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域是什么?确定函数定义域的方法总结(整理17篇)由网友“挺会啊”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定义域是什么?确定函数定义域的方法总结,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定义域是什么?确定函数定义域的方法总结
确定函数定义域的方法
函数定义域对函数图象、解析式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使得函数解析式中的所有式子有意义,需要找出所有对函数自变量有限制的条件,进而求出函数的定义域。以下几种情况需要同学们格外注意:
1、关系式为整式时,函数定义域为全体实数;
2、关系式含有分式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3、关系式含有二次根式时,被开放方数大于等于零;
4、关系式中含有指数为零的式子时,底数不等于零;
5、实际问题中,函数定义域还要和实际情况相符合,使之有意义。
篇2:正切函数定义域
正切函数的性质
1、定义域:{x|x≠(π/2)+kπ,k∈Z}。
2、值域:实数集R。
3、奇偶性:奇函数。
4、单调性:在区间(-π/2+kπ,π/2+kπ),(k∈Z)上是增函数。
5、周期性:最小正周期π(可用T=π/|ω|来求)。
6、最值:无最大值与最小值。
7、零点:kπ,k∈Z。
8、对称性:无轴对称:无对称轴中心对称:关于点(kπ/2+π/2,0)对称(k∈Z)。
9、奇偶性:由tan(-x)=-tan(x),知正切函数是奇函数,它的图象关于原点呈中心对称。
10、图像(如图所示)实际上,正切曲线除了原点是它的对称中心以外,所有x=(n/2)π (n∈Z) 都是它的对称中心。
篇3: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复合函数定义域
若函数y=f(u)的定义域是B,u=g(x)的定义域是A,则复合函数y=f[g(x)]的定义域是D={x|x∈A,且g(x)∈B}综合考虑各部分的x的取值范围,取他们的交集。
求函数的定义域主要应考虑以下几点:
⑴当为整式或奇次根式时,R的值域;
⑵当为偶次根式时,被开方数不小于0(即≥0);
⑶当为分式时,分母不为0;当分母是偶次根式时,被开方数大于0;
⑷当为指数式时,对零指数幂或负整数指数幂,底不为0(如,中)。
⑸当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它的定义域应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值组成的集合,即求各部分定义域集合的交集。
⑹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上自变量的取值集合的并集。
⑺由实际问题建立的函数,除了要考虑使解析式有意义外,还要考虑实际意义对自变量的要求
⑻对于含参数字母的函数,求定义域时一般要对字母的取值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并要注意函数的定义域为非空集合。
⑼对数函数的真数必须大于零,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⑽三角函数中的切割函数要注意对角变量的限制。
复合函数常见题型
(ⅰ)已知f(x)定义域为A,求f[g(x)]的定义域:实质是已知g(x)的范围为A,以此求出x的范围。
(ⅱ)已知f[g(x)]定义域为B,求f(x)的'定义域:实质是已知x的范围为B,以此求出g(x)的范围。
(ⅲ)已知f[g(x)]定义域为C,求f[h(x)]的定义域:实质是已知x的范围为C,以此先求出g(x)的范围(即f(x)的定义域);然后将其作为h(x)的范围,以此再求出x的范围。
篇4: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若函数=的定义域是B,=()的定义域是A,则复合函数=[()]的定义域是
D={|∈A,且()∈B}综合考虑各部分的x的取值范围,取他们的交集。
求函数的定义域主要应考虑以下几点:
⑴当为整式或奇次根式时,R;
⑵当为偶次根式时,被开方数不小于0(即≥0);
⑶当为分式时,分母不为0;当分母是偶次根式时,被开方数大于0;
⑷当为指数式时,对零指数幂或负整数指数幂,底不为0(如,中)。
⑸当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它的定义域应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值组成的集合,即求各部分定义域集合的交集。
⑹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上自变量的取值集合的并集。
⑺由实际问题建立的函数,除了要考虑使解析式有意义外,还要考虑实际意义对自变量的要求
⑻对于含参数字母的函数,求定义域时一般要对字母的取值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并要注意函数的定义域为非空集合。
⑼对数函数的真数必须大于零,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⑽三角函数中的切割函数要注意对角变量的限制。
篇5:什么叫函数的定义域
(高中函数定义)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属于集合A。其中,x叫作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作函数的定义域;
如果一个函数是具体的,它的定义域我们不难理解。但如果一个函数是抽象的,它的定义域就难以捉摸。
例如:y=f(x) 1≤x≤2与y=f(x+1)的定义域相同吗?值域相同吗?如果已知f(x)的定义域是x∈ [1,2],f(x+1)的定义域是什么?
因为f(x)的定义域是 x ∈ [1,2],即是说对1≤x≤2中的每一个数值f(x)都有函数值,超出这个范围内的任何一个数值f(x)都没有函数值。例如3就没有函数值,即f⑶就无意义。因此,当x+1的取值超出了[1,2]这个范围,f(x+1)也就没有了函数值,所以f(x+1)的定义域是1≤x+1≤2这个不等式的解集,也就是说f(x+1)中x+1的值域是f(x)的定义域,又由于1≤x+1≤2故f(x+1)的值域与f(x)(1≤x≤2)的值域也就自然相同了。
看是不是同一个函数,因为都是f(),所以是同一个
(是不是统一函数只要看()前面的字母是不是同一个,注意大小写也要一样才是同一函数)
题目中的“已知函数f(x)”中的x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x可以代替f()括号中任意表达式,
如果他的定义域是(a,b)
那么,x+m和x-m的定义域(定义域都是指括号内x的取值范围)都是(a,b)
就高中课程而言,函数定义域是说函数f(x)中,x的取值范围。
二、求函数的定义域:
篇6: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一、复合函数的定义:设y是u的函数,即y=f(u),u是x的函数,即u=g(x),且g(x)的值域与f(u)的定义域的交集非空,那么y通过u的联系成为x的函数,这个函数称为由y=f(u),u=g(x)复合而成的复合函数记作y=f[g(x)],其中u称为中间变量。
二、对高中复合函数的通解法——综合分析法
1、解复合函数题的关键之一是写出复合过程
例1:指出下列函数的复合过程。
(1)y=√2-x2 (2)y=sin3x (3)y=sin3x
解:(1) y=√2-x2是由y=√u,u=2-x2复合而成的。
(2)y=sin3x是由y=sinu,u=3x复合而成的。
(3)∵y=sin3x=(sinx)-3
∴y=sin3x是由y=u-3,u=sinx复合而成的。
2、解复合函数题的关键之二是正确理解复合函数的定义。
看下例题:例2:已知f(x+3)的定义域为[1、2],求f(2x-5) 的定义域。
经典误解1:解:f(x+3)是由y=f(u),u=g(x)=x+3复合而成的。
F(2x-5)是由y=f(u2),u2=g(x)=2x-5复合而成的。
由g(x),G(x)得:u2=2x-11 即:y=f(u2),u2=2x-11
∵f(u1)的定义域为[1、2]
∴1≤x﹤2
∴-9≤2x-11﹤-6
即:y=f(u2)的定义域为[-9、-6]
∴f(2x-5)的定义域为[-9、-6]
经典误解2:解:∵f(x+3)的定义域为[1、2]
