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主持词

时间:2023-11-07 08:02:37 主持词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文言文教学主持词(推荐12篇)由网友“punk6”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教学主持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教学主持词

篇1:文言文教学参考

文言文两则教学参考

(一)学弈

1、译文: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到来,想拉弓箭把天鹅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不如前一个人了.说是后一个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3、本文道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要三心二意。

(二)两小儿辩日

1、译文:孔子到东文去游学,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询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距离人近,而中午时距离人远。”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中午时距离人近。一个小孩子说:“太阳刚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到了中午就小得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等到了中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近处的热而远处的凉吗?”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弟子编为《论语》,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3、本文写了两个孩子的天真可爱,写了孔子的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篇2:文言文教学

按照惯例,文言文需要精讲,教师总是对重点字词的详细提示,以逐字逐句的串讲进行微言大意的剖析。即便是自读,老师也是小心翼翼的扶着走。拿到文章,教师是一个中介者,总有贩卖知识之嫌,能不能让学生直接感受作者领悟作品呢?根据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若夫的教育心理学原理,人的学习活动不仅仅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和潜意识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是潜意识与显意识交替的心理活动。当潜意识和显意识处于和谐的相互作用的状态下,学习效益就会成倍的提高。重视他们感性的、直觉的、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方兴未艾的研究性学习,高二学生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搞研究性的学习,但能否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让学生体味检索、处理,加工运用信息的乐趣呢?平时我喜欢上网,也经常找出来相关的材料贴在墙后,供他们随意浏览。

下面谈谈我对柳宗元《愚溪诗序》一文的教学设想和实践。

首先,我给孩子们找来了《愚溪诗序》相关的材料。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也是至关重要的。朱光潜论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 “ 知人论世 ”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我们学的是柳宗元《愚溪诗序》,就应该对柳宗元的散文有着较全面的认识,所以我印发了《柳宗元散文》这篇文章,对柳宗元的身世和文章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让孩子们对柳宗元有个总体的感受和认识。至于课文,我印发了自读提纲,相关资料,包括背景介绍,地理环境,参考译文,还精选了一篇赏析的文章,对课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欣赏。

材料选好了,如何进行学习呢?我把班级分成了两大阵营,以擂台赛的形式,从学生从所给信息中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己挑选主持人,自己分组。为了鼓励质疑,我规定提出问题就可以得分,回答合理也可以得分,如果有创意,可以多加分。孩子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每个人都在认真的研究材料,拟出题目,准备答案。这样最大限度的将潜意识和显意识协调起来,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积极理解运用知识,鼓励发挥,更鼓励创造。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达到知识预计能的和谐统一。

首先创设一个有利于调动大家探索欲望的思想氛围,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我以激情洋溢的导语导入新课。我说道:本学期我们走进屈原,感受了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九死犹未悔的远大抱负;我们走进了海伦 . 凯勒,感受她那博大的胸怀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走进了苏轼,感受到他历尽磨难依旧旷达豪放的胸襟,今天我们走进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去感受他的不平之气。

然后由学生代表主持擂台赛。第一是字词比赛,注音解释各占一分,红队蓝队各领风骚,红队略胜一点。(点评:这是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第二是朗读比赛。每组分别出两个人范读。(点评:柳宗元被贬永州,只能与山水为伍,从山水中寻求慰藉,一切凄凉之感、愤激之情,也只能向山水发泄。因此,这时他笔下的`山水,都饱含作者深沉的酸甜苦辣。本文非常适合朗读,学生朗读的也非常好,两组不分上下。)

第三质疑比赛。两个组各精心设计了题目,互相质疑问答,答案各异,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课文。例如愚溪有哪些愚的特征?作者为什么正话反说?作者是真心贬损这些景物吗?不少同学提出不同的见解,很有创意。提问时注意了细微的差别,比如,课文有给溪水改名的原因,还有溪水命名为愚的原因,答案不一样,如果不细心读课文,很容易回答错误。还有本文用了那些典故和最后一段用了那些典故?设题的细微差别,很好的锻炼了同学们的审题能力。

第四抢答比赛。对一些浅显的问题,就设成了抢答题,例如全文用了多少个愚字?( 24 个)有多少以愚命名的景物?( 8 个)比赛学生的快速反应的能力。

第五挑战比赛。对难度较高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以愚自称?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主持人设置了不同分值的选答题,两个组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分值高的题目,表露了青年人的可贵的朝气。

最后,我做了.总结和补充。首先鼓励肯定同学的积极参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然后强调了本文的两个鉴赏要点。一是托物兴辞,寓意深远。作者不是客观地刻摹自然风景,而是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第二善于摄景,巧于布局。八景的位置和距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作者仿佛是一个高明的导游。除写景外,还叙述了作者如何被贬潇水上,又如何迁家于此,如何在愚溪安家栖息,也议论了愚溪的定名问题。在这样短的篇幅中,把议论、叙事、写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议论清晰,叙事井然。柳宗元把愚溪的纯洁秀美和自己的高尚情操、文学才能联系起来,把对愚溪不能有益于世的惋惜心情和对自己抱负不能施展的抑郁情绪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这节课,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篇3:浅谈文言文教学

浅谈文言文教学

随着课改的推行与实施,现在的初中语文新教材以全新的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现代文中一些沿用多年的陈腐篇目多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时文佳作。在整套教材中文言文就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毫无疑问新教材中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师的困惑。在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一段一段地读,一句一句地讲,一字一字地解,整堂课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他们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而今,在如火如荼的教改活动中,有的教师又脱离了双基,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这样以来,学生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当他们合起书本之后,却是一片茫然。针对这些情况,我尝试采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文言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

诵读的初始阶段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进行诵读,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断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诵读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的诵读若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对于下一步的译有很大帮助。

二、点:教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熟读之后,由教师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愚公移山》中的虽有之死,有子存焉,虽古义为即使表示假设关系,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是通假字,它通无(W),没有的意思;《晏子故事二篇》中自取其病的病,课文中的意思是侮辱、没趣;《闲情记趣》中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古义是用鞭子抽打的意思;又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是一个典型的倒装句式,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为有何陋。像这些例子,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宜过多地讲语法特点,只要让学生掌握该词在本文中怎么理解就行了。另外,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文章中,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它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这就是所说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那么,教师应先告诉学生那个词在本文中的理解,再将它与前面学过的用法加以比较,进而弄清它们的不同之处。如《亡羊补牢》中的亡在本文中是丢失的意思;在《扁鹊见蔡桓公》中使人索扁鹊,已亡秦矣中的亡是逃跑的意思。这样一比较,学生就明白了。在文言文中,一个词有多种用法。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等,这些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分析,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三译:就是翻译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在初中阶段,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来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再如:见二虫斗草间,对译后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很显然,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还缺少成份,不通顺,读着也拗口。这时,就要采用第二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列举的看见二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此外,但还应注意,把译句放到文原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如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那样,即不符合新的《语文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议:即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议一议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同学又会问:作者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教师只要结合背景稍加点拨学生就明白了:本文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象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最后作者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讲到这里,对于本文奇特的想象,新颖奇妙的比喻,稍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了。

