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的景散文(集锦12篇)由网友“淼武升q”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悠悠的景散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悠悠的景散文
悠悠的景散文
今天的目的是游山玩水,山是紫金山的山,水是玄武湖的水,而南京最妙的两处,在我认知中应该就是这“山”与“水”了。但天不从人愿,在这个本应大好的周六,竟然板起了脸,淅淅沥沥从早上开始便哭个不停,直至中午也不愿停歇。
只是,这难道想阻我出门?这可不成,这点小雨应该只能成为我的偶获的乐趣了。于是,我便在午饭之后,带上出门必备用具,毅然踏上了去南京火车站的公交车。
为什么是火车站呢?因为南京火车站处在一个好位置上。刚出站便是玄武湖,然后还可以让我在此处开始顺着环湖路欣赏玄武湖的风景,并一直到达紫金山的山脚。本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出行计划,但当我抵达之时才发现:湖边架上了围栏,不矮的围栏。细较之下又发现围栏大约有一八五,比我还要高那么一点点,而且绵延好长的一段距离啊。甚是不幸。
让我疑惑的是这围栏里面的世界在做着什么工程呢?记得那时在学校里,曾有一处走得很频繁的石板路,命运极为凄惨,修修拆拆,来回数次,当得上“几度风雨,几度轮回”啦。对我们这些整日踩踏其身的过客来说,每次修整之后的路,似乎都一样的跛脚,而当此时,我们也就嘟囔几句“你又为国家增加GDP了”便无下文了,然后猜测下一次的修葺会是多久之后。
今日这里的湖边围栏,竟还妨碍了我的游兴,是大大的罪过啊,我呢,却仍然只能是无奈于此处风景被潜伏,愤愤地在肚子里咒骂几句,然后,另寻他处了。
火车站还是那么多的人来来往往,没有因为下雨而有所休息。最郁闷的应该是那些今日抵达南京的人吧,他们很多人的脸上也确如天公一般板着阴沉的脸了。
小和尚上山,大和尚下山,各有各的缘由,还是不去管他们吧,今日我还有自己的缘由呢。
雨天,就像世界在早晨洗脸,洗得城市干净,洗得湖边宁静。没有叽叽喳喳吵吵嚷嚷的人群,倒多了叽叽喳喳的鸟鸣了。雨非大雨。环湖路,被大小树木遮掩,鸟儿在这种天气,这种环境,是不需要窝居的。想到此处,我便豁然如同悟了一般:天籁源于清新宁静。
当然,这种天气最欢快的还应属湖中畅游的那一小群鸳鸯了。其实未必是鸳鸯,我无法分辨鸭子和鸳鸯,虽然这里的一小群都是灰色的身子,但因为想到鸭子和鸳鸯都有彩色和灰色的.,距离呢尚有些远,只见它们体型似乎不太大,而且湖上游时像是两两成对,便姑且当他们是鸳鸯吧。
我本应羡慕一番它们的自在之后便可以舒心前行的,但一只离队的鸳鸯让我有了一个皱眉头的发现。它从群里优雅游来,至湖边,那里刚好有一处“泉眼”,在股股有力地冒水,就见小家伙一个猛子扎下去,半分钟后在不远处起身,抖一抖身上的水,像出浴的公主在甩动长发,可我看到的不是它的动人,而是那处“泉眼”。因为那并不是天然的“泉眼”,是管道在出水。我在看见小鸳鸯畅快地起身并无任何不快的反应之后也舒了一口气。
这里出来的水看起来竟与湖水一般无二,连鸳鸯这种天天呆在水中的禽类都没有感觉到水有异处。我倒要歪歪一番了:如果所有的排水管道里排往江河湖海里的水都如同这个管道里的水一样,那就好了。
此时起身抬头,刚好被垂下的柳枝拂面,抓来一瞧“哟,春天真的来了!”一个个小小嫩芽都螺旋地排列整齐,旋转向末尖端,仿若在等待某个统一的信号一般,在信号到达的那一刻,便一齐挣脱冬天的尾巴,冲进春天那如母亲般温暖的怀抱。
说起来,真令人感叹生命的奇迹,这细得仅有几毫米粗细的柳条,竟然能挨过冬天的酷寒,它哪里来的能量和衣被啊?又哪里来的地方存储生命力啊?
什么?你以为这是后来长出来的?不,我要坚决地告诉你:不。谁也不可以去怀疑这生命的奇迹!因为在细小的柳条的尖端,在那最后一个小小嫩芽旁边厘米处,竟然悬挂着几片残破的黄叶!那是上个秋天它留给自己最后的纪念。
我不禁要感叹了:多么可爱而又顽强的生命啊!
犹豫再三,心里的矛和盾已经交锋无数次,最后,我还是残忍地用自己的喜爱之心逼迫自己的左手,掐下一小段柳条,藏在了包裹里,看近处无人,便装作无事般虚心地往前走去。
再往前去,我特意去查看那些树木,他们大多都鼓起了嫩嫩的芽,我想,这些小小的屋子里肯定都住着一个个小精灵,独属于春天的精灵。
绿色,绿色,真正的属于春天的绿色!地上的小草!我此刻才发现,三月不到的时节里,风里还带着料峭的尖锐,最早争春的竟是这些最最柔弱的小草!我暗暗叹服!
不忍心踩踏。
雨天,除了我之外,还是有其他人出来的。转山转水,转到此处。
一块被半圈起来的小水池边,围着三四个人,几根鱼竿。
我走过去,在一位环卫工人身后侧站定。路被雨水清洗,游人几乎等于零,他自然也有的自在清闲了,在那里扶着石柱看那钓鱼的几位先生。
一个单独在一边的先生,在我刚走过去站下的时候,鱼儿上钩了。我在那里看着,他从水中拉起一条三五寸长之小鱼,费力地收竿,摘下鱼来,然后不回头一把甩在身后,再稍微整理下鱼钩,转头过去看那鱼儿蹦跳,在泥土地上蹦跳。
一位穿黄色雨衣的大叔,就站在距离我比较近的地方,他在那里站着就是一道风景!右手插在口袋,撩起下半雨衣,胳膊下夹着鱼竿,左手双指夹着香烟,遍布树皮一样的纹络的脸上,显现着滋润悠哉的神情,云里雾里还搅着听不清的歌曲的哼哼声。看到他,我就笑了。
还有一个身着蓝色雨衣的大哥,细察之下,看到他蓝色的雨衣帽子下面还藏有乾坤呢。那里有一顶褐色的帽子静静地呆着,帽檐和雨衣帽子的檐近乎重叠,看他的表情,此刻应该很享受,时不时吹句口哨调戏下偶尔过往的水鸟。
此刻,我不知那位环卫工人在想些什么了,是鱼儿的馋嘴和傻笨,是人的残酷冷漠,还是人生之乐趣?
我却是手中没有鱼竿呀,便不于他们为伍了,走往前去。在某处瞥了几眼近水边上耳鬓厮磨的一对情侣后,我没有过多停留,疾步走过,不去让那边的笑声与呢喃之声传入耳朵里,祸害我的大好心情了。
行至湖的后半,湖面已经渐窄,朦胧中可以望得见对岸了。在一条小山脊上,隐约透出一座佛塔,在雾中隐现,估计有六七层高度吧。只是不知道那里是否有寺庙?寺庙里又是否还有和尚?在雨天,和尚们在做些什么呢?而在山麓最下处,山水掩映间,似有一处大庄园,红红的屋顶,白色的墙壁,树林遮掩,透过水雾迷蒙,真真仿若世外,叫人羡煞。
现在,紫金山已然在望了,虽然水雾朦胧,看不深远,但依稀可以辨认主峰了。
就在这片湖水的快到尽头将至山脚的地方,出现了一片让人心痛的风景。这是一大片残骸,荷花残骸,棵棵怵目。夏日的繁盛与夺目,在这时,竟然败落至斯,怎不叫人哀叹!就不知埋根水底的它们,是否也有如柳条一般的保全之法了,不然盛夏时节这片水域该怎么办?这应该是我这门外之人的杞人忧天吧。
玄武湖在历史上称得上是命运多舛了,数度消失又重现的经历,若不是还有历史证据存在,证明她是被填埋,那便足以当灵异事件处理了。好在当今之人对于环境之美好还是比较看重,眼光也是长远了,将其扩展开来,把原来的耕地之类换成湖水之湾鱼禽之家了。
雨天,虽说由于雨的缘由,山是不能爬了,不过埋怨之心已然去了。雨天有雨天的独特。今日是雨天,明日或许就是晴天,何必要把所有美景在一天之内一网打尽呢?留一点对美好的期待,不是更好吗?