∴1≤x+3﹤2
∴-2≤x﹤-1
∴-4≤2x﹤-2
∴-9≤2x-5﹤-7
∴f(2x-5)的定义域为[-9、-7]
注:通过以上两例误解可得,解高中复合函数题会出错主要原因是对复合函数的概念的理解模棱两可,从定义域中找出“y”通过u的联系成为x的函数,这个函数称为由y=f(u),u=g(x)复合而成的复合函数,记作y=f[g(x)],其中u称为“中间变量”。从以上误解中找出解题者易将f(x+3)的定义域理解成(x+3)的取值范围,从而导致错误。而从定义中可以看出u仅仅是中间变量,即u既不是自变量也不是因变量。复合函数的定义域是指y=f(u),u=g(x)中u=g(x)中的x的取值范围,即:f(x+3)是由f(u),u=x+3复合而成的复合函数,其定义域是x的取值范围。
正确解法:解:f(x+3)是由y=f(u1),u1=x1+3(1≤x﹤2)复合而成的。
f(2x-5)是由y=f(u2),u2=2x2-5复合而成的
∵1≤x1﹤2
∴4≤u1﹤5
∴4≤u2﹤5
∴4≤2x2-5﹤5
∴2≤x2﹤5
∴f(2x-5)的定义域为[2、5]
结论:解高中复合函数题要注意复合函数的分层,即u为第一层,x为第二层,一、二两层是不可以直接建立关系的,在解题时,一定是同层考虑,不可异层考虑,若异层考虑则会出现经典误解1与2的情况。
篇7: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一、求高中复合函数定义域的题型
题型一:单对单,如:已知f(x)的定义域为[-1,4],求f(x+2)的定义域。
题型二:多对多,如:已知f(x+3)的定义域为[1、2],求f(2x-5)的定义域。
题型三:单对多,如:已知f(x)的定义域为[0、1],求f(2x-1)的定义域。
题型四:多对单,如:已知f(2x-1)的定义域为[0、1],求f(x)的定义域。
注:通解法——综合分析法的关键两步:
第一步:写出复合函数的复合过程。
第二步:找出复合函数定义域所真正指代的字母(最为关键)
下面用综合分析法解四个题型
题型一:单对单:
例3:已知f(x)的定义域为[-1、4],求f(x2)的定义域。
第1步:写出复合函数的复合过程:
f(x2)是由y=f(u),u=x22复合而成的。
(由于要同层考虑,且u与x的取值范围相同,故可这样变形)
f(x)是由y=f(u),u=x1复合而成的。
∴f(x)的定义域为[-1、4]
第2步:找出复合函数定义域的真正对应
∴-1≤x1﹤4
即-1≤u﹤4
又∵u=x22
∴-1≤x22﹤4
(x2是所求f(x2)的定义域,此点由定义可找出)
∴-2﹤x2﹤2
∴f(x2)的定义域为(-2,2)
结论:此题中的自变量x1,x2通过u联系起来,故可求解。
题型二:多对多:
如例6:已知f(x+3)的定义域为[1、2],求f(2x-5)的定义域。
解析:多对多的求解是比较复杂的,但由解题型三与题型四的结论:
已知 f(x)的定义域,可求出y=f[g(x)]的定义域”
已知y=f[g(x)]的定义域,可求出f(x)的定义域
可以推出f(x)与y=f[g(x)]可以互求。
若y1=f(x+3),y2=f(2x-5),
同理,已知y1=f(x+3)的定义域,
故,
这里f(x)成为了联系y1=f(x+3),y2=f(2x-5)的一个桥梁,
其作用与以上解题中u所充当的作用相同。
所以,在多对多的题型中,可先利用开始给出的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先求出f(x),再以f(x)为跳板求出所需求的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写出复合函数的复合过程:
f(x+3)是由y=f(u)u=x+3复合而成的。
f(2x-5)是由y2=f(u)u=2x-5复合而成的。
∴4≤x+3≤5
∴4≤u≤5
设:函数y3=(u),u=x
∴y3=f(x)的定义域为[4、5]
第三步:通过桥梁f(x)进而求出y2=f(2x-5):
f(x) 是由y3=f(u),u=x复合而成的
∵4≤x≤5
∴4≤u≤5
∴4≤2x-5≤5
∴ ≤x2≤5
∴f(2x-5)的定义域为:[5]
小结:实际上,此题也可以u为桥梁求出f(2x-5), 详参照例2的解法。
题型三:单对多:
例4:已知f(x)的定义域为[0,1],求f(2x-1)的定义域。
第1步:写出复合函数的复合过程:
f(x)是由y=f(u),u=x1复合而成的。
f(2x-1)是由y=f(u),u=2x2-1复合而成.
第2步:找出复合函数定义域的真正对应:
∵0≤x1≤1
∴0≤u≤1
∴0≤2x2-1≤1
∴x2≤1
∴f(2x-1)的定义域为[,1]
结论:由此题的解答过程可以推出:已知f(x)的定义域可求出y=[g(x)]的定义域。
题型四:多对单:
如:例5:已知f(2x-1)的定义域为[0、1],求f(x)的定义域。
第1步:写出复合函数的复合过程:
f(2x-1)是由f(u),u=2x1-1复合而成的。
f(x)是由f(u),u=x2复合而成的。
第2步:找出复合函数定义域对应的真正值:
∵0≤x1≤1
∴0≤2x1≤2
∴-1≤2x1-1≤1
∴-1≤u≤1
∴-1≤x2≤1
∴f(x)的定义域为[-1、1]
结论:由此题的解答过程可以推出:已知y=f[g(x)]的定义域可求出f(x)的定义域。
小结:通过观察题型一、题型三、题型四的解法可以看出,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u这个桥梁将x1与x2联系起来解题。
二、将以上解答过程有机转化为高中的标准解答模式。
如:例7:已知函数y=f(x)的定义域为[0、1],求函数y=f(x2+1)的定义域。
解:∵函数f(x2+1)中的x2+1相当于f(x)中的x(即u=x2+1,与u=x)
∴0≤x2+1≤1
∴-1≤x2≤0
∴x=0
∴定义域为{0}
小结:本题解答的实质是以u为桥梁求解。
例8:已知y=f(2x-1)的定义域为[0、1],求函数y=f(x)的定义域。
解:由题意:0≤x≤1(即略去第二步,先找出定义域的真正对象)。
∴-1≤2x-1≤1(即求出u,以u为桥梁求出f(x)
视2x-1为一个整体(即u与u的交换)
则2x-1相关于f(x)中的x(即u与u的交换,
f(x)由y=f(u),u=x复合而成,-1≤u≤1,
∴-1≤x≤1)
篇8: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总结:综合分析法分了3个步骤
写出复合函数的复合过程。 找出复合函数定义域所指的代数。 找出解题中的桥梁(u或f(x)可为桥梁)
篇9:什么叫函数的定义域
y=1/x 分母不等于0;
y=sprx 根号内大于等于0;
y=logaX 对数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真数大于0;
篇10:什么叫函数的定义域
f(x)是函数的符号,它代表函数图象上每一个点的纵坐标的数值,因此函数图像上所有点的纵坐标构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就是函数的值域。x是自变量,它代表着函数图象上每一点的横坐标,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就是函数的定义域。f是对应法则的代表,它可以由f(x)的解析式决定。例如:f(x)=x^2+1,f代表的是把自变量x先平方再加1。x2+1的取值范围(x2+1≥1)就是f(x)=x2+1的值域。如果说你弄清了上述问题,仅仅是对函数f(x)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我们还需要对f(x)有更深刻的了解。
篇11:什么叫函数的定义域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f(x)。
第一:对代数式的认识。每一个代数式它的本质就是一个函数。象x2-1这个代数式,它就是一个函数,其自变量是x,对x的每一个值x2-1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所以x2-1的所有值的集合就是这个函数的值域。
第二:对抽象数的认识,对于一个没有具体解析式的抽象函数,由于我们不知道它的具体对应法则也难以知道它的自变、定义域、值域,很难理解它的符号及其意义。
例如:f(x+1)的自变量是什么呢?它的对应法则还是f吗?f(x+1)的自变量是x,它的对应法则不是f。
我们不妨作如下假设,如果f(x)=x2+1,那么f(x+1)=(x+1)2+1,f(x+1)与(x+1)2+1这个代数式相等,即:(x+1)2+1的自变量就是f(x+1)的自变量。(x+1)2+1的对应法则是先把自变量加1再平方,然后再加上1。
再如,f(x)与f(t)是同一个函数吗?
