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混声合唱曲《大漠之夜》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2-05-23 01:49:5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评混声合唱曲《大漠之夜》的艺术特色(精选6篇)由网友“巴别尔康”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评混声合唱曲《大漠之夜》的艺术特色,希望大家喜欢!

评混声合唱曲《大漠之夜》的艺术特色

篇1:评混声合唱曲《大漠之夜》的艺术特色

【摘 要】本文以尚德义作曲、邵永强作词的混声四部合唱《大漠之夜》为研究对象,从该曲的创作背景、意境与结构、钢琴伴奏及演唱情感与技巧等方面为切入点,对该作品进行较为详尽的评析,力求将该作品丰富的内涵、极高的艺术价值得以充分地展现。

【关键词】《大漠之夜》;合唱;艺术特色

由尚德义作曲、邵永强作词的混声四部合唱《大漠之夜》,在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众多的优秀作品中名列金奖榜首。

该作品词曲珠联璧合,立意深邃,是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时代性完美统一的佳作精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充分展现了我国近年来合唱创作的发展水平。

一、创作背景

尚德义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创作的声乐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和表现力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尚德义先生以远方游子般的思乡情怀九次赴西部采风,投身于大西北生活题材的音乐创作之中。

而词作者邵永强先生的诗词充满乡音和赤子之情,具有简明格调的民歌风韵,富于咏唱性的长短句结构和真实情感的生动形象,形成了他浓郁的西北风格。

对大西北的深厚情结,使得二位拥有难能可贵的艺术创作的心灵默契,他们的风格力求突出民族特色,有激昂的生活热情和丰富的艺术想象。

《大漠之夜》以其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和独特的音响,借助大漠中不畏艰难,执着行进的骆驼形象,以此来激励人们克服困难、不断进取,对生活充满信心。

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千百万无私奉献的劳动者的高贵品格,以高大的艺术形象体现出坚韧不拔的生命力量和勇往直前的人生哲理。

该作品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创作的源泉来源于此。

二、作品艺术分析

(一)意境与结构

《大漠之夜》为三部曲式,曲式结构如下表所示:

作曲家合理运用音色变化和声部叠加的创作手法使音乐层层展开。

悠长的音调、小二度的音响,写出了广阔的空间,音乐是那么充实、那么坦然、那么淡泊、那么超凡。

其中引子(1-28小节)由远至近,若隐若现仿佛驼铃的'声音从遥远的天际传来。

合唱部分由女声哼鸣开始,第六小节到第七小节三全音的进行,描写夜色、星光、沙漠,勾画出一幅自然风光的画面,音乐中隐藏着悲壮的情感基调。

第一部分(29-48小节)呈示部,可分为上下两句,上句呈示歌曲主题,由男声演唱,声区处在其非常富于表现力的音域,舒展的旋律, 黯淡的小调式色彩,通过拟人化的创作手法,把骆驼坚韧执着的本质引申至赞美人的内在品质。

下句由女低音引出,女低音的浑厚、饱满让人们对沙漠产生了神圣和敬畏感。

歌曲第一部分描绘了大漠的浩瀚,歌声伴着驼铃远远走来,合唱声部次第加入,男女声部交替穿插,音调体现出执着、深沉和有分寸的激情。

第二部分(49-93小节)展开部,连接句(49-56小节)琶音伴奏织体推动了音乐的进行,也让人们感觉骆驼队的走近,声部交错对骆驼发出的赞叹加强了声音上的艺术效果。

声部的次第加入也使力度逐渐加强,为过渡到展开部做很好的铺垫。

展开部(57-93小节)力度加强,速度稍快,使全曲形成了第一个小高潮。

其中65、66小节的渐弱再到渐强使人仿佛感觉到了骆驼坚实、厚重的步伐,透显出自强不息、无怨无悔、雄浑博大的精神力量。

第三部分(94-135小节)再现部不断强化主题,与前面的织体相比更具有流动性,旋律在三度叠置及悠扬的起伏间,带有大调因素,使音乐更加明朗,透明度有所增加,再现部用较长的篇幅抒情,动机音型穿呼应。

