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巧”用小资料

时间:2022-05-15 01:40:5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生物教学中“巧”用小资料(共18篇)由网友“miser”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生物教学中“巧”用小资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物教学中“巧”用小资料

篇1:生物教学中“巧”用小资料

生物教学中“巧”用小资料

只要我们平时善于积累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有趣的、新颖的小资料,教学时使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并能 达到突破难点,巩固重点,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新课导入

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恰当地利用资料导入新课,可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 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讲授“遗传规律”时,可这样引入:“英国近代有一大文豪,名叫肖 伯纳。有一位女演员读了他的作品,便生爱慕之情,向肖翁写信求爱。信中写到:‘你是如此的聪明,我是这 般的美貌,倘若我与你结婚,生下的孩子既有你的聪慧,同时又具我的美貌,岂不是很好吗?’肖翁幽默地回 信说:‘也可能生下的孩子,具有你的智慧和我的容貌,那岂不糟了吗!’”学生们对于这种针锋相对的说法 ,到底孰是孰非,开始争论不休。我就利用学生们的“知新”欲望引导思考,开始新知识的探索。又如,讲“ 性别决定”之前,引用一则消息:“英国北部有个女儿村,该村妇女所生的孩子全为女孩,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们听罢,怀着极大的兴趣想知道生男生女的奥秘。这样由喜欢听,就导致了多想,而多想就会加深印象 ,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得更加牢固。

教导质疑

课堂中精巧的设疑,恰似“引车入轨”。运用有趣的小资料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自觉思维 ,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讲授“昆虫外激素”时,引用:“楚汉相争,垓下一战,项羽兵 败,逃至乌江边,正欲乘一只船渡江时,突然看见江岸沙滩上有黑压压的蚂蚁群集成‘楚霸王死’四个大字, 他仰天长叹:‘此乃天意,非战之过’。说完,拔剑自刎”。之后便设问:韩信设计谋害项羽,其计谋的理论 依据是什么?学生们开始互问互答,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此,教师不忙于肯定或否定,而是有意识 地留给学生时间稍作反思。这样,不仅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会收到如同章回小说、电视连续剧中“悬念 ”的效果,从而使老师的总结更具准确性和权威性。

理论形象化

有些生物学理论知识很抽象,需要借助有关教具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时利用一些小资料也能 使之形象化。如讲“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时,给学生补充1989年10月5 日《法制日报》中“达尔文的遗憾” 一则短文:“达尔文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和表姐玛丽结婚。近亲结婚,祸及子孙。聪明的达尔文和美丽动 人的玛丽生下了十个孩子,个个体弱多病。有三个很小就夭折了,其余的七个子女都不同程度地患有精神病。 三个女儿一辈子也不能出嫁,有三个儿子无生育能力,终生未娶。四儿子一生娶了四个老婆也没有抱上娃娃。 ”听罢,同学们兴趣大增,而且对近亲结婚的严重后果有了深刻的印象,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进而也 增强了学生对我国婚姻法中禁止近亲结婚意义的认识。

疑难点晴

教学中的疑难点也可用小资料起到释疑解难的作用。如讲“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原因”时,向学生提供有关 的数字资料:“全世界每年有超过500多万公倾的土地因沙漠化、盐渍化和遭污染而不能用于再生产;近年来全 世界每年森林减少的面积逾万公顷。”据此,请学生分析讨论,造成耕地面积和森林面积锐减的原因有哪 些?生态失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使发散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同时也使学生从 中认识到,人类任何生产活动必须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以实现生态系统的良 性循环。从而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启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讲“环境保护”时,可介绍:“全世界每年约1500万 至2000万人死于饥饿及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约15亿人饮用被污染的水,约1000万人死于水污染,每天约有80 0 人因呼吸污染的空气而早亡……”“目前物种的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因毁林,每年至少有一 种鸟和哺乳动物或植物灭绝,按IUCN植物中心的保守估计,到2050年,6 万种植物将灭绝或濒临灭绝。而一个 植物种的灭绝,将伴随着10种~30种动物的灭绝”。从事例中,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破坏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严 重后果,由此唤醒并增强学生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

传导信息

20世纪是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的时代。而课本不能及时地、全面地反映新成就,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教学内容 向学生及时渗透生命科学的新成就。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能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 知识的向往,树立学好生物学的新观念。

如讲“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介绍基因工程的新成就:“,我国王小军等人采用微粒轰击幼胚将 除草剂抗性基因异入小麦,转基因小麦具溴苯腈抗性,并自交可育。”又如,讲“高等动物个体的发育”时, 介绍细胞工程的新成就:“2月, 英国科学家威尔穆特等人在《自然》杂志上报道利用体细胞克隆绵羊 ”。

总之,笔者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利用小资料辅助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2:祭文教学小资料

在教学高中语文韩愈《吊十二郎赋》和袁枚《祭妹文》时,总要提到欧阳修的《泷冈阡表》,它们同属“中国古代三大名祭文”。在现代人们中,也有字字啼泪的悼文,教学时不妨作为例子与学生共同欣赏一下,让学生加深对祭文文体的认识和理解。

下面这篇《祭夫文》,是一位小学语文女教师在她新婚三日丧夫,悲痛欲绝时,用文言形式写的一篇真实之作。特录,以共欣赏。

《祭夫文》

清朝末年,京山五三农场园艺分场南家楼一家中,新婚三日,其夫即死,其妻作文以祭之。

呜乎!我夫其梦邪,其真邪,其竟死邪?其一去而忘返邪?痛惜,痛惜,不在来矣!哀哉,哀哉,安所依焉!

追忆丝罗百年,夫命即是奴命。孰知生死相隔,春心反作冰心。痛哉!未熟夫面,而披夫孝;初聆夫训,而哭夫灵。惨矣!画颜甫笔,哀颜复生;贺客未已,吊客又临。伤心哉!新妇至此为孀妇;断肠兮,良人何改作古人!