只须列举一个特殊函数说明。
显然,f(x)与f(t)它们的对应法则是相同的,如果x的取值范围与 t的取值范围是相同的,则f(x)与f(t)就是相同的函数,否则,它们就是对应法则相同而定义域不同的函数了。
例:已知f(x+1)=x²+1 ,f(x+1)的定义域为[0,2],求f(x)解析式和定义域
设x+1=t,则;x=t-1,那么用t表示自变量f的函数为:(也就是把x=t-1代入f(x+1)=x²+1中)
f(t)=f(x+1)=(t-1)²+1
=t²-2t+1+1
=t²-2t+2
所以,f(t)=t²-2t+2, 则f(x)=x²-2x+2
或者用这样的方法——更直观:
令 f(x+1)=x²+1 中的x=x-1,这样就更直观了,把x=x-1代入 f(x+1)=x²+1,那么:
f(x)=f[(x-1)+1]=(x-1)²+1
=x²-2x+1+1
=x²-2x+2
所以,f(x)=x²-2x+2
而f(x)与f(t)必须x与t的取值范围相同,才是相同的函数,
由t=x+1,f(x+1)的定义域为[0,2],可知道:t∈[1,3]
f(x)=x²-2x+2的定义域为:x∈[1,3]
综上所述,f(x)=x²-2x+2(x∈[1,3]
函数定义域区别值域
值域定义
函数中,因变量的取值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函数的值域,在数学中是函数在定义域中应变量所有值的集合
常用的求值域的方法
(1)化归法;(2)图象法(数形结合),
(3)函数单调性法,
(4)配方法,(5)换元法,(6)反函数法(逆求法),(7)判别式法,(8)复合函数法,(9)三角代换法,(10)基本不等式法等[1]
函数定义域误区介绍
关于函数值域误区
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是函数构造的三个基本“元件”。平时数学中,实行“定义域优先”的原则,无可置疑。然而事物均具有二重性,在强化定义域问题的同时,往往就削弱或谈化了,对值域问题的探究,造成了一手“硬”一手“软”,使学生对函数的掌握时好时坏,事实上,定义域与值域二者的位置是相当的,绝不能厚此薄彼,何况它们二者随时处于互相转化之中(典型的例子是互为反函数定义域与值域的相互转化)。如果函数的值域是无限集的话,那么求函数值域不总是容易的,反靠不等式的运算性质有时并不能奏效,还必须联系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有界性、周期性来考虑函数的取值情况。才能获得正确答案,从这个角度来讲,求值域的问题有时比求定义域问题难,实践证明,如果加强了对值域求法的研究和讨论,有利于对定义域内函的理解,从而深化对函数本质的认识。
“范围”与“值域”相同吗?
“范围”与“值域”是我们在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两个概念,许多同学常常将它们混为一谈,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值域”是所有函数值的集合(即集合中每一个元素都是这个函数的取值),而“范围”则只是满足某个条件的一些值所在的集合(即集合中的元素不一定都满足这个条件)。也就是说:“值域”是一个“范围”,而“范围”却不一定是“值域”。
篇12:函数定义域研究论文
函数定义域研究论文
函数定义域研究论文,函数的定义域是构成函数的两大要素之一,函数的定义域(或变量的允许值范围)似乎是非常简单的,然而在解决问题中不加以注意,常常会使人误入歧途。
函数定义域研究论文【1】
摘 要:函数作为高中数学的主线,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的始终。在解函数题中强调定义域对解题结论的作用与影响,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定义域;误入歧途;作用与影响;思维品质
一、函数关系式与定义域
函数关系式包括定义域和对应法则,所以在求函数的关系式时必须要考虑所求函数关系式的定义域,否则所求函数关系式可能是错误。如:
例1:某单位计划建筑一矩形围墙,现有材料可筑墙的总长度为100m,求矩形的面积S与矩形长x的函数关系式?
解:设矩形的长为x米,则宽为(50-x)米,由题意得:
故函数关系式为:.
如果解题到此为止,则本题的函数关系式还欠完整,缺少自变量x的范围。也就说学生的解题思路不够严密。因为当自变量x取负数或不小于50的数时,S的值是负数,即矩形的面积为负数,这与实际问题相矛盾,所以还应补上自变量x的范围:
即:函数关系式为:
这个例子说明,在用函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必须要注意到函数定义域的取值范围对实际问题的影响。若考虑不到这一点,就体现出学生思维缺乏严密性。若注意到定义域的变化,就说明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体现出较好思维的严密性。
二、函数最值与定义域
函数的最值是指函数在给定的定义域区间上能否取到最大(小)值的问题。如果不注意定义域,将会导致最值的错误。如:
例2:求函数在[-2,5]上的最值.
解:∵
∴当x=1时,
初看结论,本题似乎没有最大值,只有最小值。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学生是按照求二次函数最值的思路,而没有注意到已知条件发生变化。这是思维呆板性的一种表现,也说明学生思维缺乏灵活性。
其实以上结论只是对二次函数在R上适用,而在指定的定义域区间上,它的最值应分如下情况:
当时,在上最值情况是:
.即最大值是中最大的一个值。
故本题还要继续做下去:
∵
∴
∴
∴函数在[-2,5]上的最小值是- 4,最大值是12.
这个例子说明,在函数定义域受到限制时,若能注意定义域的取值范围对函数最值的影响,并在解题过程中加以注意,便体现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函数值域与定义域
函数的值域是该函数全体函数值的集合,当定义域和对应法则确定,函数值也随之而定。因此在求函数值域时,应注意函数定义域。如:
例3:求函数的值域.
