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元节作文:中元节传说

时间:2022-08-02 07:54:33 更多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纪念中元节作文:中元节传说(共13篇)由网友“好饿呀”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纪念中元节作文:中元节传说,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纪念中元节作文:中元节传说

篇1:纪念中元节作文:中元节传说

纪念中元节作文:中元节传说

传说二: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篇2:有关中元节的传说

传说一:

“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盂兰实际是佛教的节日,“盂兰”为梵文,意为救倒悬、解痛苦。

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当时佛陀的弟子目b连尊者,以神通力发现其去世的母亲在饿鬼道受苦,目b连孝顺深切,以神通力把食物送到其母口中,谁知食物在咽喉中变为火炭,不能食用,痛苦万分。目b连焦急忧虑,于是去问佛陀应如何救渡。

佛陀告诉目b连尊者说:“你母亲罪根深重,曾有五百世的悭贪,纵使你神通第一也无法解救她的苦难,必须靠十方众僧大德威神之力才能得到解脱!”

到七月十五日那天,是解夏日,又是“佛欢喜日”,亦是众僧自恣日。所谓自恣就是自己检点,如发觉自己有过失,应对人露忏悔:如任何人犯过,亦应对僧众忏悔。当日一切圣圣众,均精持律仪,身,口,意三业清净,这时候设斋供僧,功德最为殊胜。

故此佛陀咐瞩目b连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那天,准备饭食百味五果、汲灌盆器、烧香燃灯,将世上最珍贵的食物都放在盂兰盆内,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众僧念咒加持,祈福消灾,使在世人增长福慧,先亡超度。

后来目b连尊者得到佛陀教化在七月十五日设盆供养及斋僧,合各大德威神之力,使母亲得以脱离饿鬼之苦。

根据经中佛所示,如果能在功德、胜会中供佛僧大布施,可令现世父母、六亲眷属,能脱离三涂,衣食丰足。乃至七世父母都能脱离饿鬼之苦,生于人天中,福乐无极。如父母在,更能福乐百年、长寿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所以身为佛子,为修孝道,应常念及过去仍未解脱之先祖父母,于盂兰超幽法会中供养上师大德,燃灯供佛作大功德,以报父母之恩乃利乐解脱十方孤魂饿鬼众生。

传说二:

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中元节源自道,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传说三: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

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

篇3:中元节传说介绍

传说一: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中元节源自道,,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 ” ,“倒悬 ”指的的是释迦十大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 。 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传说二: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中元节传说介绍]

篇4:中元节的传说作文

农历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这个节在老百姓中还有几种不同的叫法——“七月半”、“鬼节”。在这一天,老北京有中元法会、拜三官、盂兰盆会、烧法船、祭祖、放河灯、点莲花灯、送面羊等民俗。其实,民间之所以叫“鬼节”,无非是人们对逝去亲人的追思。七月十五的习俗,剔除掉其中的迷信色彩,会发现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人生百善孝为先”,孝是善心、良心和爱心的体现,无论是对尚健在的长辈,还是已逝的亲人,不忘孝道,这才是“中元节”的现实意义。

农历七月十五与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并称中国岁时节令中的“三元”。这“三元”都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

中元节原本是道教节日。据《唐六典》称,道士有“三元斋”:“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的三神,三元节乃是道教节日。按照道教的说法,由于地官要过生日,大赦孤魂游鬼,人间为免受鬼神干扰,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法船,希望孤魂游鬼收到礼物后升到极乐世界去。老北京的道观在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一天,都要举行“祈福吉祥道场”,以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盂兰盆会,也称盂兰盆斋、盂兰盆供。这是来源于佛教的习俗,比道教的中元活动要早,我国从南北朝时期的'梁代开始仿行。“盂兰”是梵语音译,意为倒悬,“盆”是汉语,是盛供品的器皿,言此器皿可以解先亡倒悬之苦,因此,盂兰盆会实际是个“孝亲节”。依据《盂兰盆经》而举行仪式,始于梁武帝。自此以后,成为风俗,历代帝王以及民间无不举行盂兰盆会,以报祖德。

盂兰盆斋也与《目莲救母》的传说有关。

据佛经中的《盂兰盆经》记载:“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据说当时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想用钵盆装饭菜给她吃,饭菜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并要他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斋,备百味饮食以及桃、李、杏、栗、枣五果,供养十方僧众。按照盂兰盆经的指示,目莲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目莲感激佛祖,并向佛祖进言,年年举办施食会,以解那些孤魂饿鬼倒悬之厄运。佛祖便将七月十五的施食会命名为“盂兰盆会”,令各佛寺进行佛事活动。寺庙里的僧人和善男信女们在这一天举行佛事,不仅仅是祭祀死去的亲人,也是纪念目莲,藉以表彰他对母亲之孝道,并劝人尽孝。

