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人与钟散文

时间:2024-02-08 07:44:2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个老人与钟散文(通用9篇)由网友“善意提醒”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个老人与钟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个老人与钟散文

篇1:一个老人与钟散文

一个老人与钟散文

它,高高在上,不停地走,一边不停地说。

他,是最忠贞的臣民。于是这不停的说便有了默默的听。

这是注定的默契,恰似两位深交的挚友,或一对相濡以沫了一辈子的老夫妇。一成不变的滴答声,在日出日落里起了,灭了。就像他的一呼,一吸。只是,它没有起点和终点,他有,很深刻地有。它是一条长河,川流不息,他只是它怀里的一条鱼,明确地登台,明确地谢幕。钟声一步一步,它们是一曲曲童谣,唤它看到儿时的伙伴,闻到野菜的味道;是一首首被朗诵的.情诗,让他摸到了恋人年青的手背;最后,是一道被发问的题,使他沉思。这偏是一个有去向却没有归途的思考,他最终给出沉默的答案,一如当年武氏的无字碑,令人咋舌,却又似乎欲言又止。

成就一个谜的是不言不语。

这是一个没人感兴趣的,备受冷落的谜,是四月天里挣脱了线的风筝,没人追,它看着地上生来繁忙的人们,忙着忙,忙着懒。那,最终它是高飞了,还是在远方坠地了,没有追问。人们不习惯在忙里塞一个不痛不痒的疑问。他为什么最后娶的是李家姑娘?他还有没有亲人?他的遗产是多少?都没关系。

光阴里,葱郁来了,去了,远了。年的尽头,换来一场苍白的大雪,越下越模糊,越模糊越容易忘记。

年迈的老人,病树一样,枯瘦的树桠向天空乞讨着。然而,他已经无力抬起并展开支节凸凹的手,只好沉甸甸地向下垂,它们也在思考,一如饱满的麦穗,一低头就会招来收割。

它还是不知疲倦,不紧不慢。对于初生的生命,它是老树皮一样沧桑,藏着风起云涌和花开花落,迟缓地低头亲吻。在迟暮的呻吟前,它又是何等年轻,带着草长莺飞和万紫千红,转身跑开,身后一片残垣断壁。它是那么懂得乔装,再怎么多变都终究是个永久的看客,袖手旁观人间事,面无表情地再一步,一步,把扬起的尘土慢慢跺下去。

安静的时候,它总在说:来吧,来吧,跟我来。

你能让我知道我想知道的吗?

来吧,来吧,跟我来。

就这样,把人骗老了。

就这样,又有了另外一个无法终结的好奇。

他,湮没于钟声里。像划燃的一根火柴,亮了,灭了。所有的,一切的,都不是这样吗?有灿烂,就有破败。

它,依然高高在上,宛如胜仗的将军,一位,居高临下的说谎者。

来吧,来吧,跟我来。

篇2:钱钟书散文《一个偏见》

钱钟书散文《一个偏见》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魔鬼在但丁《地狱篇》第二十七句中自称:“敝魔生平最好讲理。”可见地狱之设,正为此辈;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当然,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依照生理学常识,人心位置,并不正中,有点偏侧,并且时髦得很,偏倾于左。古人称偏僻之道为“左道”,颇有科学根据。不过,话虽如此说,有许多意见还不失禅宗洞山《五位颂》所谓“偏中正”,例如学术理论之类。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世界太广漠了,我们圆睁两眼,平视正视,视野还是偏狭得可怜,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至于通常所谓偏见,只好比打靶的瞄准,用一只眼来看。但是,也有人以为这倒是瞄中事物红心的看法。譬如说,柏拉图为人类下定义云:“人者,无羽毛之两足动物也。”可谓客观极了!但是按照希腊来阿铁斯(Diogeneslaertius)《哲学言行论》六卷二章所载,偏有人拿着一只拔了毛的鸡向柏拉图去质问。博马舍(Beaumarchais)《趣姻缘》((MariagedeFigaro)里的丑角说:“人是不渴而饮,四季有性欲的动物。”我们明知那是贪酒好色的小花脸的打浑,而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偏宕之论确说透了人类一部分的根性。偏激二字,本来相连;我们别有所激,见解当然会另有所偏。假使我们说:“人类是不拘日夜,不问寒暑,发出声音的动物。”那又何妨?

