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演讲稿(精选12篇)由网友“jameand1796”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十二五规划演讲稿,希望您能喜欢!
篇1:旅游局十二五规划
旅游局十二五规划
叶城县旅游局“十二五”
发展规划
叶城县旅游局
二一年五月
目 录
一、“十一五”回顾 ………………………………………………-1-
1、旅游业发展现状 …………………………………………-1-
2、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
3、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6-
4、旅游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8-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 -11-
1、指导思想…………………………………………………-11-
2、基本原则…………………………………………………-12-
3、发展思路…………………………………………………-15-
4、发展目标…………………………………………………-16-
5、发展重点任务和布局……………………………………-17-
6、具体保障措施及重点任务………………………………-18-
近五年旅游发展情况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叶城县旅游业与其它重点旅游区如喀什市相比,旅游业起步晚,旅游资源开发才刚刚起步,其吸引力目前也不能和上述重点旅游区相比,但也不能忽视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因为,叶城县拥有开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以及科考探险的资源条件,拥有良好而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一定的经济条件,只要找准旅游开发的切入点,做好规划,开拓客源市场,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就能使旅游业健康发展,从而使旅游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和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
1、旅游业发展水平
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通常通过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以及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等若干重要指标来衡量。随着喀什地区旅游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旅游宣传促销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喀什的旅游业处于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叶城县是喀什地区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由于开发时间短,起步晚,现有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其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还没有形成规模,具有较高品位和较强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叶城县旅游业发展相对较晚,但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积极扶持下,叶城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建
设已初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参与办旅游的有利态势,一批旅游项目相继得到开发建设,有的在疆内外产生一定影响,如乔戈里峰特种旅游等。旅游业对叶城县国民经济的贡献正在不断显现出来。但是,也应看到叶城县旅游业在新疆旅游业中的地位还不高,所占比重仍然过低,对新疆旅游业和叶城县国民经济的贡献依然有限,这从叶城县的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就可以看出。因此,叶城县在发展旅游业上,还有许多艰巨的工作要做。
2、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叶城县旅游资源相当丰富,资源种类齐全,旅游资源有一定程度地开发。叶城县旅游局自成立以来,对全县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查,摸清了“家底”,初步完成了旅游资源的普查等工作。根据叶城县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点,在有限的条件下,克服了各种困难,加大投资进行开发,包括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冰峰、核桃七仙园、锡提亚古城、棋盘土林、千佛洞、古玉矿、宗朗古柳灵泉等。通过努力,这些景区(点)已初步具有一定接待能力,并为今后叶城县旅游业的深层次开发奠定了基础。
3、服务设施现状
叶城县的旅游服务设施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叶城县城市建设区面积为9.5平方公里,境内交通便捷,路网纵横交错,315、219国道贯穿全境,县内共有公路2243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7.96公里。小水电站两座,天然气发电站两座,年发电量8000万千瓦时。城乡电网密布,基本上
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移动用户达到26300户,城乡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4.31部。卫生现有机构23个,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16.16人。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90人,其中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1078人。旅游业还拉动了其它行业的发展,如通讯、建筑、餐饮、娱乐等。目前叶城县旅游娱乐业也有了一定发展,基本能满足现阶段外来游客的娱乐需要。在旅游商品开发上,一批具有叶城特色的旅游商品日益增多,著名的有乔鲁克靴、密尔岱玉、叶城石榴等。如今,县委、县政府已明确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产业加以扶持发展。这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地处喀什地区东南的叶城县属于喀什地区旅游业发展中的温冷区。其旅游业发展水平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很不相称的,这从其游客人数、旅游收入等方面反映出来。叶城县现阶段旅游业发展在竞争中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劣势。
1、旅游资源开发有限
叶城县旅游有关部门克服各种困难,利用有限的资金建设了一些景区(点)。但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已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初步开发的景区(点),由于受到经费等条件的制约,设施不完善,开发档次不高,尚无精品景点,缺乏叫得响的品牌,还处于“初级开发状态”。在目前已经开发的旅游项目中,同一地区内共性的开发多,而自身的独特性开发不足;旅游资源开发仅
停留在表面的较多,个性化的深度开发较少。这就使得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能力受到削弱,大大地制约了叶城县旅游业的进一步壮大和发展。
由于开发程度低,配套条件差,旅游功能单一,所以在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上还不充分,其旅游吸引力十分有限。旅游建设缺乏规划和形象设计,这一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叶城县旅游景区的知名度与其他重点旅游区相比,相对较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开发和鲜明独特的旅游主题形象设计,这就容易出现主题不明确、项目设施不全或重复建设。二是旅游业建设缺乏提纲挈领的总体规划,导致旅游业发展建设陷入方向不清、重心不明、目标不定的波动状态之中。
2、旅游环境氛围欠佳
尽管叶城县拥有良好的空气质量,城市环境建设有了长足的
发展,但是叶城县区及各景区目前的旅游环境,与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优美、洁净、舒适、安全等环境条件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绿化和美化,街道的洁净和秩序,公厕的卫生和分布,临街商店的装饰等上,尚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叶城县旅游环境的美化和旅游氛围的营造还需付出较大的努力,加以改善和优化。
3、旅游交通条件滞后
尽管叶城县境内有源于青海格尔木经新疆和田至喀什的国道315线,连通西藏---新疆的国道219线等交通主干道,但是,就
叶城县内部旅游交通而言,目前状况不尽人意,甚至相当滞后。特别是由主干道通往腹地县乡的其它公路,等级低、路面窄、路况差,有些通往县城、通往景区(点)的道路是弹石路、沙石路,甚至还是泥土路,不但路面颠簸,而且蜿蜒崎岖,有些路段晴通雨阻。游客前往,一方面会浪费很多时间,另一方面会感到疲惫不堪,影响游兴。交通条件的滞后,大大限制了叶城县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制约叶城县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叶城县在发展旅游业上,首先要重点解决的就是交通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交通条件滞后的状况。否则,即使有再好的旅游资源,游客也会视其为“畏途”。
4、发展旅游业的意识尚需加强,旅游宣传营销较弱
由于受到传统产业格局认识的约束,以及对“优先开发高级别旅游资源”的认识偏差,导致叶城县对具有非物质生产特点的旅游业重视程度不够,旅游业发展起步晚、发展慢。事实上,旅游业虽是非物质生产的行业部门,但其同样能够提供劳动就业机会,创造社会财富,甚至比物质生产部门更能发挥广泛的联动效应和产生更大的效益。虽然叶城县目前的旅游资源尚不具备吸引大规模海内外游客的能力,但却完全有潜力成为喀什地区特种旅游,特别是登山旅游的基地。
与此同时,叶城县在旅游宣传营销方面较弱,具体表现为:一是尚未充分利用现代营销策略和手段,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宣传叶城县;二是营销宣传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三是营销宣传中缺
乏品牌意识和鲜明的叶城县整体旅游形象;四是旅游营销中尚未形成最佳产品组合。在国际国内旅游业突飞猛进的今天,新疆已形成了拥有较高知名度的一系列景区(点),一些有代表性的景区(点)在海内外旅游市场上已构成了较强的吸引力。
在上述背景下,叶城县作为旅游业刚刚起步的地区,其旅游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都非常有限,除乔戈里峰登山旅游稍有知名度外,其余景区(点)大都默默无闻。
5、旅游人力资源不足,旅游行业管理尚需健全
叶城县在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上明显不足,这突出表现为:一是缺乏规划、设计的专业人才;二是缺乏旅游营销策划人才;三是缺乏旅游企业所需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业务熟练的员工;四是缺乏训练有素、综合素质强的导游。
旅游业的规范,旅游行业管理的完善,都需要强有力的旅游行业管理机构来作保障。叶城县对旅游管理机构的建设非常重视,旅游行业管理正逐步走向正轨。但是,叶城县的各级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关系还未完全理顺,管理机构还需要进一步健全。
(三)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旅游区位优势
叶城县跨两省三地交界处,是历史上古丝绸之路的南道重镇,国道315线与国道219线的交汇处,国道 219线的起始点(“零公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由北向南,从乌鲁木齐出发到吐鲁番-库尔勒-阿克苏-克州-喀什-叶城-和田,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黄金旅
游线;在新疆叶城到西藏阿里的这条生命线上,叶城又发挥了中转和补给的重要作用。
叶城县具有陆地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拥有对外边贸经营权,是国家首批对外开放边境县。往西到喀什地区红其拉甫口岸,克孜勒苏自治州吐尔尕特口岸,是出国考察、观光旅游和对外贸易的黄金通道;往南到达西藏阿里地区普兰拉甫口岸,是对周边国家开展地贸、边贸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窗口,同时也是西藏阿里牧业区、和田农业区,以及喀什地区等物资流通、农牧产品的重要集散地和交通枢纽。
2、旅游资源优势
叶城县的旅游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在喀什地区也具有一定的特色优势。叶城县的旅游资源有很好的组合性,也有很好的互补性。叶城县境内海拔悬殊,由于受特殊地形、地貌的影响,形成全县的立体气候,民谚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叶城县素有“核桃之乡”、“石榴之乡”、“玉石之乡” 、“歌舞之乡”的美称。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瑰丽多姿的民族风情,无疑是叶城这片乐土地上一道耀眼的风景。这不仅使得喀什地区的旅游资源结构更趋完善、和谐,成为旅游吸引力的新增长点,还有可能成为重要的辐射起点,带动喀什区域内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3、客源市场优势
叶城县既处于新、藏的交接地带,又处于喀什、和田两大旅
游目的地的有效辐射范围之内,因而具有客源集散的优势。同时,喀什在新疆14个地州市中,人口基数大,因而潜在客源数量大。加之此地区颇具规模的客源流动,无疑会给叶城县带来一定数量的“门槛”客源。
(四)旅游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旅游景点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经过多年的努力,部分景点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其他旅游发达地区的景区(点)环境相比,特别是与国外景点相比还相距甚远。景点设施的配套性、环境卫生、服务质量等都成为游客的意见焦点。
2、旅游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人们外出旅游就是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陶冶情操,因此,在旅途中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一些旅游企业和经营者很难做到让游客心情愉快,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强行骗取游客的钱财,如:一些地方出租车强行载客;例:有位内地游客去天池游览,在天池下的停车场遇见一位出租车司机,司机告诉游客说可以送她去天池边,要20元钱,游客不从,但司机纠缠了很长时间才算罢休。一些旅馆、饭店不实行明码标价,旅游高峰期价格成倍上涨,旅游纪念品经营点漫天要价的现象极为普遍;此外,一些旅行社、导游人员素质不高,参与欺客事件时有发生。
3、旅游景点间的协调不够,旅游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一是我区许多高品位的旅游资源远离交通干线,旅途遥远,
旅行费用高;二是一些旅游资源所在地的经济条件较差,人们开发旅游市场意识偏低,自筹资金用于高水平旅游开发的难度大。旅游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旅游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4、旅游季节冬长夏短
