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社会作文(精选13篇)由网友“银河里的小星球”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新时代的社会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新时代维护社会稳定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董仚生副省长《依法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题讲座,收获颇丰。董省长先从五个阶段阐述了我党历来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接着深刻剖析了我省维稳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最后就依法维护社会稳定的问题从六个方面做出了深刻思考。作为司法行政系统的一员,对如何加强基层维稳工作,谈谈我的看法:
一、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筑牢基层维稳第一防线。当前农村“两委”换届已经接近尾声,一些还没有完成选举的村,大多是矛盾纠纷较多的村,这就要求我们突出抓好这些重大、复杂、疑难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努力实现“三个提高”,即发现、控制、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提高,干部群众选择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解决途径的意识提高,广大群众的满意度提高。切实做到“四个坚决防止”,即坚决防止发生暴力事件、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影响重大的恶性刑事案件和大面积炒作的网络事件。在调处矛盾纠纷过程中,要把实现公平正义做为工作目标,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调处的结果要经得起历史、法律和人民的考验。同时,要处理好法律和道德、法律与情理之间的关系。群众的合理诉求在依法解决的前提下,法律、法规
及现行政策都没有规定的,要遵循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原则稳妥处理。
二、管控好特殊人群,夯实基层维稳基础。一是要加强安置帮教工作,着力落实社会管理责任。对辖区内的安置帮教对象,要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不漏管,防止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要建立帮教档案,实行动态管理,防止其重新违法犯罪;要加强与公安、监狱等部门联系,建立起刑释解教人员信息库,努力做到不漏不丢,最大限度减少脱管和失控。二是规范社区矫正工作,着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尤其加大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严管对象的监管力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社会危害性大、管理难度大的服刑人员和新入矫人员到沧州进行集中教育培训,进一步规范其思想和行为;要严格规范审前调查案件程序,确保每名调查对象都有完整的调查笔录,进一步规范评审程序;要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人员的档案管理,社区矫正的相关法律文书要做到真实、规范、完整,对不完整的档案要做到查漏补缺,但是严禁随意编造。
篇2: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8日上午9点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篇3:社会合作推进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合作推进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同时,民生改善是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改善民生不能脱离国情,而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并广泛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合力推进。本版今天刊发两篇文章,探讨现阶段我国民生建设的成就、理念和举措,分析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人类社会在工业化进程中为化解贫困、失业、伤残、疾病和年迈无助等风险而构建出的一个社会安全网。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新风险,如大规模的集团化劳动日益解体、自由职业兴起、灵活就业和临时性就业增多、婚姻和家庭的稳定性受到威胁等。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表明,西方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过去应对工业社会风险游刃有余,但应对新风险时却捉襟见肘甚至束手无策,而政府一旦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制度进行深层变革,就会触动各方利益,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不懈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奋斗,我国国力与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是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立足这一最大国情,我国政府不能包打天下,不能提出脱离实际能力的不切实际的承诺。一些西方福利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大国近期出现的各种社会不合作状态,如希腊全民式社会示威、法国巴黎“黄背心”运动、西欧社会对难民的排斥行动、极端民粹主义的抬头等,或多或少都与社会福利承诺过高但兑现能力有限直接关联。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来逐步提高水平和质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这表明,未来一段时间是制度沉淀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未雨绸缪,力避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缺憾,不断提升制度建设的质量,建成一个能够满足新时代人民新需要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与西方国家不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进程之中,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实现思维转换,即从政府包办一切的思维,转向政府主导下多方合力推进的社会合作思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方略,为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些新思想中贯穿的主线之一就是,在民生建设中既要强调政府主导,更要强调多元主体共建共治;既要自上而下进行制度建设,更要激发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活力;既要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更要着力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要在社会合作中形成改革共识和改革合力,推动实现社会的长期团结与和谐稳定。在价值取向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新时代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最终实现人人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强调“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表明新时代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在具体原则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这表明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既要发挥好社会安全网、社会稳定器的功能,更要引导人民形成社会合作的心理预期,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的工作方向,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奋斗目标。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需要逐步形成社会合作式的社会氛围和制度体系。
以社会合作方式提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质量。通过探索和运用各种社会合作渠道解决好现有制度存在的问题。对于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不同人群适用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现象,需要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政府有强烈的大局意识和社会合作精神,勇于承担责任,敢于让渡利益,通过不断提高统筹层次和制度的一体化,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国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合力协作,更需要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的社会群体采取社会合作的态度和行动来加以协同。对于社会保障供应规模对资源供给能力构成挑战的现象,需要通过在相关领域内进行深层次的存量改革来加以应对,无论是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还是社会保险的多缴多得等已经实施或正在酝酿中的改革举措,都需要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积极参与和主动创新。
以社会合作式制度设计推动实现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将来我国解决“经济这条腿长、社会这条腿短”之后,要防止出现两种新情况。一是“经济这条腿短、社会这条腿长”的状态,即所谓的养懒人的“福利依赖”现象,对此我们已经有了高度警惕。长远看来,我们更要防止出现第二种新困境——“经济和社会两条腿一样长、但步伐不协调”,即虽然社会保障水平是适度的,也没有影响经济长远发展,但社会保障方面的制度创新和资源投入并没有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发展的新成果也没有让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不能让社会更有生机和活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仍然处于一种社会不合作状态。譬如,若对民生资源简单地以给钱给物的形式进行配置,时间一长必然会出现有投入而无收益的“内卷化”状态;若各种享受型社会福利发展过快,却忽视了再就业培训、职业技能提升、激励创业创新等“可持续生计”,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就难以形成一种高水平均衡和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状态。为此,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应通过优化民生资源投入结构和使用效率,着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社会合作局面。一方面,坚持权利与义务对等的理念,对受帮扶群体增加必要的前置性义务要求,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享受权利的前提是对一定社会义务的履行。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各类社会主体的参与活力。在社会救助方面,重点是实现城乡“低保”与扶贫制度之间的深度融合,解决各种临时性救助与“低保”制度简单挂钩的难题,考虑规定有能力的受救助者要履行一定义务,如接受就业技术培训、提供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等。在社会福利方面,重点是发动社会力量、建设社会企业,与政府、企业等形成合力,提供更高质量的社会福利服务。在社会保险方面,重点是实现从消费性、输血性制度向生产性、造血性制度的转型,其中,工伤保险的改革要扩大覆盖面;失业保险的改革要逐步实现临时性就业者、自由职业者的制度全覆盖,考虑在一段时期内试点多缴多得、对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时长进行限制性规定等。养老保险的改革要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现基本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相互补充,考虑推进渐进式延退、弹性退休以及鼓励退而不休的政策试点。医疗保险的改革关键是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市场手段、立法手段和行政手段,彻底改变以药养医的状况,等等。只有形成人人尽责的社会合作局面,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保障人人享有的美好目标。
坚定理想信念,为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指引前进方向
“长征中能活下来的有多少人?红军战士靠的是什么?图的是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他们靠的就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是不可能取得长征胜利的。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坚不可摧的。
回望源头,我们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倍加珍惜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矢志奋斗。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理想信念的坚定,离不开思想理论的坚定。要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以人民为中心,为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汇聚磅礴力量