篇2:石磨悠悠散文
石磨悠悠散文
时间流逝的真快呀,不知不觉间离别老家已经二十又一年矣,老家的印象已渐行渐远,唯有那轰轰隆隆的石磨声还时常在耳畔回响,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我家的石磨直径有一尺五,上扇厚一尺,下扇厚六七寸,重达两三百斤,是用大青石凿成的。据说是爷爷的爷爷用两担干苞谷换来的,那可是半个家当呀。分家的时候,为一副石磨起过好几次争执。父亲弟兄俩,父亲排行老大,爷爷把石磨分给了父亲,叔叔很不高兴,说爷爷偏心。五八年闹饥荒的时候,叔叔上树摘柿子不慎从树上摔下来,不久离开了人世。后来婶子改嫁了,堂哥才两三岁,父亲把堂哥领回家,辛辛苦苦拉扯大,供他上学读书,给他娶妻生子。后来分家的时候,父亲把石磨单独提出来作为公共财产,大家公用,堂哥又抱怨父亲没把石磨分给他,跟父亲的关系一度闹得很僵。那时候,老家还没有磨面机和粉碎机,石磨自然就成了农户人家磨面碾米不可缺少的工具。打豆腐、打洋芋粉、打豌豆凉粉、磨浆粑、推包谷面粉、麦面粉等等都离不开石磨。现在想想也难怪,那时农户人家谁又能离得开石磨呀!
石磨伴随我们祖祖辈辈度过了苦难的岁月,记载着漫长、单调的日子,记载着家乡的衰败和兴盛,研磨着祖辈贫穷落后的生活。给我童年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也带来了不尽的烦恼。
说它带来欢乐,是因为石磨一转,能吃饱饭。那时候,每顿的粮饭都是母亲用石磨一圈一圈推出来的。青黄不接的季节,苞谷还未老的时候,或是麦子还没黄的时候,母亲把青苞谷棒子扳回来,剥下苞谷或把麦穗儿割回来揉下麦粒儿推浆粑,顿顿给我们搅能照得见人影儿,稀溜溜、清汤寡水的红薯或洋芋浆粑糊汤,一直要将就到苞谷或麦子晒干的时候。每次推浆粑,母亲和姐姐一边一个握着磨拐,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呈弓箭步分开,开始推磨了,双手用力往前推,上身微微往前倾,左脚尖离地,脚跟儿着地;右脚跟儿离地,脚尖着地,双手握着磨棍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人推磨转,圈复一圈。推累了,再换换脚,但两人的动作必须协调一致,不然,力使不到一处就更费劲儿。我坐在方凳上,怀里抱着洋瓷盆儿,盆儿里装着水和苞谷粒儿,随着石磨的转动,用小木勺一勺一勺连水带苞谷粒儿往磨眼儿里喂。浸泡的苞谷粒儿从磨眼里缓缓地滑进两扇磨子之间,立马变成了黄澄澄的苞谷浆粑,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这时三岁的妹妹早已饿得肚子咕咕叫,哭闹着要吃的。浆粑没推好,哪里有吃的。母亲用裹脚把妹妹绑在背上,一边推磨,一边哼着“推磨,拐磨,杀鸡子,烙油馍,你一个,我一个,再给奶奶留一个”,逗得我们都乐了,妹妹很快在嗡嗡的石磨声中睡着了。这时候,一家人总是有说有笑,其乐融融,虽说推磨很累、很单调,但看着那金黄的浆粑从石磨里像瀑布一样飞溅而下,我就仿佛闻到了那黄亮亮的浆粑馍的香味,身上自然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力量。在那个贫困的年代,能吃上一顿新鲜浆粑馍是多么难得啊!
然而,推磨毕竟是苦力活儿,才开始推的时候我们觉得挺新鲜,姊妹几个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但是推着推着就不耐烦了。当年,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年龄都还不大,推磨要齐上阵。吃不饱饭就没有力气,可磨却越推越重。“头遍轻,二遍重,三遍要了孩子的命。”每推完一遍,母亲就用箩筛筛面,筛下去的是面粉,留在筛子里的是糁子,还要继续推,直到把它们彻底磨成面粉才算罢休。想吃细一点的面粉,就要多出力,一般要磨三遍。那时,我们吃的包谷面、麦面都是靠石磨一粒一粒磨出来的。
推磨大都是晚上或下雨天,因为白天要参加生产队的统一劳动。下雨天,地里活儿干不成就在家里推磨。晚上,点着如豆的煤油灯,转得晕晕乎乎。喂着、喂着,瞌睡虫爬上来,开始还能跟上节奏,转着、转着,就要打盹儿,如果是母亲推磨,就把我喊醒,而大哥小哥推磨子,他们就故意逗我,在我的头正要往前倾的时候,猛地一使劲儿,磨拐子碰在手臂上把勺子打掉了,粮食撒了一地,我也被吓醒了,他们却哈哈大笑。这时,大哥就叫我起来跟他一起推,大哥个子高,步子大,而我瘦马干筋的,个儿矮,步子小,磨拐子跟我下巴一般高。大哥推起磨子,叉开双腿,双脚在原地一起一伏,有节奏的移动,显得轻松自如,而我却是跑着小碎步,几十圈下来,早已胳膊酸痛,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要是跑慢一点跟不上节奏,大哥一使劲儿,磨拐子又碰在下巴上,痛得我哎哟哎哟直叫唤,他们又是一阵好笑。我实在招架不住了,就找个借口,说是要上茅厕,他们又骂我“懒牛懒马屎尿多”。咳,管他呢,反正总能歇口气儿。哎,这哪里是在推磨呀,这分明是在“磨难”嘛。
后来,我们长大了,一个个走出了鬼不下蛋,穷得叮当响的老家,出外谋生。推磨的重活儿就落到母亲身上,母亲每天起早摸黑起来推磨,有时等我们醒来,母亲已经推了四五升苞谷。看着母亲佝偻着身子吃力地围着磨道一圈一圈地走着,她的腰身已不再挺拔,青丝磨成了白发,我的眼里噙着泪花。是啊,石磨是一个永远也吃不饱的饥汉,经年累月的咀嚼着粮食,咀嚼着风雨,咀嚼着岁月,咀嚼着汗水和叹息,也咀嚼着生活的艰辛和苦涩。
如今,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农村的食品加工已经实现机械化。石磨被推出了历史,推出了人们的记忆。现在,很少有人再推石磨了。但是,它带给我的欢乐和忧愁将永远浸润着我的心田,无论光阴如何流转,那轰轰隆隆的石磨声都会萦绕在我耳畔。
篇3:悠悠母爱散文
悠悠母爱散文
母亲,最亲切的称呼。
母爱,最无私的情感。
对于母爱,我们有多少深刻的了悟呢?我说不出来。只因母爱有着一种深厚的情的内涵,有着一种博大的爱的外延。我想,作为儿女,只能在母亲的辛劳中,一点一滴地慢慢体味。
母亲养育了我们姊妹七人。
让我们穿得暖吃得饱,是母亲最大的心愿。于是,在冬季,我们有了一样的蓝布棉衣,一样的青布带袋的手闷子,一样的青趟绒棉包鞋。于是,我们有了一样的黄蓝相配的春秋装,白兰相搭的夏装,一样的青布面的鞋子。我们的穿戴,总是让村里的大人孩子羡慕不已。
为了提早做好我们的衣服和鞋子,母亲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常常是我们一觉醒来,母亲还在做针线。纺纳鞋底绳、纳鞋底经常过了午夜。手腕子肿痛却从不言语一声。
母亲做饭菜好吃又香,在村里出了名的。
为了让我们一顿三餐吃得好,吃得香,吃得饱,母亲也花费了心思,付出了辛劳。就说打土豆皮吧,一次就得打一小盆土豆,但母亲还是默默地忙碌着。
母亲爱洁净。就是这么一大家子,炕上地下总是干干净净的。玻璃、大镜子、柜面也总是亮亮的。我们受母亲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无论家里家外,衣帽始终保持洁净。
在家里,我们挂在墙上的书包和帽子都有自己指定的位置,脱下来的衣服也都有指定的地方挂好。久而久之,我们也养成了习惯。
