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读书笔记(精选17篇)由网友“dondevoy™”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诺贝尔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诺贝尔》读书笔记
诺贝尔是一个全身心投入到创造发明,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科学家。
学完“诺贝尔”这篇课文后,我想到了我们平时在研究数学难题的时候,是自己研究,探索而做出来的?还是,老师讲后,连想也不想就把答案抄上去的?如果你选择第二种,那也不想一想,诺贝尔研究炸药,这是一项多么艰巨的任务呀!可是,诺贝尔完成了这项任务。
我们应该向诺贝尔学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
篇2:高中生诺贝尔读书笔记
寒假,我到图书馆借书,看到一本有关介绍诺贝尔的书,早就对他充满好奇的我,就把这本书借回了家。
翻开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原来,诺贝尔的成功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有一次,诺贝尔带他的弟弟来参观他的实验室,中途他有事出去了,在实验室里的弟弟发现诺贝尔刚研制好的炸药出现异常状况,正想逃出去,突然”嘭”的一声,实验室爆炸了,诺贝尔的弟弟就此葬身于火海之中。面对这个沉重的打击,诺贝尔的家人坚决反对他继续研制炸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会停止自己的脚步,那么诺贝尔会不会停下自己追求梦想的脚步呢?
带着疑问,我继续往下看。哎呀,诺贝尔又一次遭受到了打击。在一次运输诺贝尔炸药的轮船上,突然发生爆炸,船上的一百多人一下子炸死了八十一人。从那天起,人们对诺贝尔都产生了排斥的态度,甚至都远离他,连警察也不准他再研制炸药。这些压力仍然改变不了他研制炸药的狂热,于是诺贝尔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偷偷地研制他热爱的炸药。这种行为在当今可是谁也做不到的呀!
诺贝尔对梦想执着的精神,让我特别震撼。但更令我惊讶的事又发生了,靠着坚持诺贝尔终于完成自己梦想,五十四岁的他已生命垂危,临死前他写下了遗嘱。他将设立诺贝尔奖金,用来奖励全世界最杰出的人物,不管他是男是女,是黑皮肤还是白皮肤,不管他属于什么民族,来自哪片大陆,只要够得上资格,就能获奖。他竟然将他毕生所得全部拿来帮助为梦想坚持不懈的人!
看完整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诺贝尔的一生的心血全部用在研制炸药上,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令我感动。尽管他被社会排斥,父母反对……但是他从未放弃过,还将自己辛苦所得拿来奖励更多追求梦想的人们。
我要向诺贝尔学习,树立自己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梦想,我相信,永不放弃就一定能成功!
篇3:《 诺贝尔的自传》读书笔记
诺贝尔一个伟人,给自己写自转却很简单。自转是这样的:
阿・诺贝尔:仁慈的医生本当在他哇哇坠地之时就结束他痛苦的生命。
主要优点:不沾光讨便宜,不成为任何人的负担。
主要缺点:终身未结婚,脾气暴躁,消化不良。
唯一的希望:不要让人活埋。
最大的罪过:不崇拜财神。
一生中重大事件:全无。
我们要学习他那种谦虚精神,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不要取得一点成功就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其实与那些伟人相比,我们所做的一切真是太渺小了。
篇4:诺贝尔读书笔记
诺贝尔是19世纪欧洲最富有、最有卓著成就的人物之一。但他也是19世纪那个时代遭受苦难和折磨最多的人之一。他也是那个时代最大的抱怨者之一,看看他的书信,就会知道一切。他曾给人说:“没有哪个人遭受的苦难和折磨比我更多。”他曾为劳累过度、病魔、以及婚姻的难觅而发出深深的哀叹:“几乎人人都对我不忠”、我的身体差不多彻底崩溃了”、“活得像一条狗一样”、“无人关心我”、“我整日烦躁不安,孤独”。
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出生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炸药世家。他的父亲伊马利是一个技能娴熟的发明家,他擅长制造炸药,但生意却不景气,不得不宣布破产。他的母亲安德列特是一家之主,对四个孩子爱护有加,诺贝尔特别爱他的母亲。
1837年,诺贝尔的父亲离开瑞典到芬兰和俄国创业,结果成了俄国陆军的军火制造商,生意还红火了一阵子。那时,母亲也带上诺贝尔及兄姐妹到了彼得堡,诺贝尔就在那里学习了几年,并熟练的掌握了五种语言,他爱好文学,对化学尤为突出,他的父亲也就特别鼓励他钻研。以后他又在巴黎结识了意大利年轻的化学家,发现硝化甘油的索布内罗。这对他以后事业的发展给与了极大的帮助,从此,他全身的投入到研制、开发硝化甘油这种炸药的实验中来。在斯德哥尔摩自己的工厂里,他每天工作16个多小时,常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那时,人们都习惯地称他为“科学狂人”。
这期间不幸的是发生了几起爆炸事故(1864年),导致了他的弟弟和几个工作人员的伤亡,这也是官方认定了这种实验的危险性,并严禁在斯德哥尔摩市区内作进一步的实验。诺贝尔只好把实验转移到一艘近海的驳船上进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威力极大的炸药。按照诺贝尔的初衷,他是要该炸药严格限于和平应用。但是由于各国海陆军发来的订单极多,且利润丰厚,诺贝尔难以抵挡金钱的诱惑,还是做了违心的事情。
