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原文阅读及注释(整理10篇)由网友“happyliu868”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菩萨蛮 原文阅读及注释,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菩萨蛮 原文阅读及注释
[唐]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篇2:菩萨蛮 原文阅读及注释
①小山:指屏风上雕画的小山。金明灭:金光闪耀的样子。
②鬓云:象云朵似的鬓发。度:覆盖。香腮雪:雪白的面颊。
③弄妆:梳妆打扮。
④罗襦(rú):丝绸短袄。
⑤鹧鸪:这里指装饰的图案。
<韵译>
眉妆漫染
叠盖了部分额黄
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
懒得起来
画一画蛾眉
整一整衣裳
梳洗打扮
慢吞吞
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
对了前镜
又对后镜
红花与容颜
交相辉映
刚穿上的绫罗裙襦
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篇3:菩萨蛮 原文阅读及注释
本词写一个独处闺中的妇女,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动态,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及心情。
首二句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态。这二句以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句为主体,首句为衬景。“小山”为床榻围屏上的画景,“金”为涂在屏山上的颜色。“明灭”为日光透过窗纱照射屏山阴阳显晦之状。或以为画上金碧山色有所脱落,或明或灭,以见久别后闺中萧索之象。此二说均可通,后者意蕴较深,而前者景象鲜明。“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女子鬓发卷曲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也鬓发轻扬之状。“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因“鬓云欲度”正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句中也隐含呆坐懒起的时间过程。这二句在读者眼前展示出这样一个镜头:在小山重叠金色明灭的画屏围绕着的绣榻上,一位少妇刚刚坐起,她散乱的鬓发,似流云样将要度过她雪白的脸腮。
三四两句开始写她下床后的'活动。“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绪,下句“迟”字与之相应,是了解整首词意的关键。“懒起”即懒懒地起来。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动紧急,表情迥异。“弄妆”谓妆扮时频繁反复做弄。“迟”字总承“弄妆”与“梳洗”诸事。在这二句中,主人公娇慵之状宛然可见。
下阕写其人之继续活动。“照花”二句写其对镜簪花。于客观地描写人物活动中,暗寓其人对镜时自赏自怜之意。自赏:人而如花;自怜:盛年独处。此“花”当于插于发髻之饰物,非喻人面。从次句之花而并提可知。前后镜对照,脑后发髻簪插之花映于前镜,乃与镜中人面将相辉映,其人之容色光丽可想。最后二句写其梳妆后穿着衣服,不写动作,但点出主人公眼中的衣上彩绘——金线绣的一双双的鹧鸪。试想她满怀心事,懒洋洋地勉自梳妆罢,刚要着衣时,而入眼的乃是“双双金鹧鸪”,则其情当如何堪!
本词写法上有其特点:
其一是作者只是在生活的片段过程中,选取最具有特点的动态或物象,略加勾画,省云彼此间的表面联系,如首句仅写床周屏风的景色,而略去这景色所依附的屏与榻,次句只是突现出一个睡起的女子面貌,其他一切事物都隐藏在可感触的暧昧之中,两句合看,即可依据已勾勒出的形象加以想象补充,构成一幅完整的“晨闺”图画。
其次是表情隐蔽,作者只是对人物动态及有关景物作客观描绘,但于其中微露或暗示人情,给读者尽多的想象体会余地。
至于辞藻浓丽,更是温词的普遍现象。因此种种,常使读者感到晦涩,然如细心玩索,得其艺术匠心所在,当更觉情味丰腴。
篇4:菩萨蛮 原文阅读及注释
体裁:词
年代:唐
作者:温庭筠
作者小传:
温庭筠 (约801—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年轻时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1]