在家里,我们也尽最大努力减轻母亲的劳累。放学回家后,我们按分工各做各的活,担水、抱柴、收拾屋子、扫院子、帮母亲烧火做饭—母亲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我们也暗自高兴。
母亲经常叮嘱我们,无论家里家外,必须尊老爱幼,学会说话、做事。要求我们不许打架骂人。我们也都不让母亲在这方面操心。
“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把一生的爱奉献给了儿女,奉献给了家庭。是啊,母亲的皱纹里载满了多少家庭的艰辛,母亲的银丝里系着多少对儿女的牵挂。就是在生命的尽头,母亲还关心着每一个儿女。
母爱如冬天里的一团火,温暖着儿女们的周身;母爱如盛夏的清泉,滋润着儿女们的心田。母爱永远是春天,永远是一生一世的温暖。
母亲虽然离我们而去十五个春秋了,但儿女们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回想起悠悠的母爱,常常泪水挂满双颊。
篇4:散文:悠悠书香
散文:悠悠书香
读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就是营养品,如果没有书籍,就如同鸟儿没有翅膀”。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古语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读一本好书,就好比是与大师在对话;读一本好书,精神会得到升华;读一本好书,灵魂会得到洗礼。没有书籍的滋润,人的精神世界就会比较空虚,生活就缺乏色彩。读书可以净化灵魂,升华人格,改变气质……。
让我们漫步书海,细细品味书香,品味人生的哲理。走进书中与圣贤对话;与先哲谈心。用心灵去感受老子的深邃;庄子的大气蓬勃。去领略“四大名著”的波澜壮阔,体味欣赏唐诗宋词的豪迈或者婉约……,是多么的.惬意潇洒。
朋友们,请走进书中,打开一扇扇智慧的门,去汲取知识的甘泉,去开发知识的宝藏。开卷有益,当你打开一本好书,你会领略到美妙的音乐;战马的奔腾;铿锵的诤言;淡泊的心境。只要你带着心灵的耳朵,去认真的聆听,定会让你感悟到书中,那独特的让你无限痴迷的风景。
朋友们,让我们心田书香飘飘,让知识的力量武装我们的心灵,让文化的气息浸染我们的灵魂,让智慧装点我们的人生,让书卷伴随我们的生活,让书香妆点我们的人生,成为一道永恒而靓丽的风景!
悠悠书香,点点墨趣,与书为友,快乐一生。亲爱的朋友,让我们捧起书本,亲近书本,走进书中,与书为伴。悠悠书香,让我们生命因读书而精彩;让我们民族因读书而强盛。
篇5:悠悠故乡情散文
悠悠故乡情散文
有一种情随风飘,无论你到哪儿,她都会萦绕在你的胸怀,那就是故乡情。
我的故乡山峦起伏,站在山顶上,放眼望去,是一座座山,叠交在一起。到了远处,大有烟锁重楼之势,模糊之中,如梦似幻。故乡位于武夷山,属于丘陵地带。这儿是我生命的开始,我希望这儿也是我生命的终结。
童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纯真无邪,懵懂无知的,然而对于我来说,却多了几许情深与无奈。在故乡的日子,有过许多欢乐。儿时的我对于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我堂兄高我三个年级,他教会了很多东西。故乡有很多竹子,我和堂兄就拿着刀上山砍竹子,把砍来的竹子劈开,然后做成刀与剑、水枪等。当然这些事都是我们小孩参与。削成的刀与剑有长有短,都追求与电视上武侠手上的.武器相似,梦想着自己也拥有绝世武功,拿着长剑来笑傲江湖。
然而快乐之中,却伴着伤痛,爷爷奶奶在我那时候相继去世。那时候父母奔波于生活,他们曾带过我一段日子,在他们的呵护下,我的生活无忧无虑。后来我上了小学,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减少了。在我二年级的时候,他们去世的噩耗相继在我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痕。爷爷是一个篾匠,他那因为竹子而割破的双手是我永远抹不掉的记忆。奶奶脾气不好,然而我知道她并不是她表面上那样不近人情。她恼火我的晚归,不许我在门前的小河里玩水。记得又一次我回来得有点晚,她饭都没做,找了我很久,当我回来后,她一边替我洗澡一边打我,给了我一个小小的教训。在我的记忆深处是他们清晰的音容笑貌,轻轻拨动我的心弦,望不掉那些逝去情,忧伤漫星星夜。
后来我离开了故乡,踏上了求学之路。世事无常,人事变迁,命运总是捉弄人,我像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她的怀抱,很多年都没回去过。人在旅途,心路弯弯,我们是人海过客,在流年的细碎里疾掠而过。高考过后,我带着那些眷恋回到了故乡,可是等待我的却是另一番光景。到乡翻似烂柯人,很多人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很多人。我不禁感慨:往矣,石板桥!熟悉的只是那些风景,故乡的老屋依旧,故乡的山水依然。临风听竹韵,别是一番惬意在心头,轻风吹拂着竹叶沙沙作响,陶醉其中,仿佛睡着在醒着的时光。第一天下午,烟雨斜阳,东边日出西边雨,倒是无情却有情。傍晚,一道残阳铺水中。随着水纹而荡漾,空岚寂静,清风无尘。曾经似水盼何年,今天心愿已了。
故乡呀,你在我山野之中,给人以云水禅心。悠悠岁月情,竹叶飞舞如梦来。在春天,映山红应时而绽放,漫山遍野。想想在过去日子里,杜鹃几度红,已经有多少个日月了。以前不能与你相守,之后可能还要分离,但在我的心中,你是不变的港湾,等待我这个游子。有人说,人老后童年的记忆会越发清晰。我想到老后,能坐在故乡的门前,看那雨后飞舞的蜻蜓,欣赏那风牵云动,然后再在这片土地上长眠。
篇6:悠悠年事散文
悠悠年事散文
打米面
一进腊月,就嗅得到年的气息了。收音机里的天气预报说,明天是一个晴朗的天气,有霜冻。“霜后暖”,这样的天气是绝佳了。母亲在晚饭后发话:“把米面磨出来,明早打米面。”这要磨的米面,是前几天洗净米,再用清水浸泡几天,磨成面糊,以备用。
第二天,起一个大早。天色微明,呵气成霜。锅洞里,架着木柴段,生起熊熊的火。母亲在一只铁盒(打米面的工具。铝铁制成,一尺见方,半寸高的边沿。一般是两只,便于交替使用。)里,抹一点香油,再舀上一勺搅匀的面糊,拿在手里四下晃一晃,面糊就在铁盒里摊匀。掀开锅盖,锅里热水沸腾,把摊了米糊的铁盒下锅蒸。三五分钟后,面糊就成了一张面皮。起锅,拿一根筷子四围一划拉,揭起面皮(先前,铁盒里抹上香油,就为了揭面皮的时候不粘连。),放在我早已伸过去的一张米筛上。面皮一半摊在米筛里,一半挂在米筛外。我端走米筛,把面皮挂在竹篙上晾。晾至稍干,取下来叠放在一起。等到太阳出来,母亲也蒸完了面,坐在阳光下,把一张张面皮卷成圈,切成面,晒干。这晒干的面,好吃,有韧劲,香味也足,算是奢侈品。
让我感到快乐的时光,其实就是帮母亲晾面皮。跺着冻得麻木的脚,跑来跑去。有时,蹭到锅洞口,把脚放在那里烤一会儿。但心里还是快乐,因为,刚起锅的面皮,洒上糖,卷成圈儿,趁热吃,味道也绝佳。吃饱了,跑跑腿当然不在话下。
炸年货
