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和深刻内涵

时间:2022-05-08 13:19:1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和深刻内涵(通用7篇)由网友“Samuela”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和深刻内涵,希望大家喜欢!

《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和深刻内涵

篇1:《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和深刻内涵

《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和深刻内涵

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借明君千里驼,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是乐府诗中的《木兰辞》,一首在中国民间流传了一千六百多年的一首古诗。诗中,通过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南歌,即南朝民歌,注重抒情,语言浮华,用词细腻,风格委婉。北歌,即北朝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木兰诗》与南朝民歌中的《孔雀东南飞》合称长篇叙事诗双壁。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此辞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富有生活气息;以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木兰辞》的时代背景

由司马氏建立的晋朝,暂短的统一后,就很快灭亡了。晋南迁后,中国内形成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史称“南北朝时期”。南方历经了东晋、刘宋、后齐、后梁、后周五个朝代,北中国则由鲜卑、匈奴、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北魏(386~557年),是由鲜卑族人在前秦灭亡后,由拓跋珪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部中国第一个朝代,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改国号为魏,建都平城。439年,统一北方。历史上,称之为后魏或北魏。历经171年,共13个皇帝。534年,北魏分裂成由高欢控制的东魏和宇文泰掌握的西魏,又被高氏和于文氏的北齐北周分别取代。557年,北魏彻底灭亡。

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称,《木兰辞》始见于《古今乐录》一书。查南朝陈后主光大二年时,南朝僧人释智匠己编成《古今乐录》,其中就收录有《木兰诗》篇目。因此,《木兰诗》当不至在公元568年以后产生。后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入。清·沈德潜的《古诗源》中,也把它排在了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位置上,余冠英先生认为这诗的时代不会产生于“五胡乱华”以前,也不会产生在陈以后,“因为陈代人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已经提到这诗的题目了。最可能的情形是事和诗都产生在后魏,因为后魏与‘蠕蠕’(即柔然)的战争和诗中的地名相合”。结合《木兰辞》的内容,此诗应该是产生于北魏中前期。这首辞虽然是乐府民歌,但在流传中也有文人的加工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持着民歌的情调。此辞的来源也是民间的故事和传说中,故而她姓什么就不必探讨了。后世的人们就称之为花木兰了。

北魏与柔然(也称蠕蠕)之间曾发生长期的战争关系。柔然,在四世纪中,于蒙古高原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建立政权,经常骚扰北魏。历史记载,从公元4到493年80多年中,双方发生的大战役就有15次之多。从《木兰辞》中叙述木兰出征路线是:离开家乡渡过黄后,经过了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南百里)燕山(即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木兰诗》称燕山,也与当时情况相契合。这次出击柔然,迫使柔然退到大漠以北。

公元424年,柔然大檀可汗听说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之子,明元帝拓跋嗣去世,遂率6万骑攻入北魏云中,杀掠吏民,攻陷北魏故都盛乐,剑指平城,北魏王庭震动。北魏继位新帝太武帝拓跋焘继位时十九岁,他曾在十二岁当太子时,就远赴河套地区保卫长城,抗击柔然的入侵,把边塞军务整顿的有声有色。他对柔然的战术也颇为熟悉,遂力排众议,亲自率2万骑兵急赴云中救援。柔然依仗人多,重重包围赶来救援的太武帝拓跋焘及所部,情势危急。所幸混战中柔然大将于陟斤被北魏军射杀,拓跋焘趁势率军大纵深地向前穿插突破,北魏将士气势大振,奋力突击柔然军,柔然军顿时被搅得一片混乱,拓跋焘得以突出重围。为彻底摆脱北面柔然与南面南朝刘宋两面夹击的威胁,并雪云中被围之耻,拓跋焘在大败赫连夏,攻克其都城统万(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后,决心集中力量打击柔然。据《魏书》记载,拓跋焘与众商议北伐,众大臣担心南朝宋军进攻,与柔然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均竭力劝阻,唯太常卿崔浩说:“宋朝闻陛下克“统万”(城),内心深怀恐惧,必不敢动;柔然自恃遥远,谓我力不能制,防备松懈已久,故夏则散众放牧,秋则聚众南掠,今乘其放牧无备出击,可一举灭之。”公元429年,太武帝拓跋焘率众反击柔然,大获全胜。此战,北魏太武帝领军长途奔袭,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大破柔然,威服高车,为稳定北方创造了有利条件。自此,柔然势力削弱。双方虽仍有交战,但以北魏远袭居多,柔然主动进攻较少,并时有和亲往来。太武帝拓跋焘执政期间先后13次出兵伐柔然,其中胜利11次,另有两次由于柔然先遁逃而没有战果,以公元429年的这一战果最为辉煌。接着,431年灭夏国,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在北魏十多年的经营下,到这时才结束了从3开始的一百多年的黄河流域大乱,中国北部重新统一。这次战争是进步的,符合人民愿望的。诗中的木兰参加了这十多年的统一北方的战争,打败敌人凯旋还乡。正因为这样,《木兰诗》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木兰千百年来受到人民的传颂和赞扬。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犹如历史进程中的一朵美丽花朵始终为后人所歌颂景仰。

