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知识点总结(锦集17篇)由网友“dedededede”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观潮》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观潮》知识点总结
《观潮》知识点总结
观潮
南宋 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4;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7。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
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最盛(的时候)。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看上去)几乎只有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粗细;不久,潮水渐渐近了,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乘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色的烟雾四面腾空而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却连一条船的踪迹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游泳的'吴中健儿,都披头散发,浑身画着花纹,手里拿着用丝绸缝制的十面大彩旗,争相奋力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沉浮,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首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几倍。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词语解析】
1.浙江:就是钱塘江。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3.方其远出海门:当潮从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代词,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
4.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
5.既而:不久。
6.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
7.沃日(wò rì):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冲荡。
8.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9.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岁,年。京尹,京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
10.艨艟(méng chōng):战船。
11.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
12.乘骑(chéng 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
13.略不相睹:彼此一点也看不见。睹,看。
14.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
15.一舸无迹(yì gě wú jì):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
16.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
17.逝:去,往。
18.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擅于泅水的吴地健儿。吴地即今江苏、浙江一带。因春秋时为吴国之地,故称。善,善于。泅,游泳、浮水(可不翻译)
19.披发文(wén)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文,动词,画着文彩。
20.溯(sù)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溯,逆流而上。而,表修饰。
21.鲸波万仞(rèn):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
22.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23.江干(gān):江岸。
24.珠翠(cuì)罗绮(qǐ)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
25.倍穹(qióng):(价钱)加倍的高。穹,动词,高;倍,形容词,指很多倍。
26.而僦(jiù)赁(lìn)看幕: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而,表转折。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
27.虽席地不容间也: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容。许,使。间(jiān)空间。虽,即使。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2]
【其余解释】
伟:雄伟。
观:景观。
为:是。
既而:不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是也:指这样的景象。
教阅:教练、检阅(可不翻译)。
于:在。
如:好像
履(lǚ):动词,踩。
倏尔(shū ěr):忽然。
崩山:山倒塌。
篇2:《观潮》知识点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下流入杭州湾。钱塘江大潮之所以特别宏伟,是因为钱塘江的出海口地形特殊。出海口宽达上百公里,到了澉浦,收缩到二十公里,而到了盐官镇附近,江道又猛收到三公里左右,因此,外宽内窄,呈喇叭形。海潮来时,以每秒十米的流速,簇拥着大量的海水向江内推进。由于里边江道突然变窄,所以大量潮水被两岸夹住;又加上这一带河床高低悬殊也很大,从而向东流的江水冲击着由东向西涌来的潮水,前浪叠后浪,互相拥挤、堆积,进到盐官镇时江道最窄,形成最高峰。于是激起一道数米高的白浪水墙,形成闻名中外的天下奇观。每年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日,正是观潮的最好时候,所以人们竞相前往海宁观潮。
篇3:《观潮》知识点
横卧:横躺着。本课指钱塘江横现在人们眼前。
屹立:高耸地直立着。
横贯:横向贯穿。本课指钱塘江潮头从这岸到那岸横着通过去。
余波:指大潮过去以后剩下的波浪。
人声鼎沸: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人声鼎沸是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了一样。
水天相接:江面和天际会合,指地平线。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很大。
山崩地裂:崩,倒塌;裂,裂开。山崩地裂多发生在地震的时候,本课形容潮来的声音很大,如山崩地裂一般。
漫天卷地:漫,满、遍。漫天卷地是铺天盖地的意思。本课形容大潮余波水势汹涌。
篇4:《观潮》知识点
观:
观潮:观看(动词)
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1]
仅: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只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1]
为:
“敌船”为火所焚:被
海涌银为郭:成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是[1]
以:
以此夸能:凭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1]
势:
势极雄豪:气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1]
能:
以此夸能:本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1]
篇5:《观潮》知识点
①天下之伟观也(观: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③皆披发文身。(文,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文”通“纹”,原指花纹,这里做动词。)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作动词,树立,举)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高)
篇6:《观潮》知识点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课文描绘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2—5自然段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记叙了钱塘江大潮的一次过程,具体描绘了钱塘江大潮奇异壮观的景象。
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这一段先交代观潮的时间、地点。接着描绘了江面的'景象及远处的小山、近处的建筑,从而写出了潮来前的平静。之所以写潮来前的平静,是为了给潮来时的景象作铺垫,使人读到“潮来时”的景象时自然与先前的“平静”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感受到大潮的壮观。在这部分的描写中“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这句话是不可忽视的,正是由于钱塘江入海口地势的特点,才有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形成。最后写钱塘江大堤上等待观潮的人极多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早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足以看出人们的心情,也正说明这“天下奇观”对人们有着多么大的吸引力。
第3、4自然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奇异景观。这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部分。第3自然段先写从远处传来的“好像闷雷在滚动”的隆隆的响声,但“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什么变化”,声音像闷雷说明还很远,江面还没有变化却听到声音,可以想象大潮来势之大。接着再写随着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说明是在远处,之所以看到大潮像“一条白线”,是因为水天相接的东边江面宽阔,潮头不高的缘故。
