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四作文

时间:2023-03-13 07:49:56 高二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二语文必修四作文(通用28篇)由网友“爪巴爪巴”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过的高二语文必修四作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高二语文必修四作文

篇1:高二必修四语文作文

和煦的阳光,飘舞的柳絮,翠绿的枝叶,盛开的鲜花,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的图画。在这个风和日丽的假日,我们一家三口驾车去平谷游玩。

到了目的地,我们并没有停下歇息,而是去了平谷峰——东指壶。那里的路曲折而陡峭,如同小肠一般,每一条小路都是U型弯,与秋名的五连发夹弯可说是有得一拼。我们费劲千辛万苦,可算是到了站,

可算是征服了平谷峰,站在山顶,俯览众山小,抗击着凛冽的寒风,此时的心情就一个字——爽!

告别东指壶,我便去了第二个目的地——一线天。山路真陡啊!不一会儿脚就痛了,只得边歇边走,终于走到了一线天。一线天还真是一线,中间的缝隙真细,换了胖人可还过不去呢!两旁山石将天隔开一线,犹如一条笔直的海平线。过来之后我们便看见一条小溪,旁边还有一条山间小路。真有种”山中有山路转弯,高山流水向潺“的味道。我们二话没说,便走了进去。路越走越陡,走着走着,便看见前方有一个八边形的蓝边红砖白瓦小亭,我们立刻跑到那里休息,我感受到了坐着的舒适。休息片刻继续前进,只见一个庞然大物进入视野,走近一看,乃是千年迎客松。这才是真正的美景,它并没有与妖艳的花儿争艳,也没有像它们一样昙花一现,而是静静的在这里,守卫着这座山,十年、一百年甚至一千年……不由地赋词一首:

巍巍山崖,寒风凛冽,飞雪旋挠。望山峰上下,钢显本色;千年古松,褪尽浮华。百年久立,千年不倒。试问谁人能比高?待今日,虽不与争艳,但朝显张扬。

山涧如此婀娜,引无数才子着笔着。惜鲜花绽放,略失。莲荷开苞,只如昙花。一代兽王楚国于莬,最终惨死天王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转眼五一就过完了,回想

篇2: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代的“苏武牧羊”故事广为传颂,千百年来,苏武已成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英雄定格在人们心中,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表现出崇高而又令人震撼的民族气节,有民歌《苏武牧羊》唱道: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下面,我们走进苏武,认识苏武,敬仰苏武。板书《苏武传》。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第二课堂》(第99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学生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朗读课文,熟悉内容。鉴于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较弱,课堂自读或教读非常必要。朗读中重点注意把握: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yún”有误。煴,有二音,读yūn意为“微火”,读yùn意同“熨”);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⑩何以汝为(wéi)见;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注意断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幸蒙/其赏赐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自抱持/武

使(汝)/决人死生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掘野鼠/去(jǔ)草实/而食之

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大臣亡(wú)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四、通过朗读课文,看看谁能够概括地讲述课文的故事来。

五、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同桌间讨论,概括层次意。

[板书]

↗㈠(1-2)苏武身世,出使背景

苏︳1、(3-4)扣留自杀——义不受辱

武︳㈡备受艰辛2、(5)恐吓——威武不屈利诱——富贵不淫

传︳坚守气节3、(6)逼迫——贫贱不移

︳4、(7-8)劝降——私情不动

↘㈢(9-10)匈汉和亲,苏武得返

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还运用插叙,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六、课后同桌间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以便把握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同桌二人,借助字词典、课文_释、《第二课堂(导读)》,解决文言字词句。两人边读边注释边翻译,互相纠正,弄不清的地方问老师。

重点提示:

1、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2、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3、一词多义

重点掌握:当、发、状、辞、及、所、语、因、亡、谢、除(注意总结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

4、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B、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C、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B、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二、教师走近学生身边,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探究: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和利诱誓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有力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主体部分,探究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二、问题探究

1.探讨:课文是怎样从环境和细节描写入手来挖掘人物性格特征的?

【精炼提示】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性格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2.探讨:文章记事有详有略,对卫律和李陵劝降部分详细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

【精炼提示】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唯有坚守信念才会宁死不屈。

3.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部分。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分析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从而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精炼提示】卫律:_求荣、傲慢无礼、阴险狡诈。李陵:与卫律不同,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坚定,因一己之私而背叛祖国投靠匈奴。

4.里各种人物对苏武起了对比的作用,请把文中多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对比,看看对塑造苏武形象有什么作用。

(1)张胜: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事情败露,立即叛变。

苏武:认识清醒,_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气节。

(2)卫律:阴险狡诈,_求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

(3)李陵:意志不坚,因私叛国,痛苦羞愧

苏武:忠贞不渝,心系祖国,无怨无悔

三、总结认识:

1、请用几个概括力的词语总结苏武的性格特征,并谈谈你读了此文有什么思想上的新认识。(略)

2、学习了此文,请谈谈你对人物传记写作有什么认识。(略)

四、巩固训练:

课堂完成《高中新教材第二课堂必修4》(人教版配发)p101-102页练习题。

篇3:高二语文必修四必考知识点

1、《蜀道难》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2、《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4、《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琵琶行》白居易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篇4:高二数学教案必修四

预习课本P103~105,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怎样定义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数乘相同吗?

(2)向量b在a方向上的投影怎么计算?数量积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3)向量数量积的性质有哪些?

(4)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有哪些?

[新知初探]

1.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

(1)两个非零向量的数量积:

已知条件向量a,b是非零向量,它们的夹角为θ

定义a与b的数量积(或内积)是数量|a||b|cosθ

记法a·b=|a||b|cosθ

(2)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

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均为0.

[点睛](1)两向量的数量积,其结果是数量,而不是向量,它的值等于两向量的模与两向量夹角余弦值的乘积,其符号由夹角的余弦值来决定.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记作a·b,千万不能写成a×b的形式.

2.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意义

(1)投影的概念:

①向量b在a的方向上的投影为|b|cosθ.

②向量a在b的方向上的投影为|a|cosθ.

(2)数量积的几何意义:

数量积a·b等于a的长度|a|与b在a的方向上的投影|b|cosθ的乘积.

[点睛](1)b在a方向上的投影为|b|cosθ(θ是a与b的夹角),也可以写成a·b|a|.

(2)投影是一个数量,不是向量,其值可为正,可为负,也可为零.

3.向量数量积的性质

设a与b都是非零向量,θ为a与b的夹角.

(1)a⊥b?a·b=0.

(2)当a与b同向时,a·b=|a||b|,

当a与b反向时,a·b=-|a||b|.

(3)a·a=|a|2或|a|=a·a=a2.

(4)cosθ=a·b|a||b|.

(5)|a·b|≤|a||b|.

[点睛]对于性质(1),可以用来解决有关垂直的问题,即若要证明某两个向量垂直,只需判定它们的数量积为0;若两个非零向量的数量积为0,则它们互相垂直.

4.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

(1)a·b=b·a(交换律).

(2)(λa)·b=λ(a·b)=a·(λb)(结合律).

(3)(a+b)·c=a·c+b·c(分配律).

[点睛](1)向量的数量积不满足消去律:若a,b,c均为非零向量,且a·c=b·c,但得不到a=b.

(2)(a·b)·c≠a·(b·c),因为a·b,b·c是数量积,是实数,不是向量,所以(a·b)·c与向量c共线,a·(b·c)与向量a共线,因此,(a·b)·c=a·(b·c)在一般情况下不成立.

[小试身手]

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两个向量的数量积仍然是向量.

(2)若a·b=b·c,则一定有a=c.()

(3)若a,b反向,则a·b=-|a||b|.()

(4)若a·b=0,则a⊥b.()

答案:(1)×(2)×(3)√(4)×

2.若|a|=2,|b|=12,a与b的夹角为60°,则a·b=()

A.2B.12

C.1D.14

答案:B

3.已知|a|=10,|b|=12,且(3a)·15b=-36,则a与b的夹角为()

A.60°B.120°

C.135°D.150°

答案:B

4.已知a,b的夹角为θ,|a|=2,|b|=3.

(1)若θ=135°,则a·b=________;

(2)若a∥b,则a·b=________;

(3)若a⊥b,则a·b=________.

答案:(1)-32(2)6或-6(3)0

向量数量积的运算

[典例](1)已知向量a与b的夹角为120°,且|a|=4,|b|=2,求:①a·b;②(a+b)·

(a-2b).

(2)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c,=a,=b,求a·b+b·c+c·a.

[解](1)①由已知得a·b=|a||b|cosθ=4×2×cos120°=-4.

②(a+b)·(a-2b)=a2-a·b-2b2=16-(-4)-2×4=12.

(2)∵|a|=|b|=|c|=2,且a与b,b与c,c与a的夹角均为120°,

∴a·b+b·c+c·a=2×2×cos120°×3=-3.

向量数量积的求法

(1)求两个向量的数量积,首先确定两个向量的模及向量的夹角,其中准确求出两向量的夹角是求数量积的关键.

(2)根据数量积的运算律,向量的加、减与数量积的混合运算类似于多项式的乘法

运算.

[活学活用]

已知|a|=3,|b|=4,a与b的夹角为120°,求:

(1)a·b;(2)a2-b2;

(3)(2a-b)·(a+3b).

解:(1)a·b=|a||b|cos120°=3×4×-12=-6.

(2)a2-b2=|a|2-|b|2=32-42=-7.

(3)(2a-b)·(a+3b)=2a2+5a·b-3b2

=2|a|2+5|a||b|·cos120°-3|b|2

=2×32+5×3×4×-12-3×42=-60.

与向量的模有关的问题

[典例](1)(浙江高考)已知e1,e2是平面单位向量,且e1·e2=12.若平面向量b满足b·e1=b·e2=1,则|b|=________.

(2)已知向量a,b的夹角为45°,且|a|=1,|2a-b|=10,则|b|=________.

[解析](1)令e1与e2的夹角为θ,

∴e1·e2=|e1|·|e2|cosθ=cosθ=12.

又0°≤θ≤180°,∴θ=60°.

∵b·(e1-e2)=0,

∴b与e1,e2的夹角均为30°,

∴b·e1=|b||e1|cos30°=1,

从而|b|=1cos30°=233.

(2)∵a,b的夹角为45°,|a|=1,

∴a·b=|a||b|cos45°=22|b|,

|2a-b|2=4-4×22|b|+|b|2=10,∴|b|=32.