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鄠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温庭筠早年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唐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多写女子闺情,风格浓艳精巧,清新明快。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
篇5:菩萨蛮温庭筠原文注释评析
菩萨蛮温庭筠原文注释评析
菩萨蛮
[唐]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注释>
①小山:指屏风上雕画小山。金明灭:金光闪耀样子。
②鬓云:象云朵似鬓发。度:覆盖。香腮雪:雪白面颊。
③弄妆:梳妆打扮。
④罗襦(rú):丝绸短袄。
⑤鹧鸪:这里指装饰图案。
<韵译>
眉妆漫染
叠盖了部分额黄
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香腮似雪
懒得起来
画一画蛾眉
整一整衣裳
梳洗打扮
慢吞吞
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花朵
对了前镜
又对后镜
红花与容颜
交相辉映
刚穿上绫罗裙襦
绣着一双双金鹧鸪
<评析>
本词写一个独处闺中妇女,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动态,从中体现出她处境及心情。
首二句为主人公初起床情态。这二句以特写手法,突出主人公形象,次句为主体,首句为衬景。“小山”为床榻围屏上画景,“金”为涂在屏山上颜色。“明灭”为日光透过窗纱照射屏山阴阳显晦之状。或以为画上金碧山色有所脱落,或明或灭,以见久别后闺中萧索之象。此二说均可通,后者意蕴较深,而前者景象鲜明。“鬓云”为鬓边下垂黑发,女子鬓发卷曲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也鬓发轻扬之状。“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脸颊之腻白。整句凸出一副娇慵女性面貌,因“鬓云欲度”正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句中也隐含呆坐懒起时间过程。这二句在读者眼前展示出这样一个镜头:在小山重叠金色明灭画屏围绕着绣榻上,一位少妇刚刚坐起,她散乱鬓发,似流云样将要度过她雪白脸腮。
三四两句开始写她下床后活动。“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情绪,下句“迟”字与之相应,是了解整首词意关键。“懒起”即懒懒地起来。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动紧急,表情迥异。“弄妆”谓妆扮时频繁反复做弄。“迟”字总承“弄妆”与“梳洗”诸事。在这二句中,主人公娇慵之状宛然可见。
下阕写其人之继续活动。“照花”二句写其对镜簪花。于客观地描写人物活动中,暗寓其人对镜时自赏自怜之意。自赏:人而如花;自怜:盛年独处。此“花”当于插于发髻之饰物,非喻人面。从次句之花而并提可知。前后镜对照,脑后发髻簪插之花映于前镜,乃与镜中人面将相辉映,其人之容色光丽可想。最后二句写其梳妆后穿着衣服,不写动作,但点出主人公眼中衣上彩绘——金线绣一双双鹧鸪。试想她满怀心事,懒洋洋地勉自梳妆罢,刚要着衣时,而入眼乃是“双双金鹧鸪”,则其情当如何堪!
本词写法上有其特点:
其一是作者只是在生活片段过程中,选取最具有特点动态或物象,略加勾画,省云彼此间表面联系,如首句仅写床周屏风景色,而略去这景色所依附屏与榻,次句只是突现出一个睡起女子面貌,其他一切事物都隐藏在可感触暧昧之中,两句合看,即可依据已勾勒出形象加以想象补充,构成一幅完整“晨闺”图画。
其次是表情隐蔽,作者只是对人物动态及有关景物作客观描绘,但于其中微露或暗示人情,给读者尽多想象体会余地。
至于辞藻浓丽,更是温词普遍现象。因此种种,常使读者感到晦涩,然如细心玩索,得其艺术匠心所在,当更觉情味丰腴。
<文学常识>
体裁:词
年代:唐
作者:温庭筠
作者小传:
温庭筠 (约801—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年轻时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鄠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温庭筠早年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唐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多写女子闺情,风格浓艳精巧,清新明快。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