禽啭于春,蛩啼于秋,蚊作雷于夏,夜则虫醒而鸟睡,风雨并不天天有,无来人犬不吠,不下蛋鸡不报。唯有人用语言,用动作,用机械,随时随地做出声音。就是独处一室,无与酬答的时候,他可以开留声机,听无线电,甚至睡眠时还发出似雷的鼻息。语言当然不就是声音,但是在不中听,不愿听,或者隔着墙壁和距离听不真的.语言里,文字都丧失了圭角和轮廓,变成一团忽涨忽缩的喧闹,跟鸡明犬吠同样缺乏意义。这就是所谓“人籁”!断送了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

这个世界毕竟是人类主宰管领的。人的声音胜过一切。聚合了大自然的万千喉舌,抵不上两个人同时说话的喧哗,至少从第三者的耳朵听来。唐子西的《醉眠》诗的名句“山静如太古”,大概指着人类尚未出现的上古时代,否则山上住和尚,山下来游客,半山开饭店茶馆,决不容许那座山清静。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一是二。每日东方乍白,我们梦已回而困未醒,会听到无数禽声,向早晨打招呼。那时夜未全消,寂静还逗留着,来庇荫未找清的睡梦。数不清的麻雀的鸣噪,琐碎得像要啄破了这个寂静;鸟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子,都一声两声地向寂静来试锋口。但是寂静似乎太厚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给禽鸟啼破的浮面,立刻就填满。雄鸡引吭悠扬的报晓,也并未在寂静上划下一道声迹。慢慢地,我们忘了鸟啭是在破坏寂静;似乎寂静已将鸟语吸收消化,变成一种有声音的寂静。此时只要有邻家小儿的啼哭,楼上睡人的咳嗽,或墙外早行者的脚步声,寂静就像宿雾见了朝阳,破裂分散得乾净。人籁已起,人事复始,你休想更有安顿。在更阑身倦,或苦思冥想时,忽闻人籁噪杂,最博爱的人道主义者,也许有时杀心顿起,恨不能灭口以博耳根清静。禽兽风涛等一切天籁能和寂静相安相得,善于体物的古诗人早已悟到。《诗经》:“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下文就说明“有闻无声”;可见马嘶而无人喊,不会产生喧闹。《颜氏家训》也指出王籍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有闻无声的”感觉;虫鸟鸣噪,反添静境。雪莱诗《赠珍尼——一个回忆》(ToJane--ARecollection)里,描写啄木鸟,也说鸟啄山更幽。柯律立治(Coleridge)《风瑟》诗(EolianHarp)云:“海声远且幽,似告我以静。”假使这个海是人海,诗人非耳聋头痛不可。所以我们常把“鸦鸣雀噪”来比人声喧哗,还是对人类存三分回护的曲笔。常将一群妇女的说笑声比于“莺啼燕语”,那简直是对于禽类的悔辱了。

寂静并非是声响全无。声响全无是死,不是静;所以但丁说,在地狱里,连太阳都是静悄悄的(Doveilsoltace)。寂静可以说是听觉方面的透明状态,正好像空明可以说是视觉方面的寂穆。寂穆能使人听见平常所听不到的声息,使道德家听见了良心的微语(Stillsmallvoice),使诗人们听见了暮色移动的潜息或青草萌芽的幽响。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唯其人类如此善闹,所以人类相聚而寂不作声,反欠自然。例如开会前的五分钟静默,又如亲人好友,久别重逢,执手无言。这种寂静像怀着胎,充满了未发出的声音的隐动。