[答案](1)233(2)32

求向量的模的常见思路及方法

(1)求模问题一般转化为求模的平方,与向量数量积联系,并灵活应用a2=|a|2,勿忘记开方.

(2)a·a=a2=|a|2或|a|=a2,可以实现实数运算与向量运算的相互转化.

[活学活用]

已知向量a,b满足|a|=|b|=5,且a与b的夹角为60°,求|a+b|,|a-b|,|2a+b|.

解:∵|a+b|2=(a+b)2=(a+b)(a+b)

=|a|2+|b|2+2a·b=25+25+2|a||b|cos60°

=50+2×5×5×12=75,

∴|a+b|=53.

∵|a-b|2=(a-b)2=(a-b)(a-b)

=|a|2+|b|2-2a·b

=|a|2+|b|2-2|a||b|cos60°=25,

∴|a-b|=5.

∵|2a+b|2=(2a+b)(2a+b)

=4|a|2+|b|2+4a·b

=4|a|2+|b|2+4|a||b|cos60°=175,

∴|2a+b|=57.

两个向量的夹角和垂直

题点一:求两向量的夹角

1.(重庆高考)已知非零向量a,b满足|b|=4|a|,且a⊥(2a+b),则a与b的夹角为()

A.π3B.π2

C.2π3D.5π6

解析:选C∵a⊥(2a+b),∴a·(2a+b)=0,

∴2|a|2+a·b=0,

即2|a|2+|a||b|cos〈a,b〉=0.

∵|b|=4|a|,∴2|a|2+4|a|2cos〈a,b〉=0,

∴cos〈a,b〉=-12,∴〈a,b〉=2π3.

题点二:证明两向量垂直

2.已知向量a,b不共线,且|2a+b|=|a+2b|,求证:(a+b)⊥(a-b).

证明:∵|2a+b|=|a+2b|,

∴(2a+b)2=(a+2b)2.

即4a2+4a·b+b2=a2+4a·b+4b2,

∴a2=b2.

∴(a+b)·(a-b)=a2-b2=0.

又a与b不共线,a+b≠0,a-b≠0,

∴(a+b)⊥(a-b).

题点三:利用夹角和垂直求参数

3.已知a⊥b,|a|=2,|b|=3且向量3a+2b与ka-b互相垂直,则k的值为()

A.-32B.32

C.±32D.1

解析:选B∵3a+2b与ka-b互相垂直,

∴(3a+2b)·(ka-b)=0,

∴3ka2+(2k-3)a·b-2b2=0.

∵a⊥b,∴a·b=0,

又|a|=2,|b|=3,

∴12k-18=0,k=32.

求向量a与b夹角的思路

(1)求向量夹角的关键是计算a·b及|a||b|,在此基础上结合数量积的定义或性质计算cosθ=a·b|a||b|,最后借助θ∈[0,π],求出θ的值.

(2)在个别含有|a|,|b|与a·b的等量关系式中,常利用消元思想计算cosθ的值.

层级一学业水平达标

1.已知向量a,b满足|a|=1,|b|=4,且a·b=2,则a与b的夹角θ为()

A.π6B.π4

C.π3D.π2

解析:选C由题意,知a·b=|a||b|cosθ=4cosθ=2,又0≤θ≤π,所以θ=π3.

2.已知|b|=3,a在b方向上的投影为32,则a·b等于()

A.3B.92

C.2D.12

解析:选B设a与b的夹角为θ.∵|a|cosθ=32,

∴a·b=|a||b|cosθ=3×32=92.

3.已知|a|=|b|=1,a与b的夹角是90°,c=2a+3b,d=ka-4b,c与d垂直,则k的值为()

A.-6B.6

C.3D.-3

解析:选B∵c·d=0,

∴(2a+3b)·(ka-4b)=0,

∴2ka2-8a·b+3ka·b-12b2=0,

∴2k=12,∴k=6.

4.已知a,b满足|a|=4,|b|=3,夹角为60°,则|a+b|=()

A.37B.13

C.37D.13

解析:选C|a+b|=?a+b?2=a2+2a·b+b2

=42+2×4×3cos60°+32=37.

5.在四边形ABCD中,=,且·=0,则四边形ABCD是()

A.矩形B.菱形

C.直角梯形D.等腰梯形

解析:选B∵=,即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0,即对角线互相垂直,∴四边形ABCD为菱形.

6.给出以下命题:

①若a≠0,则对任一非零向量b都有a·b≠0;

②若a·b=0,则a与b中至少有一个为0;

③a与b是两个单位向量,则a2=b2.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

解析:上述三个命题中只有③正确,因为|a|=|b|=1,所以a2=|a|2=1,b2=|b|2=1,故a2=b2.当非零向量a,b垂直时,有a·b=0,显然①②错误.

答案:③

7.设e1,e2是两个单位向量,它们的夹角为60°,则(2e1-e2)·(-3e1+2e2)=________.

解析:(2e1-e2)·(-3e1+2e2)=-6e21+7e1·e2-2e22=-6+7×cos60°-2=-92.

答案:-92

8.若|a|=1,|b|=2,c=a+b,且c⊥a,则向量a与b的夹角为________.

解析:∵c⊥a,∴c·a=0,

∴(a+b)·a=0,即a2+a·b=0.

∵|a|=1,|b|=2,∴1+2cos〈a,b〉=0,

∴cos〈a,b〉=-12.

又∵0°≤〈a,b〉≤180°,∴〈a,b〉=120°.

答案:120°

9.已知e1与e2是两个夹角为60°的单位向量,a=2e1+e2,b=2e2-3e1,求a与b的

夹角.

解:因为|e1|=|e2|=1,

所以e1·e2=1×1×cos60°=12,

|a|2=(2e1+e2)2=4+1+4e1·e2=7,故|a|=7,

|b|2=(2e2-3e1)2=4+9-12e1·e2=7,故|b|=7,

且a·b=-6e21+2e22+e1·e2=-6+2+12=-72,

所以cos〈a,b〉=a·b|a|·|b|=-727×7=-12,

所以a与b的夹角为120°.

10.已知|a|=2|b|=2,且向量a在向量b方向上的投影为-1.

(1)求a与b的夹角θ;

(2)求(a-2b)·b;

(3)当λ为何值时,向量λa+b与向量a-3b互相垂直?

解:(1)∵|a|=2|b|=2,

∴|a|=2,|b|=1.

又a在b方向上的投影为|a|cosθ=-1,

∴a·b=|a||b|cosθ=-1.

∴cosθ=-12,∴θ=2π3.

(2)(a-2b)·b=a·b-2b2=-1-2=-3.

(3)∵λa+b与a-3b互相垂直,

∴(λa+b)·(a-3b)=λa2-3λa·b+b·a-3b2

=4λ+3λ-1-3=7λ-4=0,∴λ=47.

层级二应试能力达标

1.已知|a|=2,|b|=1,且a与b的夹角为π3,则向量m=a-4b的模为()

A.2B.23

C.6D.12

解析:选B|m|2=|a-4b|2=a2-8a·b+16b2=4-8×2×1×12+16=12,所以|m|=23.

2.在Rt△ABC中,C=90°,AC=4,则·等于()

A.-16B.-8

C.8D.16

解析:选D法一:因为cosA=ACAB,故·=||·||cosA=||2=16,故选D.

法二:在上的投影为||cosA=||,故·=|cosA=||2=16,故选D.

3.已知向量a,b满足|a|=1,|b|=2,且a在b方向上的投影与b在a方向上的投影相等,则|a-b|=()

A.1B.3

C.5D.3

解析:选C由于投影相等,故有|a|cos〈a,b〉=|b|cos〈a,b〉,因为|a|=1,|b|

=2,所以cos〈a,b〉=0,即a⊥b,则|a-b|=|a|2+|b|2-2a·b=5.

4.如图,在边长为2的菱形ABCD中,∠BAD=60°,E为BC的中点,则·=()

A.-3B.0

C.-1D.1

解析:选C·=AB―→+12AD―→·(-)

=12·-||2+12||2

=12×2×2×cos60°-22+12×22=-1.

5.设向量a,b,c满足a+b+c=0,(a-b)⊥c,a⊥b,若|a|=1,则|a|2+|b|2+|c|2的值是________.

解析:法一:由a+b+c=0得c=-a-b.

又(a-b)·c=0,∴(a-b)·(-a-b)=0,即a2=b2.

则c2=(a+b)2=a2+b2+2a·b=a2+b2=2,

∴|a|2+|b|2+|c|2=4.

法二:如图,作==a,

=b,则=c.

∵a⊥b,∴AB⊥BC,

又∵a-b=-=,

(a-b)⊥c,∴CD⊥CA,

所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1,∴|b|=1,|c|=2,∴|a|2+|b|2+|c|2=4.

答案:4

6.已知向量a,b的夹角为45°,且|a|=4,12a+b·(2a-3b)=12,则|b|=________;b在a方向上的投影等于________.

解析:12a+b·(2a-3b)=a2+12a·b-3b2=12,即3|b|2-2|b|-4=0,解得|b|=2(舍负),b在a方向上的投影是|b|cos45°=2×22=1.

答案:21

7.已知非零向量a,b,满足|a|=1,(a-b)·(a+b)=12,且a·b=12.

(1)求向量a,b的夹角;(2)求|a-b|.

解:(1)∵(a-b)·(a+b)=12,

∴a2-b2=12,

即|a|2-|b|2=12.

又|a|=1,

∴|b|=22.

∵a·b=12,

∴|a|·|b|cosθ=12,

∴cosθ=22,

∴向量a,b的夹角为45°.

(2)∵|a-b|2=(a-b)2

=|a|2-2|a||b|cosθ+|b|2=12,

∴|a-b|=22.

8.设两个向量e1,e2,满足|e1|=2,|e2|=1,e1与e2的夹角为π3,若向量2te1+7e2与e1+te2的夹角为钝角,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

解:由向量2te1+7e2与e1+te2的夹角为钝角,

得?2te1+7e2?·?e1+te2?|2te1+7e2|·|e1+te2|<0.即

(2te1+7e2)·(e1+te2)<0,化简即得

2t2+15t+7<0,解得-7

当夹角为π时,也有(2te1+7e2)·(e1+te2)<0,

但此时夹角不是钝角,

设2te1+7e2=λ(e1+te2),λ<0,可得

2t=λ,7=λt,λ<0,?λ=-14,t=-142.

∴所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是

-7,-142∪-142,-12.

篇5:高二英语作文必修四

People travel by plane, by train, by ship, by bus. To me, the best way of traveling on a summer vacation is to go on foot.

