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风俗的诗句

时间:2024-01-03 07:46:4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节日风俗的诗句(共11篇)由网友“bandsfans”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节日风俗的诗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节日风俗的诗句

篇1:节日风俗的诗句

1、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2、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苏轼《念奴娇・中秋》

3、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王建《七夕曲》

4、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瞿佑《屠苏酒》

5、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6、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7、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8、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9、作县几时同志苦,投荒万里倍情真。――王逊《西夏重阳》

10、正笙箫竞渡,绮罗争路。――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11、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12、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13、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14、玉炉沈水袅残烟。――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15、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6、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17、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18、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19、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20、宿醉头仍重,晨游眼乍明。――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1、红深绿暗径相交,抱暖含芳披紫袍。――温庭筠《寒食日作》

22、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仲殊《诉衷情・寒食》

23、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4、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25、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慧霖《闰中秋玩月》

26、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27、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吴文英《点绛唇・时霎清明》

28、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9、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苏轼《念奴娇・中秋》

30、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31、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32、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33、一箭流光,又趁寒食去。――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34、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35、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36、天为欢迟,乞与初凉夜。――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37、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王琼《九日登长城关楼》

38、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王《倦寻芳慢・露向晚》

39、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40、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1、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失名《折桂令・元宵》

42、香醪欲醉茱萸节,壮志还为出塞歌。――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43、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44、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45、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46、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47、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48、露懦跤,早遗恨、参差九日。――吴文英《满江红・刘朔斋赋菊和韵》

49、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50、香翻桂影烛光薄,红沁榆阶宝靥匀。――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51、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52、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I女。――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53、燕归来,问彩绳纤手,如今何许。――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54、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55、记长楸走马,雕弓{扌笮}柳,前事休评。――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56、算明朝、未了重阳,紫萸应耐看。――吴文英《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

57、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58、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59、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60、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向子N《洞仙歌・中秋》

61、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62、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63、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杨万里《寒食上冢》

64、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65、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66、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67、江乡时节逢寒食,花落未将春减色,岭南能有几多花,寒食临之扫春迹。――郑刚中《寒食》

篇2:节日风俗的诗句

1、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2、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3、正笙箫竞渡,绮罗争路。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4、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5、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6、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7、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8、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吴文英《点绛唇时霎清明》

9、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10、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11、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12、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王《倦寻芳慢露向晚》

13、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14、香醪欲醉茱萸节,壮志还为出塞歌。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15、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16、露懦跤,早遗恨、参差九日。吴文英《满江红刘朔斋赋菊和韵》

17、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18、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19、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20、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21、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22、江乡时节逢寒食,花落未将春减色,岭南能有几多花,寒食临之扫春迹。郑刚中《寒食》

篇3:节日风俗的诗句

1、记前度、刘郎曾赋。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2、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T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3、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刘镇《柳梢青七夕》

4、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5、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6、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7、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8、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9、谁念文园病客?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张浮抖峤醣昶呦Α

10、天应有意故遮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11、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12、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13、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14、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15、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6、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17、忍记穿针亭榭,金鸭香寒,玉徽尘积。张浮抖峤醣昶呦Α

18、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赵鼎《寒食》

19、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魏承班《渔歌子柳如眉》

20、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21、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苹藻香。史达祖《寿楼春寻春服感念》

22、单夹衣裳,半栊软玉肌体。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23、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24、细缠五色臂丝长。舒E《小重山端午》

25、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26、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李贺《七夕》

篇4:描写节日风俗的著名古诗句

描写节日风俗的著名古诗句

1、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平。——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白居易《除夜》

3、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4、瓜果几度凄凉,寂寞罗池客。——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5、记前度、刘郎曾赋。——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6、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杜甫《九日寄岑参》

7、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8、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9、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0、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刘镇《柳梢青·七夕》

11、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2、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沈佺期《寒食》

13、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1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5、鸿北去,日西匿。——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16、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丘浚《咏菊》

17、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18、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19、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20、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21、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赵鼎《寒食》

22、中秋佳月最端圆。——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3、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王元鼎《醉太平·寒食》

24、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25、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26、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7、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8、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29、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30、谁念文园病客?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张埜《夺锦标·七夕》

