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三政治总结政党制度

时间:2022-04-30 13:07:45 其他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长乐未央”为你分享12篇“高考高三政治总结政党制度”,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高考高三政治总结政党制度

篇1:高考高三政治总结政党制度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的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A.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B.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族人民及其事业中的领导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原因)

①只有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才能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②只有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③只有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①科学执政含义:

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含义:

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依法执政含义:

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

(2)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有利于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

(4)“-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做到-,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5)怎样贯彻贯彻-:

①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勇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力量。

②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党要紧跟世界进步潮流,站在时代的前列,继续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

巩固执政地位,必须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2、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为全国人民谋利益,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2)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历史源泉和胜利之本,实践-,必须坚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1)我国除执政的共产党外,还有八个参政的民主党派

(2)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

我国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3)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地位和关系:

A.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代表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B.民主党派地位和权利:

a。地位: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b。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民主党派参政基本点):

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订和执行。

C.关系: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5)我国的多党合作:

①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政权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各民主党派才能团结协作。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②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长期共存是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都长期存在,互相监督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监督,尤其强调参政党监督执政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表明参政党与执政党一起经受考验,共同承担国家和民主盛衰兴亡的责任。

③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开展活动,以宪法和有关法律为准绳,进行民主协商,互相监督。

④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创立与构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我国各党派共同创立的。人民政协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

B.人民政协的职能:

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

2、适合国情,优势显着

(1)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及时反映社会各阶层利益和要求。民主党派人士参加国家机关的领导工作,直接参加国家政权和国家事务的管理,推进了国家政治生的民主化。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党派是拥有多学科的人才库,是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

③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由于历史原因,各民主党派和台湾同胞有密切联系,成为大陆和台湾联系的纽带。

(2)我国绝不能照搬西方多党制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主张在我国实行多党制,实质上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后果是人民政权的丧失,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

篇2:高二政治我国的政党制度

2020高二政治我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

(1)地位:我国执政党(执政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领导地位);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补充:为什么要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1)是党的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2)才能保证将党的意志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的政治力量,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

如何坚持党对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1)强化政治站位,提高思想认识;

(2)遵循科学规律,坚持稳中求进;

(3)坚持开放包容,回应民众关切;

(4)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水平。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4)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5)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6)领导方式: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

(7)执政方式:依法执政。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先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

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8)党员和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我国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兄弟党;不是在朝党与在野党)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

3.人民政协

(1)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2)职能: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4.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①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

②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站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

③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政治的方法政治提分技巧

1、做好课前预习

高二文科生提高政治成绩的第一步,就是要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这样才能对老师下节课要讲的内容有所了解,上课的时候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如果自己预习的时候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好在上课的更有针对性的听课。

2、上课认真听课

高二文科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就是课堂,所以想要逆袭政治,就要上课认真听课。课上知识掌握的好,课下就会比较轻松了。在课上积极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3、课后常复习

很多高二文科生认为政治的知识掌握的不错,所以在课后从来都不去复习。其实课后复习是对上课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个是绝对不能拉下的。高二文科生可以每天做完当天的任务,然后每周进行一次总结,然后每个月做一次月末总结等等。

4、学会变通

很多高二文科生在逆袭政治时,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变通。对于这类学生,往往是教材好学,题难做。所以,文科生在学习政治的同时,一定要学会变通。这样才能对教材理解深刻,并且能够做到灵活运用。

5、观察思考

集思广益,善于思考,是高二文科生逆袭政治的好方法。所以在平时的政治学习生活中,要仔细观察身边同学和老师说的一些方法。另外自己也要善于总结政治学习方法,掌握政治答题技巧,做到有的放矢,思路清晰,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

篇3:高一必修2政治政党制度考点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的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A.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B.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族人民及其事业中的领导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原因)

①只有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才能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②只有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③只有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①科学执政含义:

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含义:

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依法执政含义:

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

(2)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有利于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

确立三个代表的思想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于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人民,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有极重要的意义。

(4)“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个代表”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做到“三个代表”,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5)怎样贯彻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勇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力量。

