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评课开场白台词(推荐20篇)由网友“robot”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公开课评课开场白台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坐井观天公开课评课稿
坐井观天公开课评课稿
今天第一节是青年教师研讨课,我讲的是《坐井观天》,正副校长、书记、主任、年级组长都去听了我这个稚气未脱的新老师的课,说实话,我感到莫大的荣幸。虽然之前自己也曾精心准备,但是相对于老教师而言,差距不言自明。
当然,上课自然不会紧张,这是我一贯的特点。也许真是应了那句话,凡事最怕认真二字。自己进入角色了,神马都是浮云!言归正传,说一下课后各位领导的评课,以便日后时常翻阅,借以自省自励!
一、毕校长
去找毕校长的时候,毕校长有事,事情比较多,不过毕校长还是抽出了自己宝贵的时间,跟我聊了一会儿,大部分时间都是鼓励我这位新人。
二、孙老师
孙老师是我们二年级的年级组长,主要从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提出了意见。
1、指导学生写字的时候,在写之前指导,而不是学生写完了之后。(平时上课没有注意,有点小随意了,故公开课的时候把次序颠倒了)以后上课要严格要求自己,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对自己严格点,说不定自己之后就是严师兼高徒了!
2、自由读课文一定要让学生读完。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读的慢,如何协调操作好,以后要多学习。
3、字词句段篇的读,方法单一,不能光齐读的形式,学生容易疲劳,失去兴趣。可采用开火车、个体读、男女分读、领读等方式进行。
三、房书记
房书记主要从大的方面来评的。房书记原先教理科,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能用在此处不是很合适,嘿嘿。)房书记跳出了语文的范畴,站在了语文的圈子外面来看待,视野也就自然有些不同了。
1、优点:书写工整、沉稳、课堂常规较好等。
2、学生读的`时候方式单一,如上。
3、提出了一些长期有效的管理学习的方式。
首先,对于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有时候不是吝啬,是不知如何表扬,以后这方面要下大力气学习)而且,表扬的语言要隔断时间变换一次,不然学生也会产生审美疲劳。
其次,识字方式多种多样,学习无处不在,要树立学生的这种学习观念,激发其学习兴趣。像如:利用汉字的演变过程给孩子讲解,易于记忆;上学放学经过街道的商店名称是否全会认读等等。并推荐了一个网站,学乐中国。很不错。
最后,班级分组,好学生带差学生,分担教师的担子。一个班50人,一堂课35分钟,教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位学生,总有个别学生学习的不到位,知识点不明白。这样就显示出小组的重要了。每组可分为4到6人,可采用大组套小组的形式,配合着小组间的竞争评价,采用分头管理,组员评价、相互帮助的原则,每堂课留出5分钟左右时间小组内交流讨论学习,共同进步。
四、谢老师
谢老师主要从文章的思路上讲解,听完后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引导教学,之前自己的那种自认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原来还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谢老师解开了我许久以来的一个困惑。
谢老师主要从生字、课文朗读与理解、文本的使用三方面系统细致耐心的教导我这位新人。
1、生字
(1)字音。齐读和个人读的方式相结合,更便于找到学生的薄弱点。
(2)字形。
首先识字方法要多样化。像如:比一比、加一加、减一减、编谜语等形式,同偏旁、同部首的字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自己找出规律,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来说。
其次指导写字要具体。哪一笔是主笔,从哪里起笔,落到格子的什么地方,都要讲解具体。(诸如此类的公开课挑几个重点字讲解即可)
2、课文朗读与理解
注意此环节的每一遍读课文都要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例如:
(1)前两遍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漏字掉字。
(2)第三遍读课文:板书关键词,让学生尝试复述。
(3)第四遍读课文,细读:以引导为主,每一环节都要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4)学以致用,加以拓展。
3、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也就是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慢慢渗透。像如此篇对话比较多,可以发现对话多的文章基本上是每个人说的话自成一段。写作的时候要让学生注意。
篇2:公开课《开国大典》评课稿
公开课《开国大典》评课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新的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三维目标呢卢雷老师《开国大典》的教学设计使我收到了很大的启示。
一,创设情景,落实目标,培养能力
卢雷老师将情境创设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如:在课一开始,他就板书: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北京开国大典……让学生在“开国大典”强加一个修饰词,又让他们把这些词语连起来说一句完整的话。这样的情景创设,既是让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感知,又是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对课题了解,朗读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起到了多重效果。
又如:在学习“会场布置”这一部分,卢雷老师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当场在黑板上画出了方位图,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记忆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使学科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学生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
二,加强朗读,体验感悟,激发情感
《开国大典》是一篇爱国主义的教育经典,但离现在甚远,学生感受。卢雷老师遵循这一特点,关注语言,加强朗读,引领学生层层体验,激发他们的情感。
如:在学习“会场布置”时,卢雷老师先用示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接着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反复朗读,加强指导,乃至复述课文,层层递进,引发激情。这不仅把会场布置清晰地留在学生的脑海里,而且训练了学生表达的顺序和逻辑思维能力。
又如:在学习“宣告成立”时,卢雷老师让学生通过聆听声音,观看两遍录像,多种形式的朗读,随手绘画地图等,把感官和文本自然,有力地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读出感觉,读出内涵,读出激情,使朗读发挥到了及至。这是语言和思想的自然统一,是有效指导和主动学习的有效统一,水到渠成地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不同的,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教师们就是要通过创造有利于学生去认识,体会,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篇3:《乡愁》公开课评课
《乡愁》公开课评课
《乡愁》一诗有新月主张的“稳定”形式,明显吸收了闻一多的“音尺”主张。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余光中先生以民谣的歌调,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把乡愁的产生,乡愁的无奈,巧借“距离”表现出来,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王老师的《乡愁》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思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王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语,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对乡愁的感悟之中。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听读:感受—朗读:理解—演读:想象—比读:发现—创读:创造。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因此,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情。这首诗的“情”就重在“乡愁”上。整个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王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
