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Er”为你分享29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这个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 篇章。与自然融为一体是这些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的美,山水本是无情物,因他们融入了自己的细腻情思,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人与自然可以亲切地交流、对话。本单元的诗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了解作者的情感是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答谢中书书》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记承天寺夜游》传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湖心亭看雪》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趣;《归园田居》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游山西村》表现了作者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但是也不要将这种情绪的表现作绝对化的理解,诗文中包含的感情基调是确定的,而具体的指向则是模糊的、含蓄的、多义的,《三峡》和《观潮》两篇文章,作者的个人情感体现得就不明显,《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这两首诗都是在最后一联才含蓄的流露了作者的情绪。在写作技法上,摹山范水的诗文深谙“诗中有画”的妙处,努力用语言营造画面感,选取的景物非常讲究结构布局、色彩处理,通过远近、明暗、虚实、浓淡、藏露、疏密、奇正等对立关系的和谐统一表现,实现景物的立体感、层次感,达到一种直觉体悟的审美效果。尤其是《答谢中书书》和《湖心亭看雪》两篇文章,《使至塞上》这首诗,画面感很强。另外,这一单元的诗文都能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了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如《三峡》《答谢中书书》;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如《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篇2: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略无阙(quē)处2、重岩叠(dié)嶂((zhàng)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4、至于夏水襄(xiāng)陵5、沿溯(sù)阻绝6、虽乘奔御(yù)风不以疾也7、则素湍(tuān)绿潭8、绝�t(yǎn)多生怪柏,9、飞漱(shù)其间10、林寒涧(jiàn)肃11、常有高猿长啸(xiào)12属(zhǔ)引凄异
二、词义理解。
(一)解释加点的字。
1、略(完全、全部)无阙处2、重岩叠嶂(直立屏障的山峰)3、隐天蔽(遮蔽)日4、自非亭午(正午)夜分(半夜)不见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月5、至于夏水襄(上)陵6、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7、或(有时,如有)王命急宣(宣布。传播)8、虽(即使)乘奔(奔驰的快马)御风不以疾(快)也9、则素湍(急流的水)绿潭10、回(回旋)清倒影11、绝�t(山峰)多生怪柏12、悬(悬挂)泉瀑布13、飞(飞泻)漱(冲荡)其间14、良(的确、实在)多趣味15、每至(到)晴初霜旦(早晨)16、林寒(清凉、寒冷)涧(山涧)肃(寂静)17、常有高猿长啸(拉长声音叫喊)18、属(连续)引(延长)凄异19、空谷传响(回声)20、哀转(声音曲折)久绝21、故渔者(……的人)歌曰22、猿鸣三声(几声,三,不是确数,表示多)泪沾裳
(二)指同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略无阙处
阙通缺空缺、缺口
(三)一词多义
1、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③屠自后断期股(从)
2、绝:①沿溯阻绝(隔断)②绝�t多生怪柏(极)③哀转久绝(消失)
3、其:①其间千二百里(代它们的,指白帝城到江陵之间的)②飞漱其间(它们,指怪柏)
4、以: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如)②岁以大穰(因为)③盖以诱敌(表示目的的连词,用来、以便)④投以骨(把)
5、故:①故渔者歌曰(所以)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
三、句子。
(一)朗读节奏。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句子翻译。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文: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它们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4、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6、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拦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四、填空。
(一)文学常识积累。
1、《三峡》选自《水经注・江水》,本文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它从四川省的奉节县东到湖北省的宜昌市。
(二)理解性默写。
1、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2、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描写水势盛大,又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3、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7、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8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
9、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0、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11、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从视觉角度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3、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4、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5、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6、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篇3: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一、字音
挚(zhì)爱脍炙(kuài)(zhì)人口亵渎(xiè)(dú)蕴(yùn)藏编撰(zhuàn)牙龈(yín)盲(máng)目策(cè)划受益匪f?i浅如火如荼(tú)萎w?i缩臭气熏(xūn)天铝箔(bó)版b?n权类型(xíng)梦寐(mèi)以求向日葵(kuí)旅(lǚ)行毅(yì)然烦躁(zào)深谙(ān)
二、成语
1)娴熟深谙:非常熟练熟悉。
2)脍炙人口:本指美味人人都爱吃,现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都称赞。
3)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贷:推卸。
4)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荼(茅草的白话)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5)碌碌无为:平平庸庸,无所作为。
6)受益匪浅:受益匪浅意思是: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一般指意识形态方面。
7)高歌猛进:高声歌唱,勇猛前进。形容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乐观精神。
8)令人作呕:比喻使人极端厌恶。
9)无暇顾及:没有时间来管或关心这些人或事物了.
10)相安无事: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
11)紧要关头:
12)难能可贵: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
13)悲喜交集:形容又高兴又难过,心情激动
14)梦寐以求: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
15)良师益友: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16)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三、课文知识
1、《从小就要爱科学》作者苏步青,著名数学家。本文是为《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写的序言。本文说明了科技知识的重大意义和现代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高度评价了《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的特点和价值,勉励青少年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将来为伟大祖国作出应有贡献。
2、《在太空中理家》选自《太空漂流记》,作者杰瑞・M・利宁杰,美国宇航员。本文记叙了在太空中生活的情况,解说了太空生活不同于地面生活的原因,表现了“在前线的冒险者”的探索、奉献和牺牲精神。
3、《奇妙的克隆》选自《中学生科技》,作者谈家桢,遗传学家。本文向读者介绍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同时提醒人们要全面地看待科学的发展。文学用了四个小标题,首先说明了克隆的含义,接着介绍了克隆的实验、克隆的发展,最后介绍克隆技术对人类的造福及对克隆的思考。
4、《送你一束转基因花》选自《大自然探索》,作者小样。文章采用“总�D�D分�D�D总”的形式,指出了新型生物技术对于花卉育种的意义,说明了转基因花的科学含义和优良特性,展示了转基因花在商机和美化世界方面光明前景。
5、《雁门太守行》选自《李贺诗歌集注》,作者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别云间》选自《夏完淳集》,作者夏完淳,字存古,松江华亭人。云间,松江的古称。
篇4: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
扇子是人人爱好的玩物。扇子的应用始于很早的时候,大约在晋代之前就使用了。传至今日,它的形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最普通的有纨扇、折扇、葵扇、芭蕉扇等。其制作也很有讲究,纨扇制作之精致,与粗俗的蒲扇实在是有天壤之别,纨扇好比北平的少奶奶,蒲扇则好比山村里淳朴的山民。
在古代,扇子为女子所喜爱,她们使用扇子绝不仅仅用来扇风除汗。她们或装饰,或蔽丑,或撒娇,或嬉戏,或寄情。
扇子在我国古代的诗词中常有提及。唐代诗人王昌龄有“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俳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之诗。是写宫廷妇女不见王之苦,拿着团扇怅望徘徊。杜牧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有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水浒传》中有:“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是用扇子来表示贵族们生活之安逸。
在我国古典戏曲中,有许多故事情节与扇子有关,如《西游记》《红楼梦》《包公案》等;还有许多就以扇子为戏名的,如《桃花扇》《买花扇》《檀香扇》等。西洋戏剧也有以扇子为戏戏名的,如话剧《少奶奶的扇子》,就用珍贵的羽扇来表示女主人的性情。
挥扇,显得有儒雅之气(譬如诸葛亮)。古代文人还喜欢在扇子上题字画画,既避免了扇面的单调,又增加了雅趣。唐寅、郑板桥就留下大量的.作品。
扇子还有其他的用处。交际时做礼物,恋爱时来寄情,商店中做广告,大热天遮太阳……《南齐书》中记载:“渊人南,以腰扇障日。”唐宋之问诗曰:“且握青纨扇,时将日影遮。”
小小的扇子,却蕴藏着深厚的东方文化的精蕾,正应了那句“一粒沙里看世界”的哲语。
篇5:第六单元上册的诗歌作文
第六单元上册的诗歌作文
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多少文人墨客歌颂过她。他们的笔下有缕缕春风,有潺潺流泉,有团团锦花。
春风
孟浩然那脍炙人口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使我似乎身临其境,萧萧风雨在那静谧的春夜,沙沙声响让我似乎见到了微风后的众卉新姿。阵阵春声透露了无边春色,使我体味到了莺啭花香的烂漫春光。而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则令我的脑海中浮起出了一幅画,一片绿盈盈的草地上,一棵棵柳树挺立着,长长的“辫子”随风飘扬,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春风,如一个天真的孩童,奔跑着,挥舞着双臂,将绿色洒给人间。和煦的春风夹杂着花香拂过脸庞,带来丝丝暖意。
春水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诗中,春水经过洗礼后,变得更加清澈。阳光下如一面明晃晃的镜子。真的是“春天一到江水清,绿波似寥蓝。寒冬的积雪在春风的抚摩下融化了,潺潺流泉再次奏响了春天的赞歌,哗哗水声如一段欢乐的旋律在山中谱响。
春花
春天,百花竟放,花香袭人。春日下,花儿们舒展着曼妙的身姿,写花的诗句自是不胜枚举,最令我陶醉的要数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了,其中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有骄莺恰恰啼”使我看到了这些嬉闹的蝴蝶在花丛中留连,听到了小黄莺那婉转动人的歌声,感受到了作者那愉悦的心情。
在几千年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古诗如一颗璀璨的宝石,发出夺目光彩。
[第六单元上册的诗歌作文]
篇6: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要求:
1、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2、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中。
3、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教学时间:23课时
26 三峡
【教学目标 】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 】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第二课时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到20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 :
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板书设计 :
(山)-- 奇险
夏 湍急
三峡 --(美)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
第三课时
一、背诵并墨写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后记: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能理解文意,领略三峡景色之美,并能展开合理想象,体味文章优美意境。
&n
[4] [5] [6] [7] [8] [9] [10] ... >>
篇7: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试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试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不见曦月素湍绿潭()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艨艟数百()如履平地()雾凇沆砀()藻荇交横()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属引凄异()
③沉鳞竞跃()④吞天沃日()
3.默写。(6分)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游山西村》中表达诗人对农村生活向往的诗句是:,
。
③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④渡远荆门外,。山随平野尽,。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⑤《使至塞上》流传最广的诗句是:,。
⑥《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江上景色的诗句是:,。
4.填空。(3分)
①《三峡》作者是,该文选自。文中的“清荣峻茂”一句共写了个对象,它们依次是。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写了山中景物,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在后世传用中,这两句诗得到了引申和阐发,常用来说明这样的道理:。
5.下列作家、作品、朝代连线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归园田居》——陶渊明——晋代B.《游山西村》——陆游——南宋
C.《水经注》——郦道元——北魏D.《观潮》——周密——三国吴人
6.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4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③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C.饮食百物皆倍穹时。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二、文言文阅读(45分)
(一)(17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晴初霜旦()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
[5]
[6]
[7]
