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中少教多学探索(集锦20篇)由网友“富贵树”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古诗文教学中少教多学探索,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古诗文教学中少教多学探索
古诗文教学中少教多学探索
成都二中 张涛
【内容摘要】不少老师还是喜欢“讲”,尤其是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更喜欢“讲”。“少教多学”理念的提出历史悠久,但无数的老师还没付诸行动,怎一个“讲”字了得!本文根据笔者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结合“少教多学”理念谈了一些体会,以求抛砖引玉。
【关键词】 引导 放手 自主 合作 点拨
“少教多学”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理念,远在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说:“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这理念的提出已经将近4了,可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少老师还在采用“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使得语文教学单调枯燥,效率低下,更不敢谈是否符合对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笔者审视自己前几年的古诗文教学,就存在着此类问题。花了大量的经历去重复一遍又一遍的默写、听写,花了太多的时间让学生背了一些孤立的文言词语解释,对难一点的东西总觉得自己讲省事,很多时候还以自己讲得“透彻”、讲得“有品位”而自我陶醉,让学生当“收录机”,完成了“教”的任务便心安理得。于是语文课枯燥了,学生乏味了,老师也乏味了,而苦心孤诣追求的“分数”却不见长了多少,学生在做“课外文言阅读”和“古诗欣赏”这两类题时,答题情况依然十分糟糕,相反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情绪倒是与日俱增。
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教育的观念问题,重“传道”,而不重视引导学生“悟道”。角色定位还是有很大的偏差,总觉得课堂上就得听“我”的,“我”就是知识的权威。觉得学生古诗文基础差,没法自学,不如自己讲来得快。再说,能滔滔不绝地讲授古诗文,似乎是语文老师有学问、语文素养高的有力体现。还有就是“讲授法”是最简单的,便于实施。正因这样,导致古诗文教学的尴尬,我们老师陶醉的国学经典,而学生漠然置之,作为中国人不喜欢国学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语文老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有识之士早就说过:“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决不是主角”。
“少教多学”是一剂良方。
“少教”即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深度学习。教师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益。
当然,教师并不是教得越少越好,关键是要巧教、精教、选教、生教(学生互教)。
这些道理无须多讲,笔者就近两年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如何做到“少教多学”。
古文教学:
一、确定目标: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并把目标呈现给学生。根据目标制定学案,必须具体,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二、让学生“自主合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1、自学:朗读;结合注释疏通大意;借助工具书解决难词。
2、讨论:组内、全班交流。从单边静态走向多维动态,“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动脑、动手、动情。
3、学生提出疑问,老师检测式提问、点拨(包括知识难点和学习方法)。
此环节应特别注意的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在自学以后提不出问题,或者有部分学生课前预习时就把翻译抄在了书上,自以为没有问题了,其实是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若发现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一定要根据重难点提出相应的问题予以检测。学生 “提不出问题”的课不是好课,我们要千方百计启发学生提问。
4、总结笔记。
另外,对一些学习方法的指点应尤为重视。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小结环节,教师应有一些具体的方法指导。如:课前的有效预习,自学的圈点批注,课后的自我小结。
以上做法在一些长文教学中,尤为有用。如:《河中石兽》,对七年级上期上的学生而言算是一篇长文,若采用传统的串讲法既费力又让学生疲劳,为此笔者采用如下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省略、倒装句。
3、阅读课文,概括大意,理解寓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学生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三、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四、全班齐读。五、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根据自己的推测“猜译”,实在无法翻译的做好标记
第二课时
一、组内讨论疑点,全班交流
二、检测、点拨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的练习检测,对学生出错的题目,先让学生互纠,全班都无法解决的就由老师讲解。
三、整体感知课文:
① 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② 探究:说出故事中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四、分析主旨。
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可找揭示主旨的原句,然后做精要的概括。
五、质疑考证:你认为文章说的是事实吗?课外查找资料加以论证。
六、本课学习总结。
上述设计,始终坚持“学为主”、“学为先”,“教方法”,“教难点”,避免教师在台上逐字逐句讲解,让学生记笔记,死记硬背的被动教学。
在教一些相对较难的文章时,采用“少教多学”的模式,也可把课上得活泼生动,浅显易懂。
如: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笔者在字词教学环节采用了上述《河中石兽》的做法外,还设计了“让学生自选内容,用“比较”的方法,编写课文‘词义辨析’卡片”;在文意探讨环节,设计了三个问题:
1、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创编“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
2、 这篇课文中,有哪几个关键词既能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表现了人物的特点?
3、 邹忌给你怎样的启示?
以上两个环节,对学生的束缚少了,有更多的自我思考空间,更开放、更自主。
三、教学内容的拓展:注重类文拓展。
在教了《陈太丘与友期》后,补充与此主题类似的'《不食待友》《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贾人渡河》--类文阅读。
这几篇文章都是以“诚信”为主题的文章,在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后,读懂大意应该问题不大,再说对初一学生文言词汇贫乏的情况,补充这些类文就很有必要。
设计练习时除进一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外,主要培养语感,训练“猜读”能力,把握文章大意,领会作品思想:
四、评价策略的更新:循序渐进,看中进步,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对古文的学习兴趣。
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下,采用加分激励,而且侧重对成绩优异的和进步较大的“重分奖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对初一学生激趣很有用。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不满意,绝不要批评,只要勇于回答问题就表扬,就加分。
古诗(包括词、曲)教学: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总是喜欢用自己酣畅淋漓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悟,教师讲得很是陶醉,学生却在云里雾里。所以把朗读、赏析,品味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真正的古诗教学的前提。
让学生在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尊重人的自然,发挥学生天性和学生潜能: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多学,教师尽可能少讲。
一、 让学生多诵读,读出情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适合先多读,在反复的吟诵中悟出诗意,品味诗情。
二、 让学生多想象,还原画面。
教师要避免“满堂问”和“满堂投影”,还要避免学生“满堂闹”。多给学生一点独立品读的时间,让学生首先读懂字面意思,然后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揣摩作者的立意,品析诗歌的手法,体悟诗歌的炼字。
三、分类指导,恰当点拨。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给予点拨,交给学生一些读诗的常用方法。
1、 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将有助于对诗歌的主旨理解、手法分析。因而,在平常的阅读中,需要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或教师提供辅助资料。当然,在考场上,不可能查找资料,这就靠学生的平常积累,还可以通过关注“注释”来获得背景信息。
2、 按类猜读。事实上,学生对考题提供的诗歌不一定能全部读懂,所以,教会学生按类别揣摩古诗情感是一个有效的捷径。
古诗大致可以分为伤别离情类、咏史类、咏怀类、咏物类、边塞类、山水田园类、哲理诗等几个大类。按其类别,掌握这些类别的诗歌表现的情感类型、惯用的表现手法,将有利于快速把握诗歌的主旨、分析表现手法及品出炼字的绝妙。
如:
案例1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①请发挥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把“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句诗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②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由诗歌的最后一句可以判定这是一首伤别离情类诗歌。要解答上述两个问题,第一问只需能读懂字面意思,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就可以了;而第二问需要抓住“何日是归年?”和“又”字,流露出的强烈的思乡之情。再将此情与前两句对照,很明显是以“乐景”衬“哀情”,由此可以悟出在字里行间渗透的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感。
案例2
汴何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水殿龙舟: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后出游的船,他自己乘坐的称为“龙舟”,高四层,还有高三层的“水殿”九艘。
①本诗第二句中“至今”和“千里”两词的用意是什么?
