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易考作文

时间:2022-11-15 07:59:33 更多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中易考作文(精选25篇)由网友“Ynfvjignm”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初中易考作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初中易考作文

篇1:初中易考俗语

1. 若要健,天天练。

2. 有粮当思无粮难,莫到无粮思有粮。

3. 会打会算,钱粮不断。

4. 人有失手,马有失蹄。

5. 画人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

6. 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

7. 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

8. 会过不会过,少养张口货。

9. 有志不在年高。

10. 戒酒戒头一盅,戒烟戒头一口。

11. 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肠胃。

12.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13. 夏走十里不黑,冬走十里不亮。

14. 打鱼的不离水边,打柴的不离山边。

15. 武官会杀,文官会刮。

16. 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

17. 无油无盐,吃死不甜。

18. 宁吃半餐,不吃断餐。

19. 细水长流成河,粒米积蓄成箩。

20. 宁可种上丢,莫望不种收。

21. 当用时万金不惜,不当用时一文不费。

篇2:初中易考俗语

1. 顺的好吃,横的难咽。

2. 念书不用功,等于白搭工。

3.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4. 火烧一大片,水流一条线。

5. 在家不避父母,出嫁不避丈夫,有病不避大夫。

6. 卖瓜不说瓜苦,卖盐不说盐淡。

7. 从小差一岁,到老不同年。

8.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9.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10. 有麝自然香,不用大风扬。

11. 十帮一易,一帮十难。

12. 买卖不成仁义在。

13. 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14. 人家夸,一朵花;自己夸,人笑话。

15. 火要空心,人要虚心。

16.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17. 娘家的饭香,婆家的饭长。

18. 儿大分家,树大分杈。

19. 一有百有,一穷百穷。

20. 量大福大,心宽屋宽。

21. 人勤病就懒,人懒病就勤。

22. 解铃还须系铃人。

23.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24. 无风不起浪,无鱼水不深。

25. 勤能补拙。

26.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7.平路跌死马,浅水溺死人。

28. 在家千日易,出门一时难。

29. 贪别人个花,误自己个家。

30. 牛要脚圆,猪要脚粗。

31. 好花开不败,好事说不坏。

篇3:初中易考俗语

1. 小伤风三日,大伤风七天。

2. 狗急跳墙,人急悬梁。

3. 人怕饿,地怕荒。

4. 若要不怕人,莫做怕人事。

5. 礼多人不怪,油多不坏菜。

6. 讨饭怕狗咬,秀才怕岁考。

7. 心要常操,身要长劳。

8. 亲不过父母,近不过夫妻。

9. 一针不补,十针难缝。

10. 日图三餐,夜图一宿。

11. 只要苦干,事成一半。

12. 食在广州,住在苏州。

13. 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

14. 寸草铡三刀,料少也长膘。

15. 闲人叫冷,忙人叫热。

16. 欺山莫欺水,欺人莫欺心。

17. 饭前一碗汤,气死好药方。

18. 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19. 坐吃山空,立吃地陷。

20.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1.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22. 点灯爱油,耕田爱牛。

23. 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24. 会说的说一句,不会说的说十句。

25. 越吃越馋,越困越懒。

26. 十年栽树,百年歇凉。

27. 买锣要打,买伞要撑。

28. 吹嘘自己的人,等于在宣传他的无知。

29. 歇肩莫歇长,走路莫走忙。

30. 买鸡看爪,买鸭看嘴。

31.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篇4:初中考试易考优秀作文

初中考试易考优秀作文

转眼间,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六年的生活,我有太多的难忘;但我最难忘的还是我的班主任——万老师。

万老师是一位既严厉又和蔼的老师,在她那严厉的外表下,有一颗深爱我们的心。她那一句句鼓励,一声声叮咛,温暖着每一个同学的心田。她给予我们无限的关爱,让我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明白了许多终身受益的做人的道理。

记得有一次,我数学没考好,心情很差,一整天都闷闷不乐。万老师仿佛看透了我的心事,就利用做早操的时间找我谈心。她用手温柔地拍着我的肩,语重心长地说:“怎么了,还在为考试的事难过吗?在老师心里你一直是一个出色的'学生,一次没考好并不代表你比别人差。你不能灰心,你应该更加努力,争取下次考好。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许多不愉快的事,你不能因为一点小挫折、小困难就闹情绪。不经历风雨怎会见彩虹呢?你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应该勇敢面对,坦然接受挑战,这样才是真正的好少年。”听了万老师的话,我的心情豁然开朗了。现在,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想起万老师的那番话。

不久,我就要告别母校,去迎接另一种新的学习生活了,但我知道,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我最爱的万老师,她陪伴我成长的点点滴滴都永远是我心中最好的记忆。

我最爱的老师

转眼间,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此时此刻,在母校的一幕幕浮现眼前,我心中充满了不舍。然而,我最不舍的还是我最爱的老师——万老师。

万老师是一位既严厉又和蔼的老师,在她那严厉的外表下,有一颗深爱我们的心。她那一句句鼓励,一声声叮咛,温暖着每一个同学的心田。她给予我们无限的关爱,让我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明白了许多终身受益的做人的道理。  记得有一次,我数学没考好,心情很差,一整天都闷闷不乐。万老师仿佛看透了我的心事,就利用做早操的时间找我谈心。她用手温柔地拍着我的肩,语重心长地说:“怎么了,还在为考试的事难过吗?在老师心里你一直是一个出色的学生,一次没考好并不代表你比别人差。你不能灰心,你应该更加努力,争取下次考好。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许多不愉快的事,你不能因为一点小挫折、小困难就闹情绪。不经历风雨怎会见彩虹呢?你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应该勇敢面对,坦然接受挑战,这样才是真正的好少年。”听了万老师的话,我的心情豁然开朗了。现在,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想起万老师的那番话。

不久,我就要告别母校,去迎接另一种新的学习生活了,但我知道,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我最爱的万老师,她陪伴我成长的点点滴滴都永远是我心中最好的记忆。

篇5:高一易考作文

那么到底微博的使用是否有利,还是是一把双刃剑,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中学组织同学们进行一次有关于微博的辩论赛。

辩论题为:论“微博”的利弊,参赛的对方是我校和另外一个高校——长安中学。

双方准备就绪后便开始展开辩论。辩论越来越激烈,双方都信心十足,手中都是一叠一叠的资料,双方辩证主题时都把生活中的例子举了出来,这使你无法分辨出到底是谁对还是谁错,双方都辩论的面红耳赤,后面也越来越精彩,辩论也将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时候就要考验辩手们的现场反应能力了。

观众们也都为这场激烈辩论捏了把汗,时不时有人在窃窃私语议论着微博,有的觉得利大于弊,而有的便觉得弊大于利,每个人对微博的看法都不一样,的确任何事都具有两面性,当然微博也不例外。

我觉得微博是一种良性的沟通平台,微博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色彩,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现在开通微博的人越来越多,无论是工人、学生,还是领导,都纷纷开通了微博,加入了微博一家。就我们学校来说,玩微博的学生更是多只有多,我们班玩微博的同学也占了全班的百分之九十左右,只有少数人不玩微博,或者根本就不了解微博是什么。

而大多数的同学嘴中都常挂这微博二字,利用微博与网友们分享自己的喜悦,利用微博查看社会新闻动态,关注网友们发来的不同信息,从微博中学习更多的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同学们玩微博的一些“玩”法。

微博有利有弊,就是看你怎么去用它。我们班上也有这样的一个例子,我宿舍时,看见宿友们做了一些什么糗事,就有几个同学站了出来说要发微博,并拿手机拍照上传微博,这一现象让我看到了微博的弊端。

微博本是一种沟通和咨询的平台,反而被有些人用来侵犯他人的一些隐私权,对于这种做法我很是反对,从来不赞同同学们用微博来做这些事。微博的出现并不是为了让我们拿来娱乐或者捉弄他人,更多的是用来学习。

微博的出现本没有错,因为任何事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利也有弊,错就错在用微博者自身的素质问题,没有用正确的眼光看待一件事。

篇6:兰亭集序易考句子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原文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3、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4、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

7、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8、咸:都。

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0、修竹:高高的竹子。

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2、映带:映衬、围绕。

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是日也:这一天。

19、惠风:和风

20、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1、所以:用来。

22、骋:奔驰,敞开。

23、极:穷尽。

24、信:实在。

2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词。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

26、取诸:从……中取得。

27、晤言:坦诚交谈。《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一说,对面交谈。

2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29、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趋向,取向。舍,舍弃。万殊,千差万别。

30、静躁:安静与躁动。

31、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

32、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3、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34、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35、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36、向:过去、以前。

37、陈迹:旧迹。

38、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39、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40、期:至、及。

篇7:孔子学《易》考论

孔子学《易》考论

一、关于“《鲁》读”问题

孔子是否对《周易》曾有精深研究?本来,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汉书・儒林传》称,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尤其是被公认的最可靠的孔子文献《论语》亦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但是,《论语》此处有异读。陆德明《经典释文・论语音义》说:“《鲁》读‘易’为‘亦’,今从《古》。”就是说,《鲁论语》此章原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这样,此章就没有反映出孔子和《周易》的任何关系。各种对孔子与《周易》关系的怀疑由此而起,以至形成中国学术史上一个著名悬案。

我认为,既然这种异读现象是由不同的《论语》版本造成的,那么,解决问题的最根本、最可靠的途径,是考察《论语》的版本源流,搞清《鲁论》与《古论》之间的关系。按照笔者的考察,《鲁论》和《古论》属于同一来源而晚出,前者是由鲁人伏卿以后者为底本进行改编而成的。在改编过程中伏卿曾参考过《齐论》,后来张禹在对《鲁论》进行改编时也曾从《齐论》吸收了一些内容。

自景帝时发现《古论》至郑玄时代,已有三百年左右。在这漫长的流传过程中,《鲁论》一定会不少讹误,其所吸收《齐论》的部分,也一定会与原文有出入。在这种情况下,郑玄在编校《论语》时便自然地要参考《古论》和《齐论》以纠正《鲁论》的论误。据陆德明讲:“郑校周之本,以《齐》、《古》读,正凡五十事。”(《经典释文・论语音义》)但陆氏所引郑玄“《鲁》读”,皆曰“从《古》”,未有“从《齐》”者,这是因为《古论》毕竟是《鲁论》的祖本,而《齐论》只是当时《鲁论》的一个次要来源。

鉴于《鲁论》只是《古论》的改编本,当然《古论》更原始、更可靠。“加我数年”章的“《鲁》读‘易’为‘亦’”,只是《鲁论》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讹误,所以郑玄将其改正:“今从《古》”。至于后人对这个讹误大加发挥,甚至因此而怀疑孔子与《周易》的关系,实在是一个本可避免的误会。

《鲁论》将“易”写作“亦”,当系笔误。将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相互替代假借以至造成笔误,是中国早期手抄本的常见现象,如马王堆汉墓帛书常将“功”写作“攻”、“配”写作“肥”、“爻”写作“效”、“动”写作“童”等等。这种现象至迟在唐代还很普遍。如唐写本《论语》郑玄注《为政篇》将“问”写作“敏”、《八佾篇》将“臣”写作“辰”等等II。“易”、“亦”二字古音相近,正属于这种情况。

二、“加我数年”章的真正含义与孔子“学《易》”的时间

在肯定“从《古》”的前提下,如何理解《论语》“加我数年”章,又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孔子开始学《易》时间的确定。

由于《史记》将《论语》此章编在孔子六十八岁返鲁以后,所以有些人认为此语是孔子在六十八岁返鲁以后说的,而孔子学《易》亦在他暮年返鲁以后。如果这样理解,则“六十八岁以后”、“数年”、“五十”三者之间相互抵牾。此章是由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构成的,“数年”和“五十”之间不可割裂,而无论怎样解释,“数年”、“五十”同“六十八岁以后”皆扯不到一起。所以,这种解释于理难通。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史记》对此章的编排呢?程树德说:“《世家》将《论语》随意编入,其先后不足为据。”III应该指出,《史记・孔子世家》并不是完全“将《论语》随意编入”。如:“明年,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他日,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司马迁将《论语》的“叶公问政”一事(见《子路》,文有小异)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一事(见《述而》)放在孔子如叶之后,应该说是有根据的。但是,孔子返鲁之后的那一大段文字,即自“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到“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应如程氏所言,“其先后不足为据”,因为孔子的这些言行已很难或不必确考时间。如:“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等等,皆不应仅理解为六十八岁以后的事迹或行为特点。“假我数年”之语正记在这一部分,故亦不必拘泥于六十八岁以后这段时间。

与上述观点相近,朱熹《论语集注》认为此章乃孔子近七十岁时所说:“刘聘君见刘忠定公,自言尝读他《论》,‘加’作‘假’,‘五十’作‘卒’。盖‘加’、‘假’声相近而误读,‘卒’与‘五十’字相似而误分也。愚按此章《史记》作‘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加’正作‘假’,而无‘五十’字。盖是时孔子年已几七十,‘五十’字误无疑也。”对此,后人多有批评。如陈天实《四书辨疑》说:“以‘五十’为‘卒’,‘卒以学《易》’,不成文理。”叶适《论语足徵记》说:“信北宋之异本,而改自唐以前之古经,所谓郢书燕说矣。”程树德《论语集释》说:“《论语》除《鲁论》、《齐论》、《古论》三家之外,并无别本,安得复有异字为刘元城所见者?好改经传,此宋儒通病,不可为训。”今案:三《论》外虽有他《论》,但东汉以后已渐湮没,宋人更无称者,故刘元城之读他《论》,的确可疑。

据程树德《论语集释》考察,擅改经传之举,“除朱子改‘五十’作‘卒’之外,尚有数说。一,《群经平议》‘五十’疑‘吾’字之误。盖吾字漫漶,仅存其上半,则成五字,后人乃又加十字以补之耳。二,《十一经问对》有先儒以‘五十’字误,欲从《史记》九十以学《易》之语,改‘五十’为‘九十’者。”三,惠栋《论语古义》据王肃《诗传》云:古五字如七,改‘五十’为‘七十’者。”对此,程氏统而评之曰:“之数说者,虽皆有一得之长,而仍不免窜乱经文之病。”

不过,更多的学者认为此章是孔子在五十岁之前说的。郑玄《论语注》曰:“加我数年,年至五十以学此《易》,其义理可无大过。孔子时年四十五六,好《易》,玩读不敢懈倦,汲汲然,自恐不能究其意,故云然也。”IV皇侃《论语义疏》曰:“当孔子尔时年已四十五六,故云‘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也。所以必五十而学《易》者,人年五十,是知命之年也。《易》有大演之数五十,是究理尽命之书,故五十而学《易》也。”邢×《论语正义》曰:“此章孔子言其学《易》年也。加我数年,方至五十,谓四十七时也。《易》之为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吉凶悔吝豫以告人,使人从吉不从凶。故孔子言已四十七学《易》,可以无过矣。”刘宝楠《论语正义》曰:“夫子五十前得《易》,冀以五十时学之,明《易》广大悉备,未可遽学之也。”宦懋庸《论语稽》曰:“此孔子四十二岁以后,自齐返鲁,退修《诗》《书》《礼》《乐》时语也,盖 《诗》《书》《礼》《乐》之修,非数年之功不可。因《诗》《书》《礼》《乐》而思及《易》,情之常也;方修《诗》《书》《礼》《乐》而未暇及《易》,理之常也。”

