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抹不掉的那条江散文

时间:2024-04-03 07:20:5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记忆中抹不掉的那条江散文(推荐4篇)由网友“szguoxue”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忆中抹不掉的那条江散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忆中抹不掉的那条江散文

篇1:记忆中抹不掉的那条江散文

记忆中抹不掉的那条江散文

有这样一句话:经历过的才是最真实的,而那些真实的经历往往也容易使人感动。其实,我的生活轨迹很简单,无法找到让人感动的地方,连自己都觉得有点乏味儿。从农场中学毕业后,又返回学校去教学。先在一所小学里当老师,后来调到农场中学教语文,再后来到农垦职业学院工作。转眼间三四十年过去了,一直从事着平凡而按部就班的教育行业,人生之中没有任何大起大落,也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经历。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从上小学四年级开始看小说,到勤得利后又迷上了钓鱼。恰是这两点,也奠定了我后来的写作和对生活理解的基础。

每一名作家或作者都有着他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空间和领域,其作品自然也多是反映他所熟悉的生活。从十三岁随父母来到黑龙江边,直到四十五岁离开了勤得利,我曾在那里生活过三十多年,人生之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都是在那里度过的。那时的黑龙江,鱼特别多。只要扛着鱼竿在江边呆上一天半天,多数都会满载而归。我从上中学开始,直到参加工作后,几乎每个节假日都是在江边度过,再加上喜欢钓鱼捕鱼,也结识了几个渔民朋友,有时还和他们一起荡舟江上,撒网布钩。恰是亲身经历了那样的生活,也才会产生描写他们生活和情感的冲动。

那时的黑龙江,不仅鱼多,也是一条流淌神秘传说和故事的.江,出现在很多著名俄罗斯作家的笔下。站在黑龙江畔,望着两岸秀美而怡人的景色,常常情不自禁地想起《在乌苏里的莽林中》、《勇敢》和《鱼王》等一些名著。而那夕阳下停泊在岸边浅水中的渔船;早春江岛上的柳树林里那片朦胧的绿色;漆黑的江面上亮着的点点神秘渔火;还有那缭绕在沙滩上的炊烟……又不能不引人们的无限遐想。其实,现实生活中的钓鱼和捕鱼,并非如想象的那样悠闲,那样雅致,那样静谧。黑龙江上的渔民们,一直从事着一种十分辛苦而又危险的工作,每天划着一叶扁舟漂浮在江面上,时常会赶上风雨交加,若是赶上狂风大浪,随时都有渔船被掀翻的可能。而这样的危险,确实发生不止一两起。此外,那些渔民为了能多捕鱼,每年在刚开江之时,或封江之前,常常会坐在用汽车内胎改制的橡皮舟上下江撒网,或划着渔船穿行在冰排的缝隙之中。他们不仅要和严酷的大自然进行着抗争,有时还会为了争夺一块好的网滩,而发生一些纷争。恰是这种辛苦和危险,才使得捕鱼生活充满了神秘和刺激,更能激发人的想象。

勤得利是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地方,有着滋生文学的土壤,也萌生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而领军人就是德高望重的曲洪智先生。恰是有着这样的土壤,我所工作的那所中学,也有三四个语文老师也喜欢“码字”,时常在报纸上发表个“豆腐块”文章,偶尔还能接到报纸汇来的几元钱稿费,让人好生羡慕。记得当时学校有个姓石的老师,利用寒假期间创作了一部电影剧本,曾在老师间广泛传阅。一位女教师看完那部电影剧本后,竟感动得热泪盈眶。在这样一个外部环境影响下,再加上自己本身也喜欢文学,又是一个语文教师,一心想写点东西并把它变成铅字,刊登在报纸或杂志上。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我开始写诗,后来又改写散文,可邮寄出去的稿子都是屡试不中,连封退稿信都很少接到。尽管如此,我一直“贼心不死”,没事就胡乱地写上几笔,坚持十来年,直到1994年,在曲洪智先生的修改和推荐下,《北大荒文学》第九期终于发表了我的第一篇反映渔民生活的短篇小说《鱼王》。而当时给我编发这篇小说的杨孟勇先生,也是一个传奇人物――至今,杨先生仍是我国年龄最大的换心人,那年他已经五十七岁了。

