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教学中的学习策略

时间:2024-01-02 07:30:3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论阅读教学中的学习策略(通用14篇)由网友“梦中的威尼斯”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论阅读教学中的学习策略,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论阅读教学中的学习策略

篇1:论阅读教学中的学习策略

论阅读教学中的学习策略

顾莲莲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迁,教育和学习被提到了空前突出的位置:21世纪的文盲不是没有文化,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简直成了“学会生存”的同义语。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因袭下来的传统的教学观念,力图以变革了的教育教学去面对和适应变革了的时代。当前我国整个教育改革思路就这样展开着。作为基础之基础、重中之重的学科--语文,在这改革浪潮席卷下面临着重新审时度势的思考。阅读,作为读与听说诸环节中的重头戏,我们不得不从这个环节上来反思语文教学。事实上在现代社会,谁都离不开阅读。工人为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掌握新技术要阅读;农民实行科学种田要阅读;市长靠阅读提高管理现代城市水平。据《新华文摘》载,钱其琛这位刚柔相济的外交家,他喜欢阅读历史、政治、时事和人物方面的书,也喜欢看杂文,尤其是鲁迅杂文,高水平的政策基础、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积累起来的广博知识,使他能够决策多思、执行高速,成为擅抓外交时机的高手,工作中冷静、坚定、灵活、决断;当面对记者包围时,能机智冷静落落大方。他的自然、坦诚、亲切,给中外记者留下深刻印象,为祖国争得荣誉。这不能不说阅读对造就这样一位高品位人才的贡献。看来在现代化社会中阅读对生存、生活、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是眼 下阅读教学的状况如何呢?

阅读教学真可谓耗时最多收效却甚微的,作为阅读的主体--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了那么多课文,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记了几大本,最终却鲜有人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具备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的悲哀!1978年,吕叔湘先生尖锐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对于少慢差费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十年上课总课时9160节,语文2794节,恰好30%,10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岂非咄咄怪事。国外最近发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学习策略的训练,可以明显改善阅读方面认知的水平。

学习策略主要由认知策略和元认知两部分组成。认知策略指在阅读中选择信息进而加工编码输入,消除无关信息的干扰,并达到随时输入随时提出的效果。元认知是指学生把自己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是优化学法的一种。所以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指标,是学习能力的重要成分。总之,培养学习策略,是提高学生学力的有效举措。

在阅读教学中,学习策略训练学生依据课文各局部特点调整学生阅读方式,以适应不同的阅读要求。教学过程中当然会产生各种技术,在正常阅读条件下,能否使用这些技术,这就决定于个人能否随时监控自己的理解情况,这是有意识地修正自己阅读方法的基础。这又叫“衍生理解”。中学教材有不少中外名著节选,“名著无闲笔”,如果从细节这一学习策略入手,就能体味名著的精妙之处,感悟名著典型意义,并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咀嚼典型环境中典型的人物性格。

具有策略性学习能力的人,能根据面临的学习任务和对学习情境的内外因素的分析来安排进程和运用学习方法和技能;自觉地评价、维持、调整,从而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如在课文知识的梳理上,应用了学习策略,使丰富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生能根据自身和环境的不同情况,选用适合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从小钻研学习策略,不要说语文,面对所有学科,都能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标,整个教育就会呈现生动活泼的态势,学力大大增强,国民素质大大优化。

目前,在阅读教学中有以下几种学习策略:

一、就学法而言

1.钱梦龙老师的基本式。自读式(疏通式、提要式、提示式、质疑式、评点式、评论式)-教读式-练习式(作业式、复读式)构成科学的相承的流程,在各模式中学生主动调控学习策略。

2.魏书生老师的六步课堂教学法。自学讨论、答疑、自训、自诂以及画语文“知识树”,将初中四大片知识面(阅读、写作、文学常识、文言文)22项,131个知识点按学生个体掌握程度形象有趣地摘“知识树”上的果实,这本身是一种学习策略的.调节。

3.学习一点搜捕、浓缩、储存语文信息的方法。重视最新社会信息的加工储存,这是形成学习策略的先决条件,也就是平时所说的产生教学灵感。灵感的产生,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策略。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灵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功能。它是在信息丰富贮存的条件下思想非常集中、情绪非常高涨所突发出来的一种创造能力。灵感的产生只有在信息积累较多、苦心经营到一定程度,触类旁通时才能产生。就是说,人脑在高度亢奋下信息纷呈并相互沟通所造成的那种最佳思维态势,当然也就是一种最佳的学习策略。因此要想产生最佳学习策略必先解决语文信息的积累和“碰撞”。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社会中获取的信息越多,就愈容易产生优质的学习策略。为此以下的几种获取和储存信息的方法不失为良策。

(1)精读几本“紧要书”,并做读书笔记。林放(新民晚报原社长)说:烂熟几十本书在肚子里生了“根”,就好比打仗时有几百子弟兵在身边一样终身受用无穷。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让学生十年共做233个作文题,读书笔记占42%,让学生“借助读书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及自我”。储存了斑驳绚丽的信息,为形成学习策略造成良性循环。

(2)熟读背诵,自读自诵获取信息。千百年来熟读背诵是读书的唯一途径,它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让书面语的一切言语要素在大脑皮层留下系统完整的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愈深刻,最终,丰富的词语、多变的句式、言语的畅达,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网络系统,一遇到其他的语言刺激,凭借这个系统产生“语感”。离开了熟读背诵,语感就无法形成。语感的形成有助于学习策略的产生。许多著名文学家写出传世之作的当初的学习策略,就来自于背诵产生的语感。巴金老先生有一段很贴切的话:我背诵得较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这是两百多篇散文的选集,里面有一部分我背得出却讲不清楚;有一部分我不但懂而且喜欢。说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我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巴金的亲身体会是如此,恐怕老一辈学者都有类似的感悟。

(3)闭目学法。其原理是闭目后,切断外界视觉信息摄入,排除干扰,心脑神经渐趋稳定,心平气和,产生静的心境,知识就会在大脑皮层像过电影似的集中呈现,并能快速地恰当地产生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二、就教法而言

1.提倡扩展教学,即扩展语文课内容的涵盖面。如教名著可以引导学生就课文中涉及的某些文化现象、文人心态等各层面生发开去,去欣赏社会生活中各类美的事物和美的蕴含。学生跳出定势思维模式,变单篇课文的学习为对同类文章、同类文化现象的领悟、联想和欣赏。通过这种学习策略的纵横变通,学生不但能理清语言材料的基本框架,还可以透析审美心态和文化视野,扩充作品的涵盖面。

2.比较教学。抓住不同文章的某种相通之处为突破口,变单篇文章为一类多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放开思路,运用策略,去把握某种文化现象。如孔乙己、范进、严监生等这一类封建科举制度下悲剧人物的比较,体会封建时代给下层知识分子共同精神乃至肉体的严重摧残,学生以学习策略思考一类类文化现象,激起情感涟漪,产生美学共鸣。

3.综合艺术处理课文,形成全方位的观照。变篇篇课文为件件艺术品。如教授《海燕》,用“命运交响曲”作音乐背景,学生配乐朗读,把握住感情基调后,用水彩,凭借学习策略再造想象的空间为“海燕”画一幅诗意图,然后由画者讲解作画的构思。整个过程集中了学生对学习策略的运用。将课文作为剧本,作为展览馆内容(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剧所),无不凝聚着学生睿智的学习策略的光彩。

21世纪科技的发展和挑战,促使我们必须运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为培养造就大批创造性人才而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工作,特别是学习策略的研究,使每位学生成为一名主动的、成功的学习者,这样,我们做语文教师的也算尽到了自己一份应尽的责任 。

摘自:《上海教育》 第5

篇2:・论阅读教学中的学习策略

・论阅读教学中的学习策略

・论阅读教学中的学习策略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迁,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和学习被提到了空前突出的位置:21世纪的文盲 不是没有文化,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简直成了“学会生存”的同义语。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因袭 下来的传统的教学观念,力图以变革了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去面对和适应变革了的时代。当前我国整个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改革思路就 这样展开着。作为基础之基础、重中之重的学科――语文,在这改革浪潮席卷下面临着重新审时度势的思考。 阅读,作为读与听说诸环节中的重头戏,我们不得不从这个环节上来反思语文教学。事实上在现代社会,谁都 离不开阅读。工人为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掌握新技术要阅读;农民实行科学种田要阅读;市长靠阅读提高管理 现代城市水平。据《新华文摘》载,钱其琛这位刚柔相济的外交家,他喜欢阅读历史、政治、时事和人物方面 的书,也喜欢看杂文,尤其是鲁迅杂文,高水平的政策基础、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积累起来的广博知识,使他 能够决策多思、执行高速,成为擅抓外交时机的高手,工作中冷静、坚定、灵活、决断;当面对记者包围时, 能机智冷静落落大方。他的自然、坦诚、亲切,给中外记者留下深刻印象,为祖国争得荣誉。这不能不说阅读 对造就这样一位高品位人才的贡献。看来在现代化社会中阅读对生存、生活、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是眼下阅读教学的状况如何呢?

