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学易考的知识点总结(推荐18篇)由网友“XXX”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三生物学易考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高中生物学考知识点总结
1.有性生殖的特性是?
答:具有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具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是?
答:对维持生物体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重要意义。
3.被子植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
答:受精卵, 生殖生长的起点是?花芽的形成
4.高等动物胚胎发育过程包括?
答: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组织分化、器官形成→幼体
5.羊膜和羊水的重要作用?
答:提供胚胎发育所需水环境具防震和保护作用。
6.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作用是?
答: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变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分解者作用是?
答: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保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
7.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理由是?
答: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仅少数病毒遗传物质是RNA。
8.DNA规则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答:(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的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9.DNA结构的特点是?
稳定性——DNA两单链有氢键等作用力;
多样性——DNA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特异性——特定的DNA分子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10.什么是遗传信息?
答: DNA(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
什么是遗传密码或密码子?
答: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篇2:高中生物学考知识点总结
1.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意义的部分
2.能量在2个营养级上传递效率在10%—20%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真菌PH5.0—6.0细菌PH6.5—7.5放线菌PH7.5—8.5
5.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6.物质可以循环,能量不可以循环
7.河流受污染后,能够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 微生物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8.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
9.淋巴因子的成分是糖蛋白
病毒衣壳的是1—6多肽分子个
原核细胞的细胞壁:肽聚糖
10.过敏:抗体吸附在皮肤,黏膜,血液中的某些细胞表面,再次进入人体后使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
11.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流入该食物链的总能量
12.效应B细胞没有识别功能
13.萌发时吸水多少看蛋白质多少大豆油根瘤菌不用氮肥 脱氨基主要在肝脏但也可以在其他细胞内进行
14.水肿:组织液浓度高于血液
15.尿素是有机物,氨基酸完全氧化分解时产生有机物
16.是否需要转氨基是看身体需不需要
17.蓝藻:原核生物,无质粒
酵母菌:真核生物,有质粒
高尔基体合成纤维素等
tRNA含C H O N P S
18.生物导弹是单克隆抗体是蛋白质
19.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
篇3:高中生物学考知识点总结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1、(了解)细胞周期
定义: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整个过程。
不同生物或同一生物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周期长短不一。
2、(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各时期分裂图
3、(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异同及意义
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4、(理解)“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现象和结果、讨论
5、(理解)“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现象和结果、讨论(见课本)
6、(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
特点:分化是一种持久的、稳定的渐变过程。
