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名家点评(锦集5篇)由网友“huajin”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雨巷》名家点评,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雨巷》名家点评
戴望舒的诗《雨巷》发表于《小说月报》第19卷第8号。编者叶绍钧对《雨巷》的评价是:《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朱湘在致戴望舒的`信中,对《我底记忆》颇多誉美之词,文中高度评价《雨巷》,认为“《雨巷》在音节上完美无疵”,与Poe的Annabel Lee“真是异曲同工”,“在音节上,比起唐人的长短旬来,实在毫无逊色。”
卞之琳在《戴望舒诗集序》中提到过这首诗,他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一种回荡的旋律和一种流畅的节奏,确乎在每节六行,各行长短不一,大体在一定间隔重复一个韵的七节诗里,贯彻始终。用惯了的意象和用滥了的词藻,却使这首诗的成功显得浅易、浮泛。”
《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音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创作背景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诗人时年22岁。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诗人,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夜坐听风,昼眠听雨”,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可生活贫乏,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诗人只能在“旧时的脚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盘桓中寻求慰藉。个性的轻柔、忧郁和时代的重压,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雨巷》说课稿 人教版
2.评戴望舒《雨巷》
3.戴望舒《雨巷》阅读感悟
4.《雨巷》意象浅析
5.《雨巷》练习题及简析
6.戴望舒现代诗歌《雨巷》
7.赏析戴望舒的 雨巷
8.戴望舒雨巷原文欣赏
9.徐涛朗诵:雨巷
10.雨巷意象分析
篇2:雨巷名家课堂实录
雨巷名家课堂实录
师:下面呢,大家把书翻到第六页。第六页是诗两首,我们先看第一首。戴望舒的《雨巷》(板书)。这是一首现代诗,大家先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生:(读诗)。
师:好,我找一位同学来把这首诗读一遍。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呢,其他同学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哪位同学主动来读一下,主动来读一读,哪位同学?你来吧。
生:(读)。
师:恩,读得很流畅。好,请坐。“她静默的走近”,“他静默的远了,远了”(订正)。
生:(笑)(窗外传来鸡鸣声)
师:请大家把这个问题思考一下。(窗外的鸡鸣声此起彼伏)
生:(思考)。
师:哪位同学想好了?请一位同学。哪位同学?最好自己站起来,人家喊你站起来吧,有些同学说:我想好了,你又不喊我;有些同学说:我没想好,你又喊我了。那你来说说吧!
生:写的是作者独自在一个寂寥的雨巷里,希望找到一个像丁香一样完美的一个代表吧。
师:一个代表?一个姑娘吧!
生:一个姑娘。然后呢,他希望她有着所有丁香有的特点。
师:很好奥。诗人啦,他在一个寂寥的雨巷呢,希望逢着一个像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们把这里的关键词找出来。是哪个啊?关键词?就是她刚说的那句话里的关键词。
生:逢。
师:有些同学说“逢着”,故事一般要交代?
生:背景。
师:时间,地点。
生:人物。
师:人物吧。
生:丁香。
生:寂寥的雨巷。
师:雨巷(板书)。“我”就是诗人(板书),还有呢?
生:姑娘。
师:姑娘(板书)。好,请坐。“雨巷”,我们先来看看雨巷奥。它在诗词里面叫意象。诗人啊,姑娘啊,这些所描写的对象啊,在诗词里面叫意象。雨巷,巷子啊,大家见过没有啊?有没有感受啊?
生:见过。
师:你家有?什么叫巷子,就是两座屋之间,中间那个过道,对吧!
生:议论。
师:我们家的巷子一般都比较短。就是两栋房子之间啊,那个过道。但是跟课文中描写的这个雨巷呢,不太一样。大家结合课文中所描写的雨巷和我们实际生活中的感受、见闻。谈谈这个巷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啦?
生:寂寥。
生:寂寞。
师:恩,寂寥(板书)。为什么巷子是寂寥的啊?没有什么人。
生:没人。
师:还有什么特点?
生:悠长。
师:悠长(板书),但是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巷子一般都比较短,像这种很悠长,一眼看不到尽头的这种巷子。哪里有啊?
生:北京。
师:有同学说北京有,北京的什么啊?
生:胡同。
师:胡同。
生:湖南。
师:湖南也有。在哪里啊?