可怜我青春女子,哪见你少年夫君。几日姻缘成画饼,终宵哭汝在洞房。百年恩爱付流水,一旦淹没隔幽冥。琴瑟双调,忽断弦而中折;鸳鸯初对,忽折翼而孤飞。露冷风寒,偏添我闺中寂寞;花残月缺,愈惹我枕边忧思。狠心阎罗,拆散我同林鸟;杀人天地,割断我并蒂莲。纵闷堆华岳,不得遂好逑之愿;即泪满黄河,无用是膏沐之容。恨只恨,薄命夫,枉做了半世人;怜可怜,白头翁,空费了一片心。已矣乎!踽踽独行,有什么生人之情趣;吁嗟哉!郁郁孤处,何必做地下之夫妻。黑天门下难久等,黄泉路下再相逢。两盏薄汤,尽是你妇人血泪;三杯清酒,哪见我夫君咽吞。岂不悲哉!岂不悲哉!

(此文由荆楚名师田才美忆诵来家柱整理).8.28.

[祭文教学小资料]

篇3: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初探

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初探

曾槐 湖南省隆回县第一中学(422200)

【摘要】本文运用资料研究、调查和观察法,通过对德育教育的概念、内涵和特征的研究,辨析生物教学实施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存在的弊端,作为自然科学的生物当然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发挥学科教学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学科教学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应该在生物教学中更好地渗德育教育,并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德育教育;生物教学;教学改革

21世纪是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和教育竞争时代,是生物工程、电子工程、信息工程迅猛发展的时代,这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堂教学既有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对德育教育进行理论辨析为依据,仅就在实施德育教育中,对生物教学的地位与作用和存在弊端进行探讨,旨在探索生物教学实施德育教育的新途径,为推动生物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向德育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对德0育教育的理论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有自然性和社会性。因此,人的素质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人的素质自然性。即人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物特点。《辞海》中对素质一词的解释为:人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由此可见,人的素质的自然性是先天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二是素质的社会的性,即人的知识结构和个人的心理特征。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感知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所以称为后天因素。综上所述,我们可把素质的定义为:以先天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德育教育是社会发展向教育提出的新课题,是人们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概括地讲,德育教育就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审美和劳动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个性的系统性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同,德育教育是以注重受教育者的潜能,通过合理的教育影响,促使学生身心发展中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断作用,培养学生的素质,充分体现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主体性的教育思想。德育教育以人的发展和人的素质提高为目标,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发挥,通过激发思维,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篇4: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初探

在全面推进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生物教学地位与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它具有教育性、集体性、应变性,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竞争意识、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自立、自强、坚毅勇敢的意志品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和生活方法,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社会化等,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生物教学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手段。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我国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是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大熊猫、白鳍豚、银杉、水杉等都是我国举世闻名的特有物种,鹅掌楸、大叶木兰、扬子鳄等都是我国十分古老的物种;我国在果树方面的物种数居世界第一位;水稻、大豆、粟、黄麻等20多种农作物都起源于我国。

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威胁,如新疆虎、野马等已灭绝或者在我国境内绝迹,毛脉蕨等野生植物也早已绝迹,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银杉、珙桐、人参等也处于濒危灭绝的状态。通过这些材料的介绍,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近代,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面对已经取得的巨大成果,袁隆平说:“外国人能做到达到,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要做到!”1973年,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童第周和他的伙伴们开始了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工作,把从鲫鱼的卵细胞中取出来的遗传基因,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孵化出的幼鱼中,有一条鱼披着金色的鳞片,长着鲫鱼那样的单尾巴,这种鱼因为是童第周创造出起的,因此,人们叫它“童鱼”。童第周的实验成果,给生物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当代科学家的智慧以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崇尚科学的心理。

3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培养

科学态度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做出正确反应的倾向”。科学态度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的发展。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及每一教育活动之中。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现史一共有四处即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它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和判断等全过程,是科学家的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还有很多关于生物实验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同学间互助友爱的协作精神,以及养成爱护实验器材的良好习惯。

4人格魅力,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

生物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须具备一颗水晶般玲珑剔透的心,对学生怀有深沉久远、博大无私的爱,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滋润学生,教师的威望愈高,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愈真挚,他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有的后进生对教师的说理产生反感,听不进去,便需要从关怀入手,致力于感化,则水滴石穿,最终导致学生思想的转变。

5结束语

面对21世纪,提出德育教育正是强烈地感受到新纪元的时代信息,反映教育的改革潮流。德育教育也为生物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我们每位体育教师应把握机遇、从学校体育的地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重新审视、构建和选建,不断弃旧扬新,探索新途径,加快教学的改革步伐,担当起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神圣使命,为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定璋:德育教育的理论与实施构想。教育研究。(12)

[2]吴云霞 实践情境德育 提高德育实效 中国教师导刊 (2)

[3]马晓玲 管理班级的点滴体会 中国教师导刊 2013(2)

篇5:中括号教学设计资料

中括号教学设计资料

中括号教学设计资料

教学要求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了解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

2、能够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符号”产生的过程。体验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中括号的必要性----改变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 新课的探究-------在游戏中创造。

1、添上适当的数学符号使等式成立。

(1)添上数学运算符号

师:现在请看:1823 6=18。(课件出示)

生:什么意思?

师:什么意思呢?(点击课件出示:添上适当的数学符号使等式成立) 在课堂作业本上创造奇迹吧!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

生说,师板书。18÷2+3+6=18;

师:行吗?快速算一算。

生:高兴的喊出,对,对

师:真是一炮打响。

生:还有----18+2×3-6=18;

生:还有-----18×2÷3+6=18。.

(2)添上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师:还有很多,那我们就先算到这儿,后面还有更有趣的题目等着大家呢.(出示课件:18 2 36=81)

师:要等于81,九九八十一啊。

生:18÷2×(3+6)=81

师:刚刚这位同学用到了一个小括号,这个小括号有什么用? 生:先算小括号里的运算;或小括号是改变运算顺序。

(3)、探索添上中括号的方法,理解中括号的`作用。并揭题.

师:对,小括号的作用在于改变运算顺序。看来我们同学对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掌握得非常棒!(又出示:1823 6=1)

生:很简单嘛----刚刚的算式前面等于9,后面也是9,中间乘号改成除号就可以了。就是:18÷2÷(3+6)=1.