阅读教学真可谓耗时最多收效却甚微的,作为阅读的主体――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了那么多课文,时 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记了几大本,最终却鲜有人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具备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 ,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的悲哀!1978年,吕叔湘先生尖锐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 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对于少慢差费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十年上课总课时9160节,语文27 94节,恰好30%,10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岂非咄咄怪事。国外最近发现在阅读教 学中进行学习策略的训练,可以明显改善阅读方面认知的水平。

学习策略主要由认知策略和元认知两部分组成。认知策略指在阅读中选择信息进而加工编码输入,消除无 关信息的干扰,并达到随时输入随时提出的效果。元认知是指学生把自己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是优化学法 的一种。所以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指标,是学习能力的重要成分。总之,培养学习策略,是提高学 生学力的有效举措。

在阅读教学中,学习策略训练学生依据课文各局部特点调整学生阅读方式,以适应不同的阅读要求。教学 过程中当然会产生各种技术,在正常阅读条件下,能否使用这些技术,这就决定于个人能否随时监控自己的理 解情况,这是有意识地修正自己阅读方法的基础。这又叫“衍生理解”。中学教材有不少中外名著节选,“名 著无闲笔”,如果从细节这一学习策略入手,就能体味名著的精妙之处,感悟名著典型意义,并由此及彼、由 点到面咀嚼典型环境中典型的人物性格。

具有策略性学习能力的人,能根据面临的学习任务和对学习情境的内外因素的分析来安排进程和运用学习方法和技能;自觉地评价、维持、调整,从而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如在课文知识的梳理上,应用了学习策略,使丰富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生能根据自身和环境的不同情况,选用适合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从小钻研学习策略,不要说语文,面对所有学科,都能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 标,整个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就会呈现生动活泼的态势,学力大大增强,国民素质大大优化。

目前,在阅读教学中有以下几种学习策略:

一、就学法而言

1.钱梦龙老师的基本式。自读式(疏通式、提要式、提示式、质疑式、评点式、评论式)

[1] [2] [3]

篇3:・论阅读教学中的学习策略

・论阅读教学中的学习策略

・论阅读教学中的学习策略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迁,教育和学习被提到了空前突出的位置:21世纪的文盲 不是没有文化,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简直成了“学会生存”的同义语。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因袭 下来的传统的教学观念,力图以变革了的教育教学去面对和适应变革了的时代。当前我国整个教育改革思路就 这样展开着。作为基础之基础、重中之重的学科――语文,在这改革浪潮席卷下面临着重新审时度势的思考。 阅读,作为读与听说诸环节中的重头戏,我们不得不从这个环节上来反思语文教学。事实上在现代社会,谁都 离不开阅读。工人为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掌握新技术要阅读;农民实行科学种田要阅读;市长靠阅读提高管理 现代城市水平。据《新华文摘》载,钱其琛这位刚柔相济的外交家,他喜欢阅读历史、政治、时事和人物方面 的书,也喜欢看杂文,尤其是鲁迅杂文,高水平的政策基础、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积累起来的广博知识,使他 能够决策多思、执行高速,成为擅抓外交时机的高手,工作中冷静、坚定、灵活、决断;当面对记者包围时, 能机智冷静落落大方。他的自然、坦诚、亲切,给中外记者留下深刻印象,为祖国争得荣誉。这不能不说阅读 对造就这样一位高品位人才的贡献。看来在现代化社会中阅读对生存、生活、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是眼下阅读教学的状况如何呢?

阅读教学真可谓耗时最多收效却甚微的,作为阅读的主体――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了那么多课文,时 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记了几大本,最终却鲜有人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具备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 ,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的悲哀!1978年,吕叔湘先生尖锐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 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对于少慢差费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十年上课总课时9160节,语文27 94节,恰好30%,10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岂非咄咄怪事。国外最近发现在阅读教 学中进行学习策略的训练,可以明显改善阅读方面认知的水平。

学习策略主要由认知策略和元认知两部分组成。认知策略指在阅读中选择信息进而加工编码输入,消除无 关信息的干扰,并达到随时输入随时提出的效果。元认知是指学生把自己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是优化学法 的一种。所以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指标,是学习能力的重要成分。总之,培养学习策略,是提高学 生学力的有效举措。

在阅读教学中,学习策略训练学生依据课文各局部特点调整学生阅读方式,以适应不同的阅读要求。教学 过程中当然会产生各种技术,在正常阅读条件下,能否使用这些技术,这就决定于个人能否随时监控自己的理 解情况,这是有意识地修正自己阅读方法的基础。这又叫“衍生理解”。中学教材有不少中外名著节选,“名 著无闲笔”,如果从细节这一学习策略入手,就能体味名著的精妙之处,感悟名著典型意义,并由此及彼、由 点到面咀嚼典型环境中典型的人物性格。

具有策略性学习能力的人,能根据面临的学习任务和对学习情境的内外因素的分析来安排进程和运用学习方法和技能;自觉地评价、维持、调整,从而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如在课文知识的'梳理上,应用了学习策略,使丰富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生能根据自身和环境的不同情况,选用适合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从小钻研学习策略,不要说语文,面对所有学科,都能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 标,整个教育就会呈现生动活泼的态势,学力大大增强,国民素质大大优化。

目前,在阅读教学中有以下几种学习策略:

一、就学法而言

1.钱梦龙老师的基本式。自读式(疏通式、提要式、提示式、质疑式、评点式、评论式)―教读式―练习式(作业式、复读式)构成科学的相承的流程,在各模式中学生主动调控学习策略。

2.魏书生老师的六步课堂教学法。自学讨论、答疑、自训、自诂以及画语文“知识树”,将初中四大片 知识面(阅读、写作、文学常识、文言文)22项,131个知识点按学生个体掌握程度形象有趣地摘“知识 树”上的果实,这本身是一种学习策略的调节。

3.学习一点搜捕、浓缩、储存语文信息的方法。重视最新社会信息的加工储存,这是形成学习策略的先 决条件,也就是平时所说的产生教学灵感。灵感的产生,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策略。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灵感是 一种复杂的心理功能。它是在信息丰富贮存的条件下思想非常集中、情绪非常高涨所突发出来的一种创造能力 。灵感的产生只有在信息积累较多、苦心经营到一定程度,触类旁通时才能产生。就是说,人脑在高度亢奋下 信息纷呈并相互沟通所造成的那种最佳思维态势,当然也就是一种最佳的学习策略。因此要想产生最佳学习策 略必先解决语文信息的积累和“碰撞”。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社会中获取的信息越多,就愈容易产生优质的学习策略。为此以下的几种获取和储存信息的方法不失为良策。

(1)精读几本“紧要书”,并做读书笔记。林放(新民晚报原社长)说:烂熟几十本书在肚子里生了“ 根”,就好比打仗时有几百子弟兵在身边一样终身受用无穷。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让学生十年共做23 3个作文题,读书笔记占42%,让学生“借助读书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及自我”。储存了斑驳绚丽的信息,为 形成学习策略造成良性循环。

(2)熟读背诵,自读自诵获取信息。千百年来熟读背诵是读书的唯一途径,它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让书 面语的一切言语要素在大脑皮层留下系统完整的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愈深刻,最终,丰富的词语、多变的 句式、言语的畅达,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网络系统,一遇到其他的语言刺激,凭借这个系统产生“语感”。离开 了熟读背诵,语感就无法形成。语感的形成有助于学习策略的产生。许多著名文学家写出传世之作的当初的学习策略,就来自于背诵产生的语感。巴金老先生有一段很贴切的话:我背诵得较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 观止》,这是两百多篇散文的选集,里面有一部分我背得出却讲不清楚;有一部分我不但懂而且喜欢。说多了 ,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我有两百多 篇文章储蓄在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 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巴金的亲身体会是如此,恐怕老一辈学者都有类似的感悟。

(3)闭目学法。其原理是闭目后,切断外界视觉信息摄入,排除干扰,心脑神经渐趋稳定,心平气和, 产生静的心境,知识就会在大脑皮层像过电影似的集中呈现,并能快速地恰当地产生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

二、就教法而言

1.提倡扩展教学,即扩展语文课内容的涵盖面。如教名著可以引导学生就课文中涉及的某些文化现象、文人心态等各层面生发开去,去欣赏社会生活中各类美的事物和美的蕴含。学生跳出定势思维模式,变单篇课 文的学习为对同类文章、同类文化现象的领悟、联想和欣赏。通过这种学习策略的纵横变通,学生不但能理清 语言材料的基本框架,还可以透析审美心态和文化视野,扩充作品的涵盖面。

