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更漏子》阅读题(集锦8篇)由网友“michaelzhong”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温庭筠《更漏子》阅读题,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温庭筠《更漏子》阅读题
温庭筠《更漏子》阅读题
《更漏子》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写思妇的离愁。整理了《更漏子》阅读练习题,以帮助同学们巩固学习。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更漏》阅读练习
⑴简要赏析上阕开头三句,并说明其在全词中的主要作用。(4分)
答:①“玉炉”“红蜡”“画堂”渲染出居所雍容华贵的气象,侧面写出闺妇生活的优裕(或“身份的尊贵”);②“红蜡泪”移情于景,暗示出闺妇心境的凄苦惨淡;③从闺妇的视角,著一“偏”字,无理而有情,突显出闺妇凄怨的情思。(2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1分)
[作用]奠定全词落寞伤感的感情基调;点明感秋悲思的对象,总摄全词;(2分)
“红蜡泪”亦可答成“借景抒情”、“拟人”。
[作用]原答案之“奠定全词落寞伤感的感情基调”亦可答成“渲染出一种阴冷、愁苦的氛围”;原答案之“点明感秋悲思的对象,总摄全词”,共两点,只要答对其中一点,即可得1分。
⑵上阕后三句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闺妇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答:刻画了一个为离情所苦,辗转无眠,以致眉翠淡褪、鬓发散乱,倍感暗夜绵长、衾枕苦寒的孤独寂寞的闺妇形象。
评分建议:形象描摹,2分(因,1分;果,1分);形象概括,1分。
形象界定(孤独寂寞),1分;具体分析,2分。
“具体分析”分两层:“为离情所苦,以致辗转无眠”,1分;“因为辗转无眠,以致眉翠淡褪、鬓发散乱,倍感暗夜绵长、衾枕苦寒”,1分。
⑶全词结尾三句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样写,又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答: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这样写,将思妇内心的空寂和一夜无眠的状态表现得含蓄、深沉而真挚,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评分建议:手法,1分;表达效果,2分。
若将“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答成“情景交融”,此1分不可赋予。
表现手法亦可答成“叠词”,1分;表达效果分析(“叶叶”、“声声”的叠用,将声音拉长,极有音韵律动之感,在表现雨声由夜至晓的绵延的同时,侧面写出长夜无眠、心中愁苦的身心状态,语极淡而情至浓。),2分。
鉴赏:
温庭筠共写过六首内容相仿的《更漏子》。这首《更漏子》,借“更漏”夜景咏妇女相思情事,词从夜晚写到天明。
开头三个字,表面看是景语,不像后来李清照《醉花阴·重阳》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含有以炉烟袅袅来表示愁思无限的意思。次句“红蜡泪”就不同了:夜间燃烛,用以照明,但多了一个“泪”字,便含有了人的感情。说“玉炉”,既见其精美,又见其色洁;“红蜡”则透出色泽的艳丽而撩人情思,而闺中的寂寞也隐隐流露出来了。“画堂”,写居室之美,与“玉炉”、“红蜡”相映衬。这句紧承上句,说红蜡所映照是画堂中人的秋思。“秋思”,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深藏于人心中的情愫,红蜡是不能“照”到的,可是作者却执拗地强调“偏照”。“偏照”者,非照不可也。这一来,将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的感情,巧妙地联系起来了。此刻,在这美丽的画堂中,冷清寂静,只有玉炉之香,红蜡之泪,与女主人公相伴,不管它们是有意、无意,但在她看来,却是“偏照”。至此,是蜡在流泪,抑或人在流泪,浑融一体,更反衬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概言之,第一句主要是衬景,二句景中含情,三句感情色彩强烈,女主人公的愁肠百结,呼之而出了。陈匪石云:“词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必须融情入景,由景见情。”(《旧时月色斋词谭》)这里“融情入景”是逐步深入的,至“偏照”始喷涌而出。