第4自然段具体形象地描绘大潮越来越近时的壮观景象。先写“白线”很快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写出了大潮越来越近,水势逐渐加大的过程。接着写“再近些”时,“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从颜色和高度这两个角度写出了大潮的气势,这是由于东宽西窄的地形,使得白浪翻滚的潮水形成六米多高的城墙。最后写“越来越近”时,大潮更加惊天动地、气吞山河,“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两个比喻句,从景象和声音两个角度,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大潮的水势之大,来势之猛,真是气吞山河,无比壮观。
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的江面的景象与变化。一是写“霎时,潮头奔腾西去”说明大潮过去时急且快,可是余波未尽,“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个词写出了余波之大。二是写江面恢复平静以后,江水涨了六七米高。显然,这时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完全不同。这两点描写从另一角度进一步说明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
篇7:《观潮》知识点
《观潮》知识点归纳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京尹yǐn艨艟méng chōng 乘骑jì 舸gě 泅qiú 僦赁jiù lín 不容间jiān也 穹qióng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天下之伟观:雄伟景象。
②既望: 农历十六日(望:农历十五日)
③方( 当……时)其(潮)远出(发、起)海门
④仅(几乎,将近)如银线
⑤既而(不久 )
⑥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
⑦玉城(城墙)雪岭际天(连接着天。际:连接)而来
⑧沃日:冲荡太阳。沃:用水淋洗。
⑨“……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⑩艨艟(战船)
⑾既而尽(穷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
⑿势极雄伟:气势
3.一词多义:
观:观潮。观看(动词)。
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
仅: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仅。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海涌银为郭。成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
以:以此夸能。凭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
势:势极雄豪。气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
能:以此夸能。本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4.重点虚词:
以: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连词,相当于“而”。
以此夸能。介词,凭借。
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是。
海涌银为郭。成为。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而: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表修饰。
而旗尾略不沾湿。表转折。
而僦凭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表承接。
5.词类活用:
①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做动词,穷尽。)
②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做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文”通“纹”,原指花纹,这里做动词。)
③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用做动词,树立,举)
6.古今异义:
①方其远出海门(方古义:当……时。今义:方形等)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际古义:接近、连接。今义:边际)
③吞天沃日(沃古义:用水淋洗。今义:肥沃)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奔腾古义:腾起。今义:跳跃着奔跑)
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枪古义:举枪。今义:一种体育器械)
⑥人物略不相睹(人物古义:人和物。今义:特指人)
⑦皆披发文身(文古义:画花纹。今义:文字、文章等)
篇8:四年级观潮知识点
四年级观潮教案
认知目标:
认真读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学着按时间写作的`办法仿写片段《雷雨》。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仿写一个片段《雷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家能用平时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象,真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师深情背诵课文3、4。
3、出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悟:
1、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诵读,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读,推荐给同桌。
3、师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交流学生喜欢的语句,及时纠正读音。并让学生说喜欢的理由。
三、精读课文: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奇观”。(并板书)我们一起去看看。
2、指名读课文第2节,你读懂了些什么?师归纳板书:江面平静,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3、“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出示图片“江面平静”,配上音乐,学生自己读读。
4、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5、师生对读,请学生体会朗读成功的原因,总结学法。
理解重点词句。
读出人们的心情。
选折合适的音乐。
6、自由读读3、4小节,在学习小组中按学习方法自学课文。
7、交流理解的词语,并读读该句句子。
8、师归纳板书:闷雷滚动,出现一条白线,人声鼎沸、沸腾。
9、重点交流“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抓住比喻,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
10、体会人们的心情。板书。配乐诵读,学生自由选折音乐,组成小组读读。
11、集体学习课文最后一节师生对读。
四、拓展、探究
1、关于钱塘江大潮,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网上学习。并试着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钱塘江大潮。”并把自己的观点介绍具体。
说话练习:“钱塘江有着的大潮。()。
2、仿写《雷雨》
出示媒体“雷电交加”的景象。
出示要求:运用恰当的语句写出雷雨的气势。
五、回家作业:
1、想象雷雨前、雷雨后的景象,把短文写完整。
2、收集世界奇特景观的资料、图片。
四年级观潮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yī jù kuān kuò cháo shuǐ ɡǔn dònɡ
二、精挑细选。
1.潮 嘲 朝
( )笑
( )廷
浪( )
2.笼 珑 拢
合( )
鸟( )
小巧玲( )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
2.形容隐隐约约。( )
3.没有风浪,比喻平静。( )
4.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
5.山岳倒塌、地面开裂,形容声响巨大或变化剧烈。( )
四、句子练习。
1.大潮钱塘江天下奇观被称为(连词成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运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给下面的句子排序。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
()潮来了,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
()潮头奔腾西去,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
()白线更近了,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六、课文整体梳理。
课文是按照潮来前、________和________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想到了用课文中的词语“________”来评价钱塘江大潮。
七、重点段落品析。
《观潮》片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潮来了的时间是____________。
2.这段话中描写了钱塘江大潮声音的变化,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江面景象的变化,从“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踮着脚”说明观潮的人____________,心情____________,由“人声鼎沸”和“人群又沸腾起来”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描写间接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八、想一想,填一填。
假如你有机会去钱塘江观潮,面对如此壮观的奇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内心所想呢?
