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学习体会―我的教育缺什么?

时间:2022-04-29 11:09:03 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往情深”为你分享12篇“课标学习体会―我的教育缺什么?”,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课标学习体会―我的教育缺什么?

篇1:课标学习体会―我的教育缺什么?

课标学习体会―我的教育缺什么?

课标对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十分熟悉,没有一点陌生可言。但是,每次捧起它细细研读之后都会有新的收获,新的想法。利用假期时间,我又一次找出了课标进行了学习,这次的学习与以往一样让又我有了许多新的收获。于是,我迫不及待的想写出来,以便以后进行对比,也有利于自己对课标的深入理解与领悟。

我一边阅读课标,一边思考我的教育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达到课标的要求。当我看到课标中写道:“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学习体会http://www.gzzongjie.cn/xdth/xxth/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我一下子就联想到自己以往的教学,有时为了迎合家长,而过分地追求分数,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丢到了一边。那时我的眼里,我的头脑里都是题,都是想尽办法变换训练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这样有了好成绩,班级工作的开展方面会更容易赢得家长的大力支持,达到了一顺百顺的目的。然而,仔细思量自己的教育缺少的正是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引导。我的学生虽然会读书、会答题,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这不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今后的运用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我没有把他们引入自主阅读的殿堂。他们没有进行过广泛地阅读,对所学的`语文知识一知半解,并不能灵活运用。学习中往往是被老师牵着走,离开了老师自己却找不到方向。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也没有达到课标中的要求。

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找到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也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教育里缺少了什么,相信只要认识到了不足,有了真确的语文教育观,我会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让我的教育离理想的语文教育越来越近。

篇2:小学数学课标学习体会

小学数学课标学习体会800字

刘影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这个学期里,我细心研读了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通过这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我有了如下的体会:

在新课程解读中首先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的“数感”和“空间观念”.学习“数感”内容使我明白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数感;在计算教学中发展数感;在解决问题中展现数感。我班的孩子有个别学生数感就比较弱,教师就需要在日常的备课中利用现实中的数,帮助这些孩子建立数感。8学习“空间观念”这一内容也使我更明确了从观察、操作、变式、辨析、结合五个方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观察图形,比较图形,形成空间观念。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对图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实物原型的直觉观察。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实物原型,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中,我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如粉笔盒、牙膏盒等常见物品中选取素材,鼓励学生进行观察、触摸、比较等活动,有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

二、猜想与验证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三、操作与思考相结合,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其次影响我的是评价的目的。教师的评价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了解到课堂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数学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评价教师等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总之,数学新课程标准给了我们数学课堂更明确的指导,我们要更专业地读懂教材,要更用心地读懂学生,要智慧地读懂课堂,相信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更充满活力。

篇3:义务教育语文课标表述修改建议综述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表述修改建议综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行以来,既有高度评价,又有中肯的修改建议.本文主要依据课标原文顺序,将学者们对课标表述的修改建议作了综合叙述,有时兼顾了一些调整思路的建议.

作 者:陈黎明 CHEN Li-ming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语文教学论研究所,山东,聊城,252059 刊 名:泰山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SHAN UNIVERSITY 年,卷(期): 30(2) 分类号:H19 关键词: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   表述   建议  

篇4:教育随笔:我给儿子上纪律课

教育随笔:我给儿子上纪律课

孩子的天性是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必须学会遵守纪律,包括遵守幼儿园纪律、学习纪律、公共场所纪律等。纪律意识是一个人成长的标志,更是是一个人社会性格必不或缺的部分。缺少了纪律意识,他可能不会学习,不能适应社会,更不能获得成功。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纪律意识必须引起家长的重视。

许许是一个4岁多的小男孩,他很聪明,但很调皮。上幼儿园后仍然是我行我素,不守纪律。比如幼儿园的阿姨让小朋友围成一圈坐下来听故事,许许偏偏要搬着小凳子坐在圈外面。遇到上音乐课、美术课、故事课,小家伙感兴趣,他总是搬着小凳子挨着阿姨坐。但是如果赶上他不感兴趣的`数学课,他常常离开座位乱跑,或是干别的什么事情。

有一次我去接孩子,老师告诉我:“你们的孩子我们管不了,他不守课堂纪律,我就警告他要让医务室的宋阿姨给他打针,他却说:我是男子汉,不怕打针。为了不影响别的小朋友上课,我们只好放任他了。现在别的小朋友会写许多的文字和数字,许许连3都写不好。”

对次,我作为父亲也很发愁,倒不是担心儿子学不到东西,关键是他从小就不能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以后上学和工作怎么办?于是我多次要求阿姨对许许严厉一些,可是老师说现在又不能体罚,一味的去纠正许许的不良行为又影响教学,建议家长也多想想办法,我们共同帮助他改掉不良习惯。