“眉翠薄,鬓云残”,两句写人。以翠黛描眉,见其眉之美。鬓云,是形容美发如云,可知其人之美。但紧接着用了一个“薄”字,一个“残”字,景况便完全不同了。“薄”字形容眉黛褪色,“残”字描绘鬓发不整。这两个字反映出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情态,不仅写外貌,也同时写出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继续写思妇独处无眠的感受,它不仅点明了时间:长夜漫漫;写出了人的感觉:衾枕生寒,如李清照怀念外出丈夫时的“半夜凉初透”。由此可知上面的一切景物,都是夜长不寐之人目之所见,身之所感。这些景物如粒粒珍珠,用“秋思”这条线把它们串了起来。
上阕写画堂中人所见,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人的所闻。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之苦没有人可以理解。它与“偏照画堂秋思”呼应,可见“秋思”即是离情。下面再作具体描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潇潇秋雨不理会闺中少妇深夜怀人的苦情,只管让雨珠洒在一张张梧桐叶上,滴落在窗外的石阶上,一直滴到天明,还没有休止。秋雨连绵不停,正如她的离情连绵无尽。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由玉炉生香、红蜡滴泪的傍晚,到闻“三更雨”,再看“滴到明”,女主人公的彻夜不眠,当然更非“一个愁字了得”了。
这首词通首写画堂人的“秋思”“离情”,上阕的意境,在《花间集》中颇常见,下阕的写法则独辟蹊径。陈廷焯说“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文章之厚。其实,“用笔快”如果一泻千里,言尽意止,固然不好;但这里并非如此。谭献说“梧桐树”以下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书法中的所谓“垂”,指竖笔;在作竖笔时,最后须往上逆缩一下,使字体不失其气势。比之于词,即是看似直率,纵笔而下,但须顿挫深厚,跌宕而有情致,似直而实纡也。《更漏子》下阕,写梧桐夜语,正有此特色。这里直接写雨声,间接写思妇,亦是“夜长衾枕寒”的进一步说明;但整夜不眠却仍用暗示,始终未曾点破,这就是直致中有含蓄之处。所以说此词深得书家 “无垂不缩”之法,即是指它“直说”中仍适当地配合以“含蓄”,否则便会使人有一览无余、索然寡味之感了。宋人聂胜琼《鹧鸪天·别情》词有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当是从此词脱胎而来,写得语浅情深;但全词并不像此词上下片浓淡相间,又缺乏转折变化,相较之下,韵味亦是略逊一筹。
篇2:《更漏子》阅读题及答案
《更漏子》阅读题及答案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1)诗歌上片选用了哪些具体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2)赏析诗句“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妙处。(4分)
【答案】
(1)玉炉、红蜡泪照得秋思,眉翠薄、鬓云残、衾枕寒写女主人公辗转难眠情状,写出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
(2)“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从听觉写“三更雨”。“滴到明”,主人公听了一夜的雨声,定是整夜未成眠,可见离情之深,夜雨不像是落在梧桐叶上,倒更像是滴滴砸碎在人的心里,“叶叶”“声声”的叠用,把“长”“苦”从声音的角度具象化,作者以叠字的'方式将声音拉长,从而实现雨声由夜至晓的绵延,一个“空”字,不仅写出了台阶的无声,也说明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和寂寞。
简析
此词抒写思妇的离愁。上阕写室内物象,虽是温暖祥和的场景,但孤独的思妇辗转难眠而容颜不整,鬓发散乱,忍受着枕衾间的寒冷与痛苦;下阕通过写思妇在室内听到室外的雨声来描摹人物的心情。全词从室内到室外,从视觉到听觉,从实到虚,构成一种浓郁的愁境。上阕辞采密丽,下阕疏淡流畅,一密一疏,一浓一淡,情感变化发展自然。
篇3:更漏子温庭筠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词人、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的温庭筠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写了思妇的离愁。
原文:
更漏子・玉炉香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更漏子・玉炉香字词解释:
⑴更漏子:词牌名。它类似渊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小夜曲》,歌唱的是午夜情事。《尊前集》入“大石调”,又入“商调”。《金奁集》入“林钟商调”。四十六字,前片两仄韵,两平韵,后片三仄韵,两平韵。