以上活动,宜采用边读边议的形式进行。当然,也可能有些学生会提一些无关紧要或毫无意义的问题。此时,教师要把握住文章的.记叙线索和全文的主旨,不能让学生扯得太远,也不可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论不休。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讨,又要有原则性、有重点地指导,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学生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将会终身受益。

五、引: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层次。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前面四个环节的学习,却不能满足,而应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教改后,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都值得我们去揣摩。因此,仅仅解决了语言文字关,了解了其中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作者透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随后,说出自已的心得、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已独到的评价,提高自已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借鉴古人的精美语言和构思技巧,用以指导自已的写作实践。

由于采用以上五个环节进行了文言文教学,所以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同时还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这样以来,学生爱学、乐学。成绩自然会稳步提高。

当然,解读文言文,教师应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学习,从方法到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我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光靠课堂学习是非常有限的,教师还应激励学生广泛地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如《史记》《汉书》《聊斋志异》《搜神记》等名著。这样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现代文的能力。

篇4:文言文教学工作总结

文言文教学工作总结

又一届学生毕业了,回首刚刚过去的这一学期,曾经因为他们的成绩或喜或悲的日子暂告一段落。再回望时,竟也是感到内心疲倦,打开我的日历,密密麻麻的记载这个学期所做的一切——

一、夯基础、层层过关

这个学期时间短,任务重,既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七到九年级的知识复习一遍,尤其是文言文的复习,还要根据节点也就是在一模之前必须把各种知识体系架构起来。对所有知识的复习合理有序的安排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在语文试卷的构成中,语文基础知识占到23—27的分值。字音字形、文学常识、病句修改、词语运用还有古诗文的默写以及综合运用。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基础知识内容繁多,而又容易被学生健忘。尽管在每一学年对于这些知识已经掌握的很牢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这些知识点上丢分,所以每天对这些知识的检查,都是我每天必须做的。每天的早读我都有两项任务要做,一是背,二是默写或听写,而且对于默写的字词,古诗文,文言文词语解释,文言文的翻译都是检查默写的对象,下早读,就批改,随时把检查结果反馈给学生,而且每天批阅量单是这些检查就达八十到九十份,甚至有些学生还要进行多次的默写才能过关。而且要求人人全对,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全对的,就利用我没课时的当天到我办公室去进行一对一的检查,而且当天的任务必须当天完成,当天过关。所以我没课时办公室常常是一拨学生走了一拨学生又来了,几乎没课的课间或是体育课都成了学生过关的时间段,真正做到堂堂清,课课清,人人达标。除此之外,对于学生易出错的知识点进行记录,随时抽查。反复练习,隔三差五重复默写相关知识。不能让学生有侥幸过关的心理。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学生在考试时做到基础知识不丢分,尽管这是我对他们的要求。

二、补缺漏、因材施教

一模考试之后,尽管学生考的成绩不错,由于是德城区通改通阅,所以对于学生的作答我不了解,为了真实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我将试卷收回,仔细地查看了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将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都做了详尽的记录,六分之一的同学诗文默写出错、六分之一的同学字音字形把握不准,律诗绝句有十分之一的同学分不清,我分别找这些同学给予指导,并且给每一位学生指出了以后努力的方向。真正做到查漏补缺,因人而异。不仅仅是对于一模的试卷进行这样详细的记录,对于每次自己考得模拟卷也是每考必阅,详细记录学生的得分情况,基础知识不丢分的有多少人,阅读理解得分最高的有多少人,试卷60分以上的人数,50分以上的人数,满分是70,一堂课完成,不写作文。不及格的人数都有详细的记录,每次都有谈话,个别沟通。查找原因。考试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比出高低,主要是为使学生找出自己的知识漏洞,和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考试书写潦草,做题速度慢等问题都会影响成绩。一模之后的语文模拟课堂考试有十次。每次选择的试卷都是根据题型,精挑细选,做到了次次有记录,次次有指导。在训练指导中使学生不断提升自我。

三、精训练、方法指导

文言文的复习对于学生来说,七到九年级的文言文一共三十篇左右,也是一大难点,只靠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是万万不行的。于是我事先把文言文按重点非重点的进行复习,而且把九年级的放在开始,因为年前刚刚讲完,复习起来比较容易,对于每一课的文言知识都是进行系统整理,便于学生记忆掌握,找相应的课外文言文进行让学生翻译,解释重点词,进行知识迁移,这样学生在做文言文的题目时就不犯难了。

对于阅读理解题的解答,按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考题给学生总结出考点。例如说明文考点,小说的考点,散文的,议论文的考点,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考点给学生总结出答题套路,答关键词、得分点,让学生胸有成竹作答,做到讲训结合。

另外针对语文科目是第一考,难免有学生在第一场考试因为紧张考试失常。于是就给学生在考前进行心理疏导并告诉学生缓解紧张的方法。使学生信心满怀地走进考场。

我开始说回望这段日子都觉得疲劳,因为在这段时间我批阅学生作业量大,眼睛视力急剧下降,有时批改到眼前模糊了,才想起闭会眼,缓解下。一周晕过两次,有时因为劳累睡眠不好,第二天中午宁可不吃饭,也得先睡一觉,否则就会头晕目眩……

作为老师,我始终保持着认真的态度,踏实的作风,负责的精神,一路耕耘,回首自己接触的这届学生,心中荡起莫名的情感,一位学生在临走时给我留言道:“老师您的教学态度是衣袋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学生负责到底,三年里,在你的教育下,学会了做人,处事,学习方法,在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会忘记在十一中有一位对学生负责,待学生如待自己孩子的教师,岁月别伤害她”,回首与学生走共同走过的这些日子,那匆匆的不能再匆匆的寒来暑往,单纯而丰富,平凡而坚实,一路走来,一路欢歌……

今年中考成绩又有了一次大的突破,我想与每位老师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默默奉献,无私付出令我们感动。我知道,即使学校没有了奖金,老师们仍然坚守内心,牢记使命,就是为了不辜负领导的重托,能使十一中在社会的声望更高,十一中的明天更加辉煌!当在某一天,家长提到十一中翘起大拇指时,我们因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感到自豪,骄傲!

篇5:文言文教学价值

文言文教学价值

尽管文言有一些“缺点”,但纵观历史,客观地说,文言这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还是功大于过的。当然,作为一种书面语言,文言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让位于白话已成事实。而文言最终也将渐渐地远离我们,直至完全退出人们的生活。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不过,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在现阶段学习文言文还有没有意义?教学文言文的价值何在?在经过了先后几次“文白之争”的讨论之后,中学语文界已基本达成了共识:文言文仍然需要学。其教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功能——文化价值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源自中国。除科技之外,在哲学、政治、法律、宗教、历史、教育、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军事,……等各个领域,我们的祖先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此辉煌的文化成就,得到完整而有序的保存,靠的就是文言。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列有一万多种、十万多卷,这还不算《四库全书未收书目》和《丛书总录》中所著录的。在这座由文言的“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里,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有人说,掌握祖国的语言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那么,在中学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这就是文言文教学的认识功能。也许有人会认为古与今的隔膜太厚,殊不知只有认识了昨天和今天,才能真正懂得今天、开创明天。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我们没有理由抛弃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而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使命。中学时期学习文言文,正是许多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陶冶功能——教育价值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西方学者尚且如此呼吁,那么中国人自己该作何感想呢?应该认识到,辩证地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民族精神,是抵御当今不良风气侵袭的一道屏障。在中学素质教育的体系里,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应该受到高度重视,需要努力探索丰富生动的德育手段。文言文就具有这方面的教育功能。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读罢《〈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铭言;背诵着《〈孟子〉二章》,学生们神情肃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谆谆教导后生学者“求学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在《训俭示康》里,司马光告戒后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今天读来,仍然是字字千钧。可以说,文言文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因为其中熔铸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只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短期效应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效应看,有助于加强其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篇6: 《文言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背诵课文。

2、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2、教学难点是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投影片):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也可读两遍。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五、练习背诵

六、课后扩展

教师把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习读文言文,还可以试着背诵一篇。

七、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表演作业)分小组、分角色,演课本剧;

3、(搜集作业)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篇7:文言文教学实录

文言文两则教学实录

《学弈》

师:今天我们学一篇古文(板书“古文”)知道什么叫古文吗?

