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有什么象征食物

时间:2024-01-01 08:14:3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春节有什么象征食物(合集5篇)由网友“bincheng”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春节有什么象征食物,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节有什么象征食物

篇1:春节有什么象征食物

春节有什么象征食物

1、春节吃饺子

象征健康长寿

正月初一吃饺子,在我国北方,几乎家家如此。这一顿饺子与一年中的其他饺子不一样。这顿饺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半夜十二点开始吃。吃饺子就是为了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个风俗开始于明朝初年,原来“交子”的谐音便演变为“饺子”。初一破晓,北方人家家户户吃饺子,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仁、枣子和栗子等和肉馅一起包进新年的饺子里。吃到硬币的人,象征新年发财;吃到糖的人表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仁的象征健康长寿等。

2、春节吃年糕

象征年年有余粮

全国各地几乎都用江米面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节吃的食物大部分是节前准备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馒头。南方是头几天淘米,名叫“万年粮米”,意思是年年有余粮。年糕也是汉族过新年的必备食物。做年糕的谷物有多种,各地作法不尽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为着名。北方则吃白糕或黄米黏糕,西南少数民族习惯吃糯米粑粑。

3、春节喝鸡汤

象征清泰平安

湖北一些地方,过年要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寓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春节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沙市一带,春节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春节风俗习惯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岁习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 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篇2:春节的食物有什么象征意义

春节的食物有什么象征意义

1、吃饺子象征健康长寿

正月初一吃饺子,在我国北方,几乎家家如此。这一顿饺子与一年中的其他饺子不一样。这顿饺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半夜十二点开始吃。吃饺子就是为了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个风俗开始于明朝初年,原来“交子”的谐音便演变为“饺子”。初一破晓,北方人家家户户吃饺子,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仁、枣子和栗子等和肉馅一起包进新年的饺子里。吃到硬币的人,象征新年发财;吃到糖的人表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仁的象征健康长寿等。

2、吃年糕象征年年有余粮

全国各地几乎都用江米面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节吃的食物大部分是节前准备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馒头。南方是头几天淘米,名叫“万年粮米”,意思是年年有余粮。年糕也是汉族过新年的必备食物。做年糕的谷物有多种,各地作法不尽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为著名。北方则吃白糕或黄米黏糕,西南少数民族习惯吃糯米粑粑。

3、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

湖北一些地方,过年要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寓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春节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沙市一带,春节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过年穿新衣的由来

过年穿新衣的习俗由来与中国古老的农耕社会有关,过去是农耕社会,特别是黄河流域,一年一熟,也就是到年底才总结、才发点薪金,就是总结一下,所以不象现在一个月就开支一次,一个星期开支你可以周周买新衣,甚至天天买新衣,因此到新年开始的时候,就要万象更新,从里到外都有一种新的气象,所以过年穿新衣,衣服就很像穿在身上的春联,表示对春天的庆贺。另外,据说过年穿新衣还是可以辟邪的,同时也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不管是有钱人还是穷人,到新年的时候,都会给自己穿上新衣服。

过年穿新衣是个古老的习俗,在南北朝风俗,就有这种记载,元旦这一天“长幼悉正衣冠”。在宋朝,《东京梦华录》中也有记载,宋朝这个朝代很有意思,是市民之风非常繁盛,每到新年这一天,大家都穿得干干净净的新衣,到处去逛。到民国的时候,《平谷县志》也记载正月初一“卑幼盛装饰,拜尊长为寿”。

过年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送旧迎新之意。旧时,富绅、富户呢毛绸缎穿戴一新;贫户所穿即使是粗布旧衣,也都整齐清洁,异于平日,以应新春吉日。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过年“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所以人们也要用新的事物来给自己开一个好的年。所以过年穿新衣服就是其中的一项。

有哪些适合春节的祝福短信

1、春节佳节到,人人俱欢笑。一年新开始,心愿少不了。我把短信送,句短情谊重。祝你新年伊始烦恼抛,工作顺利人康健,家庭和睦乐淘淘!

2、一句平淡如水的问候,很轻;一声平常如纸的祝福,很真;摘一颗星,采一朵云,装入平安的信封里送给你,让快乐好运时刻围绕着你!你新年快乐!

3、酒杯里飘出的是情谊,咖啡里品尝的是浪漫,清茶中感觉的是回味,白水中体味的是生活,信息里传递的是祝福!新年快乐!

4、新年的喜气飘扬万家,甜蜜的美满斟满富贵,喜庆的春联写满吉祥,璀璨的烟花绽放希望,深情的友谊恒久留香,温馨的祝福充满真挚。祝朋友新年快乐,新年吉祥!