第二、处理好学生、教师、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王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在听读时,她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诗,用简洁的文字说感受;在朗读时,她让学生把各自放进诗歌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心声。而且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王老师让学生去多读反复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处理好阅读和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徐老师让学生用“乡愁是~~~~~”的句式说一句话就是一条有效途径。另外,王老师让学生选一小节用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也很有创新意识,和新时代的生活生动有趣的联系起来。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重要之点,一切以学生读为主,没有雕饰之意,一切顺乎自然,清新流畅。就在这看似教者无为的课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我们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乡愁》的“中国情结”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叶落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小时候与祖**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叫人销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此时,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其次,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诗经》的影响。《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对古典诗词资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诗在整体上呈现出纯美的维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极有意味。铭文似的语句和速度,纯美的语言,齐整的体式,这些余光中一以贯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
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母 ——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篇4:埃及公开课评课稿
埃及公开课评课稿
张xx老师的公开课《埃及》是一节成功的新课。
成功之处在于:
1、把整篇知识整合成四个小问题加以解决,即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文明古国,经济特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2、讲述每个小问题时,都采用角色(如国际仲裁、船长、水利部长、当地导游)扮演的方法,让学生试着去分析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角色愉悦的学习新知。
3、分析讲解每个问题时,都力求有理有据。先给出问题,然后给图提示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如从苏伊士运河角度分析埃及地跨亚非两洲。
4、新旧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如把埃及的知识与前面所学的西亚北非结合,温故而知新。且知识的讲述较详细,如以平原为主的地形,还结合地形图得出结论。
5、对尼罗河的定期泛滥进行辨证的`分析其利弊,让学生体会一分为二的观念,从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6、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埃及的古老文明,位置的重要,经济的发展。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建议:
1、在给学生播放图片时,先不告诉是哪个国家,可让学生得出景观所在国,然后从文明古国角度出发介绍相关情况,接着带大家一起来了解埃及的具体概况。
2、游览埃及的景点,方式有许多种,如坐船、步行、骑车、骑骆驼、坐热气球等,并不唯一,但最适宜的方式是坐船。
篇5:公开课《叶》评课稿
苏教版课标有许多“亮点”,“专题”就是其中之一”。“专题”在语文教材中的编排,是一种十分大胆的尝试,令人耳目一新。在教学过程中,“专题”的教学难度最大,但是它为教师与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了老师自身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
所以,在“专题“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从教师角度而言,如何实现高效课堂值得每一位语文探究。罗浩宇老师作为教研员,一直致力于新内容、新课型的研究,罗老师对《叶》的讲授给广大语文老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罗老师的整堂课的设计突出了以下特点:
整堂课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天地大语文,语文小天地”,语文的内容是包容万象的,其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专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将冲破语文学科的知识,衍射到其他领域,但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素养的培养仍是语文最根本的特点。综合性也体现在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综合。罗老师从引导学生读与“叶”有关的成语入手,配合丰富的想象,探究“叶”文化;再巧妙地过渡到去大自然中欣赏叶这个环节,美丽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入情入境的解说词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以至于学生由衷地用“太美了”、“太有诗意”来表达当时内心的感受。再到要求学生用“说明的语言描绘叶子的形状”,浓浓的语文味弥漫了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整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有效教学首先要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罗老师安排了四个环节:赏叶、读叶、听叶、赞叶,每一个环节教学目标明确。如在“听叶”这一环节,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听准节奏,赞叶环节要求学生在听故事的基础上,谈自己的感受。从教学目标来看,每一环节目标清楚,落实到位。又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整堂课有优化的教学时间管理。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时的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罗老师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完成了一个专题的教学,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课堂时间损耗。同时罗老师还做到了课堂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合起来,以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完成认识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课堂教学目标任务。联系平时一些老师抱怨,专题教学费时、费力、收效甚微,我想,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也应该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当然,整堂课在一个细节的处理上略显不足,学生的活动稍微少了些,如果能再充分些就更好了。