10.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2分)
A.或: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林寒涧肃
C.绝:哀转久绝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11.从文中找出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有珠联壁合、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2分)
12.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夏”“春”“秋”季的景物特色。(2分)
夏春秋
13.第三段中写“高猿长啸”有什么作用?(2分)
14.请你调动想象,用形象的文字将“清荣峻茂”的景色描绘下来。(3分)
(二)(14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4.选出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项()。(2分)
A.天下之伟观也势极雄豪
B.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C.吴儿善泅者数百溯迎而上
D.分列两岸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15.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2分)
A.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B.天:天下之伟观也吞天沃日
C.百:艨艟数百腾身百变
D.而:溯迎而上而僦赁看幕
16.解释加点词的意义。(4分)
①方其远出海门()②每岁京尹()
③为火所焚()④四马塞途()
17.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①如履平地
②黄烟四起
③略不相睹
④随波而逝
18.简答。(4分)
①能概括全文的一句话是。
②第一段中写潮水的顺序是。
③第二段中表现教阅场面宏伟的句子是。
④侧面烘托江潮之盛的句子是。
(三)(14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
[5]
[6]
[7]
19.解释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是日更定()②余拿一小船()
③长堤一痕()④客此()
20.用现代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③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④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1.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2分)
A.白: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间
C.更: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及:及下船及郡下
22.选出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2分)
A.舟子:舟子喃喃曰左右舟子各一人
B.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
C.绝: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
D.饮: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3.简答。(2分)
①文章的文眼是。
②请用横线标出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描写雪景的语句。
24.请你写出两句你读过的描写雪景的诗句。(2分)
三、写作(30分)
25.请以“因为有你而精彩”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其中的“你”可以指人,指物,也可以指事。要求字数不少于550字。
第六单元A卷
一、
1.xī;tuān;shù;jùn;chōng;lǚ;hàng;xìng
2.①正午;②连续不断;③潜游在水中的鱼;④冲荡太阳
3.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青林翠竹;四时俱备②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③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④来从楚国游;江入大荒流;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①郦道元;《水经注》;四;水、木、山、草②只要充满信心,就能够战胜困难险阻,达到新地境界
5.D(宋代)
6.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③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C
二、
(一)
8.①飞奔的马②早晨
9.①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10.B18.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1.示例:险;秀;凄
12.突出秋天三峡的凄冷
13.示例:清清的泉水一路跳跃着,闪动着活泼的光;树木茂盛繁密,山峰高而挺拔,野草密密的,好象连风也吹不过。
(二)
14.C
15.C
16.①当……时②年③烧④堵塞
17.①就好象踩在平地上活动一样②江面上到处升起了黄烟③人们彼此一点也看不见④随着江流飘荡逐渐消失
18.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②由远及近③艨艟数百,分列两岸④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三)
19.①完了,结束②撑,划③痕迹④客居
20.①岸边树木早已是冰花一片晶莹,湖面上到处是白气弥漫着,天空与云雾、山岭、湖水,上上下下全都白了②仅仅只有那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也只看到那么一小点,小船看起来如小草般,船上的人看起来只有两三粒米那样大小罢了③有两个人在铺着毡子的地上相对而坐,一个童仆正在煮酒,那炉火正旺④看见我,十分高兴地说:“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21.D
22.B
23.①痴;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4.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4]
[5]
[6]
[7]
三、25.略
第六单元B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急湍(tuǎn)飞漱(sù)B.竹柏(bó)青荇(xìnɡ)
C.京尹(yī)百舸(ɡě)D.痕(hén)迹荒秽(huì)
2.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B.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具绝。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清荣峻茂(树茂盛)晓雾将歇(消散)
B.欣然起行(走)仅如银线(只有)
C.乘骑弄旗(马)江干上下(岸边)
D.上下一白(全)带月荷锄(扛着)
4.提炼出下面诗中关于“民俗”的信息。(4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5.体味下面的句子,写出两三句鉴赏性的话。(4分)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文言文阅读(53分)
(一)(18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①,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②;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③作响;好鸟相鸣,嘤嘤④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⑤飞戾⑥天者,望峰息心;经纶⑦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4]
[5]
[6]
[7]
〖注释①缥碧(piǎobì):青白色。②轩邈(xuāunmiǎo):争高争远。③泠泠(línglíng):形容水声的清越。④嘤嘤(yīngyīng):鸟鸣声。⑤鸢(yuān):一种猛禽⑥戾(lì):至、达到。⑦经纶(jīnglún):筹划、治理。
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6分)
①天下独绝()②急湍甚箭()
③猛浪若奔()④负势竞上()
⑤蝉则千转不穷()⑥窥谷忘反()
7.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①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8.两则短文都从视觉和听觉写景。试从文中各摘出一组(不少于2个小句)相关的句子。(4分)
【甲】文从视觉写:
从听觉写:
【乙】文从视觉写:
从听觉写:
9.两文都运用了以静写动、动静结合的手法,试从两文中各摘出一组运用这种写法的句子。(2分)
【甲】文:
【乙】文:
10.两文都以写景为主,也有抒情的点睛之笔。摘出两文中的抒情句子。(2分)
吴文:
陶文:
(二)使至塞上(4分)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1.颔联用“征蓬”“归雁”自喻,暗示了诗人政治生涯的。(2分)
12.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2分)
(三)暮江吟注(8分)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这首诗大约写于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13.首句写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4.诗人通过对“露”和“月”的描写,创造出________、________的意境。(2分)
15.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分)
(四)题破山寺后禅院(6分)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6.对这首诗中有关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高林”指的是山上高高的树林。
[4]
[5]
[6]
[7]
B.“曲径通幽”四字,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清幽的景色,常被后人借来题写山水景点。
C.“潭影空人心”的意思是“潭水十分清澈,倒影其中,觉得心中杂念被洗涤一空。”
D.“万籁”泛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1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内容上说,本诗写了破山寺后禅院的深幽、寂静,赞美的是佛境摆脱尘俗、怡悦无忧的境界。
B.尾联用钟磬音反衬静,亦深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妙,所以此联在本诗中最为人们所欣赏。
C.本诗构思巧妙,以叙写事,以情布景,绘形绘声,写事写物超出象外,让人领略到景致之外的神髓。
D.本诗造意工致,透过视觉的、听觉的、透视的、比衬的种种意象,使人如置身于它的时空之中,受到感官的、精神的感染,有难言之妙。
(五)西湖(17分)
袁宏道
从武林门向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年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18.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突兀()即棹()小舟入湖
已不觉目酣()神醉波纹如绫()
19.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
A.即棹小舟入湖(名词船桨,这里作动词,划桨)
B.已不觉目酣神醉(喝醉酒)
C.觅阿宾旧住僧房(寻找)
D.余游西湖始此(开始)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②已不觉目酣神醉。
21.文中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3分)
22.按下面的提示,分别写出相关的文句。(2分)
①作者描写西湖全景的句子是。
②描写初见西湖美景时心态的句子是。
23.用现代汉语描绘下列景色。(4分)
山色如娥,花光如颜,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三、写作(30分)
24.以“我好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补全题目,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550字。
第六单元B卷
一、
1.D(A.tuān,shù;B.bǎi;C.yǐn)
2.B(祯,俱)
3.B(几乎,将近)
4.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村民们在迎神的萧鼓声中来来往往。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祭社公(土地神),乞求丰收
5.示例:①一早一晚,一静一动,一空中一水面,一鸣一跃,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立体的流动的画面②作者从视觉的错觉角度,通过写积水的清澈与透明,写出了月光之清,月华之美
[4]
[5]
[6]
[7]
二、(一)
6.①独一无二②超过,比……更快③奔驰的马④依凭⑤通“啭”,呜叫⑥通“返”,回来。
7.①树枝纵横交错向上延伸,遮住了天空,虽是白天,林间仍显得昏暗。②傍晚,夕阳将要落山,原先沉入水底的鱼儿,争着跃出水面。
8.【甲】文视觉: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听觉: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乙】文视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听觉: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9.【甲】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乙】文: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10.【甲】文: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二)
11.漂浮不定
1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三)
13.“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或:“铺”字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14.和谐宁静
15.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或: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四)
16.A(“高林”指树林的高处)
17.B
(五)
18.wù;zhào;hān;línɡ
19.B(形容非常爱看。酣,喝足酒)
20.①喝完了茶,就划着小船进了西湖。②已经不知不觉让人看得如醉如痴了。
21.从武林门出西行,到昭庆,然后棹小舟入湖。
22.①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②不觉目酣神醉,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23.略
三、24.略
篇8: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
今天是端午节,我早早地起床了。早餐是外婆提前裹好的粽子,白白的,糯糯的,软软的,蘸点糖,可好吃了。
吃完粽子后,我也想要包粽子,于是就迫不及待的让外婆教我。粽子的形状可多了,有长粽,南方粽,北方粽,三角粽,塔型粽等,我们吃的都是三角粽,所以外婆自然教我的也是三角粽。
首先拿一片大叶子卷成圆锥形,托在一只手掌心上,接着把圆锥体装满提前泡好的糯米,如果不想吃白米粽,可以在中间一层装一点馅料,再在上面铺一层糯米,然后把上面的叶子向下折叠,直到完全盖住开口,再沿三角形折叠所有的叶子,最后用绳子把粽子绑牢。这样三家粽就做好了。三角粽造型美观独特,可以制成咸甜的口味。蛋黄,咸肉和枣子都是很常用的馅料。裹好的粽子全部下锅煮上,不一会儿,满屋子的粽子香味,馋的我们口水直流。
到了下午,妈妈开始教我做粽子形状的香包。可香包太难了,我有点无从下手,妈妈就手把手一针一线的教我,终于在妈妈的指导下,一个不太难看的粽型香包做好了,里面装满了可以驱蚊的艾草,闻上去一股浓浓的草药味。
接下来,就是激动人心的龙舟赛了。我和妹妹看得可起劲了,一直为自己喜欢的队伍喊“加油”,眼睛一刻都不离开电视屏幕。
到了晚上,我们吃的还是粽子,有一些还是我早上包的呢。当然可不只有粽子,还有外婆的拿手好菜,每一道都很好吃。
一年一次的端午节就这么结束了,今天真的是“粽”义满满啊,好期待下一次的端午节呀!
篇9:初一上册第六单元作文
UFO以神秘的方式存在着,数以万计的“地球人”声称见过UFO。外星人的报道常见诸报端,也有成千上万的人称见过外星人。同时,人们还拍下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照片以作佐证。这一切到底是真是假?外星人真的存在吗?这个神秘的答案究竟是在茫茫的宇宙中,还是出于人们对神秘的崇拜?这一连串的问题吊足了人们的胃口,也增加了人们对宇宙的好奇心。我也是这一群充满好奇的人类中的一员,对于所谓的天外来客,为了得到最新的最准切的消息,我也去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下面,我就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据自称见过外星人的人的描述,他们所见的外星生物大多是些身材矮小,脑袋圆圆的、大大的,嘴巴窄长得像条裂缝,身着紧身衣服的类人怪物。
有人认为外星人不只来自一个星球。有人则认为地球上不可能有那么多外星人光临。对外星人存在的假设多种多样,有平行世界说,有四维空间说等等。还有些学者提出了更荒谬的想法:人类是外星人的后裔,像已经灭绝的玛雅人是外星人与地球人的后裔等。用这些混乱不堪的说法来证明外星人的存在实在不足为据。
虽然我对存在外星人这种说法有些疑惑,可也没有任何证据去否定他们。埃及金字塔的神秘,复活岛石像的雄伟,百慕大三角的可怕,英国石阵等现象都使人无法解释,好像除了外星人就再无人能做到如此地步了。
对于这一切不可思议的想法,我更信奉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家卡尔·萨报的观点。卡尔·萨报认为,与地球近似的行星约有一百万颗,所以它们也可能具备存在生命的条件,只不过还需要时间去证明罢了。比起那些个捕风捉影,无凭无据的消息我倒是更信这个观点。我也相信,如果是这样,那么时间和历史会证明一切。前不久,证明了火星上有水,这就意味着可能有生命存在。这也仅仅说是“可能”,至少到目前为止,说有外星人存在,是否为时尚早?至于那“UFO”也没有几个人拍下照片,即使拍下来的也模糊不清,难以令人信服!