②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党要紧跟世界进步潮流,站在时代的前列,继续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 巩固执政地位,必须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2、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为全国人民谋利益,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2)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历史源泉和胜利之本,实践“三个代表”思想,必须坚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1)我国除执政的共产党外,还有八个参政的民主党派

(2)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

我国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3)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地位和关系:

A.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代表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B.民主党派地位和权利:

a、地位: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b、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民主党派参政基本点):

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订和执行。

C.关系: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5)我国的多党合作:

①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政权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各民主党派才能团结协作。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②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长期共存是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都长期存在,互相监督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监督,尤其强调参政党监督执政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表明参政党与执政党一起经受考验,共同承担国家和民主盛衰兴亡的责任。

③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开展活动,以宪法和有关法律为准绳,进行民主协商,互相监督。

④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创立与构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我国各党派共同创立的。人民政协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

B.人民政协的职能:

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

2、适合国情,优势显着

(1)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及时反映社会各阶层利益和要求。民主党派人士参加国家机关的领导工作,直接参加国家政权和国家事务的管理,推进了国家政治生的民主化。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党派是拥有多学科的人才库,是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

③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由于历史原因,各民主党派和台湾同胞有密切联系,成为大陆和台湾联系的纽带。

(2)我国绝不能照搬西方多党制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主张在我国实行多党制,实质上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后果是人民政权的丧失,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

篇4:高中政治我国的政党制度知识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1.我国的民主党派

⑴性质: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⑵地位:参政党。

⑶名称: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

2. 我国的政党制度

⑴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⑵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民主党参政的基本点: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⑶显著特征:

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它不是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

⑷优越性:适合国情,优势显著,是新型政党制度。

①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

②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

③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政协的性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是人民民主重要的实现形式,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

2.政协的组成

包括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等,因此,人民政协并不只是由各民主党派组成的,也不是各民主党派的议事机构。

3.政协的职能

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⑴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大政方针及重要举措、重要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实施中进行协商。

⑵民主监督:是对宪法和法律、国家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及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协商式监督。

⑶参政议政:是对国家经济、政治等方面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等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及国家机关提出建议。

4.充分发挥政协协商民主的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

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1.协商民主的内容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的渠道主要有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

2.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对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2)有利于政府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决策。

(3)有利于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

(4)有利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3.从协商民主的渠道入手分析如何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

(1)政党协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加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搞好合作共事,巩固和发展和谐政党关系。

(2)人大协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各级人大要依法行使职权,同时在重大决策之前根据需要进行充分协商,更好汇聚民智、听取民意,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3)政府协商:围绕有效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加强政府协商,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4)政协协商: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不断提高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水平。

(5)人民团体协商:围绕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开展协商,更好地组织和代表所联系群众参与公共事务,有效反映群众意愿和利益诉求,发挥人民团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6)基层协商: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建立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协调联动机制,稳步开展基层协商,更好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7)社会组织协商:在各级党组织的精心组织和有效领导下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同时,发挥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使其活力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和释放。

篇5:政治公共基础知识:什么是政党制度?

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内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在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共商国是,共商大计,是参政党。

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举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的制度。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这一制度的最高原则。

三、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方针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组织形式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组织形式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属于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职能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国情、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要求所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成果,是我国所特有的新型政党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和发展这一基本政治制度。

例题分析:

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一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 这一制度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一制度组织形式,它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关

D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这一制度的最高原则

【答案】BD。解析:A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错误;B项,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正确;C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它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关,错误;D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最高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D。

通过此题可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部分知识点主要是要点记忆式考查。把握好准确记忆考点这个方向,我们就可以轻松地把这一部分的题目做对,拿下这部分的分数。

篇6:高考高三政治总结术语版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方面

1.我国为什么要积极开展“主场外交”: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主场外交能为我国发展营造更好外部环境,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②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直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开展主场外交有利于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③中国综合国力日益提高,在国际社会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④开展主场外交符合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中国方略”在全世界“朋友圈”中频频收获“点赞”的原因: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中国方略”是我国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符合“朋友圈”的共同利益,因此收获“点赞”。②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符合了《联合国宪章》的精神和原则。③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我国在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实践赢得了“朋友圈”的支持。