这种看法的最大问题是:在孔子未学《易》之前,如何能知道学《易》后可无大过?如已知道学《易》后可无大过,为何不马上学习,而要等数年后即五十岁时再学?刘氏以为“明《易》广大悉备,未可遽学也”,实于理难通。

何晏《论语集解》则对孔子何时出此言的问题闪烁其辞:“《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天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可以无大过矣。”这种解释,令人难究其真,以至招后人之讥:“此言甚为胶固。‘五十而知天命’乃孔子七十后追述之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亦晚年赞《易》之辞。未至五十,焉知是年知命?又焉知他年赞《易》有‘至命’之言耶?”(叶适:《论语足徵记》)

此外,程树德《论语集释》尚列“别解”数条。如孙淮海《近语》:“非以五十之年学《易》,是以五十之理数学《易》也。大衍之数五十,河图中之所虚也。惟五与十,参天两地而倚数,合参与两成五,衍之成十。五者,十其五;十者,五其十。参伍错综而《易》之理数尽于此矣。”龚元×《十三经客难》:“先儒句读未明,当‘五’一读,‘十’一读,言或五或十,所以加年也。”如此等等,皆曲为之解,尤不足信。

总之,“加我数年”章乃至今仍没有一种令人满意的解释。

我的意见是:此章乃孔子在五十六七岁到六十岁之间说的,而孔子开始“学《易》”亦大约在此时。

首先,“加我数年”之“加”字值得进一步推敲。刘宝楠《论语正义》云:

《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彼文作“假”。《风俗通议・穷通卷》引《论语》亦作“假”。《春秋》桓元年“郑伯以璧假许田”,《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作“以璧加鲁易许田”,是“加”、“假”通也。

何谓“假”?借也。然而,人之天年有定数,安能相借?所以,“加我数年”必为不可能实现的假设。如果孔子在五十岁以前出此语,其前提必须是他意识到自己天年已终。否则,享其天年,便可至五十。何须“假年”?如果孔子是在七十三岁去世之前出此语,他一定会说“加我数年,八十以学《易》”,这又和“五十”毫不相干。其实,既然是“假年”,则所假之年既可往未来方向推,也可往过去方向推。此处正属后一种情况,意思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如果我再年轻几岁”。因此,此语一定是孔子在五十几岁之后、六十岁之前说的。

其次,何晏等人认为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和“学《易》”有关,是非常正确的。由于有“加我数年”之语,所以“五十以学《易》”之“五十”即具体指五十岁。但“五十而知天命”的“五十”不同,乃以“五十”概指五十岁至六十岁之间(孔子同时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皆当作如是观)。孔子在逝世之前总结他的'一生时,认为五十岁至六十岁之间他最大的发展是通过“学《易》”而“知天命”。也就是说,他在此期间发“加我数年”之语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再次,“大过”二字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过去,由于在一般人眼里象孔子这样的圣人不应该有“大过”,所以人们都认为“大过”为虚指。这是由过分迷信圣人所致。我认为,此语由孔子总结五十岁以后几年来的经验教训所发,故“大过”当为实指。

在孔子眼里,其“大过”是什么呢?他五十岁以后至五十四岁离开鲁国之前曾任中都宰,政绩卓著,不断升迁,以至“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自然不可谓之“大过”。堕三都之事虽然最终失败,但这是“忠君尊王”之举,在孔子看来亦不可谓之“大过”。所以,孔子的“大过”当指五十四岁以后周游列国一事。孔子是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而离开鲁国的。但在周游列国期间,到处碰壁,没有一位诸侯真心任用他,政治抱负一直得不到施展。时人讥之“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亦自嘲:“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在整整十四年的大好时光里,可以说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政绩。这不可不谓之“大过”。

对此,孔子早有觉察。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在鲁哀公三年,也就是孔子六十岁的时候,鲁国季康子代立,欲召孔子回国,但被公之鱼劝阻,于是改召随孔子周游列国的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之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渴望返鲁,结束“累累若丧家之狗”的生涯,说明孔子六十岁之前通过“学《易》”和反省几年来的经历,已经认识到按照“天命”(客观规律)和政治现实,他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当时的列国间实现,他的使命是回到鲁国从事文献整理和教育事业,将自己的思想传授给后人。也就是说,当时他认识到周游列国已铸成“大过”,故发出了“归乎归乎”的悲叹。

既然如此,孔子为什么不及早返鲁,而又继续在列国之间奔波达七八年之久呢?一方面,从上述太史公的记载看,当时的鲁国政局不允许他回去;另一方面,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即“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用时人的话来说,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所以,一直到孔子六十八岁时,季康子才在冉求的劝说下“以币迎孔子,孔子返鲁。”(《史记・孔子世家》)

照理说,孔子在游历的最初几年尚满怀希望,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大过”。因此,孔子发“加我数年”之语当在五十六七至六十岁之间,此时孔子已经学《易》。

以上主要是从《论语》本身来看孔子学《易》的时间。如果进一步考察其他文献,亦可得出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学《易》的结论。

其一,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周游列国期间,孔子没有停止讲诵和研究六艺的活动:“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其二,《说苑・杂言》载:

孔子遭陈、蔡之境,绝粮,弟子皆有饥色,孔子歌两柱之间。……孔子曰:“……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吾闻人君不困不成王,列士不困不成行。昔者汤困于吕,文王困于 里,秦穆公困于 ,齐桓困于长勺,勾践困于会稽,晋文困于骊氏。夫困之为道,从寒之暖,暖之及寒也。唯贤者独知而难言之也。《易》曰:‘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圣人所与人难言信也。”

陈蔡之困,事在哀公四年,孔子六十一岁时。孔子现身说法,借自己的处境阐发《周易》的哲理,说明他在此之前已经研究《周易》了。

其三,帛书《要》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这个“行”字提供了最可靠的证据。《史记》“韦编三绝”一语证明 孔子所读的《周易》为竹简,携带极为不便,而孔子六十八岁返鲁后就没再出远门,完全没有必要将《周易》放在行囊中。所以,“行则在囊”之“行”,只能理解为周游列国之行。如此看来,“韦编三绝”和旅途颠簸也不无关系。

其四,《要》紧接在这段文字之后便记载了孔子与子贡关于《周易》的对话,

而据《史记》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子贡正相伴随,所以他们的对话当发生在这个时期。从对话内容看,当时孔子已形成关于《周易》的独到见解,这当然是学《易》所得。

值得一提的是,“学《易》”之“学”不应理解为一般的学习,而应理解为研究、探索。宦懋庸《论语稽》说:“自人言之则曰修,自夫子自言则谦之曰学也。”(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此语甚当。

总之,确如《论语》、《史记》、《汉书》、《要》等文献所言,“孔子晚而喜《易》”,时间在他五十六七岁前后。

三、孔子“学《易》”的过程与原因

孔子是如何学《易》的?他为什么到了晚年才“学《易》”、“喜《易》”呢?对此不但我们今人难以理解,就连孔子的高足子贡也深感迷惑。帛书《要》中孔子和子贡的对话所讨论的正是这个问题: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子赣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矩方也。前(剪)羊(祥)而至者,弗羊(祥)而巧也,察其要者,不×(诡)其德。尚书多勿矣,《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也”……“赐闻诸夫子曰:‘孙(逊)正而行义,则人不惑矣。’夫子今不安其用而乐其辞,则是用倚(奇)於人也,而可乎?”子曰:“校(谬)哉,赐!吾告女(汝)。《易》之道……故《易》刚者使知瞿(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忘(妄),×(渐)人为而去诈。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辟(避)咎,然后《易》始兴也。予乐其知……”子赣曰:“夫子亦信其筮乎?”子曰:“吾百占而七十当,唯周粱(梁)山之占也,亦必从其多者而已矣。”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史。史巫之筮,×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

从这段文献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子学《易》之前只把《周易》看作占筮之书,并且他不主张占筮。针对“夫子老而好《易》”的情况,子贡批评道:“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这说明子贡和“它日”的孔子都仅仅把《周易》看作卜筮之书。“它日”当然指孔子学《易》之前。在当时的孔子看来,没有德行的人才趋向神灵的保佑,缺乏智谋的人才去频繁地占筮。子贡在“闻诸夫子曰:‘孙(逊)正而行义,则人不惑矣’”之后说:“夫子今不安其用而乐其辞……”,这个“今”字说明“逊(逊)正而行义,则人不惑矣”也是孔子的“它日”之教。就是说,只要“孙(逊)正而行义”,人们就不会感到疑惑,因而就没有必要进行占筮了。

第二,孔子曾一度热衷于占筮,并且非常频繁。这从“吾百占而七十当”一语可以看得很清楚。不主张占筮的孔子为什么一下子变得笃信占筮了呢?我认为这和孔子周游列国期间诸事不顺有关。由于当时政治形势异常复杂,就连足智多谋的孔子也显得力不从心了,所以到处碰壁。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不得已搬起了《周易》,试图通过占筮来决定未来的吉凶祸福,所谓“急来抱佛脚”。这正应了“知谋远者,卜筮之繁”的“它日”之教。

第三,频繁地占筮,很自然地使孔子对《周易》的文字细加玩味,以至于“不安其用而乐其辞。”他如此喜爱《周易》的文辞,甚至连其占筮之用都忘记了。在这个过程中,孔子形成了对《周易》的全新认识。他发现,《周易》有“古之遗言焉”。此“古之遗言”,当指文王遗教。因为在孔子看来,“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辟咎,然后《易》始兴也。”这和孔子“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之叹,若合符节。在这“古之遗言”里,孔子发现了《周易》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故《易》刚者使知瞿,柔者使之刚;愚人为而不忘,×人为而去诈。”这也就是孔子所谓的《周易》之“德义”。

第四,孔子发现《周易》的“德义”以后,当然把“德义”放在首要的位置:“我观其德义耳也。”尽管如此,他并不因此而否定占筮,只是把占筮放在次要的地位,即“我后其祝卜矣”。从而,孔子将《周易》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赞”、“数”、“德”。三者的关系如何呢?孔子认为:“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德”是最高层次,是《周易》本质的体现。如果没有达到这个层次,则为“史巫之筮”,皆未得《周易》之真谛。

第五,孔子学《易》后,虽然不否定占筮,但也不主张占筮,强调以德行仁义来求福求吉,而占筮只是最后的选择:“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这和“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的“它日”之教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在这一点上,孔子学《易》之前和学《易》之后是一以贯之的。其实,在孔子看来,没有德行的人,神灵也不会去帮助他,所以这种人也不必占筮:“‘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

由于孔子晚年特别喜好《周易》以至达到着迷的程度,所以他留下了大量关于《周易》的言论,其中的一部分一直保存到现在。它们和其他西汉以前古书中连续记载的有关孔子的文献一样,并非假托,当为《论语》类文献。鲜为人知的是,孔子晚年(很可能在六十八岁返鲁之后)曾对成于他之前的几种《周易》文献进行过系统整理和研究,并为之作序。

注释:

I 本文原刊于《孔子研究》第2期。

II 见王素编著:《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III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二册,第471页。

IV 见王素编著《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

篇8:小升初易考文言文

小升初易考文言文

常羊学射

【原文】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

【注释】①于:向。②道:道理。③田:同“畋”,打猎。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⑤使:让。引:拉。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⑦起:赶起。⑧发:跑出来。⑨交:交错。⑩鹄(hú):天鹅。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⒂置:放。

【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次非杀蛟

【原文】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两蛟夹绕其船⑤。次非谓舟人曰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注释】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 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③反:同“返”,回,归。④中流:江中心。⑤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⑥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⑦尝:曾经。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⑨余奚爱焉: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

【参考译文】

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他在干(hán)遂买到一把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次非问摇船人:“你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儿船上的人还活下来的吗?”摇船人回答:“没有看见过。”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牺牲宝剑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这把剑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敢于斗争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原文】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③,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④哉人之颈也,焦⑤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⑥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明·刘元卿《贤奕编》)

【注释】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②其:那里的。③病瘿(yǐng):得大脖子病。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④异:奇怪。⑤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⑥累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参考译文】

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质不好,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没有不得大脖子病的。有一天,山外来了一个人,小孩妇人就一起来围观,笑话那人说:“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外地人听了,笑着说:“你们的脖子臃肿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为什么要医治呢?”始终不知道是自己丑。

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闭关自守会使人孤陋寡闻,目光短浅,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

高阳应造屋

【原文】

高阳应将为室家①,匠②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③,加涂其上④,必将挠⑤。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⑦,则室不败也——木益⑧枯⑨则劲⑩,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⑾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⑾败。

(选自《吕氏春秋 卷二十五 别类》)

【注释】①室家:房屋,房舍。②匠:古代专指木工。③生:这里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干。④涂:泥。⑤挠(náo):弯曲。⑥败:毁坏。⑦缘子之言:按照您的话。缘,顺着,按照。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⑧益:更加,越发。⑨枯:干。⑩劲:坚固有力。⑾任:担负。果——果然,果真。

【参考译文】

高阳应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上去,必定会压弯的。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高阳应说:“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房子不会坏——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湿泥,房子就不会坏。”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造屋了。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但是没过多久,房屋果然坍塌了。

你认为文中的高阳应是个怎样的人?善于诡辩却不顾客观规律,光凭主观意志去做事。

竭泽而渔

【原文】

竭①泽而渔②,岂不获得,而明年③无鱼;焚④薮⑤而田⑥,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

【注释】①竭:使…干涸。②渔:捕鱼。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烧毁。⑤薮(sǒu):指野草。⑥田:通“畋”,打猎

【文言知识】

释“竭” 上文“竭泽而渔”中的“竭”,指“干涸”,这里是使动用法,句意为使池水干涸而捕鱼。又,“地震,山崩川竭”,意为因为地震,山崩塌,河流干涸。它还指“尽”,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力竭而毙”,意为精力用尽而倒下。

【参考译文】

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成语“竭泽而渔”的比喻意义是:

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功名

【原文】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①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②其所以归。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注释】①归:归顺,归附。②务:致力。

【参考译文】

水泉很深,鱼鳖就会游向那里,树木繁盛,飞鸟就会飞向那里,百草茂密,禽兽就会奔向那里,君主贤明,豪杰就会归依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强使人们归依,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依的条件。强制出来的笑不快乐,强制出来的哭不悲哀,强制命令这种作法只可以成就虚名,而不能成就大业。

上文开头三句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生物生存和繁衍必须要有基本的生存环境条件作保障,同时也说明了自然界各生物间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目贵明

【原文】

目贵①明②,耳贵聪③,心贵智④。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⑤并进⑥,则明不可塞⑦。

(选自《管子?九守》)

【注释】①贵:以……为贵。②明:聪明,这里指明查(则明不可塞。)③聪:听力好。④智:思维敏捷。⑤辐辏:车轮的`辐条。⑥进:这里指向中间集中。⑦塞:受蒙蔽。

【文言知识】

释“并”:上文“辐辏并进”中的“并”,指“全都”、“一起”、“一齐”、“一同”句意为车轮的轴条一起向车轮中心的圆木集中,比喻目、耳、心一起使用。又,“万箭并发,城中如雨”,意为一万支箭一齐发射,城内如同下雨。又,“五人并行”,意为五个人一同行走。又,“德才并佳,人主任之”,意为品德与才能都好,国君就任用他。

【参考译文】

眼睛贵在明辨事物,耳朵贵在听觉灵敏,心思贵在思维敏捷。(若能)用天下人的眼睛观察事物,就能没什么看不见;用天下人的耳朵探听消息,就能没有什么事不知道;用天下人的心思思考问题,就能没有什么事情不知道。情报来源丰富,像车轮的辐条一样向中间集中,(君主)就能明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与引文内容相关的成语是:耳聪目明,其意思是听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感觉灵敏。

自知之明

【原文】

自知者①不怨②人,知命③者不怨天;怨人者穷④,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选自《荀子·荣辱》)

【注释】①自知者:有自知之明的人。②怨:埋怨。③知命:懂得命运。④穷:走投无路。⑤无志:没有见识。⑥失:过失,过错。⑦反:反而。⑧岂:难道。⑨迂:拘泥守旧,不合时宜。

【文言知识】

释“君子”与“小人” “君子”与“小人”在西周及春秋时期是指贵族统治者和被统治的劳动百姓。《国语》上说:“君子务治,小人务力。”意为君子致力于统治,小人致力于苦力。到了春秋末期及以后,“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卑劣的人。古语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为君子心胸宽阔,小人时常忧愁。《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为君子懂得仁义,小人只懂得利益。成语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为用小人的心思猜度君子的思想。

【参考译文】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老天;抱怨别人的人必将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而进取。。错误在自己身上,却反而去责求别人,难道不是不合时宜了吗?所以君子从来是淡定自若而不惊恐,小人则是常常惊咋而不镇定。

荀子在上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人应该有自知之明。

对牛弹琴

【原文】

公明仪为①牛弹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非牛不闻,不合其耳⑤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⑥,即掉⑦尾奋⑧耳,蹀躞⑨而听。”

(载于 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注释】①为:给。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③伏:趴着。④故:从前。⑤耳:耳朵听。⑥鸣:鸣叫声,作名词。⑦掉:摇摆。⑧奋:竖直。⑨蹀躞(dié xiè):小步走。

【参考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阅读训练】

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都是不可取的。

小升初考试是小学生进入初等重点初中院校的一次重要考试,希望大家都能够认真复习,同时也希望我们准备的小升初易考文言文能让大家在小升初的备考过程助大家一臂之力!