②诗人对隋炀帝修汴何这一历史事件持何种态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从题目可知,这是一首咏史诗。根据咏史诗一般抒发的情感,结合“注释”及隋朝史实,以上两题不难答出。
案例3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①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②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此诗是一首咏怀诗,题目一又提示托物寓意,于是从诗歌前两句我们可以揣摩出“作者讽刺了那些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再看最后一句,就可明白“警告题他们必定无好下场”之意,“天地”“清霜”喻示着浩然正气。
当让,其它类别的是均可根据一定的规律解读。这些方法是需要老师传授的,这是“授渔”,而不需直接“授鱼”。
总之,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探索,而不要越俎代庖,从而实现“少教多学”,既是当今教改的需要,更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与改革》成都专家报告
2、“十二五”课题“少教多学”第一届年会《教师研修参考》
3、洋思中学“先学后教”模式及杜郎口“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有关文献
4、余映潮《这样教语文》ISBN978-7-5041-6391-2
张涛
篇2:少教多学教学随笔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一直采用的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使得语文课程的学习既单调又枯燥,教学效果不强。新课标实施以来,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者积极思考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少教多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许多学校都在尝试使用并且初见成效。通过实践表明,“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使用,使得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大幅的提高,学生自身树立起一种学习的责任感。学习不再是被动的,而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乐趣。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如何做到“少教多学”学呢?
1、任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配合学生的学习进度,规划好教学目标,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
2、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
拥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比如如何做好课前预习,如何保证课堂上的听课质量和听课效果,课后复习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学生掌握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3、坚持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要保证学生的课内外的独立学习时间。
初中学习阶段,是一个关键的学习阶段,此时学生对待问题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作为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自身的内在潜质,把学习的主动权大胆的交到学生手中,弱化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努力向一个引导者的身份转变。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之上,使得教学成为推动和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途径。
4、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一面,教育学生不应该采取一概而论的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层教学,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弱点和缺陷得到强化提高,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新教学模式的使用,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缺点与不足。使得语文课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使得它充满了乐趣性与创造性。这项极具成效的教改实验,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探索逐渐改进完善的一项创举。作为新一代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积极投身教改道路中来,为祖国的科教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3:语文少教多学教学反思
博白县东平一中 黄鹏 人们一般都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让怯懦的人勇敢,让无能的人有能,让无知的人有知 并且最富情趣、最具活力及表现情态的课堂。但实际语文的教学却并非如此。很多教师都抱怨说语文课越来越难上,越来越不知该怎么教。到底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我认为,教育者应该要注意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把教学重心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教”为“学”服务,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变教师的主体为主导,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即“少教多学”,这样语文课才会有新的起色。
那么如何做到“少教多学”学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所学材料”是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是“文质兼美”的,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典范性,但是由于受知识和年龄的关系,学生不可能初接触课文就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于是这就需要我们向魏书生老师学习,在导入教学内容时下一番功夫,以引导学生在教学环境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积极、平等的讨论。经过讨论、思考,促使师生达成共识,教学的难点也就突破了,训练的重点也就完成了。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要抓好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篇课文可先让学生粗读一遍,了解大概内容,接着指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精读、揣摩、鉴赏。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快速阅读,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感知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预习、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等读书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阅读方法,形成较强的自读能力,就会变成自觉的需要。会阅读,能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是发展学生智力,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物质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三、明确定位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
(一)留足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后切不可急于求取答案或是告知因果,而应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可能会一时答不上来,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再适时点拨。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咀嚼、品味,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发挥了内在的创造力。
(二)组织小组讨论。讨论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形式,它既可以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又能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集思广益,学习别人的长处,自我解惑、自我提高。目前,我们一般采用的是前后四到六人为一组,小组里必须有上、中、下游生恰当地搭配。这样,上游生可以得到发展,中游生可以得到锻炼,下游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才会在学习探索、质疑解难中,逐步成长为“具有一定品质,有较高水平的人”,才能符合新时期对学生教育的要求。
总而言之之我们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时刻牢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多渠道、多途径,对语文教学进行研究,相信语文课堂效率一定会有所改观。
篇4:高效课堂中优秀教师如何实现“少教多学”
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今天,我们研究高效课堂,应当仍然要把“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作为基本纲领。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效课堂中优秀教师如何实现“少教多学”
一、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 1、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们认为应当是研读课本。当我们的教学往往用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的研读,这是“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表现之一。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课本研读全还给学生,变教师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具体的做法应该是内容而定,从结果上看,最好能做到三个“让”字:其一,一册书学完,能让学生通读一遍,并把重点反复研习几遍;其二,一册书用完,能让学生在书上有大量的圈点和批注;其三,一学期结束,能让学生将课本摸旧,一眼看去就能认出是自己用熟过的书。 2、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学生“多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和“训练”。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三重意识”:其一,“学为主”意识;其二,“学而会”意识;其三,“学在先”意识。只有教师具有这“三重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权才能得到保障。 3、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学习是什么?答案是多元的,但从状态上讲,学习是学生生命的“知、情、意”统一的求知活动。而我们的教师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苦口婆心的酣畅淋漓生命活动代替学生自我奋斗的生动活泼的生命活动,以“自我感觉”满意来取代学生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空间权的剥夺。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我们认为应当做到“四统一”:在活动空间上,做到自动与互动和谐统一;在内容空间上,做到“入书”与“出书”和谐统一;在范围空间上,做到“入(课)室”与“出(课)室”和谐统一;关注奇速英语,分享更多教学经验。在教学的维度上,做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统一。 4、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在操作上,要设定“三个一”的评价标准:一是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二是“答必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三是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 5、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学生“多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体验学习,传统教学全部问题的肯綮都在于体验的失败。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认为要确立“三个尊重”意识: 其一,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 其二,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走点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 其三,尊重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千万不要将现成的果子摘下来还要削掉皮切成块甚至做成果汁然后再喂到学生嘴里,千万不要把教学视为一种恩赐行为。 二、把“教师可以少教”的办法定位教的法规 1、实行“五要五杜绝”,限定教师“少教” 一要让学生脑、眼、耳、口、手、笔交相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二要摒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而激励学生发问,以杜绝教师“满堂问”;三要减少单一“看”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四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五要给学生留出恰到好处的思考“空白”,以杜绝“满堂闹”。 2、实施“三六有效讲经”,促使教师“精讲” 六个讲好: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 六个不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关注奇速英语,分享更多教学经验。