参考答案:
一、依据 宽阔 潮水 滚动
二、1.嘲 朝 潮 2.拢 笼 珑
三、1.人山人海 2.若隐若现 3.风平浪静 4.人声鼎沸 5.山崩地裂
四、1.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雪花飘飘,好像柳絮在空中飞舞。
五、4、2、1、5、3
六、潮来时 潮退后 天下奇观
七、
1.午后一点左右
2.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 江面风平浪静 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3.多 迫切 人们看到潮来了十分惊喜、激动
八、钱塘江大潮太壮观了,它是大自然的奇迹,它不愧为“天下奇观”!
四年级观潮知识点
一、生字组词
潮cháo(热潮、观潮、心潮澎湃)
据jù(据守、据说、据为己有)
堤dī(河堤、大堤、千里之堤)
阔(广阔、宽阔、高谈阔论)
笼lǒng(箱笼、笼罩、笼络人心)
罩zhào(罩住、口罩、罩起来)
盼pàn(期盼、盼望、左顾右盼)
滚gǔn(翻滚、滚动、滚瓜烂熟)
顿dùn(顿悟、顿时、茅塞顿开)
逐zhú(追逐、逐渐、随波逐流)
渐jiàn(渐渐、渐变、循序渐进)
犹yóu(犹豫、犹如、虽死犹生)
崩bēng(崩溃、崩盘、土崩瓦解)
震zhèn(地震、震动、震耳欲聋)
余yú(剩余、余波、高兴之余)
二、多音字
笼:lónɡ(鸡笼、蒸笼) lǒnɡ(笼罩、笼络)
闷:mēn(闷热、闷声不响) mèn(烦闷、闷闷不乐)
号:háo(号叫、风号浪吼) hào(号令、括号)
隆:lōnɡ(轰隆、黑咕隆咚) lónɡ(隆隆、兴隆)
观:ɡuān(观看、奇观) ɡuàn(道观、白云观)
薄:bó(薄弱、单薄、薄雾) báo(薄纸、薄片、薄纸) bò(薄荷)
三、近义词
顿时——立刻 奔腾——奔驰
依旧——依然 屹立——矗立
犹如——如同 宽阔——宽广
四、反义词
宽阔——狭窄平静——喧闹
人声鼎沸——鸦雀无声
风号浪吼——风平浪静
五、文中四字词语积累
天下奇观 若隐若现 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白浪翻滚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六、理解词语
霎时:形容时间极短。
余波:指事件结束以后留下的影响。课文中指潮头过去以后留下的水浪。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本文形容雾很大。
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闷雷:声音低沉的雷。
涌来:急速地流过来。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漫天卷地:布满天空,席卷大地。形容水势很大。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地面裂缝。文中形容浪潮声音巨大。
风号浪吼:狂风号叫,波浪怒吼。形容风浪大,声音响。
七、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的介绍钱塘江大潮。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段(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写潮退后的景象。
八、句子解析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这句是本课的中心句,一开头作者就把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
2.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了人们急切的心情。
3.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人声鼎沸”“踮着脚”生动地写出了观潮人迎接大潮的惊喜之情,从侧面衬托了江潮的奇特、壮观。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浪潮比作齐头并进的千万匹白色战马,写出了钱塘江大潮到来时奔腾的形态特点。
5.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用夸张的手法把潮来时的声响说成“山崩地裂”,形象地写出大潮到来时的巨大声音,这样有声有色的描绘,使人如身临其境,让人无不惊叹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
6.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这句话写潮头过后的余波。从余波“漫天卷地”和“风号浪吼”可以想象出潮头到来时大潮的气势是何等的巨大。
九、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
2.“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因此人们由衷地赞叹其为天下奇观。
3.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闷雷的响声是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闷雷滚动来形容的。
4.你理解“人声鼎沸”吗?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人声鼎沸”的情景?