2.比较教学。抓住不同文章的某种相通之处为突破口,变单篇文章为一类多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放开 思路,运用策略,去把握某种文化现象。如孔乙己、范进、严监生等这一类封建科举制度下悲剧人物的比较, 体会封建时代给下层知识分子共同精神乃至肉体的严重摧残,学生以学习策略思考一类类文化现象,激起情感 涟漪,产生美学共鸣。

3.综合艺术处理课文,形成全方位的观照。变篇篇课文为件件艺术品。如教授《海燕》,用“命运交响 曲”作音乐背景,学生配乐朗读,把握住感情基调后,用水彩,凭借学习策略再造想象的空间为“海燕”画一 幅诗意图,然后由画者讲解作画的构思。整个过程集中了学生对学习策略的运用。将课文作为剧本,作为展览 馆内容(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剧所),无不凝聚着学生睿智的学习策略的光彩。

21世纪科技的发展和挑战,促使我们必须运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为培养造就大批创造性人才而重新 审视自己的教学工作,特别是学习策略的研究,使每位学生成为一名主动的、成功的学习者,这样,我们做语 文教师的也算尽到了自己一份应尽的责任。

篇4: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

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

江苏 邳州 ●郭允韶

摘要:研究性学习既是教学方式,也是自主学习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展开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将思维训练与记诵积累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构建富于个性的知识体系。

篇5: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

在当今信息社会,阅读是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基本途径,我们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课程改革中坚持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和创建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提出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

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1. 从学习目的看

接受性学习阅读教学法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了发现与探索的重要性,使学生学习从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了接受书本知识,阅读的视角也仅在对课文表面意义的梳理和对基础知识的练习上,忽略了阅读的真正意义。而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法却从尊重学生学习的精神需要出发,以问题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积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过程中。

2. 从学习内容看

接受性学习阅读教学法使学生囿于课堂,将课堂当做世界;而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法则将视线投到课堂之外,将世界当做课堂。在目前的社会,教育不应该去营造纯粹的书本课堂,而应该给学生提供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空间,充分张开自我情感想象的翅膀,慢慢去感受人类文化精神的熏染,逐渐打开自己的心智之门。

3. 从教学目标看

接受性学习阅读教学法只注重培养学生对课堂讲授知识的背诵、理解、掌握和复述的能力,将阅读定位在应试上,至于阅读中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以及灵感、顿悟、直觉等诸多涉及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因素则通通抛之九霄云外,带之而来的是生硬的“科学训练体系”和刻板的语言思维逻辑体系等错误倾向。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法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批判的意识、独立的精神,从而发展思维、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

4. 从师生关系看

接受性学习阅读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宰一切,决定一切,一切以课本为准,一切以教师为准,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即使搞点提问,也仅是点缀,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教学中的主角,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学中的配角。教师只是学生阅读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激励者、咨询者、参与者,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是审美的主体,也是教学中的主体。师生在双方即有的知识、经验的相互沟通基础上发现和解决问题,由教师来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真正自主地获得知识。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

1.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原则――培养问题意识

如果说传统接受性学习阅读教学法的教学目标更多地在于解决问题,那么立足于终身教育的.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法,则并不在乎解决了多少问题,而着眼于“激发”了多少问题。教学不再是一次性地解决问题,而只是通过暂时的解决问题来激发学生深层的“问题意识”,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对问题的“处理”能力,也使他们在“处理”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共享资源。

2.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原则――阅读的动态生成

以培养问题意识为指导原则的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法,意味着这种教学将具有动态的生成,教学不再是将教师预先设计的属于教师知识范围内的知识图景静态的、按部就班的传输给学生,而是要在以问题为导向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并提出较为复杂、更为深层的问题,并利用问题刺激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论文 )并鼓励学生尝试各种问题的解答,使师生参与到深层次的、充满问题的教学情境的创造性建构中去。动态的、生成的教学意味着教学对师生而言永远充满着超乎预设之外的诱惑力,一种源自师生思想的诱惑力,它永远是对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和智慧构成挑战,并且随时召唤着师生的智慧和创造力,使师生的潜能在富于挑战与激励的教学情境中不断释放。

三、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1. 以学生为主体

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说:“教师的教为的是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是有对象的,有内容的,这就是学习的客体。谁来学呢?学生。学生必然是学的活动的主体。”从学习的过程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把人类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库存,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

2. 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师的点拨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是具体问题的解答;可以在学生自读遇到理解障碍之后,也可以在遇到疑难之前。例如,我在教《祝福》一课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小说为什么取名‘祝福’,改作‘祥林嫂的故事’行不行?”我当时估计此问题较难答得全面,就先作提示: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思考。结果学生大致能理解:小说之所以取名“祝福”,从形式上看,故事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关系;从内容上看,“祝福”事件直接导致祥林嫂精神崩溃,是“祝福”杀害了祥林嫂,取名“祝福”,能突出反封建礼教的主题。如果改作“祥林嫂的故事”,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

总之,教师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师的点拨只发挥参与讨论和提供参考意见的功能即可。

参考文献:

[1]张孔义。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学月刊,(1)。

[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3]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邳州市八义集中心初级中学)

篇6: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延伸策略

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延伸策略

“文本延伸”是以文本作为媒介,把文本解读的触角伸出文本以外,向更大的空间延伸;是从与作者本意相离或相近却又能观照文本的不同角度对作品引申发挥,使文本迸射出超越自身意义的`光彩.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文本延伸”能更好地提高初中生语言能力、朗读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在概念明确的基础上,针对“文本延伸”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巧妙延伸,活化学生思维,让学生更深入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

作 者:尹利军  作者单位: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四川成都,610000 刊 名:教育与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4(5) 分类号:G633.3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延伸   应用原则   实践策略  

篇7:阅读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阅读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在阅读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不仅会改变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训练语感,加强情感体验,革新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

1、根据教材特点,确立探究问题。

(1)确立研读问题。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的运作,关键是择定研读专题,即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时的探究目标。在我们现行使用的教材中,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能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应考虑三个因素:一是课文本身的内容和意义,值得学生去挖掘、探究;二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有能力探究;三是容易获得探究信息。如一老师在教《赤壁之战》时,先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然后引出杜牧的一首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问学生:“杜牧认为如果没有东风,曹操就会胜,你认为他说得对吗?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论据来说明你的观点。”学生们立即组成合作式学习小组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十分钟后,学生中出现了三种观点,即:认为作者说得对,认为作者说得不对,认为作者说得不全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辨论。辩论中学生逐渐明白了这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结果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正确表述问题。教师要善于将课文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景,根据课文的情趣特点,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情感态度等等发生矛盾,从而产生困惑,引起质疑问难。质疑问难最重要的应当是让学生自行梳理问题,做到提出的问题表达清楚、完整、准确,而且有价值。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一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要匆匆走过场;二要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启发,碰撞才能产生火花;三要引导学生往深处想,不浅尝辄止;四要联系生活实际与常理去思考反常之处。在教《将相和》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根据上课伊始找到的探究点(将相“不和”的`原因):“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过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非得给他个下不去!”提问题时,就出现了下面几种错误的表述方式:1、蔺相如该不该升官?2、蔺相如的官该不该在廉颇之上?3、蔺相如该不该爬到廉颇的头上?老师立即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找出这几个问题在表述上的错误:1、“立功”升官是必然的,若官位比廉颇低,也不会让廉颇心理不平衡;2、“官”只有大小,而官位才分上下;3、上述的第三个问题出自廉颇之口,是一种对蔺相如不服气、瞧不起的语气,我们却不能这么说。通过讨论,学生再表述时,语言就准确了。如:1、蔺相如该不该升官升得这么快?2、蔺相如的官位(职)该不该在廉颇之上?3、蔺相如的官该不该比廉颇的官大?4、蔺相如真像廉颇说的那样没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吗?由此可见,要想使学生能正确表述问题,教师必须有敏锐的判断能力。一旦发现学生表述错误时要及时引导他们进行纠正。这样坚持

[1] [2] [3]

篇8:元认知学习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元认知学习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青岛新昌路小学

策略研究名称:运用元认知学习策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

适用范围:一至六年级

理论依据:

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核心,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一般规则、方法,以及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环境和自我表现状态进行有效监控的方式。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意调控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元认知学习策略对于培养学生元认知水平,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起到重要的作用。

“元认知”即自我认知。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其实质就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它在个体的整个智力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能控制调节活动,并能促进个体思维的创新。

自从60年代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以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责任。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在于中小学生首要学习的是什么知识。正如笛卡尔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权威人士指出,今天所教的百分之八九十应该放在科学方法论、教育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从事实中做出结论的方法以及分析综合事实的能力上面。学会学习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重要方法:

1、在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一句名言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老师教的目的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学。整个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传授学法,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2、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学。学习是学习主体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越来越应当成为学习者主动和学习者推动的过程。根据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自学,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掌握。这种能动式学习不但使学习过程有效,而且使学习者本身主动而自信。