新疆所处的地理位Z和气候,使旅游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旅游季节性强,使得到一些著名自然景点旅游的游客多集中在6、7、8、9、10这五个月,造成旅游旺季游客急剧增多,在接待和服务上出现市场秩序混乱,服务质量下降,安全隐患增加,影响旅游的声誉。大力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寻找新的突破口,以及如何做好旅游淡季的宣传工作,都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5、旅长游短
旅游景点的距离相对内地省区要长,各景点比较分散,有的景点之间相距有上百公里,由此为游客增加了来旅游的费用。这也是导致来疆旅游人数较其他省份少的原因之一。而进一步加快交通设施的建设,将缩短游客在旅途中的时间,使他们真正做到游在其中。
6、加强旅游业软件建设
发展旅游业,硬件非常重要,软件建设更为重要,旅游市场的竞争,更多地是软件水平的竞争,旅游服务质量的核心是人,是服务态度。
抓软件,首先要抓管理,近几年来我区旅游管理水平有了很
大的提高,但要清醒地看到,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死角,一些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损害景区形象的事时有发生,有些还造成了很坏影响。因此,必须大力整治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加强旅游购物场所和景区摊点的管理,严格实行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建立健全游客投诉制度、质量理赔制度,切实保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有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队伍,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从事旅游业人员既有服务热情周到,一切想游客所想,急游客所急,帮游客所需的精神,同时还要有大量的管理人才,旅游产品设计、包装和宣传人才,旅游规划和项目策划人才,旅游教育人才和大量有经验的服务人员、导游人员。近年来我区在这方面虽然做出了一定努力,但全区20多万间接从业人员中,经过培训的仅1.65万人。且高、中级企业管理和境外促销人才奇缺,根本满足不了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要。
旅游业是服务业,服务能出效益,服务能赢得客源。服务质
量的高低,关系到该县旅游业的形象和竞争力。叶城县旅游业现处于发展初期,更需要树立旅游行业的服务意识,以管理促服务,以服务抓队伍,促使旅游行业在服务质量上下功夫,逐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队伍。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从叶城县旅游资源的禀赋状况及旅游市场发展变化趋势出发,遵循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叶城县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1、与时俱进,树立旅游业科学发展观,以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保护为前提,以旅游经济效益为中心,科学配Z旅游业发展各要素,并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根据旅游业所兼具的优化产业结构、提供就业与再就业、扶贫、创汇等多方面的经济社会功能,合理构建旅游业结构与布局。
2、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市场为导向,深度挖掘旅游资源价值,突出冰雪高山风光、森林生态系统、历史古迹文化、维塔民族风情特色,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以叶城县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地域分异与组合特征为依据,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多样性、独特性、稀缺性的特点,树立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旅游形象。
4、以旅游精品项目为龙头,高品位、高起点地进行深层次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产品组合设计,增强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
5、以大市场、大旅游、大联动的.旅游气魄,把叶城县建设成
为新疆省又一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新兴旅游区。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叶城县的旅游资源只是一种潜在优势,要使其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以旅游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为此,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市场需求的规模和方向,合理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功能和开发序位,优先开发高需求收入弹性的旅游资源和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资源;同时开发类型多样具有参与性的旅游景点或线路,尽快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从而不断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尽快形成新的旅游目的地,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提高旅游者逗留时间和旅游消费,进而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
2、地域特色原则
地域特色是一个地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本质与魅力所在,是旅游地形成吸引力并得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叶城县进一步旅游开发中应准确把握资源的特色与市场发展趋势的结合,从各个层次、各个方面不断加以充实、完善和提高自身的主体特色。具体来说,应从旅游景区(点)建设、旅游线路编排、旅游设施建设、旅游活动项目设计等方面充分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和内涵神韵,使其冰雪高山风光的特色、历史古迹文化的神韵、森林生态系统的风貌、维塔民族风情的意境等都有其主题依托和形象导向。
3、超常规发展原则
超常规发展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其具体要求是发展速度、发展水平、人才培养的超常规发展。叶城县旅游业发展面临着起步较晚、资金投入不足、旅游基础建设薄弱、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系统比较脆弱等诸多不利条件。因此,叶城县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建设应突破一般旅游发展模式,按照超常规发展旅游业的原则,切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全新的发展观念指导旅游业的开发建设,以严谨科学的方法进行旅游业布局,以先进实用的技术手段组合设计旅游产品,以更为宽松优惠的政策与环境筹措资金和吸引资金,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大力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从而赢得叶城县旅游业的超常规发展。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导模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就是注重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达到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其核心是追求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协调一致。叶城县旅游业所赖于生存和发展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致破坏,旅游业的发展将遭受灭顶之灾。因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经济运行上引导旅游业结构向合理良性化方向调整;在环境保护上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建立合理的容量与监督调控手段;在社会进步上社区参与、利益共享、开发与再就业工程结合,建立以保护为前提、以开发促保护、开发与保护相互促进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模
式。
5、产业联动开发原则
旅游业是涉及面多、综合性强、关联面广的产业,产业联动开发就是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关联拉动作用和示范效应,以旅游业的发展为强劲动力,带动和促进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旅游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叶城县而言,应以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点)建设为龙头,以旅游产品开发为主体,实施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配套完善;进而带动和促进生态农业、工艺产品业、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贸易商业、休闲娱乐业、文化事业等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逐步形成叶城县旅游业较强的综合实力。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改善投资环境,树立地方形象,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招商引资,使旅游活动与商业经贸活动相结合,使旅游开发与扶贫解困攻坚相结合,从而强有力地促进叶城县的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
6、区域网络开发原则
区域网络开发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将开发对象放在大系统的背景下,从大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的多维联系出发,综合考虑开发对象的开发方向、功能设Z、相互连接等问题。叶城县不是一个孤立的旅游系统,而是处于喀什地区旅游区、新疆旅游大区乃至新藏旅游网络系统中的一个旅游子系统。坚持区域网络开发原则,就是要把叶城县放在与其相邻旅游区的结构关系中,融入喀什地区旅游区、新疆旅游大区乃至新藏旅游网络系统
中,按照旅游网络系统的联系规律和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格局,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地理环境阻碍因素,来确定叶城县旅游资源开发方向、组合旅游产品形态、运作旅游活动项目、编排旅游线路,使叶城县与周边旅游区形成功能互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
7、可操作性原则
理论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经受检验、丰富和完善。坚持可操作性原则,就是要求旅游规划在理论上高起点、高水平的战略研究,应该且必须能够运用于指导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的实际,使规划的科学价值与实施开发建设保持一致性。因而在叶城县旅游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中,通过以下几方面来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一是在旅游功能分区上,以资源内涵为依据确定各区开发主题,连片(线)开发,以保证建设的可操作性;二是在政策上,将规划对策措施与建议体现于政府的政策及管理体制中,以保证管理的可操作性;三是在时间安排上,采取整体规划、阶段开发、分期实施的序列安排,以保证开发的可操作性。
(三)发展思路
重点对目前旅游接待基础设施较好、交通便利及有差异特色的景区(点)进行改造,成为叶城县旅游业宏观发展的辅助性产业。鼓励少投入、多产出;突出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结合时代现实需要,呼唤民族传统文化的回归,使其成为文化扶贫、政策
扶贫、观念扶贫的最佳典范,引导广大农牧民走向短频快的脱贫致富之路;培养典型,总结经验,互帮互助,走多元化产业发展之路。
(四)发展目标
1、定性目标
――在叶城县建成一批在喀什地区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景区(点);
按照上述目标定位,通过“十一五”、“十二五”计划的持续努力,至20在叶城县建设一批在喀什地区有较高知名度的景区(点);叶城县旅游业在全县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地位,成为全县最主要的新兴产业之一,是全县实现投资、就业、创汇、财政收入、脱贫解困等的重要部门之一;全县旅游业初步形成内部结构合理、产业协作良好、市场适应能力较强、发展后劲充足、经营管理科学含量高的产业;把叶城县初步建设成为疆内又一新兴的旅游区。
2、定量目标
通过“十一五”计划期间全县旅游业起步、持续地发展,到年,叶城县旅游总收入可达395.54万元人民币。全县旅游业处于持续、协调发展状态,旅游者人均逗留天数、人均日消费水平、旅游饭店全年客房出租率等指标有明显增长;形成国内和国际旅行社体系;有3-5个景点列入喀什旅游精品项目,有1-2个景区列入新疆优秀旅游景区(3A级景区)。
(五)发展重点任务和布局
1、发展重点任务
(1)特种旅游:主要包括冰雪新藏线和乔戈里峰探险。
(2)森林-草原生态旅游区:坡陇森林公园,果萨斯原始森林。
(3)零公里地标景观、宗朗古柳灵泉 、阿娜尔石榴风情园、核桃七仙园、伯西提热克家庭休闲园、加米清真寺。
2、旅游发展空间结构
遵循“丝绸之路旅游区”、新疆旅游业总体布局对喀什的定位、“喀什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叶城的定位,根据叶城县的自然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市场区位、旅游资源的品位、已开发旅游产品的档次以及资源与产品的空间分布状况等,结合区域外的市场、交通等大环境,叶城县旅游空间结构定位为:“一心,一轴,两冀,三区”的空间格局。
“一心”。是指以“零公里”依托,打造“冰山来客驿站”,突出叶城县作为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功能。充分利用新藏公里起点这一特殊地标,集中规划、有序开发,打造具有旅游、观光、购物 、休闲、餐饮、娱乐及探险补给等综合功能的“冰山来客驿站”,使其成为新疆冰雪探险旅游者交流的宝地、昆仑山脚下的特色小镇。
“一轴”。即发挥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塑造的雄奇自然风光资
源优势,重点发展叶城至塔什库尔干、叶城至乔戈里峰及新藏219线高原冰雪探险旅游。
“两冀”。是以棋盘河密尔岱玉石文化、宗朗古柳灵泉文化为依托,开展历史文化观光体验游。
“三区”。是以叶城自然地理现状为基础,围绕“一心,一核、两冀”,将叶城旅游资源划分为东北部沙漠科考、探险、观光旅游区、北部绿洲田园风情旅游区和南部森林-草原生态旅游区,突出丝绸之路南道风光、沙漠戈壁、考古探险、民族风情等主题,集中力量开发具有区域特色、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景点和线路。“冰山来客驿站”中心区
(六)具体保障措施及重点任务
结合叶城县特有的旅游资源,叶城旅游业应重点发展以下几个旅游项目:特种旅游、平原乡农家乐、零公里冰山来客驿站、宗郎古柳灵泉、坡陇森林公园,萨依巴格核桃七仙园。
篇2:公司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现状
西安延炼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工贸公司)是隶属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国有独资企业,成立于11月,注册资本2亿元。目前主要从事石油专用管及配件加工、石化制品生产、油品经销、运输管理、装卸服务、物业管理和综合服务等业务。