目前还没有令人信服的“外星人说”,但是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定会在不久的将来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篇10:初二上册第六单元作文
范文一:《春节的起源》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范文二:《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影响最大的观点是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范文三:《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范文四:《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范文五:《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篇11: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冬至习俗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冬至习俗
传统冬至节主要习俗大致可以分为祭俗、食俗、礼俗和娱俗。
1 祭俗
冬至是汉民族祭天的日子。对天与地的崇拜是汉民族最庄重、最神圣的信仰。祭天是冬至日最重要、最隆重的风俗。对天的祭拜,从天子至庶民都可以进行,其中尤以天子为重。古代帝王亲自参加的最重要的祭祀有三项:天地、社稷、宗庙。皇帝以“天子”自栩,对天的祭祀自然成为皇帝最重要的祭礼。皇帝于每年冬至祭天,登基也例须祭告天地,表示“受命于天”。祭天起源很早,《周礼·大司乐》云:“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
祭天仪式中,最盛大的要算冬至祭天了。每年冬至日,皇帝都要来圜丘坛举行告祀礼,禀告上天五谷业已丰登,主祭昊天上帝,配祭皇帝列祖列宗及日、月、云、雨、风、雷诸神,这就是祭天大礼。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天坛庙为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北京天坛。皇帝祭天仪式极其盛大,按照典制规定,皇帝需在祭天的前三日来斋宫斋戒,祭天大典从冬至日的拂晓正式开始,据说冬至这天夜里阳气开始逐渐增强,而阳气能使万物滋生繁衍。祭天大礼分为迎神、奠玉帛、进俎、献礼等9项程序,在孟冬寒夜初晓、星光微曦的时刻,天子于圜丘之上仰望茫茫宇宙,实现与天的对话。
在民间,出于对天的敬畏和信仰,在冬至日也有各种对天的祭祀仪式。
冬至时还有一种“迎日”的风俗,当属于一种特殊的祭天方式。《易通卦验》曰:“冬至之日,见云送迎从下向来,岁大美,人民知不疾疫,无云送迎,德薄岁恶,故其云赤者,旱黑者,水白者为兵。黄者,有土功诸,从日气送迎其效也。”又曰:“冬至之日,立八神树,八尺表,日中视其晷如度者,则岁美人和,晷进则水,晷退则旱。进一尺则日食,退一尺则月食。”又曰:“冬至之始,人主与羣臣左右纵乐五日,天下之众,亦家家纵乐五日,为迎日至之礼。”
除了祭天,冬至节也是先民感怀祖先之德、祭祀祖先的日子。
2 食俗
冬至节是一个食俗非常丰富多彩的节日。冬至日正值隆冬,节日食俗以“进补”为主题。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节日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传统冬至节,各地的主要食俗有(举例):
①冬至饺子:民谚云,“冬至不端饺子碗,冻坏耳朵没人管”。传说女娲用黄泥做人,一年到头不停地做。到了冬至那天,气候寒冷起来,黄土人的耳朵总被冻掉。她就在一个个黄土人的耳朵上都穿个小孔,用一条线通过,一头打个结扎住,一头塞进黄土人的嘴里,让黄土人咬住,这才保牢耳朵没被冻掉。以后就演变成冬至吃饺子的风俗。每年冬至节,人们就包耳朵形状的饺子,意思是让女娲做的黄土人咬住带线(馅)的`耳朵,不致于冻掉。另一种传说则与医圣张仲景有关。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②冬至肉:湖南人过冬至,会杀鸡宰猪,把肉阴干,称为冬至肉。有俗话说”吃过冬至肉,身体赛牛犊“。
③热豆腐:常州人则吃一种隔夜的热豆腐,有句话说”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块热豆腐“。
④赤豆糯米饭: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⑤吃狗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⑥分腊肉:是南方冬至扫墓后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发“胙肉”的古老食俗。肉有生、熟两种,分时有许多规矩。加区别学历高低,清有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四级,民国有高小、中学、大学、留学四级,以示鼓励;优先照顾老人,在50、60、70、80、90年龄段,数量依次递增,以示敬重。冬至肉用祠堂公积金或富家捐款购置,族长主理其事在当时被视作一份厚礼。
⑦冬至团:也见于江南。冬至团是以糯米粉为面团,内包肉、莱、糖、果、豇豆、赤豆沙、萝卜丝等蒸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蹭送亲邻或待客,是冬至亚岁宴上的必备食品之一。
⑧冬至圆:全家团圆的时候吃,最有意义。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一般做成红、白两色,粒粒小如鱼目珠子,还可应孩子们的要求捏成牛马羊鸡犬猪等小动物。
⑨年糕: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⑩汤圆: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糖、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⑾荞麦面:浙江等地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家家户户要做荞麦面吃。习俗认为,冬至吃了荞麦,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鸡毛。
⑿姜母鸭:厦门人喜欢在冬至吃姜母鸭进补。姜母鸭是用整块老生姜(不用切),去炖正番鸭,据说姜对身体很好,可以暖胃补肾。做法还有很多,比如还可以用四物(当归、黄芪、熟地、白芍)去炖,或者枸杞、人参炖,枣是一定不可缺少的,黑枣、红枣都可以,中医认为,枣能补气、补肾。
⒀馄饨: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锟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另有民间传说,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而能过上太平岁月。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后来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考,冬至在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3 礼俗
冬至节礼俗主要有拜师和赠鞋袜等。
冬至这天是学生向老师表达敬意的日子,据说,此日,小学学生衣新衣,携酒脯,各赴业拜师。冬至节,旧俗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赠鞋袜的习俗则是因为这天日影最长,所以古俗以鞋袜献给尊长庆贺冬至,表示足履最长之日影祝祷长寿。另有资料认为,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但我们觉得,此说可能是对舅姑一词望文生义而致,古汉语中的舅姑指的是公婆而非后世理解的舅姑亲属。后魏北凉司徒崔浩〈女仪〉曰,“近古妇常以冬至日进履韈于舅姑,皆其事也。”当然,不管是赠尊长还是赠孩童,都是一种感怀生命的美好习俗。
4 娱俗
冬至节,民间娱俗主要有唱“九九歌”和绘“九九消寒图”
①九九歌
是一种节令民间歌谣。每当冬季来临时,慈爱而灵慧的母亲们常给孩子吟出这样的歌谣:一九二九不舒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冰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这歌,便是几乎流传于我国各地的九九歌。
九九歌也叫九九词,全称是“九九消寒歌”。按照我国传统的历法计算,从冬至次日开始数起,每九天为一个时段,这个时段便是与夏季的“伏”相对的“九”;共有九个时段,第一个九天叫一九,其后依次称二九、三九、…九九,合称“九九”,与“三伏”相对。整个冬季中,这九九八十一天气候较冷,此期过后,天气回暖,大地将春。在这较冷的“最难将息”时节,人们以九数之,屈指度日,因此叫“数九”;这一段的天气也相应地称“数九天”。屈指数日的人们比较闲暇,于是通过对天气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观察,联缀了九九歌,广泛流传,以志数九消寒。据南朝梁宗德《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已有数九之俗:“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九九歌的出现当较数九为晚,但到唐宋时已经很流行。九九消寒歌全国大部分地都有流传,尤以北方为多。北方冬季严寒,所以九九消寒歌不仅名实相符,并且也有实际存在的意义。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人们创作时着眼点各有差异,所以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区别。
九九歌(北京)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长沙)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九九歌(河北)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枣强县)五九半,凌消散。春打六九头,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八九不犁地,不过三五日,九尽杨花开。(新河县)
一九二九,哑门(形容张嘴)叫狗(形容打嗝儿);三九四九,冻破碌碡;五九六九,开门大走;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准来;九九河重冻,米面撑破翁。(尉县)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九九歌(湖南)
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九九歌(江苏)
头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冻得索索抖,五九四十五穷汉街上舞,六九五十四蚊蝇叫吱吱,七九六十三行人着衣单,八九七十二赤脚踩烂泥,九九八十一花开添绿叶。
②九九消寒图
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以卜来年丰欠。
消寒图的形式很多。简单的是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钱形,共得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民间歌谣谓:“上阴下晴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
或者选择九个九画的字联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涂一笔。一般选用的九画字联句有“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载:”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句,各句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日九九消寒图…自冬至始,日填一划,凡八十一日而毕事。”
除以上的两种以外,更有一种“雅图”,是画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计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后,则九九尽,春天临。《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更有韵致的是,妇女晓妆染梅。明人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这种设计,可谓独出机杼,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节的变换又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联系,真让人叫绝。无怪乎杨氏诗以咏之: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回。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有的消寒图还有其他“附件”,一是联语,即在图旁标出有关的联句;诸如“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有的是在图上印出九九消寒歌以附之;此外还有绘图、印俏皮话的,比如画“老虎拉碾子”,印歇后语“老虎拉碾子——不听那一套”。
画消寒图这种风俗,虽然简单,但如果巧心酝酿则别有韵致,常被寄予了各种各样的感情在其中。曾有诗歌这样写道:
冬至从一瓣梅花开始/梅花上的指甲浸润着血/那是深宫里的妃子/在练习消寒的游戏
这游戏被重复了多少次/多少次,她在梅花上涂上皇帝的影子/啊,影子,锦宫里的罗帐/皇帝正在披阅奏子
他披阅她的脸,她的眉毛/杨柳的腰身,临风的裙裾/而她,拘谨的呻吟/不过一次随意的朱批/
天子啊,八十一瓣梅花就是对你的诅咒/你这薄情的君夫,暴虐的男人/一座冷宫的建造者/
我的冬至就是你的死/
另外,冬至节,有些地方的儿童做”拿寨“、”打瓦“的游戏,少年开始学武术,叫做”看冬"。
篇12: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总体设想
第六单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有两大特点:学习内容,是“高新科技”;学习形式,是“自由读写”。
教学设计,要围绕这两个特点。也就是说,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自由读写”作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去学习一组关于“高新科技”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自学语文的能力。
这其中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开展“自由读写”。
一是还权与生,将读写的自由最大限度地交还给学生。教师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对学生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二是授渔与生,将阅读的一般方法介绍给学生。这样才能保证“自由”而不散漫,“读写”能有实效。三是搭好舞台,创设活泼丰富的教学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果仅仅是让学生进行单调的“读写”,那是索然无味的。
本单元,宜采用单元整体教学的形式,把整个单元看作“一篇”课文,几篇课文是其中的章节。教学进程,也不宜以课文的顺序为顺序,而宜以合理的逻辑为序,教学的基本思路:发动准备——自由阅读——综合实践。之所以安排综合实践活动,一是科技文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单薄,我们往往觉得“没什么可教”,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进行拓展延伸;二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二、 单元教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参见《教学参考书》P440~441)
(1) 掌握课文涉及到的一些高新科技方面的常识;
(2) 增强爱科学、爱自然的.情感,树立投身科学、为国出力的志向;
(3) 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明白要“善用科技、造福人来”。
2. 使学生掌握序言的写法;能就课文的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作出自己的分析。
3. 使学生掌握或进一步巩固基本的阅读方法,并促其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三、 单元总课时:12课时
整体感知 1课时
阅读方法交流学习1课时
自读、荐读 2课时
读书交流评比会 2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近科学 4课时
自由作文 2课时
第1课时 单元整体感知
教学重点:1、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使命感;
2、整体感知单元内容
一、了解自己和公众的科学素养:
1、教师下发一份《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学生当场完成。
请按实际情况回答本问卷各个项目
一、判断题
1、 地心非常热。
A对B.错C.不知道
2、 人们呼吸的氧气来自植物。
A. 对 B. 错 C.不知道
3、 千百年来,地球上的陆地一直在缓慢地漂移。
A. 对 B. 错 C.不知道
4、 最早的人类与恐龙生活在同一个年代。
A. 对 B. 错 C.不知道
5、 抗生素能够杀死病毒。
A. 对 B. 错 C.不知道
二、选择题。
1、 计算机病毒是:
A 计算机程序B 计算机部件C 寄生在计算机中的微生物D 不知道
2、 DNA是指:
A 提供人体营养的主要物质 B 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物质
C 控制生物遗传的主要物质 D 不知道
3、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是:
A、废气排泄过量。B、人口过多造成空气污染。C、氟里昂的使用。D、不知道。
4、 如果要确认一种高血压药物的疗效,最好的方法是
A、征求患者的看法。
B、用医药知识来进行证明。
C、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服药,一级不服,然后观察、记录,比较两组的结果。
D、不知道。
5、你对算命之类:
A、 非常相信B、有点相信C、说不清楚D、完全不相信。
2、教师下发一则调查报告,学生阅读。
我国第5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历时一年多时间,5月19日终于得出结果。这是中国科协继1992年、1994年、和之后,于按照国际通用方法,对全国(除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外)18岁-69岁成年公民科学素养进行的最新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看,虽然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公众整体科学素养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令人堪忧。
公众迷信程度仍然严重
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达到1.98%,比20的1.4%增长了近0.6个百分点,比19的0.2%提高了近1.8个百分点。与历年相比,虽然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稳步提高,但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距离,处于落后地位。早在1985年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5%,到1990年时,这个数字已经达到6.9%。此外,在对18个国家公众对科学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我国名列最后,仅18%。瑞典第一,高达70%。因此,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任重而道远。
不仅如此,在调查公众对封建迷信相信的程度时发现:高达20.4%的公众相信(包括很相信和有些相信)“求签”;26.6%的人相信“相面”;14.75%的人相信“星座预测”;4.8%的人相信“蝶仙或笔仙”;22.3%的人相信“周公解梦”。
年龄越大,科学素养水平越低
需要指出的是,从被调查者的年龄上看,年轻人的科学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不同年龄段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科学素养的水平与被调查者的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越小。如:18-29岁为3.7%,30-39岁为1.8%,40-49岁为1.4%,50-59岁为1.15%,60-69岁为0.5%。由此可见,面对飞速发展的21世纪,尽快“充电”,已提到每一个中老年人的议事日程。
在对不同职业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调查时发现,学生及待升学人员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为15.6%;其他职业依次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有关人员、生产工人、商业及服务人员、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相对而言,这可能与年轻人的受教育程度更高有关。
一年中绝大多数人没去过科技馆
“什么时候能让公众像迷足球和流行歌曲一样迷科学就好了。”著名物理学家赵忠贤院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从我们的现状看,要把科学变成像足球和流行歌曲一样通俗的东西,科普工作者还真得多费点脑筋。因为,这次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一年,有92.3%的公众没有参观过科技馆,参观过一、二次科技馆的比例仅为7.2%;而公众参与科技周的人数仅为11.1%。
令人关注的是,根据调查统计,在各种没去科技馆参观的原因中,门票价格并不像通常我们认为的是影响公众参观的主要原因(比例只有1.8%);而“本地没有”却占第一位,比例为57.7%;“没有时间”和“不感兴趣”占第二位和第三位,比例分别为17.8%和8.9%。看来,政府应尽快加大科普设施投入的力度;同时,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科普教育,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例如美国的黄石公园,在进门的时候首先对参观者进行地貌、地况及其成因的介绍,这就是一种科普。可是在中国的景点,听到更多的是仙女、天师的传说,甚至在向导游询问有关地理知识时也只能听到一声“抱歉,我不知道”。
专家介绍,公众科学素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