细胞分化的意义:一般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起点是一个细胞(受精卵),细胞的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细胞分化的实例:如根尖的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分化,形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细胞、薄壁组织细胞、根毛细胞等;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受精卵发育成蝌蚪,再发育成青蛙;骨髓造血;皮肤再生等都包涵着细胞的分化。
细胞分化过程: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数量越来越多,这些细胞又逐渐向不同个方向变化
定义: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7、(了解)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能够无限增殖。(2)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3)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 细胞彼此之间黏着性减小,导致在有机体内容易分散和转移。
8、(理解)细胞发生癌变的原因
(1)内因:人体细胞内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2)外因: ①物理致癌因子;②化学致癌因子;③病毒致癌因子。
恶性肿瘤的防治:远离致癌因子。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9、(理解)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3)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4)植物细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5)动物细胞全能性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10、(理解)干细胞的种类、特点和应用
干细胞是一类可以分化成为各种细胞的未分化细胞;受精卵是全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是多能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专能干细胞。
干细胞的一显著特点是进行不对称分裂,就是干细胞经过一次分裂所产生的两个细胞中,一个仍然是干细胞,另一个经过多次分裂后,变成许多各式各样的细胞。
篇4:高三生物学常考的重要知识点
1、Ca:人体缺之会患骨软化病,血液中Ca2+含量低会引起抽搐,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血液中的Ca2+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如果用柠檬酸钠或草酸钠除掉血液中的Ca2+,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2、Fe: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乏会患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中的Fe是二价铁,三价铁是不能利用的。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3、Mg:叶绿体的组成元素。很多酶的激活剂。植物缺镁时老叶易出现叶脉失绿。
4、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缺乏植物会出现花而不实。
5、I:甲状腺激素的成分,缺乏幼儿会患呆小症,成人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6、K:血钾含量过低时,会出现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并导致心律失常。
7、N:N是构成叶绿素、ATP、蛋白质和核酸的必需元素。N在植物体内形成的化合物都是不稳定的或易溶于水的,故N在植物体内可以自由移动,缺N时,幼叶可向老叶吸收N而导致老叶先黄。N是一种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化学元素,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过多的N与P配合会造成富营养化,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水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赤潮”。动物体内缺N,实际就是缺少氨基酸,就会影响到动物体的生长发育。
8、P: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必需元素。植物体内缺P,会影响到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从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P还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能量传递过程,因为ATP和ADP中都含有磷酸。P也是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元素。植物缺P时老叶易出现茎叶暗绿或呈紫红色,生育期延迟。
9、Zn:是某些酶的组成成分,也是酶的活化中心。如催化吲哚和丝氨酸合成色氨酸的酶中含有Zn,没有Zn就不能合成吲哚乙酸。所以缺Zn引起苹果、桃等植物的小叶症和丛叶症,叶子变小,节间缩短。
篇5: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认识生物
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观察
2、生物的特征: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如 鲸副处水面换气)
③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如 人出汗,植物的落叶等)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 含羞草对刺激作出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 种子萌发、破壳而出幼鳄等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到一定阶段开始繁殖下一代)
