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思考工作心得

时间:2022-04-30 01:19:51 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只有一个”为你分享7篇“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思考工作心得”,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思考工作心得

篇1: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思考工作心得

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思考工作心得

研究社会发展问题,不能不重视广为关注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可以看出常常被习惯地排列在一起的这几个问题实际上并不属于同一个逻辑层次。其中,人口问题是社会领域――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包括社会主体和社会客体的统一的广义的社会领域之内的问题。而所谓环境,则是指人类社会所赖以存在的自然界,因而环境问题应是社会领域之外的问题。至于资源,却是指自然界中可以用来进行开发、以适合人类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因而所谓资源问题应包括在环境问题当中。按照这样一种逻辑分析,我们便可以将这些问题相对区分开来,从社会发展理论的角度分别进行研究。

关于人口问题的研究涉及到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方方面面,而社会发展理论对人口问题的关注点首先是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般说来,这一关系应该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方面,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从根本上说,一定数量的人口的存在,是一切社会结构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又决非人口越多越好。如马寅初先生所说:“如果对人口的增加不加以控制,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只有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亦即保持适度人口,才能真正有利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状况又制约着人口问题的解决。社会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文明的程度不同,对人口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就会相应地不同。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是要为人口问题的解决不断创造出新的有利条件,但这些条件又都是有限度的、具有相对意义的,对此应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在探讨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我们当然还必须注意到另一个相关问题,即人口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是这一问题已经将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关系层次,即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因为人口因素既然是属于社会领域之内的存在,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当然应归属于社会领域与自然领域这两大领域之间的关系。

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这里也需要有两个方面的认识:一方面,自然环境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无疑具有一种根本的意义。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是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和发展的。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不仅如此,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都必须借助于自然环境,包括蕴藏在这一环境中的各种资源。所以,自然环境作为一种基本条件,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整体过程;自然环境的状况,从根本上规定着人类的生活质量,以及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可能前景。而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又会对自然环境发生重大影响。人是能动的存在物,他并不是像动物一样只是被动地依赖自然,而是要“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即“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其中,物质生产活动便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第一个历史活动”。这种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如果进行得当,当然会作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基本方式而发挥其积极作用;但若违背了客观规律,或者只是为了一时之需而不顾后果,那就会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而损害人类社会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根基。而也正是在这一方面,人口因素对自然环境有着特殊的影响:如果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超出了自然环境(包括各类资源)所能承载的合理范围,那就会从根本上给自然环境带来过于沉重的压力和负担,不论这种压力是通过日常生活直接表现出来还是通过对社会生产的压力而间接地表现出来,最终都会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

无论是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还是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是有着不同的情况的。如果说在以往的渔猎社会和农业社会阶段上,这些关系中还没有出现大的问题,那么自从进入工业社会阶段之后,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就日渐作为一个问题群突出出来。特别是二战以后,世界各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技术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令人骄傲;但与此同时,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成为全球最令人关注和担忧的问题之一。在人口方面,总体来看增长太快,或者说急剧膨胀。据统计,在20世纪下半叶,世界人口总数翻了一番多;1987年突破了50亿大关,达到了60亿,目前还在以每年大约7500万人的速度继续增长。这样一种速度和数量,一方面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也很不利于社会发展。如L.R.布朗和H.凯恩曾指出的,“世界很少面临过如此明朗的紧急局势,其规模如日益增长的食物与人之间的不平衡一样明确。”而且,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匀,特别是新增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这就更是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在资源和环境方面,问题则表现为由于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盲目开发和索取、各种工业加工手段和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以及废弃物的不适当处置而造成的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侵扰和生态平衡的破坏,结果导致自然环境的各种污染和各类资源的耗竭,诸如气候变异、酸雨成灾、水质变坏、噪声升级、放射性物质扩散、自然灾害频发、森林和草地萎缩、土地荒漠化、能源匮乏、水资源短缺、金属矿产资源消耗剧增、动植物资源锐减等等。这些问题的发生,极大地损害了社会发展的根基,并且进一步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

面对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出现的这些严重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主张。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我们应该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信心,而且这一信心不仅应建立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同时还应建立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上。人类有能力处理好人口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但是又决不能盲目乐观,要充分意识到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以科学的态度和对整个人类负责的精神认真研究和解决所发生的问题,积极探寻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以及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相协调的新路子。在这方面,已经越来越成为共识、并为越来越多的国家付诸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一种正确的和现实的选择。我们应进一步明确方向,更好地推动这一战略的实施。

篇2: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国内生产总值连年翻番,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是,伴随着这种成绩、财富的增长,象人口骤速增长、资源过度消耗、环境和生态平衡严重破坏等困扰和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象也愈加突出和严重.