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长征路上,党始终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赢得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取得最终胜利。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在新的长征路上,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要不断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常思百姓疾苦,常谋富民之策,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进入新时代,面对机遇与挑战,全党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担职责使命,焕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以坚定的信心、昂扬的斗志和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推向前进。
(作者:范景鹏,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篇4: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思想宣传
指出,“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协同推进新时代的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提供了根本遵循。
奋力推进新时代的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和飞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实现形式。它不仅表现为破除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革命。在这场伟大社会革命中,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找到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实现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又领导人民开始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可以说,我们党的光辉奋斗历程,就是团结带领广大人民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不断推进社会革命的历程;就是根据我国具体国情,顺应人民意愿和世界潮流,不断探索和拓展中国道路,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日益变为现实的历程。
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党将带领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力推进新时代的社会革命,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扭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共同富裕;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勇于进行新时代的自我革命
指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我们共产党人永远是革命者,革命精神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这不仅表现为勇于推进社会革命,还表现为勇于进行自我革命。
我们党之所以具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维护和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立场和宗旨。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就没有必要掩饰缺点、回避问题、文过饰非,就能够彻底检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正因为具有勇于自我革命的品格,我们党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在克服自身问题、纠正自身错误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始终成为时代先锋和民族脊梁。比如,党的六大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明确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以及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制定了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又如,遵义会议结束“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起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使中国革命走上正确道路。再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可见,我们党97年的历史既是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奋斗史,也是不断自我检视、自我升华的自我革命史。
强调,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勇于进行新时代的自我革命,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祛除精神上缺钙的“软骨病”,在思想上构筑起拒腐蚀、永不沾的钢铁长城。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构建起严密的监督机制;以零容忍态度铁腕反腐,不断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做到有腐必反、除恶务尽;加强作风建设,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四风”问题;落实好党内生活制度,自觉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不断清除自己身上的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
党的自我革命与党领导的社会革命是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一方面,党的自我革命是党领导的社会革命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历史反复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革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成功,而党的自我革命向来都是社会革命的先导。例如,延安整风运动是党的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自我革命,它破除了曾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挫折的主观主义,初步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的空前团结,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党领导的社会革命是党的自我革命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指向。我们党领导的社会革命,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还是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所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的根本价值追求。党的一大纲领郑重提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1939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特别强调,我们共产党人永远是社会革命论者。97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不断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是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只有始终保持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努力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和作风过硬,练就以自我革命推动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所必须具备的真本领、硬功夫,我们党才能把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向前推进。
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表明,只有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才能克服和解决党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永远保持共产党人革命者本色,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进入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都对我们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要求,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和消极腐败危险,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各种因素非常复杂。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如果不能通过自我革命清除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就容易不思进取、不谋变革,就难以继续推进社会革命。只有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锤炼自己,我们党才能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篇5: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思想宣传
党的xx大以来,适应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一系列党的建设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党建思想。这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了具有原创性的重大贡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xx大以来,适应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一系列党的建设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党建思想。这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了具有原创性的重大贡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
创造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思想,深刻阐明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些重要思想,第一次从党的领导角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阐明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阐明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基本要求,为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创造性提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的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的辩证统一关系。指出,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并从新形势下党应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现实需要出发,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出发,作出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要求把从严从实的要求贯穿到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保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这些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怎样管好党、治好党”这一重大课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四自能力”的内涵,为我们党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指明了方向。
创造性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重要思想,牢牢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讲政治的根本要求出发,旗帜鲜明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第一次将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要求发挥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这些重要思想,阐明了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完善了党的建设整体布局,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关于执政党建设内容、领域和主要矛盾的理论,为确保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南。
创造性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永远奋斗”的重要思想,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思想建设的认识。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勇前进;强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向全党提出补钙壮骨的要求。这些重要思想,抓住了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关于党的奋斗目标和理想信念的理论,为广大党员坚定革命意志、永葆政治本色点亮了指路明灯。