以后,诺贝尔又发明了一种可靠的引爆装置—-雷管。这两项发明使诺贝尔成为现代炸药史上杰出的、伟大的天才人物之一,使他获得了“炸药大王”的称号。到了19世纪70年代,他已是欧洲最富有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以巴黎作为经营基地,建成了一个有许多炸药工厂组成的网络体系。他从欧洲的军火交易中赚去了巨大的财富,他成了一个热衷于制造武器,彻底的背叛了他的初衷---即强烈的和平主义倾向。金钱驱除不掉他心中的恐惧和内疚,他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所潜在的危险,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伤亡和痛苦,是多少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他曾不止一次的说道:“枪炮应该被打发下地狱,那里才是展示和使用它们的恰当地方。”
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包括人造丝绸和人造革),他在生物学、电化学、工程学诸方面均有贡献。但由于过度的工作和极度的劳累,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患上了诸多的疾病。头疼、胃病、免疫力低下,经常害冷,无论他的仆人把壁炉烧得再旺,他都觉得不暖和。每到晚上,他总是说:“我感觉我的血液凝成了白霜。”
诺贝尔虽然富贵有余,但却一生与爱无缘。他常是夜里孤枕相伴,爱情之神从不眷顾与他,他的爱情之树从未开花结果。直到1876年,在他43岁那一年,他在巴黎与33岁的女作家伯莎·金斯基邂逅,他求婚未果。同年的奥地利之行,他偶遇一位二十多岁的漂亮女店员索菲。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段风流韵事,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也是他唯一的一次浪漫经历。诺贝尔为索菲买了一幢别墅,又替他还请了近二十年的账单,可他们只是偶尔的呆在一起,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幸福。
篇5:诺贝尔读书笔记
这几天,由于我表现不错,所以爸爸特地带我到书店,给我买下一本叫《永久辉煌的诺贝尔》的书,并作为对我本学期表现不错的奖励。
这本书刚买回来,就有很多的疑问摆在我面前:诺贝尔是谁?诺贝尔的成长经历真的是永久的吗?……我一想到这些疑问,就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里面究竟藏有什么秘密?今天,我的心情异常平静,坐在沙发上,拿着这本好生沉甸的书,翻开书中的目录,许多醒目的标题顿时跃然于我的眼前:“多病的幼儿时代”、“生活路的坎坷”、“多才多艺的少年”、“走近科学”、“悲喜交加的发明路”、“诺贝尔奖”等。渐渐地我进入了书中的诺贝尔的时代,我的思绪在故事中畅游……不知不觉已到了吃晚餐的时间,爸爸的叫唤声把我从故事的情节中吵醒,这时,我已快看完了这本书。晚饭后,我仔细回想书中的故事,觉得其中最有趣的情节有二篇:一篇是“学习语言的小高手”,它主要讲述是的诺贝尔从小就是一位热爱学习、勤奋好学的孩子,他不仅热爱科技,而且对文学、语言等知识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诺贝尔随同父亲来到俄国后,曾与哥哥们一起学习过俄语。由于诺贝尔聪明好学、态度极其认真,所以很快学完了俄语又接着学习英语、法语等多个国家的语言。这些为他后来博览群书,开展科学研究,最终走向科学的顶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篇是“小牛顿诞生啦”。它主要讲述诺贝尔从小就是一位爱读书、善观察、勤动脑的孩子。在一次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深奥的问题:“河水为什么会流”的时候,很快,诺贝尔勇敢地举手回答道:“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无论什么东西,都是从高处往低处移动的。苹果从树上往下落,河水从高处往低处流,都有是因为地球引力的原因,这和苹果从树上落下来的道理是一样的。”。他的准确的回答让老师震惊,老师简直不敢相信这样深奥的答案竟是出自这位貌不惊人的小孩的口中……正是由于诺贝尔从小就是一位热爱人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对知识孜孜以求,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所以,后来才为人类创造了这么一段永久的辉煌…。
今天,“诺贝尔奖”已经成为人类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热爱和平的标志和象征。虽然诺贝尔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他的精神永远感召着世界各国人民。我们应该学习诺贝尔这种执着追求科学的精神和热爱人类,热爱和平的高尚品质,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
篇6: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编年史读书笔记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编年史读书笔记
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 鲍勃在高中的时候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1959年高中毕业后,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在读大学期间,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勃·迪伦作艺名。1961年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1962年推出处女专辑名为《鲍勃·迪伦》。 1963年起,琼·贝兹邀请迪伦与她一起巡回演出。