⑥生物都有遗传很变异的特性(如 “种豆得豆”是遗传、“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变异现象)
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1、生物圈(定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生活环境:生物的生存空间和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分类: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性质等
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
①提出问题
②作出假设
③制定计划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
⑥讨论和交流。
4、光对鼠妇生活影响 设计对照试验几点注意事项:
①实验结束后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②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
③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少偶然因素。
5、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
捕食关系(兔以某些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竞争关系(水稻和田中杂草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
合作关系(蚂蚁、蜜蜂等群体生活的昆虫)
寄生关系(蛔虫、猪肉绦虫等寄生在人和其他动物的体内)
6、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7、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8、生态系统组成:⑴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9、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运动
11、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12、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从总体看,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13、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如: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14、生物圈范围:以海平面来划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共20千米。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 16、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篇6:高考化学易考知识点总结
实验基本操作
1、不能用pH试纸测定氯水或84消毒液的pH,因为氯水和84消毒液具有漂白性,能使pH试纸先变红再褪色。
2、从溶液中得到溶质的方法:
(1)若溶质为加热易分解的(NH4HCO3)、易被氧化的(Na2SO3)、易水解的(FeCl3、AlCl3等)或欲得到结晶水合物时,必须采用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易水解的盐还要采取措施抑制水解。
(2)若溶质受热不易分解,不易水解,不易被氧化(NaCl),可以采用蒸发结晶法。
3、配制480mL溶液时要选用500mL的容量瓶,计算时要按照500mL计算。回答实验仪器容量瓶时一定要说明规格。
4、使用分液漏斗分液时,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液体不能顺利流下,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分液漏斗上端的塞子没有打开或没有对孔。
5、用坩埚采用加热分解法进行定量实验时,称量次数至少4次。
6、常用的防倒吸装置:
(1)在导管末端连接一个倒置的漏斗,使漏斗的下沿刚好没入水中。(2)在导管末端连接一个干燥管,干燥管的细管可插入水中,但不能太深。(3)在制备装置后面连接安全瓶。
7、在做固体在气体中燃烧的实验时,需要在集气瓶里放一部分水或细沙,以防止灼热的燃烧产物炸裂瓶底。
8、点燃可燃性气体(H2、CO、CH4、C2H4、C2H2等)之前要先验纯。
9、引发铝热反应的操作是:在铝粉与氧化铁的混合物上加入少量的氯酸钾,并插入一根镁条,用燃着的木条引燃镁条。
10、在发生有机反应的试管上方往往加一个带有长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长导管的作用是冷凝回流,目的是减少易挥发反应物的损耗和充分利用原料。
11、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H2必须过量,因为氢气除了作还原剂之外,还要用于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和作保护气。
12、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需要盖上毛玻璃片或塞上一团疏松的棉花,目的是减少空气与气体的对流,增大气体的纯度。
13、检验沉淀已经完全的方法是:将反应混合液静置,在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沉淀剂,若不再产生沉淀,则已经沉淀完全,若产生沉淀,则未完全沉淀。
14、洗涤沉淀的方法:向过滤器中加蒸馏水至没过沉淀,使水自行流下,重复操作2~3次。
15、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以FeCl3溶液与NaOH溶液制得Fe(OH)3沉淀后过滤为例,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液少许置于试管中,加入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未洗涤干净,若无白色沉淀,则已经洗涤干净。