生:古代的文章

生:古代的人写的文章。

师:说得有道理。古时侯的人写的文章自然就是古代的文章了。古文有时也叫文言文。古文和我们现在学的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现在学的文章,包括你们自己习作课上的写的一些文章,都叫“白话文:”。白话文是从19的“五四”运动开始大力倡导的。古文与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区别。比如这个字(板书“之”)。谁能把它组成一个词语?

生:明日之星。

师:对,你们校园墙上就大大地写着这四个字。知道词语的意思吗?

生:学校让我们好好学习,成为将来的明星。(众笑)

师:解释得不错,但这个“星”可不是让你们都去当影视明星、当歌星,它是指一切有成就的人。我再问你,这个词语中的“之”字当什么讲?

生:就是“的”的意思,明日的星。

师:讲得很明白。谁还能组词?

生:之乎者也。(众大笑)

师:“之乎者也”可不是一个词。这本来是互不相连的四个字,它们是古文里的一些语助词。不过也有人用它来讽刺那些白话文还写不通,却老想胡撰两句文言的人,如:“这个人之乎者也说了半天,谁也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明白了吗?(生答明白)

师:还能组词吗?

生:军属门上有时贴一张“光荣之家”的纸。

师:对。其中的“之”字怎么讲?

生:当“的”讲。

师:也当“的”讲。刚才说了这个“之”字是古文中常用的一个字。现在用它一般都当“的”字讲;但在古文中,它却有许多种讲法;我们今天这篇课文里,“之”字行后一共出现了六次,大致有三种讲法;有时即使是同一个讲法,但所指的对象也不同,真的有点复杂。大家一会儿读的时侯要注意细心区分、理解。好了,现在大家打开课文,读一下课题。

生:(齐)学弈。(师板书课题)

师:翻开后页的注释。看看这个“弈”字是什么意思。(生看注释)

生:“弈”就是下棋。

师:“学弈”呢?

生:学习下棋。

师:完全正确。你知道这一课是学习下什么棋?象棋?军棋?还是跳棋?

(该生无语,另一生举手)

生:这一课说的是学下围棋。因为古代肯定没有什么军棋,跳棋呀!

师:可是象棋自古就有啊!(另一生举手)

生:他们下的是围棋,我从图上看出来的。那个棋盘,还有那么多子儿,应该是围棋。

师:你很聪明。会下围棋吗?

生:不会,看人家下过。

师:好好学!围棋可是我们中国古人发明的,但现在我们的棋手往往下不过韩国人。你学好了,将来为国家争光。行吗?

生:(迟疑了一下)行!

师:好,经过片刻考虑说“行”,看来你说话很负责任。下面大家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直到你觉得读通了为止。(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读?(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读给大家听!

(生读课文,有的地方读不通)

师:敢读就很好!虽然有些地方读得比较吃力,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值得称赞。这样吧,你们看一下注释。这篇课文的注释很多,一下子记不住。你可以按照序号,把注释的内容简单地标记在课文中相应的字词旁边。然后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字、词、句子的意思。知道意思了,可能读起来就顺了。大家开始做这个工作:标记注释,理解字、词、句。开始吧,给大家10分钟时间。(生开始按要求自学课文)

师: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声。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大家拿出笔来,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大家便于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拖音也放长些。明白吗?(生答明白)

(下面是教师示范拖音的读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下面各自按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师示范:“弈秋,通国这……善弈者也。”生笑。)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学生继续练习,不少人摇晃起来,气氛很热烈。)

师: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众笑)

师:好多了。再重读一下这一句。(示范:“为/是其智/弗若与?”)注意是问号。(生重读此句)

师:谁再来读?(先后有四人读课文,师随机指导、示范)

师:你们觉得这样读是不是课文也好懂一点了?生:(齐)是。

师:那我问几个问题行吗?第一个问题:“弈秋”是什么意思?讲详细点。

生:弈秋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很会下棋。

师:没有说得太明白,很会下棋到什么程度?

生:他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师:啊,放到现在他能拿到全国围棋比赛的金牌!(众笑)哪句话说了这个意思?读出来。(生齐读:“通国之善弈者也。”)

师:这句话中那个“者”字是什么意思?

生:“者”就是指那个人。

师:没听懂。我问你,什么叫“作者”?

生:“作者”就是作文章的人。

师:“读者”呢?

生:读文章的人。

师:“胜利者”呢?

生:胜利的……得到胜利的人。

师:不简单!“善弈者”呢?

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生答是)

师:第二个问题:课文里的人让弈秋干什么?

生:叫他教导两个人下棋。

师:听着别扭!老师今天教导我们《学弈》这一课。别扭吧?怎么说?

生:人们让他教两个人下棋。

师:这样说多顺啊!第三个问题比较难答,他这两个学生表现怎么样?一个一个说。

生: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导,但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至,想拉弓用箭射。

师:你很会利用注释,所以讲明白了,很好。你这段话说是说明白了,但听起来有点硬邦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是把注释原封不动地套了进去,就显得有点死。其实你把注释的意思理解了,然后把它变成你自己的话,自自然然地讲出来就行了。现在大家练习说一下,同桌的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学生练习,有的互相讨论)

师:大家停一下。我这里有几个字不明白,想请教你们,能帮帮我吗?“一人虽听之”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有学生翻看注释)

生:这个“之”字的意思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没错。注释上就是这么说的。但是,我们平常说话不会这样说。比如我说:“我们要听家长的话。”这个“家长的话”是不是教导我们的话呢?

生:是。

师:对呀!如果我们老是说:“我们要听家长的教导。”“我们要听老师的教导。”多累呀!(众笑)所以,按照我们平常的语言习惯,“一人虽听之”可以怎么解释?

生: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的话。

师:你看,这样说就简单明白多了。是不是?第二个字,“惟弈秋之为听”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学生翻看注释)这次你不要再看注释了,注释里只是整个讲了这句话,没有单讲这个“之”字。你得自己动脑子想。

生:这个“之”字还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变成平常的说法怎么说?生:弈秋的话。

师:恭喜你答对了!(众笑)那么“惟弈秋之为听”怎么讲?

生:只听弈秋的话。

师:再次恭喜你答对了!(生答谢谢,众笑)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刚才的两个“之”字,都指的是弈秋的话。再看“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又是指什么?(生无人能答)

师:联系上一句“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想一想他想射的是什么?

