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之奇谏假道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4-30 01:58:11 其他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dragon”为你分享16篇“宫之奇谏假道知识点总结”,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宫之奇谏假道知识点总结

篇1:宫之奇谏假道知识点总结

文章首先陈述了虞虢之间的紧密关系,然后揭露出晋侯残酷无情的本质,最后提醒虞国公国家存亡在于德行,而不在与神灵。文章批判了迷信宗族关系和神权至上的迂腐,反映了当时的民本思想。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开头只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对话来揭示主题。语言简洁有力,多用比喻句和反问句。如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虞虢的利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很有说服力。

晋献公吞并虢国和虞国的成功,要归功于他的心狠手毒:一方面以本国宝物作诱饵,诱敌手上钩;一方面六亲不认,不顾同宗亲情,唯利是图。于是,不惜以阴谋诡计骗取虞国信任,将两国逐个吞食。俗话说,“舍不得孩子,打不到狼。”“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晋献公实实在在地照这样去做了,并且得到了回报,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损失。但是,攻城略地的成功,却以不顾礼义廉耻为代价,得到了实际利益和好处,而因此失去了人心和道义。对于重视民心和道义的人来说,这样做是得不偿失;对于寡廉鲜耻的人来说,失去的无所谓,得到的才是实在的。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决定取舍的。

如此说来,对于寡廉鲜耻、心狠手毒之徒不应当以仁义道德之心去对待,最好是以强硬的态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虞国的灭亡,就灭在太相信同宗亲情,对不义之徒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对方跟自己是一类人,以一种近乎于农夫的心肠,去对待凶狠的毒蛇。如果说这也是一场悲剧的话,那么则是由自己推波助澜、助纣为虐而导致的。如果灭亡的结果是自己一时糊涂、认识不清,被披着羊皮的狼蒙蔽了,尚还可以寄予一点同情,然而有贤臣坦诚相谏,苦口婆心地开导,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执迷不悟,固执己见,则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一点同情。

曾经是作威作福的国君,一朝变成随他人之女陪嫁的奴隶,这种天上、地下的巨变,不能不使人感叹。这也应了那句老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历史是不应当忘记的,读史可以使人明鉴,使人清醒。即使弱小而无法与强暴抗衡,那么弱小者之间的彼此照应、鼓励。安慰、同病相怜、支持,也可以让人在风雨之中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正所谓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这些从惨痛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完全可以说是千古不易的。就连平民百姓都懂得,听人劝得一半。欺人太甚的事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即使无法奋起抗争,最起码是可以想法避开的。既不听劝,又不抗争,的确算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

篇2:宫之奇谏假道原文欣赏

【作品介绍】

《宫之奇谏假道》讲的是:鲁僖公二年,晋侯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灭虢夏阳。鲁僖公五年,晋侯再一次向虞国借道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看穿了晋侯的阴谋,于是力劝虞公不要借道。他首先陈述了虞、虢之间唇亡齿寒的关系,然后揭露了晋侯残酷无情的本质,最后提醒虞公国家存亡在于德行,而不在于神灵。然而虞公不听劝告,最终灭国。

【原文】

篇3:宫之奇谏假道原文欣赏

出处:《左传》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2)。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3),寇不可翫(4)。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6),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7),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8)。大伯不从,是以不嗣(9)。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10),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1)。将虢是灭(12),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13)?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14)?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15)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16)。”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17)。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8)。’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9)。’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20)。’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21),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22)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23),曰:“虞不腊矣(24)。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25)

冬,十二月丙子朔(26),晋灭虢,虢公醜奔京师(27)。师还,馆于虞(28),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29)。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30)。”罪虞,言易也。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注释】

(1)晋: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晋侯:晋献公。复假道:又借路。僖公二年晋曾向虞借道伐虢,今又借道,故用“复”。虞:国名,姬姓。周文王封予古公亶父之子虞仲后代的侯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虢(guó国):国名,姬姓。周文王封其弟仲于今陕西宝鸡东,号西虢,后为秦所灭。本文所说的是北虢,北虢是虢仲的别支,在今山西平陆。虞在晋南,虢在虞南。

(2)表:外表,这里指屏障、藩篱。

(3)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

(4)寇:凡兵作乱于内为乱,于外为寇。翫(wán完):即“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

(5)其:反诘语气词,难道。

(6)辅:面颊。车:牙床骨。

(7)宗:同姓,同一宗族。晋、虞、虢都是姬姓的诸侯国,都同一祖先。

(8)大(tài)伯、虞仲:周始祖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说昭生穆,穆生昭。大伯、虞仲、王季俱为大王之子,都是大王之昭。