生:长沙。
师:长沙。
生:余杭。
师:余杭有,他很聪明奥,因为作者他就生活在余杭。他知道这个巷子呢,肯定跟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系,是吧!而且很有可能跟他小时候的生活经历有关系。典型的是在徽州区,黄山那一块,以后你们有机会或者有同学去过的,你会见到奥。以后你们都有机会的。那个巷子曲折幽深啦,很悠长悠长的,一眼看不到尽头的。还有就是北京的胡同。还有什么啊?
生:周庄。
师:奥,周庄。我们有同学去过的。周庄啊。就是像这些比较古老的,有着古老建筑的地方啊。一般都可能有这种很悠长的小巷子。一眼看不到尽头的。我们经常在哪里看到?
生:电视。
师:电视剧里面看到。很悠长、很幽深。还有呢,啊?
生:凄婉。
生:颓圮。
师:有同学说颓圮(板书),颓圮是什么意思啊?破败吧。这个字读pǐ。这个巷子为什么这么破败啊?
生:古老。
师:很古老嘛,年代久远嘛。不像我们今天的房子奥,拆了建,建了拆。过去那种房子有的都是几百年的,几百年啊!几百年的建筑,很多的。像今天欧洲国家有好多几百年的建筑。在我们国家,在这个大拆违,大建设的情况下,像这样的古老的房子已经不多了,而且像这样的古老的巷子就更不多了。很破败、很古老、很寂寥。寂寥什么意思啊?啊?
生:寂静。
师:寂静。寥呢,什么意思啊?
生:(沉默)。
师:没带字典啊?
生:带了。
师:带了字典查查。什么叫寥?字典应该人手一部诶。
生:稀疏。
师:啊?它不止一个意思吧?
生:空旷静寂。
师:空旷的、静寂的。就说明没有什么人,很静寂。那在下雨天啊,作者说“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来到这个雨巷的时候,表现出一个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啊?
生:惆怅。
生:迷茫。
师:惆怅、迷茫的(板书)。拿课文里面的话来说,就是什么啊?
生:彷徨。
师:彷徨(板书)。而且,怎么样?前面还有一个词。
生:忧愁。
师:没有“忧愁”诶。
生:独自。
师:独自的。他是一个人,很彷徨。什么叫彷徨啊?查查嘛!
生:游移不定。
师:游移不定,就这一个意思啊?
生:不知道往哪里走。
师:游移不定,不知道往哪里走。来回走啊,走来走去。就好比你家里面,你爸爸比较愁闷的时候,吸着一支烟啦,走来走去的。有的喜欢安静的爸爸呢,就喜欢坐在沙发上面—
生:抽烟。
师:抽着烟,一动不动,是吧!有的呢,走来走去的。说明他很苦闷,一个人苦闷的时候,肯定是心里面有事情,所以,作者呢,他是带着这样一个状态啊,来到这个雨巷的。读到这里,我有一个疑问,下雨天,诗人不在家里呆着,到这里来干嘛?他可以在家里啊,一个人躲在房间里面,静静的思考,或者说找一个不下雨的地方,没有雨的地方,独自一个人坐一会儿消解苦闷。那他为什么要来到雨巷呢?你来讲讲(这生在轻轻说)。
生:他到这里来找一些支撑他精神的力量的。
师:他是到雨巷里面来找一些精神的力量了。雨巷为什么能够给他一种精神的支撑呢?
生:他以前生活过。
师:“他以前生活过”。一般我们小时候的接触过的事物啊,他都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是吧!你们现在可能感受还不深,等你们再过一些年,或者说远走他乡了,在那个时候如果遇到什么事呢,有时候,你会发现啊,小时候经历过的一些人和事往往能够给你很大的精神支柱的。所以啊,诗人比较愁苦的时候呢,他到他最熟悉的或者说最怀念的巷子中来了。来寻找精神安慰和精神支柱。好,请坐。讲得很好。我们读诗啊,就要有感觉。感觉出来了。这首诗,就好理解了。据学者考证,诗人小时候生活在杭州,那个地方有很多的大巷子,小巷子,曲曲折折的巷子,这个地方应该给他留下了一些美好的回忆吧。下面他说到,“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他一个人来到这巷子里面,他果然啦,要找什么呢,他要找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生:(喃喃自语)。
师:啊?什么?声音大一点嘛!请大家把描写姑娘的部分啦,自己先读一读,然后,仔细考虑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
生: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
师:你先找奥,然后呢,我们一起来讲,好吧!他要找的这个姑娘有什么特点啦?