编年史读书笔记:
P18 大多数演唱者都想让人记住他们自己,而不是他们唱的歌,但我不在乎这些。对我来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记住我唱的歌。
P28 世界被炸得四分五裂,混乱像拳头一样打在每个新出生的人的脸上。
P31 路对面有个穿皮夹克的家伙正在给一辆积满雪的黑色水星蒙克莱尔车铲去冰霜。他后面,一位身着紫色袍子的牧师穿过敞开的大门,快步走过教堂的院子,赶着去履行神职。不远处,一个穿着靴子的光头女子使劲背一个大洗衣袋往街上走着。每天纽约都发生着一百万个故事,只要你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身上。这些故事一直都在你的眼前,混合在一起,但你得把它们分开,使其具有某种意义。
P34 我唱的民谣绝不轻松。它们并不友好或者成熟得甜美。它们可不会温柔地靠岸。我猜你可说它不商业。不仅如此,我的风格不合规则,无法被电台简单地分类。而这些歌曲,对我来说,比轻松的娱乐要重要得多。它们是我的感受器,指引我进入某种与现实不同的意识中,某个不同的境界中,某种自由的境界。
P43 她说:“有些人你永远都赢不了,就让它去吧——让它自己慢慢消失吧。”
P60 现在我注视着这间屋子,目光穿过后窗,看见曙光正射进来。消防出口的梯子上积了厚厚的冰。我向下看着走道,然后又向上看看一座一座的屋顶。又开始下雪了,覆盖了铺着水泥的大地。如果我在营造一种新的生活,那真是不是现在我看到的样子。我不想过旧的生活。如果有什么是我想要的,那就是我想要理解生活里的事情,然后摆脱它们。我需要学会怎样去浓缩事物和想法。事物往往太大,无法一次看清全部,就像图书馆里的所有的书——一切都放在桌子上。如果你能正确理解它们,你也许就能够把它们放进一段话或一首歌和一段歌词里。
P68 哈里是那种罕见的能散发出伟大气质的人物,而你希望他的气质有一部分能传染到你身上。这个人值得尊重。你知道他从不挑容易的路走,尽管他可以。
P70 民谣是难以琢磨的——是生活的真相,而生活多多少少是个谎言,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样子。如果民谣是另外一种样子,我们并不会感到舒服。一首民谣有超过一千张脸而如果你想演奏这首歌就必须认识所有这一千多张脸。一首民谣会有不同的意义而且每一刻都会不同。这取决于谁在演奏和谁在聆听。
P83 我不能准确地用文学表达我的追求,但我开始从原则上搜求它,就在纽约公共图书馆里搜索。
P102 整个城市都在我面前摇晃。我很清楚所有的一切都在哪里。本来没什么可担心的`。它已经很近了。
P112 我有妻子儿女,我爱他们胜过这世界上其他的一切。我竭尽全力为他们奉献,不让他们受到什么困扰,但最大的麻烦是媒体总把我当成话筒、发言人,甚至是一代人的良心。这太可笑了。我所做过的就是唱歌,这些歌直截了当,表现了巨大的崭新现实。据说替整整一代人发出了声音,但我和这代人基本没什么相似之处,更谈不上了解他们。我离开家乡不过十年,没有大声表达过任何人的观点。我的命运就是随遇而安,这与代表任何一种文明毫不相干。真实在地面对自己,这是最重要的事。
P127 有时候你会想到一些你曾经遇到的事,从你生命的瓦砾中捡拾出一些陈旧的记忆。
P160 一首歌就像是一个梦,你努力想将其变为现实。它们像是你必须要进入的陌生国度。
P195 万物在夜晚生长。我的想像力在夜晚总是更好用。我不再对事物抱有偏见。有时候你会在错误的地方寻找天堂。有时候它就在你的脚下。
P218 对他(迪伦之父)来说,生活就是艰苦的劳作。他那一代人和我的价值观不同,所欣赏的英雄和音乐也不同,他也不敢肯定真理能让任何人自由。他注重实际,经常提些模棱两可的建议:“记住,罗伯特,在生活中,什么都会发生。即使你得不到你想要的所有东西,也要对你得不到也不想要的东西心怀感激。”
最后不免要说说这本书的翻译。全书由两人合译,一人译了前两章,另一位译了后三章,后三章分别有三个人来校译,但还是留下了不少遗憾,尤其是后三章。稍作摘录:
P19 “其中有一本还是笛福写的,《弗兰德斯情人》的英语作者。”“英语作者”应为“英国作家”。
P68 “从来没有一个表演者像哈里这样跨越了这么多的界线”。
P123 “真相是我脑子里所想的最后一件东西。”完全直译,却把原意译没了,实际上是说:“我最不愿意考虑的就是真相”。
P111 “戴着钢盔的警察用棒球拍殴打学生。”打棒球当然得用“棒”,而不是“拍”。
P145 “很多首可能仅仅被人唱过一次,就是录制唱片的那次。”什么叫“被人唱过一次”?就是迪伦自己嘛,这是对被动语态处理不当。
P147 “我不得不像个疯子那样集中精力”。很不自然,实际是指拼命集中精力。
P168 “他就像老电影中的那些男人,比如一个赤手空拳揍一只老鼠,然后强迫它忏悔的人”,中间那句,怎么读都不合适,“老鼠”应指的是一种人。
P246 “我不知道她一直是个真正的孤独者”。猜得到“孤独者”原文是“loner”,是指“独来独往的人”,不一定就“孤独”,经常见有人这样形容自己。
篇7:诺贝尔作文
每一次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些落寞。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仍是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获奖的都是西方科学家?
