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资料

时间:2022-05-07 13:34:5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心理健康资料((推荐9篇))由网友“秦牛正威”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心理健康资料,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心理健康资料

篇1:心理健康有关资料

心理健康有关资料

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能够全面正确的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能够自我评价,要自信乐观,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并努力向目标靠近。

二、具有健全的统一人格 能保持气质、性格、能力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所思所言所作能协调一致。

三、具有开朗轻松的心境 经常保持开朗、乐观、愉快、满足的心境,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要自尊自重。

四、具有坚强的个人意志 要有较强的心理能力,在挫折、困难、逆境面前不气馁,百折不挠。

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能主动的适应和改变现状。

六、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用真诚、信任、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并保持真诚的微笑。

七、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以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来对待学习,善于学习,刻苦钻研。

以上七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要求我们做到,只要能稳定有效的学习、生活和交往,就达到了基本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概念

现代健康概念,早已超出人们的传统认识,它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好状态。即:身、心两个方面。而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是随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的。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说法: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具有高效、快乐的适应状况。心理健康的人应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

“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和人际关系等。”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主要在这种情况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

我们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气质。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美国著名心理家马斯洛为心理健康提出了9条标准:

1、对现实具有高效的率的知觉;

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

3、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接受自然;

4、在其环境中能保持独立,能欣赏宁静;

5、注意基本的哲学和道德理论;

6、对平常的事物,如朝旭夕阳,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

7、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情,并具有乐于助人的热心;

8、具有民主的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

9、能承受欢乐和忧伤。

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

一、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的智力水平分为超常、正常、低常三个等级。人的智力主要由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操作等能力所组成。

二、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心情愉快表示人的身心活动处于和谐状态,快乐能使人积极向上、充满希望。

三、意志健康 其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自觉性是指人在行动时意志自主自觉,与之相反的是被迫盲从;果断性是指遇事能当机立断,与之相反的是优柔寡断;自制力指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言论和行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不感情用事。

四、行为协调 心理健康的人,言行举止协调自然,有条不紊,落落大方。

五、友好交往 正常友好的人际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呈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人在交往中获得了友谊、愉快和满足,从而会对生活充满希望。

六、反应适度 反应是指人对外界刺激给予的应答。人的反应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敏感,有的迟钝。正常的反应是既不过于敏感,也不过于迟钝。

[心理健康有关资料]

篇2:心理健康资料

心理健康资料大全

一、心理健康是什么?

早在1948年WHO(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了“健康”的标准,不但是没有身体疾病,还要有趋于完满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简单的说,心理健康的人至少应该有工作、有朋友、有现实感、有乐趣。他们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能够悦纳自己,愿意努力发展身心的潜能;对于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作无谓的怨尤。他们能和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环境能作正确的、客观的观察;并能有效的适应环境。对于生活中出现各项问题,能以切实的方法加以处理,而不是企图逃避。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关注心理健康、积极调节心态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未来的工作都非常重要。

但是,心理健康并不等于没有烦恼,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不如意的事情,怎样去面对那些不如意、不顺心甚至挫折、危机则尤其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素质,即便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也会陷入情绪低谷,也会有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的时候,有时,积极求助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是解决问题、从经历中获得成长的开始。

二、什么时候我需要心理咨询?

如果你有很长一段时间觉得非常孤独或者想找人说说话,抑或是觉得自己有些事情需要倾诉;如果你刚刚来到新学校,觉得学习上遇到一些困难、与同宿舍的同学相处并不愉快、或者你发现自己性格有些变化,比以前沉默寡言,甚至常常哭泣,有辍学的想法时,可以考虑心理咨询。

如果你发现自己学习效率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或者对某门功课觉得特别困惑,除了可以咨询你的辅导员、专业课老师之外,或许你还可以考虑心理咨询;如果你在情感问题上出现困扰,心情沮丧、长时间不能摆脱,或是在你的情感路上出现分手、失恋等让你一时间无法应对的事情时,你不妨选择心理咨询;如果你觉得与父母的沟通无法顺利进行,常常产生冲突,甚至周末不愿意回家,不想见到他们;如果你和恋人、舍友、同学、辅导员老师、导师或其他任何关系重要的人产生冲突或不愉快以至于影响了你正常的生活学习,你不妨选择心理咨询;