⑶鬓(bìn)云:鬓发如云。
⑷衾(qīn):被子。
⑸梧桐:落叶乔木,古人以为是凤凰栖止之木。
⑹不道:不管、不理会的意思。
⑺空阶滴到明:语出南朝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
更漏子・玉炉香翻译:
玉炉散发着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的是画堂中人的秋思。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心。一滴一滴的雨点,正凄厉地敲打着一叶一叶的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直到天明。
更漏子・玉炉香阅读答案:
试题:
1.根据你的判断,这首词属于什么流派的作品,它塑造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3分)
2.“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简述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4分)
答案:
1.婉约派作品。(1分)主人公是一个容貌不整、整夜难眠、孤寂冷清、心有牵挂(1分)的思妇形象。(1分)
2.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2分)抒情特点: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2分)
更漏子・玉炉香创作背景:无
更漏子・玉炉香赏析:
温庭筠共写过六首内容相仿的《更漏子》。这首《更漏子》,借“更漏”夜景咏妇女相思情事,词从夜晚写到天明。
开头三个字,表面看是景语,不像后来李清照《醉花阴・重阳》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含有以炉烟袅袅来表示愁思无限的意思。次句“红蜡泪”就不同了:夜间燃烛,用以照明,但多了一个“泪”字,便含有了人的感情。说“玉炉”,既见其精美,又见其色洁;“红蜡”则透出色泽的艳丽而撩人情思,而闺中的寂寞也隐隐流露出来了。“画堂”,写居室之美,与“玉炉”、“红蜡”相映衬。这句紧承上句,说红蜡所映照是画堂中人的秋思。“秋思”,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深藏于人心中的情愫,红蜡是不能“照”到的,可是作者却执拗地强调“偏照”。“偏照”者,非照不可也。这一来,将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的感情,巧妙地联系起来了。此刻,在这美丽的画堂中,冷清寂静,只有玉炉之香,红蜡之泪,与女主人公相伴,不管它们是有意、无意,但在她看来,却是“偏照”。至此,是蜡在流泪,抑或人在流泪,浑融一体,更反衬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概言之,第一句主要是衬景,二句景中含情,三句感情色彩强烈,女主人公的愁肠百结,呼之而出了。陈匪石云:“词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必须融情入景,由景见情。”(《旧时月色斋词谭》)这里“融情入景”是逐步深入的,至“偏照”始喷涌而出。
“眉翠薄,鬓云残”,两句写人。以翠黛描眉,见其眉之美。鬓云,是形容美发如云,可知其人之美。但紧接着用了一个“薄”字,一个“残”字,景况便完全不同了。“薄”字形容眉黛褪色,“残”字描绘鬓发不整。这两个字反映出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情态,不仅写外貌,也同时写出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继续写思妇独处无眠的感受,它不仅点明了时间:长夜漫漫;写出了人的感觉:衾枕生寒,如李清照怀念外出丈夫时的“半夜凉初透”。由此可知上面的一切景物,都是夜长不寐之人目之所见,身之所感。这些景物如粒粒珍珠,用“秋思”这条线把它们串了起来。
上阕写画堂中人所见,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人的所闻。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之苦没有人可以理解。它与“偏照画堂秋思”呼应,可见“秋思”即是离情。下面再作具体描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潇潇秋雨不理会闺中少妇深夜怀人的苦情,只管让雨珠洒在一张张梧桐叶上,滴落在窗外的石阶上,一直滴到天明,还没有休止。秋雨连绵不停,正如她的离情连绵无尽。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由玉炉生香、红蜡滴泪的傍晚,到闻“三更雨”,再看“滴到明”,女主人公的彻夜不眠,当然更非“一个愁字了得”了。