“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将为有关部门制定科技、教育、科普等方面的政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也为国家制定发展规划和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科普研究所负责人表示,现在世界各国都把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作为国家科技战略之一。我们不仅要通过调查了解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状况,也要努力找到如何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途径。
美国、日本、加拿大、原欧共体成员国等发达国家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工作十分重视,经常和定期地对本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并积累了大量的连续数据。美国的研究从1972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从来没有间断过。英国科学和工业馆中积累了长达170年的相关资料。学者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分析英国科技传播和经济、科技发明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中国科协联合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正在抓紧制定“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实施纲要”和“公民科学素质标准”(2049计划),使我国公众科学素质按照分阶段的不同标准逐步达到较高的水平。
篇13: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2、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中。
3、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教学时间:23课时
26 三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第二课时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到20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
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板书设计:
(山)-- 奇险
夏 湍急
三峡 --(美)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
第三课时
一、背诵并墨写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后记: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能理解文意,领略三峡景色之美,并能展开合理想象,体味文章优美意境。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芰Α*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
(4)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多媒体显示,词语提纲:
学生根据词语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两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v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指导学生朗读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教师提示:
①读准字音:
相与(yǔ) 藻(zǎo) 荇(xìn�溃�
②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选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4)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形成板书,理清全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四、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提问: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像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五、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显示: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四位同学品评分析,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七、比较阅读,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意境
1.学生齐背两篇短文。
2.提问:这两篇短文意味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篇?并说明理由。
学生小组交流,然后选择较好的发言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所展示的自然美和作者的人情美。
八、布置作业
1.默写《承天寺夜游》。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
用两段文字来表述你学习《短文两篇》的感受。
二、关于举办读书交流会的设想
古今中外咏月的诗文有很多,请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举办一次以“月”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
三、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题目。
方今仲秋风起,平原��色,水鸟立于孤洲,苍葭变于河曲,寂然渊视,忧心辞矣。
(选自江淹《报袁淑明书》)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中的画面,并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从秋光入笔,勾勒出一幅画图:时值八月,秋风飒爽,原野舒阔,水鸟集于河中的孤洲上,河湾处的芦苇已近枯黄。这画图很冲淡,既不悲凉,也不绚烂,仿佛没有注入任何感情色彩。其实不然,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恰恰融会其间。当作者静静地凝视这一派秋光时,觉得“忧心辞矣”,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不正是这廖廓的景色给了人以慰藉吗?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绘庭中景色 月色
竹柏
寻张怀民
抒复杂情怀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教学后记:学生能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8 观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德育目标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文体相同题材的文章的区别,并学习进行改写。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
多媒体显示:钱江涌潮
教师讲解: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二、背景简介
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句,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溃� 杨诚斋(zhāi) 艨艟(mén�� chōn�溃┤缏钠降兀�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括В� 善泅(qiú) 僦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波(jīn�溃�
(2)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可酌情给予指导。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5.多媒体显示第三段译文,学生共同评点。
译文如下:
吴中地区有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一个个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逆流而上,出没在万仞高的巨浪之中,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而旗尾一点也不沾湿,以此来显示他们的技艺。
学生评点:“吴儿善泅者数百”应翻译为“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旗尾略不沾湿”应译为“旗尾一点也不被水沾湿”。
教师提示: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
第二课时
四、理清文章思路,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二段,赏析其精彩的场面描写。
选两位同学描述,其余同学补充。
学生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教师点拨: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多媒体显示:
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画面的壮阔。
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如同山崩塌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教师点拨:这个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动静相衬,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水军演习场面的壮观。
3.赏析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提问: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生讨论,明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五、课堂小结
我们领略了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的雄奇壮美,感受了自然的非凡魅力。最近又获喜讯,海宁市已于204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著名旅游景点及联合国《世界遗产》博览会上,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申请报告,如果申报成功,这将是浙江省第一个“世界遗产”。到那时候,与钱塘江潮有关的一切艺术作品将会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遗产”。江山如此多娇。生活在这样的国度中是自豪的。让我们继往开来,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发努力吧。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指导:改写是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大多只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可以改换体裁,如这次训练要求把词改写成记叙文;可以改换人称,如把词中的第三人称改写为第一人称;可以改换表达方式,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丰富和补充。改写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透彻了解被改写的作品和将要改写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下列补充练习
多媒体显示:
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3.完成课上的改写练习。
第三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说话训练
假如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模拟申报会,组织同学发言。
二、写作训练
请你展开想像,把文中的四幅画面改写成四个场景描写的片断,用第一人称改写。
三、开放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以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荒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bì,增添,补助)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1.为加粗的字注音。
徘徊铭 彰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②悉皆怪石
③植松与桂
④遂命之曰“右溪”
3.开发右溪的价值何在?请选原文的句子回答。
4.全文可分两层,如何划分?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 段): 。
第二层( 段): 。
参考答案:
1.pái huái mín�馈�zhān��
2.①江合 ②全都 ③种植 ④就
3.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4.第一层为第1自然段,写右溪的位置、特点和两岸的景色。
第二层为第2自然段,叙述整治“右溪”的价值和开发的经过,点明“右溪”名称的由来。
附:板书设计
观 潮
海潮图-----雄伟壮观
演习图-----场面宏伟 正面描写
武艺高强 与侧面烘
弄潮图-----身怀绝技 托相结合
观潮图-----盛况空前
教学后记:学生能掌握本课的词语,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注重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培养。
29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德育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及背景简介;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段,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分析作品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在写作中学习借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
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教师提示以下字音:
更(�括�n�溃┒� 毳(cuì)衣 雾凇(sōn�溃� 沆砀(hàn��dàn�溃� 一芥(jiè)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余拿一小船(撑、划)
客此(动词,客居)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四、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一位同学翻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想像画面。教师可显示课本中的配套插图,帮助学生再现形象。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4.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学生明确:《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5.多媒体显示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多媒体显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选两位同学运用白描的手法说说自己的同桌,其余同学评点。
6.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总结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生明确: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第二课时
五、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背课文。
2.提问: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3.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第二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学习运用白描手法,写一个人或叙一件事,力求简洁、传神。
2.学习运用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相融的写法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3.写一段文字描写雪景,可以运用白描、渲染、烘托等手法中的一种或几种。
二、关于举办读书交流会的设想
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了解有关西湖的文化,召开一次以“文人眼中的西湖”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关于组织一次诗文朗诵比赛的设想
五、六单元第一次将文言文合编,背诵量极大,为促进学生背诵,可以组织一次诗文背诵比赛,以五、六单元学过的13篇诗文为抽查对象,学生抽签选题,比赛背诵。
四、开放探究
阅读张岱《西湖七月半》,了解感受明末杭州一带士庶僧俗七月十五之夜赏月游湖的风俗,理解文章精到而简洁的议论,细致生动的描述。
西湖七月半
张 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荩�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呜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共饮。此时月色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H(huǐ)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抗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茶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提示:本文写西湖七月半看月的风俗,它很鲜明地表现了作者鄙视那些达官贵人豪富无赖和追求风雅生活的思想感情。作者用高度概括的文笔把成千上万的游客归纳为五类逐一评品。第一类是达官显贵,第二类是名娃闺秀,第三类是名妓闲僧,第四类是一些市井无赖、浪荡公子,第五类是一些鄙弃世俗、厌恶繁华的高洁之士。这五类人归纳起来只有两类:真心赏月之人和借赏月之名追欢寻笑或沽名钓誉之徒。作者将前者引为同类,对后者加以嘲讽鄙弃。第二段写游湖的热闹情景,以传神之笔极写一时之盛。第三段写真正懂得看月和领略湖光山色的,只有作者和一些风雅之士,西湖七月半的湖山之美也到此刻才显露出来:“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H面。”寥寥几笔,就把山川风物描绘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关键语句翻译如下: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译文:因此二更以前,人声和音乐声,像沸腾,像摇撼,像发梦魇,像呓语,闹得别的什么都听不见,不好讲话,人们变得像聋子,如哑巴。大船小船一齐靠岸,别的什么都看不见,只见篙打着篙,船撞着船,肩摩肩,面看面罢了。
此时月色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H面。
译文:这时月亮像新磨的镜子,山也重新整妆,湖也重新洗面,山水都重新显出明净洁白的颜色。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译文:月色苍凉,东方将晓,客才散去。我们把船放开,酣睡在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扑人,清静的梦境使人感到非常恬适。
附:板书设计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
天气: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
湖心亭看雪 独往湖心亭
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图
湖心亭奇遇
教学后记:学生能背诵课文,并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30 诗四首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研读与赏析 o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
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
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
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山西村》陆游
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
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
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
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
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竞背课文
抽查背诵
■研读赏析
齐背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拓展延伸《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 歌?
