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双冠军张翠平的励志故事

时间:2023-05-04 07:50:27 励志故事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里约奥运双冠军张翠平的励志故事(共14篇)由网友“花椒锅”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里约奥运双冠军张翠平的励志故事,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里约奥运双冠军张翠平的励志故事

篇1:里约奥运双冠军张翠平的励志故事

从裁缝到神枪手

现年25岁的张翠平自河北邯郸,在练习射击之前,她在当地一家服装店当裁缝。从裁缝成长为一名神枪手,个中的艰辛绝非常人能够体会。

张翠平1987年出生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张西堡镇夏堡店村,3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左腿重度残疾。15岁时,张翠平在永年县残联的帮助下到一家服装厂上班,做裁剪工作。,她与体育运动结缘,成为河北省射击队的一员。,张翠平入选国家残疾人射击队,并在北京残奥会上获得两枚射击银牌。4年后,张翠平终于在伦敦射落残奥会首金。

是什么让一个残疾女孩最终成长为一名残奥会射击冠军?在父亲张现海看来,女儿倔强的性格和不服输的精神至关重要。在国家队的训练非常艰苦,但懂事的张翠平回家后只谈快乐的事情,母亲李秀芳直到多年以后才知道,一天的训练下来,张翠平经常需要别人扶着才能去食堂吃饭。

因为不能像健全人一样走路,上小学时父母都是背着张翠平把她送到学校,放学后父母再去学校背她回家。然而初中毕业后,张翠平提出不想再上学了,因为她不忍心看着年迈的父母再背负体重越来越沉的自己奔波在学校和家之间。

之后的张翠平开始在一家服装店学习裁剪。能够设计和制作不同的漂亮衣服,让张翠平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尤其是看到别人穿上由她制作的服装,更是感到特别骄傲。20底,河北省残疾人射击队到邯郸市招收新队员,张翠平报名参加了,没想到居然一举成功。

张翠平在射击项目上取得的成就甚至超越了很多健全人,但她自己并不满足:“赢得奖牌并非是我的目标。其实我很感谢射击,因为这项运动改变了我的人生,我的世界变大了,我还有很多梦想要去追求。”

张翠平是这样炼成

河北省残疾人射击队教练王剑说起自己弟子,感触最深的就是张翠平在训练中的`勤奋,生活中的进取精神。他认为这是张翠平能走上冠军领奖台最重要的原因。王剑说,残疾人运动员很珍惜自己在运动队的机会,在训练方面比常人要更用心,责任心很强,更能吃苦。

张翠平在邯郸训练的教练刘晓元说,在日常训练时,我们不会对残疾人运动员有特殊照顾,否则会适得其反。在教练心中,他们和正常人没什么不同,这样做就是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冬天练卧射,在户外一坐就是1个多小时,手冻得都疼,一天要练5、6个小时,夏天要穿上厚厚的训练服,这样的苦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

记者了解到,此次获得奖牌的残疾人选手大都是普通农民。王剑认为,来自农村,又身有残疾,他们追求成功,渴望被尊重,通过成绩改变自己命运的向往,也要超于常人。机会来了他们都会尽自己最大努力抓住。

体育确实也改变了残疾人心态和命运。王剑回忆说,张翠平刚进队时,不爱说话,做什么也不够自信,连上街独自上街购物都很拘谨,随着自己训练水平提高,在各级比赛获得成绩,获得社会尊重,她越来越自信,生活态度发生很大改变。

据邯郸市体育局群体处石亚男介绍,国家为残疾人创造很多机遇,条件适合的残疾人有参与体育训练的机会。河北省还专门成立了级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残疾人参加训练,残联组织全额拨款,体育系统无偿提供场地和教练,每年都会联合残联组织到基层进行残疾人运动员海选。只要条件基本符合,基本形成了市、省、国家三级人才选拔培养机制。教练也很重要,残疾人训练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张翠平的金牌改变了村庄

金牌改变的不仅仅是张翠平的人生轨迹。记者行至入村的必经之路,一条被雨水打湿的红色条幅横跨在路的上方,“发挥人才潜能 弘扬残奥精神”的字眼让人感觉这里与其它农村的不同。

车停在一栋新民居前,大门很宽很高。“这就是张翠平的家。”随行的永年县残联大姐说,张翠平先后拿出20多万元人民币为父母盖房、装修、买家电。

在村里,张翠平的父亲张现海是村民们的“偶像”,经常有人登门讨教成功之道。8月31日张翠平获伦敦残奥会首金第二天,村里敲锣打鼓,各级官员登门祝贺。“比过年都热闹。”

回到故乡,张翠平仍对伦敦的日子历历在目。8月30日,获得首金后,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到场祝贺。9月6日,首枪成绩极差,随后几枪几乎全是满环锁定冠军。张翠平表示,残奥会不仅让她收获了金牌,更让她收获了自信和尊重。

没有比赛,“放松”和“家庭”将是张翠平生活的主题。她正计划着与老公出去旅游,为生一个健康宝宝做准备。

从一名裁缝成长为一名奥运冠军,张翠平的事迹影响着很多人,越来越多的残疾能人走上前台。永年“吹歌达人”残疾人刘海民获第七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创作表演二等奖。“原来这些残疾人总是在村里表演,受张翠平启发,县里组织他们到全国参赛,拿到好成绩”,赵芳介绍。

永年县残联办公室副主任赵芳说:“年县里选拔残疾运动员,挨家挨户发动,最后只有60多人报名。今年选拔工作还没开始,已经有家长主动找到残联,要把孩子送到运动队”。

夏堡店村党支部书记张俊山表示,他正谋划着靠张翠平的名气对外招商引资。“残奥双金王张翠平家乡欢迎您”,这是张俊山设计的招商口号。

篇2:里约奥运女子举重冠军孟苏平的故事

里约奥运女子举重冠军孟苏平的故事

死活也得挺住 时刻都在准备着

赛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孟苏平说:“有点小紧张,然后有点软,抓举特紧,挺举的时候就想死活我也得挺住。”

谈及此次夺冠,孟苏平说:“主要是想谢谢观众,谢谢巴西,谢谢领导,谢谢党、组织给予我这个任务,也感谢父母。过两天是我的生日,这个冠军是给自己最好的生日礼物。”

孟苏平是在最后才知道自己能够参加奥运会的`,“我时刻都在准备着,那根弦一直绷着,那口气也不敢松,如果松了后面再参赛就没办法挺住了”,她说,“这次比赛我小小的战胜了自己,好在有惊无险。”

“回家”的感觉真好 我要继续加油

顶住队友刚刚打破亚洲纪录的压力,在家乡父老如潮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六次试举全部成功,以100%的成功率完成“主场秀”拿下女子75公斤以上级总成绩冠军,22岁安徽小将孟苏平感觉“倍儿爽”。

这次女队放弃一个级别,特意派出孟苏平和周璐璐两人携手出战75公斤以上级,目的就是为了夹击奥运冠军韩国名将张美兰。一直憋着一股劲和张美兰一决高下,孟苏平的冬训练得很刻苦。在去年土耳其世锦赛上孟苏平拿下一金两银,赢了获得一银两铜的张美兰;但到了广州亚运会,张美兰凭借体重优势抢走的金牌一直让孟苏平心有不甘。此次亚锦赛28岁的张美兰并没有参赛,比赛成了两位中国小将的“内战”。

16日晚的主场作战,孟苏平面对的不仅仅是家乡父老殷切的目光,还有队友周璐璐的强势挑战。在自己不擅长的抓举中,孟苏平虽成功举起134公斤,比她在去年世锦赛的抓举成绩涨了三公斤,但仍落后周璐璐破亚洲纪录的141足足七公斤的差距。挺举孟苏平三把稳稳举起160、165和170公斤,胜了周璐璐的158公斤,把“差价”补了回来。

“当时不想那么多,就举自己的吧。在队里训练时我们也是这样,各自练好自己的,大家都好好加油。”赛场下的孟苏平总是微笑着,眼睛眯成了一条小月牙。她一边帮志愿者和观众中的小朋友签名,一边找着父母的身影。“我爸妈特地从马鞍山过来看我比赛,其实他们很怕影响我,比赛之前几天都没给我打电话。”尽管家就近在咫尺,她也没机会回去一趟。“没事,父母来看我就很开心啦,比赛结束后见个面聊一会儿,他们就回家了。”

“她是一个单纯但有目标的孩子,是我们安徽的骄傲。”看着孟苏平从业余体校到安徽省队再到国家队一步步成长,安徽省体育局重竞技中心主任周晓潮既欣慰又自豪。15岁才开始练举重,肯吃苦的孟苏平一路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女儿成长为世界冠军。“我要继续加油,要更刻苦更努力。”孟苏平谦虚地笑笑,“一切又要从头再来。”这只是一个励志故事的开始,孟苏平将一直认真地续写下去。

篇3:里约奥运双冠军陈艾森夺冠的故事

赛况:陈艾森发挥稳定夺冠

决赛一共有12位选手,每人6轮动作。邱波选择了难度系数为3.5的407B(向内翻腾三周半屈体),他入水的时候稍微有些过,其他环节表现得不错,邱波得到了94.50分。陈艾森选择了难度系数为3.4的307C(反身翻腾三周半抱膝),他完成得干净利落,入水效果非常好,有两位裁判打出了满分10分,陈艾森拿到了96.90分,排名第一位,邱波第二,德国选手沃尔弗拉姆以90分排名第三,墨西哥的.加西亚以88.80分排名第四,卫冕冠军美国名将布迪亚以88.20分排名第五。

第二轮,邱波选择了难度系数为3.5的626B(臂力向后翻腾三周半),他起跳不错,入水出现严重失误,仅仅得到了47.25分,总成绩141.75分。陈艾森选择了难度系数为3.5的407B(向内翻腾三周半屈体)动作,入水时候有一些过,他得到了78.75分,总成绩175.65分。布迪亚这一跳得到了94.40分,总成绩182.60分升至榜首,陈艾森第二,沃尔弗拉姆得到76.80分,总成绩166.80分排名第三,法国选手埃弗瑞特排名第四,邱波排名第12位。