中国人离诺贝尔奖道地有多远?为什么中国人拿不了诺贝尔奖?在中国人心里,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客观地说,诺贝尔奖并不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实际水平,但是诺贝尔奖又是一个标志,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素质。然而当我们回想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在他们身上,除了有一种科学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的精神。而正是这一精神,被世人所忽视。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的评论标准为:成就的大小。也就是说,如果对全人类的贡献大,就一定可以获得诺贝尔奖。所以说,怀着“功利心”做事,结果一定不是获得诺贝尔奖;反之,就一定能获得诺贝尔奖!例如,20xx年诺贝尔生理学奖与医学奖分别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发现了导致艾滋病与宫颈癌的病毒,他们就为全人类做出了贡献,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带来了新的曙光!20xx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卓著,造福了无数肿瘤患者,他们无愧于获得诺贝尔奖。
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面对荣誉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在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中,大多数人根本无意获奖。这些人长期漫步在科学的领域中,探索着未知的领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在科学的禁区,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有可能是前人所没有走过的,这种探索也可能意味着一生的失败。而支持他们的,就是为全人类做出了贡献的精神。这正如爱因斯坦悼念居里夫人时说的话:“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与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与其说是一个光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对于中国科学来说,缺少的不是光环,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为全人类做出了贡献的精神。眼下中国缺少的不是才智过人的学者,而是鲜有的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却忽略了生长的过程;过分关注计较个人得失,却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因此,他们总是在利欲的驱使下进行科研活动,作风浮躁,急近功利。这样的行为,只会催生“学术泡沫”,无益于人类的长远进步。事实上获得诺贝尔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突围”,而是常年的苦守。真正的科学家要怀着“大功利心”,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耐得住寂寞,不慕荣华。这样,才能为全人类做出了贡献,最终被历史铭记。
也许,科学家的重要性不是在于是否能获得诺贝尔奖,而是这种为全人类做出了贡献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中国人就离诺贝尔奖更近了一步。
篇8:《诺贝尔》读后感
我阅读了这本书以后让我懂得了一句话:“知足是唯一的财富”。
想必大家一定知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伊曼纽尔先生就是一个遗腹子,因为他刚出生父亲就躺在了坟墓里。不过,三年后伊曼纽尔回到了瑞典。屁股还没做稳一个好机会就降临到这位年轻人头上。
诺贝尔一家似乎天生和火结缘,火焰另他们一夜之间身无分文,火焰曾吞噬了他们的亲人,但那喷爆发的火焰也给他们带来了享之不尽的名望与财富。在圣彼得堡的时间过的飞快,一转眼,阿尔雷弗德已经长到18岁,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他都已成为一个出色的棒小伙子了。如今的他知识渊博,反应灵敏,思维活跃,考虑起问题来细致周到,不像同龄的小伙子那样毛毛躁躁。
阿尔弗雷德在圣彼得堡一边给哥哥当助手,出主义,一边忙着搞起了自己的发明研究。虽然在俄国的生活还算惬意。不过,阿尔弗雷德在俄国快待不住了,他跃跃欲试,想要自己试试,想要闯荡天下。就在阿尔弗雷德在科研上突破一个有一个障碍的同时,他的企业家风范也日渐显露出来。一个庞大的实业王国从瑞典的小船上迈开大步,走向世界大地。
阿尔弗雷德一生致力于实业,终生未婚,鲜为人知的是,他曾与维也纳的一名卖花少女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这段感情持续了整整。和普通人一样阿尔弗雷德尝到了爱情的甜蜜,也被爱情折磨、为爱情所苦。。
阿尔弗雷德感到,自己毕生的努力和心血并没有得到世人的理解:“这个意义上说,“我”的一生失败极了,我简直白白活了一大把年纪。”的确在普通人的眼里,诺贝尔是一个惟利是图,为了得到利益甚至不惜把人类推向战争的人。
1812月10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意大利长逝,终年六十三岁。
向阿尔弗雷德当初所希望的一样,诺贝尔的颁发成了全世界人民的盛事,它引起广大民众深切关注,使他们的目光聚集在杰出人事身上,并从这些伟大人物的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
篇9:诺贝尔简介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中文名称: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生 卒 年: 公元1833——1896
国 别: 瑞典