生:射天鹅。

师:对。你看这个人,不但不好好学习,上课思想开小差,他还想猎杀珍贵的野生动物。(众笑)你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讲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至,老想着拉弓用箭射天鹅。

师:对他讲的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那个“将至”没讲出来。“将至”就是将要来到了,就要飞来了。因为“李白乘舟将欲行”的“将”就当“就要”讲。

师:你真不简单,能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还有没有意见?

生:最后那个“射之”的“之”是指天鹅,但他前面已经说了天鹅就要飞来了,所以他要射的肯定是天鹅,不会是别的。所以最后这个“之”字说成“它”就行了。称动物的那个宝盖头“它”。(众笑)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按你的说法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说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就要飞来了,他就想拉弓用箭射它。(掌声)

师:讲得很漂亮!大家看,这一段我们研究了三个“之”字,特别是第三个“射之”中的“之”,注释上并没有解释,但大家也理解了。很好!到现在为止,弈秋的两个学生各是怎么学习的弄清了吧?我接着提第四个问题:这两个学生学习的表现不一样,那他们学习的结果呢?

生:书上有一句话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就是讲结果的。意思是:这第二个学生虽然和第一个人一起学,但学习成绩不如第一个人好。

师:得了,一个问题全叫你一个人承包了!(众笑)你既然这么聪明,我问你,你刚才读的书上那句古文“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中又有两个“之”字,它们都指的是什么?

生:两个“之”字都指的是那个好好学习的人。

师:非常好!这两个“之”字也有一个没加注释,他根据句子的意思也解释出来了。请坐!最后一个问题: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先把有关的原句读出来。大家一起读,我看你们的想法一致不一致。

生:(齐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谁能直接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

生:有人说,是他的智慧不如前一个人吧?有人说:不是这样。

生:我认为应该这样说:有的人说,是他的头脑不如前一个人吧?也有人说,不是这样啊。我把他说的.“智慧”改成了“头脑”,说“脑子”也行。因为人们平常都这样说:“这个小孩脑子好!”不会说:“这个小孩智慧好。”(鼓掌)

师:这是这节课第二位获得老师们掌声的同学,祝贺你!

生:老师,我说得比他们还简单,您看行不行?

师:你真客气!(众笑)你说吧,让大家共享一下!

生:有人说他不够聪明,有人说不是这样。(掌声)

师:老师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你到前面来,站在台口, 向老师们说声谢谢。

(该生走上前,但行动有些局促忸怩,抓耳挠腮。众笑)

师:你看,掌声变成笑声了!你刚才漂亮的发方,多么优秀,所以赢得了掌声;现在为什么大家都笑了,知道吗?

生:不知道。(笑声)可能是笑话我吧?

师:大家的笑还是善意的,是看见你一下子变得那么腼腆,那么不好意思,觉得挺有趣。一个人不但要有知识、有学问、有道德,而且行为举止也要大大方方,礼仪周全。特别是面对大庭广众,更要落落大方、文雅而又潇洒,你愿意这样吗?(生答愿意)那就大大方方到台前向老师们敬礼致谢。老师们再给点掌声鼓励他!(掌声热烈)看老师们多爱护你,去吧!

(该生大方地敬礼:“谢谢老师们!”老师鼓掌)

师:看,这样多好!回座位吧。好了,这几个问题一讨论,课堂内容就都明白了。谁还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生:老师,课文里有两个“也”字,好象都没讲,它们是什么意思?

师:你把这两个句子读一下。

生:第一个是:“通国之善弈者也”,第二个是:“非然也”。

师:问题提得好。这个问题大家可能不知道,听我说。这个“也”字在现代语中最多见的是当“同样”讲。比如:“你去我也去。”“他朗读也很好。”都是这个意思。但在古文中,它一般放在句子的最后,表示某种语气,它本身没有什么具体的意思。跟现在的“吧”“吗”“呀”“啊”“了”等相似。如“非然也”,可以理解为:“不是这样啊”;“通国之善弈者也”,可以理解为:“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了”。你说这个“啊”和“了”是什么意思。

生:没意思。(大笑)

师:对,它本身没有什么含义。下面我们进行最后一项活动。看谁能把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完整地讲出来。这次讲,不要求越简单越好。刚才我们理解句子,越简单越清晰。现在要讲故事,应该在符合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挥,也就是说:可以添油加醋。(众笑)但要添得合情合理,加得有滋有味!我们由于时间关系,只能找三位同学讲。大家推荐三位同学吧!

生:我推荐我自己,我叫史维荣!(笑声掌声)

师:好一位维护自己尊严与荣誉的女同学!有个成语,就是讲自己推荐自己的,知道吗?

生:毛遂自荐。

师:差不多,只差两点!在你说的“遂”字上面加上两点变成“遂”(板书“遂”),“毛遂自荐”。毛遂也是一个人名,是战国时代平原君的门客。他自己推荐自己当一次“谈判代表”把事办成了。后来人们就用“毛遂自荐”来表示自我推荐的意思。好吧,现代女毛遂――史维荣女士请上台!(笑声)

(三位学生并排站在讲桌前,面向同学)

生:(自荐的史维荣)大家好!(师插话:很好,先行问侯!出于礼貌,哪位同学讲完了,我们都要报以掌声!对不起,打断你的讲演,重新开始吧!)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故事。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就在四千多年前(众笑),有一个人名字叫弈秋。他为什么起这样一个怪怪的名字呢?因为他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了,所以叫弈秋,说明他的棋艺已经到了丰收的秋天,结满了累累的硕果。人们见他棋下得这么好,就请他出面教两个人学习下棋。

师:想在他丰硕的果园里再增添两只金苹果!(众笑)

生:这两个字下棋的学生一个叫李中芳(学生大笑,纷纷往后看),一个叫赵迪。(学生又笑又看)

师:笑什么?(有学生说刚才说的两个人都是本班学生。众大笑,师亦笑)你太棒了!为什么单说他两人?是不是一个爱学习,一个上课尽走神?

生:不是,他俩是我的好朋友。这个李中芳还不错,上课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上课,她只听弈秋讲课;可是那个赵迪就不行了。(众笑)她一边上课一边走神,看起来好象是在听课,但她一个心眼想着:要是有一群天鹅飞来有多好呀!我拿起弓射它几只下来,可以饱一顿口腹。

师:那叫“一饱口福”,“福气”的“福”。

生:可以一饱口福。结果两个人虽然一起跟弈老师……(众笑)

师:最好不要说“弈老师”,你不是说“弈秋”是人们称赞他的一个称呼吗?他不一定姓“弈”,也没听说有姓弈的。

生:两个人虽然一起跟弈秋学棋,可是赵迪很快就跟人家李中芳差远了。(众笑)可赵迪还说:“我的脑子不如你,没你聪明!”但是弈秋却摸着胡须说:“错了,不是这个原因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你干什么事,学什么本领和知识,都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不然就什么也做不好,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们用的成语“专心致志”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

师:真的不简单啊!下一位讲。(该生发言略――编者)

生:(讲演得过奖的王亚欧)先生们,女士们。(笑声)

师:这种称呼是从国外传来的,他们比较尊重女性,所以应该把次序调过来。

生: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各位光临今天的故事大全!(笑声)话说唐朝天宝年间,正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越演越热”的时侯。地球人都知道,杨贵妃和唐玄宗两人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人,一点不假。这天,正是春末夏初,贵妃娘娘刚刚在华清池洗完了温泉。觉得无事可干,就想下一盘棋。

师:弈秋终于快出场了!(众笑)

生:可是下棋唐玄宗不是杨贵妃的对手。于是,玄宗皇帝传来了太监高力十,问他通国上下谁人下棋最好。高力士说:“启奏万岁,小臣听说诗人李白棋艺不低。”玄宗说:“传我口谕:宣李白进宫。”李白进得宫来,听说了下棋的事,赶忙奏曰:“微臣李白不才,不敢在娘娘面前现丑。臣推荐一人必能令娘娘满意。”玄宗说:“此人是谁?什么背景?快快道来!”