孟浩然《过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使至塞上》 王维
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
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
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
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
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
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齐读背诵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渡荆门送别》李 白
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 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齐读背诵■延伸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著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板书设计:
归田园居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
使至塞上
叙写出使经历(既言事,又写景)
刻画塞外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渡荆门送别
首联: 远渡的地点
此行的目的
颌联: 写景(远)
颈联: 写景(近)
尾联: 抒情(思乡)
游山西村
受邀去农家 宁静、欢悦
去山西村的路上 景美
在山西村 风俗独特
别山西村 不舍
教学后记: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能对诗的语言进行品味,能体味诗歌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综合性学习六:怎样搜集资料
训练要求:
1、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
2、选择搜集主题。
3、清理过程。
4、整会材料。
5、写作。
训练时间: 7课时
篇14:第六单元作文
第六单元作文
第六单元作文(一)我有一个爱讲话的妈妈,每天像小鸟一样说个不停。有时我觉得妈妈的“叽喳”很悦耳,像美妙的歌声;有时又觉得她像高音喇叭一样很烦。
天刚刚亮的时候,妈妈就开始“唱”个不停了。“快起床啦,7点啦,快迟到了。”我急忙起床,看了看表,原来才6:45分。唉!又被骗了。“刷牙记得要刷干净,脸要洗干净,毛巾要洗干净……”,妈妈又开始“唱歌”了。放学回来,我还没进门,妈妈又说:“回来要先洗手洗脸,才能吃东西。吃完东西要休息一下才能洗澡。洗完头发要吹干,不然的话,就会感冒……”没办法,我只能照着去做,母命难为啊。
不过,妈妈的唠叨也有动听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我数学考试考得很糟糕,那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这次又要受罪了。我把试卷拿给妈妈看,妈妈和蔼地对我说:“晴晴,这次考得不好没关系,以后要审清题目,不要粗心大意,理解题意才能下笔去做,要三思而后行”。虽然妈妈讲了许多道理,但我一点也不觉得烦,反而觉得很幸福。 虽然我有一个唠叨的妈妈,但我却感受到妈妈那浓浓的母爱。
第六单元作文(二)
我,一位13岁的中学生,同时也是一个爱跳舞的小女生,个子一般。我很羡慕那些歌星,唱得歌很好听,但作为一个五音不全的我,只好认命。
我有一双大黑眼睛,闪着光芒,笑起来眼睛弯弯。还有一张不大不小的嘴巴,我很喜欢微笑。但我却有个塌鼻子,家里人一聚会,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哎呀,我们的塌鼻子美女。”我还是一个小自恋狂,手机里存满了我的自拍照。短短的马尾在后脑勺甩着,显得很活泼,更像个聪明伶俐的孩子。
我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三年级以前,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五年级时,我想要考艺术学院,跳我心爱的舞蹈;但目前的目标是考上一所重点高中,为将来的艺术梦想而奠定基础。这是我的理想,也是是爸爸妈妈的希望。我正在为这个理想努力,一步一步迈进,现在我已经面对了初中学习,我不能再像小学那样,;‘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了’一定要弄个清楚,问个明白,做事决不虎头蛇尾。
我从小就喜欢舞蹈,4岁就开始学习,因为我喜爱,所以从不说累:每天都会让爸爸妈妈帮我压腿,弯腰,我想像前面的那个姐姐一样优秀的领舞。现在,我已经学了8年了,过了十级。我已经能在前面领舞,每次表演时,总觉得自己是最美的。
小学时,我每年都会拿五好学生或优秀生,其实我也往地上扔过果皮等一些垃圾,上课时也作过一些小动作,但我知道,我现在已是一个中学生了,就要改掉以前的不足点,成为一名优秀的好学生。现在在班里,我是一名合格的中队长,我会干好这个老师教给我的职务,认真负责的做好。同时,我会做好自己,唯一、独一无二的自己。
第六单元作文(三)
我长大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也越来越能理解了,当然,我也要将自己的`爱给他们。小时候,我一直在想:我该怎么做呢?这是我绞尽脑汁想的问题啊!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明白,将自己的爱奉献给他们是多么简单的事啊,只要理解到爱的含义,在点点滴滴中就能体现出爱的伟大!
我的爸爸在我小时候经常出差,回家的时间很少,所以我跟他就比较陌生,好在爸爸性格挺幽默,我们之间的代沟很快就消除了。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我和爸爸单独在一起时,总是找不到共同话题,弄得很尴尬。最多就问几句什么:你明天上班吗?早晨什么时候叫你呀?除此之外就没什么了。我常常想:我真对不起爸爸,他养我这么多年,跟他在一起我竟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为了跟爸爸有共同话题,我从各种渠道里了解有关爸爸的信息。一天,我终于从妈妈嘴了知道了爸爸过两天就要出差到内蒙古去了。于是,我立即在网上查找了内蒙古这几天的天气,知道了这几天那里很冷。恰好中午妈妈不在家,我对爸爸说:“爸,这几天内蒙挺冷的,您去的时候记得多穿点衣服,别着凉了!”爸爸没说话,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我忽然看见爸爸的眼里闪过一丝什么,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惊讶加感动的泪花。从此以后,我再没有把查天气当做是为了寻找共同话题,因为我明白了,那不仅仅是共同话题,更重要的是那里面有着我对爸爸浓浓的爱!
相比之下,我和妈妈就显得格外亲热了。我妈妈是个电视剧迷,自从家了有了电脑以后,妈妈就喜欢在网上看。可是网上看的这种时间很短,于是,我就问同学,他们的家长订制没,在我几天的劳动下,终于给妈妈找到了免费看电视剧的卡。妈妈晚上很晚才睡,每到冬天,我就经常瞒着她,将她的睡衣放在自己身上,这样,我的温度就能传送给妈妈了。每当妈妈因找不到睡衣而开灯的时候,()我就醒了,笑呵呵地将睡衣递给她,她就抱着我亲。所以,妈妈经常叫我“冬天里的一把火”!我对妈妈的爱,虽然很小很小,但我知道,妈妈会感到幸福的!
爱,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表达,而是从心底里自然流露出来的东西。我们不能只要求父母来爱我们,因为我们已经长大了,父母也需要我们的爱。不要认为大人们就不需要爱了,其实,在这方面他们有时比我们还脆弱,同学们,将你们炽热的爱毫无保留地献给自己的父母吧,我们的爱也很伟大!
篇15: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同步试题
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同步试题
一、 直接写出得数。
45÷5= 24÷8= 1×8= 2×6÷4= 6÷6= 12÷6= 1+4= 3×8+40= 18÷6= 63+24= 12÷3= 40÷8×5= 9×2= 9×5= 5×9= 27÷9×7= 36÷6= 35÷7= 20÷4= 6÷2÷4=
二、竖式计算。
80-46 7×2 65+26 42÷610÷5 5×6 83-49 43+48
三、 想不同的口诀,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 )×( )=36 ( )÷( )=5 ( )×( )=36 ( )÷( )=5( )×( )=36 ( )÷( )=5
四、 在()里填上“”“”或“=”。
3×6 ()9×2 32 ÷8÷4() 4 45÷9 ()2×3 56÷8() 3×4
五、 列式计算。
1、 两个乘数都是6,积是多少?
2、 8个3相加结果是多少?
3、2和5相加结果是多少?
4、2和5相乘结果是多少?
篇16: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与诗同行
很小很小的时候,老师就带领我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老师一句,我们一句,朗朗书声,余音缭绕。不是说我们书读得有多好,而是诗歌确实有一种意境。
再后来,从“小时不识月”到“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句句优美的诗歌,一句句豪言壮语,陪我走到后来,同学们也都长大了,学会了篡改,爱唠叨:“春天不洗澡,处处蚊子咬。夜来巴掌声,蚊子死多少。”听到这些,我总会说,让开让开,再做一个BYE—BYE的手势。对于诗歌,我情有独钟,壮志豪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陆游在《元日》中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于谦也在石灰吟中写到:“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还有杜牧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也表达了他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这抒发的是源自内心的纯真感情,能洗净我们心中的污点,陶冶情操。
人与动物,尤其是与冷血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感情的,无论是谁。有人说曹操,他屠过城,没有感情,可他在《短歌行》中写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龟虽寿》中的:老骏伏枥,志在千里。都抒发了曹操的豪言壮志,一口气否决了前面的说法。
一带武将张飞喝酒时,也拿漫天大雪作过比喻:若是玉皇盖金店,师石灰啊师石灰。乞丐朱元璋在登基的时候,曾作诗道:“鸡叫一声噘一声,鸡叫两声噘两声,三声唤醒扶桑日,扫退星尘与残月。”妙绝!前两句也许不成诗,但拉通全文,才知道原来是为了给后文作铺垫,不愧为乞丐皇帝。
生活中不缺少诗歌,而是缺少发现诗歌。“书到用时方恨少”谈吐时诗歌能增加你的魅力。不要说没有适当的是个,而是你在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篇17: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饺子的由来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饺子的由来
饺子的由来(1)
在我们北方,最著名的就是包饺子了,饺子的种类繁多,有:酸菜猪肉的、羊肉芹菜的、牛肉萝卜的、韭菜鸡蛋的、玉米香菇猪肉的、白菜猪肉等等,依照个人口味来做。不用说,你肯定吃过饺子,可你包过吗?包饺子是件挺难的事,如果没有做过的话,那就跟我一起学习一下吧!请注意以下几个要求:
1、必须要用上等的面粉。(因为这样包出来的饺子皮,才有着光亮柔滑的表面、洁白如钻的“皮肤”。)
2、面要揉得不硬不软、恰到好处。
2、如果包肉馅的饺子,最好用新鲜的肉,而且要肉多菜少才好吃。
3、提前先把肉剁碎,用调料拌好:油、酱油、盐、味精、胡椒粉、葱、姜等,30分后加入剁碎的菜,搅拌均匀。
4、饺子一定要包紧,不然在煮的过程中会爆开。
5、煮饺子要注意火候,先盖上锅盖煮开后,再打开锅盖煮两三个开即可。
好了我们已经把准备工作做好了,现在我们开始包吧!