这首词通首写画堂人的“秋思”“离情”,上阕的意境,在《花间集》中颇常见,下阕的写法则独辟蹊径。陈廷焯说“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文章之厚。其实,“用笔快”如果一泻千里,言尽意止,固然不好;但这里并非如此。谭献说“梧桐树”以下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书法中的所谓“垂”,指竖笔;在作竖笔时,最后须往上逆缩一下,使字体不失其气势。比之于词,即是看似直率,纵笔而下,但须顿挫深厚,跌宕而有情致,似直而实纡也。《更漏子》下阕,写梧桐夜语,正有此特色。这里直接写雨声,间接写思妇,亦是“夜长衾枕寒”的进一步说明;但整夜不眠却仍用暗示,始终未曾点破,这就是直致中有含蓄之处。所以说此词深得书家 “无垂不缩”之法,即是指它“直说”中仍适当地配合以“含蓄”,否则便会使人有一览无余、索然寡味之感了。宋人聂胜琼《鹧鸪天・别情》词有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当是从此词脱胎而来,写得语浅情深;但全词并不像此词上下片浓淡相间,又缺乏转折变化,相较之下,韵味亦是略逊一筹。
个人资料:
温庭筠(约812 ― 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监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应。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有 《花间集》遗存。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
相关推荐:
菩萨蛮 温庭筠_菩萨蛮 赏析
望江南 温庭筠
篇4:温庭筠《更漏子 玉炉香》阅读答案
温庭筠《更漏子 玉炉香》阅读答案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阅读训练一
⑴简要赏析上阕开头三句,并说明其在全词中的主要作用。(4分)
答:①“玉炉”“红蜡”“画堂”渲染出居所雍容华贵的气象,侧面写出闺妇生活的优裕(或“身份的尊贵”);②“红蜡泪”移情于景,暗示出闺妇心境的凄苦惨淡;③从闺妇的视角,著一“偏”字,无理而有情,突显出闺妇凄怨的情思。(2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1分)
[作用]奠定全词落寞伤感的感情基调;点明感秋悲思的对象,总摄全词;(2分)
“红蜡泪”亦可答成“借景抒情”、“拟人”。
[作用]原答案之“奠定全词落寞伤感的感情基调”亦可答成“渲染出一种阴冷、愁苦的氛围”;原答案之“点明感秋悲思的对象,总摄全词”,共两点,只要答对其中一点,即可得1分。
⑵上阕后三句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闺妇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答:刻画了一个为离情所苦,辗转无眠,以致眉翠淡褪、鬓发散乱,倍感暗夜绵长、衾枕苦寒的孤独寂寞的闺妇形象。
“具体分析”分两层:“为离情所苦,以致辗转无眠”,1分;“因为辗转无眠,以致眉翠淡褪、鬓发散乱,倍感暗夜绵长、衾枕苦寒”,1分。
⑶全词结尾三句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样写,又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答: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这样写,将思妇内心的空寂和一夜无眠的'状态表现得含蓄、深沉而真挚,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评分建议:手法,1分;表达效果,2分。
若将“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答成“情景交融”,此1分不可赋予。
表现手法亦可答成“叠词”,1分;表达效果分析(“叶叶”、“声声”的叠用,将声音拉长,极有音韵律动之感,在表现雨声由夜至晓的绵延的同时,侧面写出长夜无眠、心中愁苦的身心状态,语极淡而情至浓。),2分。
阅读训练二:
1.上片中的“秋思”是指________,根据是下片的______.
2.第四、五句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外貌表现她________,第六句中的“寒”字写出她_______的感觉。
3.下片直接写“雨”,间接写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4.上片写________,下片写________。
【答案】
1.离情 第三句“不道离情正苦”
2.辗转反侧,通宵不眠 独处无眠时
3.思妇 只有通宵不眠,才能听得那么仔细,每一滴雨声都能听到
4.思妇所见 思妇所闻
篇5:温庭筠《更漏子 玉炉香》阅读答案及赏析
温庭筠《更漏子 玉炉香》阅读答案及赏析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阅读训练:
1.上片中的“秋思”是指________,根据是下片的______.