错解:令
∴
故所求的函数值域是.
剖析:经换元后,应有,而函数在[0,+∞)上是增函数,
所以当t=0时,ymin=1.
故所求的函数值域是[1, +∞).
以上例子说明,变量的允许值范围是何等的重要,若能发现变量隐含的取值范围,精细地检查解题思维的过程,就可以避免以上错误结果的产生。也就是说,学生若能在解好题目后,检验已经得到的结果,善于找出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善于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便体现出良好的思维批判性。
四、函数单调性与定义域
函数单调性是指函数在给定的定义域区间上函数自变量增加时,函数值随着增减的情况,所以讨论函数单调性必须在给定的定义域区间上进行。如:
例4:指出函数的单调区间.
解:先求定义域:
∵∴
∴函数定义域为.
令,知在上时,u为减函数,
在上时, u为增函数。
又∵.
∴函数在上是减函数,在上是增函数。
即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单调递减区间是。
如果在做题时,没有在定义域的两个区间上分别考虑函数的单调性,就说明学生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一知半解,没有理解,在做练习或作业时,只是对题型,套公式,而不去领会解题方法的实质,也说明学生的思维缺乏深刻性。
五、函数奇偶性与定义域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应先考虑该函数的定义域区间是否关于坐标原点成中心对称,如果定义域区间是关于坐标原点不成中心对称,则函数就无奇偶性可谈。否则要用奇偶性定义加以判断。如:
例5: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解:∵
∴ 定义域区间[-1,3]关于坐标原点不对称
∴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
若学生像以上这样的过程解完这道题目,就很好地体现出学生解题思维的敏捷性
如果学生不注意函数定义域,那么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得出如下错误结论:
∵
∴ 函数是奇函数.
错误剖析:因为以上做法是没有判断该函数的定义域区间是否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的前提下直接加以判断所造成,这是学生极易忽视的步骤,也是造成结论错误的原因。
综上所述,在求解函数函数关系式、最值(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问题中,若能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思辨函数定义域有无改变(指对定义域为R来说),对解题结果有无影响,就能提高学生质疑辨析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函数定义域的类型与求法【2】
导读:函数的定义域是函数三要素之关键。函数的定义域(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似乎是非常简单的。解析式,浅谈函数定义域的类型与求法。 关键词:解析式,定义域 函数作为高中数学的主线,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的始终。函数的定义域是函数三要素之关键,特别是函数性质必须从定义域出发,它在解
决和研究函数最值、奇偶性、周期、方程、不等式等问题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函数的定义域(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似乎是非常简单的,然而在解决问题中不加以注意,常常会使人误入歧途。大全,解析式。
本文介绍求函数定义域的类型和求法,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认识定义域,深刻理解定义域,正确求函数的定义域,在解函数题中强调定义域对解题结论的作用与影响,树立起“定义域优先”的观点,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
一 、一般型
即给出函数的解析式求定义域,其解法的一般原则是:
①如果为整式,其定义域为R;
②如果为分式,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0的实数集合;
③如果是二次根式(偶次根式),其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不小于0的实数集合;
④如果是基本初等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无理函数等),掌握其函数定义域。
⑤如果是由以上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其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集合;
⑥f(x)=x0的定义域是;
例1:y=lg(6-x2)
解:要使函数有意义,则必须满足
x+5≥0x≥-5
∵ 6-x2>0 ∴ -
6-x2≠1x≠±
解得-
二、实际问题型
函数的解析式包括定义域和对应法则,所以在求函数的解析式时必须要考虑所求函数解析式的定义域,还要考虑实际问题中定义域受到实际意义的制约,否则所求函数关系式可能是错误。如:
例2:将一个底面圆的直径为d的圆柱截成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棱柱,若这个长方形截面的一条边长为x,对角线为d,截面的面积为A,求面积A以x为自变量的函数关系式?
解:设截面的'一条边长为x,对角线为d,另一条边为,由题意得:
S=x
故函数解析式为:S=x
如果解题到此为止,则本题的函数关系式还欠完整,缺少自变量的范围。也就说学生的解题思路不够严密。因为当自变量取负数或取不小于d的数时,S的值即截面的面积A为负数或被开方数为负数无意义,这与实际问题相矛盾,所以还应补上自变量的范围:
即:函数关系式为:S=x()
这个例子说明,在用函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必须要注意到函数定义域的取值范围对实际问题的影响。若考虑不到这一点,就体现出学生思维缺乏严密性。若注意到定义域的变化,就说明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体现出较好思维的严密性 。
三 抽象函数型
抽象函数是指没有给出解析式的函数,不能常规方法求解,一般表示为已知一个抽象函数的定义域求另一个抽象函数的解析式,一般有两种情况
(1)已知的定义域,求的定义域。
其解法是:已知的定义域是[a,b]求的定义域是解,即为所求的定义域。
例3 已知的定义域为[-2,2],求的定义域。
解:令,
得,即,
因此,从而,
故函数的定义域是
(2)已知的定义域,求f(x)的定义域。
其解法是:已知的定义域是[a,b],求f(x)定义域的方法是:由,求g(x)的值域,即所求f(x)的定义域。大全,解析式。
例4 已知的定义域为[1,2],求f(x)的定义域。
解:∵1x2,
∴22x4
∴32x+15
故函数f(x)的定义域是
评述:例3和例4是互为逆向的,解这类题的关键在于搞清复合函数的自变量问题,抓住已知条件,得到要求函数的未知数。变式题
例5:已知函数y=f(x+1)的的定义域是[-2,3],
求y=f(2x-1)的定义域。
解:∵函数y=f(x+1)的的定义域是[-2,3],
∴ -2x3 ,
∴-1x+14,
∴定义域[-1,4]。
再由-12x-14,得0x
故y=f(2x-1)的定义域是[0, ]。
四 逆向思维型
篇13:高中函数定义域知识点
高中函数定义域知识
定义域
(高中函数定义)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属于集合A。其中,x叫作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作函数的定义域;
值域
名称定义
函数中,应变量的取值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函数的值域,在数学中是函数在定义域中应变量所有值的集合
常用的求值域的方法
(1)化归法;(2)图象法(数形结合);(3)函数单调性法;(4)配方法;(5)换元法;(6)反函数法(逆求法);(7)判别式法;(8)复合函数法;(9)三角代换法;(10)基本不等式法等
关于函数值域误区
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是函数构造的三个基本“元件”。平时数学中,实行“定义域优先”的原则,无可置疑。然而事物均具有二重性,在强化定义域问题的同时,往往就削弱或谈化了,对值域问题的探究,造成了一手“硬”一手“软”,使学生对函数的掌握时好时坏,事实上,定义域与值域二者的位置是相当的,绝不能厚此薄皮,何况它们二者随时处于互相转化之中(典型的例子是互为反函数定义域与值域的相互转化)。如果函数的值域是无限集的话,那么求函数值域不总是容易的,反靠不等式的运算性质有时并不能奏效,还必须联系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有界性、周期性来考虑函数的取值情况。才能获得正确答案,从这个角度来讲,求值域的问题有时比求定义域问题难,实践证明,如果加强了对值域求法的研究和讨论,有利于对定义域内函的理解,从而深化对函数本质的认识。
“范围”与“值域”相同吗?