创造性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重要思想,深化了对党的干部路线的认识。提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强调突出政治标准,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强调以事择人、精准选人,培养干部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强调对干部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等等。这些重要思想,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等一系列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为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干部队伍提供了基本遵循。
创造性提出“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的重要思想,赋予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理论新的时代内涵。强调必须在打基础、补短板上下功夫,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必须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必须抓好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等等。这些重要思想,深入回答了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地位作用、指导方针、工作格局、基本路径、资源保障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指明了努力方向。
创造性提出“努力建设先进的、健康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思想,开辟了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的新境界。创造性地提出了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态的概念,指出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建设良好党内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强调要大力弘扬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腐朽庸俗政治文化;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等等。这些重要思想,从党的政治文化建设入手,着眼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基础性、深层次问题,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新思想新途径新方法。
创造性提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重要思想,为党的作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和驰而不息的韧劲。指出,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风建设必须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常抓细抓长,以滚石上山的劲头、爬坡过坎的勇气深化整治、见底见效。这些重要思想,把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切入点、突破口,破解了长期以来作风建设缺少抓手、难见效果、难以持续的问题,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关于党的作风建设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极大增强了全党抓好作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创造性提出“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的重要思想,深化了对党的纪律建设的认识。指出,全面从严治党要靠纪律严明,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党的团结统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就会大大削弱;把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从严格遵守党章、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强化纪律执行、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党的纪律建设的内容和途径。这些重要思想,阐明了纪律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丰富了纪律建设的内容,明确了纪律建设的要求,激发了全党同志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步调一致前进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创造性提出“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的重要思想,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反腐倡廉的理论。强调,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要求反腐败必须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必须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必须保持反腐败斗争的坚韧和执着,既“打虎”也“拍蝇”,做到除恶务尽;必须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等等。这些重要思想,彰显了我们党坚决反对腐败的强大决心,为从根本上清除腐败毒瘤,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走出了一条反腐败斗争卓有成效的路子。
创造性提出“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两者同向发力、同时发力”的重要思想,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方法路径。强调,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思想建党引领制度建设的方向,制度治党是思想建党的有力保障;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这些重要思想,充满辩证思维,是对党的建设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新发展。
二
党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作出的原创性贡献,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党建思想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它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守、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执着、对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发扬,都深刻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同时,党建思想是理论创新的成果,它着眼于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世情国情党情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作出理论概括,在党的建设目标、主题、主线、布局、任务、内容、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意义的理念和论断,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党建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和我们党近百年奋斗历程,聚焦新的时代命题,凝结新的思想精华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党的xx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卓著成就,赢得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普遍赞誉,是经过实践检验、具有鲜明实践品格的科学理论。
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统一。党建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今世界经历新变局、我们党执政面临新考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科学分析了新时代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承担的历史使命、面临的风险挑战,提供了一整套符合新时代党的建设特点的管党治党方案,是显著体现时代特点、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党建理论创新成果。同时,党建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文化血脉,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构建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框架格局,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整体性与针对性相统一。党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贡献是全面的。它不仅在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思想观点,而且在党的建设的整体层面,比如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党的建设与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关系,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主题等方面,也都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思想论断。同时,它针对全面从严治党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精准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略方法,有效破解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一系列突出问题,把解决点的问题与面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共产党人直面问题、务求实效的科学态度和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篇6: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遵循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在今年两会上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的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高度,进一步阐明了做好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广大社科工作者的亲切关怀,为我们更好回应时代之问、回答时代课题,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与历次有关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再动员、再部署,具有极强的思想性、战略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界首要的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好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我认为要树立六个意识:
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明确历史使命,做好“培根铸魂”工作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领域,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明确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和宣传的坚强阵地。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深入学习、研究和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政治任务,力求在学懂、学深、学透上下功夫,在用足、用好、用实上下功夫,把学习、研究和宣传同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相结合,同队伍建设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明方向、正导向,转作风、树新风,出精品、育人才,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
树立强烈的时代意识,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做新时代的新学问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要与时代同步伐,积极回应时代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需要应对、破解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迫切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这是一个火热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要从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每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自觉投身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勇于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为增强中国软实力,树立好中国形象、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出哲学社会科学的贡献。