公司下属装备制造公司、黄陵石化制品厂、油品调运分公司、装卸分公司、延安宝塔鱼种场(鱼种场项目指挥部)、延炼科技大厦(子公司,5月已出租)、延炼综合服务公司(集体代管)、珠海公司西安分公司、西安丽融商贸公司等9家运营企业和延安农产品储运分公司1个托管单位;公司机关、陕西延长石油装备制造公司、黄陵石化制品厂、油品调运分公司、装卸分公司、延安宝塔鱼种场和延炼科技大厦属国有性质,由公司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集体部分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20集团公司重组后,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工贸公司坚持“依托主业、服务主业、创办实体、滚动发展”的经营宗旨,于建成黄陵石化制品厂,20首次扭
亏为盈,建成陕西延长石油装备制造公司,基本实现从商贸型向生产经营实体型企业的转变,20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实现利润2,050万元。8月相继组建油品调运分公司和装卸分公司,开展油品调运和装卸两项新业务,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82亿元,实现利润2,277.07万元。截至20底,公司资产总额15.87亿元,职工总数2,380名。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推进工贸公司由商贸型向实体性企业转变为动力;以深层次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构建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具有延长石油特色的快速发展模式,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质的全新企业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工贸公司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规划原则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把企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按照集团公司政策方向,通过现有产品扩能增产和新项目建设两手抓,加快企业发展速度,控制市场风险,力争“快”、保持“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突出特色优势。突出工贸公司特色优势,打造具有自身特质的全新企业。
三是加快结构调整。在持续发展现有装备制造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化工物流中心建设及新项目开发,实现企业成功转型。
四是推进科技创新。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和结构调整难点,以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技术瓶颈和关键工艺为突破口,使科技创新成为工贸公司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五是强化安全环保。将“安全第一、环保优先、生态良好”的理念贯彻始终,确保安全生产,注重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经济。
六是坚持继承与发展。正确处理好企业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关系,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的经验与成果,做好总体规划、产业专项规划及职能规划。
四、发展思路、战略定位和预期目标
(一)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油气煤盐一体化综合发展产业格局”的发展机遇,在做大做强现有装备制造产业的基础上,形成和突出企业自身特质,积极寻求“两头在内”或“一头在外”的新项目,促进自主创新,培育主导产业,健全产品链条,全力推进新型工贸建设。
(二)战略定位
1、装备制造公司“十二五”末发展成为集团公司石油专用管生产的现代化企业;黄陵石化制品厂塑料编织袋年生产能力达到1亿条,“十二五”末形成自有品牌,发展成为集团公司包装业第一生产基地,成为全国包装业知名企业。
2、“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化工物流中心,逐步形成立足陕西,辐射全国的现代化物流网络,努力打造成为一流的专业化工物流中心。
3、做好聚丙烯、聚乙烯后加工项目的开发,向聚烯烃高附加值产业纵深发展。
4、加大环保项目投入,延伸综合服务范围,为集团公司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三)预期目标
“十二五”末,工贸公司实现年产值57亿元,利润4.8亿元;形成以装备制造产业为基础,化工物流为主导,聚烯烃深加工产业为方向、现代服务业为支持的产业格局;职工收入随着企业效益的增长不断提高,达到集团总体水平,形成具有自身特质的新型工贸。
五、保障措施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控制财务风险。实行全面财务预测分析与预算工作,严格资金管控,加大税费政策研究,盘活有效资产,提升资产使用效率;建立项目投资技术认定,财务经济评价体系。
(二)形成科学的人力资源配臵机制。内部挖潜,合理流动;按需引进,公开招聘,优化员工队伍;建立以竞争上岗和岗位交流为主体的人才成长机制;逐步形成职工绩效考核和合理的分配制度为主体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三)全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推进科技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强力抓好科技培训与示范,营造公司“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发挥科技在产业结构中的调整作用;充分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工贸公司的科技水平更上一层楼。
(四)坚持安全与生产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建立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完善安全生产规章、技术标准体系,强化基层、基础
(五)以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纲要为规范,在公司范围内建立一个高质量、高效率、智能化的协同运营综合管理平台和一个安全稳定的基础网络平台。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努力提高公司信息化发展水平,突出信息化技术的服务功能,实现公司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六)形成一套被广大员工认知和社会认同的企业文化; 建设优美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丰富员工的文化活动,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七)推动企业管理上水平。深化专业管理,推行体系认证,围绕制度化、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打下良好基础。
六、规划内容
根据集团公司“十二五”规划体系、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关于“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结合工贸公司实际,初步确定工贸公司“十二五”规划体系框架为1个总体规划、9个产业专项规划和8个职能专项规划,组成完整的规划体系。
(一)产业专项规划
产业专项规划由装备制造产业规划、新项目开发发展规划、基地建设发展规划、油品调运发展规划、油品装卸发展规划、服务公司发展规划、鱼种场发展规划、珠海公司发展规划及农产品储运发展规划等构成。
1、装备制造产业规划,包括2万吨/年特殊扣油井管加工项目、25万吨/年石油油、套管加工扩建项目、5万吨/年管线管加工项目、9000万条/年PP涂膜编织袋生产项目、70万件/年车用保险杠生产项目、40万个/年PE塑料包装桶生产项目和10万只/年塑料托盘生产线等7个项目。
2、化工物流产业规划,包括原料煤运输、成品油配送、靖边工业园区聚烯烃装卸及运输、延安甲醇装卸及运输、定边盐化厂产品装卸及运输和临潼化工物流中心建设等6个项目。
3、环保项目产业规划,包括10万吨/年污油泥环保处理项目及对3000万M/年天然气回收利用2个项目。
4、服务业产业规划,包括养殖及蛋奶深加工、苗木繁育基地、临潼末站厂区绿化、招待所建设、物业管理、洗修车服务等6个项目。
5、其他项目规划,包括珠海公司内网终端安全管理及数据防泄密项目、综合服务公司建筑涂料与墙体保温项目、机械化施工项目、农产品储运分公司住宅小区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项目、基地建设项目和进出口业务代理等7个项目。
(二)职能专项规划
职能专项规划由财务管理投融资及资本运营发展规划、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安全环保节能消防发展规划、信息化发展规划、企业文化发展规划、企业管理发展规划及产品营销发展规划等构成。
(三)2025年远景展望项目,包括1万吨/年无纺布生产项目、2万吨/年PVC管材加工项目和5000吨/年连续油管加工等3个项目。
七、发展重点
(一)装备公司2万吨/年特殊扣油井管加工项目、25万吨/年石油油、套管加工扩建项目;石化制品厂9000万条/年PP涂膜编织袋生产项目、70万件/年车用保险杠生产项目、40万个/年PE塑料包装桶生产项目、10万只/年塑料托盘生产线项目。
(二)打造集装卸运输、仓储配送、信息网络等功能于一体的千万吨级的现代化工物流中心。
(三)10万吨/年污油泥环保处理、3000万M/年天然气回收利用等环保新项目。
八、结论
(一)“十二五”末,工贸公司实现年产值57亿元、利润4.8亿元,形成5大类别、18个实体,成为集团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集团公司201_年实现销售收入亿元的目标贡献应有的力量。
(二)“十二五”末,公司员工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企业实现全方位阳光管理,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新型工贸的优秀企业文化趋向成熟和稳定。
篇3:公司十二五规划
保监局: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保险业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我司优化业务结构,坚持可持续有效益发展,转变服务方式和管理方式,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实行精细化管理的转折期。在此期间,我公司将紧紧围绕保监会提出的“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促发展”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合法权益,服务我省经济发展,现将我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报告如下:
一、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 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保险业发展和市场经营的客观规律,客观分析保险业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复杂市场环境,全面剖析制约公司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紧紧围绕促进转变发展方式和创新发展模式,充分体现有效益平稳较快发展的新要求,调整经营结构,增强竞争实力和发展水平,从业务模式、营销渠道、流程再造、机构布局、增长方式、人力资源、内部控制、企业文化、客户服务等方面入手,打造竞争实力增强、市场形象提升、客户普遍认同的保险公司。
二、业务发展情况
(一)业务规模保费收入以 年实收为基础,到 年达到亿元,年均增长率为 %。
(二)业务质量和效益到 年,分公司综合赔付率达到 %,综合成本率达到 %。
三、组织人员情况
(一)辖属机构数量
中心支公司由现在的 家增加到 家,现有的...家营销服务部按《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设立指引》的要求,改建为支公司后,再新增设 家支公司,五年后支公司达到 家,初步完成县级市机构铺设的整体规划。
(二)内设机构
截止 年,分公司内部设置总经理室、综合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财务会计部、业务发展部、财产保险部
(三)人员配置
1、高管人员从加强公司两核管理和优质业务发展的角度选配各级机构班子成员,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中支机构高管人员配置逐步改变一人班子的经营局面,健全班子决策机制。“十二五”期间,各级高管人员配置控制在...人以内。
2、中层管理人员选聘中层骨干,夯实内部管理,提升公司条线管理能力。兼顾“一专多能”,努力培养“复合型”基层管理干部。“十二五”期间各级中层管理人员配置约为 人左右。
3、一般员工以质取胜,重视员工队伍综合素质的培养,打造“多面手”队伍。“十二五”期间一般员工配置为 人,至,分公司全辖员工数量基本稳定在 人左右。
四、主要发展措施
以总公司的战略布局为出发点,紧跟总公司的发展步伐和方向,力求 求生存增效益, 求发展上规模,内控制度上水平,确保业务协调推动,效益持续增盈,发展稳步健康,把公司经营管理不断推向新阶段。以转变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根本,以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为出发点,增强费率、费用率、赔付率的真实性、科学性,不断提高业务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内控、内审、内勤“三内”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坚持可持续有效益发展。
(一)全面实行精细化管理,提高管控力
一是按业务流程精细化管理。重点是规范业务操作,明确各项业务操作标准和流程,细化业务操作内容,制定业务管理办法、业务管理规定和业务操作实务等多层级的业务操作管理规则,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确保赔付率稳定下降。对业务考核要实行连带追究,不管那条线出了问题,向上追究省公司相关业务部门,向下延伸到相关业务人员,与绩效考核全面挂钩。
二是按财务流程精细化管理。要切实加强预算的执行,严格控制成本支出,特别是各项费用支出,提高经济效益。要坚决杜绝任何财务违规行为,严格执行财务收支两条线政策,严肃财务纪律,对不认真执行公司财务制度和有违法违纪行为的财会人员坚决撤换。
三是按风险管控流程精细化管理。一方面,做好风险分散工作。积极做好 超赔风险分散工作,努力克服再保险市场收紧的不利影响,全面做好超赔再保险工作。要密切关注 业务巨灾责任累计风险状况,适时建立 业务巨灾超赔分保机制,确保 业务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做好防灾防损工作,充分发挥 、专业人员的作用,认真研究分析各类经营风险,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有效降低风险和损失发生的概率。
四是按管理系统流程精细化管理。主要是完善经营指标预警机制,建立事前管控机制。在经营指标预警机制基础上,建立灾害事故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要确保财务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加强核算和统计分析,提高科学管控水平。尤其要加强对偿付能力的监控,研究设计开发建立公司的偿付能力自我监控机制,保证公司的稳健经营。要加强对已有数据指标统计分析的精算处理,为各项管控提供科学依据。五是按稽核审计体系强化管理。重点是加强稽核审计,探索建立以合规管理和稽核审计为手段,以促进公司科学发展为导向,自我修正的内部管控机制。要突出稽核审计工作重点、规范稽核审计工作方法、强化稽核审计工作实效,有效发挥稽核审计在公司内部风险管控中的核心作用。要实施定期、定点和经常性的监管检查。
(二)加强机构规范化建设