师:那么,再想一想,除了把刚才的乘号改成除号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生写师巡视,把学生不同的方法展示到黑板上。

生:(可能出现的:18÷(2×(3+6)=1;18÷2×(3+6)=1;18÷[2×(3+6)]=1;)

师:同意他写的吗?

师:(指着中括号)这是什么?

生:中括号.

师:没学过都知道了?知识面真广!(板书:中括号)

师:中括号有什么用?为什么算式中要加个中括号?

生:中括号也能改变运算顺序,但是应该先用小括号,不够用时才用中括号。

生:我是这样想的,我想先算后面的2×9的乘积,然后再用18÷18得到1,小括号用完了,所以,才加个中括号,否则没法算了。所以我想中括号的作用与小括号的作用一样,是改变运算顺序。 师:看来你不但会用,还能把道理说清楚,真棒!你们的意思也是这个?符号不同,意思一样,现在人们都用中括号。小括号与中括号的作用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什么?

生:中括号里面有个小括号。

师:是啊,里面的事小括号就好像我们里面穿的衬衫,中括号就相当于我们笔挺的西装。你看过有人穿件衬衫,外面再套件衬衫吗? 师:是不是所有的同学都会算这个算式呢?小组内说一说。 生: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师:中括号里面算完了呢?

生:再算中括号外面的。

2、中括号的书写

师:好的,会不会写呢?刚才这位同学已经写过一个中括号了,大家来评一评。

生:(评价,指名板演,书写中括号)

师:写得比刚才漂亮了,大家能不能也写一个漂亮的中括号呢?大家在练习本上写写。

二、 练习

1、 在讨论中理解

师:刚才我们一起玩了个游戏-----“添上符号”。在游戏中,我们明白了要改变运算顺序,有时候不但要用到小括号,甚至还可能用到中括号。老师这儿有几道题,看一看,能不能说出运算顺序,再把得数算出来。

① 90÷10+5×2 ② 90÷(10+5)×2 ③ 90÷[(10+5)×2]生练习后,再指名说说运算顺序。

师:刚才我们都能正确计算这些题了,现在算完以后有没有什么想法?

(我发现数与运算符号没有变,第一题没有括号,第二题有了小括号,而第三题却有了中括号;我发现得数也不同;我发现因为有了小括号与中括号,所以运算顺序不一样了,计算结果也不一样了。)

2、 在尝试中规范

师:刚才练过了三道题,有同学就说:“呦,这有中括号的题可真好算!”这三道题虽然步骤比较多,不过都可以口算,但是,我们在计算中有时会遇到比较大的数,有的计算比较复杂,那就需要我们有步骤、有层次地把它算出来,怎么办?

生:脱式计算。

师:是这样的!下面这道题-----42×【169-(78+35)】,脱式计算怎么做?动手试试。(指名板演)

{算法一:42×【169-(78+35)】算法二:42×【169-(78+35)】=78+35 =42×(169-113)

=169-113 =42×56

=42×56 =2352

=2352

算法三:42×【169-(78+35)】

=42×【169-113】

=42×56

=2352

师:怎么样?谁来评价?

评完第一种做法后,师:这个做法哪个同学来评价?

评价完第二种方法后,师:大多数同学都不同意,看来你的计算能力特别强,所以想跳过去,但是我们要有层次、有步骤地把它表示出来,这一步一般是不能省的。

生评价,都说出了不同的看法。

师:看来同学们说得都挺有道理的,没有小括号就没有中括号,有没有看到哪个人不穿衬衣只穿外套呀?

师:刚才 说了一般不能改变运算符号的,也对,看来都有道理,究竟怎么写呢?习惯上人们一般就是写中括号。

师:这个中括号看起来不怎么舒服,但它表达了更多的信息,表达了什么信息呢?第一层:表示到这一步已经把上面一步的小括号算完了,还表示上面的中括号直接落下来,不容易错。所以,虽然两种写法都对,但是一般都写中括号。

篇6:《答谢中书书》教学资料

《答谢中书书》教学资料

本文也被选在《古诗文诵读》(七上)中,文章很美,最近在学习科学精神单元的文章,学生没有什么记忆的压力,补充些古文给孩子们背诵。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①。青林翠竹,四时②俱备。晓雾将歇③,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⑤。实是欲界之仙都⑥。自康乐⑦以来,未复有能与⑧其奇者。

课下注释:

①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粱文》。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③四时:四季。

④歇:消散。

⑤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⑥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⑦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⑧康乐:指南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

⑨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0山川之美之:的

11将:将要

12乱:此起彼伏

13实:确实

14是:这

15自:从

译文:

山河的美景,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高耸入云,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早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傍晚夕阳将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文章总评:

文章开始,作者从人们对山水的态度入手:古往今来,没有人不赞美青山绿水的,特别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丽、清秀绝尘,是如此的典雅、飘逸。接着描写了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达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最后,作者发出慨叹: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还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整篇文章,六十八言,有山水竹林、晓雾夕阳、猿鸟锦鳞,有比喻、夸张、拟人,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说不完的无限情趣、道不完的生机盎然,使人觉得似人间仙境一般。这在魏晋六朝“诗尚玄理,文工骈体”的文风中,可谓一枝独秀。读来凡心皆无,身在物外,心清神明。

篇7:妙用生物教学小诗歌

妙用生物教学小诗歌

适当运用小诗歌辅助生物课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

1.新课导入诗教学设计中,新课的导语至关重要。有时运用小诗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牵引住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生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提出疑问诗有些诗歌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其科学性不强,不够严谨,有的甚至还有错误。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例如,在讲授“家蚕的一生发育变化”时,可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是“春蚕到死丝方颈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再如,学生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节时,教师可运用学生在小学学过的小诗《天天做早操》:“公鸡叫,天亮了,早上空气多么好。小学生,上学校,排起队来做早操。”提出疑问:早上空气真的多么好吗?其实,经过生态学家近年的研究知道,早上的空气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空气最好的时刻应是每天下午15~17时。