刚开始,我对儿子采用“大棒政策”,遇到他不听家长的话又不讲道理时,我就把他反锁在卫生间,刚开始他非常害怕,主动承认了错误,但后来我发现他又学会了口是心非,往往是当时承认错误,随后照样重蹈覆辙。

发现问题,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战术,针对儿子好奇心强,喜欢模仿的特点,想出了“模拟课堂”的方法。

首先,我用竹子做了一把尺子。一天,当我和儿子玩的高兴的时候,我突然拿出那把“竹尺子”,问儿子:“许许,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儿子好奇地拿过来看了看,说是小木棍。

我抓住机会告诉儿子这叫“戒尺”,是以前老师给小朋友们上课用的,如果小朋友上课时不守纪律,老师就会用“戒尺”打小朋友的手心,可疼啦。同时,我还让儿子伸出小手轻轻打了一下,让他有所感受。

儿子很好奇,我接着进行第二步,问儿子:“那么现在你来当老师,我和爷爷来当你的学生好不好啊?”儿子可兴奋了:“当然好了,那如果你们不守纪律,我能不能用戒尺呢?”“当然可以啦!”

随后我们搬来桌子和椅子,与父亲端端正正地坐了下来,我又提醒儿子:“许许老师,上课的时候学生应当遵守什么纪律呀?是不是不许随便离开座位,不能随便说话,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呀?”

“是的”,儿子一本正经,给我们上起了手工课。

上课过程中,我故意离开座位,“小老师”一下子就发现了,“伸出手来”。

“为什么呀?”

“你不守纪律,要用戒尺打手。”

我乖乖地伸出手来,儿子用戒尺啪地一声打了一下,我哎哟了一声,做出很疼的样子。

父亲在此期间也故意不回答“小老师”的提问,被儿子也打了手。

正上课时,妈妈进来,儿子一把推了出去,并说:“你不是我们的学生,不要打扰我们上课!”那幅严肃的样子把我们都逗乐了。儿子的手工课结束以后,我趁热打铁,询问儿子:“让爸爸当一回老师,好吗?”儿子想了想,同意了。

我马上进入角色,一脸严肃:“现在我已经不是爸爸,是老师了,现在开始上课,学生应坐端正,不准离开座位,不准随便讲话,用心听讲,否则要用戒尺打手。”

我把戒尺时刻拿在手中。

儿子果然规规矩矩坐在位子上,可是刚开始5分钟,他便开始左顾右盼,并拿出玩具在桌子上玩。我抓住机会,严厉说道:“许许同学,把手伸出来!”

儿子马上意识到违反纪律了,但他丢下玩具,把手藏到身后,见状,我警告儿子:“念你第一次犯错误,下次一定打手。”中间儿子又叫爸爸,我立即纠正应当改口为“老师”。

最后到20多分种的时候,小家伙又分心了,我马上提问了一个问题,儿子回答不出来,我让他把手伸出来,他执意不肯,我抓了几次他的手都没成功,于是马上改变方式,用戒尺把桌子敲的很响,批评儿子不应该分心,为了严肃纪律,我自己伸出手,重重地当着他的面打了一下说:“这次老师替你挨罚了,再违反纪律,决不轻饶”。

这堂课上了30分钟,后来儿子再也没有犯错误,并认真地写一页作业,我比较满意。

后来我坚持每星期给儿子上一课纪律堂,重点不在教知识,著重纠正他的不良行为,培养他的纪律意识。每一课的时间逐渐延长,要求逐步提高,小家伙慢慢地适应了过来,幼儿园的老师也夸许许变化大自觉守纪律了。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篇5:义务教育课标第九册第二单元《长相思》优秀教学反思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第九册第二单元《长相思》优秀教学反思

今天 ,我所上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长相思》一词。这篇课文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2、并通过对比了解这首词在表达上与前两首诗有什么不同。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多种方法感知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教学新课前,首先布置学生预习,借助注释理解词意,同时通过资料了解作者。在教学新课前以复习《秋思》一诗导入。为了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用学习诗的方法,知诗人、晓诗题、学诗意检测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题目《长相思》不难理解,一代而过,在知作者上,让学生简介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30岁,清代词人,字容若,满州人,少聪明读书过目不忘,继承满人习武,精于骑射,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的造诣,文学成就与词为最,现存349首。不错,肯定学生对作者的简介,学生的资料来源于他们手上的课外辅导书。接着让在学习上自觉性较强的学生来说说他们是怎样理解这首词的。我猜想,学生肯定会受以前塞外作战诗的影响,说出作者在外征战多年,十分想家。果然不出我所料,当我提问学生是怎样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时,学生的`回答和我想象的是一样的,我没有及时去对他们回答进行评价,只是微笑着对他说,你是怎样知道作者是外出打仗的呢,学生自信地说,我是从课文插图上看到一个身穿盔甲的士兵、从文中千帐灯中知道在外安营扎寨得知。不错,你在学习上善于观察、思考。这时,我紧接着问,同学们还有其他答案吗?学生不语,说明都认可这一答案。