当时人们把此节作为追念祖先以及已故亲友的节日,老北京的各个戏园子每到这个日子,都要连演数日《目莲救母》的京剧应景戏。这戏虽说是个“鬼戏”,但也宣扬了自古以来的孝道美德。

这一天,老北京的皇宫内及一些大的寺庙,也有“烧法船”之俗,也称“烧活”。法船是一种大型冥器,由旧时的冥衣铺用木条或秫秸及彩纸糊制而成。法船上舱、橹、桨、舵齐全,大的可糊几层数节,抱到法会之处再拼接而成。

各寺庙道观的僧侣和道士们当年在放焰口、做法事、诵经、焚香超度亡灵等仪式后,要焚烧一只法船。抗战时及胜利后,曾在北海公园的天王殿、中山公园的音乐堂、永安寺等处集会,由僧人、道士、喇嘛三种不同的宗教派别身披法衣、敲打法器,,与各界人士、平民百姓一起为抗战阵亡的将士们举行法会,当时还举行了郑重的焚烧法船、点河灯仪式,为抗日将士超度,以表示追思。

这天,还有祭祖的传统。老北京这天各家均祭祀已故之宗亲五代,以示“慎忠追远”。清《北京岁华记》载:“中元节前上冢如清明。”清《帝京岁时纪胜》也说:“中元祭扫,尤胜清明。绿树荫枝,青禾畅茂,蝉鸣鸟语,兴助人游。”

一般皇宫内还要在太庙举行祭祖大典,民间百姓中元祭祖的形式有多种形式,有的亲到坟地烧钱化纸,有的则在家以装有金银纸元宝的包裹当主位,用三碗水饺或其他果品为祭,上香行礼后将包裹在门外焚化。据明《帝京景物略》云:“上坟如清明时,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讫,辄于墓次掏促织。满袋则喜,秫竿肩之以归。”说明自元、明以来,中元上坟,带有秋季郊游的性质。初秋之时,扫墓连带全家秋游,无疑是孩童们的一次出旅,孩子们早把“鬼节”抛之脑后。

夜放河灯和点莲花灯是中元节的重要习俗,也是继正月十五元宵灯节后,老北京的又一个传统灯节。

放河灯的历史悠久,明人刘若愚的《明宫史》载:“七月十五日中元,甜食房做供品,西苑做法事,放河灯。”西苑即说的前三海。

清史中也有记载,皇宫内每年七月十五,太后及帝后嫔妃都要到北海观看河灯。届时上千名的太监及侍卫,手持荷叶,叶上点燃蜡烛,烛光闪闪罗列两岸,太液池水上几千盏琉璃河灯随波漂荡,并伴有梵乐和禅诵之声。“坊巷游人入夜喧,左连哈德右前门。绕城秋水河灯满,今夜中元似上元。”清代文昭所著之《京师竹枝词》描写旧京中元节时的盛况。

放河灯亦做放荷灯,是自古以来流传下来超度亡人的一种习俗。

老北京的荷花灯都是用天然的荷叶插上点好的蜡烛做成荷花灯。那时也有用西瓜、南瓜和紫茄子等,将其中心掏空,当中插上点好的蜡烛,将这些灯往河里一送,顺水漂流自然而下,排成一队“水灯”,随波荡漾,烛光映星,相映成趣。当时北京的什刹海、北海、积水潭、泡子河、东直门外的二闸、御河、护城河等地,到处是一片如昼烛光,月下百姓云集,热闹非凡。电视剧《四世同堂》里祁老爷子在河边放河灯超度亡人的镜头,真实再现了老北京中元节的风俗。

莲花灯则是用丝绸、丝纱、彩纸或玻璃制作的酷似莲花的一种花灯。悬挂花灯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清乾隆年间每到七月十五的夜晚在圆明园,乾隆皇帝及后妃都要到西洋景的“迷宫”处,看众宫女提着绸制的莲花灯来走迷宫。民国时期,七月十五这天点莲花灯也是必需的习俗。四合院、大杂院里的孩子,都人手一只莲花灯。市面上的各类集市——东安市场、隆福寺、崇文门花市、天桥、什刹海荷花市场等,从七夕节后即有专门的铺面开始售卖莲花灯,其灯皆是用彩纸莲花瓣组成的各式花篮或鹤、鹭等飞禽动物,任人选购。普通街市上及串胡同的小贩卖的就是及其便宜的荷叶灯了。这些灯外形与河灯相仿,只是多根抵棍和线绳罢了。一些穷孩子还有用大棵香蒿子缚上香头,或用莲蓬插上香头代替莲花灯的。更为别致的是,茄子插香头而燃之,谓“茄子灯”;西瓜瓢内插蜡燃之,谓“西瓜灯”。