而后两小节速度则要放慢,为后面的再现做铺垫。

音乐在再现呈示部之后进入全曲的高潮,音响似阵阵狂风袭来,而骆驼则依然挺胸昂首、勇往直前。

昂扬激情的旋律与铿锵有力的和声节奏,汇成了汹涌奔腾、无坚不摧的层叠浪涛冲击、涌动,震撼灵魂。

表现了骆驼与沙尘暴进行顽强的斗争。

旋律线的上扬走向,使行腔高亢激昂。

最后尾声(136-163小节)力度逐渐回落,通过音量的变化,从mf-mp-pp-ppp,旋律平稳的过渡,骆驼队伍在经历了风暴的洗礼后也渐行渐远,音乐逐渐远去消失在大漠的夜色之中,最后若隐若现的“驼铃”悄然消逝,整个曲子又回到引子的意境中。

所不同的是骆驼经历了风暴,它的脚步会更加坚韧更加执着,悲壮的意境始终贯穿全曲。

(二)钢琴伴奏分析

一首获得赞誉的优秀作品,离不开伴奏的艺术魅力。

《大漠之夜》的钢琴伴奏创作可谓独具匠心,是整部作品的心脏和脉搏。

尚德义先生全面地把握了钢琴这一乐器的性能和特点,将声乐演唱和钢琴伴奏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它们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使音乐的表现力更为多彩多姿。

该曲钢琴伴奏织体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八分音符的律动,以带休止符的连续的八分音符为主,或同音反复、或以琶音呈现;二是右手出现的连续的带有小二度的和声进行;三是连续的八度以三连音的形式强力度进行。

乐曲开始的四小节前奏的高音区用了一个小二度音程,在两个八度间上下迂回,立即把人们带入了寂静辽阔的大漠夜色之中。

第11小节,左手由前面主音上的同音反复变成下行级进,右手则出现了不协和的小二度音程同样做连续的下行级进,独特的和声色彩增添了大漠的浩瀚与苍凉。

这种织体形式在音乐中多次出现,对刻画音乐形象起到重要作用。

伴随着人声由远及近而来,伴奏织体渐渐变厚、变宽,左手八度稳健有力,象征着骆驼雄厚、豪迈、锲而不舍的精神。

而右手所呈现的驼铃声忽隐忽现,始终伴随着骆驼稳健的步伐前进。

钢琴的旋律和声乐演唱和谐地配合在一起,坚实而有力。

在接近全曲的高潮——3/4黄金分割点时,钢琴与人声共同大幅度渐强,此时的钢琴伴奏中左、右手连续八度的三连音式上下行级进,混声合唱融入在钢琴铿锵有力而坚实的音浪之中,将音乐主题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一种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怀在升腾。

随着驼队的逐渐远去,一切又恢复到起初的辽阔寂静,留给我们的是在心头萦绕、挥之不去的声声驼铃。

(三)演唱情感与技巧

任何一首作品在演绎者恰到好处的诠释后,能使作品更富有真实情感,表演者在二度创作的过程中要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要符合创作者的意图,充分展示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确保演绎成功。

演绎该合唱作品时,气息的运用对演唱者有较高的要求。

首先,经常要运用循环呼吸这种特殊的呼吸策略。

循环呼吸是指当演唱长音的时候,合唱队员在不同的地方呼吸,这样就使长音不间断。

但是这种呼吸训练起来是有难度的,队员们要避开在小节线的地方换气,还要避开在重音或强拍上换气,另外换气的时候要避开大动作,要做到无声无息。

其次,弱声演唱也是该曲的重要技巧,要求演绎者音色协和、声音柔美,在音量上有所制约,很好的表达出朦胧、飘逸、遥远的意境效果。

在乐曲的开头女生哼明,中段及尾声逐渐变弱的部分都要采用弱声演唱,使歌声与情景完美融合。

最后,乐曲高潮部分钢琴与人声都大幅加重加强,磅礴的气势如浪沙滚滚,铿锵有力。

演绎者演唱都处在高音区,男生部高音的演唱尤为重要,要适当加大对声带的张力,扩大音量,强调高位置、声音的穿透力,确保演唱质量。

将乐曲高扬、不可抗拒的浩然正气充分的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马革顺.合唱与合唱指挥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孙从音.合唱艺术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3]葛忠顺.中国当代合唱作品精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篇2:醉翁亭记 艺术特色