3、指导学生学会自由学习。所谓自由学习,就是冲破教育框架的束缚,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21世纪,人类将面临信息化时代,当各种信息扑面而来时,我们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广泛而有效地汲取。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圃于仅有的几本教材,指导学生自由学习,广泛涉猎,学会找到正确的信息源,同时又能抵御各种错误信息,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4、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人对事物的看法是由自己来调节的,学生要学会学习,必须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自我调节和监控,通过对学习过程、方法和效果的分析,学会学习策略,并运用学习策略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确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培养并发展元认知。

操作要点:

一、培养兴趣、自我调整,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良好的学习心理是元认知的基础,学生只有喜爱语文,对其产生兴趣,才有可能去主动学习,关注有关学习内容,主动思考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自觉地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的习惯。对此,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地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仅要做到态度和蔼可亲、语言生动有趣、具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多向学生进行激励,让学生大胆想、大胆做、大胆说。

例如,在教学比较简单的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自学,并说:“看哪位小朋友自学得好,请他来做一回小老师教一教我。”以此激励学生认真自学,然后,让其讲一讲如何解题。若有讲得不好的地方,其他同学及时进行补充。这样一来,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从喜欢老师到喜欢语文课,从喜欢语文课再到喜欢探索语文知识,逐渐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产生自觉的学习行为。为学生元认知的发展准备好前提条件。

二、分析问题、自我计划,提出正确的学习目的。

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围绕这些任务进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学习任务,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学,提出要学什么,然后制订计划,思考如何去学。

例如,在二年级语文《英英学古诗》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后,接着提问:“看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有学生说:“我想知道英英学的哪些古诗?”有学生说:“我想知道英英是怎么学的?她能给我的古诗学习带来哪些启发?”......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对学习任务有了自我意识,产生想了解的渴望。在此基础上激励学生:“你们有信心去解决这些问题吗?你能不能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你想怎么去解决?”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制订好计划,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准备。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初步培养其元认知能力。

再如:在六年级语文《唯一的听众》一课的学习中,老师提问:“对于人物的描写一般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外貌等来表现。上一课《穷人》的学习中主要采用哪种方法?”学生回答:“主要通过心理活动揣摩人物内心情感。”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通过神态描写揣摩人物内心情感。你准备怎么做?”这一案例中,通过对学生已有经验的调动顺利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并让学生列出学习计划,明确学什么,怎么学,然后在老师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学习活动。

三、掌握方法、自我监控,实施有序的学习步骤。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按照步骤有序地进行,培养学生自我监控和调节的能力。避免做事虎头蛇尾,并补充、检验和修正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有机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

例如,王文君老师执教五年级语文《献你一束花》一课时,就体现了对元认知学习策略

的运用。这一学习策略宗旨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与方法,让学生在面临学习任务之前以及实际活动展开期间激活和维持情绪状态,提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监控学习过程,维持或修正学习行为,评价学习结果,在学好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明确学习目标,自我激发求知欲望,自我保持学习兴趣,自我反馈调节学习行为与策略,从而使学生真正的学会学习,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我们说,一堂卓有成效的课,关键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建构知

识,并学会建构的方法。这节课开课引出课题后,教师提出问题:假如你有一束花,会献给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抓重点词语和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等等,教师从学生的元认知体验出发,在学生依据已有经验进行充分地理解感悟后,加以方法的指导,然后学生再运用这一方法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节,使学生知道边读边画、边读边想、小组讨论、抓重点句子、联系上下文等读书思考的方法有助于帮助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并选择运用这些学习的策略进行有效学习。这是运用元认知学习策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环节。

四、检验结果、自我反思,评价完整的学习过程。

评价,不仅是对自己的学习结果作出判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我学会了哪些知识?在学习时,我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有没有什么遗漏和错误?怎样才能避免?在今后的学习中怎样做才能学得更好?以此提高学生认知的正确率,并为以后学习同类知识提供借鉴。通过自我反思来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提高元认知水平。

低年级的学生可能不大会自我评价,那么教师可以让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先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例如:在读完课文后,请同学进行评价,并且评价过程中加强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具体目标达成度的指导,这样,学生由不会到会,通过评价他人而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反省中强化成功、矫正错误,促进其元认知水平的提高。

的确,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因此,从低年级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意识使学生能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学习方法等,增强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辨析性、理解性,这将为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典型案例:

《学弈》教学设计

(设计人:原新昌路小学,现市南区教育研发中心  李莉)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自读自悟并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了解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成语和文言文成语故事,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活动。

组织学生唱歌,在优美的歌声中放松心情。

二、 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老师:大家平时都喜欢做什么?

学生1:听音乐,我觉得音乐给我带来很多乐趣

学生2:我喜欢做模型,我觉得可以锻炼我的动手能力

……

老师:看来,大家的爱好可真不少。课件出示:图上的人喜欢做什么呢?

(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生:我看出来了,他们正在下棋

老师:这幅图的背后有一个小故事,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写下了这篇文章。边说边板书:学弈。

三、 启发质疑,初步理解。

老师:“弈”是什么意思?

学生1:我知道弈的意思,就是下棋

老师:你很聪明,怎样了解到的?

学生1:书上就有注释,结合注释就可以了解词语的意思。

老师:这是个学习语文的好方法。那么,“学弈”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1:可能是学下棋的意思吧。

老师:很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总结出的结合注释理解词语的方法)

老师:看到题目,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让学生在面临学习任务之前激活思维,提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

学生1:图片上的两个学生是怎样学习下棋的?

学生2:学习之后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边说老师边将问题板书于黑板上)

老师:通过预习,你还了解到什么?

学生1:我知道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以前学过另一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学生2:在学习那篇课文的时候,我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我想可以运用到这篇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方法是:结合注释读明白,理解大意读通顺。

老师:课件出示(结合注释读明白,理解大意读通顺)

老师:学会积累学习方法,并且恰当的运用,很好。那就请你用这个方法来自学,有不懂的问题可以与老师、同学交流。

学生:按要求分小组学习(自己学习,然后小组合作)

四、读诵结合,深入理解。

老师:结合注释读明白,谁读明白了?给大家讲一下这个故事吧。

学生1: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述。

老师:你能流利的讲出这个故事,说明你差不多读明白了。但好像还缺点什么?谁来补充或者改正。

学生2补充。

老师对学生1说:听了同学的建议,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1完整讲述故事。(学生在同学互助的过程中理解文章大意)

老师:理解大意读通顺,读通顺了吗?(指读)

学生读。

老师:他读的怎么样?

学生1:读得很正确,也很流利。

学生2:好像味儿不大足。

老师:好,你提到味儿了,那怎样读就会读出文言文的味儿来?

学生1:要理解意思。

学生2:要多读几遍。

学生3:要注意语句的连贯,抑扬顿挫。

老师:对,多读多练,就会像刚才你们所说的那样,把文章读的有节奏,有文言文的韵味,你想试试吗?先自己练一练。

(根据学生体验,顺势总结出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学生自由练习,再次指名朗读。

老师:这次我们就听出文言文的韵味了。通过刚才的读,你感到文章中的两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用笔划出相关句子,自己试着读一读。

(引导学生一边动笔一边读书,学会通过勾勾画画用心默读的方法。)

学生默读,画出相关句子。

老师:谁来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学生读相关句子。

教师在屏幕上出示句子:“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老师:同学们,两个学生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我从“专心致志”这个词语里面体会到一个学生表现很专心。

老师:你抓住了一句话中的重点词语来理解,很好。谁还有别的办法?

学生:我通过看图,观察到这个学生很认真的学习。

学生:我联系上下文,通过与另一个学生的比较,知道他很认真。

老师:你们很会读书,还掌握了不少读书方法呢。第二个学生的表现呢?(指读,出示,再指读)能否试着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句子。学生提出找中心词,解释全句等等。

指读相关语句“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老师总结方法,还可以怎么理解?(出图)看到什么?

学生:可以根据图意来理解文言文。(拓宽学生运用学习方法的思路)

学生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了解文中人物的表现。

再次指读二人不同的表现(配乐,男、女生分读)

再次指读,读出古文的韵味。

四、联系实际,理解感悟。

老师:由此,你会想到什么?课前大家谈了自己的爱好,现在看来,光有兴趣行不行?(与课文开始时的导语相结合,相互呼应)谁想来读课文?

老师:假如他们二人现在开始比赛,你能料想到结果吗?

学生充分想象,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老师:为是其智弗若与?

学生:非也。

老师:为是其师弗若与?是他的老师不一样否?他们老师是什么人?找句子读一读,那是什么原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解决难点)

学生: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

学生:一个人学得很专心,另一个人想着怎么把天鹅射下来。

老师:“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你们还知道哪些成语出自文言文。

学生:掩耳盗铃。

学生:揠苗助长。

师:一个人学得专心致志,另一个人学得怎么样?