注意:要选择一种溶液中浓度较大的比较容易检验的离子检验,不能检验沉淀本身具有的离子。
16、仪器间接口遵循的一般原则:(1)洗气装置应“长进短出”;(2)量气装置应“短进长出”;(3)干燥管应“粗进细出”;(4)冷凝管应“下进上出”。
篇7:高考化学易考知识点总结
常用仪器的使用
1、常用容器受热时所盛液体的最大用量(V是容器的容量)
(1)试管:V(液体)≤1/3V (2)蒸发皿:V(液体)≤2/3V (3)烧杯:V(液体)≤1/2V (4)烧瓶:V(液体)≤2/3V
2、使用前要洗净,并检查瓶口处是否漏水的仪器:容量瓶、滴定管、分液漏斗。
3、标有具体使用温度的仪器是:量筒、容量瓶、滴定管。
4、现行课本上使用温度计的实验以及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1)实验室制取乙烯:温度计的水银球插入混合液液面以下,但不触及瓶底。(2)石油的分馏: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处。(3)中和热的测定:温度计的水银球插入酸碱混合液液面以下。
注意:不能用温度计来搅拌液体,防止水银球被打破。
5、锥形瓶的实验用途:
(1)用于滴定实验的反应器。
(2)用于装配气体发生装置。(3)用于蒸馏实验中蒸馏液的接收器,可以减少挥发。
6、蒸发皿用于蒸发液体,坩埚用于灼烧固体。
注意:熔融NaOH、Na2CO3等碱性物质时要在铁坩埚中进行,不能用瓷坩埚。
7、玻璃棒的作用:
(1)搅拌:搅拌的目的可以是加速溶解或散热或混合均匀等。(2)引流:过滤或向小口容器中加液体或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都要用玻璃棒引流(3)蘸取少量溶液:如测定溶液的PH,用浓盐酸检验氨气。(4)粘贴试纸:如用试纸检验气体的性质需要将试纸粘在玻璃棒的一端。(5)转移少量固体。
注意:(1)过滤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溶液,易捣破滤纸导致过滤失败。
(2)制取氢氧化铁胶体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易导致胶体聚沉。
(3)向容量瓶中注入溶液时要用玻璃棒引流,且玻璃棒下端要靠在容量瓶刻度线以下的瓶颈内壁上。
8、容量瓶、滴定管、分液漏斗等仪器使用完毕后的处理方法:洗净、晾干后,应在瓶塞或活塞上缠一层白纸再放回原位,以防止粘结。
9、常用计量仪器的精确度:
(1)量筒:0.1mL,量筒无0刻度,且越往上数值越大。 (2)滴定管:0.01mL 0刻度在上方,越往下数值越大。 (3)托盘天平:0.1g (4)pH试纸:整数,用于测定溶液的pH,且精确度最高的是pH计。
10、冷却加热后的固体要放在干燥器中,洗涤过滤后的沉淀要在过滤器中进行。
篇8:高考化学易考知识点总结
1、焰色反应:灼烧时使火焰呈黄色则一定含有钠元素,但不能确定是否含有钾元素,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是否呈紫色来确定。
2、定量实验的相对误差问题:(1)将CO32- 转化为BaCO3比转化为CaCO3得到的沉淀的质量大,称量时的相对误差小。(2)在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选用0.01mol/LHCl溶液比选用 0.1mol/LHCl溶液消耗的体积大,相对误差小。
3、向BaCl2溶液中通入SO2 气体无沉淀产生,若要得到BaSO4沉淀可加入氧化性物质,如Cl2 、HNO3、NO2 、O2 等;若要得到BaSO3沉淀可加入碱性物质,如NH3 、NaOH溶液、氨水等,若要得到黄色沉淀,可以通入H2S气体。
4、在电解池或原电池中,电子不能通过溶液,而是在两极发生得失电子的反应,电解质溶液中通过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电解质溶液导电的过程就是电解的过程。
5、银制品在空气中变黑的原因是银与空气中的微量的硫化氢反应生成Ag2S的缘故,与电化学腐蚀无关。
6、对于平衡体系降温或加压时,可能会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导致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数发生改变,平衡移向发生改变。
7、将铝箔放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箔不能燃烧,铝箔卷缩悬垂却不脱落,原因是铝表面有致密的氧化铝薄膜,氧化铝熔点很高,不易熔化,像袋子一样盛装了熔融的铝。在实验室中使铝燃烧的方法是将铝粉撒到酒精灯火焰上。
篇9:高考化学易考知识点总结
1、Cl-的检验:
原理:根据Cl-与Ag+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AgCl沉淀来检验Cl-存在。
方法:先加稀硝酸酸化溶液(排除CO32-干扰)再滴加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有Cl-存在。
2、硫元素的存在:硫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6个,化学性质较活泼,容易得到2个电子呈-2价或者与其他非金属元素结合成呈+4价、+6价化合物。硫元素在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如火山口中的硫就以单质存在)
3、硫单质:
①物质性质:俗称硫磺,淡黄色固体,不溶于水,熔点低。
②化学性质:S+O2 ===点燃 SO2(空气中点燃淡蓝色火焰,纯氧中蓝紫色)
4、二氧化硫(SO2)
(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
(2)SO2的制备:S+O2 ===点燃 SO2或Na2SO3+H2SO4=Na2SO4+SO2↑+H2O
(3)化学性质:①SO2能与水反应SO2+H2OH2SO3(亚硫酸,中强酸)此反应为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定义:在相同条件下,正逆方向同时进行的反应。(关键词:相同条件下)
②SO2为酸性氧化物,是亚硫酸(H2SO3)的酸酐,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a、与NaOH溶液反应:
SO2(少量)+2NaOH=Na2SO3+H2O (SO2+2OH-=SO32-+H2O)
SO2(过量)+NaOH=NaHSO3(SO2+OH-=HSO3-)
b、与Ca(OH)2溶液反应:
SO2(少量)+Ca(OH)2=CaSO3↓(白色)+H2O
2SO2(过量)+Ca(OH)2=Ca(HSO3) 2 (可溶)
对比CO2与碱反应:
CO2(少量)+Ca(OH)2=CaCO3↓(白色)+H2O
2CO2(过量)+Ca(OH)2=Ca(HCO3) 2 (可溶)