七月十五前后的晚上,各家的孩子均呼伴结群,游逛街市胡同,小孩们众口一词地喊道:“莲花灯、莲花灯,今儿个点了明儿个扔!”那时的孩子们要在夜晚相互比谁的灯更美更亮,当年谓此举为“斗灯会”。《旧京秋词》中有这样的描述,“小队儿童巷口邀,红衣蜡泪夜风摇。莲灯似我新诗句,明日凭仍乐此宵。”七月十五之夜,水中河灯荡碧波,岸上烛光满城街,街市一片璀璨。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这一民俗的另一说法是,母亲为出嫁的闺女用白面塑一双羊,当然还要蒸熟,而且羊头还要缠挂上红布条。娘家要组成一支小型送羊队伍到新姑爷家,由新姑爷动手切开面羊,并将切下的第一块用红绳拴挂在客厅中,这块“面羊肉”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十五送来新面羊时才能取下来。这其中的讲究是“陈羊见新羊,年年有余粮。”新姑爷切完羊后,要吃羊头,出嫁的闺女则吃羊脚,其他的分送男方长辈邻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庆吉祥。

篇5:中元节的传说作文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这是一篇有关于中元节的由来与传说的文章,望此文能让您有所收获

由来 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 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鬼节”,“施孤”。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

篇6:纪念中元节作文:中元节来历

纪念中元节作文:中元节来历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道教盛行后,附会传统,创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万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相传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中元节。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

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更多相关文章阅读

篇7:中元节的传说故事简短

1、中元节的第一种传说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2、中元节的第二种传说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中元节吃什么

1、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

2、蒸面羊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3、吃花馍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4、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况且鸡爪呈耙状,易把鬼的衣服抓掉(大概怕积下恶怨,不肯回到原处),所以选脚掌扁平的鸭子也在情理之中了。

篇8:中元节的传说故事简短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平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

2、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那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3、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篇9:中元节是什么节日由来和传说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大家知道中元节是什么节日吗?既然这样,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元节是什么节日由来和传说_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吧!

【↓ ↓ ↓ 】更多相关文章内容推荐【↓ ↓ ↓ 】

中元节的传说故事简短

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

中元节最大的禁忌是什么

2022年中元节不能做的21件事

中元节的祭祀活动及节日意义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的传说

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庙普”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元节的意义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我们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篇10:中元节是什么节日由来和传说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大家知道中元节是什么节日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元节的由来和传说吧!

目录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的传说

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返回目录

中元节的传说

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返回目录

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庙普”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返回目录

中元节的意义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我们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返回目录

篇11:中元节的由来?中元节的传说是什么?

中元节的由来?中元节的传说是什么?

中元节的传说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道教最主要的为修行记说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

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莲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中元节的来历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这一天。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篇12: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

目录

中元节起源

中元节传说

中元节禁忌

中元节起源

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孟兰盆会”也有很大的关系。“孟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佛典《孟兰盆经》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孟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时,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到了西晋,《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中国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中国广为流传。自梁武帝在南方创设盂兰盆会后,已成为一种习俗,规模有增无减。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宋、元年间,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活动。

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祀活动,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畅,演《目连救母》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点放河灯,称之谓“慈航普渡”,十分热闹。除外,当时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

时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一天,中国仍有许多地方,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习俗。

<<<返回目录

中元节传说

传说一: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中元节源自道,,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传说二: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返回目录

中元节禁忌

晚上尽量不要出门

第一条就是在中元节这天晚上尽量不要出门,尤其是不能带小孩子出门。记得小时候父母常叮嘱说中元节这天的衣物也不能在外面过夜。其实这个也是有道理的,一方面是在外面过夜,蚊虫比较多,它们可能在衣物上产卵。另外一方面就是到了中元节,晚上的时候露水已经很重,天黑了以后衣物容易受潮,这样穿在身上对身体不适。

至于农村老人说中元节这天不能出门,这个是没什么道理的,一般祭祀活动就是在晚上进行的,不出门那怎么祭祀祖先呢?但是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又有点道理的,因为中元节的这些传统习俗都是在晚上进行的,到处会燃放鞭炮,人胆子小就容易受到惊吓。再加上这个期间晚上温度比较寒凉,如果太晚还在室外活动,人很容易感冒着凉的,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中元节这天晚上尽量不要太晚了还在外面溜达。

不要在非特定的场合烧纸

第二条就是不要在非特定场合烧冥纸,中元节这天都会燃烧冥纸、燃放鞭炮的,这个一般都是在路口进行。而在燃烧冥纸的时候就要注意要在特定场合、指定地点进行,并不是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的。同时燃烧以后,一定要等到火彻底熄灭了才能离开。

