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诗词与赏析-《春怨》(锦集12篇)由网友“更漏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唐诗诗词与赏析-《春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唐诗诗词与赏析-《春怨》
唐诗诗词与赏析-《春怨》
《春怨》
唐代: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纱窗外的阳光淡去,黄昏渐渐降临;
锁闭华屋,无人看见我悲哀的泪痕。
庭院空旷寂寞,春天景色行将逝尽;
梨花飘落满地,无情无绪把门关紧。
注释
金屋:原指汉武帝少时欲金屋藏阿娇事。这里指妃嫔所住的华丽宫室。
赏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点破主题的是诗的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句中的“金屋”,用汉武帝幼小时愿以金屋藏阿娇(陈皇后小名)的典故,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是幽闭在宫内的少女。下面“无人见泪痕”五字,可能有两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处一室、无人作伴而不禁下泪;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这正是宫人命运之最可悲处。句中的“泪痕”两字,也大可玩味。泪而留痕,可见其垂泪已有多时。这里,总共只用了七个字,就把诗中人的身份、处境和怨情都写出了。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则都是环绕这一句、烘托这一句的。
起句“纱窗日落渐黄昏”,是使无人的“金屋”显得更加凄凉。屋内环顾无人,固然已经很凄凉,但在阳光照射下,也许还可以减少几分凄凉。现在,屋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而越来越昏暗,如李清照《声声慢》词中所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其凄凉况味就更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为无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觉。屋内无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声喧闹,春色浓艳,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减少几分孤寂。现在,院中竟也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正如欧阳修《蝶恋花》词所说的“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也如李雯《虞美人》词所说的“生怕落花时候近黄昏”,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难堪了。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指出“诗文俱有主宾”,要“立一主以待宾”。这首诗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写之人,所待之宾就是这句所写之花。这里,以宾陪主,使人泣与花落两相衬映。李清照《声声慢》词中以“满地黄花堆积”,来陪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中人,所采用的手法与这首诗是相同的。
从时间布局看,诗的第一句是写时间之晚,第三句是写季节之晚。从第一句纱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内独处之人;从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飘落之花。再从空间布局看,前两句是写屋内,后两句是写院中。写法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写到远处的庭空门掩。一位少女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当然注定要以泪洗面了。更从色彩的点染看,这首诗一开头就使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为诗篇涂上了一层暗淡的底色,并在这暗淡的底色上衬映以洁白耀目的满地梨花,从而烘托出了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人公的伤春情绪,诗篇的色调与情调是一致的`。
为了增强画面效果,深化诗篇意境,诗人还采取了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诗中,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写了春晚,又写落花满地,使春色扫地无余;写了金屋无人,又写庭院空寂,更写重门深掩,把诗中人无依无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写法,使为托出宫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画的那样一个凄凉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此外,这首诗在层层烘托诗中人怨情的同时,还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显示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曰“日落”,曰“黄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满地”,都是象征诗中人的命运,作为诗中人的影子来写的。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篇2:唐诗之《春怨》
作者: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注解】:
1、辽西:东北辽宁省等地。
【韵译】:
快赶走树上的'黄莺,
别让它在枝头长啼;
啼声会惊破我好梦……
害我梦不到那辽西。
【评析】:
这是春闺望夫诗。正面似写儿女情,实则却写征妇怨。诗意连绵,环环相扣。首句写“打起黄莺”,次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妾梦”,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的。如此连绵反复,句句相承,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读来余音满口,韵味无穷。