不管什么原因,如果你觉得某些事情非常让你困扰,一时间你又不能找到解脱的出路,或者自己被某种不良心情压抑超过两个星期,并且这一情况还在持续,你都可以选择心理咨询;在任何时候,如果你发现周围的同学或者朋友出现以上状况,都可以善意的向他/她介绍心理保健知识,建议他/她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况且,能够积极求助本身就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

三、心理咨询真的能保密吗?

许多同学担心自己和咨询老师说的话会不会被别人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心理咨询老师会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不会对任何人说起咨询内容。唯有在两种情况下例外:你在咨询中表达了涉及人身伤害的想法,并且经老师评估的确有可能;因法律刑事案件,法院或公安机关提出要求时。保密原则是心理咨询的重要准则,也是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所有的个案记录也将严格保密处理。

即便是辅导员或是家长推荐你来心理咨询中心做咨询,除非涉及到生命安全问题,你和心理咨询师的谈话内容也绝不可以带出咨询室之外,这是咨询师的基本职业伦理。但是,如果辅导员、家长或是你的同学、朋友的确能够帮助到你,心理咨询师会在征得你同意的前提下,帮助你更好地挖掘身边的资源,共同面对难关。

四、如何预约心理咨询?

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正式成立于1993年,中心向学生提供的服务包括: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网上咨询、心理健康月活动、讲座、心理健康必修课等。你可以时常关注中心网站http://xljk。aust。edu。cn,了解相关活动,学习心理保健的知识,也可以在需要时,可以预约个别咨询。咨询预约电话为6668494。

你还可以电话预约参加中心每学期开设的团体心理辅导小组,或是通过我们的网站留言进行网上咨询。中心每学期针对学生常见的新生适应、自信培养、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家庭问题等开设团体心理辅导小组,不同的带领老师使用沙盘、绘画、拓展活动等不同的工作方式,不要错过和小伙伴们一起心灵成长的机会哦!

五、关于心理测试

心理测试不同于大家平时做过的趣味测试,心理测试中选用的专业量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心理特点,自觉维护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

测试结果中心会完全保密,不与任何考评挂钩。这就像我们到医院做检查一样,结果属于个人私隐。所以各位同学可以放心的按照真实情况来填写。心理健康中心会在测试全部结束之后,开放测试结果,同学可以通过自己的账号密码来查看测试结果。本系统还带有心理咨询预约服务。同学们可以在日后遇到困惑时,自行预约你喜欢的咨询师进行交流。因此,需要各位同学记好自己的账号以及密码,以便在大学四年中享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提供的贴心服务。

六、我可以做点什么主动进行心理保健?

如果说人生像一部电影,那么大学生活无疑是这出戏里最精彩的一幕,它充满了学习、成长和青春;当然它也可能隐藏着困难、起伏和挑战。这些隐藏的荆棘有时候会很棘手,甚至影响到我们的情绪,也会让我们变得有些不那么坚强。“我们无法改变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改变它的宽度”,从现在开始,主动学习一些压力管理的知识将帮助你更好的面对大学生活,活出精彩人生。以下我们给出了几个帮助你调节压力的小处方,学习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吧!

目标管理处方

面临同样的压力,有些人可以轻松自如、游刃有余,有些人却疲于应付、顾接不暇,其实,这不仅是因为人们本身的问题解决能力有高下之分,很大程度上也与人们是否懂得管理目标有关。同学们不妨学习一些目标管理的小知识,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相信一定会事半功倍。

●设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很多人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却从来没有真正想过自己喜欢什么。有目标比空抱怨更加能够振奋人心。但是目标也要切实可行,比如很多刚入校的新生希望自己各方面都尽快突出,参加了太多的社团活动,盲目考证或选择二专,反而让自己陷入混乱之中,倒不如根据自己长期的发展规划制定属于自己的目标,而不是盲从于别人。

●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做计划,可是真正能够实施的计划不到十分之一。大部分计划中途流产的原因不外乎计划太好、难以实施。好的计划是可以帮助你分解大目标的计划,让你可以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理想的计划,而不是凭白无故给自己增加受挫感的计划。有些刚入大学的同学容易落进“一口吃一个胖子”的陷井,给自己制定了难以完成的计划,反而降低了对自己的评价和满意度。建议制定计划的时候可以把娱乐、休闲的活动也纳入计划之中,制定完了还要安静的问自己:“我真的能完成嘛?是不是需要再修改一下?”