3.理论形象诗这是一类将抽象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加以形象化的小诗。例如,在讲授啮齿目动物鼠类有关传播疾病危害人类的内容时,学生对旧社会流行的'鼠疫的危害缺乏感性认识。这时,我们巧妙地运用了清代诗人师道南的《死鼠行》:“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拆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雾。三人行,未十步,忽见两人横截路……”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写了当时鼠疫大流行时的悲惨景象,通过学习加深了学生对鼠疫的了解。

4.设置悬念诗现代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法、目标教学法等,都有学生思考、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而设置悬念是重要的一环,可以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例如,在讲授有关“鸟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可运用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那么春天为什么处处闻啼鸟的呢?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样,在讲授“草原的生长”内容时,可运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来设置悬念。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收到如同章回小说,电视连续剧的“悬念”效果。

5.疑难点睛诗对一些教学难点问题,有时可以运用小诗来释疑解难。例如,在讲授猛禽类“鹰”的内容时,学生对鹰的性情凶猛、裂食肉类的生活习性,缺乏深刻的理解。这时,我们巧妙地运用了诗人高越的《鹰》:“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虞人莫漫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这首诗把鹰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生动地刻划了出来。说明了鹰爪的形质奇异,鹰眼的明亮之极,并有一双能腾飞搏击的翅膀。告诉猎人不要枉费心机,遍地去张投罗网,因为鹰志在四方,意在长空,不飞平原浅草,耻与燕雀同游。学生学完了这首诗,疑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6.教育启迪诗运用生物学小诗歌,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因为,许多诗人在诗中,往往都要发出自己的议论,从而给人以有益的教育启迪作用。例如,在讲授“啄木鸟”的有关内容时,我们运用了诗人朱庆余的《啄木鸟》:“叮叮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音归。终日与君除蠹害,无嗔无事不平飞。”这首诗不仅很详细地描写了啄木鸟的生活习性,而且还把啄木鸟的勤劳、韧性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告诉人们,啄木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叮叮向晚,锲而不舍,啄遍庭槐,是为了替人们扫除危害树木的蛀虫,这种精神品质多么可贵,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和教育。

7.小结脉络诗运用诗歌进行课堂教学小结,形式新颖,效果较好。例如,在讲授“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内容时,可运用老作家高士其的一首小诗,来小结一切生物细胞共有的十大主要元素:“碳为主;氢、氧、氮副之;钾、钙、镁、铁又其次;磷和硫居后。”再如,在讲完有关“生态平衡和自然保护”的内容后,可运用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一句名诗“本体原来只是公,毋将私欲混其中”来进行小结,告诫人们祖国只有一个,地球也只有一个。只谋眼前局部利益,不计长远整体命运,自毁家园而不及早悔悟,终将铸成千古之恨。这样的小结,脉络清楚,学生学得活,记得牢。

8.课末余韵诗这是一类留给学生课后思考,进行教学效果反馈的小诗。例如,在讲授“遗传和变异”一章有关遗传病的内容时,课末我们留下了老诗人艾青的一首小诗《海水和泪》:“海水是咸的,泪也是咸的。是海水变成泪?是泪流成海水?亿万年的泪,汇聚成海水。终有一天,海水和泪都是甜的。”我们试图让学生从遗传和优生的角度,对这首小诗进行特殊的理解和阐发。课后,有同学回答说:可把“海水”理解为人类的生活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把“泪”理解为人类自身的特征(基因型和表现型)。有史迄今,环境和人类自身,都并非十分完美,而有着各种弊端,因此都是“咸”的。是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决定环境?二者关系如何?这正是遗传学、优生学和生态学等所要探索的课题。可以预期,在并非遥远的将来,不论人类自身,或人类环境,都将变得无限美好,变成“甜”的。学生回答得好极了。

当然,一堂生物课,运用一二首小诗便可,切不可泛滥成灾,以免引起学生的消极情绪。而且诗要易诵易懂易记,有科学性、趣味性和韵味性。如果小诗能与挂图、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配合起来使用,则教学效果更佳。

篇8: 新课改中生物教学反思

新课改中生物教学反思

跳出应试教育的窠臼,走出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模式,探求一条科学、迅速、操作性强的教学课程体系,真正达到培养具有现代及未来社会竞争能力“新人类”的目的朝着这个课改方向,这必然促使我们生物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面对高中生物新教材和最近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中学生物教师应积极构建新型的教育理念,积极调整以往的教学策略,深化生物教学改革,适应新课程标准。下面结合自己教学改革的实践,在新一轮课改中进行了教学反思,我认为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着力解决好的四个转变。

(一)改“整齐划一”向“关注学生的个性特性”的转变

课程由整齐划一向关注学生的个性特性的转变,是新一轮课改的一个重要课程理念。在旧的课程体制中,从课题设置,实施评价都是整齐划一的,因而有人形象地把这种教育比喻为:将不同个性、不同特长的学生放在一个标准的课程模子里去锻造,放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去加工。其结果就是将不同个性和特长的学生棱角磨平,变成一个个毫无生气的标准件。显然,这样的教育是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至少由7种基本成分构成,每一个人这7种基本成分的比重和组合不是一样的,因此,表现出不同的智力特色,呈现出不同的个人特长。学科教学应当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条件。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因才施教。因不同学习水平和智力因素的学生设置习题和考试题。课堂提问尽量是开放性问题,答案并非唯一。这样给学生一定的可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充发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使学生的发展更有个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如学习“光合作用”一节新课内容后,我设计了这一样一个开放性问题――假若你家里有一个蔬菜塑料大棚,运用你所学知识,请你提出增加蔬菜产量的具体措施来。二是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学实践活动,如调查、参观、知识讲座、研究性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查询、收集与整理的文献研究等,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时空,这样可以让所有学生的特长能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得以施展,所有学生的个性能在活动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和尽情的发挥。同时,在参与这些活动,也能使同学们理解到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使他们受到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热爱祖国美好情感的熏陶,使他们真切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二)改“以教师讲授为主”向“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

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自主学习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是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思考的行为。与自主学习截然不同的是他主学习,在他主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大脑始终处于“休眠”状态,未被激活,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在探索“自主学习”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尝试解决→合作交流形成共识→总结建构延伸拓展”的尝试。

篇9: 生物《艾滋病小斗士》教学反思

生物《艾滋病小斗士》教学反思

两个多月后的今天,我们将真正地来接触这篇课文,并且提前一天布置了预习,那么课堂上如再来问“艾滋病小斗士是谁?为什么称他为艾滋病小斗士?”已然没有的意义,只是为问而问了。

初读这篇课文时,我把自己放在学生的立场上。阅读过程中,我心中产生了疑问:

(1)怎样的人才能称为“斗士”?