(9)不从:指不从父命。嗣:继承(王位)。大伯知道大王要传位给他的小弟弟王季,便和虞仲一起出走。宫子奇认为大伯没继承王位是不从父命的结果。

(10)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王季于周为昭,昭生穆,故虢仲、虢叔为王季之穆。

(11)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盟府:主持盟誓、典策的宫府。

(12)将虢是灭:将灭虢。将,意同“要”。是,复指提前的宾语“虢”。

(13)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献公的曾祖,庄伯是献公的祖父。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其:岂能,哪里能。之:指虞。

(14)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庄公25年晋献公尽诛同族群公子。以为戮:把他们当作杀戮的对象。唯:因为。偪(bì毙):通“逼”,这里有威胁的意思。

(15)亲:指献公与桓庄之族的血统关系。宠:在尊位,指桓、庄之族的高位。况以国乎:此句承上文,因此省略了“以国”下的“偪”字。

(16)享祀:祭祀。絜(jié吉):同“洁”。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

(17)实:同“是”复指提前的宾语。

(18)皇:大。辅:辅佐,这里指保佑。所引《周书》已亡佚,这两句引见伪古文《尚书》,下同。

(19)黍:黄黏米;稷(jì寄):不黏的黍子,黍稷这里泛指五谷。馨(xīn心):浓郁的香气。

(20)易物:改变祭品。繄(yì亿):句中语气词。

(21)冯:同“凭”。

(22)明德:使德明。馨香:指黍稷。其:语气词,加强反问。吐:指不食所祭之物。

(23)以:介词,表率领。以其族行:指率领全族离开虞。

(24)腊:岁终祭祀。这里用作动词,指举行腊祭。

(25)此句以下有删节。

(26)丙子:十二月初一正逢干支的丙子。朔:每月初一日。

(27)醜:虢公名。京师:东周都城。今河南洛阳。

(28)馆:为宾客们设的住处。这里用作动词,驻扎的意思。

(29)媵(yìng映):陪嫁的奴隶。秦穆姬:晋献公女,嫁秦穆公。

(30)书:指《春秋》经文。

【译文】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藏在盟府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祐我。”宫子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祐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囯,虢公醜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陈必祥)

【讲解】

本文写的是虞大夫宫之奇就晋侯向虞借道伐虢之事,对虞公的谏诤。

宫之奇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明确指出借道的必然后果是虞国的灭亡。

文章分析精辟,说理透彻。宫之奇的三段议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晋借道之利害。

首段,从当前虢、虞德位置关系出发,以“唇亡齿寒”作比,一针见血地点明了晋灭虢对虞德直接威胁;

第二段,以历史事实为据,驳斥了虞公同宗不会相残的观点;

第三段,以古书理论为据,捅破了虞公靠神保佑的希望。“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三段论述紧紧围绕一个主旨,充分说明了“虢亡,虞必从之”的道理,表现出一个成熟政治家对政治斗争残酷性的清醒认识和一个忠臣对国家前途的深谋远虑。

全文结构严谨,详略得当,语言简练。开篇用一句话交待事件背景,紧接着用大量的篇幅写宫之奇的谏言。结尾以十几个字写明虞公不听劝谏的下场,不仅与篇首相照应,且进一步以事实证明了宫之奇的远见卓识和虞公的`昏聩愚蠢。

进步思想:从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重视民的作用,即民本思想。宫之奇的谏言中,处处扣住一格“德”字,反映出虞大夫的德治思想,他认为君主实行德治,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引用〈周书〉中的典故,用以向虞公谏言,间接反映出他希望虞公施行德政,爱民以巩固国家。

【简析】

晋献公吞并虢国和虞国的成功,要归功于他的心狠手毒:一方面以本国宝物作诱饵,诱敌手上钩;一方面六亲不认,不顾同宗亲情,唯利是图。于是,不惜以阴谋诡计骗取虞国信任,将两国逐个吞食。

俗话说,“舍不得孩子,打不到狼。”“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晋献公实实在在地照这样去做了,并且得到了回报,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损失。

但是,攻城略地的成功,却以不顾礼义廉耻为代价,得到了实际利益和好处,而因此失去了人心和道义。对于重视民心和道义的人来说,这样做是得不偿失;对于寡廉鲜耻的人来说,失去的无所谓,得到的才是实在的。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决定取舍的。