这也是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所展现的北魏与柔然的战争时断时续长达十多年之久的战地辉煌。

二、《木兰诗的内容和含义》

全辞332字,细分可分为十个部分:

1、在在织机旁的忧虑

2、与父母的对话

3、 物资准备

4、出征路程和内心感受

5、十年战伐岁月

6、 胜利还朝

7、 与家人团聚

8、回归女性生活

9、 伙伴的尴尬

10、 结尾

木兰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往日的木兰,对着门坐在机下织布。机杼声,“唧唧复唧唧”地穿梭不停。而今天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女儿在叹息,

显而易见的是女儿心中有事。什么事哪?是为父亲年老、体弱多病的担忧,还是为母亲的年迈操劳而难过,还是心中有什么别的愁苦之事哪?显而易见,这并非等闲之事,其中定有蹊跷,这就是第一部分的含义。

接下来,是父母与女儿的一番对话。父母询问女儿叹息的原因,女儿说出了原委。既没有别的担心,也没有什么忧愁。是昨昨见到了军帖,知道了可汗要点兵出征,而“十二卷”军书上,都有老父亲的名字。父亲年老体弱,自己有没有兄长替代,思念起来,所以才心中抑郁。然后说出了自己的决定:愿到集市上去置鞍备马,替父亲服役应征。显然,自己的愿望和主张,最终得到了父母的首肯和同意。

做为习武之家,盔甲和兵械、在这样的家庭和国度,显然是必备之物。所以,准备工作只有置办鞍、马、鞭、辔,分别用东南西北的四市,表现了积极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而且,当时的情况也确实是这些物件,也不会一处集市。但这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却是充分地现了木兰从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是被动的从军,而是有着强烈的杀敌报国的愿望。这充分地表现了辞语使用的高明。

投军的过程是紧张而迫切的。路线是涉黄河、穿黑山,朝行暮宿,餐风露宿,驰马如飞,先让战场是在北方边陲。因为离开了家,没有了父母呼唤的声音,只有黄河流水的声响和燕山胡骑马踏深山的“啾啾”声音,可见前线的气氛、战场的情形已经是越来越近了。只用了两天就走到了前线,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十年的战伐岁月,没有用一般的战场厮杀、铁血格斗、行军布阵、生死较量等手段来描述,但毫不逊色于那些对战场情势的描写。“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如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6句30字,既把战伐岁月的特点形象勾勒出来,又把战争景况做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既刻画了将士的艰苦,也描述出了战争的残酷。万里遥远,但战场的光阴像飞一样过去了。那是军中的刁斗伴着酷苛的霜雪之寒,和着值更军士敲击的单调梆声,是北方天空那无声冷月的寒光罩着夜战将士们铁甲,是百战捐躯的将军,是为国洒血的士卒。就这样,那些无私无畏的英勇的壮士,还是胜利凯旋了。这里有的语句,后人们怀疑是后世文人加工润色的。

回到朝廷,朝见了天子。天子的接见,无疑是一种极高的光荣。但是,为父参军的木兰,在朝堂的表现,确实不能不让人受到极大的感动。论功行赏,“策勋十二”、“赏赐百千”——“强”,可见其功勋之高,奖赏之重。可是,当天子问她有什么希望时,她毅然地回答:“木兰不用尚书郎”,只要求允许她返乡回家。“愿驰千里足” 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有的用“愿借明君千里驼”,这也许是传抄过程中,刻版之误。足见她不图荣华富贵和高官厚禄。

下边的到家情境,是一大团圆的惊喜图。十年之后,虽是父母年迈,体质孱弱,但听说女儿归来,还是却“出郭”去“相扶将”也就是迎接。那时的“城”与“郭”差别很大。“城”一般是指一个城市的中心区,繁化富足的富人区,隔着“池”或“护城河”,然后才是“郭”,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较远的。