31、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杜甫《九日寄岑参》

32、天应有意故遮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33、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钱谦益《丁卯元日》

34、秋明白鹭双飞处。——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35、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36、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37、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38、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39、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40、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41、西风吹鹤到人间。——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42、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43、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44、葱蒨松犹嫩,清明月渐圆。——欧阳詹《酬裴十二秀才孩子咏》

45、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46、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47、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48、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9、窗中草色妬鸡卵,盘上芹泥憎燕巢。——温庭筠《寒食日作》

50、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51、忍记穿针亭榭,金鸭香寒,玉徽尘积。——张埜《夺锦标·七夕》

52、绿杯红袖趁重阳。——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5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54、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赵鼎《寒食》

55、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56、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57、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魏承班《渔歌子·柳如眉》

58、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苏轼《守岁》

59、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60、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61、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62、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63、把紫府清都作一家。——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64、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苹藻香。——史达祖《寿楼春·寻春服感念》

65、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66、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范成大《卖痴呆词》

67、单夹衣裳,半栊软玉肌体。——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68、两情缠绵忽如故。——王建《七夕曲》

69、天为欢迟,乞与初凉夜。——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70、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71、鹭窥芦箔水,鸟啄纸钱风。——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72、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温庭筠《清明日》

73、细缠五色臂丝长。——舒頔《小重山·端午》

74、中丞疏有回天力,太宰功兼蹜地方。——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75、诗成合座皆珠玉,归去迟迟满落霞。——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76、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77、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78、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79、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80、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李贺《七夕》

篇5:七夕节日风俗

七夕节日风俗

祭月之仪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遗传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认为盛于汉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对二七日的.小小修正。古时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习俗,在传统文化里,月亮始终是女子的祥瑞。她们常常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古来自有女子拜月的传统,尤其是七夕、中秋。貂蝉祭月的传说大约是最动人的画面了。

婚育恋曲

传统文化里,爱情基本上都要和婚育相连。在七夕的节物风俗里,这两件事的关联是很自然的。作为古老的汉族节日,先人于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种乞求繁衍生息意愿的反映,盖因月之盈长暗喻了长生与兴旺。

夏历之尚七习俗孑遗下来,发展成为生长、长生的标志,而七月七更是长生又长生,故此这一日被称为“人日”。七夕前几天人们利用若干种植物,如小麦、绿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数寸后,于七夕即日用红蓝彩线束扎起来,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还用蜡塑各种形象,放在水上浮游,实际上是生育信仰之一种。

天河夜话

七夕兰夜,许多少女会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传说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在社会风气开放的时代,也有情人们携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听天河私语的。

拜织女会

这是七夕节女眷们的聚会,叫做“拜织女”。少女、少妇们大都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需要斋戒一天,待到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者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玩到半夜始散。

篇6:节日风俗作文

今天是正月初一,我一起床就接到爸爸的电话,是叫我和弟弟去公安局会议室游园的。听到这消息,我和弟弟还有外婆都高兴地向公安局走去。

刚到六楼会议室的门口,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拥挤的人群和热闹非凡的气氛,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真不愧是正月初一。游园活动共有五个项目,其中有飞镖、钓鱼、套圈、钓瓶和夹珠。我和弟弟开始玩了,我们先玩夹珠,我没有玩,因为我怕自己在众人面前出丑,所以才没有玩。可弟弟却和我不同,他二话不说,拿起筷子就夹了起来,没想到他的速度还真有些快。妈妈看着,也夹了起来,他们俩好像在激烈地比赛着。夹完弹珠,我们就去玩套圈,我最喜欢玩套圈了,弟弟先玩,等弟弟一扔完,我就拿起圈子,一个一个的扔出去,最后,我只套中了一个,妈妈说:“还不错。”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觉得美滋滋的。然后,我们去扔飞镖,因为我和弟弟人不够高,没有那么大的力气,又离的很远,因为这种种原因,所以才没有扔飞镖。最后,我们去玩钓瓶,我和弟弟每人各拿了一根竹杆开始钓,结果,我们一起钓上来了。本来,我们准备把最后一个项目钓鱼玩完才回家,可是,玩钓鱼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我们没玩钓鱼。

玩完了,我和弟弟共领了半个麻袋的奖品。拿了奖品要出来的时候,是挤了半天才挤出来的。

今天的游园活动可真好玩!