篇9:孔子学《易》考论

孔子学《易》考论

一、关于“《鲁》读”问题

孔子是否对《周易》曾有精深研究?本来,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汉书・儒林传》称,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尤其是被公认的最可靠的孔子文献《论语》亦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但是,《论语》此处有异读。陆德明《经典释文・论语音义》说:“《鲁》读‘易’为‘亦’,今从《古》。”就是说,《鲁论语》此章原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这样,此章就没有反映出孔子和《周易》的任何关系。各种对孔子与《周易》关系的怀疑由此而起,以至形成中国学术史上一个著名悬案。

我认为,既然这种异读现象是由不同的《论语》版本造成的,那么,解决问题的最根本、最可靠的途径,是考察《论语》的版本源流,搞清《鲁论》与《古论》之间的关系。按照笔者的考察,《鲁论》和《古论》属于同一来源而晚出,前者是由鲁人伏卿以后者为底本进行改编而成的。在改编过程中伏卿曾参考过《齐论》,后来张禹在对《鲁论》进行改编时也曾从《齐论》吸收了一些内容。

自景帝时发现《古论》至郑玄时代,已有三百年左右。在这漫长的流传过程中,《鲁论》一定会不少讹误,其所吸收《齐论》的部分,也一定会与原文有出入。在这种情况下,郑玄在编校《论语》时便自然地要参考《古论》和《齐论》以纠正《鲁论》的论误。据陆德明讲:“郑校周之本,以《齐》、《古》读,正凡五十事。”(《经典释文・论语音义》)但陆氏所引郑玄“《鲁》读”,皆曰“从《古》”,未有“从《齐》”者,这是因为《古论》毕竟是《鲁论》的祖本,而《齐论》只是当时《鲁论》的一个次要来源。

鉴于《鲁论》只是《古论》的改编本,当然《古论》更原始、更可靠。“加我数年”章的“《鲁》读‘易’为‘亦’”,只是《鲁论》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讹误,所以郑玄将其改正:“今从《古》”。至于后人对这个讹误大加发挥,甚至因此而怀疑孔子与《周易》的关系,实在是一个本可避免的误会。

《鲁论》将“易”写作“亦”,当系笔误。将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相互替代假借以至造成笔误,是中国早期手抄本的常见现象,如马王堆汉墓帛书常将“功”写作“攻”、“配”写作“肥”、“爻”写作“效”、“动”写作“童”等等。这种现象至迟在唐代还很普遍。如唐写本《论语》郑玄注《为政篇》将“问”写作“敏”、《八佾篇》将“臣”写作“辰”等等II。“易”、“亦”二字古音相近,正属于这种情况。

二、“加我数年”章的`真正含义与孔子“学《易》”的时间

在肯定“从《古》”的前提下,如何理解《论语》“加我数年”章,又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孔子开始学《易》时间的确定。

由于《史记》将《论语》此章编在孔子六十八岁返鲁以后,所以有些人认为此语是孔子在六十八岁返鲁以后说的,而孔子学《易》亦在他暮年返鲁以后。如果这样理解,则“六十八岁以后”、“数年”、“五十”三者之间相互抵牾。此章是由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构成的,“数年”和“五十”之间不可割裂,而无论怎样解释,“数年”、“五十”同“六十八岁以后”皆扯不到一起。所以,这种解释于理难通。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史记》对此章的编排呢?程树德说:“《世家》将《论语》随意编入,其先后不足为据。”III应该指出,《史记・孔子世家》并不是完全“将《论语》随意编入”。如:“明年,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孔子

[1] [2] [3] [4] [5] [6]

篇10:高一易考作文

在上海的一家公司里,有一个名叫张扬的小员工,他毕业于一所很普通的大学。在人才济济的上海,他就如同大海中的一滴水,沙漠中的一粒沙子一样不起眼。可是为了生活,他不得不选择留下来并做出自己的选择。他选择了一个与他在大学立下的就业目标完全不同的一项工作:设计、整理、出版宣传图册。

刚开始,因为公司人手少,所以他还能派得上用场,但后来,由于人才越来越多,他也就慢慢地被遗忘了,甚至,有时连搜集一些排版所需的图片这样的工作都轮不到他,但他没有丝毫抱怨,也不能,不可能有抱怨。

为了能够继续留在公司工作,他不得不自己出去寻找、拍摄生活中的美景,用自己拍摄的图片充当自己所需的素材,以此来完成自己的任务。

但他所拍摄的图片,在设计的排版中却没有一张是被评定为合格的。有人劝他:“既然你注定无法成功,那么,为什么还要在这里浪费时间呢?还不如趁早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我已经像趴在玻璃上的苍蝇一样了,前途一片光明,可我就是找不到出路。离开又能怎么样?在这样一个每走一步都需要金钱支撑的城市里,我又怎敢离开?当我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的时候,当我跌倒了还可以再爬起来的时候,我又焉能惧怕跌倒!哪怕我的脚下就是万丈深渊,现在的我也只能把它看成是前程万里!”

慢慢的,随着不断地拍摄,张扬的拍摄技术越来越好,就像他所说的那样——‘所谓的万丈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他总是能找到别人找不到的拍摄视角,随便一拍就是超乎想象的震撼。他所拍摄的图片也渐渐地被公司所采用,换句话说,他——被公司关注了。但就在公司想要提拔他的时候,他却突然提出了辞职。大家不解,纷纷向前去询问:为什么要放弃这个机会?他说:“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自从我厌倦于追寻,我已学会一觅即中。自从一股逆风袭来,我已能抵御八面来风,驾舟而行。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去寻找更需要自己的舞台呢?一个拥有更深的土壤的地方。”

他辞职了,被一家更大公司邀请去做了主编。磨难,带给我们的不一定只有痛苦,它,也可以是最肥沃的土壤。

篇11:高一期末易考作文

在一间环境优雅的房间之中,坐着一个少年,少年在椅子上缓缓看着手中的《我的人生》的书籍。窗外阳光明媚,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屋子上洒下点点光斑,轻风拂过,带着一丝凉意使人精神抖擞,在这秋天之中去除困意。

“差不多了。”

泽东看了看手中的电子手表,缓缓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向房子外车库边,按下按钮,车库门缓缓打开,里面停放着一只宝马I8。

自从在军事基地晕厥过去后,泽东便在医疗室躺了一个月左右,直到五天前才出了军事基地,在成丰贵族学院旁,用一百万租了一间小别墅,别墅环境还可以,人烟也比较稀少,最主要接近此次的任务目标,那便是成丰贵族学院。

今天是九月一号,是中华国学校开学的统一日期,报了名的泽东坐上宝马I8,脚踏下油门,车子开向成丰贵族学院。成丰贵族学院里分为两级,一级是普通成员就读,二级是贵族子弟,商家子弟,官僚子弟就读。而泽东的目标就是要混入二级学层之中,在军训时顺便保护里面的一些重要成员。

宝马I8不一会便来带成丰学院大门口,不用泽东自己开口喊开门,里面的`保安人员一见,哟,名牌车,自然自己就打开的学校大门。对于如此势利的学校,泽东也是忍不住皱了皱眉头,有钱人就怎么了?有钱就能为所欲为?可是尽管如此,人还是看不起穷人,还是喜欢与有钱人靠近好捞好处。

“少爷,你快请进,最近学校外的抢劫犯不少,你的身子贵重,小心伤着了。”

一个满脸堆着笑容的中年瘦汉走过来,往泽东的宝马I8撇了撇,双眼顿时闪现亮光。

“新款宝马I8,想必少爷一定是哪个大老板的宝贝儿子吧。”

中年瘦汉继续说着。泽东没有理会,等学校门一开,直接踏下油门冲了进去,差点没把瘦汉给撂倒在地。中年瘦汉等着泽东一走,呸~的从嘴里吐出一坨口水,狠声道

“妈的,不就有钱么?有什么了不起?”

泽东可不会理会这种见钱眼开的人,他不是学生,而是一个帮国家干事的超能力者,要认识那么多普通人干嘛?又没有什么大用处。泽东的宝马I8在校园内惹得一群普通学生羡慕与嫉妒的复杂目光,在这里,没有钱你便是渣,有钱你就是老大,对于有钱有势之人,大多都是一些夸夸子弟,靠着父母而装B的屁孩而已,但是他们还是前途无量,因为他们有一个好的家庭。

贵族停车场上,停放着一辆辆名牌小车,比较多见的奔驰,宝马,法拉利等等名牌车,还有一些少见的跑车与小汽车,在这里一辆小车的身价可比一条人命还贵。

贵族停车场只有一个入口,而此时却有两辆跑车堵在那,一辆宝马I8,一辆玫瑰红。

高一期末易考作文7

人生路上,不可没有朋友。有朋友,就如同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一路平坦;如果你没有朋友,你的人生道路将会布满荆棘。有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确是这样。

朋友,有朋才有友。

朋,是由两个“月”字组成。就像叫一个朋友,要通过几个月去相处去了解这个朋友值不值得你去交。所谓“朋”,由一个朋友,你的朋友的朋友便会与你交朋友。这样一来,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会与你交朋友。这样,慢慢的去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子,自己前方的道路,便有很多的朋友去为你指路。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因为家里的一点事,急需用钱。他给自己的朋友打了电话,自己的朋友很爽快的借给了他。又一年,这个朋友家里出了事,这个人就去给他借钱,结果呢?借到了很多的钱,这两个人的关系更亲密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能感悟到什么?我感悟到了:只要你真心的对待你的朋友,你的朋友也会真心对待你。

友,当你和所谓的“朋友”真正的了解对方时,就发展成了“友”。千万别小看了这个小小的“友”字,这可是有很大用处的。就如同上文中的那个小故事,他们已经是“友”了。不只是通过一些事情,才能体会到友情的珍贵的哦。

朋和友,永远分不开。就如同左脚和右脚、左手和右手一样。交个好朋友,说不定真能帮助你呢!

篇12:初二易考作文600字

迄今为止。粮食问题,学校的健康饮食计划,渴望成功,在小学阶段表现良好。但在中学阶段可以做得更好。我内心的愤世嫉俗,告诉我。

我们以前都见过这一切。没完没了的商铺和广告商们大肆宣扬母性和苹果派。却用了大量纳税人的钱,却收效甚微。多加零售商,最终仍将占据主导地位。

在许多人向破产。收狗或干脆淡出的境地投降之前。他们基本上会随心所欲的与加工商和初级生产商共五。政府永远。不会把钱花在自己的嘴上。

代表苏格兰食品工业一小部分的顽强成功的例外,将被奉为神祗解决方案的英雄。这一切都是在将我们所有的困境和潜在的信贷紧缩归咎于布鲁塞尔。的背景下进行的。乐观主义者说太棒了。

我们现在有了一个新的制度。他将最终控制所有这些不同的群体。它们共同构成了苏格兰食品和饮料行业。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个人来确保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受到公平的惩罚。

我们有一个有远见和领导能力的人。一确保有一个吻。高品质的产品销售到国内外。只有拥有必要的环境和生产杠杆的政府财。能做到这一点。

特别是在我们不太受欢迎的地区。只有他们才能。承受巨大成本和价格压力的行业。朱牛奶。猪和家禽。只有这样。我们的牛羊行业才能避免快速下滑。然而。只有当购买者一观地。经常的选择购买,我们的产品。并准备为他们支付更多的钱。

因为他们认为无论是在质量。动物福利。

环境还是生产方面?他们都是值得的。电视节目使人们对问题敏感。其重大,反应。而且通常是相当短暂的。他很少延伸到商业部门。公共部门对这些问题无动于衷。我们的愿景和领导力需要接受这种教育。

她需要超越,所有政府部门。卫生。教育。配合地方当局更重要的是。他需要有关各方的真正支持。他真的需要拥抱政府的雄心壮志。让苏格兰的食品工业为建设一个更富裕。更公平。更绿色。更健康。更安全。更强大和更聪明的作出贡献。

篇13:易氏源流考辨

易姓来源之说有四:姓氏专著《辞海》等典籍的说法(8--26):

1) “左传齐大夫易牙(雍巫)之后”.最早见于《元和姓纂》(6).有的书则说齐桓公宠幸嬖臣雍巫字牙,称易牙(一作狄牙),食采于易(水),故其后人以易为姓.更由此推而有“雍乃易本姓也”,或易出于雍,它与易牙之后的说法,实质相同(8--26)。

2) “太公后有易氏”,最早见于《卢若虚集》(7),即姜太公尚(吕尚)之后(17)。

而易氏谱中对易牙为祖之说,有肯定和否定的矛盾存在。更主要认为:

3) 战国时魏易恺为受姓始祖.并有追远推及魏之先祖毕万为祖的。而有“易氏之先与魏同姓”说。

4)“受姓自燕”说等等。

这些说法,都认为是战国时某始祖食采于易水,因以易地为姓,且多列举闻人“楚有易申著节义,魏有易恺刺雍州(一误作荆州),晋有易雄宰舂陵,…”,还提及郡望太原郡和济阳郡,易氏因地以济阳堂为堂号。考太原郡秦置,治所晋阳。济阳郡,晋惠帝时置,今兰考附近。可能为两不同时期的.郡望(27)。