喧闹的场面就可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例如:开运动会时;大型集会时;六一活动等。
篇9:四年级《观潮》知识点
四年级《观潮》原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看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四年级《观潮》知识点
一、生字组词
潮cháo(热潮、观潮、心潮澎湃)
据jù(据守、据说、据为己有)
堤dī(河堤、大堤、千里之堤)
阔(广阔、宽阔、高谈阔论)
笼lǒng(箱笼、笼罩、笼络人心)
罩zhào(罩住、口罩、罩起来)
盼pàn(期盼、盼望、左顾右盼)
滚gǔn(翻滚、滚动、滚瓜烂熟)
顿dùn(顿悟、顿时、茅塞顿开)
逐zhú(追逐、逐渐、随波逐流)
渐jiàn(渐渐、渐变、循序渐进)
犹yóu(犹豫、犹如、虽死犹生)
崩bēng(崩溃、崩盘、土崩瓦解)
震zhèn(地震、震动、震耳欲聋)
余yú(剩余、余波、高兴之余)
二、多音字
笼:lónɡ(鸡笼、蒸笼) lǒnɡ(笼罩、笼络)
闷:mēn(闷热、闷声不响) mèn(烦闷、闷闷不乐)
号:háo(号叫、风号浪吼) hào(号令、括号)
隆:lōnɡ(轰隆、黑咕隆咚) lónɡ(隆隆、兴隆)
观:ɡuān(观看、奇观) ɡuàn(道观、白云观)
薄:bó(薄弱、单薄、薄雾) báo(薄纸、薄片、薄纸) bò(薄荷)
三、近义词
顿时——立刻 奔腾——奔驰
依旧——依然 屹立——矗立
犹如——如同 宽阔——宽广
四、反义词
宽阔——狭窄平静——喧闹
人声鼎沸——鸦雀无声
风号浪吼——风平浪静
五、文中四字词语积累
天下奇观 若隐若现 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白浪翻滚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六、理解词语
霎时:形容时间极短。
余波:指事件结束以后留下的影响。课文中指潮头过去以后留下的水浪。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本文形容雾很大。
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闷雷:声音低沉的雷。
涌来:急速地流过来。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漫天卷地:布满天空,席卷大地。形容水势很大。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地面裂缝。文中形容浪潮声音巨大。
风号浪吼:狂风号叫,波浪怒吼。形容风浪大,声音响。
七、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的介绍钱塘江大潮。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段(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写潮退后的景象。
四年级《观潮》教案
认知目标:
认真读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学着按时间写作的`办法仿写片段《雷雨》。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仿写一个片段《雷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家能用平时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象,真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师深情背诵课文3、4。
3、出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悟:
1、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诵读,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读,推荐给同桌。
3、师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交流学生喜欢的语句,及时纠正读音。并让学生说喜欢的理由。
三、精读课文: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奇观”。(并板书)我们一起去看看。
2、指名读课文第2节,你读懂了些什么?师归纳板书:江面平静,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3、“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出示图片“江面平静”,配上音乐,学生自己读读。
4、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5、师生对读,请学生体会朗读成功的原因,总结学法。
理解重点词句。
读出人们的心情。
选折合适的音乐。
6、自由读读3、4小节,在学习小组中按学习方法自学课文。
7、交流理解的词语,并读读该句句子。
8、师归纳板书:闷雷滚动,出现一条白线,人声鼎沸、沸腾。
9、重点交流“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抓住比喻,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
10、体会人们的心情。板书。配乐诵读,学生自由选折音乐,组成小组读读。
11、集体学习课文最后一节师生对读。
四、拓展、探究
1、关于钱塘江大潮,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网上学习。并试着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钱塘江大潮。”并把自己的观点介绍具体。
说话练习:“钱塘江有着()的大潮。()。
2、仿写《雷雨》
出示媒体“雷电交加”的景象。
出示要求:运用恰当的语句写出雷雨的气势。
五、回家作业:
1、想象雷雨前、雷雨后的景象,把短文写完整。
2、收集世界奇特景观的资料、图片。
篇10:四年级《观潮》知识点
四年级《观潮》原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看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四年级《观潮》知识点
一、生字组词
潮cháo(热潮、观潮、心潮澎湃)
据jù(据守、据说、据为己有)
堤dī(河堤、大堤、千里之堤)
阔(广阔、宽阔、高谈阔论)
笼lǒng(箱笼、笼罩、笼络人心)
罩zhào(罩住、口罩、罩起来)
盼pàn(期盼、盼望、左顾右盼)
滚gǔn(翻滚、滚动、滚瓜烂熟)
顿dùn(顿悟、顿时、茅塞顿开)
逐zhú(追逐、逐渐、随波逐流)
渐jiàn(渐渐、渐变、循序渐进)
犹yóu(犹豫、犹如、虽死犹生)
崩bēng(崩溃、崩盘、土崩瓦解)
震zhèn(地震、震动、震耳欲聋)
余yú(剩余、余波、高兴之余)
二、多音字
笼:lónɡ(鸡笼、蒸笼) lǒnɡ(笼罩、笼络)
闷:mēn(闷热、闷声不响) mèn(烦闷、闷闷不乐)
号:háo(号叫、风号浪吼) hào(号令、括号)
隆:lōnɡ(轰隆、黑咕隆咚) lónɡ(隆隆、兴隆)
观:ɡuān(观看、奇观) ɡuàn(道观、白云观)
薄:bó(薄弱、单薄、薄雾) báo(薄纸、薄片、薄纸) bò(薄荷)
三、近义词
顿时——立刻 奔腾——奔驰
依旧——依然 屹立——矗立
犹如——如同 宽阔——宽广
四、反义词
宽阔——狭窄平静——喧闹
人声鼎沸——鸦雀无声
风号浪吼——风平浪静
五、文中四字词语积累
天下奇观 若隐若现 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白浪翻滚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六、理解词语
霎时:形容时间极短。
余波:指事件结束以后留下的影响。课文中指潮头过去以后留下的水浪。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本文形容雾很大。
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闷雷:声音低沉的雷。
涌来:急速地流过来。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漫天卷地:布满天空,席卷大地。形容水势很大。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地面裂缝。文中形容浪潮声音巨大。
风号浪吼:狂风号叫,波浪怒吼。形容风浪大,声音响。
七、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的介绍钱塘江大潮。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段(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写潮退后的景象。
八、句子解析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这句是本课的中心句,一开头作者就把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
2.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了人们急切的心情。
3.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人声鼎沸”“踮着脚”生动地写出了观潮人迎接大潮的惊喜之情,从侧面衬托了江潮的奇特、壮观。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浪潮比作齐头并进的千万匹白色战马,写出了钱塘江大潮到来时奔腾的形态特点。
5.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用夸张的手法把潮来时的声响说成“山崩地裂”,形象地写出大潮到来时的巨大声音,这样有声有色的描绘,使人如身临其境,让人无不惊叹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
6.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这句话写潮头过后的余波。从余波“漫天卷地”和“风号浪吼”可以想象出潮头到来时大潮的气势是何等的巨大。
九、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
2.“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因此人们由衷地赞叹其为天下奇观。
3.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闷雷的响声是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闷雷滚动来形容的。
4.你理解“人声鼎沸”吗?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人声鼎沸”的情景?