篇6:公开课《叶》评课稿
《荷叶圆圆》是一篇培养学生朗读及想象能力的散文诗。这篇文章语句优美,轻快活泼,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充满童趣的夏天,感受到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快乐的心情。听了胡名珠老师执教的《荷叶圆圆》一课,我感触颇多,受益匪浅,在此我记录一下的一点感触。
首先,我认为胡老师教态自然、亲切,声音甜美,语言充满童趣,很适合低年级教学。胡老师在上课前,作了精心的准备,通过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进入了一个荷叶的世界,在展示荷叶的图片中,让孩子们领略到了荷叶的美,充分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识记生字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胡老师在生字教学中,通过学生自由读生字、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有效地巩固了对生字的识记。
其次,注重朗读的训练与指导。听了胡老师的课,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全班小朋友的朗读非常投入,大部分小朋友声情并茂,相信这和胡老师平时的引导和课堂朗读环节的设计有关。在本节课中,胡老师采用了自由读、范读、男女生读等朗读方式,其中让学生扮演“小鱼儿”来表演读,让学生体会小鱼儿的欢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体上来说,我认为胡老师的整节课的教学环节设置得较饱满,重难点突出,教学流程、思路很顺,是一堂很不错的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篇7:公开课《鲸》评课稿
很荣幸能有这次机会去旁听了林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
《鲸》是一篇说明文,由福建特级教师来执教,她是一个清爽年轻的女教师,“这么年轻就成为特级一定很了不起”,大家都在寻思着。她的课堂一开始,我情不自禁的发出了感叹,真不可思议,林老师的课这么活泼、这么劲爆、这么热闹,找到一个可以很适合评价的词语就是:很港台。林老师的课堂确实很港台,一个语文说明文的课堂,成了孩子们欢笑的课堂,成了孩子们辩论的课堂,成了孩子们演说的课堂。在热闹中,孩子们体会说明文的准确性,在热闹中孩子们复述文章的内容,在热闹中孩子们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掌握。了不起的港台课,了不起的老师。林老师动用了一些技巧,那是上课的技巧,那是自成一派的技巧。有趣的招呼,美妙的歌声,激将的语言,挑战的活动,孩子们一个个沉浸其中,乐不思蜀。
一、设疑激趣,观察导入——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努力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开课问候,活跃课堂气氛。以“孩子们?”“诶。”为一问一答的方式拉近和同学们的距离,使课堂不再死板教条,让同学们一直清楚:老师和你们在一起。取代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林老师以视频的方式更形象的讲鲸的形象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并鼓励学生提问,引出课文。主要是通过课件演示和教师谈话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
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学生,而是一起学习的伙伴。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不是在学习,而是进行海底游览。在她的课堂中,笑声代替了种种谨慎。听课也成了一种享受。教师用有些夸张的表情、语调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
二、让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世界”的平台上——生字教学
学生来到课堂上,已带来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直观映象的独特感悟。教学中,如果无视这些存在,课堂则会陷入走“教案”的状态,机械呆板而毫无生气。应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让学生在课前真实地展示自我学习水平,林老师的生字教学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改变了一直以来的大屏幕的形式。让学生把“腭、肺、肚、胎、鳍”写在鲸的各部位上,这样不光了解了“腭、肺、肚、胎、鳍”在鲸的部位,又水到渠成地渗透了识字方法。又运用了“生字小转盘”这一新颖的概念,让同学们在识认汉字的同时讲解生词,寻找规律与特点。如“肉月旁”的生字,并强调了“肺”的最后一笔是竖。
三、适时捕捉鲜活的生成性资源,构建开放的课堂——围绕齿鲸、须鲸的特点展开辩论
与传统教学封闭、机械、呆板的设计相比,本课的设计不仅是弹性化的,而且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力求为学生敞开无数扇自由之门,打开无数条自由之路,力争做到少干预,多扩大探究学习、个体感悟和合作沟通的空间。如在探究部分,用“文中哪些描写你感受最深,为什么?”这一问题,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同时给课堂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仅动起来,而且动得主动、尽兴,动得酣畅淋漓。同时,在“动”的过程中,也能不断出现“新东西”,从而还课堂以真实、以生命。
林老师始终以亲切平和的形象,以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个性张扬的空间,这是高标准的口语实践活动,这种辩论,不是死读课文,而是将自己重构包装后的语言展示出来,让听众、读者感到清新、生动。这要求辩论语言通俗、生动、形象,促使学生化难懂的知识为浅显的知识,化抽象的语言为形象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辩说能力。
四、让目标在自主探究中达成——教学手段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无论是学术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体验性知识,都力争在学生的探索中自主建构,课上着力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涵盖量较大,需要深入钻研文本的问题或任务,如创设情境“远处游来一头鲸,那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运用已掌握的鲸的课内外知识及说明方法。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自然达成三维目标。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用一个词来形容鲸的`大;孩子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这么多形容“大”的词,作者用了吗?那他是怎么写的?进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用比较、数字、假设等说明方法来说明大。并重点提出了“动词串串烧”这一概念,具体而生动,让同学们试用这一方法写一篇有关鲸的小片段,从而突出这一写作首发的重要性。
在同学们熟悉鲸的特性之后,又运用了招聘小导游这一独特的形式,使同学们在自主探究中掌握课本中的知识,使书面知识能真正的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并提高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与组织能力。
五、让平实的课堂充满诗性的回归
“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朱永新)作为夯实人的精神基础,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的语文课,特别是小学语文课,更需要浓浓的诗意。最后林老师在同学们欣赏鲸的图片的同时,并为之附上了生动而又形象的旁白,带领同学们更进一步的接触与了解鲸,真正的遨游在海洋中。
泛娱乐时代,课堂也娱乐,娱乐精神已经随着新生代的老师弥漫到校园和课堂当中来了,而今天林老师把娱乐精神为教学所用,幸而用得恰到好处。一个灵气智慧的林老师,一个百变激情的林老师。
教学又迎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老师们又可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设计自己的课,不必在乎强调了什么,只要课堂让孩子们学有所得,上得有成效。呼唤朴素的语文,呼唤真实的语文,呼唤实践的语文,呼唤本真的语文。
篇8: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何老师很用心地给我们上了一节公开课,在我们进入评课、议课之前。