腊月里,准备过年的食物,还有一件事情是炸制年货。
面粉,加水、糖精、发酵粉,和成面,软硬度适中,揉成面团,拿擀面杖擀成一张面饼,再用刀子划成食指宽度的一条条面块,面块再分成筷子粗细的一根根面条,放进油锅里炸成金黄色,捞起来,它的.名字就换了,桃酥。它是年中待客的一碟食物,搁在瓜子、花生之间,它多了一层亮丽的色泽,格外引人注目。
糯米饭,加山芋粉,肉末,生姜,蒜泥,盐,搓成一个个饭团。炸制成的圆子,是年后饭桌上火锅里的一道必备菜肴。也有富裕人家,用纯肉末炸制的肉团。
豆腐压成较硬的块状,切成拇指宽度、食指长度的块,炸成的食物,也换了名字,生腐。字典里找不着“生腐”这个词,但它在我们的生活里是寻常物象。人是最勤奋的,也是最赋予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所以,生活才如此新鲜。
炸制年货的事情,小孩子们多半是插不上手的。但,孩子们在厨房与堂屋之间来来去去,拿一些东西,做一些可以做的活儿,嗅着飘散的香油气味,写一会儿作业,翻一会儿闲书,间或听见村庄里偶尔传过来一两声爆竹的声响。那是哪个顽皮的孩子,捡了哪家婚事放的爆竹捻子。闲着没事了,擦一根火柴,点一根,扔老远,“啪”。又点一根,“啪”。年的脚步,就在这样的气息与声响里近了,更近了。
幼年时光,最快乐的,莫过于年了。
“大人望插田,小孩望过年。”这句谚语里,包含了“年”在孩子们心中的分量。那些与年有关的往事,点点滴滴都是温馨。
篇7:秋千悠悠散文
秋千悠悠散文
说不清楚怎样的感觉能让姐姐的孙女心心这么痴迷秋千,许是觉得自己可以飘离地面有征服的快感?许是耳边的风声让她觉得那是对她的赞叹?亦许是可以在荡来荡去间感受小憩的幸福与舒坦?反正,小家伙一坐上去,不荡个十几二十分钟是绝对舍不得下来的,像极了小时候的我。
孩童时的我是极其喜欢荡秋千的。夏天来了,前后院子被妈妈种满了菜,我玩的地儿越来越少,于是,找出条绳子,搭在街门道的横梁上,每天去上面悠会儿,地方太小,只能坐着慢悠悠低低地那么过过瘾;秋收之后,院子里的菜全都下了架,前院堆满了玉茭、谷子、豆子,后院的菜园子又被妈妈整理的平平整整,院子中间的那两棵老榆树就派上了用场,央求哥哥利用两棵树给我搭个秋千,终于可以站着荡秋千了,虽然只能一个人或站着或坐着荡,又无法荡的很高,可要比街门道的秋千惬意多了;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一进腊月,大人们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我则掰着指头盼十五。农村的闹元宵其实从正月初九“老鼠娶媳妇”开始,天天晚上有个小节目,正月十五达到最高潮,那可是大人小孩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候――挂花灯、搭秋千、跑马、舞狮子、扭秧歌、耍大头、高跷、彩车和晃杠,只要你有精力,你完全可以从午饭后玩到大半夜。
也是,忙了一年的农民们,平日里脸朝黄土背朝天,为生计忙碌,疲惫的哪有开心逗乐的心事?只有在享受一年收获的春节里,可着劲儿备年货、做新衣、扫屋子,熨熨贴贴吃顿饭,清清爽爽过大年。那时,农村是分一个个生产队的,每个队都要闹红火。初五一送完“五穷”,就三五成群进入热火朝天的“闹红火”准备状态。这些日子里,人们可以搁置所有的农活,可以忘却所有的不快,可以容忍孩子所有的淘气,可以让孩子们在村子里玩个昏天黑地。
走街串巷,浏览过一个队一个队的红火,比较过一家一家的花灯,我便等在自己队里的秋千旁,看着大人们抬来五棵大树杆,这树干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要够高够笔直,然后两两交叉,把近顶端的交叉处扎紧扎好,末端深深地埋入地下固定,再把最后一根横搭在两边的交叉处,最后把绳子反方向搭在上面并固定在斜杆的中央,秋千就算做好了。此时,等不及的我们会一哄而上,抢着去荡。
抢上的,得意地上去,让同伴在背后送一下给点力,之后用力蹬着,越蹬越高,回落的风声在我们耳边呼呼作响,我们则站在两旁,目光随着他的起落扭过来转过去,单等他荡够了或者被下边等着的人叫停,回落刚显平稳,便一拥而上抢着拽住绳子,可是惯性过大,总会被拽着跑几个来回才能停下来。谁拽手里了就该谁上,这样的动作我们叫“叼秋”亦或是“钓秋”,需要合着勇气和力气。
这样抢来抢去,往往会引发大小不同的战争,吵嘴是算最平和的方式,男孩子说着说着便会拳脚相加,搁在平日里,小孩子的争吵常常会演变成大人之间的斗争。可正月里不一样,大人们心情舒爽,同时扎堆忙着准备元宵节红火,小孩子的事就由着小孩子闹腾。这样一番下来,我家姐妹几个仗着学习好“孩子王”的优势,在中间调停:先手心手背分组,再钉杠锤确定先后,然后轮流去荡,荡至最高处就必须往回落,而且不能荡第二次。完整的轮了一圈,个人能力和水平也显摆够了,我们开始琢磨玩的花样:个人荡的方式增加了坐、跪、躺;还自由组合玩起了“二人荡”“三人荡”“娃娃秋”等;渐渐地,又加入竞技的成分,同样的方式看谁荡的高。其间,有扯了裤子的,有掉了鞋的,有磕着脚的,也有从秋千上掉下来的,更有吓得闭着眼睛大叫的,一切的小意外一点都不影响我们玩的兴致,依旧吼着、叫着、笑着。
我喜欢荡“站秋”。直直的站在绳子上,让小伙伴轻轻一推,然后双腿屈膝,屁股后撅,双手撑绳,一屈一直一撑一收中,我越荡越高,越荡越轻松,不荡到和横梁平了我是不会罢休的,回落的时候,我要么逡巡捕捉伙伴们羡慕的眼神,要么闭眼静听呼呼的风声,还经常在这短暂的飞翔当中遐想一下自己的将来,每当这个时候,我是愉悦的我是陶醉的.――是啊,我的梦想在天上在远方,荡起来的时候,我觉得可以看到可以抓住梦想的!这个时候,没有作业没有唠叨不用去斟酌爹娘的辛苦也不再羡慕队长家的“长明灯”,睁眼望天,天是蓝的,不用努力随性摇摆时心是静的;逐渐慢下来,能看清小伙伴的脸了,透着的尽是期盼和欢乐。
村里还在三官庙前搭了个“八挂秋”,一次可以坐八个人,在那时候,算是个新玩意儿,也算是个豪华玩意儿。记得最初是人推的,后来革新为马拉,排着长队体验过之后,那“八挂秋”成了外村人和小屁孩及中年妇女的专属,好动的我们实在不喜欢那慢慢悠悠的吱吱呀呀,我和伙伴们还是聚在队队都有的简易的秋千下面,重复着我们的挑战我们的游戏。
年,很快过去了。家家户户收起了花灯,街上的彩门、秋千很快就被拆除了,春联被春风夏雨一点点撕去,我又只能在家里过我的秋千瘾了,又在盼着下一年的春节了。
篇8: 心路悠悠散文
心路悠悠散文
人与人交流是正常的,而且是沟通的基本桥梁。但现实生活里,凡事都要沟通,感觉很多时间则白白的浪费了。有时这样的沟通属于多此一举,越沟通越疏离,适得其反。
人的相处,其实是一个投缘的问题。没有缘分,即使像电视上的广告吹得满天飞,还是没有任何价值。相反,假如有缘分,即使没有肺腑之言的传递,心路却早已疏通。仿佛是前世注定,今生修好那样美好。这也就可以理解“人海茫茫,知音无几”的内涵,从而在感慨人生遗憾的间隙,同时欣慰知音的客观存在。
一个人产生这份遗憾,往往是内心需求太多所导致的。如果你的身边能够做到人海般热闹,或门前人群络绎不绝,或家庭内高朋满座。惹得周围的人群投来羡慕的目光,听到赞叹的美言。这样的场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也许你是快乐的。可你深思了吗?那些笑脸或交流,大多处于重复的程序,正如玩麻将,高潮也仅仅是清一色大对子、龙扎背、杠上花的演绎,没有新的花样。新闻上的、小道消息上的、花边传闻等等,翻来覆去,添油加醋,供人哄堂大笑一阵而已。这种讨人欢心的乱侃,似乎挺有生活的乐趣,其实是无聊的嬉闹,让你失去内心真正的需要,且在昏昏庸庸中消磨掉本该珍惜的宝贵时光。