“范围”与“值域”是我们在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两个概念,许多同学常常将它们混为一谈,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值域”是所有函数值的集合(即集合中每一个元素都是这个函数的取值),而“范围”则只是满足某个条件的一些值所在的集合(即集合中的元素不一定都满足这个条件)。也就是说:“值域”是一个“范围”,而“范围”却不一定是“值域”。
高一数学必修一函数知识点
1. 函数的奇偶性
(1)若f(x)是偶函数,那么f(x)=f(-x) ;
(2)若f(x)是奇函数,0在其定义域内,则 f(0)=0(可用于求参数);
(3)判断函数奇偶性可用定义的等价形式:f(x)±f(-x)=0或 (f(x)≠0);
(4)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化简,再判断其奇偶性;
(5)奇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反的单调性;
2. 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若已知 的定义域为[a,b],其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即可;若已知f[g(x)]的定义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即 f(x)的定义域);研究函数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由“同增异减”判定;
3.函数图像(或方程曲线的对称性)
(1)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明图像C1与C2的对称性,即证明C1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C2上,反之亦然;
(3)曲线C1:f(x,y)=0,关于y=x+a(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x+a)=0(或f(-y+a,-x+a)=0);
(4)曲线C1: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2b-y)=0;
(5)若函数y=f(x)对x∈R时,f(a+x)=f(a-x)恒成立,则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6)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 对称;
4.函数的周期性
(1)y=f(x)对x∈R时,f(x +a)=f(x-a) 或f(x-2a )=f(x) (a>0)恒成立,则y=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2)若y=f(x)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3)若y=f(x)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4︱a︱的周期函数;
(4)若y=f(x)关于点(a,0),(b,0)对称,则f(x)是周期为2 的周期函数;
(5)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x=b(a≠b)对称,则函数y=f(x)是周期为2 的周期函数;
(6)y=f(x)对x∈R时,f(x+a)=-f(x)(或f(x+a)= ,则y=f(x)是周期为2 的周期函数;
5.方程k=f(x)有解 k∈D(D为f(x)的值域);
6.a≥f(x) 恒成立 a≥[f(x)]max,; a≤f(x) 恒成立 a≤[f(x)]min;
7.(1) (a>0,a≠1,b>0,n∈R+); (2) l og a N= ( a>0,a≠1,b>0,b≠1);
(3) l og a b的符号由口诀“同正异负”记忆; (4) a log a N= N ( a>0,a≠1,N>0 );
8. 判断对应是否为映射时,抓住两点:(1)A中元素必须都有象且;(2)B中元素不一定都有原象,并且A中不同元素在B中可以有相同的象;
9. 能熟练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反函数,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10.对于反函数,应掌握以下一些结论:(1)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2)奇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3)定义域为非单元素集的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4)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5)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5) y=f(x)与y=f-1(x)互为反函数,设f(x)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B,则有f[f--1(x)]=x(x∈B),f--1[f(x)]=x(x∈A).
11.处理二次函数的问题勿忘数形结合;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看法”: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12. 依据单调性,利用一次函数在区间上的保号性可解决求一类参数的范围问题
13. 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1)分离参数法;(2)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列不等式(组)求解;
高一数学必修一函数知识
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含义: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整体。
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为集。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集合确定,则一元素是否属于这个集合是确定的:属于或不属于。
(2)元素的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的,不可重复的。
(3)元素的无序性:集合中元素的位置是可以改变的,并且改变位置不影响集合
3、集合的表示:{…}
(1)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a、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a,b,c……}
b、描述法:
①区间法:将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x?R|x-3>2},{x|x-3>2}
②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③Venn图:画出一条封闭的曲线,曲线里面表示集合。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元素在集合里,则元素属于集合,即:a?A
(2)元素不在集合里,则元素不属于集合,即:a¢A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6、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1)—子集
定义: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篇14:函数的定义域教学设计
函数的定义域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
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单调性与奇偶性
二. 教学目标:
理解函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三. 教学重点:函数性质的运用.
四. 教学难点:函数性质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知识归纳:
1. 求函数的解析式
(1)求函数解析式的常用方法:
①换元法( 注意新元的取值范围)
②待定系数法(已知函数类型如:一次、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
③整体代换(配凑法)
④构造方程组(如自变量互为倒数、已知f(x)为奇函数且g(x)为偶函数等)
(2)求函数的解析式应指明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式子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同时也要注意变量的实际意义。
(3)理解轨迹思想在求对称曲线中的应用。
2. 求函数的定义域
求用解析式y=f(x)表示的函数的定义域时,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若f(x)是整式,则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②若f(x)是分式,则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0的实数集;
③若f(x)是二次根式,则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大于或等于0的实数集合;
④若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则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集合;
⑤若f(x)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函数,则函数的定义域应符合实际问题.
3. 求函数值域(最值)的一般方法:
(1)利用基本初等函数的'值域;
(2)配方法(二次函数或可转化为二次函数的函数);
(3)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尤其注意形如 型的函数)
(4)函数的单调性:特别关注 的图象及性质
(5)部分分式法、判别式法(分式函数)
(6)换元法(无理函数)
(7)导数法(高次函数)
(8)反函数法
(9)数形结合法
4. 求函数的单调性
(1)定义法:
(2)导数法:
(3)利用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4)关于函数单调性还有以下一些常见结论:
①两个增(减)函数的和为_____;一个增(减)函数与一个减(增)函数的差是______;
②奇函数在对称的两个区间上有_____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对称的两个区间上有_____的单调性;
③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在各自定义域上有______的单调性;
(5)求函数单调区间的常用方法:定义法、图象法、复合函数法、导数法等
(6)应用: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
5. 函数的奇偶性
奇偶性: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 与f(-x)的关系。f(x) -f(-x)=0 f(x) =f(-x) f(x)为偶函数;
f(x)+f(-x)=0 f(x) =-f(-x) f(x)为奇函数。
判别方法:定义法,图象法,复合函数法
应用:把函数值进行转化求解。
6. 周期性:定义: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T)=f(x),则T为函数f(x)的周期。
其他: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a)=f(x-a),则2a为函数f(x)的周期.