最近查得《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5),其中有易甲传,说是考自周圣楷著《楚宝》和萧智汉纂辑《历代名贤列女氏姓谱》(68,69),并说据宋易祓绫谱,始修于康熙41年,而氏姓谱为乾隆年版,必为后者取材前者。其文曰:

甲公楚人,黄帝之后。其先有食采於易水者,因以易为氏。公赋性劲爽,乡里有义士之目。白公胜闻而慕之,愿纳交焉。及胜将弑惠王及子西,欲得公助(欲得易申),陈士勒兵以示曰:“与我,无患不富贵;不吾与,则此是也.”公(易甲)笑曰:”子常言吾义矣,今忘之乎?立得天下,不义,吾不取也。威吾以兵,不义,吾不从也.今子将弑子之君,而使吾(我)从子,非吾前义也。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忍为也。子行子之威,则吾亦得明吾义也。逆子以兵争也,应子以声鄙也。吾

闻士立义不争,行死不鄙。”拱而待兵,颜色不变.遂遇害。

斜宋体字为易氏谱有,而《氏姓谱》(68)缺,括号内为二者不同处,《氏姓谱》篇首作甲公,中又作欲得易申,内容基本相同。而许多姓氏词书和其它易氏家谱,有“楚有易申著节义,魏有易恺剌雍州,晋有易雄宰舂陵”句,则究竟是易甲呢?还是易申呢?虽未找到明末清初,以搜罗楚地古今传人逸事闻名的湘潭人周圣楷著{楚宝}(共45卷)予以佐证,但查到更早而可信的,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著[新序](编入[四库全书]经部儒家类),或通称[刘向新序],在其义勇第八章中有:

楚太子建以费无极之谮见逐。建有子曰胜,在外,子西召胜,使治白,号曰白公。胜怨楚逐其父,将s惠王及子西,欲得易甲,陈士勒兵,以示易甲曰:“与我,无患不富贵;不吾与,则此是也。易甲笑曰:“尝言吾义矣,吾子忘之乎?立得天下,不义,吾不敢也;威吾以兵,不义,吾不从也.今子将s子之君,而使我从子,非吾前义也.子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忍为也.子行子之威,则吾亦得明吾义也.逆子以兵争也,应子以声鄙也,吾闻士立义不争,行死不鄙,拱而待兵.颜色不变也。”

显然前面两种谱中的易甲传,实来自[刘向新序]。由此则史籍中 “楚有易申著节义”句有误,应为“楚有易甲著节义。”这个史料很重要,它说明易姓历史悠久,在春秋楚惠王(前488-前432)以前,巳有易姓。这足以驳斥所谓春秋战国时齐国的易牙,或魏国的易恺等,始封于燕国的易水的谬论。它也表明易甲有相当的势力和社会地位,不然白公胜就不会联络他举事弑君,也许还隐含着当时在楚国,巳有易甲为代表的易姓氏族,且是兴望的。故还不能说,后来汉代由山西南迁江东,而湘、赣、鄂,我们这一支易氏是最早南迁的。释褐状元易祓纂修,而传下的绫谱,也只说易甲是最早的远祖,浑说“易氏之先有食采于易水者,因以易为氏”.表明若有食采于易之事,也应在春秋时易甲公之前.决不会在其后的战国时,齐或魏国人再始受姓。

再从历史地理来分析.《周礼.职方》:“并州,其浸涞、易”,《国策.燕策》:“苏秦曰,燕南有滹沱、易水,燕太子丹送荆柯易水之上”.这些都是较早出现易水的名字,其始得名可能更远.据《中国通史》(28)说:“古时殷人与唬ㄅ戎)狄人曾杂居易水以北地区,且有通婚,据《商颂》,这玄鸟遗下之卵,为有皇吓(姓幻狄)简狄氏吞食,产子名契.易水原为有易氏居地,契的后人王亥在易水游牧,为有易氏酋长所杀.后王亥之子上甲,又杀死该酋长,占领了有易氏居地.有易氏即有狄氏,狄与易同音通用字(王国维说).现在易水地区发掘出许多墓葬铜器等文物,证明该地在殷商时期属故燕,也证明周以后的燕国,是在故燕的基础上建立的”.该地既然早为有易氏居地,推测易水很可能就因有易氏而名.而易州(县),则为隋开皇元年(581),因易水始改涿郡为易州(县).故易氏得姓当因易水,而非因未名之易州.该地即今河北省易县.在春秋战国以前属燕国,曾为燕国的下都,易王之名,也可能与易水有关.而齐国在今山东西北部.据《史记.燕昭公世家》只有燕易王(前332-3)和燕王哙(前320-3)时,燕受齐侵拢。前3齐大胜,占领过一些燕地,至昭王廿八年(前284),燕打败齐国(29),收复失地.仅短短30多年,易水可能曾为齐占领,动荡未稳. 齐人及其后裔不可能在易水食采或久居而得姓.而在此前300多年的齐桓公当政(前685-643年)时,燕国更不可能让齐易牙在其易水食采了.易谱有一序(30)说:“雍乃易本姓也,方访自姬之雍伯嗣也,周掌堤防,正诸水分任,雍氏记戴详于周礼.”.按《周礼》“雍人 掌沟渎浍池之禁,…”这只是说职掌农用水和渔猎等事,与易水和受姓并无关系.再者,有的书上说,齐桓公的宠臣雍巫,善知味,致人们以易牙称之,意为改易牙齿,美味也,类似今人称“加餐”为“打牙祭”之意, 后竟为其字.有的书则硬将雍巫扯作受封食采于易水,而称易牙等等,显系荒唐自园其说的随意附会.由此可结论:齐国的易牙或雍人,因居易水,而以易为姓的说法,都可以否定,据此或可看出其牵强附会的痕迹:将易氏附会为易牙之后,再由名字而认其本名雍巫,再推及雍姓,雍为易本姓,更由齐桓公第六妃生子名雍(72),推以为“太公后有易氏”.暂存疑。

黄冈易氏谱认战国魏易恺为受姓始祖.可是现存最早谱序(1),宋哲宗元v六年(1091)完公撰:“易氏得姓远莫知其所自,惟易甲(原误作申)著节义于楚,至魏则有易恺之刺雍州,晋则有易雄之宰舂陵,是皆纪姓之原”.清楚表明,易氏得姓久远,原由不详.列举三位远祖,易甲为楚人,接下“至魏…”两句,当指(曹)魏,晋朝,而非战国魏。完公为解元,当不会混淆“于楚”和“至魏”两者的差别。显然易恺只是曹魏时雍州刺史,非战国魏人受姓始祖。湘谱则说:“吾家族谱得见数十册,率曰易氏之先与魏同姓,有恺公者,为魏上大夫,食采于冀州东境之易水,因受姓焉。窃疑恺为春秋时人。何以左传、公羊传、彀梁传、国语、国策、史记,诸俱无其名。而他书亦不载其事迹。继考万姓统谱,有易恺者,系魏朝魏郡人,为雍州剌史。在雄公之后百余年以为鼻祖,颠倒实甚然。为此说者本自山斋(祓)公绫谱。山斋博学,何至若是悖谬,绫谱原本既无可考,幸其序俱在。山斋只说始自易水受封锡(易)姓,后徙太原,徙金陵,徙长沙浏阳,至徙江西太和,散居吉安、袁州、洪州,复徙长沙宁乡等。若恺若雄若仁福若万年云云。并无恺公食采受姓之说,后人沿误,其故有---,因山斋公含浑说易水受封锡(易)姓,下文接以若恺若雄,遂以恺公在雄公之上,当锡(易)姓之祖。不知此段原无次序。观仁福万年俱叙雄公之下可知-。因恺是魏人,未暇考究,遂牵韩魏之魏。噫!撰为毕万之后之说,不知比魏与韩魏,相隔数百年,响壁虚造,山斋不受其咎也”。此等怀疑易恺非春秋时人,而是魏朝人,和否定易氏与魏同姓,与我的看法不谋而合。但他认定易恺为北魏人则是错的。万姓统谱说的魏朝,也应是曹魏(220-265年),而不是北魏(386-534年)。

再看此后易谱各序中,姓源说之演变。金槐序(30)认雍氏易牙为祖,也说易恺为雍州刺史。乾隆55年,应城支谱(31)有“肇自周毕万后裔,始封于易水而受氏焉”。乾隆58年,蕲黄合修序(32)有“吾易受姓自燕”。民国三年,麻城支序(33)说“易为毕万之后,其受姓由魏上大夫恺公食采于易。”顿改雍州刺史为魏上大夫。1942年记事录(34)说“吾易自恺公受姓”.最近(1994年)渊源考(35)中,既推毕万为祖,又认始祖恺公为魏上大夫,食采于易而为姓,又录雍巫,雍纠,雍廪等为祖.又把“晋有兴长公封忠愍侯,远祖易雄为舂陵令”并列论述,竟不知易雄字兴长为同一人,可谓集矛盾和谬误于一篇,可见是后人附会演变成各说的。

我查阅了正史《廿五史》,各种词典,文集等

上一页  [1]

文献,发现有易恺的记载。《晋书》(36)中有:“{(魏)元帝(曹奂)景元4年(263)},秋八月军发洛阳,大l将士,陈师誓众。…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颀攻(姜)维营,陇西太守牵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趣甘松,钟会分为二队,入自斜谷,使李辅围王含于乐城,又使部将易恺攻蒋斌于汉城。会直指阳安,护军胡烈攻陷关城,姜维闻之,引还。王颀追败维于疆川。维与张翼廖化合军守剑阁,钟会攻之。”显然易恺是魏伐蜀,钟会指挥攻打姜维的武将,其它史籍说他是雍州剌史。考魏晋政权,由军力建立,一般为军政合一,刺史常为将军,都督刺史都开幕府(37),三国置雍州,治所在长安(38,39),辖今陕西等地,正是易恺用兵之区,足以证明武将易恺与刺史易恺为同一人,他是曹魏时人,是巳知确切的易氏最早远祖,不是战国魏人受姓始祖.再从地理上看,战国时魏国在今山西西南和河南北部,其下都济阳,在今兰考附近.它与燕国之间,隔着韩,赵和中山国.魏人不可能在燕属易水食采居邑受姓.湘谱将易恺记作雄公后六世,为“魏郡人,北魏雍州剌史”也是错的,显然是未考查正史《晋书》的记载,将曹魏元帝(263年)时易恺,误为北魏时人,这种错误容易产生,是不难理解的.其实《辞海》中所指的北魏,是东晋、南北朝时(385-534),比易恺存在于魏元帝时,晚了百多年,易恺非战国魏人受姓之始祖,既可否定,则由此追远魏之先祖毕万为祖,以及易氏原与魏同姓的谬论,就不攻自破了.现在可以结论:易恺不是战国魏人受姓始祖,而是曹魏时人,易氏原与魏同姓和毕万为祖之说,都是荒谬的,应予否定。

再就是“吾易受姓自燕”说。虽不知始于何人,却是正确的,因受姓自燕的易水是都无异议的。各种说法都认为食采于易(水)系以易为姓,却又无确切有据、令人信服的受封食采者。可能是受其它姓氏受封食采,和祓公浑说“易氏之先有食采于易水者”句的影响,竟未考究春秋时楚国巳有易甲,仍牵附战国时齐易牙或魏易恺食采于易的谬论。由前述史料推测,古时有易氏族居易水,易水之名可能就因有易氏而得名,燕国曾以易水附近的武阳为下都,燕易王之名难说不与易水有关。各种说法的实质都为某族因久居易水而为姓,只牵附食采与否而巳。我认为不一定因食采,而是自然久居于易水的某民族,逐渐演变而以易为姓。据史籍和古地图,古时在易水地区,只见有易氏或有狄氏部落,或有易国,从而转成易水地名和易姓,是很自然的。因此我提出:易氏是春秋以前,久居易水的某氏族(很可能是有易氏或有狄氏),始以易为姓,不一定因受封食采于易水而得姓,故不一定有确知的始祖.也有易氏谱记载,易氏在殷商时为易氏部落。迄今史料不足,未得确证之前,宜排除各种牵强附会,显然不合理的说法,回到完公谱序的说法:“易氏得姓远莫知其所自,惟易甲著节义于楚,至魏则有易恺之剌雍州,晋则有易雄之宰舂陵”。确知最早的远祖 ,是春秋楚惠王时的易甲,和曹魏时的易恺。在祓公之前的完公,也未认定食采之说。

(乙)世系派衍迁徙考  前巳述及,春秋楚惠王时(前488-前432年),在楚国巳有闻人易甲,这说明易氏是个古老之族,此时巳有离开发祥地易水,迁居在南方的楚国的。是否有其它易氏一直在楚国繁衍下去,现无从稽考。湘谱记载:“战国时,甲(原作申?)公裔自楚移居晋之狼盂,即今山西太原府阳曲县,郡曰太原实始於此”。鄂冈谱载,远祖曾为太原宰,世居阳曲,郡望为太原郡。考战国时太原属赵国,秦始置郡,故迁太原究竟是战国或秦时,尚难定论。另一说郡望为济阳郡,易氏堂号济阳堂,即因此以地而名(40).而济阳郡为晋惠帝置郡,曾为魏邑,在今兰考东近.可能为时期不同的郡望。

从发祥地易水迁太原或济阳郡,若非春秋战国以前像易甲巳在楚国那样,则当在秦统一以后.按秦接受周代政治大分封引起大分裂的教训,乃废分封制,徙六国贵族和豪强12万户到咸阳,巴蜀等地,以削弱宗族势力.汉初仍继续迁大族的政策(35).推测易氏首次迁徙,可能与当时的大移民政策有关,或因官太原宰而随迁.