生:(思考)。
师:好,大家一起来讲,他要找的这个姑娘有什么特点啦?刚才有同学说了,这姑娘有什么特点啊?
生:哀怨。
师:啊?哀怨。恩,哀怨的。
生:忧愁的。
师:忧愁的。
生:冷漠的。
师:冷漠的。
生:凄清的。
师:凄清的。
生:彷徨的。
师:彷徨的。
生:凄婉的。
师:凄婉的。
生:凄婉迷茫的。
师:凄婉迷茫的。我们就拿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总之呢,这个姑娘是什么样的啊?
生:愁怨的。
师:愁怨的(板书)。还有什么特点?刚才我们同学说,这个姑娘是哀怨的、冷漠的、凄清的、凄婉迷茫的。这几个词语的意思不一样吧?她为什么“哀怨”?“哀怨”是什么意思啊?哀,就是哀愁,怨,就是怨恨。是吧。“凄清”的,就是凄凉的,是吧!清凉冷清的。就说明她的境遇怎么样?不好,凄惨的。清呢,就是冷清。用“清”形容一个人的时候,表明没有什么啊?有没有同伴啦?没有吧!没有同伴。凄婉迷茫,有问题得不到解决。凄婉,婉呢,就是婉约的意思,这个婉约是形容这个姑娘,怎么样啊?她的美丽,是吧!她的美丽啊。还有呢,描写这个姑娘的—
生:芬芳。
师:奥,芬芳。恩,“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个姑娘怎么样啊?这是写姑娘的什么呀?
生:美。
师:美。这是一个愁美人。愁怨的美人啦!而且,她不是像玫瑰花一样的美,也不是像百合一样的美,她是像什么一样的美啊?
生:丁香。
师:像丁香一样的美。丁香花大家见过没有?
生:见过。
师:见过啊,你见过,你给我描述一下,丁香花是什么样的?你站起来跟大家讲,怎么样?(不愿意站起来)。那你描述一下吧。
生:在一起的(用双手比划着:包在一起的形状)。
师:一串串,一簇簇的,对吧!还有哪些同学见过丁香花啊?啊?(小声说。)我们这儿种植得不多。
师:恩,像这种,一簇一簇的(点击网上的图片)。基本上都是什么颜色啊?
生:紫色。
师:以紫色为主,对吧!
生:还有白色。
生:白色。
生:白色的。
生:白色的好看。
师:这种紫色也好看。
生:这种好看。
生:还有那种茶绿色。
生:哇。
生:好看。
生:黑龙江啦!
生:内蒙!
师:就这样的,奥。好,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把描述丁香的这一段文字读一下。
生:看不见。
师:看不见我就调大一点(调整字体)。你来读读吧!
生:读(材料一)(这位同学看起来比较有喜感。)。
生:(他生笑。因为这位同学看起来比较有喜感。)。
师:好,他前面这部分读得很好。被你们笑得他后面一部分没读好。
生:(笑)。
师:好,你们笑他。下面一个问题。我看你们能不能回答得好。这段文字里面所介绍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啊?
生:纤柔。
师:好,概括一下,奥。
生:(小声说)。
师:诶,刚才谁讲的啊?你来概括一下吧!
生:纤柔,淡雅,清香。喜光、喜温暖、喜湿润。
生:这是读。
师:概括一下,奥。
生:耐阴。
师:耐阴。
生:开花稀少。
师:开花稀少。
生:耐寒、耐旱。
师:耐寒、耐旱。
生:对土壤的要求不严。
师:对土壤的要求不严。
生:喜欢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师:恩。
生:忌在低洼地种植。
师:好,请坐。哪位同学再概括一下?他概括了一些,但不是很概括。你来说说吧!
生:纤小,柔弱,喜阳光充足。耐寒,耐旱,忌在低洼地种植。师:好,请坐。这两个同学呢,概括得都不是很简洁,丁香纤弱、淡雅、喜光、耐寒性强、忌积水。再看看下面,它在我国古诗文中,有这么一个特点,丁香花未开时,其花蕾密布枝头,称丁香结,把丁香的花苞称为丁香结。丁香结,常常被诗人用来形容愁思郁结,难以排解。花苞好比一个人,愁思难以排解,自古以来,这个意象,都被沿用下来。你比如说李璟《浣溪沙》里面有这么一句话“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和李商隐《代赠》里面也有这么一句话“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都是借用丁香这个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愁闷的。那诗人“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来了没有啊?