生平简介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于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的父亲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几乎是在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中度过了童年。母亲是以发现淋巴管(约1653年)而著名的瑞典博物学家o.鲁德贝克的后裔。他从父亲i.诺贝尔那里学习了工程学基础,也象父亲一样具有发明才能。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诺贝尔一家于1842年离开斯德哥尔摩同当时正在圣彼得堡的父亲团聚。
诺贝尔从小主要受家庭教师的教育。为了使他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父亲让他出国考察学习。先是离开俄国赴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赴美国在j.埃里克森(铁甲舰“蒙尼陀”号的建造者)的指导下工作了4年。几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能流利地说英、法、德、俄、瑞典等国家语言)和有著科学训练的科学家。返回圣彼得堡后,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回国后,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在这他一直工作到1859年该工厂破产。
重返瑞典以后,诺贝尔开始制造液体炸药硝化甘油。在这种炸药投产后不久的1864年,工厂发生爆炸,诺贝尔最小的弟弟埃米尔和另外4人被炸死。由于危险太大,瑞典政府禁止重建这座工厂,被认为是“科学疯子”的诺贝尔,只好在湖面的一支船上进行实验,寻求减小搬动硝化甘油时发生危险的方法。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硝化甘油可以被干燥的硅藻土所吸附;这种混合物可以安全运输。上述发现使他得以改进黄色炸药和必要的雷管。黄色炸药在英国(1867)和美国(1868)取得专利之后,诺贝尔继续实验并研制成一种威力更大的同一类型的炸药爆炸胶,于1876年取得专利。大约后,又研制出最早的硝化甘油无烟火药弹道炸药。
他曾要求弹道炸药的专利权要包括柯达炸药,但遭到法庭否决。诺贝尔在全世界都有炸药制造业的股份,加上他在俄国巴库油田的产权,所拥有的财富是巨大的,他因此而不得不在世界各地不停地奔波。诺贝尔本质上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希望他发明的破坏性炸药有助于消灭战争,但他对人类和国家的看法是悲观主义的。
诺贝尔对文学有长期的爱好,在青年时代曾用英文写过一些诗。后人还在他的遗稿中发现他写的一部小说的开端。他对各种人道主义和科学的慈善事业捐款十分慷慨,把大部分财产都交付给了信托,设立了后来成为国际最高荣誉的奖金--诺贝尔奖金,即和平、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共5项诺贝尔奖金(其中,诺贝尔经济学奖金是瑞典国家银行在1968年提供资金增设的)。
诺贝尔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忍受著疾病的折磨。他生前有两句名言:“我更关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纪念碑的形式对死者的缅怀”。“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桑利玛由于心脏病突然发作而逝世,终年63岁。
研究领域:化学
篇10:诺贝尔小传
1诺贝尔,他是一个传奇人物;诺贝尔,他是一个令人铭心刻骨的瑞典人;诺贝尔,他是一个拥可贵精神的发明家。
2他在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在1812月10日下午四点半逝世于意大利;他没有百岁高龄,但他那六十四个春夏秋冬格外精彩——这,就是诺贝尔。诺贝尔是一位化学家,他有100多项发明专利,有一大半都是炸药的。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临终时他依然将遗产奖给五个区域成就最突出的人。
3让我们记住他——诺贝尔。
六年级:1136117653
篇11:《诺贝尔》读后感
诺贝尔奖,是一项专业领域里至高无上的荣誉。有不少人痴迷地追求着,以盼证明自己,获得名利。然而有这样一些人,面对名利,他们心止如水。
《寂静的诺贝尔奖》说的是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获得诺贝尔奖后的表现。他们之中没有任何一人表现出激动或骄傲,而是心止如水,面对名利时很平静。
读完这篇文章,我从心里敬佩着这些获奖者们。这篇文章好像有一种魔力,把我拉进平静的漩涡里,让我渐渐变得十分平静。我想着,世界上有那么多追求名利、重视名利的人,为什么他们是这当中的一股清流呢?世界上有那么多获得一点名利就骄傲自满的人,为什么他们能如此平静呢?我又想着,也许他们没有在物质中迷失自我。在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人在追求著名利、财富,有千千万万的人把名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有几个人能够心止如水地面对名利呢?而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们不一样,他们把这当成“只是运气比较好而已”,并坚持着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没有把这当成很重要的东西。也许,当对一样东西太着迷时,就会忘记名利这一回事。荣誉不会改变自己的生活,他们依旧脚踏实地地生活着,低调而又平凡地生活着。在获奖时,收获的虽然是呐喊与掌声,但,无论有多少尖叫,有多少议论,在获得者的心里,平静如初。
当你获得一项荣誉时,你会不会依旧平静地面对这一切,像面对着自己的生活一样?