由太原或济阳迁金陵,湘谱记载时间较具体,谓:“前汉哀帝二年(前5年)仁祯卜居丹阳郡,后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25)仁祥卜居丹阳郡。章帝元和二年(85)仁福卜居会稽郡之吴县。安帝永宁元年(120)仁禄卜居会稽郡之曲阿。三国魏文帝黄初三年壬寅(222)时,仁福公之后万年公由吴县迁长沙之浏阳,三传而生雄公云。…晋魏武帝时(265-290)易玻ㄣ吖猓┪将军帅师过宜春,卒葬城西”。却将本应属魏文帝时(223年前后)的易恺,误作“魏郡人,北魏朝(385-534)雍州剌史”。而鄂冈谱则记作“至汉有仁福公兄弟四人,分处江东四郡。长仁珍居应天府六合县.次仁祥居徽州府休宁县(今歙县),三仁禄居镇江府丹阳县,四仁福居苏州府太仓县”。两谱记载大致相似,迁地略有不同,迁徙原因均欠详.推测可能为后汉和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和中原战乱,人民大量逃往长江下游北岸至淮水以南一带,造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民大迁移有关(41)。

此后是“仁福公之后(孙?)万年公,由吴县(太仓州)迁长沙(郡)浏阳县,原因不详.秦汉时太仓属会稽郡,三国时太仓和长沙均属吴,迁徙方便.迁徙时间当在晋易雄之前,而仁珍,仁禄,仁祥之后裔,不知其详.不过其中有新疑问.[渊源考](35)引史料说,易雄后封为“宜阳别驾正神”.御赐祠联有“一点丹心当年鄂渚成忠鬼,千秋浩气今日宜阳作正神,”如此则雄公当为宜春人(宜阳,晋因避太后讳春曾改称宜阳),后为舂陵令才到长沙的.那么就有由太仓先迁宜春,后再迁长沙,或者万年公222年迁长沙后.在265年雄公出生前又迁过宜春,存疑待考。

自此以后湘鄂两谱记载,差别较多.湘谱尊雄公为一世祖,记录世系迄今.却未见鄂冈谱中自春先公起迄今连续世系中的同祖和分支处.可是又间或提到少数同名的祖先.鄂冈谱 中有“隋有天骏(湘谱记作雄公次子,晋代人)仍居浏阳,勋公由长沙之宁乡”。接着“春先公生继昶,昶生子二,次云煌生子三,长敬公生子大模,大模生诚公,诚生开(字必先),开生量,量生俨和优”.这几句为渊源考独有,倘确实无误.则易氏世系连续的始祖,当以春先为一世,即春先--继昶---云煌--敬---大模---诚---开---量---俨和优.优为九世.这些名字在湘谱中全无,可能与湘谱不同宗故也. 目前鄂冈以优为一世,记录世系多年,它实为图纪较完全而可靠的一世祖,为免混淆,将其前远祖以“远一世,远二世-----远八世”以区别之.若以优出生(868年)起,并以30年为一世计,反推回去,则春先约为唐初时人.留长沙未迁者,一直繁衍至今,历代均有闻人,较为昌盛。湘谱提到湘赣间又往来再迁。鄂谱则说是开公迁江西海昏.[金槐谱序](30)说:‘开公任海昏教谕,致仕忘归,乃宅海昏上坊.开公妻毕氏生子量,量妻许氏生子二,长曰俨,次曰优.俨娶牟氏,生子一曰宽,宽妻胡氏生子四,曰谦革鼎彝.俨念祖家故邑而不忍弃,仍旋土简居,他

上一页  [1] [2]

如散处建(昌)邑猴崖暨木坑者,俱俨后嗣也.唯我优公字若余,…生子五,曰宏容,宝安,宁敬,聆形,家言云.瑞昌之地九十里曰梅山,颜阳可旺千百口,宝公迁新建的黄溪.优公乃偕四子而宅金槐梅山之麓.长曰宏,即谱系词之聪公,聪谋二公两世一线.传至铙,则兄弟有五,历管,环而生金公,计有七世,金生子三,曰干.溃.望.干生子三,曰吉.期.旦.溃生子四,曰高.宴,弁.政.旺生子四,日谔,宗.改.艮.”而谱图中在旺公下注复迁湖南,却无谱记.[渊源考]也作基本相同的记述.只是改作“生子五曰,宏.容.宝.安.宁.”名字如是,则“敬聆形家言云”作何解?鄂谱来自江西老谱,支派图纪较清楚,却缺始迁祖开公和量公记载.可理解为瑞昌后裔以优公为始祖.可是优有五子,只有聪,谋两世一线的图纪.既是偕四子迁瑞昌,其它几支呢?海昏为南康府,建昌县,即今赣南南康县,而瑞昌属九江府.又宜春郡(县),晋因避太后讳春改称宜阳,隋复改宜春.明,清为袁州府治,均属宜春郡。由赣南迁赣北具体原因和年代不详.从[登科记考]中知唐代状元易重和四名进士,都出自宜春,可见该地易氏之盛.其中易重845年点状元,易元武825年会进士,均早于优公出生(868年〕20--50年.可见迁赣北不是优公为始.其前系何人始迁?湘谱提到晋魏武帝时(265-290)“易步军帅师过宜春,卒葬城西”,是否其后人留下始迁宜春的。不? ?字刂凶丛?鸵子懦錾?相差只23年,似为父子或叔侄,迁此是否与易重为宦上高落籍有关.谱中的量公是否即重公,待考.优后十四世九三公迁黄冈,十五世元英公迁浠水,成为鄂东大族,谱记清楚,不赘述.而今易氏遍全国,己难用籍贯判断支派。

(丙)易氏繁衍中的盛衰  宋《百家姓》易氏位居339姓(40).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在诸多姓氏中,李姓为最多,占汉族的7.9%,人数超过1亿,占汉族的1%以上的19大姓依次是李.王.张.刘.杨.陈.赵.黄.周.吴 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而易氏位次为93位.人口不多.而立姓开宗历史攸久,故必经历过盛衰.人口和人才是体现盛衰的重要标志.唐代以前,易氏谱已无存,史籍也少记载,正史只有《晋书》(36,42)中,提到易恺和易揣两将,易雄列传(43).不过由易水迁郡望太原和济阳,再迁江东.其后此数地易氏却无所闻,已体现几度盛衰.汉代后定居长沙郡,部份再迁江西和鄂东,迄今已逾千载.繁衍不断.晚唐时仅宜春郡,就有状元易重和四位进士,可知其盛.宋代湘.赣两地仍有些名人.元代因异族统治和战乱影响,又呈衰势.尤其是元末徐寿辉陈友谅反元兴汉,易姓受严重摧残.据《明史徐寿辉传》(44),徐为罗田人,业贩布,元末盗起,以妖术与麻城邹普胜聚众为乱,至正(1351)以蕲(浠)水为都称帝,国号天完,建元治平,连陷湖北,江西诸郡县,并远及杭州,翌年为元军打败,迁都汉阳,为丞相倪文俊所控制.1357年沔阳渔家子陈友谅投徐军.逮文俊麾下,后乘衅杀文俊,并挟持徐,1358年陷安庆.破龙兴,瑞州,乱及江南(鄂.赣.皖. 苏.等省)后设计拘寿辉,.进驻南京采石矶,击死寿辉.1360年即皇帝位,改元大义.解放前我在武昌黄鹤楼蛇山西麓见到“大汉皇帝陈友谅墓”碑.徐陈为乱,首当其冲的鄂东和赣北(宜春)和长江下游,正是易姓久居之地,受害最严重.据郑昱撰[易氏谱序](45):“当元明之际.蕲(浠).黄(冈)首乱,陈(友谅)氏窃据,乾坤交战,生灵荼毒,锋镝流亡,畴依故土,逮陶学士安出守黄(州)郡,始尽徙江西户口,以填实之,故家旧族,百无一存可知矣.”易为泰撰谱序(46)说:“元至正间,又遭徐寿辉寇掠,子姓几尽,惟余天文天祺二公.传七世至明嘉靖隆庆间,子姓又复繁衍。”只幸存天文天祺二人,衰败之惨可想见.宜春,瑞昌和江东,即令留下未迁长沙之后裔,必受其害.而长沙几未受波及,故明清以来,易姓名人多为湖南人.过去易姓名人稀少,近来易姓人名时有出现,复荣之势显著。

承蒙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梁勇先生提供资料并帮助查阅古籍数十种,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易完纂录刨修谱序宋哲宗元祜6年1091)

2王葆心:易氏壬午合修族谱序1942

3易之贞:万历戊子合修谱序1588冈浠合修

4易为鼎齐安易氏家乘序顺治丙戍1646)

5《湘潭易氏家谱》民国21年(1932)

6唐.林宝[元和姓纂] 清.嘉庆7年(1802)刊

7,清.张澍:[姓氏寻源]1992,岳麓书社版

8,宋.章定:[名贤氏族行类稿],[四库全书]本,卷52

9,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守山阁丛书刊本

10,明.廖用贤.[尚友录],卷21,

11,明.王晋升:[百家姓考略],慎独堂藏版

12,明.李日华:[姓氏谱纂],刻本

13, 清.张澍:[姓氏寻源],  1992,  岳麓书社版

14,袁玉骝:[中国姓名学],  1994,  光明日报版

15,清.王相:[百家姓考略],  1991,  中国书店

16,慕容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1983黑龙江人民

&nb

上一页  [1] [2] [3]

sp;   17徐俊元:[贵姓何来], 1985, 河北科技出版社

18,穆柳森:[百家姓词典], 1988, 海天出版社

19, 史国强:[中国姓氏起源],1989,山东大学出版

20,王万邦:[姓氏词典], 1991, 河南人民出版社

21,陈明远:[中国姓氏大全],1987,北京人民出版

22,杨春霖:[百家姓新注], 1989, 华岳文艺社

23,胡尧:[中国姓氏寻根], 1987,上海文化出版社

24田海英:[中国百家姓寻根], 1993,花城出版社

25,应影:[百家姓的杰出祖先], 1991,巴蜀书社

26,颜福卿:[中国姓氏汇编],1984,人民邮电出版

27陈明远,中国姓氏辞典1995年北京出版社

28,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4卷1993,上海人民

29,司马迁:[史记.燕昭公世家]

30,[易氏金槐演派源流序],内容,转自江西旧谱.

31,易芹泮:易支谱序,1790年,由应城支谱采入

32,易寿眉:合修宗谱序, 1793年,

33,尹用湄:麻城易氏支谱序, 19

34,易兆阳:壬午合修宗谱记事录, 1942年

35,易原治:易氏世系渊源考, 1994年,

36,唐.房玄龄:[晋书],卷2,文帝纪,中华版38页

37,清.黄本骥:[历代官职表], 1965,商务印书

38,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1979,地图

39, 藏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1931,商务

40, 陈明远,中国姓氏辞典1995年北京出版社

41,田方:[中国移民史略], 1986, 知识出版社

42,唐.房玄龄:[晋书],卷56, 1977, 中华版,2247页

43唐.房玄龄:[晋书],,1977,中华版,  2214页

44,张廷玉等:[明史]卷123, 中华版,2687页

45,郑昱:易东勃先生订族谱序, 1688,

46,易为泰:易氏族谱序, 1687,

47,莫雁诗:[中国状元谱], 1993, 广州出版社

48,周亚非:[中国历代状元录], 1995 ,上海文化社

49,唐学伟:[中国历代状元录],1993,沈旭出版

50,     :[登科记考]

51,陈高春:[中国语言文学家辞典],1986,河北社

52,何异:[宋中兴学士院题名录],藕香拾零本

53陈癸:[南宋馆阁续录], 武林掌故续录从编本

54,谭正壁[中国文学家大辞典],1981,上海书店

55,梁.沈约:[宋史],卷456,  中华版13393页

56,臧励和:[中国人名大辞典],1985,

57,何出光[阑台法鉴录], 卷18, 明万厉年刻本

58,张廷玉:[明史], 卷294, 中华版, 7536页 &nbs

上一页  [1] [2] [3] [4]

p;

59,张廷玉:[明史], 卷309,  中华版, 7975

60,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四], 1980,

61,明史研究丛书:[明代督抚年表]1982,中华版

62,钱实甫:[清季重要职官年表],1959 中华版

63朱铸禹:[唐宋画家人名辞典]195中国古典美术

64,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上海人民美术

65,王丕里:洪祖续修支谱序,光绪乙未年(1881)

66,易跃龙:重修宗谱序,   1819,   黄冈支

67,易跃龙:壬子重修谱序,   1793 ,

68,清,萧智汉纂《历代名贤列女氏姓谱》社科院历史所藏有乾隆57年(1792)本

69,周圣楷:《楚宝》(共45卷),未找到待查阅

70刘国铭中国国民党九千将领1993工商

71,刘向《新序》(见《四库全书》)通称《刘向新序》

72,司马迁{史记齐太世家

附记:本文在台湾彰化《古今艺文》季刊25卷1期发表时,易申(甲)名未定,现考知应为易甲传,出自西汉刘向[新序],论述相应略作修改。最近查得萍乡易氏家谱,记有易氏在殷商时为易氏部落,可佐证我推测易氏是由古时氏族名转化的。但该谱又以姜太公子灶,灶子南仲征犬戎有功,受周穆王封于易水,因而为易姓始祖,记载连续世系迄今127世以上。而[竹书纪年]有“帝乙三年戊辰(元前1108)王命南仲西拘昆夷城朔方。帝辛31年(前1071)西伯治兵于毕,得吕尚以为师”。显然不应是姜太公吕尚之前的南仲。宣王三年王命大夫仲征西戎。[中国通史]有周宣王(元前827-781)命尹吉甫,南仲等出军征伐俨狁,迫使俨狁远去。后淮夷叛周而犯江汉地区,宣王命穆公前往平定,又命南仲等率军沿淮东下,征伐徐国,迫使徐国服从周朝。据此,虽有南仲征战史实,还未查得南仲受封于易水,和他是姜太公后裔的确证史料。我初步认为,南仲为始连续记录世系迄今.,史料可贵,而殷商时由氏族名转成易姓在先,仍应视为易姓的起源,即令受封于易水得到证实,只是也因而姓易,两种姓源说或可统一,待考定南仲身份后,再另文补充和修正。

又[辞海]巳接受我的意见,否定易牙姓易,其缩印本易姓后注巳删去易牙,改作唐有易重,其它版本,再版时当更正。   宪武补记

上一页  [1] [2] [3] [4] [5] 

篇14:初中英语常考易错题

1.Japan is ________ the east of China.

A. in B. to C. on D. at

答案: B ( in 表示在范围里的, on表示紧挨着的; to 表示在范围以外的)

2.The postman shouted, “ Mr Green, here is a letter _______ you.”

A. to B. from C. for D. of

答案: C ( 选择A的同学要注意to 表示动作的方向, for表示有利益关系)

3.We can’t do it ________ your help.

A. with B. of

C. under D. without

答案: D. (选择C的同学要注意中文的干扰, 借助某人的帮助要用with,反之用without)

4.He hasn’t heard from his friend __________ last month.

A. since B. by the end of

C. for D. until

答案: A (选择B的同学要注意B选项为过去完成时的时间;选择C的同学要注意, for+时间段; 选择D的同学要注意不是not…until 句型。)

5.I didn’t buy the dictionary yesterday _________ my aunt would give me one.

A. until B. because

C. if D. before

答案: B (选择A的同学要注意语境)

6.I’m going to look for another job ________ the company offers me more money.

A. after B. unless

C. when D. for

答案: B ( 选择其它三项的同学要注意语境, 这里是指除非公司给我更多工资,否则我就要找其它工作.)

7.Don’t hurry. The bus won’t start___ everybody gets on.

A. since B. as

C. until D. when

答案: C (选择D的同学要注意前面是否定.)

8.Please show me _________ to send an e-mail, John. It’s the first time for me to do it.

A. how B. what

C. when D. where

答案:A (选择C的同学要注意认真看题,这里的time不是时间,而是指第一次)

9.You’ve passed the exam. I’m happy ______ you.

A. on B. at C. in D. for

答案:D (选择A的同学要注意记忆词组的准确性.)

10.I wonder ________ they finished so many different jobs in such a short time.

A. why B. how

C. when D. where

答案:B (选择A的同学要注意语境,这里指他们怎么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如此多的困难的工作.)

11.―― Do you speak English?

――Yes, I speak ________ a little English ______ some French.

A. neither, not B. both, or

C. either, or D. not only, but also

答案:D (选择C的同学要注意语境.)

12.______ the maths problem is difficult, I’ll try very hard to work it out.

A. Though B. When

C. Before D. After

答案:A (选择B的同学要注意语境.不能说当题目难的时候,我会努力算出它。)

13 .The accident took place _______ a cold February evening.

A. on B. in C. at D. for

答案:A (选择B的同学要注意,在特指的具体的早上、下午、晚上,不用in要用on。)

14.He turned ______ the radio because his father was asleep.