应用:求函数值和某个区间上的函数解析式。
二、典型例题分析
例1. 若集合A={a1,a2,a3},B={b1,b2} 求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的个数。
分析:解决这类问题,关键是要掌握映射的概念:设A、B是两个集合,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若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和它对应,这时对应法则f叫做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这里要掌握关键的两个词“任何”、“唯一”。对于本例,集合A={a1,a2,a3}中的每一个元素的象都有b1或b2这两种情形,由乘法原理可知,A到B的映射的个数共有N=222=8个。
例2. 线段|BC|=4,BC的中点为M,点A与B、C两点的距离之和为6,设|AM|=y,|AB|=x,求y=f(x)的函数表达式及这函数的定义域。
解:1若A、B、C三点不共线,如图所示,由余弦定理可知,
x2=22+y2-4ycosAMB ①
(6-x)2=22+y2-4ycos(180-AMB) ②
①+② x2+(6-x)2=2y2+8 y2=x2-6x+14
又 x2-6x+14=(x-3)2+5恒正,
又三点A、B、C能构成三角形
1<x<5
2若三点A、B、C共线,由题意可知,
x+4=6-x,x=1 或4+6-x=x x=5
综上所述:
说明:第一,首先要分析三点A、B、C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因为由题意,A、B、C不一定能构成三角形,它们也可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要分两种情形来讨论。第二,实际问题在求解析式时要特别注意函数的定义域。
例3. 设f(x)为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当x-1时,y=f(x)的图象是经过点(-2,0),斜率为1的射线,又在y=f(x)的图象中有一部分是顶点在(0,2),且过点(-1,1)的一段抛物线,试写出函数f(x)的表达式,并在图中作出其图象。
解:(1)当x-1时,设f(x)=x+b
∵射线过点(-2,0) 0=-2+b即b=2,f(x)=x+2
(2)当-11时,设f(x)=ax2+2
∵抛物线过点(-1,1),1=a(-1)2+2,即a=-1
f(x)=-x2+2
(3)当x1时,f(x)=-x+2
综上可知:f(x)= 作图由读者来完成。
例4.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解:(1)
x4或x-1且x-3,即函数的定义域为(-,-3)(-3,-1)[4,+]
(2) ,则
0x2-3x-108,即
-3x<-2或5<x6即定义域为[-3,-2](5,6)
说明:求函数的定义域,我们常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若有分母则分母不为零、若有偶次根式则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零、若有对数式,则真数大于零、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求函数的定义域,实质上就是求由以上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变、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1,4],求 的定义域。
解: ,则
又 , 或
则 或 即为所求函数的定义域。
说明:此题实质上是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我们把 看成是由y=f(u)、两个函数复合而成的,因为-1u<4,则 ,从而求出x的范围,另外,对不等式进行倒数运算时,应注意不等式两边必须同号,取倒数后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这里也是学习时常常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应加以重视。
例5. 若对于任何实数x,不等式: 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令f(x)=|x-1|+2|x-2|,去绝对值把f(x)表示成分段函数后为
5-3x x<1
f(x)= 3-xx2
3x-5 x>2
作出y=f(x)的图象如图,由此可知f(x)的最小值为1,f(x)>a对一切实数x恒成立,则a<1。
说明:该题看上去是一个不等式的问题,若用去绝对值分类讨论的方法来求解则比较繁锁,而如果注意到不等式左边是一个关于x的函数,只要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求出此函数的最小值就很快解决了问题,这种解题思想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另外,对于函数f(x)=|x-1|+2|x-2|只要把它写成分段函数的形式,作出函数的图象,则该函数的所有性质,包括函数的单调区间,值域等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例6. 求函数 的值域。
解:令 ,则13-4x=t2
该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为t=1,又t0由二次函数的性质可知y4,当且仅当t=1即x=3时等式成立,原函数的值域为(-,4)。
说明:对于所有形如 的函数,求值域时我们可以用换元法令
转化为关于t的二次函数在区间[0,+)上的最值来处理。这里要注意t0的范围不能少。如:已知f(x)的值域为 ,试求函数 的值域。该题我们只需要把f(x)看成是一个变量,则求值域时仍可用上述换元法,但是如果被开方数不是关于x的一次式,而含x的平方项,则就不能用上述换元法了。如求函数 的值域,若令 ,则x无法用t来表示。这里我们如果注意到x的取值范围:-22,则-11的话,我们就可以用三角换元:令 [0,],问题也就转化为三角函数求最值了。同样我们作三角换元时,要注意的限制条件,因为当取遍0到之间的每一个值时, 恰好可以取遍-1到1之间的每一个值,若不限制的范围,则根号无法直接去掉,就会给我们解题增添麻烦。
例7. 求下列函数的最值。
(1) (2)
解:(1)先求出函数的定义域:
-27,又在区间[-2,7]上函数 单调递增, 单调递增,所以 在定义域内也单调递增。
当x=-2时, ;当x=7时,
(2)∵ 0 y2=x2(1-x2)由基本不等式可知:
y2=x2(1-x2) ,又y, 。
说明: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函数,求值域或最值时,如果我们能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或运用基本不等式,问题往往会很快得到解决。在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的条件,特别是要注意等号能否成立。
例8. 设a>0,x[-1,1]时函数y=-x2-ax+b有最小值-1,最大值1,求使函数取得最小值和最大值时相应的x的值。
解:
∵a>0, <0,又定义域为[-1,1]
x=1时 ,即-1-a+b=-1 a-b=0
下面分a的情形来讨论:
1当0> -1即0<a2时,
当 时, 即 ,则
a2+4a-4=0,
又a(0,2),则
2当 <-1,即a>2时,当x=-1时
-1+a+b=1,a+b=2 又a=b a=1 与a>2矛盾,舍去
综上所述:x=1时, , 时 。
例9. 已知函数y=f(x)= (a,b,cR,a0,b0)是奇函数,当x0时,f(x)有最小值2,其中bN且f(1)
(1)试求函数f(x)的解析式;
(2)问函数f(x)的图象上是否存在关于点(1,0)对称的两点,若存在,求出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1)∵f(x)是奇函数,
f(-x)=-f(x),即
c=0,∵a0,b0,x0,f(x)= 2 ,
当且仅当x= 时等号成立,于是2 =2,a=b2,
由f(1)< 得 < 即 < ,2b2-5b+2<0,解得 <b<2,又bN,b=1,a=1,f(x)=x+
(2)设存在一点(x0,y0)在y=f(x)的图象上,并且关于(1,0)的对称点(2-x0,-y0)也在y=f(x)的图象上,则
消去y0得x02-2x0-1=0,x0=1
y=f(x)的图象上存在两点(1+ ,2 ),(1- ,-2 )关于(1,0)对称
例10. 已知奇函数f(x)的定义域为R,且f(x)在[0,+)上是增函数,是否存在实数m,使f(cos2-3)+f(4m-2mcos)f(0)对所有[0, ]都成立?若存在,求出符合条件的所有实数m的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f(x)是R上的奇函数,且在[0,+)上是增函数,f(x)是R上的增函数 于是不等式可等价地转化为f(cos2-3)f(2mcos-4m),
即cos2-32mcos-4m,即cos2-mcos+2m-2
设t=cos,则问题等价地转化为函数
g(t)?=t2-mt+2m-2=(t- )2- +2m-2在[0,1]上的值恒为正,又转化为函数g(t)在[0,1]上的最小值为正
当 0,即m0时,g(0)=2m-21与m0不符;
当01时,即02时,g(m)=- +2m-20
4-2 4+2 ,?4-2 2
当 1,即m2时,g(1)=m-11 m2
综上,符合题目要求的m的值存在,其取值范围是m4-2
另法(仅限当m能够解出的情况)cos2-mcos+2m-20对于[0, ]恒成立,
等价于m(2-cos2)/(2-cos) 对于[0, ]恒成立
∵当[0, ]时,(2-cos2)/(2-cos) 4-2 ,
m4-2
例11. 设a为实数,记函数f(x)=a 的最大值为g(a)。
(1)设t= ,求t的取值范围并把f(x)表示为t的函数m(t);
(2)求g(a);
(3)求满足g(a)=g( )的所有实数a.