如此说来,对于寡廉鲜耻、心狠手毒之徒不应当以仁义道德之心去对待,最好是以强硬的态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虞国的灭亡,就灭在太相信同宗亲情,对不义之徒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对方跟自己是一类人,以一种近乎于农夫的心肠,去对待凶狠的毒蛇。如果说这也是一场悲剧的话,那么则是由自己推波助澜、助纣为虐而导致的。如果灭亡的结果是自己一时糊涂、认识不清,被披着羊皮的狼蒙蔽了,尚还可以寄予一点同情,然而有贤臣坦诚相谏,苦口婆心地开导,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执迷不悟,固执己见,则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一点同情。

曾经是作威作福的国君,一朝变成随他人之女陪嫁的奴隶,这种天上、地下的巨变,不能不使人感叹。这也应了那句老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诗词网文言文阅读”的古文观止栏目。

历史是不应当忘记的,读史可以使人明鉴,使人清醒。即使弱小而无法与强暴抗衡,那么弱小者之间的彼此照应、鼓励。安慰、同病相怜、支持,也可以让人在风雨之中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正所谓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这些从惨痛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完全可以说是千古不易的。就连平民百姓都懂得,听人劝得一半。欺人太甚的事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即使无法奋起抗争,最起码是可以想法避开的。既不听劝,又不抗争,的确算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

篇4:宫之奇谏假道原文及翻译

宫之奇谏假道原文及翻译

宫之奇谏假道《左传》 【题解】 僖公五年(公元前655)晋国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是要趁虞国的不备而一举两得,即先吃掉虢国,再消灭虞国。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早就看清了晋国的野心。他力谏虞公,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应该实行德政,民不和则神不享。可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文章开头只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对话来揭示主题。语言简洁有力,多用比喻句和反问句。如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虞晋的利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很有说服力。

【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2)。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3),寇不可翫(4)。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6),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7),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8)。大伯不从,是以不嗣(9)。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10),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1)。将虢是灭(12),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13)?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14)?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15)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16)。”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17)。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8)。’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9)。’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20)。’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21),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22)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23),曰:“虞不腊矣(24)。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25)

冬,十二月丙子朔(26),晋灭虢,虢公醜奔京师(27)。师还,馆于虞(28),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29)。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30)。”罪虞,言易也。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翻译】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

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藏在盟府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祐我。”宫子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祐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囯,虢公醜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注 释】

(1)晋: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晋侯:晋献公。复假道:又借路。僖公二年晋曾向虞借道伐虢,今又借道,故用“复”。虞:国名,姬姓。周文王封予古公亶父之子虞仲后代的侯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虢(guó国):国名,姬姓。周文王封其弟仲于今陕西宝鸡东,号西虢,后为秦所灭。本文所说的是北虢,北虢是虢仲的别支,在今山西平陆。虞在晋南,虢在虞南。 (2)表:外表,这里指屏障、藩篱。 (3)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 (4)寇:凡兵作乱于内为乱,于外为寇。翫(wán完):即“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 (5)其:反诘语气词,难道。 (6)辅:面颊。车:牙床骨。 (7)宗:同姓,同一宗族。晋、虞、虢都是姬姓的诸侯国,都同一祖先。 (8)大(tài)伯、虞仲:周始祖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说昭生穆,穆生昭。大伯、虞仲、王季俱为大王之子,都是大王之昭。 (9)不从:指不从父命。嗣:继承(王位)。大伯知道大王要传位给他的小弟弟王季,便和虞仲一起出走。宫子奇认为大伯没继承王位是不从父命的结果。 (10)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王季于周为昭,昭生穆,故虢仲、虢叔为王季之穆。 (11)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盟府:主持盟誓、典策的宫府。 (12)将虢是灭:将灭虢。将,意同“要”。是,复指提前的宾语“虢”。 (13)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献公的曾祖,庄伯是献公的祖父。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其:岂能,哪里能。之:指虞。 (14)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庄公25年晋献公尽诛同族群公子。以为戮:把他们当作杀戮的对象。唯:因为。偪(bì毙):通“逼”,这里有威胁的意思。 (15)亲:指献公与桓庄之族的血统关系。宠:在尊位,指桓、庄之族的高位。况以国乎:此句承上文,因此省略了“以国”下的“偪”字。 (16)享祀:祭祀。絜(jié吉):同“洁”。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 (17)实:同“是”复指提前的宾语。 (18)皇:大。辅:辅佐,这里指保佑。所引《周书》已亡佚,这两句引见伪古文《尚书》,下同。 (19)黍:黄黏米;稷(jì寄):不黏的黍子,黍稷这里泛指五谷。馨(xīn心):浓郁的香气。 (20)易物:改变祭品。繄(yì亿):句中语气词。 (21)冯:同“凭”。 (22)明德:使德明。馨香:指黍稷。其:语气词,加强反问。吐:指不食所祭之物。 (23)以:介词,表率领。以其族行:指率领全族离开虞。 (24)腊:岁终祭祀。这里用作动词,指举行腊祭。 (25)此句以下有删节。 (26)丙子:十二月初一正逢干支的丙子。朔:每月初一日。 (27)醜:虢公名。京师:东周都城。今河南洛阳。 (28)馆:为宾客们设的住处。这里用作动词,驻扎的意思。 (29)媵(yìng映):陪嫁的奴隶。秦穆姬:晋献公女,嫁秦穆公。 (30)书:指《春秋》经文。