流俗,是一种千百年来的习性了,张家长、李家短,伴随很多人的一生。可你想到一个问题没有?在人走茶凉的时刻,你身边是否还有一位或寥寥几位的同性或异性,他们不需要娓娓道来的喉舌,也没有喜笑颜开的表情。但是,当你唇角蠕动的刹那儿,对方就知道你需要什么;当你回眸的`一个眼神,对方就知道你暗示的是什么;当你道出前言,对方就知道你要说的后语;当你翻个身,对方就知道你要做什么;当看到你瞬间的表情,对方就知道你的心情,随即引出调理的话题;当你翻阅某个资料,对方马上明白你要注意的主题……
这样的人虽然不多,但相互在一起,举手侧目之间是一种心路的嵌合。即使在一起吃饭,亦能知晓各自的爱好,不是一方迁就另一方,而是品味美食的共融。慢慢地品尝,虽不是山珍海味,可依然在细嚼慢咽中品出美食的特色。更妙之处在于聚集在小桌前,相视一笑、相互盛给对方饭菜。那种美滋滋的感受,远比听到奇谈怪论还舒心、还充实,正如微风临身那样柔和、那样温馨。
假如一道漫步,特别是逛街,围着缤纷斑斓的服装,不论是你还是对方,精心挑选着自己喜欢的服饰。当对方穿着得体的衣褶,展示在你眼前。猛然间,曾朴素的对方神采奕奕,如芙蓉出水,风姿卓越。或对方穿了新衣,仿佛有了朝气,不是邋遢懊糟的另类,而是意气风发的形象。就这样数着天上朦胧的星星,凝视窗前柔和的霓虹,在大街小巷上徜徉,那是最惬意的享受。假如有机会在酒吧里懒洋洋地斜靠沙发,品着殷红的酒液,慢慢地品咂,醉眼迷茫下依偎着你心仪的对方,那就是神仙下凡尘,超然洒脱的人生。当然,也可以品尝一杯纯正的绿茶,不需要什么复杂的茶具,也不要什么典雅的礼数,只要几个人开怀畅饮就足矣。
就此,心路悠悠,知音难寻却身边始终有知音。你能感知吗?而人海茫茫的喧嚣,至多是电视广告,热闹一时,炒作一朝,没有必要影响你的心智,更不该影响你固有的举止。
篇9:悠悠烛光散文
悠悠烛光散文
虽然那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是,我却依然记得,记得那个与烛光相伴的夜晚。
作为一个城市里的孩子,我从小就没有过什么点着蜡烛,在烛光下看书的经历,因此,当那一年,学校里通知,由于某些原因,某天周六晚上要停电的时候,我便兴奋了起来,心想:这回可好了,终于可以体会一回在烛光之下夜读的感觉了。
我之所以会对烛光情有独钟,那全是因为我读了太多的古典诗词的关系,所以,受那烛光之美的诱惑太深,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在古诗词里头,有着太多的关于“烛光”的描写了,其中不乏有很多千古绝唱,一直流传到今。想想也是,这蜡烛,它们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渐渐地熄灭了自己,虽然到了最后,它们渐渐地成为了灰烬,然而,它们的灵魂却是不朽的,因为,它们在诗人的笔下,得到了永生。
虽然我承认,吃牛排,喝红酒的烛光晚餐也是很美好的,但是,我却对此并不羡慕,因为,我总觉得那是西方人才玩的浪漫,不适合我这样一个地道的国产女孩。所以,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的是像个侠者那样,豪迈地“醉里挑灯看剑”,或者是像个书生那般,在青灯黄卷之下,彻夜苦读。想来,古人的世界一定不像现在这般喧嚣、繁华,也不如现在这样车水马龙、夜夜笙歌,所以,那时候的夜,应该显得更为漫长吧。在那样宁静的夜晚,要是能够和家人坐在一起,说着闲话,看着那蜡烛悄无声息地燃烧,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正所谓“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说的,或许就是这样的一番情景吧。
因此,在一看到学校的通知的时候,我和其他同学的表现都不一样,别的人都是急得跳起来,而我呢,却是乐得跳了起来。周末想回家的同学,都早就回家去了,而我呢,却早早地做好了准备,走了好几条小胡同,才在一家小小的杂品店,买到了一支蜡烛。不过,没有红色的,只有白色的,那也凑合吧,虽然看不见那点点滑落的“红泪”,至少还能看见那闪闪跳跃着的红色火焰吧。
除了蜡烛以外,一盒火柴,一本诗词精选集和一把剪刀,也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要剪刀做什么?那是因为我也想学着古人的模样,用剪刀来剪个灯花什么的。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之后,就剩下了漫长的等待了。那个时候,正值夏日里,天黑得特别晚,我左等右等,等得花儿也谢了,终于把天边那团红彤彤的火焰等得落下了海平面,天终于暗了下来,于是,感受烛光的夜晚,终于到了。
当我把蜡烛点亮了之后,整个屋子里,便亮堂堂的了。这蜡烛的光芒和日光灯完全两样,并不是白色的,而是红黄色的,而且,它只能照亮桌子附近的这一小片区域,而那房间的小角落里,却显得愈加黑黢黢的。虽然如此,我还是显得欣喜万分。那烛火,在芯上吐出了灿烂的花朵,而且,和普通的花儿不同的是,这火花每时每刻都在变换着自己的形状,瞬息万变。黑夜,在瞬间被赶出了屋子,小房间里,被流光溢彩所覆盖。这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啊。
屋子里只有我一个人,可是,这样些许的孤独,就是欣赏这烛光最好的佐料。于是,在摇曳的烛火间,我仿佛看见了,这屋子里的陈设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一间现代化的宿舍了,而变成了一间古代的茅舍。烛光下,有那女子们,用灵巧的双手,穿针引线,绩麻织布,那不停穿梭的机杼,在烛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烛光下,还有那些男子们,正在敦促孩子们念书练字,那泛黄的书卷,在烛光下映射出神秘的幻彩。更有那些才子佳人,在晃动的烛影中觥筹交错,酒意阑珊之后,那穿着石榴红裙的女子研磨,掭笔,才子便挥毫纸上,一蹴而就,所谓红袖添香,大抵如是。喔,对了,这个时候,一定还有人在摇晃的烛影里,抚动古琴,于是,那幽怨的琴声,便穿透了疏桐高墙,在烛光的引领下,飞入那“独上西楼”的素衣秦娥耳中,引得她两行清泪,呜咽而下。
正想到这里的时候,我似乎听见,在我的耳畔,真的有琴声荡漾。这真是奇怪了,宿舍里没有人了啊,就只有我一个人在,于是我想,这琴声一定是从窗外传来的。这是谁啊,如此凑趣,知道我正好想到了琴声,于是,便用琴声来应和。想到这里,我有一丝兴奋,便急匆匆地打开了窗户,于是,那琴声便清晰地传进了我的耳朵里。不听则已,一听,原先那神秘感便顿时消失了。这一定是隔壁那位周杰伦的疯狂爱好者的杰作,今天停电,她没法打开电脑,一一播放她那些精心下载的流行歌曲,可是,又实在是想要过瘾,于是,便拿着吉他,自弹自唱起来了。虽然说,我必须得承认,她唱得还是不错的,但是,我心目中那惹得伊人清泪裹着香粉的悠扬古琴曲,瞬间变成了“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嘿”,还是让我的内心觉得颇受打击的。