醉翁亭记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匠心独运的结构

一、 用一个“乐”字贯穿全文,犹如金线串珠

《醉翁亭记》虽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喧鸟鸣于纸上,看似散,实则散而不乱,散中有神。文章围绕一个“乐”字着墨,“乐”是体现全文内在的文眼,是全文的中心线索,是作者手中的一条金线。

文章先从醉翁饮宴引出一个“乐”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于酒也”。饮酒微醉已含一点“乐”意,而作者又巧妙地将赏山水的乐趣寄寓其中。“乐”的内容用一种“乐”的形式来表现。醉翁心目中的山水之乐,隐含两层涵义:一是从秀丽的自然景色中引发的乐,一是从太守与滁州人共享这一美景而产生的乐趣。两种乐趣在太守的情怀中融为一体。

接着在第二段,作者将“山水之乐”具体化,以绚丽的笔触描绘琅琊山早晚和四时景物的不同程度,意在强调这里的山水是值得玩赏游乐的。段末从朝暮、四时的角度来小结一日之景和四时之景,并以“乐以无穷”作主观感受的总概括,这一无穷之“乐”,呼应首段的“山水之乐”,并引出下段对“人之乐”的记叙。

第三段分四个层次先后描绘了“滁人游山图”、“太守筵席图”、“宾客欢饮图”和“太守醉酒图”。一个“游”字,一个“宴”字,一个“欢”字和一个“醉”字,就是“乐以无穷也”的具体生动的体现。

最后一段将太守之乐、宾客之乐和游禽之乐结合起来写,“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先以禽鸟之乐来衬托众人之乐,再以众人之乐来衬托太守之乐:鸟乐不如人乐,人乐不如太守乐,逐层递进,归于一点,突出太守之乐不同寻常,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一个“乐”字概括了作者的主观感受,整篇文章没有一层不含乐意,没有一段不为突出主题而写乐意。一个“乐”字将全文的各个段落、各个层次的文字贯穿起来,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珠玉缀在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

二、逐层缩小记叙范围,突出中心景物和人物

《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借用此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点是很恰当的。作者写四时晨昏的不同景物和五光十色的琅琊风貌,可谓苦心经营。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作者下了一番心思。不径直言之,先从勾勒醉翁亭所处的大环境着笔,采用“剥笋法”逐层缩小叙述范围,由“环滁皆山也”缩小到“西南诸峰”,由“西南诸峰”缩小到“深秀琅琊山”,再由“深秀琅琊山”缩小到“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又由酿泉缩小到“翼然临于泉上”的一个亭。作者所敷设的这五个层次,不是用墨均衡、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染,前一层环境包含后一层或几层环境,层层相衔,每一层的环境描写都抓住了各自的景色特征,而这种景色又是一层胜过一层的,暗示醉翁亭座落在滁州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作者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逐层脱卸,逐步收缩,突出全文的中心景物醉翁亭,点出太守醉心山水,与民同乐的主要场所。作者也同样用逐步缩小记叙范围的手法,使文章的中心人物在篇中占据突出的位置。作者先总写滁人畅游琅琊山的热闹景象,然后将范围缩小到太守的酒席上来,接着专写酒席上宾客的欢饮,最后才把全部笔墨集中到太守一个人身上,“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饮少辄醉”,推出太守在欢悦的`人群中颓然而醉的特写镜头。这样,太守之乐就在如此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倒颠峰,更能突出作品主人翁特有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众人的欢乐就是我太守感受的欢乐,我太守感受的欢乐已经融化到众人的欢乐之中。