篇6:菩萨蛮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宋代: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译文: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一半的烟雾一半的雨滴呈现在那溪水桥旁,捕鱼老人喝醉酒睡着了也没有人前去叫唤一声更没有人去把他晃一晃。他那懒散而不受约束的意味儿是何等的深长啊,春风吹拂着花草还散发着幽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山山水水如果有什么等待的话,这其中的意味儿也只有陶渊明理解得最明朗。你若问我离开要到什么地方去,你跟着我走自然也就知道我所向往的地方。
注释:
半烟半雨溪桥畔(pàn),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lǎn)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疏懒:懒散、悠闲,不习惯于受拘束。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qián)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有待:有所期待。陶潜:即陶渊明,名潜,东晋诗人。
赏析:
这首词词人移花接木,诗人谙熟前人的诗句风韵,考虑到句式长短、对偶声韵,使这首词词情达意、情思连续,使之如出己口,置身于宽阔寂寥的环境,突出隐逸的主题,同时表达了词人对于荣利的摒弃以及对先哲的崇敬之情。
上片描绘了一幅闲适悠雅的溪桥野渔图。在一片氤氲迷蒙的山岚水雾中,是烟是雨,叫人难以分辨,真是空翠湿人衣。在溪边桥畔,有渔翁正在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来惊破他的好梦。“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这就是杜甫的两句诗“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西郊》)、“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的十分熨帖的表现,而且从原作的意境看,也与上片情相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诗句的媒介,使读者感受到杜甫的诗境,这些诗境又反过来丰富了这首词本身的意蕴。从“春风花草香”会使人联想到“迟日江山丽”以至整首杜甫绝句。由联想再回到词意,在“春风花草香”后面,不单是春风花草的幽香,而且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美丽的景致让词人沉浸其中,如痴如醉,一幅风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天画面。
下片写江山形胜,四时的美景吸引自古至今着无数的隐人逸士。“江山如有待”是杜甫《后游》中的诗句,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面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黄庭坚巧妙地移植了这一诗意,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时候,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靖节先生,又随手拈来了杜甫的另一句诗“此意陶潜解”(《可惜》),使读者想到陶潜返朴归真退居田园的隐逸事迹,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可惜》),杜甫感叹生不逢时,恨不能与陶渊明同归田园。这首词的最后二句“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是接住杜甫诗意,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不学杜甫的感慨而是步先哲的后尘。词人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是山野,是林莽,是田园,却无可奉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这二句诗句在这首词里,贯串下面的情志意趣,结束得非常工稳,飘逸而含蓄。
整首词虽连缀前人诗句而成,但是主题集中,联系紧密。上下相承有序、言近而旨远,凭着自己的诗才学力,通过精心的构思安排,却创造出比原句更高的美学价值。这篇词是集句词的代表词作。
篇7:菩萨蛮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菩萨蛮·玉京人去秋萧索