第三轮,邱波选择了难度系数为3.4的307C(反身翻腾三周半抱膝)动作,他不受上一轮失误影响,接近完美的完成了成套动作,几乎无可挑剔,7位裁判全部为他打出了10分,邱波得到了满分102分,总成绩243.75分。陈艾森选择了难度系数为3.6的6245D(臂力向后翻腾两周转体两周半),他顶住压力,得到了102.60分,总成绩278.25分。这一轮过后,陈艾森第一,布迪亚以264.20分排名第二,沃尔弗拉姆以262.00分排名第三,邱波上升至第六位。

第四轮,邱波选择了难度系数为3.6的207B(向后翻腾三周半屈体),他发挥得不错,有两位裁判打出了满分10分,得到了102.60分,总成绩346.35分。陈艾森也是207B动作,他起跳高度很充分,但入水的时候水花没有完全压住,不过入水角度很垂直,陈艾森这一跳得到了93.60分,总成绩371.85分。这一轮过后,陈艾森第一,布迪亚以354.20分排名第二,邱波上升至第三位,墨西哥的桑切斯以346.30分排名第四。

第五轮,邱波选择了难度系数为3.8的5156B(向前翻腾两周半转体三周)动作,他出现失误,水花没有压住,得到了47.50分,总成绩393.85分。陈艾森选择了难度系数为3.7的109C(向前翻腾四周半抱膝)动作,他顶住压力,完成得接近完美,陈艾森这一跳得到了105.45分,总成绩477.30分。本轮战罢,陈艾森高居榜首,领先第二轮布迪亚20.50分,墨西哥的桑切斯以441.50分排名第三,邱波排名第七位。

第六轮,陈艾森选择了难度系数为3.6的5255B(向后翻腾两周半转体两周半),他发挥出色,有五位裁判打出了满分10分,陈艾森得到了108分,总成绩585.30分,夺得金牌。邱波选择了109C动作,他较好完成了这套动作,得到了94.35分,总成绩488.20分,排名第六位。桑切斯依靠5156B拿到了91.20分,总成绩532.70分夺得银牌。布迪亚这一跳出现失误,只得到了68.45分,总成绩525.25分,夺得铜牌。

赛后:队友刘蕙瑕送上拥抱

陈艾森夺冠之后,前来观战的队友、十米台双人冠军刘蕙瑕走上前来给陈艾森送上了一个大大的拥抱,陈艾森眼里泛着泪花,看得出,这位年轻的小伙子有点激动。随后陈艾森揽着刘蕙瑕的腰离开。

刘蕙瑕拥抱陈艾森的这一幕,像极了伦敦奥运会上何姿拥抱秦凯的一幕,不同的是,当时秦凯没有获得冠军,何姿的拥抱更像是安慰;今天陈艾森是金牌得主,刘蕙瑕的拥抱,更多是庆祝的含义。

我想当这个第一人

确实,去年才参加世锦赛、首次参加奥运会的新人陈艾森在决赛中,除了第二个动作稍微表现欠佳外,另外五个动作堪称完美,尤其是最后一个动作更是收获108分的全场最高分。这是他在里约奥运会收获的第二枚金牌,为中国跳水队带来奥运会历史上的第40枚金牌,并助中国跳水队以7金2银1铜结束里约奥运会之行。陈艾森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位在男子跳台同时收获单人和双人金牌的运动员。此前,只有跳水王子田亮在悉尼和雅典奥运会上同时兼项单项和双人跳台比赛,每次都进账一金。10米台的胜利,让陈艾森成为和队友施廷懋(女子3米板)并肩的双冠王。“比赛前我想过要拿下单人金牌,成为历史第一人。我想当这个第一人,”陈艾森透露说。

我太激动了

对单人冠军有想法,但是陈艾森在比赛中表现得无所畏惧:“我没有多想,只是心里有这个愿望,压根就没想过会实现,我想的就是做好自己,一步步来,拿到冠军后感觉很惊喜。”在男子10米台上,世锦赛三连冠邱波被视为夺金热门,没想到决赛中邱波连续出现失误,随后出场的陈艾森认为自己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我们在比赛中有这种心理准备,我没有多想,他跳他的我跳我的。我也有压力,也想拿下这块金牌,每一跳我都紧张也很谨慎,教练一直让我放松,让我笑一笑。其实比赛中我一直很紧张,调整方式就是只想自己的动作,不看别人”。“这是我最紧张的一场比赛,没有体验过这样的感觉,这就是奥运会的决赛场。当然这也是一种享受,这种比赛,很过瘾”。结束最后一个动作、确定自己夺冠后,陈艾森第一个拥抱的人就是他的教练刘犇,然后扎进了队友、教练和各国选手的拥抱祝贺“海洋”中。“我太激动了!确实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是第一个(双冠王)!”陈艾森笑着说。

篇4:里约奥运首金张梦雪-冠军背后的故事

贵人慧眼发现了射击天赋

张梦雪家是一个正宗的老济南家庭,在她涉足射击运动之前,家里祖祖辈辈从来没有走出过职业运动员。要说运动天赋,那应该来自于张梦雪的父亲张杰生。

记者与张杰生攀谈的过程中,这位老实讷言的济南汉子经常词穷,然后搓搓手望向孩子的母亲刘振华。“张梦雪天生性格沉稳,这一点随她爸爸。咱家也没有人搞体育,就她爸爸喜欢游泳,而且游得非常好。”刘振华说。

这个朴实而普通的济南家庭,如同千千万万济南家庭一样,曾经寄希望于让孩子好好学习然后出人头地,从来没有想过他们家姑娘有朝一日能够成为运动员,更别说奥运冠军了。但是,仿佛是命中注定一般,张梦雪的射击天赋,终究被贵人发现了。

张梦雪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优异,从济南市纬二路小学毕业之后,升入济南市二十七中,成绩一直稳定在班级前五名。如果照着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张梦雪应该会考入省城的重点高中,然后再考上大学。

但是,初中一年级时的暑假活动,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当时二十七中在长清举办了夏令营活动,其中有射击体验这个项目。轮到张梦雪射击时,她学校的体育老师看到这个女孩子不一般,然后就说,让你爸爸来学校和我聊聊。”母亲刘振华说。

张梦雪的人生就此转折――她先是利用周末时间在济南市体校练习气步枪射击,随后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济南市体校教练王红丽。王红丽女士从事气手枪教学,她发现了张梦雪的气手枪天赋。

接下来,为了张梦雪是否要走专业道路,济南市体校和济南市二十七中开始了一番拉锯战。体校不愿放弃这个天才,而二十七中不愿意让品学兼优的孩子去搞射击。 “还是拗不过教练,体校特事特办,把张梦雪挖了过去。”提起这段往事,张杰生和刘振华对孩子的两所母校感激不尽。

张梦雪的家人在济南观看现场直播。

自行车轮载出来的奥运冠军

张梦雪误打误撞来到了体校训练和学习,但是这并不能让张家人放心。

“我们心里没底呀!谁知道孩子能练到什么程度。一个女孩子,我们不放心让她小小年纪住校,所以她爸爸风雨无阻,天天骑着自行车接送张梦雪上学和放学。”母亲刘振华回忆起这段往事,眼角含泪看着丈夫张杰生。

“我们给孩子说,咱既然开始练了,那就没有回头路了。没想到,张梦雪练了3个月就拿到一个好名次。这些年来,作为家长,我们看着孩子一步步成长,非常不容易。咱没有关系,能走到这一步,完全是靠实力。”

“我们非常感谢所有带过张梦雪的教练员,尤其是她的省队主管教练员石震。从到,张梦雪跟着石震教练员练了8年,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吧!”刘振华说。

至今,张杰生夫妇一直住在纬七路的一所老式单位宿舍,这个家庭无法给予张梦雪太多物质方面的呵护,但是这个家庭的教育,让张梦雪得到了完整的人格培育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张梦雪这孩子有时候说出来的话能让我们吓一跳,觉得这孩子还挺有觉悟的。一次,张梦雪和全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突然说,我是花你们这些纳税人的钱在搞运动,所以我必须好好训练报答你们。”

如今,张梦雪对着刘振华说出的话,已经用一枚奥运金牌,而且是中国代表团的首金,作为回馈报答了祖国和人民。

,张梦雪参加在韩国举办的气手枪世界杯赛,并且拿到了亚军的成绩。这就意味着,她为中国军团赢了一个宝贵的里约奥运会气手枪射击席位。随后,经过多轮残酷的射击国家队内部竞争,她如愿拿到了里约奥运会的参赛资格。 任何人都没有想到,当年爸爸自行车后座的那个安静姑娘,如今已经乘风破浪,成了奥运冠军。

张梦雪的教练眼角甚至都有些湿润。

教练高喊“老天爷是公平的”

多年的交往,山东省体校教练员石震已经和张梦雪家亲如一家人,他对张杰生言必称“哥哥”,对刘振华言必称“嫂子”,完全没有教练员的架子。

7日晚上,石震见证了徒弟成为奥运冠军的`历史时刻,当所有人激动地流下泪水时,石震反而相对平静。

利用抽烟凝神的工夫,石震走到一边袒露了心声。

因为一些不可言说的原因,石震与张梦雪这对师徒,曾经并不被省队看好。在发给媒体的《山东省参赛里约奥运会运动员信息表》中, 张梦雪的“省队主管教练”这一栏是空白的。“我知道,我知道,这里面有故事。”

石震深吸了一口烟,无意诉说那些过往。

石震只是用他粗壮的双手握着记者的双手,不停地说,“老天爷有眼,老天爷是公平的!”他的眼角湿润了。

“张梦雪能进入国家二队已经很不容易了,打入一队更是不容易。张梦雪夺取金牌,一半是给自己争气,一半是给我争气!”石震说。

每一位奥运冠军的诞生都是不容易的。石震说,“张梦雪尤其不容易!”