这时,我告诉学生,这首词写的不是在外征战,而是什么呢?大家想知道它的写作背景吗?给予学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想知道,我们还得从知作者中去寻找答案。刚才你们对作者的简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下面教师为大家补充另外的一部分,纳兰性德是康熙时期大学士明珠的长子,这一身份,说明作者生于豪门世家,书香门弟,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作者三岁学画画,四岁学骑马,纳兰性德从小聪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17岁入太学读书,22岁参加进士考试中二甲第七名,后被康熙提拔为贴身卫士,但这位有着显赫地位的才子仅活了30岁。由于优越的家世和特殊的地位,作者有很多话不敢正言直说,只能通过缠绵的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也许是导致作者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这首词写于作者27岁那年的二月二十三日,作者跟随康熙出山海关到长白山祭祀祖仙。出关时,冰雪末消,由于长期生处宫中,享受着天伦的生活,而出关后,自然条件恶劣,引起作者对家乡的想念。因而有感而发,提笔作下这首词。这时,提问学生这是一首词是描写出征作战吗?显然回答是否定的,而是祭拜。

我深知简介作者时,多有时2-3分钟,但我觉得用得值,因为,这2-3分钟为后面理解词意作了铺垫。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同时,采用了学生的理解和教师的讲解进行对比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加深了学生的映象。

在教学中,把整首词板书于黑板上,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组读、点名读等形式,使学生把整首词读通顺、读流利,读出韵味,让学生在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进一步体会作者要表达了情感。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在教学中,向学生简要说说古诗与词的区加别,由于词不像诗那样在形式上要求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所以,词又叫长短句,这中强调,解决了作业上的一个题。在理解词意时,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对单个字理解。如程:路程;帐:帐篷;更:旧时一夜有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故园:故乡。通过帮扶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了这首词的大概意思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晚,千余座帐篷里都亮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不禁思念起家乡,因为故乡宁静、温暖是听不到这些声音的。通过理解,学生知道了这首词的上阕是叙事、写景;下阕是写景叙事,从整首词来看,作者采用了写景、叙事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来体现自己的思乡之情。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词意,体会词人思乡之情,除了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外,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边听想象将士们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在外安营扎寨。夜晚,在风雪声中醒来难以入眠的情景,通过你想到了吗?你看到了吗?这些提问,加剧学生的想象,这种看似无形的想象在学生的脑海里却是有形的记忆。由于作者从小在宫廷长大,从没吃过苦,受过罪,在想象中让学生接合看过的电视剧《还珠格格》来想象作者如果此时在宫中正享受着怎样的待遇。学生会说:有人更衣;有人盖被子;有人在生火;有父母嘘寒问暖等。这样的对比想象,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在天寒地冻的关外是如何的思乡家乡。同时也和开篇的导入起到了前后呼应。

激兴地导入,拓展地想象,在学生理解词意上帮助很大。从而为学生理解性背诵课为打下基础。通过课堂检测部分学生能在教学完后背下这首词。

虽然,我自我感觉这一课我采用多种方式教学,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生情,读中感悟,但部分学生还是没能理解所讲内容,同时,我结合我班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了应试教育的方式,把词的大概意思写了出了,帮助部分学困生理解词意。我深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篇6:这堂课教育了我作文400字

这堂课教育了我作文400字

回想起上周的三的一堂品德与社会课,同情心便油然而生,这堂课深深地教育了我。

开始李老师让我们每个同学登台模拟表演一个哑巴与同学交流的情景。我无论如何打手势对方的'同学也看不懂。伴随着同学的哄堂大笑我苦恼地溜下了台。心想:面对像哑巴这样的残疾人我们应该理解他们,不应该嘲笑他们。

接着,李老师又让我们每个同学登台模拟表演只有一只手的残疾人。我用一只手穿衣服和扣纽扣,怎么穿,怎么扣,都穿不上,也扣不了,便自言自语:哎,人缺了一只手要生活真是太艰难了!于是,我想:如果生活中我遇见这样的人我一定会主动去帮助他们。