回头看看屋子,我看见的依然是一张张写字台、钢架床,还有一台台的电脑,哪里还有想象中的那些古典情怀啊。那些织女不见了、才子也不见了,只有烛光,还在幽幽地晃动,我的脑海中,只残剩一些繁花倦鸟和逐渐走远的才子佳人的倩影。瞬时间,一切又被打回了原型,这个屋子里不再剩下一点古典情怀了,只有桌子上摇曳的烛火和那本诗词精选集,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我又在做梦了,虽然现在是在晚上,但是,我的的确确做的,那叫“白日梦”。
自嘲地笑了一下,我重新坐回到了椅子边。就在这时,第二重打击在我丝毫都没有防备的时候,向我袭来了。
门外,响起了咚咚的敲门声,伴随着的,是宿舍管理员阿姨那粗大的嗓门:“开门!”我打开了房门,怯怯地问是怎么回事。阿姨毫不犹豫地就冲了进来,将我的蜡烛无情地吹灭了,然后,就是一通语重心长的说教:“你看你,都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还像个小孩子一样啊,在宿舍里头玩火,那是多危险的事情啊。今天停电,那就早点睡觉吧,点蜡烛看书,小心看坏了眼睛。好了,早点睡吧。”她在连珠炮似地说完了这一切之后,就像一阵风似的,匆匆离去了,临走,还留下一句话:“唉,真是不让我省心。”
送走了宿舍管理员阿姨之后,我回头再望望我那桌子上的半截蜡烛,那烛火已经不再摇曳,只剩下了残留的白烟,还在袅袅娜娜。屋子里弥漫着的,都是蜡烛的气味,我吸了一口气,还挺好闻的。只可惜,我这一次浪漫的烛光之夜,就这样在阿姨的一顿训斥中,虎头蛇尾地结束了。不过,我知道,阿姨说的是对的。在学校里,对于防止火灾之类的事情,向来是管得比较严格的,平常,就连那些“热得快”之类的电器,也都不允许使用,更何况是点燃这样的明火呢,难怪阿姨会如此紧张了。
也罢,我只能放弃了这一次的浪漫,选择了钻进被窝里早早入睡,耳畔还回旋着阿姨那响亮的声音,喔,对了,还有隔壁同学那“哼哼哈嘿”的歌声。入睡前,我想起了桌子上被蜡烛油弄得斑斑驳驳的,看来,明天还得花一点功夫清理一下桌面啊。看来,这就是浪漫的代价。
自从那次之后,我便很少点蜡烛了,但是,在使用那些层出不穷的稀奇古怪的电器的时候,我还是时不时地会想起那一抹跳跃的烛光。
我原本以为,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再与烛光相逢了,可是,事有凑巧,前些日子的某一天,我却再次与它相逢。
那也是一天夜里,我在办公室加完班,匆匆地往家里赶。回家的必经之路上,有一条狭窄而幽深的小巷。平常夜间,那巷子里,总会在各家窗户中闪烁着灯光和电视机的光芒,所以,走在这样的巷子里,也不会觉得太过害怕。可是,那天晚上,却不一样了。还是那条同样幽深的巷子,可是,两边却都是黑洞洞的窗户,没有光亮照射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啊,我一下子便想起了一个词,那就是“停电”。想起了读书的时候,看见停电的告示,我还兴奋地跳了起来,认为可以享受烛光了,那个时候,可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可是,如今就不一样了,独自走在这个黑黢黢的小巷子里,我的心不禁扑通扑通地跳了起来。虽然这是一条走过了无数遍的小巷,可是,夜的黑还是让我情不自禁地加快了脚步,我想早些冲出这个幽暗的角落。
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前方有一盏忽明忽暗的红黄色光芒,那感觉,竟然是如此熟悉,我一下子想起了在大学里点蜡烛的事情了,于是便想,一定是蜡烛。这是哪户人家啊,别人家停电了就早早睡觉,可是他们家还点起了蜡烛。我的心中突然间充满了温暖,仿佛这蜡烛就是专门为我而点的一般,那烛光,在照亮我前路的同时,也照亮了我的心灵。
于是,我向着那光芒走去。那光芒虽不如电灯的明亮,而且晃来晃去,不甚平稳,但是,它的飘摇却是那样温暖,光彩照人。我快走了几步,想看看那究竟是一户怎样的人家。终于到了那户人家的窗外,那是一户底楼的人家,而且开着窗,所以,我能够非常清晰地看见屋里的样子。在那充满诗意的烛光下,是一个简单而又整洁的屋子,一切都是那样静谧、柔和、和端庄,可是,于此同时,又有些许的朦胧和神秘。烛光之下,有一个中年妇女,正在伏案疾书,不过,被窗台遮住了,所以我看不见她究竟在写些什么。
也不知道是不是烛光的魔力,我竟然在这户人家的窗外停留了下来。这时候,我突然听见了一个男人的轻咳声,哎呀,是不是他发现了我正窥视他们,这可不好,我还是快些走吧。正当我想离开的时候,就听见那男人说话了,声音很轻,听不真切,但是,由于窗子是开着的,我还是勉强听清了。他说:“还是早点睡吧,别累着了。”
这时,就听见了那个中年女子说:“行了,你先睡吧,我改完这些作业就睡了。本来以为,晚些时候就会来电的,可是,等到了现在,都还没来。不能再脱了,这些作业,明天上课的时候要用的,所以啊,我得快些改完了才行。”
那话语虽然简单,可是,我却完完全全地听懂了他们说话的内容。原来,那中年妇女,是一位老师,不知道她教的是什么,只知道,更深露重,案牍劳形,她还在批改作业,预备着第二天的课程。
我的内心突然有了几分感动,我想走近一些,看清楚,那位平凡而伟大的老师,究竟是长什么样子,可是,想了良久,我还是没有凑上去。一则是担心会吓着了人家,二则,这天下间的老师,一定都长得一样,有着一张温柔而善良的笑脸。想到这里,我似乎是看清了,那张映照在烛光中的,洋溢着微笑的脸。
走出小巷很久,我还忍不住回头看,那微弱的灯光,还在巷子里一闪一闪,就是因为那一点烛光,那巷子,便不再是漆黑的一片了。
回到家里,我特意没有开灯,点着一支久违了的备用蜡烛头,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变幻的影子,想起那烛光下的老师,心境也突然变得温婉,工作的劳累,也顿时消散得无影无踪了。那位老师都没有叫辛苦,而且还乐在其中,我这些辛劳,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想到这里,我便觉得,我一直以来,对于蜡烛的认识,那都是肤浅的。从小到大,想起蜡烛,给我的感觉,都是神秘而安宁,那是唐诗宋词中最常出现的。可是,原来,蜡烛绝不仅仅只是象征如此。
窗外有微风吹过,于是,那燃着的蜡烛头便发出了噗噗声,我似乎从这里头听见了轻声的吟诵。如果是在以前的`话,我脑海里浮现的,一定是一位青衣的书生,捧着书卷摇头晃脑地吟哦的样子。可是现在,我却不再这么想了,我的脑海中,出现的是一位乡村的老师,他或者是她,在明灭不定的烛光中,撰写着教案,并且时不时地念念有词。在想到什么妙句的时候,他们的目光,也像那烛火一般,顿时间锐利起来,于是,摇摇晃晃的烛光,也仿佛受到了感染,兀地绽放出了朵朵灯花。
这时我看见,那燃烧的蜡烛头,身子越来越委顿,它淌出了越来越多的烛泪。古代的诗人们看见了这样的蜡烛,恐怕会情不自禁地生出怜悯之心。然而,蜡烛本无心,它的泪,不是为任何人而流的。在不同的人眼中,这蜡烛会显示出不同的意味,而今,在我看来,这蜡烛,便是象征着那些老师们无私奉献的心。都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是,那蜡烛流着的,真的是“泪”吗?在我看来,既然那蜡烛代表着“师”之心,那烛泪,就代表着老师们的心血。老师们,就像是一支蜡烛一般,为了学生,要耗尽他们全部的心血啊。