解:(1)∵t=
要使t有意义,必须有1+x0且1-x0,即-11.
∵t2=2+2 [2,4],t ……①
t的取值范围是[ ,2]由①得 = x2-1
m(t)=a( t2-1)+t= at2+t-a, t[ ,2]
(2)由题意知g(a)即为函数m(t)= at2+t-a, t[ ,2]的最大值.
注意到直线t=- 是抛物线m(t)= at2+t-a的对称轴,分下列情况讨论.
当a0时,函数y=m(t), t[ ,2]的图像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的一段,由t=- 0知m(t)在[ ,2]上单调递增,
g(a)=m(2)=a+2.
当a=0时,m(t)=t, t[ ,2], g(a)=2.
当a0时,函数y=m(t), t[ ,2]的图像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的一段,
若有t=- [0, ],即a- ,则g(a)=m( )= .
若有t=- ( ,2),即a ,则g(a)=m(- )=-a- .
若有t=-[0, ],即a ,则g(a)=m(2)=a+2.
综上有g(a)=
(3)当a- 时,g(a)=a+2 ,
当 时,-a ,,所以 ,
g(a)= 2 = .因此当a- 时,g(a).
当a0时, 0,由g(a)=g( )知a+2= +2解得a=1.
当a0时, =1,因此a-1或 -1,从而g(a)= 或g( )= .
要使g(a)=g( ),必须有a- 或 - ,即- -
此时g(a)= =g( ).
综上知,满足g(a)=g( )的所有实数a为:- - 或a=1.
篇15:高一函数的定义域怎么求
高一函数的定义域怎么求
定义域
(高中函数定义)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属于集合A。其中,x叫作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作函数的定义域;
值域
名称定义
函数中,应变量的取值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函数的值域,在数学中是函数在定义域中应变量所有值的集合
常用的求值域的方法
(1)化归法;(2)图象法(数形结合),
(3)函数单调性法,
(4)配方法,(5)换元法,(6)反函数法(逆求法),(7)判别式法,(8)复合函数法,(9)三角代换法,(10)基本不等式法等
关于函数值域误区
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是函数构造的三个基本“元件”。平时数学中,实行“定义域优先”的原则,无可置疑。然而事物均具有二重性,在强化定义域问题的同时,往往就削弱或谈化了,对值域问题的探究,造成了一手“硬”一手“软”,使学生对函数的掌握时好时坏,事实上,定义域与值域二者的位置是相当的,绝不能厚此薄皮,何况它们二者随时处于互相转化之中(典型的例子是互为反函数定义域与值域的相互转化)。如果函数的值域是无限集的话,那么求函数值域不总是容易的,反靠不等式的运算性质有时并不能奏效,还必须联系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有界性、周期性来考虑函数的取值情况。才能获得正确答案,从这个角度来讲,求值域的问题有时比求定义域问题难,实践证明,如果加强了对值域求法的研究和讨论,有利于对定义域内函的理解,从而深化对函数本质的认识。
“范围”与“值域”相同吗?
“范围”与“值域”是我们在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两个概念,许多同学常常将它们混为一谈,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值域”是所有函数值的集合(即集合中每一个元素都是这个函数的取值),而“范围”则只是满足某个条件的一些值所在的集合(即集合中的元素不一定都满足这个条件)。也就是说:“值域”是一个“范围”,而“范围”却不一定是“值域”。
二.数学的学习方法
1.数学要求具备熟练的计算能力,所以课后还有做足一定量的练习题,只有通过做题练习才能拥有计算能力。
2.课前要做好预习,这样上数学课时才能把不会的知识点更好的消化吸收掉。
3.数学公式一定要记熟,并且还要会推导,能举一反三。
4.数学重在理解,在开始学习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弄懂。所以上课要认真听讲,看看老师是怎样讲解的。
5.数学80%的分数来源于基础知识,20%的分数属于难点,所以考120分并不难。
6.数学需要沉下心去做,浮躁的人很难学好数学,踏踏实实做题才是硬道理。
7.数学要想学好,不琢磨是行不通的,遇到难题不能躲,研究明白了才能罢休。
8.数学最主要的就是解题过程,懂得数学思维很关键,思路通了,数学自然就会了。
9.数学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算的,或许这一秒没思路,当你拿起笔开始计算的那一秒,就豁然开朗了。
10.数学题目不会做,原因之一就是例题没研究明白,所以数学书上的例题绝对不要放过。
点击
篇16:二次函数解题方法总结
二次函数解题方法总结
二次函数是初中重要的数学知识点,本文就来分享一篇二次函数解题方法总结,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1.求证“两线段相等”的问题:
2.“平行于y轴的动线段长度的最大值”的问题:
由于平行于y轴的线段上各个点的横坐标相等(常设为t),借助于两个端点所在的函数图象解析式,把两个端点的纵坐标分别用含有字母t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再由两个端点的高低情况,运用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度计算公式,把动线段的长度就表示成为一个自变量为t,且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解析式,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求得动线段长度的最大值及端点坐标。
3.求一个已知点关于一条已知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问题:
先用点斜式(或称K点法)求出过已知点,且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解析式,再求出两直线的交点坐标,最后用中点坐标公式即可。
4.“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到定直线的距离最大”的问题:
(方法1)先求出定直线的斜率,由此可设出与定直线平行且与抛物线相切的直线的解析式(注意该直线与定直线的斜率相等,因为平行直线斜率(k)相等),再由该直线与抛物线的解析式组成方程组,用代入法把字母y消掉,得到一个关于x的的一元二次方程,由题有△=-4ac=0(因为该直线与抛物线相切,只有一个交点,所以-4ac=0)从而就可求出该切线的解析式,再把该切线解析式与抛物线的解析式组成方程组,求出x、y的值,即为切点坐标,然后再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计算该切点到定直线的距离,即为最大距离。
(方法2)该问题等价于相应动三角形的面积最大问题,从而可先求出该三角形取得最大面积时,动点的坐标,再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出其最大距离。
(方法3)先把抛物线的方程对自变量求导,运用导数的几何意义,当该导数等于定直线的斜率时,求出的点的坐标即为符合题意的点,其最大距离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以轻松求出。
5.常数问题:
(1)点到直线的距离中的常数问题:
“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到定直线的距离等于一个固定常数”的问题:
先借助于抛物线的解析式,把动点坐标用一个字母表示出来,再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建立一个方程,解此方程,即可求出动点的横坐标,进而利用抛物线解析式,求出动点的纵坐标,从而抛物线上的动点坐标就求出来了。
(2)三角形面积中的常数问题:
“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与定线段构成的动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定常数”的问题:
先求出定线段的长度,再表示出动点(其坐标需用一个字母表示)到定直线的距离,再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建立方程,解此方程,即可求出动点的横坐标,再利用抛物线的解析式,可求出动点纵坐标,从而抛物线上的动点坐标就求出来了。
6.“在定直线(常为抛物线的对称轴,或x轴或y轴或其它的定直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最小”的问题:
先求出两个定点中的任一个定点关于定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再把该对称点和另一个定点连结得到一条线段,该线段的长度〈应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即为符合题中要求的最小距离,而该线段与定直线的交点就是符合距离之和最小的点,其坐标很易求出(利用求交点坐标的方法)。
7.三角形周长的“最值(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在定直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和两个定点构成的三角形周长最小”的问题(简称“一边固定两边动的问题):