足见父母的欢喜之情,妹妹听说姐姐回来了,赶忙就开始捯饬,要给妹妹个惊喜。

但也有的版本是用“阿姊闻妹来”,意即木兰是有姐姐,这就客观地反衬木兰年龄也并不大。也许这样用的人有他的思想。而当年还很小的弟弟,显然已经是大小伙子了,磨刀霍霍,已经开始准备杀猪宰羊,置办家庭宴会了。这样欢乐热闹的家庭场面,当然连读者也会被感动的。

到了家的木兰,回到了自己的闺阁,开了东阁门,坐上了西间床,恢复了女儿模样,脱去了战时袍,穿上了昔日闺阁红妆。按当时的家俗,女儿是住东阁的,而床在西间,所以后来就有了“东床驸马”、“东床快婿”的称呼。而女孩子都是爱美的,爱美是女儿的天性,免不了要梳洗打扮一番。“当窗理云鬓”与“对镜贴花黄”则是恢复少女模样的的过程和恢复之后靓丽的两层意味的'重合。

胜利归来的战友,在战场上是手足与共的兄弟,回来后当然眼相互探视,但谁也想不到,昔日同生共死的战友,竟然是个美丽的青春少女。那当然会十分的尴尬了。

最后,用雌兔雄兔打比方(比喻),平时,雄兔是爱动的,没有老实的时候,而雌兔总是安稳沉静、眼迷离着。但是,两只兔子一起在地上跑起来,你就不好辨别那只是雄,那只是雌了,就辩不出公母了。这既是对木兰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也令人体现出木兰的自豪心情,这一比喻设想新奇、独特、大胆,表现了我国古代民歌爽朗质朴的特色。

三、《木兰辞》的感情特色

作为形象思维的文学艺术,是以情为底蕴来打动读者的。即便是是杂文、论说文,也是以“情理”来说服人的。散文,突出的更是“情愫”,而诗歌,则是感情的奔放。

《木兰辞》的感情是十分突出的,然而这突出的感情,又是极其含蓄。从开篇的“当户织”,就非常明确地把木兰心中的“忧虑”,很清楚地表达了出来。尽管木兰极力否认自己的“所思”、“所忆”,到底还是把自己“见军帖”后,“阿爹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忧情吐诉了出来。统揽全诗,木兰的感情,可以用这样的几种情感来概括:

亲情,乡情,友情,爱国报国情,来概括。这篇辞的中心思想,就是木兰替父从军、报效国家、历经十年的战争,胜利归来,不图高官厚禄,回到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团聚,从而表现了“女儿”不输“儿男”的这么一个主题。

亲情的表达,从开始的“叹息”和 “与父母的对话”,直到“市鞍马”和“替爷征”,无不强烈地反映出对双亲的挚爱之情。在黄河边、黑山头的暮宿,虽然“不闻爷娘唤女声”,但是父母的声音犹似在耳。黄河流水的滔滔声浪,掩山胡骑的啾啾声响,不曾掩去她头脑中爷娘唤女的思绪。得胜还朝、于名堂中朝见天子,她 “不用尚书郎”和“愿借”、“送儿还故乡”则是表达了她惦记家中的老父、老母,急于回乡侍奉双亲的心情。从“爷娘闻女来”

到小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可以看出她的“姊妹”、“姐弟”之情的真挚、和谐与深厚。

乡情的突出表现,和亲情的表达既有重叠之处,也有单独表现。她的深挚的乡情,之所以那么强烈,就是因为家乡有亲爱的父母、深情的姐妹、可爱的小弟。此外,十年的战伐岁月概括的“壮士十年归” 的 最后一个字 “归”字,就很明显的说明了他对故乡的留恋和祈盼。“归”字,的基本意义就是“回家”,何况是阔别十年。

乡情这种感情是很不得了的感情。它既是亲情的延伸升华,又是一种独立的情感。有的是家乡众多的亲人使你特别想念,即或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已经不在那里了,但是乡亲、邻亲还在,也会使你无法割舍那种强烈的情怀。因为,那里的水土赋予了你的生命,把你养大。也许,那里未必有别处那么风光美妙,但是,你仍然会特别热爱它。那里有着你无穷无尽的美好的记忆,那里有着你许许多多美妙的故事,有着你生命的点点滴滴,有着你艰难或幸福时光的种种痕迹,牵系着你魂灵的丝丝神经。