以四级机构达标建设为契机,用2-3年的时间将所有的四级机构建设成达标机构,争取全部升格为支公司。首先强化内控制度的执行,在建立和完善控制风险、加强管理、稳健经营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同时,严格监督和考核各分支机构的执行情况,省分公司对各分支机构的经营活动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指导,监控到位,对违法经营行为和违反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行为,不但要加大处理力度,还要追究当事人和上级领导的管控责任。其次建立内审和培训工作备案制度,省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长效的内部审计、内部检查和内部培训工作方案。最后是加大内部监督和检查。
(三)服务体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我们在继续做好理赔服务、客户回访等基础服务工作的同时,将保险服务功能进行延伸,推行保险产品增值服务。在承保上,积极为客户提供集业务办理、缴费、咨询一站式便捷服务。在理赔上,要充分借助 等高科技手段,大力推行服务便捷化创新,提高理赔速度和质量。对于一些索赔金额不大、保险责任简单的案件,简化理赔流程和索赔手续,进一步方便客户索赔。特别是定额保单业务,让客户不但感受到投保简便,索赔也方便快捷。
(四)促进渠道建设快速发展
发展保险代理、经纪、公估机构等合作者,规范兼业代理行为,改革和完善保险营销员制度,形成较为成熟的多层次的保险中介渠道。积极促进中介机构与公司形成合理的专业分工,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促进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推动中介服务的规范化。发挥中介机构在承保理赔、风险管理和产品开发方面的积极作用,提供更加专业和便捷的保险服务。有效利用保险中介机构的销售服务网络,加强中介机构的服务创新,提高中介服务的附加值。成立专项小组,形成长效的信息通报机制。定期组织召开培训和调研工作,加大渠道分析和考核力度,逐步完善渠道的维护和建设工作。
(五)增强产品改造和创新能力
努力开发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人民群众需求的各类财产、人身保险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保险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保险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建立产品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激励制度,建立创新保护机制。大力发展保障型产品,稳步发展投资型产品,探索发展衍生型产品。
以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和产业规划为重点,全力推进相关领域责任险发展,着力推进 家财、安全生产、医疗、旅行社等责任保险的发展,不断满足不同层次的保险需求,积极稳妥地开发 社会保险和短期健康险的试点工作,力争取得成效。进一步创新发展保费低廉、保障适度的小额保险产品,为 建设和 生产生活提供更加广泛的保险保障。
(六)以人为本,全面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建立科学人才培养机制,修订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员工稳步成长。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干部配置标准,慎重选拔人品正派、业务过硬的人才充实管理队伍,实现梯次发展的长远目标。
重点开展管理和业务两方面人员的培训,通过举办高级管理干部强化班,提升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和管理水平。针对制度流程和新系统上线,开展制度流程和新系统培训,针对新设机构,开展新员工综合培训。建立培训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全面提高培训效果。
(七)加强信息化建设,发挥科技推动作用
信息化建设是促进保险创新、加强管理、提升竞争能力和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要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尽快提高公司信息化水平。
加强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建设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开发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由单元业务管理信息化向集成业务管理信息化转变、由以业务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由内部业务处理和数据管理为主向全面优化企业资源配置转变。优化整合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探索发展后援集中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方面的作用。
(八)企业文化促进品牌建设
在今后五年中着手重建企业文化,增强核心竟争力,构建和谐公司,树立 优质品牌的良好社会形象。相信在贵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公司全体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可以乘着 保险业强劲发展的东风,全面实现“十二五”发展规划。
特此报告,不当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篇4:公司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现状 新疆天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玉米制种为主,兼作小麦、棉花等农作物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为农服务企业。公司现有总资产5000多万元,固定资产854万元,员工57人,有两座种子加工厂和4万亩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年生产销售各类农作物种子15000吨左右,年产值近6000万元。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公司立足于拜城县独特的水土、气候资源优势, 致力于制种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今企业已发展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荣获新疆十佳“种子质量信得过”企业、“中国名优品牌”、“中国市场放心种子”、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阿克苏地区重点扶优扶强企业”,“天玉”被评为“新疆著名商标”。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争取政策扶持,增加科研育种投入,强化市场主导地位,快速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能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公司,促进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
三、规划原则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把企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按照国家指导种业发展的政策方向,通过稳定现有产品产销状况,成立科研育种机构,聘请育种专家,加快新品种的研发、推广步伐,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瓶颈,使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二是加快结构调整。在持续发展现有制种产业的基础上,积累人才、资金,拓展业务,促进企业多元化发展,实现企业成功转型。
三是坚持继承与发展。正确处理好企业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关系,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的经验与成果,做好总体规划、产业专项规划及职能规划。
四、发展思路、战略定位和预期目标
(一)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建设育、繁、推、销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在做大做强玉米种子产业的基础上,促进自主创新,引进国际优良种质资源、先进育种制种技术和农作物种子加工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定位
1、新疆天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十二五”末发展成为南疆种子生产面积最大,加工技术设备最先进,新品种研发能力居同行业前列现代种子企业。
2、“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科研育种机构,聘请和引进科研育种人才,到“十二五”末,力争培育出10个以上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优品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3、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与国际国内行业内优势企业合作,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战略方针,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正规化建设,整合2-3个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形成集团公司,按上市公司标准运营管理,到“十二五”末基本具备上市公司条件。
4、加强人才培养和储备,促进企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加强企业文化和组织建设。
(三)预期目标
“十二五”末,公司固定资产达5000万元以上,年种子生产面积达10万亩,实现年产值2亿元,利润3000万元,形成育、繁、推、销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公司经营管理各项指标基本达到上市公司标准。
五、保障措施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控制财务风险。实行全面财务预测分析与预算工作,严格资金管控,加大税费政策研究,盘活有效资产,提升资产使用效率;建立项目投资技术认定,财务经济评价体系。
(二)形成科学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内部挖潜,合理流动;按需引进,公开招聘,竞聘上岗,优化员工队伍;建立以竞争上岗和岗位交流为主体的人才成长机制;逐步形成职工绩效考核和合理的分配制度为主体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三)全力提升企业科研育种能力,推进科技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强力抓好科技培训与示范,营造公司“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发挥科技在产业结构中的调整作用;充分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公司的科研实力的提升。
(四)坚持安全与生产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建立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完善安全生产规章、技术标准体系,强化基层、基础“双基”工作,保持安全生产的良好态势。
(五)以信息化建设纲要为规范,在公司范围内建立一个高质量、高效率、智能化的协同运营综合管理平台。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努力提高公司信息化发展水平,突出信息化技术的服务功能,实现公司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六)形成一套被广大员工认知和社会认同的企业文化; 建设优美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丰富员工的文化活动,逐步提高员工薪资福利待遇,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七)推动企业管理上水平。深化专业管理,推行体系认证,围绕制度化、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打下良好基础。
六、规划内容
根据公司“十二五”规划纲领、及国家有关现代种业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意见,结合我公司实际,初步确定新疆天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十二五”规划体系框架为5个产业专项规划和7个职能专项规划,组成完整的规划体系。
(一)产业专项规划
产业专项规划由种子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发展规划、科研育种机构建设发展规划,新项目开发发展规划等构成。
1、种子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发展规划,包括5万亩玉米制种基地建设项目规划,2万亩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规划,优质棉种加工项目规划,20000吨/年玉米种子烘干加工自动化生产线项目规划。
2、科研育种研究机构建设发展规划,成立南疆农作物新品种研究所,包括优质高产玉米、棉花、小麦新品种培育和研发。
3、其他项目规划,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酒店服务项目。
(二)职能专项规划
职能专项规划由财务管理投融资及资本运营发展规划、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信息化发展规划、企业文化发展规划、企业管理发展规划及产品营销发展规划、企业品牌建设发展规划等构成。
七、发展重点
一、5万亩玉米制种基地项目,2万亩小麦良种繁育体系项目,优质棉种加工项目,2万吨/年种子烘干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建设项目。
二、科研育种研究机构建设发展规划,成立南疆农作物新品种研究所,包括玉米、棉花、小麦新品种的培育和研发。
八、结论
(一)“十二五”末,公司年产值超2亿元、利润3000万元以上,真正形成育、繁、推、销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企业走向健康快速发展轨道,同时为公司上市做好一切准备。
(二)“十二五”末,公司员工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才、资金、技术力量较为雄厚,企业管理科学高效,企业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优秀企业文化趋向成熟和稳定。
九、产业专项规划
篇5:十二五规划心得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在过去的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如今年我们已经迈入了XX年,我们国家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在此规划中,结构调整是首要目标,科学发展是主题,经济发展是主线,其中我认为以下个亮点特别贴近我们的生活:
1、过去数年来提倡的.‘强国’从十二五期间转为了‘富民’。梁启超曾撰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其实可以理解为‘民富国强’,只有人民都富裕了,国家才是真正的富裕;人民都强大了,国家才是真正的强大。做为人民党员的我们,一定要努力工作,多学各项技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做一名复合型人才,创造成绩。
2、生活在广东是幸福的,因为未来五年广东的发展蓝图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实为我党关注民生的重大举措,让我们看到党以人为本的重大决心。当人民的生活甘甜、居住环境清新、事业有成就、社会有人情、文化有品味之时,幸福离我们还远吗?