2.第四、五句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外貌表现她________,第六句中的“寒”字写出她_______的感觉。
3.下片直接写“雨”,间接写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4.上片写________,下片写________。
【答案】
1.离情 第三句“不道离情正苦”
2.辗转反侧,通宵不眠 独处无眠时
3.思妇 只有通宵不眠,才能听得那么仔细,每一滴雨声都能听到
4.思妇所见 思妇所闻
赏析
温庭筠的作品风格,可用艳绝加愁绝来概括。可是这首作品却很特别:它没有过多的艳丽,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秋天的夜晚,一个孤独的少妇,不梳理,少粉黛,在空空的房子里对雨难寐。这里一洗过去的秾艳和铅华,用淡妆下的秋思秋景、秋雨秋夜来实现“愁绝”。人物的妆淡,是因为情浓;景物断断续续的淡描,也是为了烘托愁情的浓重。
尤其是秋夜无寐、卧听夜雨滴桐声这一长期缭绕的意象,把女主角愁肠寸断、泪流 不止的形象凸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以景物烘托形象的写法,正如前人所说的,是书画家“无垂不缩”高超 手段的借用,其结果是含蓄蕴藉,艺术感染力极强。李冰若《栩庄漫记》曰:“飞卿此词,自是集中之冠。”此词在温词中确为很有分量的一个。
正如唐圭璋先生所评述的那样:“此首写离情,浓淡相间,上片浓丽,下片疏淡。”(《唐宋词简释》)上阕是温词惯常写法:华堂锦室与美丽的思妇的组合。前三句写室内,炉烟袅袅着,蜡烛滴着红泪,照着秋意满堂,本来就难成眠的人儿,被这明暗不定的`烛光搅得更加愁肠百结。“偏”字,突显出一种物情与人情的乖离。后三句掉转笔头写女主人公,“薄”,“残”,是主人公辗转难眠情状的具体写照,下一句的“长”“寒”正是紧扣这儿而来,这三句,以视觉、知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不厌其烦地强化着主人公的难眠,针脚很是细密。
下阕一改上阕的繁言缛句,直下淋漓快笔,情语景语有机融为一体。“人烟寒(一作空)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清初《广群芳谱·木谱六·桐》)梧桐在华夏文学长河中带着浓厚的衰飒秋意,它紧扣着上阕的“秋思”。“不道离情正苦”,直抒情语,点明上阕后三句之因,并将“秋思”具体指向于别后的苦恋。
末三句,从听觉写“三更雨”。“滴到明”,主人公听了一夜的雨声,定是整夜未成眠,可见离情之深,夜雨不像是落在梧桐叶上,倒更像是滴滴砸碎在人的心里,这比起“惊塞雁,起城乌”来,可以说是已经愁肠万断了。
宋人聂胜琼“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鹧鸪天·别情》)便是此末三句的遗响。“叶叶”“声声”的叠用,把“长”“苦”从声音的角度具象化,作者以叠字的方式将声音拉长,从而实现雨声由夜至晓的绵延。[南朝]梁·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有这样一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正与此词境状相似,笔者私意,词人或许自觉不自觉地化用了这个诗句。
清代谭献对此词的下阕评道:“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清人选评词集三种·谭评词辨(卷一)》)评得不甚明了。俞平伯先生解释为:“后半首写得很直,而一夜无眠却终未说破,依然含蓄;谭意或者如此罢。”(《唐宋词选释》)而陈廷焯却不看好下阕的直语,“不知‘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二章之厚。”(《白雨斋词话》卷一)但他在早些时候的《云韶集》卷一中又有这么一句;“遣词凄艳,是飞卿本色。结三句开北宋先声。”“开北宋先声”确是很有先见的,惜其没有展开进一步的论述,没头没脑地搁置这么一句就天不管了。清人谢章铤对此词亦是很有一番见地;“温尉词当看其清真,不当看其繁缛。……‘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语弥淡,情弥苦,非奇丽为佳矣。”(《赌棋山庄词话》卷八)
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黄升《酹江月·夜凉》:“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疏雨。”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夜雨意象不断出现于历代文人笔下,具有了一种文化性质。在这个文化阵容里,温庭筠这首《更漏子》将离情别绪添入其内涵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篇6:温庭筠——《更漏子》
柳丝长,春雨细,
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