黑龙江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对我的人生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致使我的很多作品也都是反映黑龙江边的渔民生活。如《冰湖》、《老船》、《禁渔期》、《野店》、《界江渔把头》、《黄昏》、《喊魂》、《遥远的鱼亮子》、《风雪夜》、《网结》等等。一些读过我的小说和散文的人,都说我的文章带一股淡淡的鱼腥味。其实这很好理解,我所写的那些事不仅仅是道途听说的故事,有些还是我的亲历亲为,有着真实生活的基础。

在创作上,我并不是科班出身,只是半路出家,和所有的作家或作者可能都不太一样。我从未刻意想要去写什么,也没有过一年准备发表多少篇作品的计划,更没有打腹稿的习惯。业余作者就是业余,写作只是一种爱好,也没有任何压力,只是把写作当成一种消遣,在别人打麻将的时候,我用爬格子来打发时间。因此,我的一篇作品在完成之前,究竟想把它写成一个什么样的文章,多少字的稿子都是未知数,更不要说有个明确的主题了。所有的创作冲动只是产生于某一个情节或特定的场面,只要有那么一点让我感动的人和事,一旦找到了一种感觉,随后便把那件事记录下来,然后再去慢慢地充实和修改,逐步修饰和完善。我的很多作品的发表,都是在编辑老师的指导下逐步修改出来的。由此,我也认识到一篇文章确实是修改出来,而主题总是产生在一篇作品之后,而不是在写作之前。

我这个人爱好很少,对所有的文体活动几乎一窍不通,看电视、写作和读书几乎占据了我的全部业余时间。对从事文学来讲,我首先感激的还是父亲。如果不是父亲把带我到了勤得利,使我感受到了那里的生活,自然不会有我生长的文学土壤,更不会认识曾经扶植过我的曲洪智先生,也不会有我后来的几百篇小说和散文的发表。尽管我的作品写的都不见得精彩,甚至是粗糙的毛坯,那只是我对生活认识的肤浅,艺术修养的欠缺,并非素材不好。如今,从事文学创作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喜好,成了一种习惯,成了我生活的一个部分,这辈子恐怕很难改变了。

感谢生活,更感谢我曾生活过的黑龙江畔,还有那里的人们。

篇2:《记忆中那条小路》散文

关于《记忆中那条小路》散文

今夜蔚蓝,有一种记忆能否温暖凄凉

一个人长夜,一年一年,数十年熬过来

抽象灵魂,漫过夏花秋草,漫过记忆中那条小路

夜半,突然醒来

想写点什么,只属于雨子无望的寄语

我已习惯了孤独与承受

命运,只不过是一场接一场骨痛的折磨

你躲在我看不见的风里

在建造来世蜃楼,还是在收割今生麦田

传来的声响,犹如我一次又一次断骨的声音

今夜星影凄迷,记忆中那条小路上,花落尽了

秋凉了,旧伤有些疼痛,诗心几乎失语

就要下雪的北方,你在岁月的'苍白里同样无语

你是否还在午夜写着让我哭了又哭的文字

疼痛。无法牵你的手,无法在最好时光里读你

与你别离后,夜寂寥,再也无花无月无水无雪

但我会将生命延长至路的尽头再尽头。世态漠然

无人知道我在路的这头,你在那头

秋月苍白,夜凄凉。

梳理不请的牵念,只能用拼命写作玩命行走来冲淡

雨子的摄影,行走在童话般的空灵唯美的光影里

我的审美取向,必定与前世有关,与煎熬了太多的孤独有关

记忆是水,撞击诗歌的堤岸,心海无音

梦,倾空。听着李汉颖的船与渡口

在记忆中那条小路上,镌刻一场虚空凄绝的轮回

-9-22.2:06

篇3:记忆中那条古老的巴青河散文

记忆中那条古老的巴青河散文

柔柔的秋风,凉爽,惬意,淡淡的月光为树木楼房,披上了一层蝉翼般的轻纱,把整个城市楼房掩遮的隐隐约约,扑朔迷离,让人感受着宜人的安宁,在一片静籁之中面对这片温柔的月光,很容易让人生出无尽的遐思,让人想起一些人一些事。想起一些遥远的事,觉得很遥远,又觉得很近很近。

老家的村庄在砀山,村是神湖村,顾名思义,砀山必定有山,神湖必定有湖。错也,砀山没有山,神湖没有湖,地处平原,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划分为三十六郡,秦始皇望东南有天子气,特设芒砀山为砀郡,至今有砀郡遗址。