●适时给自己一些奖励。当你完成自己计划中的一小步时,非常建议你“找准机会”给自己一个奖励,比如买一件心仪已久的首饰、吃一顿精美的晚餐、约好朋友出去看电影等等。据说,一个孩子要被父母鼓励七千次才会形成健康开朗的个性,让我们也多给自己一些鼓励,何乐而不为?

●懂得放弃目标、转移目标。有时候放弃比选择难得多。所谓“舍得”,不“舍弃”哪里能“得到”?如果条件不具备,或者多方努力目标依然难以完成,不妨停下来分析一下目标是否合适。最可怕的事情是爬到墙顶上,才发现梯子搭错了地方。

运动处方

大家都知道运动有百利无一害,但是真正能够坚持每天运动十分钟的人却少之又少。虽然已经有一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天慢跑两小时和抗忧郁药的治疗效果并无显着差异,但大多数人对于如此省钱又保健的运动却很难“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免疫抗压能力,平时的功课不做好怎么能行?运动处方可以帮助你有效的缓解压力带来的紧张感,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可以说是压力管理的必备处方。

●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做自己喜欢的运动如同看自己喜欢的书,都能起到放松身心、愉悦心灵的`效果。无论是长跑、羽毛球、高尔夫还是瑜珈、太极、爬山等等,只要你能每天坚持哪怕十分钟,都会收到美妙回报。当然,选择有氧运动更加“物超所值”,由于有氧运动的特点是有节奏和韵律、不是很激烈,持续时间长、充分活动大肌肉,如爬山、骑车、舞蹈、游泳等,可以温和的放松身体,带来舒缓的感觉,甚至还能扩大你的人际交往圈,在运动时结识更多的朋友呢!

●和好朋友一起运动。几个人一起坚持运动有时候会比一个人更加容易。无论是对情感丰富的女性还是注重兄弟关系的男性,和好友一起相约运动当然更加能够缓解压力,也许在边运动边聊天边诉苦的过程里,你会不知不觉找到走出困境的好方法。要知道,唯一不合适的运动是不运动!

饮食处方

大多数人不太会注意到饮食对我们的心理状态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殊不知,我们摄入的食物将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有些食物本身就能从生理上调节你的机体状态,不妨慎重的选择那些对你的身体有益的食物,他们同样影响着你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可以说,注意饮食是最容易做、也最难坚持的压力管理处方,你不妨试试看。

心理处方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人与人的心理状态常常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常常决定了你会遇见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拥有怎样的人生。不要忘了,每个人都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如果你能怀着一颗感恩、开放的心迎接每一天的生活,悦纳自己、真诚待人,相信你一定能拥有一份轻松、愉悦的好心情。以下给出了一些实用又简单的心理处方,帮助你开始学习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有意识的放松身心,培养属于自己的心理调节方法。

●身体放松法选择一个舒服的姿势坐着或者躺着,把眼睛闭起来,想象自己从头到脚每一块肌肉,每一根骨头逐渐的放松下来,从头部、眼睛、脸颊到下巴,再到脖子、胸部、腹部,整个上半身,腿部、脚都完全的放松下来。有时候你需要多练习几次,直到自己的整个身体觉得自然、松弛。

●了解你的非理性认知每个人都有一些莫名其妙冒出来的自动想法,比如:“我觉得自己永远都考不过去”、“我连这样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真是太笨了”等等。且慢,看看这些想法背后会不会有你的非理性的认知呢?比如,非此即彼(看到事物只有好坏、成败两极,如果没有达到完满,就是失败);以偏盖全(把某一消极事物看作一个永远失败的象征);瞎猜测(轻率地作出有人正在消极地与你作对的结论,但又无心对它作出证明);预言家的迷误(你寓言万事不如意,并且相信自己的预言是一个既成事实),仔细监视你的“自动想法”,也许,你会有非常惊奇的收获呢!