3.中国智慧是如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持久动力:①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顺应时代主题,提出了推进经济全球化再平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②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③搭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开启“金砖+”会作模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持久动力。

4.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对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意义: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自由贸易,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传播。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鉴融合中推陈出新。③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文化自信。

5.中国为什么要和非洲携手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的中非命运共同体:(1)国家利益是国 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中非打造责任 共担、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符合中非人民的利益。(2)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 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 发展。中非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符合联合国的 宗旨,有利于中非更加紧密的合作和共同发展。(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非 携手打造命运共同体,顺应了潮流,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建立国际新秩序。 (4)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非携手打造责任 共担、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符合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和基本准则,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篇7:高考高三政治总结生活与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又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目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6、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篇8:高考高三政治总结生活与哲学

认识论(唯物认识论)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4、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篇9:高考高三政治总结生活与哲学

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联系观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是客观的

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从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是多样性的

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药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5、系统优化的方法

原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发展观

1、事物是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发展的。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发展着的世界。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状态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趋势的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支持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

矛盾观

1、矛盾(客观性)的观点及方法论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特殊性原理

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两者在不同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和工作方法。

5、主次矛盾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我们称此为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进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

方法论: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时,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照顾一般。

6、矛盾主次方面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叫矛盾的姿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票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

7、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方法论: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8、辩证的否定原理

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这个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的意识。

9、革命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原理: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也包含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篇10:高考高三政治总结生活与哲学

唯物史观(历史观)

1、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方法论: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科学社会意识的促进作用。

二、人生价值观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2、人生价值的实现和创造原理

原理: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客观条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扬顽强拼博的精神,立足本职,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11:高考高三政治总结经典易错点

1. 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提醒: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

3. 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4. 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且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5.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6.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7.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 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 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提醒:实践的观点才是。)

13.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篇12:高考高三政治总结经典易错点

1 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提醒: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2. 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提醒:防灾减灾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只是顺从自然。)

3.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提醒: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4.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5. 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6. 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提醒: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利用但不可以改变。)

7.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8. 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提醒: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没有好坏之分,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9.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10.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11.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2.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提醒: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3. 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提醒: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14.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提醒:“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15. 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提醒: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16. 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提醒: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17. 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提醒:认为意识决定存在,是唯心主义观点。)

18. 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提醒:正确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19. 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提醒: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20.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提醒: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21. 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提醒:实践决定认识。)

22. 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提醒:认识的发展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的水平与程度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密切关系。)

23. 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提醒: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24. 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世界上存在终极真理。(提醒: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也不存在终极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5. 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提醒: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26.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醒: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7.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提醒: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28. 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提醒: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29.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提醒: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途径有实践和间接经验。)

43. 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提醒: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

30. 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和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提醒: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实践和间接经验。)

31. 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提醒:实践才是唯一标准。)

32. “三个有利于”标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提醒:“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把人们实践的结果作为标准,就是把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活实践作为标准,它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33. 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提醒: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4. 真理是客观的,所以是无条件的。(提醒: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在真理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

高三政治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高三教学总结教师

高三政治教学总结

高三政治教学复习计划教案

高三政治教学的工作总结

高三历史教师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提高高三政治复习的实效性

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学校高三的教学工作总结

高三政治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高考高三政治总结政党制度
《高考高三政治总结政党制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考高三政治总结政党制度(共12篇)】相关文章:

高三历史教师期末工作总结2023-05-25

高三政治组工作总结2024-01-22

高三年级工作总结2023-12-19

高中部工作计划2023-09-06

高三学生历史复习记忆的方法总结2023-08-29

届高三工作计划2022-07-31

高三年级语文工作总结2023-04-04

高三下期班务工作计划2023-05-25

高三教学的年度工作总结2024-02-09

届高三政治复习计划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