篇12:《诺贝尔》读后感
自从读完了《诺贝尔传》这本书后我知道科学对人类的重要性后我就喜欢上了科学。
《诺贝尔传》这本书记载了诺贝尔的一生,它告诉我们要不断地去尝试,更要不断地去改进去创新。
我想大家都知道诺贝尔奖吧,它就是影响世界的大科学家诺贝尔命名的。从现在开始大家要认真对待学习,就算以后报答不了国家也给父母一些交代。
我在书中看到了炸药,我就想做一次实验,我将炸药换成掼炮,再用鞭炮中的火药装入掼炮中,当我正要将掼炮拨开时,我的手感觉到疼痛,太危险了。我又想如果我用使用过的火药来制作掼炮呢,于是我将火药放入掼炮里面再冲上气,接下来准备我的第一次掼炮实验,当我将掼炮砸在地上时,掼炮的确是爆了,但是火药并没有什么作用,后来,我又反复进行许多次试验,都已失败告终。由此可见,诺贝尔研究炸药的过程是多么的不容易。
既然我的实验没做成功还是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诺贝尔这个人吧。从《诺贝尔传》中我认识到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他会说英、法、德、饿、瑞典等国家语言,他对各种人道主义和科学的慈善事业捐款,在这些方面可以知道诺贝尔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我们要向诺贝尔学习,学习他那对待科学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学习他那对待科学研究坚持不懈的态度。
篇13:《诺贝尔》读后感
《诺贝尔》读后感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六,我在家里读了《诺贝尔》这篇文件,读着读着我深深的被诺贝尔那种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诺贝尔看到工作在荒山野岭用铁锤砸石头,知道要开通一条铁路或公路需要付出许多劳动的时候,他就把兴趣放在了*的发明上了。诺贝尔和他的父亲、哥哥发明了*,可是,不能安全运输,随后,他又发明了黄色*,但是威力不够大,最后,他通过不懈努力,甚至,差点失去生命,终于发明了威力更大的*。他死后,留下遗嘱,把奖金的利息成立基金,奖励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
读到这,我觉得诺贝尔的'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不禁想起了以前。。。。。。
以前,我看到别人骑自行车非常酷,非常羡慕,所以,我也吵着要学,妈妈被我吵得没办法,就给我买了辆自行车。一开始,我以为骑车是件很简单,就一蹬。结果,连人带车摔了一跤,痛死我了。我非常生气,心想好你个自行车,连本小姐都敢摔,我就不信制不服你。就这样确认目标,一有时间就练,现在我已是骑自行车高手了
还有一件事,我跟我妈妈去游泳,因为我觉得我游得已经很好了,就想到深水区试一下身手。结果,刚跳下水,就被呛的喝了好几口水。我害怕了,胆怯了,就赖在岸上不肯下水。还说:“这是怎么回事呢?”妈妈看了,语重心长地教导了我,鼓励我要迎难而上。经过我不懈努力,终于能在深水区自由自在地游了。
通过以往的两事,我明白一个道理,只要认准目标,坚持不懈,最终就可以取得成功。
篇14: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The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全称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Nobel economics prize),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1969年(瑞典银行的300周年庆典)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扬・廷贝亨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目录简介名称变迁评价颁发统计收缩展开简介经济学奖并非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但在评选步骤、授奖仪式方面,与诺贝尔奖相似。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一次,遵循对人类利益做出最大贡献的原则给奖。 经济学奖是唯一由诺贝尔基金会官方颁发的非诺贝尔奖(non-NobelPrize)。
名称变迁官方全名变迁 1969年以来,经济学奖的官方全名,历来有不同的翻译。以英文举例: 年间 官方全名英译(中文转译) 1969年C1970年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 dedicated to the memory of Alfred Nobel (致力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经济科学奖)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71年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 (经济科学奖) 1972年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瑞典银行经济科学奖) 1973年C1975年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经济科学奖) 1976年C1977年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经济学奖) 1978年C1981年 Alfred Nobel Memorial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纪念经济学奖) 1982年 Alfred Nobel Memorial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纪念经济科学奖) 1983年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84年C1990年 Alfred Nobel Memorial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纪念经济学奖) 1991年 Sveriges Riksbank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瑞典国家银行经济学奖) 1992年C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至今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