作 者:王楠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辽宁,大连,116011 刊 名:时代经贸(学术版) 英文刊名:ECONOMIC & TRADE UPDATE 年,卷(期): 6(3) 分类号:X3 关键词:人口   资源   环境   协调发展  

篇3: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大自然是一个严密的系统,任何种类的生物都与其他生物以及整个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破坏这种联系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将导致一系列的破坏,甚至会使整个生态系统处于混乱状态1”。

雷切尔·卡森早在二十世纪中叶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中,便试图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觉醒。

同样的,欧洲哲人海德格尔也在黑森林中发出找不到家园的哀叹。

然而,绝大多数人的观念,仍然对于环境问题忽视不理。

当阿尔.戈尔在《难以忽视的真相》中谈论到全球变暖问题的严重性时,以几近无奈的语气自嘲道,“即使这样直白的数据,还是会有不少人认为,我在夸夸其谈,恐吓人们。

而其中也不乏知识渊博的科学家们”。

环境问题,确实已需人类关注。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总体分析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它们的关系,笔者建构一个简单的框架图,说明各系统之间的初始关系。

人口、资源、 环境既相互依存、 又相互矛盾、相互制约,成为一个大系统、一个整体,整个大系统又由人类子系统和自然子系统构成。

丰富优化作用而这三者都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则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

人口、资源、环境,只要有一方出现非良性现象,就会破坏发展的基础,从而造成环境恶化和混乱,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圈。

因而,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彼此之间的协调配合,对每一方面都需进行调整优化。

二、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个别具体分析

1、人口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当前世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当今许多科学家认为,全球人口对于环境的压力已经达到了自然界所能承载能力的极限。

比如印度普查人口所得数量已超过12亿,年增长率为17.6%,这相对于仅十来年前的5.6亿人口,已夸张惊人。

有限的国土面积几乎已经在超负荷运作中,压力骤增。

这样的危机背景下,人口对于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是不容小视的。

因此,对于人口数量的调控,田雪原教授提出“全方位适度人口论”,笔者认为十分合理。

他将其定义为:相对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人口数量是适当的,质量是稳步提高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即能够促进人口与其他发展因素协调发展的人口2。

可以说,适宜的人口增长率和规模、优良的人口素质、合理的人口结构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人口条件。

2、资源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物质,即为资源。

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

自然资源可分为再生性资源、非再生性资源以及恒定性资源三种。

对于土地、森林等再生性资源,可以重复使用,通过人工修整、营造使之再生;但若再生的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需要,便会产生资源短缺。

亦即,我们索取资源的数量和速度要有一定的限度,即不能超过资源本身或其替代品的再生或更替速度。

另外,对于非再生性资源,使用数量有限,用去的量失而不能复得。

那么,做一个简单的加法,可再生资源的短缺加上非再生资源的不可再生,总体来说,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处于稀缺状态的,而可持续发展则是无可选择的必须建立在稀缺自然资源基础之上。

(对于社会资源利用,取决于不同国家发展国情,此处在所不论。)

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在当今社会,都处于稀缺状态。

而同时,人的需求却有无限性。

从而,形成了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

这里不得不提到田雪原教授提出的“加权效应”。

联合国的一项统计表明,1960—198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增加到48亿,增长60%;同期世界能源消耗增长130%,倍加于人口增长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人均能源消耗增长45%的“加权效应”所致。

因此,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资源终将难以为继。

3、环境

在《寂静的春天》开篇,卡森便描绘了一个美国小镇遭受DDT污染的可怕情景。

她意图通过这个描写来竟是人们不断增强的环境危机。

卡森认为,“与核战争灭绝人类的可能性一样,人类整个生存环境的污染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一百多年前,恩格斯也曾经发出忠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环境无疑关乎着人类的生死存亡,而若是其恶化,后果不堪设想。