学生:三心二意,心不在焉。

老师:你有这样的体会吗?先和同位说一说。

学生:有一次老师讲奥赛题,我觉得我会了,就没有认真听,跑神了。结果在做和它同类型的题时就不会了。

学生:有一次考试,发下卷子一看,觉得题特别简单,就慌忙做完了,觉得全对,就交卷了,心里还想,我交得真早呀,结果只得了72分。

学生:……

学生:……

老师:我们看不管下棋,还是做其他事。智力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什么呢?态度,这真是态度决定一切。

老师:我们看这篇文章,刚开始大家觉得不好懂,现在读出了韵味,你们的秘诀是什么呀?

学生:先理解意思,认真读,再仔细体会感情。

老师:好,同学们都学得专心致志,由开始的不会读,到后来的熟读甚至背诵,其实文言文学习并不困难,秘诀就在多读多背而已。

五、 补充资料,拓展延伸。

老师:两千多年前的这篇文章,是谁给我们带来的?

学生:孟子。

老师:你对孟子有哪些了解?

学生介绍,出示相关资料,介绍自己查找的资料。

出示《孟子  告子》,拓展延伸。

老师:下节课我们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一起来读一读《孟子  告子》吧!

篇9:论反思性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温州市第五十一中学 徐育芬

内容摘要:本文依据反思性教学理论指导,研究了反思性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通过对反思性教学与英语阅读教学之间的辨证关系的分析和研究,我提出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反思性教学的一些教学策略。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策略;英语阅读教学

一、前言

1、什么是反思?什么是反思性教学?

反思,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智活动,顾名思义,也就是人有意识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境的一种能力。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它是教师有意识地对过去的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活动,这种有意识的调节和控制是教师改进外显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它也是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对教学情境重新进行感知,对自身内部认知过程进行再认识的过程。因此,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 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反思教学中涉及教师内部的认知过程和教学行为,其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成效,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反思对于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拟从英语阅读教学为出发点,思考如何利用反思性教学更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2、反思性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级中学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挑战了原有的英语课程与教学传统,要求教师变革传统的课程实践模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为此,为了追求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师对课程和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思考性研究,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 显得越来越有必要。

(1)、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和要求方面对学生阅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综合运用能力,包括语篇领悟能力和语言解码能力, 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贯通;近几年高考英语考查的目的愈来愈明确:即加强了对考生英语阅读能力和运用能力的评估,减少了语言知识的测试比例,侧重学生通过阅读习得语言知识、获取信息, 打好听、说、写等能力的基础, 而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英语阅读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充分利用阅读教学,更有效地加强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目前课程和高考英语改革的需要,是摆在每位高中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探讨如何通过反思,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问题。

(2)、积极的教学反思为教师理解新课程标准下的阅读教学提供新的视角。以往的历次课程改革,其结果往往是“换汤不换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课程改革,认同新课程,从而不能将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层面。而反思性教学强调的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批判性思考,这种思考要求教师审视自身的课程与教学实践,自觉检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从而使自身的教学行为更为睿智和成熟。它使教师超越了机械“复制”和“安装”的传统思路,有助于对新的课程改革形成新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促进自身的发展。

(3)、新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要求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反思型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推行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反思型教师能够以开放的姿态看待事物,易于接纳新思想,不断地对教学进行思考。其次,反思型教师会利用新的信息,重新思考既定教学决策的结论与判断。而且,不仅关注教学过程,同时极为关注教学结果,能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给予学生的影响进行积极的反思。最后,反思型教师应关注探究与发现,不能仅仅依赖讲授与指导,这样就能丰富新课程的实践方式。

(4)、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到了丰富,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理论的发展。例如现在教师普遍采用的“探究性教学”、“任务型教学”、“合作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就是对原有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反思性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根据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和基本观点,教学反思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对问题的认识和反思,只有首先澄清问题、界定困难,才能使阅读教学更具有明确的目的。第二步是拟定问题反思的计划,为反思和探究做好准备,并开展行动。最后对资料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评价,教师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在阅读教学的进程中,教学反思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具体的策略和方法是:

1、教学前的反思。即运用过去的教学经验,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使阅读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过程。

(1)、教学前对教学目标的反思。通常包含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课堂目标多元化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特征(当然不是说每节课都必须要有这三方面的目标),不同的教学目标引发不同的教学设计,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设定是否合理? 除了体现学科特色外,是否考虑了社会和时代对学生的需求?是否考虑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结合?是否兼顾了学生的意志和情感?在目标的难易度方面是否体现了适度性原则?例如,在学习A city of heroes 时, 我考虑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除了要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外,还要了解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以此增长学生的人文知识。我还针对班级学生缺乏意志力的现状, 用航天英雄杨利伟的事迹通过Discussion, 对他们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

(2)、教学前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教学内容不等同于教材内容,有些教师往往过于依赖教材,不对教材及时进行调整或加以艺术处理。然而,我认为,优化教学内容设计的水平是教师成熟度的一种标志。因此,除了考虑选择的内容是否符合你所设计的教学目标?选材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内容是否鲜活、具有可读性? 另外在教学内容中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否善于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也是可以作反思的地方。如上Are we endangered? 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立体地、全面了解The world around us,我补充了污染问题、灾难、Sars 和 Bird Flu等富于时代气息的阅读材料,进行语言知识和文化渗透,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外的文化信息;同时,还要考虑这些材料是否能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3)、教学前对教学过程的反思。首先,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实际,考虑选择和运用各种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根据教学模式,选择最优化的教学策略。例如我在上The Necklace时, 采用戏剧角色表演的形式;上Many-flavored friends 一课时,让学生开展Survey,用“What kind of friends do you prefer? What quality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等一系列问题采访自己的朋友;上Life on the go 一课时,用Debate的形式讨论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using cellphones in school”,结合学生辩论,以提纲式布置学生写一篇书面表达,并要求设计未来手机,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其次,灵活、有效使用多媒体。一节课中不必同时使用多种教学媒体,但所选用的媒体及方式,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其功能,做到用足用活。如 “For the love of the game” 时,课前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制作有关介绍运动或运动员的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习惯。最后,重视导入和结尾。如在教Body Language时,一走进教室就讲了一个小幽默,结果学生们笑了起来,声音很响,这时教师把食指放在嘴唇前做一个“别出声”的动作,学生们很快静下来,接着我问学生“What language did I use just now? What language are we going to learn today?”学生们响亮地回答:“Body language.” 这样欢快地开始了阅读课。

2、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主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量高效地进行。教学行为反思就属于这一阶段的反思运用,教学行为一般有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

(1)、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教的行为反思。上课过程中,教师教的行为可以这样进行反思:教学重点是否突出? 问题的设置是否合理? 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 是否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能否保证每个学生有尽量多且均等的回答机会?课堂讨论能否有效开展?阅读、活动和练习的指导是否有效?指令是否明确?课堂用语是否恰当? 是否不经意间使用了教师课堂忌语?板书布局是否合理、出示是否适时?多媒体的使用是否适当?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境,做必要和及时的调整。

(2)、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学的行为反思。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行为进行记录、分析、调控,反思包括:注意、参与、思维、情绪等行为。

1)、注意。看学生的目光是否追随教师或发言者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回答是否针对所问;倾听是否全神贯注等。

2)、参与。是否认真阅读、积极投入思考和踊跃讨论,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是否敢于用英语进行交流,比如,在小组讨论时给予别人指点帮助或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合作。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较强的合作精神;观察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愉悦、主动;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是否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

3)、思维。观察学生快速阅读时思维的敏捷性、全面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看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是否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说明所学知识;在观察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时,是否宏观把握主旨,是否以篇概全,在观察时,是否能推理、判断题正是检验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看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是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展开激烈的争论可以用来检验学生是否具有思维的批判性。

4)、情绪。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对英语学习是否有持续的信心、兴趣。在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还可以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来调控,如摇头否定,则表明他有异议;如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则表明他还有独到见解。

(3)、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行为的反思。课堂互动是为了保证学习者有大量的机会参与信息交流的话语活动,是师生“合作”的产物。学生通过师生互动接触到更多的输入和练习的机会,分享更多的课堂控制权,真正作到主动参与、全程参与、个性参与,进入一种“接受性状态”,这种状态使学习者更积极去接触这门语言极其文化。同时,教师通过互动方式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和知识水平,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完成各种任务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对话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课堂互动教学实施的条件极其局限,以及具体实施的困难在具体的语言教学中。我国课堂教学的现状是普遍实施大班授课制,很少有适合任务型教学要求的小班授课形式,这给实现课堂互动的教学带来了诸多实际困难。反思性教学使教师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对课堂气氛作出调控,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英语阅读课教学应是一种师-生、生-生、生-师的一种多纬度、多层次的互动的交际形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并关照个体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如果要实现真正的互动,就需要教师设法创造互动和交流的条件,如小班制、分层教学或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方式,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达到多维互动的教学目标。

