义深远的学习体验。如某一次体验探索式跨界学习活动,要求教师们用两张轻薄的纸牌承重20本厚重的书本。这让所有参与者都沉浸在孩童般的探索乐趣之中,他们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并以此激发创意及灵感,运用各种设想制作承重结构,引发了一场创造性风暴,欢笑声与赞叹声充满了整个教室。
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呼唤教育的转型优化,而教育的转型必然催生新的教研组织形态。跨界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有生命的学习系统,是教师二度生长的新阶梯,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值得推广与运用。
篇3: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学习共同体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从强化外部保障和提升主体意识个方面论述了发展策略.
作 者:王建军 赵本华 夏庆宾 WANG Jian-jun ZHAO Ben-hua XIA Qing-bin 作者单位:徐州空军学院基础部,江苏,徐州,221000 刊 名:宜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 年,卷(期): 31(4) 分类号:G807.04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高校 体育教师 专业化篇4:对当前民办高校校园学习氛围建设的研究论文
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办学和发展的生命保障,是提高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建立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有利于贯彻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加强师生互动,促进教学活动高效的运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的态度,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确保民办高校教育持续有序地向前推进。
1 校园学习氛围的重要性
校园学习氛围是学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精神内核和特色文化,如同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处其中的师生,带给师生一种舒适和安静的感觉,也让师生学习起来更加有动力,不断进取。特别是对正处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大学生来说,由于正处于成熟发展期,可塑性很大,能起到思想引导、情感熏陶和有效学习,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在高校,校园学习氛围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成为高校教育尤其是德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营造优良的校园学习氛围,不仅能够为校园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外部形象,而且能够促使教风、学风、校风的健康形成,成为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维系力,是高校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2 民办高校校园学习氛围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民办高校的不断投入和发展,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校园学习氛围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总体情况较差,学习氛围不浓。民办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差异较大,师资队伍缺乏、教学设施不够齐全、校园文化薄弱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环境相对较差、学习意志薄弱、学习动力不足、不利于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在当前民办高校校园,比较注重各种学生活动的开展,表面看来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富有成效,其实很多活动都是流于形式,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加之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在校园中渗透,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冲击了优良学习氛围的建设,引发了部分大学生“三观”的扭曲,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带有强烈的功利、实用和投机取巧动机,无心向学,学习态度不端正,以上因素阻碍了校园学习氛围的提高。
篇5:对当前民办高校校园学习氛围建设的研究论文
在大学教育阶段, 学习永远是学生的主题。然而,近年来发现,不少民办高校校园的学习氛围越来越差, 不利于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在当前,校园学风氛围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准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民办高校校园学习氛围受到学校教学管理、教师师德教风、学生学习风气、以及校园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针对民办高校校园的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加强民办高校校园学习氛围的建设势在必行,应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民办高校自身的特点,采取多种途径措施加强校园学习氛围的建设,从而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
3.1 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在教学管理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制度。加强对教师教学的监督和检查,对学生学习的监控和引导,对教学成效的考核,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等。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一些专业技能比赛、学科竞赛、设计比赛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举行一些高质量的学术讲座、教学交流等,真正让学生在课堂外也能感受到校园学习的浓厚氛围,自觉的参与,而不是被迫去听去接受。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指导思想、学校规章制度等,代表着学校的风格和历史。和谐有序的校园文化能够有效地提升校园内涵,增强学校的凝聚力,陶冶人的情操,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作为民办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师生的需要,结合本地区的特色,遵循教学管理指导思想和各项规章制度,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大学生的生活、学习需要,在校容校貌的.建设上要体现出人文关怀。尤其要重视校园文化内涵的塑造,对建筑、花草等方面建设,要精心策划,以提升文化内涵为最终目标的,注重生态理念,营造激励性氛围,赋予校园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特定的人文内涵,从而去感染人、熏陶人、教育人。