先把已经揉好的面团分成大小基本相同的小块,把每个小块面团擀成薄薄的饼,这就是所谓的饺子皮了;在饺子皮中放入适量的拌好的饺子馅,把重叠的饺子皮边捏紧后,这样一个饺子就包好了,等全部包好后就可以放到已经烧开的水中煮了,在水中少放点盐,据说这样饺子就不会粘在一起了。
热腾腾的饺子出锅了,沥干水后盛入盘中,快来品尝一下自己的杰作吧,请你一定要告诉我们味道如何阿!
关于饺子的文化还很多呢!我们了解到的只是其中的一角。听听下面的饺子由来的故事吧。传说是这样的:
东北有一个小村庄,人们过着平静又快乐的生活。可是,有一年山洞里,出现一只凶猛无比的大怪兽,有时叼走了小孩,有时吃掉了牲畜,村里的人成天提心吊胆,日子再也不快乐了!这年除夕村里来了一个外地人,名叫努尔哈赤,是个武艺高强,又爱打抱不平的人,他了解这个情况后,独自前往大怪兽出没的地方。经过几番搏斗,终于刺死了怪兽。大家把它的肉剁碎,包在面皮里,煮来吃掉,发泄了心头的愤恨。从此以后,每年除夕,村里人都要用面包肉馅,做成食物来吃。到了今天,饺子这种食物己不限新年才能吃,只要我们想吃,随时都可上饺子馆去,当然,也可以在家里自己包饺子吃。
饺子的由来(2)
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罢年,便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其乐无穷之意。“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当人们吃着这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饼时,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来历,谁能不惊叹我们文明古国的源远流长的面食奇苑呢!
对于饺子的来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颇多。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着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
现在,北方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北方人叫“饺子”。南方不少地区却称之为“馄饨”。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红油水饺,高汤水饺,花素水饺,鱼肉水饺,水晶水饺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还在煎饺,蒸饺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饺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饺子的来历,除史书记载外,民间还另有一则传说。从前有一个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顾寻欢作乐,朝里奸臣得宠,忠良受害,闹得国家贫穷交加,百姓怨声载道。有一天,人称“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见皇上,言明他有个好主意,能使皇上长生不老。皇上听后,满心喜欢。忙问:“潘爱卿,有何妙法,快讲与朕听!”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样饭,就可增寿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选名厨师,让他一日三餐做新样,吃到百种饭,不就如愿以偿了吗?”皇上听后连连点头,即出告示,举国招选。
不几日,全国各地好多有名厨师陆续被送到京里,经过殿试,手艺高的厨师苏巧生被选上了。从此,苏巧生凭着自己高超的技艺为皇上做了九十九个花样的饭菜,皇上十分满意。这一夜,苏巧生很高兴。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样饭就可以离开这个可恨的昏君,回家与亲人团聚了。”但到了做饭的时候,竟不知该咋做最后一顿饭了。他想到自杀逃跑,还想到毒死这个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伤的时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乱搁上调料,用白面皮包了许多小角角,然后放在开水锅里煮熟,当做最后一样饭给皇端去。苏巧生正木呆呆地坐着等死,谁知皇上吃了这餐饭后,竟穿着睡衣跑进厨房说:“今日这顿饭最香,这叫什么名字?”苏巧生听罢,长长地叹了口气,随后抬头看见这种扁扁的东西,信口答道:“这是民间上等品----扁食。”皇上又留苏巧生继续给他做饭,巧生对这个贪得无厌的昏君气愤极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厨师,就学着包扁食吃。这样,一代一代,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篇18: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文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有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露了天机,天上落下来小米,鬼神夜夜哭泣。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印,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这种种传说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的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多次发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发现了早在60前左右,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劾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术作品。半坡人的刻划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可以看做是原始的中国文字。
近年来,中国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处遗址里,发现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个图像文字,共发现了10多个单字。这些文字是按照事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所以称为”象形字”。字体的结构与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征。
篇19: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汉字的起源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字,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可以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汉字。可是,大家知道汉字是怎样发展来的吗?在这里,我就介绍一下汉字的历史。
有这么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的黄帝时期,黄帝命令他的臣子仓颉创造文字,仓颉是一个长有八只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只眼睛观察八方,看见各种各样的东西,他把这些东西的形状简化后刻在龟壳、兽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这个神话当然是荒谬的,但也说明了一个事实——汉字是由象形字演变而来的。
在几万年前的原始时代,远古人学会了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后来又学会了用手势,但有些事物用语言和手势是难以表达的,于是有人想出了做记号的方法,可记号太多,容易忘记,后来就用图形表达意思,比如“太阳”就画成一个圆圈的形状,“树”就画成树的模样,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这样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到了这时,需要文字记载的东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图形符号来表示,显得太繁琐了。于是人们就简化了一些象形字,并把一些象形字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文字,让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组合起来,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个人靠在树上睡觉。这样又创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汉字的一个新类型——会意字。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诸侯国,而这些诸侯国的'文字又有所区别,于是出现了一字多义、多字一义的情况,这给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带来了困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下令在全国统一使用一种文字——小篆。这种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简化了许多,但仍有些繁琐,于是民间逐步兴起了一种应急的俗体——隶书。到了三国时期,魏国的钟繇又创造出了一种更为简便美观的文字——楷书。从此以后,汉字就确立了它的方块形态,开始有了间架结构。以后人们又陆续创造了草书、行书等各种各样的字体,也涌现出了像“钟、王”、“颜、柳”、“苏、黄、米、蔡”这些举世闻名的书法家。汉字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而随着汉字的发展,汉字的个数也越来越多,于是就出现了一种便于人们查找汉字的工具,像《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汉字迎来了它发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对于一些笔画过于繁琐的汉字进行了大胆简化,使人人都能识汉字、用汉字,这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在现代社会,科学飞速发展,汉字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像表示化学元素的汉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汉字不断出现,许多汉字也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含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怎样把汉字输入计算机又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研制开发了一系列汉字输入法,如拼音、五笔字型、表形码、自然码等等。汉字为适应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地改进自己,完善自己,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有些人认为汉字过于复杂,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认为汉字应该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这样认为,因为汉字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考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标志,我们不应该抛弃汉字,而是应该发展汉字,完善汉字,让汉字在二十一世纪继续延续下去。
汉字是先民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见鸟兽蹄远之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创造的,体现了先民们审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独特思维方式。今观汉字,能从其演变窥得历史人文。
篇20: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春节的由来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春节的由来
【范例1】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临了。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范例2】
春节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春节的习俗也多有很多,有贴春联,穿新衣,拜年,给压岁钱……但是关于春节的来历呢?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当春节的时候,它就从海里爬上岸,把许多孩子都吃掉了。人们算好了年从海里爬出来伤人的日子,每当这一天,人们就一起到山洞里去避难,有一位老奶奶腿脚不便,只能留在家里,有一位风尘仆仆的客人来到她的家里,说“我一定把年赶走,您就上山避难去吧!”老奶奶半信半疑地上了山。
年上了岸,看见只有一个人,客人放爆竹,年听到声音,用手捂住耳朵,躺在地上,年又见到红色的对联急忙跑到了海里,再也没有出来。
当人们回到村里,推测那个人已经被年吃掉了。不过正好和人们预料的相反,那个客人不但没有被年吃掉,还把年吓得不敢再来伤人的呢!
从此以后,人们都在春节的时候,放爆竹,贴春联,再也没有年伤人的事情,大家都快快乐乐的生活着。
这就是春节的来历,不管是不是真的,这传统的中国节日都是最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
篇21: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达标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达标试题及答案
一、语文漫步(15分)
1、书写。请将下面诗句写在米字格中。(注意:此题根据写文字和卷面书写水平综合评分,后边的答题文字都要认真书写,标点符号也要写入格中。)(2分)
不独满池塘,
梦中佳句香。
春风有馀力,
引上古城墙。
2、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溪水淙淙,都是宇宙的精灵,是大自然富予人们最美妙的文章和乐章。但这些文章和乐章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有的人,泉水叮咚,在他听来是大自然奏出的美妙和偕的音乐;天上的白云,在他看来是大自然铺就的最美最好的图画; , 。而有的人,面对大自然的美景,听到的只是声音、颜色,这样的人是无法领略大自然的情趣的。
(1)这段话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分)
A、错别字: 改正: ; B、错别字: 改正:
(2)这段话中有一个病句,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并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1分)
答:
(3)根据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请在下面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文组成排比句。(2分)
答:
3、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个句子:“为官和为人,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要求学生续写一个句子,下边哪个学生续得好?( )(2分)
A、甲生写道:“好人一定能当好官,好官必定是好人。”
B、乙生写道:“好人一定能当好官,好官不一定是好人。”
C、丙生写道:“好人不一定能当好官,好官不一定是好人。”
D、丁生写道:“好人不一定能当好官,好官必须是好人。”
4、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四集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冬尼娅正在读一本书,舍佩托夫卡市市长的儿子维克多走过来对她说:“冬尼娅,读书多了人会变老的。” 冬尼娅回答说:“那你永远年轻。”
冬尼娅的言外之意是 (2分)
5、选出下列企业、商场、茶楼、书屋楹联对偶不太工整的一项。( )(2分)
A、创建名牌企业,铸造精品工程。
B、百货百样百拿不烦,千客千意千言送暖。
C、善待东西南北客,畅谈兄弟姐妹情。
D、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6、一天,教室窗户上的玻璃打碎了,老师误以为是你打破的,在严厉批评了你的同时,还要你立即去玻璃店买一块来装上。你这时该怎样向老师解释呢?(2分)
答:
二、阅览室书架(30分)
(一)王维《山居秋暝》(6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浣衣:洗衣的女子。随意:尽管。“随意”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天的芳花虽已消歇,秋景也佳,王孙自可留在山中。
7、诗中点明的季节和天气各是怎样的?(2分)
8、诗中描写人物活动有哪些句子。(2分)
9、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写下来,说说你的理由。(2分)
(二)袁枚《马嵬》(4分)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是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注:长生殿,又名集灵台,是唐玄宗祭祀天神的宫殿。)
10、对这首诗的词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长恨歌》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B、人间的“银河”是指夫妻分离也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这里运用的是借喻。
C、第三句里的“夫妻别”写的是民间的爱情悲剧。
D、第四句是说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远比李杨爱情悲剧深重。
11、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句的意思是说《长恨歌》里所描写的李隆基、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原作者虽对他们的`荒淫误国有所揭露和不满,但更多的是同情和美化,所以不必传颂吟唱。
B、第二句是借用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表明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夫妻离散的悲剧。
C、第三句和第四句是用映衬的手法,写出因战乱而造成的爱情悲剧不仅存在于上流社会中,也存在于下层人民群众之中。
D、作者来到马嵬驿不叹李杨悲剧,却借题发挥,抒写百姓因战乱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游恒山记(10分)
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内则官廨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级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枒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浑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
12、解释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无攀跻劳 还过岳殿东
13、找出文中点明游恒山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的句子。(2分)
14、用自己的话表述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
15、细读文章第二段,找出最能表现作者精神风貌的句子。(2分)
16、从作者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四)湖心亭看雪(10分)
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②,余拿③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④,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⑤,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⑥,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⑦!”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⑧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⑨喃喃曰:“莫说相公⑩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②〔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③〔拿〕撑,划。④〔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毳,鸟兽的细毛。⑤〔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⑥〔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⑦〔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⑧〔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⑨〔舟子〕船夫。⑩〔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17、文末舟子所说的“相公”是指 ,“痴似相公者”是指 。(2分)
18、用现在的话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
19、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们可以联想到柳宗元的哪首诗? (2分)
20、作者是怎样描绘湖中雪景的?请你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全文最后一句话(舟子的话)的理解。(2分)
三、作文课堂(35分):
22、辛弃疾说:“少年不知愁滋味”,难道少年真的没有品尝过烦恼的滋味吗?答案是否定的。作业多完不成是烦恼;家长监控是烦恼;两代人思想上不能沟通是烦恼;独立做事,遭遇挫折是烦恼……请以“烦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四、思维拓展(20分):
请阅读下面几位同学的对话。
甲:现在的广告怎么啦?老拿成语开涮。做蚊香广告叫“默默无蚊”;做女帽广告叫“一戴天骄”;做止咳药叫“咳不容缓”。说不定哪天做香肠广告叫“吃心不改”呢?