据历史学家考证,因砀山地处黄河,历史上屡受其泛滥之害,黄河数次大决口,泥沙汹涌而下,最终将芒砀山周边的河流湖泊,连同芒砀古城淤积于地下。两千零八年,砀山良梨镇有几人在黄河不远处取土建造鱼塘时,在地下发现了许多疑似沉入地下古城的遗迹,当时,挖出的物件和地址都在电视台展示了,安徽人都知道,地上一个砀山城,地下还有一个砀山城,开发沉入地下的砀山古城,那是早晚的事。

解放初期,芒砀山被分割,芒山划分为河南永城,他们分得了两座山,芒山和王山,砀山分得了两条河,一条是古黄河,一条是大沙河。沿袭至今,百姓们依然称呼芒砀山,芒山砀山依然亲如一家。

我们村前有一条赫赫有名的巴青河,这条河就是砀山和芒山的分界线,也是安徽省和河南省的交界处,河堤上栽满了白杨树。小时候的我经常流连其间,乐不思返。我不知道白杨树是谁栽种的,自从有记忆的那天起,河堤上就有密密的杨树林一棵挨着一棵,粗糙的树身稳稳地站立着,无论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它们都是昂首挺立,在那儿笑看过往红尘,尽赏岁月的轮回。

巴青河的河床宽有四多百米,有水流淌的地方仅有一百多米宽,水边到岸边的二百多米都被雨水冲刷平了,长满了水草,这些都被村子的人开荒种上了庄稼,河坡上放羊的,割青草的,玩耍的,浅浅的河床,常常使人流连忘返。如果去对岸,通常都是在西边浅水湾里趟水过河,那里的水不深,齐膝深,最深不过腰深,清晰看到底,往东边水深,有一人多深,我们管水深得地方叫龙沟。谁也不不敢去那里趟水。一百多米的河水,波光粼粼,水流潺潺,川流不息。

村子后边也有一条小河,我们俗称北大沟,还有两架小桥,经常在那里摸鱼摸虾,也是一个好玩的去处,村前有巴青河,村东头有一所公社中心小学,我就在那里上学,村西头是通往县城的一条土公路。在当时也算是一个美丽的村庄吧。

记得上学放暑假时,经常跟着妈妈去巴青河对岸干农活,每一次过河,都是妈妈背着我趟水过河,我在妈的背上掂着鞋,拿着干活的工具,那时是生产队,大呼隆干活,每次趟水过河,都是二百多人同时趟水,我在妈妈的背上最喜欢看着这庞大的趟水队伍了。

那时妈妈是生产队长,在河边照例说着我都会背的那些话:“社员同志们注意了,年纪大的小心摔倒,年轻人帮着拿工具,牵牛牵马的右边行,开始下水吧!”冲啊,杀啊,年轻姑娘小伙,在水里跑着泼水打水仗,身强力壮的帮着弱的扛着锄头和农具,婶子大娘笑骂着说你溅到我身上水了。农耕员牵着牛和马,个大老黑扛着一百多斤重的犁地的犁铧子。还不忘扯着嗓门吼唱着,不尽兴时一鞭子打在牛屁股上,牛哞哞,马咴咴,和他一齐大合唱。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人欢马叫,笑骂声声。争先恐后,因前边的水清,脚不沾泥。所以才往前冲。那场面真向渡江战役一样,所向无敌。

到了对岸,更有一场好戏看,那就是刚结婚的新娘新郎,那里的习俗,刚结婚的新媳妇三个月不能脱鞋光脚趟水,更不能湿衣服,否则,别人会耻笑的,更是不吉利的,大都是新郎背新娘过河。等在最后边背着新娘过河,以免别人溅湿了衣服。到了岸,媳妇一着地,众人就逮着新郎抬着撂在水里,上岸再推进水里,欢声笑语闹翻天,只有新娘子红着脸来解围,怕弄湿新娘子的衣服,有人专门左右阻挡,一旦新娘子抓住新郎的手,就不准再闹了。众人鼓掌喧嚣,新娘羞得红红的脸拉着新郎跑开了,如果有两对新郎新娘,那更是热闹非凡,每逢遇上这场景,无论那个队长都例外放宽劳动的时间。

到了田间地头上,大家很自觉的一字排开,刚开始熙熙攘攘,吵吵闹闹,一会就集中精力除草了,“嚓嚓嚓”的除草声,你追我赶,谁也不愿落后,一会就一个个汗流浃背,汗水一滴滴往下滴,都顾不得擦,真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中间要休息四十多分钟,这时会有两人挑来四桶凉水送来,里边有葫芦瓢两只。据说葫芦瓢能净化水,端着葫芦瓢大家轮着喝,都舍不得多喝,有的人说,我耐渴,不喝了,让年轻人多喝点吧,到最后四桶水一二百人喝,都自觉地节省下一点,以备急需。