树立强烈的群众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哲学社会科学首先要明确为谁创作、为谁立言,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学问,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人民是学术研究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我们的学术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研究,都是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确定选题,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研究素材,从实践中探索发展规律。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做学问,既要有思想的厚度,又要有情感的温度。通过举办学术论坛、讲座、展览,广泛宣传社科知识,大力传播先进文化;组织重点文章和开设各种栏目,充分发挥理论导向作用,努力营造重视理论研究的氛围;积极撰写理论解读文章,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通过社科下乡、下企、进社区等形式深入到群众中去,送理论到基层,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宣传,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第一线去宣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意识和能力。
树立强烈的大局意识,为党和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言献策
科研工作只有契合了国家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所作为。强烈的大局意识是社科工作者应当具有的基本素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大局,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学术活动和理论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主攻方向,是发挥新型智库作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围绕大局出题目,贴近现实做文章,做好重大课题的组织工作,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整合科研资源,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联合攻关,推出一批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重大科研成果。积极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有所作为、有所创造、有所贡献。
树立强烈的实践意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论文写到大地上”
社科研究要关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社科下乡”“社科下企”活动,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悉心倾听民意、集中民智,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仅仅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调研,不能完整准确地找到“第一手”材料。围绕政策与实际的盲点问题,开展“政策型”调研,多方面收集情况,及时给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合理化建议,补充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围绕社情民意的热点问题,开展“民意型”调研,把群众呼声、百姓意愿及时掌握,广纳民言,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围绕党委和政府关心的重点问题,开展“参谋型”调研,对接科研工作与中心工作的“断路”,提高调研工作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贴近度”;围绕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问题,开展“经验型”调研,对在调研中发现的典型,及时总结经验,把调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成果。
树立强烈的道德意识,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做高尚的、干净的学问
学者要有职业良心,要培养高尚的情操。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有信仰、有情怀、有志向、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既要多下苦功,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又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职业道德,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不忘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这里突出要讲学术的“德”——官员要有“官德”,企业家要有诚信准则,医生要有职业操守,学者也应该有职业良心。怎么理解学者的职业良心?北宋大儒张载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代传颂不衰,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就是最经典的概括。在社会大变革年代,在物欲面前,在喧嚣声中,惟有坚持道德,才能以不变而应万变。坚持道德,就是守住本分;坚持道德,就是守住灵魂;坚持道德,就能把握自己。学术机构要重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每位学者都应当认真领悟诚信的本质和内涵,正确认识学术诚信对砥砺品格、升华人格的重要意义。每位学者要自觉自省自励,求真求实求深,恪守学术道德,捍卫学术尊严。以诚信为重点,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培育新型人际关系,在锤炼学术素养中磨砺学术精品,在勤业精业中做好社会表率,用发自内心的热情和赤诚实现自己学术的价值,展现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新担当、新作为、新形象。
(作者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拥抱新时代 携手创未来——来自全国两会“三大通道”上的观察
13日,随着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最后一场“委员通道”在人民大会堂落下帷幕,今年全国两会“三大通道”的集中采访活动已近尾声。
连日来,“通道”上传递出的权威信息、民生民情,在这个春天唱响中国发展进步的奋进强音。人们期待着,将于15日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最后一场“代表通道”继续演绎精彩的中国两会故事。
又一个春天里举行的全国两会,再一次敞开的大会堂“三大通道”,通达民心、道出民意。
截至13日,已经有两场“代表通道”、三场“委员通道”、五场“部长通道”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举办。代表委员们在“通道”上讲述的钱袋子鼓了、乡亲们富起来了的那些满载着百姓获得感的故事,乘着浩荡春风,从人民大会堂传向四方。
“来宾地处北回归线上,这个区域种植的柑橘品质最好。”13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广西来宾市副市长梁琰委员在“委员通道”当上“推销员”,现场吆喝起家乡的柑橘。
“不能坐等销售,要主动出击”“为果农和商家搭建线上线下平台”“今年元宵节前带着三家沃柑企业到北京举办推介会”……热情质朴的话语,奋发前行的闯劲,在人民大会堂内回荡,定格下难忘瞬间。
一个个小家的满满收获离不开国家的发展繁荣。这一段时间,国务院很多部门的负责人在“部长通道”上的庄严承诺,彰显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闯关夺隘,坚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经济走势如何?如何看待校外培训“线下减负,线上增负”的现象?怎样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如何更好让老百姓“老有所依”?……
直击百姓关切,不负人民重托。面对热度与锐度兼具的问题,部门负责人在“部长通道”坦诚作答,认真回应——
“今年1至2月,我国经济运行开局总体向好。”在12日的“部长通道”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用生产总体向好,消费总体向好,物价和就业总体平稳,外贸、外汇总体向好,市场预期总体向好进行总结,肯定地表示今年年初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趋势向好。
“在整改的过程中,有一些培训机构转移阵地,把‘战场’开到了线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将比照线下治理的政策措施对线上的校外培训进行规范,开展线上线下综合治理,一定要把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的问题治理好。
“坚决查处人民群众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的每一起举报。”司法部部长傅政华表示,要不断强化改进措施,真正使法律长出牙齿,成为带电的高压线,维护好人民食品药品安全。
“我们有能力保证养老保险的及时足额发放。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纪南如此承诺。
……
胸怀美好憧憬,面向美好未来。“三大通道”上,奋进前行的力量在此汇聚,携手追梦的图景徐徐铺展——
“为了更好地保护草场,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在9日的“委员通道”上,扎根牧区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牧民廷·巴特尔委员说,为了带动身边的牧民保护草原,他从自家“开刀”,率先“减羊增牛”。经过草场恢复,当地草原生态得到保护,牧民收入也提高了。
在5日举行的首场“代表通道”上,湖北咸宁崇阳县大市村党支部书记程桔代表讲述了“扶贫车间”带动村民就近就地就业的故事。在崇阳县,这样的“扶贫车间”有30个,带动就业1500多人。
“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面对镜头,她呼吁通过加强政策配套吸引更多人返乡创立“扶贫车间”,让老百姓有更多就业机会。
目睹代表委员及部门负责人在“通道”上讲实情、出真招,全国政协委员蓝逢辉深感这“三大通道”进一步拉近了全国人民与两会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热点难点问题的理解,进一步凝聚起了社会共识。
篇7: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思想宣传
在什么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属性,仍然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从不同视角出发,我们当然可以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论属性,例如其实践性、人民性、党性、革命性、创新性等,但从当前人们易于产生错误认识的角度看,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属性。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具有科学性。众所周知,科学之所以是科学,不仅因为其具有系统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形式,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科学的方法和理念客观地反映事实,勇于直面矛盾,不断追求真理,从而获得经受得住历史和实践检验的规律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具有完备的理论形式。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从实践观点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为核心的科学社会主义,共同构成了严整的理论体系。其次,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一文中,对其方法即辩证法进行了阐释,他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实际上,唯物辩证法只是其方法论基础,而对于具体研究,马克思则要求自己首先“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此一论述为他按照辩证法的原则叙述现实的运动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再次,具有理论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总是站在时代高度,根据新情况和新问题,与时俱进,积极吸收和改造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最后,也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已被马克思主义产生170年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历程所证实。当代中国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及所展现出的光明前景,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力量更加充满信心。
马克思主义又是意识形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观念反映,主要表现为政治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一般认为,意识形态是与阶级利益密切相关的观念体系,本质上是阶级利益的观念反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认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隐瞒了作为其产生的客观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关系的真实本质,为社会生活中经济和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正做辩护。马克思认为,我们在考察历史进程时,就不能“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阶级本身分割开来,使这些思想独立化”,不能“不顾生产这些思想的条件和它们的生产者而硬说该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是这些或那些思想”,也就是说,不能“不考虑这些思想的基础——个人和历史环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考察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现象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