篇7:节日风俗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也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举行。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庙会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在远古时期,祭祀是人们生活中一件经常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所以《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祭祀和战争一样,都是国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一些活动,如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可以看作是后世民间庙会的雏形。实际上,从“庙会”两个汉字本身也可以看出这点,“庙”最初就是指供奉神灵尤其是祖先神灵的建筑。

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久而久之,“庙会”演变成了如今人们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

庙会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古代,“日中为市”,进行集市贸易。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乃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遂成庙市。北宋时开封大相国寺庙会极有名,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女词人李清照曾与其夫赵明诚相偕至庙会!

风俗习惯

在庙会上,有不少民俗活动,诸如:摸石猴、窝风桥打金钱眼等。在白云观庙门内的弧形石雕下方,有一石猴浮雕,老百姓认为摸一下石猴可以去病消灾、延年益寿,于是竞相触摸;窝风桥下的桥洞里吊着一枚大铜钱,铜钱孔中有一只小铜钟,上书“钟响兆福”四字,你若是能用手中的硬币投中铜钟,就能心想事成,这两项是庙会上最热闹的活动。

祭神仪式

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需要举行祭神仪式。例如“行像”活动。“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祈子活动

庙会一开,八方来拜,敬神上香,祈愿还家。这是围绕“庙”和“会”祭之神而展开的活动,是传统庙会的主题。其中带有巫术意味的祈子活动,最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这是由中国农业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们的生存环境基本上没有发生改变,子孙后代的繁衍成为千百年来的头等大事。所以,祈子这种远古的巫术形式,便会附着于各种集会形式展现出来。这方面比较典型的庙会有河南淮阳的人祖庙会、天津的妈祖(天后宫)庙会、山西平遥的双林寺庙会、北京的妙峰山和白云观走会等。

淮阳祭祀女娲和太昊伏羲的人祖庙会可以说是最具有原始宗教和巫术意味的庙会了。淮阳城北的人祖庙,是传说中埋藏太昊和伏羲头骨的地方,因此也称太昊陵。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二日举办为期一个月的人祖庙会,其主要活动是祭拜人祖和“拴娃娃”。已婚未育的妇女,都要在庙会期间掏象征生育之门的“子孙窑”,并买回一些当地的泥玩具“泥泥狗”,以求早日得子。这些用黄土捏成的泥玩具,有造型各异的“人面猴”,当地人称为“人祖猴”,也有各种怪异有趣的动物玩具如兜肚猴、猴头燕、双头虎、牛、猪、马、羊等。妇女们除了用它们供祭人祖外,还将它们拿回家给孩子们当玩具。

演出

庙会是与文化娱乐有关的节日活动,有各类民间艺人进行表演营生。

其中主要有:秦腔戏、扁担戏(即木偶戏)、相声、双簧、魔术(我国古称“幻术”,俗称“变戏法”)、数来宝、耍中幡、秧歌、高跷等。

民间玩具

北京庙会上的面塑民间庙会以其特殊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市井百姓。庙会上的玩具市场最为花哨。在民间儿童玩具摊上,摆满了假面、戏剧木人、小车、刀矛、竹龙。庙会中的民间玩具种类繁多,制作精巧,件件都称得上是手工艺品。

主要有:空竹、扑扑登、走马灯、鬃人、吹糖人、画糖人、塑糖人、面塑、九连环、拨浪鼓。

卖玩具的方法有多种,例如:

套圈。摊主在地面摆一些玩具,值钱的在远处,价廉的在近处。顾客从摊主手中买下竹套圈,在规定地点把圈掷出,套中何物,何物就归自己。

摇彩。置一带指针的木盘,盘内放玩具若干。顾客花点钱,用按扭发动指针。指针停止运行后,指着什么玩具,该玩具就归顾客。

打枪。置一立柜,柜上有若干小门,门内分别装有玩具,门口都设有靶。顾客向摊主购买软木子弹,用枪击靶。如击中,小门自动开启,里面的玩具便归顾客。

篇8:节日风俗作文

除夕的傍晚,各家各户飘出酒呀、肉呀的香味,连风好像也是甜的、香的,吸一口,醉死人了。 每逢春节,只要你稍加留神,就可以看到,无论哪家的门窗,甚至屋内墙上,准贴着一张张色彩鲜艳、粗犷质朴、形象逼真的剪纸。 今天是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呈现出喜庆的气氛。有的忙着贴春联,有的忙着准备年夜饭,有的忙着挂红灯…… 放爆竹就更热闹了,你听吧,这边噼噼,那边啪啪;远处砰砰,近处叭叭;天上哧哧,地上咔咔,动听极了。 不远的地方正在放“闪光雷”,那火光一闪,紧接着就听见“轰”的一声,犹如半空打了个霹雳,震耳欲聋。 突然,一声爆竹,揭开新春佳节又一个黎明的序幕。随着这一声脆响,劈里啪啦,震耳欲聋,房屋仿佛也震动起来。 每年都有许多节日,但最热闹、最隆重的还是春节。我们家的春节是全家团聚、欢声笑语的,而且,家里还有个老规矩,那就是给小孩压岁钱。 五彩缤纷的礼花,有的像钢花飞溅,有的似麦浪滚滚,有的好比金雨阵阵,有的仿佛银花朵朵,有的恰似红燕飞舞,有的宛如孔雀开屏。 瞧!那边的大狮子追着红绣球,时而上时而下,时而左时而右,时而上了桌子,时而又摇头摆尾,晃动着身子跑,惹得人们开怀大笑。 吃棕子是家乡的习俗:从农历五月五日端阳节那天起,家乡的粽子就陆续上市,一直到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才陆续收市。有的甚至卖到隆冬时节,少数经营棕子的专业户,那当然是一年卖到头了。 我还亲手放了一个叫金龙报春的礼花呢!先把金龙报春放在地上,然后拿香火把它点燃,随着一声声哨响,八条龙便依次飞上了天空。它们的颜色不一、千姿百态,煞是好看。 今天是教师节,我要把这束亲手采摘的鲜花送给老师,表达我对老师的敬佩之情。愿这束野花能带给老师节日的问候,带给老师最美好的祝福。 教师节那天,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齐声高喊:“祝老师节日快乐!”老师激动地望着同学们说:“谢谢大家!” 晚上八点半,“六一”晚会结束了,但我们毫无倦意,仍然沉浸在无比的欢乐之中。回到家里,我激动的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

篇9:节日风俗作文

我没当地过年可热闹了,很有意思,不信,你就跟我来吧!

正好,今天是大年三十,到傍晚,噼噼啪啪的响声开始了。我们都坐在客厅里看电视,同时吃着饺子。我问爸爸“过年为什要吃饺子呀?”爸爸说“吃饺子是有含义的。”我惊奇地问“吃饺子有什么含义?”爸爸说“它的含义是和和美美的意思。”原来过年吃饺子都有学问!

吃过晚饭,我和爸爸出去散步,看见外面有一排排灯笼非常好看而且每家都贴对联,我边走边欣赏,红红的灯笼意味着人们的生活红红火火。人们还把石灰撒在家门口,他们想把财神留在自己的家里。

我们家乡的习俗还有很多说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篇10:节日风俗作文

在农村,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蒸馍都是过春节的头等大事,家家户户都十分重视。一来是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和信奉的神仙要用到;二来白面馍是走亲戚的主要礼物之一,尤其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年代,白面馍更是农村春节走亲戚不可或缺的礼物。

蒸馍的时间一般选择在腊月二十五六之后,先一天,把“馇头”,也就是上次蒸馍留下的发面,用温水化开,拌上面粉,搅成稀水,用老百姓的话讲叫“打面水”,然后把搅好的“面水”放在煤火台上靠近煤火口的地方,等着发酵。这是春节蒸馍的前奏。

一般第二天晚上和面。白天准备好足够的面粉,然后找个大缸,洗涮干净,准备放面。一般的人家一口大缸就足够,家里人口多、亲戚多的也有准备两三口大缸的。和面要用上等白面,没有面粉厂时,在腊月二十前,家家户户就自己推磨磨面,筛出最白的面粉留作春节蒸馍用。