我提议大家用掌声对何老师的付出表示感谢。
何老师是我校的教学骨干,兢兢业业。对她执教的这节课,我们大家肯定会有不少的启发。为了更好的总结这次活动并指导今后的课堂教学,我们本着“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原则,在此举行评课活动。我希望各位老师都能畅所欲言,毫不保留的把自己听课的认识、看法、见解、收获等开诚布公的说出来。
程序:
一、先请执教人何老师说说自己的授课思路和讲课后的感悟、反思
二、评课:何老师对自己的课说出了自己的认识,下面按从低到高年级的顺序由老师们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评价。
三、今天借这个难得的机会,我们请在座的领导,为我们指点迷津,给与《认识图形》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
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说请来了三个老朋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告诉学生把物体的一面放在纸上,拿笔沿着边描出来。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陈述操作过程,培养他们数学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到“面从体出”。
三、动手操作,巩固理解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辨认这四种图形,老师又设计了“摆一摆”这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棒摆出这些图形,并说出摆这些图形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学生说:“我发现摆正方形时每条边用的小棒一样多,摆长方形时,上下两条边用的小棒一样多,左右两条边用的小棒一样多”;“我摆三角形用了3根小棒”;“圆不能用小棒摆出来”等等。学生在动手操作、归类比较的过程中明确了每种图形的特点。这样,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每种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巩固了对四种图形的认识。
四、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称再讲含义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
五、联系生活,实践应用
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在这个环节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样设计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然后,课件出示交通标志牌,说说它们的形状,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知识的教育。
篇9:公开课《猫》评课稿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分量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最大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获取知识,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成败,乃至全面影响本学科学习及终生发展。对今天上的《猫》一课,我有以下思考:
一、本节课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1、创设了优美的情境。
“情境教育”之“情境”实质上是认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的活动于其中的环境。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可以做到主体的能动活动与现实环境优化的统一,激发儿童潜能与培养塑造的统一,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我们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个情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就是在一个个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情境。课堂伊始,课前谈话充分,老师把学生引入了讨论的情境中,学生求知的欲望很强。
2、注重在朗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夏老师注重利用通过朗读句子认识生字词语,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句子,并能很好的掌握生字词语。
3、以读为主,以读促思。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夏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有练读、同桌互读、男女生对比读、指名读等,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语,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葡萄园中小动物的讨论中,通过朗读使学生领悟课文的寓意,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教育、情感得到熏陶。
4、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
老师在整堂课中始终用微笑和学生亲密接触,使学生在很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上完这节课。而且感情丰富,激情饱满。
二、值得商榷的地方
1、教师的评价语不够丰富。
2、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够。虽然教师激情饱满,但没有走到学生中去。
篇10:公开课《猫》评课稿
本课是第二课时,教师选择了学习体会“淘气可爱”这部分内容教学,意在引导学生重点体悟和练习选择具体事例表达的方法,切口小,重点突出。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交流感悟,体会作者选取具体事例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一方面读写结合,指导学生体会写法、迁移运用,很好的落实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
建议:在写法的领悟上,除了引导体会作者选择具体事例表达思想感情,还应引导学生体会抓住特点选材的方法。在教学内容上,针对20分钟的小课和本节课表达训练的内容安排,可以舍去复习字词的内容,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本课的重点内容上,在迁移运用部分在训练扎实些。另外,在联系迁移运用的环节宜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喜欢的动物选择事例介绍,这样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有话可说,更突出教学效果。
篇11:幼儿园公开课评课稿
幼儿园公开课评课稿
幼儿园公开课评课稿
活动来源 在一次户外接力赛跑游戏中,我发现有一小组多出一个小朋友,便向幼儿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多一个人怎么办?期望幼儿能通过协商或通过数学活动解决游戏中的问题。但幼儿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所有的建议都是让多出来的这个小朋友从事比赛以外的活动:有的说让这个人去休息,停止游戏;有的说让这个人独自玩一会儿别的玩具,或去跑步;还有的提出让多的这个人去当裁判……我意识到这是一次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的契机,于是设计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体验,关注别人的感受,学习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2.尝试通过协商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录像机,不同幼儿体验后表达感受的录像,投影仪。
2.经验准备:幼儿成为“多出来的那个人”的活动经历。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尝试按不同方法排队,感受成为“多出来的那个人”的心情。
(1)将全班幼儿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幼儿分别按不同指令进行排队,使幼儿体验到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那个多余的人。
(2)教师宣布排队结果,并把每次排队多出来的小朋友请到一边进行录像采访:当宣布你是“多出来的那个人”时,你有什么感受?现在你成为多的那个人了,如果让你停止游戏去休息,你心里会怎么想?