3、文明体现着文化素质,其实文明也体现着生活的富裕程度,当人民生活幸福了,文化的熏陶就会如春风吹过麦苗一样拂过人心,文明之风随处可见。做为一名顺德人,我非常支持“创文明城市,建幸福顺德”这一发展目标,并且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4、在“十二五”的规划中,特别强调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相信我们的生活环境将会越来越向“清、碧、蓝”的方向发展,地球会更健康美丽。
做为一名党员,要时刻关注党的方针路线并坚决执行,同时认真学习,快速提高自己,努力提高服务他人和带动他人的能力,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面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篇6: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
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
“十二五”是我市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时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的时期,也是加快我市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是关系我市未来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为确保圆满完成编制任务,根据国家和省发改委的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新规划理念,突出规划重点,改进规划方法,促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主要任务
研究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着重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
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以来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目录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确定,以招标和委托方式组织开展研究。
(二)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规划的依据。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
进度安排分四个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研究阶段(5月至6月底前),向市政府提出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对规划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开展重大课题前期研究工作,做好“十二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工作。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7月至12月底前)。研究确定我市“十二五”总体规划思路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征求各部门对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专家对基本思路进行论证。听取市人大财经委和市政协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审定。
第三阶段:纲要基本框架、专项规划草案研究起草阶段(年1月至6月底前)。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形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草案,完成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就发展战略、宏观管理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等,与市直有关部门衔接。
第四阶段: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完善、审议阶段(2017年7月至12月底前)。完成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经市政府审定后,提交人大审议批准。
(三)编制重点专项规划。
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点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重点专项规划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市直有关部门牵头负责起草,报市政府审定。
具体分工及阶段:2017年7月至12月底前,市发改委在广泛征求市直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我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题目及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各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组成“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提出工作方案和规划草案的编制提纲。2017年6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完成重点专项规划框架性草案,并报送市发改委。市发改委就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中的重大问题,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县(市)区政府进行衔接协调。2017年1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对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作进一步论证和修改完善后,形成送审稿,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上报市政府审定。
(四)编制区域发展规划。
区域发展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把经济中心、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是编制县(市)区规划、城市规划和其它规划的重要依据。要根据省“八大经济区”区域规划,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我市的区域发展规划。具体工作包括:进一步完善**市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市“嫩江爱辉-逊克”矿业经济区开发建设规划、**沿边开放带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市“嫩江五大连池-北安”南三县农业产业综合开发规划、“五大连池-孙吴-**界江”黄金特色旅游开发规划、**市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对俄贸易加工园区)“十二五”建设规划。由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修编起草。
(五)编制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
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地提出,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要符合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市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应尽可能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同步并略有超前。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经本级政府审定前,就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支柱产业、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布局、重要的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其它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划内容,与市发改委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衔接。各地规划纲要经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后,送市发改委备案。
三、编制要求
(一)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
各地、各部门要对本地、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同时,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突出规划重点。
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把规划重点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这些领域必须编制规划,且要做深做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之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措施。对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规划的内容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以促进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完善。
(三)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
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以政府为主体的规划中,重点项目主要是指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不直接参与投资的支柱产业大型项目。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论证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四)加强规划间的相互衔接。
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保障规划科学性、有效性的必要环节。衔接协调的内容包括:宏观调控重要指标、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关系全局的重点项目布局和主要对策措施等。要做好市“十二五”规划体系内总体规划纲要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各地规划纲要衔接,避免冲突,保证规划思路的统一和规划的可行性;尽量使本市规划和省、国家各类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要求,以使我市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获得国家及省的大力支持;增强规划的全局性,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防止规划部门化,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衔接,把各项发展思路和措施落到实处。
(五)增强规划编制民主性和科学性。
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集思广益,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能更好地反映民情,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评估制度等。要改进规划评估论证方法,除本部门、本系统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注重吸收相关部门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编制**市“十二五”规划是在全市范围内进行的一项大型系统工程,时间长,任务重,涉及面广。为保证“十二五”规划的协调性、衔接性、可操作性和规划编制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市政府成立**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副市长胡东胜任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市直各相关单位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办公室主任由市发改委主任彭海涛兼任),具体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二)落实规划经费。
根据国发〔XX〕33号文件精神,编制**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区域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市级财政预算安排;各地编制规划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解决。
篇7: 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将文化发展从社会发展中分离出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党的建设同等提出,是文化发展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大幅提升、作用明显增强、特点更加突出的表现。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形式,建议中提出的要有重点地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证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生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才能推动文化创新,才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才能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才能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文化产业(文化经济)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或增长极、增长带)。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够创造显著的社会效益,而且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要在“十二五”时期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一个重要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导向。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2%,比同期gdp增速高3。6个百分点,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北京、上海、xx、xx、xx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xx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丝绸古道、大漠雄风、敦煌壁画、红色旅游、文物考古等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但在兄弟省市文化产业方面大踏步的前进中,xx现在的窘迫情形很是尴尬。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具有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良好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构建、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良好社会氛围和风气的形成等)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对外作用,表现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引导和带动世界和―谐文化建设,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通过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xx在文化资源的开发、整合等方面都处于一个初级状态,应该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必须以创新的精神,从实际出发,确定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采取一切措施,增加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进而推动xx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加快市场培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服务体系,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大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也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条件。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树立品牌意识,精心技术先进富有xx特色的文化产品,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来提升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从而促进xx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会对拉动xx经济持续增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化事业被提升至如此重要地位,xx文化产业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xx省文化产业也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文化产业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xx不可缺少的重要推动力。