●音乐调节法音乐对我们的心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选择一个安静、不受人打搅的环境,放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如莫扎特的小夜曲,贝多芬的《田园》、《月光》,巴赫的咏叹调,班得瑞的自然音乐等,充分的享受音乐带给你的放松、宁静的感觉。

●想哭就哭目前已经有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性眼泪可以有效排除体内毒素,与其让那些毒素在体内滞留,不如大胆的在合适的场合、合适的人面前――想哭就哭!

●发明你自己的心灵处方最好的处方有时候需要你自己尝试发现,有些人喜欢养花草、宠物缓解压力;有些人喜欢读书、熏香放松心灵;还有些人喜欢打桥牌、看韩剧,跑步,冲浪释放情绪。从今天开始,去尝试属于你自己的应对压力的方法吧!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你无法用当前的思考解决当前的问题,因为当前的问题正是由于当前的思考所造成的(爱因斯坦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钻牛角尖的时候,如果你能勇敢地在这种时候寻求帮助,无论是寻求身边同学、辅导员、专业老师还是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你都会在过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不一样的视角,获得心灵的成长。我们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安全、保密、温馨、信任、专业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讲述心里话,你可以在咨询师的陪伴下度过难关,你可以在危机中发现转机,你也可以发现更丰富、更自由的自己,你,永远可以选择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篇3:心理健康知识资料

心理健康知识资料大全

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

国外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马斯乐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下列品质:(l)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3)既能悦纳本身,也能悦纳他人。(4)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5)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6)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7)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8)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9)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

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包括: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人际关系和谐

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标志是:

①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都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③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为。

④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人越来越为效益所趋使。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和高级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人们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拓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处理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每个人所不可避免。各种各样的竞争强度也越来越巨大,人与人之间的收入、社会地位等差异越来越显著。

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和扑朔迷离的大环境里,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关注自己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亲友的心理健康状态。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人是自然万物的灵长,是自然的杰作。人有极高的潜能。我们人人都具有象体育运动员邓亚萍、郎平那样的灵敏准确的感觉与反应,那样的承受能力。象小品喜剧演员赵本山、洛桑那样的充满着极大的活力与幽默。象电视节目主持人王雪纯、大专辩论会上优秀的辩手那样流畅的语言能力。象思想家孔子、科学家爱因斯坦那样的思辩能力。象文学家郭沫若那样的想象能力。象能记住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数的人那样的记忆能力。象恋爱中的少男少女那样的精神涣发、乐观。象健康教练马华那样的健美。象登上珠穆郎玛峰的运动员那样的毅力。象百岁长寿老人那样健康,无病。象生活中的李兰文那样服装整洁。象慈父、慈母对待子女那样是建设性的、是善的。

人本来可以是无压抑的人,是不受其内在的压抑驱使而自我决定其行动的人。如果他想喝酒就喝,并且喝的有滋有味。他并不是必须经常喝酒,不喝酒就难受的人。也不是不能喝酒的人,一喝酒就难受的人。

人本来可以是心想事成的人,是应付自如的人。他没有犹豫,马上可以决断。他每一言行都是理智高效的。是用一只手也可以战胜世界的人。如果他想考大学就能一心一意地复习,考上大学,并且能考上一个名牌大学……。