不知道为什么,我又突然想起了大学时候的那位宿舍管理员阿姨,虽然她不是老师,但是,在学校工作的人,都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为了学生的安全,她不辞辛劳,一个个寝室地检查,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如此看来,她也是有着一颗如红烛般善良而乐于奉献的心啊。虽然她并不是老师,但是,为了学生们能更好地学习、生活,她也一样,耗尽了自己的心血啊。
窗外,梧桐树在夏风的吹拂下,飒飒作响,树叶也睡着了,它在做着一个素雅的梦。可是,或许,在那每一幢宿舍楼中,还有那些勤劳的人们巡逻查看的身影,在那每一间办公室中,还有那些老师们伏案疾书的背影。
这时候,蜡烛头终于燃尽了,屋子里又开始飘荡着那白色的烟,那是蜡烛烧到尽头后留下的残存的最后一丝光和热。我想:这就是蜡烛的精神吧,什么都没有给自己留下,全部的光明,都给了世人。
夜,是如此静谧,在这样的氛围中,一切的不如意,都化作了一缕烟雾,流入了我的心田,然后,又化作一滴泪,从我的眼里溢出。我终于明白了,那悠悠的烛光,究竟代表着怎样的内涵,“烛影摇红艳”,那摇动着的,是一颗真诚而乐于奉献的心啊。我愿在那宁静的黑夜中,永远,都有一支蜡烛在闪亮,燃出那绚烂的烛花来,用它那温暖的光环,照亮孤独夜行者的前路,也照亮所有人的心灵。
篇10:天道悠悠散文
天道悠悠散文
洛口,黄河南岸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绵延邙岭千沟百壑中散落的一枚河洛文化的星子。据《巩县志》记载:
“洛水入河处曰洛口。居民以之名村,隋唐后故事殊颗,如洛口仓、洛口屯、洛口城、洛口驿……不胜枚举”。
在通往洛口村内的寨门上,还保存着清朝嘉庆时以长方镌刻的“古洛I”三个大字,以及两道砖刻对联:
“休气荣光连北阙,赤文绿字焕东周”。
残存的记忆似乎已经证明,这里就是远古伏羲“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的旧址。
而洛口村父老们口耳相传的毗邻伏羲台西边的羲皇池、羲圣祠以及河洛书院的残缺记忆,似乎也在言之凿凿地佐证这里曾经的辉煌与灿烂。
还有,四周那一道道湮没在黄土杂草丛中原古时代的白灰面台基,以及四处散落的仰韶文化遗迹,似乎也在佐证,这里曾经是远古时代诸帝王举行祭天活动的祭坛圣地。
这里,积淀了太多太深的中华历史文化。现在,虽然蒙了厚厚的尘垢,但瑕不掩瑜,时隔数千年,仍然放射着耀眼的光辉。
历史从来没有在这里戛然而止,有过曾经的辉煌,也有过衰败与没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道盈虚,彼此消息。宽阔的河道,滚滚黄河蜿蜒流淌,不时泛起的浪花和漩涡,仿佛在诉说着什么。巍巍神都山,肃穆伫立,表现出来的却是语言和文字悄悄回避的真实与残酷。
这里,为历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表演舞台,而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更迭,不过是在这里曾经上演的一幕幕连续剧而已。历史的巨浪淘沙拣金,能够流传下来的,有的威武,有的悲壮,有的凄怆,有的哀婉,每一幕都可歌可泣。曾经的壕堑、城垣和关隘,不过是一些道具而已;而滔滔黄河,仿佛在不停地作着画龙点睛般的解说。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太多的凄凉与悲怆,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与无奈。时至今日,人们还在津津乐道着这里曾经辉煌的传说,还有追根溯源地寻觅华夏文明的根源。黄河、洛水如弯曲的带子,缓缓地流淌。而历史上的金戈铁马,楼台亭榭,早已淹没在漫漫黄沙之中。只有在芳草萋萋当中,偶尔还能窥出一点点儿有待考证的遗迹的端倪。
这里,“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上天赐予了帝王“受命于天”的符命,同时也为他们“德治天下”表现出了祥瑞之兆,“河洛写天意,符述圣心”。
据说,成汤征伐夏桀的誓师典礼就在这个地方举行。《尚书》中那篇有名的《汤誓》,就是成汤与夏桀决战前的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
站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耀武扬威的成汤,他高高地站在黄帝、尧、舜等古帝王祭天的圣地,举行誓师典礼,发表了极富煽情的誓师辞。他历数夏桀的暴虐荒淫,祸害国家,道德沦丧,众叛亲离。当然,他还不忘给自己一个顺天承运的借口。他要表明自己不是“敢行称乱”,而是“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他给自己,也给了部下一个很好的理由。
“天人合一,君权天授”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就是在这里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天道不可逆,天理不可悖,天意不可违,人们要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总要顺应天意;想要做成某件事情,也要假托天意。人们怀着对“天”的深深敬畏,常常有所为,有所不为。
孔子曾经因“凤鸟不至,河图不出”,而慨叹自己生不逢时,灰心丧气。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因河图、洛书、乘黄三祥没有出现,管仲认为他还不能算“受命”于天。
河图、洛书代表着天意和“神命”,统治者们常常利用它们来达到政治统治上的“威众”和军事征服的目的。陈胜举事,要假借于鱼书狐鸣;刘邦为了巩固自己的`真命天子地位,竟然杜撰出自己的母亲“梦与神遇”后生下他这个龙种的美丽传说。我们在惊叹这些人的虚伪与狡黠的同时,也可以看到他们对于上天的敬畏和惶恐,他们不愿冒天下之大不韪,也不敢逆天行事。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要循天道,守天理,顺天意,才能更好的度过短暂的一生。“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现在,我总感觉我们的思想文化中缺少了点什么东西。我们活着的人,每天为柴米油盐而奔波忙碌,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追逐不休,总觉得生活枯燥而刻板,总觉得生命乏味而单调,甚至感觉“神马都是浮云”。只有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才会发现,人类的脚步行进得如过眼云烟,人的一生不过是白驹过隙。人生天地间,应该常怀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遇有逾规,亦不出大格”。