在亲情、乡情的基础上,毫无疑问,就必然会有爱国之情。辞中的爱国之情,表现在她毅然决然地决定替父从军、置办鞍马、辞家奔赴前线、经受住残酷而漫长战争考验、最后取得胜利班师回朝,收到天子的名堂接见。

除亲情、乡情、爱国情之外,木兰和战友们的友情也是深厚的。伙伴们成群结伙地来探望她、拜访她,他们之间也许有高官名将,也许有庙堂宰辅,都汇聚在一起,前来看她,足见她有极好的人脉关系。却发现他是个女郎,因而也十分尴尬。

四、《木兰辞》中的称谓

《木兰辞》里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诗句,有些学者认为,这说明在汉魏六朝时“爷”是对“父亲”的称谓。但现代,“爷”含义成了“祖父”,而“父亲”的概念则由“爹”来称呼了。

现代鄂东的黄冈黄陂一带,至今依然称父亲叫爷,而喊父亲的父亲为爹。这证明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也许是鄂东人氏。“长兄”这个词,今天在鄂东也沿用着。

《木兰辞》中的称谓也有好几处交叉使用的情况。“可汗”与“天子”交叉,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这其中的原因是在《木兰辞》创作的时代,汉胡已经开始了融合,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比如说北魏的皇帝,把姓由拓跋氏改成元,那么“可汗” 与“天子”的称谓也就统一了。唐太宗这位天子,外族曾称其为“天可汗”,南北朝时期,正值民族大融合时期,在一些文人和百姓之间,“可汗”是旧称呼、“天子”、“皇帝”是新称呼,那么在这个过渡时期,“可汗”与“天子”混称也就不足为怪了。

五、辞的艺术特色

运用民间语言,展现精湛艺术性,使这首诗语言质朴精练、对仗工整,格律鲜明,十分尚口,自然地具有音乐性。全诗以五言为主,也穿插着七言或较少的九言句,长短相间,错落有致,丰富多彩。再加比喻的新颖、设问恰如其分等民歌传统的表现手法,使全诗语言既质朴刚劲,又富有浓烈的民歌风味,显示了精湛的语言造诣。

全诗既有生动活泼的口语,又有精致优美的丽句,语言技巧是很高的。按着事实的开始到结局,一气呵成地结束。

运用复叠的句子,用同样的句式,重叠强调是一大特色。诗中运用了一系列排比句式,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不仅没有令人感到累赘,还为全辞增加了极大的光彩。记叙木兰归来,举家亲人迎接,也运用了一系列排比句式:不但加强了语言的感染力,也更加突出了全家人亲情的深重。“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这些句子不呆板,和谐一致、活泼生动,艺术效果格外打动读者。

对偶句的运用“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对“寒光”,“传’对”照”,“金柝”对“铁衣”;以及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中的旦辞——暮至,黄河——黑山和“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贴,云鬓——花黄;这些铿锵的韵律,不仅生动活泼,朗朗尚口,令人记忆深刻,而且极大地增强了辞的魅力。

重叠词,如“唧唧”“溅溅”“啾啾”霍霍”的使用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顶针格的使用,不光使全辞连接紧凑、抑扬顿挫,琅琅上口,也更具音乐性。使全诗语言刚健质朴。富有浓厚的民歌风格和浪漫情趣,显示了语言的精湛、文字功夫的造诣之深。

六、值得注意的词的理解

唧唧:是叹息的声音,不是织布或它他声音。

机杼:就是织布用的梭子。

鞍鞯:鞍是马鞍子,架在马背上,人骑在上面。

鞯(音jian尖)是马鞍下边的较厚垫子,夹在鞍子和马背中间,防止卡伤马背。

戎机:军机,指战争。

策勋:记功劳。

所欲:什么要求。

不用:不当、不做、不任的意思。

愿驰千里足: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酉阳杂俎》说“驼日行千里”。

扑朔:是指兔脚上的毛蓬松散开,雄兔跑起来,脚上的毛就蓬松起来。

迷离:原指模糊不清、难以分辨,这里指雌兔眼睛被长毛遮蔽样子。

篇2:《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分析

《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分析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民歌,深受人们的喜爱。可以从艺术形象、创作手法、文章详略、修辞手法、民歌语言等来欣赏其艺术特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分,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 木兰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它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一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作为北方民歌的不朽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奇葩。