My preference de pends on the purpose of the travel. On a summer vacation I travel to refresh myself and to see the countryside. When I use my feet and walk on a gracovered path along a river or among the hills I feel detached from the noiseof the city and closer to the nature. And when I travel on foot I get more freedom. I can plan my own schedule. I can choose my own route. I can stop where I like. And I can see things and people that I might miif I travel on a train or on a bus. net

When faster and more convenient ways for travel are becoming available, I still favor using my own feet. I get much pleasure from it. People travel by plane, by train, by ship, by bus. To me, the best way of traveling on a summer vacation is to go on foot.

篇6:高二语文必修四期末复习知识点

1.峥嵘:不平凡,不寻常。2.斑斓: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3.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4.佝偻:脊背向前弯曲。5.跫音:脚步声。6.如愿以偿: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7.深邃:深的;幽深。8.幽僻:形容环境偏远、幽静。9.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10.袅娜:形容草木柔软细长;形容女子姿态优美。11.风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12.倩影:美丽的影子。13.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14.婀娜:轻盈柔美貌。15.宁谧:安静,安宁。16.沧桑:比喻世事多变,人生无常;或喻世事变化的巨大迅速。17.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18.隽永:(言辞、诗文或其他事物)意味深长,引人如胜。19.邂逅:不期而遇。20.芜杂:多而杂乱,没有条理。21.嫉恨:憎恨。22.诽谤:造谣污蔑,恶意中伤。23.诅咒:咒骂。24.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25.豁然开朗:豁然,宽敞的样子。形容由昏暗、窄小一变而为明亮宽敞;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26.义愤填膺:由正义而激发的愤怒充满心胸。27.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或反常的情况等)安然相处,像平常一样对待。28.民不聊生:人民没法生活。聊,依赖。29.藏蛰(zhé):躲藏,蛰伏。30.端倪:①事物的眉目;头绪。②指推测事物的始末。31.永葆生机:永远保持生机。32.奚落:讥诮;讽刺。33.不名一钱:形容极其贫穷,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34.慰藉:安慰,抚慰。35.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不肯轻易迁移。36.亵渎:轻慢,冒犯。37.杀一儆百:儆,警戒。杀一个人而使许多人引以为戒。38.蹉跌:失足跌倒,比喻失误。

四.词语辨析1.均匀?和谐原句: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饿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月色》“均匀”是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上的数量相当,多指时间或空间间隔。“和谐’是指配合的适当,协调;或指和睦,融合

2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原句: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可以省去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我的空中楼阁》)“空中楼阁”重在说明没有根基,脱离实际,根本不可能,它是幻想,可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空想等。“海市蜃楼”是幻景,可比喻易幻灭的“希望”“虚幻”的前景等。

3.意图.企图原句: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我与地坛〉〉)“意图”,指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打算,名词;企图,指图谋、打算,动词,如: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企图表现的主题并不突出。

4.领域.范畴原句: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在马克思墓前讲话〉〉)二者都是名词,都可以指一定的范围.“领域”,可以指认识的范围,也可以用于一般的社会活动,使用范围较大.“范畴”,哲学术语,只能用在思维逻辑等方面,使用范围教小.如:本质和现象是唯物主义辨证法的基本范畴.5.摸索.探索原句: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探索.(《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摸索”,指在不明方向.缺少经验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地寻找,对象多为方向.门径.经验等.有“试探”的意思.。“探索”,侧重进行深入的探究,试图发现,求得隐藏的事物,对象多为本质.根源.奥秘.规律等。书面语言色彩更为严浓厚。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我们对宇宙的探索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篇7:高二语文必修四期末复习知识点

1.峥嵘:不平凡,不寻常。2.斑斓: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3.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4.佝偻:脊背向前弯曲。5.跫音:脚步声。6.如愿以偿: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7.深邃:深的;幽深。8.幽僻:形容环境偏远、幽静。9.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10.袅娜:形容草木柔软细长;形容女子姿态优美。11.风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12.倩影:美丽的影子。13.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14.婀娜:轻盈柔美貌。15.宁谧:安静,安宁。16.沧桑:比喻世事多变,人生无常;或喻世事变化的巨大迅速。17.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18.隽永:(言辞、诗文或其他事物)意味深长,引人如胜。19.邂逅:不期而遇。20.芜杂:多而杂乱,没有条理。21.嫉恨:憎恨。22.诽谤:造谣污蔑,恶意中伤。23.诅咒:咒骂。24.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25.豁然开朗:豁然,宽敞的样子。形容由昏暗、窄小一变而为明亮宽敞;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26.义愤填膺:由正义而激发的愤怒充满心胸。27.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或反常的情况等)安然相处,像平常一样对待。28.民不聊生:人民没法生活。聊,依赖。29.藏蛰(zhé):躲藏,蛰伏。30.端倪:①事物的眉目;头绪。②指推测事物的始末。31.永葆生机:永远保持生机。32.奚落:讥诮;讽刺。33.不名一钱:形容极其贫穷,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34.慰藉:安慰,抚慰。35.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不肯轻易迁移。36.亵渎:轻慢,冒犯。37.杀一儆百:儆,警戒。杀一个人而使许多人引以为戒。38.蹉跌:失足跌倒,比喻失误。

四.词语辨析1.均匀?和谐原句: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饿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月色》“均匀”是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上的数量相当,多指时间或空间间隔。“和谐’是指配合的适当,协调;或指和睦,融合

2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原句: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可以省去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我的空中楼阁》)“空中楼阁”重在说明没有根基,脱离实际,根本不可能,它是幻想,可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空想等。“海市蜃楼”是幻景,可比喻易幻灭的“希望”“虚幻”的前景等。

3.意图.企图原句: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我与地坛〉〉)“意图”,指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打算,名词;企图,指图谋、打算,动词,如: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企图表现的主题并不突出。

4.领域.范畴原句: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在马克思墓前讲话〉〉)二者都是名词,都可以指一定的范围.“领域”,可以指认识的范围,也可以用于一般的社会活动,使用范围较大.“范畴”,哲学术语,只能用在思维逻辑等方面,使用范围教小.如:本质和现象是唯物主义辨证法的基本范畴.5.摸索.探索原句: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探索.(《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摸索”,指在不明方向.缺少经验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地寻找,对象多为方向.门径.经验等.有“试探”的意思.。“探索”,侧重进行深入的探究,试图发现,求得隐藏的事物,对象多为本质.根源.奥秘.规律等。书面语言色彩更为严浓厚。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我们对宇宙的探索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语文学习方法

学会利用语文书

不要单纯认为读书就是念字,泛泛而读,作用不大,收效甚微。因此有必要首先下一番功夫,学会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认真研读课本。

学期初,新书一到手,先要看目录看说明,甚至插图、附录。明确本学期的任务和重点,然后逐单元阅读单元提示,明确各单元的具体任务。还可以摘抄或列表格来加深印象,随时参照。在每一课的课文阅读上学会“读提示——做预习——提问题——解疑难——做练习——写总结”六步读书法。做到读通、读懂、读好。

在利用课本的同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阅读语文书的同时,还要注意勾画出文中的重点句、生字词及疑难问题。鲁迅先生就喜欢边读书边在书上勾画,浓圈密点、脚注眉批,当有人向他借书时,他总是另外买一本借给别人,因为他的书经过勾画批注已变成他的服务工具了。再如老师的教科书,也是如此,这种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勾画读书法,既可以使我们读书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利于我们复习,复习时只要翻翻书,重点难点一目了然。

篇8:语文必修四知识点

通假字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6、不顾思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7、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10、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11、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1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13、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14、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辞别。)

15、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驩”通“欢”,欢聚)

1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7、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禽”通“擒”,逮捕,拘押)

18、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员”通“圆”,直径;“尊”通“樽”,酒杯)

一词多义

二、解释指定词的词义。

负:①秦贪,负其强。(倚仗,凭借)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④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⑤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⑤单于使使晓武(派)(使者)

引: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援引,引用)②左右欲引相如去(牵,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调转)④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而,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固: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坚决,坚持,执意)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固执)

④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本来)

⑤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坚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易守难攻。)

观:①观太学(观摩学习)②大王见臣列观(殿堂)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④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

⑤启窗而观(看)

征: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②咸怪其无征(证明)

③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④岁征民间(征收)

因:①因人京师(连词,表顺承关系,于是,接着)

②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介词,由,从)

③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介词,通过)

④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介词,趁、乘机)

⑤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就、因此,连词,表示顺承)

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介词,通过、经由)

以: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以:在……的时候)

②匈奴以为神(把)

③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因为)

④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用)

⑤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城予赵(凭)

乃:①十年乃成(才)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却)

③遂乃研核阴阳(就)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

辟:①连辟公府不就(征召)②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

③唇吻拿辟仁开,打开)④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开辟,开设)

⑤辟邪说(排除,驳斥)⑥疆土之新辟者(开垦)

制:①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

③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古今异义词

三、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古今异义词在句中的意思。

1、拜为上卿(被授予官职)

2、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3、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4、请指示王(指给……看)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亲人,包括父母和内外亲属)

6、于是相如前进击(上前进献)

7、布衣之交(平民)

8、传以示美人及左右(指秦王的嫔妃)(指近臣和侍从)

9、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

10、汉亦留之以相当。(抵押)

11、闻汉天子甚怨卫律(痛恨)

12、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

13、我丈人行也。(老人,长辈)

14、欲因此时降武。(趁这时)

15、独有女弟二人(妹妹。今一般不连用。)

16、且陛下春秋高(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17、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18、稍迁至移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1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财物)

2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正当、适逢)

21、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亲近的侍臣)

22、公车特征拜郎中。(特地征召)

23、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

24、扶辇下除,触柱折辕。(殿阶)

2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不应召)

2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官吏初到任)

27、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不应荐)

词类活用

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

1、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2、左右欲刃相如(刃: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3、乃使从者衣褐(衣:名词作动词,穿)

4、而相如庭斥之(庭:通“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5、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6、完璧归赵(完:使动用法,使……完整)

6、秦王恐其破璧(破:使动用法,使……破碎)

7、宁许以负秦曲(负:使动用法,使……承担)

8、毕礼而归之(归:使动用法,使……回去)

9、且庸人尚羞之(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10、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意动用法,以……为先;后:以……为后)

1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1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形容词作动词,宽待)

13、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壮。)

14、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弩:名词作状语,用弩弓)

1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生得:被活捉)

15、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5、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

16、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膏:使动用法,使……滋润肥美)

17、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相斗)

18、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19、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苦:形容词作动词,折磨)

20、天雨雪(雨:名词作动词,下)

21、羝乳乃得归(乳:名词作动词,生子)

22、杖汉节牧羊(杖:名词作动词,执,拄)

23、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结网;檠:用檠矫正)

24、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作动词,抬,扛)

2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奇:认为……奇)

26、宦官惧其毁已,皆目共之。(目:递眼色)

特殊文言句式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宾语前置,以何)

3、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判断句)

4、我为赵将。(“为”,是,判断句)

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于”,被,被动句)

6、设九宾于廷(“于廷”,介词结构后置)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被,被动句)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判断句)

10、大王见臣(于)列观。(省略介词“于”)

1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留在汉的匈奴使)

12、为降虏于蛮夷。(介词结构后置,“于蛮夷”)

1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以何见汝为”)

1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为谁乎”)

15、何以复加。(宾语前置句,“以何复加”)

1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您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

17、缎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

18、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被,被动句)

19、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大臣有几十家.)