最后,李老师又让我们模拟表演一条腿受伤的残疾人。这时,我一手拿着一根竹棍,一手扶着一把椅子一扭一拐地走着。表演结束以后,我抱着头:一个腿残疾了会给行走带来许多不便,如果一辈子就成为了腿残疾的的人他们的心里不是更难过吗?想到这里,我的同情感涌上了心头,暗暗发誓:如果我遇到腿残疾的人,我要毫不犹豫地去关爱他们。

下课后,我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断地想,不断对自己说:不同的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不同的困难,我们要向残疾人伸出关爱之手,让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爱。

篇7:今天我不上围棋课了短篇教育随笔

今天我不上围棋课了短篇教育随笔

午睡起床后,我正给王艺璇小朋友梳小辫,她突然很认真地跟我说:“丛老师,今天我不上围棋课了。”

“为什么不上了呢?”

艺璇嘟哝着小嘴说:“因为我总是输。”

“刚刚开始学,我们都不会,输了怕什么,我那天也输了。”还没等我开口说话,旁边的孩子们就开始七嘴八舌地发言了。

“你不学了,那不就更不会了吗?”张佳楠抢着说,“坚持就是胜利!”还故意伸出两个手指头做了个胜利的手势。

王艺璇深深地叹了口气:“我……我不想上围棋课了,我肯定会输的。”艺璇怎么会这样呢?平时她可是很自信的`孩子!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时,她的双胞胎妹妹王艺容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秘密:“爸爸说她真笨。”

原来,那天晚上爸爸来接时,小姐妹正高高兴兴地和爸爸说笑,孙文韬小朋友跑过去显摆地说:“叔叔,今天下围棋我赢了,王艺璇输了。”她爸爸一边夸着孙文韬“你真棒”,一边责备小艺璇:“你怎么这么笨,还当姐姐呢!”孙文韬朝王艺璇做了个鬼脸儿跑了,艺璇却觉得难受极了。

“胜败乃兵家常事,只有一次比赛,怎么就说自己一定会输呢?”我安慰着艺璇,“妹妹有什么事都会来找你帮忙,学围棋你也一定能行的!”

“是呀,慢慢学就会赢棋的!”小朋友们也在旁边鼓励着。

艺璇终于答应了:“好吧,我上围棋课。”

我决定,一定要跟艺璇爸爸聊一聊,孩子学棋,重要的并不是每一局比赛的胜负,而是在棋类游戏中获得快乐。只有鼓励,才能让孩子充分地肯定自己,找到自信。

篇8:这堂课,我该得零分 ――教育叙事

这堂课,我该得零分 ――教育叙事

有一天,无意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头驴子掉进了一口枯井,驴子的主人想不出好办法去救它,就决定将枯井和驴子一起埋掉。人们拿起铲子开始填井,当第一铲土落到井里时,驴子明白主人的意图,发出悲哀的号叫。但是,第二铲下去时,驴子反而安静下来。人们发现,此后每一铲土落下时,驴子都在做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它努力抖落掉在背上的泥土,踩在脚下,把自己垫高一点。人们不断往井里铲土,驴子不断抖落身上的泥土,使自己不断往上升,终于,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驴子潇洒地走出了枯井。

闭上眼睛,回想这八年的成长历程和教学的挫折与收获,虽然也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干工作,但缺少的还是故事中所述驴子的契而不舍、敢于拼搏的精神。

我记得,在一次优质课赛讲中,同学们神情激动地等待着我去上课,当时,我讲的是五年级的语文《詹天佑》一课,上课了,一个问题问的精神饱满的同学霎时垂头丧气。“你对课文内容了解有多深?其实,我是想让同学们回答:“当时清政府腐败,软弱、无能”,但是同学们半天不吭声,我慌了,胆怯的心理,不足的经验、陌生的学生和后面听课的领导、老师,顿时使我手忙脚乱,语无伦次,一点信心都没有,结果是,上课不到十分钟,我竟当着领导和教师的面说:“张校长,我不讲了。”张校长笑着说:“没关系,再来一次。”谁知刚开始,我就又卡住了,我退缩了,我流泪了……然而,张校长再一次亲自帮我备课、指点、辅导,我又开始试讲,再试讲,我有了信心,我有了挑战的勇气,一次,两次,三番五次的修教案,试讲,终于,上完了这节课。从这节课中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课后,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眼前老出现那几十幅失涩的表情,当时,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如果我是这些学生,如果是我的孩子在上课,面对这重重打击,我冷静头脑,细细思考,反思自己在课堂里的教学行为,我是在硬逼学生往我的路上走,没有当好引路人,都是因为我的霸权而抹掉了许多同学精彩的表演。然而,这么“糟透顶的课堂教学,张校长还对我如此的宽容和理解,对我教学工作大力支持,感谢校长以一颗博大的宽容的心原谅我的过失。校领导作为用人单位尚且能以宽容之心包容我,我作为一个教育第一线的老师还有什么理由不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呢?