人籁还有可怕的一点。车马虽喧,跟你在一条水平线上,只在你周围闹。惟有人会对准了你头脑,在你顶上闹--譬如说,你住楼下,有人住楼上。不讲别的,只是脚步声一项,已够教你感到像《红楼梦》里的赵姨娘,有人在踹你的头。每到忍无可忍,你会发两个宏愿。一愿住在楼下的自己变成《山海经》所谓“刑天之民”,头脑生在胸膛下面,不致首当其冲,受楼上皮鞋的践踏。二愿住在楼上的人变像基督教的“安琪儿”或天使,身体生到腰部而止,背生两翼,不用腿脚走路。你存心真好,你不愿意楼上人像孙膑那样受刖足的痛苦,虽然他何尝顾到你的头脑,顾到你是罗登巴煦所谓“给喧闹损伤了的灵魂”?

闹与热,静与冷,都有连带关系;所以在阴惨的地狱里,太阳也给人以寂寥之感。人声喧杂,冷屋会变成热锅,使人通身烦躁。叔本华《哲学小品》(ParergaundParalipomena)第二百七十八节中说,思想家应当耳聋,大有道理。因为耳朵不聋,必闻声音,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那时候,你忘掉了你自己也是会闹的动物,你也曾踹过楼下人的头,也曾嚷嚷以致隔壁的人不能思想和睡眠,你更顾不得旁人在说你偏见太深,你又添了一种偏见,又在人生边上注了一笔。

篇3:老人与桃花-精美散文

老人与桃花-精美散文

这是一片死去的土地。

站在这片土地上,你无法听到地球铿锵有力的心跳,你会感到荒漠是大地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经脱去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这片土地上,你会看到干涸的血液刮下从横交错的痕迹,你会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

这是一个沧桑的老人。

他衣衫褴褛,静静的孤独的靠在一座古老的石碑。杂乱的头发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面膛,他的神情里有说不出的失落,望着这茫茫的沙海,留下一滴浊泪。

曾经的这里,是一个美丽的村庄。这里有着大片大片的美人桃,千朵万朵,一团团,一簇簇,比朝霞更绚烂,比晚霞更妖娆。小溪汇聚成一汪潭水,草木葱茏,傍晚,月光从林间洒落,星星点点落在石上,月照树,树映泉,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美妙难言。在这美丽如画中参差错落着白色的村落,生活这一群信仰神灵的人,他们在这里安乐的生活,把桃林当做神明赐予的礼物,一代一代地守护。

有一天,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打破了这一片宁静。他是一个孤儿,生活潦倒,于是偷偷地砍了棵美人桃,以高价卖给了商人,换取了大量的金钱,家境渐渐好转,可贪婪的心并没有阻止这种行为,反而变本加厉。信仰在金钱的'敲打下,终究经不起考验。他甚至组织了一支“伐木队”,专门砍树卖给城里。他们背弃了自己所相信,所守护的东西,越来越多地被这浮尘所代替。村民被眼前的利益迷惑了眼睛,冲昏了头脑,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支队伍。他们早去晚归,大批大批的美人桃源源不断地送进了城市,络绎不绝的金财滚进这里。是的,在美人桃的帮助下,他们建起了高楼,开起了汽车,可每家的斧子,锯子也越来越多。这片世代守护的桃林在他们手中,一点点消失。尽管这样,人们的欲望,还是没有得到满足。

时间流逝。

那位小伙子成了一位精明的商人。他煽动更多的人砍更多的树,越来越多的村民和他一样想从仅剩的树中得到更多的利益。自然,他们最后卖掉了几乎全部的美人桃,获取了无尽的钱财。昔日的桃源只剩下门口那么几棵不到十棵的树。他们忘了曾经与神明的约定,是的,他们违背了誓言。他们一定会为此付出代价。