师:这回弈秋该来了吧?

生:众位客官莫急,嘴急吃不了热豆腐!(众笑)话说李白长吁一口粗气,手捋三绺不长不短之须――我这个“之”字也当“的”字讲。(众笑)我下面开始扮演李白。启奏万岁,此人名弈秋,年已花甲。他乃我大唐天下最负盛名之弈手。日本使臣也派高人与弈秋手谈……

师:告诉大家什么叫手谈。

生:手谈就是对弈,也就是下棋,是一种文雅的说法。我接着讲。结果日本人也大败而去。(众笑)这时玄宗皇帝已被说得兴起,说:“派两个学生去向他学弈。这件事就交给你办了。”李白说:“臣领旨谢恩。”然后李白就给弈秋送了两个徒弟过去。其中一个名叫聂卫平……(大笑)

师:怪不得聂卫平人称棋圣,原来师出名门!另一个便是享誉全国、名扬欧亚的本人――王亚欧!(全场鼓掌大笑)

师:啊,你也是弈秋名下高徒!请问先生,您会下围棋吗?

生:不瞒您说,本人粗浅涉猎,学艺不精。曾想与马晓春小试牛刀,就是没有机会!(大笑)话说开学以后,聂卫平兢兢业业、专心一意好好学棋,惟师傅弈秋之言是听;而王亚欧那小子(众大笑)虽然也貌似听课,但身在曹营心在汉。他眼见秋去冬来,(师:又扯远了!)大雁准要南飞。(师:不是大雁吧?)天鹅也是侯鸟,到冬天也要迁移。

师:那不叫迁移,一般称其为“迁徙”。(师板书“迁徙拼音”并写“徒”与之区别)

生:好。天鹅也和大雁一样要迁徙。于是那个王亚欧就一心想着天鹅就要到来了。我得引弓射箭,命中几只,好献给老师弈秋。但时间一长,好坏就显出来了。虽然他与聂卫平同师学艺,但两个人的棋艺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师:孙悟空翻一个筋斗都追不上)就是。所以聂卫平成了棋圣,王亚欧明年才能小学毕业。(大笑)唐玄宗听到这里说:“这个王亚欧可能是小儿痴呆症吧?”但杨贵妃却说:“圣上此言差矣,那个亚欧小儿,非智不如人,是其不务正业,一心贪玩、不求上进也!”(鼓掌)

师:太好了。我问你,我国的四大名著你读过几本,最喜欢哪本?

生:都看过。《红楼梦》没多大意思,尽是家庭琐事。我最喜欢《水浒传》,里面一百零八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他们的绰号我能背着说出一大半,《三国演义》我也喜欢。

师:他为什么能讲这么好呢?主要是他读书多。读书多,知识就丰富,所以语言生动。说实话,他的知识面和表达能力,就是和中学生比也丝毫不差!你不会骄傲吧?

生:不会。我没学好下棋就已经后悔了!(笑)

师:幽默本身就是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大家要像他一样多读书,好吗?还有一点我得告诉大家:讲故事可以创造发挥,展开想象,但这种想象一定要符合一般的人情和事理,不能有硬伤。例如,亚欧刚才说他曾想与马晓春小试牛刀。这可以,因为马晓春确实是一个围棋高手;但如果要说成想与姚明小试牛刀,就成了硬伤了。至于故事中把唐玄宗、李白都扯进来,好坏就是一种幽默了,是可以的。

《两小儿辩日》

师:刚刚见面,彼此都不认识就要上课,会有很多困难,我先做个自我介绍,我的介绍很短一共有6句话,但这6句话中有真有假,你们要认真听,学会分辨、要辨别真假。(1)我叫靳家彦;(2)是南山实验学校的语文老师;(3)今年60岁;(4)我喜欢阅读和写作;(5)两小儿辩日是我写的;(6)今天我们就学这个判断。

师:辨别分认它所以用辨,读这个字,进行组词。

生一:辨别

生二:辩论

生三:识辨、辨识

生四:辨解、辨论

师:因为要用嘴说话,所以应该用这个辩。不要怕错,只要敢说就行。读一下题目—

—两小儿辩日。我呀就不懂这个题目,今天我当学生,你们当老师,咱们师生互换一个位置。今天你们是师,我是生,两小儿辩日谁来告诉我这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两个小孩在辩太阳。

师:古文用了五个字就说了你刚才的意思,哪五个字——两小儿辩日。古文有一个特点一个字,哪个字。

生:简。

师:古文是简,但意思却不少,读古文第一要把它的意思弄清楚。今天我两小孩就着太阳的问题用语言来进行争辩、进行辨别。拿起纸,咱们来读一读全文。要进入读文言的绝境,因此这样读起来和现在的白话文不一样,请同学们流畅地读一读。两小儿辩日齐读。

生:读。

师:我有一个字不认识,这个字“盂”念什么呀,你们以前认识吗?

生:认识。

师:是怎么认识的呢?

生:查字典。

师:我要是不认识的话,还有一个办法,问老师,不是,识声旁识字。什么是“盂”。

生:就是装酒的器皿。

师:嗯,比盘子的边高一些,比碗的边要矮一些,这种叫什么?叫盂,读一下盂。回到课文就读这一段,读全文,赶紧读。

师:当我遇到困难需要帮且,你遇到困难需要帮助吗?任何人遇到困难都需要帮助。所以你们这四人就当老师的小小的备课组,你们一起研究这篇文章到底怎么读,文章到底怎么解。我发给你们材料中也有注释,也有其它注释。看哪个组最好,给五分钟时间,自己组解决,只给五分钟。

生:讨论。

师:这是六年级的课文,再早些时是初中的课文。今天我们五年级就来读,读了五分钟,事先也没有接触古文,我请你们读一读,看你们自学使用之后能达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请你们看偏字,看讲义,不要看大题目,你们看题目的阅读和看书的阅读,要用不同的视觉扫一下。你们看偏字,谁来读,我不喜欢齐读,喜欢一个人一个人读。好,你愿意读吗?在她读的时候,所有的同学都注意听,听什么呢?听她是不是在读古文,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不同,古文有古文的韵味,听她有没有读出这种味道。你不慌,准备好。

生: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师:读得真好,全班照她读的那样读一遍。

生:(齐读)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师:你先别坐下,你们看我读,孔子东游,游是什么意思,是游玩的意思吗?

生:不对,是学习的意思。

师:对,这里的游是学习、交流的意思,你跟人家学习、学流,这叫游。见两小儿辩斗。斗什么呢?为什么用斗,斗是什么意思?