1 刻画“神奇”人物,塑造不朽艺术形象

《木兰诗》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它成功地塑造了花木兰这一女英雄形象。作品着力歌颂了花木兰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不慕功名的高贵品质,热爱家乡的平民愿望。从木兰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德。木兰原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平民女子,为了保存父老,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两千年前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她这一行为是何等大胆,她抛弃儿女情长,越过重重关山,勇敢地来到前线,这与中国古代女子“绣花楼上,足不出户”形成鲜明对比,她身经百战,历时十年,打败敌人凯旋归来,直到这时同伴才发现她是女郎,经过战争的磨练,从一个普通姑娘成为一个坚强无畏的将军。但她功成不求赏赐,只愿回家与亲人团聚,恢复她当年“当户织”的劳动生活。文章通过木兰织布时“唯闻女叹息”的异乎寻常的情态描写;通过“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旅途思亲的刻画;通过还乡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一系列行动,细腻而真实地揭示了木兰丰富的内心世界。总之,文章塑造了一个聪明果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2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这是《木兰诗》有别于北朝时期其他乐府民歌的一大艺术特色。《木兰诗》的前部分—— —木兰决计从军,匆忙备械,万里行军,十年征战,是从不同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谴责战争的'罪恶:“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叹息”中流露出人们的痛苦和无奈;“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年迈之人都不能幸免,写出兵役负担沉重的苦难现实;“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表达了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愿望;“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战争的长期性、严酷性。木兰从军这部分,作者运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木兰诗》的后部分—— —还朝拒赏和回乡团聚,写出木兰的愿望和理想—— —热烈地渴求和平安宁的生活。这部分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读完《木兰诗》我们冷静理智地想一想,木兰,不是什么将门之后,未习武,未读书,而是在家织布的寻常女子,在长期酷烈频繁的战乱中能活着回来,已是命大福大造化大,是奇迹;而她不仅活着回来,还建功立业,官封尚书,阖家团聚,在那“野死不葬鸟可食”、“尸丧狭谷口,白骨无人收”的惨痛现实里,这无疑是浪漫的梦,是作者有意涂上的理想主义色彩。《木兰诗》在塑造木兰形象时,没有沉溺于血与泪的现实不能自拔,而是摆脱了沉重现实的束缚,在地狱般黑暗的现实中燃烧起理想的火炬,使在黑暗中的人们看到希望。它不仅写出现实生活是怎么样的,而且给人一股清新的力量。《木兰诗》写出的理想,是那样的明快、热烈、温馨。黑格尔说:“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拓展知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贴 通:帖;惊忙 一作:惶)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篇3:《木兰诗》写作特色

《木兰诗》写作特色

《文心雕龙·熔裁篇》说:“句有所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文学作品的语句要繁简得当;既不可贪多务深,也不能一味求简。细读》木兰诗》,便可悟出这个道理。

《木兰诗》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它有时“惜墨如金”,写得极简;有时又“泼墨如水”,尽力铺排。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只有六句三十个字,便概括了木兰

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显得极为简练!其中写朔风凛冽,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它通过环境、景物、氛围的描写,渲染出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和严守岗位的`战士气质。尽管边地生活是艰苦的,周围寂静得只听见忽断忽续的刁斗声,木兰和伙伴们却仍然穿着甲胃,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此情此景,写得有声(北风声、刁斗声)有色(月色、雪色和铁的反光),多么耐人寻味!真可谓字字千金,一字减不得。而“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二十个字,仅复述了上文“市鞍马”三字的内容,骤看觉得何等呆板和累赘!但仔细品味,又觉得它十分灵活和简洁。因为这样一渲染,木兰及其一家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气氛便完全烘托出来。……这种东、西、南、北循序铺排的手法,在民歌中固居常见,但是《木兰诗》中用得尤多且话。

如“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爷娘闻女来”以下六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句,或依时间(旦、暮),或依辈份(父母、姊、弟),或依性别(雄、雌),都采用循序铺排的方式。

正是在这种很容易流于程式化的铺叙中,《木兰诗》却写得风趣横生,兴味淋漓,使情事如见,景物若画。从这方面说,它又像是“泼墨如水”了。

全诗着力写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而很少写她在战斗中的英雄业绩。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幅少女思亲图,真是呼之欲出。

木兰以一女身,在多年艰苦的征战生活中,能乔扮男装而不被察觉,已显得异常聪明和机警;在万里关山的殊死争夺中,又能屡建战功而凯旋归来,更显出无比英勇和豪健。在这里,儿女情与英雄气不是相得益彰了么?