生:没有来。
师:来了没有?
生:没来。
师:你怎么知道没来啊?
生:想象的。
师:文章怎么说的?
生:希望。
师:“希望”!那文章不是说“她静默的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吗?“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她不是来了吗?
生:她想象来了。
师:奥,他想象来了。他想象这个姑娘走到自己身边了。那这个姑娘走到他身边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表现啊?她有没有跟诗人说话呀?或者聊几句啊?
生:没有。
师:那这个姑娘做了什么?
生:叹息。
师:她为什么叹息?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
师:文章里面说“她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所以她叹息,她没有跟我说一句话,只是“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看了我一眼。她为什么不跟我多说两句啊?按理说“同是天涯沦落人”,应该有很多话说的啊,而她只看了我一眼。
生:不认识。
师:不认识就不能说话啦!她为什么“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为什么看我的时候还叹息一声啊?
生:不言而喻。
师:说得很好。此时无声胜有声。两个同样遭遇的人,有时候不需要说话,心有灵犀一点通。看一眼就行了,就理解了,都理解对方呢心里想的是什么。所以有时候不说话比说话呢,效果更好一些。“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飘过”,是不是很快啊,像风一样的,是吧!很快。而且“飘”是形容风的,风有什么特点,你看不见,也抓不着吧!他把那种忽远忽近,想抓呢,又抓不着的这种感觉写了出来。“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最后这姑娘怎么样啊?
生:消失了。
师:消失了,飘走了。
生:(笑)。
师:“飘”形容很快,无声无息的。或者在不经意间,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就走了。你看那个风吹来,从你后面吹来,然后一下子就没有了。很快,无声无息的,还没反应过来,它就已经没有了。那我们再看,最后这个姑娘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吗?有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呀?
生:颜色。
生:芬芳。
师:留下了颜色吗?留下了芬芳吗?
生(齐声):没有。
师:什么都没有留下。“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消失得无影无踪,什么都没有留下,只留给作者什么—
生;寂寥。
师:有同学说只留给作者寂寥、哀怨、惆怅。还留给了作者什么呀?留下诗人一个人仅仅在那个地方哀怨吗?还留下了什么?
生:希望。
师:有同学说“希望”,那你怎么看出还留下了希望呢?班长。
生:(笑)。
师:你来讲讲吧。你不是说,他也留下了希望吗?
生:沉默。
师:请坐。他留下了什么希望啊?
生:最后一句。
师:“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虽然这个美丽的、冷漠、凄清、惆怅、静默的姑娘,来了,瞬间又走了。什么都没留下,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够重新再遇见她。诗人很彷徨、孤独。她希望有这么一个女孩子来理解她。我们经常说,你不理解我。任何人都希望有人能够理解他。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个知己是谁啊?就是能够理解你的人,所以当你做一件事情不被别人理解的时候,那种滋味是不是很难受啊?(生点头)或者被别人误解的时候,就更难受。可能,诗人也希望有这么一个姑娘能够看他一眼就知足了。那作者到底为了什么事啊?
生:失恋。
生:(哄笑)。
师:(笑)。我不知道你是有意说的,还是无意说的。你刚才不是说“失恋”了吗?你从哪里看得出来她“失恋”啦?啊?那你来讲讲吧。诶,(大家别讲话,别讲话。)从哪里看得出来他失恋啦?
生:沉默。
师:我不知道他这句话呢,是无意说的,还是潜意识里说的。
生:潜意识(齐声)。
师:就是说诗人失恋了。这首诗啊,他写于1927年,1927年,当时作者正好多少岁啊?22岁,你说哪个少男少女不怀春啦,是不是啊?
生:恩。
师:他有没有自己喜欢的'姑娘呢?
生:有。(起哄)
师:所以这很有可能。据记载,作者当时住在他的好朋友施蛰存家里,施蛰存是我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施蛰存(板书),而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呢,长得很漂亮。
生:奥(齐声)!