2.集体分享“成为多出来的那个人”的感受。 请幼儿观看录像,并引发以下讨论。
(1)提问: “这些小朋友的感受是什么?” (不高兴、不舒服、心里难受、难过。)
(2)询问幼儿:“你是多出来的那个人时,你有什么感受?”请幼儿自由结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结:在“成为多出来的那个人”时,小朋友心里都很难过、很伤心,害怕不能参加游戏,看来小朋友都愿意和大家一起玩游戏。刚才还有很多人提出可以让多出来的那个小朋友去当裁判,现在我们就玩一个游戏,请“多出来的那个人”去当裁判,试试当裁判的感受,你是否愿意当裁判?
3.玩“消防员”游戏,体验当裁判的感受。
(1)提出游戏要求,请幼儿轮流当裁判,组织幼儿游戏。
(2)游戏后提问:“你当裁判有什么感受?” “你愿意当裁判吗?” 幼儿有的表示愿意当裁判,因为“裁判可以宣布比赛开始、结束,还可以帮助老师判断哪队输赢”,“当裁判舒服,不用跑,就站在那里休息”;有的表示不愿意当裁判,因为“不会当裁判”,“当裁判没意思,不能玩,只能站着……”
4.集中分享、梳理幼儿的.感受,引导幼儿移情。
(1)提问:“有的小朋友喜欢当裁判,有的小朋友不喜欢当裁判。那咱们让不想当裁判的小朋友去当裁判,他会是什么感受?”(会不高兴的)
(2)提问:“咱们在刚开始多出一个人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说让他停止游戏,或去干别的事情合适吗?”(不合适)
(3)提问:“我们应怎样解决问题?” (商量,问他愿意干什么;谁愿意当裁判,就让他当裁判;请他参加游戏,我们不比第一,最重要的是参与……) 引导幼儿发现以前想的主意忽略了别人的感受,今后决定一件事时,要考虑到别人的想法与感受。 小结:小朋友说得很好,出现问题,我们要协商解决,看看用什么方法解决最好,能使大家都高兴、都满意,又都参加了活动。
5.协商解决问题。
(1)提问:“怎样选裁判?”鼓励幼儿充分发表意见。
(2)在充分听取幼儿意见的基础上,帮助幼儿梳理出几种方法:把愿意当裁判的小朋友记录下来,然后请这些小朋友先当裁判;从第一组小朋友开始轮流当裁判;从每队排头(队长)开始轮流当裁判。 活动延伸 请幼儿在实际游戏中尝试当裁判的几种方法。
篇12:美术公开课评课稿
《画情绪》一课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课,本课属于绘画表现的学习领域,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学生心理,旨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
首先,陆老师从备课,教学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灵活多样、风趣幽默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习惯,以培养表现能力为目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
陆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分如下几块来完成:
一、创设情境,看一看:人们不同的表情。猜一猜他们不同的情绪。(并给每个表情配上合适的声音,来加深情绪感受)
二、游戏表演,以“我”为主题表现出一种情绪,用语言、动作来表现不同的情绪。
三、名画欣赏,蒙克《呐喊》,先从局部色彩和用笔分析、感受画面所表现的情绪。再从整体画面感受。
四、教师示范:当场画不同色彩、形式的线条,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所要表现的不同情绪。
五、范画欣赏:展示一组不同色彩、形式的线条。说一说你觉得它分别表现的是哪种情绪。并总结规律。
六、名画欣赏:康定斯基、米罗的作品
七、画展作品:教师本人去参观画展与作品的合影,拉进艺术品与学生的距离感。
八、学生作业:试用不同色彩、线条表现现在的情绪,并为作品取个题目,写上简单文字说明。
九、展示作品:让学生带上自己的作品,来给大家说一说自己表现的了什么样的情绪。
在课堂上,陆老师以他特有的幽默自然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应该说,这是一堂重主体、重过程、重生活、重创新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美术课,让人感受耳目一新。
篇13:美术公开课评课稿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美术教学是一个预设和开放并存的系统,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都属于“封闭教学”,按部就班,缺少开拓精神,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陆老师打破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在导入部分就运用一组同学们都熟悉的人物表情图片,让学生猜猜他是什么样的心情,并给人物的表情配上合适的声音,加深对情绪的理解。(如奥运冠军刘翔的照片,刘翔学生都认识也是学生心中的偶像,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并做到静中有动、动而有序、活而不乱。
二、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的学习,是一种学生通过游戏、欣赏等方式来自主探索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陆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实施了这一方式。第一、游戏。以“我”为主题表现出一种情绪。创设情景:如果你被老师指定代表班级参加开学仪式。如果你被绑架了。根据情景请学生用语言和动作表演你当时会是什么样的情绪。小学生的表演欲望比较强,这样的情景表演,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能使学生更好的体会情绪表现。第二、根据重难点,“自主探究”。首先,通过欣赏蒙克的作品《呐喊》(局部),从色彩、线条来感受画面表现的情感。其次,教师当堂示范,用浅绿、桔红画出柔和的线条。再用深蓝、深红重重的画出杂乱的线条。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老师在画两组线条时的不同情绪。接着,马上欣赏两组不同色彩、形式的线条。体会表现的不同的情绪,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总结出规律。(愉快的情绪:色彩明亮、对比柔和、点线圆润、曲线较多;不愉快的情绪:色彩灰暗、对比强烈、点线错乱、折线较多。)
三、树立学生主体理念,坚持“授之以渔”
课改中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与教育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应该是人,我们不仅要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更应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鱼”,而应该是捉鱼的方法。丁老师在指导学生制作方法时采用让学生欣赏范图,并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总结规律,学会绘画表现的方法。陆老师已经改变了原有灌输现成知识的教学方法,他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断找到适合他的“水”,即学会学习,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这是一堂完整、充实而精彩的美术课,给我留下很深的影像,值得我慢慢推敲和学习。
篇14:美术公开课评课稿
几张普通的彩纸,看似简单,在经过折、卷、撕、再组合之后,不经意间就会出现神奇。接着,各种各样有趣的脸跃然在眼前,这是一年级小朋友呈现给我的感受。
这是一堂一年级手工制作课《有趣的脸》,在梁晶老师的课堂中孩子们感受到了美术课无拘无束的自在和快乐,深刻体会到各类纸张的无穷魅力。