篇3:春怨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译文翻译
我敲打树枝,赶走树上的黄莺,不让它在树上乱叫。
它清脆的叫声,惊醒了我的梦,害得我在梦中不能赶到辽西,与戍守边关的亲人相见。
注释解释
辽西:古郡名,在今辽宁省辽河以西地方。
妾:女子的自称。
莫:不。
创作背景
《春怨》是唐代诗人金昌绪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运用层层倒叙的手法,描写一位女子对远征辽西的丈夫的思念。首句写妇女“打起黄莺”的动作,次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妾梦”,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全诗意蕴深刻,构思新巧,独具特色。
诗文赏析
《春怨》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这一特点,人所共称。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更赞美这首诗的“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说:“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但这些评论只道出了这首诗的一个方面的特点,还应当看到的另一特点是:它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它总共只有四句诗,却是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答了这个疑问,而又令人产生一个新的疑问。这在诗词艺术手法上是所谓“扫处还生”。
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样,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
如果从思想意义去看,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篇4:刘方平唐诗《春怨》赏析
刘方平唐诗《春怨》赏析
《春怨》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抒发宫殡失宠的幽怨。
《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前言】
《春怨》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一二句写出宫人的寂寞和内心的愁怨,住着金屋,可见曾经宠幸,如今君王不再眷顾,因此终日以泪洗面。三四句的暮春的残败景象和环境的寂寥,渲染宫人心境的凄楚。
【注释】
⑴纱窗:蒙纱的窗户。
⑵金屋:汉武帝幼时,曾对长公主(武帝姑母)说:“若得阿娇(长公主的女儿)作妇,当作金屋贮之。”这里指妃缤所住的华丽宫室。
⑶空庭:幽寂的庭院。欲:一作“又”。
【翻译】
纱窗上的日影已经落下,黄昏正渐渐来临,华丽的宫室她一人独在,只见她满面挂着泪痕。寂寞幽深庭院里春天将尽,梨花满地,紧闭着院门。
【赏析】
《春怨》这是一首宫怨诗。点破主题的是诗的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句中的“金屋”,用汉武帝幼小时愿以金屋藏阿娇(陈皇后小名)的典故,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是幽闭在宫内的少女。下面“无人见泪痕”五字,可能有两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处一室、无人作伴而不禁下泪;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这正是宫人命运之最可悲处。句中的“泪痕”两字,也大可玩味。泪而留痕,可见其垂泪已有多时。这里,总共只用了七个字,就把诗中人的身份、处境和怨情都写出了。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则都是环绕这一句、烘托这一句的。
起句“纱窗日落渐黄昏”,是使无人的“金屋”显得更加凄凉。屋内环顾无人,固然已经很凄凉,但在阳光照射下,也许还可以减少几分凄凉。现在,屋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而越来越昏暗,如李清照《声声慢》词中所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其凄凉况味就更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为无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觉。屋内无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声喧闹,春色浓艳,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减少几分孤寂。现在,院中竟也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正如欧阳修《蝶恋花》词所说的“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也如李雯《虞美人》词所说的“生怕落花时候近黄昏”,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难堪了。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指出“诗文俱有主宾”,要“立一主以待宾”。这首诗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写之人,所待之宾就是这句所写之花。这里,以宾陪主,使人泣与花落两相衬映。李清照《声声慢》词中以“满地黄花堆积”,来陪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中人,所采用的手法与这首诗是相同的。
从时间布局看,诗的第一句是写时间之晚,第三句是写季节之晚。从第一句纱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内独处之人;从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飘落之花。再从空间布局看,前两句是写屋内,后两句是写院中。写法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写到远处的`庭空门掩。一位少女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当然注定要以泪洗面了。更从色彩的点染看,这首诗一开头就使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为诗篇涂上了一层暗淡的底色,并在这暗淡的底色上衬映以洁白耀目的满地梨花,从而烘托出了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人公的伤春情绪,诗篇的色调与情调是一致的。