列宁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论阐发中,把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科学看成是一个东西,并且强调意识形态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功能。意识形态总要代表某种利益发声,其性质从根本上取决于它所代表的利益的性质。马克思主义要维护和“实现绝大多数人本身的真正利益”。从学理上说,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及其所代表的利益的正义性,源于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人民群众的主体性。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只是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的认识上往往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误区。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不是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因为科学不能脱离价值,特别是社会科学,虽然解决问题以客观地反映社会事实为前提,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总是蕴含着价值立场或利益趋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正是通过正确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与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和解放道路展现出来的。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也决不能忽视和弱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意识形态是否揭示了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运动变化中的客观事实,是否客观而深刻地反映了本阶级或集团的根本利益,是否正确地处理自身与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其思想观点是否构成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思想传播方式以得到人们认同等,这些都是推动意识形态发展所不能回避的科学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来说也是如此。不同的是,“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于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愿望”。也就是说,从本质而言,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更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篇8: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思想宣传
党的十八大以来,适应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党的建设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党建思想。这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了具有原创性的重大贡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适应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党的建设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党建思想。这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了具有原创性的重大贡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
创造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思想,深刻阐明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些重要思想,第一次从党的领导角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阐明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阐明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基本要求,为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创造性提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的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并从新形势下党应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现实需要出发,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出发,作出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要求把从严从实的要求贯穿到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保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这些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怎样管好党、治好党”这一重大课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四自能力”的内涵,为我们党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指明了方向。
创造性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重要思想,牢牢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讲政治的根本要求出发,旗帜鲜明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第一次将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要求发挥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这些重要思想,阐明了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完善了党的建设整体布局,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关于执政党建设内容、领域和主要矛盾的理论,为确保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南。
创造性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永远奋斗”的重要思想,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思想建设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勇前进;强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向全党提出补钙壮骨的要求。这些重要思想,抓住了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关于党的奋斗目标和理想信念的理论,为广大党员坚定革命意志、永葆政治本色点亮了指路明灯。
创造性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重要思想,深化了对党的干部路线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强调突出政治标准,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强调以事择人、精准选人,培养干部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强调对干部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等等。这些重要思想,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等一系列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为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干部队伍提供了基本遵循。
创造性提出“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的重要思想,赋予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理论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在打基础、补短板上下功夫,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必须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必须抓好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等等。这些重要思想,深入回答了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地位作用、指导方针、工作格局、基本路径、资源保障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指明了努力方向。
创造性提出“努力建设先进的、健康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思想,开辟了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态的概念,指出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建设良好党内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强调要大力弘扬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腐朽庸俗政治文化;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等等。这些重要思想,从党的政治文化建设入手,着眼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基础性、深层次问题,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新思想新途径新方法。
创造性提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重要思想,为党的作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和驰而不息的韧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风建设必须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常抓细抓长,以滚石上山的劲头、爬坡过坎的勇气深化整治、见底见效。这些重要思想,把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切入点、突破口,破解了长期以来作风建设缺少抓手、难见效果、难以持续的问题,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关于党的作风建设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极大增强了全党抓好作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创造性提出“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的重要思想,深化了对党的纪律建设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要靠纪律严明,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党的团结统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就会大大削弱;把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从严格遵守党章、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强化纪律执行、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党的纪律建设的内容和途径。这些重要思想,阐明了纪律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丰富了纪律建设的内容,明确了纪律建设的要求,激发了全党同志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步调一致前进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创造性提出“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的重要思想,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反腐倡廉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要求反腐败必须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必须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必须保持反腐败斗争的坚韧和执着,既“打虎”也“拍蝇”,做到除恶务尽;必须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等等。这些重要思想,彰显了我们党坚决反对腐败的强大决心,为从根本上清除腐败毒瘤,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走出了一条反腐败斗争卓有成效的路子。
创造性提出“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两者同向发力、同时发力”的重要思想,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方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思想建党引领制度建设的方向,制度治党是思想建党的有力保障;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这些重要思想,充满辩证思维,是对党的建设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新发展。
二