我们每一个人本应心理健康如上所述,但由于我们在生命历程中所受到的心理伤害。生活中的所谓正常人,其实并不在人的最佳状态,只是处于人的最佳状态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我们实际离自然赋予我们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常人有许多人整天愁眉苦脸、心烦意乱、以anmin药渡日,长期在苦闷绝望中挣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杀的绝路。有许多人终日以酒为伴、沾酒就醉,打人骂人。有许多人与人敌对、冲突、诉讼、犯罪。有许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压、关节炎等非器质性疾病,甚至身患绝症、早亡。有许多人无能、失意、潦倒、贫穷。有许多人学生学习不好。有许多人苦恼于性问题。有许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处,整日疑神疑鬼。许多家庭因成员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恼万分。许多夫妻不和、争吵、打闹、离婚……。

让我们运用心理科学保持我们自己和亲戚朋友的心理健康,以较好的身心状态工作、生活,享受人生。

篇4:心理健康的资料

有关心理健康的资料大全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每个家长都关注的问题,除了身体上的健康成长外,心理健康成长也是很重要的,看看是什么导致了小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吧。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 时向 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我暗示是指自己把某种观念暗示给自己,并使它实现为动作和行为,自我暗示现象经常在我们的意识和无意识中发生,例如,当我们有事必须在第二天清早起来时,往往到时候就会醒来,其原因就是前一天晚上我们在有意无意中对自己作了强烈暗示:“明天一早有事,必须早醒!”,由于考试的强大压力,考生很容易变得焦虑、烦躁、不自信,这会影响平时的学习和模拟考试,导致成绩不理想,造成精神状态不佳,要想摆脱这种状态,对自己施加积极的心理暗示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同学们可以设计一个鼓动自己的常用语,据说许多日本人在每天出门前,

都要对着镜子大喊三声:“我是最好的!”然后,信心百倍地上班去了,像这样经常充满激情地对自己说一些鼓励的话,这种暗示就在自己的潜意识中产生了作用,这是心理学上的暗示疗法,对自己的第一个长处,每一点进步都经常地、始终不断地进行肯定时,就会使乐观的态度,良好的情绪成为“自我”的主宰,使心理状态在自我激励、自我安慰中得到调整,每一天都保持自信、愉快、轻松的心态,要消除自卑,树立自信。自卑者要学会自己从自己的点滴进步中发现自身的价值,将这些进步适当地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千万不要对自己做出消极暗示,如考试时紧张怎么办,不会做题怎么办?考不上大学怎么办……越想越怕,越怕越紧张,性格内向、敏感多疑的考生要自信地去迎接机遇和挑战,不要自缚手脚,处处以别人为参照物来贬低自己,毕加索有这样一句名言:“你就是自己的太阳。”不为他人的辉煌而眩目,不为自己的平凡而自惭,自立,自强,自尊,自我激励,以今日之我战胜昨日之我。

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标语(一)

1、 接近那一点心距,成就那一份健康。

2、 阳光总在风雨后,快乐总在倾诉中。

3、 心与心的交流,让生命更加平等。

4、 打开心锁,解开心结。

5、 揭开心结,为心灵找到休憩的乐土。

6、 聆听心灵声音,放飞快乐心情。

7、 让每个生命在心理教育中熠熠生辉。

8、 爱心恒心自信心,心心相映;亲情友情同事情,情情关怀。

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二)

1、求知欲强

这样的孩子兴趣广泛,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对新鲜事物反应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2、意志力强

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从不半途而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还能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工作。

3、活泼乐观

与人交往坦诚、随和,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遇到困难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能很快释放,不淤积心里。

4、心态平衡

经常保持欢乐愉快的心态,遇事冷静,情绪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问题,很少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忧郁社会”的行为。

5、人际关系良好

心胸开阔,尊重别人,能与别人和睦相处。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适应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三)

1、依赖心理: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负心理:

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

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

3、自私狭隘心理:

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4、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

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四)

1、开朗的性格,明确的目标

无论在家、在单位或公共场所,都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生活上要有意义、有目标,这样会使人情绪高昂、执着追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2、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

做自己命运的主人.,积极参加并合理处理生活中的冲突;采取开放式的学习方法,不断增长生活经验;面对一种情境要力求有多种考虑和选择方法,把变化看成是学习的机会,学会应付变化的外界环境,并锻炼情绪的可塑性。