为了增强画面效果,深化诗篇意境,诗人还采取了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诗中,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写了春晚,又写落花满地,使春色扫地无余;写了金屋无人,又写庭院空寂,更写重门深掩,把诗中人无依无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写法,使为托出宫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画的那样一个凄凉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此外,这首诗在层层烘托诗中人怨情的同时,还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显示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曰“日落”,曰“黄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满地”,都是象征诗中人的命运,作为诗中人的影子来写的。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篇5:《西宫春怨》唐诗鉴赏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王昌龄唐诗鉴赏:
“西宫夜静百花香”,诗的首句点明季节,点明时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它是为了反衬出诗中人的孤独凄凉的处境;就内容而言,它与下文紧密衔接,由此引出了诗中人的矛盾心情和无限幽恨。作者的构思和用词是极其精细的。诗人不写花的颜色,只写花的香气,因为一般说来,在夜色覆盖下,令人陶醉的不是色而是香,更何况从下面一句看,诗中人此时在珠帘未卷的室内,触发她的春怨的就只可能是随风飘来的阵阵花香了。
一般来说,在百花开放的时节,在如此迷人的夜晚,一个妙龄的少女,既然还没有就寝,就该到院中去观赏了,但她却为什么一直把自己关在室内呢?或许是她并不知道户外景色这般美好,或许是有意逃避,为怕恼人的春色勾起自己心事。可是,偏偏有花香透帘而入,引起了她的兴致。诗的第二句“欲卷珠帘春恨长”,正是写她动念后的'内心活动。此刻,她虽然无心出户,倒也曾想把珠帘卷起遥望一番,但这里只说“欲卷”,看来并没有真的去卷。其实,卷帘不过举手之劳,为什么欲卷而终于不卷呢?原因是:不见春景,已是春恨绵绵,当然不必再去添加烦恼了。
但如此良宵,美景当前,闷坐在重帘之内,又会感到时光难熬,愁恨难遣。诗的第三句“斜抱云和深见月”,就是描写诗中人决心不卷珠帘而又百无聊赖之余的举动和情态。她拿起乐器,想以音乐打发时间、排遣愁恨。可是,欲弹又止,并没有真的去弹奏,只是把它斜抱在胸前,凝望着夜空暗自出神罢了。这一“斜抱云和”的描写,正如谭元春在《唐诗归》中所说,“以态则至媚,以情则至苦”。
诗的末句“朦胧树色隐昭阳”,是她隔帘望见的景色。这一句,既是以景结情,又是景中见情。句中特别值得玩味的是点出了皇帝所在的昭阳宫。它暗示诗中人所凝望的是皇帝的居处,而这正是她的怨情所指。但是,禁闭着大批宫人的西宫与昭阳殿之间隔着重重门户,距离本来就很远,更何况又在夜幕笼罩之中,诗中人所能望见的只有一片朦朦胧胧的树影而已。
这是透过一层、深入一步的写法,写诗中人想将怨情倾注向昭阳宫,而这个昭阳宫却望都望不见,这就更加说明了她的处境之可怜。
这首诗以一个“春色恼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为背景,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态,运思深婉,刻画入微,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看到了她的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
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陆时雍《诗镜总论》也说:“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责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这首《西宫春怨》是当之无愧的。
篇6:古诗词春怨赏析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赏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本诗渲染了凄凉幽寂的氛围并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自哀自怜的女性形象。“纱窗日落渐黄昏”,使无人的“金屋”显得更加凄凉。屋内四下环顾无人,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而越来越昏暗。“寂寞空庭春欲晚”,更为无人的“金屋”增添了孤寂的感觉。屋内无人自是孤寂,现在,院中竟也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既直承上句,又遥映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人泣、花落于此两相映衬。
“字不醉人人自醉,因为回忆总是美。”
诗句正是因为承载着人的经历喜乐才有了真美的温度。我相信,有一种心灵归属于诗句的沉浮,历久弥新。
公众号:畔池语文
篇7:《春怨》原文及赏析
关于《春怨》原文及赏析
春怨
作者: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注释
1、辽西:东北辽宁省等地。
译文
快赶走树上的黄莺,
别让它在枝头长啼;
啼声会惊破我好梦……
害我梦不到那辽西。
赏析
这是春闺望夫诗。正面似写儿女情,实则却写征妇怨。诗意连绵,环环相扣。首句写“打起黄莺”,次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妾梦”,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的。如此连绵反复,句句相承,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读来余音满口,韵味无穷。
篇8:春怨李白-春怨赏析
春怨李白-春怨赏析
导读: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李白在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思妇形象。其原文如下:
春怨
李白
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
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
春怨翻译:
那呆子骑着白色骏马,黄金羁马头,奔驰在辽东半岛。我这里绣帐锦被,只有春风陪伴。月下西山,月光透过窗户偷窥,只见蜡烛燃尽,人还未入睡。落花乘春风飞入室内,也笑:怎么只有一个人!