师:诗人很喜欢她。诗人当年啦,就住在施蛰存的家里面,才初次看到他的妹妹,产生了好感!但是,即使不是施绛年,我们说,诗人都已经22岁了,他难道没有自己喜欢的姑娘吗?或者说,即使没有遇见自己喜欢的姑娘,他难道没有去想象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姑娘吗?是吧。还有一个问题,作者在文章里面显得非常的哀怨、彷徨。那是不是仅仅是因为感情的缘故啊?我们说知人论世,你要了解这个人,必须要了解这个人的生活和他处的时代环境。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诗人当时生活的时代大环境很复杂,这对年轻人有着很大的影响。青年们的头上啊,笼罩着一层阴影。整个时代大环境,造成了当时青年一代很迷茫、很彷徨。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诗人为什么在文章里面显得这么的消沉。但是呢,他是留着希望的。文章最后一句话又说了“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也许姑娘走了,自己的理想也没实现。但他同样还是希望这个美丽的姑娘,怎么样啊?再来。他还是希望自己的理想啊,能够实现。有时候,是不是就像我们个人的理想一样啊,像姑娘一样,似乎来了,似乎我马上就要把这件事情做成了,诶,突然之间呢,这事又没做成,对吧。这首诗,最让人感动的地方也就在这里,他没有放弃希望,他内心呢,还是存在着希望的。即使世界一片黑暗,他还在追求着美,“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姑娘高雅、柔弱,坚强。我们说丁香耐寒、耐阴,就像人一样。表面上很柔弱,其实她内心很强大,有着很强大的耐力,不像我们人工培育的很多花朵,表面上看,很妖艳,但是呢,是禁不住风吹雨打的。所以他仍然怀有希望啊,到最后他又说“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种写法,在文章当中,叫反复、回环。前面第一段出现了,最后一段呢,又出现了,前后呼应,然后前后回环,反复的。当一个人,你自己不丧失希望的时候,谁还能夺得走你的希望啊,谁还能夺走你的理想啊。没有人能够夺取你的理想。所以,戴望舒啊,即使在那样的环境下。他同样对未来呢,寄予希望。就好比我们很多人一样啊,当前途未卜时。在心里面还有那么,还有那么一点小空间,留着对未来存有希望的,不放弃。下面大家把文章齐读一遍,奥。“雨巷 戴望舒”开始。
生:读。
师:戴望舒当年正处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处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呢,每个年轻人都渴望自己能够成功,事业有成。但是在整体大环境不好的前提下呀,他的个人前途呢,或者说他的理想呢,他可能感觉到很迷茫。但即使在自己眼前一片迷茫的时候,他依然对未来怀有希望。所以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来读一读这些文章。你会受到很多的启发。他们这些人,奥,都是在困难面前啦,表现得很坚强的。当然要做到,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我们说人毕竟是肉体之躯,不是钢铁做的。不是每个人他都能够承受得住一波又一波的磨难。但是我们要知道啊,有人承受下来了。所以这些人是不是给我们很大的鼓舞啊。当我们处在困境中,处在挫折中,这些人,这些斗士们啦,他都能给我们提供以精神的支柱,就像刚才那位同学所讲的,精神的慰藉。好,我们今天就上到这里。下课。
篇3:戴望舒《雨巷》点评
戴望舒《雨巷》点评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点评】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雨巷》:梅雨时节,江南悠长的小巷,营造出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陽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丁香一样的姑娘”寓示着美好的理想。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梦境中的姑娘,她的离开也粉碎了梦境。
篇4:诗《雨巷》课堂实录与点评
【小编寄语】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情景再现,用身边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这篇《雨巷》的教学实录,实录中带有名师点评,希望能给教师朋友们在实际教学运用中带来些许帮助!
师: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到汉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出现了很多流派,涌现了许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肥沃的诗歌土壤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贞爱国的艾青。今天我们再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他的名字叫戴望舒(板书)。
江南小巷,在霏霏春雨中,该有怎样的一番情致呢?让我们随着音乐和舞蹈,来欣赏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板书)。在认真聆听的时候,请同学们体味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说说是什么。
【点评:学习诗歌,导入语适宜用诗化的语言,精炼,优美,概括;学生聆听、欣赏时,所带问题单一,好。】
师:(播放多媒体课件)
生:(很仔细地看书,部分同学轻声跟读)
师:诗中的一些字音、词义我们来学习一下。(出示需要理解的词语,指导学生正音和理解词义)
【点评:问题呢?应利用学生情绪未退时及时回应。】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彳亍:慢步走,走走停停。
惆怅:伤感,失意。
颓圮:坍塌、倒塌。
寂寥:寂静、空旷。
生:(和老师一起读词,读词义)
师:我们学习了这些词语,但更要懂得、理解词语在诗中的含义。好,听完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抓住诗中的几个关键词来形容一下诗人的感情基调呢?