篇5:宫之奇谏假道的原文及翻译

宫之奇谏假道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  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  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  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  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翻译: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  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车子和车版互相依傍,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  虞、虢两国的关系。”

虞公说,“晋国是我的`同族,难道会害我吗?”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没有依从  太王,所以没有继承君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做过周文王的执政大臣,功勋记载在王室,收藏在掌管策命盟约的官府。晋国一心要灭掉虢国,对虞国还有  什么爱?况且虞国同晋国的关系能比桓叔、庄伯更亲吗,即使晋国爱虞国的话?桓叔、庄伯两族有什么罪,却以他们为杀戮的对象,不就是因为他们威逼到晋侯自己  吗?至亲以尊宠相威逼,尚且杀害他们,何况是以国家对国家呢?”

虞公说,“我祭祀的物品丰盛洁净,神一定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下臣听说过,鬼神不是亲近个人,只是  依据德行。所以《周书》说,‘上天没有亲近的人,只辅助有德行的人。’又说:‘祭祀的谷物没有芳香,光明的德行才有芳香。’又说:‘百姓不能改换祭物,只  有德行可以充当祭物。’这样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睦,神也就不来享用祭物了。神所依据的,就只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而以光明的德行作为  芳香的祭品奉献神灵,神难道会将它们吐出来吗?”

篇6:《宫之奇谏假道》文言文鉴赏

《宫之奇谏假道》

出处:《左传》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2)。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3),寇不可翫(4)。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6),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7),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8)。大伯不从,是以不嗣(9)。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10),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1)。将虢是灭(12),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13)?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14)?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15)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16)。”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17)。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8)。’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9)。’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20)。’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21),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22)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23),曰:“虞不腊矣(24)。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25)

冬,十二月丙子朔(26),晋灭虢,虢公醜奔京师(27)。师还,馆于虞(28),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29)。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30)。”罪虞,言易也。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篇7:《宫之奇谏假道》文言文鉴赏

(1)晋: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晋侯:晋献公。复假道:又借路。僖公二年晋曾向虞借道伐虢,今又借道,故用“复”。虞:国名,姬姓。周文王封予古公亶父之子虞仲后代的侯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虢(guó国):国名,姬姓。周文王封其弟仲于今陕西宝鸡东,号西虢,后为秦所灭。本文所说的是北虢,北虢是虢仲的别支,在今山西平陆。虞在晋南,虢在虞南。

(2)表:外表,这里指屏障、藩篱。

(3)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

(4)寇:凡兵作乱于内为乱,于外为寇。翫(wán完):即“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

(5)其:反诘语气词,难道。

(6)辅:面颊。车:牙床骨。

(7)宗:同姓,同一宗族。晋、虞、虢都是姬姓的诸侯国,都同一祖先。

(8)大(tài)伯、虞仲:周始祖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说昭生穆,穆生昭。大伯、虞仲、王季俱为大王之子,都是大王之昭。

(9)不从:指不从父命。嗣:继承(王位)。大伯知道大王要传位给他的小弟弟王季,便和虞仲一起出走。宫子奇认为大伯没继承王位是不从父命的结果。

(10)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王季于周为昭,昭生穆,故虢仲、虢叔为王季之穆。

(11)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盟府:主持盟誓、典策的宫府。

(12)将虢是灭:将灭虢。将,意同“要”。是,复指提前的宾语“虢”。

(13)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献公的曾祖,庄伯是献公的祖父。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其:岂能,哪里能。之:指虞。