直到那天,刮来巨大的沙尘暴,没有了桃林的保护,村庄显得不堪一击,高楼,汽车,斧子,锯子……都在这场暴风雨中卷去。村民在哭喊,在逃窜,在死亡。桃花凋落,殷红的花瓣与沙石土粒在风中起舞,没有了往日的光彩。大地失去了光泽,那个美丽的村庄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那几片残败的花瓣。

老人的眼里是悔恨和怀念,他用自己长满硬茧的手轻轻拂摸这块早已被腐蚀的石牌,字莲已模糊,只能隐稀地看到:桃花源。

这个老人就是那个小伙。

在当年那场风暴中,他活了下来,注定要承受这永世的悔。

篇4:夕阳与老人伤感散文

夕阳与老人伤感散文

这是两间坐东朝西的小屋,坐落在两条乡间小公路十字交叉口的东北角上。夕阳用尽自己的全部热量,照耀着这空旷原野上的小屋。屋前,一位年已古稀老人,穿着一件很旧绿色军大衣,抄着手,坐在小屋前,闭幕养神,享受夕阳给他带来的的温暖。

这两条乡间小路已经铺成水泥路面,连接着三里五乡的好几个村庄,也是这几个村庄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80年代,村里一个很有眼光的人相中的这块地方,在这里盖了两间小屋,开了一个小小的蜂窝煤厂,从此,附近村庄的农民就改变了在夏季用柴火做饭的***惯,家家户户都有了小小的蜂窝煤炉,做饭很方便。蜂窝煤厂的生意也是越做越红火,新压出的蜂窝煤,没等移下传送带晾干,就被久候的买煤人搬到了自家的小推车上。红红火火的生意也让这两间小屋充满了生气,每天到这来的人很多:白天,买蜂窝煤的、没什么事带孩子玩的、闲聊天的.;夜里,乘凉的,看电视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总之,这里很热闹。

优越的生活环境让这家的孩子 度过了一个让同龄人非常羡慕的幸福童年。钱,有时候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也许是因为有钱吧,这家的孩子不学无术,但终究娶了媳妇,有了孩子。但是,还是本性难改,让自己很年轻的生命因为酒精结束在了三十几岁。媳妇带着孩子走了,母亲因为思儿过度患病西归。这个曾经很有生机的小屋里,只留下了这位年已古稀的老人……

家用电器让蜂窝煤在农村也成为了历史,这座小屋,只是提醒着过往的行人当年的故事。

“这个老人真可怜,这个画面很凄凉。”每次从这里经过,我都会这样说。“还好吧,经常有附近村庄的老人来和他作伴呢。”“那也不会天天来吧,我总是看到他坐在那里晒太阳。”每次我从这里经过,总是看到同样的画面……

空旷的原野,夕阳,老人,屋,一幅凄凉的画……

篇5:我与两位老人散文

我与两位老人散文

尽管在心理上我已接受了他们的年龄,但当正真见面时,我还是有些惊讶。父亲说生命基因长,那是整个家族的荣耀。我把父亲的话记到心里去了,成了他们最小的儿媳妇。

公公生于清末民国初期,少时受过青州府做官医的爷爷的熏陶,青年时曾到济南、青岛等地上过洋学堂求学中医。后参加军八路军沂蒙之队,救死扶伤南征北战。解放后曾在济南、临沂等军队医院工作。文革期间,遭遇迫害,返回农村,一九七六年平反昭雪。婆婆是典型的那个兵荒马乱年代走过来的小脚女人,忠心耿耿侍奉、成就了公公的一生。她还以一个长嫂的身份,任劳任怨的支撑起了公公整个家族的兴起。她非常的善良,对外地来看病的人,从不嫌弃、躲避他们,除了和他们一起吃饭,还给他们带来的婴儿喂自己的奶水,她的诸多做法,像极了我的奶奶。