【点评:更要懂得、理解词语在诗中的含义,强调得好。在语境中学习词语符合人的认知心理,理解更准确,记忆更长久。但问题有问题:教师到底要问什么?第一问未解决,又提出第二问。】
生:(学生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书中找词语,陆续说出)孤独,寂寞,忧郁,哀怨,忧伤,彷徨……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朗读出这样的感情基调呢?我们也应该用刚才同学们所总结出的孤独、忧郁、忧伤、彷徨这样的感情来读。要想读出这样的感觉,我们朗读的速度是应当快还是应当慢一些?
【点评:又出现第三问!当然,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也不失为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
生:慢一些。
师:对!那么我们就跟着这样的感觉走,缓缓地读出作者内心的忧郁和惆怅吧!前两节诗我请两位同学来找找感觉,看谁的感觉更到位;两位学生评价,说说谁读得好,为什么读得好,或者你觉得哪个地方应当怎样处理会更好,你也试一试。
生:(两位学生各读了一节诗。一学生举手评价)我觉得第二位同学读得稍微好一些,因为有感情,忧郁一些。
师:你说他朗读的感情更加忧郁,能自己也读一读吗?
生:行。(朗读一二节,效果较好)
师:这位同学果然朗读得比较好。好,通过比读我们看到,同样的诗歌,但是各人读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有的人读得很平淡,有的人却读得很有味道,而我们正是要你读出诗歌的这种味道。下面我们学习刚才读得好的同学,自己也来试一试,请大家集体来诵读这首诗歌。
生:(学生齐读,整齐而有节奏)
【点评:通过学生比读、评价、再读,教师点评,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朗读诗歌。】
师:总体来说读得较好,但有些诗句朗读要注意语速再慢一些,有些词语要有一定的处理,如悠长、悠长,远了、远了,要读出词语所表达的感觉。
【点评:这里教师可自己示范朗读一节或几句,让学生跟读,效果会更好些。】
师:我们通过朗读这首诗,充分地感受到了诗人的忧伤,那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这种忧伤的呢?
生:从诗中的词语可以感受到。
师:其实刚才我在让你们抓关键词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的时候就已经说过了,首先,我们看到诗中用了大量的带有忧伤的感情色彩的词语,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划出这些词语。
生:(学生用笔按顺序边划边回答)彷徨、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冷漠、凄清、惆怅、凄婉、迷茫、太息(叹气)。
师:对,这些词语都是诗人表达忧伤感情的载体。诗的高妙之处,不仅仅在于只靠词语来表达情感,而且还会创造一些意象来营造情感氛围。那么,什么是意象呢?
生:(思考)
师:下面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比如说,我想表达我的思乡之情,我当然可以用想念故乡、思念故乡这些词语来表达,但是如果用一种物体形象来表达会更加让人觉得很有道理。那么什么物体容易让人产生思乡之情呢?我读两句诗大家就知道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面都有一个意象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它就是——
生:(齐答)月亮。
师:对,月亮。我再读一首诗,大家来找一找这首诗中有什么物体形象它就是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的意象: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生:红豆。
【点评:利用学生原有知识,引导掌握意象这一较难懂的概念,好。】
师:(微笑)很好,说明同学们懂得什么是意象了。意象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体形象(板书)。诗人戴望舒在这首诗中也设置了几个意象,你能找到它们吗?
生:(在诗歌中找出这些意象,自由发言)雨巷、颓圮的篱墙、丁香、油纸伞、我、姑娘。
师:说的很好。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在这首诗中的意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背景物体,一类是人物形象。(归纳重要意象并板书)
师:①雨巷和颓圮的篱墙(示图):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让人产生伤感。有诗为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这是一条空巷,阴暗潮湿,而且残破。因为还有颓圮的篱墙。这就更让人感到怎样?
生:迷惘和惆怅。
【点评:颓圮的篱墙漏了。】
师:②油纸伞(示图):你看到油纸伞,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怀旧、美丽。
师:是的,油纸伞本身就给人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在诗中它是丁香姑娘的美丽的点缀,增添了怀旧、朦胧的情调。
师:③丁香和姑娘(示图):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形状像结,花紫色或白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自古诗人对着丁香往往生出伤春之情。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诗人许多的愁怨和凄美。如:李璟的《浣溪沙》中有这样的诗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也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的诗句。作者在诗中用丁香花来比喻姑娘,作者是想说什么呢?