这事虽已成为往事,也许就是因为这一节糟糕的课会影响我今后必须好好地干工作,它将随时提醒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便达到课堂效果最好。

通过这次讲课,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教师若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就很难适应当今这多变的学生,更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千变万化,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有大胆创新,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

总之,来自学校的人文关怀和领导的人格魅力是激发我们教师不断进取的动力。领导对我的信任,老师们对我的帮助,更激励了我冷静的头脑,从自身找原因,勇敢面对,从容面对,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期待着有更多的惊喜出现在我的课堂上。当然,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摸索,去实践,去积累,我想为了学生,为了自己,我都应该努力。

篇9: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性质检讨1949――-版英语课标课程性质界定之历史省思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性质检讨(1949――)-版英语课标课程性质界定之历史省思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性质检讨(1949――2012)-20版英语课标课程性质界定之历史省思

郝成淼

(江苏宿迁学院 外语系,江苏 宿迁 223800)

摘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走过了起伏辗转的发展历程,课程政策对课程性质的界定方式已由隐性的间接表达转为显性的直接陈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年版)》对课程性质作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界定。这一界定承继历史,除彰显课程的教育意义外,还开始彰显课程对“人”的意义,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存在统整性、概念准确性等方面的不足。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必须立足我国英语“外语教学”的实际,课程性质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义务教育;英语课程;课程性质;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4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03-0065-03

基金项目:江苏宿迁学院科研基金项目(2012ky28)

作者简介:郝成淼(1981- ),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政策学研究。

2011年,在国家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届满之际,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完善,于年底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自秋季开始执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英语课标”)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性质在前言部分进行了明确界定:“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1],并对此界定进行了阐述。

课程性质作为课程与教学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目标的设定与课程实施的形态。2011年版英语课标对课程性质的新界定与阐述,是在深化素质教育理念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中提出的,2011年版英语课标对课程目标的设定及课程实施的建议可以说均是建构于此界定之上。我国建国以来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走过了起伏辗转的发展历程,直至上世纪末期方才走上平稳发展的轨道。就外在原因而言,主要是政治、经济形势等影响。但就课程本身而言,主要则是源于对课程性质的不同界定。如陈力所言,“课程标准不是静态的结论,而是一个伴随着教育教学实践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2]。理解2011年版英语课标关于课程性质的新界定与阐述,明确新的课程性质界定的进步之处与不足所在,有助于贯彻执行2011年版英语课标并推动课程及其课标不断向前发展。

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发展小史

对建国以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发展历程,笔者简要以课程政策演进为脉络进行梳理。建国初期,英语作为不具备授俄语条件下的权宜之选,属于初中外语课程的语种之一。在经历了停开、恢复、部分停开的过程后,教育部于1963年出台《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对初中英语教学予以规范。小学英语课程发展则非常缓慢。1962年,教育部提出五年制小学可在四、五年级开设外语课,六年制小学可在五、六年级开设外语课。文革开始后,初中、小学英语课程几乎均陷入停顿。文革结束后,教育部于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有条件的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外语课,条件尚不具备的学校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开设外语课。同年,教育部组织召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形成了《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在中小学英语课程方面提出:三五年内城市中学普遍开设外语课程,逐步在重点小学和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小学开设外语课程。此后,初中、小学英语课程开始有序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立法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开始成为初中普遍开设的课程。在课程政策方面,1988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通过,1992年推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小学英语课程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也在越来越多的小学开设,但仍未作为普遍开设的课程。,国家教委提出要慎重对待和认真规范小学英语教学。

,教育部启动作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重点项目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部于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教育部启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年颁布将小学、初中、高中英语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印发《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及附件《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经过10年的实践探索,2011年底,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从此进入新纪元。

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性质发展概要

官方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性质的界定均凝聚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这类核心课程政策之中[1][3]。建国以来,随着对课程性质在课程与教学论中重要性认识的深化,其界定方式已由20世纪后半叶隐性的间接表达转为21世纪以来显性的直接陈述,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前义务教育阶段,即建国初期至80年代早期。这一阶段的核心课程政策主要包括1951年《普通中学英语科课程标准草案》、1957年《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1978年及1980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1982年《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本阶段的课程性质界定采用隐性的间接表达方式,关键词走向为:“养成兴趣/打下基础”→“知识/技能/技巧”→“交流工具/斗争工具/工具课”→“斗争工具/交流工具/打好基础”→“学习工具/交往工具/打好基础”→“运用能力/听说为主”。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课程性质界定的意识形态色彩由淡转浓再转淡,但“工具”这一主要定性始终占据了核心话语位置(尽管其修饰语不断修正)。