A. on B. down C. up D. over

答案:B (根据语境:他调低了收音机的音量,因为他的爸爸在睡觉。)

15.I don’t know the homework _______ today.

A. on B. in C. of D. for

答案:D (选择C的同学要注意of表示从属关系,要注意中文的干扰。)

16.―― Oh, it’s raining heavily.

―― Please don’t leave ________ it stops.

A. when B. after

C. since D. until

答案: D (考查not...until...结构。选择其它选项的同学要注意读懂句子, 只有把语境搞清楚才能答对问题。)

17.Jane said she would come here ________ 9:00 and 9:30 tomorrow morning.

A. from B. at

C. between D. around

答案: C (选择B的同学没有把体看完整; 选择A的同学没有注意到from…to…的搭配.)

篇15:初中英语常考易错题

1.Some people like to stay at home, but ________ like to go to the cinema.

A. another

B. other

C. others

D. other one

答案: C. (选择B的同学要牢记: some…., others….)

2.―― Is this your shoe?

―― Yes, but where is _________?

A. the other one

B. other one

C. another one

D. the others

答案: A. (选择C的同学要注意鞋是两只, another指的是三者或者三者以上。)

3.―― When shall we meet again next week?

―― _______ day is possible. It’s no problem with me.

A. Either

B. Neither

C. Every

D. Any

答案: D. (选择C的同学要注意every指的是每一天都见面, any指的是任何一天都可以,注意中文的干扰。)

4.Have you ever seen ________ big panda before?

A. a such

B. such a

C. so a

D. a so

答案: B (选择A的同学要注意词组记忆的准确性)

5.―― _______ do you write to your parents?

―― Once a month.

A. How long

B. How soon

C. How often

D. How far

答案: C. ( 选择A的同学要注意中文的干扰。由回答知道这里指的是写信的频率, 用how often表示。)

6.Robert has gone to _________ city and he’ll be back in a week.

A. other

B. the other

C. another

D. any other

答案:C (选择其它三项的同学要注意,这里没有说只有两座城市,因此不能用.)

7.―― A latest magazine, please.

――Only one left. Would you like to have ________?

A. it

B. one

C. this

D. that

答案:A (选择B的同学要注意这里指的是上一句中提到的那本杂志,不能用表示泛指的不定代词one,it指同类同物。 )

8.―― Which book would you like to borrow?

―― ________ of the two books is OK with me.

A. Either

B. Both

C. Any

D. None

答案:A (选择B的同学要注意 is 表示单数。)

9.He knows _________ English ________ French. But he’s very good at Japanese.

A. either; or

B. both; and

C. neither; nor

D. either; nor

答案:C (选择A和B的同学要注意语境,but表示转折。)

10.―― What do your parents do?

――One is a teacher; _________ is a driver.

A. other

B. another

C. the other

D. that one

答案: C (选择其它三个选项的同学要注意, one is …, the other is …的用法。)

11.Mrs. Lee teaches ________ math. We all like her.

A. we

B. us

C. our

D. ours

答案: B (选择C的同学要注意, teach +人+科目, 而不能用teach +某人的+ 科目)

12.There are many trees on ________ side of the street.

A. either

B. any

C. all

D. both

答案:A (选择D的同学要注意side为单数。选择B的同学要注意:街道只有两边,因此不能用any。)

13.________ is the population of the city?

A. How many

B. What

C. How many people

D. How much

答案:B (在问到人口是多少时,其实是在说“人口数是什么”,因此不能用A,要注意排除中文的干扰。)C

篇16:岳阳楼记易考句子翻译

岳阳楼记易考句子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翻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所有 荒废的事业都兴办 起来了。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翻译:我看那巴陵郡的优美的景色,全集中在洞庭这一个湖上。

3.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翻译:它衔接 远处的群山,吞纳 长江流水,水势浩大,广阔 无 边。

4.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翻译:早晨阳光明媚,晚上天色阴晦,景象变化万千。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翻译:这就是在岳阳楼上所见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6.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降职远调的官员和南来北往的诗人,多在这里会聚,他们观赏景物的心情,  莫非是 不同的吧?

7.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翻译:太阳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

8.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翻译: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忧谗言、害怕讥讽,满眼萧条,感慨到极点而十分悲伤的心情啊。

9.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翻译:至于说到春天和暖,阳光明媚,湖面上波澜不起,天色湖光上下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边。

10.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翻译:沙鸥时而飞翔,时而栖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香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翻译: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湖水波动时)湖面上浮动的月光跃动着金色,(湖水平静

时)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湖中的圆形的玉。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

1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翻译: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心胸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却,端着酒杯面对清风,(那种)无比喜悦的心情啊。

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翻译: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之人的思想感情,或许和上面两种人的心情不同。

1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他们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1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翻译:身处在高高的朝廷就为百姓担忧,身处僻远的江湖就为君王担忧。

16.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翻译: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17.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翻译: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

18.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篇17:易氏源流考辨

易氏源流考辨

要点  易氏得姓之说,曾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易牙雍氏,或魏国人受封食采于易水,因以易为姓等等说法。而易水自古属燕国,齐和魏人不可能在燕属易水食采。显然是荒谬无稽的牵附,均应予否定,经考证,易氏得姓,乃春秋以前,久居易水的某氏族(很可能是有易氏或有狄氏),始以易为姓,不一定有确定的始祖因食采于易水,才是合乎逻辑的,也有易氏家谱记载,易氏在殷商时为易氏部落,可作佐证,巳知最早的'远祖,是春秋楚惠王时的易甲。

湖北黄冈易氏,自宋理宗宝庆年间(1225-1227)迁自江西瑞昌。迄今子孙繁衍于鄂、豫、皖、赣、陕等省,成为鄂东大族之一。家谱中自唐初春先公起,世系连续记载九世至晚唐优公,此后本旁支的世系,记载更为完备。现存最早的谱序,为完公於宋哲宗元祜六年(1091)所撰(1)。其中云:“读谱旁见先儒传记”,且记有坟墓、迁徙,繁衍等资料,并有五世提头的格式。完公与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几近同时,故易氏谱实在欧、苏体例之前。且易氏谱后续也俱特色,方志学家和家谱学者武大王葆心教授1942年撰易氏谱序(2),称赞说:“独所见易氏之谱,自晚明便修纂有法,深知族谱为书,以史之一体,而寓有史之全体,杰然上踵马迁,屹立于黄茅白韦中,自成风气。…以一族之史,辟门启牖,上规国史,隐括国家史,用之社会史.俾族书开无限途径,于世系有表,于莹庙祀田迁徙有志有记,于族文献有三祖传为纪纲,又拓货殖等传所未备,而有孝友、忠义、文学、荣仕、高逸、方正、技勇、独行、勇行、素封诸列传,极纲罗之能事.又于诸史列女一目,析而为贤母节妇烈女三目,今之学者类该注意社会所构成,顾罕能提社会史之纲,以囊括吾民族之历史者,当推易氏谱例,可以使天下郡县诸族姓,均归纳于一族之社会,灿列于谱中.”由此可见易氏谱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具特色,优于其它家谱。

然而朝代更迭,战乱兵燹.致旧谱毁损残缺.黄冈易氏谱,还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明理公访求江西旧谱,几同再创修(66).虽然明万历戊子年(1588),之贞和霍冈二公合作续修,现只见其谱序(3)。可是明末清初,家谱又遭战乱毁损,“理公旧谱仅遗一卷于仓壁间”(67),致清顺治三年丙戍(1646)为鼎公再修纂时(4),竟未提之贞和霍冈之二修。自此以后相继续修,至1942年,合修达十二次(加之贞和霍冈之修实为十三届),计190卷,内容渐趋完善。近50年来,又当社会政治制度和观念极大改变,宗庙祖坟无存,而族众仍乐於集资,于1994年续成族谱,精装巨册(约余页),蔚为大观。可惜编校错误严重,既有前人以讹传讹,也有今人续增新错。为了探讨易氏族史,特查阅史籍,包括廿五史、各种词典、文集、年谱等,考证出一些疑点,籍以抛砖引玉,就教于知史者。

最近查得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是长沙易氏总支下的一个分支.该谱创修于康熙41年(1702),民国(1932)是其五修【5】.据称该谱来自晚唐状元易重之子,南唐(938-960年)雄州剌史易S(斌/贝,音yun晕)晚年所修。传至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又由释褐状元,礼部尚书易祓,“本易S(斌/贝)旧谱作庆源集,考受姓之源,世系悉加删订,存信阙疑,书为三册,分给长沙、吉州、袁州三部,是为绫谱”.而“宋宝祜年(1253-1258)吉州裔季平手书绫谱,藏吉水中华山玉真观神脏.(明)天启年(1620-1628)发之,绫如蠹蛀,尘封渍落,检录残余,颇徵世序。其生娶没厝未详,故亦不敢以某子详者注之.”【5】由此可见,无论是鄂或湘易氏家谱,均系检录残余,远祖记载模糊不清,是可理解的。

湘谱经过易S(斌/贝)和易祓两位博学的闻人纂修,对远祖闻人记其确定年代,比鄂(黄冈)谱较好。虽然其血缘世系不连续,只能看作时代年次的次序,可能基本体现了世系的次序,其史料价值是可信的。但至明代以后,其连续世系才有记载。而鄂谱自唐初春先公起,迄今世系记载连续而清楚,这在诸多姓氏中,也是难得的。但唐朝以前,只有若干易姓远祖和闻人的名字而巳。湘、鄂易氏同源一本是可肯定的,由北方迁江东,而长沙以前,叙述基本相同,此后的世系,似不同宗,但两谱又分别提到其前后一些同名的祖先,却未见确切的共祖和分支的记载,有待探源考定。现以此两种谱为基础,参考各种史籍词书,对易氏源流进行考证:

(甲)易氏受姓来源考辨

&

[1] [2] [3] [4] [5]

篇18:初中英语常考易错题

1. My father went to Shanghai yesterday. He ______ back in two weeks.

A. comes B. has come C. will come D. came

答案:C. (选择D的同学要注意in +时间段, 表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应用将来时。)

2. It's spring now. The students ________ trees these weeks. A. plant B. are planting C. will plant D. planted

答案:B.(选择A的同学要注意 these weeks 并不表示经常做某事,而是强调这几个星期同学们一直在种树。)

3. -______you _____ your book to the library?

- Yes. I returned it yesterday.

A. Did, return B. Have, returned C. Will, return D. Do, return

答案:B. ( 选择A的同学过分注意回答用了一般过去时,但在上一句中,并没有给出过去的时间,强调你现在是否还书了,应用现在完成时。)

4. -Must I finish it now? -No, you ________.

A. mustn't B. needn't C. can't D. shouldn't

答案:B.(选择A的同学要注意mustn't意思指不允许, needn't指的是不必要。)

5.Though it's cloudy now, it _________ get sunny later.

A. can B. may C. must D. need

答案:B.( 选C的同学要注意语境,这里强调过些时候也许会晴天,表示推测性。)

6. It is in the library, you _______ talk loudly.

A. may not B. can't C. needn't D. mustn't

答案:D.(选择B的同学要排除中文的干扰。can't表示不能够。)

7. If anyone wants to say something in class, you ___ put up your hands first.

A. must B. may C. should D. can

答案:A.(选择其他3个选项的同学要注意语境,anyone暗示出语气,表明是一个规定,而不是建议。)

8. -I called you last night but no one answered the phone.

-I ______ dinner with my friends in the restaurant.

A. have B. had C. was having D. have had

答案:C.(选择B和D的同学要注意分析语境。这里指我当时正和朋友在饭馆吃饭。)

9. If you have lost a library book, you have to ___it.

A. find out B. look after C. pay for D. take care

答案:C.(选择A的同学要注意词义辨析,find out表示查明真相。)

10. He will call me as soon as he _________ the city.

A. reaches B. reached C. will reach D. is reaching

答案:A.(选择其它选项的同学要注意主将从现。)

11. The pen _________ him ten yuan.

A. paid B. cost C. took D. spent

答案:B.(选择C的同学要注意took通常用在时间上;选择A和D的同学要注意,这里的主语是物品,因此不能用paid 和spent。)

12. The train _________ for twenty minutes.

A. left B. has left C. is leaving D. has been away

答案:D.(选择B的同学要注意,当用完成时表示持续动作时,要选择可持续动词,不要用瞬间动词。)

13.- How many books _____ they ______?

- Five. But they haven't finished reading even one.

A. did...borrow B. had...borrowed C. will...borrow D. do...borrow

答案:A.(选择B的同学要注意,这里只是问过去发生的一件事,并不是过去时间之前发生的。)

14. He ______ his bike so he has to walk there.

A. lost B. has lost C. had lost D. loses

答案:B.(选择A的同学注意句子并没出现两个时间点,因此要注意时态的前后一致。)

15.-Why did the policeman stop us?

-He told us not _______ so fast in this street.

A. drive B. driving C. to drive D. drove

答案:C.(这里考查的是tell sb. not to do sth.句型。)

篇19:易氏源流考辨

湖北黄冈易氏,自宋理宗宝庆年间(1225-1227)迁自江西瑞昌。迄今子孙繁衍于鄂、豫、皖、赣、陕等省,成为鄂东大族之一。家谱中自唐初春先公起,世系连续记载九世至晚唐优公,此后本旁支的世系,记载更为完备。现存最早的谱序,为完公於宋哲宗元祜六年(1091)所撰(1)。其中云:“读谱旁见先儒传记”,且记有坟墓、迁徙,繁衍等资料,并有五世提头的格式。完公与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几近同时,故易氏谱实在欧、苏体例之前。且易氏谱后续也俱特色,方志学家和家谱学者武大王葆心教授1942年撰易氏谱序(2),称赞说:“独所见易氏之谱,自晚明便修纂有法,深知族谱为书,以史之一体,而寓有史之全体,杰然上踵马迁,屹立于黄茅白韦中,自成风气。…以一族之史,辟门启牖,上规国史,隐括国家史,用之社会史.俾族书开无限途径,于世系有表,于莹庙祀田迁徙有志有记,于族文献有三祖传为纪纲,又拓货殖等传所未备,而有孝友、忠义、文学、荣仕、高逸、方正、技勇、独行、勇行、素封诸列传,极纲罗之能事.又于诸史列女一目,析而为贤母节妇烈女三目,今之学者类该注意社会所构成,顾罕能提社会史之纲,以囊括吾民族之历史者,当推易氏谱例,可以使天下郡县诸族姓,均归纳于一族之社会,灿列于谱中.”由此可见易氏谱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具特色,优于其它家谱。

然而朝代更迭,战乱兵燹.致旧谱毁损残缺.黄冈易氏谱,还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明理公访求江西旧谱,几同再创修(66).虽然明万历戊子年(1588),之贞和霍冈二公合作续修,现只见其谱序(3)。可是明末清初,家谱又遭战乱毁损,“理公旧谱仅遗一卷于仓壁间”(67),致清顺治三年丙戍(1646)为鼎公再修纂时(4),竟未提之贞和霍冈之二修。自此以后相继续修,至1942年,合修达十二次(加之贞和霍冈之修实为十三届),计190卷,内容渐趋完善。近50年来,又当社会政治制度和观念极大改变,宗庙祖坟无存,而族众仍乐於集资,于1994年续成族谱,精装巨册(约余页),蔚为大观。可惜编校错误严重,既有前人以讹传讹,也有今人续增新错。为了探讨易氏族史,特查阅史籍,包括廿五史、各种词典、文集、年谱等,考证出一些疑点,籍以抛砖引玉,就教于知史者。