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有成效的课程之一,而想象力则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所以在新课程中就要求对学生进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
同时新课程中也要求在美术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梁老师的这堂《有趣的脸》就是在趣味无穷的情景体验和浓厚的情境氛围中进行的,学生在教师逐步引导和点播中既张扬了个性,又轻松愉快地消化了本课的知识。
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具、形式各异的卷折方法让学生产生激情与兴趣,主动参与,释放激情,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
并通过这种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表现独特个性的空间,同时也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解人脸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篇15:英语公开课评课稿
这次有幸参加了睿智大讲堂的听课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我们不仅领略了上课老师的风采,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教无定法,百家争鸣。虽说是教无定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发现好课的共同点。
1、都是扎实的课。
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且学生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课堂和出课堂时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老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就没必要再上这节课了。比如说,陈艳老师的课,学生在进课堂之前也许知道用“Let’s…”来提出建议,但他们不会对此作出正确的回应,也不清楚以怎样的语气表达自己的喜恶,陈艳老师通过让学生阅读图片,输入语言知识,渗透阅读策略。
2、都是有效率的课。
所谓效率是一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容量很大。厦门的.吴天艳老师就在高效上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她用手势游戏热身,让学生熟悉方位介词;通过有趣的寻找活动,让学生轻松感知这节课的主题,进入主题阅读时,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识别细节,并通过卡片游戏让学生口头尝试note常用的句子。在拓展阅读一篇note后,通过猜测游戏让学生发现note中错误的信息,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封短信给Tom。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收获。
3、都是生成量大的课。
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是丰实的课。在听课过程中,上课老师的教学过程流畅,语言得体、恰当,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语言丰富(激励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使大多数学生都有提高,学生的语言生成量大,不时有老师和学生的机智妙语。
4、阅读课的多样化教学。
尤其是阅读课,一位专家说得好,阅读课要做到“五读俱全”,即:reading for language,reading for culture,reading for information, reading forwriting,reading for speaking. 在本次听课过程中,老师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升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行为。如果开头的艺术是为将学生更好地引到教学胜境之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话,那么结尾艺术,就是要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将最佳效果从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之面,从而使学生步入人文精神之胜境。
总之,听课的收获挺大的,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贯彻这些好的做法,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会向更清晰,更有序,更高效迈进。
篇16:英语公开课评课稿
今天,作为一名年轻的高中英语教师,我怀着学习的心态认真观看了纪筠老师的教学录相,受易良多。
首先,听纪老师的课,给我很舒服的感觉,纪老师口语流利,教态自然,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步骤清晰,能够正确使用英语进行教学,语言清晰,表达准确。没有刻意做秀的表演,很真实。纪老师的课,在我看来有以下几处亮点:
1.对生单词和短语的处理。纪老师没有象传统的教学那样,告诉学生其汉语意思,而是给出生词所在的句子,让学生通过对句子的理解来猜测该词的含义,并给予指导和帮助,在这之后,又立即带着学生举例运用该词汇,让学生学以至用。
2.课堂设计新颖,任务性强。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纪老师的每一个教学步骤都给学生安排了任务,尤其是在discussion这部分,师生完成的特别好。首先纪老师选了学生们所熟悉的三位不同风格有着不同人生的三位名星,让学生去辩论他们是否愿意当明星,并阐述理由,使课堂氛达到了高潮。在学生进行讨论的同时,纪老师在屏幕上循环播放了一些名星参加各种活动的照片和一些生活照,旨在通过这些照片给学生们以引导,可谓用心良苦。当然,学生们的精彩演绎也给这节课增色不少。
篇17:坐井观天公开课评课稿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论天的大小这一件事,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
肖潇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老师的这节课无疑是精彩的。从整体上看,这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课前准备充分。本课教师设计的教学课件十分生动有趣,以动画片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课文中“井沿”、“无边无际”等词句的意思,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了实践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如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教师让同学们做了一个实验,让他们把书卷起来看天花板。从而让学生通过实践理解了青蛙为什么会弄错的原因。如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做了一个假设:青蛙跳出井口后,他们会谈些什么?从而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力,这样切合实际,使“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