三、 呼应有方,层层相因前面设伏,后面显豁,是本文结构的又一特色。文章一开头就写到“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而太守名谁呢?却不表述,这里蛰设伏笔,犹如悬念,引人就读。直到文末,“太守”已出现九次,方才显出端倪:“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就收到首尾呼应的效果。还有“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了“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已高,又放情于山水,太守之醉就有了着落。处处注意照应的同时,本文的句与句、层次与层次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日出”两句和“野花”四句内含因果:由“日出”归结出“林霏开”,由“云归”归结出“岩穴瞑”,由“野芳发”归结出“幽香”,由“佳木秀”归结出“繁阴”,由“风高”归结出“霜洁”,由“水落”归结出“石出”。

总之,前半句是因,后半句是果。“日出”两句用“晦明”和“朝暮”作结,“野花”四句用“山间之四时也”作结。“而乐亦无穷也”则从感情色彩上对全段做了总结。琅琊山的早晚,四时之景已成为“乐亦无穷也”的依据。再看,“夕阳在山”是人影散乱的原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是结果;“树林阴翳”是“鸣声上下”的原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是结果。可见,无论从谋篇布局的大处看还是从层层交错的小处看,《醉翁亭记》的结构都显得严谨周密、上下贯通、浑然天成。

篇3:浅谈《醉翁亭记》艺术特色

浅谈《醉翁亭记》艺术特色

一、移步换形,以虚托实

文章巧妙借鉴虚实相生这种表现手法,与之匹配采用“移步换形”,组合不同的空间场景,创下了恢宏之意境,空绝之文气。首先,文章开篇设置一个多山的特定环境——滁州,为展现醉翁亭提供了一个广阔、雄伟、绮丽的背景,以期达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接着宕开一笔,依据空间位置的转换,先写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次写苍翠欲滴的琅琊山、泻于两峰之间的酿泉、高居泉上凌空欲飞的流赤滴丹的醉翁亭,自然地道出命亭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如果说写滁州是为写醉翁亭张本,那么,写醉翁亭就是为浓墨重彩渲染其四周之佳景伏笔。其次,作者通过对“日出”、“云归”、“野芳”、“佳木”、“风霜”、“水落”等景致的描绘,准确、生动地展现了滁州山间朝暮四时的景色变幻。从表面看,仿佛是作者纵情山水、不理政事,实际上是作者仕途失意的表象而已。“山水之乐”是虚,“滁人之乐”是实,虚实相生,收到了“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的艺术效果。

二、以“醉”衬“乐”,环环相扣

文章从释亭名入手,在描述醉翁亭周围环境的基础上,自然说出命名之意。由此道出“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微露主旨之笔。接着,借“山水之乐”设置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特定的场景。“太守醉”是核心。太守为何会“醉”?是因众宾欢;众宾因何而欢?是因太守不事铺张,不讲究排场,酒菜皆取于当地,宴会甚是简便,宾主无拘无束;太守因何而宴?是因治下的百姓安居乐业。由此,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得以凸露。太守的“醉”是虚,太守因乐而“醉”是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实为衬“乐”,两者环环相扣,层层蓄势,从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并抒发了作者遭贬后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和“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政治抱负。

三、情景交融,相映生辉

文章从写亭落笔,用“蔚然深秀”写它的外观,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写它的丰姿,赏心悦目之慨系于笔端。接写亭的近景,用“鸟翼”比喻高居泉上的醉翁亭,凌空欲飞不言而喻。然后借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名句,由此全文在景的烘托下奠定了抒情的基调。文中写“日出”、“云归”、“野芳”、“佳木”、“风霜”、“水落”这些自然之景,实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有机烘托,可以说,没有上述自然之景,就没有“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也无从谈起;这种景中含情,情中融景的写法,真正收到了寄情山水而无半点痕迹的高超的艺术境界。