喧闹的场面就可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例如:开运动会时;大型集会时;六一活动等。
四年级《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这是一篇培养学生灵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好文章。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观潮》中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和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做到了以读为本。“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或者哪些词语体会到潮来时的壮观?”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并把体会到的那种壮观读出来,学生的感知还是比较到位的。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的原因,虽然课堂上进行了简单介绍,可能由于四年级学生对于中国地理的生疏,依然是一知半解。
2、教学收获(思得)。
(1)在这节课中,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讲解,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师转变角色参与学生的学习,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老师巧妙地指导朗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用心性。
(2)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如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透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好地帮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3、不足之处(思失)。
虽然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反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
1.字词的学习太过粗略。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渡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还是比较重要的,就这节课来看,由于时间分配上不够科学,对重点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2.对学生的个性理解不够充分,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老师的设想去落实。说白了,教师在课堂上并不足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一定程度上还是框架着学生。
4、改进措施(思改)。
因为教师的示范和参与有点“逾越”,课堂上提问的问题过大,让少部分学生有点跟不上进度,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地发现问题,学生学得更愉快……总之,以后老师要在课堂上“舍得放”,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潜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
篇11:八年级文言文《观潮》知识点总结梳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京尹yǐn艨艟méng chōng 乘骑jì 舸gě 泅qiú 僦赁jiù lín 不容间jiān也 穹qióng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天下之伟观:雄伟景象。
②既望: 农历十六日(望:农历十五日)
③方( 当……时)其(潮)远出(发、起)海门
④仅(几乎,将近)如银线
⑤既而(不久 )
⑥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
⑦玉城(城墙)雪岭际天(连接着天。际:连接)而来
⑧沃日:冲荡太阳。沃:用水淋洗。
⑨“……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⑩艨艟(战船)
⑾既而尽(穷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
⑿势极雄伟:气势
3.一词多义:
观:观潮。观看(动词)。
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
仅: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仅。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海涌银为郭。成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
以:以此夸能。凭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
势:势极雄豪。气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
能:以此夸能。本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4.重点虚词:
以: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连词,相当于“而”。
以此夸能。介词,凭借。
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是。
海涌银为郭。成为。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而: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表修饰。
而旗尾略不沾湿。表转折。
而僦凭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表承接。
5.词类活用:
①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做动词,穷尽。)
②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做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文”通“纹”,原指花纹,这里做动词。)
③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用做动词,树立,举)
6.古今异义:
①方其远出海门(方古义:当……时。今义:方形等)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际古义:接近、连接。今义:边际)
③吞天沃日(沃古义:用水淋洗。今义:肥沃)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奔腾古义:腾起。今义:跳跃着奔跑)
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枪古义:举枪。今义:一种体育器械)
⑥人物略不相睹(人物古义:人和物。今义:特指人)
⑦皆披发文身(文古义:画花纹。今义:文字、文章等)
篇12:八年级文言文《观潮》知识点总结梳理
1、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形成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下流入杭州湾。钱塘江大潮之所以特别宏伟,是因为钱塘江的出海口地形特殊。出海口宽达上百公里,到了澉浦,收缩到二十公里,而到了盐官镇附近,江道又猛收到三公里左右,因此,外宽内窄,呈喇叭形。海潮来时,以每秒十米的流速,簇拥着大量的海水向江内推进。由于里边江道突然变窄,所以大量潮水被两岸夹住;又加上这一带河床高低悬殊也很大,从而向东流的江水冲击着由东向西涌来的潮水,前浪叠后浪,互相拥挤、堆积,进到盐官镇时江道最窄,形成最高峰。于是激起一道数米高的白浪水墙,形成闻名中外的天下奇观。每年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日,正是观潮的最好时候,所以人们竞相前往海宁观潮。
2、词语解释
横卧:横躺着。本课指钱塘江横现在人们眼前。
屹立:高耸地直立着。
横贯:横向贯穿。本课指钱塘江潮头从这岸到那岸横着通过去。
余波:指大潮过去以后剩下的波浪。
人声鼎沸: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人声鼎沸是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了一样。
水天相接:江面和天际会合,指地平线。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很大。
山崩地裂:崩,倒塌;裂,裂开。山崩地裂多发生在地震的'时候,本课形容潮来的声音很大,如山崩地裂一般。
漫天卷地:漫,满、遍。漫天卷地是铺天盖地的意思。本课形容大潮余波水势汹涌。
3、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课文描绘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2—5自然段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记叙了钱塘江大潮的一次过程,具体描绘了钱塘江大潮奇异壮观的景象。
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这一段先交代观潮的时间、地点。接着描绘了江面的景象及远处的小山、近处的建筑,从而写出了潮来前的平静。之所以写潮来前的平静,是为了给潮来时的景象作铺垫,使人读到“潮来时”的景象时自然与先前的“平静”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感受到大潮的壮观。在这部分的描写中“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这句话是不可忽视的,正是由于钱塘江入海口地势的特点,才有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形成。最后写钱塘江大堤上等待观潮的人极多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早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足以看出人们的心情,也正说明这“天下奇观”对人们有着多么大的吸引力。