由此可见,“惜墨似金”与“泼墨如水”的水法是相辅相成的。这一艺术辩证法启示我们:写文章时该简则简,该繁则繁,一切应依内容的需要来决定。

篇4:木兰诗写作特色

《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它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是其主要特点。

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是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试想,如果将十年的征战生活详细来写,就会冲淡了诗的'主题,也与木兰的形象不相吻合。所以木兰的形象塑造得如此成功,是与详略安排分不开的。

《木兰诗》文学常识:

乐府,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其职责是采集各地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也称作乐府。

《乐府诗集》是一部完备的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民歌又按地域分为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是北方民族的民歌,其特点是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而质朴。

《木兰诗》学法指导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主人公花木兰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本课生字词较多,同学们在预习中要看注释或查工具书,要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要注意这首诗的铺排手法。可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像。

篇5:木兰诗的艺术特点

1 刻画“神奇”人物,塑造不朽艺术形象

《木兰诗》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它成功地塑造了花木兰这一女英雄形象。作品着力歌颂了花木兰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不慕功名的高贵品质,热爱家乡的平民愿望。从木兰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德。木兰原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平民女子,为了保存父老,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两千年前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她这一行为是何等大胆,她抛弃儿女情长,越过重重关山,勇敢地来到前线,这与中国古代女子“绣花楼上,足不出户”形成鲜明对比,她身经百战,历时十年,打败敌人凯旋归来,直到这时同伴才发现她是女郎,经过战争的磨练,从一个普通姑娘成为一个坚强无畏的将军。但她功成不求赏赐,只愿回家与亲人团聚,恢复她当年“当户织”的劳动生活。文章通过木兰织布时“唯闻女叹息”的异乎寻常的情态描写;通过“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旅途思亲的刻画;通过还乡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一系列行动,细腻而真实地揭示了木兰丰富的内心世界。总之,文章塑造了一个聪明果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2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这是《木兰诗》有别于北朝时期其他乐府民歌的一大艺术特色。《木兰诗》的前部分—— —木兰决计从军,匆忙备械,万里行军,十年征战,是从不同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谴责战争的罪恶:“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叹息”中流露出人们的痛苦和无奈;“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年迈之人都不能幸免,写出兵役负担沉重的苦难现实;“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表达了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愿望;“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战争的长期性、严酷性。木兰从军这部分,作者运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木兰诗》的后部分—— —还朝拒赏和回乡团聚,写出木兰的愿望和理想—— —热烈地渴求和平安宁的生活。这部分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读完《木兰诗》我们冷静理智地想一想,木兰,不是什么将门之后,未习武,未读书,而是在家织布的寻常女子,在长期酷烈频繁的战乱中能活着回来,已是命大福大造化大,是奇迹;而她不仅活着回来,还建功立业,官封尚书,阖家团聚,在那“野死不葬鸟可食”、“尸丧狭谷口,白骨无人收”的惨痛现实里,这无疑是浪漫的梦,是作者有意涂上的理想主义色彩。《木兰诗》在塑造木兰形象时,没有沉溺于血与泪的现实不能自拔,而是摆脱了沉重现实的束缚,在地狱般黑暗的现实中燃烧起理想的火炬,使在黑暗中的人们看到希望。它不仅写出现实生活是怎么样的,而且给人一股清新的力量。《木兰诗》写出的理想,是那样的明快、热烈、温馨。黑格尔说:“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木兰诗》敢于对现实生活的`材料,根据理念的感性来改造,不仅以个别显现一般、以偶然展现必然、以现象揭示本质,还在描写中融注优美的爱憎鲜明的感情,体现崇高的道德和审美的品质,从高尚的情怀里迸发出诗的光辉,作者以自己理想的光辉照亮乃至在一定程度上改造描写对象,使本文脱颖而出。《木兰诗》前部分写现实,后部分写理想,它不仅写出了苦难,而且还写出了希望,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结合起来,表达了遭长期战乱蹂躏的人民的理想,喊出了人民的心声,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这是其在北朝民歌中独占鳌头的重要原因之一。《木兰诗》之所以被誉为“乐府双壁”之一,也是因为《木兰诗》不仅写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而且还写出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不仅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而且还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3 繁简适宜、详略得当,放出奇光异彩