第一次来到他家,我极其生硬的喊他们“大娘”“大爷”,他们笑呵呵的看着我,拿出自己最高档、最保健的食品给我吃。以后每去他们家里,公公嘱咐我最多的是,要忠诚做人,好好跟着共产党干,共产党不会亏待好人。我想,他是以一段历史的受害者又是新社会的幸运者的体会,给与我们年轻人最生动的教诲。今天,当我真的自豪的成为一名党员时,我深深为老人的哲理所叹服。他是共和国成长的历史见证着,又是一个民族崛起的'亲历者。公公享年九十六岁,在当地也算是高寿了。

公公去世后,子女们怕婆婆孤单,想接她出来,可她不依。只有到了冬天才去两个最小的儿子家,这样和婆婆的接触才多起来。婆婆最爱看《三国演义》、《康熙微服私访记》、《武则天》、《当家的女人》等,每次都看的津津有味,评头论足。她在我们家的日子,一点也不象是一个七、八十年纪的老人在颐养天年,拖地、洗衣服、备菜一个人偷偷地找着活干。我俩在家时,她就给我讲讲她年轻时的故事,讲经历的社会事件,讲怎样持家过日子,听的我心服口服的。而我也总是变着法给她买吃的和穿的,老人心里满足的逢人就夸。公公走后,我们回家的次数更勤了,每次我都买老人最需要最喜欢的东西。家有老人是年轻人的福气,父母的路还能陪子女走多远?儿女的心还能给父母留多大的空间?

那一年,我夹在人群之中,被当地浓厚的丧事风俗迷困着送走了我的公公。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他对我工作的指教和言谈中流露的喜爱,还是使我产生了深深地悲痛。一个世纪老人落下了帷幕,另一个世纪之星应该崛起吧,我如是想。六年后,我没有任何预想的是又面临了婆婆的离去。这一次从我接到电话的那刻起就开始流泪,直致接下来的四天,目送她被涌动的人群陪着走向另一个家园后,才结束了最悲情的一刻。回家后的几天,当老公把祭母的碑文拿回来给我看时,一段未完,我已泪流满面。婆婆生前最疼爱、最牵挂的就是她的小儿子,我就常在心里跟婆婆对话:“娘啊,您就安心吧,您的儿子,我会替您疼他的。”

篇6:老人与孩子的散文

关于老人与孩子的散文推荐

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子,村子周围种满着大树,一条小溪蜿蜒流过,使这个原本宁静的小村庄时刻充满着活力。溪边一位老人带着一位孩童正在捕鱼,但是不管孩子怎样专注着鱼儿的动向,鱼儿总能逃脱,屡次失败后孩子垂头丧气地上了岸,老人却走过来,笑着摸了摸孩子的脑袋,却不说话,拉起孩子的手便往村子里走去。

这名孩子叫做丘吉,除了丘吉这个名字,关于他的一切谁也不知道,包括那位老人。说起丘吉,是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老人外出回家时无意中在那条小溪中发现的。发现时,孩子静静的躺在一个篮子里,篮子上挂着一根木条,上面就刻这丘吉两字,因此老人给这孩子取名为丘吉。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此时丘吉已经长大了,与同龄孩子一样丘吉也很喜欢玩而且是疯玩,但是没有孩子愿意与丘吉一起玩,陪伴丘吉的只有一只名叫考拉的小狗。而当丘吉看到其他孩子与父母从田里回来时丘吉总会走到那条小溪,卷起裤腿下水,把心中的苦闷发泄在那些无辜的鱼儿身上,而小狗考拉总是慵懒的躺在岸边打着小盹儿,每当这时候老人总会出现在那里静静的看着丘吉,却从不做声,直到丘吉上岸。而每当老人开口说话时,丘吉也只是随身应和一下,就快步往村子里走,不顾老人迟缓的步伐。