张梦雪的早年经历

张梦雪1991年2月6日出生于济南市,进入济南市体校射击队进行训练,最开始练射击是因为陪一个小学同学去的,结果张梦雪被教练看中了,而同学没有。一开始家人也很难作出决定是让我练射击还是继续在普通学校上学。两难之下,张梦雪决定先跟着体校练练,看一下自己是否是那块料,之后每个周末,张梦雪就去济南市体校训练。练了大约半年,张梦雪的进步迅猛,教练也认为她很有射击天赋,适合进入专业队。

济南市体校为张梦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她的射击之路就此开启,所以,张梦雪至今心存感激,“山东一直都是体育强省,济南市体校也培养输送过很多人才,我首先当然要感谢母校和王红丽教练的培养,也希望家乡的队友们在里约好运。”

在济南市体校仅仅训练了两年,张梦雪就被山东省队看中,20省运会结束后,她被招入省队集训。三年后,张梦雪又参加了国家队青少年集训,去卡塔尔参加了亚洲气枪锦标赛,获得了个人第三,团体冠军。20底,张梦雪通过选拔,一举打进了国家队。

张梦雪的职业生涯

张梦雪4月17日,在20射击世界杯巴西站暨里约奥运会测试赛,女子10米气手枪第二日比赛中,张梦雪375环位居第37,无缘决赛。

年5月25日,国际射联世界杯慕尼黑站,女子10米气手枪张梦雪再添一块铜牌。

2016年6月23日,2016年国际射联射击世界杯结束了第二个比赛日的三个项目决赛的争夺,张梦雪打出380环排名第19。

2016年7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国里约奥运代表团成立大会,参加里约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名单也将正式对外公布,张梦雪入选。

2016年8月7日,在里约奥运会女子10米气手枪决赛中,张梦雪获得冠军,这也是中国奥运代表团在本届比赛中的首块金牌。

篇5:里约奥运女单冠军丁宁那些年的故事

大气

——要敢于展示自我。

“国家队的孩子们,不是谁都敢现场说唱就唱的。”这是北京广播电台的记者在和丁宁做了一次节目后,对丁宁的评价。节目中主持人即兴邀请丁宁清唱一首歌,丁宁二话不说,直接亮嗓。

丁宁在舞台上的大气,我们在体坛风云人物颁奖直播上见识过了一次。在舞台上丁宁跳得有板有眼,谁能想到,当时国家队正在冬训,从学舞到上台,丁宁在导演眼皮底下学习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几个小时。“丁宁能做得到。”当时的主教练施之皓看好她,因为他知道,丁宁是个敢于尝试的小孩。

“其实有些时候让我做,我也很紧张,挺害怕的。去年央视让我上台表演,我第一反应就感觉真做不到。一是现场直播,二是也不能给我多长时间去排练。上场之前我特紧张,真比我打比赛还紧张。一上舞台,就觉得你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整个人反倒静了下来,一心想着怎么去做动作。”

说她这是大气,丁宁有点不好意思,她更愿意把这种不怯场的气质归结为她性格中的一部分。“可能真像很多人说的那样,‘90后’比较放得开。每一代运动员都有自己的个性,以后的运动员可能会比我放得更开,更加多才多艺。每个运动员从小接触的东西不一样,会学习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会挖掘出不一样的潜力,在受到大家关注之后,大家从他身上就会发现很多不同的闪光点。”细看这段话,恍然大悟丁宁的大气并不紧紧局限在舞台上不怯场的气质,更多的大气体现在她对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不做作、不夸张、不骄傲。

——喜欢丁宁,会变得想挑战自己。

执着

——坚定梦想。

把事业这个词用在活泼年轻的丁宁身上,总觉得有些沉重。但如同丁宁自己说的,她从小就投入到了乒乓球[微博]这项事业中,小时候被妈妈“连哄带吓”地打球,后来渐渐明白如何把打球当做自己的事业,练就了永远不放弃的信念,还有一颗经得住挫折的大心脏。

“我是双子座,对新鲜的事物好奇心比较重,很愿意尝试新的东西。好多带过我的教练都觉得我性格上有些固执——不是有些固执,是很固执——我在技术的学习上非常固执,不是学得慢,而是如果我不能够很好地去理解,让我去做一件事情是很难的。我打球比较固执,我觉得这方面也好也坏,坏的是有时候,比较难改变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但好的一方面是,固执也是执着,我特别执着,永远不会放弃。”

对乒乓球、对大满贯,丁宁对于这些梦想,有着坚定的心,她会分辨对她有益的建议,绝不盲从,就因为她的固执和执着。

——喜欢丁宁,会觉得梦想不远。

努力

——付出努力的人比只有天赋的人得到更多。

丁宁说,她不属于天赋很高的运动员,手感、爆发力、力量和各种身体条件,都不是特别好。“我属于勤奋型的,努力的成分比天赋多。”

丁宁在乒乓球上的努力,在年的《乒乓世界》上就有体现,封闭训练期间采访队医,队医说丁宁是每天练习到最晚的那个。奥运会后,丁宁的努力也从乒乓球训练延伸到了推广乒乓球的领域。自从进入中国乒乓球学院学习,丁宁的身边一直有一位英语老师,在去年的波兰公开赛上,丁宁首次在赛后用英语回答记者的提问。

“我觉得现在乒乓球确实越来越职业化了,如果你多会一门语言,在各个方面对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这是一种沟通的工具,和裁判沟通时英语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说了。以前虽然也很想学好英语,但时间上不允许,奥运会之后我进入中国乒乓球学院,有了个契机,学院派了个老师随队教我英语,北京队也同意比赛的时候安排她跟我一起去。从联赛开始学到现在,真的也没有学得有多好,白天训练一天,晚上学一个小时,但精力有限,好多时候我都不知道学的是什么,记不住。我的老师姓陶,很辛苦,总要配合我的时间。”说到这,丁宁突然捂脸笑了起来,“我有很多球迷给我微博上留言开始用英语,还会送我英语书,但我学习的时间不太多,真的很难啊,但我会努力看的!”

——喜欢丁宁,会坚信天道酬勤。

真实

——不去刻意表现,一切顺其自然

丁宁说运动员是个很矛盾的职业,有很多人对场下的他们感到好奇,因此总有人问“你平时看电视剧吗?逛街吗?”“平时的训练枯燥吗?”每当这个时候,丁宁就会很认真地回答:“我们平时的生活当然比较枯燥,比赛任务繁重的时候要训练,看技术录像做分析,但其实我们放假的时候也会休息,调整自己。我们跟大家一样,看韩剧,追电视剧,逛街吃饭,都一样,爱好也和普通人都差不多。”

但矛盾在于,展示场下的东西多了,又会有人要求运动员用成绩说话。“比如你想多参加一些活动,希望去推广乒乓球,但这样势必会分散精力。有一些人可能会想你是一个运动员,你应该练好球,打好球,而不是当空中飞人,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可能不会有助于你打球。面对这些矛盾,我的解决办法是不要刻意去表现,一切顺其自然。大家在场上看到的,就是真的我,场下的也是真的我。”

——喜欢丁宁,会变得自然。

感恩

——每时每刻抱有感恩的心。

从运动生涯看,丁宁是个经历过挫折的人,这类人往往更懂得感恩。对于每场比赛都会去现场支持她的球迷,丁宁非常感谢他们。“我觉得球迷能喜欢我,我就应该感谢他们。我的很多球迷,不管在我成绩好的时候,还是差的时候,都一如既往地支持我,相信我。很多时候我想,即使我不能成为特别伟大,特别优秀的运动员,但我能有这些死忠球迷,也值了,也算没有白付出和努力了这么多年。我的球迷都很体谅我,赛前从不找我签名或者合影,既然人家赛前没有打扰你,那你比赛完,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应该做到你能做的事情,尽量满足他们的心愿。我觉得这都是互相的体谅。”

丁宁的妈妈第一次被丁宁“吓”到,是因为在好几年前丁宁就说:“等我有了自己的球迷,我一定对他们特别好,总要感谢他们。”那时候的丁宁还在羡慕北京队的张怡宁[微博]和郭焱每次打比赛后都会被人围着签名合影。如今,凡是到了北京控股的主场,丁宁都会迎来一帮属于自己的球迷,“我的很多球迷主场的比赛都会来看,这些球迷都有自己的学业和工作要忙,我很感谢他们能够来主场给我们加油。”

除了对球迷,丁宁对所有教过她的教练和帮助过、鼓励过她的人,都带着感恩的心。多特蒙德团体世乒赛结束后,两位切身经历过莫斯科世乒赛失利之痛的人——施之皓和丁宁留在混合区接受采访到最后,丁宁说:“我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在赢这场比赛。”

“在国家队,首先我自己的努力是必须的,我希望有好的成绩,或达到更好的竞技水平,如果身边没有人帮助我的话,是不可能完成这件事的。为什么说国家队团队的力量是最大的,为什么我们队里一直强调团队精神,原因就在此。前几年我年纪比较小,对这个认识并不是很深。但从开始,我也经历过挫折,也拿到了成绩,这些过程让我自己感觉这个团队,也可以说是身边的人对我的帮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很多人对我的帮助是不求回报的,比如人家为什么要陪你训练,我觉得有太多太多的人在你身后默默地帮你做了很多。”

丁宁说,感恩可以让她遇到困难的时候成为动力,更可以让她在取得成绩的时候及时清醒。

——喜欢丁宁,会感到内心温暖。

微笑

——面对阴霾时自己温暖自己的能量。

伦敦奥运会女单决赛场上丁宁的眼泪,和第二天团体比赛时她肿着眼睛的笑,都给人们难以磨灭的印象。直到现在再谈起那场比赛,丁宁表情淡然,手里却把每天陪她睡觉的维尼玩具熊攥得紧紧的。她不是不懂难过,她只是敢于重新微笑。

“说实话,我现在已经回想不起来那场比赛的`细节了,只有裁判对我判罚的点还记得,有些比赛我回想起来会觉得输得很痛苦,或者赢了很开心,场上的各种状态都让我有印象。但奥运会对于我来讲,记忆只停留在半决赛。决赛的球,我就跟没打一样,感觉人都是懵的。感觉那东西不是我踏踏实实走过来的,留下的记忆是乱七八糟的。

决赛的那种过程让我很难受。我觉得这么长时间——从小打球开始就是为了奥运会决赛这一天,每一个运动员都想去参加奥运会,都想拿奥运会冠军,这是每个运动员的梦一样。裁判对我的判罚,我感觉特别的莫名,比赛后我去尿检,进去之前我给我妈打电话,我这边一直哭,我妈一声都没哭,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当时我妈特别镇定,她跟我说:宁宁你现在抬起头,擦干眼泪,没什么大不了的,没什么过不去的坎。当时听她这么一说,我就立刻就傻了,也忘了哭,当时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一股家人支持的力量。我当时就想到奥运会比赛还没有结束,还有团体赛要我去打。

回到公寓里,我记得当时我就坐在屋里,当时邵总(邵博云)让我吃点东西,我说我不饿,不想吃。但当时根本没人听我的,就给我做好了吃的放在那。公寓里也没有人跟我说没关系,也没有人安慰我,但当时他们这样做就让我感受到一种集体的温暖和支持。