评价质疑
经济学奖被质疑的常见论据是,经济学有广泛的伦理基础,和数学一样严谨。 经济学奖的颁发,也常被质疑违背了诺贝尔遗嘱中“对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要求。因为,经济学家的贡献不见得名实相符,而获奖最多的新古典主义学派,也不存在“处理金融灾难的知识系统”。
争议
虽然经济学奖在1969年设立之后,成功整合进入了诺贝尔奖的评选体系里,但争议辈出。包括弗里德里希・哈耶克(1974年得主)在内的四名获奖人,皆曾经呼吁废除此奖。哈耶克领奖时表示,倘若当年征询他的意见,肯定不建议设奖。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机构呼吁瑞典皇家科学院废除经济学奖。 根据诺贝尔基金会在的官方立场,经济学奖并不是诺贝尔奖。但此一声明旋遭移除。诺贝尔后人对于瑞典国家银行的作法,也多所批评,认为这是经济学者企图提升地位和声誉的手段,其侄孙Peter Nobel更称有关奖项是占诺贝尔之名的布谷鸟。
颁发统计自1969年,迄今共颁出44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22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一人独揽,17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两人同享,5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三人共分。
篇15:诺贝尔教案设计
诺贝尔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诺贝尔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
1、了解诺贝尔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1、了解诺贝尔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生命是短暂的,这世上许多人的名字一一湮没在岁月的长河里。但有一些人名字却和他们的不朽功绩被一代又一代人铭记。同学们,带着你们的景仰之情,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 不被历史遗忘的人——诺贝尔。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许多的发明,其中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是啊,出示:“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二、学习课文。
1、 诺贝尔发明炸药最离不开的就是实验。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诺贝尔一起去亲历他的实验 吧!默读课文第 3-9 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诺贝尔,划出相关语句,写下 感受。
2、交流评议。
出示“1964 年 6 月 3 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 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从哪里体会到诺贝尔的毫不气馁? 理解“毫不气馁”,读好这个词。: 引说: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他没有放弃,就叫——
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他没有放弃,就叫—— 父亲被炸成残废,他没有放弃,就叫——(板书:毫不气馁)
这样的执着,所以要说: 出示:“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齐读:我们一起来读出诺贝如此坚定的信念。 其实第七自然段中也写出了诺贝尔毫不气馁的精神,你发现了吗? 出示“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 1867 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四个年头”一年是 365 天,那四年就是 1400 多天,从这个词感受到时间之——长。 “几百次”创设情景读:一次的失败,他没有放弃;几次的失败—— 上百次的失败—— 几百次的失败——这就叫——“毫不气馁”
齐读:这四个头年里,几百次的实验,这需要多么坚定的信念啊!把你的感受送到课文中,让我们来读出毫不气馁。
面对这样的诺贝,你想到了哪些词?出示词语:老师也想到了一些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记住这些词。 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他毫不气馁,可以说: 出示:“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他的毫不气馁,他的永不放弃,都是源自于他对科学的——热爱。(板书:热爱科学)这是一个(指板书)——(热爱科学)的诺贝尔。
出示:“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紧盯”: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关注到了人物的神态。板书:神态 “仍然盯着”有没有哪位同学的眼睛最亮,发现了句子中还有一个描写他神态的词?让学生谈感受,指导朗读。 齐读:下面我们合作来读好这段话,请同学们读两句有“盯”这个神态的句子,中间一句老师来读。 “怦怦直跳”:(紧张) 学生谈感受,你来读好他。板书:心理