是的,丘吉一直对自己的身世很好奇,他也不止一次问老人关于自己的身世,而每当这个时候老人总是默不作声,不了了之。显然丘吉对于老人的逃避很是反感,以至于丘吉一次又一次的问老人这个问题。老人越是不说,他们之间的矛盾也就越大,慢慢的`他们不常说话。老人逐渐意识到这样做显然是不公平的,丘吉有权知道自己的身世,老人也决定将这个秘密告诉丘吉。

第二天,丘吉像往常一样回到家中看到老人不在家,便出门寻找老人,转遍了整个村子依然找寻不到老人的踪迹。渐渐的天空中飘起雨来,从而转变成倾盆大雨,丘吉此时快绝望了,他瘫倒在了地上,抱头痛哭。忽然他听见远处传来小狗考拉的叫声,当他抬起头时考拉已经出现在他的身旁,考拉咬了咬丘吉的衣角,似乎告诉丘吉它发现了老人,丘吉随着考拉到了田中,一到那就看到躺在地上的老人,老人此刻横躺在地上,丘吉急忙上去扶起了他,老人缓缓的睁开了眼睛,并笑着对丘吉说:“看来是时候告诉你这个秘密了,但是我希望你以后不要因为这件事而悲伤,而抱怨。”

雨水淋湿了丘吉与老人的衣裳,老人安详的离去了,丘吉陪着老人走完了他人生中最后的一刻。

这一夜丘吉没有回去,他抱着老人度过了一个与十多年前一样的那个夜晚。

次日,丘吉将老人安放在木架上放入小溪,让小溪带着老人流向远方。

而丘吉,也知道这十几年与老人一起的日子,的确是他难得的幸福。

篇7:文学新人与文学老人散文

文学新人与文学老人散文

前几天作协张主席打来电话,邀请我加入当地作协。虽然这把年级了,名和利对我都无用了,但张主席的一片苦心,我不好拒绝。几天后,雷厉风行的张主席便给我填好了会员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我国的文艺复兴时代,全国人民都热爱文学。现代人诱惑太多,文学变成了夕阳产业,喜欢文学的人,如我者流,多是那时的文学青年,如今已年过半百的老人。昨天,张主席又通知我去龙角镇参加“云阳县‘送春联、送艺术、送欢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从内心来说,我从未参加过县文联组织的这些活动,一来想去开开眼界,二来想把云阳文化界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和具体的人对上号,但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让我既想去又不敢去:当别人问我或者介绍我时,把我说成“文学新人”呢,还是“文学老人”呢?说成“文学新人”吧,自已已经五十好几了。说成“文学老人”吧,自己又刚刚在文学领域蹒跚学步。经过深思熟虑,最终还是决定去。

早上七点半从家里动身时,天还未完全亮开。到文联前面一看,音协美协那些背着长枪短炮的,多是些岁数比我大,甚至走路都颤颤巍巍的老者也为数不少。我虽然岁数老大不小了,但走路还是不成问题的。大巴车上,张主席问我入了党没有,我说没有。张主席接下来的话我没听清楚,好象是要介绍我入党,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自己距党的要求还很远呢。张主席继续说下去我才听清,他是准备介绍我加入“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我爽快地答应了。随后,张主席又向我介绍此次作协一共来了六人,其中一个叫张山的九零后,是龙角本地人。其余的未作特别说明,我猜想极有可能都是些老人。大巴车拢龙角镇了。一下车,张主席高兴地说,广场边那个后生就是张山。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一个稚气未脱、壮壮实实的小伙子,一个典型的文学新人。环顾四周,一行五十多个,也就这么个小年青。