习近平党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作出的原创性贡献,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习近平党建思想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它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守、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执着、对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发扬,都深刻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同时,习近平党建思想是理论创新的成果,它着眼于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世情国情党情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作出理论概括,在党的建设目标、主题、主线、布局、任务、内容、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意义的理念和论断,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习近平党建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和我们党近百年奋斗历程,聚焦新的时代命题,凝结新的思想精华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卓著成就,赢得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普遍赞誉,是经过实践检验、具有鲜明实践品格的科学理论。
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统一。习近平党建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今世界经历新变局、我们党执政面临新考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科学分析了新时代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承担的历史使命、面临的风险挑战,提供了一整套符合新时代党的建设特点的管党治党方案,是显著体现时代特点、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党建理论创新成果。同时,习近平党建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文化血脉,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构建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框架格局,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整体性与针对性相统一。习近平党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贡献是全面的。它不仅在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思想观点,而且在党的建设的整体层面,比如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党的建设与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关系,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主题等方面,也都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思想论断。同时,它针对全面从严治党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精准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略方法,有效破解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一系列突出问题,把解决点的问题与面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共产党人直面问题、务求实效的科学态度和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篇9: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思想宣传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协同推进新时代的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提供了根本遵循。
奋力推进新时代的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和飞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实现形式。它不仅表现为破除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革命。在这场伟大社会革命中,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找到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实现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又领导人民开始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可以说,我们党的光辉奋斗历程,就是团结带领广大人民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不断推进社会革命的历程;就是根据我国具体国情,顺应人民意愿和世界潮流,不断探索和拓展中国道路,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日益变为现实的历程。
习近平同志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党将带领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力推进新时代的社会革命,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扭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共同富裕;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勇于进行新时代的自我革命
习近平同志指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我们共产党人永远是革命者,革命精神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这不仅表现为勇于推进社会革命,还表现为勇于进行自我革命。
我们党之所以具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维护和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立场和宗旨。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就没有必要掩饰缺点、回避问题、文过饰非,就能够彻底检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正因为具有勇于自我革命的品格,我们党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在克服自身问题、纠正自身错误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始终成为时代先锋和民族脊梁。比如,党的六大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明确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以及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制定了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又如,遵义会议结束“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起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使中国革命走上正确道路。再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可见,我们党97年的历史既是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奋斗史,也是不断自我检视、自我升华的自我革命史。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勇于进行新时代的自我革命,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祛除精神上缺钙的“软骨病”,在思想上构筑起拒腐蚀、永不沾的钢铁长城。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构建起严密的监督机制;以零容忍态度铁腕反腐,不断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做到有腐必反、除恶务尽;加强作风建设,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四风”问题;落实好党内生活制度,自觉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不断清除自己身上的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
党的自我革命与党领导的社会革命是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一方面,党的自我革命是党领导的社会革命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历史反复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革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成功,而党的自我革命向来都是社会革命的先导。例如,延安整风运动是党的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自我革命,它破除了曾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挫折的主观主义,初步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的空前团结,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党领导的社会革命是党的自我革命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指向。我们党领导的社会革命,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还是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的根本价值追求。党的一大纲领郑重提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1939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特别强调,我们共产党人永远是社会革命论者。97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不断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是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只有始终保持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努力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和作风过硬,练就以自我革命推动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所必须具备的真本领、硬功夫,我们党才能把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向前推进。
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表明,只有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才能克服和解决党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永远保持共产党人革命者本色,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进入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都对我们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要求,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和消极腐败危险,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各种因素非常复杂。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如果不能通过自我革命清除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就容易不思进取、不谋变革,就难以继续推进社会革命。只有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锤炼自己,我们党才能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篇10: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思想宣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揭示新时代的新特点,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
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研判经济发展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并处于深度调整期的当今世界,面对显著发展并仍处于历史机遇期的当代中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出发,运筹帷幄,谋篇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于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新定位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判断,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解析经济发展现实、研判经济发展态势、确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依据,抓住“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必须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来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全新的视角和思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针对经济领域存在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和问题,提出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强调必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针对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并全面分析了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和经济体制构成的有机整体,必须一体建设、一体推进;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经济怎么看和经济工作怎么干等重大问题,是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和科学的实践指南。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发展、造福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以人民的呼声为第一信号,以增进人民福祉为重要内容,以满足人民期待和实现人民愿望为己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些理念深深嵌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增进人民福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要让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就是要采取各种经济政策措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是要真诚倾听人民呼声、真实反映人民愿望、真情关心人民疾苦、真切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更具公平性、普惠性,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鲜明特色。