5、一夜春风到,新年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报福来报。冬雪静静飘,祝福悄悄到。快乐在你身边绕,好运相伴不会少,幸福吉祥把你抱。

6、除夕到,送你年夜饭,幸福跑不了:以关怀做主食,永远不分离;用好运做配菜,事事皆顺畅;用幸福做汤点,甜蜜更圆满。祝除夕团圆幸福美满!

7、站在幽静的窗前,看着高挑的灯笼,读着暖暖的春联,感受浓浓的年味,遥想过去的一年,写满悠悠的追忆,发送简简的短信,送上温馨的祝福:猪年吉祥。

8、滚滚,滚烫的心祝福你!炸炸,炸鞭的响问候你!敲敲,敲钟的声祈祷你!烤烤,烤火的炉温暖你!烦烦,烦恼的事远离你!预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9、祝您新年快乐!合家幸福!在新的一年里好事多多!笑容多多!开心每一秒,快乐每一天,幸福每一年,健康到永远!

10、高雅的人,看背影就知道。奋进的人,听脚步就知道。和善的人,看笑脸就知道。自信的人,看眼神就知道。吉祥的人,看您就知道。祝新年快乐!

篇3:春节有什么传统食物

春节传统食物

春节吃饺子

正月初一吃饺子,在我国北方,几乎家家如此。这一顿饺子与一年中的其他饺子不一样。这顿饺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半夜十二点开始吃。吃饺子就是为了取“更岁交子”的意思。

春节吃年糕

全国各地几乎都用江米面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节吃的食物大部分是节前准备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馒头。南方是头几天淘米,名叫“万年粮米”,意思是年年有余粮。

水果很给力

春节期间,传统美食会让我们大饱口福,但这个时候也最容易因“吃”而产生问题,因此合理搭配饮食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水果作为营养物质最为丰富的食品,已成为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的必备品。

坚果不可或缺

春节,亲朋好友互相拜访不可避免,这个时候拿什么招待客人呢?美味的坚果无疑是最佳选择。现如今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传统的坚果诸如花生、瓜子已经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杏仁、松子等坚果。

糖果越来越普通

糖果曾经是最为火热的年货,但现在越来越普通。虽然糖果仍是必备年货之一,但真正喜欢吃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多人买也就是买个意思。

汤圆

汤圆的种类非常繁多,可以在家自己做,也可以上超市买速冻的,在超市汤圆的种类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大的、小的,甜的、咸的应有尽有,不过春节的汤圆基本上以中间包糖为多。

春节传统文化知识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篇4:春节传统食物有哪些

传统美食一:元宵(汤圆)

元宵是春节的一大美食。按传统,它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必吃食品,现在人们则不太强调时令,一概归为春节美食。

元宵用白糖、玫瑰花、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南北方风味各异。元宵吃法也有多种,煮食、油炸、蒸食均可。为了满足现代人快捷、方便的需求,超市里常年卖各种口味的速冻元宵,当然,其销量在春节期间为最大。

传统美食二:年糕

年糕也是一种春节美食。在一些地方,年糕也叫“年年糕”,取汉语谐音“年年高”之意,表示人们期望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年糕通常用糯米粉和黄米粉制成,有黄、白年糕之分。

年糕的吃法,可以与菜、肉混合煮成汤,也可以与桂花、玫瑰花一起蒸食。据说,年糕最早只是作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用的,后来逐渐成为春节食品,其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中华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各种地方美食可谓数不胜数。上面我们只是列举了几种比较大众化的春节美食,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总是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寄予到这些节日食品中。

比如,不少地方的人们在吃春节正餐时还会搭配些副食品,它们都有着汉字谐音的美好寓意——吃枣意味着春来“早”,吃柿饼表示“事事”如意,吃杏仁象征着“幸”福来临,吃豆腐就会全家有“福”,等等。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平安幸福的祈求。

传统美食三:饺子

饺子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美食,中国有句老话叫“好吃不过饺子”,中国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饺子是用面皮把馅包裹起来煮食的食品。一般在除夕晚上12点以前,人们就把饺子包好,待到半夜子时(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煮食,这时正是新年旧年交接之时,吃饺子取中文谐音“更岁交子”、辞旧迎新之意。因此过春节时,无论多么丰盛的菜肴,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吃一顿饺子。

饺子是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国北方,包饺子、吃饺子,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欢度除夕的一个重要内容。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过年,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

为了过好年,旧时一进腊月(农历十二月),大家就开始准备。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的时候起,就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张彩灯、贴对联、打扫庭院,准备迎接远方的亲人,一起过个团圆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全家老少一起包饺子。这时候,饺子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物,更饱含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全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的场面,和谐温馨,其乐融融。