时空,是一个巨大的容器,它吞噬了一切历史。它在接纳一切的同时,也在腐蚀着一切。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庶民百姓,无论是宫殿楼台,还是茅屋瓦舍,大浪淘沙,而慢慢积淀下来的一些东西,渐渐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中割舍不断的脐带,成为我们思想意识中无法改变的基因。
站在高高的伏羲台上,遥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天水相连,浑然一体。凝望河洛交汇处,清浊回旋,确有阴阳太极变化莫测之意。夕阳斜晖,暮霭升腾,天高地阔,继往开来,仿佛都幻化在一幅极大的太极图中,慢慢旋转,旋转……
篇11:小河悠悠经典散文
小河悠悠经典散文
一、
岁月流逝,往事如烟。沒有忘记带给萦绕心海的那一段。
当岁月划过丘陵连绵,明净洗礼七山沟壑,心存二原共存。那狭长,湍急的河带给世人的纷纷扰扰,从密密匝匝的思绪中搬进层层柏荫掩映的坡窑。那独特的村庄分栖繁衍,宽广坦荡的河滩,在铺天盖地的黃沙,格如棋盘,插上水稻,积蓄肥力良田,供人生息。河岸杨柳林葱,坪草环绕,眼前白鹭低翔鸣曲,秋雁阵阵难忘。
二、
小河不负重望,哺育两岸儿女情长,在我的身上流淌。
烟云窑洞那年,一缕阳光把东西沟坡点燃,囱烟与彩云连在一起,轻轻煽动坚韧,婆婆用树皮做成桶,使我从小跟着大人,在崎岖中砺炼挑水的毅力。
每当晨雾锁沟时,潜伏在取水路上的恶狼总向我们发起偷袭。每一次犹意未惧来,水捅惊魂嚎伤。
学校设在半山腰的破庙里,每天上学时手执木棍半个锄片敲打助威。被翅檐飞角久经风雨,雌牙咧嘴的各路雕神所震慑,黑板讲台被香烟所惑,老师的模样被墙壁画神所代替,一张铺满尘埃的木板土台代替课桌。幼小的.双脚吓得打颤,书不进耳。
三、
小河,无论是白天,黑夜,岁月渐进。那条河也滔滔不绝的唠叨,眼前忽明忽暗,象一粒残存的火种,夹在顺沟的风中狂奔在苍凉,贫穷的少年,青春年轮中。
当阳光在那里,赤着脚,穿上岁月划伤的着装,坐在河中那块发光的青石上,读着书,看水波里不断变化的阳光,彩云里飞过大雁。唱着同河水一样最爱笑的歌,听沟娃的回唱,用石片飘起五颜六色的水花歌,躺在绿绒绒,软棉棉的草坪上,用书盖上脸,梦着书里的小伙伴。
落日撞击坡峰的时候,水磨把狭长的沟震得昏昏晕晕,棉花掸车也溅起白云绣上花朵。
四、
小河,随我渐渐长大,每天放学拿起镰刀,背上竹篓,给牛割草,有时摊玩割草少了,就用树叶把背篓搭空,上面盖上草,蒙混过关。
那天下午,我同小伙伴前去河中心小岛,那片林茂密,草最好割,但最危险。
有人喊,狼来啦,伙伴四处逃命,我急中生智,上了一棵树,树不高,技很少,闭上眼睛,抱紧树,最后狼只撕掉了鞋子。
那天夜里,眼里噙满泪水,发烧,惊梦。几天后,才知道两个伙伴都被狼咬伤了睑,住进医院。
一月后,母亲为丟失的镰刀去成天念叨。爷爷领着我,用石头敲着铁锨,在那片阴森的林子里,找丟失的镰刀。突然觉得衣角动了一下,跟着爷爷爬上对岸的古瓦窖,回头一看,六只狼在林子畔追圈。
五、
小河,略去已往的孤单,坚毅博击,变成了生态河。筑起堤坝,架上大桥,
居住山坡上的父老乡邻也遂渐搬到小河两岸,很少洗衣服的乡亲也开始在河水清秀的盘石上捶练洗礼。
加宽了西去的公路,大部分父老去邻县拉煤,改善生活。
六、
小河,改变了自由曲流的个性,与大桥,公路比美。
在过去遗落的河床,修筑了糸列鱼塘,养鱼,供游人陲钓。
小河,沒忘,真的没忘。两岸勤劳,淳朴,善良的乡亲,不断创造,水上娱园,音乐会所,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世錦园”成西部一颗璀璨的明珠。
篇12:经典散文:情悠悠
总有这样一个动作,温暖心田;总有一句话,拨动心弦;总有这样一个人,存在我的世界里。——题记
父亲,一个多么动听的词,一个多么温暖的声音,一个多么不起眼的两个字。却陪伴着每个人的一生,每天父亲很早就起床,却总是很晚才回到家。每天回来,看着他那疲倦的样子,我说:“爸爸,累吗?”他总是嘴角向上逞强微笑的说:“不累啊。”其实他很累,只是为了不让我们担心罢了。那一刻,我真的很心疼,却有无能为力,因为我知道现在的我什么也没有,只能好好学习,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那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有这样一首歌:“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做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我是你的骄傲吗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是的,我们作为孩子的总是这样,从来不学会感谢父母,从不体谅和理解他们,总以为父母给的一切是理所应当的,他们的一句叮嘱,换来我们的的不耐烦。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们做大的错误,就是把最差的脾气和最糟糕的一面给了最亲近的人,却把耐心和宽容留给了别人。每天对父母爱理不理,对着他们顶嘴,和他们吵架,发脾气。总觉得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要买,买了以后却不好好珍惜,到处乱扔,在你的眼中,这点小东西算什么,可你又何曾明白这需要父母付出多大的.努力。从来·不曾关心父母的你不会感到自责吗?扪心自问,你对得起他们吗?
从来不曾忘记,每当我要放弃的时候,是他给了我勇气和信心;每当我迷失方向的时候,是他指引着我继续前进;每当我失败的时候,是他告诉我,“没事,其实你做的很好哦,加油!”这就是我的父亲,每个人的父亲都是这样的,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爱护,关心他们。
父亲,就像一杯清茶,融化心灵的冰封;父亲,是一杯凉茶,冲淡的痛苦的回忆;父亲,是一个太阳,温暖你的心田;父亲,是一盏明灯,照亮你黑暗的道路;父亲,是一片天空,随时为你敞开胸怀;父亲,是一个扁担,挑起整个家;父亲,是一把伞,为你遮风挡雨;父亲,是一件毛衣,是你倍感温暖。
父亲,一个充满情谊的词。
★ 情.景.思作文
★ 江南雪依然下散文
★ 苏轼前赤壁赋
【悠悠的景散文(集锦12篇)】相关文章:
爱极了这姗姗来迟的雪散文2022-05-06
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指导2023-02-15
大城小城的散文2022-05-07
塞外江南的雪散文2022-08-29
渔家傲教学设计2023-01-27
陕北情高中作文2022-06-24
流星中学写景作文2024-05-06
记忆里的乡村雪景散文2023-09-22
秋日絮语作文500字2023-07-06
腊梅与南天竺散文2023-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