(14)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庄公25年晋献公尽诛同族群公子。以为戮:把他们当作杀戮的对象。唯:因为。偪(bì毙):通“逼”,这里有威胁的意思。

(15)亲:指献公与桓庄之族的血统关系。宠:在尊位,指桓、庄之族的高位。况以国乎:此句承上文,因此省略了“以国”下的“偪”字。

(16)享祀:祭祀。絜(jié吉):同“洁”。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

(17)实:同“是”复指提前的宾语。

(18)皇:大。辅:辅佐,这里指保佑。所引《周书》已亡佚,这两句引见伪古文《尚书》,下同。

(19)黍:黄黏米;稷(jì寄):不黏的黍子,黍稷这里泛指五谷。馨(xīn心):浓郁的香气。

(20)易物:改变祭品。繄(yì亿):句中语气词。

(21)冯:同“凭”。

(22)明德:使德明。馨香:指黍稷。其:语气词,加强反问。吐:指不食所祭之物。

(23)以:介词,表率领。以其族行:指率领全族离开虞。

(24)腊:岁终祭祀。这里用作动词,指举行腊祭。

(25)此句以下有删节。

(26)丙子:十二月初一正逢干支的丙子。朔:每月初一日。

(27)醜:虢公名。京师:东周都城。今河南洛阳。

(28)馆:为宾客们设的住处。这里用作动词,驻扎的意思。

(29)媵(yìng映):陪嫁的奴隶。秦穆姬:晋献公女,嫁秦穆公。

(30)书:指《春秋》经文。

篇8:《宫之奇谏假道》文言文鉴赏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藏在盟府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祐我。”宫子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祐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囯,虢公醜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篇9:《宫之奇谏假道》文言文鉴赏

本文写的是虞大夫宫之奇就晋侯向虞借道伐虢之事,对虞公的谏诤。

宫之奇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明确指出借道的必然后果是虞国的灭亡。

文章分析精辟,说理透彻。宫之奇的三段议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晋借道之利害。

首段,从当前虢、虞德位置关系出发,以“唇亡齿寒”作比,一针见血地点明了晋灭虢对虞德直接威胁;

第二段,以历史事实为据,驳斥了虞公同宗不会相残的观点;

第三段,以古书理论为据,捅破了虞公靠神保佑的希望。“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三段论述紧紧围绕一个主旨,充分说明了“虢亡,虞必从之”的道理,表现出一个成熟政治家对政治斗争残酷性的清醒认识和一个忠臣对国家前途的深谋远虑。

全文结构严谨,详略得当,语言简练。开篇用一句话交待事件背景,紧接着用大量的篇幅写宫之奇的谏言。结尾以十几个字写明虞公不听劝谏的下场,不仅与篇首相照应,且进一步以事实证明了宫之奇的远见卓识和虞公的昏聩愚蠢。

进步思想:从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重视民的作用,即民本思想。宫之奇的谏言中,处处扣住一格“德”字,反映出虞大夫的德治思想,他认为君主实行德治,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引用〈周书〉中的典故,用以向虞公谏言,间接反映出他希望虞公施行德政,爱民以巩固国家。

篇10:《宫之奇谏假道》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宫之奇谏假道》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

对曰:“克之。”

公曰:“何时?”

对曰:“童谣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炖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公,言易也。

1、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假:借)

B、大伯不从,是以不嗣。(从:跟随)

C、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馨:浓郁的香气)

D、虞不腊矣。 (腊:岁终祭祀,这里指举行腊祭)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 是寡人之过也 ②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B、① 以其无礼于晋 ② 宫之奇以其族行

C、① 桓庄之族何罪 ② 虢,虞之表也

D、① 师还,馆于虞 ② 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3、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公认为:“晋,吾宗也,岂害我哉?虞、虢、晋之间的关系,反驳了虞公的这种错误观点。

B、文章开头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主题。

C、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D、宫之奇认为应该实行德政,力谏虞公,这反映了当时国君至上的人本思想。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左传中哪两句名言出自这个典故?虞公为什么会灭国?这则故事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

1、B

2、C

3、D

4、①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随它灭亡。②于是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翻译: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在主持盟会之官的手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国,虢公丑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题解】僖公五年(公元前655)晋国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是要趁虞国的不备而一举两得,即先吃掉虢国,再消灭虞国。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早就看清了晋国的野心。他力谏虞公,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应该实行德政,民不和则神不享。可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文章开头只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对话来揭示主题。语言简洁有力,多用比喻句和反问句。如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虞晋的利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很有说服力。