20、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为谁乎”,

您还为谁(守节)呢?)

21、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

22、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省略介词“于”)

七、课文要点填空

1、本单元选编的是三篇优秀的人物传记,分别是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班固的《苏武传》、范晔的《张衡传》。这三篇传记的传主,廉颇是军事家,蔺相如和苏武是政治家,张衡是科学家。他们或以政绩、品德名垂青史,或以奇才异行惊世骇俗,都能令后人景仰、追慕。

2、《史记》开创了我国的纪传体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它是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直接写人物的就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它的主要成就主要体现在“世家”和“列传”中,《廉颇和蔺相如列传》是其中很的一篇,课文以歌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足智多谋、不畏强暴等优良品质为主,以表彰廉颇勇于改过、英勇善战为辅。在艺术上,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或负荆请罪)等几个的故事将两人的事迹串联起来,从而揭示人物性格。

3、《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载西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期间229年的历史。《苏武传》是其中的出类拔萃之作。作者在描绘苏武这个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时,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笔端饱含赞佩推崇之情,调动了许多艺术手段,使苏武的形象璀璨夺目。“苏武牧羊”也作为的爱国主义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

4、《张衡传》选自范晔的《后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课文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而且详略突出,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上的贡献,他于公元132年创造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精密准确的测量地震的仪器,比欧洲科学家创造的地震仪早1700多年。

语文必修四学习方法

1、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2、务学与求道

3、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4、态度决定一切

5、不强调进步

6、练就过硬的本领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7、会玩、会偷懒、然后会学

8、考试、分析考试结果、做出下一步计划、调整自己

9、学习别人

语文必修四学习技巧

及时复习,温故知新

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的母亲。”心理学研究,没有八次重复,记住是不可能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把不能及时复习的人,比喻成一个醉车夫,只一个劲地往前赶,东西颠簸丢了,也不知道,结果赶回去的仅是一辆空车。中国的“熊瞎子辦爸米”的故事妇孺皆知。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养成温故知新定期复习的习惯。复习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围绕中心,及时复习。复习的首要任务是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首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确定好一个中心内容,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材的中心重点和难点上。其次要及时巩固、防止遗忘。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与其借助复习去恢复记忆,不如借助复习去防止遗忘。”复习最好在遗忘之前,倘在遗忘之后,效率就低了。语文学习中的背诵尤其如此。

2.查缺补漏,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复习中一旦发现知识的缺漏及薄弱环节,要及时弥补,不可欠“债”。

3.先回忆,后看书,增强复习效果。

4,看参考书,适当拓宽知识面。

语文课后还可看一看参考书,看一下原著,拓展一下知识面,加深理解。

如学习《范进中举》后,可在课外读《儒林外史》;学习《背影》,不妨读一下《朱自清全集》。当然,原著参考书要精选,不宜多。参考书中的精彩部分,可取其精华,随手摘记。

篇9:必修四语文知识点

必修四语文知识点

一、通假字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6、不顾思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7、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10、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11、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1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13、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14、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辞别。)

15、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驩”通“欢”,欢聚)

1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7、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禽”通“擒”,逮捕,拘押)

18、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员”通“圆”,直径;“尊”通“樽”,酒杯)

二、一词多义

负:①秦贪,负其强。(倚仗,凭借)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④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⑤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⑤单于使使晓武(派)(使者)

引: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援引,引用)②左右欲引相如去(牵,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调转)④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而,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固: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坚决,坚持,执意)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固执)

④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本来)

⑤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坚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易守难攻。)

观:①观太学(观摩学习)②大王见臣列观(殿堂)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④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

⑤启窗而观(看)

征: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②咸怪其无征(证明)

③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④岁征民间(征收)

因:①因人京师(连词,表顺承关系,于是,接着)

②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介词,由,从)

③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介词,通过)

④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介词,趁、乘机)

⑤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就、因此,连词,表示顺承)

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介词,通过、经由)

以: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以:在……的时候)

②匈奴以为神(把)

③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因为)

④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用)

⑤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城予赵(凭)

乃:①十年乃成(才)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却)

③遂乃研核阴阳(就)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

辟:①连辟公府不就(征召)②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

③唇吻拿辟仁开,打开)④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开辟,开设)

⑤辟邪说(排除,驳斥)⑥疆土之新辟者(开垦)

制:①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

③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三、古今异义词

1、拜为上卿(被授予官职)

2、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3、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4、请指示王(指给……看)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亲人,包括父母和内外亲属)

6、于是相如前进击(上前进献)

7、布衣之交(平民)

8、传以示美人及左右(指秦王的嫔妃)(指近臣和侍从)

9、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

10、汉亦留之以相当。(抵押)

11、闻汉天子甚怨卫律(痛恨)

12、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

13、我丈人行也。(老人,长辈)

14、欲因此时降武。(趁这时)

15、独有女弟二人(妹妹。今一般不连用。)

16、且陛下春秋高(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17、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18、稍迁至移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1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财物)

2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正当、适逢)

21、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亲近的侍臣)

22、公车特征拜郎中。(特地征召)

23、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

24、扶辇下除,触柱折辕。(殿阶)

2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不应召)

2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官吏初到任)

27、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不应荐)

四、词类活用

1、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2、左右欲刃相如(刃: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3、乃使从者衣褐(衣:名词作动词,穿)

4、而相如庭斥之(庭:通“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5、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6、完璧归赵(完:使动用法,使……完整)

6、秦王恐其破璧(破:使动用法,使……破碎)

7、宁许以负秦曲(负:使动用法,使……承担)

8、毕礼而归之(归:使动用法,使……回去)

9、且庸人尚羞之(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10、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意动用法,以……为先;后:以……为后)

1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1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形容词作动词,宽待)

13、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壮。)

14、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弩:名词作状语,用弩弓)

1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生得:被活捉)

15、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5、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

16、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膏:使动用法,使……滋润肥美)

17、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相斗)

18、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19、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苦:形容词作动词,折磨)

20、天雨雪(雨:名词作动词,下)

21、羝乳乃得归(乳:名词作动词,生子)

22、杖汉节牧羊(杖:名词作动词,执,拄)

23、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结网;檠:用檠矫正)

24、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作动词,抬,扛)

2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奇:认为……奇)

26、宦官惧其毁已,皆目共之。(目:递眼色)

五、特殊文言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宾语前置,以何)

3、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判断句)

4、我为赵将。(“为”,是,判断句)

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于”,被,被动句)

6、设九宾于廷(“于廷”,介词结构后置)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被,被动句)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判断句)

10、大王见臣(于)列观。(省略介词“于”)

1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留在汉的匈奴使)

12、为降虏于蛮夷。(介词结构后置,“于蛮夷”)

1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以何见汝为”)

1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为谁乎”)

15、何以复加。(宾语前置句,“以何复加”)

1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您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

17、缎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

18、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被,被动句)

19、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大臣有几十家.)

20、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为谁乎”,

您还为谁(守节)呢?)

21、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

22、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省略介词“于”)

必修四语文学习方法

一、天天作一些阅读。

现在还有人把上学说成读书,把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称作读书人。的确,学校是一个读书的场所,读书可修身,读书可养性。语文教学,在尊重升学率和追求理想发展之间的平衡点应该是阅读。因为,只有通过阅读,学生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只有通过阅读,学生才能脚踏实地放飞梦想;只有通过阅读,学生才能洞明世事、健全人格。缺少了占据学生全部心灵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也会变得狭窄和贫乏。

阅读的内容很多,古今中外名著,时文杂选,天文历史,诗词戏剧。每学期开学初,我都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准备一本或一份课外读物,可以是《四书五经》、《三重门》、《荷马史诗》;也可以是《雪国》、《读者》、《杂文报》等等。总之,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后,自习课就等同于休息时间,就是享受精神大餐的美好时刻,他们安静的坐着,如饥似渴地吸取人类几千年来的文化营养,不一会他们就体力恢复,精神振奋,重燃学习的愿望。有了书籍还要教学生学会阅读。首先是要有选择的读,像文学名著、名人传记,外国的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卢梭、邱吉尔等伟人作品最可读。读了邱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就会惊叹他的演说具有铸造历史的非凡魅力。其次是要学会辩证思维,比如读《水浒传》,既要肯定人物仗义行侠的一面,又要看到愚忠和偏激的一面。再次是学会对比性阅读,如看了《红楼梦》和《简爱》之后,对比三位女性的性格特点,我们会发现林黛玉身上的傲气太多,薛宝钗的奴性太重,简爱则是一个柔韧与刚阳的完美结合,因为她虽地位低微,但却能语破天惊:“你我在上帝面前都有是平等的。”

二、日日写一点感悟。

我们语文教师都有同感--成也作文败也作文。作文最能体现学生的语文水平。很多学生对作文有畏惧心理,面对作文题头脑一片空白,迫于压力就草草凑足几百字应付了事,待老师讲评读作文时又觉得这些不是司空见惯的材料吗?怎么当时我就没想到呢?可见学生脑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贮存量,只是不能按需提取出来,因此我建议并要求学生每天写札记。

众所周知很多大文豪如鲁迅、巴尔扎克就是写札记的高手,古人也说“不动笔墨不看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求学生作读书札记,一方面是可以加深读书的记忆,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记录读书的感受。写法上可以写提纲摘录内容要点和有价值的片段等;或者,把自己从文中探索到的道理用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来;或者,借古论今,翻出新意。总之,样式灵活,不拘一格。

另外,提倡写日记,把作文放在最真实最深厚又是最鲜活的生活基础上,既让学生留住了似水年华,又让他们觉得作文原来是如此轻松,如此自由,甚至能让一部分同学逐渐觉得,每天写日记,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是一种生活的需要。这样,学生实际上就进入了一种很理想的写作境界。