将SO2逐渐通入Ca(OH)2溶液中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沉淀消失,与CO2逐渐通入Ca(OH)2溶液实验现象相同,所以不能用石灰水来鉴别SO2和CO2。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这说法是对的,因为SO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③SO2具有强还原性,能与强氧化剂(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氯气、氧气等)反应。SO2能使酸性KMnO4溶液、新制氯水褪色,显示了SO2的强还原性(不是SO2的漂白性)。
SO2+Cl2+2H2O=H2SO4+2HCl(将SO2气体和Cl2气体混合后作用于有色溶液,漂白效果将大大减弱。)
④SO2的弱氧化性:如2H2S+SO2=3S↓+2H2O(有黄色沉淀生成)
⑤SO2的漂白性: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会恢复原来的颜色。用此可以检验SO2的存在。
⑥SO2的用途:漂白剂、杀菌消毒、生产硫酸等。
5、硫酸(H2SO4)
(1)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纯的硫酸为无色油状粘稠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稀释浓硫酸要规范操作:注酸入水且不断搅拌)。质量分数为98%(或18.4mol/l)的硫酸为浓硫酸。不挥发,沸点高,密度比水大。
(2)浓硫酸三大性质: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①吸水性:浓硫酸可吸收结晶水、湿存水和气体中的水蒸气,可作干燥剂,可干燥H2、O2、SO2、CO2等气体,但不可以用来干燥NH3、H2S、HBr、HI、C2H4五种气体。
②脱水性:能将有机物(蔗糖、棉花等)以水分子中H和O原子个数比2︰1脱水,炭化变黑。
③强氧化性: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显示强氧化性(+6价硫体现了强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a. 与大多数金属反应(如铜):2H2SO4(浓)+Cu===△CuSO4+2H2O+SO2 ↑
(此反应浓硫酸表现出酸性和强氧化性 )
b. 与非金属反应(如C反应):2H2SO4(浓)+C===△CO2 ↑+2H2O+SO2 ↑
(此反应浓硫酸表现出强氧化性 )
篇10:高考化学易考知识点总结
物质的检验、净化和制备方法
1、醛基的检验方法:若用银氨溶液,则采用水浴加热;若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则采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至沸腾,两种反应都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2、酯的检验方法: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和酚酞试液加热,红色变浅或消失。
3、检验含有Fe3+的溶液中含有Fe2+的方法:取少许待测液置于试管中,滴加少许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退去,说明含有Fe2+。
4、检验CO的方法: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黑色的氧化铜变红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除去酸性CuCl2溶液中含有的FeCl2和FeCl3的方法:先用氯气或H2O2将Fe2+ 氧化为Fe3+,再向溶液中加入CuO或Cu(OH)2或CuCO3等物质,调整溶液的pH使Fe3+完全沉淀,过滤。
6、用饱和酸式盐溶液除杂的气体:
(1)CO2(HCl、SO2) :通过盛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2)H2S(HCl) :通过盛有饱和NaHS溶液的洗气瓶(3))SO2(HCl) :通过盛有饱和NaHSO3溶液的洗气瓶
7、除去二氧化硫气体中含有三氧化硫气体的方法是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吸收。
8、油脂皂化反应进行完全的标志是混合液不再分层,取少许皂化液加入水中无油滴产生。
9、一些气体的快速制备方法:
(1)NH3:浓氨水+NaOH固体或生石灰;(2)O2:①H2O2 + MnO2 ②Na2O2 + H2O 或稀盐酸(3)Cl2:KMnO4 + 浓盐酸(4)HCl:浓盐酸 + 浓硫酸
10、工业上冶炼铝的方法是电解熔融的氧化铝,而不电解熔融AlCl3,工业上冶炼镁的方法是电解熔融的MgCl2,而不是电解熔融的氧化镁。
11、皂化结束后用盐析的方法使高级脂肪酸钠与甘油分离开。
12、混合物成分的推断方法:
(1)注意限制条件:如“无色气体”、“无色溶液”“酸性”、“碱性”等;(2)用已经存在的物质否定与之不共存的物质。如:H2S与SO2 ;NH3与HCl;Cl2与HI、HBr等不共存。(3)连续实验要注意新加入或新生成的物质对实验的影响。(4)巧用电荷守恒推断K+、Na+等是否存在。
篇11:高三数学考试易考的知识点分析
一元二次不等式
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为2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二次不等式。它的一般形式是 ax?+bx+c>0 或 ax?+bx+c<0(a不等于0)其中ax?+bx+c是实数域内的二次三项式。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苏教版高三数学上册知识点: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x和y的取值构成有序数对(x,y),所有这样的有序数对(x,y)构成的集合称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基本不等式
基本不等式主要应用于求某些函数的最值及证明不等式。其可表述为:两个正实数的几何平均数小于或等于它们的算数平均数。
篇12:高三数学考试易考的知识点分析
角的概念的推广.弧度制.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周期函数.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斜三角形解法.