(2)在南非,为什么每天有近200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针对这两个微乎其微的疑问,教学中我引入了网络,课堂上进行了“拓展阅读”,疑问迎刃而解。

教学片段一:

怎样的人才能称为“斗士”?

师:板书“斗士”。什么叫“斗士”?

生1:战场上杀敌的人。

生2:打仗很勇敢的人。

[回答问题的两位同学都是男同学。在他们心目中,拼杀疆场的人就是斗士。此时,我原本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斗士”不仅仅存在于疆场,那些勇敢面对困难,勇于与困难作斗争的人都可以称为“斗士”。也许是坚信听到的不如亲眼看到的,我告诉的不如学生自己感悟到的。所以,我让孩子们自己来判断。]

师: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两位“斗士”。第一位就是――我输入“张海迪”,点击搜索。利用广播教学,我让孩子们自己阅读“张海迪”的内容。然后交流“在阅读过程中最震撼你心灵的句子。”

生1:“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张海迪姐姐没有上过学,但是她却学习了这么多课程。

师:所以说,我们,健全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发奋学习。

生2:“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张海迪面对困难,她不沮丧、沉沦,而是充满信心。

师:所以,她是“斗士”。

师:我们要认识的第二位“斗士”是――我输入“海伦・凯勒”后搜索,学生自行阅读。

师:今天我们认识的两位“斗士”。现在请你说说你知道的“斗士”。

生1:桑兰。

生2:保尔。

师:现在请你来说说你对“斗士”的理解。

生:斗士其实是那些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人。

师:这样的人我们也称他们为“勇士”。

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是一位“小斗士”(板书“小”并在“小”下面加了一点),既然是小斗士,那他是一位――(生:孩子)。这位南非的儿童名叫――(生:恩科西),他是一位艾滋病小斗士。(板书“艾滋病”,齐读课题)

[读师范时,我们的语教(语文教学)老师就告诉我们,教学一篇课文时,课题的导入很关键,要简洁、迅速,不能拖泥带水。让听课的人着急、等待。而我今天的导入却是如此烦琐。但学生却在烦琐中有了收获。有了进步。这样的烦琐,值!!]

教学片段二:什么是艾滋病?

师:你了解艾滋病吗?

生1:我知道如果一个孕妇得了艾滋病,那么他肚子里的宝宝生下来就携带艾滋病病毒。

生2:我知道艾滋病是通过血液传播的,比如有个针头刚给一个艾滋病人用过,然后再给另外一个人用,这个人就会传染到艾滋病。

生3:我知道艾滋病是不会通过拥抱、握手传染的。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艾滋病了解的还真不少。那就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艾滋病。我输入“艾滋病”点击搜索。(学生阅读后交流)

师(总结):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是我们全人类的天灾。

生:艾滋病发源于非洲,1979年在海地青年中也有散发,后由移民带入美国。

师:所以,“在南非,每天都有近200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也就不难理解了。那么,人一旦传染上艾滋病病毒后究竟会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几张艾滋病患者的图片。

[学生看图片时,嘴里不断地发出“恩、啊、呀”的声音,“恶心”这个词语不断地从孩子们嘴里蹦出。此时,再来理解、体会恩科西的“不幸”“顽强”便水到渠成。]

篇10: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好坏,与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密切相关。如何提高居民的环境意识?这涉及到环境教育的问题。根据国内外环境教育的经验,环境教育从青少年抓起是一条影响最大、而又有效的途径。我们在倡导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海南省的环境教育仍然比较滞后,这与海南生态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不相适应的。建设生态省,加强国民生态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也就是在明确生态省建设宣传目标、任务和内容的同时,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以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和增强保护意识为目标的'国民生态环境教育。尤其要把生态教育做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因此,生态教育的一个主要场所就应该是学校或者课堂,而我们生物教师就承担着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 认真挖掘教材,将环境教育与相关知识点链接起来。

课堂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阵地。教学中,只要找准“切入点”,适时、适量地渗透环境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的环境意识大大加强。例如:在讲述“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时,可渗透“森林在环保中的作用”;在讲述“昆虫的性外激素的应用时”可渗透“生物防治在环保中的应用”;“自由组合规律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应用”可渗透“生物多样性的存在意义及保护”……。高中教材中可渗透环境教育的知识点非常多,只要认真总结,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又一途径。教师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实践活动。我市近十几年来,经济发展了、市场繁荣了,商店、饭馆也增多了,接踵而来的白色垃圾随处可见。根据这情况,我在高二年级开展了一次“白色垃圾”对环境污染的调查活动。首先要求学生深入社会调查我市“白色垃圾”的种类及使用情况;其次,要学生通过网络查询“白色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状况;最后,大家将调查的结果带回课堂,在课堂上展开了“白色垃圾为何屡禁不止”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一是有关部门管理不力,没人来监督查处。二是环保低,餐具价格太贵,市场不收。三是市民的环保意识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通过这次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大家纷纷表示,今后要从自身做起,义务充当环境保护的宣传员。

三、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做好环境宣传工作。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自然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自然资源的利用、环境污染和防治、可持续发展等都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注意从报纸、杂志、网络上收集有关环境教育的资料,整理成一个个的专题,利用一些特殊的日子举行专题讲座,协助学校搞好环境教育的宣传活动。

广大生物教师应该意识到:青少年是环境保护的中坚力量,因为未来的世界是属于他们的,大力开展青少年环境教育,应该是环境教育领域重点考虑的问题。为了海南生态省的建设,为了海南的明天,让我们共同携手,使海南的环境教育走向辉煌!