这个词让你感觉诺贝尔此时的心情十分的——(紧张、激动)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这种激动,紧张,还包含在哪个标点符号里。 谁来读出这三个感叹号包含的意义。
读的好:你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读的不够:问:离什么越来越近了?危险,那应该读的一次比一次惊险。 其实,标点符号也是一种语言,也需要我们用心去揣摩它的意味。
齐读: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伟大的人格力量。
出示:“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引读这段文字。 透过这段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这样的场面,假如你就是现场的一个人,你——
出示:“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引读
过渡: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告诉我们,诺贝尔是不能幸免于难了。可是,幸运之神又一次眷顾了诺贝尔,他创造了一个奇迹。
(读)出示:“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 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诺贝尔? “满身鲜血”:你关注到了诺贝尔的外貌,真了不起。板书:外貌 激动万分的诺贝尔,你从哪里看出他很激动。 “高举双手”:你关注到了诺贝的动作。
篇16:《诺贝尔》读后感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人,1833年10月21日出生,19世纪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
小时候的阿尔弗雷德十分可怜。他自幼体弱多病,别的小朋友能在外面自由地玩耍,而他却只能在家里,他十分羡慕别的小朋友能在外面玩。阿尔弗雷德一出生爸爸就破产了,他们被迫只能搬到一所简陋的小屋子里。他4岁时爸爸去芬兰谋生,这时,三个孩子的生活起居都将由他们的妈妈--罗琳娜身上。只要照顾的稍有疏忽,他就会发烧、抽风、胃痛。
苦尽甘来,在1842年10月,阿尔弗雷德的爸爸创业又成功了,家庭也比较富有了,爸爸把他们一家人接去了芬兰波罗的圣彼得堡居住。
阿尔弗雷德十分聪明。用于战争中的“黑色炸药”威力太小了,人们决定研制威力较大的炸药,阿尔弗雷德也感兴趣。一天,阿尔弗雷德的家庭教师给阿尔弗雷德带来了一小瓶的三硝酸甘油酯,这启发了阿尔弗雷德。因此,阿尔弗雷德潜心研究炸药,却从未成功。1863年10月14日,阿尔弗雷德成功了,并申请了三硝酸甘油酯炸药的专利。
1864年,一场悲剧发生了,阿尔弗雷德又一次失败了,他的弟弟在爆炸中走了,他的爸爸、妈妈都很伤心,所以病倒了。阿尔弗雷德很快就从阴影中走了出来,之后又发明了达纳炸药、炸胶。为科学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71年,阿尔弗雷德受大哥和二哥之邀,去巴库提炼石油,并在1879年办下了公司。之后,他们的生意越来越好,其他人眼红了,也效仿他们,使得阿尔弗雷德的公司渐渐失利。祸不单行,他们的公司又发生了火灾和爆炸,这下多亏了阿尔弗雷德聪明的头脑,才能保住公司。
阿尔弗雷德一生忠于科学,却与爱情无缘,他直到死都没有一个孩子。阿尔弗雷德是科学的巨匠,他不爱金钱,就连他遗嘱设立的诺贝尔奖都是鼓励和帮助人们的。
篇17:《诺贝尔》读后感
我是个小书迷,凡是有益的书,我都爱看。不过,都是囫囵吞枣,很少细致的领会,而《小诺贝尔》却深深地吸引了我,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小诺贝尔》是我的良师益友。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关于科学的故事,我总能从这些故事中找到一些乐趣,在读这本书时,我觉得:世界是如此之大,生活如此多彩,大自然又是如此的奥妙无穷。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篇文章是《沙漠里会下雪吗?》读了这篇文章的题目后,我就绞尽脑汁的想,还是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沙漠里真的会下雪吗?还真有点不太相信。读完后,我才明白。原来是因为白天地面吸收了太阳热量的90%,因为干燥,地面吸收的热量又90%散失到空气中,气温下降的很快,冬天能达到零下五十摄氏度,所以沙漠里也会下雪。
其实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处处留心,身边的许多事物都离不开科学,就比如国旗上就利用了科学中的轮滑原理。我觉得这本书就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只要将这些知识日积月累,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小小科学家的。原来我并不是很喜欢科学,可读了这本书后,从此我就喜欢上了科学。
如果我们每天读一篇科学小故事,记下这个故事的内容和原理。
【诺贝尔读书笔记(精选17篇)】相关文章:
刀锋读书笔记2023-08-06
五年级优秀读书笔记500字作文2022-04-30
《居里夫人传》读书笔记心得体会2022-10-02
居里夫人传优秀的读书笔记2022-12-19
我爱科学读书笔记2022-11-14
《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2022-11-19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和颁奖词2023-04-06
《红高粱》著作读书笔记中学生2023-07-09
《白色的贝壳》读书笔记2023-01-31
跨越百年的美丽中小学生读书笔记2023-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