紧扣“读”,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验,在读中训练语感,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同时,充分发挥导学的功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方法、带着要求来读书,读得有目的、有内容、有体验。
4、肖潇老师在教学中抓住本课的语言特点,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如:老师范读,学生自读,分角色的读,在读中引导学生理解领悟文本蕴涵的深刻含义。
5、识字教学也是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课伊始,教师就通过故事的讲述,用直观、形象的版画及课件理解“井沿”,并让学生张贴小鸟在井的什么位置,从而明确“井沿”的具体位置。在学习“沿”“际”“信”时先让学生找找哪些字和它是朋友,然后让学生采用编顺口溜,加一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于“无边无际”一词的教学也是别有用心,在理解了“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就说出了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在感悟了“无边无际”之后,教师出示句式“小鸟飞呀飞,它看见---”,并提供图片,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说得头头是道,只是提供图片也有它的弊端,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6、善待课堂中的生成。如在利用各种方式学完课文时,让学生在谈谈自己的感受,有位学生说:“我们就如井底之蛙,整天坐在教室里”,这时老师抓住教育的契机告诉学生我们身处山区,要想飞向外面的世界,就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打下基础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告诉学生青蛙是益虫,我们要保护它。
7、老师还注意在疑中求新。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因此,肖潇教师大胆鼓励学生质疑,提出通过自己思考得出的不同意见,这样学生就在疑中求得创新。通过质疑引导知识延伸,情感得到升华。如“假如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赞小獾,而是取笑板凳做得粗糙,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呢?”这一质疑,学生思维又一次激发,思维探索纵横发展,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当然,任何一堂课总会有缺憾的地方,肖潇老师的这节课也一样。肖潇老师这节课就是评价语单一,教师只是用很好、不错,来夸奖学生没有针对性,再就是没有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讲小鸟和青蛙的争论中可放手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然后评一评谁说得好?那儿好?为什么?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评价意识,又提升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总之,这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老师使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让课堂短短的40分钟,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难忘时光,让短短的一节课留给学生无尽的回味,乃至带给学生深远的影响。这节课老师教得快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掌握了扎实的知识。
篇18:数学公开课评课稿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运用多种方法计算9加几的式题时,体会到“凑十法”的优势,并能掌握凑十计算的方法。
在本节课中费琛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能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适时地运用口令性的组织、调控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体现了较好的教学素养。总体来说本节课在编排上能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使大多数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具体来说,费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费老师的课就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运动会的教学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运动会场景图,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这样的编排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培养了孩子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多种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凑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费老师从课开始的导入练习,到新授的例题计算方法的讲解一直很关注“凑十”这个知识点。尤其是在解决一共有几个足球的问题时,能结合图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凑十”动态演示的过程。借助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凑十的算理,使原本很棘手的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利用电子白板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本节课中费老师使用了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利用电子白板的魔术笔、放大镜等功能突显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处。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进行多种解题方法的展示与交流。运用新的多媒体技术在本节课中实现了较好地教学效果。
听了本节课后我对课堂练习的设计提出几点建议。
1、新授后的综合性练习的设计还可以更有层次性。从基本练习到综合练习再是拓展练习,但每一层的练习都应该围绕本节课的内容来展开。
2、练习设计也应该注意动静搭配,即口答交流和动笔计算相互交替进行。