四、平中寓情,奇明主旨

景奇在于烘托意境奇。分析这篇写景叙事抒情的散文佳作,应把思想内容的分析与结构写法的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文章从山出泉,从泉出亭,从亭出景,从景出人,从人出乐,脉络极其分明。开篇以山落笔,然后道出泉、亭、景、人这些日常之所见,本不为奇,然作者写这些自然之物却寓有用意,仅以课文第三段而论,在这幅游乐图中,普普通通的滁人一呼一应,老少往来,歌声唱和,如此兴高采烈的场面,实为作者励精图治下滁人生活安定富足的真实写照。在这种安闲丰足的背景下,太守与宾客出游而不事铺张,不讲排场——鱼、酒、肴、蔌俱取之当地;行酒令、投壶、下棋而无丝竹管弦之贺,实在难能可贵,于此反映了作者“饮少辄醉”的真正原因不在酒,而在滁人“安此丰年之乐”,自己亦能同其乐也,至此,文章的主旨可谓不说自明了。当然,“与民同乐”是全篇的主旨,但我们也应看到作者由于政治上遭到贬谪产生的复杂抑郁的心情,他纵情山水决非其本意,而仅是以此从侧面显示自己治下政治清明的景象,表达他“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可见,太守纵情山水不是消极遁世,而是其励精图治后“与民同乐”的欣慰之为。

五、语言出色,格调清丽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 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 苏轼在著名的`《 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后果。“归”“暝”联属,“归”是“暝”的前提。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又如写四季景物,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贴。再如“树木阴翳,鸣声上下”,前句写色,后句传声,兼声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现无遗。还如“有亭翼然”,仅譬一喻,亭的形状、风貌便画出来活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滤沏文词水分,浓缩语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敌万语,达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抗坠,铿锵悦耳。全文几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他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饬工稳。

作者虽受骈文影响,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矫饰。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欧阳修《醉翁亭记》教案

2.《醉翁亭记》《喜雨亭记》比较阅读答案

3.《醉翁亭记》原文及内容赏析

4.《醉翁亭记》写作背景及中心思想

5.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心思想赏析

6.《醉翁亭记》中的成语

7.《醉翁亭记》之醉翁亭

8.《醉翁亭记》原文 欧阳修

9.《醉翁亭记》详细注释

10.欧阳修《醉翁亭记》字词知识点梳理归纳

篇4:春江花月夜》艺术特色

春江花月夜》艺术特色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

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

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篇5:红楼梦艺术特色

红楼梦艺术特色

一、真实的艺术

《红楼梦》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红楼梦》的世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那些除了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外,大大小小不同阶级和阶层、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同姿容和性格的几百个人物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所发生的依存和矛盾的关系;围绕着宝、黛的爱情辐辏式展开的众多事件以及它们之间互相勾连又互为因果的复杂关系,都像是浑然天成,一点不见人工斧凿的痕迹。读来让人感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曹雪芹对人物的塑造完全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传统写法,他笔下的人物都植根在社会生活环境和各自具体境遇之中,都活动在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其性格受着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牵制,包含着复杂的甚至相互矛盾的因素,表现出多方面的特点,但是这种性格的多样性又有机地统一在主导方面;这样与环境交融的性格不会是凝固的,它在主导方面的支配下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着。而且所有的人物,包括中心人物、主要人物和陪衬人物,作者都是总览全局,按照主题的需要和生活的逻辑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安排,使得每一个安排都尽量地发挥多方面的作用,显示出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意义,而彼此又处处照应,紧紧围绕中心集结成为一体。

这样,《红楼梦》就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式结构,它以贾宝玉为中心人物,以贾、林、薛爱情婚姻纠葛为线索贯串始终。但作者不是用通常的'单线结构方式,把与中心情节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弃置不顾,专一去描写中l心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把中心的人物和事件放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与生活环境中的各种矛盾线索齐头并进,并且揭示出中心情节和其他各种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红楼梦》展现的情节就像生活本身那样,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二、对比鲜明的世界

《红楼梦》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巧妙安排了鲜明对照的两个世界: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这是被统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统治者的世界。

大观园以贾宝玉、林黛玉和一群处在被压迫地位的丫鬟为主,包括年轻的小姐们在内,是一个自由天真、充满了青春的欢声笑语的女儿国;而与之对立的男子世界,则在权威和礼教的外衣下,处处都是贪婪、腐败和丑恶。这男子世界以男性统治者为中心,还包括掌权的贵族妇人贾母、王夫人、王熙凤以及执行统治者使命的老妈子等人。