篇11:生物教学中兴趣的培养浅谈

生物教学中兴趣的培养浅谈

教师都希望学生乐于接受自己所讲知识,但学生能否主动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技巧。尤其是当今生物取消高考,更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到:浓厚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浓厚的兴趣,还会减弱学生学习中的`疲劳,从而提高效率,取得优异成绩。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感情投资,激发兴趣

若学生对教师感兴趣,对他所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投资,做到处处关心学生,爱生如子。同时课余时间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如一次施肥过多,植物为何会烧苗?南瓜为何有的子房会发育良好,有的发育不好?这样做学生自然会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给每节课开好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白起到激起学生兴趣,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就必须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如对初一新生上第一堂课,一般可采用先松后精,即先来段精彩的开场白,讲神秘的奇花异草,动物一些特殊行为及仿生学在军事和民用的发展前景,其间穿插一些有些生物学家的趣闻秩事。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大分子不能通过后,我提出淹姜时加入醋和白糖为何糖可进到细胞内部?做酸菜时为何要密封?种菜时为何施肥前一般要松土?当这些问题解答后,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深,而且对学习生物学产生强烈的兴趣。

四、利用直观手段,激发兴趣

直观手段包括直接的直观和间接的直观。利用直观教具可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切,同时也可激发兴趣。如讲DNA分子的空间结构,用模型教学学生很容易理解双螺旋结构;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之前让学生看看录相,对有丝分裂实验的操作过程一目了然,做起这个实验来兴趣非常浓;又如讲叶的形态这节时,带学生到生物园地去让他们边看我边讲,效果也相当不错。

总之,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就可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兴味不衰。当然培养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

篇12: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四川省通江县至诚职业中学程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07-0069-01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从课堂教学着手。在生物教学中要做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保持较浓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即对一个问题,要能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去设法解决。因为创造的过程就是设法来解决,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思维,所以它是创造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活动,因此要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认真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提出问题后,要循循善诱,注意点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是创造思维本身的要求,同时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积极开展活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开展小实验、小竞赛、小论文等活动。

开展解题能力的训练。习题教学中有意识的开展解题能力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开展一题多解多变,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要使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训练一题多解多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注意逆向思维的培养。逆向思维即反向思考。

布置特殊作业。一般的作业都是在完成一定内容后布置给学生作巩固练习,一般不需要学生费多大的力便可完成。也正因为如此,在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平时作业就显得不足。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也作为师生交流信息的窗口,可布置一种特殊作业,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问题。它不拘形式,其实是一种开放式的作业,本身即是发散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因此不但没有增加学习的负担,反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创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创新

复习设疑“温故而知新”,关键是如何做到让学生“知新”,复习旧知识的重点要放在提出相关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习重力时,先复习旧知识,然后接着问:上抛的石子落回地面,熟了的苹果向地面降落,这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作用而产生的,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会主动的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

生物教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例如上《浮力的利用》时,我设计了几个实验:(实验一)把生萝卜放入水中,使之漂浮在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在上面插入薄铁片剪成的小人,直到下沉。启发提问:怎样使它继续漂浮起来?(实验二)把萝卜挖空,重做实验。(实验三)把废牙膏皮卷成一团放入水中,怎样使它浮在上面?通过这样设疑,学生们求知欲一下子被点燃了,表现出高度的主动性,急于去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研究和学习之中去。

有了发散训练,还要培养学生善于从多条思路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选出最佳思路或总结更合理的思路,这才是高效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训练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会综合、小结和比较。

学完一节课,在进行小结时要有所突破的提高,使学生探索之兴未尽,不断诱发新的求知欲,带着问题继续去思考,不能把小结只看成是简单的归纳和知识堆积。综合小结的目的要达到让学生去比较、反思和不断改进,提高创造思维的准确度和敏捷度。

三、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其目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使自己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人,从而具备终身创新能力。从表面看,学生全学习与创新有一定距离,其实不然,这是因为当今世界知识总量的迅速扩张和更替周期的目益缩短,使学习的时间自然而然地从青少年延伸到了人的一生,使学习的场所由学校位移到了社会。有人说:“学习就是工作的组成部分”。

只有不断学习与掌握,才能始终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才能始终站在知识创新的前沿。因此,“活到老,学到老”更具有时代意义,学会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创新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定能培养出大批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篇13:浅议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与生命现象的科学,可是传统的生物教学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过于重视生物知识的学习,我们的备课和上课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和通过学业考试作为目的,在授课过程中很少把生物教学和学生的生命教育相结合。新课改明确要求:生物学教学不但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促进他们的生理与心理健康发展;要关注社会与生活;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等等。这就是说,新课标非常重视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在我们的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蕴含着大量生命教育素材的内容,我们教师只要认真领会新课标要求,就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生命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或其他媒体上看到青少年自杀或是杀死亲人的报道,不由得触目惊心、一阵阵发颤。据有关资料显示,自杀是我国青少年死亡原因中较高的,青少年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手段来应对他们的挫折与苦恼呢?他们为何这样草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呢?因为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关注过多,对他们缺乏生命教育,导致中小学生压力过大。专家说:“自杀是最消极的死亡方式,是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否定。”学生由于受种种现实困扰,他们往往在一念之间,会选择结束生命。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走向一个和谐、完整的生命境界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让他们发现生活的美好之处也是我们做教师的职责。

二、运用学科优势渗透生命教育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生物生长与发育的内容,教师可以运用有关知识让学生体会生物顽强的生命力,进而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1.对学生进行尊重生命的教育

生命是在大自然的演变中出现的,在艰难的演变过程中,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任何生命都有可能被扼杀在摇篮中。生命经过单细胞生命的漫长进化出现了复杂的生命形式,最后成了拥有高智慧的人,这充分体现了生命意义的伟大。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在其他星球上发现生命的存在。因而地球上的生命是珍贵的,是独一无二的,这些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去敬畏。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节时,我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生命起源过程,让学生明白了生命的产生是艰难而又漫长的,这样他们就会觉得生命来之不易,从而懂得尊重生命。

2.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以为地球是一个资源永不衰竭的宝库,但是我们越来越发现我们的地球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许多资源是越用越少的,是一去不复返的,我们人的生命更是如此。因此,我教育学生必须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珍惜宝贵的生命。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章节时,我给学生播放了生命结束时的场景,让他们认识了生命的宝贵,懂得了热爱生命的道理。