3、教学后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1)、教学后的自我反思。自我反思, 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 审视、分析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出的种种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 通过撰写反思札记、观看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微格录像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自我的教学水平,转变教学行为, 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事实上,这是一种进行自我反省的有效手段。其中,反思札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想、思考或困惑记录下来,帮助自己重新审视和认识自我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行为。譬如, 一堂课中自己认为最精彩或最糟糕的教学片断是什么?为什么?今后如何改进?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学生的表现有了进步? 通过这样记录,来促进自己思考,反省自己本堂课的教学效益,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作出调整,促使教学最优化。

(2)、教学后征求听课教师意见的反思。来自一个教研组同行的评价。笔者认为,上公开课固然重要,然而评课比开课更重要,不管是对执教者还是听课者,其收获都很大。当你刚完成教学公开课后,不同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观点,从这些观点中,可以找出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寻找出反思的问题。

(3)、教学后征求学生意见的反思。一般来说,学生课后的情绪、作业的正确程度、后续课中对前一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知识的再现程度,都能反映上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也都能找出上一节课存在的问题。另外,也可以找不同类别的同学进行访谈,在访谈中直接寻找问题进行反思。

三、反思性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几点建议

虽然反思是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但是,反思性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也并非不受限制。对于教学者而言,英语阅读反思性教学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探究。反思可视为一种促进教学的方法,可以增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进一步改进教学,提升学习成效;另外,反思也是一种探究,通过这一途径,能使教师及时发现教与学中的实际问题,有助于理性分析并有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要使反思在阅读中发挥最大功能,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即时性。反思要与阅读教学同步进行,根据反思所得随时调整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及时收集教学信息、分析教学信息和评价教学信息。及时收集教学信息是指记录当天一些特定的观察发现、想法,以便精确解读班级教学情境,作为综合了解一个班级、某些学生和课堂情境的资料来源,作为明智的专业判断与提出因应策略之依据,作为教师行动研究的原始资料;及时分析教学信息主要是指自发地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对自己行为进行认知和分析,对任何想法进行积极和仔细的思考;评价信息主要是指对教学结果及时作出评定,把一些好的因素鉴别出来,作为下一步教学行动的参考。因此,反思性教学应用的最高境界,则已和教师的专业直觉、专业意识融为一体, 成为教师日常工作内容的重要一环。

2. 合作性。反思性教学过程是一个交流与学习的过程,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和师生之间的对话。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是自为的,教师很少与外界(课堂之外的情境)发生互动,在课堂之内教学活动完全是个人的,与其他教师几乎没有交往与沟通,这样,教师之间缺乏思想交流、经验分享,难以发挥团体的力量来共同促进教学。与学生讨论、交流、沟通,形成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一起分享,这样,有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和增进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的反思性教学、专业学习和个人的教学能力与实践水平只有通过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相互学习,才能相互增进。

3.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指的是反思必须全面、全员和全程采集和利用相关的各种信息,从多个角度积极思考问题、探究教学活动,通过这一过程,全面反映阅读教与学的动态过程。不仅指课堂中观察、调控,还包括教学前的探究、计划和教学后的反省、思考等。不仅积极关注阅读教学目的、过程和结果,同时关注学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反思性教学从一开始就关注预期的教学结果是否与既定的教学目标相符。反思性教学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实现教学目标。对自己的选择与行动负责。把教学与反思过程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反思对于教学活动的导向、反馈、促进等功能。

4、探究性。反思性教学强调教师对教学行为的积极思考与批判分析,反对机械灌输和简单重复。 阅读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反思性教学是探究取向的,要求教师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善于通过积极的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思考和探索,以支持其教学能力的持续提高。因为反思性教学不能寓于既定的教学模式,它对教育和教学理论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对教学理论的建构作出贡献。只有通过反思性的思维才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才能发现教学的意义。

5.开放性。开放性是指教师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积极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具体的教育情境,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从多方面听取意见,关注各种可能性,并认识到可能产生的错误。这要求关注的是教学态度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因为一种开放、民主、关怀的环境要比封闭、专断和漠不关心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这种要求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开放性包括这样两种含义: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活力,不断引起学生理解、认知、探索、发现,以及想象和表现的欲望;二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体系所具有的时间和空间变换,实行教学的多元化和多向联系。

四、我的思考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反思,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使教师在实践中增强了对教学的自我意识, 建构起自己对阅读教学的理解, 促使教师结合教学活动中的计划、调控、评价及反馈等一系列教学行为, 通过思考和探索促进自身的发展, 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钟启泉, 崔允漷, 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

3、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

5、郑秋秋:“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活动课堂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课程教材教法》;年第12期

6、马建俊: “课堂互动理论与ESL学习关系浅析”;《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第3期

7、Jim Scrivener: Learning Teaching: A Guidebook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Macmillan Heinemann;1994

篇10:论日语词汇学习中认知策略的运用

论日语词汇学习中认知策略的运用

词汇学习在语言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日语词汇量不足与日语词汇学习的认知策略不足是制约日语学习者词汇拓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日语词汇学习中,要掌握语义分类策略、特殊记忆策略、联想记忆策略、语境巩固策略以及循环重复策略等认知策略,并建立系统、完整的`词汇学习的认知策略结构.这样,才能有效地认知日语词汇,有效地掌握所学词汇.

作 者:鲁畅 LU Chang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刊 名: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0(6) 分类号:B842.1 关键词:日语   词汇学习  认知策略  

篇11:阅读教学中开展角色表演的策略论文

阅读教学中开展角色表演的策略论文

摘要:在分享阅读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本文从了解文本角色、角色的出场、角色的语言等方面进行文本的梳理,从制作头饰、布置扮演情境进行角色扮演的准备;从运用立体式情境表演、教师参与表演、综合运用多种扮演模式、建立班级小舞台等多种模式的角色扮演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帮助幼儿感悟文本语言、把握文本内容、内化运用文本语言、体验文本情感,促进幼儿以语言能力为主的各种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角色表演;教学策略;梳理;模式

角色表演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在区角活动中,我们使用过;在语言课、音乐课上,我们也使用过……角色扮演的使用可以延续幼儿活动的兴趣,可以加深幼儿对角色的体验,促进幼儿语言能力、扮演能力、创造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分享阅读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根据儿童认知规律编写适合幼儿阅读学习的图书。在分享阅读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让幼儿扮演文本中的角色,进行现场扮演,通过观察、体验,进行讨论分析,从而使幼儿受到教育。因为对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尽管图画书具有生动可爱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毕竟是静止的,若使这些形象活起来、动起来,将会对幼儿的感知、理解起到积极的影响。因此,我引导幼儿将书中的故事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示出来,让书中静止的故事动起来,让无声的话语发出声音,不仅促进了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也满足了幼儿自我表现的意愿,增进幼儿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实践证明,角色扮演对于幼儿感悟文本语言、把握文本内涵、内化运用文本语言、体验作者倾注于文本的情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梳理文本,进行角色扮演的准备

要进行角色扮演,对于文本的熟悉是必要的,为了角色扮演,孩子们会积极地参与文本的梳理。

1。 故事角色。

故事里有哪些角色?幼儿单独阅读时读图的细致性较几个幼儿合看时减弱许多,主要原因在于幼儿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的持久性、抗干扰的能力还较弱。但是在要进行角色扮演的兴趣下就不一样了,他们会仔细地阅读,进行故事人物的模仿。如在《我是山大王》读本中,幼儿在阅读过程中,我有意识地鼓励幼儿模仿一下故事动物的肢体动作或神态。这不仅没有影响幼儿阅读时的专注力,反而使幼儿对人物产生了更强烈的好奇心,迫切想知道故事后来会怎样,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促进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及读图能力的提高。

2。 故事中角色是怎么出场的?角色之间都说了哪些话?

同样以《我是山大王》为例,《我是山大王》中动物的出场是回环出现的,角色语言也是重复的。在梳理文本时,教师就使用了回环图表和幼儿共同归纳了动物的出场顺序,使幼儿清楚知道读本的情节脉络,也形象地掌握了读本的文学格式,然后教师又运用角色间的对话图表,使幼儿清楚地知道角色语言的重复,掌握读本的句式,为扮演角色打下了基础。

3。 制作头饰,使幼儿更好地把握故事中的角色。

模仿故事角色的神情、动作、语言的基础上,幼儿对故事人物会有一定的认识。在观察、猜测故事情节后,每个幼儿都会在故事中寻找到自己喜爱的角色。此时,与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制作头饰,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故事角色的认识。在制作过程中,幼儿需更加细致地观察书中是如何表现人物的面目表情的,他们勾画线条、涂染颜色,更加深入地体会角色在故事情境中的心理活动。孩子们带上头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头饰制作促使幼儿将故事内容再现,丰富了他们的口语和肢体语言表达能力。