3.2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扮演好教师角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实施者,教师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在民办高校,相对公办院校来说,师资队伍比较薄弱,结构不够完善,流动性大等特点,教师队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方法稳定人才,并适时适度引进高素质人才,提供多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促进教师的发展。课堂的学习氛围形成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但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时制宜,充分运用个人自身渊博的专业知识、幽默乐观的教学态度、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想方设法优化教学语言,积极完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及时激励、寓教于乐等多种方式焕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情感,促进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情形,自觉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学习氛围自然而然地形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3 完善图书馆功能,创建良好学习环境图书馆是高校重要的文化载体,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承担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任,是知识传承的基地,也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进行课外再教育的好场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一定程度促进校园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人们常把图书馆比喻为知识的宝库,它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完善图书馆的功能,发挥图书馆在校园学习氛围创建中所起的功能,更好把文化知识传承下去。民办高校图书馆藏书量大,但资源利用率不够高,部分图书长期闲置。因此,要充分提高民办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率,通过多种途径,如:阶段性地推荐阅读书目、举行文化展览、举办专题讲座和文化沙龙、创造舒心愉悦的阅览学习环境、发挥图书馆文献资源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等,提供多种类型优质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师生的需要,吸引校内师生多进图书馆借阅。把丰富的馆藏,宝贵的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起来,让学校师生真正享受酣畅阅读的快意,品味学习的快乐,使图书馆真正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促进人人皆学,处处可学,营造书香氛围,为打造优良的校园学习氛围贡献一份力量。
3.4 发挥集体优势,打造先进文化大学生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变的重要时期,需要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班级和宿舍是一个集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场所,是大学校园中的组织单位。班级和宿舍的学习氛围,对于一个集体的建设而言是举足轻重的,对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集体学习氛围,能促进学生高效的学习。
4 结语
民办高校校园学习氛围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制定计划目标循序渐进,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配合,其中形成共识是关键,齐抓共管是保证。要充分认识到高校校园学习氛围的重要性及意义所在,采取各种有效合理的方法,加强民办高校校园学习氛围的建设,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学习环境,有利于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提高学校育人水平和教育质量,推进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发展向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6:基于对话教学理论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研究与设计应用
张豪锋 王小梅
(河南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系,河南 新乡 453007)
【摘要】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日益丰富。如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逐步引发教育改革者的思考。对话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以课堂为基础,在对话精神的指导下,以培养“学习共同体”为目的,随其发展逐渐成为新课改教学的主流。本文以对话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将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目光聚焦在课堂,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对话教学的课堂学习共同体,以期为一线教师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提供有益的实践参考。
【关键字】对话教学;课堂学习共同体;模型建构;案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
一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提出
1 课堂学习共同体――共同体研究的新视角
随着课堂形态和教学理论的不断演变和发展,传统的以“教师、教科书、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论教学模式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学习者的需求也难以得到有效满足,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然而,众多教育改革的实践表明,单纯依靠课堂教学的局部改变并不能很好的达到改革的目的。因此,为了改变当前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寻求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态便成为当务之急。学习共同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而产生的一种创新性教育理念,出现伊始,便以其平等、合作、对话等所特有的优势成为广大研究者关注的焦点[1]。