三、提倡实践式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不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要求,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对他们进行生命与成长、生命与健康、生命与价值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学生在掌握生存技能的基础上,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培养他们尊重生命与热爱生命的意识。可是无论我们教师的话语如何生动,都不如学生自己的体验来得有用,因为只有自己亲身体验了,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时,我经常带领学生接触活泼生动的生命世界,例如,去田野、湖泊看花草树木与虫鱼鸟兽,感受丰富多彩的生命,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花的绚丽、草的顽强,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与探索生命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种子植物》一节时,我让学生把菜豆、玉米或者是花生的种子浸泡在碗里,然后让他们对种子的成长情况作观察,这样学生就感受到了种子发芽的整个过程,理解了生命的成长意义。再如,每年的植树节,我都组织学生参加植树劳动,要求他们每人最少栽一棵树,并管理好这棵树,每周做一次生长观察记录。有一名学生这样写道:“我种的那棵小树终于发芽了,绿绿的、嫩嫩的,它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多可爱的小生命啊……”通过这样的实践形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项有效途径。因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一定要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活力与精彩。

篇14: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作者/王莉莉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兴华中学)

摘 要:生物学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对当前社会和学生个体都具有极大的意义,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实现生物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是一个值得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对此做了初步探讨。

篇15: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一种高度珍视,它包括人的精神的发展、精神的需求以及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等,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灵魂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实现生物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是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利用教材内容渗透人文精神

新版教材为贴近学生生活,无论是每一首古诗、每一段音乐还是某一个故事,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精神。在人教版《生物学》这套教材中,有多首诗歌与生物知识紧密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还将人文精神教育融入自然科学教育之中。我们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发挥文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在讲述“环境影响生物”这部分内容时,引用了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让学生能够更直接地感受不同的海拔高度造成的温度不同,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繁殖,在这样的教学气氛中,学生一定会对即将学习的生物知识产生美感,不仅增添了教学的情趣,也丰富了课堂的人文蕴涵。

二、挖掘教材社会功能,渗透人文精神

在日常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渗透生物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些内容,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生物学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在体会生物科技给人们带来健康与舒适的同时,更能增强自己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但同时也要理性地提醒学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人类正面临着环境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能源枯竭等严重的威胁。但是同时我们要知道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生命科学本身造成的,要解决它们就要提升我们的人文精神,依靠科学的方法,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让学生来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渗透人文精神

1.经典故事导课

要有意识地设计新课导入,渗透人文精神。如,在学习“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一课时,让学生讲“晏子使楚”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齐国的良民到了楚国就成了盗贼”等,在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唤起了学生对伟大政治家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找到了这个故事背后的生物学意义――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在这样的生物课堂上,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倡导探究性实验

除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之外,生物实验课以及课外实践活动也是培养科学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开发探索性实验,给学生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采集与处理数据及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回归自然、理解生物,如此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本质的理解。

3.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也是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从生物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的生物思想和生物方法,以及由此向其他领域迁移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利用生物学发展史,渗透人文精神

生物学发展史记录着每位生物学家的研究活动,饱含着科学家们的理想与信念,他们在研究与发现过程中的快乐与辛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这三方面培养人文精神。

1.通过阐释生物学史中的矛盾与争论来培养人文精神

2.通过介绍生物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来培养人文精神

3.通过了解生物学家的人格和信念来培养人文精神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实践的能力,而且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完善人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采取恰当的途径与方法进行适时的人文教育,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继续不断地钻研和探索。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启迪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刘绍春。人文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兼论人文教育的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

[3]刘铁芳。当代人文精神与教育略论[J].教育科学研究,.

[4]夏洛特・布勒。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M].陈宝恺,译。华夏出版社,1987.

[5]徐志远。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J].广东社会科学,.

[6]赵春音。弘扬人文精神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

[7]章红斌。呼唤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人文精神[J].中学生物教学,.

篇16:生物教学中的导入艺术论文

生物教学中的导入艺术论文

现代教育突出了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通过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但长期以来人们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结果是教学质量上不去,影响对人才的培养。本文想就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谈些肤浅的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一、注重情感,激发兴趣,使师生心理活动最佳结合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实现教与学之间情感的交流和融洽,教学中的 “情”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上,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会热爱教师。这样,师生之间不仅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在追求真理上也会达到同步。其次,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唤起学生心理活动与教师心理活动最佳结合的又一重要诱因。我在给学生讲植物学绪论课时,我便改变以往的教法,决定首先向学生进行生物学科中包含的美学知识的教育,告诉学生:生物学科中包含的美学知识很丰富、很生动、很形象、很具体。我国的文学、艺术、军事等许多方面的知识都是借助生物学科中的美建立起来的,如我国汉字造字的六书之一----象形,就是直接模仿生物美的形象而造成的,如马、鸟、鱼、龟等都是各种生物原型美的速写画:古代军事艺术中的一字长蛇阵: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则首尾相应……,显然是从蛇的自卫战术之美得到的启示;再比如我给学生播放“基因工程”、“生态农业”等CIA课件,让学生“触摸”生物前沿研究的“脉搏”……通过这样讲解和演示,好似在学生兴趣的平静海洋里投下一块大石,激起阵阵波澜,此时此刻,学生们由于兴趣上的满足而带来了愉快感觉,注意力就被老师“引人入胜”的讲解吸引住了。由此看来,只有做到“寓知于乐,以趣激学”,才能保持学生经久不衰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师生的心理活动才能达到最佳结合。