五代:耿玉真
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欹枕悄无言,月和残梦圆。
背灯唯暗泣,甚处砧声急。眉黛远山攒,芭蕉生暮寒。
译文:
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欹枕悄无言,月和残梦圆。
在这萧索的秋天,心上的人儿远去京城,庭院画檐下喜鹊飞起,院中梧桐纷纷飘落。倚靠着枕儿默然远想,月儿和梦境都是那么的圆美。
背灯唯暗泣,甚处砧声急。眉黛远山攒,芭蕉生暮寒。
不知什么地方响起阵阵捣衣声让人从梦中惊醒,看着眼前的冷寂,柔肠寸断,背着烛灯哀泣不止。眉头如远山紧蹙,室外月色下的芭蕉也觉瑟瑟寒意。
注释:
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yán)鹊起梧桐落。欹(qī)枕悄无言,月和残梦圆。
玉京:指帝都。欹枕:斜倚枕头。欹,歪斜;倾斜。
背灯唯暗泣,甚处砧(zhēn)声急。眉黛(dài)远山攒(cuán),芭蕉生暮寒。
暗泣:暗中哭泣。眉黛:指古代女子用黛画眉,所以称眉为眉黛。攒:聚拢。
赏析:
据阮阅《诗话总龟》等书记载:“南唐卢绛病痁,梦白衣美女歌曰:‘玉京人去秋萧索’云云。”从此这首小词蒙上一层迷离恍惚的神秘色彩,被看作“鬼词”。其实,这只是一首倾诉闺情的 篇章,它以笔致工巧,深婉动人,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曾在北宋初年广为流传。从词中可知,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温柔多情、敏感娴静的女子。
“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在这萧索的秋天,心上的人儿远去京城,庭院画檐下喜鹊飞起,梧桐纷纷飘落。
玉京,本道教所谓天上宫阙,用作京城的代称。在一个秋日的黄昏,她凭栏凝视,沉浸在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中。起首两句描绘出一幅飒飒秋景,景中有情。前一句点出秋气而“人去”之意,是情与景双双写入之法。“萧索”二字是一篇眼目,后一句就此点染。喜鹊历来是吉祥之鸟,鹊起而不顾,暗示丈夫一去杳无音信,闺中的主人公怅然失望也已隐然可见,细微如梧桐落叶之声清晰可闻,庭院之阒寂,女子怀想之深也可以想见了。“人去”,令人记起往昔未去之时;“萧索”,烘衬出抒情者的悲凉意绪,连带说出便觉情景相生,这正是双入法的妙处,由此开篇,全词都笼罩着瑟瑟寒意了。基调也由此确定。
“攲枕悄无言,月和清梦圆。”这两句是说,倚靠着枕儿默然远想,月儿和梦境都是那么的圆美。
接下来时间由黄昏而入夜。如果说前面两句侧重渲染气氛的话,那么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中心落在思念二字上。夜不安寐,倚枕无言,用动作表现心理,形象而又委曲。“无言”是静默之状,又含“脉脉此情谁诉”之意。唯其默然远想,才引出下一句的清梦来。不知过了多久,这位辗转反侧的女子渐渐进入梦乡。梦中见到了她久别的亲人。词人把这梦中团聚和中天月圆巧妙的交织在一句之中,“圆”字双关。梦境沐浴着月的清辉,而一轮圆月又在梦的幻影之中,境界惝恍迷离,清幽怡人。梦境与现实,月色与人事两相对照反衬,使主人公的情怀表现得愈婉愈深了。
“背灯唯暗泣,甚处砧声急。”这两句是倒装句,说,不知什么地方响起阵阵捣衣声,把她从睡梦中惊醒,眼前的冷寂,益发加深了感伤和怅惘,她怎能不柔肠寸断,哀泣不止呢?
“甚处”,说明砧声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是一种并不太响,而且时断时续的声音,也符合乍醒来时恍惚莫辨的情态。这种声响竟把人惊醒,可知夜之静谧了。这样看来,句中极醒目的“急”字恐怕侧重于表现人的内心感受,未必是实写砧声。“背灯暗泣”乃梦断神伤之状。“暗”字兼言情、景,思妇心境之黯然具体可感。从上文的“攲枕悄无言”到此刻的“背灯暗泣”,层层叠进,愈转愈悲了。
“眉黛远山攒,芭蕉生暮寒。”结末两句是说,室内女子黛色如远山的眉头紧攒,室外圆月清辉之下芭蕉也觉瑟瑟寒意。
给那攒蹙的秀眉一个特写镜头,把满怀的思念和哀怨全部凝聚在黛色如远山的眉间了。末句轻轻宕开,以景收束:“芭蕉生暮寒”。凄冷之意有真切,又朦胧,那寒气直沁入人的心里,却又不曾说破。词婉而情切,令人哀感无端,正是所谓已经结情的妙笔。
这首词在结构上,一句景,一句情,间或情景双写。在情与景的相映、相生、相融之中,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婉曲而深切的袒露出来了。
篇8:菩萨蛮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赤泥亭子沙头小,青青丝柳轻阴罩。亭下响流澌,衣波双鹭鹚。
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娇蕊。添个浣衣人。红潮较浅深。