【点评:古诗词的引用,对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是一种浸润,也凸显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
师:(提示引导)丁香花姣好却容易凋落,那诗中的姑娘——
生:姑娘美好但转眼即逝。
师:是的,美好而转眼即逝。那么这位丁香姑娘是不是诗人心目中向往的姑娘?可以说是的,但是还不仅仅如此。后面我们还要说到丁香姑娘还有其他的象征意义。
师:④我:诗中的我是一个有所追求的青年。孤身一人,默默彳亍着,我既有对丁香姑娘的期盼,也有对眼前现状的迷茫,还有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点评:对几个意象的内涵,没必要不停问,事事问,有的通过师生互动解决,有的由教师直接说出,好。】
师:诗人为什么会这样低沉幽怨呢?这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边讲述边板书)
①性格的忧郁:戴望舒(示图):193月出生于一个银行职员家庭,虽然不太富有,生活也是无忧无虑。然而一场天花给他脸上留下了片片瘢痕,这生理上的缺陷,使得诗人的性格从此变得非常忧郁。
②时代的忧郁:《雨巷》创造于1927年夏天,当时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造成了全国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积极响应革命、向往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高峰堕入了低谷。后来戴望舒隐居上海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这个时代的忧郁。
③爱情的忧郁:隐居松江期间,诗人对同学施蛰存的妹妹绛年产生了爱慕之情,但生理的缺陷使诗人心中存有自卑感,给爱情笼罩上了无形的阴影。最后他与恋人分手了。这是他爱情上的忧郁。
【点评:这个环节安排得巧妙,处理得巧妙,好。】
师:现在我们的教室外面正下着雨,在这样的雨天,同学们,你们的心情怎样?
生:有些忧愁,不是很畅快。
【点评:巧将时雨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好。】
师:我们在雨天也会感到一些忧愁,更何况有着三重忧郁之情的诗人戴望舒呢?所以,诗人的感情才会如此忧郁低沉。
师:《雨巷》这首诗中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象征?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很相似。象征也要求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
【点评:这里处理得不够自然:承上和启下都缺少必要的勾连。】
我举些例子大家就知道了。小草,自然界一种微不足道的植物,无所谓精神啊、品德啊之类,但人们为什么要写诗作文来歌颂它呢?例如: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个无人知道的小草。象征着具有平凡朴实、乐观向上精神的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用它来象征人的一种顽强坚韧的精神。
所以象征就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板书),这种抽象的意义是作者赋予它的,所以有时候相同的事物也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只要你能体会到象征物和被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你就可以找到它的象征意义了。
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所讲的《雨巷》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人生经历,想一想这首诗中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生:(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雨巷象征着:雨象征着泪水,象征着伤感的情绪,或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阴冷、残破、寂寞、渺茫。
姑娘象征着:诗人理想中的爱人或其他的美好理想。
丁香花和颓圮的篱墙象征着:诗人爱情的失败或理想的残破、破灭。
师:通过对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我们可知这首诗正是展现了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的惶惑迷惘。这些意象构成的意境正象征着他们当时的心境。
【点评:这样归结过于武断,缺乏必要的铺陈,不利于引导学生思维向多向发展、纵深发展,也不符合诗无达诂的古训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语文学习的要求。】
师: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这首诗中的意象和所具有的象征意义,那么为什么诗歌大多要使用意象和象征手法呢?这正是因为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是需要朦胧美的,有朦胧的'情调才能产生美感,这也是诗歌创作所需要达到的境界;如果一览无余,也就没有美感了。这就是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朦胧、含蓄(板书)。
另外,富有音乐性也是这首诗的另一个艺术特色。音乐美主要是由词句的复沓和韵脚的有规律的反复所造成的。
词句的复沓(板书)有哪些呢?