4。布置场景,使幼儿更好地把握故事中的情境。

场景布置涉及到一系列的活动,幼儿借助已有的经验,会设想出许多需要筹备的工作。他们经过尝试、发现问题、讨论解决、再实践的系列活动,不仅对故事中的环境有了更深刻的印记,而且使多方面的能力获得了发展。因场景布置需要的空间相对较大,较适宜在园中开展。我们年级为单位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为孩子们提供一次故事扮演的机会,在不断思考与试验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许多幼儿为了达到最好的场景布置效果,经常会在布置的过程中,反复翻阅、观察书中的图片,对提高读图的细致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幼儿间通过相互协商、相互支持,培养了合作能力。每次活动后,教师都会将活动实录展示于家园专栏中,以便家长随时了解幼儿的真实状况,从而与教师携手,及时给予孩子相应的指导。

二、开始多种模式的角色扮演,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1。 运用立体式情境进行表演活动。

立体式的情境布置将带动幼儿走入故事情节,进行体验式故事理解。如《寻宝》,我在黑板上画了棵书里有标志意义的大树,然后将文本中出现的寻宝图藏到了教室的某个地方,再根据教室的样子画了个寻宝图路线图。当我提出谁能根据路线图找到寻宝图时,立即激起小朋友的学习热情,他们满心欢喜地投入到了寻找寻宝图中,他们很顺利地根据路线图找到了寻宝图,他们对照寻宝图,能猜测故事将要发生的场景,也就是海盗们的寻找路线。可见,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是直接来自于情节本身,具体、形象又逼真的情境出现在幼儿身边时,幼儿的视觉、听觉和感知觉都会在同一时间爆发,在此过程中,他们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受程度肯定是深刻而独特的。因为立体的情境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立体可操纵的环境教育给了他们亲身体验的机会。

2。 教师参与角色扮演活动。

有时候角色扮演是需要教师参与的,教师参与能使幼儿的扮演活动进行得更有趣和持久,尤其是小年龄段幼儿的扮演活动,很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共同游戏,进行一种示范引领。老师以新角色的适时介入,能让孩子兴奋而玩得有目的。老师参与幼儿角色活动,对于幼儿有一种语言示范作用这是毋庸质疑的,但有时候教师的参与表演可以丰富表演内容,有助于幼儿明确表演活动的脉络,形成独特的表演活动。如《我是山大王》中,幼儿已经表演得很好了,但是因为故事里有六个角色,而这六个角色出场顺序是循环的,而说的话也是重复的,孩子们在扮演得时候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扮演也很雷同,一个模仿一个。这时候教师也充当了其中的角色,两位教师分别扮演的是跳蚤和公牛,进行了多样化扮演,既起了示范作用,也起到了调动情绪的作用。孩子们看得很认真,刚扮演过,孩子们就纷纷指着我大嚷“老师你扮演得最好”,指出了扮演跳蚤的人要如何藏着不被公牛发现。也总结出了教师扮演的时候没有拘泥于读本……在示范表演中孩子们明白扮演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可以进行自己的创造。只要表达出人物的感情就可以了。

当然在教师参与扮演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端正自己的角色意识,自己也只是众多小演员中的一名大演员,只有平等、互动、友爱的同伴才能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也才能真正使幼儿在表演过程中得到语言的锻炼和发展。

3。 综合运用多种扮演模式。

角色扮演是多种多样的,有单项扮演、综合扮演、单组扮演、多组扮演、个体扮演、群体扮演。在分享阅读教学过程中,有的扮演也许是一个抬头,一个举手,一个挤眉,一个弄眼,如《乌鸦的窝》小乌鸦刚出生是什么样子的?只是一个蜷着身体的动作就能表现出小乌鸦刚出生时的孱弱。所以教师应找准文本内容和学习兴趣的相关点,找准已知和未知的联结点,做到让孩子敢于扮演,善于扮演。在以往的角色扮演中,都易发生一种倾向――部分演部分看;部分孩子表演忙碌部分孩子无所事事;部分孩子激情高涨部分孩子无精打彩。因而在教学中在个别的角色扮演前,我经常采用整体扮演或者分组扮演这两种形式,使角色扮演面向全体幼儿,如《我是山大王》中,在幼儿上舞台扮演前,教师激励他们现在导演要选演得好的演员上舞台表演。在个别扮演前进行了整体扮演,降低了表演的难度,调动了幼儿表演的欲望和积极性,使内向的孩子也能大胆地尝试进行表演。

4。 建立班级小舞台进行相关表演活动。

角色扮演不可能是一次两次就能完美完成的,随着活动的深入,也许孩子们每次的感受都不一样,我认为应该注重孩子们表演活动的过程,创立了“表演小舞台”给孩子提供属于他们自己表演的机会和空间。

对孩子们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角色表演更是如此,需要孩子们的激情和表现,所以,班级小舞台那里总聚集者兴高采烈的孩子。而教师也注意为幼儿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教材进行表演活动,如《生日气球》《狐狸和小鸡》《老鼠和蝙蝠》等适合进行表演的文本,其中的角色和情节都为幼儿喜欢和认可,表演起来孩子们兴致很高,尊重孩子们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允许他们有适当的改编,孩子们的主动积极性将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幼儿园的大舞台上,我们根据孩子意愿表演的《我是山大王》,里面想当山大王的已经远远不止是跳蚤、甲虫、蜥蜴、公鸡、黄狗和公牛了,还有大象、恐龙、狮子、豹子、长颈鹿等等,受到了孩子和家长的认可及喜爱。

表演活动还在我们班继续进行着,我想我会继续这个有意义有趣的活动的,相信这些孩子在快乐表演的过程中有更令人惊喜的语言发展。

篇12:阅读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导”的策略研究

阅读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导”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的缘起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总要由自己去实践,别人不能代替,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阅读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合作进行的双边活动,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建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二者同属阅读主体,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的主体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我们往往把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看成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仿佛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然要削弱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就必然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明显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而教师引导作用的有效性正在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萨特曾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新课标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以下具体阐述: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这里,教师的“导”是引导、指导、诱导、辅导,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导”致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导”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阅读教学“导”的策略

(一)做好预读时的“导学”

1.指导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

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心理学研究证明:带着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好。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当然好了。要使预习真正起到“铺垫”作用,预习指导就应因人因文而异。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一是指预习题不必强求一律,要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二是在课堂反馈过程中,教师要随机引导,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

2.掌握预习的基本步骤

(1)默读课题,猜测内容

大家都知道,许多电影、电视剧只要看到标题,就能猜知和想象到故事的主要情节,那么学生预习的第一步就是通过默读课文的标题来揣摩一下本文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默读课文,明确要求

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比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画出不理解或不太理解的语句。在教材中,每篇课文前的方框内都有预习提示,学生要认真阅读课前的提示及课文下的第一个注释,以此来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这一步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在前两步粗知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这时,读书可用普通话大声地朗读,同时画出课文中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然后利用工具书查出这些字音,自己动手解决这些问题,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掌握汉字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顺利地读懂课文。

(4)精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精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掌握文章的章法之妙。如《故乡》让学生理清“回故乡一在故乡一别故乡”这样的写作思路。

(5)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渎思考,解决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也就是弄明白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教学论文 )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更好。

(二)做好学读时的“导学”

1.新课学读前的“导情”

(1)情景导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一书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见解:“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导语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否得以激发。导语方法种种,情景渲染无疑是课前导语激趣方法之一,从于漪老师的导语中可窥一斑。

例:朱自清《春》一文的导语——

“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这例导语绘声绘

色,情景交融,创设了一种联想情境,学生听后会觉得眼前春光融融,一片生机。老师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学生迫切学习《春》的欲望被激发,朱自清如何妙笔生花的描绘、盛赞春之美景,正是学生急于想知道的。

(2)问题导读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辨,造成观点冲突,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例如:上课伊始,老师提出两个问题:①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一块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去路,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还是绕路行走?②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出路,你是选择挖掉屋前的大山,还是选择搬家?大家讨论这两个问题,发表针锋相对的看法.老师借势导入: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

不管怎样的导,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情。语文是形象性、情感性很强的母语学科,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都要与学生做情感交流,营造和谐、平等、宽松、热烈、愉快、生动的学习氛围,教师也要善于以自己的情感投入去以声传情、以情激情,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情绪状态,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并全情投入进去,深入到语言文字的`意境中,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沟通与共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语言的规律,并逐步获得对语言的理解感受力、表现力和表达运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激发其内在的潜能,体验创造性学习的快乐。

2.教读中的“导学”

(l)教师示范性的导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好示范引领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以及课文内容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示范性地品读,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春》分析第4节春花图,教师可以先示范性地引导学生品读: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描写顺序?写出一派怎样的景象?春花特点?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哪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写蝴蝶蜜蜂的作用?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

(2)教师设疑式的导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能去主动探究。“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有疑问,才要去学习,去思维。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引导学生存疑、生疑,学会质疑。①精心设问。教师在问题呈现上需要确立教学的核心目标,指向集中地开展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开启学生的心智,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所设计的问题就不能是简单的“是不是”和“对不对”,也不能是艰深晦涩的学术性问题,必须有适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探究深度和思维负荷。②适时追问。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课堂上广为运用。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的再次补充和深化,要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甚至出新出彩为止。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手段,有着其他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追问不但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其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由紧张到轻松,又由轻松到紧张的一张一弛的学习。特别是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发现其认识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时候,就应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得更加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