最近查得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是长沙易氏总支下的一个分支.该谱创修于康熙41年(1702),民国(1932)是其五修【5】.据称该谱来自晚唐状元易重之子,南唐(938-960年)雄州剌史易赟(斌/贝,音yun晕)晚年所修。传至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又由释褐状元,礼部尚书易祓,“本易赟(斌/贝)旧谱作庆源集,考受姓之源,世系悉加删订,存信阙疑,书为三册,分给长沙、吉州、袁州三部,是为绫谱”.而“宋宝祜年(1253-1258)吉州裔季平手书绫谱,藏吉水中华山玉真观神脏.(明)天启年(1620-1628)发之,绫如蠹蛀,尘封渍落,检录残余,颇徵世序。其生娶没厝未详,故亦不敢以某子详者注之.”【5】由此可见,无论是鄂或湘易氏家谱,均系检录残余,远祖记载模糊不清,是可理解的。

湘谱经过易赟(斌/贝)和易祓两位博学的闻人纂修,对远祖闻人记其确定年代,比鄂(黄冈)谱较好。虽然其血缘世系不连续,只能看作时代年次的次序,可能基本体现了世系的次序,其史料价值是可信的。但至明代以后,其连续世系才有记载。而鄂谱自唐初春先公起,迄今世系记载连续而清楚,这在诸多姓氏中,也是难得的。但唐朝以前,只有若干易姓远祖和闻人的名字而巳。湘、鄂易氏同源一本是可肯定的,由北方迁江东,而长沙以前,叙述基本相同,此后的世系,似不同宗,但两谱又分别提到其前后一些同名的祖先,却未见确切的共祖和分支的记载,有待探源考定。现以此两种谱为基础,参考各种史籍词书,对易氏源流进行考证:

篇20:易氏源流考辨

易姓来源之说有四:姓氏专著《辞海》等典籍的说法(8--26):

1) “左传齐大夫易牙(雍巫)之后”.最早见于《元和姓纂》(6).有的书则说齐桓公宠幸嬖臣雍巫字牙,称易牙(一作狄牙),食采于易(水),故其后人以易为姓.更由此推而有“雍乃易本姓也”,或易出于雍,它与易牙之后的说法,实质相同(8--26)。

2) “太公后有易氏”,最早见于《卢若虚集》(7),即姜太公尚(吕尚)之后(17)。

而易氏谱中对易牙为祖之说,有肯定和否定的矛盾存在。更主要认为:

3) 战国时魏易恺为受姓始祖.并有追远推及魏之先祖毕万为祖的。而有“易氏之先与魏同姓”说。

4)“受姓自燕”说等等。

这些说法,都认为是战国时某始祖食采于易水,因以易地为姓,且多列举闻人“楚有易申著节义,魏有易恺刺雍州(一误作荆州),晋有易雄宰舂陵,…”,还提及郡望太原郡和济阳郡,易氏因地以济阳堂为堂号。考太原郡秦置,治所晋阳。济阳郡,晋惠帝时置,今兰考附近。可能为两不同时期的郡望(27)。

最近查得《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5),其中有易甲传,说是考自周圣楷著《楚宝》和萧智汉纂辑《历代名贤列女氏姓谱》(68,69),并说据宋易祓绫谱,始修于康熙41年,而氏姓谱为乾隆年版,必为后者取材前者。其文曰:

甲公楚人,黄帝之后。其先有食采於易水者,因以易为氏。公赋性劲爽,乡里有义士之目。白公胜闻而慕之,愿纳交焉。及胜将弑惠王及子西,欲得公助(欲得易申),陈士勒兵以示曰:“与我,无患不富贵;不吾与,则此是也.”公(易甲)笑曰:”子常言吾义矣,今忘之乎?立得天下,不义,吾不取也。威吾以兵,不义,吾不从也.今子将弑子之君,而使吾(我)从子,非吾前义也。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忍为也。子行子之威,则吾亦得明吾义也。逆子以兵争也,应子以声鄙也。吾闻士立义不争,行死不鄙。”拱而待兵,颜色不变.遂遇害。IBu001Au0002T1=jBu0019u0011fu0005I4u0003B|u001D)J.en=,u0003fu0001~U=7HRTg|u000E行政管理论文8u0010![=^? 9xhK]sb6.grg!u001DB@UbrPi|

斜宋体字为易氏谱有,而《氏姓谱》(68)缺,括号内为二者不同处,《氏姓谱》篇首作甲公,中又作欲得易申,内容基本相同。而许多姓氏词书和其它易氏家谱,有“楚有易申著节义,魏有易恺剌雍州,晋有易雄宰舂陵”句,则究竟是易甲呢?还是易申呢?虽未找到明末清初,以搜罗楚地古今传人逸事闻名的湘潭人周圣楷著{楚宝}(共45卷)予以佐证,但查到更早而可信的,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著[新序](编入[四库全书]经部儒家类),或通称[刘向新序],在其义勇第八章中有:论文易氏源流考辨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楚太子建以费无极之谮见逐。建有子曰胜,在外,子西召胜,使治白,号曰白公。胜怨楚逐其父,将弒惠王及子西,欲得易甲,陈士勒兵,以示易甲曰:“与我,无患不富贵;不吾与,则此是也。易甲笑曰:“尝言吾义矣,吾子忘之乎?立得天下,不义,吾不敢也;威吾以兵,不义,吾不从也.今子将弒子之君,而使我从子,非吾前义也.子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忍为也.子行子之威,则吾亦得明吾义也.逆子以兵争也,应子以声鄙也,吾闻士立义不争,行死不鄙,拱而待兵.颜色不变也。”

显然前面两种谱中的.易甲传,实来自[刘向新序]。由此则史籍中 “楚有易申著节义”句有误,应为“楚有易甲著节义。”这个史料很重要,它说明易姓历史悠久,在春秋楚惠王(前488-前432)以前,巳有易姓。这足以驳斥所谓春秋战国时齐国的易牙,或魏国的易恺等,始封于燕国的易水的谬论。它也表明易甲有相当的势力和社会地位,不然白公胜就不会联络他举事弑君,也许还隐含着当时在楚国,巳有易甲为代表的易姓氏族,且是兴望的。故还不能说,后来汉代由山西南迁江东,而湘、赣、鄂,我们这一支易氏是最早南迁的。释褐状元易祓纂修,而传下的绫谱,也只说易甲是最早的远祖,浑说“易氏之先有食采于易水者,因以易为氏”.表明若有食采于易之事,也应在春秋时易甲公之前.决不会在其后的战国时,齐或魏国人再始受姓。

再从历史地理来分析.《周礼.职方》:“并州,其浸涞、易”,《国策.燕策》:“苏秦曰,燕南有滹沱、易水,燕太子丹送荆柯易水之上”.这些都是较早出现易水的名字,其始得名可能更远.据《中国通史》(28)说:“古时殷人与娀(女戎)狄人曾杂居易水以北地区,且有通婚,据《商颂》,这玄鸟遗下之卵,为有娀氏女(姓娀名狄)简狄氏吞食,产子名契.易水原为有易氏居地,契的后人王亥在易水游牧,为有易氏酋长所杀.后王亥之子上甲,又杀死该酋长,占领了有易氏居地.有易氏即有狄氏,狄与易同音通用字(王国维说).现在易水地区发掘出许多墓葬铜器等文物,证明该地在殷商时期属故燕,也证明周以后的燕国,是在故燕的基础上建立的”.该地既然早为有易氏居地,推测易水很可能就因有易氏而名.而易州(县),则为隋开皇元年(581),因易水始改涿郡为易州(县).故易氏得姓当因易水,而非因未名之易州.该地即今河北省易县.在春秋战国以前属燕国,曾为燕国的下都,易王之名,也可能与易水有关.而齐国在今山东西北部.据《史记.燕昭公世家》只有燕易王(前332-321年)和燕王哙(前320-3)时,燕受齐侵拢。前3齐大胜,占领过一些燕地,至昭王廿八年(前284),燕打败齐国(29),收复失地.仅短短30多年,易水可能曾为齐占领,动荡未稳. 齐人及其后裔不可能在易水食采或久居而得姓.而在此前300多年的齐桓公当政(前685-643年)时,燕国更不可能让齐易牙在其易水食采了.易谱有一序(30)说:“雍乃易本姓也,方访自姬之雍伯嗣也,周掌堤防,正诸水分任,雍氏记戴详于周礼.”.按《周礼》“雍人 掌沟渎浍池之禁,…”这只是说职掌农用水和渔猎等事,与易水和受姓并无关系.再者,有的书上说,齐桓公的宠臣雍巫,善知味,致人们以易牙称之,意为改易牙齿,美味也,类似今人称“加餐”为“打牙祭”之意, 后竟为其字.有的书则硬将雍巫扯作受封食采于易水,而称易牙等等,显系荒唐自园其说的随意附会.由此可结论:齐国的易牙或雍人,因居易水,而以易为姓的说法,都可以否定,据此或可看出其牵强附会的痕迹:将易氏附会为易牙之后,再由名字而认其本名雍巫,再推及雍姓,雍为易本姓,更由齐桓公第六妃生子名雍(72),推以为“太公后有易氏”.暂存疑。

篇21:高考易考成语总结

成都十二中学语文组  雷声

(按音序复习,每天五个。不要高兴,还有更精彩的。leimn@263.net)

哀而不伤:哀,悲哀;伤,妨害。原来指悲伤不至于使人伤害身心。后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也比喻做事情适中,没有过与不及之处。

哀鸿遍野: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流离失所的农民。比喻残酷统治下到处都是呻吟呼号的农民。

安时处顺: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满足于现状。

安土重迁:重迁,把搬迁看得很重。在家乡住惯了,不愿轻易迁移。形容留恋故土。

爱屋及乌:因为爱那个人,而连带爱护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比喻因为喜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跟他有关的人或物。

安步当车:安,安详,不慌不忙;步,行行;当,当作。古代贵族出外都要乘车,因此用安步当车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在多用于表示不乘车而从容步行。

安贫乐道:安贫,安于贫困;乐道,以守道为乐。处于贫困境地,仍以守道为乐。这是儒家提倡的态度。

安身立命: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安之若素:安,心安;之,文言代词,代人或事;素,平常。对困窘的遭遇毫不在意,心情平静得跟往常一样。现在也指对错误的言论和行为不闻不问,听之任之。(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按部就班:部、班,就是门类、秩序;就,归于。原来指写文章结构安排得当,造句、选词合乎规范。现在指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做事。有时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闯劲。

按图索骥:索,寻找;骥,好马。原来比喻办事拘泥于教条,现在也指照线索去寻找事物。

暗渡陈仓:指称作战时在正面迷惑敌人,在侧面突然袭击的策略;还用以比喻暗中进行的活动(多指男女间不正常的行径)

黯然销魂:黯然,心情沮丧的样子,销魂,灵魂离开了躯壳。心情沮丧得好象失去了灵魂。形容极度的悲伤或愁苦。

嗷嗷待哺:嗷嗷,哀鸣声;待,等待;哺,喂养。形容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多用于形容天灾人祸人民群众受饿的惨状。

百身何赎:百身,意为死一百次;何,怎么;赎,抵罪。意思为自身死一百次也换不过来。比喻对死者极其沉痛的哀悼。

白驹过隙:白驹,原来指骏马,后来指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飞快,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见于《庄子知北游》)。

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小官,专给帝王述说街谈巷议、风俗故事,后来称小说为稗官;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泛称记载逸闻琐事的作品为稗官野史。

百无聊赖:聊赖,依赖,精神上的依托。后来表示思想情感没有依托,精神空虚无聊。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原指马陆这种虫子被切断致死后仍然蠕动的现象(《本草纲目马陆》:弘景曰:‘此虫甚多,寸寸断之,亦便寸行。故《鲁连子》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现用来比喻人或集团虽已失败,但其势力和影响依然存在(多含贬义)。

班荆道故:班,铺开;荆,黄荆,一种灌木;道,谈说;故,过去的事情。用黄荆铺地,坐在上面谈过去的事情。形容朋友途中相遇,共话旧情。

抱残守缺:抱,坚持不放。守住陈旧、残破的东西,不肯放弃。原来比喻泥古守旧,现在比喻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

抱薪救火:薪,柴。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灾害,反而使灾害扩大。

暴虎冯河:暴虎,徒手搏虎;冯河,徒步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

暴戾恣睢:暴戾,凶狠残暴;恣睢,放纵,任意干坏事。(注意读音)

暴殄天物: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草木、鸟兽等。原来指灭绝各种自然生物,后来泛指任意损害、糟蹋物品。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百尺竿头,百尺高的竿子,佛教用以比喻道行修养到极高的境界。后来泛用以鼓励人们不要满足于取得的成就,还要继续努力,不断前进。

坂上走丸:坂,斜坡;走,快跑,指很快的滚动;丸,弹丸。形容形势发展很快,就象斜坡上滚弹丸一样。

鞭辟入里: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意思是要学得切实。现在多用于形容言辞或文章的道理很深刻、透彻。辟,读bi(四声)

陈言务去:陈言,陈旧的言辞;务,务必,一定。陈旧的言辞一定要去掉,多指写作时排除陈旧的东西,努力创新。

毕其功于一役:毕,尽,完成。一次战役就完全成功或一下子把几项任务都完成了。

闭门造车:原来是按同意规格,关起门来造车子,用起来自然合辙。后人反其意用之,比喻不问客观实际,不进行调查研究,单凭主观想象处理问题。

敝帚千金:敝,破旧。自家的一把破扫帚,却把它看得价值千金。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非常珍视。注意“敝”的写法。

筚路蓝缕: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后来形容创业的艰辛。

别出机杼:机杼,织布机,这里比喻作文的命意构思。比喻写作不因袭前人,开辟新路。

表里山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比喻地势险要。

不逞之徒:不逞,不如意,欲望没能满足。以后就称犯法或捣乱闹事的人为不逞之徒。

不齿于人类:齿,并列。

不经之谈:经,通常的道理;不经,不合道理。形容荒唐无根据的话。

不孚众望:孚,信服。没有使群众(众望)信服。

不刊之论:刊,消除,删改。形容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不速之客:速,邀请。没有经过邀请而突然到来的客人,指意想不到的客人。

不肖子孙:不肖,不像,不贤。指不能继承祖、父事业或违背祖、父遗志的子孙。Xiao4

不一而足:足,充足,足够。意思是不能因其一件事而满足。后来指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不止一件或不止出现一次。

不虞之事:虞,预料。没有料想到的事。

不容置喙:置,安放;喙,嘴。不许插嘴。(Hui4)

不胫而走:胫,小腿;走,快跑。没有腿而跑得很快。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的传播、流行。

不修边幅:边幅,本指布帛的边缘,比喻仪表、衣着、生活作风。原来形容为人不拘小节,后来也形容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