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要太急于讲话。 3、为“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找好抓手课堂教学中的“载体”,在传统教学中,凸显的是课本和黑板,在当代教学中,凸显的则是多媒体屏幕和展台。为了实现“少教多学”,我们作了如下的分类和排序:第一载体为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而编制的学案,或题案,或学、教、练三合一的课案;第二载体才是课本、试卷(套卷)、其他学习资料;而课堂练习簿、黑板、媒体展台,则列为第三载体。 4、“教”这要信奉两句“教经”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与夸美纽斯的“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可以说是两句“教经”。我们“少教”的主旨就是为了学生的“多学”乃至“不教”。 如何实现这一主旨,又想起释迦牟尼留给弟子们的两句话:“自以为灯,自以为靠。”佛祖谢世,他传承给弟子们的法宝就是:自己点亮自己的灯,自己当自己的靠山。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我们教师该留给学生“多学”而至“不教”的法宝依然应该是“灯”和“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无疑是智力,但能让智力更好的发挥作用的还有三种元素,一为非智力因素,二为元认知,三为强势智慧。教师应当着力促使学生点亮自己的三盏心灯,垒造自己的三座靠山,从而更好地生发智慧,达到“多学”而至“不教”。这应该是教师教与智慧之所在。 走向深度的高效 高效课堂问世20多年,未来将走向深度,走向整体,形成新的教育文化。 文化,我看重的是它的真实性、稳定性和全面性。 走向深度首先是入口的深度。新文化的形成,需要选择一个看得见的入口。课改,也是如此。与此前的其他改革者多选择评价、课程和组织形态变革为入口不同,如今我们选择课堂、选择教学入口,难度更大,但距离目标更近。 难度大在哪?选择课堂意味着改革者并没有对进程的掌控力,而且这是一个势不均力不敌的长期博弈,代价很高,风险极大。但是这样的入口距目标最近,因为这是把课程改革由“名词性”改革变为“动词性”改革的过程,距新的教育文化的形成仅一步之遥了。 走向深度其次还包括路径的深度。改变培养人的方式,才可能实现高效率培养人的目标。历次课改,都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目标。方式怎么变绝不取决于方式本身,如果我们的着力点总是放在方式改变上,不仅阻力大,而且会不断复辟和反弹。高效课堂一方面会在流程、规约等“方式”方面直接下硬功夫,另一方面还在寻找决定方式的到底是什么,这就是走向了深度的第二个台阶——关系。 关系,指万事万物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会影响甚至决定主体双方的生命状态。人的生命状态也是人的成长状态,在成长的过程中是舒展的、生动的,还是压抑的,对未成年人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单纯以应试为目的的课堂和以生命健康、全面发展为目的的高效课堂,学生的生命状态差异很大。追求这样的生命状态,需要从改变课堂内生命主体间的关系入手。 基层课改实践中,关系有三次晋级:第一次晋级发生在洋思中学的课堂上,先学后教的流程,让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这是第一次在教中心的前提下,课堂中师生关系的变化。第二次和第三次晋级,都发生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杜郎口中学课堂改革的初期,率先挑战了教师的霸权地位,通过“去讲台”开始了“学中心”师生关系的构建。但很快,师生“一哥”之争就开始了。显然,我们的思维被限制在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二元世界”中了,如果不考虑角色会怎样?于是,第三种师生关系产生了,第三种教学关系也产生了。 走向深度的第三步是改人。方式取决于关系,而关系又取决于人的身份、地位等。所以,课改改到深处必须改人,方法就是去除师生角色的限定。 走向深度的第四步是改心。关系取决于人。显然,代表人的是人心,课改至深之处是改人心。谁能改一个人的心呢?只能靠理智的自己去改变情感的自己。 最后,要走向整体。文化的全覆盖决定了课改必须是整体设计。所以,无论是课堂、技术等,都不是课改的终极目的,它们兼具有过程性和工具性。只要符合了高效课堂要求的生命状态,符合了高效课堂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符合了人内心的积极状态,所有的教育行为都是“高效课堂”。篇5:小学语文少教多学教学模式浅析论文
小学语文少教多学教学模式浅析论文
一、“少教多学”的教育教学理念
1.教和学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少教多学并不是说教师不教,甚至是讲得越少越好,而是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了少教多学的基本理念,它明显区别于传统教学方式。
2.少教多学的基本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少教多学的教学是为了把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学生健康科学的成长。教育教学不仅仅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塞给学生,而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少教多学恰恰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实现这一愿望,让学生在他们这一特殊年龄段健康成长。
3.充分尊重学生,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课堂时间宝贵,但一节课只有45分钟,如果教师授课占据的时间比较多,那么学生自主学习和消化教师讲解内容的时间肯定就少了。因此,少教多学的教学形式最根本的体现就在时间上,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把握好时间,做到精讲精练,把时间腾出来,留给学生。当学生时间有保证的时候,少教多学才有意义,学生才能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研究发现、总结规律,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效率。同时,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自己有限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并为以后学生自学做好铺垫。
4.以学生为本。少教多学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当成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时间,让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得以实现。
二、“少教多学”模式中需要注意的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工作要认真对待。在上语文课之前,一定要把准备工作做到位,教师一定要先把握好课标,对语文教材熟烂于胸,进而制定课堂教学计划。另外,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并且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知水平、性格特点等。了解清楚之后,备课时就把那些学生会的,或者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掌握的知识,省略不讲,对那些重点难点,学生不理解或者容易混淆的内容,重点讲解,尽量做到教师少讲。
2.注重在课堂上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是练兵的场所,是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战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怕学生犯错,甚至要鼓励学生勇于展现自我。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分析自己出错的原因,指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学。并且要时刻关注学生,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来。
3.既要保证自学的时间,也要给予充分的空间。学生要想自学,必须要有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最多的肯定。教师尽量简化课本内容,对繁多的教学内容进行甄选,对学生的讲解也要尽量言简意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展现学生的自学能力,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4.精选习题,让学生体验成功。课堂练习不仅能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回顾,更是学生对知识的一个加深过程,有助于学生构架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教师课上要少讲,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时间,让学生自主完成习题。当学生做完习题时,将会产生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教师要重点选题,开展训练,总结规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5.布置适当作业,科学评价学生。少教多学教学理念强调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不能给学生留过多作业,或重复无效的习题,更不能让学生去钻研超纲难题。同时,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认真对待学生作业,给学生的评语要多用鼓励性语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希望少教多学教学模式能促进素质教育大步发展,使素质教育科学健康发展。
篇6:小学数学高效教学中少教多学的方法论文
小学数学高效教学中少教多学的方法论文
“少教多学 ”是针对教与学时间或内容的量比提出的。 “少教”指的是教师精讲,但也不是简单地灌输,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启发性、针对性、创造性、发展性地教。 “多学”指学生独立自主地学, 但也不是机械地练习和知识数量的增加,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理解地、深度地学。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就能使教与学都达到一种轻松愉悦、质优高效的最佳教学状态,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益。
一、创造性地“少教”,激发积极“多学”
创造性地“教”,就是教师创造性地用教材教, 即集中时间和精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帮助、激发、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积极“学”,就是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探究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内容解决问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多学”,教师就要创造性地“少教”,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数学课堂中不仅要给学生开发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还要创建合适的学习活动,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促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多学”.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感知的、操作的、表达的和思维的课堂活动形式,以活动承载“多学”,用活动推进“多学”. 其次,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思维空间还给学生。 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
二、针对性地“少教”,促进理解“多学”
针对性地“教”,就是教师不要笼统全面地教, 要针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展开教学。 理解“学”就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在教师针对性引导下,对新经验和新知识建构新的理解。
每个小学生都有很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要求,针对性“少教”就是基于学生的这种要求而采取的应对措施。 给学生以点拨和帮助是针对性“少教”的本质,提供更具弹性的学习和思考的空间是理解“多学”的核心。
针对性地“少教”就是关注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适时调整与选择, 让教的工作与学的活动构成有机教学关系。 体现在针对性地教好重难点, 教好规律方法,讲清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 只要教到点子上,教的少了,学生学的多了,就能提高教学效率。 针对性“少教”是一种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生想不到的东西,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和智慧价值, 不讲学生已会的和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从而避免了教师花很多的.时间教,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理解地“多学”就是让学生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理解地“多学”是一种有效学习,也是有意义学习,它的本质是理解的探索和发展数学中的本质, 而不是对知识的记忆和积累。 学生获得了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才能获得意义的拓展和价值的生成。
三、启发性地“少教”,达到深度“多学”
启发性地“教”,就是教师不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少做灌输式的“教”,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 尝试解决问题。 达到深度“学”就是学生在理解学的基础上,批判性的学习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在众多方法间进行联系、迁移,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
《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陶行知的“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重在善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无一不在强调启发性“少教”的重要性。 教师要善于启发,打开学生们的思路,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使智慧和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