二、教师巧妙设疑与学生积极解疑的最佳结合

俗话说 “疑”是思之始,学之由。教学中教师设“疑”,学生才有“解疑”之需,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还体现在“设疑”与“解疑”的结合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一定思维基础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往往一个新颖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能拨动全班学生思维的心弦,奏出一曲耐入寻味,甚至被澜起伏的大合唱。实践表明,巧妙的设疑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其一,也是最主要的是在“点子”上设疑,生物教材内容有主次之分,有起决定作用和一般作用之分,有难易之分,教师就应在理解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上设疑,这样其他内容也就容易理解了;其二要在“衔接”处设疑,生物知识既有它的阶段独立性,又有它的系统连贯性,因此教师要注意在知识的前后衔接上设疑。其三要在“联系”处设问,学生往往对有联系的概念、法则公式和性质容易混淆,教师要针对这样的问题设问,引导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准确地辨别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如讲减数分裂这一概念时,教师应设问复习有丝分裂的概念,以便使学生分清楚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师不仅自己要巧设疑问,更重要的还需要启发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生疑,让他们在思想上存在迷惑困惑之点,允许和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当质疑提出后,教师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理,有些较新颖而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要设计锻炼学生思维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大家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探索一个问题的各种答案,使一些含糊不清的认识得到强化,把正确的认识巩固起来。总之,教师这种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的过程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表现;学生这种思考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的过程就是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

三、教师精讲与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最佳结合

叶圣陶先生指出: “教师自始即不要多讲,而致力于导,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叶老的论述对我们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要以“导”来发展学生的智能。但“导”不是说不要教师“讲”的形式,而是要“精讲”,做到导中有讲,讲中有导。精讲应包括两个方面,即讲的内容精和语言精。内容精主要指要讲教材和学法中的重点、疑点、联系点等,重点,就是指在知识的内在结构中,那些处于统帅地位,起着支配作用的关键问题和内容;疑点,是指那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联系点,是指起着知识前后联系作用的地方。但具体到教学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章节生物知识的特点进行“精讲”,对不同类型的课也有不同的要求。至于语言精,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简练上。教师做到了精讲,所占时间少,大部分时间可留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即阅读、观察、讨论、绘图、制作教学模型、实验、做练习题等。但又不要求学生多做题,而是从这节知识的整体出发配置题型,用基本题型(包括变式题)分别对这节知识进行逐层的有限覆盖,配置问答题,综合题目,寓各项思维训练于这些题型之中,这样,在质和量方面都得到了保证。

四、教师鼓励创造与学生积极探究最佳结合

学生主体地位最佳表现就是充分发挥创造才能;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就在于极大的调动学生创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培养学生创造力而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每设计一项活动,教师要研究各类学生的智能类型,既要使智能较差的学生跟得上,又要智能好的也有所得,让各类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让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异议,并鼓励他们搞小发明、小创造,同时,在课外活动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使他们产生思维的联想。总之,教师要遵循创造性思维的规则和方法,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把握好思维的方向和类别的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开拓新的思路,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使教师鼓励创造与学生自我探索有机结合起来,让一代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在祖国的大地上涌现。

篇17:在生物教学中实施“减负”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一个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工作者,是“减负”的具体执行者,所以“减负”必须从自身做起。几年来,我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为减轻学生负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依据会考标准实施教学 生物课从'94始高考不做要求,只参加每年一次由省级命题的统一会考。随这一变化,生物教学相应地进行必要的教学调整,依据会考标准编制计划和实施教学。因为会考标准是各省依据教学大纲并结合本省实际所制定的,它不仅充分体现了教学大纲的目的及要求,也是各省每年会考的依据。因此,在教学中不但我自己研究“标准”,还引导学生学习“标准”,对教材中各知识点、能力及技能等的不同要求层次做到心中有数。力争不偏“标准”,不超“标准”,不随意扩大知识范围,注重“理解”、“掌握”知识的教学,注重“能力、“技能”的培养。严格按“大纲”规定课时授课,不统一加班补课,也不过早结束课程改上新课。

二、改革课堂教学 改革课堂教学是“减负”的关键。至于怎样改,用什么方式,应因人因内容、对象不同而异,笔者常用“引导阅读法”教学。不管用什么法,都要引导好“主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交给自学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率,实现轻负担、高质量,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注重后进生的转化 根据平时教学掌握的情况,每个学期的不同阶段,我都确定出本学科学习上的后进生,从多方面关心这些同学的学习。课堂上多巡回指导,多提问,对错误处多究原因,对试卷面批,鼓励他们多问,及时肯定微小的进步。对于个别放弃学习的除做思想工作外并家访以求相互配合。把学习后进生转化率作为各个阶段的硬指标来完成。

四、力排各种复习资料的干扰 由于改革了课堂教学,课后的练习题都能在课内完成,因此几年来生物不留课外作业。对于社会上泛滥的`各种生物复习资料,一概拒之门外,对于少数同学持有的不同生物资料中的问题,我仅个别答疑,不集体讲解。保证学生统一持有的只有生物会考标准,在复习时让学生统一做该“标准”上的练习题。除高中二年级一学年只进行三次的常规考试外,平时也不进行章节过关测试。

生物教学中的这些做法只要持之以恒,不仅能大大减轻学生的“负担”,还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篇18:浅谈生物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浅谈生物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是被忽视,就是束手无策.那么,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如“伴性遗传”一课,我设计了下列预习提纲:什么叫伴性遗传?如阅读“减数分裂”概念时,我提出的问题有:进行减数分裂的生物对象是什么?如: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DNA和RNA,无籽西瓜和无籽番茄等.

作 者:李军生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唐县第三中学,河北,唐县,072350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2010 “”(18) 分类号:G633.91 关键词:生物教学   自学能力   束手无策  

七夕古诗鉴赏:秋夕

广东过七夕的习俗

高三化学教学计划

巧运乒乓球大班体育活动教案

高三化学教学计划怎么写

高三化学教学计划方案

观察小蚂蚁的一年级作文

巧记汉语拼音口诀

一年级数学8的加法8减几教案

俄语论文的格式要求

生物教学中“巧”用小资料
《生物教学中“巧”用小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生物教学中“巧”用小资料(共18篇)】相关文章: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2022-05-03

[动物]观察小蚂蚁作文2022-06-21

观察小蚂蚁的九年级作文2022-05-28

高三化学教师教学计划2022-09-28

二上数学第七单元教案2023-01-09

12《聪明的华佗》 之二2023-04-20

剪纸文字资料2023-06-22

《跑进家来的松鼠》课件设计2024-05-08

浅谈汉语教学中激趣(网友来稿)2023-01-21

七夕节吃什么?2024-05-0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