三、人人练出色口才。

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以便让学生对各种角色有切身体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正在处理一些至关重要的实际问题,从而积极思考,热烈发言,主动阐述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独到见解。如让学生当商品推销员,介绍商品的功能,看谁的口才好,能够让顾客高兴地买下你所推荐的产品。这样在锻炼学生口才与表演能力时,又锻炼了学生写说明文的能力。总之,要走近社会与生活,通过寻找学生有兴趣的话题,来诱开学生紧闭的嘴巴。

曾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得有一桶水”,然而给学生一杯水终究是一杯水,让他们掌握多读、多写、多说的学习方法,实际上是帮他们找到一条生生不息的奔河,尽管这条河弯曲多折,但只要有决心和毅力,一定能够享受到河流的清凉和乐趣。

总之,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多读、多写、多说是最简单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天天作一些阅读,日日写一点感悟,人人练出色口才,就能达到“语文学得好,天下路好走!”的境界。

必修四语文学习技巧

一、集合法

就是把含有相同特点的词语集合在一起,进行积累掌握的方法。

1、可以把含有相同部分的词语集合在一起,如:天长地久、天高地厚、天昏地暗等,都是以“天”字开头。

2、可以把用反义词组成的词语集合在一起,如:声东击西、大惊小怪、出生入死等。

3、可以把重叠的词语(我们学过的aabb式)集合在一起积累,如:浩浩荡荡、冒冒失失、隐隐约约、家家户户等。

二、接龙法

就是把一词的词尾同另一词的词头接起来的积累词语的一种方法。如:光明正大——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工工整整……这种方法还有利于培养积累词语的兴趣,寓学于游戏之中。

篇10:高二历史必修四知识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篇11:高二历史知识点必修四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 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生产力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 社会意识:只是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内容: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b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具有不同步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并不是同步,绝对统一的关系)

反对倾向: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历史唯心主义

3. 实践观是辩证主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4.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内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a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更,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 辩证关系: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否则会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

a 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否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他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他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会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生产力进步

生产力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制度和设施.

5.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内容: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实现途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放中实现的.

a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 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是阶级分析法)

6.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内容: a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a群众观点是只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群众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

b 群众路线是只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以来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7.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8. 价值观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

9. 人的价值 –(自我价值) 价值的享受着 索取

- (社会价值) 社会的创造者 贡献

评价价值的标准:看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多少

10. 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根本途径: a 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他的贡献越大.他的幸福感越强.

b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c 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投身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必由之路,拥有幸福的根本途径

客观条件: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主观条件: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a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b 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 有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

11. 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贡献

篇12:高二化学必修四知识点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_意义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_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_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方_意义:(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篇13:高二英语必修四知识点

1.非谓语动词的构成和语法功能及用法对比。

2.非谓语动词的完成式、被动式的用法和特点。

3.非谓语动词的复合结构及否定形式。

4.不定式与动名词,动名词与现在分词,现在分词与过去分词,分词作状语与独立结构等用法对比。

5.不定式和动名词在及物动词后作宾语的区别是考查的热点。

6.过去分词作定语,不定式和分词作宾语补足语的用法。

7.不定式标志to和介词to的用法判断等。

8.带to与不带to的不定式的用法及区别。

考点一、考查谓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的识别

英语句子至少应该包括主语与谓语两部分, 而多数情况下谓语都由动词来充当。如果对句子成分划分不清,把谓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混淆, 做题效果可想而知。要克服这一毛病,关键在于正确判断、识别动词在句中是否充当谓语。如:

1. The children (play) _____ the violin over there will go on the stage next week.

根据句子结构,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简单句。主语是The children,谓语部分是will go on the stage,动词play显然在句中不作谓语,应用非谓语动词形式。依据play与它的逻辑主语children之间的主动关系以及拉小提琴动作正在进行,可以判断用现在分词作定语修饰children,意为“正在那边拉小提琴的小孩”,因而正确答案为playing。

考点二、考查作状语的非谓语动词的辨析

作状语的非谓语动词主要考查其各种形式的辨析,即是选择动词不定式、现在分词还是过去分词作状语, 不同的状语对非谓语动词的要求不同。 动词不定式主要作目的、结果和原因状语;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主要作时间、原因、条件、让步、方式和伴随状语,两者不同之处在于:现在分词作状语时,现在分词的动作就是句子主语的动作,即它的逻辑主语就是句子的主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主动关系,而过去分词作状语时,虽然它的逻辑主语也是句子的主语,但过去分词表示的动作是句子主语承受的动作,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请看下面例题:

1.____tired of Tom’s all-talk-no-action attitude, Julia decided to do the job all by herself.

A) To get B) To have got

C) Getting D) Have got

一般来说,在句子中没有连接词的情况下, 逗号是无力连接两个句子的。据此,首先可以确定 这是一个简单句,非谓语动词短语放在句首作状语。依据非谓语动词短语get tired of与其逻辑主语Julia之间的主动关系,以及谓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几乎同时发生,没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可以断定应用现在分词一般式作原因状语,即“由于厌倦了Tom只说不做的工作态度”,故正确答案为C。

考点三、考查非谓语动词逻辑主语的分辨

非谓语动词虽然在句中不作谓语,但仍然有自己逻辑上的主语。历年各种考试的重点在于正确分辨非谓语动词的逻辑主语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主动关系还是被动关系,特别是非谓语动词作状语的时候。我们知道,当非谓语动词放在句首作状语的时候,一般来说,它的逻辑主语就是句子的主语,那么,当它的逻辑主语不是句子的主语时,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请看下面例题:

1. The last bus (go)____, we had to walk home.

2. Weather (permit)____, the spaceship will be launched tomorrow evening.

这两个非谓语动词短语的逻辑主语都不是句子的主语,而是分别有它自己的逻辑主语,即“是 末班车开走了,而不是我们走了”,“是天气允许,而不是飞船允许”,这种现象或结构就是独立主格结构。依据非谓语动词与其逻辑主语的主动关系,正确答案分别为having gone和permitting。

请再看下面例题:

3. The work (finish) _____, they may go home.

4. The problem (discuss) _____ at the meeting- room now, the workers had to wait outdoors.

同样,这两道题的结构也是独立主格结构。依据非谓语动词与其逻辑主语之间的被动关系以及非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性,可以判断正确答案分别为finished(已完成)和being discussed(正在进行)。

考点四、考查非谓语动词时态与语态的把握

非谓语动词虽然在句中不作谓语,但它仍然具有动词的特征,即可以有自己的主语(逻辑主语),也可以有时态和语态的变化。非谓语动词的各种时态形式都是依据句子的谓语动词的时态形式而变化的。一般情况下,如果非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在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同时或之后发生, 就用非谓语动词的一般式或进行式(侧重强调动作正在进行);如果非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在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之前发生,就用非谓语动词的完成式(特别强调动作发生的先后)。非谓语动词的语态在于正确把握非谓语动词与其逻辑主语之间是主动关系还是被动关系。例如:

____ that Bob had got promoted, his friends came to congratulate him.

A) Heard B) Having heard

C) Hear D) To hear

依据非谓语动词hear与其逻辑主语his friends之间的主动关系,以及前后句的逻辑关系,可以断定用现在分词形式来作时间状语,再根据现在分词的动作“听说”发生在主要谓语动词“来”之前,由此判断应该用现在分词的完成式(只用作状语时使用),意为“听说Bob已得到提升,他的朋友都来向他表示祝贺”,故正确答案为B。

考点五、考查非谓语动词作主语时句式的转变

非谓语动词(动词不定式或动名词)作主语主要考查其句式的转变,习惯上通常把it作为形式主语放在句首,作题时要善于分辨这种形式上的转变。请看下面例题:

1. It is an honour for me (be) _____ your English teacher.

2. It is no use of us (wait) _____ at home like this.

根据对句式的分析,可以判断出It是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由非谓语动词(动词不定式或动名词)来充当。依据表语的特性以及句式的特点,我们可以断定第1题应该填动词不定式,即to be,第2题应该填动名词,即waiting。

六、考查作定语的非谓语动词的判断

非谓语动词作定语主要考查非谓语动词作后置定语的情况,这里关键要把握住非谓语动词与其逻辑主语之间是主动行为还是被动行为,以及非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发生的时间性,即是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还是将要发生。一般来说,用现在分词一般式作定语往往表示动作是主动行为且正在进行当中,如果动作是被动行为且正在进行当中,就用现在分词一般式的被动语态;用过去分词作定语往往表示动作是被动行为且已经完成; 用动词不定式作定语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如果是被动行为,就用动词不定式一般式的被动语态。 例如:

1. The boy (cry)____ over there is my younger brother.

依据cry与它的逻辑主语The boy之间的主动关系和cry的动作正在进行,所以用现在分词作定语修饰boy,因而正确答案为crying。

【精选试题】 名校模拟题及其答案

1. Everyone in our class was working hard and doing what we could _______a good college.

A. enter。mB. to enter

C. entering。mD. entered

2He ran as fast as he could _____ to catch the early bus.

A. to hope。mB. hope

C. hoping。mD. hoped

3.He spent every minute he could _____ spoken English.

A. practise。mB. to practise

C. practising。mD. practised

4.Before going abroad he devoted all he could _______ his oral English.