仪式开始了,当文联李主席提到来宾的.名字时,我连忙把那些云阳文艺界耳熟能详的名字,与眼前的具体面孔叠加在一起。最后一项活动是书法家写春联免费赠送给当地百姓,作协的下去采风。李主席讲完话走下主席台,我赶紧跑上前去打招呼,张主席从旁说起我的名字,李主席哦了一声,并说拜读过我的大作。我明白这是一句客套话。在李主席身后,站着一位戴老花镜的文弱老者,我估计是作协的人,便向张主席打听,张主席带着吃惊的语气说:“这是原县文化馆著名的杨老师,歌词和古体诗很有名气!”我赶忙紧握杨老师的手表示歉意:“我以前在乡里教书,文化界的我一个也不认识。”说完,张主席建议到镇子下边的磨刀溪看看。

我们一边顺着林荫道往溪边走,一边谈些家常。杨老师七十一岁高龄了,从他的一举一动都能看出,他是一个一辈子从事文字工作的文弱书生,一个受人尊敬的文学老人。于是,我借机向杨教师请教一些文学上的事。杨老师尽管说话有气无力的,可还是热心地回答着我的问题。走着走着下起雨来。见路边的摊子上卖有雨伞,便买了三把,递给杨老师和张主席各一把。杨老师要付钱,我说,初次见面送把雨伞作个纪念吧。杨老师执意要付钱,我始终拒绝。我们又顺着公路往下走,每逢水泥梯子和路面高低不平时,我都替高度近视的杨老师担着心。有好几个地方见杨老师有点吃力,我就上前搀扶。当我们走到一堆弃土旁时,就决定不再走了,因为站在这里能够看到磨刀溪的全貌。杨老师对龙角镇的历史了如指掌,我一无所知,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填补空白,便听杨老师娓娓道来。谈了一会儿,杨老师把手伸进荷包摸摸索索的,好一阵子才拿出一个装着餐巾纸的胶纸袋,从露出的边子上看,里面装的是钱。他边摸边说:“啷个好意思呢,我给二十块钱。”张主席说:“我以为杨老师要解手呢!算了,他不会要的。”我也说:“杨老师,您莫客气,我不会收的。”“那就谢谢了。”“好,您的谢意我心领了。”杨老师收起钱包。

吃过午饭,圆满完成任务的我们又坐车返回。在车上,杨老师低声对我说: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随性而为。千万别故意去学什么、写什么了,身体健康才是最要的。真是肺腑之言哪!临下车时,怕杨老师忘了雨伞,我又找出来塞在他手里,他自言自语地说:“别人雪中送炭,你雨中送伞!”

此次活动,我不光解决了自己“文学新人”与“文学老人”的疑惑,还结识了一个虎虎有生气的文学新人,一个文质彬彬的文学老人。

篇8:迷雾与老人散文阅读

迷雾与老人散文阅读

来到天台,那渐明渐纯,一派澹澹如漾微波的天色使我一梦悠然复醒,心神气爽,我揉了揉眼睛,站在椅子上,双手依靠着墙,静静俯视这世界,但一转头,却望见

在一个小巷子里,一个中年人走到老人面前,停了下来,然后便在老人面前走来走去,皮鞋在风里发出“哒哒”的声音。他时不时就伸出手指指一下老人,张开嘴却欲言又止,额头上因为生气而有了青筋,“老人”“偷”“我的钱包”这三个词语不停地在我耳边转悠,我不禁为这个老人而打抱不平,这时“碰”地一声,老人忽然在中年人的面前跪了下来,他的双手或许是因为恐惧而不停地颤抖着,那双混沌的眼睛里充满了乞求,他在乞求,乞求让中年人原谅他吗?还是在乞求不要将他送进警察局呢?还是因为什么呢?