乙:真的遭透了!为了维护语言的纯洁,应禁止用篡改成语的方法做广告!
丙:这就不对了!企业做广告一是花了钱;二是不违法。人家有自己的主见,别人管不着。况且从语言角度讲,人家只不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说法,不能算篡改。
丁:你们都是瞎扯,听听我的高见吧!我看哪,用也可以,但不能滥用,不能一味摹仿别人的广告创意。
戊:其实,谐音、双关用好了也可以。人家“百年润发”就把影星周润发的名字和“润发”的广告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效果很好嘛。可见问题的关键在于巧妙、自然。
23、甲、乙、丙、丁、戊五位同学争论的焦点是什么?(4分)
答:
24、归纳出甲、乙、丙、丁、戊各自的观点,并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12分)
答:甲:
乙:
丙:
丁:
戊:
你的见解:
25、你能将“甲”话中的成语恢复原样吗?(4分)
默默无蚊 一戴天骄 咳不容缓 吃心不改
参考答案
说明:主观题只要意思相同或相近即可给分。学生的答案与参考答案不一致,如果学生言之有理,也应判为正确,应尊重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理解和表达;
第六单元达标卷
一、1、略2、(1)富-赋 偕-谐 (2)改为:听到的只是声音,看到的只是颜色 (3)青山绿水,在他读来是大自然抒写的美妙绝伦的山水诗3、D 4、你永远没有读过书 5、C 6、示例:老师,您别生气,我这就去买玻璃,不过这窗户上的玻璃确实不是我打破的,日后把这事弄明白了,咱们再谈,好吗?
二、(一)7、秋天、雨刚下过8、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9、(略)
(二)10、C(“夫妻别”是借指一般百姓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11、C (三、四两句采用对比和用典,说一般民众的苦难比帝王妃嫔的爱情悲剧更惨。)
(三)12、 升、登 现在作“环”,转,绕 不止13、“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14、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15、“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16、此题为开放性题。旨在让学生从读徐霞客游恒山过程中,了解并学习他的精神,即: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与文章内容吻合,语言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四)17、作者 亭子上与我对饮的两个人;18、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19、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20、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罢了。(只答前一句亦可给全分)21、参考答案:反映出作者极度迷恋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逸致。
三、22、(略)
四、23、参考:应不应当用篡改成语的方法做广告?24、甲:反对用篡改成语的方法做广告;乙:应当禁止用篡改成语的方法做广告;丙:用改动成语的方法做广告不属于篡改,这种做法是可行的;丁:可用改动成语的方法做广告,但不能滥用;戊:改动成语做广告,关键在于巧妙、自然;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25、默默无闻 一代天骄 刻不容缓 痴心不改
篇22: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1be going to的用法
1)be going to+动词原形——表示将来的打算、计划或安排。
常与表示将来的tomorrow, next year in+时间段等时间状语连用,be随主语有am, is, are 的变换
肯定句:主语 + be going to + 动词原形 + 其他。
否定句:主语 + be not going to + 动词原形 + 其他.
一般疑问句Be + 主语 + going to + 动词原形 + 其他 肯定回答:Yes, 主语 + be.
否定回答:No, 主语 + be not.
特殊疑问句:疑问词 + be + 主语 + going to + 动词原形 + 其他?
2) 如果表示计划去某地,可直接用 be going to + 地点
We are going to Beijing for a holiday.
3) 表示位置移动的动词,如go , come, leave 等常用进行时表示将来。
My aunt is leaving for Beijing next week.
4) be going to 与 will 的区别:
① 对未来事情的预测用“ will + 动词原形”表达。
Will planes be large in the future?
Yes, they will. / No, they won’t.
②will 常表示说话人相信或希望要发生的事情,而be going to 指某事肯定发生,常表示事情很快就要发生。 I believe Lucy will be a great doctor.
③ 陈述将来的某个事实用will.
I will ten years old next year.
④表示现在巨大将来要做的事情用 will.
I’m tired I will go to bed.
⑤ 表示意愿用will.
I’ll tell you the truth.
⑥ 表示计划、打算要做的事情用 be going to,不用 will.
2.promise vt. 保证,许诺。有三种结构:
1)promise to do sth. ___My mother promised to buy a piano for me.
2)promise sb. sth. ___ My aunt promised me a bike.
3)promise + that 从句___ Tom promises that he can return on time.
promise n. 允诺, 诺言
Lily is a dishonest girl. She never keeps a promise.
3. practice vt. 练习, 后接名词,代词或v-ing 作宾语。
Your elder sister is practicing the guitar in the room.
常跟v-ing 作宾语的动词有(这些词都很重要,大家一定要记住):
考虑建议盼原谅:consider, suggest/advise, look forward to, excuse, pardon.
承认推迟没得想:admit, delay/put off, fancy.
避免错过继续练:avoid, miss, keep/keep on, practice.
否认完成能欣赏:deny, finish, enjoy, appreciate.
不禁介意与逃亡:can’t help , mind, escape.
不准冒险凭想象:forbid, risk, imagine.
4. everyday 与 every day 区别
everyday adj. 日常的 在句中作定语,位于名词前。This is our everyday homework.
every day 副词短语,在句中作状语,位于句首或句末。He reads books every day.
5.be sure about/ of +n/ v-ing/ 代词 对…确信,有把握
Make sure 确保
Be sure to do务必、一定
6.worry about be worried about担心
7.medicine[UC] take medicine吃药 pill[C]药丸
Medical adj.医学的 medically adv.
8.日期、月份、年份等前面有next、last、this等词语时,要省略前面的介词on、in
9.send sth to把…寄往 send sth to sb= send sb sth
Send sb to do派人去做 send for 派人去请 send up发射 send out分发 send off寄出
10.be able to do能够做某事 able adj.能够(→disable) ability n.能力(→disability)
11.make promises许诺 promise to do sth
12.at the beginning of在…的开始
13.improve one’s life改善某人的生活 improve oneself提升自己 self-improvement n.
14.write down写下 动副结构
15.have to do with关于,与…有关 have nothing to do with与…无关
16.take up培养,学着做,占用(时间、空间)
17.no+ n单数= not a/ an + n单数There is no book on the desk= There is not a book on the desk.
no+ n复数= not any+ n复数 I have no resolutions= I don’t have any resolutions.
no+ [UC]= not any + [UC] There is no water there= There is not any water there.
18.one’s own某人自己的
怎样学英语的方法
1、牢记词汇。
学习一门外语,词汇是基础也是开始,所以能准确的拼读和默写单词很重要,除此之外,还要弄明白每个单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语法。
语法是将词汇组织成句子的规则,学会了单词如果语法掌握不好,那么就无从谈句子和文章了,所以必要的语法知识是必须要牢记的。
3、磨耳朵。
学习语言的基本标准就是听说读写。因此练习听力至关重要,为了达到好的效果,就得花时间去练习听力,经常磨耳朵,时间长了,听到的内容就会被正确的反应在我们的大脑中了。
4、背诵范文。
背诵一定数量的范文除了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的提高,还对学生英语写作的提高很有帮助。背诵的范文推荐地道的英美文章,而不是中国人写的英语文章,毕竟思维方式还是存在差异。
5、勇敢说出来。
只会听和写的语言是死的语言,只有能顺利的说出来才是有用的活的语言,因此一定要勇敢的说出来,大胆的去表达,可以从简单的语句开始练习,边思考边说,这样英语学习能力才能够较快的提高。
篇2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富贵不能淫》
1.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
字音
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
通假字
(1)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
(2)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3)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一词多义
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
之:往之女家(动词,到);妾妇之道(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
词类活用
(1)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4.重点内容
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2.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贫,威”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篇24: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22课《愚公移山》
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 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 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曰 室:家
5、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们
6、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 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8、以君之力 以:凭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连……都…… 损:削减 丘:土堆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11、且焉置土石 且:连词,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12、投诸渤海之尾 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扛 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垦壤 叩:敲,凿 15、始龀 龀:换牙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 节:季节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心:思想 固:顽固 彻:通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背
3、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4、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 指:古义:直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 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古义:扛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 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0、惧其不已也 已:古义:止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苦:古义:愁,担心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
5、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 面:名作动,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形作动,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作状,用箕畚装(土石)
6、一词多义
1、方:(1)方七百里(面积)(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3)方欲行(将要)
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
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2)穷凶极恶(极端)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
4、许:(1)杂然相许(赞同)(2)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
(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
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3)政通人和(顺利)(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
7、理解性填空
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
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8、重点语句翻译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文: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样呢?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译文:用箕畚装上士石运到渤海边上。
5、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译文: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7、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9、课文内容理解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聪明;“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
2、“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3、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
(1)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
(2)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
(3)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
(4)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
4、鲜明的人物形象:
愚公(他大智若愚,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对克服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的智者形象。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无所作为而又好为人师,令人可厌可憎。
篇25: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重点字词
字音
舜(shùn) 畎(quǎn)亩 胶鬲(gé) 曾益(zēng)拂士(bì)
通假字:
(1)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古今异义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2)富贵不能淫(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淫乱)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4)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
(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
(6)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
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饥饿)
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忍:使……坚韧)
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
(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出则无股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3)名作动: 人恒过(过:犯错误)
一词多义:
(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
(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介词,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词,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在)
(3)拂: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
(4)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
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
3、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征:征验
5、而后喻喻:明白,了解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7、国恒亡 恒:常
3.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翻译: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情不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并在声音上显露出来,然后人们才了解他。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4.重点内容
一、整体把握: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两部分。第一部分: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
二、具体问题:
1、文章讲的是逆境中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篇26: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
1.文学常识
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鲁迅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对汉武帝亲自巡视、慰劳细柳军场面的描写,刻画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真将军”形象。
3.重点字词
字音
棘门(jí) 彀弓弩(gòu) 弩(nǔ ) 按辔(pèi)
胄(zhòu) 嗟(jiē) 曩者(nǎng) 被甲( pī)
车骑(jì) 作揖(yī)
通假字:
军士吏被甲 “被”通“披”,穿着。
改容式车 “式”通“轼”,扶轼。
可得而犯邪 “邪”通“耶”,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吗”
词类活用:
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介胄之士不拜 介胄:名词作动词;穿戴盔甲
一词多义
使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名词,使者、使臣
使 使人称谢 动词,派遣
军 军细柳 动词,驻军、驻扎
军 上自劳军 名词,军队、守军
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 名词,军营
诏 不闻天子之诏 名词,皇帝发布的命令
诏 使使持节诏将军 动词,宣告、告诉
为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动词,作为、封为
为 天子为动 介词,被
之 已而之细柳军 动词,往,到……去
之 不闻天子之诏 助词,的
之 称善者久之 音节助词,舒缓语气。
以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介词,把
以 以备胡 介词,用来、来
以 将以下骑送迎 用在数量、方位前表界限
以 请以军礼见 动词,用、行
古今异义
将军亚夫持兵揖 兵(古)兵器 ;(今)士兵
将军约 约(古)规定;(今)大约,表估计;或条约、邀请等
军中闻将军令 闻(古)听从;(今)用鼻子嗅
使人称谢 谢(古)告知;(今)感谢
其将固可袭而虏 固(古)必定;(今)坚固,顽固
4.重点句子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译文:不久,(皇帝的车队)前往细柳军营,军营的将士都身披铠甲,(手持)磨得锋利的兵刃,挽弓搭箭,(戒备森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译文: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手持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要进军营慰劳三军。”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让皇帝的车队进来)。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译文:先前(看到的)霸上、棘门的军队,像儿戏罢了,其将士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获。
至于亚夫,岂能被侵犯?”(说罢)连连称赞不已。
5. 重点内容
周亚夫将军是一位怎样的将军?