A. improve。mB. to improve

C. improvingD. to improving

5. He knows nothing about it, so he can’t help _______ any of your work.

篇14: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二必修四)

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初步了解哈姆莱特这一悲剧形象,使学生对“悲剧”这一戏剧的主要体裁有一定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剧中人物关系及矛盾冲突,通过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更全面的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哈姆雷特的悲剧了解悲剧的一般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悲剧的本质特征,认识封建宫廷的罪恶,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个性化人物语言,悲剧实质

2、难点:《哈姆莱特》悲剧命运分析。

【教学课时及层次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人物关系图→ 人物性格 →  个性化语言 → 复仇意义

第二课时:作者简介和创作背景→哈姆雷特的悲剧→悲剧的一般内容,特征和类型→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生通过预习自己画出人物关系图,明白主要矛盾冲突,复述故事情节。

过程和方法:复述故事情节之后,用简单词语概括主要矛盾冲突双方的性格特点,并在文中找出依据,以此感受戏剧语言魅力,总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人文主义内涵,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个性化人物语言。

2.难点: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鲁迅先生有一句话:“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我们同学们所知道的悲剧有哪些呢?对的,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个中国悲剧,今天再让我们看看外国悲剧是怎样的。已经让大家带着任务预习了《哈姆莱特》,现在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人物关系图。

二,梳理情节,品味语言,感知人物性格(25分钟)

补充人物关系图:因为课文是节选所以学生画的关系图不太全面,老师可以对人物关系加以补充,以此把哈姆雷特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凸显主要矛盾冲突所在。

概括节选的故事情节。(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主要是两个情节:一是哈姆莱特和霍拉旭讲述他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二是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前一件事情表现了哈姆莱特的敏感、机智,后一件事情则表现了他草率、冒失。但总的来看,哈姆莱特做事情没有计划性,总是被事件推动着走,不能事先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

3.在了解剧情后,用简单的词语概括矛盾冲突双方性格特点。 (提示:从--何处--可见,哈姆莱特或克劳狄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品味个性化语言,全面了解人物性格。(剧中人物之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戏剧语言应该是个性化的语言,语言是人物个性、性格、心理的声音外化。什么人说什么话,话如其人。 在《哈姆莱特》里,哈姆莱特说话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尖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克劳狄斯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做出亲热和善的样子。他的一些话,如“来,哈姆莱特,来,让我替你们两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定会胜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话。 )

三,讨论思考(10分钟)

同学们讨论哈姆莱特的复仇意义。(有意义:积极反抗最终报了仇;无意义:徒劳没能重整乾坤改变封建宫廷)

四,板书设计(5分钟)

1、回忆逃亡,上天注定 敏感、机智

跌宕起伏 2、答应比剑,落入圈套 草率、冒失

扣人心弦. 3、阴错阳差,同归于尽 勇于反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简介莎士比亚和作品的时代背景,介绍戏剧类别和特点。

过程和方法:紧接上一节课的讨论话题,了解哈姆莱特悲剧的必然性,以此总结出悲剧的一般特点,学生可以对“悲剧”这一戏剧的主要体裁有一定的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悲剧有更深理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哈姆莱特悲剧的必然性,对“悲剧”这一戏剧的主要体裁有一定的认识。

难点:理解悲剧的一般内容和类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上节课大家积极地讨论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同学们的见解非常独特。但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他复仇的意义,我们就得知道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简介。(ppt:

1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一生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许多其他诗歌。主要代表作有早期的历史剧、喜剧---《亨利四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中期的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等;后期的传奇剧---《暴风雨》等。     2时代背景: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剧本通过对宫廷王室颠倒混乱、腐朽不堪的描述,揭示了封建王朝与新兴的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新兴的资产阶级尚处于萌芽状态,推翻封建大厦的时机还未成熟。它真实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现实社会的矛盾,突出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

3戏剧分类:按时间分为古典戏剧和现代戏剧,按结构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按题材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按效果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按场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和影视剧)

二,感知悲剧的一般内容和类型。(25分钟)

1.判断课文属于哪种戏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以此来理解什么是悲剧?

问题一:主人公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问题二:如果比剑杀害哈姆莱特也没有成功,哈姆雷特的悲剧有没有不发生的可能性??问题三:如果哈姆雷特成功地杀害了克劳狄斯,他重整乾坤的理想能实现吗?

归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悲剧的一般内容是什么?

①悲剧的实质之一,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悲剧的实质之二: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甚至是制造死亡。

悲剧可以理解为:描写主角与占优势的力量如命运,环境,社会等之间的冲突的发展,最后达到悲惨的或灾祸性的结局,或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亚里士多德把它亚里士多德把它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与宣泄。②基本内容: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为主要内容。它的主人公大多数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揭露了人类的生活丑态,也改变人人们很多乐观的想法,从使人们不的不面对现实。作者把悲剧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展示给观众,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这体现了悲剧的特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③悲剧表现的主要类型:悲剧的导源是现实与理想的幻灭,产生于社会现实和生存矛盾的生活悲剧,与产生于心理期求与环境的精神悲剧,是悲剧表现得主要类型。具体有四种:英雄悲剧(这类悲剧往往表现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中的重大题材。悲剧双方往往是不同阶级、不同政治力量的代表,正义与邪恶势力营垒分明。悲剧主人公一般禀赋高贵,具有崇高的品质,肩负着不寻常的使命,如》、《赵氏孤儿》)。家庭悲剧(表现家庭之间、家族内部各种复杂的伦理关系及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道德法则酿成的激烈矛盾冲突。如《雷雨》)。

小人物”平凡命运的悲剧 (现代剧作家往往把平凡的“小人物”作为悲剧的主人公,与他们相对立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有形与无形的巨网。如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命运悲剧(最后一种类型的悲剧,其所表现的矛盾冲突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生活,表达了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并力图认识、掌握、驽驭自然、社会及人自身,展现着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艰难历程。如浮士德)

④悲剧能带来一种悲壮的美,美得凄凉,美得震颤心弦。在悲剧的结尾中会加入一点希望的色彩,会带给善良的心些许安慰,这可以说是悲剧的最高境界。《梁祝》中的双双化蝶,《廊桥遗梦》中有情人生不能相守而死后骨灰相伴,都是证明悲剧魅力的很好的例子。

三,全文总结(3分钟)“《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光辉的钻石。”在哈姆莱特的形象里,莎士比亚体现了他所处时代最优秀的进步的人类特点。哈姆莱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文语言者的典型形象,他经受了人间最大的痛苦和最悲惨的命运,这一切不只是他个人的不幸,而是不合理的社会造成他不合理的人生。于是他决心“重整乾坤”,最后他与敌人同归于尽,家庭、爱情随之毁灭。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与邪恶黑暗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对人类生活和悲剧命运的高度概括。

四,板书设计(5分钟)

实质:

基本内容:

悲剧

类型:

悲剧美:

五,作业布置(2分钟)

给大家两周时间,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小作文,向同学推荐一部悲剧,并说明原因

王彩霞

篇15:《蜀道难》教案(高二必修四)

《蜀道难》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四)

冠县一中

陈以波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理解,体会本诗的意境及李白飘逸豪放的艺术风格。(2)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

感性地感受本诗艺术风格的同时能够理性地分析鉴赏。

授课时数:一课时

授课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

1、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虚写映衬:黄鹤、猿猱;

摹写神情、动作:扪星、抚胸;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

运用夸张:峰、松、湍、瀑、岩石

典型勾勒:剑阁峥嵘崔嵬

2、诗一开篇极言蜀道难有何作用?

明确:点明主题,为全诗奠定雄放的基调。

3、写蜀道难,为什么要引用传说中的蚕丛、鱼凫的开国和五丁开山?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蜀君开国是强调古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五丁开山的传说是说明蜀道的来由;赞扬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勇敢精神。

4、这一段的第三层诗人是怎样描写蜀地之“险”的?

明确:先用“黄鹤飞不过去,”“猿猱攀不上去”来反衬山势的高危惊险。

接着又用想象,人在高危的蜀道上行走,可以用手触摸到星星!

5、诗人给这个“畏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句渲染凄凉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但见”四氛。

6、分析最后一段作者所表达的意图。

明确:说明四川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如果有野心的叛乱者与朝廷对抗,朝廷的军队很难攻进蜀中平定叛乱者,因而就会造成战乱局面。表明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7、“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三次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可以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8、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

明确:(1)善于把想象、夸张、衬托等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9、课堂小结:

诗人以飘逸豪放的风格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瑰丽雄奇的山水画卷。想象奇特,纵横古今,千百年后读之,依然热血沸腾,余音绕梁。

10、作业:

以“简介李白豪放诗风”为副标题,

作文一篇,不少于800字

陈以波

篇16:《妞妞》参考资料 (高二必修四)

《妞妞》参考资料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自读目标】

1、体验生命的意义, 培养亲情之爱; 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思考问题】

1、面对这样的劫难,如何做选择?

2、怎样的选择不后悔?不内疚?

3、家长到底能否代妞妞决定自己的生命?

【参考资料】

赏读周国平的《妞妞》,不同的人感悟也有差异。

☆人生不可挽回的事太多,既然活着,还得朝前走,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利证明,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属于同一种能力,没有被苦难压倒,这不是耻辱,而是光荣。

☆每次读周国平的文字,都有一种很深的哲语,让人回味。

周国平不仅是一位哲学家,思想家,更多的是他的语言真情,让人思考,并感动着。上面的题记是我在读他的札记里读到的一段心语,几年前读过这篇文字时,就特别的感动,时隔几年,今天当我再一次读这篇文字时,依然感动,但也泪流满面,心思沉重。

在周国平的这篇文字里,我读到了一个侠骨柔情的父亲对女儿对妻子的那种深刻,温软,细致,深刻的爱。如果他不是一个对生活热爱的人,如果他不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又怎能写出如此感人的文字呢?

人生的确有很多的事,不能挽回,既然我们活着,那就一定会遇到很多的坎坷与磨难,只要我们努力过了,又怎能不是一场生命美丽的邂逅呢?

如果不是经历一场大难,也许对于他的文字,除了感动就是感动,但是今天,我却真正读懂了一个父亲,一个家长,一个普通人对亲情的眷念和思恋。

“我盼望是个女儿--因为生命是女人给我的礼物,我愿把踏奉还给女人,因为我知道自己是一个溺爱的父亲,我怕把儿子宠骄,却不怕把女儿宠娇,因为诗人和女性有永久的盟约”我想,这些真情缘于心底最真的真言,的确感人心肺,令人动容。在当时那个重男轻女的社会里,能够如此赞美女人,热爱女人,对女人有如此高的赞赏的男人,我不敢说他是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但我却知道,他的的确确应该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男人。

文字里,字里行间都有一种温暖的情愫在闪耀,对妻子的呵护,还有对孩子的那种心之期盼,都是那样的自然真切,真实,真挚。

“我的女儿!我心中响起了万重欢呼的回声”这样的描写,让人不由得激动起来。这也许是每个作父亲的一种本能和反应吧。

创造生命,就是参与神秘。这话说的也许有一定的道理吧,因为母亲不仅生养了孩子,不仅完成了一个庄严的使命,更重要的是创造了生命的神秘和奇迹。

☆妞妞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一场隐藏的磨难。当医院查出妞妞是视网膜瘤时的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父亲的忧伤,苦痛,还有那种发自心底的那种伤愁。

自从妞妞生病以来,每一个动作,每一声笑靥,每一句语言,每一声疼痛,甚至每一声呼吸,都让作者心如石盘,沉重而忧深。读到那些关于心灵的诉说时,我常会禁不住潸然泪下,哭泣成海。