(3)教师补充式的导

在学生阅读遇到障碍或者需要对人物、事件、主题的分析做进一步的铺垫时,需要教师对文本中的一些材料进行解释或者补充说明,以便很好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比如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篇文章时,笔者连续用了三个不成形材料。第一处“亲射虎,看孙郎”典故的解释:孙权曾骑马射虎,马被虎抓伤,他用长枪投刺,虎被吓退。这个典故的作用是什么呢?用来形容英雄的威猛。这里是作者自喻,表现苏轼的英雄气概和少年气狂。第二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希望被朝廷重用,像汉代的魏尚一样可以上战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可是,事实上,在杭州作出政绩的情况下,朝廷不仅对他没有委以重任,反而将有功的他从江南富庶之地迁到了贫瘠的密州。这情境,苏轼想起了汉代一位和他有相似遭遇的古人。第三处苏轼创作这首词的背景:公元1074年9月,苏轼打点行装北上,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从杭州到密州,苏轼从旖旎的江南到了广袤的北方,这一年,北方边界战事频繁,可是他远在密州。苏轼天性中的有一种情感在密州得到尽情释放,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4)教师生成式的导

教师的教学在按照既定的预设路线的情况下,要十分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即时生成。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将这些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课堂的有效教学契机或者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三)做好读后时的“导学”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导”要贯穿在阅读的全过程,阅读课后也不能忽略,教师在阅读课后的“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导练有效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复习巩固阶段。可以说,学生在前两个阶段的学习中获取的知识,大部分需通过练来巩固提高,否则,时间长久了,一些知识就会遗忘。练包括课堂复习、作业练习和一些自觉的实际操作联系等。它同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高效练习,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的辅导就很关键了。

导练,即辅导学生练习。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双基训练并对所辅导的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发现问题,为进一步深化训练提供依据,掌握信息。学生在确实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教师再通过课堂作业,强化所学内容的综合训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自练,即学生自觉练习。这一环节可分两个阶段,即课内自练(较少)和课外自练。一般在自练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发现一些自己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仍然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那就需要教师直接解疑了。

解疑,即解答解释学生在

练的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解疑的方法应因人因疑而定,一般有直接解疑法、举例引导解疑法、揭示解疑法、启发解疑法、提问解疑法等。

2.导思有方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不仅要善于进行自我的教学反思,而且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自我反思。指导学生的阅读学习,主要包括学生自我在阅读中的收获与问题以及还待改进的方面。我们可以从阅读的基本方法、语言的品味、主题的发掘、人物的分析、写作的方法、回答问题的表述,还有阅读思维的角度、深度以及对别人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

三、教师“导”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要编写好学案并发挥学案的导学作用

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探索问题的能力。一是导学要把握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讨论热烈,对问题似懂非懂,想说却又说不清楚,正是渴望启发的最强烈之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种时机,给予适当的诱导和点拨,将起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点拨不需要太多语言,一定要抓住时机,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教师的阅读导学要讲究艺术

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变教为导更要讲究艺术。任何拙劣的导学,不仅不能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路,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甚至退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能力、动机、兴趣、态度,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放下教师的架子,完全进入和学生交流的过程,始终与学生要表达的思想合拍,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教师既要跟上学生的思路,又要引导学生的思路。对任何疑难问题不能直接给学生讲授,要创设不同梯度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真正领悟、掌握。不能把自己的思路强加给学生,使其硬性接受。

(三)教师的导学方式要灵活多样

“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长时间单一的引导方式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导学方式应灵活多样。导学与教学案是密不可分的,好的教学案是教师进行有效导学的先决条件,但教师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已设计好的教学案,因为再好的教学案也不能把课堂上的所有情景都考虑到。

篇13:论职业中专计算机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运用

论职业中专计算机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运用

自主学习策略中的教学策略足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情景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由于职业中专学生的`自身特点,其计算机教学中运用自主学习策略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应真正将自主学习策略运用到职业中专的计算机教学,提高学生自土学习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 者:叶育林  作者单位:乐清市职业中专,浙江,乐清,325600 刊 名:硅谷 英文刊名:SILICON VALLEY 年,卷(期): “”(7) 分类号:G42 关键词:职业中专   计算机教学   自主学习策略  

篇14:加减乘除:阅读教学中的整合策略

加减乘除:阅读教学中的整合策略

加减乘除:阅读教学中的整合策略

孔玲玲

阅读课文进入课堂,直接与学生对话,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如何对阅读课文进行整体优化,提高课堂效率,是语文学科一贯的研究课题。整合理念存在于教师的意识中,对备课和课堂教学起指导和引领作用。在实践中,笔者考察了以下几种策略。

一、“除法”策略:有的放矢,话题引领

从古至今的语文教学,读文章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习新的文章,认识新的字词,学习新的语文技巧,培养能力,激发情感。新课程下的课时目标是三维的,事实上,每个目标的达成在课堂中占据的时间不一样。读文章的课堂没有绳索的穿插必定凌乱和茫然,这样的课堂不会让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整合理念下的备课首先是文章系统中的相关联系,有时是文章内部的联系,有时是一个单元内的联系,有时文本与生活有联系,有时文本与科学、体育等其他学科有关系。教师的作用在于找到学生感兴趣并且值得探究的话题,这就好比拿着公约数去做“除法”,进而以话题引领课堂,一节课就是一朵盛开的鲜花,一节课就是一次难忘的探索旅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话题的'设置中不要过分强调文章的情节。

二、“减法”策略:弱化情节,整合情感

过分强调情节,或者讲情节占据宝贵的课堂时间,忽视语言文字本身的美以及蕴含的丰富情感,只会熟知故事的始末,而没有情感价值上的收获。整合策略还包括整合文章情感,以情感之水漾起课堂。苏教版中有许多质优形美的散文,也有许多感人肺腑的叙事性文章。梳理性的阅读可以让学生较快把握文章的主要感情基调,教师在课堂中要做的就是“立主脑,减头绪”。清人李渔说:“古人作文一篇,必有一篇之主脑。”拿文艺理论来启迪教学,我提出了作“减法”的理念。教师定的情感目标不宜多,删除千头万绪,直奔主题。比如在教《月光启蒙》这一课时,我就把“月光”“歌谣”“母爱”三个要素都引导到“美”的感受上,促进了三要素的统一,同时,也完成了对“美”的感受层层叠加的体验。“减法”整合能把握阅读教学美学基调,使阅读课堂丰腴。

三、“加法”策略:开放课堂,鼓励创新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必定和其他学科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课堂不能拒绝其他人文学科的进驻。课文中有许多涉及其他学科和生活的文章,比如《石头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教师要发挥其他学科的优势,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介入有关科学的话题,开放课堂,让语文的外延增大,让语文暂时为科学服务。开放课堂包括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技术,使课文变得立体起来,实现文字与声音、画面的结合,满足我们增加信息量的愿望。可以说,多媒体技术与文本做了一次性质优良的“加法”。

四、“乘法”策略:课内课外,阅读起航

最后,再做一个“乘法”。阅读课文的整合还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整合。学生在课内读到的文字量是有限的,“长成需读五车书”,课内阅读提供的营养不足以支持孩子们的心灵发育。如何实现课内课外的阅读整合?课内阅读课文的教学为课外阅读提供了契机:多篇课文节选自作家的长篇作品,如《海伦・凯勒》《我和祖父的园子》等;多篇课文改编自古典名著,如《三顾茅庐》《林冲棒打洪教头》等;多篇文章极易在课外阅读中找到相同的主题,如学完《月光启蒙》后可继续阅读母爱主题的《我的疯子娘》《丑娘》等。这些连接点,正如数学中的乘号,将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它的效应是相乘后的倍数。同时,课外阅读质量的提升能积极地促进课内阅读。因为有了导向的读,学生阅读的集体交流将变得实在、丰满,学生的情感体验碰撞将更加激烈,学生能从阅读中获得愉悦和价值感,生命在一次次的阅读体验中成长。

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学语文不仅是为了识字、写字、作文、应考,而是培养孩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表达,对与人交流、沟通的热爱,特别是对读书的热爱。做到这一点,他的语文课一定会让每个学生终生难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其中孕育、成长。”因此,课内外阅读的整合所产生的价值将远远大于原本割裂的相加,它是超值享受的“乘法”。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

教学论文的题目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

英语专业教学论文题目

德育教学论文题目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

论阅读教学中的学习策略
《论阅读教学中的学习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论阅读教学中的学习策略(通用14篇)】相关文章:

关于拼音教学的论文题目2022-05-06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题目2022-11-06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2023-10-30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2023-02-10

英语毕业论文题目2024-01-05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2024-01-07

毕业论文范文题目模板2023-11-02

教育管理论文选题2023-08-08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推荐2022-11-10

小学古诗教学论文题目2023-11-0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