第二,义务教育初始阶段,即8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纪末期。这一阶段的核心课程政策主要包括1986年《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及1990年《修订本》)、1988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和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本阶段的课程性质界定仍然采用隐性的间接表达方式,关键词走向为:“重要工具/基础学科”→“重要工具/基础学科/智力/视野/素养”。可见,在这一阶段,课程性质的界定开始彰显课程的教育意义,尽管“工具”说仍未改变,但“基础学科”、“素养”等反映课程教育意义的关键词进入课程性质界定的话语范围。

第三,义务教育提高阶段,即世纪之交至今。这一阶段的'核心课程政策主要包括20《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年《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阶段的课程性质界定开始主要采用显性的直接陈述方式,关键词走向为:“素质教育/条件/基础”→“必修课程/过程”→“兴趣/态度/能力/基础”→“工具性/人文性”。可见,在这一阶段,课程性质界定在承继历史的基础上开始彰显课程对“人”的意义,除继续坚持“工具性”定性外,“素质”、“条件”、“态度”等反映课程对“人”的发展的意义的词汇也进入了话语范围,并最终提炼为“人文性”一词与“工具性”并列。

三关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性质的反思

(一)英语在中国的定位问题

英语虽已成为一种国际语言,但跟所有语言一样,从学习和运用角度可分为母语、一语、二语、国语、外语、本族语、目的语、通用语、标准语、官方语等十余类。明确英语在中国的定位,对于确定我国英语课程的性质具有前提性意义。学界对此的观点主要是“二语”论和“外语”论。相应地,我国英语课程定位也就存在“二语教学”(TESL)说和“外语教学”(TEFL)说,但这两种认识界定又常常被人混淆或等同。张正东先生曾指出必须将“二语教学”与“外语教学”严格区分:第一,教学目的方面,二语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二语社会的生存工具,而外语教学是为帮助学生掌握求取发展的竞争工具;第二,教学条件方面,二语教学具有语言环境优势,而外语教学主要依靠课堂教学;第三,学习动力方面,二语学习主要是靠融合性动力,而外语学习主要是靠工具性动力;第四,学会的过程方面,二语学习可以采用全浸式、半全浸式学习过程直接学会,而外语学习一般都要借助语言知识的帮助或其它拐杖;第五,教学内容方面,二语教学内容必须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而外语教学内容则应侧重其语言的规范性和高频率的使用面;第六,教学程序方面,二语教学可以打破由简而繁、由易而难、由理解而表达的逻辑顺序,而外语教学必须讲究这些顺序[4]。由于汉语在中国迄今一直处于绝对强势地位,英语现今在中国无论是事实还是政策层面的定位都是“外语”,而非“二语”。因此,我国英语课程的定位应为“外语教学”,而非“二语教学”,这应是探讨英语课程性质的基本立足点。

(二)义务教育与后续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统整问题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与后续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之间应该具有内在统整性。就课程性质而言,最新课程政策的界定分别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1];“高中英语课程是普通高中的一门主要课程。高中学生学习外语,一方面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5];“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6]。可以看出,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的最新英语课程政策对课程性质的界定都或显或隐地呈现“工具+人文”的思路。但是,当各个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性质界定都是“工具性+人文性”时,形式上的统整背后隐藏的是实质上的不统整,导致不同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同质化问题,使得不同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仅仅是单纯增加难度,这正是中国英语教育“费时低效”的罩门所在。

(三)2011年版英语课标课程性质界定问题

2011年版英语课标“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英语课程性质界定坚持了长期以来的“工具性”定性,但同时融入了素质教育对“人”的关注,提炼出“人文性”一词与“工具性”并列以彰显课程对“人”的发展的意义,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外语究竟是工具还是人文素养是外语认识的一个根本性理念问题。建国以来至上世纪末相当长的时期内,“工具”说属于认识英语课程的主要理念,英语被界定为实现国际交流、图谋发展等目的的工具。但是,自上世纪末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学界对此给予了强烈的质疑与批评,指出“外语教育不是工具性训练,是对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7],“人文素养”说开始引起关注。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性质是指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属性,由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具有唯一性,但可能转化。因此,张正东等学者坚持英语课程性质的“工具”说,认为尽管当前的外语教学已强调人文性,但外语作为人生竞争工具的基本特点未变,工具性动力暗示学习外语存在可替换性,外语学习很难产生二语学习那种背水一战的心态[4]。再与其它学科比较而言,2011年版语文、日语课标对课程性质的界定分别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以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日语课程的基本特征”,这与英语课程性质界定几乎完全相同。人们不禁产生疑问:英语课程和语文课程、日语课程的课程性质真的完全相同吗?所以,“工具性+人文性”的英语课程性质界定事实上并未点出课程内在的、本质的区别性属性。另外,“工具性”常与“目的性”相对,“人文性”常与“科学性”相对,两个概念并不属于同一范畴,两个概念的并列有生搬硬套对立统一规律之嫌。