以历史性成就和深层次变革为契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在经济领域,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但也应看到,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重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创新点主要有:第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在“稳”的前提下推进结构性调整和各项改革,才能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第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三去一降一补”的基础上提出“破”“立”“降”,即破除无效供给、培育新动能、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及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第三,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第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特别是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第五,跨越两大关口。第一个关口就是非常规的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特有的关口,特别是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第二个关口就是常规性的长期性关口,也就是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特别是要净化市场环境,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增强国家治理能力。
以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制定经济发展战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适应中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实践要求,在直面并回答新时代重大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坚持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针对问题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是其鲜明特点。理论的魅力和实践的威力,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强大的真理力量。
比如,针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创新驱动力不足的问题,制定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了科技创新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支撑引领作用;针对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等问题,提出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科学推进;针对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大、城镇化质量不高等问题,推进实施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在内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等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制定和部署经济发展战略,探寻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解决之道,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以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
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新趋势和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高瞻远瞩地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部署,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是全面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二是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同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三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四是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引导全球经济议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实质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协同推进战略互信、投资经贸合作,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对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扩大开放和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可以促进中国加快自身制度建设、法治建设,改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可以促进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力量。
篇11: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思想宣传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已经非常成熟,它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性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得到了充分证明。党的十九大报告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一点都不为过。
自从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强调我国当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可见,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已经非常成熟,它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
部分经济指标的变化不影响基本历史定位的判断
有人认为,既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出现了一些经济指标变化,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我们人均GDP即将跨越1万美元,当前较多行业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这就说明我们物质匮乏的时代已经过去。在这些人看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判断也应适时修正为“中级阶段”或“高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国情,需要提出新的理论框架来准确认识和定位我们的时代。这一看法是不能成立的。
实际上,仅仅从人均GDP或产能过剩等一两项指标来区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所谓的“社会主义中级阶段”,这种研究的偏颇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着眼点不是一两项经济指标,而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发的基本国策直接相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着眼点是改革开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改革开放实践先行,但理论不能滞后,到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虽然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已经轰轰烈烈地在全国展开,但我们急切需要对这一伟大实践作出理论说明,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应运而生。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指出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并且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简单地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主张是,我国的社会主义依然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对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然是第一要务。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充分调动民间活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判断,我们才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并进一步找准了改革开放的目标,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更加紧密地融入世界经济。如今,我们已经站稳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断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引领全球化,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各项成绩,都离不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判断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没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偏差带来的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性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得到了充分说明。另一方面,那些没有认识到或者偏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行为也付出了巨大的历史代价,对于这些历史教训,我们也应该深刻反思。
苏联就曾在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认识问题上犯下了历史错误。我们知道,苏联在1936年就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并提出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基本路线,后来卫国战争短暂中断了苏联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进程,卫国战争甫一结束,苏联就重提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任务。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并没有纠正这一错误,而是继续推行超越阶段的做法,并提出了加快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口号,制定了建成共产主义的时间表。这一判断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继续演变成为“发达的社会主义”理论,直至1967年,苏联宣称已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不切实际的口号给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巨大伤害。
由此可见,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是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路线问题,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超越历史阶段,不能急于求成。幸运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科学的、正确的认识,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此为指导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新时代背景下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如何理解“新时代”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间的关系呢?