当时我看见了一个老人,因为迷雾的关系,并没能看清他的样貌,但却依稀辨别出他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忽黑忽白的发丝凌乱地飘洒在迷雾里。越走越近,样貌便清晰了,一对已被岁月冲洗过的混沌的眼睛深深地镶在了老人黝黑而粗糙的脸颊上,犹如刀子般的'鱼尾纹布满了整个面孔,他的衣衫褴褛,如同麻袋一样挂在身上,到处都是补丁,却还可以看见一些破洞。他走到角落里,蹲了下来,双手紧紧地搂着双膝。稍凉的微风轻轻拂过我的脸颊,我的内心像被刀子割过一样,也不知是因为同情这个老人,还是因为社会的残酷而悲伤

那时,走来了一个中年人,他穿着十分体面,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穿着一身黑色的西装,弯弯的眉毛如果没有因为愤怒皱在一起的话或许会更慈祥一点,鼻梁上的金框眼镜使人一看就是一个有学问的绅士。

这时,不知什么时候,迷雾已被清晨的风吹散了,云烟尽散,天空中已一片澄蓝渐敛。

世界是美好的,但在美好的同时又是残酷的,只能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命运,才能获得美好,捍卫尊严.

篇9:一个座位,老人与中学生谁坐?

一个座位,老人与中学生谁坐?

面前一个空座,旁边一位是抱狗的初中生,一位是年过花甲的老人。车上人不少,两人路途都不近,这个座位该谁坐?近日,在一辆公交车上发生了这样一幕。最终的结果是,抱狗的中学生坐了下来。(4月28日《解放日报》)?

记得六七十年代,在公共车上主动为老人让座是社会的一种习惯作法,尊敬老人是社会的

一种常态。可如今,竟然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为抱狗的中学生让座,且发出这种让座指令的竟是售票员,真是让人如鲠在喉,浑身上下不是滋味。

报道说,近七十岁的王先生见售票员后面一个座位上的'乘客下车,想上前坐下。谁知售票员说话了:“你不要坐了,让她来坐”,她指的是身边一位抱狗的女孩。而当时这个女孩离那个座位稍远。王老先生愣了愣,但还是退在了一边。

笔者在为王老先生的大度叫好的同时,内心里不免产生一种悲哀。据这名售票员事后解释说,她与这位抱狗的女孩并不相识,只是觉得她抱狗比较吃力。真是荒唐、可笑!难道花甲老人乘车一路颠簸站着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何况,老人本身就站在空座的旁边。

按照公交行业的规定,宠物本来就不能带上公共交通工具。而这位女孩抱着狗上车,已是违反了公共秩序,损害了公共利益。售票员不制止已是一种失职行为,却反而强制花甲老人让座,更折射出了其尊老观念的缺失。正如乘客所说:“大概小狗比老人值钱吧”。

尽管公交车队及售票员已向王老先生致歉,并已取得谅解。然透析事件,这不仅仅是让座问题,而关乎社会公民道德建设问题,带有普遍意义。可以说,公交车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窗口,而售票员展现出的道德良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社会道德的高下。m

《孟子・梁惠王上》中有句这样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保护孩子没错,但当一个颤颤巍巍的老人与十几岁的中学生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社会该怎么取舍?

老人,风风雨雨几十年饱经岁月风霜,这本身就让人肃然起敬。对老人的尊重,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因而,一个空座,老人优先于抱狗的女孩,这才是社会应取的态度。

听泉 阅读答案

抒情散文古琴台

初一语文听泉阅读答案

落花成冢梦里花落知多少情感散文

向着阳光奔跑优美散文

梦里泪落知多少的伤感美文摘抄

高山流水原文与翻译

听电影 阅读答案

弯弯的辛夷花读后感

《听一场电影》阅读及答案

一个老人与钟散文
《一个老人与钟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一个老人与钟散文(通用9篇)】相关文章:

血色合同2023-01-31

假如世上没有了音乐作文2022-12-17

《我们仨》读后感500字左右2022-05-08

初二作文:有你才开心2022-06-21

那些远去的日子优秀作文2022-12-22

伯牙绝弦改写范文2022-11-11

高中作文:重阳节的起源2022-04-30

湖北武汉古琴台导游词2022-04-29

琴声悠扬经典散文2022-10-06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202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