生:首尾段只有逢着和飘过两词有差别,其他词句完全一样;短语重复的有第二节中三次丁香一样的,第三节中两次像我一样,第四节中两次像梦一般;词语重复的有悠长、悠长远了、远了等等。
师:这些重复的吟唱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音乐感。
师:再看看韵脚的反复(板书)。该诗押的是ang韵,每节押两到三次,同学们可找一找这些韵脚,把它们用三角号标注出来。
生:(找到一些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
师:这些韵脚的反复使用,使读者反复感受这个音韵,从而也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
师:我们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意象来表现忧郁之情,而这种忧郁之情也正是形成这首诗艺术特色的基础。反过来说,作者用这种艺术特色来展现忧郁之情,而忧郁之情又正是寄托在这些意象之上的(板书)。
生:(学生笔记)
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再次体味雨巷的忧愁。下面请同学们把握好节奏,将本诗和着音乐齐读一遍。(配背景音乐)
生:(读得很认真也很入情)
师:最后,我们来欣赏一篇由诗歌《雨巷》改写的散文,同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也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述诗人的心境。请一位同学读出来,大家听一听,想一想。
生:(一生读)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这悠长的窄巷,暮风吹寒,吹乱了漫天的雨丝,也吹乱了我如潮的心绪。千万个日夜的期盼终于窥得你美丽的容颜,但,还未欣喜,你已离去。留给我的是你满巷流转的淡淡的芬芳。就让我这样独自固守下去吧,终有一天,我会用我的热情解开你心中的丁香结,会让你冷漠的脸在我的掌心绽开如花的笑颜。
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的心在期待着,期待着一位丁香一般的姑娘走来。奇迹竟然发生了,她出现在巷子的另一头,也撑着一把油纸伞,穿着紫色的长裙,轻轻而来,如同一个紫丁香般的梦。这姑娘似乎给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机,我似乎忽然抓住了希望。然而,她只是飘过了我的身边,一个照面间,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又静静地隐去。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眼光也没留住。我感到冷漠、凄清又惆怅。
生:(掌声)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首歌词,也是由这首诗歌改写的。请一位同学读出一小节。
雨巷
独自撑着雨伞
徘徊在悠长的雨巷
多希望遇见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她有丁香一样的芬芳
她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雨巷
下面我们来听一听为这首歌词谱写的歌曲(播放多媒体)。
生:(学生很有兴味)
师:(在歌声中布置作业)仔细体会作者迷惘又朦胧的心绪,请你也用散文或歌词来重新展现诗人的忧郁的情感世界。
板书设计:
雨 巷
戴望舒
寄托 展现
意象 表现 忧郁之情 基础 艺术特色
雨巷和颓圮的篱墙 性格 朦胧、含蓄
油纸伞 时代
丁香和姑娘 爱情 富有音乐性
我 ang韵
篇5:《雨巷》写作背景、简介与点评
1、创作背景
简介写作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及内心的苦闷迷茫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雨巷——黑暗而沉闷的社会大环境与内心苦闷的小环境) 戴望舒是20 世纪30 年代现代诗派独具特色、颇有影响的.诗人,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左联成员,曾被日本宪兵拘捕入狱,曾对大革命寄以美好的愿望。因发表《雨巷》,人们称他为“雨巷诗人”。 诗人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隐居乡下时写的,《雨巷》可视为此时他的代表作。它在低沉的氛围里抒发了沉重的情绪。..它的深层含义表现的是诗人对爱情、理想、光明等美好事物有所追求而不可得,对黑暗统治有所不满又无可奈何的愁苦心境与幻灭情绪。” 《雨巷》的主题范围是:“诗人抗战前的诗,天地狭小,十分之九诉说的是个人的心灵,充满寻梦者的恐怖、茫然与悲哀,弥漫着萎靡灰暗的情调,有很浓的伤感气。主题是通过青年诗人“我”失恋后的企盼、惆怅与失望,表达了“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知识分子追求理想而不可得、对现实不满又无可奈何的情思。
2、《雨巷》简介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 , 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也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3、名家点评
卞之琳在《戴望舒诗集序》中提到过这首诗,他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一种回荡的旋律和一种流畅的节奏,确乎在每节六行,各行长短不一,大体在一定间隔重复一个韵的七节诗里,贯彻始终。用惯了的意象和用滥了的词藻,却使这首诗的成功显得浅易、浮泛。”
★ 秋天的雨教学实录
★ 烟雨江南名家散文
★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雨巷》名家点评(锦集5篇)】相关文章:
写在夏天里的名家散文2022-09-25
名家散文精选2023-06-08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2022-09-19
名家的散文2022-10-20
名家散文2023-06-06
汉字之美阅读答案2022-05-06
名家描写秋天的散文2022-05-06
第十单元《圆》教材分析2022-05-08
短诗五首教案2023-07-03
《再别康桥》教学课件+教案2024-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