达到深度“多学”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较高要求。 教师只有深度钻研、深度反思,启发性地教,才能促成学生努力学习,学会学习、享受学习,最终达到深度学的最佳状态。
四、发展性地“少教”,实现深度“多学”
发展性地“教”,即教师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通过支架的支撑作用把学生的智力、 情感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实现深度“学”是从学生的角度强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达到的一种境界,即让学生的学习不是浮于浅表的、机械模仿的,而是真正能落到实处,触及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展性地“少教”是要求教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只有教师发展性地 “少教”,学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才会有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实现深度学,在深度“多学”中不断建构自己的数学体系,在深度“多学”中体会思考的乐趣。
如果说达到深度“多学”是学生逐步走向深层次学习,那么实现深度“多学”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对数学知识自主选择、自主思考、自主提问、自主领悟。 数学常态课堂有深度, 学生的个体思维才能从狭隘走向广阔,从肤浅走向深刻。 学生的思维有深度,数学课堂才能成为学生不断挑战自我, 发展思维,提升智慧的大舞台。
总而言之,“少教多学” 教学理念是新课改下重要举措,更是现代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通过教师的“少教”实现学生的“多学”,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也就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篇7:少教多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少教多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 要:“少教多学”是当下很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存在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实现学生自主、独立、深入地学习,被广泛地应用在教学中。高一年级是连接初高中的重要阶段,如何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实现这个教学过渡,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具体谈了当前推崇的“少教多学”模式在高一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助益。
关键词:少教多学;高中语文;语文素养
“少教多学”是在现代教育模式下备受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你说我听”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少教,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少教学,或者不教学,让学生自己掌握,而是教师进行启发性的、针对性的、创造性的教学。这种教学改变了以往的“长篇大论”式的教学方式,从学生出发,实施有针对性的、发展的教学。多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独立、深入地学习,改变从前“家庭作业”式的学习,真正做到自主学习。下面我就根据对高一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具体谈一下“少教多学”模式的应用。
一、从教学方法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怎么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怎么教。我们所推崇的“少教多学”模式并不是说让教师少教或不教,而是要适当的引导,选择正确的方法,授之以渔,使学生收获的是能力,而不仅是分数。
1.“少教多学”的模式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点,兴趣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学中,有很多学生对语文充满热情,也有很多学生一提到语文就觉得枯燥乏味,这与教师的引导应该密切相关。例如,我在讲《雷雨》时就设计了“自我展示”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请学生登台表演自选的精彩片段,可谓是实战演练。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是由知识到应用的一个飞跃,对于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2.要培养学生的对文学意境的感悟能力
语文不同于其他课程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它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变迁,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深入其中,挖掘课文中深层次的意境,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很必要的。如,我在教授柳永的《雨霖铃》时,很大一部分就是体会其中悠长的意境。“寒蝉凄切”“骤雨初歇”是怎样的环境氛围,在这样的意境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无语凝噎”,又为什么“伤离别”,来龙去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感受其中的凄美意境,这是多么美的一首词,又感动了多少人。在教的过程中还结合柳永的生平背景,一代才子,穷困潦倒,终不得志,死后竟是青楼女子将其安葬,就是这样的人,竟写下了如此凄美婉转的`别离之词。这种情感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很多学生都增强了对文学古诗词的热爱以及学习背诵的兴趣。
3.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分析思考能力
从前我们的教学模式很单一,也很“强权”,因此很多年来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即使有很强的背诵能力,记忆能力,但分析问题以及思考的能力都有所欠缺,这也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硬伤。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想法,学完课文后会请学生发表看法和意见,引导他们回答问题,发表观点。这也是“少教多学”模式要实现的最终目的之一。
二、在教学时间安排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自主学习
我们所教的高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去进行课外训练,多去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课外学习中更多地去发现生活,实现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性学习。高一阶段课程还不是很繁忙,笔者会布置一些课外阅读,比较多的就是能表达看法、观点的文章,如《红楼之我观》等。那些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往往阅读面更广泛一些,观点思想也更加成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教学的目的不应该仅限于成绩,更多的是对学生本身性格、素养的塑造。我们现在实施的“少教多学”模式,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是很好的。最重要的是,在这种模式下,我们教育出的学生往往有着很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正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同时,我们在运用“少教多学”理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教师对于教学主导地位的划分还存在异议,还有一些教师过分放松了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了少教,却没有关注学生的反馈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这也是我们的“少教多学”模式在发展和普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和反思。
参考文献:
李红梅。高中语文“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研究.考试周刊,(29)。
篇8:中学英语少教多学模式中常见的问题
中学英语少教多学模式中常见的问题
张 宏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四中学)
摘 要:“少教多学”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用学生的学代替教师的教。这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这种模式对于大部分的中学教学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虽然有这样的意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关键词:度;研究程度;实践反馈
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而且大范围地推广,这对于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有一定帮助的。这就像大部分老师都考试用电脑,你不会用,你就会感到自己落后,然后会想尽办法学。这样从本质上推动了这件事情的发展,也克服了教师的惰性。中学英语教学由于受到语言体系和语言环境等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所以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从未停止。
少教多学,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学习还给学生,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符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特点的。一经提出,便受到了教师们的广泛回应,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这也成为中学英语“少教多学”模式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
话题。
一、度的把握不够准确
在这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原来的传授者。这就要求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这一还的过程中,有关度的把握便成为教师最需要掌握的问题。
1.角色的转变
现在的教育模式还有升学与考试的压力。有的教师虽然意识上已经认识到,少教多学是一种好的教学模式,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但是由于担心学生学习能力差,因此没有从根本上转过来。当然,这些需要一段时间,教师要特别注意这一点。相比于这样的老师,另外一些教师是将课堂交给学生,自己成了旁观者。或许这样说,有些夸张,但是这些问题是存在的,需要教师注意,注意把握其中的度。
2.活动的'设置
在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中,活动是学习的主要方式,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对于活动的设置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这里面所要把握的度是活动内容的难度、活动的方式、评价的方式等内容,一定要让学生感兴趣,同时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尤其是在英语教学中,设置时应面向全体学生。而我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们都是以热闹的程度来看的,认为越热闹效果越明显。当然,热闹是必要的,但要看重效果。
二、研究的程度有待深入
少教多学的课堂模式在广泛地推广,教师们积极地响应着。但是对于该模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听课,以及与同行们的交流中发现。对于这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只是清楚少教多学这样的形式,但是对于具体的实施或者说是教学效果如何提高,还是一头雾水,根本没有找到教授的方法和步骤。比如说在这种课堂模式中,单词的教学是讲授还是探索,课文的对话是讲授还是让学生探究等。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我们要研究清楚,什么地方我们该放,什么地方我们该导;什么时候该站出来,什么地方该隐去;什么方法突破重点,什么方法克服难点,什么方法讲授一般的知识。这些看似很小的问题,却是决定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教师对教学模式成竹在胸,才能把握住课堂,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自身必须是把握十足,明明白白,这应该是教育最基本的要求。
三、实践反馈缺乏
反馈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师对于课堂的重新认识,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方面的问题。教案上完全没有反思,教学方法的实施没有反馈,下课铃响了,一节课就完了。
这样是陈旧教学模式给我们带来的不良效果。因为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是学生听,老师讲,每节课都是这样,大量的教学方法技巧,也只是装装样子,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教师也不会反思得失。但是如今的课堂不一样了,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情况,所以我们必须搜集每节课的反馈。
其实也可以这样说,以前的课堂是死的,现在的课堂是活的,流动的。死的课堂信息是固定的、不变的,活的课堂中信息是变化的,新鲜的。我们的反馈就是在捕捉这些新鲜的、表达的信息。如果缺乏这样的捕捉,那么难免会退回去或者原地踏步。
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就是要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地解决遇到的问题。因为每一种学习都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我们也要善于交流,善于归纳,在意识转过来以后,行动能够转过来。英语教学是比较难教的学科,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陈瑜,杨忠愿。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5)。