春怨主题内容:
此诗表现了女主人公因思念丈夫,内心产生的忧愁苦闷之情。
春怨简析:
此诗大意是写一个妇人思念在那遥远的辽海之东从军的丈夫,夜很深了,也无法入睡。“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是拟人的写作手法。月亮西落,从低低的窗户斜照进来,偷偷地看着将燃烧尽的蜡烛,凋谢的花瓣飘飞进门,也笑床空,表现出妇人因思念丈夫,内心的忧愁苦闷。 全诗对仗工整有趣。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马克市),李白即诞生于此。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以上这篇春怨李白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unjs.com!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篇9:古诗《春怨》赏析
chūn yuàn
春怨
jīn chāng xù
金昌绪
dǎ qǐ huáng yīng ér
打起黄莺儿,
mò jiāo zhī shàng tí
莫教枝上啼。
tí shí jīng qiè mèng
啼时惊妾梦,
bù dé dào liáo xī。
不得到辽西。
古诗春怨注释及译文
注释
①辽西:古郡名,在今辽宁省辽河以西地方。
②妾:女子的自称。
③莫:不。
译文
我敲打树枝,赶走树上的黄莺,不让它在树上乱叫。
它清脆的叫声,惊醒了我的梦,害得我在梦中不能赶到辽西,与戍守边关的亲人相见。
篇10:古诗《春怨》赏析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这一特点,人所共称。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更赞美这首诗的“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说:“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但这些评论只道出了这首诗的一个方面的特点,还应当看到的另一特点是:它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它总共只有四句诗,却是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答了这个疑问,而又令人产生一个新的疑问。这在诗词艺术手法上是所谓“扫处还生”。
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样,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
如果从思想意义去看,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篇11:《春怨》诗歌赏析
《春怨》诗歌赏析
《春怨》
作者: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注解】
1、辽西:东北辽宁省等地。
【韵译】
快赶走树上的黄莺,别让它在枝头长啼;
啼声会惊破我好梦……害我梦不到那辽西。
【评析】
在大量优美的唐诗中,金昌绪的《春怨》是特别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之一。它取材单纯而含蕴丰富,意象生动而语言明快。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令人一读不忘,百读不厌。
此诗也叫《伊州歌》。这首诗写一个女子思念她远征在外的丈夫。诗中没有正面写她是如何思念,而是写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这就从另一个侧面把她的真挚深情有力地表达出来。但天明莺啼,将好梦惊醒,于是要赶去树上黄莺,“莫教枝上啼”希望把梦一直做下去。诗的春怨主题反映得十分生动活泼,同时含蓄而有余味。诗人落笔生花,写出了新意,试不言怨而独深。
一、二句写一位女子拍打树枝,意在赶走树上正啼鸣的黄莺;三、四句用“啼”字紧承前两句,运用顶针手法,点明赶走黄莺的原因:黄莺的啼鸣吵醒了这位女子与守边于辽西的丈夫团聚的美梦。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黄莺叫,春天到。黄莺婉转动人的啼叫声非但没有给这位思夫女子带来好心情,反而引起了她的愤怒,为什么?原来这位女子正在做着美梦,她正在梦中与她久别的丈夫团聚。无奈那可爱又可恼的黄莺太“不懂事”,搅了她的美梦。虽说“黄粱美梦——一场空”,但对这位过着“牛郎织女”般生活的女子来说,已是“老天有眼”、“皇恩浩荡”,非常难得了。黄莺,对此刻的这位女子来说,简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点评】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这首《春怨》诗,实际上是“闺怨”诗,他用当时的口语写成,通俗晓畅,琅琅上口,就是当今稍有一点文化的人也不难读懂(当然,理解的深度那又另当别论了)。如果你仅仅凭此认为这不是诗,这就大错而特错了!因为诗歌注重凝练固然不假,但诗歌还贵在曲折含蓄。可使人浮想联翩,透过文字表象去领会其深层意蕴,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读诗不精,理解不深,仅一管之见,但浮躁之心不减当年。偶有所得,总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之病。即使贻笑大方,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此诗能流传千年而不衰,我认为大概就是因为它晓畅通俗、含意幽远而耐人咀嚼玩味的缘故吧!一般而论,诗歌借助形象来传神达意,因此,写诗读诗者都离不了形象思维。此诗也是这样,通过意象,我们懂得了闺中思妇那种思夫、念夫、盼夫早日归来的急切心情。但作者却不直接说出,而是运用逆向因果推理的方式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这就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