3、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遇事保持积极的心态,致力于问题解决,不要被消极失败的念头缠绕,而要力求成功,热情和积极总是与成功相伴;做生活的主动参与者,把情绪专注于目前的事业,富有成就感、荣誉感,这样你就会成为受人欢迎的人;要富有自尊与成就感,对自己的命运、思想、情感和行为有正确的估价,努力矫正消极行为与情绪。

篇5:小学生心理健康资料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

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

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三、应对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本人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

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满足等。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联合各科教师共同给学生增强自信心,不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弄不好;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

3、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

四、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 1)学习焦虑

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

(2)人际交往焦虑

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 人际交往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小学生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

(3)自责倾向

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关爱与认可的不安。当学生感受到父母、教师、朋友不认可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

(4)挫折感

小学生的挫折感是来自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小学生心理健康资料]

篇6:心理健康知识资料

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要保持良好心态,提高自身修养,树立家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从根本上避免外在的、强制的、过度的教育,并给孩子以情感上的支持。

要注重同伴之间的关系。青少年渴望同伴间的友情,同伴的影响大大超过了父母、教师的影响,要通过有效的外部干预和帮助增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要突出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要在高起点上塑造教师完美人格,加强师德建设,增进师生感情;要依靠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和工作网络,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展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适应能力训练;要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班主任、校医等相关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早期发现学生心理行为异常、疏导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指导学生寻求医疗帮助的能力。

优化社会环境。要在全社会创设宽松的成长环境,尊重青少年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要逐步建立有效的青少年心理援救体制,有针对性地指导青少年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如何自我调适;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特别是心理辅导或咨询人员的资格认证体系。

篇7:心理健康知识资料

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

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

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课多以班级为单位,面向全体小学生授课。教学辅导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学科知识的系统讲授,而在于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特别重视小学生的参与性和活动性,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于参与和活动之中。

2、与班队会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地接触小学生,通过谈心、交流,深入小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了解其内心体验和烦恼;把握小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倾向,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班队会。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少先队活动及各种形式的文娱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调整与辅导,养成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3、建立心理辅导室进行个案教育。心理辅导室由专职教师负责,持证上岗。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要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和适合儿童的特点。对辅导的对象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做好记录,尽量让所取得的资料详实。同时应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如:学会放松,让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听音乐、体育锻炼等方法调节;学会倾诉。让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找老师、长辈、亲友谈心,找人倾诉,或者通过写日记的形式,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学会行为改变,引导小学生在认识上分清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不良行为进行训练、进行塑造达到良好行为养成和强化之目的。

4、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深化心理品质教育。

据调查,目前上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不了解如何教育好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5、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精心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应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功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

篇8:心理健康知识资料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能在学习和社会活动过程中与人建立良好关系,能谅解他人,辨别是非,在遇到困扰时能克服困难。

目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尚无统一公认的标准。综合多数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观点看,青少年心理健康起码应具有如下标准:

1、身体健康,智力正常。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正常生活工作的基本条件。

2、人格完整,意识良好。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白,言行 一致,表里如一,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并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善于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其性格、情感都能符合其年龄特点。

3、乐于交流,善于结友。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结交知心朋友,与朋友能沟通心灵,友好相处,对矛盾和分歧,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并有乐于助人的愿望和行为。

4、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温度计;乐观能使人心情开朗。保持相对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就能在顺境中积极向上、谦虚谨慎,在逆境中意志顽强并能战胜困难。

5、有所追求,积极进取。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承 担责任。

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的一项统计显示:要求提供心理咨询或矫治的来访青少年中30%是由于学习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而团省委的一次调查数据也显示:有68.9%的学生认为“压力很大”或“压力较大”,21.5%的学生“说不清”,仅有9.5%的学生轻松地感到学习“没有压力”,有35.9%的中学生已经把“学习太累”当做自己学习劲头不足的最主要原因。

对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通常从政治上、思想上、品德上分析得多,而从心理上分析得少,以简单、呆板、僵化、千篇 一律的思想政治工作取代一切,盲目追求升学率,使得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等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