那时大家心里都明白我后面还有团体比赛,都希望我在团体赛当中能够振作起来,虽然大家没说,但我能感受得到。当时我就想我必须放下,不管我心里能不能过这道坎,都得过。

到了团体赛,头两场还是觉得有点不对劲。后来通过和施指导、蔡指导的沟通,加上自身的调动,到最后我还是做到了,在团体赛中能够发挥出来。我觉得团体赛的重要性每个人都知道,难就难在知道要做好的情况下,我能不能做到,很多时候人是控制不了自己的,很多时候人会丧失理性,就会做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的事。我觉得当时的我是能够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并且能够把这件事情做好,所以我对自己团体比赛的整个发挥非常满意。”

从奥运会后回来,每次参加活动,对丁宁来说也是种考验。“奥运会过去快半年了,现在依然有人会跟我谈起奥运会单打比赛,这场比赛让我不想都不行。更有很多人问我有没有从失利中走出来,这让我想起20莫斯科失利后,我真的是用了两年的时间,直到在20世乒赛团体赛中出场赢了冯天薇[微博],才真正证明我走出来了。所以对于奥运会决赛失利,我到底走没走出来,也不是我一两句话就能回答得了的。

相比于奥运会,我觉得当然是莫斯科输球后更难过。因为现在的我已经经历过很多挫折了,人也成熟了,两年前的我是真没见过这么厉害的事,而且那时候的难还不是一时的难,难了一年多,哭了太多次,天都黑了。

有时候我也会想,不知道自己是很命苦,还是很幸运。我觉得老天爷真是挺能磨炼我的,我是既感谢它,又恨它,因为它给予了我磨炼,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过了很多别人没过过的坎,然后它又不断给我更深的坎……”说到这里,丁宁又无奈又调皮地笑了起来,“重新开始吧。”她放下了手里一直攥着的熊,坦然地说。

——喜欢丁宁,会明白坚强的定义。

自律

——每个人都需要时刻认清自己,鞭策自己。

丁宁的妈妈说,小时候丁宁特别不喜欢和队友打比赛,前一秒还无话不谈的朋友,到了赛场上就要争个你死我活,丁宁曾经哭着说她受不了这种感觉。后来丁宁10岁独自来到北京,逐渐适应了省市队和国家队残酷的竞争,虽然直到现在她还会被师姐张怡宁评价为“不够狠”。

“我们队里面的竞争包括各个方面都很残酷,但是对大家都一样,慢进则退。我还希望在下届奥运会上能完成梦想,如果只是保持现有的东西肯定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所改变,必须要进步。改变的过程,不会这么简单,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必须得做。

同时,危机感我肯定有,竞争是肯定有的,我自己也是这样竞争上来的,所以我不会害怕竞争。被冲击是很正常的事,现在我要做的是从零开始,四年时间确实很长,变数也很大但我不会去在这方面想太多,不会想我会不会被淘汰,这四年也是自我完善的时间,这个事情都是有双方面的,这个机会对大家都是公平的。”

说到竞争,丁宁现在还能回想起来张怡宁给她留下的很多印象,这些回忆经常能帮助现在的丁宁鞭策自己。

“以前和宁姐交流,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们一起讨论一个问题,一般都是在我看来非常难的事,她一两句话就能解决。我以前经常问她的是,在赛场上尽力了却赢不了怎么办,对方拼得太凶了我怎么办等等。她会告诉我很多她的经历,但当时我没法理解,比如以前一起训练,总觉得宁姐已经这么厉害了,还练到这么晚干什么?弄得我都不敢提前走。现在,特别是年以后,我就逐渐能理解宁姐了。除了训练要越来越刻苦以外,另一个感受深的是现在我的球迷也越来越多,像宁姐当时一样,感觉打比赛时身上多了份责任。”

——喜欢丁宁,会知道不要停止奋斗。

孩子气

——童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丁宁有一大堆好玩的事,用她自己的话说,小时候的逗事,说多久都说不完。正是因为这些记忆,让现在的丁宁笑起来,依然纯真得过分。

“小时候打比赛之前,要和妈妈谈条件,打第一名送我两套漫画书,进前三就买一套。但是我不会那么老实,买一套的意思是妈妈一套,爸爸一套,奶奶一套,姥姥一套。”

“来北京队的时候,我床底下塞了一麻袋的漫画书,一直到上了二队,我还在追着看《网球王子》和《火影忍者》。”

“我的钱到现在都是我妈管着,我要买什么东西都会和妈妈说。我不怎么爱逛街,小时候妈妈给我买衣服,试了一两套我就觉得烦,说什么都不买了。后来我妈练就‘绝技’,买衣服都不用我出马,她都能帮我搞定。到现在她也会给我买衣服,有时候在大庆那边看到好看的,就给我快递过来。她对我特别了解,给我买的衣服都特适合我。”

“我刚进北京队不久,正好赶上全运会,当时北京队有全运会灶,跟我们吃的不一样,每个人有一盒那时候刚流行起来的雀巢咖啡奶,冰镇的,盒子上还有水珠。那时候我特别想喝,到现在都忘不了。我们那帮小队员当时还开玩笑说,以后不当运动员了,当大厨也行啊,能吃全运灶。”

——喜欢丁宁,会觉得心很年轻。

在丁宁心里,一直有一个关于“乒乓偶像”的定义。

“我觉得偶像应该很能感染大家,通过丰富的感染力让大家感受到一些正能量。作为运动员,主要搞的是竞技,竞技所体现出的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顽强的、遇到困难不服输的精神。运动员应该能用这些精神感染大家,让大家感受到一些东西,能对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有所启发。另外偶像还具有一个责任,就是努力去做好,发展和推广这项运动,通过你,要让更多的人喜欢这种运动。”

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你为什么喜欢丁宁?理由其实永远都比我们现在总结的的再多一个——因为,每个乒乓球爱好者心中都有自己喜欢丁宁的独一无二的理由。

篇6:里约奥运女子跆拳道冠军郑姝音的励志故事

北京时间8月21日,对于22岁的辽宁籍跆拳道运动员郑姝音来说,是一个值得让她终生铭记的日子。在里约奥运会跆拳道女子67公斤以上级决赛中,郑姝音以5:1战胜墨西哥选手埃斯皮诺萨强势夺金,这是里约奥运会辽宁军团取得的首枚金牌!昨天,在郑姝音的母校沈阳体育学院,百余名师生齐聚一堂见证了郑姝音夺冠的历史性一刻!

里约奥运女子跆拳道冠军郑姝音

84年的努力终圆梦

郑姝音获得的这枚金牌,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里约夺得的第二枚跆拳道金牌,巧合的是夺得第一块金牌的赵帅,是郑姝音的男朋友。不过对于沈阳体育学院来说,这枚金牌却让他们等了84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郑姝音这枚来之不易的金牌,是几十年来学校坚持体教结合,培养优秀运动员取得的成绩,我们祝贺郑姝音夺得金牌,同时也期待这种体教结合的机制,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运动员。”沈阳体育学院党委书记王钰清说。

王钰清认为,这枚金牌不仅仅是中国的荣誉,对于沈阳体育学院来说也是历史性的,“大家知道沈阳体育学院是中国走向奥运的起点,在84年前,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上,就在沈阳体育学院的这块土地上,中国的运动员刘长春开始了冲击奥运的历程,我们用了84年的时间,在夏季奥运会上由体院学生完成了历史夙愿,全校几代人为这个时刻等了84年,我们非常激动。”

临行前获赠老师诗词

郑姝音夺冠的一刻,沈阳体育学院沸腾了,作为该校的学生,她是首位夺得夏季奥运会冠军的选手,除了自身的技战术素质过硬,王钰清还给沈阳晚报记者透露了幕后故事。“去里约之前,我到北京去看过她,她当时和我说,‘老师,这次我要证明我自己,但是你要帮助我。’我说好啊,怎么帮你?郑姝音说,‘老师,你送我几本书吧。’”

在王钰清看来,郑姝音能在大赛来临前选择读书,证明她心静如水,非常淡定,“我当时送给她几本散文,都是比较安静的书,但我也给了她一本非常激奋人心的书,这本书也是由我参与编写的《中国奥运冠军风采诗词集》,我们为索契奥运会之前的中国所有213个奥运冠军,每人写了一首诗词。”在收到书后,郑姝音就和王钰清说,希望在她夺冠之后,王钰清能给她也写上一首。不过,让郑姝音没有想到的是,在她即将踏上飞往里约班机的一刻,王钰清提前给她写了一首《七律》。

《七律》

――作者王钰清为郑姝音出征里约壮行

玉树婷婷俏丽姝,桑巴鼓角赴征途。

百劫身历云归淡,万洗沙淘色更足。

拦路无非惜自我,摘星全赖硬功夫。

不为缭乱心旌动,信有龙泉斩於菟!

冬夏奥运均斩获金牌

郑姝音能够获得奥运金牌,与她辛苦的训练和良好的技战术素质分不开,而临行之前,对她有知遇之恩的母校的支持,在思想上必定给了她巨大的力量。“我在短信中就和她说,你能站在里约的赛场上,你就赢了,因为在夏季奥运会中,除了北京奥运会,你是第一个站在境外奥运会赛场上的沈体学生,不管对手如何,你要先战胜自己。”

说到这里,王钰清显得非常激动,“十年前,韩晓鹏拿了冬奥会的金牌,十年之后,我们又拿到了夏季奥运会的金牌。我们体院几代人的梦想能够实现,我非常激动。虽然梦想实现了,但中国体育依旧任重道远,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育已向多元化发展,随之而来是人们对于体育的评价也呈现多元化,不管怎样,我们体育人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永远追求卓越。”

郑姝音沈体教练――“冠军是对她的褒奖”

郑姝音夺冠的一刻,曾带过她的沈阳体育学院跆拳道教练刘宏伟激动不已,他第一时间与家人、朋友们分享了爱徒夺冠的喜悦。在接受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采访时,刘宏伟认为郑姝音之所以能夺冠,主要赢在发挥稳定和进攻果断,尤其是在攻击节奏的把握上,非常准确。

回忆起郑姝音刚到沈阳体育学院求学的经历,刘宏伟记忆犹新,“,郑姝音刚来体院的时候,由于年龄比较小,当时的身体素质还不是很好,虽然力量不足,但是我们看到她柔韧性非常好,就根据这个特点,安排一些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刚开始参加全国比赛也是输多胜少,随着比赛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成熟,成绩越来越好。”

从2010年首届青奥会冠军到全运会冠军,从去年的世界大奖赛总决赛冠军到如今的奥运会冠军,郑姝音可谓一步一个脚印,“郑姝音这个孩子特别聪明,而且训练很认真,能够取得冠军,是对她的褒奖。”郑姝音的另外一位教练牟晓丽说。对于这场奥运决赛,刘宏伟点评道:“郑姝音身高1.92米,身高腿长,她始终是保持进攻的态势。这场比赛,她在控制节奏方面做得非常好,包括在得分时机的把握方面,而且在进攻的节奏方面,选择也非常准确。”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 周舟

启蒙教练激动落泪――“姑娘,我为你骄傲!”