此诗文字少而容量大。全诗只有四句,作者开首便突兀地冒出了两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占了一半的篇幅,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原来是“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一般人仍然难以理解。这就要借助诗的标题了。标题是“春怨”,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正是青年男女成双成对,踏青春游的好时机。可天大亮了,处于深闺的少妇却独自一人迟迟未起,对一味啼叫搅人美梦的恼人黄莺能不产生幽怨之情吗?原来女主人公的丈夫不在家中,远在辽西戍边呢。这样,就扣住了“春怨”这一诗题。传统闺怨诗中的丈夫大多是为官经商或游学在外、眠花宿柳的浪荡子,而此诗中的`“丈夫”却是戍守辽西的爱国军人!他的形象远比上面所提的那些浪荡子弟高大多了!而思妇的形象也非一般眼界狭窄、儿女情长的思妇怨妇所能比拟的。这个思妇识大体、顾大局,她大概深深懂得,丈夫戍守边疆,为国忘家的行为是毋庸置疑的,她不能因儿女私情而拖住丈夫的后退!拖后腿之心固然不该生,但思夫盼夫乃人之常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样日也思,夜也想,能睡得着觉吗?特别是夜深人静之时,那更是孤枕难眠呀!思夫夫不归,盼夫夫不回,探望吧,辽西千里迢迢,路途遥远。怎么办?那就梦中探夫吧!天将破晓,思妇好不容易进入梦乡,正兴致勃勃地走在探望丈夫的辽西路上。这好不晓事的黄莺儿居然像往常一样,习惯性地站立在思妇卧室窗外的枝头上卖弄歌喉,把思妇“探夫”的美梦给搅破了。诗中可以看出,思妇平时独守空闺孤寂无聊,以听黄莺儿唱歌来消愁解闷、打发时光(“黄莺儿”中的“儿”字带有亲昵口吻,这不难看出思妇平时并不讨厌黄莺;再说,有黄莺的歌声相伴总比孤寂的一个人冥思苦想好呀),可这次不同了,探夫的美梦被这不分时间、不择地点、不解苦闷人儿心事的黄莺儿搅破了,怎不叫人沮丧?于是,思妇顺手捡起一件物件朝这鸣叫不得时候的黄莺打去!看似离奇的举动,实则出于人之至情;既出意表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安排,这样的构思,远比味同嚼蜡的直白叙述自然要强过百倍!多么委婉!多么含蓄!又多么耐人寻味呀!
此诗虽只四句,但环环因果相扣:“打起黄莺儿”是“果”,“莫叫枝上啼”是“因”;“啼时惊妾梦”是“因”,“不得到辽西”是“果”。同时,“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两句行为(实),和“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两句意念(虚),又构成因果关系。
因此,此诗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篇12:唐诗之《春宫怨》赏析
唐诗三百首之《春宫怨》赏析
《春宫怨》是唐末诗人杜荀鹤创作的代宫女抒怨的代言诗,载于《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一。此诗含有自叹无人赏识之意。首联写因貌美而入宫,受尽孤寂,不愿梳妆;颔联写取宠不在容貌,因而不必妆扮了;颈联写景,春风骀荡,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借以烘托春心受残,寂寞空虚的情感;末联写往日之悲苦,更露其怨情。其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两句是历来为人所推崇的'名句。
春宫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归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注解
1、婵娟:形态美好貌。
2、若为容:又教我怎样饰容取宠呢。
3、越溪女:指西施浣纱时的女伴。
译文
早年我被容貌美丽所误,落入宫中;
我懒得对镜梳妆打扮,是没有受宠。
蒙恩受幸,其实不在于俏丽的颜面;
到底为取悦谁,叫我梳妆修饰仪容。
鸟儿啼声繁碎,是为有和暖的春风;
太阳到了正午,花影才会显得浓重。
我真想念,年年在越溪浣纱的女伴;
欢歌笑语,自由自在地采撷着芙蓉。
赏析
这首诗是代宫女抒怨的代言诗,其实也含有自叹无人赏识之意。首联写因貌美而入宫,受尽孤寂,不愿梳妆,颔联写取宠不在容貌,因而不必妆扮了。颈联写景,春风骀荡,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借以烘托春心受残,寂寞空虚的情感。末联写往日之悲苦,更露其怨情。“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历来为人所推崇的名句。
关于此诗作者,历来有所争议。欧阳修和吴聿以为周仆所为,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却断为杜荀鹤所作,且云:“故谚云: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高花影重’是也。”孰是孰非,有待行家考证。
★ 春怨诗词鉴赏
★ 代春怨原文及赏析
★ 春词(刘禹锡)
★ 隔汉江寄子安,隔汉江寄子安鱼玄机,隔汉江寄子安的意思,隔汉江寄子安赏析
【唐诗诗词与赏析-《春怨》(锦集12篇)】相关文章:
边思,边思周朴,边思的意思,边思赏析2023-01-29
青玉案 春思,青玉案 春思张可久 ,青玉案 春思的意思,青玉案 春思赏析2024-01-31
李煜唐诗《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2022-05-08
春词作文800字2022-08-04
关于梅花的古诗词鉴赏2023-04-21
春词,春词卢纶,春词的意思,春词赏析2023-04-04
水龙吟苏轼2024-01-05
苏轼 水龙吟2023-05-29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教案2023-10-16
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技巧鉴赏”知识生成性练习教案2023-02-03