篇8:食品十二五规划工作总结
食品十二五规划工作总结
目前我县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0家,产品包括饮料、香油、麻酱、白酒、糕点、饼干、纯净水、肉制品等,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生产企业7家。先后开展了食用植物油监督检查、肉制品专项监督检查、糖果制品专项监督检查、豆制品专项监督检查、明胶专项监督检查、食品相关产品专项行动、动态源监控监督检查、农村市场整治等专项监督检查活动,并按规定时限完成监管信息的报送工作。
“十二五”期间,我局在做好日常监督检查规定动作的同时,强化监督检查、风险监测、会议培训等监管方式,始终将风险隐患排查、预判隐患融入到日常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防止食品安全风险。
一是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重点监管,严防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发生。对辖区内所有高风险产品生产企业如白酒、饮料、芝麻油、调味品等食品生产企业全面加强重点监管,重点对产品的生产工艺、产品执行标准、生产加工过程中是否使用非食用物质、产品标识标注、滥用或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确保获证食品生产企业依法、合法、守法生产经营。对厂区周围环境、原辅料库、生产车间、成品库、化验室、生产记录、原辅料采购进货记录、索证索票、出厂检验等实施重点监督检查,及时发现是否存在购进和使用假冒伪劣原辅料;是否存在购买和使用非食品原辅料;是否存在购买和使用非食品添加剂;是否存在滥用食品添加剂;产品标识是否规范;产品使用包装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产品是否检验合格后出厂等,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二是加强动态源风险隐患排查,做到超前谋划,预判隐患。通过检查、检测等确认的风险信息,及时分析辖区范围内的食品企业和产品存在的风险隐患,做到及早谋划,及时告知企业进行预警、整改。
三是做好规定动作,常抓企业内功不松懈,将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到位。不定期举行企业负责人、企业管理人员和化验员培训,一方面能够使企业系统地、全面地了解上级的新精神、新要求,提高企业与时俱进意识。另一方面通过检查企业各项制度落实情况,促使企业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在满足法律法规要求的同时,真正起到指导和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作用。
截止目前,在监督检查过程中,未发现使用含“瘦肉精”原料肉的违法行为,未发现使用和生产“地沟油”违法行为,未发现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未发生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篇9:学习“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学习“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明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认真落实“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广大党员需要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做好相关准备了吗? 首先是思想准备。做好思想准备,最重要的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有了正确的理念,我们才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是知识准备。“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重要任务,应当看到,这其中的每一项任务都是极其复杂艰巨的,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上,而应按照中央关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自觉地加强学习、抓紧学习,掌握完成任务需要的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游刃有余,牢牢掌握主动权。 再次是工作准备。为了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我们还应做好必要的工作准备,实现两个五年规划的有序衔接。比如在改革方面,“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新形势下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为深化改革探求出路、寻找办法。篇10:北京十二五能源规划
北京十二五能源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能源发展建设规划
前 言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是城市功能正常运转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保障。“十二五”时期(至)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首都全面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迈进、加快构建清洁高效低碳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时期。本规划是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的市级综合专项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本市能源发展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本市能源发展建设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也是指导各领域、各部门、各区县编制实施相关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政策和标准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果
“十一五”以来,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本市能源发展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确保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
水平稳步提高,能源设施供应能力、运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能源惠民、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优化发展环境成效显著,
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初步预计,五年全社会能源投资约748亿元,其中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约75亿元,比“十五”
1
成倍增长。
(一)设施供应能力大幅提升。
供热资源整合基本完成,瓶颈初步缓解。在城区,太阳宫、郑常庄、京丰、亦庄、电子城5座燃气热电厂和草桥供热厂等一批新的供热设施建成投产,新增供热能力2600万平方米;城市中心大网长度超过1000公里,供热面积超过1.5亿平方米,增幅超过50%;1.6万台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及17.3万户老城居民完成清洁能源改造,城区供热结构不断优化。在新城,新建30座现代化集中供热中心替代670座分散燃煤锅炉房,总供热能力超过1.2亿平方米;引入三河热源,首次实现域外热力进京。到底,全市供热面积达到6.7亿平方米,基本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燃气和燃煤互补充”的多元供热格局。
燃气利用快速发展,管网体系覆盖城乡。建成陕京一、二、三线和地下储气库输气系统,初步形成“3+1”的输气格局,总输气能力超过280亿立方米/年,日供应能力达到8600万立方米;建成衙门口、次渠、采育、通州、阎村等5座输气门站,设计接收能力超过1亿立方米/日;建设形成“五环五级七放射”的配气体系,辐射除延庆外所有新城。到20底,全市天然气消费总量达到75亿立方米,天然气管网长度超过1.3万公里,天然气用户超过400万户,均比翻了一番,成为全国用气规模最大、配气能力最强、居民用户最多的城市。
2
电力供应安全可靠,网架结构日趋完善。新建500千伏变电站5座、220千伏变电站2第一文库网3座、110千伏变电站90座;基本形成5个方向、8条通道、18条回路的多方向外受电格局;在5大供电分区中,形成以220千伏环网为主干的城市高压配电网;本地电源结构不断优化,清洁能源装机313万千瓦,比重超过50%。年,全市电力高峰负荷达到1666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达到810亿千瓦时,户均停电时间约为3小时,比20减少6个小时,较好满足了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用电需求。
成品油管线首次建成,供应能力显著增强。完成燕山石化炼厂设备升级改造,原油年加工能力达到1000万吨,汽柴油生产能力达到400万吨;建成183公里六环路成品油管线和长辛店油库,年输油量达到285万吨。到2010年底,全市油库达到22座,储油量达到80万立方米,经营性加油站达到1074座,形成“一厂、一线、多库、千站”的成品油供应保障体系。
(二)运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建立能源经济运行调度平台和市场监测网络,煤电油气运实现常态化、综合性运行管理,“总量平衡、监测分析、环节预控、预测预警、信息储备”五项能力显著提高。建立与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铁道部等国家部委及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等中央企业的定期协调机制,保障资源总量供应和运输通道畅通。加强与周边省市能源战略合作,支 3
持本市大型企业集团域外发展,京能集团域外参股控股的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4437万千瓦,建成鄂尔多斯、岱海等一批现代化煤炭、电力生产基地。提前制定迎峰度夏、冬季供暖时期能源保障运行调控机制和预案,加强预控和预判,保障高峰时段运行安全。率先建立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多级能源储备制度,30万吨煤炭、3000吨供暖燃油和1万吨液化石油气等政府应急储备设施建成投运,应对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能力明显增强。圆满完成了奥运会、残奥会、国庆60周年等重大活动期间首都能源运行安全保障任务。
(三)能源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加快实施燃煤设施资源整合和清洁能源改造。2010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约为2750万吨,在全市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比年下降13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量逐年大幅提高,应用范围拓展到除炊事、采暖以外的发电、工业、制冷等领域;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奥运村再生水热泵系统,地热、热泵供暖面积达到2500万平方米;风能利用、垃圾发电实现零的突破,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接近20万千瓦。2010年,全市优质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70%,其中天然气、外调电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分别达到13.1%、23%和3.2%。
(四)能源惠民成效显著。
着力解决城市薄弱地区、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用能的发展“盲区”,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惠及140万户城乡居民的 4
能源安居工程。到2010年底,17.3万户老城居民实现采暖无煤化;65万户居民冬季暖气不热等问题得到根本解决;16万户老楼居民告别煤气罐,用上方便清洁的管道天然气;近8万户老旧小区居民用电条件显著改善;20万户城乡居民用上太阳能热水;7万户郊区农民接通了清洁经济的管道燃气;2万户山区居民用上了安全放心的液化石油气;新建节能抗震民居1.3万户,实施既有农宅节能增温改造4.2万户;示范推广新型生物质采暖农具5.3万套。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用能品质显著提升。
(五)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关停焦化厂、三热等一批高耗能工业企业,淘汰关闭85.6万千瓦小火电机组和200余座小煤矿。新城供热资源整合全面推进。燃煤电厂全部完成高效除尘脱硫脱硝改造,建成全国首座电厂二氧化碳捕集示范装置。“十一五”期间,以年均4.7%的能源增长支撑了11.4%的经济增长,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6.59%,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节能减排工作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10年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例比2005年提高了14.3个百分点,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显著改善。
5
表1 -2010年北京市万元GDP能耗变化趋势
(六)优化发展环境成效显著。
能源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创新环境逐步改善。成立全市能源与经济运行协调领导机构,明确了职能分工,加强了组织保障;密集出台《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批转市
6
7
8
关于调整我市民用天然气销售价格的通知(京发改〔〕573号)
北京市燃气管理条例(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0号)
北京市节能监察办法(市人民政府第174号令)
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条例(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2号)
北京市居民住宅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补贴暂行办法(京政管字〔〕22号)
关于发展热泵系统的指导意见(京发改〔2006〕839号)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调整华北电网电价文件的通知(京发改〔2006〕1013
号)
二、差距和不足
9
“十一五”期间,本市能源发展建设成效显著,但距离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
一是能源结构亟待加快调整。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煤炭总量削减仍有较大空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是设施供给约束仍然突出。现有热电厂能力已“吃干用尽”,中心大网长期超负荷运行,实际供热面积已超过设计供热能力的12%;电力配网建设相对滞后,本地电源支撑能力不足。
三是城乡能源发展差距较大。城南地区、新兴产业功能区、城乡结合部用能水平和保障能力与中心城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地区用能仍以散煤、秸秆、薪柴为主,农村能源服务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
四是信息监控和应急水平有待提升。现有能源监控系统仍处在起步阶段,监测站点少,监控能力不足;现有老旧管网安全隐患突出,城市能源应急保障能力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国际化特大型城市运行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和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服务需求。
10
五是能源体制机制尚不完善。能源改革的复杂性和难度加大,特别是能源投融资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主要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有待理顺,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标准和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完善。