注: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中学英语“少教多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GSGHB0313。
篇9:少教多学模式的初中语文教学应用论文
少教多学模式的初中语文教学应用论文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之下,将“少教多学”模式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是对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一种创新,而且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总之是利大于弊。那么,“少教多学”模式如何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呢?本文就主要以此为探讨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方面的延伸研究,希望可以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少教多学”模式;初中;语文
一、前言
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是一个机遇与竞争并存的时代,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要想脱颖而出,具备高素质、高能力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在社会发展占据有利的位置。而要想成为社会所认可的人才,接受良好的教育活动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语文是重要的学科之一,不仅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备技能,而且也是衡量人才知识与素质的标准之一,因此,开展良好的语文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整体发展而言至关重要。而本文所提到的“少教多学”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转变教学方法,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因此,将“少教多学”模式合理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是有利于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少教多学”模式,简单的来讲,就是让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这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那么,将“少教多学”模式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多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需要运用“少教多学”模式来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而这一章节首先对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予以明确,从而在此基础上为后续的探讨奠定基础[1]。
(一)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落后教学模式占主导
教育所带来的意义,从小的方面来讲,能够让接受教育者更好的塑造自己,在日后的社会发展中占据有利的位置;从大的方面来讲,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到良好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开展良好的教育活动所带来的作用是重大的。但是在教育活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太深刻,再加上我国现有人才选拨机制是以分数高低来决定的,因此,在语文这一门学科的开展过程中,应试教育色彩太过于浓重,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的教学模式长期占据主导,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学习兴趣的激发,从而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二)忽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学方法落后
语文学科的学习,从总的方面来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一种途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教学的重点还是学生的学习重点,都集中在如何提高分数方面,而对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因而,对学生的整体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较为落后以及单一化,“填鸭式”的教学手法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语文教学未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应用的作用[2]。
三、“少教多学”模式合理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带来的好处探讨
“少教多学”模式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是因为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而需要使用这一教学模式,而且也是因为将“少教多学”模式合理应用初中语文教学会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多个方面的好处,为此,这一章节主要对合理应用“少教多学”模式能带来哪些方面的好处进行探讨与研究。
(一)有利于实现学生健康成长
将“少教多学”模式合理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实现学生健康成长这一目的。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更多的是为了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而实现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因为语文是基础性学科,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等多方面因素,让学生在看待事物的过程中能够形成正确的理解,找到正确解决事物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学生造就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能够得到健康成长。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将“少教多学”模式合理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也是尊重学生的重要体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加强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重要理念,并且也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体现出这一理念,为此,将“少教多学”模式合理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是对新课程改革所提倡教学理念的一种反馈,而且也有利于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3]。
四、合理应用“少教多学”模式的策略研究
在明确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应用“少教多学”模式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的好处之后,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好“少教多学”模式,就是这一章节所要探讨的中心,通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希望可以为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借鉴见意见,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一)明确内涵和思想,树立“少教多学”理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少教多学”模式,首先,作为教师要清楚这一模式的内涵和思想,教师要明确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少教多学”模式就是减少教师的教学力度,更不能理解为就是教师不进行教学,而是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现统一,从而对初中语文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其次,教师在明确“少教多学”模式的内涵和思想之后,要树立“少教多学”观念,而这一观念的树立,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展示,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充分调动,促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换为主动,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打破学生封闭的学习环境,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开展良好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到《范进中举》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抓住文中的“噫!好了!”问:“是什么好了?”通过这一行为让学生在对未知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走入到文本,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充分感知文中的“老丈人的态度好了”、“邻居的态度好了”、“范进的家庭经济好了”、“可不用再苦读了”等等,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感知。
(二)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将“少教多学”模式合理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少教多学”模式的应用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将更多的教学时间给与学生支配,而教师在这中间所发挥的作用更多的是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因此,为了将“少教多学”模式更好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应用,教师需要灵活采用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而在这一过程中能够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组合作学习法,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让原本封闭的教学环境被打破,不仅能够合理的划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因此,可以以四人为一小组,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开展小组的讨论与交流活动,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第二,情境创设法,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来更好的开展学习活动,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例如,在学习到《海燕》这一节课程时,教师根据文章所有的段落给各个小组分配对应的段落,提出“联系具体的句子或词语,想一想对表现海燕形象有什么作用?抓住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关键词语说说你的理解”这一问题,让小组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进行交流与讨论,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三)丰富课堂评价,有效归纳总结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应用“少教多学”模式,所能采取的措施为丰富课堂评价方式,有效的开展归纳总结活动,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少教多学”模式的应用,并不是意味教师在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中放任学生完全的进行自主学习,而是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指导,这才是这一模式应用的正确意义所在,为此,教师要尊重班级学生所存在差异性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标准去要求不同的学生,同时在开展课堂评价活动时,要丰富课堂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归纳总结,及时改正不好的地方,从而为后续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束语
“少教多学”模式作为一种创新化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对学生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合理的采取措施来促使这一模式得到更好的应用,从而促进整体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密芬.浅谈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06):138.
[2]李月霞.如何客观理性地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05):110.
[3]刘小盼.自主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上旬),2014,(13):14.
篇10:古诗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古诗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此文为发表于<安阳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古诗文教学中几个常见问题的探讨>一文的`续篇.由于历史和语言环境变迁等原因,中学乃至大学青年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常常对一些字词、典故等在解读上出现失误或错漏.本文列举“空穴来风”、“灯火阑珊”、“枉用三尺”、“刑不上大夫”等四事,逐一分析,以求正解.