第3、4自然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奇异景观。这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部分。第3自然段先写从远处传来的“好像闷雷在滚动”的隆隆的响声,但“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什么变化”,声音像闷雷说明还很远,江面还没有变化却听到声音,可以想象大潮来势之大。接着再写随着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说明是在远处,之所以看到大潮像“一条白线”,是因为水天相接的东边江面宽阔,潮头不高的缘故。
第4自然段具体形象地描绘大潮越来越近时的壮观景象。先写“白线”很快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写出了大潮越来越近,水势逐渐加大的过程。接着写“再近些”时,“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从颜色和高度这两个角度写出了大潮的气势,这是由于东宽西窄的地形,使得白浪翻滚的潮水形成六米多高的城墙。最后写“越来越近”时,大潮更加惊天动地、气吞山河,“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两个比喻句,从景象和声音两个角度,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大潮的水势之大,来势之猛,真是气吞山河,无比壮观。
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的江面的景象与变化。一是写“霎时,潮头奔腾西去”说明大潮过去时急且快,可是余波未尽,“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个词写出了余波之大。二是写江面恢复平静以后,江水涨了六七米高。显然,这时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完全不同。这两点描写从另一角度进一步说明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
4、一词多义
观:
观潮:观看(动词)
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1]
仅: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只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1]
为:
“敌船”为火所焚:被
海涌银为郭:成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是[1]
以:
以此夸能:凭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1]
势:
势极雄豪:气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1]
能:
以此夸能:本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1]
5、词类活用
①天下之伟观也(观: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③皆披发文身。(文,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文”通“纹”,原指花纹,这里做动词。)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作动词,树立,举)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高)
篇13:八年级文言文《观潮》知识点总结梳理
一\句式: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判断句)
②方其远出(于)海门(省略句)
③(潮)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省略句)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介宾短语后置句)
⑤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
⑥出没于鲸波万仞中(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观潮》节选自《武林旧事》,作者是宋朝周密,字公谨。本文写的是当时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外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盛况。
三、重点句子翻译清单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
2.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不久随着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荡迸射,吞没宇宙,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
3.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不久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4.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5、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周围涌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6、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
7、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雄伟的的景象啊。
8、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9、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却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沾湿,凭借着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的本领。
11、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路上堵满了车马,食物和别的各种东西都比平常贵上一倍。
四、重点句子识记
第一段写江潮之盛,其中:1、写“形“的句子是仅如银线2、写“色”的句子是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3写“声”的句子是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4、写“势”的句子是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5、写参演舰之多(教阅场面宏伟)的句子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6、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7、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8、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9、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五、理解性识记
1、第一段中作者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对潮水的描写由远而近,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描绘,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浙江海潮雄伟壮观的特点。这一段文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是:总分总。
2、第一段中最能概括全文的一句是: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的作用: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并为下文作铺势。
4、请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内容: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这种写法作用是为下文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5、第三段写健儿的水上表演,突出了“弄潮儿”的.勇猛、矫健、灵活等特征。“旗尾略不沾湿”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6、最后一段中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精彩的句子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7、本文重点在描写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另外还描写了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主次分明。
8.“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请在本文中画出与这两句诗描写相一致的语句:“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六、赏析
本文只有两百余字,却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即写风景,又写民俗,使读者叹为观止!