由于有两个定点,所以该三角形有一定边(其长度可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计算),只需另两边的和最小即可。
8.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问题:
①“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和一条定线段构成的三角形面积最大”的问题(简称“一边固定两边动的问题”):
(方法1)先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定线段的长度;然后再利用上面3的方法,求出抛物线上的动点到该定直线的最大距离。最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1/2。即可求出该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同时在求解过程中,切点即为符合题意要求的点。
(方法2)过动点向y轴作平行线找到与定线段(或所在直线)的交点,从而把动三角形分割成两个基本模型的三角形,动点坐标一母示后,
进一步可得到,转化为一个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问题来求出最大值。
②“三边均动的动三角形面积最大”的问题(简称“三边均动”的问题):
先把动三角形分割成两个基本模型的三角形(有一边在x轴或y轴上的三角形,或者有一边平行于x轴或y轴的三角形,称为基本模型的三角形)面积之差,设出动点在x轴或y轴上的点的坐标,而此类题型,题中一定含有一组平行线,从而可以得出分割后的一个三角形与图中另一个三角形相似(常为图中最大的那一个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的比等于对应高的比)可表示出分割后的一个三角形的高。从而可以表示出动三角形的面积的一个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关系式,相应问题也就轻松解决了。
9.“一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和另外三个定点构成的四边形面积最大的问题”:
由于该四边形有三个定点,从而可把动四边形分割成一个动三角形与一个定三角形(连结两个定点,即可得到一个定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所以只需动三角形的面积最大,就会使动四边形的面积最大,而动三角形面积最大值的求法及抛物线上动点坐标求法与7相同。
10、“定四边形面积的求解”问题:
有两种常见解决的方案:
方案(一):连接一条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
方案(二):过不在x轴或y轴上的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向x轴(或y轴)作垂线,或者把该点与原点连结起来,分割成一个梯形(常为直角梯形)和一些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或差),或几个基本模型的三角形面积的和(差)
11.“两个三角形相似”的问题:
12.“某函数图象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与另两个定点构成等腰三角形”的问题:
首先弄清题中是否规定了哪个点为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若某边底,则只有一种情况;若某边为腰,有两种情况;若只说该三点构成等腰三角形,则有三种情况)。先借助于动点所在图象的解析式,表示出动点的坐标(一母示),按分类的情况,分别利用相应类别下两腰相等,使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建立方程。解出此方程,即可求出动点的横坐标,再借助动点所在图象的函数关系式,可求出动点纵坐标,注意去掉不合题意的点(就是不能构成三角形这个题意)。
13、“某图象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与另外三个点构成平行四边形”问题:
这类问题,在题中的四个点中,至少有两个定点,用动点坐标“一母示”分别设出余下所有动点的坐标(若有两个动点,显然每个动点应各选用一个参数字母来“一母示”出动点坐标),任选一个已知点作为对角线的起点,列出所有可能的对角线(显然最多有3条),此时与之对应的另一条对角线也就确定了,然后运用中点坐标公式,求出每一种情况两条对角线的中点坐标,由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可知,两中点重合,其坐标对应相等,列出两个方程,求解即可。
进一步有:
①若是否存在这样的动点构成矩形呢?先让动点构成平行四边形,再验证两条对角线相等否?若相等,则所求动点能构成矩形,否则这样的动点不存在。
②若是否存在这样的动点构成棱形呢?先让动点构成平行四边形,再验证任意一组邻边相等否?若相等,则所求动点能构成棱形,否则这样的动点不存在。
③若是否存在这样的动点构成正方形呢?先让动点构成平行四边形,再验证任意一组邻边是否相等?和两条对角线是否相等?若都相等,则所求动点能构成正方形,否则这样的动点不存在。
14.“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两个图形的面积之间存在和差倍分关系”的问题:(此为“单动问题”〈即定解析式和动图形相结合的问题〉,后面的19实为本类型的特殊情形。)
先用动点坐标“一母示”的方法设出直接动点坐标,分别表示(如果图形是动图形就只能表示出其面积)或计算(如果图形是定图形就计算出它的具体面积),然后由题意建立两个图形面积关系的一个方程,解之即可。(注意去掉不合题意的点),如果问题中求的是间接动点坐标,那么在求出直接动点坐标后,再往下继续求解即可。
15.“某图形〈直线或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与另两定点构成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若夹直角的两边与y轴都不平行:先设出动点坐标(一母示),视题目分类的情况,分别用斜率公式算出夹直角的两边的斜率,再运用两直线(没有与y轴平行的直线)垂直的斜率结论(两直线的斜率相乘等于-1),得到一个方程,解之即可。
若夹直角的两边中有一边与y轴平行,此时不能使用斜率公式。补救措施是:过余下的那一个点(没在平行于y轴的那条直线上的点)直接向平行于y的直线作垂线或过直角点作平行于y轴的直线的垂线与另一相关图象相交,则相关点的坐标可轻松搞定。
16.“某图象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与另两定点构成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①若定点为直角顶点,先用k点法求出另一直角边所在直线的解析式(如斜率不存在,根据定直角点,可以直接写出另一直角边所在直线的方程),利用该解析式与所求点所在的图象的解析式组成方程组,求出交点坐标,再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出两条直角边等否?若等,该交点合题,反之不合题,舍去。
②若动点为直角顶点:先利用k点法求出定线段的中垂线的解析式,再把该解析式与所求点所在图象的解析式组成方程组,求出交点坐标,再分别计算出该点与两定点所在的两条直线的斜率,把这两个斜率相乘,看其结果是否为-1?若为-1,则就说明所求交点合题;反之,舍去。
17.“题中含有两角相等,求相关点的坐标或线段长度”等的问题:
题中含有两角相等,则意味着应该运用三角形相似来解决,此时寻找三角形相似中的基本模型“A”或“X”是关键和突破口。
篇17: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总结
数学主要以函数为研究对象,而函数极值无论在初等数学还是在高等数学里都是函数部分的一个重要问题,下文是函数求极值的方法,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一、利用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求极值
在求某一类分式函数的极值时,若其分子或分母是关于x的二次式,可将其变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x在实数范围内有解,由判别式求的。
★ 算法概念课的教案
★ 高中数学说课稿
【定义域是什么?确定函数定义域的方法总结(整理17篇)】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2023-09-08
高中数学概率知识点总结2024-02-21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023-08-19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优秀说课稿2022-12-18
必修一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2022-11-20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2022-09-09
高中幂函数知识点总结2023-02-15
椭圆题型及方法总结2023-09-01
下学期 4.8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32022-10-02
函数的单调性教案一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