作 者:孙顺霖 SUN Shun-lin 作者单位:河南省电化教育馆,河南,郑州,450004 刊 名: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YANG NORM AL UNIVERSITY 年,卷(期): “”(6) 分类号:H131 关键词:古诗文 教学篇11: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采用少教多学的教学思考
尤丽静
(泉州市南安柳城中学)
摘 要: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入与完善,在新课标概念下,高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而对于高中语文来说,诗歌鉴赏是目前高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实际下,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心得提出来的,亦是现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着重从现在的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为提升诗歌鉴赏教学质量做好必要的保障。
篇12: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采用少教多学的教学思考
诗歌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在现今的高中诗歌教学中,并没有积极地发扬民族文化,不重视诗歌教学,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质量。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我国大力推行新课标教学,尤其是高中的语文诗歌鉴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但是从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状况来看,诗歌鉴赏教学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主要是以诗歌的记忆、背诵、朗读为主,学生对诗歌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是单纯地记住了诗歌,应付了目前的考试,这虽然解决了学生当前的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及单纯的记忆会使学生产生厌恶的心理,学习兴趣下降,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下降,就达不到教学的效果。下面我就简单地谈谈新课标针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所推行“少教多学”教学方式的优点,并为改善教学状况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教师引领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并巧设问题
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学习的科目比较多,学习压力比较大,尤其是在诗歌鉴赏和文言文的学习上比较吃力,而这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要想学好诗歌鉴赏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但是从现在的高中教学来看,学生很少进行课前的预习,忽视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导致课堂上没有学习的方向,盲目地学习,学习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进行预习,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为诗歌的学习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
1.在预习中要给学生布置简单的任务。预习不仅仅是要对诗歌有一定的熟悉,如果只是这样往往达不到预习的效果,在预习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简单的任务,要有预习的目的性,不仅要对诗歌熟悉,还要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简介等一系列问题,这就凸显预习的目的性,能有效地提高预习的效果。
2.在预习中教师所布置的预习任务难度要适中,不要过于简单,也不要过于难,过于简单学生没有预习的兴趣,难度过大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预习效果,因此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诗歌创作的背景、作者的写作环境,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性。
二、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提高学习质量
所谓的少教多学的意思就是教师要将主动权放在学生的手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在学生的手中,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满足了这一点,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几乎就不会参与,学生进行思想心灵的沟通。对于比较难的诗歌,学生独自学习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候就需要发挥小组学生的优势,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用心去交流沟通,进行思想的融合,会产生新的思想,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小组学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小组学习中始终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一基本原则,在学习中享受的`并不是学习的成果,而享受的是学习的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学习,学生的逻辑得到了提升,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产生了高效的学习效果。
2.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展示各小组的学习成果。在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多多展示学生之间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学习中竞争,在各个小组进行学习成果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旁边进行点评,做一些补充,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小组之间的一些问题,这样不仅能将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落到实处,还能达到教学目标。
总的来说,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但在今天却成为教学的难点、重点所在。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状况,推行新课标所提倡的少教多学教学方式,将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落到实处,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才能真正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调动起来,把课堂交给学生,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能有效提高高中诗歌鉴赏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小雪。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措施[J]。成功:教育,(06)。
[2]郁琼雅。中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7)。
[3]王金玉,杨军,陈岳纯,等。高中语文教师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
篇13:如何看待古诗文教学中的串讲
作业内容这个“串讲”需要:以故事发展串起来讲、以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串起来讲解、以说明顺序来串讲,但不能串得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厌烦。打破常规串讲序列,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文言文的“繁”与“烦”,除了课文本身的一些文字障碍外,主要源自老师“肢解式”死板教学方法。如果施教者设置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思维进入其间,以题串文,那么定可讲应该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讲课方式,毕竟这种讲课方式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的.我们不能因为课改注入了新鲜的教学方式而全盘否定以前的教学模式,。以将学生原有的动机、潜在的兴趣迁移到所设置的问题情境中。
要打破原有单纯的传授式教学,还学生主体,还给他们自主学习、质疑、主动探究、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空间,把老师的位置摆放到和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伙伴的位置上来。
串讲不可一概否定。我们可以根据学情,去串得有理,学生也有收获的。除低年级以外,一般不宜多串讲。最好是师生共同串讲。不能理解的句段可以由学生串讲,重难点语段或句子可由教师串讲。串讲时,除了落实字词句外,还应结合句子,进行词义的比较、介绍有关文学知识等,挖掘词句的思想内涵等等,讲解与分析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文义的理解。
在古诗文教学中,除了重诵读,重积累外,我们还应该重视运用,巧引古诗文为作文增辉。设想一下,考生在作文内容中巧妙引用古诗文,阅卷教师不得不由衷地拍案叫好而给高分或满分。这些准确而巧妙的化用或仿用,为文章能得满分增添了不可辩驳的说服力。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只要平时下苦功夫才得心应手妙手偶得。”
应该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让学生主动学习,会主动学习,教学就活了。总是一味串讲,就是不相信学生。实在是浪费时间。但是好的、适时、适度的串讲,也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尤其是对初学文言文者,在自学感到困难之时。
篇14:浅析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处世之道
浅析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处世之道
吉林省四平市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吴霜
【摘要】古诗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情操,建立独立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中学古诗文教学通过凝缩简短的语句,包含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宣扬伟大人物的个性,对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加强中学古诗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处世之道。
【关键词】中学 古诗词处世之道 教学
一个人为人处世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个人在生活、事业上的发展。具备良好的处世之道,能够在各种环境中找到生存空间,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文学中的古诗词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包含了中华民族无数人的智慧,对于塑造良好的处世之道具有重要的作用。
1.语言优美浪漫,尽显哲理之美
我国古诗词中有很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文章,这些文章用词非常华丽优美,每每读起都能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当时欢欣鼓舞或者是阴郁不得志的心情。这些诗词通过描写景观或者景致,将自己对于人生的体会融入其中,为古诗词增添了内涵。中学生认真研读这些描写性的古诗词,就会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增强自身为人处理的能力。例如,在《望岳》中感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游览山峦的时候,看到山峰如此优美,随着不断上山,胸中激荡着对山巅的崇敬,在登上山顶的时候发现山顶的景色绝妙,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呼喊,告诉我们只有登到高处,才能够领略雄伟的风光。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领略周围的景观,铭记站得高看得远的观点,不断的鞭策自己,走向更高的地方。
2.诗词大气高亢,体会高尚情操
在中学的很多诗词中,诗人用诗词表达自己完美的理想,通过大气高亢的.陈述,表达对于高尚情操的崇拜或者自身的高尚。例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先是描写自己身处的恶劣环境,“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进而想到了广大的天下寒士饱受时代的沧桑,不得志的同时还要忍受寒冬的侵袭,忍不住发出痛心的呼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最真挚的呼喊,这是发自肺腑的长叹。中学生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经常热泪盈眶,为英雄壮志不得志而惋惜,为天下寒士而心痛。了解古代学习的艰辛,现在身在幸福中长大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零花钱不够,生活不如意呢?
3.词句蕴含深意,感悟人生价值
人生复杂多变,每个人都在经历不同的生活。人的发展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缺少人生价值的思考。在中学的古诗词中,就有很多讲述人生价值的诗句,实践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感悟。
例如,曹操在《短歌行》中的表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就在感染人生短暂,需要及时行乐。而李白也有同样的感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告诫人生虽然短暂,但是要充实自己的生活,享受生活带来的美好。
古诗词中不仅有描写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还有抒发对人生斗争的。例如李白在著名的《行路难》中,先是对太行山发出行路难的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然后笔锋一转,充满对前途的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示他对于未来信心满满,期待再次扬帆起航,尽情挥洒才情。每个诗人在不同的生活阶段,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体会作者不同时期的性格特点,联系生活实际,树立面对未来困难的决心。
4.感情细腻缠绵,领悟人间真情
人间真情永远是最亮丽的风景线,我国古代诗词中同样有大量描写人间至爱的词句。这些词句揭示了诗人当时的真挚感情,或是因为爱人去世而苍凉,或是因为兄弟离去而伤心,亦或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表达真挚的期望。
例如在讲到《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作者对于离去妻子的思念,“……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夫妻二人阴阳相隔十年,互相思念却是茫然不能相见。我只能在你的坟前,诉说我的思念,心中却是久久不能忘怀。这是人间最真挚的爱恋,语文教师也应对中学生阶段的敏感话题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游子吟》这则诗文的讲解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让学生们联想到辛勤的父母。随着时代的发展,父母不再为大家缝补衣服,但是那颗惦念子女的心却是一样,每次离开家门细细打包的行礼和依依不舍的嘱托,都在诉说着他们的思念。子女逐渐长大,要体会这些身边的挚爱亲情,丰富学生的感情生活,温暖冰凉的内心。
5.时刻忧国忧民,伟人爱国情操
每次翻开教案,都能在丰富的内容中找到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这些词语大多悲怆,为了国家的懦弱和当权者的不作为,为了自己空有一腔热血,却只能独自悲怆。这些爱国诗人大多是不得志的,大多是郁闷的。他们希望能够上阵杀敌,将自己的热血撒在守卫国家的领土上。但是他们是孤独的,只能依靠这些文字诉说他们的愿望。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爱国,是永恒的情怀,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底线。陆游在《示儿》中这样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他深切的爱国情操。文天祥在遭受陷害之后,不忘发出长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虽有一死,但是留下永恒的丹心,照耀着巍峨大地。
6.总结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传承了先人的智慧,发扬了后世的品行,让我们新世纪的国人享受他们的血泪智慧结晶。中国古诗词处处体现着为人处世之道,主要细细领会,都会从中受益匪浅。加强古诗文教学中的处世之道,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品格,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俞侃以“古诗”之美显“哲学”之魅――古诗词在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适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 (2)
【2】王江平品读诗词感悟哲理【J】。中学政史地(教学辅导版),2013 (9)
【3】李娜芳。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的鉴赏【J】。师道・毅研,2013(12)
篇15: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选入教材的`古诗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美育载体,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古诗文教学中要思索探究美,实践感受美,迁移创造美,挖掘古诗文中的美育资源,提高审美教育效果.