本文作者以十分精练,简洁的语言,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术和观潮的盛况,本文作者写此文时已是南宋灭亡,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第1段写海潮之雄。开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概括全文,先声夺人点明题旨。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
排山倒海第2段写演军之威。开头仍是一句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然后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第3段写弄潮之勇。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
第4段写观潮之盛。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
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精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七、写作特点
1.结构得当,语言精练。
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本文的描写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而且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
2.描写生动。
本文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白描部分,语言也十分简洁生动。
3.渲染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如:“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相衬”,江干上下“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
八年级文言文《观潮》知识点总结
篇14:《观潮》知识点及阅读训练
《观潮》知识点及阅读训练
《观潮》知识点整理
一、字词注释
1、节选自《武林旧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卷三,略有删改。周密(1232—1298),字公谨,宋代湖州(今浙江湖州)人。
2、浙江:也就是钱塘江。
3、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4、方其远出海门:当潮从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代词,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
5、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
6、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
7、吞天沃日: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沃,用水淋洗。日,即太阳。[1]
8、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的意思是:“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大潮澎湃
9、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京尹,京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
10、艨艟(méngchōng):战船。
11、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意思是,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
12、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
13、略不相睹:彼此一点也看不见。
14、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
15、一舸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
16、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
17、逝:去,往。
18、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擅于泅水的吴地健儿。吴地即今江苏、浙江一带。因春秋时为吴国之地,故称。(“善”通“擅”,擅于。)
19、披发文(wén)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文,动词,画着文彩。
20、溯(sù)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
21、鲸波万仞(rèn):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
22、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23、江干(gàn):江岸。
24、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
25、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动词,高,比…高;倍,形容词,指很多倍。
26、僦(jiù)赁(l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容,许,使。虽,即使。
二、一词多义
方:
方其远出海门 【当……时】
方出神【正】
方七百里【面积】
观:
观潮【观看(动词)】
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
仅: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只(副词)】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副词)】
为:
“敌船”为火所焚【被(介词)】
海涌银为郭【成为(动词)】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是(判断动词)】
以:
以此夸能【凭借(介词)】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
势:
势极雄豪【气势(名词)】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名词)】
能:
以此夸能【本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而: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连词,表修饰】
而旗尾略不沾湿【连词,表转折】
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连词,表转折】
三、词类活用
①天下之伟观也(观: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③皆披发文身。(文,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作动词,树立,举)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形容词作动词,高过)
篇15:八年级语文《观潮》知识点
则:连......都。
为:介词,被。
而:表转折,但。
略:一点点。
以:凭、靠。
夸:显示。
塞途(sè tú ):堵塞(dǔ sè)道路,形容人多拥挤。
【一词多义】
观:
观潮:观看(动词)
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1]
仅: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只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1]
为:
“敌船”为火所焚:被
海涌银为郭:成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是[1]
以:
以此夸能:凭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1]
势:
势极雄豪:气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1]
能:
以此夸能:本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1]
观潮词类活用
①天下之伟观也(观: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③皆披发文身。(文,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文”通“纹”,原指花纹,这里做动词。)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作动词,树立,举)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高)
【句式】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判断句,同时点明主旨)
2.方其远出海门(省略句)观潮(点击图片放大)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省略句)
4.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倒装句)
5.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
6.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倒装句)
7.震撼激射(省略句)
8.吴儿善泅(倒装句,也可为“善泅吴儿”)
【拓展阅读】
写作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著名的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作者也兴致勃勃地来到钱塘江边,他被眼前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的场面深深震撼着,他仿佛看到了大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巧妙结合...观潮结束后,他回想起汹涌的潮水发出滔天巨响、岸边的看潮的人群齐声惊叹,他的内心以为那震撼人心的场景深深触动......终于,他再也不能忍受内心的平静,一定要把这壮观场面记录下来!仿佛一幕幕都已呈现在他的眼帘;他拿起毛笔,笔走如飞、行云流水;仅用了两百余字,便把钱塘江潮的宏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作者觉得这篇写得不错,于是将它添加于《武林旧事》的卷三。当人们看到此文后,赞不绝口:“既能很好的描绘出风景,又不失民俗气节,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啊!”这篇文章也就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直到现在,也仍是描绘钱塘江大潮的经典之作。
钱塘潮知识:
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余亚飞诗云:“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潮头初临时,江面闪现出一条白线,伴之以隆隆的声响,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潮头推拥,鸣声如雷,顷刻间,潮峰耸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篇16:四年级《观潮》知识点梳理