答:治军严格、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卑不亢
文中在塑造周亚夫形象时,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
答:正面描写:“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侧面描写:“将军令曰”“将军约”
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上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对比一: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不得入”“又不得入”“乃传言” ——军容严整,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军纪严明。
“直驰入” ——军规松垮,守备松懈。
对比二:文帝及随从入营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 ——治军有方,令行禁止。
“直驰入” ——军纪松弛。
对比三:三营将领
“持兵揖”、“以军礼见” ——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将以下骑送迎” ——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
篇27:八年级上册英语第六单元知识点
1be going to的用法
1)be going to+动词原形——表示将来的打算、计划或安排。
常与表示将来的tomorrow, next year in+时间段等时间状语连用,be随主语有am, is, are 的变换
肯定句:主语 + be going to + 动词原形 + 其他。
否定句:主语 + be not going to + 动词原形 + 其他.
一般疑问句Be + 主语 + going to + 动词原形 + 其他 肯定回答:Yes, 主语 + be.
否定回答:No, 主语 + be not.
特殊疑问句:疑问词 + be + 主语 + going to + 动词原形 + 其他?
2) 如果表示计划去某地,可直接用 be going to + 地点
We are going to Beijing for a holiday.
3) 表示位置移动的动词,如go , come, leave 等常用进行时表示将来。
My aunt is leaving for Beijing next week.
4) be going to 与 will 的区别:
① 对未来事情的预测用“ will + 动词原形”表达。
Will planes be large in the future?
Yes, they will. / No, they won’t.
②will 常表示说话人相信或希望要发生的事情,而be going to 指某事肯定发生,常表示事情很快就要发生。 I believe Lucy will be a great doctor.
③ 陈述将来的某个事实用will.
I will ten years old next year.
④表示现在巨大将来要做的事情用 will.
I’m tired I will go to bed.
⑤ 表示意愿用will.
I’ll tell you the truth.
⑥ 表示计划、打算要做的事情用 be going to,不用 will.
2.promise vt. 保证,许诺。有三种结构:
1)promise to do sth. ___My mother promised to buy a piano for me.
2)promise sb. sth. ___ My aunt promised me a bike.
3)promise + that 从句___ Tom promises that he can return on time.
promise n. 允诺, 诺言
Lily is a dishonest girl. She never keeps a promise.
3. practice vt. 练习, 后接名词,代词或v-ing 作宾语。
Your elder sister is practicing the guitar in the room.
常跟v-ing 作宾语的动词有(这些词都很重要,大家一定要记住):
考虑建议盼原谅:consider, suggest/advise, look forward to, excuse, pardon.
承认推迟没得想:admit, delay/put off, fancy.
避免错过继续练:avoid, miss, keep/keep on, practice.
否认完成能欣赏:deny, finish, enjoy, appreciate.
不禁介意与逃亡:can’t help , mind, escape.
不准冒险凭想象:forbid, risk, imagine.
4. everyday 与 every day 区别
everyday adj. 日常的 在句中作定语,位于名词前。This is our everyday homework.
every day 副词短语,在句中作状语,位于句首或句末。He reads books every day.
5.be sure about/ of +n/ v-ing/ 代词 对…确信,有把握
Make sure 确保
Be sure to do务必、一定
6.worry about be worried about担心
7.medicine[UC] take medicine吃药 pill[C]药丸
Medical adj.医学的 medically adv.
8.日期、月份、年份等前面有next、last、this等词语时,要省略前面的介词on、in
9.send sth to把…寄往 send sth to sb= send sb sth
Send sb to do派人去做 send for 派人去请 send up发射 send out分发 send off寄出
10.be able to do能够做某事 able adj.能够(→disable) ability n.能力(→disability)
11.make promises许诺 promise to do sth
12.at the beginning of在…的开始
13.improve one’s life改善某人的生活 improve oneself提升自己 self-improvement n.
14.write down写下 动副结构
15.have to do with关于,与…有关 have nothing to do with与…无关
16.take up培养,学着做,占用(时间、空间)
17.no+ n单数= not a/ an + n单数There is no book on the desk= There is not a book on the desk.
no+ n复数= not any+ n复数 I have no resolutions= I don’t have any resolutions.
no+ [UC]= not any + [UC] There is no water there= There is not any water there.
18.one’s own某人自己的
学好初中英语方法和技巧
一、初中英语要学好,单词记忆是关键
英语的学习历来都是把单词看作是重点的。 而在记忆单词的时候,同学们也不要死记硬背,同学们可以通过一些好的单词记忆的方法,或是通过单词的读音,或是通过单词的字母,总而言之,是运用自己的大脑,用最为方便的方式来记忆单词。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在记忆单词的时候,也不一定是要专门拿出大量的时间来做单词的记忆,很多的同学在专门背诵单词的时候,也不一定能够记住很多,效率不是很高,同学们可以通过下课的几分钟,或是在坐车的时候,或是在刷牙的是,就专门背诵几个单词,这样伶仃的几个单词累积起来,绝对可以让同学们构造出非常可观的单词数量。单词也不能够独立的存在,独立存在的单词很容易被忘记,所以同学们在背诵的时候,最好能够背诵句子,背诵课文,这样同学们是一举多得,既可以背诵单词,还能够拥有更多的英语的累计,记住很多的句子。这对于提高同学们的英语成绩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初中英语的学习,语法基础要打好
初中英语是为同学们以后英语的学习打基础的,上面已经提到了,单词是作为最为基础的存在。而语法同样也是初中英语之中的基础。初中英语的语法学好了,同学们日后英语的学习就会十分轻松。而且初中英语之中,同学们学习较多的就是词法,而不是句法,因为词法是英语之中较为简单的,有些同学是才刚刚接触英语不久,而中考是面对大多数的同学的,所以中考的考察的重点就是词法。而同学们所涉及到的句法也都是较为简单的。
三、英语学习需要练习
同学们在初中所学习的英语书还是比较难的,其中涉及的很多的知识点都是在高中的时候,老师们才能够讲解的,但是既然在初中的教材之中出现了,同学们也就要能够掌握,学好这些内容。学习英语有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就是背诵课文,因为现在教材之中的文章都是老师们精挑细选出来的,对于同学们来说还是非常有益的,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能够仔细的阅读,做好这个阅读的工作,另外如果是要求背诵的文章,就一定要能够背诵下来。
背诵英语的文章对于同学们来说是非常的有益。因为背诵文章不仅可以让同学们学习到更多的单词,还会让同学们掌握其中很多的语法知识点。背诵对于提高同学们的英语成绩很有帮助,而且背诵文章还会为同学们以后英语的写作打下很好的基础。汉语之中有一句话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而英语之中同样是这个道理,同学们背诵的多了,知道的多了,在写作的时候也就能够信手拈来,妙笔生花。
篇28: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感谢信
敬爱的老师:
您好!
这一封信是为了表达我对您的感激,若不是老师您对我的关心与帮助,我的语文成绩不可能提上来,更不可能取得如今这样的好成绩,老师,感谢您。
我知道,自从您教我们班的语文来,您就一直特别的关注着我,因为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就是班上垫底,而我的数学成绩次次都是班上第一,偏科到这种程度,不仅老师您对我这种情况感到无奈,我自己也感到无奈。虽然我自己也用心、努力的去学过语文,可是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就不见好,有的时候我也不甘心,为什么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就不行?
我也曾深夜挑灯苦读,在语文上花费了我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可是完全没用,在不断的尝试下,有很多次我都想要放弃语文这一个科目,幸好有您,我亲爱的语文老师,若不是有您,我也不敢想象我现在的语文成绩会有多么的糟糕。
您首先是用话语来鼓励我,让我对语文又重新充满信心,再后来,您针对我的实时情况,让我做了很多套试卷,找出了我的问题所在,正是在老师您这样一对一模式的教导下,我的语文才会有所进步。以往我总觉得那些文字枯燥无味,而那些古诗词又晦涩难懂,但是在您的带领下,让我又重新认识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文字世界,让我知道原来在这个世界里,在这些文字的背后,是那么多的有趣,而我险些就与这个世界失之交臂了。老师,您的功劳不可谓不大,如今,我的语文成绩明显的提上来了,老师,您的这份恩情将永远的藏在我的心中。
在此,我祝福老师永远都青春活力,祝福老师受所有人的尊敬与爱戴。
此致
敬礼!
篇29: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相关试题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相关试题
一、选择题
1.中国近代有一首竹枝词写到:“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材料中的通讯方式是()
A.无线电报 B.书信 C.有线电话 D.互联网
2.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
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
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3.1876年某天,家住上海的李先生,在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上,看到了淞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的报道。该报纸应是()
A.《民报》B.《申报》C.《每周评论》D.《新青年》
4.图3是我国近代出版的某一图册的封面,它反映出的正确信息是()
A.商务印书馆是在北京创办的
B.该图册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C.商务印书馆主要出版地图册
D.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历史最长
5.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w~%ww#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李鸿章
材料二张謇是江苏南通人。他从小勤奋读书,1894年考中状元。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深深刺激了他,于是决定弃官经商,走“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之路,由一个旧官僚逐渐转变成一个爱国实业家。他回到家乡后,手中既无资金也无设备,他奔走于官府与民间筹集资金我,但有钱人推三阻四,政府官员态度冷淡,他饱尝人间冷暖。1899年大生纱厂终于建成。
材料三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陈独秀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洋务运动提出了什么口号?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回答,张謇为什么弃官经商?他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3)为拥护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赛先生”,陈独秀等人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参考答案
一、CDBBA
二、6.(1)“自强”;创办军事工业。
(2)“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困难:缺资金、缺技术;政府官员态度冷淡。
(3)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近代火车传入中国,人们出行可以坐火车;人们可以看中文报纸;男子可以穿新式服装——中山装、女子可穿旗袍。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锦集29篇)】相关文章:
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七年级上册)2024-02-29
小学生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范文2023-10-23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2023-06-19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六单元作文2023-07-23
人教版四年上册语文教学计划2022-08-02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评估试题及答案2022-05-16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2022-10-18
七年级上册语文老师教学计划2022-08-09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育教学计划2023-07-26
七年级上册教学教学工作计划202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