当郑姝音夺冠的一刻,她的启蒙教练――丹东市体育运动学校跆拳道教练姜成林尤为激动,这对犹如父女般的师徒之间尽管隔着一道屏幕,但他还是想对爱徒说一声:“姑娘,我为你骄傲!”

郑姝音9岁时,她身体条件的出色,被姜成林一眼选中,从此,郑姝音开始接触跆拳道。在10年的相处中,姜成林对待郑姝音像女儿一样,就连当年自己的儿子高考,他都没有过多关注,而是把精力都放在陪郑姝音训练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因为年龄小、起步早,郑姝音逐渐在和同龄人的比拼中占据上风。2010年郑姝音代表中国队参加了首届青奥会并夺得冠军,回国后她正式入选中国女子跆拳道队。

姜成林告诉记者,他一宿没合眼。以往,他不敢看郑姝音的比赛,但这次奥运会比赛,他的徒弟们都来到了他家。“我真是不敢看郑姝音比赛,就不断用酒灌自己,想让自己早点睡,可越喝越睡不着。”比赛结束后,姜成林开心地笑了,接受采访时,他的眼圈有些红了,他说:“恨不得马上跟她通话,分享此时激动的心情。”事实上,比赛后第一时间联系上根本不可能,现场还有很多程序要进行,光是赛后尿检就花了几个小时。所以每次郑姝音赛后和姜成林联系,都需要好几个小时后。虽然姜成林对于这个约定早已习以为常,但他仍然想对郑姝音说一句:“姑娘,我为你骄傲!”

国家队队友杨艺――“金牌是努力的最好回报”

郑姝音在国家队的队友杨艺看来,郑姝音能够拿到这枚奥运金牌,与她的刻苦训练是分不开的,“她非常努力,在前往里约之前的这一段时间里,她确实承受了很大的压力,通过教练的指导和自己艰苦的训练,能够取得冠军,很不容易。”杨艺说。

杨艺与郑姝音同是辽宁丹东人,并且一起从丹东来到沈阳,又一起来到沈阳体育学院进修。作为国家队的队友,他对郑姝音非常了解,“她的特点是身高优势,击头能力和直线的推击能力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强了在这方面的训练。虽然赛前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是能坚持走到这一步,拿到奥运冠军,是她自身努力的结果。”

篇7:里约奥运中国首金张梦雪励志的故事

里约奥运中国首金张梦雪励志的故事

冠军之路:

这个出生于1991年的济南槐荫姑娘,进入济南市体校射击队进行训练,师从王红丽教练,“我带了梦雪四年,一直到省运会,当时张梦雪参加了我们的选拔夏令营,一开始表现很不错,也就正式开始了射击生涯。”而据了解,因为那时张梦雪的学习还不错,当时也有不少人还为她惋惜过。

张梦雪20进入省队,之后入选了国家队,世界杯拿到银牌,就在里约奥运会正式赛前,这个济南姑娘还说,自己是年轻队员,里约奥运会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压力,只是希望通过奥运会为以后更多的大赛打好基础,能走到今天要感谢济南母校的王红丽教练。

教练眼中:

在教练眼中,“稳”是张梦雪留给他们的最深刻印象。济南体校教练王红丽是张梦雪的启蒙教练,她至今还记得她第一次见到张梦雪时候的情形。“我记得那次是她的学校组织夏令营,老师选了几个小孩送到我们的射击馆。”王红丽说,通过观察,她发现张梦雪是一个练射击的好苗子,“射击必须稳定,她的稳定很好。”在王红丽的`指导下,张梦雪进步非常快。,张梦雪进入济南市体校射击队进行训练,年,进入山东省队集训。

“射击首要的是把心稳住,最难练的就是练心。”张梦雪的省队教练石震说,他从2006年带张梦雪一直到她进入国家队,张梦雪“心稳枪稳”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大赛,应该算是射击界的新人,能表现出这种稳定大气的风范,我相信,梦雪将来会继续为国家争光。”

父母眼中:

在父母眼中,张梦雪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张梦雪的母亲刘振华说,前两天是她的生日,以往过生日的时候,张梦雪不管训练再怎么忙,总会在晚上0:00左右给她发一条信息,祝福她生日快乐。为了让她安心备战,奥运会开始前几天,家人就不主动联系她了,怕她分心。刘振华生日当天,张梦雪还是记得发来了信息,这让她非常幸福和自豪。

教练所说的“稳”,在父母心中是张梦雪的“韧劲”。其实,张梦雪走上射击道路,还曾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刘振华说,张梦雪从小学习成绩非常好,是一个“学霸”,当年要走上射击道路时,家里不是特别同意,经过抉择,最终还是选择了射击。

“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张梦雪的父亲张杰生说,面对日复一日的训练,张梦雪的韧劲表现了出来。以前,无论刮风下雨,张杰生都用自行车送张梦雪去训练,晚上接回家后往往已是夜里9:00。训练中,有时遇到挫折,或者有厌倦情绪,张梦雪都靠一股韧劲坚持了下来,十年磨一剑,最终站上了奥运会的冠军领奖台。“十年的付出没有白费。”张杰生说。

张梦雪首金励志故事:父亲用自行车轮载出来的冠军

8月7日,中国姑娘张梦雪在射击女子10米气 决赛中夺冠,中国本届奥运会首金终于诞生,这也是她个人的首枚国际大赛金牌。张梦雪这匹奥运黑马,在她涉足射击运动之前,家里祖祖辈辈从来没有走出过职业运动员,多亏贵人慧眼发现了她的射击天赋,下面三联小编为大家介绍奥运冠军背后的故事和成长历程。

当济南姑娘张梦雪打完最后一枪,平静地回头望向观众席时,大半个地球之外的家中,张梦雪的全家已是欢声笑语一片,其中还夹杂着爸爸妈妈的沙哑哭声。

张梦雪最初并没有意识到她为中国代表团夺取首金,而在济南观看现场直播的家人,已经从倒数第二枪开始提前庆祝。

这枚金牌的意义,这枚金牌的来之不易,让张梦雪的父亲张杰生与张梦雪的省队主管教练石震相拥而泣。“哥哥,咱孩子争气!”石震哽咽着说。

贵人慧眼发现了射击天赋

张梦雪家是一个正宗的老济南家庭,在她涉足射击运动之前,家里祖祖辈辈从来没有走出过职业运动员。要说运动天赋,那应该来自于张梦雪的父亲张杰生。

记者与张杰生攀谈的过程中,这位老实讷言的济南汉子经常词穷,然后搓搓手望向孩子的母亲刘振华。“张梦雪天生性格沉稳,这一点随她爸爸。咱家也没有人搞体育,就她爸爸喜欢游泳,而且游得非常好。”刘振华说。

这个朴实而普通的济南家庭,如同千千万万济南家庭一样,曾经寄希望于让孩子好好学习然后出人头地,从来没有想过他们家姑娘有朝一日能够成为运动员,更别说奥运冠军了,

但是,仿佛是命中注定一般,张梦雪的射击天赋,终究被贵人发现了。

张梦雪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优异,从济南市纬二路小学毕业之后,升入济南市二十七中,成绩一直稳定在班级前五名。如果照着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张梦雪应该会考入省城的重点高中,然后再考上大学。

但是,初中一年级时的暑假活动,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当时二十七中在长清举办了夏令营活动,其中有射击体验这个项目。轮到张梦雪射击时,她学校的体育老师看到这个女孩子不一般,然后就说,让你爸爸来学校和我聊聊。”母亲刘振华说。

张梦雪的人生就此转折——她先是利用周末时间在济南市体校练习气步枪射击,随后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济南市体校教练王红丽。王红丽女士从事气 教学,她发现了张梦雪的气 天赋。

接下来,为了张梦雪是否要走专业道路,济南市体校和济南市二十七中开始了一番拉锯战。体校不愿放弃这个天才,而二十七中不愿意让品学兼优的孩子去搞射击。

“还是拗不过教练,体校特事特办,把张梦雪挖了过去。”提起这段往事,张杰生和刘振华对孩子的两所母校感激不尽。

自行车轮载出来的奥运冠军

张梦雪误打误撞来到了体校训练和学习,但是这并不能让张家人放心。

“我们心里没底呀!谁知道孩子能练到什么程度。一个女孩子,我们不放心让她小小年纪住校,所以她爸爸风雨无阻,天天骑着自行车接送张梦雪上学和放学。”母亲刘振华回忆起这段往事,眼角含泪看着丈夫张杰生。

“我们给孩子说,咱既然开始练了,那就没有回头路了。没想到,张梦雪练了3个月就拿到一个好名次。这些年来,作为家长,我们看着孩子一步步成长,非常不容易。咱没有关系,能走到这一步,完全是靠实力。”

“我们非常感谢所有带过张梦雪的教练员,尤其是她的省队主管教练员石震。从2006年到20,张梦雪跟着石震教练员练了8年,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吧!”刘振华说。

至今,张杰生夫妇一直住在纬七路的一所老式单位宿舍,这个家庭无法给予张梦雪太多物质方面的呵护,但是这个家庭的教育,让张梦雪得到了完整的人格培育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张梦雪这孩子有时候说出来的话能让我们吓一跳,觉得这孩子还挺有觉悟的。一次,张梦雪和全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突然说,我是花你们这些纳税人的钱在搞运动,所以我必须好好训练报答你们。”