《木兰诗》可称得上繁简相宜的典型之作,有时用繁,用墨如泼;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凡是使用繁笔的地方,都是作者精心描绘之处。木兰织布时心事重重,叹息声声,几经询问,说出缘由:原来木兰无心织布是因为可汗大规模征兵,征到了父亲头上,无法逃脱,父亲年老体衰,木兰没有兄长,思虑再三,毅然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此处描写,极为详尽,交代了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准备行装时,木兰连赴集市,匆忙而有序地购置战马鞍具。奔赴战场时,辞别父母,途经黄河,到达目的地黑山头,仅用了两天时间,夸张地表现了木兰出征的路线,行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反复运用“不闻…… ,但闻……”的句式,用荒凉的夜间环境烘托出木兰离家思念亲人,离乡越远思念愈切的心情。十年后,木兰辞官回家,亲人团聚,恢复女儿装,欣喜兴奋的感情。这些内容,作者不厌其繁,精心描绘,细致入微,可谓是泼墨入水。

4 反复运用对照,暗示其含蓄意义

对照是《木兰诗》反复运用的艺术手法,它含蓄但又不同于晦涩,更不是为了晦涩,作者总是要运用象征、暗示、隐喻、反衬、寄托、提示、对照等,将作品深藏的意义揭示出来。《木兰诗》分为两部分,前部分写现实: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谴责战争;后部分写理想:木兰征战凯旋归来,回到家乡,追求和平安宁的生活。前后两部分相对照,用其“谴责战争,热爱和平”这方面来理解文章的主旨。木兰“出征前的叹息,与还乡时的欢欣”相对照,木兰的爱憎思想就体现出来了。木兰“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相对照,木兰反对什么,渴求什么,在其情感中就显露出来。“木兰不用尚书郎”和“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相对照,劳动人民“渴求和平安宁的生活”与封建知识分子“万里觅封侯”的理想,真是泾渭分明呀。

5 互文手法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是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的两部分,看似无关,实则相互交错,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手法。整篇文章中作者大量使用互文,使主题思想表达得更加深刻。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不幸战死,有的胜利回来了,而不是“将军经历多次战争战死沙场,壮士征战十年回来了”。此类互文的句子在诗中还有许多,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理云鬓”和“帖花黄”的动作同是当窗对镜来做的。再如,“东市买骏马…… 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另外,全诗用口语写成,生活气息极浓,如,“唧唧”、“溅溅”、“啾啾”、“霍霍”这些拟声词的运用,朴素自然;“阿爷”、“阿姊”、“可汗”这些新词,都是俗文学的特色,不事雕刻而自然流畅等。全诗生动活泼,清新刚健,不失民歌特色,不愧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篇6:《木兰诗》艺术结构分析

《木兰诗》艺术结构分析

从艺术构思的角度说,《木兰诗》的素材并不是能够创作出象齐先生所想像的那样的“史诗”的素材。因为仅仅表现一个人物经历的诗是无法成其为史诗的。《木兰诗》所提供的社会环境,是很好的史诗素材。但《木兰诗》不可能成为史诗,它仅仅是写木兰“这个人”的叙事诗。文学的创作,不应仅仅是“写了”,而应当是“写得好”。所以,即是有现实生活的`依据,“具体地描写”木兰的军旅生活而使其成为“史诗”,是不会讨好的。既写不好,不如干脆不去写,而仅用“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来概括。这样写,绝不像齐天举先生所说的“呆板,空泛,毫无特点”,而是灵活,充实,特色鲜明。姑试论之。

诗作者这样写来,诚如齐先生所说,确实让读者看不到什么“具体的事件”,抓不到什么具体的东西,显得“空泛”了。殊不知,作者系采用了“避实就虚”、“以少总多”的艺术手法,给“空泛”的描写以广阔的空间,给读者无穷回味的余地,让读者去体会,去想像,从而使“空泛”变得“充实”,这样写,既概括,又灵活,还不致于损坏木兰的形象美,并且意境深远。杜牧《题木兰庙》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如齐先生所说,很符合木兰这一人物的身份和心理特点,但这不过是杜牧的想像之辞,杜牧用自己的想像去充实《木兰诗》中木兰军旅生活的“空间”。这种合情合理的想像,正是《木兰诗》这种所追求的境界。它很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空白”,中国画是很讲究“空白”的,它是中国画形式美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法。“空白”主要是为了找到一个大的空间给绘画主体有自有活动的余地,它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然而它绝不是为了表现“虚无”,表现“空白”。它是一种“藏境”的手法,使景愈藏境愈大而意愈深。[2] 从空白处表现出活生生的境界,比之于那些明暗的墨色,更加“充实”。高明的画家仅以云中露出的一鳞一爪,便能显示出“首尾宛然若在”的全龙来,[3] 则正是一鳞一爪以外的“空白”发挥了作用,人们用想像充实了它,看到了一个生气俱在的真龙。