不易之论:易,更改。完全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

不足为训:训,法则。不值得作为遵循或效法的法则。

步人后尘:后尘,走路时后面扬起的尘土。跟在别人后面走。比喻追随、模仿别人,走上别人走过的老路。

不稂不莠:稂,狼尾草;莠,狗尾草。稂莠都是同谷子很相似的野草。比喻不成材或没有出息。稂Lang   莠 you

惨淡经营:惨淡,费尽心思;经营,谋划并从事某项事情。形容费尽心思于谋划和从事某项事情。

沧海横流:沧海,指大海;横流,指水向四方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沧海桑田:大海变作桑田,桑田变作大海。比喻世界变化很大。

草菅人命:草菅,野草。把人命看得跟野草一样。指反动统治阶级轻视人命,任意杀戮。

城下之盟:因敌人兵临城下,而被迫签定的屈辱性的条约。

尝鼎一脔:品尝鼎锅中的一块肉就可以推知整锅的食物的滋味。比喻根据部分可以推知全体。

出类拔萃:出,超过;类,同类;拔,超出,萃,草丛生的样子。形容品德、才能超出一般的人。

从善如登:表示做好事很不容易。

差强人意:差,稍微,比较;强,振奋。原来指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在表示大体上能够使人满意。

沧海一粟:大海中的一粒谷子,表示非常的渺小。

沧海遗珠: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者所遗漏。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

蟾宫折桂:蟾宫,月宫;折桂,指人考中进士。旧时指人登科。

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殃,灾祸;池,护城河。比喻无缘无故受连累。

良莠不齐:良,善良,指好人;莠,恶草,比喻坏人。指好人坏人都有,夹杂在一起。(莠:狗尾草,比喻品质坏的人)。

诚惶诚恐:惶,害怕。原来是封建臣子对君王上奏的套语,表示尊敬、服从,又恐惧不安。现在用来形容尊敬、服从或不安的样子。带有贬义。

魑魅魍魉:传说中的妖怪,现在用来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Chimeiwangliang 1433(声调)

充耳不闻:充,堵塞。塞住耳朵不听。形容存心不听别人的话。

抽薪止沸:抽去锅下的柴草来停止锅里开水的沸腾,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釜底抽薪(扬汤止沸:比喻方法不彻底。)

出水芙蓉:原来比喻诗歌写得清新,后来比喻女性的美丽。

晨钟暮鼓:寺院里早晚用来报时的钟鼓。后用来形容僧尼孤寂的生活,也用来比喻让人警醒的语言。

础润知雨:屋的基石。看到基石湿润就知道要下雨。比喻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有征兆的。

吹毛求疵:求,寻找;疵,小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错误。

春风化雨:能长养万物的风和雨。后用来指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也常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

春秋笔法:孔丘修订《春秋》语句中含有褒贬。后人就指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蹉跎岁月:蹉跎,时间白白过去。形容虚度光阴。

错彩镂金:错,涂饰;镂,刻。涂绘五彩,雕刻金银,装饰的十分工丽。形容文学作品词汇绚烂。

大而无当:虽然很大,但不实用。

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引申为见识广博。指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的人。

大放厥词:厥,其,代词,他的。现在指大发议论,多是贬义。

椎心泣血:椎心,捶打胸脯;泣血,悲切得哭不出声音,就象眼睛中要流泪一样。形容悲痛到了极点。读音chui2

唇齿相依:嘴唇和牙齿互相依靠,不能离开。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唇亡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厉害共同。

大腹便便:腹,肚子;便便,肥大的样子。肚子肥大,多形容孕妇和剥削者。

大相径庭:劲挺,相差很大。形容彼此相去很远。

大巧若拙。真正灵巧的人,不自己炫耀,表面好象很笨拙。读音zhuo1

待价而沽:沽,出卖。等待高价出售。旧时比喻某些人等待时机出来作官。

戴月披星:形容早出晚归,也形容不分昼夜地走路或在野外辛勤的劳作。

箪食壶浆:箪,古代盛饭的竹器;食,食物。古时候老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老欢迎他们所拥护的军队。后来用此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读音si4

箪食瓢饮:一箪的食物,一瓢的饮料。古代指贫苦的生活。读音si4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高深的地步。也写作升堂入室。

得陇望蜀:比喻人贪得无厌,得到了这个,还想那个。

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极其分明,透彻深刻,就像看火一样。

大快人心:使人们的心里非常痛快。常用以指坏人坏事受到应得的惩罚或打击。

殚精竭虑:耗尽精力,费尽心思。竭,用尽;虑,思索。

等量齐观:等,同等;齐,一样地。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

多事之秋:秋,年岁,时候。事变很多的时期。形容国家不安定。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惧的声音。原来形容说话伤人,令人难受。现在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也指形势发展很快,促使人努力赶上。

咄咄怪事:咄咄,叹词,表示惊诧。用来形容使人惊讶的怪事。

豆蔻年华:旧时指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东施效颦:比喻不知道别人好在哪里,自己又没有条件而胡乱去学。

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道貌岸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外貌;岸然,严肃不易接近的样子。形容外貌严肃正经。现多用贬义。

断鹤续凫:截短鹤的长腿,续接野鸭的短腿。比喻强行违反自然规律办事。

道路以目:旧时形容社会的黑暗和同志者的暴虐。

尔虞我诈:尔,你;虞,欺骗;你欺骗我,我欺骗你。彼此互相玩弄手段。

耳鬓厮磨:鬓,面颊两边的头发;厮,互相。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指小儿女的相爱。

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

耳濡目染:濡,沾湿;染,浸渍。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指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耳提面命:不但当面指教,而且揪着耳朵叮嘱,希望他永不忘记。形容教诲殷切。

发愤图强:发愤,下定决心努力。图,谋求。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强盛。

发聋振聩:聩,耳聋。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也作振聋发聩。

发指眦裂:发指,头发向上直竖;眦裂,眼眶睁得开裂。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翻然(幡然)悔悟:翻(幡)然,大转变的样子。形容很快悔改醒悟。

翻云覆雨:比喻耍手段,弄权术,反复无常。

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

方兴未艾:方,正在;兴,兴起;艾,停止。事物正在发展,没有停止。多形容形势或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防微杜渐:微,细小,指事物的苗头;杜,杜绝,堵塞;渐,事物的开端。在坏思想、坏事物刚冒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使其发展。

匪夷所思:匪,不是;夷,平常。原来指一般人想不到的人。后来指思想离奇。

凤毛麟角:凤凰的毛、麒麟的角。比喻罕见而珍贵的人才或事物。

[高考易考成语归纳总结]

篇22:护士资格考试易考考点

护士资格考试易考考点

1、最能反映小儿体格生长,营养状况的指标是什么?

体重。

2、闭经的分类有哪些?

分为下丘脑、垂体、卵巢和子宫性闭经4类。

3、雌激素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1)促进卵泡及子宫发育;使子宫内膜增生;增强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2)增加输卵管上皮细胞的.活动。

(3)促进阴道上皮的增生、角化,使细胞内糖原增加。

(4)促进乳腺管增生。

(5)促进体内水钠潴留。

(6)促进骨中钙质沉着。

4、Apgar评分的判断项目包括哪些?

呼吸、心率、肌张力、喉反射、皮肤颜色。

5、婴儿在几个月会咿呀发音?

3~4个月。

6、结核菌素试验经72小时阳性时测皮肤硬结直径为多少?

10~19mm。

7、婴儿在几个月会叫爸爸、妈妈?

7~8个月。

8、继发性闭经是指月经初潮后,因某种病理性原因停经多久?

6个月以上。

9、结核菌素试验经72小时阴性时测皮肤硬结直径为多少?

<5mm。

10、抢救新生儿窒息的首要护理措施是什么?

保证呼吸道通畅。

篇23:高一语文期末易考作文

人生是一种体会,是一种伟岸,更是一种品味。

人生在世,没有人能逃脱失败的经历,天才也不例外,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被世界公认是对现代电影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同样也有失败的记忆。

人之所以快乐,不是因为站在原地等待,而是善于寻找,即使失去一切,仍然应该保持好心情。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每一样事物都因为存在而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如果因为错过太阳而悔恨,那么连满天星光也要失去。

李清照,她是一个“一帘幽梦无人近,千古情人独其痴”的女人,身世悲凉的女子。十六岁嫁入赵家,谁知夫婿赵明诚让这位如水的女子独守空房,度日如年。不禁发出“怎一个愁字了得”之感。做最后的执着,用哀婉苍凉的笔调记下了国家的哀败。在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悲苦后,她重新认识自我,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巧集《金碌》泪洒《漱玉词》,这就是李易安的人生,这也是一种体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徐志摩所作的《再别康桥》作为作者,他成功了。他的文字不同于那些美丽的词句,自心灵深处的,是他心路的历程,他的文字是美的,像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的文字也是深刻的,只有痴于文学,醉于文学的人才能走得进他的内心世界。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就是徐志摩的人生,这是一种伟岸。

曾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责任:他与她从小就是好朋友,一次她问他,责任是什么?可他回答不出来……月老为他俩牵了红绳,新婚之夜,她又问他责任是什么?可他同样回答不出来……她很不幸,在他们儿女成群时得了不治之症。她又问责任是什么?最后他说:“我想了一生,现在总算明白了,责任就是我为你修筑通向安全的隧道;责任就是用我的身体为你而筑成遮风挡雨的港口。”最后她微笑离去了,她的一生是追问,而他的一生对她提问的思考,这是一种品味。

人生需要慢慢去体会,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真谛。

篇24:高一语文期末易考作文

命运是你的对手,棋盘是你人生的舞台,而你就是那个下棋的人。

悔棋不断,说明你的人生很荒芜,活着也很累。每步棋,等同为自己做的每一个抉择,哪怕只是拱一下小兵,也不能贸然行事,子落不回是关键呀。跟自己的人生悔棋,你必定会遭遇悔棋的代价,因为评判是公正和严明的,包括着社会的言论和法制,老在错误之后的代价里轮回着,又怎能享受美好的人生呐,犹如不会下棋的人却把自己困在棋局中一样的可悲。

棋盘里寸土必争者,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顾大局,谋大事者,应不以一子一地为重,以最终胜出为目的,这就是生活中常说的远见,而前者或许就是那鼠目寸光,却又屡战屡败的庸才。生活中的庸才常会自问自己,“为什么就没想到,而他就想到了”,在懊恼不断的同时,仍然不知何故,直感老天爷偏心,祖宗的山坟葬错了地方,实感好笑。庸才一般不知道自己是可笑的,也不知道正是他们不断的“努力”铸就了别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下棋亦忌恋战。有些事,大局既已无望了,宜速放弃,另谋出路,不可空耗自己,不可空耗一生。就如想和做是两码事,若在作家的圈子里长期出不了作品,不如改行干点别的,找一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无谓的坚持,再坚持就是虚荣了,量力而为,哪怕降低自己的身份,只要能发挥所长,就能创造更大的成就,也能找到自己的另一片天空。

人生需要利落,棋盘上的大家能置己于胜败之外,敢于赞叹别人的高章,也敢于指点对方的不足,充分享受其中精彩的过程。而体现人生价值的高低也在于此道,遇事大度者总能给予他人美的人格感召,对人真诚者方能领略情感上的真挚。为人处世斤斤计较者,哪怕拥有再多物质上的财富,也肯定不能拥有别人真诚的爱戴和拥护。缺乏心灵上的富有,就如抱着金子睡觉,只有更多的压力,没有丝毫的温馨,永远孤独。

人生无常,时而惊雷,时而冷雨,就如没有棋谱的对弈一样,永远变幻莫测。虽今时,万民都在享受着太平的年代,但也应时刻提高警惕,临场应变未知的变数,切莫等到灾难来临,方知亡羊补牢,为时已晚!草原上不就因为没有了狼群的威胁,马匹才会在安逸中变得越来越软弱,没有了烈性,千里马又何在呢?

篇25:高二下册语文易考作文

高二下册语文易考作文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朋友,你喜欢读书吗?书,拉近了时间的距离,缩短了地域的间隔;书,使您畅游千山万水,鸟瞰古今中外;书,伴您踏上理想的征途,人生从此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人为什么要读书?如果没有书,世界将会怎样?回望巍巍中华五千年,有多少文人政客对书籍情有独钟,对于读书,他们又有多么热烈的情怀:还记得那一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吗?这一声呼喊留给后代几多震撼,几多警觉?他告诉我们,书是人性的净化器,给人心灵涤荡,使人大彻大悟。因此,无论从民族进步还是民族发展的角度来说,都应该提倡读书。

名人给我力量,名书伴我成长,人类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与智慧,在知识的彼岸等待着我们,等待我们去采撷去吸收。而到达彼岸的航船就是读书。《中学生百科全书》正是我们的'无二选择!这本书体现在这样的理念:对于中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全面的。负担祖国未来的中学生,不仅要是知识丰富?全面发展的人,也要是了解社会?善于处世的人,更要是思想活跃?领先潮流的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拥有了《中学生百科全书》,就如是具备了这些能力,接受了时代的挑战!

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宠幸女色,使民不聊生让我不寒而栗;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铭记,只要心存真情,人格将永具魅力;孙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激励着千千万万的爱国者,使中国民主革命在他的指引下,进入了一个新高潮;“一国两制”方针如何使港澳回到了祖国……这本书都展现的淋漓尽致!我在这本在书中目睹了黄河的九曲喷薄,见证了长城的雄伟逶拖,领略了金字塔的庄严神秘……

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灿烂文明中,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芳醇;在《人权宣言》的基本理念中,我懂得了人类生而平等;在马克思主义的陶冶下,我看到了时代的变换与发展;在尼克松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中,我理解到了交往可以改变历史……我居高临下,历史长河里的点点滴滴尽收眼底,人类社会的每一寸足迹在这本书中一览无余!

我读《中学生百科全书》,感受到了宇宙空间的广袤无垠,地球的富丽缭绕,对中外地理也通晓了一二,这些无偿不是得益于这本书的系统的介绍,图文并茂,使我双手捧着她不得不自主的翻阅起来!有了他增厂了知识,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生活,还有什么理由不选择她呢?

孤独时,书是益友;郁闷时,书是敞开的窗扉;阴霾时,书是灿烂的阳光;意冷时,书是熊熊的火焰……《中学生百科全书》使我与书中的人物进行了心灵的交流,受到了真善美的熏陶。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阳光下的年轻一代,我们更应该努力丰满自己的羽翼。我们知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以书作垫脚石,我们可以攀得更高!《中学生百科全书》在培养中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方面,做出了新的有益尝试。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朋友们,请以审视的目光阅读这本书,与她为友,以她为鉴,让一缕书香伴你我同行!让《中学生百科全书》伴我们成长!

初二易考作文600字

初中英语易考作文

初一易考作文

小学六年级最易考的数学题型

高三生物学易考的知识点总结

普通话易考的朗读范文

英语:优化中考复习做好最后冲刺

考试前口号

如何安排好初级考试复习

《常羊学射》阅读答案及原文

初中易考作文
《初中易考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易考作文(精选25篇)】相关文章:

高二月考英语作文2023-02-10

考研冲刺复习计划应该怎么制定2022-05-07

高一考的语文作文2024-05-16

小升初一般考什么作文2023-07-21

九年级月考作文考啥精选2023-05-21

高考文科数学复习计划2022-06-08

考试前的励志口号 考试激励的励志口号语录2023-12-30

高三学年数学考试主要考的知识点2022-04-29

且战且走成语2023-11-29

各省高考文科状元学习方法202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