三、形势和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首都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本市能源发展建设将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新的挑战。
能源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凸显。今后一个时期,全球能源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的趋势长期存在,尤其是油、气等优质能源将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总量较快增长与资源短缺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本市对能源特别是优质能源的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速,局部区域、局部时段的能源供需矛盾更加凸显。 国际化城市化加快推进,能源安全保障任务艰巨。“十二五”是首都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空间布局不断优化、设施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时期,能源系统更加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运行管理更加趋向智能化、精细化,能源需求更加趋向个性化、多样化,实现能源安全稳定运行和提高应急保障能力面临更大挑战。
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供应运行成本进一步加大。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并极有可能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进“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既对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出更高标准和要求,也将进一步加大资源保障压力及运行发展成本,必须加快推进能源体制机制变革和法规政策体系完善。
能源技术加速创新升级,发展管理模式面临更大挑战。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途径。以绿色低碳技术为核心、以构建智能化系统为方向的新一轮能源变革对能源领域的现有发展模式和运行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本市能源发展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总体要求,以能源安全为核心,以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为目标,以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和清洁低碳转型为主线,紧紧围绕“强能力、调结构、惠民生”,着力突破资源约束和设施能力瓶颈,着力加快能源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进节能减排,着力完善能源管理和应急抗灾体系,构
建安全稳定、清洁高效、多元互补、智能控制、城乡协调的现代城市能源体系。
(二)发展原则。
立足多元,保障安全。把能源品种多元化、多渠道作为保证能源资源安全的重点,全面落实能源资源,在构建气、电、油、煤适度均衡的资源供应
体系的同时,建设互备互用的源点设施、布局安全可靠的输配管网,确保能源系统安全可靠。
倡导节约,引领低碳。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抓手,把降低能源消耗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作为新时期的新目标,强化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不断提高天然气、电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利用比重,全面推进煤炭的清洁化、集约化利用。 超前建设,支撑发展。超前谋划和高标准建设能源设施,在资源和设施能力上留有一定裕度,提高常态和非常态下的安全保障水平,不断增强城市
竞争力,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加强统筹,服务民生。把不断提高城乡居民能源普遍服务水平作为能源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城乡、区域重大能源设施建设和布局,加强城南地区、西部地区、农村地区、重点功能区的能源设施建设,提高供应保障水平。充分发挥能源设施保障民生的功能和作用,努力提升城乡低收入
群体的基本用能水平。
创新驱动,智能管理。紧紧抓住世界能源技术大变革、大调整的有利时机,以增强能源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作为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推
进现代能源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开发应用,不断提升能源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十二五”时期能源发展建设要更加注重实现五个转变:一是从注重能力建设向更加注重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转变。二是从注重单一能源品种建设向更加注重多品种统筹规划转变。三是从注重供给保障向更加注重供需调节转变。四是从注重传统调控向更加注重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能源管理转变。
五是从注重结构节能向更加注重技术节能、结构节能、管理节能统筹推进转变。
二、需求预测与供需平衡分析
(一)能源需求总量预测。
综合考虑经济增速、常住人口、建筑面积、汽车保有量等主要影响因素,并采用单耗法、相关分析法、部门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预测,到20,全市能源需求总量预计达到8500-9500万吨标准煤。 (二)能源品种供应潜力。
“十二五”期间,各能源品种的生产、输送等环节能力均得到有效改善,资源保障能力有所增强,但受全国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影响,能源区域平衡矛盾仍将存在。总体判断,能源总量供应基本能够满足本市能源发展总体需求,但受源头生产能力、调峰设施能力、极端气候、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能源品种在局部时段、局部区域可能出现供应紧张。
天然气资源压力长期存在,高峰时段供需矛盾突出。我国天然气资源和供应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资源风险依然存在。从北京周边天然气资源情况看,“十二五”期间,将建成陕京三线、四线(含煤制气)和唐山LNG,年输气总能力达到600亿立方米,可以满足本市年当年180亿立方米的用气需求。但日高峰将接近1.3亿立方米,在采暖高峰时段矛盾和隐患突出,必须加快天然气门站及储气库等调峰设施能力建设。
油品供应总体平衡,市场不确定因素不可忽视。“十二五”时期,燕山石化原油年加工能力达到1300万吨,汽柴油年生产能力达到500-550万吨;同时在北京周边地区,中石油将建设锦郑输油管道、任丘石化扩建、东方石化及大港石化等工程,对京津冀地区成品油保障供应能力达到3500万吨。总体判断,能够满足北京地区“十二五”末约1700万吨的成品油需求。但受市场及原油供应不确定性的影响,部分时段仍可能出现供应紧张。
调入电力稳步增长,需求侧管理措施仍需加强。根据华北电网电源项目前期规划进展情况,目前规划电源容量可以
满足华北电网的负荷增长需求。“十二五”期间,北京接收外部电力通道增至10条,受电能力达到2600万千瓦,本地电源装机容量预计达到1000万千瓦左右,可以满足本市“十二五”期间2300-2700万千瓦的电力需求。但在冬夏双高峰期间仍需采取需求侧管理措施,努力降低最大负荷需求。
煤炭供需衔接逐步平稳,严寒期供需矛盾犹存。从资源供应看,本市煤炭主要调入地区为“三西”及宁东地区,预计2015年煤炭调出总量为11.2亿吨。“十二五”时期,本市煤炭需求将呈逐年减少趋势。总体判断,外埠煤炭资源供应总量能够满足本市生产生活需求。但由于铁路运力紧张状况长期难以缓解、供暖煤主要依靠公路运输、易受天气变化、道路施工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严寒期的煤炭供应保障压力仍然存在。
三、主要目标
(一)总量控制目标。
按照“保发展、促节能、控总量、留余地”的原则,2015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9000万吨标准煤左右。 (二)结构调整目标。
到2015年,优质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其中天然气比重超过20%;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万吨以内,五环路内基本实现无煤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力争达到6%左右。
(三)节能减排目标。
到2015年,全市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7%,节能减排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8%。 (四)设施能力目标。
中心大网和区域组团相结合的供热格局基本形成;“两大环网、三种气源、六条通道”的输配气体系和储运体系基本建成;智能化的能源监测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五)能源惠民目标。
全面完成中心城区老旧供热管网改造;全面完成老旧小区配电网改造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城乡居民燃气化率达到98%以上;生态涵养区燃气配送体系基本建立。
表2 “十二五”时期能源发展主要目标
表3 北京市2015年能源消费结构表
第三章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实现清洁转型
一、大力削减煤炭消费总量
为适应“十二五”首都“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和“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绿色
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必须加快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转型,大幅提升天然气、电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利用比重,努力实现能源发展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强化能源的高效经济利用,走节约、低碳的发展道路。到2015年,优质能源比重达到80%以上,煤炭由2010年的30%下降到16%。天然气由2010年的13%提高到20%以上,外调电由2010年的23%提高到24.4%,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由2010年的3.2%提高到6%左右。
一、大力削减煤炭消费总量
全面压缩发电、工业及民用燃煤总量。按照“总量控制、全面削减、全程管理、高效低碳”的原则,全面压缩发电、工业及民用燃煤总量,加快实施中心城区大型燃煤热电厂、63座大型燃煤锅炉的天然气替代工程;继续推进非文保区平房、简易楼小煤炉清洁能源改造。到2015年,基本实现五环内无煤化。
严格控制新城地区新建燃煤设施。乡镇地区按照“上大压小”原则适度发展燃煤集中锅炉房。现有工业燃煤锅炉房逐步实施清洁能源改造。
逐步建立煤炭全过程管理和清洁利用体系。加强煤炭运输、存储、加工、燃烧、排放等各个环节的清洁管理,所有燃煤设施排放均达到本市地方排放标准。
二、实现天然气利用跨越式发展
天然气利用总量翻番。天然气消费量由2010年的75亿立方米增加到2015年的180亿立方米。天然气发展进入全面提速期。
利用方式精细化发展。燃气设施从过去简单替代向系统优化和各种先进技术综合利用转变。通过热电冷联供、管理调控等综合措施,降低供热系统气耗,不断提高利用效率。
全面拓展应用领域和空间。应用领域进行结构性变革,由过去以炊事、供热为主向炊事、供热以及热电联产为主转变,逐步扩大在工业、汽车和制冷等领域用量;应用空间范围由中心城和新城向乡镇及农村地区拓展。
三、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重点突破、政策配套”的原则,重点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和风能的开发利用。发挥首都资源比较优势,把北京建成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水平示范应用城市。
四、加快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在CBD和首钢地区,推动能源行业的转型和退出,搬迁一热、整合石景山热电厂和高井电厂,实现区域能源产业调整升级。加快利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企业。
推进供热企业专业化、市场化。鼓励供热单位通过兼并、重组、合作等方式,实现供热资源优化整合。推进供热行业的专业化、市场化经营。
推动煤矿生产清洁化、标准化。对保留的四座大中型煤矿实施控制性开采和清洁化生产,不断提高机械化程度和安全保障水平。对关停的房山、门头沟小煤矿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第四章 全面提升实施水平、增强保障能力
一、基本解决城乡供热瓶颈
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能源体系为目标,加强供热、燃气、电力、油品等能力建设,显著提升设施建设标准和供
应保障水平,更好地服务满足城市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
一、基本解决城乡供热瓶颈
按照“在适度发展大管网供热的同时,多种方式解决区域供热问题”的总体部署,以清洁能源利用和新技术应用为主导方向,以提升供热设施水平和管理能力为抓手,加快优化源点布局,加速完善供热网络,稳步推进综合调控,构建安全高效清洁的“‘1+4+N’+X”供热体系。建成四大热电中心,结合大型燃煤锅炉房改造配套建设分布式调峰热源,中心大网供热能力控制在2亿平方米;建设区域能源中心,全市供热面积达到8.5亿平方米;供热能源结构中,煤炭比例下降到20%以下,天然气供热增加到70%以上,基本满足城乡供热需求。
基本实现城区供热无煤化。按照“两扩两迁,先建后拆”的原则,优化调整源点布局,建设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形成中心大网主力支撑热源。扩建华能热电厂形成东南热电中心;扩建草桥热电厂形成西南热电中心;统筹三热关停和一热拆迁,在高安屯新建东北热电中心;统筹高井热电厂改造和石景山热电厂搬迁,在高井地区新建西北热电中心。结合四大热电中心布局调整和新兴产业功能区发展,建成高碑店路、青年路、朝阳北路、丽泽路、蒲黄榆路等热力主干线工程,进一步完善中心大网热力主干网架。完成城六区63座大型燃煤锅炉房及其他分散燃煤供热设施清洁能源改造,将部分有条件的大型燃煤锅炉房改扩建为中心大网燃气调峰热源,对其他燃煤锅炉房实施独立改造。继续实施核心区非文保
区清洁能源改造,结合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乡结合部燃煤设施改造。建设区域能源中心解决朝阳金盏金融服务区、海淀北部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等新兴产业功能区能源供应问题。到2015年,城区供热面积达到5.3亿平方米,其中中心大网供热面积严格控制在2亿平方米以下,逐步形成中心大网和区域供热相结合的城区供热格局。
提高新城集中供热水平。在完成供热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新城地区新建、扩建的供热设施原则上以燃气供热为主。在昌平未来科技城、通州运河核心区等功能区建设以区域能源中心为主、多种清洁能源为辅的供热体系,提升区域发展
品质。扩大区域能源合作,引进域外热源,满足通州、房山部分地区供热需求。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燃煤、燃气区域锅炉为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辅的新城供热格局。
稳步推进乡镇地区供热发展。参照新城供热资源整合模式,在密云溪翁庄镇等现状供热规模大、发展速度快的重点镇建设燃煤集中供热中心;在大兴庞各庄镇等经济发展快、条件较好的重点镇发展天然气供热。积极探索适合一般镇和农村特点的多元供热模式。到2015年,基本解决重点镇供热问题。
图1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供热设施布局示意图
二、大幅提升燃气设施水平
按照“逐级递增,增强储气”的原则,长输管道、接收门站、配气管网设施能力逐级递增20%,储气设施能力为年用气量的30%,构建坚强可靠的输配系统。到2015年,形成“三种气源、六条通道、两大环线、九座门站、六种级制”的.多源、多向、多级燃气供应接收体系。
增加气源通道和门站设施。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和中石油的支持,“十二五”初期完成陕京三线工程,中期完成陕京四线工程(含煤制气并入工程),末期完成唐山LNG工程。开展俄气前期研究。以中石油长输管线为基础,形成10
兆帕高压外围大环,为六环路管网和大用户用气提供保障。新建西沙屯、高丽营、京平(李桥)、西集等输气门站。到2015年,基本形成多气源、多通道、多方向供应格局。
图2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天然气设施分布示意图
31
增强接收输配能力。建成西沙屯、高丽营、李桥、西集等接收门站。2015年天然气门站年接收能力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日接收能力达到2亿立方米。实现六环路4.0兆帕高压管网成环;建设10兆帕高压外围大环至四大热电中心的供气专线、高压外围大环至六环路及六环路至五环路联通线工程;完善各级配气管网;新建天然气4.0兆帕高压调压站10座、2.5兆帕调压站23座;新建各类天然气管线约1200公里,形成二环至六环五个覆盖城市的天然气主干环网。
推进燃气管网向新城、重点乡镇覆盖。建成怀密线,加快远郊区县配气管网建设,随陕京四线等北部气源建设同步实施延庆地区供气专线,实现10个远郊区县新城全部接通管道天然气。完善新城天然气骨干网架,有条件的乡镇接通管道天然气。完善液化石油气服务配送体系,解决农村地区炊事用能问题。
大力发展储气设施。依托中石油,在华北地区建设年储气能力46亿立方米的地下储气库群;在唐山LNG码头建设储气设施。推进部分小型LNG应急调峰设施建设,增强应急调峰能力。
32
33
34
三、建设坚强可靠首都电网
2015年建成能力更加充足、主网更加稳定、配网更加可靠、农网满足需要、系统逐步智能的国际先进水平电网,实
现“主网、配网、农网”协调发展。
35
图4 北京市“十二五”期间外部电力接入示意图
36