如今,张梦雪对着刘振华说出的话,已经用一枚奥运金牌,而且是中国代表团的首金,作为回馈报答了祖国和人民。

20,张梦雪参加在韩国举办的气 世界杯赛,并且拿到了亚军的成绩。这就意味着,她为中国军团赢了一个宝贵的里约奥运会气 射击席位。随后,经过多轮残酷的射击国家队内部竞争,她如愿拿到了里约奥运会的参赛资格。

任何人都没有想到,当年爸爸自行车后座的那个安静姑娘,如今已经乘风破浪,成了奥运冠军。

教练高喊“老天爷是公平的”

多年的交往,山东省体校教练员石震已经和张梦雪家亲如一家人,他对张杰生言必称“哥哥”,对刘振华言必称“嫂子”,完全没有教练员的架子。

7日晚上,石震见证了徒弟成为奥运冠军的历史时刻,当所有人激动地流下泪水时,石震反而相对平静。

利用抽烟凝神的工夫,石震走到一边袒露了心声。

因为一些不可言说的原因,石震与张梦雪这对师徒,曾经并不被省队看好。在发给媒体的《山东省参赛里约奥运会运动员信息表》中, 张梦雪的“省队主管教练”这一栏是空白的。“我知道,我知道,这里面有故事。”

石震深吸了一口烟,无意诉说那些过往。

石震只是用他粗壮的双手握着记者的双手,不停地说,“老天爷有眼,老天爷是公平的!”他的眼角湿润了。

“张梦雪能进入国家二队已经很不容易了,打入一队更是不容易。张梦雪夺取金牌,一半是给自己争气,一半是给我争气!”石震说。

每一位奥运冠军的诞生都是不容易的。石震说,“张梦雪尤其不容易!”

篇8:里约残奥会冠军张亮敏的辉煌故事

一枚金灿灿的奥运金牌

出生于1985年的张亮敏还不满27岁,16岁时被上海市残疾人体训中心的教练选中,一年后就在于韩国举行的20远南运动会上包揽铁饼、标枪和铅球三个项目的金牌。在随后的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张亮敏揽下铅球、标枪和铁饼三个项目14枚金牌。

不过张亮敏的奥运会冠军之路却格外曲折。她的视力被国际残奥会伤残检测鉴定为“全盲级别”(F11级)。但在20雅典残奥会和北京残奥会上,她所参加的项目里却没有F11这个级别,她只能去参加残疾程度略轻的F12级的比赛。结果她在雅典获得了铅球项目的第七名,在北京获得了铁饼银牌,遗憾地与金牌擦肩而过。

虽然伦敦残奥会上终于有了F11级的项目,但在今年3月,因为饱受腰间盘突出和肘关节伤病的折磨,张亮敏甚至打电话给教练宋国超说:“教练,我不想练了。”所幸最终张亮敏坚持了下来,而上天也给予了她最想要的褒奖——一枚金灿灿的奥运金牌。

夺冠喜讯传到家中

19时40分,亲戚在网上看到消息:“F11(全盲)级铁饼比赛开始了”;

20时10分,网上实时公布:“第四轮试投,张亮敏投出40.11米的好成绩,成绩暂时领先。”张亮敏的父亲张新振想了想:“这距离她在去年世锦赛上创造的世界纪录还差31厘米。”母亲居芳英说:“囡囡这几天手痛得厉害,又要针灸,又要打封闭,一直没法练习。”

焦灼的等待总是显得特别漫长,居芳英好几次轻声默念“加油!加油!”

20时30分,电话响了,外甥在网上看到了赛果:“六轮全投完了,40.11米,阿拉敏敏得金牌了!”

上海籍选手的`第一枚伦敦残奥会金牌诞生,张亮敏家顿时沸腾了。居芳英只顾得上对电话那头的外甥不断说“谢谢”,张新振则没说几句话就眼眶发红,声音颤抖起来。

20时55分,上海市副市长姜平和市残联、市残疾人体训中心的领导赶到张亮敏家,送上鲜花。正说话间,21时05分,居芳英的手机响了,原来是女儿的队友帮她打来了电话,让父母放心。小屋再一次沸腾起来……

安静下来后,张亮敏的父母和上海市残疾人体训中心训练科副科长宋国超,与记者聊起了张亮敏的训练生涯。

训练次年包揽三金

张亮敏从小喜欢唱歌,还自学成才,在全国性的比赛中获得过第二名。不过,16岁那年,市残疾人体训中心去她所在的上海市盲童学校选苗子,一眼就相中了身高1.7米、体重90公斤的张亮敏。一开始,做着文艺梦的张亮敏还不太愿意,启蒙教练肖指导为了说服她,甚至跟进了卫生间。

教练的眼光很准,张亮敏果然是块“好材料”。年,她参加在韩国举行的远南运动会,包揽铁饼、标枪和铅球三个项目的金牌;至2006年,她又相继在全国残运会、香港青年世锦赛、马来西亚远南运动会上包揽这三个项目的金牌。

三朝元老终圆梦想

张亮敏家中,客厅和卧室里摆满各种奖杯、奖状、奖牌。不过,她与奥运金牌的缘分,一直差那么一点点。年雅典残奥会,因对盲人选手进行分级,所以张亮敏参加的F11(全盲)级别取消了。

20,张亮敏再战北京,因为未设F11级,她参加了残疾程度略轻的F12级别比赛,屈居第二。

伦敦残奥会终于有了F11级项目。谁知今年3月,宋国超接到了张亮敏的电话:“教练,我不想练了。”原来,除了腰间盘突出和肘关节的老伤,困扰张亮敏的是训练成绩始终不理想。经过两个半小时长谈,张亮敏终于摆脱了困扰,重新投入训练。昨晚,这位28岁的上海选手,终于在伦敦残奥会的赛场上圆了梦想。

篇9:奥运举重冠军张湘祥的成长故事

8岁时为了减肥去体校

张湘祥出生于1983年7月,爷爷是革命烈士。张爸爸回忆说,张湘祥走上举重的道路实属偶然。9岁那年暑假,当时在工厂从事电焊工作的母亲黄玉曼和做房屋装饰工作的父亲张雨和都没办法照看孩子,为了管住顽皮的他,黄玉曼便把湘祥带到了龙岩市少体校,交给了她的同学——当年少体校的校长林永乐,张妈妈最初是想让湘祥学习乒乓球。没想到,林永乐一看到壮实的湘祥就立刻摸摸他的手,捏捏肌肉,知道他是块练举重的好料,立刻打电话给体校里的举重教练朱日平,朱兴奋地骑着摩托车奔到学校“验货”。

9岁时张湘祥开始练举重

9岁的张湘祥开始练举重,当时他是龙岩市一个普通体校举重队乙组的孩子,相当于小学一年级。最早的训练内容很基本,甚至包括给那些甲组的大孩子们拿衣服、递水壶、拎鞋子。在被张湘祥等一众小孩子服务的甲组生中,就有石智勇。石智勇是雅典奥运会62公斤级举重比赛的冠军。

一次意外让他无缘雅典

在朱日平教练手下训练一段时间后,六年级时,张湘祥被北京体育大学的.举重教练谢勇看中,远走北京,开始新的举重生涯。,张湘祥以业余队员的身份,参加全国举重冠军赛,获得56公斤级的冠军。如此出色的表现让他随后被选入国家举重队,成为队里最年轻的小将,在名帅陈文斌的指导下,全力备战奥运会。悉尼奥运会上,刚满17岁的湘祥勇夺男子举重56公斤级铜牌,成为中国举重史上最年轻的奥运奖牌得主。

,考虑到张湘祥身材偏高、体重偏重等相对56公斤级对他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总局决定让张湘祥改打62公斤级。然而,20张湘祥在一次训练中,腰部受伤被送去医院后,由于医生的疏忽,导致张湘祥伤情加重,并且很快失去了知觉。这次严重的伤病几乎让他的举重生涯就此结束。虽然湘祥坚强地出现在雅典奥运会选拔赛赛场上,但在抓举比赛中三次试举无果,被无情地挡在通向雅典的大门外。

蛰伏四年 神童完美归来

接下来的三年里,这名举重天才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其间,张湘祥消极过,困惑过,但最终没有放弃。因为他割舍不下熟悉的杠铃,还有那沉甸甸的奥运梦想。

,张湘祥回到了国家队,成绩慢慢恢复并提高。中国举重队男队总教练陈文斌对张湘祥赞叹不已:“张湘祥很不容易,他的心理素质可以说是国家队前几位的。”

年的全国举重冠军赛,在这场决定奥运资格的关键战役中,张湘祥爆发了,他从高手云集的62公斤级中脱颖而出,夺得抓举、挺举和总成绩3枚金牌。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回报。昨晚,昔日的“举重神童”张湘祥终于站在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

举重队内罕见的“硕士力士”还写得一手好字

张湘祥的帅是大家公认的,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他还是目前举重队里学历最高的。今年他已完成了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的全部课程,顺利地拿下了硕士学位,成为举重队内罕见的“硕士力士”。

张湘祥说:“读书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妈妈曾吓唬我说,如果不好好学习,以后练不了举重了,回家连个看门的工作都找不到。”张妈妈对张湘祥在学习方面的要求非常具体,首先文凭要有,其次字也要写得漂亮,最后就是要掌握好英语。

张妈妈这样解释这些看似对运动员来说很苛刻的要求:“文凭是能有个起码的学历承认,而字如其人,人长得挺帅的,字写出来像猪扒一样多难看啊。而如果字写得好,英语也会来几句,这个孩子就很OK了。”

这些要求虽然苛刻,但是聪明的张湘祥还是完成了母亲的心愿。他现在已经是研究生,并且写得一手好字,有时候他的妹妹用英文跟他在网上聊天,湘祥就用中文回复过去。对于“祥祥”的未来,张爸爸说,希望他继续攻读,争取念到博士。

篇10:里约奥运中国首金张梦雪的故事

江山代有才人出!在两届奥运会冠军郭文珺意外失手无缘决赛后,赛前并不被人看好的小将张梦雪异军突起,以总成绩199.4环夺得女子10米气手枪的冠军,为中国代表团斩获里约奥运会的首枚金牌。

资格赛上,夺冠热门郭文珺表现平平,前三组都只打出了94环,最后一组状态虽有所回升,但也只打了96环,资格赛成绩最终定格在378环,位列第30名无缘决赛。小将张梦雪则以384环的成绩位列第7,顺利晋级最后决赛,避免了中国射击队在该项目上的全军覆没。