也许我是一个特别感性的女人吧,心底太多的感动时常让我思绪难眠。不管是电视剧里,还是小说,或者是电影,还是现实里,那些让人激动,或者感动的事,都会让我泪流成河。

从心底一直鄙视那些没有感情的人,他们的麻木,冷漠,无情,都让我从心底看不起。我承认我在文字里的流过泪,那是因为文字太深情太感人;我也承认我在现实里流过泪,那是因为那些爱太深太浓太真。

从心底不喜欢看长篇小说,因为时间,因为年龄,更因为自己的懒惰吧。平常看小说都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但这篇文字,我却认真的读了好几遍,那些情景,那些场面,那些描写,让我感动的不吃不喝不睡。在自己的心里,虽然喜欢那些婉约,深情,缱绻,柔美的文字,但对于真实真情的文字,更能让我心思柔软,情感炽热。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将书的墨迹染成直线,莞尔回首间,心里依然是深深的感动。

☆在周国平的这篇文字里,感受最深的也许就是那种爱的深沉与柔软吧,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融在对孩子的爱里,文字是心声,这一点很明确也很真挚,我不否认所有的父亲都是这样的对孩子有一种深刻的爱,这种爱的确可以感动这个世界,感动所有的人。

曾经真实的目堵过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那种爱里,不仅有疼惜,爱惜,怜惜,更多的是那种亲情的温暖,孩子,我们生命最真爱的一部分,爱情可以随着时间去改变,但亲情却永远不会改变。在爱情里,你可以因为一些事而放弃,退缩,离开,忘记,但亲情里,你永远有的只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义务,还有对他们的一份深深的爱和理解。

读到妞妞查出病以后的那些文字,读到妞妞忍着疼痛的样子,读到一个父亲的眼泪和自责,读到一个女人柔软的爱时,我的泪如潮水般汹涌而下,是呀,眼泪在这一年里,一直如雨一样下个不停,一直如阴郁的天一样阴霾不晴。我知道这样的日子不会太久,我知道这样的日子一直会在记忆深处,但我也知道,这个世界真的很残酷,特别是对一个孩子,我心痛的时候,常会默默的有些怨言。

幸福都是相同的,而不幸总是不一样的,看着这样的心酸故事,看着这样让人难过的语言,内心里的海翻成滚滚波涛,东逝而去。对于很多的事,我们无法预测,更无法阻止,唯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化险为夷,让一切归于平安,让一切顺其自然。

☆“你改变了我看世界的目光,有了你,世界便和我息息相关了,因为孩子,旋生旋灭,看破红尘,死后世界想何处去,与我何干?如今你依然也不能延续我死后的生存,却是我留在尘世上的一线扯不断的牵挂,有一根纽带,比我的生命更长久,维系着我和死后的世界,那就是我对你的祝福和爱”。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父亲真情的表白。我想,一个男人,一个父亲,不仅因为爱,更因为真情。

亲情之爱,是任何事物都无法取代的,它是无私的,也是实在的,更没有半点功利的参杂。在得知孩子得了视网膜细胞溜时,我体会着一个父亲的苦和痛,眼里和心里的泪如雨一倾而下,在病魔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脆弱的,都是无奈的,都是想不明白的,现实终归是现实,总有很多让我们预料不到的事发生。比如生老病死,比如病痛,比如灾难。

死是荒凉的,虽然有时不是很自然,也很残酷,人生里最残酷的事情就是看着自己的孩子痛苦,忧伤,自己却无法去帮助,无法去替代,无法大声的去哭泣,而唯一的只能默默的将泪流在心里,默默的去承受一切的痛苦与灾难。面对生命,我曾经虔诚的在佛的面前祈祷祝福。让所有的孩子都健康快乐吧,让所有的孩子都平安吧,因为他们是世界的未来,他们是我们心里的太阳。

“世界离我很远很远,我的眼里只有我的孩子”这样的话,更让我沉思。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那种真切的爱是任何一个父母都能理解的。

现实里,经历了一些苦难,终于明白了苦难的真正意义。苦难与绝望,是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一种心境,我不喜欢,但却无法忘记它。

苦难可以净化心灵吗?苦难可以毁灭心灵吗?我不知道,也不想去懂得,人生路上,每个人都有苦难,因为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苦难的幸运儿。

☆“妞妞已经有两天没有醒过来了,就睡在小床上,身子蜷缩的很小,面色苍白,呼吸微弱。忽然间,妞妞突然伸出手,紧紧的抓住她妈妈的手,轻轻的叹了口气,接着她的手松驰了,全身猛的抽搐了几下,就停止了呼吸”。读到这里,我的泪如泉涌,哭泣,心痛,心伤,就像汹涌的海浪一样翻滚着,我不知道一个家长是怎么样伤痛的去看自己的孩子逝去?也许他的灵魂已经和孩子相息而去了吧。

一个生命的存在和逝去,有时也许只是一瞬,或者一个回眸,但却是那样的让人感念着。当作者喊着“不,你不是我的诗句,你是我的命运。我不是诗人,我不想要美丽而凄惨的命运,我只想做一个简单而幸福的父亲”时,虽然只是廖廖数语,却让人真切的感受一个父亲的爱与真,情与殇。

☆读完这篇真实的小说时,我的眼里已经成河而奔流着,唇微微的泛起着苍白,面对很多残酷的现实,很多的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应该怎么样去面对?正如作者所说“人生不可挽回的事太多,既然活着,还得朝前走,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利证明,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属于同一种能力,没有被苦难压倒,这不是耻辱,而是光荣。”

深秋的夜,冷;

深秋的夜,凉;

深秋的夜,寂静而沉默。此刻,只想为那些远去的生命的重生去祈祷,祝福和希望。

☆面对苦难和不幸,我们能做的只有忍耐和坚强,别的我们什么都做不了,我们显得很无奈。

.周国平讲的:大家都知道一失足成千古恨,可是我们在现实中,往往觉察不到那下面是万丈深渊,那下面潜藏着得危机,只以为是土坷拉绊了以下,然而正是这小小的土坷拉,却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悔恨。

好像命运是注定这样安排的,一个坏的结果的出现时注定的:在那一时刻,什么都一反常态---如果没有感冒,如果没有固执的不原谅,如果医生的医德好点,如果医学博士有点常识。。。种种假设,但是,现实就是这样,身在其中没有察觉,可是就这样一环扣一环的,注定着小妞妞必将遭此一劫。

面对这样的劫难,如何做选择?怎样的选择不后悔?不内疚?家长到底能否代妞妞决定自己的生命?这些问题我都无法回答,妞妞的父亲也无法回答,相信任何人都无法回答。

妞妞的爸爸,非常的疼妞妞,妞妞的妈妈,还有珍珍也非常疼妞妞,而妞妞的可爱和坚强也给了爱她的人无限回报。人生在世,有长有短,只要在这段时间里非常享受这份爱并且也将这份爱回报给爱她的人,又何必计较她的长短呢?我想,妞妞已经得到了永生,因为她现在已经活在了我们心中。

这本书再一次向我们暴露了中国目前的就医问题。医院的医生是挣钱的机器,面对患者的冷漠。。。什么时候医生才能有人情味呢?本来病痛已经折磨的人够呛,面对这些不负责的,冷漠的医生,我们非常不放心把自己交给他们处理,但是我们又非常非常的无奈,只愿我们都不要生病,祈祷。。。

这本书倾注了父亲的爱,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妞妞母亲所付出的爱,这里面的爱我认为比父爱还要多还要深。一边强忍着心灵的煎熬,一边还得做着母亲要做的事:给妞妞喂饭,洗澡……让妞妞像健康孩子一样,快快乐乐的生活。雨儿对妞妞的爱,只是她无法表达罢了。

☆  你、我和世界

你改变了我看世界的角度。

我独来独往,超然物外。如果世界堕落了,我就唾弃它。如今,为了你有一个干净的住所,哪怕世界是奥吉亚斯的牛圈,我也甘愿坚守其中,承担起清扫它的苦役。

我旋生旋灭,看破红尘。我死后世界向何处去,与我何干?如今,你纵然也不能延续我死后的生存,却是我留在世上的一线扯不断的牵挂。有一根纽带比我的生命更久长,维系着我和我死后的世界,那就是我对你的祝福。

☆哭不是懦弱

人真是什么都能适应的--最悲惨的,最荒谬的,都能适应。

“必死无疑”在文章中出现多次。我很疑惑。一个父亲怎么可能用这个词来叙述自己的女儿?记得我也用“死”来描述自己的爱情。当时这个词用得很尽兴,它清晰地针刺一般地提醒自己,一切真的去了,无可挽回。那么作者呢?未可知。

☆佛教

世上一切宗教和哲学中,佛教最彻悟人生的真相。它看破有,安于无,谓之空。

西方人始终没有达到空的境界。基督教执著于有,强以无为有。西方虚无主义求有不得,但不安于无,故充满焦虑。

流俗中的佛教已经与佛的本义南辕北辙。佛要破除对是非利害祸福的执著,俗众却要借佛的法力求是舍非,趋利避害,乞福去祸。佛以无制有,俗众却以有制有。佛以出世法断祸福之因果,俗众却祈求以福补偿祸,从而埋下新的祸根,永被因果所困。

用佛理看我遭受的苦难,百惑皆消。一个从未存在过的小生命,因缘送来,因缘带走,何至于悲痛欲绝?我自己也只是一个随缘生灭的空相,如何执著得了?空空世界里的一阵风,一片云,聚散无常,笑什么,哭什么?