四年级《观潮》原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四年级《观潮》知识点
1、基础
生字:罩、屹、鼎、沸、贯、崩、恢
四会字:潮、称、盐、笼、罩、蒙、薄、雾、昂、沸、贯、旧、恢
词语:笼罩、恢复、观潮、称为、盐官镇、笼罩、蒙蒙、薄雾、昂首东望、人声鼎沸、贯穿、依旧、恢复
多音字:[称]chēnɡ称为;chèn对称[笼]lǒnɡ笼罩;lónɡ鸟笼[闷]mèn闷雷;mēn闷热。
[号]háo号叫hào军号。[涨]zhǎnɡ涨潮;zhànɡ涨红。[薄]báo薄雾;bó单薄
近义词:屹立——矗立、霎时——刹那、依旧——-照旧、颤动——颤抖、逐渐——-渐渐、犹如——-好像
反义词:宽阔——-狭窄、沸腾——平静、风号浪吼——-风平浪静、人声鼎沸——-万籁俱静
形近字:提、题、堤;笼、拢、垄
2、重点语段: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张,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上面这段文字中找出一组近义词是:犹如——如同——好像
b)这段话主要写:潮来时,钱塘江大潮的形态和声势。
c)划横线的句子先写大潮的形态(样子、形状),从浩浩荡荡这个词语知道的;再写大潮的声音,是从山崩地裂这个词语知道的。
四年级《观潮》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家能用平时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象,真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师深情背诵课文3、4。
3、出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悟:
1、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诵读,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读,推荐给同桌。
3、师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交流学生喜欢的语句,及时纠正读音。并让学生说喜欢的理由。
三、精读课文: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奇观”。(并板书)我们一起去看看。
2、指名读课文第2节,你读懂了些什么?师归纳板书:江面平静,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3、“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出示图片“江面平静”,配上音乐,学生自己读读。
4、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5、师生对读,请学生体会朗读成功的原因,总结学法。
理解重点词句。
读出人们的心情。
选折合适的音乐。
6、自由读读3、4小节,在学习小组中按学习方法自学课文。
7、交流理解的词语,并读读该句句子。
8、师归纳板书:闷雷滚动,出现一条白线,人声鼎沸、沸腾。
9、重点交流“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抓住比喻,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
10、体会人们的心情。板书。配乐诵读,学生自由选折音乐,组成小组读读。
11、集体学习课文最后一节师生对读。
四、拓展、探究
1、关于钱塘江大潮,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网上学习。并试着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钱塘江大潮。”并把自己的观点介绍具体。
说话练习:“钱塘江有着的大潮。()。
2、仿写《雷雨》
出示媒体“雷电交加”的景象。
出示要求:运用恰当的语句写出雷雨的气势。
五、回家作业:
1、想象雷雨前、雷雨后的景象,把短文写完整。
2、收集世界奇特景观的资料、图片。
篇17:四年级语文观潮常用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观:观潮。观看(动词)。
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
仅: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仅。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海涌银为郭。成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
以:以此夸能。凭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
势:势极雄豪。气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
能:以此夸能。本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二、重点虚词:
以: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连词,相当于“而”。
以此夸能。介词,凭借。
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是。
海涌银为郭。成为。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而: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表修饰。
而旗尾略不沾湿。表转折。
而僦凭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表承接。
三、词类活用:
①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做动词,穷尽。)
②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做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 “文”通“纹”,原指花纹,这里做动词。)
③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用做动词,树立,举)
四、古今异义:
①方其远出海门(方 古义:当……时。 今义:方形等)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际 古义:接近、连接。 今义:边际)
③吞天沃日(沃 古义:用水淋洗。 今义:肥沃)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奔腾 古义:腾起。 今义:跳跃着奔跑)
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枪 古义:举枪。 今义:一种体育器械)
⑥人物略不相睹(人物 古义:人和物。 今义:特指人)
⑦皆披发文身(文 古义:画花纹。 今义:文字、文章等)
五、句式: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判断句)
②方其远出(于)海门(省略句)
③(潮)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省略句)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介宾短语后置句)
⑤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
⑥出没于鲸波万仞中(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四年级语文观潮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yī jù kuān kuò cháo shuǐ ɡǔn dònɡ
二、精挑细选。
1.潮 嘲 朝
( )笑
( )廷
浪( )
2.笼 珑 拢
合( )
鸟( )
小巧玲( )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
2.形容隐隐约约。( )
3.没有风浪,比喻平静。( )
4.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
5.山岳倒塌、地面开裂,形容声响巨大或变化剧烈。( )
四、句子练习。
1.大潮钱塘江天下奇观被称为(连词成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运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给下面的句子排序。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
()潮来了,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
()潮头奔腾西去,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
()白线更近了,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六、课文整体梳理。
课文是按照潮来前、________和________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想到了用课文中的词语“________”来评价钱塘江大潮。
七、重点段落品析。
《观潮》片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潮来了的时间是____________。
2.这段话中描写了钱塘江大潮声音的变化,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江面景象的变化,从“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踮着脚”说明观潮的人____________,心情____________,由“人声鼎沸”和“人群又沸腾起来”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描写间接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八、想一想,填一填。
假如你有机会去钱塘江观潮,面对如此壮观的奇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内心所想呢?
参考答案:
一、依据 宽阔 潮水 滚动
二、1.嘲 朝 潮 2.拢 笼 珑
三、1.人山人海 2.若隐若现 3.风平浪静 4.人声鼎沸 5.山崩地裂
四、1.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雪花飘飘,好像柳絮在空中飞舞。
五、4、2、1、5、3
六、潮来时 潮退后 天下奇观
七、
1.午后一点左右
2.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 江面风平浪静 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3.多 迫切 人们看到潮来了十分惊喜、激动
八、钱塘江大潮太壮观了,它是大自然的奇迹,它不愧为“天下奇观”!
★ 观潮的教学谈
★ 观潮教学过程
★ 观潮教学方案
【《观潮》知识点总结(锦集17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精选合集2022-11-24
《观潮》设计教案2023-06-24
《观潮》优质教案2023-09-15
《观潮》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2023-05-02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2022-04-30
《观潮》第二课教学设计2023-06-25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观潮》的优秀教学设计2023-04-11
观潮教学设计2022-05-22
《观潮》教学设计2023-01-07
《观潮》的语文课程教学设计202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