还有几位不能喝生水的人,自己带着灰色的小瓦罐,上边倒扣着一只大碗,口渴时,她会倒上茶让周围的人喝她的大碗凉开水。虽然那时农民们都不富有,但他们向一大家人那样自然而然地互相让着,照应着。其乐融融。他们没有私心杂念,没有勾心斗角,没有贪图名利,他们的心地善良,象水一样清纯。

社员们热火朝天的干的正起劲,就听见嗡嗡嗡的轰鸣响声从天边传来。有经验的'人说:“不好了,上游又发大水了。”就听堤上有人大声呼叫:“社员同志们一一上游发大水了一一提闸了一一提闸了一一”

这时妈妈就会站出来一边讲话一边命令着:“社员同志们注意了,上游提闸了,大水马上要冲过来了,我们要保护好我们村的人身财产安全,现在四十岁以上的妇女帮着带走所有的农具,男劳力年轻妇女去河底帮人抢救牲畜,抢救东西。你们几个,去东边邻村打支援抢险。绝不准出任何差错,快,行动吧。”

哇塞,男劳力丢下手里的锄头,有的甩掉上衣,往地上一撂,所有的人都扑向河底。在河底劳作的人们,割青草的。玩耍的,牵羊的,背篓的,老人叫,小孩喊,乱糟糟一团。我清楚地知道,妈妈这个时候绝不会来照顾我了,因为她不曾一次地给我讲过,“若要大水来了,你就跟着别人跑,拼命地跑到堤上,你就不会有危险了,如果你落在后边被水卷走,我也不会去救你,我只能先救别人。要学会保护好自己,要记住了。”我被人拉着向堤岸奔跑着。

那时通讯很落后,上游提闸放水谁也不知道,朗朗晴空,万里无云,突然间大水就从上游波浪滚滚汹涌席卷而来,身强力壮的一边扶老搀幼,一边帮赶牛羊拿着农具,认识的与不认识的,是落在后边的都能得到帮助,那时侯帮助人是理所当然的,被帮助的也很坦然,乡里乡亲都是自家人谈不上感谢与不感谢。一切都是那么融洽,邻里乡亲的感情是那样的深厚,是那样的坦荡,是那样的质朴,就像一家人一样。

远处的轰鸣声催促着人们快快离开,当地的百姓大都能从呼啸的轰鸣声中判断出水的远近,等人们撤离了河底,大水就翻滚着呼啸而来,尽管仅有一米多深的水头,嗖嗖的凉气还是让人生畏,不敢近前。河两岸站满了人群和牛羊,孩子们对着河水大声呼喊,牛羊也跟着哞哞的叫,呼声水声融合一起,热闹异常,不亚于钱塘江涨潮啊。

远村里人听说巴青河提闸放水了,走亲戚访朋友都过来看水,姑娘小伙们会换上漂亮的衣服相邀看水,在水边跑啊闹啊,在这里也是谈情说爱的好地方。连续三天堤岸上都是满满的人,向赶庙会一样,上游提闸时间通常都是夏天秋天,一年大约三四次,三四天的时间水就流的差不多了,冲倒的庄家庄稼很快就挺立起来,在河底种的庄稼一般都是不怕水淹的庄稼。

几天后美丽的巴青河,又恢复了它的宁静,那堤岸上一排排的杨树和柳树,叶子干净亮丽,袅袅云烟升起,野花似锦,河水悠悠的流淌。

一晃很多年过去了,真是时光如梭,一些人和事沉淀在岁月灵魂深处,回忆着那些逝去的时光,虽然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他却留给了我深深地不可磨灭的记忆,留给我的温馨纯真的乡邻乡亲的眷恋眷恋。

童年的记忆永远是美好的,故乡永远是我们的摇篮,不管我们年长几何,不管我们走向哪里,变得是岁月沧桑,不变的是永恒的记忆。

沧桑逝流年,古老的巴青河,那堤岸上昂首挺立的白杨树,与洪水风沙抗衡,延续至今,用它那伟岸的身躯,默默的坚守着这片美好的土地。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一个适宜居住的环境

乡村永远是我的家乡,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进化,村落的消失,这更使我对乡村的眷恋越来越浓,梦中的巴青河,那梦中的乡村乡情,我深深地思念着。