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
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垂,
梦长君不知。
【作者】: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
【注释】:
(一题李煜作)
迢递:远远传来。
画屏:有画的屏风。
香雾:香炉里喷出来的烟雾。
谢家:西晋谢安的家族。这里泛指仕宦人家。
红烛背:指烛光熄灭。
梦君君不知:又作“梦长君不知”。
【赏析】
这首词描写古代仕女的离情。上段写更漏报晓的情景,下段述夜来怀念远人的梦思。先以柳丝春雨,花外漏声,写晓色迷朦的气象。再写居室禽鸟为之惊动的情景。不独城乌塞雁,即画上鹧鸪,似亦被惊起。这种化呆为活、假物言人的写法,实即指人亦闻声而动。夜来怀人,写薰香独坐之无聊,灭烛就寝之入梦。通首柔情缱绻,色彩鲜明。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花间集》可见矣。《更漏子》一首尤佳。
胡元任云:庭筠工于造语,极为奇丽,此词尤佳。
《花间集评注》引尤侗云:飞卿《玉楼春》、《更漏子》,最为擅长之作。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更漏子》与《菩萨蛮》同意。“梦长君不知”即
《菩萨蛮》之“心事竟谁知”、“此情谁得知”也。前半词意以鸟为喻,即引起后半之意。塞雁、城乌,俱为惊起,而画屏上之鹧鸪,仍漠然无知,犹帘垂烛背,耐尽凄凉,而君不知也。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惊塞雁”三句,此言苦者自苦,乐者自乐。
篇7:温庭筠——《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
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
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作者】: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
【注释】:
此首写离情,浓淡相间,上片浓丽,下片疏淡。通篇自画至夜,自夜至晓。其境弥幽,其情弥苦。上片,起三句写境,女三句写入。画堂之内,惟有炉香、蜡泪相对,何等凄寂。迨至夜长衾寒之时,更愁损矣。眉薄鬓残,可见展转反侧、思极无眠之况。下片,承夜长夹,单写梧桐夜雨,一气直下,语浅情深。宋人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从此脱胎,然无上文之浓丽相配,故不如此词之深厚。
《唐宋词简释》 唐圭璋
篇8:更漏子 温庭筠
更漏子·柳丝长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注释】
1、更漏:古人用铜壶滴漏来计时,将一夜分为五更。
2、子:曲子的简称。
3、漏声:指报更报点之声。
4、迢递(tiáo dì):遥远。
5、塞雁:北雁,春来北飞。
6、城乌:城头上的乌鸦。
7、画屏:有图饰品的屏风,为女主人公居室中的摆设。
8、金鹧鸪(zhè gū):金线绣成的鹧鸪,可能绣在屏风上,也可能是绣在衣服上的。
9、薄:通“迫”,逼来。
10、惆怅(chóu chàng):失意、烦恼。
【译文】
柳丝柔长春雨霏霏,花丛外漏声不断传向远方。塞雁向南归去令人惊心,杂乱的城鸟寻觅着栖巢,望着画屏上对对金鹧鸪令人格外伤感。
薄薄的香雾透入帘幕之中,美丽的楼阁池榭啊再无人一起观赏。绣帘低垂独自背着垂泪的红色蜡烛,长梦不断远方亲人啊可知道我的衷肠?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抒写女子春夜相思愁苦的春怨词。词的上片写女子春夜难眠的情状。作者由景写起,以动寓静。柳丝亦如情丝,细雨亦湿心田,如此长夜,思妇本已难眠,却偏偏总有更漏之声不绝。“惊”“起”雁、乌,更惊起独守空房的相思女子。寂寞中听更漏声,仿佛石破天惊,甚至连画屏上的鸟都已被惊起,女子的朦胧情态一扫而空,惆怅更重。上片写景似乎单纯,但处处都可见情,“惊”“起”的气氛笼罩全片,为下片的.叙写情怀做了极好的铺垫。
★ 咏柳的诗句有哪些
★ 星星表白的诗句
【温庭筠《更漏子》阅读题(集锦8篇)】相关文章:
表达相思与爱意的诗句2023-03-22
温庭筠《晓仙谣》2022-07-13
《送人东游》唐代诗人温庭筠古诗鉴赏2022-06-16
唐诗之温庭筠:送人东游2023-04-27
清平乐·候蛩凄断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01-16
诗人温庭筠简介2023-03-19
梦仙谣,梦仙谣祝元膺,梦仙谣的意思,梦仙谣赏析2022-10-22
秋天的诗词清平乐·候蛩凄断2022-05-06
形容爱无奈的诗词2022-11-20
关于爱情的励志诗句有哪些2022-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