提高保障能力。加强外受电力通道、变电设施建设,完善高压环网。新建房山-南蔡双回、蔚县-门头沟双回输电线路,新建北京东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并接入北京电网。到2015年实现从山西、内蒙、河北等5个方向、10大通道接受外部电力,外受电通道能力达到2600万千瓦。建成以四大热电中心为主、区域能源中心为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电站为补充的多元化电源支撑体系。2015年本地电源装机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本地发电比例达到35%左右。
建设安全主网。海淀50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产,新建菜市口、商务园等30项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交道口、高辛庄等133项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城近郊逐步取消35千伏电压等级。到2015年,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分别达到10座、89座和396座。形成以相邻2-3座500千伏变电站为支撑、以220千伏为环网的九大分区供电格局,五环路以内110千伏变电站双方向电源完善率达到80%以上。
建设可靠配网。加强10千伏配网建设,对于重要用户实现多路供电,普通用户达到双路供电,重要城市功能区全部实现中压双环网供电。城市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5%,城市核心区和重要功能区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9%,户均停电时间由“十一五”末的约3小时下降为1小时。基本消除老旧居民小区配电网安全隐患,提高居民用电质量。
协调发展农网。按照“保安全,消隐患、增能力”的原则发展农村电网。对农村地区10千伏及以下老旧输电线路、变压器等设备进行改造,消除安全隐患,提高供电能力。
实施架空线入地改造。到2015年五环路以内主次干路10千伏架空线路基本入地。
37
推进智能电网。鼓励新能源发电并网与智能调度、大容量储能调峰、电动汽车智能充电等技术的开发应用;建成未来科技城、延庆智能电网示范项目;全面提升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水平。2015年基本实现新能源、分布式电源就地消纳接入和并网运行。
38
39
40
图5 北京市“十二五”油品管道设施布局示意图
提高油品储备能力。结合输送管线建设,满足不断增长的成品油消费需求。新建昌平、扩建石楼、长辛店等油库。2015年油库总库容超过100万立方米。
优化加油站格局。“十二五”期间,重点在规划新城区、新增和改建的道路以及网点不足的区域新建加油站151座,加油站总量达到1225座,使加油站设施布局更合理完善,满足本地加油需求。
第五章 发展新能源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一、科技创新带动产业高端发展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各国竞相抢占新能源发展先机的大背景下,发挥首都创新资源平台优势,加强新能源核心技
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强化政府引导,完善新能源政策标准体系,逐步形成科技研发、产业发展和示范应用良性互动的发
展模式。到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达到6%左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
入1000亿元,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高端研发、高端示范、高端制造”中心。
一、科技创新带动产业高端发展
立足北京在能源技术领域的研发优势和高端装备制造的产业基础,依托首都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资源,吸引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落户北京,推进太阳能晶硅检测中心等一批国家级新能源公共技术试验平台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巩固太阳能领域研发和高端制造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中高温热水集热技术、光伏微网系统、逆变器、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兆瓦级太阳能热发电系统集成应用技术、关键部件的产业化技术攻关,突破高效低成本超薄晶体硅电池产业化成套关键技术瓶颈;开展光热及光伏利用重大装备研究及产业化,力争在太阳能利用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系统集成能力上取得突破进展。
提升风电设备制造系统集成能力。吸引风电研发与企业总部,推动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风电场开发与服务、软件开发等产业链相关企业集聚发展。推动3兆瓦级及以上风电整机、发电机关键制造技术、风电机组电控技术、核心零部件生产工艺技术等研发及产业化,实现关键部件国产化。加快大型风电机组性能测试与评估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及其设备产业化。
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实现新能源汽车关键系统和整车制造领域的突破。搭建新能源汽车研发平台,推进整车控制系统、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等三大关键系统的研发。吸引和支持新能源汽车关键系统及零部件企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加强其他能源科技研发和新技术应用。充分利用能源结构加速调整,能源设施水平大幅提升的契机,积极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蓄热蓄冷、天然气高效低氮燃烧等新技术应用,加强技术优化集成能力,提高系统整体效率。
二、开发利用规模和水平实现双提升
二、开发利用规模和水平实现双提升
立足首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基础,充分利用中央地方两级政策平台,做大做强“一县两区”,做好做实“一园一校”,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规模效应大、示范带动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实现规模和利用水平双提升。
二十五万千瓦太阳能发电工程。落实《北京市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以“国家太阳能光伏集中应用示范区”为依托,在工业园区厂房、大型园林、中小学校、公共应急场所等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实施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20兆瓦光伏屋顶项目;示范建设与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幕墙光伏发电系统;实施“阳光园林、阳光校园”项目;建成延庆31.08兆瓦、密云20兆瓦等大型光伏电站项目。到2015年,实现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5万千瓦。
百万平米光热利用工程。全面推动太阳能光热系统建筑一体化应用,推进太阳能在工业生产中的高效集中热利用,
鼓励太阳能光热与其他新能源相结合的综合应用,重点实施城市光能热水、农村新民居太阳能采暖、阳光浴室等工程。到2015年,太阳能热水系统集热器利用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
百千万平米热泵(地温能)高效应用工程。统筹规划、有序开发深层地热,实现资源梯级利用;重点发展再生水和电厂余热热泵,因地制宜发展地源热泵系统;鼓励利用热泵系统对燃煤(油)锅炉清洁改造,促进能源系统的替代升级。重点实施延庆新城和采育工业开发区地热梯级利用供热工程、太阳宫电厂循环水余热利用供暖工程。在未来科技城等高端功能区建设一批与其他能源相结合的热泵供暖(制冷)工程。到2015年,地温能利用规模达到5000万平方米。 二十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工程。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的能源资源化利用,建设清洁高效的垃圾焚烧和填埋气发电工程;在大中型养殖场实施沼气发电和集中供气工程;在农林废弃物集中的郊区县示范建设生物质热电联供工程,逐步扩大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不断提升生物质能利用水平和应用品质。重点建设南宫、鲁家山等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和阿苏卫二期、六里屯等垃圾填埋气发电工程。到2015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万千瓦。
十万吨生物质燃料工程。按照“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不破坏环境”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质能,以试点示范为先导,有序发展生物质燃料。充分利用餐厨垃圾等生物质资源,示范建设生物质液体燃料项目;坚持“以农惠农、以林养林”,在资源和应用条件较好的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重点镇、重点村及苗圃等设施农业推进生物质成型燃料供
暖示范项目建设。到2015年,新增生物质燃料利用量10万吨。
万辆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工程。发挥北京的资源优势,以现有新能源汽车生产骨干企业为基础,重点在整车集成、动力电池的研发和制造等领域实现突破,完善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纯电动汽车在公交、环卫等领域的应用力度,示范应用电动汽车出租车,逐步推广私人购买电动汽车。到2015年,在用电动汽车规模达到4万辆以上。
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建设工程。以建设延庆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和亦庄国家级光伏集中应用示范区为契机,全力争创国家级新能源示范城市(区)。同时,积极打造市级新能源示范镇(乡),以点带面,形成一批“小规模、有亮点、多样化”的新能源示范展示集中区;在远郊区县发展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镇、示范村,实现高端示范。
三、完善政策营造良性发展空间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太阳能光热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大型风电机组成套装备、热泵技术利用等领域的标准制定;推进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屋顶光伏发电、热泵系统、生物质能利用等工程在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维护、安全使用管理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研究;规范太阳能集热器、热泵设备等新能源产品市场准入标准。
逐步完善价格体系。在现有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机制基础上,研究制定北京市地方的价格政策,强化价格导向,完善地方新能源价格机制和扶持机制,降低新能源的发展成本,扩大发展规模。
建立中介服务平台。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产业联盟的纽带作用,强化行业指导,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鼓励发展产品认证、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支持举办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展示、研讨高端展会,构建服务新能源技术创新交流合作平台。
营造良性发展氛围。充分利用媒体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新能源、新技术的宣传与科普,让新能源教育走入校园,树立青少年的新能源意识,提高公众对新能源、新技术的认知,营造全社会发展新能源的良好氛围。
第六章 打造区域能源体系,提升发展品质
一、创新能源利用方式
“十二五”期间,随着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空间拓展,CBD东扩区、丽泽金融商务区、未来科技城、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等一批新兴功能区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服务”原则,统筹电力、燃气、热力等能源供应,在新兴功能区建设技术新、保障强、效率高、结构优的现代化清洁低碳区域能源系统,为功能区发展提供高品质、精细化、个性化的能源保障。
一、创新能源利用方式
统筹功能区能源资源禀赋特征和能源需求情况,以高效、清洁、自供为目标,以最严格的绿色建筑标准为导向,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科学规划设计园区、楼宇、产业的能源供给系统,实现循环高效梯级利用。
高标准化建设。在功能区内实现清洁能源利用率10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10%以上,集中生活热水供应率100%。新建公共建筑节能率65%,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率75%。区域能源系统实现智能化运行,能源设施和城市景观有机融合。
高效清洁利用。充分发挥天然气高品位、清洁化的能源特点,建设区域能源中心或分布式能源系统,实现能源梯级利用。积极利用冷却塔及烟气热量回收、大温差、气候补偿等能源新技术,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形成多元互补的能源系统。
高可靠性保障。重要用户电力实现无闪动,年停电时间不超过10分钟,结合区域能源中心和分布式能源系统,进一步提升供电可靠性;建设高压或次高压天然气调压站,完善新建区域内中压管网,保障天然气安全供应;满足用户供热制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相应建设配套调控设施,提高供热服务水平。
二、建设低碳生态的区域能源系统
依托大网保障中心功能区。在丽泽金融商务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CBD东扩区等位于中心城的功能区,依托城市能源供应网络,市政管线向功能区辐射,选择适宜用户建设分布式能源系统,实现热、冷、电联供,并融合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为地区提供多元化能源接入,保障区域能源供应安全。
梯级利用服务周边功能区。在未来科技城、金盏金融服务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淀北部新区、通州运河核心
篇11:十二五规划宣传标语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二五规划》实施宣传标语
一、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二五规划》 颁布实施一周年
二、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依法实施城乡规划
三、认真学习《十二五规划》,严格执行《十二五规划》
四、认真贯彻《十二五规划》,把城乡规划工作纳入法治轨道
五、城乡规划有国法,使用土地要依法,工程建设要守法,乱搭乱建要受罚
六、城乡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服从城乡规划
七、城乡规划是建设和管理城乡的重要依据和基本手段
八、坚决查处违法建设,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九、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保障城乡规划依法实施
篇12:十二五规划宣传标语参考
1、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2、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搞好城乡规划工作。
3、认真学习《城乡规划法》,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
4、科学制定城乡规划,合理进行城乡建设。
5、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和统筹作用,有效调控和引导城、景、乡协调发展。
6、精心编制城乡规划,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7、城乡规划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
8、建设要搞好,规划要先行。
9、规划无小事,人人要关心。
10、拆除违法建筑,建设美好家园。
11、遵守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12、公开规划编制,公开规划实施,公开规划监督,公开处理结果。
13、依法建设光荣,违法建设可耻。
14、规划新农村,建设新农村。
15、规划是财富,规划是效益,规划是生产力。
16、全民参与城乡规划,人人关心城乡建设。
17、城市规划区的一切建设用地和建设必须服从规划。
18、严格规划审批,依法治理违法建设行为。
19、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 十二五征文
★ 十二五计划
★ 晨跑口号内容参考
★ 交通局领导讲话稿
★ 十二五工作总结
★ 秋天的会议开场白
【十二五规划演讲稿(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工商局一线工作实施计划2023-08-05
脱贫攻坚讲话稿2022-07-27
会议发言稿开场白2023-07-23
乡镇年初党委工作会议讲话2024-04-20
妇联三八妇女节周年纪念演讲稿2023-08-19
推荐保护环境领导讲话稿2022-11-02
小学学校教师培训方案2022-06-24
关爱残疾人的讲话稿2022-05-05
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教科研工作总结2023-06-08
三下乡幼儿园个人总结2022-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