除夕的起源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各地春节美食

1、湖南: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西北: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3、上海: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4、东北: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由大黄米作皮包上豆馅制成,几乎家家都做,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5、北京: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的饮食,从这首:“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就可以知道北京在春节期间的食品有多丰富。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的美食。

6、豫南: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7、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篇5:春节有哪些传统食物含义

春节传统食物

一、饺子

饺子是春节时期的传统食物,对于北方人来说,春节食物怎能少了饺子呢,饺子不仅吃起来美味,寓意也很深刻,它有着“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所以在过年时吃饺子就寓意着新的一年能走财运。而且饺子馅料的选择和寓意有着直接的联系,比如说韭菜馅的饺子有着久财的意思,白菜馅饺子有着百财的意思,香菇馅的饺子有着鼓财的意思,酸菜馅的饺子有着算财的意思等等,所以说水饺是春节期间少不了的美食。

二、鸡

春节期间鸡肉是不能少的一道美食,鸡和吉同音,吃鸡肉寓意着百事大吉,而且吃鸡肉也很讲究,鸡翅给年轻的人吃,有着大展宏图的意思,鸡腿给长辈吃,有一家的顶梁柱意思。在过年期间我们吃的食物热量比较高,所以很多地区的人都会在烹饪后将鸡肉去皮,来减少脂肪的摄入,也能保证鸡肉的鲜美。

三、鱼

年年有余(鱼)是中国比较传统的说法,所以在春节这个吉祥的日子里,鱼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不少家庭为了吃出连年有余的好兆头,会在除夕夜吃一条,大年初一吃一条,这样就是连年有余了。不过呢,我们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在除夕夜吃鱼尾,大年初一吃鱼头,这样也是连年有余,有头有尾。

四、年糕

春节吃什么传统食品,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一些寓意吉祥的,比如年糕。全国各地几乎都用江米面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节吃的食物大部分是节前准备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馒头。南方是头几天淘米,名叫万年粮米,意思是年年有余粮。年糕也是汉族过新年的必备食物。做年糕的谷物有多种,各地作法不尽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为着名。北方则吃白糕或黄米黏糕,西南少数民族习惯吃糯米粑粑。

五、元宵

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元宵在宋代时就很流行,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通常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原料为馅,用糯米粉包裹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团圆圆、生活美满之意。

六、年夜饭

年夜饭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样菜都要吃一口。有几道菜肴,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饭中是不可少的,如:[长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从头吃到尾,年首才能长长久久;[菜头]表示好彩头;[全鸡]象征全家福([鸡]与[家]谐音);吃[蚶]与[胖]谐音,取其发福之意;吃鱼丸、虾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状元、会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鱼不能吃,表示[年年有余]之意。

春节和除夕的区别

简单来说广义的春节包括过年和除夕;过年和大年三十还有除夕都是同一天,除夕特指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大年夜。而特定意义的春节是指大年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从有关资料查找,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

由于春节与大年紧密连接在一起,再加上时代的需求,所以,慢慢地人们将这两个传统节日合二为一了。就时间来讲,过年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岁尾。而春节是一年的开始,大年初一又是农历每年的春天第一天,所以叫春节,也就是告诉人们,从这一天开始,春天来到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在以前,人们在这个时间,都称为过年,也就是“除夕”。由于公历的引进,将正月初一的“元旦”移为公历新年的代称,再加上六十年代以后,提倡“破旧立新”、“破除迷信”等政治因素要求,渐渐地淡化了年的所在。在最近几年,在部分台历、挂历、日历等分别印有除夕与春节的字样。但是在公共媒体,以及宣传等方面,都将年与春节混淆在一起了。真的不知道,相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年”,是否让“春节”代替,真的说不好。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19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过春节的传统意义介绍

春节传统习俗

传统端午节中都有那些配饰呢?

春节的由来作文700字

春节的由来作文600字

少数民族春节风俗作文

外国人是怎么过中国春节

春节的十大传统美食

南方立秋有什么习俗?南方立秋吃什么?

春节那些事800字高中作文

春节有什么象征食物
《春节有什么象征食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春节有什么象征食物(合集5篇)】相关文章:

有关元旦起源由来介绍2023-06-28

家乡习俗优秀作文2024-03-14

风俗作文600字2022-05-07

2022元旦节是放哪几天2022-05-17

春节的来历及文化习俗介绍2023-04-01

春节腊八作文800字高中2022-05-06

饮食风俗作文2022-11-28

东北春节作文400字2023-03-06

家乡的习俗作文500字六年级2022-05-07

2022春节的习俗五年级作文500字2022-04-2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