生:斗就是辩斗就是争论、辩论。

师:问其故,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问明原因。

师:用白话说就是问你们在争什么,问其故就是问他们争辩的原因。要把它的意思放到古文中来,你再来读这一句。

生: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生:(齐读)。

师:所有的同学把纸给扣上,跟我背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生:(齐背)。

师:多好,把古文的特点和我们的生活、体现和现代文的意思结合起来。这没有什么难的,你们说是吧。现在请你们其中一组替我讲一讲。[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近也。]我要求一个组起立,一个人一个人讲,其他人补充。他所讲的是代表你们组的水平,哪组来,不是你一个人,是你们组五个人,明白吗?

生:明白。

师:你们行吗?

生:行。

师:你们各组听一听,一是抱学习的态度,二是抱挑剔的态度。好,开始。

生:我请请其他小组补充,就是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出来的时候离我们比较近,而到中午的时候太阳离我们比较远,因此另一个他认为,早上太阳出来的时候离我们比较远,中午的时候离我们比较近。

师:你们认为她说的对不对。好请你读出它的意思。

生: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近也。

师:什么叫日初出,日初就是日始出这个意思吗?日初出,这个初,日初出,日刚出,它为什么念初?你看这是“刀”,这是“衤”这是衣服。你买来布要做成衣服,首先要干什么,第一步就要裁剪。刀把布裁开,引申为开始,所以叫做初。

生:这个初字以前跟衣服有关。

师:对了,你这个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生:听人家说的。

师:好,道听途说也是长学的一个办法。对不对,但是要记住,要追问他,你这个故事从哪来的呀,怎么会跟衣服有关系?每次孔子看见一件事都要问个明白,而且要再三追问。问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你懂了吗?再读,你就会读的很好。

生:读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近也。

师:你们都能读得这么好吗?一齐读。

生:(齐读)。

师:你们读得对,但没读好。你们没有读出那个情,没读出古文的韵味。怎么读呀,也是什么意思?是个语气词,没有什么意思,相当于现在的“呀、啊、哪”。有人说读古文最难的是感叹词,这是不对的,难的是实词。也就是说,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比如说“盂”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我不懂,什么叫车盖,什么叫沧沧凉凉?我都不懂,这比呀、啊好懂吗?全班再读这个句子,读出韵味,读出味道来。

生:(齐读)。

师:就这样读,读得非常好,你们组能胜过他们吗?读下一个,读了这段,意思懂吗?懂什么意思?一个小孩认为什么,另一孩儿认为什么?

生:一儿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中午太阳离我们远,一儿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远,中午太阳离我们近。

师:下面就讲到为什么一个说远,一个说近?这二段我请两组来比较一下。哪组来?你们既向他们这组学习,也审视他们这里。要说明情况,要帮助他们。好,读吧。

生:(齐读)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能给我和同学们讲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句吗?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难道不是在远的地方就小吗?在近的地方就大吗?

师:你把全段的意思说一说。

生:就是一个小孩子说在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的盖一样大。

师:什么叫车盖?

生:车盖就是一种马车的一种盖。

师:盖是什么形状的,圆的。以前只有王爷的马车有遮挡,五将的车没有遮挡,所以这个盖就像伞那么大。接着讲下去。

生:当太阳升到天中央的时候,却像盘子那么小,这不是在远的地方东西就小,在近的地方东西就大吗?

师:这个地方,谁有提问。我知道你要说什么,站起来。

生:她说远的地方和近的地方都是同指一个太阳,你不能说远的东西就小,近的东西就大。

师:你们说远的和近的东西就变成几个太阳了。

生:两个。

师:你们比编书的编者还高,你们打开教学参考看看,人教参上写,这不是远的太阳比近的太阳大吗?这句话是错误的,不应该说这个远的小,近的大。而应说远时小,近时大。如果说远的小,近的大,就变成两个太阳了;远时小近时大,这时就只有一个太阳。哪个准确?

生:远时小,近时大。

师:我把人教社的教参原始地给你们印出来在后面。这两位同学我就特别注意,她站起来我就想到她准会提这个问题出来。这说明什么,同学们初学古文就那么咀嚼、消化,去一点一点地品味、去读。这种阅读品质太可贵了。请你继续把这段讲完。

生:一个小孩说当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的盖子那么大,当太阳升到天空中央的时候却只有盘子那么小,难道不是远时小,近时大吗?

生:(疑问)老师,她不是当升到天空中央的时候,而是到了中午的时候。

师:及就是到了的意思。懂吗?讲得真好,还有什么疑问?给他们鼓掌,哪一组讲得好?接着讲下一段,你们组敢讲吗?请你告诉我,敢吗?

生:(小声)敢。

师:说敢,要有点勇气。四个推一个代表,不行,你一定能讲好的,你最敢讲。所以我想请你做代表。

生:试一试吧。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师:什么叫探汤?为什么叫探汤?

生:因为汤是指热的水,把手伸到热水里面试试,所以叫探汤。

师:这到底是汤还是热水?

生:热水。

师:我们现在的汤是煲出来的,而古时的汤就是热水。有一句话叫“固若金汤”这里的汤就指热水。这里有一盆热水,我把手伸进去叫探汤。到中午的时候,热不热就好像把手伸到热水里面。你接着往下读。

生: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相信他能进步吗?给点掌声,再读一遍。你看老师们期望着你,同学们盼望着你。多好,我帮助你一齐读,你一定能成功。你看着黑板,咱俩一块读。

师:我们就看着同学们在课堂上生成,课堂上在我们的帮助下进步,这是我们大家最欣喜的事情,比自己进步还要高兴。你姓什么,叫什么。陈晓旋,我可以跟你握握手吗?

生:可以。

师:我可以拥抱你吗?

生:可以。拥抱。

师:还不鼓掌,等什么时候。你们一起读,大声读,从一开始不敢读到现在你敢读,会读吗?能爱读吗?

生:敢、会、爱。(小声地)

师:爱,又害羞了,今天不爱,明天不爱,慢慢你就会爱了,懂吗?全班读这两段。

生:(齐读)。

师:给课文分个段,实际古文是没有段,有时连个标点也没有,它是连在一起的,我们读这两段要连在一起,为什么?是一个层次。因为第一个小孩说,离得近,为什么,因为看起来很大;为什么中午远,为什么,因为看起来小。早晨看起来大,中午看起来小,所以说近大远小。另一个小孩说,早晨看起来远,为什么,因为感觉冷,中午看起来近,为什么,因为感觉热。两个小孩针锋相对,把两段合起来读,懂那意思特别好,大家看着书读,读出味道来。

生:(齐读)。

师:这时候两个小孩就问孔子了,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

生:不能。

师:古文怎么说?

生:孔子不能决也。

师:再读,用现在的话就是,孔子不能判断。两小孩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什么意思?

生:谁说你知道的事情比我们多。

师:对呀。谁说你知道的比我多。孰就是谁;为就是认为、说;汝就是你;多知就是知道的多;乎就是呀、哪。“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孩是怎么说的这句话。

生:笑。

师:研究这笑是一种什么笑。你说。

生一:讽刺。

生二:讥笑。

生三:嘲笑。

生四:嘲讽。

师:讽刺、讥笑、嘲笑、嘲讽、冷笑,还有吗?对吗?听老师读,然后体会,这是善意的笑还是恶意的。到底是善意还是恶意?