【简析】

写的是虞大夫宫之奇就晋侯向虞借道伐虢之事,对虞公的谏诤。

宫之奇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明确指出借道的必然后果是虞国的灭亡。

文章分析精辟,说理透彻。宫之奇的三段议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晋借道之利害。

首段,从当前虢、虞德位置关系出发,以“唇亡齿寒”作比,一针见血地点明了晋灭虢对虞德直接威胁;

第二段,以历史事实为据,驳斥了虞公同宗不会相残的观点;

第三段,以古书理论为据,捅破了虞公靠神保佑的希望。“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三段论述紧紧围绕一个主旨,充分说明了“虢亡,虞必从之”的道理,表现出一个成熟政治家对政治斗争残酷性的清醒认识和一个忠臣对国家前途的深谋远虑。

全文结构严谨,详略得当,语言简练。开篇用一句话交待事件背景,紧接着用大量的篇幅写宫之奇的谏言。结尾以十几个字写明虞公不听劝谏的下场,不仅与篇首相照应,且进一步以事实证明了宫之奇的远见卓识和虞公的昏聩愚蠢。

进步思想:从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重视民的作用,即民本思想。宫之奇的谏言中,处处扣住一格“德”字,反映出虞大夫的德治思想,他认为君主实行德治,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引用〈周书〉中的典故,用以向虞公谏言,间接反映出他希望虞公施行德政,爱民以巩固国家。

篇11:宫之奇谏原文及翻译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2)。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3),寇不可翫(4)。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6),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7),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8)。大伯不从,是以不嗣(9)。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10),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1)。将虢是灭(12),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13)?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14)?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15)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16)。”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17)。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8)。’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9)。’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20)。’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21),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22)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23),曰:“虞不腊矣(24)。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25)

冬,十二月丙子朔(26),晋灭虢,虢公醜奔京师(27)。师还,馆于虞(28),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29)。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30)。”罪虞,言易也。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注释】

(1)晋: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晋侯:晋献公。复假道:又借路。僖公二年晋曾向虞借道伐虢,今又借道,故用“复”。虞:国名,姬姓。周文王封予古公亶父之子虞仲后代的侯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虢(guó国):国名,姬姓。周文王封其弟仲于今陕西宝鸡东,号西虢,后为秦所灭。本文所说的是北虢,北虢是虢仲的别支,在今山西平陆。虞在晋南,虢在虞南。

(2)表:外表,这里指屏障、藩篱。

(3)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

(4)寇:凡兵作乱于内为乱,于外为寇。翫(wán完):即“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

(5)其:反诘语气词,难道。

(6)辅:面颊。车:牙床骨。

(7)宗:同姓,同一宗族。晋、虞、虢都是姬姓的诸侯国,都同一祖先。

(8)大(tài)伯、虞仲:周始祖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说昭生穆,穆生昭。大伯、虞仲、王季俱为大王之子,都是大王之昭。

(9)不从:指不从父命。嗣:继承(王位)。大伯知道大王要传位给他的小弟弟王季,便和虞仲一起出走。宫子奇认为大伯没继承王位是不从父命的结果。

(10)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王季于周为昭,昭生穆,故虢仲、虢叔为王季之穆。

(11)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盟府:主持盟誓、典策的宫府。

(12)将虢是灭:将灭虢。将,意同“要”。是,复指提前的宾语“虢”。

(13)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献公的曾祖,庄伯是献公的祖父。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其:岂能,哪里能。之:指虞。

(14)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庄公25年晋献公尽诛同族群公子。以为戮:把他们当作杀戮的对象。唯:因为。偪(bì毙):通“逼”,这里有威胁的意思。