到了掌灯时分,就开始和面了。家里的壮劳力负责和面,有蒸馍经验的年长女性负责掌握每次和面放面的多少和放“面水”的多少。和面是重体力活,不一会儿就会腰酸背痛,如果是性子急的男后生,此时往往会问:“怎么还不完?”或说:“完了吧?”而和面、蒸馍最忌讳说话带“完”字,因此,此前家里年长的人就会特意交代,和面和蒸馍时,不能说“和完了”“蒸完了”,要说“和齐了”“蒸齐了”,取“起”的谐音,以图吉利。面和好,放到准备好的大缸里,上面蒙上湿布,放到煤火台上,下一步就是“看面”了。“看面”就是不时地在煤火台上移动大缸,使缸体受热均匀,面发得均匀,不然第二天早上面不起,或起得不均匀,都影响蒸馍的质量。

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饭,就开始试碱蒸馍了。蒸馍需要的人手多,如果家里人少,还会两三家在一起合伙蒸馍,今天蒸你家的,明天蒸他家的。蒸馍试碱、做花形一般是家里女性干的活,男性负责干一些粗活,如烧火、装馍、揭馍。

春节蒸的馍样式丰富,并且每种样式都有一定的讲究。

一开始第一锅会蒸小馍,小馍也叫小糕。既是试试面发得怎么样,碱试得怎么样,也取“小高”之意。

接着蒸长条馍,长条馍也叫大糕,其状如布袋也叫布袋馍。布袋馍做工简单,把面搓成长条,七八寸长短一个,切好后再在两边用刀轻轻压一个印,就好比布袋扎住了口。

大馍,每个要有碗那么大小,形状好比碗倒扣过来。有的大馍上用擀得薄薄的面片切成四瓣放在正上方,然后再摁个枣;有的则在大馍的顶端包上红糖,再用剪刀剪成四瓣,蒸熟时面瓣裂开,里面的红糖显露出来,有白有红,又香又甜,煞是喜人。大馍也叫人口馍,家里有几口人蒸几个,并且只在一个大馍里边包上子钱。大馍等到大年初一祭祀过后才能食用,谁吃到包有子钱的大馍,预示着一年大吉大利。

大馍蒸齐后,就开始蒸其他样式的馍。刺猬馍,把馍做得像面包一样,然后用剪刀在上面一剪一剪,剪出刺猬的模样,再在前面用绿豆或黑豆装上两个眼睛,喻意像刺猬一样能粘住钱;鱼馍,一般是双头鱼,把面搓成中间细,两头粗的形状,然后折过来交叉起来,用黄豆在两个鱼头处安上鱼眼,一条双头鱼就活灵活现做成了。鱼馍取年年有余之意。小燕馍,把面搓成长条,一头用刀切开,形如燕尾,一头摁上个红枣。这三种馍都是春节期间放在大门口祭祀门神用的,刺猬馍和鱼馍与财富有关,小燕馍则是喻意着燕子飞入家中,来年喜事多多。

蒸馍最后蒸的是财神盘。财神盘的底座是用将近两寸厚的面做的,直径有将近一尺那么大,财神盘边沿的上面用手捏成花纹,上面盘着两条龙,两条龙龙嘴里衔着子钱,龙头相对;两条盘龙的正中是用面团成的元宝和金条,取金丝缠元宝之意,元宝和金条要高出龙身,呈麦堆状。这个财神盘的意思是家里的挣钱人,辛辛苦苦挣了一年钱满载而归,过年了,可以安安心心守着财富过个安稳年。

从除夕夜开始就用馍上供,堂屋里正中的八仙桌或条几案上,摆上蒸的财神盘、大馍、枣花,点上香,边作揖,边给逝去的先人及家里供奉的神仙愿语。除夕夜将供品摆在那儿,从初一到初五的每天早上都要上香愿语。

过罢初一就开始走亲戚。初二是回娘家,小媳妇会领着女婿和孩子,打扮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用斗篮装着自己蒸的馍,上面盖上花巾回娘家。路上遇见熟人,还会打上个招呼,掀开花巾,对对方蒸的馍品头论足一番。下午闺女要回婆家,这时当娘的要取篮,也就是要把女儿瞧自己拿的馍取下一部分,一定不能取完,否则就有贪财之名。取罢篮,当娘的要把自己蒸的枣花馍和其他礼物放到女儿的斗篮里,这叫做回篮。