文献调研中从以“学习共同体”为关键字的查询结果看,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如网络学习共同体、教师学习共同体、虚拟社区学习共同体等等,但却鲜有研究者将目光聚焦在课堂学习共同体实践模式的探索上。日本著名的教育学者佐藤学曾指出:学习共同体是21世纪的教育思想,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倾听,在共同生活中实现对话和成长[2]。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如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贯彻并构建学习共同体是当前所面临的难题。基于当前研究现状,本文选取课堂作为研究共同体的新视角,即“课堂学习共同体”,拓展了学习共同体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并试图构建基于课堂的学习共同体实践模式,以期为教师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意义
共同体一词源于社会学,是指人们在共同的条件下结成的集体,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首次将共同体的概念引入到教育教学情境中,提出了利用共同体来关注学习个体之间的互动。基于课堂的学习共同体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师生双方围绕共同的主题内容,通过相互对话、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相互竞争,分享彼此的情感、智慧、体验与观念,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知识的创新和个体的成长。
将共同体融入课堂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班级师生、生生之间的孤立与隔离,极大地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双向互动中增强学生对学习共同体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兴趣及热情;共同体鼓励每一个成员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争论和对话,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成员获得对同一主题内容不同视角的理解,更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共同体成员在共同解决问题、相互协作、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实现有意义学习,增强学习效果。其构成要素如表1所示:
表1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
要素 | 内容 | 表述 |
主体 | 教师与学生 | 包括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师、学生,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构成课堂学习共同体的主体 |
主体特征 | 具有共同的目标 | 主体对学习目标具有认同感,对共同体有归属感;拥有共同的愿景,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共同致力于某一问题的解决 |
场所 | 课堂 | 共同体发生的场所,包括物化设备、信息资源、人力支持等学习资源 |
生成方式 | 进行对话、交流、反思、问题解决 | 课堂教学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对话、沟通和交流学习,通过竞争强化动机,通过相互协作、支持解决问题,实现共同进步 |
表现形式 | 人际交互 | 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竞争、合作、对话、互动,形成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 |
目标 | 共同成长 | 实现知识的创新和个体的共同成长 |
二 对话教学理论的引入
1 对话教学的内涵
对话作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一种时代精神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我国教育领域,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话已被引入课堂教学中,并不断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对话”是双方在互相尊重、平等的基础上以言语为主要中介进行的知识、话语、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交流沟通方式。它不仅是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的沟通理解,更是思想的碰撞和灵魂的交流[3]。而对话教学是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对话,在经验共享、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对话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理论上,它丰富和充实了教育教学理论,更新了教学观念;实践上,对话教学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批判、合作、交往、沟通、创新等多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对话教学主张相互尊重和平等,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体验,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因此,对话教学理论的引入是新课改教学的应然要求,随其发展也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共同体教育的主流教学形态。
2 对话教学的特征
对话教学是对话时代的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它大大弥补了传统教学过程的弊端,体现出崭新的教学风格与特征。
(1)共同目标、平等参与:共同的目标和平等的参与是对话的前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聚在一起,在平等参与的意识下,彼此间敞开心扉、相互接纳,共同致力于知识的习得和任务的解决,相互影响中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发展。
(2)相互倾听、积极响应:只有在彼此间“用心相互倾听的课堂”里,才能产生对话和情感上的.互动。在对话教学中,师生双方在对话精神的指引下,以活动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每个成员应积极参与对话,认真倾听,不断内化交流中习得经验。此外,还必须学会对他人的话语、观点或情感做出积极的回应。
(3)对话合作、互惠分享:一个真正的课堂学习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合作互惠、相互促进的关系。彼此间敞开心灵,真诚交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对话,共享知识、经验、智慧,共同合作实现学习目标,在对话合作中,激发学习动机,丰富情感,促进知识建构的不断完善。