实际上,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特别强调的是时代主题的转变,“强起来”成为时代主题,这个强起来与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奋斗取得的巨大成绩息息相关,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息息相关,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历史变革息息相关。但是,这个转变不影响我们对所处历史阶段的总体判断,在强调新时代的同时,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全党必须继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与党的基本路线密切相关,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根本上要求我们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且,新时代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根本而言,当前,发展的任务一点都不比过去轻,我们更需要继续坚持与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动发展。在此意义上,党的十九大报告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一点都不为过。
篇12:新时代作文
汹涌磅礴的黄河洗刷着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个全新的时代把我们拥入怀中。号召我们做新时代的中华少年。
我们是新时代中华少年,我们要扛起是祖国更加强大的旗帜。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时代在变迁,科技在不断发展,这些都离不开我们华夏少年的努力和进步。
身为新时代的中华少年,我们应该文明有礼——礼貌待人,语言谦和,行为文明,举止得体;应该自强自立——遇到困难不屈服、不依赖、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和生命;应该诚实守信——真诚待人、言行一致;应该尊老爱幼——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尊重长辈......
我们是新时代的中华少年,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以建设繁荣昌盛的祖国视为我们不断前进的目标。当你有了你自己的目标时,你会顿时发现你的人生不再迷茫,虽然有时候我们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我们要坚信,只有不断的努力,从一个小目标开始,我们就会实现这件事。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未来你就有机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为祖国献出自己的力量。
新时代中华少年是初升的太阳给人温暖,是路边的野草朝气蓬勃,是雨后的彩虹给人希望,是蓝天上的雄鹰展翅翱翔。
“今天,历史和未来将由我们焊接,新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我们是新时代的中华少年,以更好的我们去拥抱更好的明天。我们是新时代的中华少年,站在在新的起跑线上响亮地回答: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
篇13:新时代作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走进中国新时代是几代中国人民的梦想。
在新时代中的我们,有快乐也有烦恼。正值朝气蓬勃青春时期,小小的烦恼紧藏在心底,不愿分享。但新时代中的我们,渐渐的学会了不再把忧郁的气质当成青春的代表;不再把萌动的心情隐藏在紧锁的眉头;不再把骄傲的心理看作人生的必要。在新时代里,我学会了坦然面对生活;正确面对学习;乐观面对挫折。
在新时代中的社会,前途无量。在社会上立足,不仅要靠实力,还要靠诚意。在现实生活中,文明似乎被套上了枷锁,人心越来越淡漠。多年的邻居,没有说上一句话,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学会交往,终究多一个路人不如多一个朋友,何况是邻居。在新时代,要善于交往,提高道德才能立足社会。新时代的建设需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在新时代中的自然,鸟语花香,草长莺飞,引人注目。吸引无数旅游者慕名而来,景色秀丽宜人,过目不忘。墨绿的参天大树,清香的五彩小花。清新的空气,带来缕缕淡淡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在新时代中的生活,幸福美满。不再一味的工作、休息。都会有适当的放松时间,把积淀已久的心情释放出来,让人如释重负。科技的发达使人不再畏惧疾病,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同样也有一个如向日葵般温暖的家庭,一家人其乐融融,尽享天伦之乐。
新时代,不是幻想。不积蛙步,无以至千里,要一步一个脚印的攀登,不懈努力,才能圆梦新时代!
★ 各地高考作文题目
★ 全国卷高考的作文
★ 广东高考作文题
★ 高二卷考满分作文
★ 高考作文全国卷
【新时代的社会作文(精选13篇)】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北京卷作文2023-10-27
高考作文题立意解析2023-07-10
全国新课标II卷高考满分作文:最珍贵的风采2022-05-08
“共享”与我们作文2023-11-12
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目及2022-10-28
今年高考作文题目都是什么2022-12-09
高考(北京卷)作文题目2023-09-13
高考作文题目预测;生命的守望者2024-01-24
高考倒计时30天语文作文题目押题2023-03-25
各地高考作文题点评:理性思维来了202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