谁也没有想到,杀进决赛的张梦雪竟然一发不可收拾,在打完第11枪后就一直处于领先位置。随后更是打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10.9环,一下将优势从0.8环扩大到了2.2环。正是这神奇的一枪极大提升了张梦雪的自信,在只剩最后三枪的情况下,除非张梦雪出现重大失误,否则金牌不会旁落。果然,最后三枪,张梦雪打出了9.9环、10.3环和9.2环,以领先第二名2.3环的巨大优势稳稳地将金牌收入账下。

夺冠之后,张梦雪表现出了与她年龄极不相符的沉着与镇定,她只是转过身微笑着朝看台鞠了一躬,直到看见自己的教练,她才终于绽放出轻松的笑容。她跑向射击队总教练王义夫,王义夫拥抱了自己的爱徒。对于中国代表团来说,这枚金牌来得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说起自己练射击,张梦雪也觉得纯属“意外”。据她回忆,最开始练射击是因为陪一个小学同学去,结果自己却被教练看中了。一开始,家人也很难作出决定是让张梦雪练射击还是继续在普通学校上学。两难之下,张梦雪决定先跟着体校练练,看一下自己是否是那块料。半年之后,张梦雪进步神速,教练也认为她很有射击天赋,适合进入专业队。“既然我当时也挺想练,那就这么定了!”其实,当时张梦雪所在的学校不太想让她走,“因为那时我学习还挺好的。”但既然作出了选择,张梦雪决定要一往无前地走下去。

如今,成为奥运冠军,张梦雪有种被幸福击中的感觉。事实上,本届里约奥运会,中国队对年仅25岁的张梦雪并没有成绩上的硬性要求,张梦雪也是抱着锻炼的目的来到里约的。不过,在首日无金的大背景下,这位山东姑娘却给国人带来了巨大的惊喜。谈到关键时刻那神奇的10.9环,张梦雪坦言:“10.9环在训练中我也曾打出过,当时就是精力集中,专注在动作上,所以打出10.9环也不意外。”张梦雪这枚金牌是中国队本届奥运会的首金,但全情投入的她居然并不知情,“是真的啊?其实首枚金牌也没什么感觉,但是能够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国家争光是件很自豪的事情。”

篇11:里约奥运中国首金张梦雪的故事

8月7日,张梦雪踏上领奖台。当日,在里约奥运会射击女子10米气手枪决赛中,中国选手张梦雪以199.4环的成绩夺得金牌,为中国代表团摘得本届奥运会首金。新华社记者王丽莉摄

新华社济南8月7日体育专电(记者萧海川、吴书光)当中国射击选手张梦雪在女子10米气手枪决赛中以199.4环夺得中国军团在里约奥运会上的首枚金牌后,在家一直观看直播的张梦雪的父母为女儿这么多年在射击场上的打拼感叹到“孩子不容易”。

在张梦雪济南家中,张梦雪家人观赛时都很紧张。当她以第七名进决赛后,大家齐声欢呼并开了一瓶红酒庆祝。当张梦雪越打越好直至最后夺金时,她的爸爸张杰生一直在笑,妈妈刘振华则哭了,他们感叹地说:“这么多年,孩子不容易。”

张梦雪进入山东省队,里约奥运是她首次参加奥运会。张梦雪在山东队的教练石震说:“她在赛前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拿了金牌,为中国代表团拿了首金,十分长脸,很骄傲。”

张梦雪的启蒙教练、济南市体校的王红丽说:“在逆境中不服输,善于打翻身仗,这就是张梦雪的比赛风格。”王红丽认为,与同届小运动员相比,张梦雪身上有股灵气,心理稳定、善于动脑。

“张梦雪永远是最棒的。”王红丽说,希望张梦雪在今后的比赛中走得更远。

张梦雪的夺冠在家乡济南引发强烈反响。济南市民张林看完比赛后说:“济南姑娘就是实在,连自己是首金都不知道。心无杂念才能绝处逢生。”在微信朋友圈中,多位山东媒体人表示,“山东姑娘张梦雪为中国代表团夺得首金,骄傲自豪”。

篇12:奥运乒乓球冠军张继科的励志故事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短短445天内,青岛乒乓球名将张继科以风卷残云之势连夺世乒赛、世界杯、奥运会男单金牌,成为史上最快成就大满贯伟业的运动员。一路走来,张继科有年少成名后的意气风发,有误入歧途后的迷途知返,也有卧薪尝胆后的蓄势后发。虽然成长经历一波三折,但他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

从小就不服输

张继科的父亲张传铭是岛城资深的专业乒乓球教练员。有趣的是,张传铭一开始并不希望张继科子承父业,对足球情有独钟的他原本想把儿子培养成足球运动员,之所以给儿子起名“继科”,是因为“白巫师”济科是他最喜欢的.球星。

然而,中国男足1993年在世界杯预选赛中爆冷输给也门队,又一次没有“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让张传铭失望透顶,他也因此改变了让张继科投身绿茵场的初衷。因为遗传了父亲的运动基因,天赋异禀的张继科第一次拿起乒乓球拍就爱不释手。

当时,张传铭在家里摆了一张乒乓球台,一有时间就教张继科打球。1995年,当7岁的张继科来到青岛第二体育场,师从启蒙教练申蓬华接受专业训练时,虽然反手技术尚显稚嫩,但正手技术已然有模有样。

在申蓬华看来,张继科能有今天的成就,是汗水浇灌的必然结果。每当踏上训练场,张继科都会心无旁骛,练起球来一丝不苟,不像有的孩子教练在时装模作样,教练不在时就趁机偷懒。一次,申蓬华偶然间指出张继科存在“左右摆速不够快”的弱点。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那天下午,张继科专门找了一个小队员给自己发球,专练左右摆速。练完后,他找到申蓬华:“教练,你看我现在快不快?”这个细节令申蓬华印象深刻。

永不服输也是张继科登上世界之巅的关键。与其他小队员和大队员交手时抱着“小输即赢”的心态不同,张继科从不认为输给大队员是正常现象,反而会充分吸取失败教训,及时弥补差距。正是凭借这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张继科把成长路上的一块块“绊脚石”变成了“垫脚石”,逐渐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张继科勇夺世青赛男单冠军,藉此晋升至国家一队。

浪子回头金不换

自古英雄出少年。年仅15岁就进入国家一队,与孔令辉等偶像朝夕相处,彼时的张继科意气风发,甚至因此而目空一切。然而自古英雄也多磨难。,张继科为自己的年少轻狂付出了惨重代价,因为违反队纪,他被退回山东队。

虽然深受打击,但张继科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很快振作精神。因为他深知,只要自己洗心革面,就一定能用出色的成绩再度敲开国家队的大门。那段时间,除了每天三练,张继科深居简出,就算是出门,也往往戴着一顶棒球帽,不想让别人认出他来。更令主管教练尹霄担忧的是,彼时的张继科沉默寡言,好像随时都会憋疯一样。

为了帮助弟子将心中的压抑情绪完全释放出来,一天,尹霄突然开车带着张继科来到训练馆的后山,从车上搬下来几十个瓷质盘子,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张继科:“把这些盘子都给我摔碎了!”见一头雾水的张继科有所迟疑,尹霄趁机因势利导:“你必须跟以前的自己彻底决裂,如果有决心,就一口气把它们都给我摔碎了!”在张继科把盘子一一摔碎后,尹霄还不算完,连续几天都带着他到后山摔盘子,直到张继科彻底走出这段阴影。

篇13:奥运“00后”冠军任茜的励志故事

讲述夺冠

任茜在半决赛时第二跳和第四跳曾发挥失误,本决赛仅排名第三。但到了决赛时,任茜这两跳发挥近乎完美。“其实跳之前是有些紧张的,”任茜笑容灿烂,“不过心态和半决赛时不一样了,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跳这么好。”记者戏称她“有如神助”,任茜笑得合不拢嘴。

虽然年龄不大,但夺得金牌的任茜显得非常淡定,领奖台上的她笑容不多,取代而之的是一钟冠军的霸气。“其实我刚才在后台偷偷哭了,你没有看见。”任茜小声告诉记者,“还是非常激动的。”任茜来自于单亲家庭,夺冠后最想感谢的就是自己的妈妈,“特别感谢妈妈,她付出了很多。”

任茜今年只有15岁,对她而言前途一片光明。“我会继续练得,直到练到跳不动为止!”她将会是中国女子10米台跳水的新希望。

其实任茜身上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茜”有两个读音,平日里任茜的队友和家人都会称她为任茜(xi)。但是在里约报名的时候,不小心将她的名字报成了Ren Qi奥运“00后”冠军任茜的励志故事n。于是在外国媒体眼中是一个叫做Ren Qi20奥运“00后”冠军任茜的励志故事n的中国小姑娘夺得了冠军,但对她而言,小姑娘还是喜欢别人称呼自己为Ren Xi。

外公紧盯着屏幕里的外孙女

北京时间8月19日凌晨三点,在成都市青羊区的任茜家中,一夜未眠的外公、外婆和舅舅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今年,为了看任茜的比赛,他们特意购置了新的大电视。

66岁的外公肖传礼坐在沙发上,从比赛一开始,他便紧盯着屏幕里的外孙女。第一跳结束,任茜排名第四。随后的第三跳,任茜跳出了近乎完美的94.05分,总分达到256.85分排名第一。“简直太美了!”他这样向记者描述任茜逆转夺冠时自己的心情。

任茜最早与体育结缘,便是在肖传礼的影响之下。肖传礼是个体操迷,他回忆,在任茜不到三岁的时候,他第一次带外孙女去体育学校玩,“看到体操训练课,茜茜就贴着玻璃不想走”。

“任茜第一次来我这里上课时还不到三岁,头发有点自然卷,很乖巧,像‘洋娃娃’一样。”回忆任茜在成都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体操队的学习经历,陶丽汀说,不爱说话的任茜从小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有一次学校训练仰卧起坐,动作不达标的.任茜下课后一直反复练习,老师让任茜休息,可任茜坚持练习,直到动作规范为止。

进入中国跳水队后,任茜逐渐开始参加大型国际赛事,她曾在第16届国际泳联世锦赛跳水女子单人十米台决赛中遗憾摘银,也曾以最后一跳满分的好成绩在跳水世界杯夺冠。里约夺冠,使她成为中国首个“00后”奥运冠军。