在大观园女儿国中,又存在着鲜明的对比。以各个人物的主观思想形成的两股对峙势力:贾宝玉、林黛玉追求个性自由,背离封建礼教;薛宝钗、袭人自觉地维护封建礼教。这两种势力的斗争反映了社会上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封建社会的矛盾。但是,薛宝钗、贾探春、袭人等又不同于一般统治者,尽管她们在主观上站到了封建势力的一边,但由于她们自身受人摆布的社会地位和实际得到的悲剧结局,也和“薄命司”的其他女子一样令人同情。

三、虚实中的深沉

《红楼梦》善于处理虚实关系,它实写而不浅露,虚写而不晦暗,有虚有实,虚实相互照应、相互补充,创造出一个含蓄深沉的艺术境界。

作者始终不肯直接描写贾家冷遇林黛玉,但通过袭人的口具体描画了史湘云寄居婶母家的境遇,直接描写了中秋之夜被冷落在圆圆宴席之外的三个孤女(林黛玉、吏湘云、妙玉),在冷月寒塘的凹晶馆的吟诗联句描写了她们三人的孤寂和悲苦。通过这些实笔,可以想象林黛玉的处境,林黛玉自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点也不夸张,它真实地表现了环境的险恶以及她在险恶的环境中的感受。

篇6:《蜀道难》艺术特色

《蜀道难》艺术特色

《蜀道难》

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集中而突出的体现了李白诗歌潇洒飘逸的特点。而这些主要因为以下艺术手法的成熟运用。

1.善用反复:

开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贼!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腾直泻,抒发出他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而后,在诗的中间和结尾,他又两次重复了这一咏叹,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而至于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渲染出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

3.极致的夸张:

李白的夸张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而且动辄用“千”;“万”等巨额数词来形容修饰。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就《蜀道难》而言,他的夸张也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人说登天最难;而他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语有云,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民谣相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而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但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4.神秘的传说:

李白将神话、传说这是李白诗浪漫主义风格的一个显着特征,也是本诗艺术上的又一特色。在这首诗里,李白采撷了蚕丛开国、五丁开山、子规啼恨的古老传说及六龙回日的瑰丽神话,把它们与他的奇特想象和恣意夸张结合在一起,为笔下的山岭石栈涂抹上一层古朴悲凉而又神奇迷离的`色彩,使整首作品散发出浓郁的浪漫气息。需要指出,这些神话、传说,既是作者想象的内容,也是他恣意夸张的体现,三者是互为表里,难以拆分的。

5.灵活多变的句式和奔放恣肆的语言

这首诗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仅三字,长者达十一宇,长短不等,错落交接。

再从语言来看,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匀称整饬,也有“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散漫舒展;既有“枯松倒挂倚绝壁”之精炼凝重,也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流畅轻快,“危乎高哉”一句同义反复,“噫吁嚱”三字选用虚词,乃无心弄巧却别具风致,且又以由川方言入诗……奔放恣肆,冲口而出,却又无施不宜,对内容的衷达与情感的抒发起了富有成效的辅助作用。

新年音乐会精彩主持词

新年音乐会主持词

八年级音乐教案《火把节》

四年级人教版音乐教案优秀

音乐晚会主持词

心灵之约散文

心灵之约的优美散文

八年级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说课稿集合

高中音乐说课稿

评混声合唱曲《大漠之夜》的艺术特色
《评混声合唱曲《大漠之夜》的艺术特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评混声合唱曲《大漠之夜》的艺术特色(精选6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八年级新闻教案优秀2022-05-07

高中音乐教师说课稿2024-03-23

红歌会实施方案参考2022-10-21

人教版八年级音乐教学设计2022-12-19

红歌会表演形式策划书2022-12-29

红歌会主持词2022-08-13

小学迎新歌会主持词2022-10-30

音乐会主持词精选集总2022-07-28

黄河大合唱赏析2023-02-05

红诗朗诵主持词2023-07-0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