《木兰诗》的“避实就虚”“以虚出实”的写法,是非常巧妙的,它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很典型的“疆场环境”的概括描写,写出了木兰紧张的军旅生活,给读者以一个可供驰骋想像的巨大空间,使“实”与“虚”达到了和谐结合与统一。由上所述,我们看出《木兰诗》的“异乎常态”的艺术结构,并不违背“故事发展的逻辑”,通观全诗,这种结构也并不显得不平衡。我们若以描写木兰军旅生活的六句为“轴线”,会发现“轴线”两边的结构安排是很对称的,恰似一座对称而和谐的建筑物。

从结构安排上说,《木兰诗》不符合叙事文学作品的“基本规范”,但这并不影响它是一首优秀的叙事诗。任何“规范”都带有普遍性,而任何一个具体的事务,都有它的特殊性,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之。齐先生将《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相比较,认为它违背了叙事作品的规范,其实,《陌上桑》也是同样违背这一规范的。《陌上桑》写使君要霸占秦罗敷,而罗敷大义凛然斥责使君,她胡编了一个不一般的丈夫,说到如何有权有势,如何有派头时,诗便戛然而止了。若以叙事作品的“基本的规范”来衡量,《陌上桑》是一首无结尾的诗。然而《陌上桑》的无结尾正是其特点,它同样给读者以回味想像的余地。《木兰诗》和《陌上桑》在结构安排上可以说各有妙处,异曲同工。

篇7:《木兰诗》教材理解语言特色

《木兰诗》教材理解语言特色

文学作品的语言要繁简得当;既不可贪多务得,也不能一味求简。我们细读《木兰诗》,便可以悟出这个道理。

《木兰诗》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它有时“惜墨似金”,写得极简;有时又“泼墨如水”,尽力铺排。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只六句三十字,便概括了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显得何等简练!其中两句写朔风凛冽,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它通过环境、景物、氛围的描写,渲染出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和严守岗位的战士气质。尽管边地生活是艰苦的,周围寂静得只听见忽断忽续的刁斗声,木兰和伙伴们却仍然穿着甲胄,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此情此景,写得有声(北风声、刁斗声)、有色(月色、雪色和铁的反光),多么耐人寻味!真可谓字字千金,一字减它不得。而“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凡二十字,仅复述了上文“市鞍马”三字的内容,骤看觉得何等呆板和累赘!但仔细品味一番,又觉得它十分灵活和简洁。因为这么一渲染,木兰及其一家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气氛便完全烘托出来。正如刘大白在《旧诗新话》中所说:“整整的.四排句,看去是很板的,其实其间层次分明。因为有骏马而无鞍鞯,不可以骑坐,所以还得买鞍鞯;有鞍鞯而无辔头,不可以控御,所以还得买辔头;有辔头而无长鞭,不可以驱策,所以还得买长鞭。”这种东、西、南、北循序铺排的手法,在民歌中固属常见,但是《木兰诗》中用得尤多且活。如“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爷娘闻女来”以下六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句,或依时间(旦、暮),或依辈分(父母、姊、弟),或依性别(雄、雌),都采用循序铺排的方式。正是在这种很容易流于程式化的铺叙中,《木兰诗》却写得风趣横生,兴味淋漓,使情事如见,景物若画。从这方面说,它又像是“泼墨如水”了。

全诗着力写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而很少写她在战斗中的英雄业绩。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幅少女思亲图,真是呼之欲出。木兰以一女身,在多年艰苦的征战生活中,能乔扮男装而不被察觉,已显得异常聪明和机警;在万里关山的殊死争夺中,又能屡建战功而奏凯归来,更显出无比英勇和豪健。在这里,儿女情与英雄气不是相得益彰了么?

外国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木兰诗的说课稿

《城南》全诗赏析

《木兰诗》思想倾向赏析

给考试的诗赏析

《论语》八则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木兰诗》优秀说课稿

大闹天空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说课稿

《陋室铭》的结构艺术

《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和深刻内涵
《《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和深刻内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和深刻内涵(通用7篇)】相关文章:

《木兰诗》阅读习题及原文翻译赏析2022-12-03

介绍木兰诗内容2023-06-07

冰心诗(七年级教案设计)2022-11-06

木兰诗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22-05-02

木兰诗的主旨2022-07-13

文学开题报告2023-03-08

诗的读后感2022-05-08

木兰诗的主旨是什么2022-11-14

初中语文的说课稿范文2022-09-16

初中语文说课稿2023-04-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