过罢初二,走其他亲戚,根据关系远近拿的馍也不一样,但也有取篮和回篮的讲究。

虽说春节前蒸罢馍就不再蒸馍了,但正月十五蒸财神盘是个例外。这天蒸的财神盘大致与春节前蒸的相仿,不同的是两条龙已从相向而卧,变成了龙头衔龙尾,好似你追我赶的模样。意思是春节要结束了,家里挣钱人要出门辛苦挣钱去了。

在农村有句俗话,叫做“能穷一年,不穷一节”。一般家庭春节蒸的馍不仅能吃到填仓节,而且还有好多家庭到了填仓节蒸的馍也吃不完。这时,天气已经回暖,柳树已经发芽,吃不完的馍容易放坏了。不过不用担心,这些放坏的馍还有用处,等夏天来了,这些长了绿毛的蒸馍就被做成了豆酱,变成了别有风味的.小吃。

篇11:节日风俗作文

东梓关,是一个古老的村落。他沉淀了多年的文化,也遗留下了不少传统的节日风俗。

东梓关,是我的外婆家,在上小学以前,我大多数日子都待在东梓关。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一年一度的“过节”了。“过节”是在农历的正月十八。在这一天,就是东梓关人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我的外公、外婆自然也不例外。从早上开始,外公、外婆就开始接待来自各地的亲朋好友。在过节这天,村里的人都要宴请亲戚好友到自己家中吃个痛快。聊聊家常,交流交流彼此的感情。鸡、鸭、鱼、肉等菜必定摆上桌。还有一样也必定上桌,那就是――米。米里面和着芝麻,预示着今后“节节高”、甜甜蜜蜜的。

这一天,不仅村民家中热闹,村口的空地上,也格外得热闹。每到过节的前几天,小贩们早已聚集在此,组成了一个“集市”。这个“集市”上卖什么的都有:小玩意儿、日常用品、衣装首饰,一应俱全。还有什么扎气球,砸玩具的游戏前也都站满了人。原来只是“默默无闻”村口小路,在过节那天也成了欢乐的海洋。

玩了一天,忙了一天,也热闹了一天,到晚上也该好好休息休息了。可农历十八的晚上,在东梓关的庙头,都会演戏。前面搭一个台子,后面则放了许多板凳,给前来看戏的村民们坐。晚上,必有许多人前来看戏:有老人、有小孩、有一家全部来了,也有好友结伴来的。有时,去看戏的人太多,还需要自己带板凳观看。村里人大多聚集在此,好不热闹,好不和谐。趁看戏前,大家都会聊聊村里最近发生的事,聊聊自己感兴趣的事。开始演了,演员们陆续出场。观众们的欢呼声越来越高。听得最入迷的,要数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们了。听到熟悉的曲目,还会“咿咿呀呀”地跟着哼上一段。小孩们则是看个“奇怪”的服装,“奇怪”的妆容。还有一点儿也让他们有足够的耐心等下来。那就是戏后的扔糖环节了。每次演出完后,舞台上的表演者会将框里的糖果扔给观众。这时,小孩子最开心,疯狂地捡着散落在地上的糖。乐着,叫着,也便结束了这一天的活动。

你是否也过过节呢?你是否也喜欢“过节”呢?那你就在农历十八来东梓关吧!跟我们一起过节,一起热闹!

三年级语文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王安石《元日》教学反省

《元日》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中秋节传统习俗作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元日教学设计

陆游的情感之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 陆游阅读答案

二月二龙抬头的诗句及赏析

陆游《游山西村》的翻译赏析

节日风俗的诗句
《节日风俗的诗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节日风俗的诗句(共11篇)】相关文章:

游山西村 陆游2022-09-13

清明节主题班会活动方案2023-02-03

《游山西村》鉴赏2022-06-08

端午节来历的诗句2024-01-06

清明教学设计2022-07-13

2022年中秋节放假安排出炉2023-01-20

寒食教学设计2023-01-12

初中九年级游山西村教案2022-11-26

游山西村 古诗2022-05-06

关于中国中秋节的小知识2023-01-1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