3、有些练习题可以重复利用,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练习。如简单的口算练习后(口答开火车或抢答形式都行),可以对这些口算式题进行整理,在有序排列后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发现一个加数不变都是9,另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大1,得到的结果即和也是一个比一个大1。在这里就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同时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和会一个比一个大1。然后再观察得数的个位上的数和第二个加数的关系,并能根据这个规律进行计算。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4
周二,听了倪老师上的一节数学课。这是一节学了8、9的认识和加减法后的“用数学”的课。倪老师上的课数学味很浓,很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亲切、自然的教态以及对多媒体的恰当、自如的运用都体现了她的综合素质和功底。这是这节课整体带给我们的印象和感觉。下面具体谈谈听后的体会和感想:
1、课始的听算训练,我觉得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听的能力和算的能力。有效利用这2---3分钟,使孩子们静下心来,长期坚持训练为学生的注意力和计算能力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具有激励性的课堂教学语言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整个课堂组织教学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一年级孩子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又不持久,所以教师上课过程中穿插着丰富而有变化的鼓励性语言对孩子们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如“你是第一个智慧星”等。
3、课堂结构安排合理,流程自然、顺畅,重点突出。重点部分有各个层次学生的回答,也有同桌的对答,对学生观察、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有教师清楚的归纳总结语,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4、练习部分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的设计,使课堂动静结合,缓解了学习疲劳。练习题都是学生的易错题,通过判断和说理由,很好地突破了难点。使整个课堂达到了高潮。
篇19:数学公开课评课稿
今天有幸听到了一节四边形,首先展示了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四边形。
一:观察
1、让同学们找共同点:四条边,四个角。
2、区分是否是四边形,认为是的点点头,不是的摆摆手(这样的回答有利于更好地管理课堂纪律。)
3、继续出示图片,让学生们区分是不是四边形。
4、揭示封闭图形的图形,强调四边形都有4条直边。
二:摆一摆
1、让同学们在丁字板上摆一摆。
2、画一画:让同学们在课本上面画一个四边形。
三:比较
1、最熟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强调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为下面求周长的课题做铺垫。
3、拿出教具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他们都有什么特征。
总结:认识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是有限的,他们的语言组织也不到位,需要老师去补充说明。还有一些孩子画图顺手就用钢笔,这是不对的。老师要早强调,加强强调画图用铅笔。让他们养成一个好的做题习惯。然后要学会自己去比较,去探索。当然这需要老师的引导。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比老师讲清楚印象会更深刻。
卫芬芬老师思路清晰,语言表达简洁,准确。带给了孩子们一节轻松愉快的课堂。
朱双文老师思路也非常清晰,强调重点,唯一不足就是老师说的太多,学生说的太少。
我觉得自身也有这种情况,以后会加以改正。学习各位老师的长处,避免自身的一些不足。
篇20:数学公开课评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本次青年教师课堂展示课活动在学校教务处的精心组织和各位教师的精心准备下,开展的很成功,根据教务处的统一安排,我就各位数学老师的课谈几点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几位教师不要介意,同时请各位领导和教师指正。
数学课总体呈现五大亮点:
一、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的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各位数学老师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各位数学老师的课堂中,教师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江美春、陈志蕾的课中,她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四、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她们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这三位数学教师各有所长,每节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她们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课上的很精彩。
当然,我们每位老师的课都不可能达到100%的完美,所以我认为在以下几方面还值得进一步加强改进和研讨:
一、课前与学生交流互动比较少。在课前多交流,会促使孩子们以最佳的心情无拘无束的投入到下面的学习活动之中,也有利于教师克服自己的紧张情绪。
二、教师的评价激励性语言较少,应该加强。
三、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要参与其中。
四、课堂中各环节过渡不够自然,特别是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五、课堂细节关注不够全面,比如在课件制作、板书、教态及专业术语、过渡语的使用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各位老师通过精心准备,分别为我们奉献了精彩的一节课,从这些课中我们既看到了青年教师过硬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同时又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思路指明了方向。希望全体数学教师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加大课堂效率的有效性,逐步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达到民主和谐、轻松高效而共同努力。
一句话:教学是我们的事,教会了是高兴的事,会教了是幸福的事!
★ 我们的学校评课稿
★ 教师讲课讲话稿
【公开课评课开场白台词(推荐20篇)】相关文章:
教师讲课总结范文2022-06-26
公开课操场上的评课稿2022-12-27
三年级数学与复习的评课稿2023-02-23
说课评课收获反思范文2022-05-06
武当山特区小学英语教研工作计划2023-01-26
英语观评课报告2022-06-22
评课的活动总结2022-12-20
关于小学英语的教研工作计划2022-05-04
高中数学观评课报告2024-01-17
小学实践活动评课范文202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