(4)知识创新、共同发展:在开放、动态的环境中,通过教师、学生、书本之间的对话实现知识的掌握和创新。在沟通交流中,他人的见解被自己吸收,自己的知识被他人激发,在观点的碰撞中促进进一步的反思,重新组织自己的知识结构,整个过程充满了对知识的探究、重组和创造,充分发挥着成员的本质力量,实现个体的最大化成长。
三 对话教学融入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可行性
对话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以课堂为基础,在对话精神的指导下,以培养“学习共同体”为目的。而学习共同体的建立需要成员之间的对话得以构建,通过对话来激发和维持学习共同体的活力。因此,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交互手段,它的提出和应用为解决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和积极的促进作用,二者之间存在共同的隐喻[4]。如图1所示:
图1对话教学与学习共同体二者之间的共性
(1)通过对话,提高课堂教学师生间沟通的质与量,促进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传统课堂教学特定的组织形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的质与量严重不足。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单向灌输的关系,取而代之的的是一种“我―你”(马丁・布伯)的共生对话关系,每个人都是学习的主体参与者,彼此间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围绕共同的任务,积极参与,相互交流,有效改善沟通不足现状,为学习共同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实践,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可能性。
(2)通过对话,达成共识,促进学习共同体健康发展
共同体的形成不是因为人们同处一地,而是因为大家具有彼此互通的信仰、目的、意识和感情。此外,共同体的形成还有赖于成员间进行的对话和沟通,同时共同体的维持和发展更要借助于对话中的交流和沟通。双方相互倾听对话,互相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分享知识、经验、智慧,同声相应,产生一种心灵的契合,达成共识,共同促进有意义学习。因此,共识对话在共同体的形成、维持以及促进共同体的健康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对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共同体成员知识的增长、群体智慧的共享、成员归属感和安全感的提升等方面也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持。
篇7:基于对话教学理论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研究与设计应用
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着优化教学的现实需要(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应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求,笔者认为基于对话教学的课堂学习共同体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在民主平等氛围下,彼此间围绕共同的目标相互对话、交流、合作,分享共同的智慧、经验和情感,在双向互动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者与共同体的共同成长和发展。其结构模式如图2所示:
图2基于对话教学的课堂学习共同体模式结构
篇8:基于对话教学理论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研究与设计应用
在理论模式的指导下,以《保护地球环境――大气污染的危害》为个例,运用对话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共同体设计,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其具体实施步骤如图3所示:
整个活动过程分为4个阶段:
首先创设对话机制:教师要尽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在强烈的求知意识中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并为下一阶段的“对话”奠定基础。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以一种伙伴的身份引导学生,同时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敞开心扉真诚与学生进行对话沟通,彼此间形成一个和谐的课堂学习共同体。
在开始本节课之前,教师首先为学生呈现一篇来自《中国环境报》的报道,接着为学生朗诵一首有关环境保护的诗歌《我们与地球相依为命》,此情此景顿时将同学们的心紧紧的凝结在一起,逐步引发同学们一系列深入思考:我们的
图3基于对话教学的课堂学习共同体实施过程
母亲――地球怎么了?我们应该怎么样联合起来保护我们的地球?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我们需要如何做起?……
分析:围绕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保护环境开启本节课的对话历程
其次达成共识:问题即为共同愿景,是对话教学的核心,如何设计问题成为对话教学的关键。问题可由教师设计,也可由学生自愿提出。但问题的设置应具备科学性、启发性、探索性等特征,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使学生在融洽氛围中保持充沛的感情和兴奋的状态,不知不觉中汲取知识、增长智慧,进而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发展。
分析:保护地球环境使得师生之间达成共识,围绕该问题,教师提出本节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开始对话,对话内容如下:
师: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吗?
生:是的
师:那么保护环境都可以从我们身边的那些小事做起?
生:尽量做公共汽车
生:随手关灯,节约用电……等
教师继续引导对话,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师:请同学们就每一件小事谈一谈为什么做这些事可以保护我们的环境?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能做的保护大气的事情又有那些?
生:不燃放烟花爆竹
生:尽量利用太阳能……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组织,使学生达成共识)
再次共同体间开始对话:这一阶段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监控整个对话过程并协助解决问题,实现彼此成长。对话既可以贯穿整个课堂,也可针对某一部分内容设计一个对话片段。为此,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一系列话题,吸引学生的关注,教学过程就此话题展开,最终形成一个课堂对话的共同体认知系统,使得课堂对话更切实、互动的更有效。
分析:教师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并自然切入本节课的主题――大气污染的危害,针对主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深入的对话交流,探讨问题解决途径;
师生:共同分析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汽车尾气、工厂烟囱排除的黑烟形成的有害物质如SO2、CO等
师:如此多的污染物都会产生那些危害?