注:忌乱踩冥纸,冥纸都是烧给过世的亲人们的,其和祭品一样都是忌乱踩的。

不要偷吃祭品

第三条就是不能偷吃祭品,小孩子可能因为贪玩会这样做,但是让大人看到了就会骂人的。因为这些祭品都是给过世的亲人们准备的,有人偷吃了就是对他们的不尊敬。

<<<返回目录

篇13:中元节的传说故事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按民间说法,传说七月十五日地府洞开,鬼魂四出,民间有“七月半,鬼乱窜”的民谣。有祀者,回故里接受子孙的祭拜;无祀者,有公众请佛道做法事“普度”,不使孤魂野鬼流浪为害。

按道教说法,农历七月十五为地官寿诞,地官大帝会为鬼魂赦罪祈恩,释放狱中众鬼囚,让囚徒饿鬼解脱享食饱满免于众苦,从七月初一起重返人间享受一个月的香火、施食,以激起其向道之心。经由祭典与道士作法的过程,信徒协助地官,超度亡魂饿鬼,使他们得以早日解脱,避免在人间作祟,因此道士都在这一天诵经、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元者,即是一切事物之开始。道教认为天地水三元之气,为最初生成人类,长养万物之根本,又把三元配置于农历的三个日子,称为“三元日”;上元日正月十五,中元日七月十五,下元日则为十月十五;故此“中元”的意思,即是七月十五日。“三元日”,相传为道教“三官大帝”的生日;上元日为“上元一品天官赐福大帝”之生日;中元及下元日分别为“中元二品地官赦罪大帝”及“下元三品水官解厄大帝”之生日。三官大帝的地位,仅次于玉皇上帝,统御万灵,故此三元日为道敦的重要节日,在此三日均举行斋醮法事。

道教传说

“中元节”之名起于北魏,“中元”是道教的说法。道教经典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又将“三元”与“三官”相配,说天官神主赐福,生于正月十五。

道家以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地官赦罪之辰,届时地官检查、考校天上地下神仙、凡人、动物的表现,以便定罪免刑。东汉《老子章句》引《道经》:“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

又《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鬼囚徒,亦得解脱。”

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道教会举行“中元普渡”,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顺带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佛教传说

另一方面中元同时也是佛教的“盂兰盆会节”,首创者据说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盂兰盆”一词来自佛教的说法,被称为“屋兰玛纳”(梵文ULLAMBANA),是“解救倒悬”的意义,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为旨意,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替孤魂野鬼诵经布食。

在民间亦有很多形式别样的“荐新祭祖”的节庆活动,其意义与“中元节”的主旨是相同的,如“麻谷节”(河北)、“田了节”(广东)、“鲜果节”(布依族)、“抢猪节”(畲族)、“丰年祭”(高山族)、花衣节(广东)、施孤节(广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道教、佛教,还是民间的这类节俗都是围绕着祭祀祖先、超度亡魂、庆丰收、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相同的目的展开的。自魏晋以来,佛道融合,将神佛混为一体,已是民间普遍信仰。又因为这些活动基本都定于七月十五这一日子,所以它们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而形成今日饶富慎终追远、博爱精神的'“中元普渡”习俗。

那么为什么道教、佛教、民间都会把这样的祭祀的活动设定在七月十五左右进行呢?

《礼记·月令篇》上有记载:“是女也(七月),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6这其中包涵了两层意思:首先,七月是收获的季节;其次,按中国择日规律,七月十五是下半年的第一个望日,同时往往也是立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因此,在民间人们不一定严格按照这个时间进行祭祖,但由于第一个原因的影响,他们往往会选择在七月十五左右进行祭祖活动;而天子则一定会选择在这天象征性的以新谷祭祀祖庙,表达对祖先的敬意。由于祖先崇拜在中国人的信仰中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荐新”的习俗得以存活数千年,甚至在它已从国家祭典中消失以后,民间都还保持着“荐新”的习俗,并且集中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这就是现在“中元节”的最初起源。

节日传说的作文

有关七月作文《今天是七月十四》

平安夜来历的传说的作文

古代是如何过中元节

介绍奥运会来源的作文

鬼节的传说

七年级元宵节的传说作文

鬼节都有哪些传说?鬼节四大传说故事

《放河灯》的读后感

七月半中元节微信祝福语

纪念中元节作文:中元节传说
《纪念中元节作文:中元节传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纪念中元节作文:中元节传说(共13篇)】相关文章:

七月半中元节幽默短信祝福语2022-09-23

节日由来2022-12-30

鬼节三年级作文2023-06-28

节日的由来2023-03-21

七月十五是什么日子2022-04-29

端午节的传说与习俗2022-05-06

有关元旦起源由来介绍2023-06-28

有关元宵节的来历2023-11-06

寒食节起源和由来介绍2023-09-14

家乡的鬼节作文2022-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