注释:
赤泥亭子沙头小,青青丝柳轻阴罩。亭下响流澌(sī),衣波双鹭(lù)鹚(cí)。
澌:解冻时流动的水。澌,通嘶。流澌:流水声。鹭鹚:水鸟。
田田初出水,菡(hàn)萏(dàn)念娇蕊。添个浣衣人。红潮较浅深。
菡萏:荷花。
赏析:
这首题画词写得生动逼真。上片写画中美景。青青柳丝,赤泥小亭,亭下流水,鹭鹚对浴。下片写荷花与人交相辉映。
把物与人融为一体,为全画增添无限情韵。全词意境幽美,工丽新巧。
篇9:菩萨蛮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菩萨蛮·秋风扫尽闲花草
宋代:佚名
秋风扫尽闲花草,黄花不逐秋光老。试与插钗头,钗头占断秋。
簪花人有意,共祝年年醉。不用泛瑶觞,花先着酒香。
译文:
秋风扫尽闲花草,黄花不逐秋光老。试与插钗头,钗头占断秋。
簪花人有意,共祝年年醉。不用泛瑶觞,花先着酒香。
注释:
秋风扫尽闲花草,黄花不逐(zhú)秋光老。试与插钗头,钗头占断秋。
不逐:犹言不随。
簪(zān)花人有意,共祝年年醉。不用泛瑶觞(shāng),花先着酒香。
瑶觞:泛指美酒。
赏析:
秋日黄花,分外馨香。采菊为妇簪头,恩情缠绵如见。菊花相传为益寿之卉,古人尝谓菊酒可以延年,闺中弄花情深,不饮亦醉,不着香艳语而尽得风流。上片“占断秋”三字极为新巧。
篇10:菩萨蛮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
唐代:温庭筠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
译文: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
洒满庭中的月光啊,像院里的梨花一样白,你可照见我那思念的人儿么,相隔万里多少关塞。绣衣上一双金雁展翅欲飞,泪湿罗衫时更愁欢情难再。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
看小园绿草凄凄,想起故乡弯弯的越溪。杨柳轻舞着依依春情,春燕归来带着无边的春意。燕归人却不归来,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聚。
注释: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金雁(yàn)一双飞,泪痕沾绣衣。
满宫:犹“满室”。故人:友人。这里实指远人。金雁:指绣衣上的图案,此指远方亲人来函。古人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
越溪:水名,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省境内,相传西施曾在此溪中浣纱。曲:弯曲幽深的地方。依依:轻柔的样子。君:指远离家乡之男子。一说,指宫女。燕:雪本作“雁”。
赏析:
此词写思乡怀人之情。上片以眼前之景,引出春光流逝,故人万里,音信疏隔,悲思深重。下片先设想家乡情景,复以故人盼归抒己怀乡之情。这首词情致凄恻,音促而语婉。语言贴合温词造语精工、密丽浓艳的风格。
此词上片写宫廷光景,明月相照,梨花盛开,正是初春季节。开首一句,既点明时当春夜,又有“花好月圆”之意。然而词人笔锋一转,下句说远人被“万里关山”所“隔”和金雁双飞,则月圆而人不圆,自然兴起下两句弹筝寄意而泪沾绣衣,其情与景的对比格外鲜明强烈。一往情深的思念,镕铸在这两句中。
下片女子以越女西施自况,西施虽然色美,又当芳草又绿,杨柳依依,其奈“燕归人不归”。让人想起《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名句。寂寞和惆怅,又在言外。
这是一首宫词,章法颇为别致。全篇于清绮流丽中弥漫着深长的伤感意味,虽不作激烈情绪迸发语,但自能以真切浓挚的怨思动人。
【菩萨蛮 原文阅读及注释(整理10篇)】相关文章:
温庭筠菩萨蛮的诗意2023-04-01
描写春天的诗词: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2023-05-23
描写春天的诗句——《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2023-09-10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赏析2023-01-18
忆秦娥·箫声咽原文翻译及赏析2022-06-04
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翻译赏析2023-10-27
《忆秦娥·用太白韵》原文及赏析2022-10-11
王国维《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赏析2023-06-06
辛弃疾 菩萨蛮2023-03-31
菩萨蛮温庭筠优秀教案202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