(15)亲:指献公与桓庄之族的血统关系。宠:在尊位,指桓、庄之族的高位。况以国乎:此句承上文,因此省略了“以国”下的“偪”字。

(16)享祀:祭祀。絜(jié吉):同“洁”。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

(17)实:同“是”复指提前的宾语。

(18)皇:大。辅:辅佐,这里指保佑。所引《周书》已亡佚,这两句引见伪古文《尚书》,下同。

(19)黍:黄黏米;稷(jì寄):不黏的黍子,黍稷这里泛指五谷。馨(xīn心):浓郁的香气。

(20)易物:改变祭品。繄(yì亿):句中语气词。

(21)冯:同“凭”。

(22)明德:使德明。馨香:指黍稷。其:语气词,加强反问。吐:指不食所祭之物。

(23)以:介词,表率领。以其族行:指率领全族离开虞。

(24)腊:岁终祭祀。这里用作动词,指举行腊祭。

(25)此句以下有删节。

(26)丙子:十二月初一正逢干支的丙子。朔:每月初一日。

(27)醜:虢公名。京师:东周都城。今河南洛阳。

(28)馆:为宾客们设的住处。这里用作动词,驻扎的意思。

(29)媵(yìng映):陪嫁的奴隶。秦穆姬:晋献公女,嫁秦穆公。

(30)书:指《春秋》经文。

篇12:宫之奇谏原文及翻译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藏在盟府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祐我。”宫子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祐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囯,虢公醜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陈必祥)

【简析】

晋献公吞并虢国和虞国的成功,要归功于他的心狠手毒:一方面以本国宝物作诱饵,诱敌手上钩;一方面六亲不认,不顾同宗亲情,唯利是图。于是,不惜以阴谋诡计骗取虞国信任,将两国逐个吞食。

俗话说,“舍不得孩子,打不到狼。”“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晋献公实实在在地照这样去做了,并且得到了回报,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损失。

但是,攻城略地的成功,却以不顾礼义廉耻为代价,得到了实际利益和好处,而因此失去了人心和道义。对于重视民心和道义的人来说,这样做是得不偿失;对于寡廉鲜耻的人来说,失去的无所谓,得到的才是实在的。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决定取舍的。

如此说来,对于寡廉鲜耻、心狠手毒之徒不应当以仁义道德之心去对待,最好是以强硬的态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虞国的灭亡,就灭在太相信同宗亲情,对不义之徒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对方跟自己是一类人,以一种近乎于农夫的心肠,去对待凶狠的毒蛇。如果说这也是一场悲剧的话,那么则是由自己推波助澜、助纣为虐而导致的。如果灭亡的结果是自己一时糊涂、认识不清,被披着羊皮的狼蒙蔽了,尚还可以寄予一点同情,然而有贤臣坦诚相谏,苦口婆心地开导,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执迷不悟,固执己见,则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一点同情。

曾经是作威作福的国君,一朝变成随他人之女陪嫁的奴隶,这种天上、地下的巨变,不能不使人感叹。这也应了那句老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诗词网文言文阅读”的古文观止栏目。

历史是不应当忘记的,读史可以使人明鉴,使人清醒。即使弱小而无法与强暴抗衡,那么弱小者之间的彼此照应、鼓励。安慰、同病相怜、支持,也可以让人在风雨之中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正所谓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这些从惨痛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完全可以说是千古不易的。就连平民百姓都懂得,听人劝得一半。欺人太甚的事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即使无法奋起抗争,最起码是可以想法避开的。既不听劝,又不抗争,的确算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

篇13:《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宫之奇谏假道》文言文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宫之奇谏假道》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13-17题。(19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女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朝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晋侯复假道于虞①以伐虢②。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③,寇不可玩④,一之为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⑤,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节选自《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注]①虞:虞国。②虢:虢国。③启:开头④玩:轻视。⑤官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带全族的人离开虞国。

13.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5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 )(4)弗听,许晋使 ( ) (5)灭之,执虞公。( )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翻译:

(2)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翻译:

15.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宫之奇又是怎样分析不能从虞国借路的?(4分)

答:

16.探究两则材料中邹忌、宫之奇进谏方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3分)

相同:

不同:

17.两则材料中劝谏的'结果截然相反,试探究其原因。这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

(1)

(2)

(3)

参考答案:

13.略、14、略相同:

15、

16、都用事实劝谏君王。不同:邹忌说话更委婉、含蓄,充分考虑了对方的身份、地位、处境。宫之奇说话直截了当,据理力争,似教训君王,说话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对方的身份、地位、处境,因此没有达到目的。

17、(1)说话时,应该讲究方式方法,以及说话时的语境。(2)说话时,应该注意对方的身份、地位、处境。(3)说话时,还应该考虑自己的身份、地位。

附:课外文言文翻译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车子和车版互相依傍,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篇14:春秋战国门宫之奇,春秋战国门宫之奇周昙,春秋战国门宫之奇的意思,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门宫之奇,春秋战国门宫之奇周昙,春秋战国门宫之奇的意思,春秋战国门宫之奇赏析 -诗词大全