世界卫生组织于进行的一项研究估计,环境因素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23%,换言之,全球23%的疾病起因可以归咎于环境原因。

“工业化20世纪的世纪病”哮喘病,每年可导致400万人死亡,并且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3。

无数事例证明着,环境的恶化,可以说是人类所无法承受的灾难。

近些年的非典、急性肠炎、疯牛病、核辐射等等,无不与环境恶化相关联。

由此看来,环境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生活,进而影响着人口的繁殖增长,并宏观的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构想

1、控制人口数量,完善人口结构调整。

对于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控制措施主要采用优生优育的宏观举措,同时也能为人口质量奠定良好的自然和物质基础。

对于我国这类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人口数量膨胀、人口素质较低的情况,宜从教育现状出发,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改革,并同时贯彻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而对于有些发达国家,人口较少、人均素质较高的情况,宜鼓励生育,同时控制外来人口数量,建立完善人口结构。

2、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

对于资源的合理保护,首先要分析造成资源环境恶化的有关因素,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开发的双向发展。

对于不同类别的资源,采取不同措施应对。

如恒定资源类,只需控制其使用不污染环境即可。

而对于可再生性和非可再生性资源,尤其是非可再生性资源,应限制开发,最小限度使用,发挥最大利用效益。

3、结合不同国家国情,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不论对于哪一个国家,都是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笔者前已论述,当人口、资源、环境符合良心循环圈时,便可达到最佳发展状态。

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想协调而建成一个自组织系统,需要尽量减少彼此的摩擦和矛盾,降低由此带来的损失和代价。

可建立相应评估体系等,研究诸如资源环境的最佳人口承载力问题、经济适度人口问题等,以谋求可持续发展。

结语

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可以说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内在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对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开发需要控制人口数量,完善人口结构调整入手,实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从而推进发展,以达到可持续的状态。

注释:

1.雷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田雪原《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决策选择》,载《小城镇建设》,.6,第14页。

3.《世界资源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中文版。

参考文献

[1]雷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阿尔.戈尔《难以忽视的真相》,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

[3]朱江《<寂静的春天>对中国环境保护的启示》,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4]闫廷娟《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3。

[5]杨魁孚主编《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0,

[6]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田雪原《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决策选择》,载《小城镇建设》,2001.6

篇4: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环境问题,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脚步。

近些年来,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对人类的生存发展造成巨大威胁。

连年攀升的超标指数、继日膨胀的人口数量、不断缩减的稀缺资源等,昭示着治理环境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已然迫在眉睫。

笔者试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从三者的辩证关系中寻求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状态,并提出对促进与保持环境可持续发展趋势的建议与构想。

篇5: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思考

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思考

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当今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控制、治理环境污染,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应积极寻求对策,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治理途径.

作 者:许春淑 穆慧萍  作者单位:许春淑(天津商学院,经济系,天津,300400)

穆慧萍(郑州工学院,经管系,河南,郑州,450003)

刊 名: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年,卷(期): 22(5) 分类号:F062.2 关键词: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  

篇6:《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教案

一、教材分析:

第八课 《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主要通过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面临严峻形势的认识,说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正确选择,是我国的战略决策。阐述为了贯彻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对公民的要求。

本课有两个层次的内容结构。第一个层次 “ 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 ,旨在引导学生感知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并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第二层次 “ 可持续发展是正确的选择 ” ,通过论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从而指明了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教材开篇从《寂静的春天》这部引发了关于发展观问题世界性大讨论的科普著作入手,用曲折生动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通过设问的方式引领学生思考,以此激发主动探究的兴趣,自然地过渡到本课题的教学。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当前社会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十分突出,虽然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已有一定的认识,但总体观念淡薄,仍然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故需在行动上要进一步落实。

2、学生的需要: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意识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性,尤其要明确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而升华思想认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三、教学目标

1. 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的战略决策。

2.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

教学难点:直面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认识到这些问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五、教学方法

情景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学习法

六、教具使用

多媒体教学

教学实施过程

一 、课前调查:

哪些同学收集了我国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的图片、文字资料等。

1、要求学生展示、介绍自己课余时间收集的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的图片、文字资料等。

2、组织学生按照(导学提纲)进行自学 “ 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

3、引导学生思考: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为何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

4、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家里或者周围都存在哪些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

二、导入新课:

播放《美丽的新世界》视频( 1 分 36 秒)

提问:看完这段视频,同学们感悟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归结学生发言,导入新课:

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危害着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严重问题。面对着已经伤痕累累、不堪重负的地球,我们越来越怀念旧时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清澈透底的河水,茂密的树林、小鸟的欢唱。那么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到底如何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篇7:《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教案

三、讲授新课:

(一)材料透视:

1、人口问题

① 学生展示 : 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看到、听到的关于我国的人口状况是怎样?