生:善意,因为你的语气越来越低,如果是恶意的语气应该是越来越高。

师:文章并没有表成,是我读完文章以后的感受而读的。到底这笑是什么笑?

生:是恶意的,是嘲讽的笑,怎么可能是善意的呢?

师:好,咱俩的观点不同,我请教你一个问题,孔子知道大小的问题吗?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叫什么?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实事求是。该嘲讽吗?该冷笑吗?

生:不该。

师:孔子实事求是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他们会感到怎么样?

生:会感到失望,他们以为孔子能帮助他们解答。

师:哦,是失望的笑,但是那两小孩不认识孔子,他以为只是胡弄地笑?他们知道不知道孔子,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生一:知道,因为孔子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

生二:知道,因为根据两小孩的话:“谁说你知道的比我们多?”这是一个反问句,孔子是一位圣人。

师:你是圣人,就一定知道的比我们多吗?你是圣人不也答不上来吗?是不是这个意思。那你说他们知不知道孔子。知道,好,越点越明,就是要这样学,学不但要问,而且要思;不但要思而且需要辩;不但需要辩而且要服从真理。只要人讲的有道理,我就服从人,你们说孔子做的对吗?对在哪里,你说。

生:孔子他怕自己乱说会给小孩子误导。

师:对了,孔子虽是圣人,但他不是所有的天下事都知道,对不对,有没有天下所有事都知道的人?可能吗?

生:不可能。如果当时科技发达一些,孔子就知道了。

师:恐怕在今天孔子知道的科学知识都没有你们知道的多呢?时代的局限、历史的限制、科学技术的限制,你们承不承认。你们说是早上的太阳远还是中午远,是早晨的大还是中午的小?赶紧看材料,替孔子解围。同学们回去后去网上查一查,找出更的答案来解释。看完且明白的请举手,明白的请起立。这就是阅读的收获,我读了而且还明白了。好,我问三个问题就知道你懂不懂。

师:(1)早上和中午的太阳是不是一样大。

生:一样大。

师:(2)是早上大中午小?还是早上小中午大?

生:都不是。一样大。

师:为什么它早上看大,中午看小呢?

生:视觉、错觉。跟背景有关,不是近大远小的问题。

师:另外,太阳冷热与远近有关系吗?

生:没有,中午感觉热是因为太阳晒了老半天,地面就很热。

师:同学们都学过《太阳》这篇课文,太阳嗖地面距离有多远?

生:有1。5亿远。

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我们现在要把古文写成白话文有好几百字,甚至上千字,而用古文写这段话,用了多少字,知道吗?117个字。就是你们稿纸的五行多一点。这么短就把故事写完了。下面我请同学演两小孩,我们演一演,行吗?

生:行。

师:谁扮第一小孩,谁扮第二小孩?我扮孔子行吗?你们现在开始辩,辩得越热闹越好,你们自己什么观点都记住了吗?

学生表演。

师:到底怎么样,我样一起背诵全文。

学生背诵。

师:就这样一篇一篇读,一篇一篇地积累。把这故事的原文出处都记下来。以后读书一要用心二要记住三要做笔记。记要准确地做笔记,遇到不明白,有争论的地方标出来,当别人说的有道理时,要服从,这是最良好的学风。这节课我向在座的小老师们学到了不少东西,因此在课堂上你们也是老师,我也是学生,我们师生互动。

附: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则如盘盂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②,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篇8: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

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篇9:文言文教学反思

一字

1、多音字

多音字就是字音异读,往往不同的读音在不同的句子当中有不同解释,例如:《为学》中“为之则难者亦易矣”的“为”,读wei,是做的意思,是动词,而表示“因为”,“为了”,“被”的意思则读作wei,是介词。又如“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解释减少,读“cui”,但这个字更多的地方用作“衰败”,“衰退”读作“shuai”。

2、通假字

读古文时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句子里的某一个字,从本义和引申义都讲不通,但读字音,看字形似乎跟另一个意义可讲的通的字相同或相近。如果去查字典有这么一条“通X”或“同X”说明句子里原来那个字是借字,“通”或“同”后面的字是本字,这种现象叫做通假字。初中出现的通假字可以例举一些,让同学们有所体会。如《两小儿辩日》当中,“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卖油翁》当中,“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尔”通“耳”(罢了)。

3、形近字

形体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形近字,在初中课文当中,平时稍不注意往往会混淆,造成默写中错误频率较高,因此稍做整理,引起同学们重视。如《狼》中暇―假,径―经,《黔之驴》中博―搏,技―枝等。

二词

1、古今词义不同

语言中的词汇是社会现象最直接的反应,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它的意义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例如“闻”古代解释:用耳朵听,现代解释:用鼻子嗅。“无赖”古代解释:无所事事,现代解释:流氓,放刁等流氓手段。

2、一词多义

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叫做引申义。例如,“亡”由“逃跑不见”引申出“物质丢失和人的死亡”再引申出“国家的灭亡”。

3、语法地位的不同

“之”一般情况下,作助词解释“的”,但也可以作动词用,解释“往”,“到”例如“吾欲之南海”,“吾”是主语,“南海”是名词,断定“之”是动词。

经过整理再结合平时的练习,同学们脑子从模糊变为清晰,学习起来也得心应手,并且还学会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同,大大提高了学习古文的效率,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的进行反思,力求更好的提高同学们语文水平,进一步培养同学们对祖国语言博大精深的热爱。

篇10: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历来是教学的一个难题。每当笔者站在讲台上,就会感觉到阵阵“寂寞”袭来,而学生也正窒息于这样的“寂寞”中。柏拉图在谈论教育时说过:“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教师必须尝试点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之火,才能使我们“寂寞”的文言文教学不再寂寞。带着这些思考,笔者开始尝试用“情”DD语文课堂的灵魂,来点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之火。

一、批文入情,情由心生

“缀文成功者情动而辞发,观文着批文以入情。”一篇优秀的文言文必定是一篇充盈作者诚挚情感的作品。在教学中,笔者通过特定环节,先激发学生心中的某种“情感”,再选择恰当的时机与文本结合,让学生带着一份惊奇和渴望进入文言文的学习中。

如在教学《报任安书》前,笔者要求学生以“假如我是司马迁”为题,去体会司马迁的人生际遇:身受奇耻大辱、被友误解、苟活于世、为著奇书。然后,再让他们细细品味此时内心深处会产生怎样复杂的情感。

就在学生入情已深的时候,笔者趁机导入:“司马迁是一个伟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敢于以血肉之躯与人生的阴霾抗争,胸怀壮志……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阴霾,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被人生的阴霾吞噬,而司马迁就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风向标。你想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为自己的人生点亮一盏明灯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报任安书》……”

时代在变,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在变化,但他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不会变。教师应该利用文言文去点燃他们向往美好情感的热情之火,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体会文言文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二、以情促动,以动润情

在文言文字词知识点的教学中,笔者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老师。如在《陈情表》这篇文言文字词知识点的教学中,伴着《琵琶语》悠扬的乐声,笔者说道:“传世文章,必以情见长,以辞为辅,情辞相宜,才见品性。《陈情表》堪称至情至诚的经典美文,世称‘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李密到底是用怎样的文辞汇聚出如此感天地、泣鬼神的至孝情感?文中的字、词、句又是怎样传递作者的缕缕情感?面对这些疑问,你们否能自己找到答案?”