作 者:谷守莉 作者单位:唐山市丰润区丰润镇中学,河北,唐山,064000 刊 名:教育实践与研究 英文刊名:EDUCATIONAL PRACTICE &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3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古诗文 审美教育 方法篇16:少教多学在语文诗歌鉴赏中的有效施行论文
少教多学在语文诗歌鉴赏中的有效施行论文
“少教多学”理念要求教师“不能激发兴趣的内容不教,学生自己跳一跳就能得到的不教,不能举一反三、启发深思的不教,未经慎思的不教”,在高中三年教学活动中,针对诗歌鉴赏这一教学专题,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益,从而真正地做到“少教多学”呢?
一、高一重在积累
高一的学生,对诗歌鉴赏虽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说到鉴赏,大多数人的积累还只局限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课本知识上,所以,面对高一学生,教师应主要从量的积累上对他们进行引导。
从必修一诗歌单元开始我就要求学生依次在每节课前三分钟每人向大家介绍一首诗歌,无论古典还是现代,只要能说明一点介绍理由即可,比如说:我觉得这首诗读起来上口;有一个词用得好;有一句诗让我联想到了什么,等等。说读着上口的,大家就一起读读感受一下;说词用得好的,就说说好在哪;说联想到什么的,就描述一下联想的内容……即使是迫于课前要当众展示,学生也会认真去了解一首诗歌,在别人介绍的时候也会认真听,和自己的展示做做比较,这样一段时间之后,全班就掀起了读诗热潮。
有时候,课内的几句点拨,学生就会立即联想到他们课前三分钟里碰到的诗歌,比如在讲《再别康桥》的时候,讲到“三美”,就有不少学生想起之前有同学介绍的.闻一多的《死水》,当时的推荐理由是,读起来上口。提起了“三美”,学生自然就明白了为什么上口,这样课内外互为印证,学生觉得自己学有所用,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激发,虽然课内只有几节诗歌讲读课,但是在兴趣的感召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高一结束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不但诗歌阅读量大大增加,对诗歌的感受力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二、高二在体悟
阅读诗歌时,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鉴赏,最基本的是要读懂诗歌的含义,因为诗歌本身具有短小精炼、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鉴赏诗歌离不开“感同身受”的体悟,阅读者要借助联想、想象、涵咏意会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再现诗歌中描绘的情境,以便把握主题。
高二伊始,我引导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写点眉批、夹批、总评之类,内容注重读诗歌时体会到作者的心情,诗歌表现的情感,诗歌展示的画面、人物、故事,等等。学生开始只是简单地批注,比如《登高》课前预习时学生能在批注中描绘出诗人所见之景,标明诗人因何而愁。
在课堂朗诵的时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内推选出朗诵好的同学,展示后,在小组自评、组与组之间互评的过程中,使学生基本做到还原诗境,体悟到作者的情感,对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感同身受。
后来我又引导学生把阅读诗歌和写作结合起来,把不同题材的诗歌改写成散文、故事,在改写的过程中注重还原文本的情境和情感,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对诗歌意境的体悟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娴熟。
读懂了诗歌.鉴赏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三、高三重在方法
到了高三,时间紧,任务重,留给诗歌鉴赏的课堂时间就更少了。这一阶段,要坚决执行“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课堂上,主要是针对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在答题技巧和答题思路方面进行引导。
由于在高一、高二的积累和训练,学生在大量的诗歌阅读中已经有了自己的鉴赏认识,所以高三课堂对诗歌类型的识别就变得简单了,什么赠友送别诗、咏史怀古诗等,只要给学生一个概念,他们很快就能把碰到的诗歌归到某一种类型里去,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就能准确表述在答题卡上,所以,建立在读懂诗歌基础上的答题方法与技巧指导是关键。
如果一首一首地讲方法,时间不允许,学生也会觉得枯燥乏味。所以,我把诗歌鉴赏高考类型问题做了一个归类,比如分析意象意境类、表达技巧类、炼字析句类等,每一种类型以一两个问题为例,总结出一套答题的基本模式,然后让学生在大量的诗歌鉴赏习题中找同类题目去做,利用早读、自习、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的训练进度做展示,有疑问的地方全班合力解决。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把在课堂上学习的方法反复应用于课外,既对答题的思路方法有了进一步的熟练,又增强了信心,不再担心“看得懂,答不出”的情况发生了。
在“少教多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三年的不断引领,学生在诗歌学习中以兴趣为动力,增加了阅读量,提高了自己的鉴赏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技巧,取得了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诗情的熏陶中,他们获得了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文学素养、文学气质,并受益终生。
篇17: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课本中的《论语》六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等。《扁鹊见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的害处,同时也赞颂了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高明的医疗技术。《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从雕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个飞跃,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及创造精神。《核舟记》中的“核舟”,用现在的眼光看,属工艺美术品,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
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学生会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二)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御侮,以天下为己任。《曹刿论战》以简洁的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重大影响和革命威力,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从而说明了“奴隶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
《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发边疆,注重农业,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他出奇制胜,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掸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都是治国安邦之本,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奔放豪迈而又痛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不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娶蓬勃向上的精神。《岳阳
[1] [2]
篇18:浅谈古诗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升
浅谈古诗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升
浅谈古诗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升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 葛雪卉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也对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古诗文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凝练优美,魅力无穷,它的教学无疑是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一块主阵地。
一、畅游诗海,积累人文知识
古诗是中华民族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它凝聚着民族的魂魄,承载着文化的精髓,就像一片浩淼无边的大海,有着太多可供我们挖掘的“宝藏”。古诗文的教学过程,可以说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诗海中尽情畅游,不断积淀自身人文知识底蕴的过程。
1.在自主探究中识诗人,论史事
我们已经处在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既是一种科学研究能力,更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着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在教学古诗时,关于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诗作诞生的历史背景,教师可以大胆放手,鼓励孩子自主从书本的文字、图片中去查找,从大脑积累的经验方法中去搜索,从网络获得的信息资料中去筛选,从聆听父母同学的观点中去获得灵感……在这样的交流探索中,一个又一个的诗人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逐渐丰满,他们会印象深刻地结识豪放不羁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一身傲骨的柳宗元……在自主的搜集研讨中,诗人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社会背景也随之逐渐清晰和明朗。可以这样说,孩子们学一首古诗,就走近了一位诗人,也走进了一段历史。例如:从《枫桥夜泊》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史之乱的时代悲秋;而《泊船瓜洲》又让我们对王安石的变法满怀敬意与惋惜……孩子们在与诗人对话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与历史来了次“亲密接触”。
2.在浅斟细酌中赏诗言,仿诗语
古诗的语言讲究形象性、色彩性、音乐性,具有神奇的魅力,对诗歌语言进行浅斟细酌,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学生语言鉴赏力从而提高语文修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孩子进入诗文,从语言文字、遣词造句、标点格式等方面开动脑筋,细细品味哪个字用得妙、哪句话最精彩、哪种写法最有特色……让孩子在比较、推敲、吟咏中领悟什么是平仄、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双关,感悟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会把诗歌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感和语用能力,从而促进了他们语言运用能力的生成。如:在学杜甫的《绝句》时,孩子们在品味中惊喜地发现这首诗对偶工整,且四个动词“鸣、上、含、泊”有动有静,词句运用很讲究,非常有特色。于是,我趁机结合教材中有关对对子的内容,让孩子们学着古诗中的句子来即兴对对联。(语文教学论文 )结果,孩子们情绪高涨,你出上联,我答下联,由于有了诗词作铺垫,对答中不时惊现出妙词佳句――孩子们运用语言文学的.潜力着实让人感叹不已。
二、品味诗境,感悟人文精神
古诗的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不同的古诗有着不同的意境,蕴含着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孩子在反复诵读中不断体验、感悟古诗中的人文精神,最终让美的思想、美的精神、美的情感流淌到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1.感悟诗人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
古诗中有一大部分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志和忧民之心。如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悠悠的爱国心,浓浓的爱民情,都洋溢在字里行间,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诚,将感动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孩子们会在对这些诗文的品读理解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在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感熏陶中获得思想启迪,树立起崇高的理想。