②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运拥挤的录像或图片(人口爆炸)、素质不高、老龄化加快相关数据。随着画面的推进再配以音乐和解说,让学生进入角色,感染情绪。

结论:我国人口现状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此外,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还表现为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失衡等。

③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人多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④ 我国人口的严峻形势有什么影响? (课件展示图片和资料)

(给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就业负担越来越大,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资源问题

联系生活中停水停电的困扰进一步说明我国社会又一大极为严重的问题 —— 资源问题。

① 说说大家课前了解到我国资源方面的情况

② 课件 展示我国几种主要自然资源的总量及其人均占有量状况。

(我国资源现状:总量大,种类多,人均占有量少)

③ 提问:我国自然资源出现严峻性的原因是什么?

a、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需要大量的资源 b、开发不合理,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3、环境问题

① 利用课件播放:我国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状况以及我们国家对沙漠化治理的'情况?

提问:我国环境状况如何?

总结:我国环境基本状况: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年扩大。

② 播放视频《小马河村的致富故事》

提问:小马河村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讨论)

环境恶化的危害: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提问:山洪过后,村民们回到了家乡,请同学们帮他们设计一条致富之路。

先治理好生态环境,在依托当地的优势发展生态农业,鼓励开办绿色农家乐等等。

提问:小马河村的经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发展经济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不顾一切的破坏环境来发 展经济 ,否则就会和小马河村一样付出惨重的代价。

(二)生活放大镜

老师举例:今年陕西四川等地发生的洪涝灾害,东南地区、贵州等的发生的旱灾等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生存威胁。说明人类不合理的利用自然,就要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以求从反面对学生起到震慑和警示作用。

( 三)漫画续写:《地球的叹息》

第 一声叹息: “ 哎,我已不堪重负 ”

第二声叹息: “ 哎,我的头发 ”

第三声叹息: “ 咳,咳,咳,我喘不过起来 ”

1、地球的三声叹息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

人口过快增长造成人口问题;因为人们会林开荒,乱采滥伐,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资源问题;大气污染严重的环境问题。

2、展开你的想象,你认为地球的第四声叹息将是什么?

(插入歌曲《善待地球》,升华高潮)

(四) 身体力行

1、要求学生说一说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有哪些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

2、夸夸自己,评选班级 “ 环保小卫士 ” ,列举班级中同学在保护资源与环境方面出色的事例,反躬自省。

3、我有我一套,说说自己今后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方面怎样落实到行动中?

(五) 课堂知识回顾

1、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以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2、我国资源现状?

3、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四、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共同学习了我们国家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给我们国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认识到我们国家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能够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身体力行,为关爱我们的地球母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课后作业

1、全班同学共同完成一项作业,以班委会的名义草拟一份倡议书《爱我家园,保护环境行动》。(下节课共同举手表决通过)

2、以不同方式如手抄报、漫画、文字、图片、广告语、宣传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活动。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1500字

大学生脱贫攻坚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扶贫工作心得总结

脱贫攻坚对照检查材料

关于脱贫攻坚学习心得体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荣光心得体会作文

县长脱贫攻坚对照检查材料

脱贫攻坚承诺书

决战脱贫攻坚党员干部心得体会精选

教育精准扶贫心得体会

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思考工作心得
《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思考工作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思考工作心得(推荐7篇)】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学心得2023-04-03

脱贫心得体会2023-11-20

个人扶贫工作心得总结精选2023-08-28

课外实践的心得体会2023-02-13

大学生村官脱贫攻坚的演讲稿2022-07-30

赴山东潍坊考察学习之心得体会2022-05-07

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感悟2022-12-18

观看《中国扶贫在路上》学习心得个人观后感2023-01-14

个人脱贫攻坚心得体会2023-04-03

赴港澳考察学习心得体会202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