看着讲台下一个个惊奇而又兴奋的眼神,笔者趁机把学生分为四个学习小组,让他们自主进行文言文字、词知识点的梳理、分析和整理;然后,笔者建议学生紧紧围绕“情”字来剖析李密运用字、词表达情感的技巧;最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将本组整理的文言文字、词知识点讲解给全班同学。

这样的文言文课堂使师生“同呼吸、共命运”,双方共同走进文言文的字里行间,激情洒满了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三、倾入生命,情溢课堂

第斯多惠说过:“谁要是还没有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可能培养好别人的情感。”文言文课堂需要教师倾注所有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师生共同收获文言文课堂的快乐。

饱满的情感来源于教师独特的语言美,文言文的教学更需要教师充满智慧的语言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仿佛能“入其境、见其人、闻其声”。饱满的情感还来源于教师对语文生命意识的感悟,文言文中蕴含的生命气息足以点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劝学》《师说》洋溢着生命不止、学习不息的生命律动;《项脊轩志》《陈情表》荡漾着动颤天地、温如春阳的生命温存;《报任安书》《苏武传》书写着穿越时空、屹立华夏的生命巨响……当这一切由教师心田传入学生的心灵天地,必将奏响文言文课堂最激越的华章。饱满的情感还需要教师具有大胆的开拓精神,当教师的思想以跋涉开拓的身姿融入文言文的教学研究,才能产生源源不绝、生生不息的饱满情感。当教师饱满的情感洋溢于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时,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之火也将熊熊燃起。

笔者坚信,只要师生共同倾注热情,就能点燃文言文课堂的激情,重现文言文课堂的情感魅力。到那时,文言文课堂又怎么会“寂寞”呢?

篇11:文言文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实现状况

本课的目标有三个:

1、知道断句的重要性。

2、掌握课外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能给简易的课外文言文断句。

3、感受汉语的趣味,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课堂效果来看,基本上实现了以上目标。在导入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争着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断句,不同的断句方法,表达的意思截然不同,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激发,感受到了汉语的趣味,也认识到了断句、标点的重要性。

在第二个环节,我通过归纳、练习的办法,引导学生总结出断句的方法:

1、通文意。

2、分难易。

3、看标志。

4、明修辞。

指出了断句常见的问题,并且总结了一首断句歌谣。 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了两项练习,练习量比较大,从练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够正确断句。

二、需要改进提高方面

1、没有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练习题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难度较大,两段文字难易的梯度不太明显,都有点难度,导致班级有三四位学生不太会做题目。长此以往,他们的自信肯定会受到打击,能力没得到锻炼。课堂上学生单独发言的机会不多,有些难度较小的题目,可以让后进生来答,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不让课堂成为优秀生表演的场所。以后每一堂课,一定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成绩较差的同学至少要回答一次问题,必须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状况。如果他们都会了,那么课堂的效果就好了。

2、对“通文意”强调不够。在3班上课时,有两位学不约而同的这样断句:“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令人啼笑皆非。究其原因,学生并不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只是生搬硬套标志:“而”(表转折)在“而”前一般要断句。可见理解是断句的基础,是关键。标志只是起一个帮助作用,关键是要理解。在课堂上,虽然强调了理解是关键,也讲了理解的方法,但是强调得不够。可以给学生归纳出来理解的方法:1、熟读四五遍。2、结合注释。3、结合上下文。4、结合平时的积累。关键还是平时的积累,平时背的多,自然理解得快。但做题时一定要做到前面的三点,这样有助于理解文段的内容。

3、练习时间不够充裕。前面归纳方法的环节花的时间比较多,导致后面练习的时间只有十分钟左右,如果前面能够紧凑些,练习时间多五分钟,学生可以多看几遍文段,讲解答案时能展开来讲讲,效果会更好。毕竟这种能力,不是靠老师讲清的,是靠学生练出来的。

篇12:文言文教学反思

《项脊轩志》乃一篇融叙事、抒情、写景为一体的优美散文,作者“借一阁寄三世之遗迹”,文章以忆三代故人为核,言喜写悲叹志,它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这篇散文以其朴素悲凄之亲情感动人心,因而成为经久不变的必选篇目载入语文教材。本节课是《项脊轩志》的第二课时,为了让自己在教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特做如下反思:

本节课围绕第三段文字,展开对悲之情的鉴赏,课堂以“一间陋屋,三世变迁。两种感情,四个女人”与“借一间旧屋做线,记人叙事抒情。忆三代故人为核,言喜写悲叹志”两幅对联绾结前后,并在前后配上《空山鸟语》与《雨夜梧桐》凄清音乐。鉴赏旨在让学生由感悟悲到感知悲再到共鸣悲,从而情不自禁伴随音乐进入悲之境。

于是课堂开始我以刘勰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白居易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引语,以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感悟鉴赏情,接着我紧扣上一节的朗读、整体感知,之后我以“可悲物境往往引起可悲人事的回忆”一句引导学生总结可悲之事,学生回答后,我出示投影,明确文章鉴赏区域及鉴赏重难点。之后进入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扣第三段文字围绕人事之悲先由学生各抒已见谈对悲的感悟,再针对地提出四个大问题,逐层深入地析情之悲,情之变化及作者的言外之悲和言外之志。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我耐心细心地引导并予伸延拓展,以知人论世解读了文章的言外之志,最后让学生又绕开人事,寻物境之悲,分析了枇杷景之结语妙处。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已步入散文情境,并玩味赏析了情之悲。在意犹未尽之时,我出示了绾结文章的后一幅对联,并安排了课后作业――围绕喜之景写一幅读书对联,指明喜之物境旨在映衬悲之情。整堂课较好达到了“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优点:

这堂课目标重点明确突出,分析鉴赏透彻,。更有所得的是教学中的方法改进与思想收获:我重视学生自主感悟悲情,让他们学会从叙事中领悟情,从景语中感知情,学会鉴赏散文的情感;教学中我重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点拨,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鉴赏散文的悲情;鉴赏中让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体会亲情之悲及作者的隐痛,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不足之处: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不是很深入;方法点拨还不是很明显;教态还不够完善,应再抬头挺胸;教学过程应关注全体,而不是仅提问眼前的局部学生;教学中过程性评价还可更明确。

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思中求进,我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注重文学美感熏陶的同时加强方法的培养,对一些语文悟性不够强的学生还应个别引导。

如何拟写教学论文标题

科学教研活动主持词

教研主持词

教研活动主持词

六年级下册语文《詹天佑》说课稿

孙权劝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詹天佑》说课稿

初中语文《孙权劝学》备课教案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文言文教学主持词
《文言文教学主持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言文教学主持词(推荐12篇)】相关文章:

《孙权劝学》教案课程设计2023-12-20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2023-07-26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2022-08-10

文言文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2023-05-29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22022-07-07

《孙权劝学》课程教学设想2022-10-07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2023-07-01

九年级语文上册综合性学习教学反思2023-11-17

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写作教案――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2023-03-01

第二学期九年级语文教学计划2022-07-1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