四结语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政策对课程性质的阐述由隐性的间接表达转为显性的直接陈述,反映出关于课程性质的认识对课程实施的重要意义。课程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选定与课程实施的形态。2011年版英语课标的课程性质界定承继历史,除彰显课程的教育意义外,还开始彰显课程对“人”的意义,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在课标的贯彻执行中应注意落实。但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发展到今天,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形态等都越来越多元,2011年版英语课标的课程性质界定存在统整性、概念准确性等方面的不足。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实践与研究必须立足我国英语课程“外语教学”的国情、教情、学情。研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性质,需要在以教育学为主的理论视野之下全面考量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同时还要考察英语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异同,这样才能发掘其区别性的特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Z]。见教育部门户网站。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11/201201/xxgk_129268.html,2011-12-28.

[2] 陈力。《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新发展[J]。中小学管理,2012(4):16-19.

[3]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外国语卷(英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张正东。我国英语教学的属性和内容[J]。课程・教材・教法,(5):34-37.

[5]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 杨自俭。关于外语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外语,(1):14-16.

篇10:“人杰教育杯 我的课改之路”征文启事

“人杰教育杯 我的课改之路”征文启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改的春风早已吹遍大江南北,给各地的中小学教育带来了生机,也带来了迷离。

曾几何时,面对扑面而来的'课改之风,众教师纷纷调整自己的教育航帆,或借风而行,或随风而走。几多希望,几多顾虑?几多欣喜,几多尴尬?……

回顾数年的课改历程,在你的亲身经历中,可曾有那么一次转变让你心潮起伏?可曾有那么几件事情让你难以忘怀?

为此,本刊联合江西高校出版社举办“我的课改之路”征文活动,请以散文笔调驰骋你的课改记忆,让大家随你一起心潮涌动。

注意事项:

征文时间:11月1日至11月30日。

征文对象:全国中小学教师及幼师。

内容要求真实、生动、深刻,有启发性。文章未必惊心动魄,但至少有关痛痒,切忌唠叨自己。

题目自拟,以1500字为基数;要求原创首发,不可一稿多投。

20本刊教研版每期择优刊出,且发放稿酬。

年底,本刊将组织专家评奖,对获奖者分别授予获奖证书和奖品。

征文电子稿请投731836457@qq,邮件主题请注明“征文”字样;纸稿请寄至:江西省南昌市红角洲赣江南大道2888号《江西教育》教研版编辑部。邮编:330038。

咨询电话:0791-86756072/86765719。

《江西教育》杂志社

2011月

篇11: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教学设计--渗透法制教育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3.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动漫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如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板书:苦甜)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感叹句。看图片,认识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美味的馕坑。)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诗人艾青曾深情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爱美的维吾尔族。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渗透法制教育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加深对维吾尔族的认识,了解一些维吾尔族的有趣风俗,简要了解新疆是维吾尔自治区。

2、简介我国的民族情况、与少数民族有关的行政区化情况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二条 :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3、师生讨论交流:

(1)各自了解到的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

(2)各民族应该怎样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共建祖国美好大家庭?

5.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6.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7.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教学设计--渗透法制教育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12:谈谈我心目中的一堂好课教育论文

谈谈我心目中的一堂好课教育论文

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衡量任何事物都会有一定的标准;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对它的评价有一定的标准,而作为一门艺术,贵在创新,又不应该有唯一的评价标准;俗话说:“各有各法,只要得法。”但作为一堂好课,它的标准是什么?下面谈谈我心目中的一堂好课,不同学科的课堂,可能评价的标准不一样,一堂好课,从形式上精彩,从内容上丰富,从过程上流畅,从结果上优异,掌声和喝彩声不断;一堂好课,各有各的看法,我的具体看法是:

一、课是给学生上的,一堂好课,首先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

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就像一道好菜,形、色、香、味样样俱全;老师就像厨师,学生就是食客;好菜要有诱惑力,如何吸引食客的胃口,学生要有食欲;也就是说老师的课要有魅力,让学生想学,该课是值得学习,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学习课”;学生对所学的课有兴趣;老师传授的正是学生想要的;师生都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而且能看到教师思维和探索的过程,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学生喜欢自己的功课,各取所需;在一堂好课上,教师首先是个学习者(学者),其次是个引导者,最后才是个管理者和领导者,这样的课,才是“学习社会”所需要的好课。