考试要求:
(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
(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
(5)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理解A.ω、φ的物理意义.
(6)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arcsinx\arc-cosx\arctanx表示.
(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8)“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sin2α+cos2α=1,sinα/cosα=tanα,tanα?cosα=1”
篇13:高三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铜离子
⑴方法一(铁丝-棉花-水法):同钡离子的方法一相同。
⑵方法二(镊子-棉花-酒精法):同钠离子方法。
⑶方法三(烧杯-酒精法):同钾离子的方法一。
⑷方法四(药匙法):同钙离子的方法三。
焰色反应现象要明显,火焰焰色要象彗星尾巴才看得清楚,有的盐的焰色反应之所以盐要加少量水溶解,是为了灼烧时离子随着水分的蒸发而挥发成彗星尾巴状,现象明显;而有的离子灼烧时较易挥发成彗星尾巴状,就不用加水溶解了。
篇14:高三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NaAlO2、Na2SiO3、Na2CO3、Ca(ClO)2、NaOH、C17H35COONa、C6H5ONa等饱和溶液中通入CO2出现白色沉淀,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仍不消失
错误,Ca(ClO)2中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消失,最后得到的是Ca(HCO3)2
.大气中大量二氧化硫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以及金属矿石的冶炼
正确
.某澄清溶液由NH4Cl、AgNO3、NaOH三种物质混合而成,若加入足量必产生白色沉淀
正确,NH4Cl、AgNO3、NaOH混合后发生反应生成[Ag(NH3)2]+加入足量后生成AgCl和NH4NO3
为了充分利用原料,硫酸工业中的尾气必须经净化、回收处理
错误,是为了防止大气污染
.用1molAl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共有3mol电子发生转移
正确
.硫化钠既不能与烧碱溶液反应,也不能与氢硫酸反应
错误,硫化钠可以和氢硫酸反应:Na2S+H2S=2NaHS
.在含有较高浓度的Fe3+的溶液中,SCN-、I-、AlO-、S2-、CO32-、HCO3-等不能大量共存
正确,Fe3+可以于SCN-配合,与I-和S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与CO32-,HCO3-和AlO2-发生双水解反应
.活性炭、二氧化硫、氯水等都能使品红褪色,但反应本质有所不同
正确,活性炭是吸附品红,为物理变化,SO2是生成不稳定的化合物且可逆,氯水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不可逆
.乙酸乙酯、三溴苯酚、乙酸钠、液溴、玻璃、重晶石、重钙等都能与烧碱反应
错误,重晶石(主要成分BaSO4)不与烧碱反应
篇15:高二生物学的学考总知识点
1、内分泌腺结构特点:没有导管,分泌物是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毛细血管。
2、下丘脑激素功能
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⑵、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性腺激素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
⑷、生长激素释放激素(C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生长激素
⑸、抗利尿激素(ADH):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
其对水分重吸收。
3、垂体激素功能:
⑴、生长激素(GH):促进机体生长
⑵、促甲状腺素(TSH):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及释放
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及释放
⑷、抗利尿激素(ADH):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其对水分重吸收。
⑸、催乳素(PRL):刺激_发育及泌乳。
⑹、生长激素释放激素(CRH)分泌异常:
①、成年前分泌不足:人患侏儒症②、成年前分泌过多:人患巨人症③、成年后分泌过多:人患肢端肥大症
篇16:高二生物学的学考总知识点
如何通过实验证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胶小块作为供应块,放在切去顶端的燕麦胚芽鞘上端,把另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胶块作为接受块,放在燕麦胚芽鞘切面的下端。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接受块的琼胶里含有生长素。但是,如把这段胚芽鞘倒转过来放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发现接受块不含生长素。】
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刺激胚芽鞘的尖端,会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发生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的运输,从而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
生长素有哪些生理作用?