春秋战国门宫之奇

作者:周昙  朝代:唐 虞虢相依自保安,谋臣吞度不为难。

贪怜璧马迷香饵,肯信之奇谕齿寒。

篇15:阿房宫赋知识点总结

阿房宫赋知识点总结

一、古今异义

1、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明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3、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4、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5、可怜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6、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7、直走

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

8、气候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二、常见实词归类

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体)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类)

5、缦

廊腰缦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

缦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

6、尽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

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取尽)

7、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

8、为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

三、文言虚词

1.焉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

(2) 句末语气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而

(1) 连词,表承接。 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2) 连词,表转折。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其

(1) 代词。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

(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 使六国各爱其人

4.于

(1) 介词,到。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2) 介词,表比较。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5.之

(1) 动词,往,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 助词,的。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 代词。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1、辇来于秦 (乘坐辇车) 2、朝歌夜弦 (奏乐)

3、鼎铛玉石 (把鼎当做;把玉当做) 4、金块珠砾 (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5、楚人一炬 (火把) 6、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二)名词用作状语

1、骊山北构而西折 (向北;向西)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向北,向西)/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把玉……、把金……、把珠……

数词用作动词 :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名词作动词。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虹)/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出现龙)/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化为焦土)/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当作铛、石、块、砾)

(4) 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

(5) 动词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疑问句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代词“奈何”表疑问)

(3)谁得而族灭也(疑问代词“谁”与“也”表疑问)

省略句

(1)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谓语“有”)

(2)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

(3)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词“于”)

(4)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宾语“秦国”)

倒装句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

(2)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

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

五.文言翻译

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译文: (阿房宫)从骊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译文: 走廊曲折如宽带回环,屋檐翘起似高鸟啄食;(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座座通连、檐角交错。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河虹?

译文: 长桥横卧在水面上,(就如同游龙一般,可是,)没有云彩,怎(会有)蚊龙(腾空)?复道横空而跨,(就好像天上的彩虹,)(可是)不是雨过天晴,怎(会有)虹霓(凌空)?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 秦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只有让后代人去哀叹它的灭亡;后代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能引以为鉴,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秦的覆辙)。

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依叠如山.

译文: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百姓那里劫掠而来,堆积如山.

篇16:阿房宫附知识点总结

阿房宫附知识点总结

一、字

缦回 màn 不霁何虹 jì 焚椒兰 jiāo

妃嫔媵嫱 pín yìng qiáng 辘辘 lù

剽掠 piāo 杳不知 yǎo 尽态极妍 yán

鼎铛 chēng 迤逦 yǐlǐ 锱铢 zīzhū

架梁之椽 chuán 在庾之粟粒 yú sù 横槛 jiàn

呕哑 ōu yā 参差 cēn cī 鬟 huán 囷囷 qūn

二、重点实词

1、蜀山兀,阿房出 (山秃)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

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随着,适合)

4、盘盘焉,囷囷焉(萦绕曲折的'样子)

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雨或雪停止,此处是雨停止)

6、杳不知其所之也(见不到踪影)

7、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每,即全部)

8、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宠幸)

9、摽掠其人 (通“剽”,piāo,掠夺、夺取)

9、奈何取之尽锱铢 (古代计量单位,言极其细小)

10、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表假设的连词)

三、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词]:

1、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2、直走 直走咸阳

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

3、钩心斗角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4、落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古义:所、座; 今义:下降、衰落。

5、气候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6、明星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7、经营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8、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9、可怜 可怜焦土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阿房宫赋》知识点总结请点击下载《阿房宫赋》知识点总结

《阿房宫赋》中考考点整理请点击下载《阿房宫赋》中考考点整理

《宫之奇谏假道》文言文鉴赏

唇亡齿寒的意思是什么

假道伐虢的成语故事

假途灭虢成语故事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唇亡齿寒的故事

文言文阅读分析习题

卫公忧边文言文翻译

抽以难公文言文翻译

熊与坎中人文言文译文

宫之奇谏假道知识点总结
《宫之奇谏假道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宫之奇谏假道知识点总结(共16篇)】相关文章:

阎罗包老原文及翻译2024-01-02

范文正公翻译2023-10-23

《吕氏春秋》对比阅读与答案2022-06-03

吕氏春秋先己阅读理解及答案2023-03-21

文言文中倒装句用法2023-01-09

文言文中至于的用法2023-07-01

文言文中或的用法2023-11-17

《千字文》教案2022-04-29

干山志阅读答案及译文2023-05-21

《察人论道》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023-03-2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