二、一堂好课,应该是“自主课”,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课”

课堂是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要身怀绝技,要给人阳光,心里要装有阳光;能者为师;教师是一个策划者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程师而不是一个“教育技术工人”。在遵循大纲要求和教育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他要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有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够自主策划一堂课,一周课,一学期的课,一年的课;教学活动如果由少数人策划,多数人去“落实”,这种课充其量不过是“批量生产的拷贝”,其必然缺乏创造性。许多人认为学习期间的任务只是接受,将来工作时才需要创造,殊不知创造性是从小养成的一种心态和思维方式,如果课堂教学向无创造性,势必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复制型的思维方式、非创造性的人格,将来也难以有创造。

三、一堂好课,要有各自的特色,能让学生很好地接受

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是课堂,没有个性就没创造,没有特色就不能生存,在遵守教育基本原则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特点;科目不同,要求不一样,整齐划一、面面俱到地分项目评价教师所上的每一堂课,可能有鼓励平庸的危险,因为许多创新给人最初的印象往往是“出圈”、“片面”、“偏激”等等;一堂好课,就是教师展现个性的时候;语文课要有语文课的特点,数学课要有数学味,英语课要有英语特色,音乐课要有音乐的韵味,地理课要有地理特性……每科的课堂要有各自的特色,有的放�鳎�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一堂好课。

四、一堂好课,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效果、学生的反馈等多方面衡量,它是网络中的一个点,而不是直线中的一个点,要从不同的方位看问题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首先看它是不是完成了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一个网络,知识的网络,人的发展的网络。教学效果要有全盘考虑,评价一堂课,不但要问教师自己是怎么策划的,这堂课在他的整个教学网络中处于什么位置,达到目的没有;也要问学生学得怎样,更要问专家怎样评价,多方面考虑综合,而不能单纯用评价者的一把刻度过密的.直尺来衡量。一堂成功的课堂,是在学生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而度过的.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学习自觉能动的主人,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善于思考的大脑和勤快的双手亲身体验,用心感悟书中的知识,通过练习尝试自己的收获而再次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巩固成果,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基本能力,提升对知识的认识.常言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后始知深.”是啊,我们不仅仅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经验的积累.同时也应使学生主动认识知识,感悟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及其重要性,方能端正思想、主动求学。

五、一堂好课,是学生和老师共同表演的舞台,学生是主角,老师是演员又是导演,教学要贯彻素质教育的宗旨

一堂课上得好坏,首先要向学生调查,看孩子是否感兴趣,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好课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点为本”;应该“眼睛向下”,不应该总是“眼睛向上”;应该是“本色”而不应该是精心排演的“一台戏”,好戏是演员和导演的默契的配合和理解掌握;一堂好课,是学生和老师默契的配合,精彩的表演。

六、一堂好课,要把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教学,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一堂好课,要懂得学习别人的长处,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自己的特色,结合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借鉴前人的经验,吸取外国的先进教学经验,为我所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为适应未来学习的需要打好基础;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调控能力,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了互助精神,使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尊心和成就感,一堂好课,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一堂好课要有利于教育水平提高

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从教学思想上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创设情景,才能给学生的学习以一定的引导和具体的帮助,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教师不仅应具有更加扎实的知识,更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认真组织、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教育水平提高。

八、“新基础教育”的一堂好课的标准

叶澜教授在他们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

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

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不真实的、有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我认为: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但很多的公开课,往往追求十全十美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是错误的,其次是带有一种虚假性。

总之,不同事物的评价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评价教学有教学的标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堂好课,应该有一定的标准;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我心目中的一堂好课,就是像上面所说,有说得不周全的,望大家指正,我愿虚心和大家探究。

认知新课标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高一数学教学总结

教师品德培训心得体会

九年级历史老师复习计划

《开花和结果》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七年级上数学复习计划

高三语文个人教学计划

《粗心的小画家》优秀说课稿

英语中考经验交流发言稿

课标学习体会―我的教育缺什么?
《课标学习体会―我的教育缺什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课标学习体会―我的教育缺什么?(共12篇)】相关文章:

教师青蓝工程活动计划2023-11-19

高三语文教学的计划2023-04-14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指导2023-10-28

高二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精选2022-06-08

七年级英语教学反思2023-10-10

课标研修教学随笔2023-12-20

高二语文教师个人年终工作总结2022-08-22

关于的中考语文复习经验交流2022-07-13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范本2023-03-16

分层教学总结2022-11-1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