生: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
播放一段关于酸雨的录像,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酸雨对人类和生物所造成的危害,并继续抛出问题:
师:那么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的化学原理又是什么?请同学们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先自己思考,然后与同伴进行自由讨论
生:独立思考
之后生1问生2:既然是酸雨,那是不是具有酸性的特征
生2:恩,肯定;(生1的问题激发了生2,使生2对此有了更新的认识)
生2:那么一定是某种物质与水结合形成另外一种物质,而这种物质呈酸性……
在彼此间反复协作会话、互动沟通的过程中,撞击出更多、更丰富的智慧火花,协作探究中使问题得以逐步解决,实现彼此的创新与发展;另外,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还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维活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进行及时而又针对性地启发指导,及时矫正和补充,尽力避免课堂不和谐因素,促进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和发展,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最后进行反馈评价: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反复巩固、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本环节,教师应实时引导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并作必要反思和合理的评价反馈,进一步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望。
联系生活实际,教师给出相关参考资源,拓宽知识面,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知识的可利用性;
师:但是我们会常常发现冬天雨水的酸性通常比较高,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同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本节课的归纳与总结)
生:交流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注意观察、引导)
师:这节课,同学们对大气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分析得很透彻,对酸雨的认识也比较深入。那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承担起保护地球的责任,时刻要铭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自我做起”。
分析:通过“对话”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方法、技能,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并适时与学生对话交流;其次,教师通过“对话”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给予客观、鼓励性地评价,给学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和信心;最后给予学生一定的课后练习,让学生把问题探究活动引到课外,引向深入,给学生进一步的发展空间,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扩展。
五 构建基于对话教学的课堂学习共同体应注意的问题
对话教学、共同体教学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全新的教学形态,二者的引入成为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时尚,然而由于部分教师对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掌握和认识不足,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偏差,因此在进行基于对话教学的课堂学习共同体实践时应注意以下关键问题:
首先,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对话教学”,不是师生之间的你我简单说话,而是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引导学生获得新知的积极互动和交流过程。新课改知识观、课程观、师生观中明确要求,要打破传统教学各要素之间封闭独立的现象,使教师、学生、知识在课堂教学的对话中融为一体,在开放、宽松的情景中灵动进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其次,“对话教学”下课堂学习共同体中师生角色关系应是一种平等、协商会话的人际关系。教师应对课堂教学中的“话题”预设做好充分准备,精心预设,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学习的需要和感受,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师生之间思维和情感的共鸣;学生要充分发挥课堂学习主体的地位,在对话中紧紧跟随老师的“话题”,思考质疑、发问讨论,与教师互动起来,使得共同体对话教学得以更加深入的开展。
结束语
对话教学理论支持下的课堂学习共同体从本质上讲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共同体的形式进行意义对话的过程,知识建构即产生于对话过程中。本文主要探讨了对话教学融入课堂学习共同的可行性分析,构建了基于对话教学的课堂学习共同体模式,并在该理论模式的指导下进行了案例设计。诚然,现有条件下建构对话性课堂学习共同体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尚存在诸多问题,如对话教学内涵的理解深入与否;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能否尽快融入当前主流教学中,是否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冲突;基于对话教学的课堂学习共同体模式能否给教师提供有益的实践参考,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验证。
参考文献
[1]包蔼黎.迈向课堂学习共同体[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2]黄娟,徐晓东.校际主题综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10):15-16.
[3]沈小碚,郑苗苗.论对话教学的时代特征[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143-145.
[4]周耀武.试论“基于对话”的研究共同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4):21-23.
[5]张豪锋,孙颖.论网络学习中的意义交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218-220.
[6]Strike, K.A.Schools as communities:Four cmetaphors, three models, and a dilemmea or two[J].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2000(04).
[7]Seiler G.Zurbano, R.Learning to teach through coteaching and cogenerative dialogue[J].Cybernetics and Human Knowing.2003(10):51-73.
[8]张豪锋,王小梅.基于Mashup聚合技术对网络学习的有效支持探微[J].现代教育技术,2009,(04):109-112.
[9]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本文发表在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杂志 2010年第2期46-50页
【对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推荐8篇)】相关文章:
销售团队建设方案2023-10-23
学校教育装备应用年的工作汇报2022-10-27
教科室工作计划2022-11-02
九龙湖中心学校第一学期教科室计划2022-04-30
教科研会议讲话稿2022-08-18
教科室工作计划总结2023-03-19
基于教育资源共享的区域教学联合体建设2022-06-06
小学校本教研计划2022-05-04
根据地区发展模式视角下社会工作学介入社区足球发展的研究论文2022-07-31
创建一个学习与发展的共同体论文2023-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