传统文化倍加推崇的师生关系被打破,更使青少年失去可容健康心灵成长的大片土壤。由于缺乏必要的交往,师生间交流互动减少,情感和思想交流渠道不畅,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渐行渐远,而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及有偿家教、鄙视成绩差的学生等现象更使师生心理距离越拉越大。调查中,有71.7%的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一般”,甚至有6.5%的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差”,这种现象客观存在,且已不是局部、暂时的个别现象。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其中,影响最为重要和突出的,则当数父母的文化素质、教养方式、健康状况、夫妻关系、经济状况及父母的品德行为等因素,在与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教师及团委书记的个别访谈中了解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多来自生活困难或单亲家庭。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主任张大生更是一语中的: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有一个问题家庭。

在许多人看来,暴力行为和学校是不沾边儿的事,但严峻的事实是:校园中的确存在着暴力行为。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了解到,在他们接待的来访青少年中,因受校园暴力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且日趋严重。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抢劫,即高年级在校生或流失生向低年级学生索要钱财,被抢者如果没有钱或者钱少就会被殴打,而被抢者由于遭到威胁往往不敢向老师或家长反映,导致实施抢劫者愈发猖狂。而学校及家长往往将预防校园暴力的重点对准校外,却忽视了同为学生的校内施暴者。校园中的抢劫现象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特别是心理上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许多被抢学生日后想起当时情景仍感到很害怕。

篇9:心理健康的资料

早在1948年WHO(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了“健康”的标准,不但是没有身体疾病,还要有趋于完满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简单的说,心理健康的人至少应该有工作、有朋友、有现实感、有乐趣。他们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能够悦纳自己,愿意努力发展身心的潜能;对于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作无谓的怨尤。他们能和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环境能作正确的、客观的观察;并能有效的适应环境。对于生活中出现各项问题,能以切实的方法加以处理,而不是企图逃避。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关注心理健康、积极调节心态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未来的工作都非常重要。

但是,心理健康并不等于没有烦恼,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不如意的事情,怎样去面对那些不如意、不顺心甚至挫折、危机则尤其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素质,即便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也会陷入情绪低谷,也会有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的时候,有时,积极求助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是解决问题、从经历中获得成长的开始。

心理健康具体标准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心理健康内容

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

2)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不脱离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3)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4)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各时期心理健康标准

1、青春期标准

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

一、智力发育正常,即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

二、稳定的情绪。尽管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但不会持续长久。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理解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友善、宽容地与人相处。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能对自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2、老年人标准

老年人怎样的心理状态才算是健康呢?有关学者制定了10条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四、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五、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六、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际关系中,有正性积极的关系,也有负性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八、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不愉快的情绪必须给予释放或称为宣泄,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另外,客观事物不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情绪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评价而产生的,不同的评价结果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有一位老太太,大儿子是晒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老太太总是发愁,阴天她为大儿子担心,晴天为小儿子担心。一位心医生对老太太说:“您真有福气,晴天您的大儿子赚钱,雨天您的小儿子赚钱。”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兴起来。

九、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一个人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应该对自己有利,对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否则只顾得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而损害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就会引起人际纠纷,而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十、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个人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愉快感和幸福感。但人的需求往往是无止境的,在法律与道德的规范下,满足个人适当的需求为最佳的选择

3、大学生标准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智力正常。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三、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四、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一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五、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事实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惭,面,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六、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工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七、社会适应正常。个体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做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革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八、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卫生院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居民健康档案培训课件

护理专业的健康教育计划怎么写

卫生院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医院健康教育年度总结

进行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

青春健康教育工作心得体会

社区健康教育计划

新时期学校档案管理

公共卫生工作计划

心理健康资料
《心理健康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心理健康资料(推荐9篇)】相关文章:

健康教育控烟宣传资料2024-03-20

地理教学小论文1500字2022-06-10

档案管理规范2023-01-21

健康教育教育计划2022-10-10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2022-08-18

健康促进社区工作总结2023-08-16

课题结题报告格式2023-08-15

健康教育工作制度2022-09-20

课题结题报告怎么写2022-05-28

初一地方课程教学计划2022-12-1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