2.感悟诗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古诗中更多的是诗人对山水田园的描摹,这些诗作大多清新恬淡而又耐人寻味,诗人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随心而作,信手拈来,勾画了一幅悠然自得农家生活场景。又如杨万里笔下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得生气勃勃,泉眼似乎在怜惜细流的柔弱,树荫仿佛在爱惜阳光下池水的恬静,这相怜相爱,与蜻蜓小荷的相依相偎互相映衬,使自然界显得如此和谐。孩子们在对这些诗文的解读中,会深刻地体会到生活原来是如此美好,诗人盎然的生活情趣将会感染着每一个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
总之,古诗文的教学也像古诗文一样有着太多可供我们细细琢磨品味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多花一点心思,多动一点脑筋,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就一定会在朗朗的诗歌吟诵声中不断得到积淀和升华。
篇19: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课本中的《论语》六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等。《扁鹊见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的害处,同时也赞颂了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高明的医疗技术。《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从雕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个飞跃,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及创造精神。《核舟记》中的“核舟”,用现在的眼光看,属工艺美术品,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
通过这些 篇章的教学,学生会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二)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御侮,以天下为己任。《曹刿论战》以简洁的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重大影响和革命威力,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从而说明了“奴隶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
《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发边疆,注重农业,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他出奇制胜,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掸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都是治国安邦之本,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奔放豪迈而又痛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不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娶蓬勃向上的精神。《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气象的千变万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表现了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明丽、宽阔安逸。《醉翁亭记》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间乐的图画。
所有这些诗文自然美与情感美的和谐统一,包蕴着一种诱人奋发的力量,激发着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讲解这些诗文,要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国土辽阔、山川壮丽、人民勤劳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培养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坚强信念。
篇20: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分析
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分析
初中古诗文是初中的必修课程,由于古诗文和现代文的语言差异,因此初中学生很难理解古诗文所表达的意思,因此想要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还需要初中语文教师进行深入探索。
1、传统文化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表现
在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教材占了一定的比重,但几百篇古诗文并不能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所涵盖。经过分析在我国初中古诗文教材中,其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爱国主义方面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歌颂爱国主义的诗人以及文人不计其数,因此创下了很多爱国佳作。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较多歌颂爱国主义的古诗文,其主要目的是让中学生继承爱国主义的传统美德。例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表达了自己愿为祖国而牺牲的壮志豪情;再比如诗人杜甫所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表现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再例如范仲淹所写的《岳阳楼记》也是爱国主义的体现,该古文体现了作者为官清廉的高尚品德。在初中古诗文的选入中不难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古诗文都是对爱国主义的歌颂和赞美,其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2、人间真情方面
最基本的人间真情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四个方面,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代表,人间真情在我国文学创作中可谓是不变的主题,在古诗文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歌颂人间真情的古诗文不计其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马致远的《秋思》,该古文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体现的.非常完美,不禁令读者潸然泪下,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能感受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真诚,体会到作者对亲人的祝愿。在初中古诗文教材中像此类呼唤人间真情的古诗文还有很多,在此类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懂得了真善美的存在,并让学生更好的去发现真善美。
1.3、伟大理想抱负方面
古代君王社会难免会出现阶级社会不公的现象,因而涌出大量抱有远大理想的诗人,通过对社会以及人生的思考从而将自身的追求抱负寄托于诗文上,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社会的追求及安居乐业的憧憬,这是传统文化的另一种表现。例如在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就明确写到社会的繁荣衰退,受苦的只是平民百姓,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的反思。
2、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更好的接受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对古诗文进行深入了解和感悟,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的渗透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进而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2.1、全文理解,找准渗透点
古诗文与现代白话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文语言有较大差别,初中生对古诗文接触的还不多,因此对古诗文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想要更好的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疏通整篇古诗文的主旨思想以及大致意思,让学生理解全文,然后再根据该篇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找准传统文化的渗透点,进而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如在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教师首先帮助学生理解全文的意思,再找到传统文化的渗透点,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通过对这两句诗句的具体分析引出文天祥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而让学生联想历史上为国牺牲的英雄人物,以此让学生明白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从而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2、结合诗文,创设情境
在初中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靠单方面的说教便能完成,而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诗人当时感情过后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整堂课教师一直在说,而学生完全不能理会当时的场景,教师应适当创设一些古诗文中的场景,将学生带入该氛围中,让学生亲自体会,进而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例如在进行李白《渡荆门送别》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理解全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李白仗剑出川时的场景,感受诗人为了实现抱负而远离家乡的不舍之情,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想象自己多年以后为了生活常年在外四处奔波的样子,进而对学生进行人间真情的教育,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3、利用活动进行教育
语文源自生活,古诗文也是一样,为了更好的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入手,进而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教师可以在班上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文化古迹,每个文化古迹都有相应的古诗文,教师在组织参观过程中引导学生背诵当地文化古迹的古诗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当代人们的生活,然后在此基础上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这样能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到我国的传统文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想更好的将其渗透到初中古诗文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古诗文所表达的内涵,进而根据古诗文找到其渗透点,同时要通过一系列场景让学生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 少教多学教学随笔
★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古诗文教学中少教多学探索(集锦20篇)】相关文章:
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优秀2022-05-08
美术组工作计划2022-10-05
初中美术组教学工作计划精选2022-12-04
课题汇报2022-10-21
教师课题个人工作总结2023-11-03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微探论文2022-12-17
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学总结2022-09-30
论文中期报告怎么写2023-08-10
第一学期七年级课程舞蹈活动总结2023-11-24
进展情况汇报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