【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较高时则抑制生长,浓度过高甚至会杀死细胞,即两重性。如向光性和顶端优势】
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在低浓度范围内: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易生根的枝条,可促进枝条生根成活;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b、在高浓度范围内,可以作为除草剂。】
篇17:高三生物学必背必考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作等位基因。
2.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3.假说-演绎法: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测交: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4.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等位基因分开,分别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中。
5.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6.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作基因型。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7.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精(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9.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一种基因型)。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两种基因型)。
10.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11.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叉互换。
1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通常没有间期,染色体不再复制。
13.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叫交叉遗传。
14.性别决定的类型有_Y型(雄性:_Y,雌性:__)和ZW型(雄性:ZZ,雌性:ZW)。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15.艾弗里通过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1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7.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18.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功能特点是:(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9.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20.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DNA分子上分布着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DNA上也有基因)。
21.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从亲代DNA传到子代DNA,从亲代个体传到子代个体。
22.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排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23.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包括转录(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和翻译(在细胞质中,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两个过程。
24.遗传密码是指mRNA上的碱基排序。
25.密码子是指mRNA上的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密码子有64种,其中,决定氨基酸的有61种,3种是终止密码子。
26.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有两种: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二是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7.生物个体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是: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表现型不仅要受到基因型的控制,也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28.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频率很低的、不定向的、少利多害的。
29.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是诱变育种的理论基础。
30.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包括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联会时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基因工程。是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
31.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加、移接、颠倒)和染色体的数目变异(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32.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和全部遗传信息。
33.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34.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多倍体植株的特点是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35.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有:低温处理和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作用于分裂前期的细胞,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36.单倍体: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特点是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7.人类遗传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常显多并软,常隐白聋苯,伴_隐色盲血友,伴_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多基因遗传病(受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
38.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DNA全部碱基序列。
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39.基因的“剪刀”:限制酶;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基因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
40.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41.自然选择学说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42.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43.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作基因频率。
44.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45.物种:能够在自然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46.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出现生殖隔离。
47.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48.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篇18:高三政治易错知识点总结
2020高三政治易错知识点总结归纳
1.我们的分析国内国际社会政治现象时,必须用阶级分析法。
2.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3.国家是运用强制力量为民从谋福利的。
4.国家是社会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构。
5.讲国家利益就是讲阶级利益。
6.国家性质决定统治阶级的性质。
7.国家性质决定政党的性质。
8.国家性质决定执政党的性质。
9.民主是实行多数人的统治,是指社会中的多数人。
10民主适用于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没有任何民主权利可言。
11民主制国家不存在专政。
12.国家履行国家职能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3.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基本的对外职能包括保卫职能、交往职能和侵略职能。
14.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基础是工农联盟。
15.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16.维护社会治安只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17.中国共产党履行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18.政协有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
19.社会各个阶级历来都十分重视政权组织形式的问题,不断完善自己国家的政体。
20.国体决定政体,因此国体相同,政体一定相同。
30.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
31.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和法律监督机关。
32.人大的职权有以下几类: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质询权。
33.人大有监督权,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34.在我国,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35.人大和一府二院之间是互相监督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是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36.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间接行使者,因为行使权力的主体是人民。
37.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直接行使权力的是人民代表,故行使国家权力的主体是人民代表。
38.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公民,公民是国家的主人。
39.各级人大代表都是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任期都是五年。
40.各级人大代表都是由公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的,任期是五年。
41.人大代表具有提案权、质询权和立法权。
4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基石。
43.在我国,凡属国家管理范围内的一切重要制度,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直接创建和决定的。
44.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构成模式。
★ 高三地理解题窍门
★ 高考复习计划指引

【高三生物学易考的知识点总结(推荐18篇)】相关文章:
高三学生寒假三科主科的学习计划2022-09-15
九年级月考作文考啥精选2023-05-21
高三必读:制定高考复习计划2022-08-19
高考历史复习计划2022-09-04
关于高考上海文科各批次分数线2024-03-14
高考文科数学复习计划2022-06-08
备战高考之三轮复习计划2022-12-20
高一文科生学习计划2022-05-07
高三理综教研组计划2023-07-20
高考复习计划2022-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