篇4:记忆中的江南散文

记忆中的江南散文

我又一次来到了这里,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虽然事过境迁,一次次的城市改造,早已改变了她的模样,只是记忆深处,依然还保留着关于她的记忆。

这是一处江南典型的宅院,前后三进,前院一棵榉树,正茂密着为堂前遮挡着刺目的阳光,以前家里得了男丁,都会在屋前植上一株榉树,取个“高中举人”之意,要是家里新生了女娃,则会在屋后植一株香樟,并在香樟树根部,埋上一坛子上好女儿红,待得女儿出阁之时,将香樟打成一口樟木箱子,并将那女儿红启封,记忆中那屋前屋后的树都长的很高,树冠都高出二楼的滴水檐。如时值五月,正是莺飞草长的时节,屋前屋后,开满了不知名的野花,最常见的是喇叭花,也称牵牛花,舒张着藤蔓,在窗棂上攀援而上,时不时的开出白的、粉的、紫的花朵,常被幼时的我采摘,可是不论采摘多少,隔一晚上,又会开出一片来。

儿时,母亲常会按着我,端一木凳,置盆清水,然后在树下,给我洗头发,虽年幼,我却也极爱美,非要学着留起了长发,但又苦于不会打理,于是常常疯玩的一头篷乱的回家,这时候被母亲看到了,总会按着我去洗头发,用清水打湿了,然后用一把老木梳将纠结的发梢梳理,再打上皂子,用双手轻轻的揉着,此时的我,低身弯腰,却在母亲这有节奏的揉搓中,舒服的哼出声来,待洗完,就这样随意的披着,迎着阳光在院里奔跑,时不时再采摘些野花野草系于发间,当然,被母亲看到的话,又会免不了一顿说词。

月明风清的仲夏时分,是最惬意的时候,那时候,没有电视、电脑、电话,有的,只是一把蒲扇,一张躺椅,把自己收拾妥当,早早吃了晚饭,就随着家长们,搬着竹椅,一边母亲轻轻的摇着蒲扇,为我赶走蚊虫,而父亲,则是拿着茶杯与街坊聊天,说着笑着。

老屋后,有一口井,井盖上,常年盖着一块板,母亲常常告诫我,不得靠近,说那里关着一个恶魔,专抓了小孩去,当然,我信了。只是有一天,看着父母将一个个的西瓜用桶装了吊下井去,心里就装了一个个的问号,直到大了些,才知道,井的用途,不单单是打水上来,冬天用来洗衣服,不会冻手,而夏天,我就可以吃到最喜欢的冰西瓜,天井边的一米见方的青石板,则是我的私人小天地,坐着,趴着,躺着,看蚂蚁搬家,看蛐蛐儿鸣,此时想起来,那方小天地,堪比天堂。

岁月摇落,白马过隙,当我又一次驻足故地时,眼前早已没了那老宅的踪迹,屋后的小桥流水早已填平作了马路,老宅也在一片改造声中推为平地,换在眼前的是一排齐整的商铺,被隔成一个个的小间,或明或暗的灯光,点缀在那里,麻木的店家,失了吴地的乡音,在日复一日的'夕阳中,渐渐老去。那熟悉的高大的树木,也被矮小纤弱的树干代替,在炎夏的炙热中煎熬。

记忆中的老宅、浓密的树阴、树下的躺椅、蒲扇、井,还有那井水冰镇的西瓜,一切的一切,都在慢慢的离我远去,我伸出手,却不能抓住半分,记忆中的小桥流水,还有那半片飞檐,都在水泥森林扬起的飞尘中,渐行渐远,江南,或许,只存活在记忆中吧。

时光抹不去伤痕散文

青春是歌初一作文

你们对我的好,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散文

一个人在家_作文350字

国旗阿妈观后感

香喷喷的荷包蛋作文

一个人在家作文250字

今天我一个人在家作文

友情个性签名

童年的回忆作文600字 庭院里的童年

记忆中抹不掉的那条江散文
《记忆中抹不掉的那条江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记忆中抹不掉的那条江散文(推荐4篇)】相关文章:

我寻你千百度初中随笔2023-09-22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学会寻找可能的幸福2023-07-03

目送读书心得体会500字2023-10-04

青春是难忘的歌散文2022-04-30

文字唯美了时光散文2024-01-21

回忆心情留言难忘语录精选2024-04-12

爱情友情的个性签名2024-02-04

孤独的演绎情感散文2023-12-27

青春葬歌作文2022-05-02

人性的树的散文2023-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