“天才少女”的背后,往往是加倍的艰辛努力。肖传礼回忆,任茜在四川省队的时候,没有放过一天假,周末也从未休息,坚持训练。“有时候训练下来又累又饿,茜茜也会偷偷买零食吃,这是孩子的天性嘛。”肖传礼笑道。

采访中,肖传礼戴上老花镜,小心翼翼地从书柜底部取出一个略旧的铁盒。任茜成为跳水运动员以来收获的所有奖牌,都被他套上塑料保护袋珍藏其中。

说起外孙女的乖巧懂事,肖传礼更是滔滔不绝。他拿出任茜参加全国少年儿童跳水锦标赛的得奖照片,告诉记者:“茜茜一直是个懂事的孩子,这次比赛队里发了零花钱,她给我买了烟,给外婆买了水晶手镯,都没舍得给自己花,当时孩子才八九岁。”

“最后一次见到茜茜是国家队在广西的选拔赛,我原想比赛完带她出去玩,可是赛后她匆匆把奖牌交给我,马上又回到北京进行集训了。”肖传礼说,奥运会开始后怕打扰任茜练习,他没有和任茜打过电话,非常思念在里约的外孙女。

“茜茜已经三年没回过家了,我希望奥运结束后,能在家里见到她”,肖传礼说。

篇14:里约奥运跳水冠军吴敏霞的夺冠背后的故事

夺冠之后的感慨

夺冠后,吴敏霞满脸笑容:“今天的比赛太短了,我都没来得及享受呢。室外比赛的不确定因素非常多,困难也非常多,但是我们有坚定的信念。”

对于自己超越郭晶晶的纪录成为传奇人物,吴敏霞并不在意:“郭晶晶对我的成长非常重要,帮助非常大,她在比赛和生活中照顾我,让我慢慢成长起来。不管我是否在成绩上超越她,她一直是我的郭姐,这一点从来不会变。”

作为30岁的老将,吴敏霞透露:“中国跳水的成功关键在于起点一直都比较高,我们这些后辈要更努力去付出,把前辈的精神延续下去。我们的团队非常团结,一起为了共同的梦想和目标去努力。”

“我没想过要坚持这么久,确实挺不容易的,要克服年龄、思想和身体上的各种压力。”说起自己所经历的困难,吴敏霞不愿谈太多。但事实上,作为一个身体条件并无优势,甚至伤病缠身的老队员,坚持对她来讲意味着更多的痛苦和汗水。

“当然想过放弃,想过好多次呢,”吴敏霞笑言,“可这是我的梦想,如果放弃,之前的努力就可惜了。现在拿到了金牌就觉得努力是值得的,但我也曾犹豫过,尤其是在身体已经透支的时候。我脚伤以后,如果不是教练和团队的帮助,我肯定坚持不到今天。”

这位看似柔弱的上海姑娘实则性子倔强,意志顽强。“我的性格非常要强,所以才会一直坚持到现在,因为还没有中国运动员在30岁站上(奥运会跳水)这个舞台,我和秦凯都非常不容易,我们一直相互鼓励。今天我跳出了自己的水平,有这样一个结果很开心。”

吴敏霞把这次制胜的因素归结为两个人的团结,“今天两个人能够同心协力,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在整场比赛发挥得那么出色,我们真的很棒!”谈及以后,她还没有想太多,“我实在是太累了,只想好好放松一下。接下来,先给队友的比赛加油,然后我会再重新学习、接触其他东西,希望能继续为中国体育出一份力。”

吴敏霞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时才18岁,不过,她那时更多的是当师姐郭晶晶的配角。后来,在长达12年的人生历程中,她经历了上海世锦赛和伦敦奥运会并夺得单人桂冠的辉煌,直到现在的里约奥运会,终于成就了属于自己的传奇。“我应该挺伟大的。”吴敏霞笑言。

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也为吴敏霞欢呼:“吴敏霞是一个伟大的运动员,我为她骄傲!”

周继红对吴敏霞不吝惜赞美之词:“作为一个老将,奥运四朝元老,吴敏霞从12岁进入国家队,一直坚持到现在。即将年满31岁的女运动员,真的非常不容易。在这个年龄,她面对这样的身体条件还能够坚持,并且保持这么高的水准,非常难得。她浑身都是伤病,时刻都在和伤病做斗争,非常不容易。我祝贺她,为她感到骄傲,为中国跳水队感到骄傲。”

逐渐痊愈的伤口

作为女子能在跳坛坚持到31岁的,在国家女子跳水队中吴敏霞是唯一的一个。即便是封为皇后的郭晶晶也在30岁之前退出跳坛。那些与吴敏霞同时代的队友和比她年轻的队员很多早已销声匿迹。是能吃苦、不服输和勇于追求的精神令31岁的吴敏霞坚持了下来。在这期间吴敏所经历伤病的痛若和心灵上的创伤是外人所不知道和不能体验得到的。

还有一道伤口未痊愈

吴敏霞一直被先天贫血和先天性胯、髋关节的突出折磨着。吴敏霞在国家队的主管教练刘恒林透露其血色素刚过10克,“这个血色素量对一个搞竞技体育的人来说实在太少了,而且她又是先天性胯、髋关节的突出,导致她训练一过量,胯部就会收不回来,且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严重,她的腰、腿到处都有伤……”但吴敏霞一直坚持着,为的只是她的梦想。

拉伤肌肉的针炙治疗,给大腿扎下一针

吴敏霞就是用这样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创,以及伤痕、泪水创造着她的人生历史和传奇。看到她那伤痕累累的真实记录(图片),让每一个人无不为之感到动容和心酸。

在16日轻松拿下跳水世界杯女子双人三米板冠军之后,阔别上海许久的吴敏霞终于回到了她最初的根——上海东亚跳水俱乐部。熟悉的水池,熟悉的'跳板,甚至是熟悉的饭堂,每一个细节都勾起了吴敏霞无限回忆。从1998年离开俱乐部前往国家队后,她对于上海的记忆几乎都是在这里一点点累积的,如今,过去的片段如画面般铺展开,上海小囡一下子好像又回到了当年那个梦想开始的地方。

获金牌“反哺”斯诺克球台

“霞姐!霞姐!”昨天上午10点,当吴敏霞刚刚踏入上海游泳馆的跳水训练池这边,孩子们就立刻激动了起来。去年这个时候,因为备战全运会,吴敏霞曾和小队员们一起训练过两个月,直到今天,她依然能清楚叫出不少孩子的名字。

冰清、玉洁是一对双胞胎,相似的面孔和高高的个子在队伍里分外惹眼,吴敏霞一下子就认出了她们,三个人亲昵地拥抱了一下,好像是久别重逢的姐妹。冰清、玉洁说,每次霞姐来都会和大家聊一些动作的细节,就好像是大姐姐一样让人安心。吴敏霞听了笑着说:都快30岁了还什么大姐姐啊,阿姨还差不多啊!

这话让现场的人一下子都笑了出来,好像那个原本活泼的上海小囡一下子回来了。

事实上,这么多年国家队的磨砺,从未改变过吴敏霞什么,她甚至更怀念当年在这里的童年,或许,当真的触及儿时的梦想之后,在回望时才会回味着一路的滋味。

现在东亚跳水俱乐部总教练余晓玲是看着吴敏霞长大的,她告诉记者,22楼饭堂里有一件吴敏霞留下的大纪念品,是一个标准尺寸的斯诺克球台。这是吴敏霞2004年拿到首枚奥运金牌后给队里的礼物,说起这份礼物,吴敏霞一下子笑出来。她说,那时她还在雅典,队里的王天凌给她打电话,开玩笑说她现在应该是“反哺”的时候啦。没想到,吴敏霞咨询了一番意见后,自掏腰包给队里添了这个娱乐设施。

韧性和坚持成就一代名将

现在的“霞姐”已然成为上海跳水的金字招牌,就在女子双人三米板拿下世界杯桂冠当天,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给了吴敏霞一个新的封号——上海韧度。这是继姚明的上海高度、刘翔的上海速度之后,又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新名号。而这样一个“韧”字,恰好也精确体现出吴敏霞的个性。

昨天,走在熟悉的跳水池边,吴敏霞想起了很多当年的故事,她说自己最初在这里并不起眼,个子小小的,身体也不好,要不是骨子里的那股子韧性和坚持,她可能今时今日不会站在这里,“真的,今天看到队里那么多小队员,能够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在这里训练时的感受,在这里受过伤、流过泪,大家一起聊天时候开心的那种场景,自己这一路走过来的路,很多东西都值得我去回忆。”

在跳水俱乐部搬到22楼后,吴敏霞住在2216号房,昨天去的时候不巧,因为住在里面的小队员还在训练没有回来,门被反锁了。吴敏霞在门口站了许久,好似在回想着自己当年从这个房间欢快跑出去的画面。出神了许久,她才笑着对身旁的余晓玲教练说,不想不知道,这都是好几年前的事情啦。

1985年出生的吴敏霞即将迈入三十岁,就在采访前她还偷偷地笑着说,双人三米板比赛当天,她才知道队里给她报小了一岁,就这个小细节,让她偷乐了半天,好像真的年轻了一岁一样,但现在想来,当时的开心还真是有些傻乎乎的味道。

对于年龄的恐惧是每个运动员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只是吴敏霞要好一些,她已经拥有了可以拥有的一切,而现在,她只是在寻找接下去的生活,到底该走哪条路。

初三观看里约残奥会作文

有关于青春梦想的励志文章

销售励志正能量文章

关于销售励志正能量文章

经典正能量励志文章

好的励志文章正能量作文精选

关于正能量励志的文章

跳水运动员自强不息的励志故事

给人励志的正能量文章

公司员工励志文章正能量

里约奥运双冠军张翠平的励志故事
《里约奥运双冠军张翠平的励志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里约奥运双冠军张翠平的励志故事(共14篇)】相关文章:

较短的正能量励志文章推荐2023-03-29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作文2023-06-12

里约残奥会乒乓球冠军刘静的励志故事2022-05-30

每日励志文章2023-10-12

精选高考正能量励志文章2023-05-23

里约残奥会冠军周佳敏的励志故事2023-04-01

观看残奥会比赛项目感动作文2023-02-26

高中作文如何引入热点素材的写作秘笈2022-05-13

观看里约残奥会有感作文2022-08-30

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中国女排精神观后感作文2022-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