然而,毕竟身在因缘之中,不是想跳就能跳出来的。无我的空理易明,有情的尘缘难断。我自知太爱人生,难成正果,宁愿受苦,不肯悟入空境。也许终我一生,佛只是一门学问,不能成为我的信仰了。

【教学后记】

陈建中

篇17:《边城》教案(高二必修四)

《边城》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  王宝杰  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欣赏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培养学生通过文学作品进行审美的情趣。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培养学生人格美 和谐美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

1. 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

2.感受风俗美、人性美、语言美,品味小说主旨。

教学难点

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小说怎样表达普通生活中的爱。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

预习作业:

1、阅读全文,感受艺术韵味,体会艺术风格。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  )黑黝黝(   )焖菜(     )挪移(      )竹篁(      )碧溪山且(   )傩送(      )涎皮(     )甬道(     )莞尔(      )滨水(  )蒿艾(      )角隅(      )胡诌(       )嗤笑(      )茨滩(       )碾坊(      )茶峒(      )

一、导入新课:

有一位作家,我国著名作家汪曾祺曾对之有这样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有一部作品,美国学者金介甫曾盛赞其为“是世界上好多文学者永远要看,而且要给自己的子女看的”;而我国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则称之为:“是在世界范围里已受到热烈欢迎的一部作品”。这,就是沈从文先生和他的代表作《边城》。今天,我们很幸运地有机会来欣赏这部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的独特的艺术境界中去。

二、作家及作品: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苗族人,笔名有休芸芸、凤哥、小兵、炯之、上官壁等。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19小学毕业后投身行伍,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3年到北京。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积极创办刊物,并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其巨著《中国服饰史》为学界所重。文学创作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70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1988年病逝于北京。

代表作:

主要作品集:《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

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主要文学贡献:创造了一种采用抒情笔调描写的具有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单纯、厚实,传神,使他的作品充满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充满着牧歌情调,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们誉为“田园诗的杰作”。 著名评沦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亚洲周刊》在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真是很有见地。读这样的作品,我们可以同时获得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滋养与与美好人性的疗补。

这篇中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展开了一个悲剧故事。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作者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这些话正可证实小说的主旨。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细腻,山光月色描写得诗意盎然。

三、介绍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快速浏览全文,概括情节。

开端:凄凉的心和父母往事(翠翠的心事)

发展: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爷的心事)

高潮:爷孙谈唱歌(试探心事)

结局:翠翠爱听歌

或: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五、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齐读: “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情,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这是沈从文先生写给他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一段话。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文先生对边城炽热的爱。沈从文先生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从小说的“三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三方面来探究课文,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分析环境:

(1)风景美:

《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明确:P16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  落日   薄雾   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2)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P14.端午节:    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P19.中秋、过年: 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

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3)人情美:

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先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人?

明确: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

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情美。一、二、三组探究翠翠与傩送的感情;四、五组探究翠翠与爷爷的感情;六、七、八组探究爷爷与乡邻的感情 。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

A、  翠翠与傩送:(爱情)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P18翠翠与傩送的对话。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傩送:(动作、神态:笑)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

明确: 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 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P19:“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B、翠翠与爷爷:(亲情)

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

P16: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

然后,我们来看一看翠翠对爷爷的感情?

P22: 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 (语言)

Q: 不过,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事吗?

明确:P20。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几句对话:

“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语言)这都是话中有话啊。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

3、 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怎么理解?

爷爷: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

翠翠:记忆所止处:思恋二老。

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份纯真的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

C、爷爷与乡邻:(友情)

①爷爷与“老熟人”: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

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②、爷爷与过渡人:(友情)

P21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 ,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三、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

参考答案:例如:“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师点评: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拓展深化: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主题)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主题是: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五、通读全文探究: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

参考答案::1、P14、15:军民同乐;

2、P15:顺顺与儿子之间的父子情;

3、《边城》中显示的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感受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同学们,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大家阅读《边城》的全文;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大家到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去欣赏边城的美丽。

六、概括人物形象:

1、翠翠:

明确:天真善良、温柔清纯。自幼父母双亡的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内心无比孤独。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青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无相干。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但她仍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的人的归来,表现了她爱的执著。

2、 爷爷

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对孙女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3、 天保兄弟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后来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也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飘泊到什么地方。

七、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找出文中几处环境描写,并说说本文环境描写有何特点:

明确:1、 第一节中,2、 第26节中,3、 第71节中

特点:这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安详,那么淳朴,翠翠和爷爷在这样的环境下说故事,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合成一副优美的生命形式,这正是作者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二)分析各处环境描写作用:

1、 第一节中:见前面对翠翠的心理分析。

2、 第26节中的作用:这是一幅很美的月夜寒江图,月夜是如此静谧、安详,又明丽纯净、纤尘不然的童话世界,仿佛《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境,一个“若”字,为此情此景平添了多少无奈与遗憾。翠翠母亲为爱殉情的故事,在这种氛围的浸润中,更显得热烈、执著、与浪漫。

3、 第71节中的作用: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风光,在作者笔下,啼声婉转的草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肥大的虎耳草……其景如画,美不胜收。

(三)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

1、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形成独特的湘西风情。

2、衬托人物形象。自然美与人性美相映照,景美人更美。

3、烘托气氛。如: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

4、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自然景物的描写成为人物情绪的延伸和扩散。或以黄昏的温柔、魅力和宁静,反衬翠翠爱情初萌时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美景与人物的心境密切相关。

5、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八、拓展探究:

讨论:作者以“边城”为题有什么用意?

“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边城的人生形式,和处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边城”为题,意在说明这种人生形式的流逝,而与之相对的庸俗、腐化、浅薄、金钱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胀,正在风靡。

讲解:本文写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内心的痛心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传统文明是一种封闭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种有很多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农业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优美、勤劳、淳朴的可爱的人们,由于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因此也不免打伤孤寂的色彩。

固守传统还是拥抱现代,怎样把传统美德和现代意识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也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生存的问题。比如过年吧,我们既希望它象几十年以前那样神圣、热闹,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现代意识的发展,无论如何,我们再也找不到象《祝福》里描写的那种过年的味道了。

王宝杰

篇18: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1)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2)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2)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⑴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隐藏在事物之中的本质的东西,人们不能直接感觉到它,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调查研究,并认真思索,才能了解和掌握规律,并利用规律去改造世界。⑵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⑶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物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篇19:高二政治必修四精选知识点

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观点(普遍性及实质)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①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②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③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趋势原理、事物发展途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状态原理)

【原理内容】:⑴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⑵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⑶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①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控制量变,坚持适度原则

4、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原因、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篇20: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②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篇21: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1、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每一事物内部各部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吗?

要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必须弄清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普遍联系指的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任何一个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找不到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东西。

其次,要把握事物的联系不是抽象的、无条件的。对事物的联系要作具体分析,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如果脱离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空谈联系,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

最后,要理解事物的联系,就要把握判断事物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的标准,即事物之间是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就说明它们之间有联系,否则就没有。若认为任何两个事物都有必然联系,我们的这个世界不就成为一个神秘莫测的混沌世界了吗?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第一,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就存在了,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尽管有“人化”的特点,但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形成,而且形成后就独立与人的意识之外了,所以也具有客观性。

第二,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就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篇22: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精选

1、税收的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1)税收以国家为主体,采取法律形式的分配。

(2)目的:国家为实现其职能

(3)手段:凭借政治权力

(4)依据:税法

税、利、债、费是财政收入的来源,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国家通过税收位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2)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税收的基本特征是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区别的主要标志。)

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其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有固定性,随意征税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将危及国家利益。

3、我国税收的种类

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为五大类:

流转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

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资源税(矿产税、土地资源税)财产税(契税)

行为税(印花税、屠宰税)

4、增值税:(1)属于流转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加工、修理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2)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

一般计算方法:增值税=商品销售额×税率—上一环节已缴税金

(3)增值税只对增值额征税,不仅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5、个人所得税:(1)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跟,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2)计算方法: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3)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4)个人所得税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6、纳税人与负税人

纳税人: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

负税人是实际或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1)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如个人所得税的税款是由纳税人承担的,纳税人就是纳税人。)

(2)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企业可能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把税款加在商品售价中,转嫁给消费者。)

(3)在我国,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的纳税人,但都是实际的负税人。

7、为什么说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税收取之与民、用之于民。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税收的性质)

(2)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8、违反税法的几种行为

偷税: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的行为。

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的行为。

9、如何应对违反税法的行为?

(1)税务机关在追缴税款的同时,要加收滞纳金甚至并处罚款,触犯刑法的还要由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2)公民也要增强自己对国家工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篇23:高二政治必修四精选知识点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l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方_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_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_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

⑴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⑵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l注意: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而非普遍性包含特殊性。3.“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抓好典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举一反三、先“试点”后推广,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体现。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l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3)方_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含义: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l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3)方_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主流”,同时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

⑴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⑵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⑶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⑷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篇24:高二政治必修四精选知识点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篇25:高二政治必修四精选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

(1)发展的概念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绝不会自行消亡,它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表现尤为明显。

③方_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

篇26: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精选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基本相适应,但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些部分和环节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状况。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即改革实现的,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3.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观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篇27: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精选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理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第2 / 6页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篇28:高一必修四语文作文

珍惜时间,旧话重提。

有一段时间,总会思考时间到底是什么?却始终没有答案。好像时间是长生不老的`,一直不断地延续着,永不停歇。在时间的对映下,人类的生命总是那么不值一提:眨眼间,转瞬即逝!而时间却一点反应都没有,始终是同一个速度,不断的延续。

有时又觉得时间是生命的产物,人可以控制时间的快慢,但是却只能控制一半,时间总是会在你想要停留时,瞬间划过;总是在你想快点进行时,慢若蜗牛。就像调皮的小孩子一样,总是和你对着干,把你气得吹胡子瞪眼,却又始终对它无可奈何。“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和“度日如年”都清晰的表达了时间的诡异多变!

时间又像一个经历万世春秋的老人,总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提醒你要懂得珍惜时间,比如快乐往往会很“短”;但又会在你不珍惜时间时帮你把时间的流速变慢,比如无聊之时,时间又会变的很“慢”。在最正确的时间告诉你世间最真的真理!让你的生活变得有意义!

老天真的很老,人老成精,狡猾得不得了!他给每个人的时间看似各不相等,仔细想想却又相等的找不到一丝差距。人生就像一个历练场,到你取得真经的时候,就会收回生命,就像我们是犯过错误的小孩子一样,为了让我们改正错误,认识到错误,就把我们流放到人间,但是又怕我们有心理负担,就抹去了我们前生的记忆。好人命不长,坏人活千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坏人没有意识到他们的错,反而错上加错!

努力运用我们所拥有的时间创造更多的幸福,遇到病痛挫折,就把病痛挫折当成历练,努力生活,帮助他人,有限的是时间,无限的是幸福。瞬间的幸福更甚千年的等待,因为,瞬间即是永恒。

下学期高二语文教学计划

高二语文教学计划

高二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高二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高二语文教学计划

高二人教版语文教学计划

高二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个人

高二语文教师教学计划优秀

高二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高二语文必修四作文
《高二语文必修四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二语文必修四作文(通用28篇)】相关文章: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备课组的工作总结2022-12-14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教学计划2023-02-13

高二语文必修5作文2024-03-27

高二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2022-12-24

高二语文必修五作文2023-06-30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总结2022-12-06

高二教师教学工作计划2022-11-11

高中语文学期教学计划2022-05-07

高二必修五语文作文2022-05-04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2024-01-0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